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上官体”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上官体:唐高宗后期,介于贞观,龙塑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新的诗风.上官体风格绮错婉媚,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上官仪对诗歌体制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体物图貌的细腻精巧方面,其诗冲淡了齐宋诗风的浮艳雕琢,缺乏慷慨和雄杰之气.互体:是上文的话里含有下文说出的词在内,下文的话里含有上文说出的词在内。
旧体诗修辞手法之一,谓一联上下两句文意互相映衬补充。
晚唐体:是宋初一个诗歌流派,作为沿用已久的一个诗学和文学史概念,晚唐体是以姚贾诗风为核心但其范围又略大于姚贾诗派的诗歌风格,其具体内涵则表现为"刻意苦吟"、"冥搜物象"、"工巧精致"、"长于五律"、"清雅有味"五个主要方面。
代表诗人林逋《秋日西湖闲泛》山谷体:是宋黄庭坚一派的诗体。
后衍为江西诗派。
黄庭坚作诗以学杜甫为宗旨,专意学其“拗句”;又提倡“无一字无来处”而“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从而形成独具风格的“山谷体”。
花间集:《花间集》是我国五代十国时期编纂的一部词集,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词集,由后蜀人赵崇祚编辑。
本书收录了温庭筠、韦庄等18位花间词派诗人的经典作品,集中而典型地反映了我国早期词史上文人词创作的主体取向、审美情趣、体貌风格和艺术成就。
一祖三宗:一祖三宗指的是杜甫、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
其中一祖指的是杜甫;而三宗的话就是指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
荆公体:北宋诗人王安石的诗歌体制风格。
王安石封荆国公,人称王荆公。
故“王荆公体”主要指王后期的诗歌体制风格。
其后期诗歌,尤以绝句最高,往往继承杜甫“老于渐于诗律细”之精神,下字工,用事切,对偶精,着意锤炼,格律细密,且意境优美,富有诗情画意,风格摧刚为柔,寓悲壮于闲淡之中,既与唐诗一脉相承,又为初步形成宋诗特色作出贡献,对后来黄庭坚、杨万里等人的影响颇大。
西昆体:因杨亿将馆阁文士的唱酬之作编成<西昆酬唱集>而得名.是宋初影响极大地重要诗歌流派.<西昆酬唱集>收集了17位诗人的247首诗作,如杨亿`刘筠`钱惟演等.他们的诗作描写馆序生涯,词采华丽,对仗工整;但内容贫弱,脱离现实,片面追求洗澡.诚斋体:指南宋四大家之一的杨万里的诗风,因其号诚斋而得名,他有意矫正以学问为堆砌典故的江西诗派习气,所以他的诗歌多以日常生活中小情趣为题材,以师法自然的白描手法写诗,具有想象新奇,语言通俗歌行体:“歌行体”为南朝宋鲍照所创,鲍照模拟和学习乐府,经过充分地消化吸收和熔铸创造,不仅得其风神气骨,自创格调,而其发展了七言诗,创造了以七言体为主的歌行体。
名词解释(隋唐五代)
名词解释(隋唐五代)上官体:指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
《旧唐书》本传:“工五言,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颇有学其体者,时人谓之上官体。
”文章四友:武后时期的宫廷诗人李峤、杜审言、苏味道、崔融的并称。
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苑游宴,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却有时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四人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并称,四人都出生于太宗时,才高位下,高宗时以文词齐名天下。
四人从理论和实践上与“上官体”对立,体现出诗风的转变。
并扩大了诗歌的题材,推动了律诗的发展。
吴中四士:指包融、贺知章、张若虚、张旭。
四人为吴、越之士,文词俊秀,名扬于长安,号称“吴中四士”。
沈、宋:沈佺期、宋之问的并称,二人皆为初唐宫廷诗人,同以五言律诗见长。
他们在总结前人和当代人应用声律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完成了“回忌声病,约句准篇”(《新唐书·宋之问传》)的工作,为律诗在平仄粘对、句数用韵方面的定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使以后作诗的人有明确的规格可以遵循。
律诗形式的定型,在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山水田园诗派: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
在陶渊明以来的田园诗和谢灵运以来的山水诗的基础之上。
偏重于写山水风光和田园生活,大多表现自然之美和闲适心情,偶或反映农家生活现实。
所作以五言为主,风格多清淡恬静,具有较高的艺术技巧和审美价值。
代表诗人有储光羲、裴迪、丘为、常建等,而以王维、孟浩然为首,故后世又称“王孟诗派”。
边塞诗派: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
其诗长于七言,特别是七言歌行,善于描写边塞风光和战争生活,表现征人思妇的思想感情,大多具有爱国感情和进取精神,显示浓厚的生活气息,风格多慷慨悲壮。
代表诗人有王昌龄、王之涣、王翰、崔颢、李颀等,而以高适、岑参为首。
故后人也称“高岑诗派”。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隋唐五代文学-隋代文学与初唐诗歌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隋唐五代文学-隋代文学与初唐诗歌名词解释上官体一.上官,指初唐诗人上官仪,工于五言诗,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上官仪贵显,故当时多有效其体者,人称为上官体。
二.特点:细致体察、情思婉转、笔法精细、对偶工整。
唐传奇唐传奇指唐代流行的文言短篇小说,它是在六朝志怪小说的基础上,融合历史传记小说、辞赋、诗歌和民间说唱艺术而形成的小说文体。
馆阁体馆阁体是唐代一种分题赋咏和寓直酬唱的诗体。
在对于诗律和诗艺的研炼发展上,为唐代近体诗的定型做出了贡献。
文章四友:武后时期的宫廷诗人李峤、杜审言、苏味道、崔融的并称。
