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正比例的意义》说课稿

合集下载

数学教案正比例的意义

数学教案正比例的意义

正比例的意义教学对象:五年级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概念,能够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

2. 培养学生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正比例的概念。

2. 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

教学难点:1. 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练习题。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比例知识,如比例、反比例等。

2. 提问: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新的概念——正比例,你们猜猜正比例是什么意思呢?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正比例的定义:如果两个量的比值始终保持不变,这两个量就成正比例。

2. 通过举例说明正比例的概念,如身高与脚长的关系。

3.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正比例现象,如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三、课堂练习(10分钟)1. 出示练习题,让学生判断哪些量成正比例,哪些量不成正比例。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四、总结(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正比例的概念。

2. 提问:同学们,你们学会了如何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吗?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复习上节课所学的正比例知识。

2. 提问:同学们,你们能举个例子说明正比例的概念吗?二、深化理解(15分钟)1. 通过讲解、举例,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正比例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三、拓展练习(10分钟)1. 出示拓展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四、总结(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正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提问:同学们,你们学会了如何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吗?六、课堂活动(15分钟)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在生活中发现的正比例现象。

2. 邀请学生代表进行分享,让大家共同学习。

七、案例分析(15分钟)1. 出示一个实际案例,如购物时商品的原价与折扣价的关系。

《正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集锦3篇)

《正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集锦3篇)

《正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集锦3篇)《正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并能判断出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培养学生观察、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正比例的概念和特征。

如何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三、教学方法通过实例引入正比例的概念,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

通过小组讨论和探究,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正比例的特征和判断方法。

通过课堂练习和互动,巩固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入正比例的概念,如人的身高和脚印的大小成正比,时间与路程成正比等。

讲解与示范:详细讲解正比例的概念、特征和判断方法,让学生深入理解。

小组讨论与探究: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探究生活中的正比例例子,并总结出规律。

课堂练习:提供一些实际情境的例子,让学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进一步巩固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总结与反馈:学生自己总结出本节课的收获和感悟,教师进行点评和反馈。

五、教学评价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判断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正比例的意义。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堂练习完成情况,看学生是否能够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

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学生的回答和提问,判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否得到提高。

《正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篇2)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生能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明确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能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二、教学内容正比例的意义及特征。

如何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掌握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的方法。

重点:正比例的特征和判断方法。

四、教具和多媒体资源投影仪和PPT课件。

教学卡片和实例案例。

教学软件和互动平台。

五、教学方法实例引入法: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直观感受正比例的概念。

人教版比例的认识说课稿

人教版比例的认识说课稿

人教版比例的认识说课稿一、说课背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比例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是数学知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在五年级下册安排了比例单元,旨在帮助学生建立比例概念,理解比例的性质和应用。

本次说课的内容是该单元的第一课时——比例的认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初步了解比例的含义,掌握比例的基本概念和表达方式,并能在实际问题中识别和运用比例。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比例的定义,知道比例由四个数构成,称为比例的项,其中两端的两个数称为比例的外项和内项。

- 学生能够正确地写出比例式,并区分比例的前项和后项。

- 学生能够通过实例理解比例的含义,并能简单描述比例的基本性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等方法,自主探索和总结比例的性质。

-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情感。

- 通过实际应用问题的解决,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实用性认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比例的概念和表达方式。

- 比例的性质和基本应用。

2. 教学难点:- 比例的性质的理解与应用。

- 在实际问题中正确运用比例解决问题。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 准备与比例相关的图片、实物或多媒体课件,以直观形象地展示比例的概念。

- 准备一些生活中的实例,以便更好地解释比例的应用。

- 设计一些练习题和小组活动,以巩固学生对比例概念的理解。

2. 学生准备:- 学生需要预习教材,对比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 学生应准备好学习用具,如笔、纸、尺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金箍棒伸缩”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出比例的概念。

- 通过观察图片或实物,让学生发现不同物品之间的比例关系,自然过渡到比例的教学。

2. 探究新知:- 教师讲解比例的定义和基本元素,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解,理解比例的概念。

正比例的意义说课稿

正比例的意义说课稿

《正比率的意义》讲课稿一、说教课内容本节课内容是《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信息窗 2。

二、说教材这部分内容是在教课过比和比率知识的基础长进行教课的。

正、反比率关系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数目关系,学好正、反比率关系,不单能够加深对照例知识的理解,解决一些实质问题,同时浸透函数思想,为学生此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为了让学生正确理解正比率的意义,我联合教材创建的情境,联系学生生活实质,组织丰富裕效的教课活动,使学生在主动研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三、说教课目的知识与能力:经历正比率意义的建构过程,经过详细问题认识成正比率的量,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率量的实例,能正确判断成正比率的量。

