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山火”手法针刺合谷穴对面部红外热像图影响的研究
合谷穴与口面部功能联系——人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
合谷穴与口面部功能联系——人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合谷穴与口面部功能联系——人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引言:中医学认为,合谷穴是人体手部的重要穴位之一,其具有调和气血、活络经脉等多种功能。
另一方面,口面部是人体语言和表情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合谷穴和口面部功能之间是否有联系呢?本文将利用现代神经科学技术中的人脑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来研究这一问题。
一、合谷穴与大脑功能区域1. fMRI技术简介功能磁共振成像是一种无创伤、非放射性的影像学技术,用于研究脑内活动。
通过测量血氧水平变化,可以了解不同脑区的功能活动情况。
2. 合谷穴与大脑活动以合谷穴为刺激点,进行fMRI研究发现,合谷穴刺激可以激活大脑的多个功能区域,包括前额叶、顶叶、颞叶等。
二、合谷穴与口面部功能1. 口面部功能简介口面部是人类重要的情感和社交表达区域,包括语言、表情、咀嚼等功能。
2. 合谷穴和口面部功能的联系通过合谷穴刺激后的fMRI图像,我们可以观察到大脑的运动控制区域和口面部神经区域的活跃情况。
实验证明,合谷穴刺激可以增加右侧颞叶皮质和颞下皮质的活动,这两个区域与口面部的感觉运动控制相关。
三、合谷穴与口面部功能的神经机制1. 神经连结的解剖学基础分析合谷穴与口面部功能联系的神经机制,需要了解相关的神经连结。
合谷穴与面部感觉神经、面部运动神经都有连接。
口部和面部的神经连接与脑神经核和大脑皮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
2. 神经活动的功能调控机制合谷穴刺激可以激活脑干、脑神经核以及大脑皮层的运动控制区域,从而实现对口面部功能的调控。
脑干和脑神经核在控制口面部肌肉运动和感觉信息传递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四、合谷穴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1. 运动障碍疾病合谷穴与口面部功能的联系与运动障碍疾病(如帕金森病)的治疗有关。
对合谷穴进行刺激可以激活运动控制区域,改善肌肉运动功能。
2. 口面部疾病和功能障碍合谷穴刺激可以激活面颌运动区,对于面部疾病和功能障碍的治疗有一定作用。
多次针刺合谷穴对寻常型痤疮患者面口部红外热像图影响的观察
摘 要 :目 的 观察 多次针 刺合 谷穴对寻常型痤疮 患者 面部 红外热像 图及皮肤 温度 的影响。方 法 应 用红外热像仪对 5 O 例 寻常型痤疮 患者分为合谷组 和外关组进行 多次针刺 , 并用红外热像 图扫描 , 观 察其面部红外热 图像和 皮肤 温度 的变化。 结 果 合谷 组 多次针 刺后 的面部针前最 高温、最低 温及 平均温度 较首次针刺前 降低 ,且 差值 有统计 学意义 ( P < 0 . 0 5 )。 结 论 多次针刺合谷 穴后 患者面部 针前平均温度较首次针刺前 降低 ,在一 定程度 上说 明寻常型痤疮 患者的皮肤 炎症得到
“烧火山、透天凉”针刺手法的分析与思考
“烧火山、透天凉”针刺手法的分析与思考烧山火、透天凉是一种具有特定操作方法的复式针刺补泻手法,针刺后可以产生热感与凉感的主客观反应,并且临床中常取得较好疗效。
本文分析了近20年来的相关文献,对其流派和操作方法:进行了总结。
1 “烧山火”“透天凉“的溯源烧山火与透天凉手法起源《内经》时代,《难经·七十八难》记载有“推而纳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
《素问·针解篇》、《灵枢·终始》、金元时期窦汉卿所撰的《标幽赋》均有记载。
窦氏在用取凉取热手法时综合了提插、捻转、迎夺、左右等操作法,但提插仍是主要手法之一。
据此我们认为:烧山火、透天凉手法实导源于《内经》、《难经》,成熟于元明。
2 近代各家“烧山火”、“透天凉”针刺补泻手法的特点①针刺分为三层:焦勉斋的烧山火与透天凉是以医者的呼吸配合为其特点。
施术时呼吸运气,周树东烧山火:也是配合呼吸,分“三才”天地人,施以捻转提插之术。
陆瘦燕的烧山火以捻转、提插、开阖等手法相合,而无呼吸配合。
吴倬仙“三插一提透天凉,三提一插火烧山,提针吹气插针吸”。
刘炳权的烧山火、透天凉是将穴位分天地人三部,并施以捻转的度数、频率和操作的时间。
罗逸仙、张鹳一的补泻针法中突出寒热辨证。
管正斋的烧山火的术式中融合了提插、捻转、呼吸、开阖、六九、刮柄、徐疾、狭义迎随等手法。
郑魁山强调双手配合以候气行气之功。
②针刺分为深浅两部:楼百层烧山火:将针刺入应针深度的1/2时,候气,再刺入应刺深度。
透天凉:将针刺入应针深度,侯气,再将针提起1/2。
急行三入三出,紧提慢按的提插捻转手法。
③针刺不分层次:以能否产生热感凉感为标准,而不拘于层次。
3 “烧山火”“透天凉”针刺手法的研究现状近几年,随着名老医家逐渐离开临床,“烧山火”“透天凉”针刺手法在临床中应用越来越少,临床报道更是甚少。
本文检索到从1983—2006年“烧山火”或“透天凉”相关文章73篇,而针灸文献共检索出39610篇文章。
《2024年“相对穴”内关与外关透刺、透灸干预下的红外热成像特征研究》范文
《“相对穴”内关与外关透刺、透灸干预下的红外热成像特征研究》篇一相对穴:内关与外关透刺、透灸干预下的红外热成像特征研究摘要:本文通过红外热成像技术,研究内关与外关透刺、透灸干预下的穴位温度变化特征。
利用红外热成像技术的高灵敏度和非侵入性特点,对相对穴位在透刺和透灸干预过程中的热变化进行实时监测,旨在揭示中医针灸治疗中的热学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一、引言中医理论中,穴位是人体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刺激穴位可以调整脏腑功能、平衡阴阳、调和气血。
内关与外关作为一对相对穴位,在针灸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
近年来,红外热成像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中医穴位研究中,其非侵入性和高灵敏度的特点使得穴位温度变化可视化,为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
二、材料与方法1. 研究对象选择符合实验要求的健康成年志愿者若干名,排除患有皮肤疾病或感觉异常的个体。
2. 方法采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对内关与外关穴位进行实时监测。