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苑游宴,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却有时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四人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
吴中四士:指包融、贺知章、张若虚、张旭。
四人为吴、越之士,文词俊秀,名扬于长安,号称“吴中四士”。
沈、宋:沈佺期、宋之问的并称,二人皆为初唐宫廷诗人,同以五言律诗见长。
他们在总结前人和当代人应用声律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完成了“回忌声病,约句准篇”(《新唐书•宋之问传》)的工作,为律诗在平仄粘对、句数用韵方面的定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使以后作诗的人有明确的规格可以遵循。
律诗形式的定型,在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初唐四杰一.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齐名,因而并称初唐四杰。
二.初唐四杰能真正反映社会中、下层一般人士的精神风貌和创作追求。
简述初唐四杰在创作上的共同特点。
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齐名,因而并称初唐四杰。
1.四人的创作个性是不同的,所长也异,其中卢、骆长于歌行,王、杨长于律诗。
2.他们自负很高,名高而位卑。
3.他们心中充满了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
4.都有一种明确的审美追求;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
概述初唐四杰诗歌的创作特点。
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齐名,因而并称初唐四杰。
他们的创作特点有:一.重视抒发情怀和不平之气,面向市井,写个人生活情怀,也写沧海桑田的感慨,思索人生的哲理。
浅谈“上官体”
浅谈“上官体”摘要:“上官体”是唐诗史上第一个以个人姓氏命名的风格称号,并且能够盛行于世,其生成原因及诗史价值发人深思。
本文就“上官体”生成及特点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上官体”;上官仪;特点;“六对”、“八对”“上官体”,是唐代诗歌史上第一个以个人命名的诗歌风格称号。
指唐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
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
对于“上官体”的诗歌史价值,古今学者持不同评价,但其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及深远影响却是不容置疑的。
本文就“上官体”生成及特点进行了探讨。
一、“上官体”生成关于“上官体”的生成,《旧唐书-上官仪传》就作了如下的描述:高宗即位,迁秘书少监。
龙朔二年,加银青光禄大夫、西台待郎、同东西台三品,兼弘文馆学士如故。
本以词彩自达,工于五言诗,好以绮错婉媚为本。
仪即贵显,故当时多有效其体者,时人谓为上官体。
显然,其认为“上官体”的生成与诗人的“贵显”有直接关系。
然而,笔者以为,以之指上官仪之官运不无道理,而用来描述一种诗歌风格的形成却难以令人信服。
“上官体”成为一个颇具理论形态的文学主张,除了因为政治地位的“贵显”以外,更重要的还是当时特殊的政治背景及其自身诗学理论的成熟。
所以本文拟从广阔的文化背景和上官仪的诗学理论两方面来系统论述“上官体”的生成。
1、“上官体”生成的文化诠释要阐述“上官体”的生成,首先就得从广阔的社会背景以及由此影响下的诗人心态出发首先,考察政局的变动与文士政治地位的上升对诗人心态变化的影响。
贞观后期及高宗朝前期,兴起了一大批庶族寒士,他们大多通过科举进身,具有较深厚的社会基础。
这些通过科举入仕的朝士, 到高宗朝越来越多, 势力越来越大, 对政治地位、经济利益乃至文化地位的要求越来越迫切, 对当朝勋贵及士族重臣也越来越不满。
到龙朔元年高宗政归武后, 朝廷上已经形成了一个由新进寒微文士组成的核心领导层, 加上他们又不断援引寒俊入朝, 庶族寒士的政治势力第一次超过旧勋贵和士族。
名词解释Microsoft Word 文档
名词解释“上官体”是唐代诗歌史上第一个以个人命名的诗歌风格称号。
指唐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
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
吴中四士张若虚,张旭,包融,贺知章7,山水田园诗派盛唐诗歌流派,以孟浩然,王维,储光羲,常建等为代表,又称王孟诗派.王孟等山水诗人政治上有过建功立业的抱负,钦慕贤相张九龄,由于仕途受阻或不满现象,而半官半隐,漫游山水,或辞官归里,躬耕田园.他们虽无明确的共同文学主张,但相互之间常以所作山水田园诗酬唱切磋,形成了远绍陶渊明,近学张九龄,清淡自然的流派特色.在创造情景交融,物我契合的意境,发掘和开拓绚丽多姿的自然美方面作出了贡献.。
“初唐四杰”是指中国唐代初期四位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简称“王杨卢骆”。
王孟诗派山水田园诗人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因此也称王孟诗派。
他们用开阔的胸怀,深细敏感的审美嗅觉,来描绘山水风景的优美壮丽,歌咏田园生活闲适静谧,从一个侧面折射出盛唐时期社会的安定,农民的安居乐业和时代精神的开朗乐观。
高岑诗派高岑诗派,中国盛唐诗歌流派之一,即边塞诗派,主要代表人物为高适、岑参。
其诗主要是描写边塞战争和边塞风土人情,以及战争带来的各种矛盾如离别、思乡、闺怨等,形式上多为七言歌行和五、七言绝句,诗风悲壮,格调雄浑,最足以表现盛唐气象。
其诗人除高、岑外,还有王昌龄、李颀、崔颢、王之涣、王翰等。
杜甫“三吏,三别”三吏是《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是《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深刻写出了民间疾苦及在乱世之中身世飘荡的孤独。
这些写出了老百姓的困苦和对老百姓的同情和战争对老百姓的残酷。
诗仙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五言长城本意是称誉善于作五言诗的好手。
