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马克思宗教论及对宗教的理解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与宗教的关系与冲突

马克思主义与宗教的关系与冲突

马克思主义与宗教的关系与冲突马克思主义和宗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体系,它们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冲突和矛盾。

马克思主义强调唯物主义和无神论,认为宗教是迷信和哲学偏见的产物,它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许多弊端和不平等。

然而,宗教在人类社会中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根基,对于一部分人来说,宗教信仰正是他们寻求安慰和指导的精神寄托。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与宗教之间的关系以及由此可能产生的冲突。

一、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批判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出发,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一种幻觉,是对人类意识的扭曲和反映社会现实的歪曲。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宗教只是人类悲哀的映象,心灵的鸦片。

”他认为,宗教是一种意识形态工具,被用来控制和压迫被剥削阶级,迷惑人民群众对社会现实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强调无神论和唯物主义思想,认为只有通过摆脱宗教束缚,人们才能真正实现个体的解放和全人类的解放。

二、宗教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尽管马克思主义对宗教持有批判的态度,但宗教在人类社会中具有深远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宗教作为人类的精神需求之一,为人们提供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对超越自我的寻求。

宗教信仰对于个体而言提供了一种心灵寄托,可以带给人们安慰和宽慰。

此外,宗教还对人类社会的道德和伦理观念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塑造着社会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

三、马克思主义与宗教的冲突由于马克思主义和宗教追求的是不同的终极目标,因此它们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存在冲突。

首先,马克思主义以阶级斗争为核心,鼓励工人阶级通过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而宗教则主张个体的救赎和灵魂的救赎,追求个体与神的关系,并强调对神的顺从和敬畏。

这两种追求存在明显的差异和冲突。

其次,马克思主义主张科学唯物主义和无神论,宣称只有通过实践和生产力的发展才能改变人类社会,而宗教则依赖于神的力量和超自然的存在。

这种分歧导致了马克思主义和宗教在对人类社会现象的解释上存在根本的差异,使得它们在思想上存在冲突。

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涵义的阐释

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涵义的阐释

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涵义的阐释061000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和生产方式发展的今天,宗教的教义、教规、信仰形式等都呈现出新的特征。

其中,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作为宗教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理论来源和基础,对其真正涵义的理解和把握对社会中宗教问题的解决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因此,本文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涵义进行阐述。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涵义阐释前言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该理论的提出对于解决社会发展中的宗教问题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更是当今宗教管理政策提出的重要理论基础。

因此,在社会发展中,一定要把握好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涵义内容,正确理解宗教观念,以期能够使宗教观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1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以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基础发展而来的观念,因此亦可称其为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首先,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根本思想,通过历史唯物主义来解释宗教中基本问题,这种方法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往任何一种宗教思想所不具备的特点和优势。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每个历史时期的主要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易形式,以及产生的社会结构,都是这个时期政治和历史的根基。

”所以,宗教的性质就应该深入到“宗教的每一个发展阶段的现存物质世界中去寻找”,于是,促使马克思、恩格斯在人类历史中,首次对宗教信仰实际物质基础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所以,对宗教的本质与根源的考察,最终还是要从宗教的物质基础入手。

在对宗教发展的历史过程进行研究时,必须从各个发展阶段来考察其物质生活的发展和变化,并通过实际的生产力发展来解释宗教的演变。

其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同步形成的。

马克思、恩格斯在世界观方面所形成的相关理论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从最初的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再由革命民主的观念转向共产主义,最后才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这期间经历了比较漫长曲折的过程。

事实上,他们的宗教观的最终形成也是如此,由信仰宗教向批判宗教转变,从唯心主义无神论转向唯物主义的无神论,从而形成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

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对当代宗教信仰现象的解读

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对当代宗教信仰现象的解读

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对当代宗教信仰现象的解读宗教一直是人类社会中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社会环境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马克思主义宗教学作为一种独特的理论体系,对于解读宗教信仰现象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的角度对当代宗教信仰现象进行解读。

一、宗教信仰的本质马克思主义宗教学认为,宗教信仰是人类对于存在的认识和表达,是人们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对于自身存在与命运感受的一种反应。

宗教信仰以虔诚的方式崇拜某种超自然力量,通过宗教仪式、祭祀、祈祷等活动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寻求对自身存在和宇宙奥秘的解释。

在当代社会中,尽管马克思主义对于宗教信仰提出了批判的观点,但宗教信仰并未消失,而是呈现出新的特点。

这主要是由于当代社会中存在的各种不平等、不公正以及精神寄托的缺失等社会问题所导致的。

二、宗教信仰与经济社会发展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强调,宗教信仰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在当代社会中,全球化和经济发展带来的现代化进程,不仅仅改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也对宗教信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例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不同文化和民族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宗教信仰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化的特点。

在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不平等以及贫富差距的加大,导致社会不稳定和人们精神寄托的缺失。

因此,宗教信仰在这些地区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人们寻求心灵慰藉和安定的一种方式。

三、宗教信仰与社会问题在当代社会,宗教信仰现象与一些社会问题密切相关。

例如,一些地区的极端主义宗教团体的出现,不仅与经济贫困和教育程度低下有一定关系,更与当地政治不稳定和不公正的社会结构有密切关联。

马克思主义宗教学认为,宗教信仰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虚幻的精神寄托,它能够暂时抚平人们心灵上的创伤和困惑,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问题。

只有通过改变社会结构和解决社会不公正问题,才能够真正减少人们对于宗教信仰的依赖。

四、宗教信仰的社会功能尽管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对于宗教信仰持有批判的态度,但它也认可宗教信仰在某些方面的社会功能。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与宗教信仰自由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与宗教信仰自由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与宗教信仰自由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思想体系,它对于宗教问题有着独特的观点和态度。

宗教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本质、作用和发展趋势等问题的认识和看法;宗教信仰自由是指马克思主义主张的人们在宗教信仰上享有的自由和权利。

