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有制与私有制的联系与发展论文
论公有制与私有制
论公有制与私有制在日新月异的今天,科技在不断的进步,人类社会也在不断的发展。
但不同的国家在经济上各有千秋。
例如:中国现在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采取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私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而在许多的资本主义国家如美国则采取了私有制的经济。
无论是以公有制为主体还是私有制为主体都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国家经济的发展,因此公有制与私有制没有哪个更有先进之说。
那么两者的优势与劣势各是什么呢?公有制,想必作为每个中国人都有深深的体会吧。
所谓公有制,分为了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和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全民所有制也叫国有制,是指一个企业的所有资产归国家所有,也就是全国人民所有,其利润归国家所有,其亏损也归国家承担。
集体所有制是指一个企业的资产归一个集体或群体所有,亏损由该集体或群体承担。
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是指在不同的所有制经济按照一定的原则实行联合生产与经营。
其中包括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在日常生活中,国有企业属于全民所有制,而乡镇企业与人民公社则为集体所有制经济。
我国采取的是有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其公有制带来的好处有:1.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经济是与社会大生产相适应,同社会的发展方向相一致。
2.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只有依靠公有制经济的力量,社会主义国家才能充分的利用经济手段引导各种的私有制经济沿着有利于社会主义的方向发展。
3.公有制经济控制着国家经济的命脉,拥有现代化物质的技术力量,控制着生产与流通。
4.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满足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劳动人民经济上,政治上的主人翁地位和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不可或缺的物质保障。
但事物本身就是有利必有弊,公有制经济也不例外。
大跃进的历史事实就很鲜明的突出其弊端,首先它会抑制人民创造的积极性,抑制了生产力的提高,从而导致了社会无法向前发展。
其次在公有制下,由于商品所有权单一,各种资源只能通过人为的指令进行配置,无法做到科学合理有效的分配,从而产生大量社会资源的浪费。
公有制和私有制的公平与效率之辨[精选范文]
公有制和私有制的公平与效率之辨公有制和私有制的公平与效率之辨一直以来,公有制与私有制被截然分明地划分为两个极端:公有制是一种公平但缺乏效率的制度,私有制具备效率但有违公平。
这种观点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的相当长时期内被广泛认可,也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论依据之一。
但随着国有企业改革进程的深入,中国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以往公认的结论出现了变化且处于一个奇怪的悖论之中:公有制有损公平且无效率,私有制拥有效率,所以私有制制比公有制更优越。
公有制制利用垄断优势损害了公平平,国有企业员工的高工资资高福利侵吞了国有资产,,远远高于其他所有制企业业员工所得,拉大了收入差差距。
因此,私有制比公有有制更为优异。
尽管这种观观念已经被相当程度的认可可,但事实并非如此。
早期期文献由于其研究方法和研研究对象的特点,往往得出出国有经济效益相对较低的的结论,在控制了一系列其其他相关变量的情况下,国国有经济的经济效益相对弱弱于私有经济\[1\]。
这一类结论无论是在中国国还是外国,都曾被广泛认认可。
但进入20世纪后,,尤其是中国国有企业进行行了深入的制度变革之后,,这一结论出现了变化。
研研究表明,中国国有经济的的技术效率增长超过了混合合所有制企业\[2\]。
国有经济的绩效明显改善善,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展的重要推动力量\[3\\],中国的国有企业重组组有效地提高了国有经济的的效率\[4\]。
国有有企业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度、改变了以往的经营管理理方式后,已经出现了极大大程度的效率改善,这种效效率改善并非依靠垄断,而而是在解决了所有者缺位问问题后,依靠管理体制变革革所取得的。
既然以前的的研究本文由论文联盟h t tp://收集整理证明明,经过改革之后的国有企企业并非缺乏效率,但它是是否违背公平原则呢?要对对公平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析,就要对公有制与私有制制的本质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识。
实际上,公有制与私有有制的本质区别不在于谁是是生产资料的占有者,而在在于最后如何进行剩余产品品的分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中的公有制与私有制关系研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中的公有制与私有制关系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体制,旨在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发展市场经济。
它涉及到公有制和私有制两种不同的所有制形式。
公有制和私有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中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议题。
本文将探讨公有制与私有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影响。
首先,公有制和私有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中具有密切联系。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形式,它代表着国家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控制权。
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国有资本与集体资本合作企业等形式。
公有制的存在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对关键产业和基础设施的控制以及对公共利益的保护。
与此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承认私有制的存在和作用。
私有制代表着个人或集体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控制权。
私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私营企业、私营公司、股份制企业等形式。