特指唐代诗人刘长卿。
诗魔唐代白居易的诗富有韵味,雅俗共赏,连普通老太太也能听懂,流传甚广。
古代文学唐宋
名词解释上官体:1.上官,指初唐诗人上官仪,工于五言诗,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上官仪贵显,故当时多有效其体者,人称为上官体。
2.特点:细致体察、情思婉转、笔法精细、对偶工整。
唐传奇:唐传奇指唐代流行的文言短篇小说,它是在六朝志怪小说的基础上,融合历史传记小说、辞赋、诗歌和民间说唱艺术而形成的小说文体。
特点是“作意好奇”“始有意为小说”。
标志着我国文言文小说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题材扩大,篇幅加长,注意刻画人物内心和情结。
代表作有王度《古镜记》,白行简《季娃传》等。
初唐四杰:1.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齐名,因而并称初唐四杰。
二2初唐四杰能真正反映社会中、下层一般人士的精神风貌和创作追求。
沈、宋:沈佺期、宋之问的并称,二人皆为初唐宫廷诗人,同以五言律诗见长。
他们在总结前人和当代人应用声律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完成了“回忌声病,约句准篇”(《新唐书•宋之问传》)的工作,为律诗在平仄粘对、句数用韵方面的定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使以后作诗的人有明确的规格可以遵循。
律诗形式的定型,在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沈宋体:律诗的别称,初唐时期在诗律上主要在永明体的基础上做了两个工作:一是把四声二元化,二是解决了粘式律的问题,从律句律联到构成律篇,摆脱了束缚创造了一种既有程式约束又留有广阔创造空间的新体诗-律诗。
山水田园诗派: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
在陶渊明以来的田园诗和谢灵运以来的山水诗的基础之上。
偏重于写山水风光和田园生活,大多表现自然之美和闲适心情,偶或反映农家生活现实。
所作以五言为主,风格多清淡恬静,具有较高的艺术技巧和审美价值。
代表诗人有储光羲、裴迪、丘为、常建等,而以王维、孟浩然为首,故后世又称“王孟诗派”。
边塞诗派: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
其诗长于七言,特别是七言歌行,善于描写边塞风光和战争生活,表现征人思妇的思想感情,大多具有爱国感情和进取精神,显示浓厚的生活气息,风格多慷慨悲壮。
代表诗人有王昌龄、王之涣、王翰、崔颢、李颀等,而以高适、岑参为首。
古代文学史唐代复习纲要
唐五代文学史复习纲要名词解释1、上官体上官,指初唐诗人上官仪,工于五言诗,上官仪贵显,故当时多有效其体者,人称为上官体。
也指高宗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唐代诗歌史上第一个以个人命名的诗歌风格称号。
上官体风格绮错婉媚,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
2、沈宋初唐时期两位宫廷诗人沈佺期、宋之问的合称,他们的五七言近体诗歌作品标志着五七言律体的定型。
他们在总结前人和当代人应用声律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完成了“回忌声病,约句准篇”的工作,为律诗在平仄粘对、句数用韵方面的定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使以后作诗的人有明确的规格可以遵循。
律诗形式的定型,在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3、初唐四杰指初唐时期的四位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1)他们尝试诗风革新提倡作诗要有骨气,格调刚健。
(2)在诗歌的题材、风格、形式上都有新的开拓。
表现在:◇题材上,“由宫廷走向市井”、“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
◇风格上,或开朗豪放、积极进取,或悲凉雄放、铺张扬厉。
◇形式上,王、杨的主要贡献是使五律逐渐定型;卢、骆的主要贡献是七言歌行。
(他们的诗歌逐渐摆脱绮靡文风和诗风的影响,诗歌反映的生活面大为开阔了,给唐代诗歌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面貌。
“四杰”使诗歌从没有生气的宫廷生活中挣脱出来了,转向了广阔的社会,从无病呻吟转向抒怀言志,从纤弱变为壮大,从齐梁逐渐走向盛唐。
)4、山水田园诗派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
在陶渊明以来的田园诗和谢灵运以来的山水诗的基础之上。
偏重于写山水风光和田园生活,大多表现自然之美和闲适心情,偶或反映农家生活现实。
所作以五言为主,诗境隽永优美,风格多清淡恬静,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具有较高的艺术技巧和审美价值。
代表诗人有储光羲、裴迪、丘为、常建等,而以王维、孟浩然为首,故后世又称“王孟诗派”。
5、边塞诗派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
擅长采用七言歌行和七绝的题材,善于描写边塞风光和战争生活,抒发缭绕不尽的乡思边愁,揭露军中矛盾,反映少数民族风土人情,表现民族融合,风格多慷慨悲壮,洋溢昂扬奋发的时代精神代表诗人有王昌龄、王之涣、王翰、崔颢、李颀等,而以高适、岑参为首。
古代文学第二卷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上官体:一种初唐诗歌的体裁,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其特点是绮错婉媚,具有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的倾向,讲究用词精美,其诗歌主要内容是春花秋月、流年感伤,消闲时的唱和应答的交际生活,但同时缺乏社会生活,缺乏穿透力。
2初唐四杰:初唐四杰是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大才子。
“四杰”大都生于唐贞观年间,卢、骆生年较早,其年辈比王、杨为长。
他们怀着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有一种十分明确的审美追求,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开一代唐昂扬向上的诗风。
