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周长和面积复习》评课稿_说课稿
圆的周长小学数学六年级说课稿(优质15篇)

圆的周长小学数学六年级说课稿(优质15篇)教案模板的制作需要注意语言简练、逻辑清晰、层次分明。
阅读下面的教案模板范文,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设计的要点。
《圆的周长》小学数学评课稿1、本课的教师能以学生喜爱的游戏“赛跑”引出课题,强烈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的应用价值。
引起学生要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
2、教学中教师能有效利用课件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研究圆周长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用各种方法测量圆的周长,在测量的过程中学生想出了各种方法,有的学生用易拉罐、有的用一元硬币、有的用线绳等等工具测量圆的周长,学生感到很不方便,继而引导学生探究圆的周长公式,运用圆的周长公式来解决问题的欲望。
3、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圆的周长公式这一环节时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重视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重视同学间互相合作、交流,在汇报研究结果时教师能及时引导学生根据规律判断出如果直径5厘米,周长可能是多少?如果直径6厘米周长可能是多少,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验证从而得出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是半径的6倍多一些,探究出圆的周长的公式,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圆的周长的理解。
环节清晰,一环扣一环。
教师那种潜移默化启发起到了主体作用。
4、把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紧密地联系起来如计算中央大街转盘到的周长,能让学生面对现实问题自己去寻找条件和解题途径,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遗憾之处,如果教师在时间的安排上在合理一些,在语言的表述上完善一些就更加完美了。
六年级数学《圆的认识》评课稿陈老师在本课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独立操作,独立学习,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通过看了又看,画了又画,折一折,量一量等操作,经历了猜想,发现,归纳等活动,感受并发现了圆的特征;认识了圆心,半径,直径;学会了画圆;体验了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与生活中圆的美;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发现美,鉴赏美的能力得到了煅炼;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加深了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喜爱,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感情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顺利达成。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周长》评课稿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周长》评课稿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周长》评课稿「篇一」复习课它既没有新授课的“新鲜感”,也没有练习课的“成就感”。
但是听了陆老师执教的《平面图形的复习课》一节课,让我们受益匪浅。
这节课陆老师以一句“生活中的图形无处不在,那么其中哪些是我们学习过的平面图形呢?”引入,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让学生说出学过的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和圆),以及各图形面积的推到过程,老师只是在学生讲解时出示相应的图形面积推导的多媒体动画,让其他学生更好的回顾。
体现了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的。
小组活动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将课前剪好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和圆,贴在大纸板上,形成知识网络,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乏味的复习课充满活力,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在练习设计上形式多样,既有基础练习,又有拓展练习,既重视数学知识的练习,更重视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特别是最后一道题:这是学校校园平面图!在这道题讲解中陆老师巧用电脑,让学生在画图板上通过对图形的切割重组,更好的理解,让数学知识与实际应用互相结合,这既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内化,也有利于学生发展思维,提升应用能力,同时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中体验、感悟数学知识的价值。
总之,陆老师的课前准备充分,课上合理分配时间,把握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不仅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更是以学生为之主体。
是一节很成功的示范课。
当然,我们的老师的课都不可能达到100%的完美,所以就这节课个人有以下几方面意见:周长和面积公式的推导是平面图形的一个重点,本节课却没有提及周长,应该让学生明确知识的形成,以便更好的掌握与运用知识。
课堂中运用几何画板过程中环节过渡不够自然,以后有机会老师和学生应多运用。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周长》评课稿「篇二」1、整节课思路清晰,环环相扣,师生互动性良好。
2、整堂课体现了大容量快节奏,练习设计形式多样.本课教学设计紧凑,环环相扣,容量大,节奏快,充分利用了课上的每一分钟.无论在学生验证猜想时,还是探究化简比的方法时,教师都要求全员参与.练习设计层次性强,有梯度,题型灵活多样,供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关注了全体。
《圆的周长和面积的复习》教案(通用14篇)

《圆的周长和面积的复习》教案《圆的周长和面积的复习》教案(通用14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圆的周长和面积的复习》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圆的周长和面积的复习》教案篇1教学素材:根据人教版和北师大版课标教材六年级上册中圆的相关知识自行开发的教材。
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进一步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