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来探讨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与宗教信仰自由。

一、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一种幻觉和精神鸦片,是无产阶级受压迫的产物。

宗教的产生与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有着密切的联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社会存在决定人的思维方式和意识形态。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面对生存的压力和无法解决的矛盾,往往会将希望寄托在超自然力量的存在和宗教教义中。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强调社会历史实践的基础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消除宗教的根本途径。

在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们不再面临压迫和剥削,宗教信仰将不再存在。

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宗教是一种反映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产物,是一种阶级社会中迷信的体现。

二、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批判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不仅是一种幻觉和精神鸦片,还是一种控制和压迫人民的工具。

宗教教义常常是统治阶级用来维护自己统治地位的神圣工具。

宗教通过传教和传统习俗的规范,让人们服从传统道德和伦理规范,以维护社会秩序和现有的权威体系。

马克思主义对宗教进行了理论批判,认为宗教是一种形式上的错误和迷信。

宗教试图通过超自然力量解释世界和人类的存在,这种解释是片面和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坚信科学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只有通过科学的方法和社会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改变世界。

三、马克思主义与宗教信仰自由马克思主义主张人民在宗教信仰上享有自由和权利。

马克思主义主张消除阶级剥削和压迫,实现人民解放和共产主义社会。

在这个社会中,人们将不再面临宗教的压迫和束缚,他们将有更多的自由去选择是否信仰宗教以及选择何种宗教信仰。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认为,宗教信仰是人的精神需要的一种表现,人与宗教之间的关系是复杂而多样的。

浅析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科学理解“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浅析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科学理解“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浅析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科学理解“宗教是人民的鸦片”摘要: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宗教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对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探讨,科学把握宗教规律,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本质,对我国新时期的宗教问题研究依然意义重大,通过对马克思关于“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科学理解,认真浅析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希望通过研究社会主义性质下的宗教问题为新形势下的宗教建设提供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鸦片近年来,随着宗教问题的升温,科学分析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变得尤为重要。

要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就必须深刻研究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提出的历史背景,找到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阐释。

在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宗教里的苦难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

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象它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样。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这便是宗教“鸦片论”的出处。

长期以来,不少学者以马克思“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的论断为依据,将马克思的宗教本质观简单地概括为“鸦片”本质论,从而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科学内涵的理解也出现了偏差。

然而,笔者认为如果对马克思说过的某一句话断章取义,那就会使理解出现偏离。

因此,正确解读马克思“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的论断以及科学地分析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对于我们今天正确地开展宗教工作和正确的对待马克思主义甚为重要。

一、正确理解“鸦片论”提出的背景“鸦片论”是马克思对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科学运用,是马克思在19世纪欧洲特殊的文化背景下提出的,反映了当时欧洲贫苦民众的现实生活,到处是苦难,到处是压迫;而且,我国历史上鸦片对于人民的毒害极深,以致影响大众对于“鸦片论”的理解,大都带有贬义的色彩,所以,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鸦片论”,防止以偏概全,否则就会使宗教本质论的理解出现偏差。

所以,对于19世纪欧洲和我国的历史背景具体的分析也是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重要依据。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和宗教批判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和宗教批判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和宗教批判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有关社会和历史问题的学说,它对社会现象有着自己独特的观点和分析方法。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框架下,宗教被视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在观念、信仰和行为上具有一定的特征。

因此,马克思主义对于宗教问题有自己的观点和批判。

一、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观察和理解基于其对社会的基本理论和历史演进的分析。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宗教起源于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无知和恐惧,是一种对人类意识的误导和压迫。

宗教信仰以神圣的力量为核心,试图解释人类存在的意义和目的,同时通过行为规范和宗教仪式来塑造道德和行为准则。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宗教是封建社会的产物,是统治阶级维护统治地位和利益的工具。

宗教信仰和实践对劳动人民来说是一种虚假的安慰和麻醉,它们转移了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斗争的热情。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通过揭示宗教的阶级本质和历史作用,才能真正解放人类的思想和行为。

二、马克思主义的宗教批判马克思主义的宗教批判主要包括对宗教本质和宗教功能的分析,以及对宗教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批判。

首先,马克思主义揭示了宗教信仰的本质和起源。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信仰源于人们面对世界的无知和困惑,是对现实生活的回避和幻觉。

宗教信仰基于个人的信仰和主观感受,缺乏科学和客观的依据。

因此,马克思主义批判和拒绝了宗教信仰。

其次,马克思主义揭示了宗教的社会功能和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在社会中具有一定的维稳和统治作用。

宗教信仰通过传统和信仰规范,约束了劳动人民的思想和行为,维护了统治阶级的利益。

马克思主义强调,只有通过对宗教思想的批判,才能揭示其掩盖的社会现实和阶级利益。

最后,马克思主义强调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宗教被视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工具,用来维护旧有的经济和政治秩序。

因此,马克思主义坚持对宗教的批判和斗争,以实现人类社会的解放和进步。

总结起来,马克思主义对于宗教问题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观点和批判。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宗教工作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宗教工作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宗教工作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宗教工作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问题的理论体系。

它对于如何正确对待宗教、如何处理国家与宗教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认识出发,探讨社会主义宗教工作的基本原则和具体实践,以及分析宗教与社会主义关系的变化。

一、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认识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社会的产物,是人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由于对现实生活不满而产生的精神慰藉。

马克思主义强调宗教是“虚妄的幻想”,是对社会现实的错觉,同时也承认宗教作为一种思想形态具有一定的历史作用。

因此,马克思主义的宗教理论不仅否定了宗教的神秘主义成分,更强调了宗教在阶级社会中的阶级性和社会功能。

二、社会主义宗教工作的基本原则1. 宗教自由原则社会主义宗教工作的核心原则在于尊重宗教信仰自由,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权利。

这意味着无论是信教还是不信教,个人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和地位,国家不得干预公民宗教信仰的选择。

