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病毒及SARS病毒感染及其致病性研究

合集下载

SARS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SARS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SARS的诊断与鉴别 诊断
目录
• SARS的诊断 • SARS的鉴别诊断 • SARS的并发症 • SARS的预防与控制 • SARS的研究进展
01
SARS的诊断
诊断标准
01 流行病学史
患者是否接触过SARS患者或到过SARS流行区。
02 症状和体征
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
03 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计数减少,血 小板正常或降低,肝酶轻度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
05
SARS的研究进展
病毒基因组研究
病毒基因组测序
通过对SARS病毒基因组的测序,科学家们能够更 深入地了解病毒的遗传背景和变异情况,为疫苗 和药物的研发提供重要信息。
病毒基因功能研究
研究SARS病毒基因的功能,有助于发现新的药物 靶点,为抗病毒药物的研发提供理论支持。
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研究
病毒入侵机制
高,需要特别警惕。
03
登革热
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登革热的症状包
括发热、头痛、肌肉疼痛、关节疼痛等。与SARS相比,登革热的病情
较轻,通常不会引起肺炎等严重并发症。
与其他非传染性疾病的鉴别
风湿性疾病
风湿性疾病是一组涉及关节、肌肉、骨骼和软组织的疾 病。一些风湿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可以引 起发热、关节疼痛等症状。与SARS相比,风湿性疾病 通常不会引起肺部症状。
与其他传染病的鉴别
01
禽流感
禽流感是由禽流感病毒引起,主要通过接触感染禽类传播。与SARS相
比,禽流感的病情通常较轻,但也有一些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株可以引
起严重的疾病。两者都需要及时隔离治疗。
02

病毒归纳总结

病毒归纳总结

病毒归纳总结前言病毒是一种以寄生生存方式高度依赖于宿主细胞的微生物。

它们可以感染各种生物,并且有能力在宿主细胞内复制自己。

病毒的研究对于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一些常见的病毒进行归纳总结,包括其特征、传播途径以及防治措施等信息。

流感病毒特征流感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属于正黏液病毒科。

它具有高度变异性,有多个亚型,其中最常见的亚型是甲型、乙型和丙型。

流感病毒主要感染呼吸道上皮细胞,并导致流感症状,如发热、咳嗽、嗜睡等。

传播途径流感病毒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当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时,病毒会释放到空气中,并被他人吸入。

此外,接触已被病毒污染的物体或表面,然后再接触口、眼或鼻部黏膜也可能导致传播。

防治措施•流感疫苗接种:每年根据病毒亚型的变化,针对性地开发和推广流感疫苗,可有效预防流感感染。

•勤洗手:用肥皂和温水洗手,特别是在接触到可能被病毒污染的物体后,可以减少病毒传播的风险。

•做好个人防护:如佩戴口罩、避免接触已经感染的人群等,有助于减少病毒传播和感染。

新冠病毒特征新冠病毒是一种属于冠状病毒家族的RNA病毒。

它与SARS冠状病毒和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属于同一科。

新冠病毒感染后可引起呼吸系统疾病,严重时可能导致肺炎、多器官衰竭甚至死亡。

传播途径新冠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当患者咳嗽、打喷嚏等时,病毒从呼吸道排出并通过空气飞沫传播给他人。