在透刺和透灸干预前后,记录穴位温度变化,并对比分析干预前后的红外热图。
3. 透刺与透灸干预透刺法采用毫针刺入内关与外关穴位,透灸法则在相应穴位施加艾灸。
三、实验结果1. 透刺干预下的红外热成像特征内关与外关透刺后,红外热图显示穴位温度明显升高,且温度变化在短时间内达到峰值后逐渐恢复。
透刺后,内关与外关的温度变化呈现出一定的对称性。
2. 透灸干预下的红外热成像特征透灸干预后,红外热图显示内关与外关穴位温度持续升高,且温度变化范围较透刺更大。
透灸过程中,可观察到热量的扩散和传导现象。
3. 对比分析对比透刺和透灸干预前后的红外热图,发现透灸干预下的温度变化更为显著,且热量扩散范围更广。
内关与外关在透刺和透灸干预下均表现出一定的对称性,但具体温度变化存在差异。
四、讨论本研究表明,内关与外关透刺、透灸干预下,穴位温度均发生明显变化。
透刺法主要通过针刺刺激穴位,使局部温度升高;而透灸法则通过艾灸的热力作用,使穴位温度持续升高且范围更广。
“烧山火”“透天凉”手法源流、操作浅析
He a v e n - p e n e t r a t i n g C o o l i n g T e c h n i q u e s HE R u n 一 如n g ,W A NG C h a o ,S u p e r v i s o r S H A NG X i u — k u i . T i a n j i n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两种复合手法各文献特点与疑点比较文献出处特点疑点内经首见针下热针下寒记载为两种复合手法的基础叙述简略无具体操作金针赋首次提出烧山火与透天凉的手法名称及操作提出九阳与六阴的操作阐述简略用九阳而三进三退用六阴而三出三入等指代不清奇效良方提出五分与一寸的操作层次操作层次不够明确三进三出是指操作度数还是操作层次未说明针灸聚英较为详细地阐述两种复合手法的适应证和治疗范围未提及操作针灸问对阐述天气入地气出与地气入天气出为两种手法作用机理对九阳与六阴进行了解释多说并存九阳与六阴的解释前后矛盾透天凉部分更是疑窦丛生医学入门增加了呼吸补泻与扳倒针头的操作更为合理地解释了九阳与扳倒针头与吸气呼气的操作不够明确针灸大成总结之前文献记载阐述更为详细具体烧山火部分男左女右解释不清烧山火和透天凉手法源流和操作分析21理论来源从源流上烧山火和透天凉的手法应该起源于内经针下热针下寒的记载
上海针灸杂志 2 0 1 5年 8月第 3 4卷第 8期
文章编 号 : 1 0 0 5 — 0 9 5 7 ( 2 0 1 5 ) 0 8 - 0 7 8 7 - 0 4
・
・7 87 ・
针 法灸 法 ・
“ 烧 山火 "“ 透天凉 "手法源流 、操作浅析
何 润东, 王超 , 指 导 尚秀葵 ( 天津中医药大学, 天津 3 0 0 1 9 3 )
《2024年“相对穴”内关与外关透刺、透灸干预下的红外热成像特征研究》范文
《“相对穴”内关与外关透刺、透灸干预下的红外热成像特征研究》篇一相对穴:内关与外关透刺、透灸干预下的红外热成像特征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对相对穴位“内关”与“外关”实施透刺与透灸干预后,采用红外热成像技术进行特征研究。
利用该技术可对局部体表温度进行精确记录,并通过热图和数据进行干预效果的量化评估。
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透刺和透灸技术来刺激相应穴位,探讨其对机体特定部位的热度影响及在红外热成像上的具体表现。
本文将对红外热成像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分析方法进行详细描述,并揭示透刺和透灸干预后人体相对穴位的红外热成像特征变化。
一、引言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中医经络穴位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中医理论认为,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重要通道,而穴位则是经络上的特定点。
通过对这些穴位进行刺激,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内关与外关作为一对相对穴位,在临床上有广泛的应用。
本研究旨在利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对内关与外关进行透刺与透灸干预后的温度变化进行研究,以揭示其内在规律。
二、研究方法1. 实验对象本实验选择健康的成年人作为研究对象,无相关疾病及不适感。
2. 干预方法采用透刺和透灸两种干预方法对内关与外关穴位进行刺激。
透刺即通过针刺的方式刺激穴位,而透灸则是通过艾灸的方式对穴位进行温热刺激。
3. 红外热成像技术使用高精度的红外热成像仪对实验对象进行扫描,记录干预前后的体表温度变化。
4. 数据处理与分析收集红外热成像数据,利用专业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绘制热图并提取相关数据。
三、实验过程1. 实验准备对实验对象进行身体检查,确保其健康状况良好。
准备透刺和透灸所需的器材,如针灸针、艾条等。
同时准备好红外热成像仪及相关软件。
2. 干预实施按照中医理论,对内关与外关穴位进行透刺和透灸干预。
在实施过程中,需确保操作规范、安全。
3. 红外热成像记录在干预前、干预过程中及干预后的一段时间内,使用红外热成像仪对实验对象进行扫描,记录体表温度变化。
“烧山火”手法针刺合谷穴对面部红外热像图影响的研究
“烧山火”手法针刺合谷穴对面部红外热像图影响的研究发表时间:2013-07-25T09:38:42.747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16期供稿作者:张亮严兴科黄春换刘敏余利忠李向军[导读] 观察“烧山火”手法针刺合谷穴对面部温度的影响,从“面口合谷收”的角度探讨经脉体表—体表相关的联系规律张亮严兴科(通讯作者) 黄春换刘敏余利忠李向军(甘肃中医学院针灸推拿系甘肃兰州 730000)【摘要】目的观察“烧山火”手法针刺合谷穴对面部温度的影响,从“面口合谷收”的角度探讨经脉体表—体表相关的联系规律;同时为针灸临床治疗手法的选择提供依据。
方法正常健康大学生18人,随机等分为空白对照组、平补平泻组和烧山火针法组,每组6人。
利用红外热成像技术,观察正常人合谷穴行“烧山火”、平补平泻针刺后面部温度的变化。
结果选取面部迎香、禾髎、地仓、颊车四个穴区的体表温度进行比较,发现针刺组的迎香穴区和禾髎穴区的温度在针刺即时、针后5min、10min、15min时均呈持续升高趋势,地仓、颊车穴在针刺得气后10min时温度达到顶点,正常组温度无明显变化。
结论针灸对口鼻部位穴区有升温作用;使用烧山火手法后升温作用增强。
【关键词】合谷烧山火红外热像图【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6-0046-02 “面口合谷收”(《四总穴歌》)是针灸临床实践中对合谷穴治疗面部疾病的经验总结和高度概括,反映了经脉体表与体表相关的内在联系规律。
