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政府应急管理机制的思考
应急管理工作存在问题思考建议
应急管理工作存在问题思考建议(一)突发公共事件隐患较多,应急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
一是安全生产形势严峻。
随着我州全力融入滇中城市经济圈,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大批电子科技、石油化工企业相继落户X,冶金、烟草等传统行业发展迅速,人流物流加快,道路交通状况复杂,公共安全事故呈逐年上升趋势。
二是社会安全面临新的挑战。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不断增多,影响社会稳定潜在因素也在剧增。
三是全州地质灾害威胁范围广。
目前,全州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x处,其中特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x处,防治工作任务十分繁重。
近年来,地震、洪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全州防灾减灾工作形势不容乐观。
(二)应急预案可操作性不强,预案建设尚需健全和完善。
在已制定的各种处置突发性事件预案中,仍存在着与应急实践脱节的问题,预案与实战还有一定差距。
特别是职能部门之间协作应急响应机制的衔接、应急资源的调整、抢险救援力量的整合上尚缺乏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有的单位对不同层次的预案概念不清,特别是对专项预案、部门预案,有的没有及时补充修订,有的没有经过专家论证,有的编制完成却没有及时提交政府审议并发布实施。
(三)应急保障能力相对薄弱,应急管理基础亟待夯实。
一是消防装备设施落后。
受经济下行压力、财力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州、县(市)对救援装备建设投入不足,应急保障水平处在较低层次。
全州公安消防部队综合应急保障能力不强,战勤应急保障建设处于起步阶段,救援器材装备、灭火药剂等物资储备不足,能够随警出动的战勤应急保障物资短缺,不适应长时间、大规模、跨区域、连续作战的需求。
全州仅有x辆x米云梯消防车和x辆x米举高消防车,只能开展x 层以下高楼的应急救援工作。
县、乡镇、社区三级应急救援队伍器材装备建设相对滞后,其种类、数量均达不到配备标准。
二是基层应急管理工作薄弱。
部分乡镇和部门对应急管理工作认识不到位,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不强,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不高,基层应急能力建设较为滞后,队伍弱、装备少、基础差,“重救轻防”问题普遍存在。
中国特色应急管理发展方向
中国特色应急管理发展方向一“五化”:完善应急管理体系的方向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伟大成就,是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体系的一面镜子。
经验和教训往往如同一个钱币的两面,经验总结和提炼得越是深刻、到位,发现不足和思考改进就可以越深入、准确。
现代社会突发公共事件呈现高度复合型的趋势,也暴露出我国应急管理还存在不少需要进一步加强的地方。
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基本思路是:综合化、系统化、专业化、协同化、规范化。
(一)根据综合化要求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规定,“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修订本预案”。
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单位制定和修订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框架指南》规定,“每一次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都要进行预案的重新评估和修订”。
在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实践中,应急预案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
例如,有的应急预案操作性不强,上下“一般粗”,有的基层应急预案缺乏细节规定和执行主体的规定;有的预案部门色彩重,一个应急预案与另一个预案上下左右“不对接”,部门之间、部门和地方政府之间的连接还显得不够紧密,预案的统筹作用发挥不出来;对特别重大的突发公共事件预案考虑不够周密,“顶端”事件缺乏有针对性的预案等。
面对应急预案中普遍存在的这些问题,应该按照综合化的要求,进一步增强预案的全面性、科学性、针对性和操作性。
(二)运用综合化、系统化思维改进分类、分级管理我国将突发公共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有其科学依据。
这样分类,有助于了解相关性强的突发公共事件所具备的共同性质,有助于把握应急管理的规律和应对的重点。
例如,自然灾害类应急管理的重点是提高预报水平,增强预警能力,增加物资储备,提高救助力度;事故灾难类应急管理的重点是加强各级政府对安全生产管理的责任制,增强救援的能力和科学化程度;公共卫生类应急管理的重点是加强预防,做好防疫工作,提高信息报告的准确性和及时性;社会安全类应急管理的重点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及时化解社会风险,果断处置群体性骚乱。
坚持常态与非常态结合 强化政府应急管理职能
坚持常态与非常态结合强化政府应急管理职能李仰哲周平王万平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要求“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提出应急管理要坚持“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的原则。
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这项原则不仅是全面深化应急管理工作的根本立足点,也是今后应急管理机构职能定位的基本原则。
一、不确定性是突发公共事件最突出的特征2003年初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具有深远影响的典型突发公共事件,其波及范围不仅仅局限于公共卫生和医疗救治领域,对经济发展、社会生活以及国际交往各方面也都产生了严重影响。
部分地区一度被迫采取学校停课、企业停产、机关轮休等一系列减少交叉感染紧急措施;国内人员往来实行了体温监测和隔离观察;口罩等防护用品和过氧乙酸等消杀药品供给十分紧张;医疗救治药品、急救设备、检验手段、治疗设施出现了严重不足;旅游、餐饮、零售、公交等行业客源急剧减少,一些地方政府不得不采取必要的救济性措施。
这次”非典”疫情使人们不得不深入地思考突发公共事件的特点和处置应对等一系列问题。
回顾发生过的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特别是“非典”,我们发现突发公共事件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其具有不确定性,体现在以下方面:(一)发生时间和性质类型不确定从宏观上看,大量自然、经济、社会、技术、心理等种种因素共同作用于人类活动,在长期的过程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意外情况具有其内在的必然性。
从这个意义上说,突发公共事件是现代社会难以避免的、具有一定普遍性的现象。
但是由于产生突发公共事件的因素多样化并存在复杂的互动关系,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具有不确定性和突发性,从而给预防和应对处置带来了很大难度。
中国幅员辽阔,什么时间发生什么类型的突发公共事件很难预先准确判定。
即使同一地区每次突发公共事件的起因和特点也不相同,相应的防范处置措施存在明显的差别。
(二)影响扩散范围不确定通过分析国内外一些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案例我们可以发现,突发公共事件本身受到自然的、社会的、偶然的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其演变过程、影响范围、破坏程度等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
中国政府应急管理体系变迁与思考
中国政府应急管理体系变迁与思考中国政府应急管理体系的变迁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展的,特别是在面对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和公共卫生危机等多种应急事件时,政府应急管理体系的完善与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中国政府应急管理体系的演变、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分析与思考。