此外,接触已被病毒污染的物体或表面,再通过手部接触口、眼或鼻部黏膜也可能导致传播。

防治措施•接种疫苗:新冠病毒疫苗的研发和推广可以有效预防病毒感染,减少疫情的蔓延。

•保持社交距离:与他人保持一定距离,减少接触感染的风险。

•戴口罩:佩戴口罩可以阻止病毒飞沫的传播,保护自己和他人。

•频繁洗手:用肥皂和水洗手,或使用含有酒精成分的洗手液,可以有效去除病毒。

HIV病毒特征HIV病毒是一种属于逆转录病毒科的RNA病毒。

它感染人体的免疫细胞,如辅助T淋巴细胞,对免疫系统造成损害,导致艾滋病。

病毒感染及其致病性

病毒感染及其致病性

影响病毒持续性感染的因素
1. 病毒因素: 病毒出现免疫逃逸现象:病毒潜伏、隐匿和抗原位
点变异。病毒及其成分抑制MHC分子和细胞因子作用。 病毒变异产生DIP颗粒:干扰并抑制相应完整病毒的
复制,以维系病毒持续性感染的状态。
影响病毒持续性感染的因素
2. 宿主因素: 体液免疫功能低下:B淋巴细胞诱导产生,杀灭体液中游离病毒 细胞免疫功能低下:T淋巴细胞诱导产生,杀灭细胞内病毒 免疫耐受:病毒抗原成为耐受原不能诱导产生特异性细胞免疫应 答和介导释放细胞因子 病毒经宫内感染和围产期感染 病毒感染免疫器官
慢性感染 chronic infection 病毒感染后,可在机体内持续存在,并经常或间歇性
向体外排放。表现为无症状“携带者 (carrier)”,或表现为 长期不愈的脏器功能损害等临床症状(HBV)。 隐伏感染(潜伏感染) latent infection
病毒初次感染时可表现为急性感染,原发感染后,病 毒长时间以一种隐伏形式存在于机体内,可间歇性引起急 性发作,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VZV、HSV1 、HSV2)。 慢发病毒感染 slow virus infection
• 局部播散:病毒侵入机体,在局部组织细胞内 增殖,如肠道V在咽部上皮细胞及局部淋巴组织 ;呼吸道V在上呼吸道黏膜的上皮细胞。
• 体内播散——通过血液和淋巴液及神经系统播散 ,定位于特定的组织或靶器官,常引起多组织 和多器官的感染。
病毒在宿主体内播散方式 Spread types of viruses within the infected host
先天性感染:rubella virus,HBV,HIV
后天获得性感染:HIV HBV等
隐性感染(亚临床型感染) inapparent infection

深入探究流感病毒 科学助力人类健康

深入探究流感病毒 科学助力人类健康

深入探究流感病毒科学助力人类健康作者:苏宝塍来源:《海峡科技与产业》2014年第12期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也是一种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疾病。

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

典型的临床症状是:急起高热、全身疼痛、显著乏力和呼吸道症状。

一般秋冬季节是其高发期,所引起的并发症和死亡现象非常严重。

该病是由流感病毒引起,可分为甲(A)、乙(B)、丙(C)三型,甲型病毒经常发生抗原变异,传染性大,传播迅速,极易发生大范围流行。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刘翟博士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流感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对流感病毒的形成和防治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流感病毒的危害不容忽视刘博士介绍说,流感病毒看似平常,但是却也有致命的危害。

历史上曾出现过几次大范围的流行性感冒,1918年暴发的横扫世界的大流感,据现在的流行病学家估计大约有5000万—1亿人丧生,这个数字远高于历年来命丧艾滋病的人数总和,但这场被称为“全球性世纪瘟疫”的大流感也带来了美国医学研究、人才培养乃至整个自然科学研究领域的巨大变革。

自此之后,又发生过几次类似的大流感,同样造成了很严重的公共卫生危害,导致很多人死亡。

到了最近流行的“甲流”(甲型H1N1流感),虽然死亡率不高,但是全球有几千万人感染,也造成了多人死亡。

对于中国人来说,记忆深刻的当属2003年的那场非典病疫,现在谈起来仍让人感到不寒而栗,2013年,我国首次出现H7N9禽流感病毒,使得国内国际上都感到非常紧张,当时几乎每天都会有新的病例增加,国家相关部门也采取紧急措施,控制病例的增加和整个病情的蔓延,甚至关闭国际市场,限制国际间的活禽贸易。

可以说当时全国上下都处于一种恐慌状态,这种恐慌甚至蔓延到全球。

可见,流感病毒的治疗与预防研究迫在眉睫。

刘翟博士所在的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主要的研究工作分为几个方向,简言之,就是一部分研究有益微生物,另一部分研究有害微生物。

研究有益微生物是为了人类更好的利用,让它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服务,而研究有害微生物则是为了更好的预防它的发生,而有害微生物中很大一部分就是病毒。

病毒总论及常见致病病毒

病毒总论及常见致病病毒

流感的防治
药物治疗 盐酸金刚烷氨、干扰滴鼻素、板兰根、大青叶
接种疫苗 流感病毒灭活疫苗 病毒表面抗原疫苗 减毒活疫苗
28
二、麻疹病毒
麻疹病毒是麻疹的病原体。麻疹是儿童最常见的急 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症、 结膜炎、口腔粘膜斑及全身丘疹为特征。预后良好, 并发症常见。
病毒抗原抗体系统检测结果分析
HBsAg HBeAg 抗-HBs 抗-HBe
+



+
+


+
+


+


+


+
+


+
+






+

抗HBc
— —
+
+ + — + —
结果分析
HBV感染或无症状携带者 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或无症 状携带者 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传染性 强,“大三阳”) 急性感染趋向恢复(小三阳) 既往感染恢复期 既往感染恢复期 既往感染或“窗口期” 既往感染或接种过疫苗
19
病毒的感染
3. 病毒的感染类型
1) 隐性感染 Inapparent infection
2) 显形感染 Apparent infection
急性感染 Acute infection
/ 慢性感染 Chronic infection
持续性感染
潜伏感染 Latent infection
Persistent infection

微生物的致病性

微生物的致病性

微生物的致病性微生物是引起许多疾病的主要原因,它们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并繁殖,从而对机体造成损害。

本文将探讨微生物的致病性,以及如何预防和治疗由微生物引起的疾病。

微生物的致病性是指它们进入人体并在其中导致疾病的能力。

不同的微生物具有不同程度的致病性,有些微生物通常是无害的,但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变得致病。