私有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发挥着市场调节资源配置的作用,为经济增长和创新提供了动力。
其次,公有制和私有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相互补充和制约。
公有制和私有制在经济活动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公有制主要在战略性和基础性产业中发挥作用,例如能源、交通和通信等领域。
它追求公共利益,可以调节市场失灵和主导关键领域的资源配置。
私有制则主要在竞争性产业中发挥作用,例如制造业、服务业和商业等领域。
它追求个体的经济利益,并通过竞争推动经济增长。
公有制和私有制的相互制约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重要机制。
公有制可以通过规范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权益和防范垄断行为等方式约束私有制的过度追求经济利益。
私有制则可以通过市场竞争和创新推动公有制经济的改革和优化。
公有制和私有制之间的制约关系不仅有助于平衡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系,还有助于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和市场失灵现象的发生。
最后,公有制与私有制的关系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有着重要影响。
公有制的存在保障了国家对战略性产业和基础设施的控制,保障了社会主义的根本利益。
私有产权与公有产权的优劣比较论文
私有产权与公有产权的优劣比较论文•相关推荐私有产权与公有产权的优劣比较论文摘要:新制度经济学在交易费用理论的基础上,运用产权理论论述了私有产权在资源配置效率上相较于公有产权的绝对优势,显示出对私有产权的制度偏好。
然而,这一结论依赖于许多预设的前提,并不能作为评判私有产权和公有产权的绝对标准。
本文从不同市场环境出发,分析了在不同市场条件下私有产权和公有产权各自的优劣及适用性。
关键词:私有产权;公有产权;市场环境;效率;公平一、私有产权和公有产权根据产权主体及主体作用范围的不同,产权可以分为私有产权和公有产权两大类。
私有产权是指产权主体或是一个自然人或是有限的自然人的集合,其拥有对经济物品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排他性权利,即产权主体决定所有权权利行使的决策并由其自身承担后果。
与之相对应的是公有产权,公有产权的权利归属于共同体的所有成员,即共同体的每一成员都有权分享同样的权利,但其中的任何一个人都不能分割公有财产并据为己有。
共同体作为整体排除共同体外的其他人员对共同体内的任何成员行使权利的干扰。
私有产权和公有产权性质上的不同导致它们在不同的市场条件下各有优劣。
私有产权的优劣私有产权的本质特征在于排他性。
排他性是指产权主体权利的行使具有垄断性,任何其他个体无法干预产权所有者资源如何使用、收益如何享受等方面的决策,也无法分享其权利行使带来的收益,从而产权主体能够有效阻止其他个体进入其所拥有的特定财产权利领域,保护产权主体自身财产权利,使其得到行使权利的所有收益。
因此,在私有产权存在的情况下,成本和收益最大程度上集中于产权主体,外部性大大降低,从而在考虑到个体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上,产权主体能做出使现期价值最大化的资源安排决策,进而在整个社会的层面上,私有产权的存在使资源流向效率最高的使用者,促进了整个社会产出的增长,最大限度地促进了社会利益的实现。
然而,私有产权并不具有绝对的制度优势。
首先,私有产权忽视了分配公平对个人和社会福利水平的影响。
(完整word版)公有制经济与私有制经济的关系
公有制经济与私有制经济的关系公有制和私有制是贯穿我国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种必然现象。
因此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的关系是我们长期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也是实现我国所有制结构调整和完善的必要条件。
据此,本文重点论述了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的辩证统一关系,并依此为依据,提出了相应的政策选择。
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是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
这一任务能否顺利完成首先取决于我们能否在理论上正确认识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关系。
由于从所有权角度看,多种所有制可以划分为两类即公有制和非公有制所以我们可以把各种所有制的关系概括为公有制和私有制的关系。
本文拟就公有制经济与私有制经济的关系作些探讨。
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的关系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两种所有制经济之间量的比例关系或结构。
这个问题近年来理论界研究得较多,虽然观点不尽相同但也无根本分歧大都主张公有制经济要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非公有制经济居从属地位。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各种经济成份到底应该占多大比重、我国所有制结构到底应该如何演变从根本上来说,不是一个人为设置的问题。
而是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
历史早已证明,任何一种经济成份的发展与消亡,最终都取决于其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适应程度。
如果公有制经济的确有更大的优越性,那么它会靠自身的力量为其发展开辟广阔的道路。
二是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过去我们一直认为公有制和私有制是根本对立的,因而在实践上片面发展公有制经济,限制甚至禁止私有制经济的存在,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这种观点目前虽已无多大市场,但有迹象表明,它并没有从人们的观念中彻底消除。
我认为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作为一对矛盾,既存在对立的一面,也存在统一的一面。
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条件下,正确认识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相互统一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据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的统一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共存于一个统一体中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作为一对矛盾,其存在的前提条件是二者共存于一个统一体中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除原始社会外,都是公有制和私有制并存的社会。
公有制与私有制的完美结合
公有制与私有制的完美结合【摘要】本文探讨了公有制与私有制的优势,并强调了混合所有制的重要性。