针刺手法是针灸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实现补虚泻实、调整机体阴阳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1],为了达到补泻的目的,必须因人、因病、因时选择不同的针刺穴位和针刺手法。
复式传统针刺手法“烧山火”最早出于明?徐凤《针灸大全》,明?杨继洲《金针赋》中记载:“烧山火,治顽麻冷痹”。
现在临床上用于治疗冷痹顽麻,沉寒痼冷,命门火衰,脏腑经络元气不足等虚寒之证,如瘫痪麻痹,寒湿痹症,四肢厥冷,腹中寒痛,五更泄泻等[2]。
《2024年“相对穴”内关与外关透刺、透灸干预下的红外热成像特征研究》范文
《“相对穴”内关与外关透刺、透灸干预下的红外热成像特征研究》篇一相对穴内关与外关透刺、透灸干预下的红外热成像特征研究摘要:本研究通过对“相对穴”(内关与外关)采用透刺和透灸两种不同方法进行干预,借助红外热成像技术进行检测与特征分析,探讨两种治疗方法对于相关穴位的影响及产生的热力学特征。
通过精确的热成像技术记录与数据分析,揭示相对穴位的动态反应,旨在为临床提供更多治疗依据和理论基础。
一、引言在中医经络学中,“相对穴”的认知与实践具有悠久的历史。
近年来,随着红外热成像技术的兴起,其无创、无损的检测方式为中医穴位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手段。
本研究采用红外热成像技术,针对内关与外关两个相对穴位,进行透刺与透灸的干预研究,以探究其热力学特征变化。
二、材料与方法1. 实验对象:选取健康成年志愿者若干名。
2. 实验方法:(1)透刺法:对内关与外关穴位进行透刺操作,并利用红外热成像仪进行实时监测。
(2)透灸法:同样对内关与外关穴位进行透灸操作,并同步记录红外热成像数据。
3. 红外热成像技术:采用高精度红外热像仪进行实时、连续的监测,记录穴位在干预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三、实验结果1. 透刺法下的红外热成像特征:内关与外关在透刺操作后,均出现局部温度升高现象,尤其是穴位附近的皮肤区域温度上升较为明显。
在短时间内,温度变化呈现出明显的峰值。
2. 透灸法下的红外热成像特征:透灸后,内关与外关的穴位区域温度变化更为显著,不仅出现局部高温区域,还观察到热量向周围组织的扩散现象。
这种扩散现象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存在,表明透灸对穴位的影响更为持久。
3. 对比分析:透刺与透灸两种方法在红外热成像上均表现出明显的温度变化特征,但透灸法引起的温度变化更为显著且持续时间长。
四、讨论本研究通过红外热成像技术观察了内关与外关穴位在透刺与透灸两种不同治疗方法下的温度变化特征。
这表明在中医治疗方法中,透刺和透灸确实对穴位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刺激作用,且这种刺激会引起相应的热反应。
_针刺合谷穴对正常人面部温度的影响
士 士
士
士
士 士 士 士
士 士
右颊部
双侧
左侧
右侧 左嘴角 双侧
左侧
士
士
士 士 士
士
士
士
可见 , 在针刺左侧合谷穴后 , 其在面部所显示的针刺 效应要 好 于针刺 右 侧 和双 侧 的 结 果 , 这 一结 果 说 明
左侧合 谷穴 的穴 位疗效 特性 似 乎优 于右 侧 和同 时针
「〕 张栋 , 高惠合 ,温宝珠 , 等 “面口 合谷收 ”的红外热像 图
验证 〔 〕 中国医药学报 , 「 叼
〔 〕 中国针灸 , ,
,
一
一
也做过相关机制研究 , 认为合谷穴和 口面部均与孤 束 核有 着直 接或 间接 的纤 维 联 系 , 可 能 是 合 谷穴 和
口面部 联 系 的形 态学 基础 〕 而 穴 位 刺激 与 人脑 各 区域 的确存 在 一 定 相关 性 〔 ,` 〕。 这 些 也 只 是 相 关 机
岁 。对 受 试 者依 次 采 用 左 侧 合 种 取穴 方 法 进 行
针刺 , 两 种 方 法 之 间 均 相 隔一 定 时 间 以去 除 干 扰 。 每种 方法 均 采用平 补 平 泻 针 刺 手法 , 进 针 后 提 插 捻 转行 针 , 得气 后 留针 检测 环境 试验 在无 阳光 直射 , 无强 红外 辐射 源存 在 , 室 内 外通 风 隔绝 的玻璃屏 蔽 室 内进 行 。 本观 察 的室温 范 围在 观 察过程 受试 者在 检 测环 境 下静 坐
〔 〕 张栋 ,彭 悦 ,魏正抽 , 等 针刺合谷穴对面瘫治疗 作用 的
红外热像观察 〔 〕 中医杂志 , 陕西中医 , , 一 , 。
《2024年“相对穴”内关与外关透刺、透灸干预下的红外热成像特征研究》范文
《“相对穴”内关与外关透刺、透灸干预下的红外热成像特征研究》篇一相对穴:内关与外关透刺、透灸干预下的红外热成像特征研究摘要:本研究利用红外热成像技术,针对内关与外关透刺、透灸干预下的相对穴区域进行观察与研究。
通过对比干预前后的红外热图变化,分析其温度分布及变化规律,为中医针灸治疗的机理提供客观的实证依据。
一、引言中医理论中,穴位是人体经络上的特定点,针灸治疗即是通过刺激这些穴位来调整人体的气血流通,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内关与外关作为一对相对穴,在临床治疗中广泛应用。
近年来,红外热成像技术因其非侵入性、无创、实时监测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中医穴位研究的领域。
本研究旨在利用红外热成像技术,观察内关与外关透刺、透灸干预下的温度变化特征,为中医针灸治疗提供客观的实证依据。
二、研究方法1. 研究对象:选取符合条件的志愿者60名,年龄、性别、体质等基本情况相近。
2. 干预方法:对每名志愿者进行内关与外关透刺、透灸干预,并记录干预前后的红外热图。
3. 红外热成像技术:使用高精度红外热像仪进行穴位温度的实时监测与记录。
三、实验过程1. 干预前红外热图记录:在无任何干预的情况下,对每名志愿者进行红外热图拍摄,记录其基础温度分布。
2. 透刺、透灸干预:按照中医理论,对内关与外关进行透刺、透灸操作。
3. 干预后红外热图记录:在透刺、透灸干预后的一定时间内(如5分钟、10分钟、15分钟),再次进行红外热图拍摄。
四、结果分析1. 温度分布分析:通过对比干预前后的红外热图,分析内关与外关透刺、透灸干预后,相对穴区域的温度分布变化。
2. 温度变化规律:根据记录的温度数据,分析温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以及透刺、透灸干预对温度变化的影响。
3. 结果讨论:结合中医理论,讨论内关与外关透刺、透灸干预对气血流通的影响,以及红外热成像技术在此研究中的应用价值。
五、结论本研究通过红外热成像技术,观察了内关与外关透刺、透灸干预下的温度变化特征。
单次针刺合谷穴对寻常型痤疮患者面口部红外热像图影响的观察
1 0 8 . .