微生物的致病性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微生物的类型、毒力、数量、传播途径以及宿主体状况等。

例如,病毒和细菌具有不同的致病性。

病毒往往通过宿主细胞的弱点侵入,利用宿主的细胞机制进行复制,导致细胞死亡或组织损伤。

而细菌则可能通过表面受体与宿主细胞结合,进入细胞并复制,最终导致感染。

空气传播:通过咳嗽、打喷嚏等方式将微生物传播到空气中,其他人吸入后可能感染。

食物和水源:污染的食物和水源可能导致食源性和水源性疾病的传播。

接触传播: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者的体液、分泌物等可能导致感染。

生物媒介传播:如蚊虫叮咬可将微生物从一个宿主传播到另一个宿主。

预防和治疗是减少微生物致病性的重要手段。

以下是一些建议:加强卫生教育:教育公众了解微生物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提高卫生意识。

改善环境卫生:包括改善居住条件、加强水质管理、提供安全的食品和饮水等。

接种疫苗:接种疫苗是预防某些传染病的有效手段,如流感疫苗、肺炎球菌疫苗等。

治疗措施:对于已经感染的患者,应根据病原体类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例如,抗病毒药物可用于治疗病毒感染,抗生素可用于治疗细菌感染。

隔离措施:对于某些传染病,采取隔离措施可以减少传染病的传播。

例如,将患者隔离在医疗机构或家庭中,以减少传染给他人的风险。

微生物的致病性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来预防和治疗。

通过加强卫生教育、改善环境卫生、接种疫苗等措施,我们可以减少微生物对人类的危害。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对人类的威胁日益凸显。

为了有效防控疾病的传播,迫切需要发展一种快速、准确、灵敏的检测技术。

近年来,纳米磁性免疫层析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在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检测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当前流行性传染病形势及研究主要技术路线

当前流行性传染病形势及研究主要技术路线

当前流行性传染病形势及研究主要技术路线[作者:佚名转贴自:《基因快讯》2004年第2期点击数:1092 更新时间:2004-7-8 文章录入:admin ]曾几何时,人类为自己不断战胜各种流行性传染病而欢呼雀曰,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以及人类对自身健康关注的加强,我们逐渐找到了多种流行性传染病的病原,阐明了这些疾病的发病机制,形成了疾病预防、治疗、诊断一整套相对完美的机制。

我们甚至战胜了诸如天花等流行性传染病,公众和政府甚至淡忘了一些传染性疾病。

而越来越严重的事实是不仅一些过去已经基本控制的传染病又卷土重来,还陆续出现了一些新的传染病,以至于当去年SARS和今年高致病性禽流感肆虐全球时,我们才又意识到狼来了。

英国《焦点》月刊2月号文章提出除了SARS病毒、禽流感病毒外,目前还有6种可怕的病毒:埃博拉病毒,拉沙热病毒,马尔堡病毒,西尼罗河病毒,登革热病毒,马秋波病毒。

传染性疾病对人类的威胁远不止这些:AIDS和各种肝炎病毒等都对人类健康构成巨大挑战。

除了已经面临的老对手外,当某种恶性变异的高致病性、高传染性、高致命性大型流行病突然暴发时,如果无法在病毒研究、新药开发、生命科学、生物制药、疫苗的研发上取得发展和突破,其后果可想而知。

因而加强医药研发,发展生物技术、生命科学,是增强国家公共卫生防卫体系的唯一途径。

当前,生命科学、生物技术产业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生物技术、生物医药产业美好发展前景已被世界各国所看好。

随着21世纪人类取得了最辉煌的生物学成就——人类基因组图谱,后基因组时代已拉开序幕。

借助生物芯片、生物信息学等研究方法,人类基因重组、蛋白质重组研究以及药物开发将进入新阶段。

这也标志着21世纪将是生物经济的世纪。

无庸质疑,如何将最新的生物技术用于传染病研究与防治将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在我国,卫生部、总后卫生部提出的“新发传染病等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已完成可行性论证工作,拟作为“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重大项目组织实施。

流感病毒的致病机制、检测方法和防治-医学检验论文-基础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流感病毒的致病机制、检测方法和防治-医学检验论文-基础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流感病毒的致病机制、检测方法和防治-医学检验论文-基础医学论文-医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流行性感冒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引发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春、秋季节高发。

由于流感病毒基因容易发生变异,病毒基因重组过程复杂且无法预测,易突变成新的流感病毒变异株。

此外,病毒(AIV)频繁地从禽类跨物种直接感染人类,甚至曾经引发全球范围内的大流行,为人类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埋下了巨大隐患。

