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用“三个仍然、三个最”(“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集中概括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让我们回想起党领导全国人民在建国初期为恢复国民经济而实行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可以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历程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的。

从国内而言,随着工业建设和城镇、工矿区的发展,国家对粮食的需要急剧增加。然而,分散的落后的小农经济束缚农村生产力的发展,难以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根本原因)。粮食问题特别严重(直接原因)。同时,中国的特点是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如何将几亿农民的个体所有制改造为集体所有制成为历史性难题。从国际上而言,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威望,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同时,战后两大阵营的对抗也促使中国共产党加快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鉴于上述形势,毛泽东和他的战友当年选择一条改造与建设并举的道路,是历史的必然。

根据马列主义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原理,从我国农村实际出发,制定并实行了一整套适合中国特点的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政策和办法,开辟了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从1953年起,国家实行将个体农民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主要内容是:

1、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2、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3、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

4、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大体上从1953年-1956年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发展互助组,同时试办初级社。互助组由几户或几十户农民自愿组成,土地耕畜和其他生产资料

仍属于农民个人所有,但在生产方面组织起来、互帮互助,是农业合作化的最初过渡形式,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1951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了第一次互助合作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并以草案的形式发给各地党委试行。此后,各地党委加强了领导,使农业互助合作运动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到1952年底,全国农业互助合作组织发展到830余万个,参加的农户达到全国总农户的40%,其中,各地还个别试办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初级社)3600余个。

1952年冬至1953年春,在发展农业互助合作运动中出现了急躁冒进倾向。为纠正这种倾向,中共中央于1953年3月8日发出了《关于缩减农业增产和互助合作五年计划的指示》,又于3月26日发表了《关于春耕生产给各级党委的指示》,并公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4月3日,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召开第一次全国农村工作会议,阐述了“稳步前进”的方针。10月15日、11月4日毛泽东两次同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负责人谈话,提出互助合作运动是农村中一切工作的纲,是农村工作的主题,说“纠正急躁冒进”是一股风,吹倒了一些不应吹倒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两次谈话,有许多正确的意见,但也表现出在农业合作化问题上

急于求成、贪多图大的思想。12月16日,中共中央公布了《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此后,农业合作社从试办进入发展时期。

第二阶段:主要建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4年至1955年上半年,是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第二阶段,初级社在全国普遍建立和发展。初级社以土地入股和经营为特点,实行集体劳动,产品分配采取按劳分配和土地入股和统一经营为特点,实行集体劳动,产品分配采取按劳分配和土地入股分红相结合,耕畜和大农具也付给一定的报酬,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

1954年春,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到9.5万个,参加农户达170万户,大大超过了中央提出的数字。4月中央农村工作部召开第二次农村工作会议。会议分析了互助合作运动的形势,指出农村将相继出现一个社会主义革命高涨的局面。为了吸引更多的农民入社,国家从各方面大力支援农业生产合作社。到同年秋,全国新建农业生产合作社13万多个,加上原有的共22.5万多个。

1954年10月,中央农村工作部召开了全国第四次互助合作会议,决定到1955年春耕以前,将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到60万个。中共中央批准了中央农村工作部关于这次会议的报告。到1955年4月,合作社发

展到67万个。由于发展速度过猛,不少地方又出现了强迫命令、违反自愿互利原则的现象。中共中央在1955年初发现了上述问题,发出了一系列通知和采取措施纠正偏差。1月10日,中央发出《关于整顿和巩固农业合作社的通知》,要求各地停止发展,集中力量进行巩固,在少数地区进行收缩。3月上旬,毛泽东提出了“停、缩、发”的三字方针,即根据不同地区的情况,停止发展、实行收缩和适当发展。为了贯彻三字方针,农村工作部于4月下旬召开了全国第三次农村工作会议,总结经验,布置工作,提出要求。到1955年7月,全国原有67万个合作社,经过整顿,巩固下来的有65万个。

1955年5月17日,中共中央召开华东区、中南区和河北、天津、北京等15个省市委书记会议。根据毛泽东原来的提议,会议提出1956年发展到100万个社的意见。6月中旬,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批准了关于到1956年合作社发展到100万个的计划。不久,毛泽东从南方考察回来,主张修改计划, 加速发展。担任农村工作部部长的邓子恢不赞成改变计划,认为合作化运动应与工业化速度发展相适应,不宜发展过快。毛泽东认为邓子恢和中央农村工作部思想右倾。