2、能运用圆的知识熟练、正确解答有关圆的周长和面积的问题。
3、建立知识间的联系,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教学设计思想:复习课是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已学过的知识,建立知识间的联系,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课型。
复习课不同于练习课,复习课虽然要继续训练解题的技能技巧,但其更重要的任务是把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把原来分散学习的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它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
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稳定、清晰的核心概念,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便于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也为以后学习新概念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二、回顾整理,讨论交流。
1、怎样求圆的周长?求圆的面积有几种情况?2、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3、精彩会放。
(教师结合课件演示帮助学生回顾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4、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对我们学习的启示。
(转化思想)5、学生交流:在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时怎样能够提高计算速度?三、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教师结合图片演示,让学生提出有关圆的周长和面积的问题。
图片内容:农村的喷灌、碾子、拴在木桩上的小羊。
四、走进美丽的图形世界教师通过一些圆形和正方形等图形的变化,形成各种几何图形,让学生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五、开心词典以开心词典的形式,让学生做六道选择题。
六年级数学《圆整理和复习》评课稿

六年级数学《圆整理和复习》评课稿
六年级数学《圆整理和复习》评课稿
听了李新荣老师的这节《圆的整理和复习》后,我感觉李老师对教材还是深入钻研的,能抓住圆这部分知识的重点、难点、易混点进行教学。
知识点复习全面,几乎达到了面面俱到。
这节课具有以下特点:
1.这节复习课李老师引着学生回忆知识点,将分散学习的知识,通过复习使之串成线、连成片,使之条理化、系统化。
2.课上得生动有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将课堂交给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让学生说、让学生想,让学生做。
3.李老师注意复习课的特点,注重知识间的联系,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巧妙设计教法。
如:用课件帮学生回忆圆的周长、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4.形象生动的多媒体画面,可以真实再现圆的有关知识,激起学生共鸣,帮助学生更清楚地体验圆的周长和面积的.推导过程和联系与区别。
5.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还教给学生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如推导圆的周长和面积时,明确告知学生运用的是化曲为直的转化思想。
听了这节课后我有两点不成熟的建议:
1.这节课虽层次分明,有梳理、有训练,但总觉得学生复习的主动性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
我们知道复习课除了帮助学生梳理、引导、训练之外,还需要引领学生逐步掌握复习方法,教学时应放手让学生整理知识,并对形式各异的整理结果进行互助评价甚至争辩。
培养他们的概括能力。
2.延伸、拓宽知识是复习课的基本特点,体现综合性、灵活性、发展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李老师这节课由于时间不够,只是围绕知识点进行了练习,没有综合性或有一定难度的练习。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圆周长说课稿说课稿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圆周长说课稿说课稿课件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周长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安阳市自由路小学的常帆。
一、教材分析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62页至64页的《圆的周长》。
这是一节概念与计算相结合的、研究几何图形的教学内容。
教材力图通过一系列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观察、分析、归纳中理解圆的周长的含义,验证圆周率的形成过程,推导圆周长的计算方法,为学习圆的面积、圆柱、圆锥等知识打下基础。
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实践,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圆是曲线图形,是一种新出现的平面图形,这在平面图形的周长计算教学上又深了一层。
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前,多数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对圆周率已经有所了解,但只是停留在表面上。
怎样让学生验证并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是个难点。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验证并理解圆周率的意义,理解和掌握求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
(二)能力目标:通过测量、验证、推导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推理、分析、概括的能力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团结协作的良好行为习惯,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另外,通过介绍圆周率的历史材料,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通过测量、计算、验证圆周长和直径的关系,理解并掌握圆周长计算方法。
难点:验证并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四、教学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验记录表。
学具准备:圆形物品、光盘、圆形纸片、画有一个圆的白纸、直尺、绳子、计算器。