Cl i n i c a l J o u r n a l o f C 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2 0 1 5 V o 1 . ( 7 ) No . 1 5
单 次 针 刺 合 谷 穴 对 寻 常 型 痤 疮 患 者
面 口部 红 外 热 像 图影 响 的 观 察
P r e l i mi n a r y Ob s e r v a t i o n o f Fa c e — mo u t h I n f r a r e d Th e r ma l I ma g e wi t h S i n g l e
Ac u p u n c t u r i n g o n He g u( L I 4 ) f o r P a t i e n t s wi t h Ac n e V u l g a r i s
t e mp e r a t u r e r i s i n g , wh i c h d i l a t e s c a p i l l a r y v e s s e l s , i mp r o v e s b l o o d c i r c u l a t i o n nd a p r o mo t e s me t a b o l i s m o f s k i n c e l l s .
陈代 谢 。
I 关键词 】红外热像 图;合谷穴;外关 穴;针灸 ;寻常型痤疮
[ A b s t r a c t ]O b j e c t i v e : T o o b s e r v e t h e i n f l u e n c e s o f s i n g l e a c u p u n c t u r i n g o f He g u( L I 4 )o n f a c i a l he t r ma l i ma g e s a n d f a c i a l
1956年资料8 我对“烧山火”及“透天凉”手法的初步体会
1956年资料8 我对“烧山火”及“透天凉”手法的初步体会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前人的宝贵经验值得借鉴学习,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前的资料,几乎没有功名利禄的水分,医风纯朴,其真实性、实用性、可靠性均很高。
我对“烧山火”及“透天凉”手法的初步体会“烧山火”与“透天凉”在临床实际应用中的功效:(1)烧山火:用在一切风湿痛症,如坐骨神经痛取环跳穴,在痠胀感觉的基础上,使热放散到足部或全身。
能起舒经活络,治痛散风的作用。
用在眼科视神经萎缩,视网膜出血症,取风池穴,使热胀的感觉放散到眼区。
妇科的月经不调,针气海穴,使痠胀热的感觉放散到阴道部,其他一切虚弱症,运用起烧山火,效果都很令人满意。
(2)透天凉:对一切炎症有效,如乳腺炎针大椎穴,使凉胀的感觉,放散到乳部,使病人乳部有发凉舒适的感觉。
对原因不明的高烧病人,体温在38?以上,针风池、合谷穴,使体温下降。
急性结膜炎,针风池、太阳、睛明穴,用此手法,经两三次就愈。
大便秘结的病症,针百会,使凉的感觉,由头部向背部放散,感觉大时可到长强,其他的胸腹胀满效果都好。
对“烧山火”和“透天凉”操作中的认识这两种手法,是在操作中相当复杂而细致的手技,从它的适应症和操作上来看,是完全相反的,烧山火是能除寒,对一切虚弱症有效,操作是三进一退,鼻吸气呵五口,先浅后深,慢提紧按,针时行九阳数。
但透天凉是能除热,对一切实症肌热骨蒸有效。
具体操作,三退一进,门吸气一口,鼻出气五口,先深后浅,紧提慢按,行六除数,这就看出两种手法操作上的区别。
烧山火在操作过程中进多出少,鼻吸气,口呼气,针先浅后深,退针时慢,进针时快,行九阳数,是表示反复的进行,以找热的感应,而透天凉的操作手法,则与此相反,总之我认为针灸医师,掌握了这两种操作手法,就能增加医疗效果,同时也能预测患者收效的快慢,有助于我们的诊断。
如灵枢经九针十二原刺要篇上说:“刺之而气不至,问其无数,刺而气至乃去之,勿复刺,”又曰:“气至而有效,效之言,若风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刺之道毕矣。
面瘫治疗中针刺合谷穴的红外热像观察
() 刺 方法 : 双 例合 谷穴 针 刺 , 1 针 在 平补 平冯 手 法行 针 , 气后 留 得 针2 分钟 。 ) 0 ( 实验环境 : 察的 实验 室温度 为 1~2  ̄ 前后 观察 的室 2 观 9 6 C, 温 波动 尽量控制 小 于 ±05 实验 室温 度控制 在4 ~6 ̄ 围内 。 ) .℃。 0 0o / 范 ( 3 热像 图观察过程 : 受试者 进入 实验室后 安静平 坐适应 室温3 分钟 后开 0 始观 察。 使用瑞典 产A A 8 型红外热 像仪记 录针前 热像 图1 G 72 张后 进行 针刺治疗 , 记录针刺即时及 留针 , 起针后 的热像圈若干张 。 整个观察过程 患者正坐 于热像仪摄 像镜 头前 , 记录 热像 图时 受试者屏 气2 秒钟 。 ) ~3 ( 4 热像 圈分析 内容及计 算机处理方 法 : 记录面部 热像 图, 分析 并得到下述
均年龄为4 岁, 3 病程 4 ~4 , 天 年 平均 病程为9 个月 ; 面瘫部 位在左侧 者3 2
统 计 分 析 , 较针 刺前 后 观 察部 位 的 温 度 变 化 . 比
2 观 察 结果 2 1 针 刺合 谷穴 后面 部温 度 的反 应类 .