通过生产要素的有机结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地调节经济关系,保障公民权利,实现了公有制与私有制的完美结合。
这种取长补短的方式使得经济体制更加灵活,为社会各方面带来了更多的利益。
公有制和私有制之间的协调合作,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实现了共赢的局面。
通过这种方式,不仅使得国家的经济实力更加强大,也更好地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实现了经济和社会的双赢局面。
【关键词】公有制、私有制、完美结合、混合所有制、生产要素、经济社会发展、灵活调节、公民权利、取长补短、共赢。
1. 引言1.1 探讨公有制与私有制的优势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有制与私有制作为两种不同所有制形式在经济生活中并存并行,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优势。
公有制代表着国家所有,强调集体的利益和公共需求,私有制则强调私人财产权和经济自由。
而将公有制与私有制进行完美结合,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两者的优势,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共赢局面。
公有制与私有制的优势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公有制在资源配置中具有宏观调控、防范市场垄断、保障基本民生等方面的优势,可以有效地引导和规范市场经济的运行。
私有制则在激发个体创造力、提高市场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是推动经济增长和创新的主要动力。
将两者有机结合,可以充分调动各种生产要素的积极性,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公有制与私有制的完美结合不仅可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还能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强大支撑。
在新时代下,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公有制和私有制的各自优势,实现双方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社会的繁荣和稳定。
2. 正文2.1 混合所有制的经济体制混合所有制的经济体制,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体制中,公有制和私有制相互结合、相互融合的一种经济制度。
在这种体制中,公有制和私有制不再是彼此对立的两个极端,而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
公有制与私有制的完美结合
公有制与私有制的完美结合【摘要】公有制与私有制作为两种不同的经济所有制形式,各有其优势和劣势。
本文将探讨它们在经济中的角色,并分析公有制与私有制的融合模式。
将通过中国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案例分析来展示公有制与私有制的协调机制,探讨它们的优劣势。
评价公有制与私有制的完美结合,并强调其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展望其未来的发展前景。
在还将提出相应的建议,以促进公有制与私有制的更好结合,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公有制与私有制如何实现完美结合,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指导和借鉴。
【关键词】关键词:公有制、私有制、经济、融合模式、混合所有制经济、协调机制、完美结合、发展前景、建议。
1. 引言1.1 了解公有制与私有制的定义公有制是指生产资料归整个社会共同所有,由国家集中管理和控制的所有制形式。
在公有制下,生产资料属于全体人民所有,国家以法律手段对其实行管理和控制。
公有制可以有效避免私有制下的剥削和垄断现象,实现资源的公平分配和社会的公正发展。
私有制是指生产资料由个人或私人企业所有和控制的所有制形式。
在私有制下,个人和企业可以通过私人经营获取利益和积累财富。
私有制的优势在于激发了个人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力,为经济发展带来了活力。
公有制与私有制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公有制强调公平和社会利益,但缺乏竞争力和效率;私有制注重效益和创新,但容易产生贫富分化和不公平现象。
将公有制与私有制进行完美结合,发挥二者的优势,弥补各自的不足,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将是一种更加理想的经济形态。
1.2 探讨公有制与私有制的优劣势公有制与私有制是两种不同的所有制形式,各有其优劣势。
公有制主要体现在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上,其优势包括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发挥国家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保障民生和社会安全等。
私有制则主要指个人私有财产所有制和私营企业所有制,其优势在于激发了私人所有者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了市场竞争、增加了就业机会等。
公有制优于私有制辩论
公有制优于私有制辩论
在公有制与私有制的问题上,我们不能忽视其背后的深层含义。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公有制并非是单纯的所有权问题,而是涉及到整个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私有制的核心在于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这在市场经济中确实有其优势,它能有效地调动个体的积极性,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然而,这种制度下,资源的分配往往受到拥有者个人意志的影响,容易造成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和社会的不公平。
相较之下,公有制更强调的是社会的整体利益。
在公有制下,资源由社会共同拥有,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有权参与决策,这无疑更符合公平正义的原则。
此外,公有制能够更好地应对经济危机,因为它能够通过宏观干预来调节经济,避免资源的浪费和社会的不稳定。
当然,公有制并非没有缺点。
在实践中,公有制的优越性在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条件下可能会得到不同的体现。
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否定公有制的价值。
相反,我们应该深入研究和探索公有制的优越性,更好地发挥其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综上所述,公有制在公平正义、资源合理配置和社会稳定等方面优于私有制。