五、教法和学法本节课主要采用尝试教学法和启发教学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学法上,古人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本课教学中,我给学生创造自由宽阔的空间。
(1)、自主探究法,通过动手实践,寻求测量圆周长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2)、合作交流法,通过学生的团结协作,自主探索,讨论交流,更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圆的整理和复习说课稿》人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圆的整理和复习说课稿》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六年级上册数学的《圆的整理和复习》是本册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圆的基本概念、性质、周长、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应用。
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为后续学习更高级的数学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基础知识,对圆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对于圆的性质和计算方法的理解还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也有所不同,需要教师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圆的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的基本概念、性质、周长、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发现等方法,培养学生对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圆的基本概念、性质、周长、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掌握。
2.教学难点: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及如何在实际问题中灵活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发现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数学工具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圆的概念和性质。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圆形物体,引导学生对圆产生兴趣,并复习已学的圆的基本知识。
2.新课导入:介绍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原理。
3.课堂讲解:详细讲解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并通过实例演示如何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4.练习与讨论: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自主完成,并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解题思路和方法。
5.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总结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并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有条理,能够突出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圆的周长》说课稿(通用5篇)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圆的周长》说课稿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圆的周长》说课稿(通用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圆的周长》说课稿(通用5篇),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圆的周长》说课稿1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圆的周长》。
2、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学习了周长的一般概念以及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并初步认识了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它是学生初步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的开始,也是后面学习圆的面积以及今后学习圆柱、圆锥等知识的基础,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团结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3、学情分析学生已经认识了周长的含义,并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
教学圆的周长可通过化曲为直的方法进行教学。
并且知道圆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可通过直观演示。
实际操作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但圆是曲线图形,是一种新出现的平面几何图形,这在平面图形的周长计算教学上又深了一层。
特别是圆周率这个概念也较为抽象,探索圆周率的含义以及推导圆周长计算公式是教学难点,学生不易理解。
4、教学目标:根据以上结构特点的分析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让学生知道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含义,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
理解掌握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对圆周长的测量和计算公式的探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
(3)初步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思想方法。
5、教学重难点:为了使学生比较顺利的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探索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圆的周长和面积复习》评课稿

《圆的周长和面积复习》的评课稿
武强
王志敏老师所讲的《圆的周长和面积复习》一节课,给我留下以下印象:
1、自主整理、形成网络。
