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生活奔小康学案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学案

第十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第一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总体小康的建设成就在宏观和微观上的表现,理解总体小康的特点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2、能力目标通过对总体小康成就与不足的分析,培养学生辩证分析我国发展现状的能力;通过分析由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培养学生用发展观点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对数据,材料,案例的分析提高学生的理解,归纳,判断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关注现实生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小康社会历史性跨越的感受,激发学生热爱生活,拥护党的政策的热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结合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的描绘,激励学生为创造更加幸福的生活而努力学习,奋斗学习重、难点【重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的新要求。
【难点】总体小康的特点与全面小康的区别,GDP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学习方法以学案为线路图自主学习,熟悉基础知识,并在课本上勾画标注要点,并找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通过合作探究、概括、归纳、展示等,联系生活实际加深理解,有针对性强化学习。
学习过程导入:就近几年以致于近20年来你的家乡有什么变化畅所欲言。
幸福的生活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探讨咱们未来的幸福生活的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一、【基础梳理】(A级,请快速浏览教材,完成下列内容,将问题标记在书上,并记住它)问题一、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1.总体小康的实现(1)时间:世纪末。
我国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
(2)总体小康的成就成就表现:微观上: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____________明显提高。
千百年来始终困扰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从此得到解决,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实现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宏观上: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3)我们实现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充分的证明了什么?充分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以及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
第3课 告别贫困奔小康复习导学案

第3课告别贫困奔小康复习导学案一、复习目标:1、了解人们生活发生的变化并分析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进一步感受党的正确领导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
2、能用自己的眼光去多方位观察周围人们生活产生的质的变化。
3、进一步感受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我们的生活正在迈进小康,但建设之路任重道远,我们要热爱祖国,立志投入到祖国的建设中去。
二、重点难点重点:感受党的正确领导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小康建设之路任重道远,我们要热爱祖国,立志投入到祖国的建设中去。
难点:能用自己的眼光去多方位观察周围人们生活产生的质的变化。
三、学法指导:针对学生实际,要想突破重难点,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中所提供的资料,启发学生去观察自己家乡的变化,谈感受,并分析产生变化的原因。
可以开展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认识生活发生着巨大变化。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发现,周围人们的生活正在发生着“质”的变化,从而深刻地感受党的正确领导尤其是改革开放政策给人民生活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
四、自主学习: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本72—77页的内容,边读边思考下列问题,并动手画出答案。
(一)填空:1、随着经济的发展,我污染生活也在不断改善,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去,人们在描述未来生活的前景时,常说:将来是“楼上楼下,______________”“耕地不用______,点灯不用________”。
现在这些愿望早已变成了_________,人们有了更新更美的生活。
3、物质生活条件改善了,人们对生活的要求也在发生着变化,不仅仅是__________,还要生活得健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利用周末和假期去________,已成为许多家庭首选的休闲活动。
5、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逐年提高。
人们的_____________将会越来越多,_____________方式也将会更加丰富多彩。
品德与社会人教六年级上册《告别贫困奔小康》教案2

《告别贫困奔小康》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已过去,让学生了解我国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状况,感受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2、知道当前我们正在努力建设小康社会,并对“小康”有一个基本认识。
3、通过回忆,让学生知道幸福美好的生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体人民共同努力得来的。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热爱共产党的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我国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状况,感受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热爱共产党的情感。
教学难点:知道当前我们正在努力建设小康社会。
活动一票证的故事1、师:同学们,20世纪80年代以前,由于一些生活必需品还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只能限量供应。
因此,那时候买一些商品不仅要用钱,还要用票证。
我们的爷爷奶奶辈的人都用过呢。
下面,我们来听听“票证的故事”吧。
2、师:同学们,谁能说说你听完后的感受?3、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不需及时纠错。
4、师:同学们,说一说你们所听到的票证背后的故事吧。
5、小组讨论:6、全班交流:把你的票证故事告诉给大家听听。
活动二今昔对比1、师:我们来看看不同时代人们的生活状况及人们对生活的愿望。
(引导学生看课本P74内容)2、师:同学们,看完后,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呢?和小伙伴们谈谈吧。
3、小组内谈感受,并分析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4、全班交流问题。
5、师:同学们,根据我们课前对家庭成员的调查,一起来完成下面这张表格。
活动三我家今昔小调查1、学生完成下表。
3、全班交流。
4、课堂交流。
作业设计找找家中的老照片,和家人说说老照片的故事。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回忆,让学生知道幸福美好的生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体人民共同努力得来的。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热爱共产党的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我国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状况,感受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热爱共产党的情感。
教学过程活动三找找过去生活的影子1、师:同学们,我国著名作家王安忆先生在《明报》1999年第11期杂志上发表的《过去与生活》这篇文章就描述了过去的生活。
小学思品告别贫困奔小康的教案