2. 科学唯物主义原则社会主义宗教工作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唯物主义世界观,以事实和理性为基础,对待宗教。

它主张通过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对宗教进行客观分析和批判,揭示宗教的本质和社会功能。

3. 法治原则社会主义宗教工作必须依法进行,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

它要求国家对宗教活动进行规范管理,保护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的同时,也要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三、社会主义宗教工作的具体实践社会主义宗教工作的实践需要具体而有力的措施,以保证宗教与社会主义的有机结合。

1. 培养宗教界的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宗教工作要引导宗教界人士树立爱国主义思想,推动宗教信仰与民族精神相结合。

它鼓励宗教团体参与社会主义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2. 增强宗教社团组织的自我修养社会主义宗教工作需要引导宗教社团组织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自我修养,使其在维护宗教信仰自由的同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维护社会稳定和谐。

马克思主义与宗教信仰

马克思主义与宗教信仰

马克思主义与宗教信仰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代表的哲学体系和社会学理论,旨在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解放被压迫阶级的方法。

宗教信仰是人们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和信仰,是一种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探索。

马克思主义和宗教信仰都是人类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诸多方面有着不同的观点和立场。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与宗教信仰之间的关系,寻求两者之间的共性和矛盾。

一、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批判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一种反映现实的表象,并存在于被剥削阶级的社会中。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人们对社会现实的无知和对社会压迫的安慰,是对压迫者的妥协和逃避现实的表现。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麻痹了人们的意识,使他们无法看清社会矛盾的本质,反而用宗教信仰来应对现实的问题。

二、宗教信仰的作用与意义然而,宗教信仰对个体和社会也有其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宗教信仰给予人们精神上的安慰和力量,让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能够找到信心和希望。

宗教信仰还提供了一种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约束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

此外,宗教信仰也对社会关系和社会凝聚力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形成了一种共同的信仰和价值观,凝聚了人们的情感和力量。

三、马克思主义与宗教信仰的共性尽管马克思主义对宗教持有批判态度,但也存在一些马克思主义与宗教信仰的共性。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类的解放和自由,追求一个没有压迫和剥削的社会,这与宗教信仰中追求和平、正义、仁爱等共同的价值观相契合。

马克思主义与宗教信仰都关注人类的幸福和福祉,都追求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四、马克思主义与宗教信仰的矛盾然而,马克思主义与宗教信仰也存在一些根本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主张实现阶级的消亡和私有制的废除,而宗教信仰则强调个体的救赎和与超自然力量的交流。

在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的层面上,马克思主义与宗教信仰存在着无法调和的差异。

此外,马克思主义强调科学的世界观和实证主义的思维方式,而宗教信仰则偏重于对超自然力量的信仰和神秘主义的思考。

对马克思主义与宗教的看法

对马克思主义与宗教的看法

对马克思主义与宗教的看法内容摘要:马克思主义与宗教是指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世界观及其政治意识形态与各种宗教之间理论与实践上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本质就是科学无神论。

但有些事情是科学无法解释的,而且科学与宗教信仰其实是可以并存的。

关键字:哲学宗教信仰科学并存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本质就是科学无神论。

因为它认为一切宗教派别所崇信的各种形式的超自然力量和境界,都不过是人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幻想,是根本不存在的;它的这种彻底无神论的基本观点,是建立在所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所发现的科学真理的基础之上的,特别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之上的,因而是科学的。

有科学的、无神论的宗教观,就有不科学的、有神论的宗教观,它们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

但我相信信仰,而且我相信科学与宗教信仰是可以并存的。

1.1:用事实去证明人类生活的地球,一切都安排得十分妥当。

太阳是地球光、热、能的主要来源。

地球与太阳的距离、自转的速度、地球的大小、大气层的组成等,都恰到好处。

地球特殊的生态条件,使它成为太阳系九大行星中唯一有生物的星球。

如果地球离太阳比现在更近,地球将太热,反之则太冷。

由于地球的自转轴与公转轨道平面斜交66o33’,而且此倾角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始终不变,因此在一年中,太阳的直射点总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从而产生了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交替。

如果没有这个偏角,热的地方将总是热,冷的地方将一直冷。

水的重要性不须冗述。

水的一个重要特性是“反膨胀”。

地球上的物质,大都是热胀冷缩。

但水在4oC时密度最大,温度低于4oC时,反而膨胀,所以冰总是浮在水面上。

如果水也越冷越缩,一结冰就会往下沉,那在冬天,河、湖、塘、池从上到下将被冻得结结实实的,没有任何水生生物可以继续生活。

由于水的反膨胀,冬天的水面皆被冰所覆盖,起到保温层的作用,使冰下的水生生物不受严冬的伤害。

这是何等奇妙!人们可以从水化学的角度解释水如何会反膨胀,但却解释不了为何水会反膨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宗教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宗教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宗教观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理论体系,它的基本原理对于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观点也是其基本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角度出发,探讨其对宗教的观点。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

它包括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理论等基本观点。

其中,唯物主义是指物质决定意识,人的思想和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历史唯物主义是指历史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推动的,社会的发展是阶级斗争的结果。

阶级斗争理论是指社会存在着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二、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批判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观点是基于其基本原理的。

它认为宗教是人们对于自然和社会的一种幻想,是压迫阶级对被压迫阶级的意识形态控制的工具。

首先,马克思主义强调宗教的唯心主义本质。

它认为宗教是一种虚幻的精神世界,是人们对于现实的逃避和幻想。

宗教相信存在超自然的神灵,认为人类的命运是由神决定的。

这种唯心主义的宗教观导致了人们对于经济和社会问题的无知,无法真正认识现实世界。

其次,马克思主义指出宗教的阶级性质。

它认为宗教是压迫阶级对被压迫阶级的意识形态控制的手段。

马克思主义指出,人类社会存在着阶级矛盾和斗争,宗教是由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而创造出来的。