一、应急管理体系的演变1.1 初期演变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由于经济的改革开放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带来了一系列的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这对政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当时的政府应急管理体系还处于初级阶段,主要以自然灾害防治和救助为主。
1.2 体制建设及完善1998年,我国政府出台了《国务院应急管理领导小组组建方案》和《国务院实施突发事件应对制度的决定》,标志着我国应急管理体系进入了“以国务院领导小组为核心”的新时期。
政府加大了在应急管理体系的投入,从单一的自然灾害防治扩展为应对突发事件、公共卫生危机等多种应急事件的综合体系。
1.3 现代化建设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科技的飞速发展,政府应急管理体系也朝着信息化、现代化的方向不断发展。
政府加强了对于应急预警、信息共享、救援协调等方面的投入,推动了应急管理体系的现代化建设和完善。
尽管我国政府应急管理体系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
在法律法规方面,我国虽然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和指导应急管理工作,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在机制和体系建设上,政策协调不畅、信息共享不畅等问题仍然存在。
在应急救援装备与技术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2.2 需要加强协同合作针对应急管理体系的现状,政府需要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的协同合作。
应急管理工作涉及多个部门和领域,需要形成协同合作的工作机制。
政府应该建立健全跨部门、跨地区的协同合作机制,加快信息共享、资源对接、协同救援等方面合作的建设,提升应急管理体系的效能。
2.3 加强应急管理的创新建设当前,我国政府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亟待加强创新。
健全应急管理机制,提升政府应急法律能力
健全应急管理机制,提升政府应急法律能力发布时间:2021-11-27T14:41:52.599Z 来源:《论证与研究》2021年10期作者:马晓民[导读] 摘要:社会发展伴随着矛盾。
国家间、人与自然间都有各种矛盾,在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就会通过某种方式突然爆发,出现突发事件。
而政府部门是处理突发事件的公权代表,在解决突发事件的时候一定要发挥出自身的主导作用,不但要健全应急管理体系,还要创新应急管理机制,有效提高政府应急法律能力。
关键词:应急管理机制;政府;应急法律能力健全应急管理机制,提升政府应急法律能力 马晓民(河南中丰律师事务所 455000)摘要:社会发展伴随着矛盾。
国家间、人与自然间都有各种矛盾,在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就会通过某种方式突然爆发,出现突发事件。
而政府部门是处理突发事件的公权代表,在解决突发事件的时候一定要发挥出自身的主导作用,不但要健全应急管理体系,还要创新应急管理机制,有效提高政府应急法律能力。
关键词:应急管理机制;政府;应急法律能力引言:在改革开放深入下,社会结构变得复杂,各地突发事件层出不穷,突发事件的出现通常是从某个局部地区开始,若是可以得到控制,影响就会显著下降。
因此,政府的作用是重中之重。
我国地域广阔,地区间的发展差异也非常大,地理情况迥然不同,社会矛盾以及自然灾害屡见不鲜,所以政府怎样应对突发事件,提高应急法律能力,是一个重要问题。
一、政府应急管理机制出现的问题(一)法律制度建设比较滞后法律制度是社会在发展中必不可少的稀缺资源,法制建设同样是突发事件管理制度建设中至关重要的内容。
政府处理突发事件的时候,依旧使用人治手段,没有重视法治的重要性,从而使应急管理法律以及管理制度缺失。
只有法律得以健全,才可以在处理突发事件的过程中做到有法可依。
然而从现阶段的情况来看,我国对于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所制定的法律制度并不健全。
政府在应急管理上没有完整的法律框架,同样也没有中长期的反危机战略以及手段。
加强应急预案管理的几点思考论文
加强应急预案管理的几点思考论文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做好应急管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不断加强和解决好应急预案管理存在的薄弱环节和不适应现象,对于提升应急管理工作水平,增强抵御事故灾难能力,提升社会安全保障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做好应急管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应急预案作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一案三制”的重要内容,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抓手,其贯穿于突发事件预防与准备、监测与预警、处置与救援、恢复与重建的全过程。
应急预案是否管用、适用,关系应急管理工作的整体发展方向,直接反映着我们对突发事件的防范应对能力。
不断加强和解决好应急预案管理存在的薄弱环节和不适应现象,对于提升应急管理工作水平,增强抵御事故灾难能力,提升社会安全保障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这就特别需要应急预案管理者加强理论研究和总结思考,不断改进预案管理方法,增强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操作性。
1应急预案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近年来,我市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取得长足发展,各类应急预案总量近4千件,并在历次重大突发事件应对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在推进应急预案体系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想的比做的多”的矛盾,理论与现实需要存在差距,应急预案“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情况比较常见。
1.1对应急预案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新时代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压力下,各级突发事件风险管理意识不断提高,但对应急预案“平时牵引应急准备、战时指导应急救援”重要作用理解不足,应急预案的功能定位不准,防范措施不系统,主体作用发挥不明显。
特别是一些基层单位只满足“有”、不实践“用”,只要“量”、不要“质”,甚至还存在预案“无用论”的思想,工作被动,导致预案束之高阁,形同虚设。
1.2应急预案体系建设不平衡由于突发事件涉及面广点多,各行业管理体制相对条块化,以至于应急预案体系在横向上缺乏有机融合,各主管部门“各自为政”,未形成联动协调的有机整体;纵向上各层级应急预案之间还存在更新不同步,界定不清晰,衔接不够紧密的情况,有的机械套搬,还仍存在“上下一般粗、左右一般平”的问题,预案体系“头重脚轻”情况仍然突出。
从防抗新冠病毒看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从防抗新冠病毒看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导读: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事关国家安全与发展,守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卫现代化建设成果。
民命比民生更重要,安全比便民更重要。
应摆上优先发展、重点发展、加快发展的突出位置,按备战那样准备,按军队那样建设,按打仗那样应对。
•忠诚与能力并重,忠诚胜于能力。
关键时刻,既说又干,叫响“跟我上”,到“能够听到炮火声音的位置”一线指挥,难断决断,果敢担当,以全局胜利为胜利。
•工作结果=思维×能力×热情。
优先把思维方式搞对头,与时代发展相同步、形势任务相适应、特点规律相符合、区域特色相一致,确保前瞻性、针对性、主动性和有效性。
•国难思良将。
选准配强良将,特别是一号位、关键岗位、高级专家。
良将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敢于决断和担当,避免“小仗打成大仗”、“内仗打成外仗”、“疫情仗打成经济战”。
只有平时多考核检验,急时才能经得起考验。
•领导干部要有终局思维,通过在头脑中构思,推演未来终局,再从终局倒推当下应该如何做出判断或行动。
谋局要有先见之明,布局要谋定而后动,落局要军中无戏言,控局要控早、控小、控新。
•经验是最好的应用理论。
把退役军人应急处突的经验集中利用好,把点上成果上升为面上成果,把零散成果上升为系统成果,把经验做法上升为标准规范,固化为运行机制,转化为教科书、操作使用手册,让人一看就懂、一学就会。
•只有无事生忧,才能高忱无忧。
深忧安全威胁在哪里,预想怎么办,全民动员、全民参与,警钟常鸣,常备不懈。
•只有平时多找问题,关键时刻才能没有问题。
