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有制与私有制的联系与发展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公有制与私有制的联系与发展
摘要: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但却实行公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经济体系,从建国以来初始的完全公有制到后来的公私结合,这之中的发展甚大。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不同的社会,一般说来都不是其中的某个单一的所有制形式,而是以某个所有制形式为主公有制就是一种以社会价值为基础,体现个人价值的分配制度。
私有制则是一种以个人价值为基础,体现社会价值的分配制度”。
关键词:马哲三规律公有制私有制联系与发展
公有制:生产资料归劳动者共同所有的形式。
私有制:资本归个人所有。
一.对立统一规律:又称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规律。
它揭示了客观存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等)具有的特点,都包含着内在的矛盾性,都是矛盾的统一体.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动力,推动事物发展。
马克思曾说过:“在公有制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人所有制”。
这句话体现了公有制与私有制之间存在的对立与统一。
所以和一切对立统一体一样,公有制和私有制不仅是对立的,也是统一的。
由于所有制必须含有的排他性因素,任何公有制都只能是有限制的公有,它以排斥一个集团之外的其他人占有为前提和基础,因而并非该集团内外人们的公有。
公有制与私有制在它们对立存在的整个过程中是互相补充的。
在公有制占主导地位的时代,私有制是公有制的必要补充,如拉法格所说:“个人财产是在原始公有制之下产生出来的,它不仅不与原始公有制相矛盾,像经济学家所说那样,而且是它的必要的补充。
”以1958年至1960年间发生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这一场空前的经济灾难为例。
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要说这生产力有所提高吧,实际上又不是那么一回事。
失去了竞争和奖励机制,农民的劳作积极性大大下降,到最后形成了某些合作社“船漂出三十多里没人管,耕牛出去三十多里没人找,社内耕牛死亡占百分之六十”的奇观,农副产品产量一落千丈,最后按刘少奇的话来总结:“我们一搞社会主义,反而什么都没有了。
”而且加入公社之后劳动时间大大提高(这也是毛泽东提高生产力的方式之一),农民怨声载道,说入社不如去劳改,劳改还有星期天。
一方面每天遵从公社的安排按时下地,一方面又没有劳动积极性,结果就像现在的大学生一样,每天都在田里混日子。
可
以理解当时以公有制为唯一的经济制度,在那种经济制度下,所有的生产资料都是公有的,这恰恰成就了“三个和尚没水喝,打了水还得献给方丈“的悲状。
所以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只以公有制来发展中国经济往往是行不通的。
所以在以公有制为主的经济制度下,私有制从最初的绝对禁止开始在中国存在。
1979年9月,中央在一个决定中指出:“社员自留地、自留畜、家庭副业和农村集市贸易,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附属和补充,不能当作所谓的资本主义尾巴去批判。
”1980年5月,邓小平进一步肯定,农村放宽政策,包产到户,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之后将自留地模式推广到人民公社的全部土地上,变原来的家庭副业为家庭主业。
在这里,土地仍属公有,此外均为私有。
从此公有制与私有制在对立的基础上开始有了相互的统一。
二.质量互变规律:指事物发展的规律,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告诉我们做事要注意平时量的积累,当量积累的一定时,突破了度的限制,就达到了质的飞跃。
先讲讲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经济的前提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巩固与完善。
根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原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关系又具有反作用。
资本主义国家注意到生产关系的调整对于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并不断巩固、完善资本主义制度,调整一系列政策措施。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加快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这个过程,他们在逐步的量的积累到后面的质的突变。
至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史,从古代的小农经济即私有制经济,清朝的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而因此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使中国与世隔绝,在世界上落伍开始了公有制经济的趋势。