小学思品告别贫困奔小康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贫困的原因和危害,提高对贫困问题的认识。
2. 培养学生珍惜美好生活、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
3. 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发展、民族进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贫困的原因和危害2. 我国扶贫政策及取得的成果3. 奔小康的意义和目标4. 青少年如何为奔小康做贡献三、教学重点:1. 贫困的原因和危害2. 我国扶贫政策及取得的成果3. 青少年如何为奔小康做贡献四、教学难点:1. 贫困的原因和危害2. 青少年如何为奔小康做贡献五、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展示贫困地区的生活状况,让学生感受贫困的真实面貌。
2. 案例教学法:分享我国扶贫成功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国家扶贫政策及取得的成果。
3. 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对贫困问题的看法,并提出解决方案。
4.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从不同角度思考贫困问题,培养同理心。
5.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案内容依次按照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和教学方法的格式编写。
每个章节的教学内容可以分为几个课时,每个课时的教学过程可以包括导入、新课、巩固、拓展和总结等环节。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参与互动,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贫困地区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贫困的真实面貌,引发学生的关注和思考。
2. 新课:介绍贫困的原因和危害,让学生了解贫困问题的严重性。
3. 巩固:分享我国扶贫政策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国家在解决贫困问题方面的努力和成果。
4. 拓展:讨论青少年如何为奔小康做贡献,让学生思考自己在国家发展中的责任和作用。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珍惜美好生活、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和接受教学内容。
走向小康教案(5篇

走向小康教案(5篇教案1:一、教学内容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11课第一框“全面小康社会的到来”。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全面小康社会的概念和意义。
2. 让学生了解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过程和取得的成就。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贡献力量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全面小康社会的概念和意义,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过程和取得的成就。
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全面小康社会的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材、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宣传短片,让学生对全面小康社会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 教材内容讲解:讲解全面小康社会的概念和意义,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过程和取得的成就。
3.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的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刻理解全面小康社会的意义。
4. 课堂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对全面小康社会的理解和期望。
5. 练习:让学生回答教材后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全面小康社会的到来概念与意义建设过程与成就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全面小康社会的概念和意义。
2. 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过程是怎样的?取得了哪些成就?3. 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你对全面小康社会的理解和期望。
答案:1. 全面小康社会是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都达到比较发达水平的社会。
其意义在于,全面小康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
2. 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步,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取得的成就有: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民主法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文化建设成果丰硕;社会建设取得新的进展;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学习教案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学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思想品德》第九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体内容包括:第一节“小康社会的提出”,第二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第三节“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小康社会的概念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历程,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
2.使学生掌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认识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大事的责任感,激发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的信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及其实现路径。
教学重点:小康社会的发展历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和重要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引发学生对国家发展的关注,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 讲解教学内容(1)小康社会的提出1) 概念解释:小康社会是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社会。
2) 发展历程:从“三步走”战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1) 经济建设: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2) 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健全。
3) 文化建设: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
4) 社会建设: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5) 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3)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1)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高质量发展。
2)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保障人民民主权利。
3)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4) 加强社会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
5)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发展。
3.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取得的实际成果,让学生认识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可行性。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学设计(精选3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学设计(精选3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篇1【课标要求】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知道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一项重要要求。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的区别,以及xx大、xx大对全面小康的阐述。
2.能力目标增强阅读理解能力,分析、讨论、探究问题的能力;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对时事政治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了解我国目前的小康社会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知道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阶段,要求学生保持高度的爱国热情和主人翁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我们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和发展不平衡的小康2.难点:理解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的差别;三、教学方法:活动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等。
四、活动准备:1、通过各种方式搜集我国社会变迁的证据材料,比如向自己的家人、前辈等询问。
最好有照片或视频材料。
2、调查现今社会中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
3、制作。
五、教学思路及过程:(一)导入新课:欣赏赵本山著名小品《昨天—今天—明天》片段,导入主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二)活动展示活动一:昨天——感悟过去1.通过学生搜集的材料,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展示过去的人民的生活状态。
大部分同学会通过和人民联系最密切的衣、食、住、用、行等方面来说明。
2、引导学生感受当今生活的来之不易,多媒体展示过去和现在的对比图片:①服装对比②买东西排队和当今的超市购物③村里面放电影和当今的电视、电脑小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发生了巨大变化。
活动二:今天——交流现在1、选择几幅你在学习生活中最引以自豪的照片,并向同学们展示你引以为豪的原因。
目的是让同学们来展示当今社会我们的生活情境和满意度。
2、在畅谈自豪的同时,请学生谈谈自己生活环境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大多数学生反映的是民生、环境、资源、人口等方面的问题,极少数学生谈到了国际问题。
人教版七年级政治下册全面奔小康导学案 李艳萍