乐观构思,悲观计划,乐观执行;少看成绩,多找问题,提高标准,狠抓落实;当问题的乐观派、问题的“猎手”、问题的“分配者”、问题的“终结者”。
•常态化保持“应急、准备应急”状态。
聚焦“1个中心”,用好“2个渠道”,衔接“3个机制”,应对“4类事件”,常备“5个系统”,把握“6条原则”,落实“7个准备”,小规模常备,中规模预备,大规模申请体系支援,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无备。
关于北京市乡镇基层政府应急管理的思考
关于北京市乡镇基层政府应急管理的思考摘要:基层政府承载着应急管理的各项具体工作,是提高预防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直接主体。
本文以北京市乡镇基层政府为例,对其有关应急管理工作的理念,相关组织机构的工作模式和应急预案的设计与运行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其成就和不足,并且给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基层政府;应急管理;基层政府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2当前,改革开放的进程已经进入到深层次阶段,突出表现为均衡的利益格局已经被打破。
这一方面激发了活力,促进了经济发展;但是另一方面随着利益分配的不均衡和收入分配的不公正等问题,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出现了各类公共危机事件。
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必须提高面对危机时的应急管理能力。
而基层政府承载着应急管理的各项具体工作。
它是离应急事件最近,也是能最快到达事件现场,直接对应急事件负责并实施各种应急手段的一级组织。
可以说,基层政府是提高预防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直接主体。
它在面对危机时的表现直接关系到应急管理的成败。
同时,加强基层政府应急管理工作,也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重要体现,这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一、北京市乡镇基层政府应急管理的成就(一)应急管理机构建设日趋完善我国政府应急管理机构体系从上至下共分为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和县(不设区的市)四级。
基层政府一般设有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在城市化进程中,基层政府积极搭建应急管理组织机构平台,明确应急管理责任体系,成立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由地区党政一把手担任,副处级领导担任副主任,各科科长、基层单位一把手担任成员,地区党政办公室为应急委办公室,负责地区应急管理的日常工作,实现与市区相应组织机构的有效对接,作为应急机构体系的末端,有效的承载了突发公共事件及时识别与初期处置的职能。
(二)应急预案数量庞大、内容具体根据《北京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要求,北京市乡镇基层政府基本都制定《基层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某乡镇为例,该地区制定了33个切实可行的应对突发事件的分项预案。
新形势下加强应急管理部门工作的思考
新形势下加强应急管理部门工作的思考摘要:我国应急管理体制历经数次改革,2018年应急管理部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形成了以大部制、综合性、防救结合为导向的应急管理体系,是中国应急管理体系的里程碑。
本文通过分析应急管理部门改革初期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根源,对应急管理部门的工作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应急管理部门工作的方法。
关键词:应急管理公共管理体制新形势2018年应急管理部正式成立,标志着我国开始建立由一个部门牵头、其他相关部门协同的应急管理体制正式形成。
当前,应急管理体制改革已初显成效,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应急管理部门如何把握应急管理工作的核心关键,充分发挥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制优势,值得深入思考。
一、我国应急管理模式的发展历程纵观我国应急管理模式的改革发展,具有鲜明的林德布洛姆渐进决策理论模型的特点。
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末,我国一直处于以政府为主体,单灾种、分部门的应急管理阶段,即针对一个灾种,由一个部门或专门成立一个临时机构负责对应的应急管理工作。
2003年,在取得抗击非典重大胜利后,为了提高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国家成立应急预案工作小组,着手开展我国“一案三制”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随着2005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印发,搭建形成了我国应急预案框架。
2007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明确提出健全“国家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的要求,标志着我国已逐步进入了综合协调、分部门处置的应急管理阶段。
2018年,应急管理部挂牌组建,表明我国应急管理转入了大部制、综合性、防救结合的应急管理体系发展新阶段,张兴凯将其形容为“综合应急阶段进程”,多灾种、“防救结合”是这一阶段的标志。
总体而言,应急管理部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应急管理体系从分散走向整合、从碎片化走向整体性的总体趋势。
二、基层应急管理部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一)职责边界不明确,队伍配置存短板改革之前,应急管理相关的职能分散在多个不同的部门,如安全生产的职能在安监部门,减灾救灾的职能在民政部门,森林防火的职能在林业部门,防汛抗旱的职能在水利部门。
对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相关问题的思考
画中国机构改革与管理对应惠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相*^向题的思考^籲汪崎仇大源李强2020年9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深化应急管 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意见》,明确了改革的“五项 原则”和“九项任务”。
各地都在按照中央要求推进改 革。
结合江苏改革实际,要深化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 法改革,需要从理论上全面研究剖析,并在实践中妥 善处理四组关系。
―、关于政府和企业的关系进人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 格局,更需要统筹发展与安全。
近年来,各地各部门 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把安全生产放在 极端重要位置来抓。
响水“3 •21”特别重大爆炸事故 后,国务院对江苏的安全生产问题开“小灶”,用一年 时间进行了专项整治,实现了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 亡人数“双下降”。
期间,江苏各地各部门安全生产监 管执法人员日夜奋战,加班加点、查隐患、严执法,为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向好作出了贡献。
但仍有一些企业 安全生产意识淡薄,甚至因一己私利而置法律法规于 不顾,发生违法违规行为。
企业是生产经营的主体,应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工 作人员不能由政府“安监员”异化为企业“安全员”,而要多措并举、精准施策,推动企业落实落细安全生 产主体责任。
根据法律法规规定和机构改革职责调整情况,应急管理部门负责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和有关危险化 学品、烟花爆竹、矿山、T.贸等行业领域安全生产监 管,以及地质灾害、水旱灾害、森林火灾等有关应急 抢险和灾害救助等职责。
根据“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要求,其他部门也承担相关安全生产职责。
随着经济社 会持续快速发展,应急管理监管执法对象数量众多、情况复杂。
以无锡市为例,无锡市工贸企业涉及危化 和冶金、有色、机械、纺织、建材、轻工、烟草、商贸9 个行业636个门类,约6万家企业,其中10%为规模以 上企业。
®在此背景下,如果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不转 变工作方式、明确工作重点,不仅有限的行政资源难 以支撑,而且必然管不住,更管不好。
