抽水井回灌井设计探讨

合集下载

抽水及回灌试验工作设计

抽水及回灌试验工作设计

钻孔抽水及回灌试验工作设计一、目的任务(一)工作目的查明工作区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及含水层水文地质参数,评价浅层地热能资源量及开发利用潜力,评价开发利用浅层地热能的可行性及适宜性。

(二)工作任务1.充分收集工作区以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资料,查明含水层结构、埋藏条件,查明地下水补径排条件及动态变化特征,查明包气带岩土体特征等。

2.查明工作区含水层的抽水及回灌能力,计算工作区含水层的抽灌比例,为浅层地热能利用的可行性及适宜性评价做好基础。

3.查明工作区内浅层地热能(水温)及其梯度的变化,查明浅层地热能来源,对浅层地热能综合利用进行评价。

二、工作标准1.《供水水文地质勘查规范》GB50027-2001;2.《地下水资源分类分级标准》GB/T15218·94;3.《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93;4.《水质分析方法标准》GB 7466-7494-87;5.《浅层地热能勘查评价规范》(DZ/T0225-2009)。

三、技术路线1.实施不同井结构的抽水井和回灌井进行抽水试验与回灌试验。

2.选择抽水孔和注水孔各一个,按10m间距进行原级配采样,进行颗粒分析。

3.选择抽水井进行抽水试验,计算工含水层各项水文地质参数及单位涌水量;4.在取得抽水试验水文地质参数基础上,进行回灌试验。

5.在整个试验进行过程中对含水层水温进行实时观测记录,以查明抽水及回灌试验对含水层水温的影响;四、井结构技术要求1.抽水井与回灌井井深一致,一般要求井深120-150m。

2.抽水井设计钻孔口径450mm,井管直径325mm。

3.回灌井设计钻孔口径分别450mm、600mm两种类型,井管直径仍为325mm,通过试验分析不同口径对注水量的影响。

4.抽水井与回灌井下入滤水管长度应与含水层厚度一致。

5.对与抽水井结构相一致的回灌井,分别填入不同规格的滤料,原则上最小粒径与抽水井一致,逐级加大。

试验滤料直径对注水量的影响。

试论井点回灌技术的研究

试论井点回灌技术的研究

试论井点回灌技术的研究摘要:目前城市建设越来越趋于高层化和密集化,而地下室、地下车库成为城市建筑不可缺少的部分,降水施工相应成了深基坑围护的有效措施。

在降水过程中,由于会随水流带走部分细微颗粒,再加上降水后土体的含水量减低,使土壤产生固结,引起周围地面的沉降,在建筑物密集的地区进行降水施工,因长时间降水会引起过大的地面沉降,导致临近建筑物的倾抖或变形,造成严重后果。

为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可采用井点回灌技术减少地面沉降,保证建筑物的安全。

关键词:井点回灌技术井点回灌的作用基坑开挖,为保证挖掘部位地基土稳定,常用井点排水等方法降低地下水位。

在降水的同时,由于挖基础土方的挖掘部位地下水位的降低,导致其周围地区地下水位随之下降,使土层中因失水而产生压密,经常会引起邻近建筑物、管线的不均匀沉降或开裂。

为了防止这一情况的发生,通常采用设置井点回灌的方法。

井点回灌是在井点降水的同时,将抽出的地下水(或工业水),通过回灌井点持续地再灌入地基土层内,使降水井点的影响半径不超过回灌井点的范围。

回灌井点就以一道隔水帷幕,阻止回灌井点外侧的建筑物下的地下水流失,使地下水位基本保持不变,土层压力仍处于原始平衡状态,可有效防止降水井点对周围建筑物、地下管线等影响。

本文主要介绍加压井点入渗法。

加压井点入渗法是利用机械动力设备进行加压,促使水流较快补给地下水。

适用于地下水位埋藏较汪、透水性较差的含水层和滤网强度较强的深井。

井点注入法的主要优点:占地少,不受地形条件限制,也不受地面厚层弱透水层分布和地下水位埋深等条件限制。

但该方法由于水量集中注入井及其附近含水层中流速较大,因此井管和含水层易被阻塞;还由于补给水直接注入含水层等原因故对水质要求高,常需专门的水处理设备、输配水系统和加压系统,故工程投资和运转时的管理费用较高,且管理较复杂。

下面通过案例简单介绍一下加压井点入渗法的技术要点。

某工程基坑面积约为1300m2,基坑总延长米约为180m,基坑形状呈较规则矩形。

探析地下水回灌系统的优化设计

探析地下水回灌系统的优化设计

探析地下水回灌系统的优化设计引言:基坑開挖时地下水的存在,不仅影响施工的正常进行,而且严重威胁基坑的安全和施工质量。

如今高层、超高层建筑和大型地下设施日益增多,基坑在向大而深的方向发展。

降水已成为必要的施工流程。

但是,降低地下水位将造成邻近建筑物和地下设施的附加沉降,对周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出现工程事故。

如果降水对基坑周围建(构)筑物和地下设施带来不良影响时,可采用竖向止水帷幕或回灌的方法减小或避免影响。

当然,采用深基坑防渗体系可有效减少不利影响,但其造价较高。

在邻近需采取防沉降措施的建(构)筑物的基坑一侧设置回灌系统,可保持原有地下水位,有效的减少或阻止建筑的沉降。

另外,采用地下水回灌系统,可有效减少地下水直排造成地下水资源的浪费。

本文根据已有研究,对地下水回灌系统进行进一步的优化设计。

1 基坑降水引起地面沉降与建(构)筑物变形1.1 沉降机理降水引发地面沉降机理可以采用有效应力原理和太沙基固结理论解释。

假设地表下某深度处地层总应力为,有效应力为,孔隙水压力为。

依据太沙基有效有效应力原理,抽水前:在降水过程中,随着地下水位下降,孔隙水压力随之减小,假定降水过程中土层总应力不变,则减小的孔隙水压力转化为有效应力增量基坑降水产生的地面沉降,是由于含水层的地下水位下降,土层内空压降低,使粒间应力,即有效应力的增加的结果。