例, 右N3例 , 侧( 重于 左) 。 2 双 右 1 另选 经临床 确诊 , 别 、 例 性 年龄 、 程 、 病 病变部位等 各项 条件基 本一致 的周 围性面 神经麻 痹3例针刺 外关穴 , O
现
代
护
理
Cf Rf E} L HAF E N D A N O GM C
盛圃
面 瘫 治 疗 中针 刺 合 谷 穴 的 红 外 热 像 观 察
电针合谷对面部温度和迎香穴区经皮氧分压的影响
电针合谷对面部温度和迎香穴区经皮氧分压的影响唐丽梅;王淑友;李顺月;张栋【摘要】目的:应用反映组织代谢的温度和经皮氧分压指标,观察电针后远端穴区组织代谢的变化,旨在探讨针灸改善循经远端部位新陈代谢的作用.方法:联合使用红外热像仪和经皮氧分压测定仪,对10例健康人分别连续检测电针双倒合谷时和不做任何干预时的左侧迎香穴温度和经皮氧分压在0 min、10 min、20 min、30 min 时的变化(两次测试相隔24 h).结果:(1)电计时,左侧迎香穴区温度最高可上升(0.33±0.4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右侧迎香穴区温度最高可上升(0.43±0.6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印堂穴区温度最高可上升(0.38±0.1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电计时,左侧迎香穴经皮氧分压有所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P<0.05).结论:电针双侧合谷,面部温度和左侧迎香穴区经皮氧分压都有所升高,说明电针具有促进循经远端穴位局部组织新陈代谢的作用.【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4(020)009【总页数】4页(P1277-1280)【关键词】合谷穴;迎香穴;红外热像/温度;经皮氧分压仪/经皮氧分压【作者】唐丽梅;王淑友;李顺月;张栋【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北京 100700;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北京 100700;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北京 100700;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北京 1007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5.9+7众所周知,能量代谢是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特征,是维持一切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因此笔者推断能量代谢与针灸效应有一定的关系,所以笔者联合红外热像和激光多普勒仪观察手阳明大肠经的能量代谢变化,并比较了它们在正常状态下和电针刺激下的不同,现将实验结果报告如下。
针刺合谷穴对合谷及迎香穴区温度变化的影响
针刺合谷穴对合谷及迎香穴区温度变化的影响李凌鑫;田光;孟智宏【摘要】目的研究不同刺激量针刺合谷穴对合谷穴区及对侧迎香穴区红外热像温度的影响.方法将30名缺血性脑卒中致中枢性面瘫患者依据不同刺激量随机分为合谷1-4组和对照组.观察针刺过程中合谷穴区、对侧迎香穴区红外温度变化.结果针刺合谷穴前后,合谷穴及对侧迎香穴区红外温度发生先降低再升高的变化(P<0.05).结论针刺合谷穴后合谷穴局部与对侧面部迎香穴区体表红外热像温度变化具有相关性,提示经脉体表循行路线具有特异性,不同合谷组的两穴区温度变化虽有不同,但尚未发现明确规律.【期刊名称】《上海针灸杂志》【年(卷),期】2014(033)009【总页数】3页(P785-787)【关键词】穴;合谷;穴;迎香;红外热像;随机对照试验【作者】李凌鑫;田光;孟智宏【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康复医学中心,成都61004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30019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03“面口合谷收”最早载于明代杨继洲著《针灸大成》,是穴位主治作用的高度概括,其基本意义是指合谷穴可治疗头、面、口部诸多疾病,是针灸临床实践重要的取穴原则,其理论基础是手阳明大肠经从手走头的经络循行规律。
传统针灸理论认为经脉具有体表特异性循行及经穴脏腑特异性联系的规律,这是经脉功能和穴位主治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具体体现。
应用现代科学技术,诠释传统针灸理论的科学内涵及生物学机制,阐明穴位主治作用的规律和机制,是现代针灸学科领域中最大,也是最难的课题之一。
近年来有关经络实质的研究取得许多进展,但迄今为止并未找到明确的经络物质基础[1-3],这使得我们必需从新的角度去阐释经络理论的科学内涵。
故本研究采取现象反证结构的研究思路,以针刺合谷穴治疗缺血性脑卒中致中枢性面瘫为载体,以合谷穴区和对侧面部迎香穴区红外热像温度为观察指标,旨在观察合谷穴与其循经远隔面部迎香穴之间体表温度变化的生物学现象,从而证实手阳明大肠经体表循行的客观存在性,并探索其可能存在的量效规律。
红外热像技术在针灸研究中的应用(学术与临床)
红外热像技术在针灸研究中的应用(学术与临床)红外热像技术是一项新的成像手段,其在中医辨证、针灸原理和经络穴位温度特性等方面也得到广泛应用,是多学科手段研究中医的具体体现。
运用红外热像技术,不同的医学体系可以得到不完全一致的看法和结论,在中医学体系中热像技术有其独特的使用价值和意义。
针刺手(方)法和针灸升温作用的观察针灸理论强调,针刺手法是达到扶正祛邪之目的的关键,正所谓“实则补之,虚则泻之”。
针灸的补泻手法有“提插补泻”,“捻转补泻”,“徐疾补泻”,“迎随补泻”等。
我们使用红外热像仪对用“烧山火”手法针刺后的体表温度进行了观察。
观察结果显示:针刺点局部针后的升温显著,最高者可达3.5℃,在远离面颈部位行热补手法后,面颈部位的升温也较明显。
在肢体末端行热补手法,远离针刺点的肢体和躯干部位也能出现明显的升温反应。
我们对使用凉泻手法所进行的热像图观察可见,伴随患者主观上出现的凉冷针感,针刺的局部出现降温变化,温度可以下降0.7~2.4℃。
另外对针刺手捻针和电针的比较可以见到,电针后局部的升温作用强于手捻针,提示了两种不同针法的差异。