我们应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公有制,以实现社会的公平和进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私有制与公有制的协调关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私有制与公有制的协调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私有制和公有制是经济组织形式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之间的协调关系对于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
首先,私有制和公有制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两者相辅相成。
私有制是市场经济的基础,通过市场机制调动经济主体的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
私有制激发了民间资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与此同时,公有制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导,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
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宏观调控、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安全保障等重要作用。
私有制和公有制的结合使得经济体能够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同时保证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推动经济的平稳发展。
其次,私有制和公有制需要统筹协调,实现互补发展。
私有制和公有制在经济组织上存在着差异,但是它们并不是彼此对立的关系,而是互为补充的关系。
私有制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的主体,而公有制则是为私有制提供必要的保障和引导。
私有制的发展需要有一个公正的市场环境和法律法规的保护,而公有制则能够提供相应的保障和引导,推动私有制的健康发展。
在具体实践中,我们需要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保障私有制经济的合法权益,同时加强对公有制经济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公有制经济能够更好地为社会市场经济服务。
再次,加强公共服务建设,实现私有制与公有制的良性互动。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公共服务是公有制的重要职能之一,通过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实现社会资源的公平配置和社会和谐发展。
公共服务的完善不仅为市场经济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也直接影响着私有制经济的发展。
私有制经济发展需要依赖公共服务体系的健全与完善,例如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公共服务,都是为私有制的稳定发展提供保障和支持。
同时,私有制经济也可以通过提供优质的商品和服务,为公有制提供财政收入和就业机会,实现私有制与公有制的互利共赢。
公有制企业的发展优势探究论文
公有制企业的发展优势探究摘要:在目前我国的经济体制中,公有企业与私有企业共同存在共同发展。
两者之间存在很多方面的差异有其各自的优点和缺陷所在。
但从总体上来说,由于公有企业在资源共享以及利润的追求与自由企业相比存在的优点而使得其效率占有明显的优势。
文章将从公有企业与私有企业相比的优势所在进行分析,具体论证公有企业的效率优于私有企业。
关键词:公有企业; 私有企业; 经济体制;企业的所有制关系奠定了企业各类制度运行的基础,决定了企业的生产关系。
而究竟是关系也即私有制似乎能够使得企业获得巨大的利润,对于整体的国家而言,私有制真的是对于国家发展来说最有效益的生产关系吗?下文将具体分析。
一、公有企业在利润约束上的优势私有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当中一直都将获取最大的利润作为企业发展的第一目标,公司在进行各项的决策过程当中都将利润最大化放在第一的位置,同时其目标是尽可能的占到最多的市场份额,实现最大化的利润收益。
回顾历史,可以发现前苏联在以公有制为基础业制度运行中焕发出了巨大的活力,使整体的国家创造出了巨大的社会价值,我国的实际经验也证明以公有制为主体的企业使得我国经济迅速蓬勃发展,用几十年的时间便赶超了西方国家几百年的发展。
可见公有企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能够发挥巨大的效力。
目前在我国的改革攻坚时期,国有企业也需要重新焕发活力。
例如,当一个项目出现之后便会有同质化的企业进行竞争,进行各类的扩张,力求在市场上占据更大的板块。
当共享经济这一概念兴起时,市场上立马涌现了数家产品类似的共享单车企业。
在进行市场份额的枪战拼杀过程当中,各个企业疯狂的制造大量的单车,不断地扩展城市的占有版图。
但在这一过程当中,这些所到城市的市民收获了共享单车的便利,由于单车数量的逐渐加多,已经超过了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所能承载的范围,再加上有些市民乱停乱放的不良习惯,导致了马路上产生大量共享单车堆积而造成的路面交通拥堵的状况。
另外还有不少的市民对单车进行恶意的破坏,损坏的单车在废弃的堆积场堆积如山。
公有制经济与私有制经济的关系
公有制经济与私有制经济的关系公有制经济与私有制经济的关系公有制和私有制是贯穿我国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种必然现象。
因此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的关系是我们长期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也是实现我国所有制结构调整和完善的必要条件。
据此,本文重点论述了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的辩证统一关系,并依此为依据,提出了相应的政策选择。
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是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
这一任务能否顺利完成首先取决于我们能否在理论上正确认识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关系。
由于从所有权角度看,多种所有制可以划分为两类即公有制和非公有制所以我们可以把各种所有制的关系概括为公有制和私有制的关系。
本文拟就公有制经济与私有制经济的关系作些探讨。
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的关系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两种所有制经济之间量的比例关系或结构。
这个问题近年来理论界研究得较多,虽然观点不尽相同但也无根本分歧大都主张公有制经济要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非公有制经济居从属地位。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各种经济成份到底应该占多大比重、我国所有制结构到底应该如何演变从根本上来说,不是一个人为设置的问题。
而是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
历史早已证明,任何一种经济成份的发展与消亡,最终都取决于其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适应程度。