3文章四友:唐初四位文采斐然的诗人,分别是杜审言、李峤、苏味道、崔融,其中杜审言的成就最高。
诗中主要歌颂流年光景,春花秋月,唱和应答,文学渗透力弱,为唐代近代诗的定型做出贡献。
4沈宋并称:沈宋指的是宋之问和沈佺期,他们的生年晚李峤和杜审言,因文才受到赏识而选入朝中做官,是有代表性的台阁诗人。
诗歌创作多限于应制酬唱和咏物、赠别。
他们的作品“回忌声病,约句准篇。
”,声律准确,主对工整,元稹称其为律诗,故沈宋之称也就成为律诗定型的标志,为律诗的完成做出贡献,在文学史上有跨时代意义。
5“大历十才子”:大历十才子之名,最初见于中晚唐诗人姚合编的《极玄集》,即李端、卢纶、钱起、吉中孚,韩翃、司空曙、苗发、崔峒、耿韦《错别字》、夏侯审。
他们大都出身小官僚家庭,官小位卑,多为权门清客。
诗有时反映现实如安史之乱,泾原之变,回纥劫掠等。
但性格软弱无大志。
于是采取与现实脱离的态度,放情山水,互相与诗歌酬答,艺术风格精细工巧,闲淡悠远。
6韩孟诗派:贞元至元和年间(中唐时期),以韩孟为主的诗歌流派,主要成员有卢仝,李贺、马异、刘叉、贾岛等人,他么聚会切磋,酬唱应答,相互奖掖,形成了共同的诗歌追求,共同主张“不平则鸣”、“笔补造化”的理论,诗歌艺术奇崛险怪,它是中唐有意识的诗歌革新的团队。
7元白诗派:元白诗派是指韩孟诗派同时稍后中唐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诗歌流派,他们重写实,尚通俗。
古代文学
古代文学1、上官体“上官体”是唐诗史上第一个一个人命名的诗体。
这种诗体,着意刻绘美丽的物象,讲究对仗,用典工丽精切,音律和谐优美,体制精巧玲珑。
它为诗歌的趋于格律化提供了新的范式。
可以说是从永明体过渡到沈、宋律诗的一座桥梁。
2、沈宋(P5)律诗体制在沈宋为代表的宫廷诗人的手中完全成熟,并且得以定形,“沈宋”指的是沈佺期、宋之问。
沈宋的积极贡献主要在于:正确总结了前代格律诗的创作经验,选择和肯定了永明体中的粘式格律,规范了律诗的平仄和对仗,从而其起到“回忌声病,约句准篇”的作用,使律诗形式由齐梁时代的繁琐复杂而逐渐趋于统一、定型;并把律诗句式由齐梁时代单纯的五言扩展到七言。
3、初唐四杰是初唐时期最重要的文学现象之一,与上官仪同时,活跃于高宗、武后时期,指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是当时文坛具有革新精神的诗歌群体,人称“初唐四杰”。
这个称号的顺序是由宋之问在《祭杜学士审言》中提出的。
4、边塞诗派是盛唐时期另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
这一诗派,以描写边塞战争、边塞生活与风光为题材内容,歌颂保卫祖国的爱国思想,表现建功立业的英雄追求,描绘壮丽奇异的边塞风光,洋溢着积极浪漫的盛唐精神。
其意境多雄浑开阔,情调多激越悲壮,在诗体运用上,虽然各体兼用,但以七言歌行和七言绝句为主。
杰出代表是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崔颢等人,其中以高适、岑参的成就最为突出,故又称高岑诗派。
5、山水田园诗派王维、孟浩然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歌的代表作家,以他们为中心,还有一批与他们诗风相近的诗人,如裴迪、储光羲、卢象、常建、丘为、崔兴宗、祖咏、綦毋潜等人。
他们的创作受陶潜、谢灵运的影响,在思想倾向和艺术风格方面比较接近:多偏重于山水风景和田园生活的描写,表现闲适隐逸的情趣;在诗歌风格上偏于恬静清淡,尤其重要的是以王孟为代表,他们创造了唐诗的静逸明秀之美——一种新的诗歌美学范型;在诗体选用上,以五言为主,多运用五古、五律、五绝几种形式。
上官体
古人写作或是批评文章、诗词都是非常注重诗体的,就是体制。
唐朝的时候就有很多文人就开始对诗体进行研究,比如说崔融总结的十种唐诗的体裁,形似体、质气体、情理体、雕藻体等等。
然后到了宋朝,论诗辨体就更流行了,《沧浪诗话》中专列诗体一目,将自古至宋的各种代表诗体和特征都罗列出来。
诗体的划分标准不一样,有以时代论体,还有就是这类诗的代表人物论诗体,还有以体裁论的,比如古体、近体、杂体、新乐府等等。
你拿到一首诗,首先就要看这首诗的诗风、诗体、流派,还有时代背景什么的,就好像给你一只动物,一匹马,我在分析它之前,要深入研究按照生物分类学,是动物界,脊索动物门,哺乳纲,奇蹄目,马科,马属,马种。
这都是生物学家干的事,一样,唐诗分体、分派、分类的话那是文学家们做的事,对于我们在鉴赏层面上来说,研究太深奥既费力气又没多大意义。
今天还是要向大家介绍一种诗体,就选了个比较好讲的,上官体。
与其说是将上官体,不如说是介绍上官仪这个人。
上官体是唐代诗歌史上第一个以个人命名的诗歌风格称号。
是指指唐高宗龙溯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歌风格。
说到上官仪大家可能会很陌生,他不像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那样名气大,甚至连二流、三流的诗人都算不上,在唐代本来他有诗集的,后来就散失了,全唐诗中收录了他的21首诗。
《唐才子传》编者都不把他当作才子,里面收录了将近四百个唐代有名文人,甚至连叛臣贼子、女道士都有,就是没有上官仪。
作为才子,他比较失败。
但是,他确实很有才,在唐代诗人中,他算得上很早就中进士的了,之后一直平步青云,直到坐上了宰相。
后来却被武则天找个借口给杀害了。
所以说作为政客,显然他也是一个失败者。
总的来说,他是一个被政治出卖的文人,两个方面说,一,上官家族四代都死于政治纷争,他父亲,儿子,孙女和他自己。
二,也可能就因为终生从政,影响到他的创作,他的诗文风格都被那个时代给政治化了。
接下来从就从诗人、诗体两个方面来介绍。
上官仪(约608年~664年1月4日),这个人生年历史记得很模糊,但逝世日期可以被记录得这么精确,他出生时正处于隋炀帝昏庸的统治下,出生在现在的江苏仪征一带,年少的时候宇文化及发动叛乱,父亲上官弘被杀害,上官仪被人藏在一个寺庙里才幸免,然后他就在南方寺院里长大,在寺里看过很多诗文,也研究佛经,年轻就很有才华。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上官体
三一文库()〔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上官体〕
上官,即初唐贞观诗坛的新秀上官仪。
上官体又是怎么
一回事呢?以下是小编带来的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希望对
你有帮助。
上官体是唐代诗歌史上第一个以个人命名的诗歌风格
称号。
指唐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
题材
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重视诗的形式技巧、