过程与方法:经过察看、比较、剖析、归纳等数学活动,发现正比率量的特点,并试试抽象归纳正比率的意义。

提高剖析比较、归纳归纳、判断推理能力,同时浸透初步的函数思想。

感情态度价值观:在主动参加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觉数学思虑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确实定性,并乐于与人交流。

四、说学情剖析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在掌握了比和比率知识的基础长进行教课的,据了解,大多数同学能够理解比和比率的知识,并能应用其解决一些实质问题,有个别同学在基础知识上掌握比较好,可是在应用上还有待提高,也是本节课需要关注的要点。

五、说教课要点、难点教课要点理解正比率的意义,并能判断两种有关系的量能否成正比率。

教课难点经过察看思虑发现两种有关系的量的变化规律进而归纳出正比率的意义。

六、说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七、说教课过程1、情境导入讲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在啤酒厂联合着运输大麦芽这一世产认识了比率,今日让我们一同到啤酒的生产车间去观光一下吧。

(课件出示情境图)讲话:从表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经过察看记录表,掌握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的变化趋向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而认识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是“两处有关系的量” 。

【设计企图:以讲话的形式引入,经过对供给的工作时间与工作总量的数据的察看,学生初步感知此中包含的规律,进而提出研究工作总量与工作时间关系的问题。

《正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

《正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

《正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经历探索正比例意义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内容
知识点:正比例的意义、正比例的判断。

教材分析:正比例是数学中常见的数量关系之一,它涉及两个量之间变化关系的认识。

通过学习正比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生活中常见的数量关系,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支持。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理解正比例的意义,难点是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三、教学方法
教法:情境创设法、实例分析法、合作探究法。

学法:观察法、比较法、归纳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情境创设,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一些数量关系,感受正比例的普遍存在。

探究: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探究正比例的特点和判断方法。

归纳:总结正比例的意义和判断方法,形成知识结构。

练习:布置相应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其他与正比例相关的数量关系,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五、教学评价
评价内容:学生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程度、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的能力、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等。

评价方法: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练习题的完成情况、小组合作学习的参与度等,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评价标准:能够准确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作业布置
必做题: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选做题:搜集生活中的一些数量关系,思考它们是否成正比例,写一篇小短文与同学交流。

正比例的意义教学教案

正比例的意义教学教案

正比例的意义教学教案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正比例的意义教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正比例的意义教学教案1教学内容:教材第39—41页例1一例3、“练一练”,练习八第1—3题。

教学要求:1.使学生认识正比例关系的意义,理解、掌握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能依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正比例关系。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概括等能力,让学生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量成不成正比例关系的方法,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正比例关系的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1.说出下列每组数量之间的关系。

(1)速度时间路程(2)单价数量总价(3)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2.引入新课。

上面是已经学过的一些常见数量关系,每组数量中,数量之间是有联系的,存在着相依关系。

当其中有一个量变化时,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有规律的,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研究和认识这种变化规律。

今天,先认识正比例关系的意义。

(板书课题)二、教学新课1.教学例1。

出示例l。

让学生计算,在课本上填表,并思考能发现什么。

指名口答,老师板书填表。

让学生观察表里两种量变化的数据,思考:(1)表里有哪两种数量,这两种数量是怎样变化?(2)路程和时间相对应数值的比的比值各是多少?这两种量变化有什么规律?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得出:(1)表里的两种量是所行时间和所行路程。

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2)时间扩大,路程也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缩小。

(3)可以看出它们的变化规律是:路程和时间比的比值总是一定的。

(板书:路程和时间比的比值一定)因为路程和时间对应数值比的比值都是50。

提问:这里比值50是什么数量?(谁能说出它的数量关系式?想一想,这个式子表示的是什么意思?(把上面板书补充成:速度一定时,路程和时间比的比值一定)2.教学例2。

正比例的意义教案设计

正比例的意义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概念,掌握正比例的基本性质。

2. 培养学生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正比例的定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2. 正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正比例关系中,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始终保持不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比例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

2. 教学难点:正比例关系的判断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正比例的性质。

2. 利用实例讲解,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体会正比例的概念。

3.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例,让学生观察两种相关联的量,引发学生对正比例的思考。

2. 新课讲解:介绍正比例的定义和基本性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正比例的特点。

3. 实例分析:利用具体例子,让学生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6.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正比例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和小组讨论,了解学生对正比例概念和性质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正比例知识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正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购物时比较商品的性价比、计算交通工具的行驶速度等。

2. 介绍正比例在其他学科领域的应用,如物理学、经济学等。

八、教学资源:1. PPT课件:展示正比例的概念、性质和实例分析。

2. 练习题:提供一些有关正比例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实例素材:收集一些生活中的实例,用于讲解和练习。

九、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1. 学生对正比例概念和性质的掌握程度。

正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通用11篇)