到民国的资本主义经济萌芽以及被抑制。
1953——1956年: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消灭私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
到1978年十一界三中全会召开,中国改革开放开始从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到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标志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
其实在以上的中国经济史中,不难发现其实作为资本主义经济的私有制经济其实早在中国扎根,一点一点量的积累,才达到现在在中国市场经济中占一席之地的重要地位。
个体所有制与私有制的区别在于,个体所有制不存在剥削剩余价值,而私有制则以剥削剩余价值为目的。
公有制既不同于劳动者个体所有制,不同于剥削性的个体所有制,也不同于私有制。
公有制有两种形式:劳动者集体所有制和劳动者全民所有制。
公有制有三个特点:一个是劳动者所有制,一个是生产资料非个体所有,一个是不存在剥削剩余价值问题。
公有制不同于国有制。
国有制虽然表面上是国家所有,事实上官僚所有。
中国的经济所有制结构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两种形式。
国有经济即国家对一些国计民生的,重大行业的经济的控制,如电讯,邮政,矿业,石油等;集体经济即指农村,社区等所拥有的经济,一般都是以村民共同拥有的形式存在,利润归企业和集体共同分配。
今年来国有经济有放手的迹象,由本来的全面控制哪些行业转变为股份制形态,但是在股份数额上还是占绝对优势。
我国的公有制和私有制是共同存在而且互相合作促进的,特别是很多大型企业是公有制成分和私有制成分共同持股的。
这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结构。
总的说社会主义条件下大多是属于人民内部矛盾,极个别的敌我矛盾或阶级对抗矛盾也可以化解转化为和缓的人民内部矛盾,而且由于在公有制经济条件下大家有了共同利益关系,大家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和利益追求,万众一心同心协力干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局面是很容易形成的。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揭示了矛盾运动过程具有的特点,它告诉人们,矛盾运动是生命力的表现,其特点是自我否定、向对立面转化。
因此否定之否定规律构成了辩证运动的实质。
否定之否定规律,否定、肯定、再否定,正反合三步骤,从左公有整体与右私有个体相反相成关系上看之。
肯定个体独立发展生产力,否定权力体制,再否定走向整体发展生产力,对私欲独立再肯定。
个体独立作用对权欲者反作用,那么整体统一反作用则对私欲独立作用,这是四点,同正反合三点有区别。
其中,肯定与再否定是客观联系转化的辩证法,所谓合即是正反之间联系,联系中亦区别。
它对应否定与再肯定相反现象之间主观联系转换的自相矛盾,是分,合对分,气聚对气散。
所以,否定之否定规律应该是正、反、合、分十字关系的。
黑格尔的唯心论就体现在割裂矛盾双方的同一性上。
如果他将矛盾双方的关系建立在同一性的基础上,就不会使用“次”的概念来表达否定之
否定全过程了。
此时,由于“有”和“无”是一体的,因此,只能用第一层次的否定和第二层次的否定来表达运动过程和运动结果的对立统一关系了。
这样一来,否定之否定规律就与客观矛盾运动的发展过程完全一致了。
在社会领域中,人们总结出一个“原始公有制——私有制——更高级的公有制”的发展规律。
混合所有制经济自革新开放以来,从无到有,发展势头十分猛烈,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战后法、英等国把大批私有企业收归国有,推行国有化,也出于增强民族独立性,加速本国经济发展,应付国际经济激烈竞争的需要。
密特朗上台就提出纲领:“反对由别人来决定我们的生活,反对我们的生产以别国的利益而不是以我国的利益为转移”。
他提出“我要用国有化做戴高乐在原子战略方面所做的事,给法国提供一支经济打击力量”。
实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题中应有之义。
为什么还要按生产要素分配呢?这首先是由公有制的市场经济取向的改革决定的。
市场经济遵循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这有利于市场对资源的有效配置与充分利用。
其次,是由公有制投资主体多元化引起的。
多元投资一方面扩大了公有制企业资金的来源,改变了公有制企业的产权结构,分散了国家所承担的风险,另一方面这些多元的资金等生产要素也必然地要加入企业收益的分配。
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正是把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公平”与市场经济的“效益”相结合的具体化。
所谓“全球一体化”,实质上是生产社会化在世界范围的反应。
生产力发达、生产社会化程度高的国家,与生产力落后、社会化程度相对低的国家在“一体化”过程中的经济地位是不平等的。
在“一体化”过程中,不仅西方国家的私人资本,政府及国有经济也不会闲着,会为其总体资本的利益服务。
对此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
[参考文献]
人大经济论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版
百度文库
《马克思经济学》
《马克思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