追求诗的声辞之美。
上官仪,初唐贞观诗坛的新秀。
因长于南方寺院中,受
南朝文化的熏陶和宫体诗影响,“文并绮艳”。
擅五言,格律
工整,内容多为应制奉命之作,歌功颂德,粉饰升平,形式
上追求程式化。
词藻华丽,绮错婉媚。
因其位显,时人多仿
第1页共2页。
“上官体”诗歌之生成与流变探微
第42卷第1期2021年1月哈尔滨学院学报JOURNAL OF HARBE UNIVERSIEYVoi.42No.1Jan.2021[文章编号]1004—5856(2001)01—0091—05“上官体"诗歌之生成与流变探微杨丽花(兰州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00)[摘要]!"绮错婉媚”为特征的"上官体”是初唐宫廷诗坛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其生成与流行并非某种单一力量促成。
要全面考察"上官体”形成的深层动因,必须结合唐代初期政治文化思潮遁变及文士群体临起等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同时不能忽视诗歌发展的内在规律,从上官仪对传统宫廷诗歌创作的笑破和超越!及自身诗学理论的建构等方面,做深入细致的考察。
[关键词]上官体;文化思潮;宫廷诗艺;诗学理论;[中图分类号]1207.02[文献标识码]A初唐宫廷诗坛,继虞世南、李百药之后,上官仪凭借出类拔萃的诗歌才华卓然名家,成为宫廷诗坛的领袖人物。
高宗龙朔年间(661—663),上官仪“绮错婉媚”的宫廷诗艺术风格广受文士追捧,形成风靡一时的“上官体”。
这是唐代诗人中第一个以诗人名字命名的风格称号,⑴代9更是初唐诗歌发展史上一道独特而重要的文化现象。
关于“上官体”,《旧唐书•上官仪传》载:“龙朔二年,加银青光禄大夫,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兼弘文馆学士如故。
本以词彩自达,工于五言诗,好以绮错婉媚为本。
仪既贵显,故当时多有效其体者,时人谓为上官体4](P473)《新唐书•上官仪传》云:“高宗即位,为秘书少监,进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
……仪工诗,其词绮错婉媚。
及贵显,人多效之,谓为’上官体'。
”3](P03)新、旧两唐书在论及“上官体”生成时,似完全归因于上官仪政治身份的“贵显”。
关于“贵显”的具体时限,两唐书都未作明确定论。
现代研究者多认为是高宗龙朔元年至麟德元年间(661—664)。
这一时期上官仪进入朝廷中枢,位极人臣,官运亨通,由为宦生涯的显达带动其文学创作大放异彩,进而造就dci:1.3999/j.issn.104-5856.202101020“上官体”的形成,不能不说两者之间存在必然联系。
“上官体”流行成因探源
第35卷 第4期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ol 35 No 42020年8月JournalofLuoyangInstituteofScienceandTechnology(SocialScience)Aug 2020“上官体”流行成因探源韩 达(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北京昌平102249)摘 要:“上官体”在诗歌体制上具有单字音义相对、词句疏密相间以及跳跃的诗意等特点,并由此带来自然流畅的阅读感受以及丰富生动的诗歌意境,其相较于六朝诗风和唐初诸体已有巨大的进步。
然而,仅从上述诗歌史价值的角度难以彻底解释其为何会在初唐诗坛广为流行。
从接受者的角度看,“上官体”的流行有着内在和外在两方面的原因。
内在原因主要在于其属对理论的简便易行,以及偏向口语化的诗法结构,导致当时宫廷文学主攻词汇变化的对偶句式和辞藻的琢磨。
外部原因则在于初唐宫廷对于齐梁士族风度的歆慕,以及宫廷文学教育重视清谈之风和声韵之美对唐代宗室贵戚子弟的影响。
关键词:上官体;口号诗;宫廷文学教育DOI:10.3969/j.issn.1674-5035.2020.04.011中图分类号:I207 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035(2020)04-0067-07收稿日期:2020-05-21作者简介:韩 达(1986-),男,河南洛阳人,博士,主要从事唐代文学教育、唐诗体式研究、隋唐墓志等研究.一、可资仿效:上官体流行成因的新视野 上官仪作为贞观朝至唐高宗前期的大诗人,其绮错婉媚的诗风在龙朔年间引起了人们的普遍效仿,并被命名为“上官体”。
“上官体”上承六朝以来的诗学经验,总结吸纳了唐初庾信体、颂体诗文的优长,以秀朗清丽的诗句统率全篇,避免了许敬宗肤廓空泛的弊病,从而达到了自然流畅的艺术效果。
对“上官体”的诗史贡献,学界已有深入研究①。
值得注意的是,唐人对“上官体”的接受其实是一个先扬后抑的过程,对其评价也表现出两极化的倾向;而此后学界对于“上官体”的优劣也各有所见,褒贬不一。
上官体和初唐四杰
第二讲:贞观诗坛与初唐四杰上官体、王绩与初唐四杰等一、xx文风:由对立走向融合中主掌贞观诗坛的,是唐太宗及其身边的北方文人和南朝文士。
北方文人以关陇士人为主,入唐后多为史臣,崇古尚质,但不否定诗的声辞之美,为唐诗艺术新变留下余地。
魏徵《隋书·文学传序》说: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
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
若能掇彼清音,简兹累句,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续上贵于清绮是对追求声律辞藻的南朝诗风的概括,偏重形式,宜于歌咏但易流于轻艳纤弱;气质指北朝诗特有的真挚朴野的情感力量和气势,贞刚壮大但形式简古质朴,理胜其辞。
如何用南朝文学的声辞之美来表现新朝恢弘气象和刚健爽朗的情思,是初唐诗人面临的难题,也是南北文风融合的关键。
二、贞观诗坛的宫廷化唐太宗及其群臣,开始创作多述怀言志、咏史之作,刚健质朴,同时模仿六朝声律辞采,但合而未融,比较生硬。
如唐太宗《经破薛举战地》“昔年怀壮气,提戈初仗节。
心随朗日高,志与秋霜洁。
……浪霞穿水净,峰雾抱莲昏。
世途亟流易,人事殊今昔。
长想眺前踪,抚躬聊自适”中“浪霞”一联就是南朝藻丽文风的生硬穿插。
后来宫廷诗风渐隆,诗作为唱和应酬的工具而琢磨表现技巧,多奉合应制之作。
如虞世南、李百药等三、xx《早春xx殿应诏》步辇出披xx,清歌临太液。
xx流莺满,春堤芳草积。
风光翻露文,雪华上空xx。
花蝶来未已,山光暖将夕。
“风光”两句采用对偶工整,生动地勾画出初春灵动的美景,以动写静,远景与近景结合,天上与地下辉映,体现出诗人的杰出写景技巧。
xx《早春xx殿应诏》特色:1、由破题、描写式的展开、反应等组成的三部式结构。
开头尽可能雅致地陈述主题,在诗的中间部分用两联或两联以上的描写对句引申主题,最后是以对所写景象的反应结束全诗2、属对工切和写景清丽婉,推进了五言诗的体物写景技巧。