正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通用11篇)

正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通用11篇)正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通用11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正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正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是不是成正比例。

2、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3、培养学生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及其判断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两个变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发现思考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

教法:启发引导法。

学法:自主探究法。

教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定向导学(5分)1、已知路程和时间,求速度。

2、已知总价和数量,求单价。

3、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求工作效率。

4、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成正比例的量。

5、出示学习目标1、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二、自主学习(8分)自学内容:书上45页例1自学时间:8分钟自学方法:读书法、自学法。

自学思考:1、举例说明什么是成正比例的量,成正比例的量要具备几个条件?2、正比例关系式是什么?(1)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个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例如底面积一定,体积和高成正比例。

(2)构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量,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必须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二是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三是比值(商)一定(3)如果用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怎样用字母表示出来?y/x=k(一定)(4)不计算,根据图像判断,如果杯中水的高度是7厘米,那么水的体积是175立方米?225立方厘米的水有9厘米。

2、归类提升引导学生小结成正比例的量的意义和关系式。

《正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

《正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

《正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并能够找出生活中的正比例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对数学价值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
正比例的意义:两个量之间的比值保持不变,则这两个量成正比例关系。

正比例关系的判断方法:通过计算两个量的比值,判断是否为常数。

正比例关系的应用:在生活中的例子,如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等。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重点:正比例的意义和判断方法。

难点:如何应用正比例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和多媒体资源
黑板:用于板书和讲解。

投影仪:用于展示教学PPT和相关图片。

教学软件:用于计算比值和展示动态图解。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示范、小组讨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资源,通过PPT展示教学内容,结合黑板进行讲解,同时辅以实物展示和实践操作,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生活中的正比例关系,并进行分享和展示,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体验感。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正比例的意义》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正比例的意义》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正比例的意义》说课稿教材分析:正比例的意义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浙教版第十二册第3单元的内容。

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学习了除法、分数和比的知识等的基础上教学的,是本套教材教学内容的最后一个单元。

教材通过实例说明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

一种量扩大,另一种量随着扩大;一种量缩小,另一种量也随着缩小。

并且从具体的数据中看出: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扩大、缩小的变化规律是它们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商)总是一定的,写成关系式就是:xy=k(一定),从而给出正比例的意义。

通过正比例意义的教学,向学生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

1、使学生掌握正比例的意义及字母表达式,会正确判断两个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关系的两个量。

2、通过对比、观察、归纳、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3、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并乐于与人交流。

正确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并能准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为了使学生掌握好反比例的意义这部分知识,达到以上的教学目的,突破以上教学重难点,教师采用迁移法、对比法、引导法、讲解法、联系法、自主探索法来进行教学。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学会利用旧知构建新知的方法、合作探究的方法、分析小结的方法等等。

第一部分:复习三量关系,为本节内容引路。

第二部分:新课从创设正比例表象入手,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地观察、分析、概括,紧紧围绕判断正比例的两种相关联的两个量、商一定展开思路,结合例题中的数据整理知识,发现规律,由讨论表象到抽象概念,使知识得到深化。

要练说,得练看。

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

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

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第三部分:巩固练习。

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识,由此验证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帮助学生掌握判断方法。

比例意义说课稿人教版

比例意义说课稿人教版

比例意义说课稿人教版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说课一节关于“比例的意义”的课程,这是根据人教版教材的内容安排的。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我将逐一进行阐述。

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旨在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概念、性质和应用。

具体来说,学生将能够:1. 理解比例的定义,即两个比相等的式子组成的关系。

2. 学会写出比例,并识别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3. 掌握比例的性质,如内项积等于外项积的定理。

4. 能够运用比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在本节课中,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难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实际例子来理解比例的应用。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之前学习的比和分数的知识,引出比例的概念。

例如,可以提出问题:“如果一个班级里男生和女生的比例是3:2,这意味着什么?”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讲解比例的定义明确比例是由两个比相等的式子组成的关系,可以用分数形式表示,如3:2 = 6:4。

同时,指出比例的术语,如比例的前项、后项、第一项、第二项等。

3. 比例的性质引导学生发现并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内项积等于外项积。

通过例题演示,如3:5 = 9:15,让学生验证3×15 = 5×9。

4. 应用比例解决问题通过实际问题,如地图上的比例尺,让学生练习运用比例解决问题。

例如,地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100米,让学生计算地图上2厘米代表的实际距离。

5. 课堂练习设计多样化的练习题,包括填空题、判断题和应用题,巩固学生对比例概念和性质的理解。

6. 总结与反思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比例的意义和应用。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比例的例子,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应用能力。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确保学生对比例的概念有清晰的理解,避免与比混淆。

2. 在讲解比例性质时,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发现规律。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五年级数学《正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