化。
第三个环节:精讲点拨:老师针对本节特课点的: 重点、难点、以及在展 示中暴露出的问题精讲,请同学们认认真真听讲,做好笔记。(有 效时间 8 分钟)
幸 福
总体小康
生
活
奔
小
康
全面小康
解决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饱、丰衣足食(表现)
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 衡的(特点)
经济更加发展 民主更加健全 科技更加进步 文化更加繁荣 社会更加和谐 生活更加殷实
③达到丰衣足食的生活水平
④实现了由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3、对我国现阶段小康水平的正确认识是( )
A、只是经济上实现全面小康
B、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小康
C、已经实现全面小康
D、 是少数人的小康
4、关于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的区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回顾本课 知识点 学以致 用,将知 识掌握
①总体小康是一个低标准的小康,全面小康是一个较高标准的小康
②总体小康偏重于物质消费,全面小康除了注重物质生活提高外,还强
调实现社会全面进步
③总体小康是一个发展不平衡的小康,全面小康将缩小地区、城乡各阶
层的差距④总体小康只是城市的,全面小康还包括农村
A.①②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②④( ) 5、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的目标,新要求包括( ) ①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②人民民主不断扩大 ③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④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二、动手动脑,智力双赢 材料一:跨入新世纪,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 做 题 要
回顾本
目标、整理总结本节所学知识,并写出自己的收获。(有效时间是 节 课 , 我
《告别贫困奔小康》教案省级精品

《告别贫困奔小康》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我国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状况,感受生活水平和质量的不断提高,对“小康”有基本认识。
2.引导学生知道幸福生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体人民共同努力得来的,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共产党的情感。
3.鼓励学生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我国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状况,感受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升,认识“小康”。
2.难点:理解幸福生活是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培养学生的爱党爱国情感。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提问学生这首歌主要歌唱的人物是谁,引出改革开放的话题,进而导入本节课主题——告别贫困奔小康。
2.活动一:票证的故事(10分钟)(1)展示各种票证的图片或实物(如粮票、布票等)。
(2)请学生分享课前了解到的票证背后的故事,以及从长辈那里听到的关于票证的经历。
(3)讨论:为什么在那个时候需要用票证才能买到东西?感受物资紧缺时代人们生活的困难。
3.活动二:今昔对比(15分钟)(1)展示过去人们生活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交流收集到的过去的老照片和实物,描述那个时候人们的生活状况及感受。
(2)展示现在人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图片或资料,组织学生讨论现在人们的生活情况。
(3)对比过去和现在,引导学生思考并总结生活发生的变化(如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说明这种变化所反映的问题。
4.活动三:深入探究(10分钟)(1)学生阅读《两代人的账本,两种生活滋味》或类似材料。
(2)分组交流汇报阅读后的感受,分析产生变化的原因,引导学生认识到党正确领导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
5.活动四:向小康生活迈进(8分钟)(1)阅读“向小康迈进”的相关资料,结合课前调查,分组讨论除了吃、穿、用,人们生活还有哪些变化。
(2)介绍国家为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所采取的政策(如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让学生了解到强国富民之路任重道远。
初中九年级道德与法治学案-走向小康【区一等奖】