宗教使人们对于现实的痛苦和压迫有所忍受,从而阻碍了他们对于现实社会的改造。

最后,马克思主义批判了宗教的教条主义和迷信性质。

它认为宗教的教义是不科学的,缺乏实证的依据。

宗教对于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束缚和压抑,使人们无法真正发展自己的能力和个性。

三、马克思主义对宗教持有的相对宽容态度尽管马克思主义对宗教持有批判的态度,但在实践中,它对宗教表现出相对宽容的一面。

首先,马克思主义主张宗教信仰的自由。

宗教信仰作为个人的精神追求,是受到宪法保护的。

马克思主义主张宗教信仰不应被强制或打压,每个人都有自由选择信仰的权利。

马克思对宗教的看法

马克思对宗教的看法

马克思对宗教的看法
马克思对宗教的看法:
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和经济学家,他对宗教持有一种特定的看法。

马克
思认为,宗教是一种意识形态,它在社会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马克思认为宗教是一种对人类社会现实的扭曲反映。

他认为,宗教是由
于人们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渴求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寄托。

宗教提供了一种超自然的解释和安慰,让人们在面对困难和苦难时找到一种心理支持。

然而,马克思同时也指出,宗教是一种虚幻的幻觉。

他认为,宗教通过扭曲人
们对现实的看法,让人们逃避现实问题的解决。

马克思认为,宗教是一种神权制度的象征,通过向个人灌输宗教的信仰,使其忽视社会矛盾和压迫,并服从当权者的控制。

此外,马克思还认为,宗教是一种被剥削和压迫的工具。

他认为,宗教是统治
阶级对被统治阶级进行控制的工具之一。

马克思强调宗教背后的阶级矛盾,认为宗教被用来维持社会等级和不平等现象,让被剥削的人们接受自己的压迫和剥削。

综上所述,马克思对宗教的看法是批判性的。

他认为宗教是一种意识形态,可
以提供给人们一种安慰和心理支持,但同时也认为宗教是一种对现实的扭曲和被剥削的工具。

马克思倡导人们要从对宗教的依赖中解放出来,关注社会的阶级矛盾和经济问题,追求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如何看待马克思所说的“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如何看待马克思所说的“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如何看待马克思所说的“宗教是人民的鸦片”马克思于1843年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说“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在《资本论》的手稿的第六章《直接生产过程的结果》中,对宗教有过这样的论述:“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

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心境,正像它是无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样。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因此“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这句话常常被人们当作是马克思对于宗教的根本态度,甚至被列宁称之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石。

但这句话放在现今来看并不能完全反映出马克思对宗教的态度和认识。

宗教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

所以宗教是物质世界在人头脑中的一种反映;人们把它神圣化了,同时人们在发展宗教时创造了不同的神和不同的信仰。

宗教本质上是一种“颠倒的世界观”,是由对神灵的信仰和崇拜来支配人们思想行为的一种意识形势。

从其产生根源看,宗教是自然压迫和社会的产物。

在人类社会初期,由于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和缺乏科学知识,以及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无知和恐惧,从而产生了各种形式的宗教观念。

阶级压迫给劳动人民带来苦难而人们又不能科学地解释这些社会现象,是宗教产生的又一重要根源。

宗教最初是被压迫者对现实苦难的叹息和抗议,而后被统治阶级所利用,成为统治被压迫者的思想工具。

因此对待宗教我们应从马克思的辩证批判角度去审视。

从现今角度来看这句话,可以理解为马克思对于宗教是全盘否定的,因为在大众眼中鸦片是毒品,是明令禁止的。

在十九世纪先后爆发了第一、第二次鸦片战争,古有林则徐虎门销烟,现有各大一线到N线的明星相继涉毒被抓。

所以当我们以“既然鸦片是毒品,宗教也是毒品,那么这句话的意思是否定宗教”这样理解“宗教是人民的鸦片”时,那么这句话不仅否定了宗教自身存在的合理性,同时也否定了宗教在原始社会的诞生和对当时社会和人民所带来的积极影响。

况且马克思对宗教不是无条件否定的,更没有把否定宗教看成否定其他的前提,他还是肯定了宗教的作用的,毕竟宗教包含了对现实的“抗议”。

马克思主义与宗教

马克思主义与宗教

马克思主义与宗教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对社会存在和社会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刻的理论分析。

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中,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及其对社会的影响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一、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理论分析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一种超验的意识形态体系,它通过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和信仰来解释和影响世界的运行。

在没有科学知识和现代文化的条件下,人们往往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归因于神、鬼、命运等超自然力量的作用。

然而,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一种社会上层建筑的表现形式,它的存在和发展与社会经济基础密切相关。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宗教的产生和存在是人类社会处于原始阶段和不发达阶段的产物,它反映了人们在物质生活条件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对现实的不满和渴望。

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不仅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同时也是对现实生活的幻想和遁脱。

二、马克思主义与宗教的关系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来看,宗教是一种虚幻的幻想,它麻痹人们的意识,使他们迷失于神秘和超自然的追求中,忽视了现实社会的问题和改革。

然而,宗教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社会稳定和道德规范的作用。

宗教信仰可以给人们以希望和慰藉,提供一种价值观和道德准则,对个人的行为和社会秩序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

马克思主义既不排斥宗教信仰,也不主张全盘否定宗教。

而是强调通过科学的认识和社会变革来消除人们对宗教的依赖,逐步实现人类解放和社会进步。

三、马克思主义对宗教问题的实践探索马克思主义从来都是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关于宗教问题的探索也不例外。

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中,马克思主义者积极进行了对宗教的解放和改革。

他们秉持着对人民幸福的追求,通过社会主义教育和科学普及,提高人民的科学素养和文化水平,以减少人们对宗教的盲目信仰。

此外,在一些宗教团体中也涌现出了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信仰观念。

一些信仰者试图将宗教与现实社会问题相结合,通过宗教信仰来激发人们对社会正义和人类解放的追求。

这也为宗教与马克思主义的和谐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的观点与宗教社会

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的观点与宗教社会

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的观点与宗教社会马克思主义宗教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宗教的本质、历史及其与社会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的观点入手,分析宗教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