1.2 降水引起地面沉降计算目前,抽水诱发地面沉降计算方法主要有经验公式、黑箱理论、一维固结理论、二维固结理论、准三维固结理论及真三维固结理论等,后期国内外学者又在以上研究基础上,提出了若干考虑流变及渗流-应力完全或部分耦合作用的修正计算方法。

在工程实用计算中,主要采用的是基于有效应力原理和太沙基一维固结理论的分层总和法。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给出了降水引起的地层压缩变形量可按下式计算:式中:S--计算剖面的地层压缩变形;--沉降计算经验系数,应根据地区工程经验取值,无经验时,宜取=1;--降水引起的地面下第层土的平均附加有效应力(kPa);对黏性土,应取降水结束时土的固结度下的附加有效应力;--第层土的厚度(m);土层的总计算厚度应按渗流分析或实际土层分布情况确定;--第层土的压缩模量(kPa);应取土的自重应力至自重应力与附加有效应力之和的压力段的压缩模量。

水源热泵回灌技术分析及强制回灌技术的探索

水源热泵回灌技术分析及强制回灌技术的探索

水源热泵回灌技术分析及强制回灌技术的探索摘要:地下水源热泵通过“地下水抽出—能量交换—回灌”的循环过程,实现了夏季地下水温度升高,冬季地下水温度降低,以达到调节室内温度的目的。

因此,在地下水源热泵系统中,除了需要抽取足够的地下水量外,还应该把同量的地下水回灌到原来的含水层中,以使水资源得到循环利用。

在地下水源热泵的运行过程中,地下水的回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地下水回灌技术是地下水源热泵系统的关键技术。

但在回灌过程中,常常出现抽出来的水不能全部回灌的现象。

如果长期不能正常回灌就会导致承压含水层厚度减小,进而导致地下水储量的减少、地面沉降等问题。

若沉降量较大或出现差异沉降过大,还可能造成地面建筑物变形或破坏。

因此,进行地下水源热泵系统回灌理论和回灌条件及方法分析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实用价值。

关键词:水源热泵回灌强制回灌方式1 国内外研究应用现状对于水源热泵(water source heat pump,简称WSHP)技术,地面上热泵系统的设备和技术都已经相当成熟,而主要的技术/瓶颈0为地下水回灌系统。

很多地区的水源热泵工程存在回灌困难的问题,一些单位将不能回灌的地下水偷偷排入河道或者下水管网,不但造成了洁净淡水资源的极大浪费,也使水源热泵技术在很多地区遭到了人们的排斥。

但水源热泵效率高、占地少的特点又是地源热泵无法比拟的。

因此,积极研究回灌技术,对地下水水源热泵技术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国内对水源热泵回灌技术进行系统研究的不多,多数工程基本通过经验设计,这些工程里面采用压力回灌的比例也极少。

以北京为例,多数工程都是采用增加回灌井数量的方式来解决回灌困难问题的。

2 地下水源热泵回灌率低机理分析地下水源热泵回灌率低的原因主要有两个:①井的过滤器及井周围的堵塞问题;②抽水后水位下降带来的含水层骨架的压密问题。

2.1 堵塞机理分析地下水源热泵回灌难的一个主要问题是井的过滤器及井周附近含水层的堵塞问题。

通常根据成因将堵塞分为物理堵塞、化学堵塞和生物堵塞 3 种类型。

抽水和回灌试验报告

抽水和回灌试验报告

抽水井和回灌井竣工及抽水和回灌试验报告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日期:第一部分、抽水井和问灌井竣工及抽水和回灌实验报告项目基本情况OOO住宅小区位于OOOOOOOOOO交汇处,其规划用地面积OOO㎡,总建筑面积OOO㎡,本次开发有10栋居民楼,其中小高层9栋,均为住宅,1栋高层,为商住建筑,配有停车场、智能化系统等设施,是低楼层、低密度、低容积率、高绿化率的生态居住园区。

背景为完善OOO住宅小区配套设施,小区采用集中供应生活热水,使用面积为OOOO㎡,通过方案选择及讨论后,本小区计划采用地下水地源热泵进行生产热水,为了保证地下水源供给稳定,以及地下水回灌安全无隐患,杜绝地下水源供应不足或干枯情况发生,我司特意完成了抽水井和问灌井竣工及抽水和回灌实验,并记录相关数据后进行分析。

一、试验目的:,为了保证地下水源供给稳定、地下水回灌安全无隐患、杜绝地下水源供应不足或干枯情况发生。

二、实验内容:检验抽水井的实际出水量、动水位、含砂量、出水温度;回水井实际回灌量、动水位。

三、试验工具:一台潜水泵,1台超声波流量计、电测水位计、量砂杯等。

潜水泵:250QJ(R)-125/29/1扬程:60米流量:200m³/h超声波流量计:XCT-2000四、试验方法一口抽水井分别安装潜水泵,抽水井抽水,往回水井回灌,抽水井和回水井用PE管道连接。