应急管理的心得体会(精选5篇)
应急管理的心得体会(精选5篇)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有这样的时机,要好好记录下来,这样有利于培养我们思考的习惯。
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能感染读者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应急管理的心得体会(精选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应急管理的心得体会1今年来,xx集团应急办在区委区政府办的正确领导下,紧密围绕公司工作大局,认真贯彻区政府应急办的指示精神,坚持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综合能力水平不断提高,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一、全力做好值班值守和信息报送工作在值班值守工作中,我们把所有子公司都纳入值班编排,完善值班考核制度,规范工作程序,要求逐级上报,注重完善值班值守工作规范和值班人员工作守则,从而使大家责任明确、工作规范。
在值班工作中始终坚持做到有耐心、有细心、有热心,做到了有登记、有报告、有落实、有反馈,特别是领导交办的重要工作,都积极想方设法认真办理,全部完成所有值守报送工作。
二、全力做好应急管理工作(一)进一步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高综合应急救援能力。
根据年初工作部署,我们成立了以董事长巢亮同志为指挥长,总经理陈大雄同志和副总经理王洪宇同志为副指挥长的应急小组。
完善了应急工作流程和责任。
以xx集团为依托,各子公司为基础力量,逐步构建起以xx建设和xx物业为专业力量的应急救援体系,提升应急救援能力,最大限度的保障园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园区稳定。
(二)精心组织开展应急管理知识宣教活动。
每个星期一和星期四的晚上,应急小组组长王洪宇同志组织xx集团的工程开发部及总工办同志,集中园区各个施工单位的安全负责人员,在集团会议室进行专项会议,以工地安全、地质防汛、工程质量安全等方面进行指导和培训,针对部份民工警觉性较差、缺乏自救、自护的防灾意识和能力进行重点宣教,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节假日更是组织工程开发部同志到一线进行宣传和检查。
(三)积极处置应对突发事件。
严格按照工作要求,妥善办理区政府应急办的日常工作,坚持“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原则,接到通知,及时查明、核实情况,迅速依次向有关领导报告,确保了各类突发事件的有效处置。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应急管理工作
对新形势下应急管理工作的分析和思考2018年4月16日,应急管理部挂牌成立,正式对外履行职责,全国大应急的改革序幕从此拉开。
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发展时期,各类矛盾和突发事件相对较多。
面对危机多发、频发的挑战,健全应急管理体制,加强应急管理局工作,不断提升应对危机的组织化程度和综合化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且意义重大。
一、以特性为基础,找准应急管理的突破点基层作为整个社会体系的重心,是社会管理的基础,也是应急管理的基础。
作为参与者和管理者首先要弄清楚应急管理的特点,相对于平时管理而言,应急管理有以下特点:(一)紧迫性紧迫性就体现在一个急上,如果不急就不是应急管理,造成紧迫性的原因有两个:1.时效性。
任何管理活动都有时效性,但应急管理的时效性更为明显和突出,在应急管理中超过时限的活动没有任何意义,所以要求应急管理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体现出时间上的急。
2.严重性。
这里的严重性不是指已经发生的破坏严重性,而是指如果应急工作做不好的话,后果严重,将会带来人员和财产的严重损失。
(二)复杂性1.不确定性。
应急管理的不确定性来源有两种,一种是现实的不确定性,一种是未来的不确定性。
2.多样性。
环境和承载体都具有多样性,多样性要求应急管理既要遵循应急管理的一般规律,同时要考虑情况的特殊性,针对不同的事件、环境和承载体,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
(三)临时性临时性是应急管理区别于平时管理的又一重要特点,同时也是应急管理生来具有的特点,应急管理的临时性体现在组织机构的临时性、人员职责的临时性、协调合作的临时性。
二、以体系为载体,找准应急管理的着力点(一)组织领导体系。
一是抓机构建设,按照“有职能、有机构、有人员”的要求,全面加强基层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建立健全统一指挥、结构合理、反应灵敏、保障有力、运转高效的突发事件应急体系。
二是抓责任落实,明确应急管理机构工作职责,明确日常办事机构,开展应急管理工作,政府突出抓组织、抓协调,主管部门重点抓贯彻、抓落实,基层着力抓动员、抓配合,形成上下协调,统一高效的应急管理运行机制,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
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应急管理工作是保障社会安全和稳定的重要工作,下面是我的一些建议:
1. 加强应急预防和准备:建立完善的应急预警系统,提前进行应急演练,确保员工和公众对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和意识。
2. 建立应急管理机制:建立一个统一的指挥机构,负责统筹协调各部门的应急工作,确保信息畅通和资源的合理分配。
3. 加强社会化救援力量: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应急救援工作,培养更多的专业救援人员,建立应急志愿者队伍,提供及时有效的救援服务。
4. 加强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权力,确保应急管理工作的规范和效果。
5. 提高公众安全意识: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应急管理工作的认知和理解,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减少伤亡和损失。
6. 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加强与相关机构和国际组织的合作,共享应急管理信息,提高预警和应对能力。
7. 不断学习和总结经验:定期组织应急演练和事后评估,总结经验教训,完善应急管理方案和措施。
总之,做好应急管理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合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突发灾害和事件,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对地方政府应急管理执行力的几点思考
摘要 : 地方政府处在应急管理的第一线 , 它的执行力强弱直接决定着突发公共事件能否得到 快速、 有效、 妥善的解决。地方政府应急管理执行 力不强存在 于执行人 员、 制度、 组织、 术等几 技 个障碍因素。要从根本上提升地方政府应急管理执行力 , 执行人 员应 当加 强素质培养 , 创新行政 运 行机 制 , 进 法制建设 , 推 强化政 府 问责制 。 关键词 : 方政 府 ; 急管理 ; 行 力 地 应 执 中 图分类 号 :9 12 文献 标志 码 : 文章编 号 :0 9— 8 4 2 1 ) 3— 0 7— 4 C3 . A 10 2 5 ( 0 0 0 0 4 0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 、 体制转轨的双重过渡期 , 社会矛盾突出 , 危机事件不断。与此同时 , 冰冻 、 地震 、 洪涝、 干旱等特大 自 然灾害频繁发生 , 加剧 了转型时期整个社会的不 和谐 , 对政府应对危机的能力提 出了 严峻考验。在全国人大十届 四次会议上 , 温家宝总理在《 政府工作报告》 中明确提 出了“ 提高政府执行力 ” 的要求 , 这是 中央 第 一次 提 出“ 府执 行 力 ” 政 的概 念 。在 十七 大 报告 中 , 锦 涛 总 书记 又 一次 将 政 府 执行 胡 力建设作为一个重要的问题提 出来 。应急管理执政府工作与进步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加强危机意识的养成 , 建立健 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机制、 体制和 法制 , 提升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执行能力 , 已成为各级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 地方 政府 是应 急 管理 的执行 主 体 “ 政府执行力指 的是能够准确理解政策的 目标及方向, 并通过精心设计方案、 实施方案和对各种人财 物、 信息、 法律 、 制度等资源进行集中调控和使用 , 从而达到有效执行政策 , 完成 既定 目标的政府 内在的能 力和力量 。 …它是政府高效运作的重要保障 , ” 是建设 现代法制政府、 责任政府、 明政府的内在需要 , 透 也 是 树立 政府 公信 力 的有效 途 径 。应 急管理 作 为政 府应 对 和处 置 公共 突 发事 件 的 重 要管 理 职 能 , 其工 作 效 率和水平反映了政府 的执政能力和行政效能。 “ 地方政府处在应急管理 的第一线 , 的执行力强弱直接决 定着突发公共 事件 能否得到快速 、 它 有效、 妥善的解决 。 【 湖北石首事件 , ”2 本来是个普通的案件 , 因为县领导处置不当, 最后引发了大规模群众骚乱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中科学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中科学问题的思考和建议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我国面临着日益复杂多变的突发公共事件挑战。