走向小康【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了解人民群众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了解我国政府经济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初步了解我国政府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性目标,了解“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的概念。
2.能力目标:认识我国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认识“实现全面的小康,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注社会发展的情感,懂得社会发展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
【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理解全面小康的内涵。
学习难点:展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
【学习过程】一、学习引入上网收听歌曲《小康生活恰恰恰》后请你思考:从歌曲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小康,曾经是多少代人追求的梦想。
今天,我们总体上实现了小康,正朝着更高水平、更加全面的小康迈进。
二、自主预习(一)知识点一:感受小康。
以小组为单位说说近些年自己家衣食住行的变化。
上述变化说明了什么人们衣食住行等发生的巨大变化,就是生活水平达到小康的_____。
也正是在衣食住行的变化中,我们真实地感受到了小康生活的到来。
从小康建设的角度来看,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哪些辉煌成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坚持以_____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现代化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
到20世纪末,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实现了由_____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二)知识点二:解读小康。
结合“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内容和时间,谈一下今天我们已实现的目标是哪几步。
今天我们已经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目标的第一、二步,即我们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人民生活达到了小康水平。
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
全面小康是共同富裕的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全面小康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发展的小康。
我们要从现在做起,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告别贫困的奔小康教案

告别贫困的奔小康教案教案标题:告别贫困的奔小康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奔小康”阶段,并理解其意义和目标。
2. 了解贫困地区的现状和问题,并探讨如何帮助贫困地区实现脱贫致富。
3.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关爱他人的意识,激发他们参与扶贫事业的积极性。
教学内容:1. 中国经济发展的“奔小康”阶段:a. 解释“奔小康”的概念和内涵;b. 分析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奔小康”阶段;c. 探讨“奔小康”阶段对中国社会的意义和目标。
2. 贫困地区的现状和问题:a. 介绍中国贫困地区的分布和特点;b. 分析导致贫困的原因,如自然条件、教育资源、产业结构等;c. 探讨贫困地区面临的挑战和困难。
3. 实现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途径:a. 介绍中国政府的扶贫政策和措施;b. 分析扶贫项目的实施情况和效果;c. 探讨教育在贫困地区发展中的作用;d. 提出个人和社会参与扶贫的方式和建议。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中国贫困地区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贫困问题的思考和关注。
2. 知识讲解:a.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探讨“奔小康”的概念和内涵,并向全班汇报。
b. 课堂讲解:教师介绍中国经济发展的“奔小康”阶段的背景、意义和目标。
3. 贫困地区的现状和问题:a.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调研一个贫困地区的现状和问题,并准备一份简短的报告。
b. 学生报告:每个小组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调研结果。
4. 实现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途径:a.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中国政府的扶贫政策和措施,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b. 教师讲解:教师介绍扶贫项目的实施情况和效果,并强调教育在贫困地区发展中的重要性。
c. 学生讨论:学生就个人和社会参与扶贫的方式进行讨论和分享。
5. 总结与展望:a. 教师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关爱他人的重要性。
b. 学生思考:学生思考如何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参与扶贫事业,并进行个人思考和写作。
小学思品告别贫困奔小康的教案

小学思品告别贫困奔小康的教案第一章:理解贫困1.1 贫困的定义:让学生了解贫困的含义,明白贫困不仅仅是指物质上的缺乏,还包括教育、医疗、生活环境等方面的不足。
1.2 贫困的原因:引导学生了解贫困产生的原因,如地理环境、自然灾害、社会制度等。
1.3 贫困的影响:让学生认识到贫困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包括教育受限、健康问题、生活水平低下等。
第二章:认识小康社会2.1 小康社会的定义:让学生了解小康社会的概念,明白小康社会是一个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2.2 小康社会的特征:引导学生了解小康社会的特征,如经济繁荣、民主法治、文明和谐、生态良好等。
2.3 小康社会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小康社会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重要性,包括提高生活水平、改善教育条件、保障健康等。
第三章:我国扶贫政策3.1 扶贫政策的定义:让学生了解扶贫政策的目的和意义,明白扶贫政策是国家为了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而制定的政策措施。
3.2 扶贫政策的种类: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扶贫政策种类,包括经济援助、教育支持、医疗保障等。
3.3 扶贫政策的实施:让学生了解我国扶贫政策的实施情况,包括政策的效果、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
第四章:我们共同的责任4.1 承担责任的意义: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责任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共同建设小康社会。
4.2 承担责任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承担责任的方式,包括学习知识、关爱他人、参与公益活动等。
第五章:走向小康社会5.1 努力学习的意义:让学生认识到努力学习是实现个人梦想、帮助家庭脱贫、贡献社会的重要途径。
5.2 培养良好习惯:引导学生了解良好习惯对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如节约用水、保护环境、尊重他人等。
5.3 积极参与社会建设:让学生了解如何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包括参与公益活动、关爱弱势群体、为家乡发展献计献策等。
第六章:理解公平正义6.1 公平正义的含义:让学生了解公平正义的概念,明白它是指社会中每个人都能享有相同的权利和机会,不受歧视和不公正待遇。
走向小康教案(5篇)