抽水试验分别进行了72小时,数据参数见记录表。

五、结论通过以下试验数据付以看出,抽回水井在满负荷工作状况下水位变化平稳,出回水稳定,完全满足设计要求。

抽水井稳定出水量为190m³/h,水源热泵设计每口抽水井的最大抽水量为200m³/h,抽水井完全满足要求。

一口回灌井的稳定回水量为200m³/h,水源热泵设计每口抽水井的最大回水量为200m³/H,回水井完全满足要求。

水源热泵设计1口抽水井,最大用水量为200m³/h,水源热泵设计1口回水井,最大回水量为200m³/h,基本上做到全部回灌。

深基坑工程回灌管井设计若干问题探讨

深基坑工程回灌管井设计若干问题探讨

关键词 : 回灌管井 ; 回灌控制 ; 地下水 ; 最大 回灌 压力 ; 最大可 回灌量 ; 深基坑 工程
中 图分 类 号 : T U 4 6 3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6 7 2— 7 4 2 8 ( 2 0 1 3 ) 0 8— 0 0 4 2— 0 5
D i s c u s s i o n o n t h e De s i g n o f R e c h a r g e We l l f o r D e e p F o u n d a t i o n P i t E n #n e e r i n g / L U J i a n — s h e n g( S h a n g h a i G u a n g l i a n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D e v e l o p m e n t C o . , L t d . ,S h a n g h a i 2 0 0 4 3 8 , C h i n a )
Ab s t r a c t :D i s c u s s i o n i s ma d e o n s o me p r o b l e ms i n t h e d e s i g n o f r e c h a r g e we l l f o r d e e p ou f n d a t i o n p i t e n g i n e e r i n g ,a c c o r d — i n g t o d i f f e r e n t r e c h a r g e p u r p o s e s ,g r o u n d wa t e r r e c h a r g e f o r f o u n d a t i o n p i t e n g i n e e r i n g i s b a s e d o n e n v i r o n me n t a l c o n t r o l

地下水同井抽回井施工技术与应用研究

地下水同井抽回井施工技术与应用研究

rt n Z e ghuH nn4 0 5 ,C ia ao , hnzo ea 50 3 hn ) i Abtat G onw t u padr— jc o esm e an p l di sao etem l ee p et o s c : r d a r m n ei et ni t a ew l i m il a pi hl w go r a dvl m n.F r r u ep n i nh ls y e n l h o G H s m, h rp r o e e n p m e n ei e t nw l :3~1 6 fr n at l fr a o ,i n t S Ps t y e tepo ot nb t e u pw l a d r— jc o el i 1 i w l n i ss : , o e p r c om t n t o i f ie i o l m a s r o su tncs,b t l a sl g i r ,m ngm n cne i c n i c lr— jc o . ny en ecnt co ot u a omen a esea a aae eti o vne eaddf ut ei et n mo r i s r t e n n i n i A crigt teaa s n sa h pm n eij t ni esm e ”ss m w sds ndacri ote codn nl i adr er .“ u p adr— e i nt a ew l yt a ei e codn t h oh ys e c n co h l e g g di igte r a d h do elg o d i s p mpa d r— jc o esm el a el e i a s e f c .T e r l o n y rg o y cn i o , u n ei e t ni t a ew l w sra zd w t st f de et h ln h y o tn n i nh i h ii f s p pr xli d“ u padr— jco esm e ”ao t q im n slco , e o pe o cnl ya da— ae pa e p m n i et ni t a ew l bu up et e t n w lcm ltnt h o g n p e n en i nh l e ei l i e o

解决水源热泵回灌井回灌难的问题

解决水源热泵回灌井回灌难的问题

回灌井应在施工前期,充分了解当地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勘察设计或找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对含水层进行分析论证合理布局,根据地层的可钻性,合理选用钻进技术参数、钻头级配,采用与本区域地层相符合的滤水管、砾料、过滤网等材料,根据地质条件合理控制单位涌水量,达到最佳回灌效果,不要将抽水井和回灌井区别施工,所有的井都能抽灌自如,回灌井施工具有严格的要求,它是一种特殊的成井工艺,成井后要洗至水清砂净,水量不再增加,含砂量要符合国家标准—二十万分之一(用肉眼看不到)。

做回灌试验时,要满足72小时回灌,回灌井水位上下波动值应稳定在20mm左右,既能满足永久性回灌。

如果回灌水位持续上涨,即不能成为永久性回灌,应找出原因,进行修复。

什么叫永久性回灌,有些单位1个月回扬数次,设备也能运行,大量水资源被浪费,这不叫永久性回灌,应尽快修复。

实现永久性回灌井应该是每半年或一年回扬1次,但每次回扬不超过3小时,使用周期越长,回扬次数越短,且回灌量越来越大。

回扬的目的是将回灌井的氧化物、菌类排除井外,防止堵塞。

那么为什么有些回灌井当时回灌效果非常好,时间长了回灌就困难了呢,经分析,原因如下:1、使用单位对操作技术人员没有进行专业培训;2、使用过程中,一个井中下入两套管,容易产生气堵;3、做井坑时,没有保护好井孔,掉进泥砂;4、雨水及污水进入井内;5、运行中各井互用,个别井涌砂;6、长期放置和使用前没做回扬,井内产生氧化物及菌类。