这些事件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它们的发生往往具有突发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构成严重威胁。
因此,加强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提高应对能力,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中存在的科学问题,提出相应的思考和建议。
通过对当前应急管理现状的分析,揭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而从科学角度出发,探讨如何提高应急管理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本文希望为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为提升我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贡献智慧和力量。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详细分析突发公共事件的类型、特点和影响,探讨应急管理中存在的科学问题,如预警预测、决策支持、资源调度、救援指挥等。
结合国内外应急管理的成功经验和案例,提出针对性的思考和建议,以期为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二、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现状与挑战近年来,我国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应急管理体系,包括应急预案制定、应急资源调配、危机信息发布等多个方面。
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趋势的加强,我国应急管理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
一方面,突发公共事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日益增强。
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台风等频繁发生,事故灾难如矿难、火灾、交通事故等也不容忽视。
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也对应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些事件往往具有不可预测性、破坏性大、影响范围广等特点,使得应急管理工作难度加大。
另一方面,我国应急管理体系还存在一些不足。
应急管理资源分布不均,一些地区在应对突发事件时资源紧张,影响了救援效果。
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滞后,信息收集和传递不及时、不准确,影响了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应急管理的心得体会范文(精选10篇)
应急管理的心得体会应急管理的心得体会范文(精选10篇)当我们积累了新的体会时,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里,让自己铭记于心,这样就可以通过不断总结,丰富我们的思想。
那么好的心得体会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应急管理的心得体会范文(精选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应急管理的心得体会篇1此次演练让全体师生了解了防震、疏散等应急避险知识,教师沉着镇定、恪尽职守,各位同学临危不惧、同心协力,师生同舟共济、众志成城,因此演练十分成功。
通过观摩演练,我有以下几点体会:一、领导重视,演练组织到位领导高度重视是演练成功的保障。
本次应急疏散演练,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演练领导组,制定了比较完善的《安全演练方案》,设立了指挥部,明确了工作人员分工及职责,并在演练前详细向师生讲解预案内容,让师生熟悉演练程序。
二、筹划缜密,演练预案安全可行在方案中就演练的时间、路线、内容、对象都作了具体的说明。
对这次演练的具体操作程序、疏散要求与注意事项作了——讲解。
为了确保演练活动按方案顺利进行,进一步明确疏散集合地点、疏散顺序和注意事项。
要求班主任教育学生,听到警报后,全校师生必须服从指挥,听从命令,立即迅速、安全进行疏散,不能再收拾物品;不得拥挤、推搡,排好队有秩序地下楼,不得重返教室,更不得喧哗、开玩笑;如发现有人摔倒,应立即将其扶起,帮助一起逃离危险地。
要求各司其职,到达规定的位置,完成各自的任务。
三、井然有序,演练效果良好总指挥通过广播下达命令,在场教师指导学生有秩序地迅速避震及疏散。
到达目的地,各班主任马上清点人数,向分管校长汇报。
演练指挥小组坐阵统筹,驾驭全局。
这次活动全部学生从教室撤离到操场只用了3分钟,演练按预案进行,整个演练过程既紧张、激烈,又有条不紊。
提高了我校实际应对和处置实发安全事件的能力,更进一步增强师生的安全意识,增进师生之间的患难真情,真正掌握在危险中迅速逃生、自救、互救的基本方法,提高抵御和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能力,整个演练活动达到了预期目标。
我国政府突发公共事件响应机制的问题探析
我国政府突发公共事件响应机制的问题探析摘要政府突发公共事件响应机制,是政府应对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行动准则和行为导向,在应对突发事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进入21世纪,国际社会突发事件频繁发生,各类危机不时爆发,我国也不能例外。
随着国内外形势的日益复杂和多变,如何及时有效地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已经成为我国政府当今以及将来必须面临的重大课题。
根据政府责任理论和危机治理理论,面对突发事件,政府必须及时有效地采取应对措施,与公众之间形成公开透明的信息沟通的互动关系,及时消解矛盾,化解危机,使社会安定与和谐得到保障。
自2003年“非典”事件发生以来,我国在政府突发公共事件响应机制的建设和实践方面做了大量的努力,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颁布,表明了我国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问题上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
但是,总体而言,我国政府突发公共事件响应机制及其实践,与我国当前所面对的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以及公众的期待之间,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例如,在相关法律体系建设和政府与公众信息沟通等方面问题上.还存在不少漏洞。
因此,我们,应该从强化政府责任、完善法律制度,以及加强网络舆论引导等渠道,进一步完善我国政府突发公共事件响应机制。