教师通过让学生在课前对本单元知识点进行思考梳理,进一步明确了这一单元的知识点及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了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师提前收集了学生的整理方法,从中择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解说展示,引发了学生之间到的交流学习,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整理,学会了整理复习的方法,知道了整理复习既可以按照单元知识点的编排顺序整理,也可以按照解题方式进行整理,增强了学生自主整理学习的能力,同时也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
2、大量练习、形成技能。
教学的第二个大环节,教师设计复印了大量的练习题对学生进行训练,这些复习题覆盖面广,包含本单元所学知识的方方面面,不但形式多样,有口算、填空、判断、计算、而且有层次、有坡度,基础题、变式题、拓展题逐步加深,对知识的易错点重点练、易混点对比练,通过练习,进一步熟悉知识,形成了技能。
3、学生思考深、反应快。
整节课全体学生都处于投入学习的状
态,并且学生反应很快,教师点到那,学生能答到哪,复习过程紧奏,学生学习习惯好,复习效率高,这与教师平时的要求和训练分不开的。
4、教师教学基本功扎实、教学能力强。
教师语言简洁,点拨到位,媒体应用熟练,思路清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得当,与新的课程理念相贴切。
总之,这节复习课既重温了旧的知识,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也对解题方法的运用更加熟练,最终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充分提高,是一节符合复习课教学模式的高效课堂。
《圆的周长》优秀说课稿模板(6篇)

《圆的周长》优秀说课稿模板(6篇)《圆的周长》优秀说课稿1一、说教材人教版课程标准试验教材六班级数学上册第62—63页。
圆的周长是在同学初步熟悉了圆,把握长〔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它又是同学初步讨论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的开头,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等学问打好基础。
通过圆的周长的教学,使同学能够理解圆周率的含义,发觉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把握求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运用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同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培育同学动手实践、团结协作、解决问题的力量,并使同学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因此,圆周长的学问在几何初步教学中是很重要的。
依据以上结构特点的分析和同学的认知规律,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认知目标:使同学理解圆周率的含义,在体验圆周率的形成过程中,让同学发觉、总结和运用求圆周长的计算方法。
(2)力量目标:通过引导同学探究圆周率的形成过程,培育同学动手操作的力量和解决简洁的实际问题的力量。
(3)情感目标:培育同学勇于探究、主动思索、团结协作的良好行为习惯,让同学在学习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另外,通过对有关资料的了解,增添同学的民族骄傲感。
教学重难点和关键重点:推导圆周长的计算方法。
难点:同学以合作实践,商量沟通的方式探究圆周率的含义。
关键:理解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教学具的预备多媒体课件,模型圆,几个直径不同的圆形,线、直尺等。
二、说教法为了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本节课在教学方法上力求表达以下几方面:〔1〕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表达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同学的主体地位。
新课标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要突出同学学习的主体地位。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突破了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这一传统的教学方式,把同学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
详细的做法是:让同学利用学具动手操作,发觉规律,从而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方法。
在探究过程中,老师赐予点拨引导,做同学学习的引路人。
(2) 巧用多媒体的动态演示,丰富感知,激发学习爱好。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面积》的评课稿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面积》的评课稿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面积》的评课稿杜老师讲的《圆的面积》这节课,是六年级的教材内容。
六年级是初次使用新教材,因此对教师是一种挑战,但是,杜老师能够科学把握教材、精心设计,有效开展教学活动,充分体现了新课程背景下,一个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和教学理念,整节课亮点纷呈,我谈三点。
一、本节课新课程理念鲜明突出1、教师像导演。
从提出教学目标,到完成教学任务,整个过程,教师始终扮演着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
杜老师出示了“圆”后,启发学生提出学习目标“本节课你们想了解圆的哪些知识?”学生生成问题“什么是圆的面积、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以及怎样运用圆的面积公式解决有关问题。
”在引导学生生成学习目标中扮演好了引导者角色。
在学生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杜老师先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方法,实现知识迁移,然后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把圆剪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进而利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构建新知识。
从这个层面来看,杜老师是一个很好的组织者。
在学生剪、拼图形的过程中,杜老师能够深入每一小组指导学生如何将圆剪拼成长方形,并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困难。
从这个层面看杜老师是一个很好的合作者。
2、学生像演员。
在推导圆的面积计算过程中,从学生动手实践剪圆、自拼图形,到学生自主探究和运用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整个过程,学生个个是主体,个个是主角,演的轻松,演的有特色,学的真实,用的灵活、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新理念。
二、本节课重视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本节课学生有四次动手操作的机会:第一次是将圆按照4等份、8等份、16等份、32等份、64等份的'要求进行分剪。