一种“专利”产品,用于回灌井的分流器,解决了回灌难的问题。

它安装在潜水泵管静水位30mm左右,实现在一个井中抽灌自如,既能对回灌井回扬不提泵,还能以强大的射流帮助自动洗井,更能有效的保护电机,增加使用寿命。

由于是一种自动装置,不增加任何成本,特别是对水泥管井及井径小的回灌井更适合安装使用。

地下水源热泵系统成井与回灌技术

地下水源热泵系统成井与回灌技术

一、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的水源系统
6
单井开式系统
图1-4
双井开式系统
水源系统类型
3
2012/3/27
一、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的水源系统
7
对于地下水源热泵技术,用业内行家的话来说,“ 所有的地面系统基本相同,所有的地下系统基本不 可见”。可见,地面上热泵系统的设备和技术都已 经相当成熟了,而主要的技术瓶颈为地下水回路系 统。 国内基本是沿用饮用水井的技术标准,对回灌也没 有相应的技术标准。 从用户角度来讲,希望整个地下水系统单井出水流 量大、寿命长、系统可靠、回扬次数少。 从技术上来讲,需确定以下一些指标:地质条件、 回灌方式、地下水灌抽比、回扬次数、洗井次数 。
二、水源系统抽水井和回灌井设计中考虑的因素
10
1、自然地理、气象条件
进行地下水地源热泵施工前需了解当地的自然 地理、气象条件。 地下水温度和冬夏两季应用空调制冷和制热时 间对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设计有很大影响。冬冷夏 热(冬季和夏季时间相差不大)地区是应用地下水 地源热泵的良好区域。
5
2012/3/27
26
2.5 过滤器 常用过滤器主要有:填砾 过滤器、骨架过滤器、缠丝过 滤器、贴砾过滤器等。它的构 造、材质、施工安装质量对管 井的出水量、含砂量和工作年 限有很大影响,因此是管井工 作的核心。 过滤器主要由过滤骨架和 过滤层组成。过滤骨架主要起 支撑作用,多为管状骨架。过 滤骨架孔眼的大小、排列、间 距与管材强度、含水层的孔隙 率及其粒径有关。
8
目录
一 二 三 四 五
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的水源系统 水源系统抽水井和回灌井设计中考虑的因素 水源系统抽水井和回灌井设计 回灌及回灌井的堵塞 案例分析
4

回灌井技术方案范文

回灌井技术方案范文

回灌井技术方案范文回灌井是指将工业废水或其他含有污染物的水回注到地下水层中,并通过地下水的自然过滤和净化作用,达到净化水质、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的目的。

回灌井技术方案主要包括场地选择、井筒设计、注水方式、水质要求和监测以及安全措施等几个方面,下面将具体介绍。

一、场地选择:回灌井场地应选择在工业排放源附近或污染源附近,以减少管道运输过程中可能的污染和泄漏风险。

同时应考虑到地下水层的特征,尽量选择地下水层较深、孔隙度较高、含水层连通性较好的区域。

二、井筒设计:回灌井井筒设计应根据地下水层的特征,确定井深、井径和井壁材料等参数。

井深应根据回灌水量和地下水层的承载能力来确定,井径则根据回灌水体的粒径大小来选择。

井壁材料可以选择钢管或塑料管等耐用材料,以确保井体的强度和密封性。

三、注水方式:回灌井的注水方式包括直接注入和间接注入两种。

直接注入是将工业废水通过处理系统后直接注入到回灌井中,而间接注入是将废水先存储在水体中,通过自然过滤和净化后再注入回灌井中。

注水流量和注水压力应根据地下水层的承载能力和水平补给速度来确定,以避免地下水位下降和地壳运动引起的地质灾害。

四、水质要求和监测:回灌井的水质要求应符合国家相关法规和标准。

在废水处理前,应进行水质监测和分析,确定废水的主要污染物浓度和种类,以确定适当的处理工艺和设备。

在回灌过程中,应定期对回灌水体进行监测,以确保地下水层的水质达到安全标准。

五、安全措施:回灌井技术应采取一系列的安全措施,以确保人员和环境的安全。

首先是建立完善的废水处理系统,确保废水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处理后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其次是加强对井筒的维护和监测,定期检查井壁和井口的密封性和稳定性,以防止井水泄漏和井口塌陷等安全问题。

另外,要加强对回灌水质和地下水层水质的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以保护地下水资源和环境安全。

总之,回灌井技术是一种可持续利用地下水资源、净化水质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

水源热泵回灌技术分析

水源热泵回灌技术分析

水源热泵回灌技术分析摘要:回灌在水源热泵运行过程中起到决定性因素,分析了水源热泵回灌水质、回灌量、回灌方式,并对产生回灌不畅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总结了避免回灌不畅的方式。

关键:水源热泵回灌回灌方式对于水源热泵技术,目前最大的技术难题是水的回灌,通常1口出水井得要3口井进行回灌。

现国内地下水回灌技术还不成熟,在很多地质条件下回灌的速度大大低于抽水的速度。

因此,积极研究回灌技术,对地下水水源热泵技术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1. 人工回灌及其目的所谓地下水人工补给(即回灌),就是将被水源热泵机组交换热量后排出的水再注入地下含水层中去。

这样做可以补充地下水源,调节水位,维持储量平衡;可以回灌储能,提供冷热源,如冬灌夏用,夏灌冬用;可以保持含水层水头压力,防止地面沉降。

所以,为保护地下水资源,确保水源热泵系统长期可靠地运行,水源热泵系统工程中一般应采取回灌措施。

目前,尚无回灌水水质的国家标准,各地区和各部门制定的标准不尽相同。

应注意的原则是:回灌水质要好于或等于原地下水水质,回灌后不会引起区域性地下水水质污染。

实际上,水源水经过热泵机组后,只是交换了热量,水质几乎没发生变化,回灌不会引起地下水污染,但是存在污染水资源的风险。

2. 回灌类型及回灌量根据工程场地的实际情况,可采用地面渗入补给,诱导补给和注入补给。

注入式回灌一般利用管井进行,常采用无压(自流)、负压(真空)和加压(正压)回灌等方法。

无压自流回灌适于含水层渗透性好,井中有回灌水位和静止水位差。

真空负压回灌适于地下水位埋藏深(静水位埋深在10米以下),含水层渗透性好。

加压回灌适用于地下水位高,透水性差的地层。

回灌量大小与水文地质条件、成井工艺、回灌方法等因素有关,其中水文地质条件是影响回灌量的主要因素。

一般说,出水量大的井回灌量也大。

3.地下水管井回灌方式分类由于地下水源热泵工程所在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和工程场地条件各不相同,实际应用的人工回灌工程方式也有所不同,各种方式的特点、适用条件和回灌效果各不同。