近年来,针对流感病毒的研究已取得了诸多成果。

文章从流感病毒的病原学、临床表现与传播方式、致病机制、检测方法和治疗方案等方面进行综述。

关键词:流感病毒; 病原学; 临床表现与传播方式; 致病机制; 检测方法; 治疗方案;Abstract:Influenza is an acute respiratory infectious disease caused by influenza viruses,which occurs frequently in spring and autumn. Because of the gene variations and unpredictablerecombination of influenza viruses,it is easy to mutate to produce a new type of influenza virus variant. In addition,avian influenza viruses(AIV) frequently infect human directly from poultry cross species,even have caused a global pandemic,laying a hidden danger for human health and public health safety. In the recent years,much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the research of influenza viruses. This review focuses on the etiology,clinical symptoms and mode of transmission,pathogenic mechanism,detection methods and treatment plan of influenza viruses.Keyword:Influenza virus; Etiology; Clinical symptom and mode of transmission; Pathogenic mechanism; Detection method; Treatment plan;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发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春、秋季节高发,亚太地区高发[1]。

成人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中病毒感染情况分析

成人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中病毒感染情况分析

成人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中病毒感染情况分析目的探讨成人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中病毒感染的病原学特征及流行病学特点。

方法采集2011年7月~2012年6月202例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咽拭子,采用多重PCR 技术检测常见的8种(14个亚型)呼吸道病毒。

结果202例患者检出44株病毒,阳性率21.8%,其中检出病毒流感A型26例,流感病毒B型8例,人冠状病毒5例,呼吸道合胞病毒3例,鼻病毒2例。

病毒感染者中临床诊断急性气管-支气管炎18例,社区获得性肺炎1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5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5例。

结论哈尔滨地区下呼吸道病毒感染以流感A型(H3)、流感B型及人冠状病毒感染为主,2~4月发病率高。

标签:成人;下呼吸道感染;病毒在经历了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SARS病毒、甲型H1N1病毒等病毒的流行,呼吸道病毒感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呼吸道病毒感染的病原学因地区、季节及年龄等的不同而存在差异,轻者无需药物治疗,重者可危及生命,有的病毒除了致病强其传染性亦很强,造成了在一定范围内的流行传播。

对本地域病毒感染特点的了解不仅有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及时使用有效药物治疗,而且对疾病的防控、阻断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但临床上病毒感染在成人下呼吸道感染中的影响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国内相关研究很少,因此,我们对在我院呼吸内科住院的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病毒感染情况进行了检测、分析,以探讨哈尔滨地区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病毒感染状况。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研究对象为2011年7月~2012年6月期间在黑龙江省医院呼吸内科被诊断为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住院患者,共202例,年龄18~89岁,男性124例,女性78例。

均为发病3日内患者,体温≥38.5℃,伴有咳嗽、咳痰和/或气喘等下呼吸道感染症状。

1.2 标本采集及处理患者于入院当天用药前漱口后留取咽拭子标本,立即将标本置于4℃以下冰箱保存,并于24 h内送至实验室检测,标本送至实验室后48 h内进行核酸检测,并保留一份用于复核。

【医学课件】SARS输入性暴发疫情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医学课件】SARS输入性暴发疫情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代理报关委托书委托报关协议关于审 理城镇 房屋租 赁合同 纠纷案 件司法 解释有 关劳务 派遣制 度设计 及对劳 务派遣 行业的 影响分 析糖皮 质激素 在呼吸 系统疾 病中的 合理应 用严重 脓毒症 导致急 性肺损 伤病人 自发利 尿现象 的观察 分析
对基层医务人员的培训
-提高对人禽流感的发现报告能力
例确诊为人禽流感(H5N1)病例 75.8%的病例发病时间集中在冬春季(11月至3月)
代理报关委托书委托报关协议关于审 理城镇 房屋租 赁合同 纠纷案 件司法 解释有 关劳务 派遣制 度设计 及对劳 务派遣 行业的 影响分 析糖皮 质激素 在呼吸 系统疾 病中的 合理应 用严重 脓毒症 导致急 性肺损 伤病人 自发利 尿现象 的观察 分析
什么是流感?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 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表现为起病急、高热、肌痛、头痛伴有严重 不适、干咳、咽喉痛或鼻炎,多数患者可在一到 两周内恢复。
流感潜伏期短、经呼吸道飞沫传播,传播迅速, 抗原易变异,人群对变异株普遍易感,控制难度 大。
代理报关委托书委托报关协议关于审 理城镇 房屋租 赁合同 纠纷案 件司法 解释有 关劳务 派遣制 度设计 及对劳 务派遣 行业的 影响分 析糖皮 质激素 在呼吸 系统疾 病中的 合理应 用严重 脓毒症 导致急 性肺损 伤病人 自发利 尿现象 的观察 分析
2008年3例人禽流感病例情况(之一)
患者1,男,41 岁,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西乡 塘区人,无业。2 月12 日发病,2 月14日入院治 疗。2 月20 日凌晨5时死亡。2 月20 日,广西自 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患者标本进行检测,显 示禽流感病毒(H5N1)核酸阳性。2 月21 日, 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复核检测确认。调查表 明该患者在发病前曾接触病死家禽。