第二次是学生将剪好的纸片拼成自己熟知的长方形等其他图形。
第三次是学生通过展台展示自己的拼图。
这既是学生自主探究新知的体现,又是突破难点重点的需要,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了学生的操作能力,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享受数学”。
2023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说课稿(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说课稿(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说课稿第【1】篇〗说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整理圆的性质、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等重点知识,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形成系统,能运用圆的知识熟练地解答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问题。
2.通过将圆的知识与其他知识进行整合,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综合应用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自主探究圆与正方形的关系的学习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说教学重点:能正确、熟练地进行圆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说教学难点:从探究说活动过程中去发现圆与正方形之间的关系。
说教学准备:课件,学具。
说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梳理体系直接揭题:今天我们来复习本学期所学习的圆的有关知识──“圆的周长和面积复习课”(板书课题:圆的周长和面积复习课)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圆的知识,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习了圆的哪些知识吗小组合作,让同学们把所学的知识整理一下,然后进行汇报。
汇报交流,课件出示相关内容。
(1)圆的认识:圆心O:决定圆的位置;直径d:决定圆的大小;半径r:在同一圆内,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都相等,d=2r;圆是轴对称图形,有无数条对称轴。
(2)圆的周长: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度叫圆的周长。
圆周率:周长与直径的比,是个无限不循环小数。
圆周长的计算:。
(3)圆的面积:由长方形的面积来推导出圆的面积,近似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圆的半径。
圆面积计算:。
圆环的面积:。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交流合作,唤醒学生以前所学圆的有关知识,并在交流中进一步加深对圆的性质、圆的周长和面积的相关知识的掌握和理解,通过梳理形成知识体系。
二、基本练习,整合知识教师:刚才我们对本学期圆的相关知识进行了梳理,现在我们来看看下面几个问题,你能回答吗1.说说下面各题的最简整数比:(1)一个圆的半径和直径的比是多少(1:2)(2)一个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是多少(:1)(3)两个圆的半径分别是2 cm和3 cm,,它们的直径比是多少(2:3)周长的比是多少(2:3)面积的比是多少(4:9)【设计意图】将圆的知识和比的知识结合起来,体现了知识的综合应用。
《圆的周长》说课稿(精选5篇)

《圆的周长》说课稿〔精选5篇〕《圆的周长》说课稿〔精选5篇〕《圆的周长》说课稿1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圆的周长》,首先我对教材作一个简单的分析。
一、说教材《圆的周长》选自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圆”的第二节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直线图形,上节课我们又学习了“圆的认识”,这些知识为本课的教学打下了扎实的根底。
教材通过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观察、分析、比拟、归纳中理解“圆的周长”的含义,经历圆周率的形成过程,推导圆周长的计算方法。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将本课的教学目的定为:教学目的:⒈知识目的:使学生认识圆的周长,理解圆周率的意义和记住近似值。
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
⒉才能目的:通过对圆周长测量方法和圆周率的探究、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推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才能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才能。
⒊情感目的:介绍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对圆周率的研究事迹,向学生进展爱国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对圆周率的认识。
二、说教法、学法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识规律,我采取直观演示法使学生认识圆的周长,浸透转化思想。
利用动手实验法引导学生认识理解圆周率,并推导出圆周长计算公式,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技能技巧,进步学生分析、比拟、推理、概括的才能,接着运用自学辅导法,进步学生的自学程度,培养“说”的才能。
为了突出重点,打破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利用“启发诱导法”层层设疑,给学生造成思维冲突,从而“逼着”学生去考虑、测量、计算,最终发现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的关系。
同时在教学中,注意独立考虑,合作操作,小组交流。
学习形式的交互运用,到达开展智力,培养才能的目的。
三、教学过程根据教学内容,我将教学过程分为5大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我利用“课件”演示唐老鸭和米老鼠在公园里跑步的情景。
瞬间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了学生浓重的学习兴趣。
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周长》听课评课稿

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周长》听课评课稿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周长》听课评课稿(通用6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评课稿准备工作,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课堂教学,对探讨课堂教学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们应该怎么写评课稿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周长》听课评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周长》听课评课稿篇11.简单而富有内涵的引入余老师原先的引入是从一则广告开始的,香飘飘奶茶一年所卖出的杯子有3亿多,接起来可以绕地球赤道一周。