在上肢合谷穴和下肢足三里穴针后,合谷组的面部升温高于足三里组的面部升温,提示对于面部疾患的治疗以上肢配穴优于下肢配穴。
穴位相对特异性观察针灸不同的穴位可以治疗不同的疾病,每个穴位又常对应于特定的器官,针灸该穴位其对应区的升温反应大于其他部位,穴位的这种特性被称之为穴位相对特异性作用。
我们在针刺合谷穴对面部温度影响的观察见到:针刺合谷穴后口鼻部位的升温大于其他面部部位。
该结果对“面口合谷收”的中医取穴理论是一个客观验证。
光明穴是治疗眼睛疾患常用的穴位,对针刺光明穴后的面部进行热像图观察显示,眼区温度明显升高,而面部其他部位升温相对较低;此结果说明光明穴与目区有较紧密的关系。
经络穴位温度特性的研究经络学说是中医基本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始终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深切关注。
国内外学者曾经应用过多种方法进行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实验结果。
近年来针灸效应的红外热成像研究梳理-针灸推拿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近年来针灸效应的红外热成像研究梳理-针灸推拿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医用红外热像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高新技术应用于针灸效应研究之中,其直观的温度变化可将针灸作用中的时效、量效及其影响因素客观地表现出来,为针灸整体性调节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和方法,扩大了针灸效应的研究范围,也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了广阔前景。
但目前关于针灸效应的红外热成像研究报道相对还较少,且比较零散。
因此,笔者通过查阅相关研究文献,将近年来针灸效应的红外热成像研究应用进行了详细地整理和总结,以供今后参考应用。
1 医用红外热像仪的工作原理自然界中凡是温度高于0 ℃的一切物体,均可进行热运动而产生能量,该能量以红外热的方式向外辐射,物体分子热运动越剧烈,红外辐射越强,温度越高; 反之,物体分子热运动减弱,则红外辐射减少,温度降低。
人为恒温动物,体温一般维持在36 ~37 ℃ 之间,作为一个天然的红外辐射源,源源不断地向周围空间规律地发散着红外辐射能。
当人体患病或某些生理状况发生变化时,这种全身或局部的热平衡将受到影响或破坏,表现为组织温度的升高或降低,如局部组织代谢增加,血流量增大,则温度升高,而皮肤作为人体主要的辐射器,深部组织温度的变化可通过体表温度表现出来。
医用红外热像仪通过摄像头接受人体发出的红外辐射线,并经光学会聚系统、光电转换系统、信号放大装置和微机处理系统,最终在荧光屏上以红外图谱的形式展现出来,并可通过红外热像处理系统将其转化为具体温度,它接收到的红外辐射功率与人体表面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
因此,通过红外热像仪的动态观察、分析,可准确获取机体体表的热场情况,从而进一步了解皮下组织代谢和血液循环情况等,起到诊断疾病、分析机体功能状态或进行相关实验研究等作用。
2 针灸效应的红外热成像研究2.1 针刺效应研究有研究表明,通过医用红外热像仪观察到针刺可使机体相关部位的温度升高。
针刺合谷穴对面瘫治疗作用的红外热像观察
针刺合谷穴对面瘫治疗作用的红外热像观察
孔渤
【期刊名称】《饮食科学》
【年(卷),期】2017(000)10X
【摘要】目的 :利用红外热像观察针刺合谷穴对面瘫的治疗作用。
方法 :于本院2017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所有面瘫患者中,随机选取70例患者作为研究样本,对所有患者采用针刺合谷穴方法进行治疗,并采用红外热像对患者面部的反应类型进行观察。
结果:在采用针刺合谷穴方法治疗后,患者面部产生升温反应的为760对,构成比为76.00%,患者面部无温度变化的为100对,构成比为10.00%,患者面部产生降温反应的为140对,构成比为14.00%,患者面部各个部位的温度均有一定程度上的升高,口、鼻、患侧鼻唇沟的升温幅度较大,印堂、健侧眼和健颌的升温幅度较小。
结论 :采用针刺合谷穴的方法对面瘫患者进行治疗,能够有效疏通患者的面部经络,改善患者的气血运行状况,促进患者面部功能的恢复,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被广泛借鉴和推广。
【总页数】1页(P86-86)
【作者】孔渤
【作者单位】新疆库车县人民医院中医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6.6
【相关文献】
1.面瘫治疗中针刺合谷穴的红外热像观察 [J], 康莲英
2.不同刺激量针刺合谷穴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的效果 [J], 刘立群; 彭敏红; 朱锦隆; 吴海霞
3.针刺合谷穴联合牵正散加减对中枢性面瘫的意义研究 [J], 崔银璐;王明月;温如果
4.单次针刺合谷穴对寻常型痤疮患者面口部红外热像图影响的观察 [J], 杨素音;许金森;潘晓华;兰彩莲
5.针刺合谷穴“气至病所”治疗面瘫416例疗效观察 [J], 贺春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面口合谷收”的红外热像图验证
“面口合谷收”的红外热像图验证
张栋;高惠合
【期刊名称】《中国医药学报》
【年(卷),期】1989(004)001
【摘要】为验证“面口合谷收”的针灸取穴原则,作者使用红外热像图仪系统进行针刺合谷穴后面部温度变化的测量分析,结果温度明显升高,差别极其显著,且以口唇部位升温最明显。
同体对照组(合谷—上肢)、异体对照组(外关—面部)则无此变化。
提示合谷穴与面、口部位确有特异的对应关系。
临床使用这一原则有其内在依据。
【总页数】4页(P31-34)
【作者】张栋;高惠合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5.01
【相关文献】
1.“面口合谷收”的现代机理 [J], 何俊彦;陈惠惠
2.基于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对“面口合谷收”的机制研究概述 [J], 蔡依妏;裴建;傅勤慧
3.“面口合谷收”的六大现代机理 [J], 陈秋媚