如果公有制经济的确有更大的优越性,那么它会靠自身的力量为其发展开辟广阔的道路。
二是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过去我们一直认为公有制和私有制是根本对立的,因而在实践上片面发展公有制经济,限制甚至禁止私有制经济的存在,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这种观点目前虽已无多大市场,但有迹象表明,它并没有从人们的观念中彻底消除。
我认为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作为一对矛盾,既存在对立的一面,也存在统一的一面。
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条件下,正确认识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相互统一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据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的统一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共存于一个统一体中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作为一对矛盾,其存在的前提条件是二者共存于一个统一体中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除原始社会外,都是公有制和私有制并存的社会。
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全文5篇)
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全文5篇)第一篇: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中国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致力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原来单一公有制的结构已被取代,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并存的格局基本形成。
但是,在如何看待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问题上,理论界仍然存在很多争议。
有人认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必然损害社会利益,而且凡是非公有制经济就不属于社会主义经济,所有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异己力量;也有人认为,非公有制经济要发展,就必须让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企业退出一切竞争性领域,公有制经济都是经济发展的绊脚石,只有非公有制经济才能取得高的经济绩效。
这两种观点都是很片面的。
长期以来,很多人总是把一切非公有制经济都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等同起来,认为个人拥有财产就必然侵害社会利益,就是万恶之源。
其实,非公有制的个人财产,是每个人过上美好生活的保障。
人间的种种不幸和罪恶,都不是因非公有制财产本身引起的。
对于一个人来说,只有等你有了必要的财产以后,才能过上富足文明的生活。
非公有制财产对于每个人的幸福生活,都是必不可少的。
没有自己的非公有制个人财产你就只能受雇于人,你不仅不能投资创业,连维持自己的生活都很困难,只能挣一个铜板花一个铜板。
公有制与非公有制之间虽然有性质不同的一面,但不是完全对立的关系,而应该是能够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
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共存于一个社会,在功能上可以互补、相互促进。
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在各种所有制经济中是主体,国有经济把握着国家的重要命脉,在国民经济中起着主导作用,因而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控制、协调、统筹全局的功能。
而非公有制经济具有市场适应性强、机制灵活的特点,这是公有制经济所不具备的。
从国外的实践来看,美国硅谷计算机、软件、网络等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壮大表明,非公有制经济是能够适应发达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所有制形式。
再论政治私有制与政治公有制
再论政治私有制与政治公有制注:本文原稿是2001年1、2月份写的,四年后我有了更多的想法和更深的认识,所以对原文作了重大修改。
私有制与公有制是目前许多人都关心的问题。
但我发现人们在谈论私有制与公有制的时候,都只谈论的是“经济私有制”和“经济公有制”,而忽视了另一种形式的私有制和公有制——“政治私有制”和“政治公有制”。
那么何为“政治私有制”和“政治公有制”呢?所谓“政治私有制”或“政治公有制”,就是指建立在社会地位和政治权力的“私有”或“公有”基础之上的一种社会制度。
同理,“经济私有制”或“经济公有制”则是建立在财产的“私有”或“公有”的基础上的一种社会制度。
需要说明的是,我说的私有制和公有制主要是从家族性质的角度讲的,而非从个人性质的角度讲的,即衡量一种制度是私有、还是公有的标准是看其是否实行的血缘继承制或世袭制。
如果一种制度实行的是血缘继承制或世袭制,那么这种制度就是私有制;如果一种制度不是实行的血缘继承制或世袭制,那么这种制度就是公有制。
比如中国古代的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实行的就是私有制,因为当时的父母是可以直接将其社会地位或政治权力世袭给其子女的,或者说当时的子女可以理所当然的继承其父母的社会地位或政治权力(当然,由于中国古代是“重男轻女”的社会,因此当时的世袭制和血缘继承制主要是针对男性而言的,女性一般没有这种权力)。
为什么我不从个人性质来讨论私有制和公有制,而只从家族性质来讨论私有制和公有制呢?因为我认为个人性质的私有制和公有制意义不大,私有制和公有制是因为有了家族性质才有意义,是因为有了世袭制和血缘继承制才有重大意义。
如果财产和政治权力不能世袭或血缘继承,那么这种财产和政治权力终归是有限的,在其生命结束后也就终结了。
另一方面,如果一个社会不允许个人将其财产和社会地位世袭给其子女,那么这个社会就会对个人的财产和社会地位进行限制,而不会允许个人积累庞大的财富和极大的政治权力。
因为如果一个社会不允许个人将其财产和政治权力世袭给其子女,却又不对个人的财富和政治权力作限制的话,我们可以设想一下,个人在其生命要结束之前将会如何处理他的财富和政治权力呢?善良的人会将他的财富和政治权力交给社会、交给公众,但是邪恶的人却会随意挥霍他的财富和滥用其政治权力。
公有制与私有制的共存与互补性探讨
公有制与私有制的共存与互补性探讨作为人类世界历史上出现至今仍存的两种所有制形式,其客观现实性是任何人不可改变的。
原始公有制、奴隶的封建的私有制。
在现实社会中,资本主义国家虽然私有制占主导地位,但也有公有制,在社会主义国家虽然公有制占主导地位但也有私有制,也就是说,在人类社会发展到现阶段,公有制私有制不可分,探究其内在的必然性,是处理好二者关系所必须的。
在社会主义阶段,既有公有制又有私有制的发展思路是无庸置疑的,这也符合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尤其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特别国有企业改革至今仍在攻坚,无疑是在公有制私有制关系问题上把握不准。