看广告、说周长、找关系、再化繁为简,这样引入有三个好处:一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看到广告进入课堂,很新鲜;二是从地球赤道整个巨大的圆回到纸上的小圆,要研究大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我们先从小圆开始研究,这就是华罗庚所说的化繁为简的思想方法;三是生活中的一般实例都是先测量出周长再求直径,比如,测量一棵树的直径,就是先量出它的周长等,这个广告也是先有周长,我们再来探究赤道直径是多少。
有三个这么明显的优点,为什么会弃而不用呢?因为它有一个巨大的缺点,那就是时间!整个过程大约用了10分钟,才进入新课探究周长和直径的关系。
一个缺点把所有的优点都掩盖了,所以,余老师改成下面的引入。
先出示一个普通三角形,问它的周长在哪里,要测量什么,怎么计算?再出示一个正方形,也是问同样的问题,最后再追问:为什么只要测量一次,正方形的周长时边长的几倍?最后在出示圆。
这种引入的优点是什么呢?一是从平面图形的周长引入,和前面所学的连成一条线,形成知识系统;二是这节课的一个内在线索是探寻圆周长和直径的关系,这个比值是一个固定的数!正方形正好具备了相似的关系,正方形的周长时变长的4倍,也是一个固定的数;三是时间,前后不到3分钟!因为课的导入追求迅速、高效,所以余老师采用了第二种方法导入。
圆的周长与面积整理和复习说课稿

说课稿一、说设计思路各位评委老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六年级上册《圆的周长和面积整理与复习》。
本课是学生使学生学习了圆的周长和面积后上的一节复习课。
在设计本课之前,我就思考:复习课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是学生学过的,因此学生缺乏新鲜感,怎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从哪个角度进行复习才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能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呢?分析教材可以看出,在学习圆的周长时,采用了“化曲为直”的方法测量圆的周长,学习圆的面积时,采用了“化圆为方”的方法推导圆的面积公式,这两种方法都采用了一种非常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
基于以上思考,我就以复习圆的周长和面积为主干,以渗透转化思想为枝叶设计本课,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和新的高度重新审视所学知识,进一步加深对圆的周长和面积的理解,熟练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二、教学目的本节课重点突出学习的思考性和开放性,一方面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探索精神,为以后更好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以此为出发点,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复习,加深对圆的周长和面积含义的理解,进一步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2、能用圆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活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掌握水平。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让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增加克服困难的勇气。
教学过程1、故事引入,导入“转化“本环节先从学生熟悉的曹冲称象的故事引入,让学生回忆曹冲是如何称出大象的质量的,在学生回忆时,教师以简笔画的形式画出“曹冲称象”的示意图,让学生感受把大象转化成小石头的过程。
这样设计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利用故事也直观的引出“转化”策略。
2、回忆旧知,提炼知识本环节教师先告诉学生在学习圆的周长和面积时也使用了转化这种策略,再让学生思考哪些地方使用了转化策略解决问题呢?开始学生回忆时可能会碰到一些障碍,所以先由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圆的周长公式的推到过程,体会转化的作用。
六年级数学《圆的周长和面积》说课稿

六年级数学《圆的周长和面积》说课稿1. 说教材内容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六年级数学中关于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这是几何学中的基础知识,对于后续学习更复杂的几何图形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直线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这为过渡到圆的周长和面积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本节课的重点在于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难点在于理解公式背后的数学原理,尤其是半径与周长、面积之间的关系。
2. 说学情学生分析六年级学生处于小学高年级阶段,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开始发展,但对一些复杂的数学概念理解仍有一定难度。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对图形有一定的感知能力,但对圆的特性及其计算公式可能感到陌生。
部分学生在面对公式推导时可能会感到困惑,缺乏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教学中需要注重直观演示和实际操作,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3. 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圆的周长和面积的概念,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探索数学奥秘的兴趣,增强合作学习的意识。
目标达成:通过直观演示、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等方式,使学生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逐步掌握计算方法,并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验到数学的乐趣,从而实现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的统一。
4. 说教学重难点-重点: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难点:理解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π的定义),以及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解决策略:利用多媒体展示圆的展开过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周长与直径的关系;通过分割圆片,让学生亲手拼接,感受面积公式的由来。