3、以歌咏宫廷生活,为唐王朝歌功颂德、点缀升平为基本内容,语言上典丽精工闻一多评价上官体商榷上官体:指初唐宫廷诗人上官仪的诗体。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上官体:初唐在贞观诗坛后期,出现了一位重要的诗人上官仪,宫廷文人形成一种诗风“上官体”;内容上应制诗,以宫廷文学应制咏物为特点,以“绮错婉媚”为本,缘情体物,密附婉转而绮错或文,音响清越,韵度飘扬,有天然媚美之致,体现了一种较为健康开朗的创作心态和雍容典雅的气度;艺术上追求对仗,言辞华美,重视诗的形成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的倾向。
对诗歌体制的创新主要在体物图貌的细腻、精巧方面,以高度纯熟的技巧,冲淡了凄凉是风的敷衍雕琢;代表作:《早春桂林殿应诏》“风光翻露文,雪华上空碧”《奉和秋日即目应制》“落叶飘蝉影,平流写雁行”《入朝洛堤步月》“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他上承杨师道,李白药和虞世南,又下开“文章四友”和沈佺期,宋之问。
2、沈宋体:“沈宋体”是律诗的别称。
沈佺期,宋之问合称“沈宋”,他们所创作的五七言近体诗标志着五七言律体趋于定型,是在诗律创作上形成的规范;内容上沿袭前人,多为奉和应制、侍从游宴,人生后期的贬谪诗颇具真情实感;在格律上,艺术形式上大胆探索,五七言律诗对仗工整,平仄协调,辞采精丽,但不足以开一代新风;对后市的影响:沈宋体不仅完成了由永明体的四声律到唐诗平仄的过度,有易于识记和掌握运用之便;各种律诗体式的定型,为诗歌艺术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代表作:宋之问的《度大庾岭》“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沈佺期《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天长地阔领头分,去国离家见白云”此诗是早期七言律的成熟之作,被后人称为初唐七律的样板3、文章四友:杜审言,李峤与苏味道,崔融并称“文章四友”。
四人都为初唐后期的宫体诗人;内容上:在前人和时人的基础上对对仗又做了探索和规定,诗歌格律探索上承上启下;四人中成就最高的是杜审言,他在五律方面的成熟已超过杨炯,是五言律的创作首先达到较高的艺术水准。
胡应麟《诗薮》说:“初唐无七言律,五言亦为超然。
二体之妙,杜审言实为首相。
”代表作:《和晋陵陆丞相早春游望》“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李峤的诗歌创作因重技巧而乏情思,多为奉命或应制之作,但这些都是合律,且十分讲究修辞技巧,在当是五言律的发展过程中起到推动的作用4、山水田园诗派: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在陶渊明以来的田园诗和谢灵运以来的山水诗的基础上,偏重于写山水风光和田园生活,大多表现自然之美和闲适心情,偶尔反映农家现实生活。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精选
1、上官体:指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
《旧唐书》本传:“工五言,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颇有学其体者,时人谓之上官体。
”成为代表当时宫廷诗人创作最高水平的典型范式。
2、文章四友:武后时期的宫廷诗人李峤、杜审言、苏味道、崔融的并称。
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苑游宴,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却有时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四人中,杜审言成就最高。
3、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并称,四人都出生于太宗时,才高位下,高宗时以文词齐名天下。
四人从理论和实践上与“上官体”对立,体现出诗风的转变。
并扩大了诗歌的题材,推动了律诗的发展。
4、吴中四士:指包融、贺知章、张若虚、张旭。
四人为吴、越之士,文词俊秀,名扬于长安,号称“吴中四士”。
5、沈宋体:律诗的别称。
初唐诗人在律诗方面有很大的进展,他们主要在永明体的基础上做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把四声二元化,二是解决了粘式律的问题,摆脱永明诗人种种病犯说的束缚,创造了新体诗—律诗。
律诗在他们手中开始成熟,其中贡献最大的就是沈佺期和宋之问,故称沈宋体。
6、山水田园诗派: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又称“王孟诗派”。
他继承和发展了陶渊明田园诗和谢灵运、谢瑶等的山水诗,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景物为主要内容,作品较多的反映了闲适淡泊的思想,色彩雅淡,意境幽深,多采用五言古体和五言律绝的形式。
7、边塞诗派: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
其诗长于七言,特别是七言歌行,善于描写边塞风光和战争生活,表现征人思妇的思想感情,大多具有爱国感情和进取精神,显示浓厚的生活气息,风格多慷慨悲壮。
代表诗人有王昌龄、王之涣、王翰、崔颢、李颀等,而以高适、岑参为首。
故后人也称“高岑诗派”。
8、大历十大才子:最初见于中唐诗人姚合编的《极玄集》,即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翊、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
隋唐期末复习之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上官体:指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
《旧唐书》本传:“工五言,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颇有学其体者,时人谓之上官体。
”2、文章四友:武后时期的宫廷诗人李峤、杜审言、苏味道、崔融的并称。
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苑游宴,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却有时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四人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