其实在现阶段,公有制经济也要私有制经营,这才是改革的出路。
当然私有制企业也要有公有的成分,其经营状况才更好。
探究它们之间的互补性,应当是经济哲学的核心内容。
一、公有制与私有制作为人的意识的共存与互补性。
根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公有制与私有制在人类社会中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到人的意识中就有公有意识和私有意识的存在,所以现在的人是公有意识和私有意识的复合体、矛盾体。
公有制的存在,决定了人们头脑中的公有意识,是社会倡导大公无私、公而忘私的现实基础,对个人形成科学的、进步的、积极上进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私有制的存在,决定了人们头脑中的私有意识,导致人形成私有思维、私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由于人自身的客观本能需求,加之私有制存在了几千年导致人的私有意识更加根深蒂固。
私有意识是人个体存在的需要,公有意识是人种群存在的需要。
当人在经济上能以个体存在时,私有制占统治地位;当人在经济上以种群形式存在时,公有制占主导地位;当人在经济上既能以个体有又能以群体形式存在时,公有制与私有制是并存的,两者在人类社会存在的整个过程中具有互补性。
人的观念的两面性并且现在私有意识是占上风的,这一认识应当是我们思考问题的现实人的基础,解决任何社会问题都不应该忽视这一点。
二、公有制与私有制作为手段的共存与互补性。
生存公有发展私有规律
生存公有发展私有规律生存是每个生物的基本需求,而公有与私有则是人们对资源分配方式的不同选择。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公有和私有模式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形成了一种规律:生存公有发展私有。
一、公有与私有的内涵及联系公有是指资源或财富归整个社会或集体所有,是一种无论个体拥有多少财产,都有一定程度上的公平分配的制度。
公有制度强调社会共同繁荣,追求社会的整体利益和公正。
私有是指资源或财富归个人或私人所有,是一种个体根据自身努力获得财产的制度。
私有制度强调个人努力与收益的关系,鼓励个人的创新和责任心,激发个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公有和私有是相互联系的,两者之间并不是对立的关系。
在社会实践中,公有与私有并不是完全二选一的选择,而是在不同领域、层次和程度上协调发展的结果。
二、生存公有发展私有的实践基础1. 公有是资源的共享保障公有制度能够保障每个人基本的生存需求,对于弱势群体的庇护作用明显。
公有化的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领域,为人们提供了均等的服务和保障,保证了人人享有平等的生存权。
2. 私有是创新激励的重要手段私有制度鼓励个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调动了人们的创造力和积极性。
个人的努力可以转化为资源的价值,激发了创业、创新的热情,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生存公有发展私有的作用及体现1.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通过公有制度,能够保障每个人的基本权益,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同时,私有制度则能够激发个人的努力和创造力,推动社会的经济繁荣,为更多人提供机会,进一步实现公平。
2. 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在经济领域,公有和私有的有机结合能够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
公有制度可以对资源进行整体规划和均衡配置,确保重要资源的合理利用;私有制度则能够提供有效的市场机制,促进优势资源的发现和利用,推动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和优化升级。
3. 促进社会创新进步公有与私有相结合,能够充分发挥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推动社会的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
公有制度对教育、科研等领域的投入能够培养人才,推动科技发展;私有制度则能够鼓励人们的创新投资,推动经济的竞争力。
国家公共领域私有化论文
国家公共领域私有化论文【摘要】文章从原因、范围、进程和结果四个方面比较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公共领域私有化的差别,分析了发展中国家私有化的局限及从中得到的启示。
【关键词】私有化;发展中国家;公共领域“私有化”是随着1984年英国电信的出售而流行起来,并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而变得相当的“主流”,成为一种世界现象,现在被一百多个国家的政府作为一种公认合理的,甚至是核心的策略在运用。
关于“私有化”,定义很多。
本文指通过减少或限制政府当局在使用社会资源、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中的职责来增加私营企业在这些事务中的职责的一切行为和倡议。
其形式从“弱”到“强”有:(1)在国家垄断中引入私营或其他公共经营者;(2)公共产品或服务外包;(3)以委托管理协议来换取私人融资;(4)将公有资产转移到私人手中。
那么,国有资产转变为私有财产属于私有化;打破国有企业对基础设施产业的垄断,引入竞争机制,提高公共部门的效益,即使不涉及到资产转移,但也属其范围。
通常,私有化会伴随着放松管制和自由化现象。
而私有化的过程便是将服务大众化、受益普遍化的公共领域彻底或部分地转变为私人领域。
在当今世界上发达和发展中国家表达的是市场经济发达与落后的程度与水平。
发展中国家一般指亚非拉国家。
毫无疑问,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而且是一个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大发展中国家。
因此,探究发展中国家公共领域私有化的局限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一、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公共领域私有化的对比分析不同国家私有化明显不同,尤其是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总体说来,发达国家的私有化是其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产物,而发展中国家则多是在经济政治巨大压力下“催生”的产物。
具体表现如下:(一)原因不同发达国家公共领域私有化进程随着英国撒切尔政府的组建而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
此时西方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快两个世纪,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的社会框架已构建得比较成熟。
公有制与私有制的完美结合
公有制与私有制的完美结合摘要:在维护财产私有制的前提下,通过将资本的租金变为国家的税收——本质上属于资本的社会化连续租赁方式,从而实现资本或生产资料的公有制。
操作上,首先股份公司应作为企业的法定存在形式。
在此基础上,以公司股份的市价总值为税基,按全社会统一的税率进行征税。
税率具有客观性。