一、宗教的本质与历史发展宗教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主观上和客观上的幻想的综合体,是人类对于自然、社会现象及人生的解释和理解。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具有历史的特殊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宗教逐渐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中退出。

二、宗教的社会功能宗教在社会中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

首先,宗教是社会凝聚力的表现。

宗教可以通过某种特定的信仰系统,将一群人凝聚在一起,形成一个共同体。

其次,宗教对于社会道德的塑造起到一定的作用。

宗教信仰对于一个人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具有指导作用,可以约束人们的行为。

再次,宗教提供了对于一些重大问题的解答和安抚,能够满足人们对于宇宙和生命意义的追求。

三、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批判尽管宗教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但马克思主义对宗教持批判的态度。

首先,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幻想的产物,它可以迷惑人们的认识,阻碍人们对现实社会的深入认识。

其次,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可以被统治阶级利用,维护和巩固既得的社会秩序。

最后,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一种寄生物,它依靠信徒的信仰和奉献维持自身的存在。

四、宗教与社会变革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关注宗教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在社会进步和革命的进程中,宗教在一定程度上会逐渐边缘化。

因为宗教信仰往往承载着旧的道德观念和社会秩序,与新兴的社会形态和意识形态相冲突。

然而,在一些社会转型或危机时期,宗教信仰可能重新滋长,成为一种社会运动的推动力量。

五、宗教社会的问题在宗教社会中,虽然宗教信仰可以给予人们一定的信心和希望,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宗教信仰可能导致人们对于现实的逃避,陷入虚幻的幻想之中。

其次,某些宗教组织可能滥用自身的权力,对信徒进行控制和操纵。

马克思对于宗教的看法

马克思对于宗教的看法

马克思对于宗教的看法
稿子一
嗨,亲爱的朋友!今天咱们来聊聊马克思对宗教的看法。

马克思觉得吧,宗教就像是人们在痛苦和无奈中抓住的一根虚幻的稻草。

在现实生活里,人们遭受着各种压迫和苦难,没办法改变现状,就只能从宗教里寻找一些安慰和希望。

这有点像在寒冷的冬天,我们幻想有一个温暖的火炉,可那终究不是真的。

但马克思也不是完全否定宗教啦。

他知道宗教在历史上也曾经起过一些作用,比如说在一些特定的时候能让人们团结起来。

可总的来说,宗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们的问题。

稿子二
嘿,朋友!咱们来聊聊马克思眼中的宗教。

你知道吗?马克思觉得宗教就像是一层神秘的面纱,遮住了人们看清现实的眼睛。

在这层面纱背后,人们往往忽略了真实的世界。

比如说,当人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遭受不公平的待遇,不是想着怎么去反抗,怎么去改变,而是跑到宗教里去求安慰。

这就好像是迷路了,不是想办法找正确的路,而是闭上眼睛幻想自己已经到了目的地。

马克思还说,宗教是统治阶级用来控制人们思想的工具。

统治阶级利用宗教让老百姓乖乖听话,别闹事,安于现状。

就好像给你画了一个大大的饼,告诉你只要听话,以后就有好日子过,可这饼永远也吃不到嘴里。

不过呢,咱们也不能把宗教一棒子打死。

在某些时候,宗教也能给人一些心理上的支持,让人在艰难的时刻有点精神寄托。

但咱们得清醒地认识到,依靠宗教是没法实现真正的幸福和自由的。

要想改变生活,还得靠我们自己的双手,靠大家一起努力去打破那些不合理的制度和规则。

你觉得马克思说得有没有道理呀?。

对马克思宗教异化观的理解

对马克思宗教异化观的理解

论马克思的宗教和宗教异化观[内容摘要] 本文通过对马克思关于宗教的总命题“宗教是颠倒了的世界观”进行具体分析,从概念和现实两个方面规定了宗教作为颠倒了的世界观的真实含义,并通过考察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的基本思想,引出了马克思关于宗教异化的四个规定,并以此为基础,结合对宗教的概念规定和现实规定,论证了马克思宗教观点的双重性及其对于人的本质关系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马克思宗教世界观异化人的本质马克思对于宗教曾经给出了一个基本判断,即宗教是颠倒了的世界观。

通常人们将马克思这一关于宗教的判断看作对于宗教的一种否定,甚至是完全否定,而这种观点想要成立,它必须面对马克思提出“宗教是颠倒了的世界观”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文本语境。

我们可以事先将“宗教是颠倒了的世界观”确定为马克思关于宗教的总命题,这个命题本身包含的真实意义会在自身内容的展开中得到证明。

下面我们进入到马克思关于宗教总命题的原初语境中去,以便直接面对这里作为宗教而出现的“事情本身”。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认为:“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

就是说,宗教是那些还没有获得自己或是再度丧失了自己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

但人并不是抽象的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

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

国家、社会产生了宗教即颠倒了的世界观,因为它们本身就是颠倒了的世界。

”[1] 从这一段引文中,我们可以发现宗教自身包含有这样几种关系,即宗教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宗教与颠倒了的世界的关系、宗教与人的关系以及宗教世界与人的世界的关系。

其中,最主要的是宗教与颠倒了的世界的关系,因为这样一种关系直接表明了宗教和世界的基本关联,由此引出我们对世界和颠倒了的世界的考察,而世界首先作为一个事实表现为人所处身其中的世界,以此为前提,我们才有可能继续追问宗教作为颠倒了的世界与人的世界之间的真正关联。

在此首先要注意的是这样一句话,“国家、社会产生了宗教即颠倒了的世界观,因为它们本身就是颠倒了的世界”,从中可以直观到宗教的两种既相似又不同的命题:一、宗教是颠倒了的世界观;二、它们是颠倒了的世界。