地下水回灌工程存在问题及优化解决

地下水回灌工程存在问题及优化解决

地下水回灌工程存在问题及优化解决1、应用中需解决的问题水源热泵空调系统由于其所具有的节能环保等特点,近年来该项技术在引入到我国后,应用发展较快。

我公司通过对多个施工项目的总结和跟踪并对河南、山东、河北、北京等地的调研,认为热泵主机运行效果稳定过关,但在利用管井采灌地下水方面,如回灌井结构、回灌工艺方法、地面回灌装置、运行维护管理等方面还存在着问题,会影响到水源热泵的正常使用,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其问题如下:1.1灌井的地面装置不科学,井口、管路没有密封,回灌过程会使空气随着水一起灌到含水层,造成气相堵塞,破坏人工回灌的进行,时间一长,使井的使用年限降低,甚至会使管井报废。

另外有的井由于井身结构不合理或使用操作不当,新井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回灌量逐渐减少,甚至完全阻塞不能回灌,致使大量地下水在机组提取温度后白白流失。

1.2管井的井身结构不合理,有的回灌井仍采用开采井的单网滤水管或桥式、水泥管等滤水管结构,在采、灌双向水流的冲击作用下,过滤层砾料排列顺序破坏,造成井水上砂。

1.3操作方法不当,缺乏定期的排污和回扬,致使回灌水中所含有的粘土颗粒、结垢物等逐步淤塞过滤层,影响井的透水性能。

有的或采或灌只有单一性能(如两眼采灌对井中仅一眼井下泵),冬、夏二季长期如此,根据我们的经验,这样操作使用结果不仅不能合理利用地下储能作用而且会使单纯的回灌井造成气阻,物理和生物化学堵塞,长期使用会使回灌井报废。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认为水源热泵技术的关键是管井的采、灌技术。

只有达到地下水灌采平衡,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节能效果,节约地下水资源和运行费用。

2. 采(灌)水目的层的选择依采灌井的作用而言,应尽力加大井的出水量,一般出水量和回灌量是成正比的,即出水量增加则回灌量也相应增加。

水温是充分发挥热泵机组效能的关键指标。

所以,在设计井时应在19-23℃范围内选取富水性强、渗透性好的含水层成井。

在河南、津京、河北、山东及江浙地区都分布有第四系冲击相、河湖相松散沉积层。

抽水和回灌试验报告

抽水和回灌试验报告

抽水井和回灌井竣工及抽水和回灌试验报告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日期:项目基本情况OOO住宅小区位于OOOOOOOOOO交汇处,其规划用地面积OOO行,总建筑面积OOO行,本次开发有10栋居民楼,其中小高层9栋,均为住宅,1 栋高层,为商住建筑,配有停车场、智能化系统等设施,是低楼层、低密度、低容积率、高绿化率的生态居住园区。

背景为完善000住宅小区配套设施,小区采用集中供应生活热水,使用面积为OOOO 行,通过方案选择及讨论后,本小区计划采用地下水地源热泵进行生产热水,为了保证地下水源供给稳定,以及地下水回灌安全无隐患,杜绝地下水源供应不足或干枯情况发生,我司特意完成了抽水井和问灌井竣工及抽水和回灌实验,并记录相关数据后进行分析。

一、试验目的:,为了保证地下水源供给稳定、地下水回灌安全无隐患、杜绝地下水源供应不足或干枯情况发生。

二、实验内容:检验抽水井的实际出水量、动水位、含砂量、出水温度;回水井实际回灌量、动水位。

三、试验工具:一台潜水泵,1台超声波流量计、电测水位计、量砂杯等。

潜水泵:250QJ(R)-125/29/1扬程:60米流量:200m3/h超声波流量计:XCT-2000四、试验方法一口抽水井分别安装潜水泵,抽水井抽水,往回水井回灌,抽水井和回水并用PE管道连接。

抽水试验分别进行了72小时,数据参数见记录表。

五、结论通过以下试验数据付以看出,抽回水井在满负荷工作状况下水位变化平稳,出回水稳定,完全满足设计要求。

抽水井稳定出水量为190m3/h,水源热泵设计每口抽水井的最大抽水量为200m3/h,抽水井完全满足要求。

一口回灌井的稳定回水量为200m3/h,水源热泵设计每口抽水井的最大回水量为200m3/H,回水井完全满足要求。

水源热泵设计1 口抽水井,最大用水量为200m3/h,水源热泵设计1 口回水井,最大回水量为200m3/h,基本上做到全部回灌。

六、其它为保证地下水更好的利用,同时最大限度的解决安全隐患,因此我司在测试中提出回灌井和抽水井一年进行作用互换,为保证原回灌井取水稳定,原抽水井回灌到位,我司进行了原回灌井抽水测试,原抽水井回灌测试,测试数据完全能够保证水量和回灌到位,满足设计要求。

地下水回灌技术

地下水回灌技术

地下水回灌技术1.回灌井点在降水井点和要保护的地区之间设置一排回灌井点,在利用降水井点降水的同时利用回灌井点向土层内灌入一定数量的水,形成一道水幕,从而减少降水以外区域的地下水流失,使其地下水位基本不变,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回灌井点的布置和管路设备等与抽水井点相似,仅增加回灌水箱、闸阀和水表等少量设备。

抽水井点抽出的水通到贮水箱,用低压送到注水总管,多余的水用沟管排出。

另外,回灌井点的滤管长度应大于抽水井点的滤管,通常为2~2.5m,井管与井壁间回填中粗砂作为过滤层。

沉淀物、活动性的锈蚀及不溶解的物质积聚在由于回灌水时会有Fe(OH)2注水管内,在注水期内需不断增加注水压力才能保持稳定的注水量。

对注水期较长的大型工程可以采用涂料加阴极防护的方法,在贮水箱进出口处设置滤网,以减轻注水管被堵塞的现象。

回灌过程中应保持回灌水的清洁。

2.回灌砂沟、砂井在降水井点与被保护区域之间设置砂井、砂沟作为回灌通道。

将井点抽出来的水适时适量地排入砂沟,再经砂井回灌到地下,从而保证被保护区域地下水位的基本稳定,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需要说明的是,回灌井点、回灌砂井或回灌砂沟与降水井点的距离一般不宜小于6m,以防降水井点仅抽吸回灌井点的水,而使基坑内水位无法下降,失去降水的作用。