4.“面口合谷收”的现代机理研究 [J], 钟雨阳
5.从功能重组探讨“面口合谷收”理论基础 [J], 何晓玲;彭伟钦;杨一玲;黄键澎;刘
健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合谷治疗面口部疾病的现代机理
合谷治疗面口部疾病的现代机理对运用现代医学手段解释“面口合谷收”的机制研究文献进行了归纳总结,发现从神经解剖、面神经及肌肉的变化、脑功能磁共振影像、红外热像等方面都能反映出合谷穴与面部存在多种联系,这为合谷穴治疗面口部疾病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标签:合谷穴,神经解剖,神经肌电图,经穴效应特异性,脑电图成像,fMRI,红外热像,现代机理合谷穴首见于《灵枢·本输》:“合谷在大指崎骨之间,为源”,《针灸甲乙经》言其:“一名虎口,在手大指次指岐骨间,手阳明之所过也,为原。
”合谷穴在临床治疗面部疾病方面具有很好的疗效,而其治疗的总纲则源于《四总穴歌》中提出“面口合谷收”。
中医在分析合谷穴治疗机制方面依赖经络学说中的理论,其中用“经络所过,主之所及”高度概括了合谷穴治疗面部疾病的机理。
合谷穴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而手阳明大肠经始于食指端,沿上肢桡侧上行,止于对侧鼻孔旁,因此合谷穴可用于治疗面部的疾病。
为了进一步探究其实质,现代医学采用各种技术手段对合谷穴进行了研究。
1.合谷穴的现代神经解剖研究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针灸学》中指出合谷穴在第1、2掌骨之间,第1骨间背侧肌中,深层有拇收肌横头;有手背静脉网,为头静脉的起始部,腧穴近侧正当桡动脉从手背穿向手掌之处;布有绕神经浅支的掌背侧神经,深部有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
现代学者通过动物实验也发现了合谷穴与头面部的联系。
陈淑莉等神经生物素示踪和fos蛋白表达的方法,发现合谷穴与面口部的初级传入纤维可经颈髓到达脑干孤束核和网状结构,即合谷穴与面口部与孤束核有着直接或间接的纤维联系。
景向红等将荧光素跟踪标记法发现三叉神经半月节有向“合谷”穴和“四白”穴的分支投射。
朱在波等研究表明,“合谷”穴区与面口部的感觉传入可能在颈部脊髓、网状结构、丘脑及大脑皮质均有交汇。
这些都为合谷穴与面部的神经联系提供依据。
2.针刺合谷穴后面神经与肌肉的变化研究近代学者研究发现,针刺合谷穴后面神经会出现一些电位的变化,而面部的肌肉的活动也会相对活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烧山火”手法针刺合谷穴对面部红外热像图影响的研究
张亮 严兴科 ( 通讯作者 ) 黄春换 刘敏 余利忠 李向军 (甘肃中医学院针灸推拿系 甘肃兰州 730000)
【摘要】目的 观察“烧山火”手法针刺合谷穴对面部温度的影响,从“面口合谷收”的角度探讨经脉体表—体表相关的联系规律;同时为针灸临床治疗
手法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正常健康大学生 18 人,随机等分为空白对照组、平补平泻组和烧山火针法组,每组 6 人。利用红外热成像技术,观察正常人合
不管是全切、次全切或大部分切除癌变胃组织 , P G I、P G Ⅱ含量 均明显降低。肖志坚 [6] 有过类似报道,认为一般胃癌细胞分泌的 P G 由 于受正常细胞分泌的影响,在血清中的变化不能察觉。当胃切除后,如 P G 再次上升,极可能为部分有分泌功能的癌细胞转移增殖的结果,从 而可以尽早发现复发。幼稚细胞的增殖使分泌 P G I 的量增高,而 P G Ⅱ 的增高可能是由于高分化管状或乳头状腺细胞分泌所致。由此提示,转 移的癌细胞与原发的癌细胞有同源异质性,因此,胃癌切除术后,检测
本文中使用的红外热像技术 (infrared thermography,IRT) 基于红 外辐射原理 , 以人体为辐射源 , 采用先进的红外扫描技术 , 探测红外辐 射 , 把不可见光的体表温度变化为可视、可定量的红外热像图 , 彩色热 像图以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温度范围 [5]。目前 , 国内已有很多学者将 红外热像技术应用于针灸经络研究中。应用红外热像技术显示经络穴位
部位的温度分布 , 观察针灸前后机体的温度变化是分析针灸作用的一个 途径 , 也是寻找和研究经络存在的客观方法 [6]。
经络是以十四经脉为主体,网络周布全身的一个复杂体系,通过“内 居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的循行方式把人体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具有“行 气血,营阴阳,调虚实,处百病”的作用,而穴位则是经络上的“良导点”[7], 是经络与脏腑在体表的外在表现,穴位 - 经络 - 脏腑相关是针灸治疗疾 病的前提和基础。
1.1 观察对象和分组 选择 18 名健康志愿者。年龄 21-33 岁,平 均年龄 25.4 岁,其中男性 7 例,女性 11 例,随机等分为三组:空白对 照组 6 例,平补平泻组 6 例,烧山火组 6 例。
1.2 实验仪器 医用 F L I R T425 红外热像仪(北京泰盟有限责任 公司,320×240 像素红外分辨率、温度范围为 -20 ~ +120° C、温度 误差 0.1℃);华佗牌 0.38×40mm 针灸针。
灸对口鼻部位穴区有升温作用;使用烧山火手法后升温作用增强。
【关键词】合谷 烧山火 红外热像图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6-0046-02
“面口合谷收”(《四总穴歌》)是针灸临床实践中对合谷穴治疗 面部疾病的经验总结和高度概括,反映了经脉体表与体表相关的内在联 系规律。针刺手法是针灸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实现补虚泻实、调整机体阴 阳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1],为了达到补泻的目的,必须 因人、因病、因时选择不同的针刺穴位和针刺手法。复式传统针刺手法“烧 山火”最早出于明 • 徐凤《针灸大全》,明 • 杨继洲《金针赋》中记载:“烧 山火,治顽麻冷痹”。现在临床上用于治疗冷痹顽麻,沉寒痼冷,命门 火衰,脏腑经络元气不足等虚寒之证,如瘫痪麻痹,寒湿痹症,四肢厥 冷,腹中寒痛,五更泄泻等 [2]。在本实验中利用红外热成像技术观察了“烧 山火”手法针刺合谷穴对面部温度的影响,为临床手法应用和探讨经脉 体表相关规律提供依据。 1 实验对象和材料