第三阶段:发展高级合作社。从1955年下半年起至1956年底,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步伐加快,进入农业合作化的高潮,将初级社转为高级社,有些由互助组直接转为高级社。高级社实行生产资料农民集体所有,具有完全的社会主义性质。1955年7月31日,中共中央召开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毛泽东在会议上作了《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对党的农业合作化的理论和政策作了系统阐述,并对合作化的速度提出新的要求。报告还严厉批评了邓子恢等人的“右倾”。10月4日至11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要求到1958年春在全国大多数地方基本上普及初级农业生产合作,实现半社会主义合作化。会后,农业合作化运动急速发展,仅3个月左右的时间就在全国基本实现了农业合作化。到1956年底,参加初级社的农户已达1.17亿户,占总农户的96.3%,参加高级社的达总到农户总数的87.8%,基本上实现了完全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由农民个体所有制到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转变。

基本上完成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同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起使国家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

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基本建立。

在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列宁的合作化理论,通过互助合作的途径,逐步把个体农民的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其基本经验是:1.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以及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引导农民自愿联合起来。2.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创造了经过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互助组,再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再到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合作社,由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的形式,引导农民逐步摆脱私有制。3.贯彻了依靠贫下中农、团结中农、对富农采取从限制到逐步消灭的阶级路线,把对经济制度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结合起来,把消灭剥削阶级和改造剥削阶级份子结合起来,从而团结了广大的农民,共同走上合作化的道路。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

首先,从历史发展进程角度而言,我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三年的艰苦努力,迅速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全国性的胜利,土地改革也得以完成。。在此良好基础上,1952年党中央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具有历史的客观性和必然性。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改造小农经济的理论同

我国实际相结合,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农业合作化道路。

其次,从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当时的国情而言,当时农业在中国所创立的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已经使生产力的发

挥达到了极限。我国土地改革后的农村经济基本上还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生产资料微薄、生产分散、生产规模狭小、农业科技落后、劳动生产率低下。农民一年的劳动收成,除了扣除生产资料的消耗和交纳国家的农业税外,绝大部分仅限于用作基本生活的消费。因此在这种微弱的小农经济制度下,不仅不可能进行扩大再生产,有时连简单的再生产也难以维持。小农经济自由发展势必会导致农村贫富两极分化。土地改革虽然铲除了土地占有的不公平,但是却保留了土地私有和买卖转让的制度,这就必然会导致农民之间因各种差异和意外因素发生经济上的分化,同时也不符合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特征。因此必须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进行改造,将小农经济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这才是符合在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里对我国的国家性质的定义。

最后,从农业的基础性地位而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是

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与发

展的必要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讲,农业是安定天下的产业。农业是国家自立的基础。农业的基础地位是否牢固,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实现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土地改革以后,个体农户存在着耕地少、生产工具不足、资金短缺等问题。如果不引导农民走组织起来的路,不仅不能改善农民的生活,而且农村也不可能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商品、粮食、轻工业原料、工业品市场和积累工业发展的资金等条件,从而影响到轻工业的发展状况并导致重工业发展缓慢,成为工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所以必须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解放农村生产力,加快农业发展,使农业与轻、重工业之间的矛盾得以解决,从而促进了工业化的进程。

为什么是马列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相结合的产物

在人民革命的征途中和胜利以后,在对待商品生产问题上,在对待同农民的关系上,中国直接遵循列宁主义,借鉴苏联的经验,避免了重走苏联走过的弯路。马克思指出:“生产资料的全国性的集中将成为自由平等的生产者联合

体所构成的社会的全国性基础,这些生产者将按照共同的合理的计划自觉地从事社会劳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454页)因此,像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这样将小农

经济所有制转变为的集体所有制就是坚持马列主义的表现。但同时又没有照搬“苏联模式”,走上了马列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相结合的道路。