马克思主义对宗教问题的理论思考

马克思主义对宗教问题的理论思考

马克思主义对宗教问题的理论思考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宗教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

马克思主义对宗教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分析,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宗教的理论观点。

本文将从历史渊源、宗教的本质、宗教在社会中的作用以及马克思主义对宗教发展的影响等方面,探讨马克思主义对宗教问题的理论思考。

一、历史渊源马克思主义对宗教问题的理论思考源远流长。

在19世纪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宗教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他们指出,宗教是在人类社会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并且与社会生产关系、阶级矛盾等紧密相关。

他们运用唯物史观的思想,认为宗教的存在是人类对于现实矛盾的一种思想反映。

二、宗教的本质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宗教是一种虚幻的意识形态,是人们对于世界的一种偏见和幻想。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追求超自然的存在和力量,并且主张在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指导下去解决人类的困惑。

因此,马克思主义强调了宗教的虚假性和错误性。

三、宗教在社会中的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在社会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首先,宗教可以作为社会控制的工具。

它通过宣扬教义、规范行为来约束社会成员的行为和思想。

其次,宗教也可以提供一种精神慰藉和寄托。

对于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人们来说,宗教信仰可以给予他们希望和力量,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此外,宗教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稳定。

但是,马克思主义也指出,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在社会中也存在着消极的一面,例如宗教教义的僵化、宗教组织的腐败等。

四、马克思主义对宗教发展的影响在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宗教面临着巨大的变革。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问题是由于现实社会中的经济和政治压迫造成的,只有解决了这些根源问题,人们才能真正地摆脱对宗教的依赖。

因此,马克思主义提倡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推动社会进步,为人们创造了更加公正和平等的社会制度。

在社会主义国家中,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提供了指导思想,并且实行了无神论的政策,弱化了宗教在社会中的作用。

马克思宗教观及其当代价值探析

马克思宗教观及其当代价值探析

马克思宗教观及其当代价值探析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对宗教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和分析。

他的宗教观不仅对当时的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本文将结合马克思的宗教观进行探析,探讨其对当代社会的影响和价值。

一、马克思的宗教观马克思在他的许多著作中都对宗教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批判。

他认为,宗教是一种幻觉,是一种对现实的逃避和安慰。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宗教是人民的幻觉,正如精神的尤太性是他们的宗教幻觉。

”他认为,宗教是一种对于现实苦难和痛苦的逃避,是一种精神上的鸦片,能够让人忘记社会的不公和压迫,同时给予人们一种虚幻的安慰和希望。

马克思还指出,宗教是一种对现实的倒映,是一种对社会现实的曲解和掩饰,是一种让人们在痛苦和压迫中获得精神慰藉的工具。

马克思对宗教的批判并不仅限于此,他还指出了宗教对人的本质和自由的剥夺。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指出:“宗教是人民心灵的奴役,是人的本质的镣铐,宗教扭曲了人对自己和世界的认识,是一种精神上的奴役,是一种精神上的暴力。

”马克思认为,宗教是一种精神上的奴役,它扭曲了人们对现实和自由的认识,使人们在精神上受到束缚和控制,剥夺了人们的本质和自由,使人们成为宗教的奴隶。

虽然马克思对宗教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但他的宗教观对当代社会仍具有重要的价值。

马克思的宗教观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宗教在当代社会的地位和功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尽管在当代社会,宗教已经不再是统治阶级的工具,但宗教仍然在世界范围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宗教信仰对于一些人来说仍然是他们生活中的精神支撑和依托,尤其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宗教仍然是人们信仰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马克思的宗教观中我们可以看到,宗教对于人们的生活和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功能,这也为我们认识宗教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对马克思主义与宗教的看法

对马克思主义与宗教的看法

对马克思主义与宗教的瞧法内容摘要:马克思主义与宗教就是指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世界观及其政治意识形态与各种宗教之间理论与实践上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本质就就是科学无神论。

但有些事情就是科学无法解释的,而且科学与宗教信仰其实就是可以并存的。

关键字:哲学宗教信仰科学并存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本质就就是科学无神论。

因为它认为一切宗教派别所崇信的各种形式的超自然力量与境界,都不过就是人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幻想,就是根本不存在的;它的这种彻底无神论的基本观点,就是建立在所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所发现的科学真理的基础之上的,特别就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之上的,因而就是科学的。

有科学的、无神论的宗教观,就有不科学的、有神论的宗教观,它们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

但我相信信仰,而且我相信科学与宗教信仰就是可以并存的。

1、1:用事实去证明人类生活的地球,一切都安排得十分妥当。

太阳就是地球光、热、能的主要来源。

地球与太阳的距离、自转的速度、地球的大小、大气层的组成等,都恰到好处。

地球特殊的生态条件,使它成为太阳系九大行星中唯一有生物的星球。

如果地球离太阳比现在更近,地球将太热,反之则太冷。

由于地球的自转轴与公转轨道平面斜交66o33’,而且此倾角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始终不变,因此在一年中,太阳的直射点总就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从而产生了昼夜长短的变化与四季的交替。

如果没有这个偏角,热的地方将总就是热,冷的地方将一直冷。

水的重要性不须冗述。

水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反膨胀”。

地球上的物质,大都就是热胀冷缩。

但水在4oC时密度最大,温度低于4oC时,反而膨胀,所以冰总就是浮在水面上。

如果水也越冷越缩,一结冰就会往下沉,那在冬天,河、湖、塘、池从上到下将被冻得结结实实的,没有任何水生生物可以继续生活。

由于水的反膨胀,冬天的水面皆被冰所覆盖,起到保温层的作用,使冰下的水生生物不受严冬的伤害。

对马克思主义与宗教的看法

对马克思主义与宗教的看法

对马克思主义与宗教的看法内容摘要:马克思主义与宗教是指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世界观及其政治意识形态与各种宗教之间理论与实践上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本质就是科学无神论。