3、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并称,四人都出生于太宗时,才高位下,高宗时以文词齐名天下。
四人从理论和实践上与“上官体”对立,体现出诗风的转变。
并扩大了诗歌的题材,推动了律诗的发展。
4、沈、宋:沈佺期、宋之问的并称,二人皆为初唐宫廷诗人,同以五言律诗见长。
他们在总结前人和当代人应用声律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完成了“回忌声病,约句准篇”(《新唐书·宋之问传》)的工作,为律诗在平仄粘对、句数用韵方面的定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使以后作诗的人有明确的规格可以遵循。
律诗形式的定型,在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5、山水田园诗派: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
在陶渊明以来的田园诗和谢灵运以来的山水诗的基础之上。
偏重于写山水风光和田园生活,大多表现自然之美和闲适心情,偶或反映农家生活现实。
所作以五言为主,风格多清淡恬静,具有较高的艺术技巧和审美价值。
代表诗人有储光羲、裴迪、丘为、常建等,而以王维、孟浩然为首,故后世又称“王孟诗派”。
6、边塞诗派: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
其诗长于七言,特别是七言歌行,善于描写边塞风光和战争生活,表现征人思妇的思想感情,大多具有爱国感情和进取精神,显示浓厚的生活气息,风格多慷慨悲壮。
代表诗人有王昌龄、王之涣、王翰、崔颢、李颀等,而以高适、岑参为首。
故后人也称“高岑诗派”。
7、七绝圣手:指盛唐诗人王昌龄,他大力用七绝写作,留存下来有七十馀首绝句,约为存诗的五分之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上官体”摘要:“上官体”是唐诗史上第一个以个人姓氏命名的风格称号,并且能够盛行于世,其生成原因及诗史价值发人深思。
本文就“上官体”生成及特点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上官体”;上官仪;特点;“六对”、“八对”“上官体”,是唐代诗歌史上第一个以个人命名的诗歌风格称号。
指唐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
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
对于“上官体”的诗歌史价值,古今学者持不同评价,但其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及深远影响却是不容置疑的。
本文就“上官体”生成及特点进行了探讨。
一、“上官体”生成关于“上官体”的生成,《旧唐书-上官仪传》就作了如下的描述:高宗即位,迁秘书少监。
龙朔二年,加银青光禄大夫、西台待郎、同东西台三品,兼弘文馆学士如故。
本以词彩自达,工于五言诗,好以绮错婉媚为本。
仪即贵显,故当时多有效其体者,时人谓为上官体。
显然,其认为“上官体”的生成与诗人的“贵显”有直接关系。
然而,笔者以为,以之指上官仪之官运不无道理,而用来描述一种诗歌风格的形成却难以令人信服。
“上官体”成为一个颇具理论形态的文学主张,除了因为政治地位的“贵显”以外,更重要的还是当时特殊的政治背景及其自身诗学理论的成熟。
所以本文拟从广阔的文化背景和上官仪的诗学理论两方面来系统论述“上官体”的生成。
1、“上官体”生成的文化诠释要阐述“上官体”的生成,首先就得从广阔的社会背景以及由此影响下的诗人心态出发首先,考察政局的变动与文士政治地位的上升对诗人心态变化的影响。
贞观后期及高宗朝前期,兴起了一大批庶族寒士,他们大多通过科举进身,具有较深厚的社会基础。
这些通过科举入仕的朝士, 到高宗朝越来越多, 势力越来越大, 对政治地位、经济利益乃至文化地位的要求越来越迫切, 对当朝勋贵及士族重臣也越来越不满。
到龙朔元年高宗政归武后, 朝廷上已经形成了一个由新进寒微文士组成的核心领导层, 加上他们又不断援引寒俊入朝, 庶族寒士的政治势力第一次超过旧勋贵和士族。
正如陈寅恪先生所指出的, 高宗朝是中古社会开始新的变革的时代, “开启了后数百年以至一千年之后界局” [1]。
而上官仪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登上政治舞台的。
但与太宗朝贵族文士相比, 龙朔文士群体具有了一些新的文化特征。
首先他们多由科举入仕, 且在贞观中都曾受到关陇贵族的压制和排挤。
但是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和由科举进身人数的增加, 到永徽年间新进文士也逐渐成为朝廷上一支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他们不仅在政治上不断打击对手, 而且要在文化上也压制对手。
重修《姓氏录》就集中体现了他们的这种心理。
显庆四年(659年)六月, 许敬宗希武后旨, 编《姓氏录》, “以后族为第一等, 其余悉以仕唐官品高下为准, 凡九等”(《资治通鉴》卷200)。
在文学创作上, 他们于诗歌声色的探讨非常深入, 目的就是以整饬华美的宫廷诗来媚献皇上(或武后), 所以他们虽然擅于文辞, 但多薄德无行。
总之, 由于先天的文化素质的限制, 特定的社会政治情势和思想文化背景的影响, 龙朔文士群体普遍具有尚文轻儒、急于干进、利欲熏心、阿谀献媚, 无儒雅之态、无骨鲠之气的人格特征。
而上官仪也不例外, 其人格特征和文化素质直接影响了其艺术审美观和诗歌创作思想, 使其有意识地对贞观诗风进行“变体”。
但其柔媚无骨的人格缺陷直接铸就了其“骨气都尽, 刚健不闻”(杨炯《王勃集序》)和“绮错婉媚”的美学风格和诗歌形式。
所以我们可以说“上官体”的生成及其流行决不是一个人的力量能决定的, 他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和政治背景的, 是政治的演进成就了文学形式的变革, 而且也是这种政治演进导致其一代士人的独特心态和文化素质, 因此直接引发了上官仪的“龙朔变体”。
2、上官仪的诗学理论与“上官体”生成上官体能够生成并且能够盛行于世,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上官仪”诗学思想的影响和作用, 其“对属理论”以及其总结的作诗法则, 使新体诗的初学者有法可循, 易于仿效, 这就使得在其“贵显”之后能够马上产生“龙朔变体”。