简述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步骤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大体上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是发展互助组,同时试办初级社。 互助组由几户或十几户农民自愿组成,土地耕畜和其他生产资料仍属农民个人所有,但在生产方面组织起来、互帮互助,是农业合作化的最初过渡形式,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第二阶段主要是建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初级社以土地入股和统一经营为特点,实行集体劳动,产品分配采取按劳分配和土地入股分红相结合,耕畜和大农具也付给一定的报酬,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 第三阶段是发展高级社。 从1955年下半年起,由于错误地开展了对所谓“右倾机会主义”的批判,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步伐加快,进入农业合作化的高潮,将初级社转为高级社,有些由互助组直接转为高级社。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其中,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三大改造的重点。 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从1952年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后全面展开的。它的主要内容是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是通过合作化运动实现的,它仅用四五年的时间,基本完成了5亿农民从个体小农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转变。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坚持自愿互利的原

则,通过说服教育、典型示范和国家援助的方法引导他们在自愿的基础上联合起来,走合作化的道路,最后发展到社会主义性质的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逐步把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所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公有制。三大改造到1956年完成,它使我国的经济结构、阶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 原因: 建国初期,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最主要原因—分散、落后的个体经济很难满足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建国初期,社会生产力落后,分散、落后的个体经济很难满足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为了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力,逐步克服农业同工业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中共中央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集体化道路,故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用“三个仍然、三个最”(“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集中概括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让我们回想起党领导全国人民在建国初期为恢复国民经济而实行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可以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历程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的。 从国内而言,随着工业建设和城镇、工矿区的发展,国家对粮食的需要急剧增加。然而,分散的落后的小农经济束缚农村生产力的发展,难以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根本原因)。粮食问题特别严重(直接原因)。同时,中国的特点是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如何将几亿农民的个体所有制改造为集体所有制成为历史性难题。从国际上而言,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威望,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同时,战后两大阵营的对抗也促使中国共产党加快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鉴于上述形势,毛泽东和他的战友当年选择一条改造与建设并举的道路,是历史的必然。

根据马列主义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原理,从我国农村实际出发,制定并实行了一整套适合中国特点的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政策和办法,开辟了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从1953年起,国家实行将个体农民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主要内容是: 1、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2、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3、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 4、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大体上从1953年-1956年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发展互助组,同时试办初级社。互助组由几户或几十户农民自愿组成,土地耕畜和其他生产资料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前言 “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用“三个仍然、三个最”集中概括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让我们回想起党领导全国人民在建国初期为恢复国民经济而实行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可以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历程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的。 本文将完整地回顾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程及意义。 背景 从国内而言,随着工业建设和城镇、工矿区的发展,国家对粮食的需要急剧增加。然而,分散的落后的小农经济束缚农村生产力的发展,难以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根本原因)。粮食问题特别严重(直接原因)。同时,中国的特点是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如何将几亿农民的个体所有制改造为集体所有制成为历史性难题。从国际上而言,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威望,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同时,战后两大阵营的对抗也促使中国共产党加快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鉴于上述形势,毛泽东和他的战友当年选择一条改造与建设并举的道路,是历史的必然。 经过 根据马列主义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原理,从我国农村实际出发,制定并实行了一整套适合中国特点的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政策和办法,开辟了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从1953年起,国家实行将个体农民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质)。 内容: 1.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2.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 道路。 3.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 4.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大体上从1953年-1956年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发展互助组,同时试办初级社。互助组由几户或几十户农民自愿组成,土地耕畜和其他生产资料仍属于农民个人所有,但在生产方面组织起来、互帮互助,是农业合作化的最初过渡形式,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第二阶段:主要建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初级社以土地入股和经营为特点,实行集体劳动,产品分配采取按劳分配和土地入股和统一经营为特点,实行集体劳动,产品分配采取按劳分配和土地入股分红相结合,耕畜和大农具也付给一定的报酬,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 第三阶段:发展高级合作社。从1955年下半年起,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步伐加快,进入农业合作化的高潮,将初级社转为高级社,有些由互助组直接转为高级社。高级社实行生产资料农民集体所有,具有完全的社会主义性质。 到1956年底,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农民已达1.17亿户,其中加入高级社的农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87.8%,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意义 基本上完成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同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起使国家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基本建立。

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认识与评价

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认识 与评价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认识与评价 姓名:邓义山 学院:经济学院 专业:经济统计学 学号:27