但有些事情是科学无法解释的,而且科学与宗教信仰其实是可以并存的。

关键字:哲学宗教信仰科学并存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本质就是科学无神论。

因为它认为一切宗教派别所崇信的各种形式的超自然力量和境界,都不过是人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幻想,是根本不存在的;它的这种彻底无神论的基本观点,是建立在所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所发现的科学真理的基础之上的,特别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之上的,因而是科学的。

有科学的、无神论的宗教观,就有不科学的、有神论的宗教观,它们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我相信信仰,而且我相信科学与宗教信仰是可以并存的。

1.1:用事实去证明人类生活的地球,一切都安排得十分妥当.太阳是地球光、热、能的主要来源。

地球与太阳的距离、自转的速度、地球的大小、大气层的组成等,都恰到好处。

地球特殊的生态条件,使它成为太阳系九大行星中唯一有生物的星球。

如果地球离太阳比现在更近,地球将太热,反之则太冷。

由于地球的自转轴与公转轨道平面斜交66o33’,而且此倾角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始终不变,因此在一年中,太阳的直射点总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从而产生了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交替。

如果没有这个偏角,热的地方将总是热,冷的地方将一直冷.水的重要性不须冗述。

水的一个重要特性是“反膨胀”。

地球上的物质,大都是热胀冷缩。

但水在4oC时密度最大,温度低于4oC时,反而膨胀,所以冰总是浮在水面上.如果水也越冷越缩,一结冰就会往下沉,那在冬天,河、湖、塘、池从上到下将被冻得结结实实的,没有任何水生生物可以继续生活。

由于水的反膨胀,冬天的水面皆被冰所覆盖,起到保温层的作用,使冰下的水生生物不受严冬的伤害。

这是何等奇妙!人们可以从水化学的角度解释水如何会反膨胀,但却解释不了为何水会反膨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马克思宗教论及对宗教的理解主题:宗教是什么?你如何看待宗教如何理解马克思所说”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学院:数学科学学院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学号:********老师姓名:连宇摘要:马克思宗教观的核心内容,是认为宗教的产生及其表现方式与特点,是与物质生产和交往所决定的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状况联系在一起的,是与当时当地人们的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的。

首先,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实质上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其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与时俱进的宗教理论政策的体系;第三、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者、共产党人的宗教观,具有鲜明的党性;第四、科学对待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宗教观;第五、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内容。

关键词:信仰自由、社会意识形态、宗教观、历史唯物主义。

一:宗教概述(一)宗教是什么?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

主要特点为,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该神秘统摄万物而拥有绝对权威、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世命运,从而使人对该一神秘产生敬畏及崇拜,并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

在人类早期一些社会中,宗教承担了对世界的解释、司法审判、道德培养和心理安慰等功能。

现代社会中,科学和司法已经从有些宗教分离出来,但是道德培养和心理安慰的功能还继续存在。

宗教所构成的信仰体系和社会群组是人类思想文化和社会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宗教信仰自由所谓宗教信仰,是指信奉某种特定宗教的人们对所信仰的神圣对象(包括特定的教理教义等),由崇拜认同而产生的坚定不移的信念及全身心的皈依。

这种思想信念和全身心的皈依表现和贯穿于特定的宗教仪式和宗教活动中,并用来指导和规范自己在世俗社会中的行为。

它属于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现象,是一种形而上的意识形态。

“宗教的本质既不是思维也不是行动,而是知觉和情感。

它希望直观宇宙,专心聆听宇宙自身的显示和活动,渴望孩子般得的被动性被宇宙的直接影响所抓住所充实。

”从字面上来看它的本质,就是人类对自己心中王国宗主的向往与精神归依所在.所以,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刚才宗教情感论的首创者施莱而马赫这样解释宗教的本质意义。

宗教信仰可以看作是全人类所具有的普遍特征。

信仰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天赋的主观反应,是人类对于宇宙天地命运历史的整体超越性的意识,是统摄其他一切意识形式的最高意识形式,是人类对人自身存在,与客观世界的整体性的反应。

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处理宗教问题的一项长期基本政策。

能够自由地选择、表达自己的信仰和表明宗教身份,是亿万中国信教群众最深刻的感受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引导下,各宗教在变革中找准位置,利用自身特点和优势,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在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宗教政策实事求是,宗教工作开拓进取,宗教关系健康和谐。

党的宗教理论政策不断丰富完善,为认识我国宗教问题和处理我国的宗教关系、开创宗教工作的新局面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展望未来,在世界局势发生巨变,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整体变迁的背景下,宗教工作困难与希望同在,挑战与机遇并存。

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亿万信众的努力下,我国宗教工作将奋发有为,以新的发展、新的姿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三)宗教与哲学先说宗教与哲学之异。

宗教所反映的世界基本上是经验世界,只不过是在描述经验世界时加进了许多缺乏或扭曲经验世界真实性的成分,即将经验世界中的存在者幻象化或神圣化后再用以解释经验世界,而哲学所反映的世界是一种逻辑上的宇宙观,即经验世界加可能性世界,是中国古典哲学中的“至大无外”的存在者。

所以,哲学的宇宙观是一种超验的抽象概念,它不直接否定宗教或科学的实在概念的价值,而是从一个永恒的方向引导和激发宗教观念的演变和科学思想的创新。

这是宗教与哲学相异的一个方面。

另外一个相异的方面是,哲学注重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思辨,而宗教强调建立在体验或幻想上的信仰,即哲学在于“思”,宗教在于“信”。

但是,在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领域里,我们又可以看到宗教与哲学相同的一面,即两者都十分关注诸如生与死的意义、善与恶、美与丑、秩序与自由等。