关键词:政府;公共突发事件;响应机制;政府责任;行政效率Our country government public emergency response mechanism of the problem analysisAbstractGovernment public emergency response mechanism , we deal with the government and handle emergencies guidelines for action and behavior -oriented, has a pivotal role in responding to emergencies . In the 21st century,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emergencies occur frequently, from time to time various types of crisis erupted one after another , China's is no exception. With the increasingly complex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situations and changing , how timely and effective response to public emergencies , has become a major issue in today's and the future of our government must face .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government responsibility and crisis management theory , in the face of emergencies , the government must take effective and timely response measures form a transparent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public and the communication of information , timely digestion conflicts, to defuse the crisis , structured to respond to a set of mechanisms to safeguard social stability and harmony. Since 2003 , " SARS" incident,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public emergency response mechanism the government has done a lot of efforts and achieved good results . 2007 "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Emergency Response Law " was promulgated , indicating the country in response to the issue of public emergencies has achieved results. But, overall , our government public emergency response mechanism and practice , between the complex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currently facing our country , and the public 's expectations and there is still a wide gap . For example, the . Still many loopholes in the legal system construction -related issues with the public information and government communication. We, therefore, should strengthen the government's responsibility to improve the legal system , and to strengthen the network and other channels to guide public opinion , to further improve our government public emergency response mechanism .Key words: The government; Public emergencies; The response mechanism; The government responsibility; Administrative efficiency目录一、引言 (1)二、政府突发公共事件响应机制的理论分析 (1)(一)突发公共事件响应机制的概念 (1)(二)政府突发事件响应机制的理论基础 (2)三、建立和完善政府突发公共事件响应机制的意义 (3)(一)建立突发公共事件响应机制有利于更好地履行政府职能 (3)(二)建立政府突发事件响应机制有利于提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 (4)(三)建立政府突发事件响应机制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和谐 (4)四、我国政府突发公共事件响应机制现状分析 (4)(一)我国政府突发公共事件响应机制取得的成绩 (4)(二)我国政府突发公共事件响应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5)五、对完善我国政府突发公共事件回应机制的路径思考 (7)(一)政府要合理地引导和利用网络舆论的积极作用 (7)(二)创新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法律体系 (7)(三)建立突发事件处置中的奖惩机制 (7)(四)加强与民众的双向信息沟通,建立完善的信息反馈机制 (8)六、结语 (8)注释 (8)参考文献 (9)致谢 (11)一、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
关于基层政府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若干思考
关于基层政府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若干思考发表时间:2020-06-02T13:22:35.173Z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4期作者:徐兴开[导读] 摘要:在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中,基层政府应急管理工作逐渐被提上日程,加强应急信息平台建设,完善应急信息系统建设工作正在有序进行。
天津市德安圣保安全卫生评价监测有限公司天津市 300000摘要:在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中,基层政府应急管理工作逐渐被提上日程,加强应急信息平台建设,完善应急信息系统建设工作正在有序进行。
作为基层政府应急管理工作的基础,信息的及时性、时效性以及精准性将直接影响到政府应急管理工作以及突发公共事件的预警预测等方面。
本文首先分析了新时期基层政府应急管理体系的特点,进而对新时期基层政府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出了具体的可行性措施与建议。
关键词:基层政府;应急管理体系;思考;一、引言在政府管理建设中,政府应急管理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往往是对事故现场的处理,因此,谈到应急管理,人们对此的认识往往基于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就事论事。
实际上,突发公共事件的现场处理只是政府应急管理的一个环节,而也不应当是应急管理的全部,特别是在当前我们正在打造的应急管理工作,这一点可以从《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得到启示。
很显然,应急信息工作是政府应急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责,它对政府应急管理的影响,主要通过应急信息的三个主要的性质,即及时性、有效性、规范性。
[1] 总体来说,应急管理部门正在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在应急管理指挥、抢险救援、灾害治理、安全生产监管等工作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新时期基层政府如何深化应急管理体制改革,如何充分发挥体制改革带来的优势和力量,如何构建基层应急管理体系等问题尚没有明确的规定和指导。
所以,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对于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思考的研究就非常有意义。
二、新时期基层政府应急管理体系的特点2.1 基础性在新时期基层政府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新时期政府应急管理对于社会的高效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就是通过预防为主来建设其相应的应急管理体系。
新时代应急管理的思考1000字
新时代应急管理的思考1000字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应急管理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在新时代,应急管理不仅仅是一种应对突发事件的手段,更是一种全面的管理体系,涉及到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等多方面。
本文将从应急管理的概念、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应急管理的概念
应急管理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时,通过对事件的预测、防范、应对和恢复等措施,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和保障。
应急管理的目标是要使突发事件的影响最小化,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确保社会经济的稳定和正常运行。