关键词:公有制,私有制,资本,效率,公平,垄断--------------------------------------------------------------------------------每个人得到的应该等于他所创造的。
在一个公平的社会里,个人利益只能取决于个人对社会的实际贡献,不能凭借垄断甚至特权而坐享其成。
只有这样,每个人才会认同他人利益,才会体现出真诚与友爱,才会全身心地从事于社会的进步事业。
从而使社会体现出和谐,使经济体现出效率。
公平与效率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
经济学意义上的公平,不应该是某些人纷乱虚妄的主观情绪。
经济效率也不应该与生产效率相混淆。
在合理的制度与操作机制下,公平与效率应该具有量化的客观标准。
官僚特权所造成的不公平远过于资本垄断。
这是对金钱利益直接的强占豪取,甚至不需要任何资本转换过程的掩饰,当然更不以社会财富的创造为前提。
不仅如此,特权的存在会引发人们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在中国还有个专用名词叫“挂靠”。
出现为谋取或维护特权利益而行贿受贿、损公肥私等丑恶现象。
这不仅造成社会资源的无为浪费,更严重的恶果是人性的扭曲与社会公德的沦丧。
社会的边际成本等于社会的边际收益,绝非资源配置的效率标准。
让某种投资的规模达到追加的单位投入与由此增加的产出相等,则此时的边际收益率必然为零。
那么与其如此,不如将部分资源转投到边际收益率更高,更能满足社会需要的项目上。
毕竟资源是有限的,而资本创新的空间却相对是无限的。
就劳动创造而言,资本的边际收益率越高,说明资源的使用效率越高。
私人对资本的所有权,必然在一定程度上,阻止资源从低边际收益率向高边际收益率流动。
公有经济与私有经济之思考
公有经济与私有经济之思考解放后,我们党在进入城市之初,曾提出节制资本、发展私有经济的政策,即是在对股票市场方面,也进行过尝试,如陈云曾在上海指挥了一场与不法商人进行的经济战,并最终取得了胜利。
后来,由于不法商人对干部进行腐蚀,尤其是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提供的物资中掺杂使假,使我们党从根本上动摇了发展私人经济的信心,过多地看到了私人资本的负面影响,而采取因噎废食的办法,取缔私人经济,股票交易市场也关闭了。
一支独大的国有经济虽然在国家重大项目上取得了进展,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取缔了私有经济,整个社会经济活力不足,人民生活处于困难状况。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世间万物正是因差异才形成丰富多彩的万千气象,试图用一种模式发展必定是陷入僵化的模式,没有竞争的而失去活力。
由于担心出现两极分化、剥削现象而限制私营经济、小农经济发展,殊不知,在土地集体所有的制度下,买卖土地为非法行为,是禁止的,不可能出现大规模的剥削现象。
改革开放后,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出现了生产力如春水涌流的景象,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提高,并将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成为自由流动的生产要素,这是改革开放的最大贡献,改变了几千年的农民只能务农的格局。
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社会涌现出了先富起来的阶层,这批人拥有雄厚的资本,所经办的企业,安排了就业,贡献了税收,间接促进了实现了先富带后富,促进了共同富裕,其中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捐款、捐物回报社会,是值得肯定的。
但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值得总结的教训:一是发展市场经济似乎能包治百病,国有经济被抛弃,有的地方提出县一级原则上不保留国有企业,甚至经营状况良好的市属制药厂也被私人承包;关系国家资源安全的钼矿也被私人并购;二是农村集体企业被分光,集体资产被私人承包。
三是一些人为富不仁,靠行贿、坑蒙拐骗攫取国家财产,形成贫富差距。
天地生育万物都赋予万物以生存的权利。
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都有平等生存的权利。
万物之优秀者如参天大树,既吸收富足之阳光,又庇护弱小之生命;人类之优秀者,建不世之功业,享富裕之生活,也要扶贫济弱,达共富之愿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公有制与私有制的联系与发展
摘要: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但却实行公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经济体系,从建国以来初始的完全公有制到后来的公私结合,这之中的发展甚大。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不同的社会,一般说来都不是其中的某个单一的所有制形式,而是以某个所有制形式为主公有制就是一种以社会价值为基础,体现个人价值的分配制度。
私有制则是一种以个人价值为基础,体现社会价值的分配制度”。
关键词:马哲三规律公有制私有制联系与发展
公有制:生产资料归劳动者共同所有的形式。
私有制:资本归个人所有。
一.对立统一规律:又称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规律。
它揭示了客观存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等)具有的特点,都包含着内在的矛盾性,都是矛盾的统一体.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动力,推动事物发展。
马克思曾说过:“在公有制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人所有制”。
这句话体现了公有制与私有制之间存在的对立与统一。
所以和一切对立统一体一样,公有制和私有制不仅是对立的,也是统一的。
由于所有制必须含有的排他性因素,任何公有制都只能是有限制的公有,它以排斥一个集团之外的其他人占有为前提和基础,因而并非该集团内外人们的公有。
公有制与私有制在它们对立存在的整个过程中是互相补充的。
在公有制占主导地位的时代,私有制是公有制的必要补充,如拉法格所说:“个人财产是在原始公有制之下产生出来的,它不仅不与原始公有制相矛盾,像经济学家所说那样,而且是它的必要的补充。
”以1958年至1960年间发生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这一场空前的经济灾难为例。
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要说这生产力有所提高吧,实际上又不是那么一回事。
失去了竞争和奖励机制,农民的劳作积极性大大下降,到最后形成了某些合作社“船漂出三十多里没人管,耕牛出去三十多里没人找,社内耕牛死亡占百分之六十”的奇观,农副产品产量一落千丈,最后按刘少奇的话来总结:“我们一搞社会主义,反而什么都没有了。
”而且加入公社之后劳动时间大大提高(这也是毛泽东提高生产力的方式之一),农民怨声载道,说入社不如去劳改,劳改还有星期天。
一方面每天遵从公社的安排按时下地,一方面又没有劳动积极性,结果就像现在的大学生一样,每天都在田里混日子。
可
以理解当时以公有制为唯一的经济制度,在那种经济制度下,所有的生产资料都是公有的,这恰恰成就了“三个和尚没水喝,打了水还得献给方丈“的悲状。
所以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只以公有制来发展中国经济往往是行不通的。
所以在以公有制为主的经济制度下,私有制从最初的绝对禁止开始在中国存在。
1979年9月,中央在一个决定中指出:“社员自留地、自留畜、家庭副业和农村集市贸易,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附属和补充,不能当作所谓的资本主义尾巴去批判。