对于这些共同的方面,尽管哲学与宗教对它们的解释有思与信的差别,但它们对人类所提供的“安身立命”的功用却是相同的。

第一、宗教与哲学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哲学也好,宗教也好,都是要给人一种终极关怀。

在西方中世纪,那时哲学是宗教,宗教是哲学。

第二、宗教与哲学的不同有这样几个区别:1、宗教与哲学给人的终极关怀不同,宗教把终极关怀放在彼岸世界,放在来世;哲学把终极关怀放在此岸世界,放在现实中。

2、哲学是信念,宗教是信仰。

对于在辩论中有人说宗教是错误的论点,神学家托马斯回答说“正因为是错误的,我让你相信”。

二:马克思宗教论马克思宗教观的核心内容,是认为宗教的产生及其表现方式与特点,是与物质生产和交往所决定的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状况联系在一起的,是与当时当地人们的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的。

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的现实生活过程,是宗教存在和演变的真正根源。

因此,人们对宗教的理解必然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马克思说:“宗教是精神的鸦片”显然是他宗教观的一部分。

我们应该正确理解,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首先,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实质上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

宗教并不是像宗教神学所宣扬的那样是由客观上存在的超自然的力量,也不是像主观唯心主义者所说的是来自所谓人类先天就有的信仰宗教的本性。

按照这一哲学的基本原理,宗教作为人类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作为社会的思想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是人类社会生活过程在人们头脑中的曲折反映,归根到底依赖于人类的物质生活过程,为人类的社会生活过程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所决定。

正是这种历史唯物主义的宗教观比以往任何一种宗教观都更科学地把握了宗教,从而实现了宗教观历史上的根本变革。

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首先集中反映在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宗教的思想之中,同时也反映在他们同时代和以后赞同历史唯物主义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去研究宗教的人们的思想之中。

其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与时俱进的宗教理论政策的体系。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创立者。

中国共产党的三代领导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也十分重视宗教问题,努力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同中国的宗教实际相结合,不仅基本成功地处理好了宗教问题,而且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从与时俱进的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加以理解。

狭义的理解,即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主要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宗教问题的思想,列宁主义宗教观则主要是列宁关于宗教问题的思想,还有中国共产党人的宗教观等等。

广义的理解则泛指作为一个不断发展过程的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作为共产党的宗教观包含着理论和政策两方面的内容。

第三、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者、共产党人的宗教观,具有鲜明的党性。

对不是共产党员的人来说,他们是否愿意接受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他们自己的事,不能强求。

在社会上,不同的宗教观应该互相尊重,求同存异。

但是,在共产党内,必须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统一对宗教问题的认识。

在我们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代表着科学认识宗教的方向,应该确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主导地位。

第四、科学对待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宗教观。

他们主要不是把宗教作为学术性问题进行研究,其关于宗教的全部思想对科学认识宗教具有重要意义,但不能等同于科学的宗教学。

从意识形态,从社会政治的角度,以阶级、阶级斗争的观点和阶级分析的方法研究宗教和宗教问题,战斗性的批判色彩很浓。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当年都强调他们的学说仅仅是实践的指南,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

他们关于宗教的一些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至今仍有着科学的指导意义,但又不能把它们绝对化,不能认为在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那里就穷尽了关于宗教的科学真理,更不能在当代的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生搬硬套他们当年关于宗教的一些具体论断。

第五、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内容。

由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创立和使之体系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宗教观主要包含关于宗教的基本理论和如何正确解决宗教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政策两部分。

基本理论问题涉及到宗教的本质、根源、社会作用和如何形成、发展直至最后消亡的规律问题。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观点:一切宗教宣扬的万能的神灵和某些神秘的境界本质上是人们的头脑对支配自己命运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的虚幻的反映;宗教产生、存在和发展的最深刻根源是社会根源;宗教的社会历史作用具有二重性;宗教的发展变化,归根结底依赖于社会的发展变化;宗教的消亡是一个长期的痛苦的历史过程。

三:我之宗教观从世界史去看,没有一个民族,没有宗教信仰;从古代到现在,也没有一个时代,没有宗教。

如宗教而没有深刻的充足的根据,与人类生活没有密切的关系,宗教是决不会如此普遍而悠久的。

宗教在人类社会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这决不是那些反宗教者所能打倒,也不是非宗教分子所可以漠视。

宗教于人类的正常生活,可说是不可分离的。

宗教,是人类在环境中表达自己的意欲,表达自己的意欲于环境中,所以宗教有两个特性:一、顺从;二、超脱。

宗教是依人类知识的渐次提高,而渐次改善与提高的,所以我们应信受高尚的宗教。

意识形态保守一点的人士尤其是有权力的一些人士可能对此感到担忧,担忧信教民众比例的提升可能会威胁我国执政党的执政基础,担心中国历史上一再出现的宗教干预政治的事件再次重演,担心反社会反人类的邪教的出现,担心外国反华势力利用宗教干预中国的社会事务。

客观的观察,所有这些担心在理论和现实上都是有可能的。

也有一些较热忠于宗教的人士对此感到高兴和欣慰,一方面具有宗教信仰人数的比例的上升是民众在新的社会环境下的精神需求的结果,也是相关热心宗教人士大力宏扬宗教的结果;在一些了解宗教事务的人士看来,宗教具有改良社会、改善人心、维护社会和谐的积极作用,而且这种作用是科学、政治、经济和一般社会伦理教育所不可能达到的。

实际上,我们或多或少地看到或感受到了宗教在社会和谐发展方面所起到的良好效果。

在我们看来,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各有利弊,而且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的人也没有本质的区别。

为什么这样说?信仰某一种宗教和不信仰任何宗教的本质区别是什么?我们可以大致作如下的分类:一、宣称信仰某一种宗教,但是不了解也不按照宗教的要求安排自己的生活。

这和没有宗教信仰差不多,完全是迷信而且对社会没有明显影响。

二、信仰某一种宗教,也了解这种宗教的基本教义,但是其个人生活几乎不受信仰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