流感病毒的结构和变异机制

流感病毒的结构和变异机制

流感病毒的结构和变异机制
流感病毒属于单股负链RNA病毒,其结构由内向外依次为核衣壳、包膜及刺突。

病毒的核酸分节段,且易发生基因重组,这使其编码的蛋白抗原结构改变,进而导致新的病毒株出现,这是流感病毒易发生变异的主要原因。

流感病毒的变异机制主要有两种:抗原转换和抗原漂移。

抗原转换是指病毒基因组发生大片段的突变,导致病毒抗原性发生显著变化,从而产生新的病毒株。

抗原漂移则是由于病毒基因组中个别基因的突变,导致病毒抗原性发生小幅度的改变,进而形成病毒株的细微差异。

这些变异可能导致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能力增强或减弱,以及引起不同程度的疾病。

总的来说,流感病毒的结构和变异机制是复杂而多样的,这也使得流感病毒成为一种难以完全控制和预防的病原体。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建议查阅生物学书籍或咨询专业人士以获取更准确的信息。

常见传染病病原体分析

常见传染病病原体分析

常见传染病病原体分析在人类社会中,传染病一直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它们通过各种途径传播,危害着人们的生命健康。

因此,了解传染病的病原体对于预防和控制疾病具有关键的意义。

本文将对几种常见传染病的病原体进行分析。

一、流感病毒流感病毒属于Orthomyxoviridae科,是造成流感的主要病原体。

它是一种单股负链RNA病毒,分为甲型、乙型和丙型。

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主要引起季节性流感,而丙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流行性感冒相对较少见。

二、结核分枝杆菌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是引起结核病的主要病原体。

它是一种革兰氏阳性杆菌,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结核分枝杆菌在人体内可以潜伏多年而不被发现,一旦免疫力下降,就会引发结核病,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

三、痢疾杆菌痢疾杆菌(Shigella)是引起细菌性痢疾的主要病原体。

它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主要通过食物和水传播。

痢疾杆菌感染后会引起腹泻、腹痛以及发热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导致脱水和死亡。

四、沙门氏菌沙门氏菌(Salmonella)是引起沙门菌病的常见病原体。

它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通过食物、水和接触感染的方式传播。

沙门氏菌感染会引起胃肠炎症状,如腹泻、呕吐等,严重时可能导致败血症和肠道穿孔。

五、流行性感冒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Norovirus)是引起胃肠炎的主要病原体。

它是一种非包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通过食物和水传播。

流行性感冒病毒感染引起的症状包括腹泻、呕吐、恶心等,通常持续一至三天,但严重感染者可能需要医院治疗。

六、艾滋病病毒艾滋病病毒(HIV)是引起艾滋病的主要病原体。

它是一种逆转录病毒,通过血液、性行为和母婴传播。

艾滋病病毒感染会削弱人体免疫力,导致机体无法抵抗其他疾病,最终导致艾滋病的发展和恶化。

总结起来,了解传染病的病原体对于预防和控制疾病至关重要。

各种传染病的病原体种类繁多,包括病毒和细菌等。

通过深入研究和了解这些病原体,我们可以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包括接种疫苗、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以及避免接触感染源等,从而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常见致病病毒(一)

常见致病病毒(一)

代表株 —
A/FM/1/47 A/Singapore/1/57 A/HongKong/1/68 A/USSR/90/77
命名:
型别/宿主/分离地点/病毒株序号/ 分离年代(HA与NA亚型号)
A/HongKong/1/68 (H3N2)
培养特性
1、鸡胚接种:羊膜腔、尿囊 2、细胞培养:猴肾原代、狗肾传代
核蛋白(NP) RNA多聚酶(PA、PB1、PB2) 包膜:基质蛋白M1、M2 (内层) 镶嵌蛋白HA、NA(外层)
甲型流感病毒(电镜)
甲型流感病毒(新分离株)
HA
M2 NA
M1
RNA
NA
PB2 HA
PB1 PA
NP
甲型流感病毒结构模式
流感病毒基因片段及所编码蛋白
基因节段
1 2 3 4 5 6 7
P区: 最长,编码DNA多聚酶. X区: 编码HBxAg,可反式激活细胞内的原癌基因及HBV基因,
可能与肝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2、病毒编码蛋白
包膜蛋白
3种类型的蛋白;HBsAg的血清型;吸附蛋白与中 和抗体
核心蛋白
前C蛋白——HBeAg; C蛋白——HBcAg
HBV抗原组成: HBsAg、HBcAg、HBeAg
抗原转换(antigenic shift):变异幅度大, 氨基酸的变异率20-50%,属质变,形成新亚型。由 于人群完全失去免疫力,新亚型出现可引起世界性 流感暴发流行。
甲型流感抗原转换与流行年代
流行年代 1918 1947 1957 1968 1977
亚型类别 Hsw1N1 H1N1(亚甲型) H2N2(亚洲甲型) H3N2(香港甲型) H1N1(新甲1型)
本章小结