砂井或回灌井点的深度应按降水水位曲线和土层渗透性来确定,一般应控制在降水曲线以下1m。

回灌砂沟应设在透水性较好的土层内。

3.回灌管井回灌管井的回灌方法主要有真空回灌和压力回灌两大类。

后者又可分为常压回灌和高压回灌两种。

不同的回灌方法其作用原理、适用条件、地表设施及操作方法均有所区别。

(1)真空回灌法。

真空回灌适用条件为:地下水位较深(静水位埋深>10m)、渗透性良好的含水层;滤网结构耐压、耐冲击强度较差,以及使用年限较长的老井;对回灌量要求不大的井。

(2)压力回灌法。

常压回灌利用自来水的管网压力产生水头差进行回灌。

高压回灌是在常压回灌装置的基础上,使用机械动力设备(如离心泵)加压,产生更大的水头差。

真空回灌水井原理

真空回灌水井原理

真空回灌水井原理
嘿,朋友们!今天咱来唠唠真空回灌水井原理。

你说这真空回灌水井啊,就像是一个神奇的大口袋!它能把水吸进去,再吐出来,是不是很有意思?想象一下,那水井就像一个超级大胃王,不停地吃水又吐水。

咱先说这吸的过程。

就好比你用吸管喝饮料,真空回灌水井就是利用了这种原理,通过制造真空环境,把水给“吸”进来。

这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做到的哦!这得有专门的设备和技术来保障呢。

然后呢,就是吐水啦!这可不是简单地把水倒出来哦,这里面的门道可多着呢。

它得精确地控制,让水按照我们需要的方式和速度回灌回去。

这就好像是一个训练有素的运动员,知道什么时候该发力,什么时候该休息。

那为什么要搞这个真空回灌水井呢?这用处可大了去啦!比如说,在一些需要保持地下水位稳定的地方,它就能大显身手啦。

要是没有它,那地下水位一会儿高一会儿低的,可不得乱套了呀!
而且哦,它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利用水资源呢。

把用过的水经过处理再回灌回去,这不是一举两得嘛!既保护了环境,又节约了资源。

再想想,如果没有真空回灌水井,那我们的城市建设、农业灌溉等等好多事情不都得受影响啊!那可真是不敢想象呢。

这真空回灌水井原理啊,虽然听起来有点复杂,但其实只要你认真去了解,就会发现它并不难理解。

就像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事情一样,只要你用心去琢磨,总能找到解决的办法。

所以啊,大家可别小瞧了这真空回灌水井原理,它可是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呢!它就像是一个默默工作的小卫士,守护着我们的水资源和环境。

让我们一起为这个神奇的原理点个赞吧!。

回灌井技术方案

回灌井技术方案

一、回灌井设计为防止开挖过程中水土流失严重,基坑周边设置直径为200mm的回灌井(详见回灌井大样图)。

回灌井设置在基坑与建筑物之间,北侧的回灌井设置在围挡范围内,回灌井间的距离为15~20m。

图1 回灌井大样图二、回灌井施工工艺及技术要求1、施工工艺施工工艺:放线定位→回灌井钻孔→清洗换浆→井管安装→填料→洗井→回灌→定期回扬。

2、施工方法(1)施工准备施工现场做好“三通一平”,满足设备进、出场、备好泥浆,配齐滤料、管材、注水设备。

(2)回灌井钻孔采用地质钻机套管垂直钻进,垂直度控制在1%内,钻孔孔径200mm。

钻孔前应与现场管理人员对接,排查附近管线情况,防止破坏管线。

(3)清孔换浆当钻孔至设计孔深后为防止泥浆沉淀和井孔坍塌,应及时清孔换浆。

置换的泥浆含沙量不大于5%,孔底沉渣厚度不大于20cm。

(4)井管安装1)管井制作:下Ф70mmPVC管,管壁每隔20cm布置梅花形滤水孔,包一层铁丝网及两层尼龙丝布网滤层。

2)下管:管底部抛填250mm厚的2~5mm石米滤料,井管上端口应高出地面至少50cm,严禁强行将井管压入井孔。

(5)回填滤料填料时井管必须居中,采用循环水填料法。

滤料采用2~5mm石米滤料,用铁锹均匀对称的抛撒在井管四周,填料至距地面1.0m范围,上面1.0m采用水泥浆回填密实。

(6)洗井填料完成后采用循环水洗井,井内的沉渣厚度不得超过200mm。

(7)回灌对清洗好井管的井,确保合格后,对回灌井进行封闭,把井管最上端用能达承压厚度的钢板焊封,循环水管在钢板上开口焊封,确保回灌井的回灌量。

(8)定期回扬为预防和处理管井堵塞,主要采用回扬的方法,回扬是在回灌井中开泵抽排水中堵塞物。

每口回灌井回扬次数和回扬持续时间主要由含水层颗粒大小和渗透性而定。

在岩溶裂隙含水层进行管井回灌,长期不回扬,回灌能力仍能维持;对细颗粒含水层,回扬尤为重要,回扬时间宜为1个星期一次。

3、技术要求(1)钻探施工达到设计深度后,继续向下钻进1.0m,用循环水冲洗泥浆,减少沉淀,并应立即下管,注入清水,稀释泥浆比重接近1.05后,投入滤料,不少于设计量的95%,严禁井管强行插入坍塌孔底,滤料填至离地面1.0m改用水泥浆回填封孔。