谷穴行“烧山火”、平补平泻针刺后面部温度的变化。结果 选取面部迎香、禾髎、地仓、颊车四个穴区的体表温度进行比较,发现针刺组的迎香穴区和禾髎
穴区的温度在针刺即时、针后 5min、10min、15min 时均呈持续升高趋势,地仓、颊车穴在针刺得气后 10min 时温度达到顶点,正常组温度无明显变化。结论 针
空白对照组:操作前准备工作同烧山火组,余不做任何处理。 1.4.3 红外热像图的采集 三组均在针刺前、针刺得气即时、针后 5min、10min、15min 分别采集面部(迎香、禾髎、地仓、颊车穴穴区) 的红外热像图,采集时受试者采取坐位,头部转向对侧面部 30°的方向, 采集者距受试者 1m 远,每次采集均为固定位置。数据采集时,面部分 别以迎香、禾髎、地仓、颊车穴为中心选取 1×1cm 的区域,使用 FLIR 红外分析软件对红外热像图数据进行记录、储存、处理、分析。记录每 个区域的平均温度,进行统计。最终统计结果使用 S P S S14.0 统计软件 和 Dunnett-t 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2 实验结果 烧山火法针刺合谷穴后面部迎香、禾髎、地仓、颊车四个穴区升温 效果分析:具体数据见图 1-4。 (1)受试者面部四个穴区温度在针刺后均升高,正常组面部四个 穴区温度无明显变化;烧山火组、平补平泻组和空白组两两比较,在 5min、10min、15min 时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针刺即时:地 仓穴与禾髎穴穴区三组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禾髎穴 烧山火组与空白组相比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 (2)在本实验中,迎香、禾髎穴区温度在观察结束时(15 min) 仍呈升高趋势,提示在本实验中应该增加留针时间,以进一步观测针刺 合谷穴后面部口鼻周边穴区温度变化全过程,也提示针刺合谷穴对面部 升温的效应还未达到最高值,在临床中需要适当延长留针时间,以提高 疗效;而地仓穴区、禾髎穴区温度在针刺合谷穴后在 10m i n 时温度达到 顶点,然后呈下降趋势,提示针刺合谷穴对面部不同部位温度的影响存 在差异,其机制需要进一步探讨。
早期先兆流产与稽留流产患者血清瘦素水平的研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刘晖 ( 江苏省如东县第二人民医院 226403)
【摘要】目的 探究并分析早期先兆流产与稽留流产患者血清瘦素水平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我计生中心及龙岗区第二人民医院自 2012 年 3 月~
血清 PG Ⅰ、PG Ⅱ含量是判断其是否复发的可靠依据。 综上所述,联合检测血清 PG Ⅰ、PG Ⅱ和 PGR 对胃部疾病的诊断
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并为胃癌术后的复发与转移提供可靠依据,是检 查胃部疾病的合适、可靠的无创性试验。 参考文献 [1] 蒋孟军,肖志坚,杨希震,等 . 胃蛋白酶原与胃癌的相关性研究 [J]. 中国实验临床免疫杂志,1999,11:32-35. [2] Sanduleanu S, Bruine ADE, Biemond Z, et al ratio between ILIL-8 and pepsinogen A/C a marker for atrophic body gastritis[J]. Eur Clin Invest,2003,33:147 ~ 154. [3] 吕萍,吕海涛,刘静,等 . 慢性胃病患者血清胃蛋白酶原Ⅰ水平增 高的病理意义探讨 [J]. 临床荟萃,2005,20(9):497-499. [4] 马颖杰,王惠吉,武抗美 . 血清胃蛋白酶原与良恶性溃疡 [J].Joumal of Clinical and Experim ental Medicine,2007,5(6):24-28. [5] Toshiharu Yamaguchi, Toshio Takahashi, Takashi Yokota, et al. Urinary Pepsinogen Ⅰ as a tumormarker of stomach cancer after total gastrectomy,Cancer,1991,68:906. [6] 肖志坚,蒋孟军,肖华龙,等 . 胃癌患者全胃切除后血清 P G Ⅰ、 PG Ⅱ含量变化与胃癌复发的关系 . 癌症,2000,19:66-68.
1.3 实验环境 室温 20.0±2℃、相对湿度 50%、反射温度 20.0℃、 辐射率 0.98。
1.4 实验方法 1.4.1 针刺取穴 取穴选用合谷穴,位于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 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 [3],针刺深度:直刺 30mm。 1.4.2 针刺操作 烧山火手法操作 [4]:受试者进入实验室后须静 坐 20m i n 以上,穴位消毒后五分钟、经红外热像仪观测无低温区方可操 作。将针刺入合谷穴应刺深度的上 1/3(10m m 深处,天部),得气后 行捻转补法 9 次(大拇指向前时力度大、速度快、轻缓退回,捻转角度 180°,速度 150 次 /min),再将针刺入中 1/3(20 mm 深处,人部), 得气后如上述行捻转补法次 9 次,然后将针刺入下 1/3(30m m 深处、 地部),得气后再次行捻转补法 9 次,即慢慢地将针提到上 1/3,如此 反复操作 3 次,直到受试者感觉到针下有热感,然后将针紧按至地部, 留针 15 分钟。 平补平泻针法操作 [4]:操作前准备工作同烧山火组。将针刺入合 谷穴应深度(30m m 深处)得气后,缓慢均匀地提插捻转(捻转角度 180°,速度 150 次 /min),留针 15 分钟。
图 1 各组迎香穴区温度差异比较 图 2 各组禾髎穴区温度差异比较
46 医 药 前 沿
2013年6月 论 著
图 3 地仓穴各时间段温度差图 图 4 颊车穴各时间段温度差图 表1
注:组间同时间点温度差比较:▲烧山火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 P<0.05;
★ 烧山火组与平补平泻组比较:P <0.05;●空白组与平补平泻 组比较:P<0.05 3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