生命科学中的病毒研究进展

生命科学中的病毒研究进展

生命科学中的病毒研究进展1. 病毒的结构与特点病毒是一种微生物,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不能自行繁殖,必须寄生于细胞内进行生存和复制。

病毒的核酸可以是DNA或RNA,外包裹着一个由蛋白质组成的“包壳”,有些病毒还带有脂质等其他生物分子,如流感病毒的表面还有糖白质复合物。

病毒不具备生命活动,只有在感染宿主后才能表现出生命的特征,并在其中进行复制和繁殖。

2. 病毒的致病机制病毒感染宿主后,其核酸进入宿主细胞内,利用宿主细胞的生物学机制进行自身的复制和繁殖。

这个过程会导致宿主细胞的功能失调或死亡,从而引起疾病。

例如,流感病毒感染宿主后,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内,利用宿主细胞的核酸复制机制,进行自身复制和繁殖。

在这个过程中,病毒部分蛋白质和核酸被释放,诱导宿主细胞的免疫反应,引起象鼻炎、喉炎及肺炎等疾病。

3. 病毒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病毒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期,当时研究者们发现一些疾病似乎有与细菌不同的病原体,但其体积太小,无法用光学显微镜观察。

到了20世纪,随着电子显微镜的发展,病毒的存在得到证实。

现代病毒学对病毒的组成、结构和生命活动等进行了深入研究。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还可以对病毒的核酸进行测序,并从中推断病毒的进化情况等信息。

4. 病毒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病毒不仅会引起疾病,还可以作为生命科学研究的工具。

例如,研究者可以利用病毒来研究细胞内的生理机制、基因表达等。

在基因治疗领域,研究者还可以使用病毒作为基因传递向宿主细胞,用于治疗一些遗传性疾病。

其中,腺病毒是目前用得最多的基因传递载体之一。

5. 当前热门研究方向近年来,一些病毒引起了全球关注。

例如SARS-CoV-2和埃博拉病毒等,这些病毒可引起严重的流行病,甚至危及人类。

因此,研究者们正在进行大量的研究,希望了解这些病毒的结构、功能和复制机制,以开发更好的治疗方法和疫苗。

同时,在病毒学和分子生物学领域,还有很多其他的研究方向,例如感染过程的机制、病毒颗粒和宿主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等等。

SARS人禽流感和流感监测工作指南课件

SARS人禽流感和流感监测工作指南课件
缺乏明确流行病学,但有其他SARS支持证据 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尚无肺部X线影像学变化
临床诊断
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肺部X线影像改变+排除其他疾病诊断
病毒性疾病防制科 SARS人禽流感和流感监测工作指南
临床诊断
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肺部X线影像改变+排除其他 疾病诊断
确定诊断
临床诊断+分泌物SARS-CoV RNA阳性 临床诊断+血清(或血浆)SARS-CoV特异性抗原
病毒性疾病防制科 SARS人禽流感和流感监测工作指南
谢 谢 !
SARS人禽流感和流感监测工作指南
SARS人禽流感和流感监测工作指南
第五部分
SARS、人禽流感诊断标准
SARS人禽流感和流感监测工作指南
一、SARS诊断标准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诊疗方案(2004版)》(卫 医发〔2005〕80号) 医学隔离观察者:
无SARS临床表现+近2周内曾与SARS病人或疑似病人 接触
疑似病例:
N蛋白阳性 临床诊断+血清SARS-CoV抗体阳转 临床诊断+血清SARS-CoV抗体滴度升高≥4倍。
病毒性疾病防制科 S《人禽流感诊疗方案(2005版修订版)》卫医发 〔2005〕447号
医学观察病例 流行病学+1周内出现流感样临床表现
指导各地开展SARS、人禽流感及流感监测 工作。
根据各地监测工作开展情况及工作质量给予 适当经费补助。
开展病毒学检测,并将检测结果及时反馈各 监测地区。
病毒性疾病防制科 SARS人禽流感和流感监测工作指南
二、监测地区疾控中心职责
接到监测医院报告后,立即派出工作人员到医院收 集流感样病例、重症肺炎/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相关 标本及个案调查资料。