5. 说教法与学法-教法选择:采用直观演示法、发现学习法和合作学习法,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课堂互动性。
-学法指导: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主动学习,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
6. 说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圆形物体(如车轮、餐盘)引入,提问:“如何测量这些物体的周长和面积?”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表格式)第4单元《圆的周长和面积》(圆的周长)冀教版

1.对圆周长定义的理解: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圆周长的实质,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操作来加深理解。
2.圆周长公式的推导:学生可能对圆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感到困惑,难以理解圆周率的作用。
1.现场测量:让学生分组测量不同直径的圆形物体的周长,计算圆周率,并比较结果。
2.解决实际问题:给出一些与圆周长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如计算车轮的周长、圆形花坛的围栏长度等。
3.小组竞赛:设置圆周长计算竞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四)总结反馈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将采取以下措施:
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种方法的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主动建构的过程。
2.探究式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圆周长的计算方法。这种方法基于发现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情境教学: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学习圆周长的知识。这种方法的理论依据是情境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应紧密结合实际情境,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学生可能在实际问题中,不知道如何运用圆周长知识进行计算。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1.创设情境: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圆周长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合作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圆形物体,测量并计算其周长,将结果与课堂学习进行对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周长和面积复习》评课稿_说课稿
对学生整理和复习不但要起到一个回顾知识点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将这一章节的内容进行梳理,从而找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更加完善的知识网络体系。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整理和复习课应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碰撞,引发知识的重新构建,并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
这堂课的重点,林老师就将其定位在学生复习整理的学法指导上。
而事实证明,当学生通过自己整理得到的复习方法印象非常深刻,学生愿意并且重视相互之间的学习。
在学生自主探究整理复习的方法之后,安排了一定量的相关练习。
但是复习中的练习应定于哪里呢?我觉得应定位于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性影响,灵活应用,挖掘提升。
在教学设计中,林老师首先关注到在知识迁移能力的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类似问题的"定势",形成知识迁移的一般性规律和方法,所以在练习中林老师先安排了一组根据直径和半径求周长和面积的练习,让学生的思维的热热身,也为后面的提高练习打下基础。
之后为了让学生形成遇到用习惯方法难以解决的有关问题时,能够从其他角度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提供了一组具有代表性的练习,这些问题不但可以帮助孩子更加深入考虑问题,形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发展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的意识与能力,还可以提醒其他学生,避免发生类似错误。
本案例的练习主要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的基本练习穿插在知识的梳理与沟通这一环节中进行。
基本训练的安排林老师考虑到两方面的因素:一是教材内容的特点,要练在知识的重点上、难点处;二是学生的掌握情况,要练在薄弱处、疑惑中。
如在学生复习了半径、直径、圆心等概念后,我林老师让学生在圆纸片上画出来并用字母表示,又用这个圆纸片证明圆是轴对称图形,使知识落实到实处。
在掌握了圆面积公式之后,让学生回忆它的推导过程,从中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知识的整理与练习交替进行,我们认为这是本节课最大的特点,不但知识的梳理过程得到体现,而且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到位,复习过程扎实紧凑,教师易于调控。
第二层次是应用发展练习。
此时练习的设计林老师不再局限于书本上的习题,而适当补充一些综合性、发展性的练习,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设计具有一定开放性的问题。
解决此类习题,使学生在应用数学基本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来自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计算光明广场喷水池一周的长度和占地面积、青檀古树干横截面面积,设计东沙河治理绿化工程图并计算花坛和小路的面积,学生实实在在地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实际问题,获取的难道比会解答书本上的卫星天线、自动喷灌机要少吗?
复习课并不是单纯重温旧的知识,而是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对各种常规方法的运用更加熟练,最终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充分提高。
只要我们教师能多些创新,复习课照样可以精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