”1980年5月,邓小平进一步肯定,农村放宽政策,包产到户,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之后将自留地模式推广到人民公社的全部土地上,变原来的家庭副业为家庭主业。
在这里,土地仍属公有,此外均为私有。
从此公有制与私有制在对立的基础上开始有了相互的统一。
二.质量互变规律:指事物发展的规律,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告诉我们做事要注意平时量的积累,当量积累的一定时,突破了度的限制,就达到了质的飞跃。
先讲讲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经济的前提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巩固与完善。
根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原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关系又具有反作用。
资本主义国家注意到生产关系的调整对于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并不断巩固、完善资本主义制度,调整一系列政策措施。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加快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这个过程,他们在逐步的量的积累到后面的质的突变。
至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史,从古代的小农经济即私有制经济,清朝的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而因此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使中国与世隔绝,在世界上落伍开始了公有制经济的趋势。
到民国的资本主义经济萌芽以及被抑制。
1953——1956年: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消灭私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
到1978年十一界三中全会召开,中国改革开放开始从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到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标志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
其实在以上的中国经济史中,不难发现其实作为资本主义经济的私有制经济其实早在中国扎根,一点一点量的积累,才达到现在在中国市场经济中占一席之地的重要地位。
个体所有制与私有制的区别在于,个体所有制不存在剥削剩余价值,而私有制则以剥削剩余价值为目的。
公有制既不同于劳动者个体所有制,不同于剥削性的个体所有制,也不同于私有制。
公有制有两种形式:劳动者集体所有制和劳动者全民所有制。
公有制有三个特点:一个是劳动者所有制,一个是生产资料非个体所有,一个是不存在剥削剩余价值问题。
公有制不同于国有制。
国有制虽然表面上是国家所有,事实上官僚所有。
中国的经济所有制结构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两种形式。
国有经济即国家对一些国计民生的,重大行业的经济的控制,如电讯,邮政,矿业,石油等;集体经济即指农村,社区等所拥有的经济,一般都是以村民共同拥有的形式存在,利润归企业和集体共同分配。
今年来国有经济有放手的迹象,由本来的全面控制哪些行业转变为股份制形态,但是在股份数额上还是占绝对优势。
我国的公有制和私有制是共同存在而且互相合作促进的,特别是很多大型企业是公有制成分和私有制成分共同持股的。
这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结构。
总的说社会主义条件下大多是属于人民内部矛盾,极个别的敌我矛盾或阶级对抗矛盾也可以化解转化为和缓的人民内部矛盾,而且由于在公有制经济条件下大家有了共同利益关系,大家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和利益追求,万众一心同心协力干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局面是很容易形成的。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揭示了矛盾运动过程具有的特点,它告诉人们,矛盾运动是生命力的表现,其特点是自我否定、向对立面转化。
因此否定之否定规律构成了辩证运动的实质。
否定之否定规律,否定、肯定、再否定,正反合三步骤,从左公有整体与右私有个体相反相成关系上看之。
肯定个体独立发展生产力,否定权力体制,再否定走向整体发展生产力,对私欲独立再肯定。
个体独立作用对权欲者反作用,那么整体统一反作用则对私欲独立作用,这是四点,同正反合三点有区别。
其中,肯定与再否定是客观联系转化的辩证法,所谓合即是正反之间联系,联系中亦区别。
它对应否定与再肯定相反现象之间主观联系转换的自相矛盾,是分,合对分,气聚对气散。
所以,否定之否定规律应该是正、反、合、分十字关系的。
黑格尔的唯心论就体现在割裂矛盾双方的同一性上。
如果他将矛盾双方的关系建立在同一性的基础上,就不会使用“次”的概念来表达否定之
否定全过程了。
此时,由于“有”和“无”是一体的,因此,只能用第一层次的否定和第二层次的否定来表达运动过程和运动结果的对立统一关系了。
这样一来,否定之否定规律就与客观矛盾运动的发展过程完全一致了。
在社会领域中,人们总结出一个“原始公有制——私有制——更高级的公有制”的发展规律。
混合所有制经济自革新开放以来,从无到有,发展势头十分猛烈,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战后法、英等国把大批私有企业收归国有,推行国有化,也出于增强民族独立性,加速本国经济发展,应付国际经济激烈竞争的需要。
密特朗上台就提出纲领:“反对由别人来决定我们的生活,反对我们的生产以别国的利益而不是以我国的利益为转移”。
他提出“我要用国有化做戴高乐在原子战略方面所做的事,给法国提供一支经济打击力量”。
实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题中应有之义。
为什么还要按生产要素分配呢?这首先是由公有制的市场经济取向的改革决定的。
市场经济遵循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这有利于市场对资源的有效配置与充分利用。
其次,是由公有制投资主体多元化引起的。
多元投资一方面扩大了公有制企业资金的来源,改变了公有制企业的产权结构,分散了国家所承担的风险,另一方面这些多元的资金等生产要素也必然地要加入企业收益的分配。
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正是把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公平”与市场经济的“效益”相结合的具体化。
所谓“全球一体化”,实质上是生产社会化在世界范围的反应。
生产力发达、生产社会化程度高的国家,与生产力落后、社会化程度相对低的国家在“一体化”过程中的经济地位是不平等的。
在“一体化”过程中,不仅西方国家的私人资本,政府及国有经济也不会闲着,会为其总体资本的利益服务。
对此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
[参考文献]
人大经济论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版
百度文库
《马克思经济学》
《马克思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