流感病毒课件

流感病毒课件
流感病毒及SARS病毒感染 及其致病性研究
Influenza/ SARS-CoV Virus Infection and Its Pathogenesis
1
流感病毒
(1)如何扩增流感病毒?有哪些实验室检测手段? (2)什么是流感病毒的vRNA,mRNA,cRNA ? (3)临床有哪些特异性抗流感病毒的药物?它们的 作用机理是什么? (4)为什么流感病毒在细胞培养中传代后会丧失感 染性?如何克服
5
An Emergency Hospital for Influenza Patients
6
流感病毒简介
Influenza Virus
有包膜的单链负义RNA 病毒
正黏病毒科 直径80~120nm ,呈球
形或丝状 分A、B、C(甲、乙、丙)
三型
7
流感病毒的分类
根据NP抗原性,将流感病毒分为A、B、C(甲、乙、 丙)三型,三型病毒具有相似的生化和生物学特征 。
muscle aches
Stomach symptoms, such as nausea, vomiting, and diarrhea, also can occur but are more common in children than adults
33
病理
人体通过呼吸吸入病毒颗粒 病毒通过HA进入呼吸系统的表皮细胞 由于病毒导致细胞死亡,产生了炎症反应,咳嗽进一步加速了病
H2N2: The "Asian" flu that caused a pandemic from 1957 to 1958 H3N2: The "Hong Kong" flu, which caused the world's most recent

人造病毒的危险不容忽视等

人造病毒的危险不容忽视等

专家支招防治禽流感H7N9有防治办法吗?4月7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H7N9禽流感进行了又一次会商,针对症状“发热、咳嗽、喘促……”开出参考处方“桑叶、金银花、黄芩”。

针对目前社会上对于板蓝根可以防治H7N9禽流感的说法,专家提醒,板蓝根对于风热类感冒是合适的,但对于脾胃虚寒的患者就不合适。

上海制定了《上海市人感染H7N9禽流感中医药防治方案》。

专家建议:在治疗上,应尽早按照清热、解毒、化湿、扶正祛邪的原则进行干预,在出现感冒症状早期,即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中成药。

在预防方面,饮食宜清淡、营养,少食生冷以防止寒凉伤阳气,少食肥甘厚味及辛辣之品以防湿热内生。

易感人群出现有轻症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或不适者,也可适当应用药膳。

鲜鱼腥草30~60克,蒜汁加醋凉拌;鲜败酱草30~60克,开水焯后,蒜汁加醋凉拌或蘸酱吃;赤小豆、绿豆适量熬汤服用等;可将芳香类药物藿香、苍术、白蔻仁、紫苏等碾碎后制成香囊放在身边,以防感冒;可用金银花、连翘、柴胡、黄芩、防风、大青叶、板蓝根等清热解毒中药,制成水煎剂,每日一剂,连服3~5天。

现在能吃禽类食物吗?针对人们对于食用禽类、猪肉的恐慌,疾控专家表示,完全熟透的家禽、猪肉等,都是可对低温抵抗力较强,65℃加热30分钟或煮沸(100℃)2分钟以上可灭活。

因此专家提醒,对于五六分熟的鸡排、火锅等食物,需要谨慎食用。

鸟粪带禽流感病毒吗?北京市疾控中心提醒,养鸟人士应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禽体抗病力;注意鸟笼的卫生清洁;应避免它们与野禽接触。

一旦接触,要及时给鸟笼消毒,必要时还要到动物防疫部门进行防疫处理。

从传播途径上分析,除经呼吸道传播外,禽流感病毒也可通过密切接触感因此大家在养鸟或者观鸟时,要尽可能避免接触禽类及其粪便,处理它们的粪便时应戴上手套;接触它们或其粪便后,必须用皂液和清水彻底清洁双手。