我们知道初唐人对南朝文学(包括诗歌)的批评, 主要集中在文词的过分妍丽, 感情的不健康积极, 以至内容的浅薄, 骨格卑靡;至于对沈约以来的声病理论, 倒无非议。
如魏徵指责自梁代中叶以后的南朝文字“意浅而繁, 文匿而彩, 词尚轻险, 情多哀思”。
(《隋书·文学传序》)姚思廉批评陈后主“不崇教义之本, 偏向淫丽之文, 徒长浇伪之风, 无救乱亡之祸”。
(《陈书·后主本纪》)初唐人并不反对声律, 应该是律调理论和“上官体”能够生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们再从上官仪的诗学主张来透视其真正的理论价值和历史地位。
从《旧唐书·上官仪传》中,我们可以看出,其之所以为唐太宗赏识,正是因为善属文、工于五言诗。
而从上官仪的崇拜者——元兢动辄在<诗髓脑)中说“此种病犯近代词人上官仪尤如何如何”等语,也可以反推出,上官仪新体诗的声律水平应该是相当高的。
首先,上官仪对沈约以来的声病说加以总结、发展,凝定为“八病”说[2]。
八病之说是陈、隋时人在前人四病之说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日僧遍照金刚在<文镜秘府论序)说:“沈侯、刘善之后,王、皎、崔、元之前,盛谈四声,争吐病犯,黄卷溢匣,缃轶满车。
”从现存资料看,“八病”其名称始见于上官仪之诗学著述《笔札华梁》,而且在贞观中后期及高宗前期,又数上官仪的“八病”说最为时人首肯和接受,故元兢之<诗髓脑)及中唐时日僧所编之<文镜秘府论)每每引之为据。
其次,上官仪“六对”、“八对”理论的提出,也是新体诗律化进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如果说病犯理论还是以消极的调声方法求得新体诗声律的和谐,那么对属之说则已经开始由消极走向积极了。
因为各种“对”不仅在词义上两两相对,在调声上也多清浊相对、缓急相异,如果在五言新体诗中恰当使用这些“对”不但能使一,句之中音韵尽殊,一联之内也会平仄相对,声律和谐。
所以,上官仪“六对”、“八对”理论的提出对推广、普及新体诗声律、提高当时新体诗声律水平影响较大。
“上官体”是一种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创作倾向, 在艺术特征上“绮错婉媚”、缘情密附, 基本顺应了初唐诗歌“性情”和“声色”渐融渐合的发展走向[3];而上官仪诗学理论的广泛传播, 使得新体诗的初学者有法可循,易于仿效;同时由于贞观后期以及高宗时政治的演进, 使得龙朔文士群体普遍具有尚文轻儒、急于干进、利欲熏心、阿谀献媚, 无儒雅之态、无骨鲠之气的人格特征, 上官仪也不例外, 其人格特征和文化素质直接影响了其艺术审美观和诗歌创作思想, 使其有意识地对贞观诗风进行“变体”。
这些可以大致概括出“上官体”得以生成的真正原因。
二、“上官体”的特点第一绮错婉媚,具有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的倾向,主要就是构思的纤细回曲和诗风的清艳柔美。
《入朝洛堤步月》就是其代表作。
脉脉广川流,驱马入长洲。
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
这首诗是写他在东都洛阳皇城外等候入宫朝见时的情景。
“广川”指洛水,“长洲”指洛堤。
脉脉一般都是写男女情怀的,这里用好行有君王赏识自己的意思,然后这个历就充分体现他在马上那种怡然的样子。
后两句借景抒情,曙光已见,鹊飞报喜,表现出天下太平景象,又流露着自己执政治世的气魄。
用寒蝉的意象,寒蝉一般都是指那些失意的寒士,在这里上官仪表示了自己的对这些人的关心。
很明显,这首诗反映了诗人身居高位雍容华贵的心态,身居宰相之位,带领百官去上朝,这心情肯定就是不一样。
它对仗工整,遣词清丽婉转,对偶在那时候算是新的尝试了,在初唐时期这样写景的诗作还是不多见的味。
有人认为它缺乏深意,过于雕藻,上官仪的诗歌,的确大部分都是这种类型的。
他的诗作,多数有着奉命应制的呆板。
但他避开了一般人言辞空洞、一味堆砌的毛病,注重细节描写,善于借景抒情。
第二精切,从刚才这首诗的对仗就能看得出来。
上官仪归纳了六朝以后诗歌的对偶方法,提出“六对”、“八对”之说,《词苑类格》一书中记载了上官仪自己所陈述的观点,用对称的效果来区分诗句形式。
可能在他眼里,华丽就是工整,就是对仗,虽然把精力放在辞藻上会是内容很空洞。
他代表了当时宫廷诗人的形式主义倾向,对律诗的定型有促进作用。
他也为诗歌的趋于格律化提供了新的范式,对后来沈宋体的形成、律诗的发展和成熟,上官仪是有贡献的。
第三歌功颂德。
在上官仪留下的作品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关于歌功颂德、粉饰升平的。
好像这他不受欢迎的原因。
有个叫李德裕的文人说过,“上官仪词多浮艳,时人称为‘上官体’,实为正人所病”,就是上官仪的诗文,肤浅,堆砌,正人君子们厌恶的。
我们讲的文学,都是在艺术范围里的,比如说我们的课程就是鉴赏课,我之前看到过,一个文人说的,“文学有自己的规律和创作方法,一旦被政治所左右,自然就失去了其艺术能力。
”三、“六对”、“八对”之说上官仪有“六对”、“八对”之说影响显著。
宋人魏庆之《诗人玉屑>卷七引上官仪的“八对”之说为:的名对,异类对,双声对,叠韵对,联绵对,双拟对,回文对,隔句对。
从《文镜秘府论》所引的《笔札华粱》看,上官仪已经将对偶分为了十大类,从字音、词义、句法三方面都进行了探讨。
张伯伟先生《全唐五代诗格考>修订了有关文献,整理了《笔札华粱》的大貌,其文有八陪、六志属对、七种言句例、文病、笔四病、论对属等六个部分。
齐末梁初,刘勰写成《文心雕龙》,总结出了“言对”、“事对”、“反对”、“正对”四种对偶方式。
而上官仪已经总结出了“六对”、“八对”之说。
从字音方面,上官仪归纳出了双声对,叠韵对。
连珠对,联绵对;词义对偶则有正名对,同类对,异类对,双拟对;回文对和隔句对这两种对偶则为句法方面。
对于每一种对偶,上官仪都做了比较精确的解释。
比如“异类对”,他举出“乾坤,君臣。
质文,升降,并反义而同句陈之,‘乾坤’与‘君臣’对,‘质文’与‘升降’对,是异体属对也”。
[4]这些较之以刘勰的“四对”,无论从分类标准上,还是从概念表达上都有了很大进步。
上官仪以后,历元兢、崔融,诗人们对诗歌对偶的探索进一步加深和完善。
对偶的分类越来越精细,运用越来越宽泛和灵活,到沈宋律诗定形时,对偶的各种类型都已具备。
上官仪不仅是在属对理论上作出了自己的探索,更重要的是他在创作实践中的自觉运用。
比如那首写得相当清新流畅的《咏画障》:芳晨丽日桃花浦,珠帘翠帐凤凰楼。
蔡女菱歌移锦缆,燕姬春望上琼钩。
新妆漏影浮轻扇,冶袖飘香人浅流。
未减行雨荆台下,自比凌波洛浦游。
句句属对工整,“芳晨”对“珠帘”,“丽日”对“翠帐”,“桃花浦”对“凤凰楼”,“移”对“上”,“锦缆”对“琼钩”,“新妆”对“冶袖”,“漏影”对“飘香”,“浮轻扇”对“人浅流”,尤其是“新妆漏影浮轻扇,冶袖飘香人浅流”一句,相当精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