抽水井、回灌井成井工艺要求

抽水井、回灌井成井工艺要求

抽水井、回灌井成井工艺几点建议本工程夏季设计冷负荷1125 KW ,冬季热负荷 1159KW。

选用一台满液式水源热泵螺杆机组,每台机组需要井水100 m3/h。

本工程需要3口水井。

管井基本情况:静水位?米,动水位 ? 米,降深 ? 米,每小时出水量100m3/h.,水温约 ? ℃。

抽水井与回灌井的科学设计和合理分布直接影响到水源热泵空调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必须找有资质的专业水文地质部门进行设计,凿井施工也必须严格按《供水管井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GJJ10-86)执行,以确保成井的质量。

一、基本构造1、井的构造要求抽水井和回灌井的成井工艺完全一样,冬季和夏季交替使用,即作为抽水井使用也作为回灌井使用,可延长水井的使用寿命,并有利于地下水的回灌。

全井通孔孔径Φ ? mm;井管直径Φ? mm。

2、填砾高度高于虑水管20~30m,可以防止因长期抽灌亏砂,粘土下滑阻塞含水层。

3、洗井采用正压活塞洗井方法,洗井较为彻底,达到了清除泥皮、水清砂净、增加单位出水量的效果。

4、为保证出水(回灌)量,下入滤水管长度不少于井深50%。

建议井间距大于25米根据地质情况:卵石细沙和戈壁石混合建议井管下条缝花管。

多下花管,花管外不要缠绕铁丝及过滤网。

多放绿豆沙,放井泵的位置一定下实管。

静水位约20米距地面处下3跟6米的实钢管,建议回灌井也下水泵二、成井工艺钻进中严格控制钻压,均匀给进确保钻孔垂直度,以确保滤水管周围有厚度均匀的填砾层。

只有在施工中控制技术操作规程,对井孔直径垂直度、泥浆性能指标严格掌握,保证其符合《供水管井技术规范》的要求,才能为以后采水回灌的正常运行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成井结构和成井工艺特点回灌类型根据工程场地的实际情况,可采用地面注入补给。