(摘自《新京报》、《解放日报》)人造病毒的危险不容忽视今天对于现在病毒实验室的科研人员而言,人为制造各类病毒已经不是难事,而且成本只需要几万元,可是人造病毒的危险性往往被人忽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nfluenza Virus infection in MDCK cells 狗肾细胞
What Is Influenza Virus Like?
流感病毒的结构
由三层构成 内层为病毒核衣壳,含
核蛋白(NP)、P蛋白 和RNA。 NP是可溶性抗原,具有
型特异性,抗原性稳定。 P蛋白(PB1、PB2、PA) 是病毒RNA聚合酶亚单位。
流感病毒及SARS病毒感染 及其致病性研究
Influenza/ SARS-CoV Virus Infection and Its Pathogenesis
流感病毒流行历史与现状
希波拉底(古希腊医生,被誉为医学之父)记载 的流感疫情最早始于公元前412年。
1933年英国人威尔逊·史密斯(Wilson Smith) 第一次分离出人流感病毒。
An Emergency Hospital for Influenza Patients
流感病毒简介
Influenza Virus
有包膜的单链负义RNA 病毒
正黏病毒科 直径80~120nm ,呈球
形或丝状 分A、B、C(甲、乙、
丙)三型
流感病毒的分类
根据NP抗原性,将流感病毒分为A、B、C(甲、 乙、丙)三型,三型病毒具有相似的生化和生物学 特征 。
在亚型内部经常发生小变异 (量变),称为抗原漂移 (antigenic drift)。
大的抗原变异出现的亚型 (质变)即称抗原转变 (antigenic shift),其为H 和(或)N都发生了大的变 异,由此而产生新的亚型, 可引起世界性大流行。
流感病毒的抗原性变异
HA:15种亚型变异。NA:9种亚型变异。 A型流感病毒的抗原变异较快,2~3年可发生
A型流感病毒常以流行形式出现,能引起世界性流感大 流行,它在动物中广泛分布,并也能在动物中引起流感 流行和造成大量动物死亡。
B型流感病毒常常引起局部爆发,不引起世界性流感大 流行,至今尚未找到它存在于人之外其它动物中的确凿 证据。
C型流感病毒主要以散在形式出现,主要侵袭婴幼儿, 一般不引起流行,猪也是它天然宿主之一。
流感病毒的感染及复制过程
❖ 吸附 ❖ 侵入 ❖ 脱壳 ❖ 表达、复制及装配 ❖ 成熟及释放
流感病毒的感染及复制过程
流感病毒的吸附
❖ 流感病毒的NA可破坏宿主 呼吸道的神经氨酸,使蛋白 水解,暴露出呼吸道上皮表 面特异性的含唾液酸的糖蛋 白受体。这种受体与病毒包 膜上HA中的糖蛋白成分可 专一地结合,从而使病毒粘 附至呼吸道上皮表面。
H2N2: The "Asian" flu that caused a pandemic from 1957 to 1958 H3N2: The "Hong Kong" 9;s most recent
pandemic in 1968
1918~1919年世紀西班牙流感病毒 死亡人数估计2000 ~ 5000万人
流感病毒的侵入
病毒吸附至宿主细胞 表面后,其包膜可通 过与宿主细胞质膜融 合形成包囊,并通过 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 进入细胞内。
流感病毒的脱壳
进入宿主细胞的包囊很快与 细胞的溶酶体结合,此时包 囊中的pH可降至5左右。在 这样的低pH环境下,病毒的 HA裂解为HA1和HA2两个亚 单位,激活存在于HA2氨基 酸末端的溶解多肽,导致外 壳的溶解,使病毒的内容物 (vRNP)释放入胞浆中, 在ATP供能的条件下通过宿 主细胞的核孔复合物转运至 细胞核内。
流感病毒的结构
HA(右上)能引起红细 胞凝集,是病毒吸咐于敏
感细胞表面的工具。NA
(右下)则能水解蛋白, 水解细胞表面受体特异 性糖蛋白末端的N-乙酰 神经氨酸,是病毒复制完 成后脱离细胞表面的工具。
HA和NA均有变异特性,故
只有株特异的抗原性,其 抗体具有保护作用。
流感病毒的抗原性变异
流感病毒的抗原性变异就是指HA和NA抗原结构的改变,主要是 HA。
流感病毒的基因组
流感病毒的基因组
❖ RNA1~3 编码PB2、PB1和PA蛋白。 ❖ RNA4 编码HA蛋白。 ❖ RNA5 编码NP蛋白。 ❖ RNA6 编码NA蛋白。 ❖ RNA7 编码M1,M2蛋白。 ❖ RNA8 编码NS1,NS2蛋白
Influenza A viral genome
NS1,NS2 检测目标?
流感病毒的表达、复制及装配
一次。 B型流感病毒的抗原变异很慢,未划分成亚型
转变。 C型流感病毒尚未发现抗原变异。
流感病毒的基因组
❖8个独立的RNA片段(A型、B型)或7个独立 的RNA片段(C型)
❖核酸总长度为约13.6 kb ❖所有RNA片段5’末端的13个核苷酸及3’末端的
12个核苷酸高度保守,且5’端与3’端反向互补 结构。 ❖共编码10种蛋白质,其中8种(PB1、PB2、 PA、HA、NA、NP、M1、M2)为结构蛋白, 2种(NS1、NS2)为非结构蛋白。
流感病毒每隔一定的时间就会在世界不同地区 发生。
自1997-至今,在亚洲及全世界暴发H5N1血清 亚型的高致病禽流感
Influenza pandemic in history
H1N1: The "Spanish" flu that killed 50 million people worldwide from 1918 to 1919 (scientists identified its proteins long after the pandemic was over)
流感病毒的结构
中层为基质蛋白,它构成了 病毒的外壳骨架。实际上骨 架中除了基质蛋白 (M1)之 外还有膜蛋白 (M2)。基质 蛋白与病毒最外层的包膜紧 密结合起到保护病毒核心和 维系病毒空间结构的作用。
M1抗原性稳定,也具有型 特异性。
流感病毒的结构
外层为病毒包膜,是 包裹在基质蛋白之外 的一层磷脂双分子层 膜,其上具有两种不 同糖蛋白构成的辐射 状突起,即血凝素 (hemagglutinin, HA)和神经氨酸酶 (neuraminidase,N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