五年级数学《正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

五年级数学学科课堂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1.什么是比?什么是比例?
先让学生独立判断
并说明理由,引导
学生既关注
又关注“不变”。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
是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1)天数一定,生产零件的总个数与每天生产零件的个数。

(2)一个人的年龄和体重。

(3)平行四边形的高一定,它的底与面积。

(4)圆的直径一定,圆的周长和圆周率。

(5)正方形的边长与周长。

试一试能不能写出数量关系式准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

1、交流以上题目的做法。

1、认真阅读表格,完成下面的问题。

数量(米)1 2 3 4 5 6 7 …总价(元)8.2 16.4 24.6 32.8 41.0 49.2 57.4 …
先观察表中有哪两种量?这两种量是怎样变化的?它们是不是成正比例关系?
为什么?
2.将下表填完整。

(1)圆的周长与半径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2)圆的面积与半径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3)你还能找出哪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请说明理由。

(选做) 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的重要手段。

目的是让学生能灵活的运用新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比例意义的理解,
的数学思考力。

《正比例的意义》教案

《正比例的意义》教案

《正比例的意义》教案篇一:正比例的意义正比例的意义【重点】正比例的意义【难点】能按照正比例的意义推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一【知识回忆】圆柱的体积=底面积______高,底面积=圆柱的体积_______高板书课题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正比例的意义”(板书课题)二【学习目的】1、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2、能按照正比例的意义推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并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的量。

三、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第39页到第40页的内容,看图、看文字并将例题补充完好。

考虑:1、什么叫做正比例关系?成正比例的量?2、正比例关系能够用什么式子来表示?3、正比例关系的推断方法是什么?5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四、先学(一)看书学生认真看书,老师巡视,催促人人都在认真地看书。

(二)检测(课本第41页的“做一做”)1、找两名学生板演,其余生做在练习本上2、老师认真巡视,觉察错例,板书于黑板上对应位置。

五、后教(一)更正师:写完的同学请举手。

下面,请大家一起看黑板上这些题,觉察征询题的同学请举手。

(二)讨论1、看第一征询,认为对的举手。

为什么?路程÷时间=速度。

2、看第二征询,认为对的举手。

为什么?由于速度一定,路程的变化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时间变大,路程也相应变大;时间变少,路程也相应变小,而且路程和时间的比值一定,我们就说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路程和时间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3、正比例的意义是什么?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假设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4、追征询:正比例关系用什么式子来表示?板书:y︰x=k(一定)5、正比例关系的推断方法是什么?板书:1这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

2这两种相关联的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

6、谁能举出生活中有哪些正比例关系?如:(1)商一定,被除数和除数。

(2)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7、看第三征询,认为对的请举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正比例的意
义》说课稿
教材分析:正比例的意义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浙教版第十二册第3单元的内容。

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学习了除法、分数和比的知识等的基础上教学的,是本套教材教学内容的最后一个单元。

教材通过实例说明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

一种量扩大,另一种量随着扩大;一种量缩小,另一种量也随着缩小。

并且从具体的数据中看出: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扩大、缩小的变化规律是它们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商)总是一定的,写成关系式就是:xy=k(一定),
从而给出正比例的意义。

通过正比例意义的教学,向学生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

1、使学生掌握正比例的意义及字母表达式,会正确判断两个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关系的两个量。

2、通过对比、观察、归纳、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3、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并乐于与人交流。

正确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并能准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为了使学生掌握好反比例的意义这部分知识,达到以上的教学目的,突破以上教学重难点,教师采用迁移法、对比法、引导法、讲解法、联系法、自主探索法来进行教学。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学会利
用旧知构建新知的方法、合作探究的方法、分析小结的方法等等。

第一部分:复习三量关系,为本节内容引路。

第二部分:新课从创设正比例表象入手,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地观察、分析、概括,紧紧围绕判断正比例的两种相关联的两个量、商一定展开思路,结合例题中的数据整理知识,发现规律,由讨论表象到抽象概念,使知识得到深化。

要练说,得练看。

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

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

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第三部分:巩固练习。

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识,由此验证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帮助学生掌握判断方法。

最后指导学生看书,抓住本节重点,突破难点。

安排适当的练习题,在反复的练习中,加强概念的理解,牢牢掌握住判断的方法。

合理安排作业,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
家名篇。

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

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
面下功夫。

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

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

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
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
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总之,在设计教案的过程中,力争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精神,使学生认识结构不断发展,认识水平不断提高,做到在加强双基的同时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并为以后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这节课通过具体实例,借助事物表象,引导学生逐步了解数量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发现两种相关联量的变化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面向全体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探索规律的积极性,重视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练习设计,具有坡度,深化拓宽了所学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

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

我提供的观
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

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

在观察过程中指导。

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

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

”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

”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

”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

”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

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

”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

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

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

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