走向小康教案(5篇)第一篇:走向小康教案走向小康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了解人民群众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了解我国政府经济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初步了解我国政府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性目标,了解“总体小康”“全面小康”的概念。
能力目标:学习搜集和整理资料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注社会发展的情感,懂得社会发展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
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第四课是本单元“财富论坛”的引子,相对于其他课来说,不是教学的重点。
因此,本课的两个框题可以合并在一节课上。
“感受小康”“解读小康”两个框题相比较,第二框题“解读小康”是重点。
因此,本节课应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了解“小康”一词的含义、小康的实现在我国经济发展目标中的地位、“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的含义。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指导学生查找反映我国人民小康生活的照片或其他文字资料,思考并写出自己对小康生活和小康社会的看法,准备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教学活动设计环节一:情境导入播放歌曲:《走进新时代》。
通过优美的旋律、质朴的歌词,感受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意气风发走进新时代、新生活的精神风貌。
教师引导:建国60多年来,我国人民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人民生活水平更是向前跨越了一大步,实现了小康。
今天来学习第四课《走向小康》。
板书:走向小康环节二:互动交流,合作探究。
板书:(一)感受小康学生活动:说说家乡新变化。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说说自己家乡或者家庭近年来发生的变化以及家人的感受。
教师引导:回眸过去,在上个世纪里,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了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
那么小康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细细解读。
板书:(二)解读小康学生认真阅读教材26页文字。
让学生从理论上了解“小康”一词的起源、含义。
教师引导:前面我们初步了解了“小康”一词,懂得了小康生活是一种衣食无忧、内心感到满足的生活状况。
小学思品告别贫困奔小康的教案

小学思品告别贫困奔小康的教案第一章:了解贫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贫困的定义和表现,认识到贫困对社会和个人发展的影响。
1.2 教学内容:贫困的定义、贫困的表现、贫困的影响。
1.3 教学方法:讨论、案例分析、小组活动。
1.4 教学步骤:1.1 引入话题:让学生思考什么是贫困。
1.2 讲解贫困的定义和表现: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贫困的不同表现形式。
1.3 讨论贫困的影响:让学生思考贫困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1.4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帮助贫困地区的人们,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责任感。
第二章:认识小康社会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小康社会的概念和特征,认识到小康社会的重要性。
2.2 教学内容:小康社会的概念、小康社会的特征、小康社会的重要性。
2.3 教学方法: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
2.4 教学步骤:2.1 引入话题:让学生思考什么是小康社会。
2.2 讲解小康社会的概念和特征: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小康社会的特征和重要性。
2.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小康社会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意义。
第三章:我国扶贫政策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扶贫政策,认识到政府对扶贫工作的重视。
3.2 教学内容:我国的扶贫政策、政府对扶贫工作的重视。
3.3 教学方法: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
3.4 教学步骤:3.1 引入话题:让学生思考政府对扶贫工作的态度。
3.2 讲解我国的扶贫政策: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扶贫政策和措施。
3.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扶贫政策对贫困地区的影响。
第四章:青少年助力扶贫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青少年如何参与扶贫工作,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4.2 教学内容:青少年如何参与扶贫工作、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4.3 教学方法:讲解、小组讨论、实践活动。
4.4 教学步骤:4.1 引入话题:让学生思考青少年如何参与扶贫工作。
4.2 讲解青少年参与扶贫工作的方式: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青少年如何参与扶贫工作。
苏教版思品七下《万众一心奔小康》word教案1