二、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应急管理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一方面,由于我国应急管理体系还不够完善,管理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另一方面,由于突发事件的种类越来越多,应对手段也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
例如,在新冠疫情突发时,医院及时建立隔离区和疫情门诊,政府组织专家进行疫情防控,通过多措并举,成功控制了疫情的蔓延,但也暴露了我国应急物资准备不足、应急响应机制不够灵活等问题。
三、未来发展方向
未来应急管理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全面的、多元化的。
一方面,应该加强应急管理的人才培养,建立完善的应急管理人才队伍,提高应急管理的专业化水平。
另一方面,应该加强应急管理的科技应用,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来提高应急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同时,应当完善应急管理的法律制度,提高应急管理的法治化水平。
新时代应急管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只有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建立完善的应急管理体系,才能有效地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加强基层政府应急管理工作的理性思考纪宗宝
加强基层政府应急管理工作的理性思考纪宗宝摘要:随着我国社会转型速度的加快,社会生活中各种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各种危机已由非常态化的偶发转变为常态化的频发,政府作为公权的代表,必须在处理危急事件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建立应急型政府,实现政府应急管理的常态化,已成为政府管理社会的一项重要职能。
关键词:应急型政府;危机管理;常态化解决公共危机市政府应急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经常由于在处理公共危机时,没有针对性的常设机构,使政府在处理公共危机时变的被动,笔者通过分析政府在应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的提出了几项解决路径,仅供参考。
一、我国应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一)危机管理的常设机构缺失我国目前仍处在发展中国家的位置,在公共危机管理方面,还有许多制度不是很完善,由于公共危机涉及到的领域较多,需要多个部门来协调处理,但在具体事务的决策上,必须有专门的机构来解决。
而我国恰恰在这方面比较缺失,在很多危机发生前无人处理,致使很多可以避免的危机被矛盾激化而失去控制,这将大大降低政府采取措施缓解矛盾的有效进程。
(二)管理层级太多,基层政府缺少处置危机事件的应有决策权我国政府的管理层级是金字塔式的,领导层人员少,基层的人员多,而权力大多掌握在领导层手中,当发生危机时,基层人员无权进行处理,要一层一层向上级汇报,这种集权式的管理模式一定程度上来说有其优点,但在公共危机发生时,弊端就凸显出来,政府组织层级过多,权力过于集中,基层组织缺乏决策权,层级汇报不仅拖延了办事效率,还促使危机矛盾激化,加重公共危机带来的后果。
(三)危机管理与“常态管理”界限不清常态管理是指政府相对于平稳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处于正常运行态势下所进行的管理,而危机管理,则是自然环境或者社会冲突灾难性事件所引发的日常情况下的政府管理,公共管理是应急管理与常态管理的统一体,之间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
在常规性公共管理中潜藏着非常规性的因素,而在非常规性公共管理中也蕴含着常规管理的一般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完善政府应急管理机制的思考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提升政府应急能力是新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新要求,科学高效的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构建完善的政府应急管理机制是当前全面提高行政能力的重要任务。
党的十七大也再次提出了“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明确要求。
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机制,加强应急管理机制建设,是党中央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对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解决公共突发性事件的实际效果,进而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的稳定发展,显得尤为必要。
一、完善政府应急管理机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一)完善应急管理机制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强调发展的速度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
应急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人员伤害,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活力与秩序的有机统一,是一个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保持安定团结的社会。
当前公共安全领域出现的严峻形势,就是一种“不和谐”因素,突发公共事件频繁发生,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得不到有效保障,就不是和谐社会,应急体系不健全,应急管理工作薄弱,就谈不上构建和谐社会。
要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更加重视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切实加- 1 -强应急管理工作。
(二)加强应急管理机制是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必然选择。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各种传统和非传统的、自然的和社会的安全风险、矛盾交织并存,各类突发事件常以意想不到的时间和方式发生,突发公共事件的诱因日趋复杂,由此造成的影响日趋扩大,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任务日益繁重,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
这此都在考验和检验我们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和水平,成为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大课题。
同时随着形势发展,原有的应急管理和危机处置机制的弊端逐步显露出来,突出表现在:基础薄弱、资源分散、信息不灵、渠道不畅、多头指挥、职能交叉、群众应急意识不强和监测预警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
由此切实调整和构建适应新形势需要的应急管理机制、全面增强应急管理能力成为政府加强执政能力、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必然选择。
(三)加强应急管理机制建设是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
当前,我国改革发展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既有因举措得当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平稳进步的成功做法,也有因为应对失误从而导致经济徘徊不前和社会动荡的失败教训。
而突发公共事件具有发生突然、起因复杂、判断困难、蔓延迅速、危害严重、影响广泛的特点,如果没有完善的预警体系、高效的应急机制,不能有效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就会给社会发展带来难以预料的不利影响,只有建立健全完善的应急管理- 2 -机制,经济社会的突破性发展才有充分而可靠的保障。
二、当前政府应急管理机制面临的现实困境科学有效的应急管理机制是成功应对危机,维持社会系统良性运行的保障,是实现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关键。