注入式回灌一般利用管井进行,常采用无压(自流)方法。

无压自流回灌适于含水层渗透性好,井中有回灌水位和静止水位差。

对于抽灌两用井,为防止井间互相干扰,应控制合理井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左右,勘察期间地下水位埋深6.90m,水温13.5t。
3 抽水及回灌试验
3.1 工程量
为查明场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在场区内布置水文
地质勘探线一条,设抽水井、回灌井各1个,观测孔
2个,详见抽水井及回灌井布置示意田,抽水井及回
灌井结构详见表l。
抽水井及回灌井抽水示意田
3.2 抽、回灌水试验
灌水量为:
Q=·1.366k(h2-H2)·=32017N3/d
式中:K一含水层渗透系数(取回灌试验求得的
渗透系数80.84mid);
瓦一设计回灌时井中水柱高度(厄="+
S,ii:含水层厚度,S:设计水位上升高
度,取回灌试验水位上升平均值4.04m):
Ro—影响半径(Ro=异+ro丑=25√DK,
抽、灌水试验按三次水位降深(上升)进行。每
次水位降深(上升)稳定时间都大于8小时。当第一
次降深完
成并稳定8小时后直接转入回灌试验(所
谓回灌试验就是将抽水井抽出的水通过回灌井再送
回至含水层中去的一种方法,简称回灌试验),当水
瑰为建筑物制冷和供热目的提供技术参数依据。因此本文通过抽水及回灌试验所获成果计算含水层的渗透系数及
目液渗透系数,从而使中央空洞井的设计合理,并求得最佳抽。液井数量比及合理布井方案。
关键词 地沮中央空词 抽水井 回浪井 抽(淮)井数量比
l 前言
汇宝商业广场位于沈阳市府广场北侧,总建筑
ro=0.29(瘤+凸)d、6为规划回灌井区边
长,分别为120m,60m)。
上述计算结果回灌量为32017m3/d,与抽水供
给量相当,说明31680m3/d的抽水量能通过回灌井
全部得到回灌。从上述回灌水头设计值上看,当回
灌量为32017m3/d时,水位上升高度4.04m(相当于
回灌试验时水位上升的平均高度),若按回灌试验取
面积23.45万m2,为节约能源有利于环保,规划10
万mI建筑面积釆用地温中央空谓系统进行取暖(制
冷),需水量约31680nf/d。所谓地沮中央空调系统
就是施工专门的取水井,将地下水从井中抽出,通过
热泵将水送入用户散热(冷)器后,再将水回灌到地
下含水层中的人工水循环装置。利用这种装置可以
D-=8争
式中:D-一设计回灌井数量(口);
n一设计供水井数量(口);
窖一设计单井抽水量(nf/d);
旷—设计单井回灌水量(m3/d)。
将供水井数量9口,单井设计抽水量3840m3/d
和单井回灌量1340m3/d代人上式,求得回灌井数量
与抽水井数量之比力2.86:1,即本区回灌井与抽水
3 2160 1.OR 0.21 O.15 .5.$3 o.13 0.38 参数近似计算。
本次仅从施工“实录”的角度出发,对表2回灌
井水位上升值进行修正后(见表3其修正值实为回
/l 水文地质参数计算 灌水位上升值与相应抽水时段的水位降深值的叠加
由于回灌试验是在抽水井和回灌井水位及流量 值),采用注水试验稳定流计算公式,对回灌渗透系
抽,目灌 抽。a灌水4Ldbe水量单位吸水量渗进系数回灌渗透 过滤器,井径4mnnn,孔隙率25%。集中布置在场
区的东北角,采用排式布井方案,井距30m。管井数
2 1440 24.88 o.132 103.15 82.13 量系根据n=1.1Q/q式进行计算,若单井出水量取
河 北 地 质 2009午第1期
地温中央空调系统提水及回灌井设计方案探讨
赵立杰陈彦群
(东媒沈阳嶎土工程公司沈阳llOOJS)
摘 要 为节能、降抵消耗,减少废弃物撑放;利用地下水水源的水沮潜能作力地沮空调系统的冷、热源,以实
达到冬季取暖,夏季制冷的目的。目前国内对此类
工程中的水井设计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各施工
设计部门做法不一。本文通过此项目的施工,对抽
水井、回灌井配比数量的设计提供点滴看法,供同类
工程参考。
2水文地质条件
本区在地貌单元上属于浑河冲积阶地,地势平
坦,第四系地层厚70m左右,其下为第三系砂砾岩,
(2)回淮井与抽水井数量比例系数的确定
根据抽水量等于回灌
量地下水位保持不变的平
街原理,抽水井和回灌井数量若分别按#=I.1Q/q
和椎,=I.1Q,lq'式确定。由于抽水量等于回灌量,
即Q=r,回灌井和抽水井数量存在下列关系:
水位下降值与修正值之比。
值4端咒銹.14,二监兰鯆: 5供水管井设计要点
此值可视为抽水对回灌水位上升的影响系数(o。)。 根据场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及环境条件,供水管
表4 抽,囵灌水试验参数计算成果表 井设计为完整井。井深50m,采用钢板卷制缝隙式
基底为前震旦系花岗片麻岩。第四系孔隙潜水含水
层发育,从上到下富水性相差较大。上部含水层主
要岩性为砾砂、圆砾及租砂间夹薄层中砂透镜体,底
板埋深40m左右,厚度32。Om。据抽水试验成果,渗
透系数103.20m/d,单位涌水量26.04T/s.m,为强富
水性含水层。下部为泥砾及粘土层,据区域地质资
垫筋.缠丝,包网
钢筋骨架缠丝包网
主筋为'41P16
30%
观测孔观:。n- 笋 200 108 塑料管凿眼包网 巧%
8,52m
长44m
4140m
长36m
10-25m
长ISm
上部5恸稀泥浆,5m
以下水钻进
清水钻进
清水钻进
表2抽t日灌水试验成果表 的公式对其影响进行修正。本此水文地质参数计算
到试验全部结束。抽水试验是利用抽水井。抽水, 同未来场区地温中央空调系统供水管井和回灌井规
同时观测观:和观2孔水位。回灌水试验是利用抽 划的距离相当。抽水、回灌水试验成果详见表2。
表' 抽水井、圉灌井结构设计一览表
井类别
800 400
800 400
钢板卷制.壁厚8m.
过滤器孔隙率30%,采用钢筋骨架缠丝包网过滤
器,孔壁与过滤器之间填人Q5-IOmm砾石。
6.2 回灌水量保证程度分析
本场区地温中央空调设计地下水抽、回灌水量
为31680m,/d。根据抽水量等于回灌水量地下水位
保持平街的原理,将回灌区映射为一个与供水区等
同的虚构“大井”,按大井法计算原理,预计回灌区回
=1340m3/d
8,二1.1口’/g’
—l±生丝毁
一 1340
=26(口)
2009年第l期
lt,一单位吸水量平均值(0.12L/s.m);
山一稳定压力水头上升高度(4.04m);
D.—含水层厚度(32m);
D。—设计回灌井数量;
Q-—设计回灌水量(31680b3/d)。
彼此相互影响下进行的。目前还没有一个比较完整 数进行计算,结果见//d)
1 720 0.03 6。0, 0.04:0.07 57 0.12 0.1
备注:表中修正直系为相应时段水位下降值与水位上升亿之和。观测与修正位之比力相应时段
得的结果对回灌水头水位上升值进行修正后,当水
量保持不变,水位上升值仅为(4.04(1—。‘)=
2.46m,),此水头距地面的距离为4。44m,尚有可供
调解的水头压力空间。
6.3 回灌井数量的确定
(1)单井回灌量及总回灌井数按下式确定:
g’=W·山·"
=10.37x4.04x32
位上升达到稳定后再进行下一段降深,然后再抽水 水井,抽水,利用回灌井2回灌,同时观测观,孔和
再回灌,依次类推,直至完成三次降深和回灌试验。 N-孔水位。回灌试验采用自然回灌水头压力。由
待第三次回灌水位达到稳定后再进行恢复水位,直 于场地限制抽水井与回灌井的距离仅为90m,大体
料,该层属于QI—Q2时期的沉积物,胶结紧密,含水
量很小,单位涌水量小于0.16T/s.m。52m以下为
粘土层至70m见基岩风化壳。本次抽水及回灌试
验均在上部含水层中进行。
本区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地下
迳流及河、湖、渠的渗透补给,排泄以地下迳流及人
工开采为主,补、迳、撐通畅。地下水位年变幅l。5m
① 牧稿日期:2m6—o]—(~;#tt'J'BllJ:m9—01—;J;Jll4t:张淑云
作者简介;赵立杰(1962—),男,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工作。
监鹄丽::…—下厂寸巡回七『飞丽面晅 纵,Q
2009半第l期
赵立杰等:地温中央空调系统提水及曰灌井设计方案探讨
此类工程的一些试验方法和设计思路进行了初步的
探讨,试验中的一些方法只是粗浅的认识,还需要在
今后的工作中加以补充完善。
参 考 文 献
[11(水文地质计算'.苏联伊·阿·旌克巴拉诺维奇著·煤炭工业出版
是根据地下水的平街原理认为当抽、灌水位及流量
:妾 二石泵磬竽艺±l-i;…、头凑苎当产旦主— 达到相对稳定后(抽水量等于回灌量),其观测孔总
水位上升值应等于回灌水位上升值与抽水井抽水对
2 1440 0.67 O.10 0.06 3.98 0.5 0.~ 该点产生的相应水位下降值之和而进行的水文地质
3 2160 24.51 O.m 103.47 83.79 160m3/h,按设计总需水量31680m3/d要求,共需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