苏教版思品七下《万众一心奔小康》word教案1第一课时全面进展的小康目标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知识与能力关心学生了解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差不多达到小康水平,正确明白得目前的小康依旧低水平的小康。
教学重点:感受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教学难点:正确明白得目前的小康依旧低水平的小康正确明白得目前的小康依旧低水平的小康。
教学方法:要紧进行资料介绍和图片展览,让学生谈感悟。
教学过程:生活在线:谁不说咱家乡好――列举家乡新变化靓起来的服饰、快起来的通讯方式、高起来的文化程度、大起来的住房面积、好起来的交通工具--------请你任选一个主题给同学们讲讲有关变化的表现。
并讨论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感受“小康”:1、小康的含义:在温饱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
既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既包括居民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的改善2、党的十三大制定了实现宏伟目标的战略部署(三步走)1990:到20世纪80年代末,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
(温饱)2000: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小康)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差不多实现现代化。
(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关注贫困:1、观看落后地区的一组图片:(1)图片反映了什么问题?(2)我国政府为改变这些现象,采取了哪些措施?2、阅读教材107页信息点击的内容。
3、我国现在的小康依旧低水平、不全面的,进展不平稳的小康。
明确目标:1、中共“十六大”提出的“小康社会”又是如何样的呢?总:六个“更加”:经济、民主、科教、文化、社会、生活经济、政治、文化、可连续以展四个方面的具体界定(略)。
归结起来,是六个“更加”2、中共十七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容经济:必须增强进展的和谐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进展。
六年级上品德与社会教案告别贫困奔小康2_新人教版

六年级上品德与社会教案告别贫困奔小康2_新人教版《告别贫困奔小康》教案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和热爱共产党的情感。
能力:了解我国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状况,感受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知识:知道幸福美好的生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体人民共同努力得来的:知道我们正在努力建设小康社会,并对“小康”有一个基本认识。
教学重点:了解我国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状况,感受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对“小康”有一个基本认识。
教学难点:知道幸福美好的生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体人民共同努力得来得,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共产党的情感。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收集各种票证。
学生准备:了解票证背后的故事,调查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小时候的衣食住行和我们今天比起来都有哪些不同。
课时安排:1课时。
完成话题“告别贫困奔小康”的教材内容。
教学过程:活动一:歌曲引发的话题[播放音频:春天的故事]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讨论:这首歌主要歌唱谁?小结:这是一首在上世纪90年代唱响大江南北,振奋人心的一首歌曲。
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从那以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在中国大地骤然响起,歌曲赞颂的这位老人就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爷爷,在他的引领下,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齐心协力登上了改革开放的征途。
一步步摆脱了贫困、走上了富裕、奔向了小康。
今天我们就围绕这个话题——告别贫困奔小康进行讨论。
(板书:告别贫困奔小康)【设计意图:由学生熟知的歌曲引发话题。
】活动二:票证的故事[播放课件:中国票证]引导学生结合情境,根据课前的收集调查,交流讨论;为什么在那个时候非得要用票证才能买到东西?你从长辈那里还听到哪些关于票证的故事?通过对票证的观察,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票证上的各种区域标志,了解这些票证的用途。
通过讲票证背后的故事,从回忆中感受物资紧缺时代人们的困难生活。
【设计意图:从票证的故事中,感受我国工农业生产发展落后时期,人们的困难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凤州初级中学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制学案
第18课全面奔小康第25课时幸福生活奔小康
主备人:冉金平审核人:__________ 授课时间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 组名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一、【自主学习】(基础知识梳理,充分预习课本,完成基础知识填空)
预习:根据课本内容(包括正文、楷体字部分、图表、小资料、问题、小情景、图片和指点迷津),进行预习;(用笔把重点内容画出来)完成课本练习题;有疑问的地方提出来,教师指导。
总体小康今天小康社会的含义:
跨入21世纪我国人民的生活
水平实现了一个伟大的跨越:
总体小康的特点:
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全面小康
十八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的新要求:
二、学生合作探究:(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材料,合作完成)
1、20世纪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阶段性的胜利,人民生活达到了怎样的水平?
有什么意义?
2、我国为什么要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三、达标检测:(展现你的身手)完成学习与评测p89-p92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