我国政府在长期的建设和改革实践中,经受住了各种各样的公共突发性事件的考验,并在管理与应对公共突发性事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初步建立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制定了一系列与处置突发事件有关的法律法规,应对突发事件的法制化建设也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当前我国应急管理机制在现实中仍存在诸多不足。
(一)政府综合应急能力还需提升。
政府综合应急能力是评价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指标,当前频发的突发事件对政府在新时期、新形势下的应急能力提出了挑战。
政府机构改革中存在的职能弱化、权责划分不清等问题,使政府应急权利与责任并未落实到位,政府管理与应对公共突发性事件的观念没有真正从治理为主转变为以预防为主,没有防患于未然的意识,对公共突发性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预防缺乏足够重视,存在麻痹和侥幸心理,往往在公共突发性事件的灾难性后果发生后才想办法补救。
同时政府没有把对公共突发性事件的管理与应对纳入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对公共突发性事件反应能力不足,公共突发性事件应急管理发生时往往被动,同时缺乏危机管理意识,对公共突发性事件的教育培训和宣传不够,对公众的危机教育培训很少甚至没有,宣传也流于形式,使公众面对公共突发性事件时缺乏理性,显得惊慌失措,无法采取有效措施或积极配合政府应对公共突发性事- 3 -件。
因此需要借鉴发达国家的应急模式与经验,发挥政府在突发事件应急中的重要作用,提升政府的应急能力。
(二)信息技术支撑力度还需加强。
目前我国还没有健全的危机管理信息系统,没有形成统一的信息发布机制,对突发事件的各种信息分析处理能力不足,以至于信息资源在危机应对中的价值未能充分体现,同时受传统的行政管理思维模式的影响,漠视公民的知情权,封锁突发事件信息、不客观的发布信息或者报喜不报忧都会引发公众的心理恐慌,为各种谣言、流言的传播滋生土壤,最终导致突发事件扩大升级,使应急管理陷入被动的境地。
在发生公共突发性事件时,都是以部门为单位逐级汇报,缺乏快捷、有效的沟通渠道。
信息量并不是不够大,也不一定不及时,最大的问题在于信息分散和部门垄断,无法在危急时刻统一调集,迅速汇总。
信息的公开性,透明度不够高。
(三)应急法律法规还需健全。
建立健全应急管理的法律法规是提高政府总体应急能力的关键,虽然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国家安全法》、《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条例》、《安全生产法》等35个与公共危机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但这些法律只适用于管理与应对某一类公共突发性事件,至今还没有一部统一处置各种突发事件的紧急状态法,没有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明确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在应急管理工作中的职责、义务,没有对公民的权益作出相关规定,也未形成程序化的应急管理模式,阻碍了依法治国的进程,因此必须将完善应急法律法规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进一步修改补充现有的法律法规,健全法律法规贯彻执行- 4 -的配套制度,使国家管理与应对突发事件形成一个完善的法律体系。
(四)应急管理机制还需完善。
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不仅取决于危机意识的提高、应急预案的周密、组织体系的健全、更需要应急机制的完善。
首先,应急管理和应对机制不完善。
缺乏对公共突发性事件应急管理机制与应对相关的人力物力资源的保障机制和整合沟通协调机制;包括预警机制等在内的应急管理机制不够具体;与国际和地区间的合作机制也有待完善。
其次,责任追究制不完善。
近年来,由于发生一系列的安全生产等公共突发性事件,引起国务院对公共突发性事件的高度重视,促成了新的责任追究制度——官员“问责风暴”的生成。
虽然它起到了追究领导者管理公共突发性事件责任的作用,但官员问责的主体依然是上级政府部门,这必然导致从中央到地方问责逐渐趋于弱化,不能更好地使地方失职官员承担道义上、政治上、法律上的责任。
同时,目前的官员问责主要局限于重大安全事故和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对较小的公共突发性事件问责不够,而且官员问责能否成为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制度有待实践的检验。
最后,监督机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监督机制一般分为内部监督、外部监督两种。
对政府管理与应对公共突发性事件的内部监督缺乏法律支持和平等保障,使其形式化严重;而外部监督由于受利益关系、人情关系及政府控制的制约,使其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完善政府应对公共突发性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对策建议我国政府在应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过程中积累的经- 5 -验为完善应对公共突发性事件奠定了基础,在应对突发事件中存在的问题为切实加强对公共突发性事件的管理指明了方向。
立足于我国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经验,针对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对策与建议:(一)落实问责制,提升政府综合应急能力。
首先,树立危机意识,落实行政问责制。
危机意识是危机管理的起点,危机治理必须更新行政观念,强化政府机构运作中的危机意识,把危机管理纳入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之中,落实行政官员的行政问责制,把应急能力评价纳入政府和部门工作绩效考核体系,细化奖惩体系,强化领导干部的应急管理职责,进一步促进政府官员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其次,提高政府应急指挥能力。
政府的应急指挥能力是政府应急能力的核心。
一是要监督各相关部门、人员加强对突发事件的预警监测,预防事件的发生;二是要迅速调动相关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突发事件的应对中,同时能协调不同部门、地区之间的协同应对,确保应急机制运行的高效顺畅;三是在重大突发灾难性事件发生后,应及时合理安排受灾人员和灾后重建,避免遗留危机后遗症,稳定公众心理。
(二)建立完善的信息反馈网络,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我国政府应建立健全公共突发性事件报告制度,完善信息保证系统,健全预警预报责任制,逐步建立起完善的信息反馈网络。
具体来说,就是要组织专门人员研究,尽快查清事件真相,而后通过新闻媒体及时公布真相,并加强与民众的沟通,多倾听民众的心声,特别是应避免流言蜚语的快速传播,在公共突发性事件的第一时- 6 -间,主动与媒体联系沟通,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等形式,全面详细地向民众通报公共突发性事件的进展过程及应对的措施。
同时,尊重公民的知情权,及时地回答公众的问题,畅通沟通渠道,这就掌握了社会舆论的主动权,达到了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及时传播公共突发性事件的目的。
(三)建立健全政府应对公共突发性事件的法律法规,形成一个完善的法律体系。
应尽快制定一部《突发事件与紧急状态处置法》,对政府在突发事件中的职责权限及紧急状态下的例外权限,突发事件的责任承担,组织管理体系、保障机制等加以规定,从宏观上指导我国政府管理与应对突发事件,同时,应进一步修改补充现有的法律法规,健全法律法规贯彻执行的配套制度,使国家管理与应对突发事件形成一个完善的法律体系。
(四)建立健全公共突发性事件预警体系和应急管理机制,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一方面建立健全公共突发性事件预警机制,包括监测预测机制、信息机制、合作机制、实践机制等。
坚持以预防为主,不断探索应急管理工作规律,加强预警预报,并科学编制可操作性强和实施有效的应急预案,对公共突发性事件的级别分类,可能的预兆范围、目标任务、具体处理方案及应急预算等方面予以明确的规定。
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公共突发性事件的应急管理机制,坚持分级负责,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性质、等级、危害范围及影响程度,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抓好先期处置,并及时上报情况、困难问题及应对的建议措施,并组建相应的应急指挥部,迅速调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形成一个有条不紊、- 7 -权责分明的应急管理机制。
按照应急预案指挥和组织应急,做到应急响应及时、指挥规范协调有序、应急机动力量及技术设施配套,相关方面协同联动,保证应急管理预测预警准确、发现及报告及时、预防处置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