摘要:社会主义改造是我国经济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是生产关系方面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一场伟大的变革,是中国几千年来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党和国家提出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适应实现国家工业化这个任务的需要;新民主主义社会具有过渡性质,中共中央提出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正是反映了这种情况,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关键词: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正文: 要对社会主义改造作出评价,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社会主义改造,是指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其中,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三大改造的重点。改造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把转变为;第二步是把国家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紧紧围绕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个中心,在变革旧有的生产关系的过程中,努力保护和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用“和平赎买”的方针,其目的就是充分利用民族资产阶级的历史遗产,保护好这部分生产力,并将它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先进生产力;在农业合作化过程中,采取从互助组到初级合作社的过渡形式,是为了保护和发展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个体农民逐渐适应生产关系的变革,其根本目的仍然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从1949年到1956年的7年间,我国基本上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全面确立,宣布了占世界人口1/4的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在一个几亿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如此复杂、艰难和深刻的的社会变革,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这个胜利的取得,是由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执行了毛泽东根据我国情况制定的马克思主义政策。 首先,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的经济基础。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使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到1956年,在国民经济中,国营经济占%,合作社经济占%,公私合营经济占%,资本主义经济下降到%,个体经济则下降到%。总之,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公有制经济占%,这表明,几千年来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剥削制度已被消灭,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其次,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被消失或正在消亡。三大改造胜利完成带来的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变化,必然引起阶级关系的根本变化。在建国初期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过程中,帝国主义势力、官僚资产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已被消灭。剩下的剥削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富农阶级,由于失去了赖以剥削他人的制度,也正处在消亡的过程中。工人阶级已成为国家的领导阶级。农民已经由个体农民转变为合作化的农民。最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已经初步奠定。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使生产关系更加适合生产力水平,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特别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改变了国民经济结构,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事实表明,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尽管在改造过程中出现了某些缺点和偏差,但整个来说,我们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为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前提。

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认识与评价

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认识与评价 姓名:邓义山 学院:经济学院 专业:经济统计学 学号:2014103027

摘要:社会主义改造是我国经济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是生产关系方面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一场伟大的变革,是中国几千年来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党和国家提出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适应实现国家工业化这个任务的需要;新民主主义社会具有过渡性质,中共中央提出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正是反映了这种情况,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关键词: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正文: 要对社会主义改造作出评价,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其中,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三大改造的重点。改造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把资本主义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第二步是把国家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紧紧围绕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个中心,在变革旧有的生产关系的过程中,努力保护和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用“和平赎买”的方针,其目的就是充分利用民族资产阶级的历史遗产,保护好这部分生产力,并将它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先进生产力;在农业合作化过程中,采取从互助组到初级合作社的过渡形式,是为了保护和发展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个体农民逐渐适应生产关系的变革,其根本目的仍然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从1949年到1956年的7年间,我国基本上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全面确立,宣布了占世界人口1/4的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在一个几亿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如此复杂、艰难和深刻的的社会变革,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这个胜利的取得,是由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执行了毛泽东根据我国情况制定的马克思主义政策。 首先,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的经济基础。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使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到1956年,在国民经济中,国营经济占32.2%,合作社经济占54.4%,公私合营经济占7.3%,资本主义经济下降到0.1%,个体经济则下降到7.1%。总之,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公有制经济占92.9%,这表明,几千年来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剥削制度已被消灭,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其次,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被消失或正在消亡。三大改造胜利完成带来的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变化,必然引起阶级关系的根本变化。在建国初期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过程中,帝国主义势力、官僚资产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已被消灭。剩下的剥削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富农阶级,由于失去了赖以剥削他人的制度,也正处在消亡的过程中。工人阶级已成为国家的领导阶级。农民已经由个体农民转变为合作化的农民。最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已经初步奠定。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使生产关系更加适合生产力水平,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特别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改变了国民经济结构,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事实表明,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尽管在改造过程中出现了某些缺点和偏差,但整个来说,我们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为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前提。

第六章 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第六章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方面 (1)了解在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三年的努力,为有步骤地实现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奠定了基础。 (2)掌握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3)全面理解把握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中国进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思想教育方面 通过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独特道路的介绍评析,教育学生深刻认识到:新中国的诞生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历史性巨变。 3.能力培养方面 通过解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培养学生从事物共性中挖掘出个性,从普遍性中发现特殊性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 (2)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具体道路和特色。 2.教学难点 (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由之路? (2)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对社会主义的选择。 课时分配 约用4节课时间完成教学任务。

主要教学内容 第六章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第一节过渡时期与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一、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与主要任务 1.社会性质 (1)过渡时期的划分 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2)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 毛泽东指出,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其前途是社会主义。 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是完全可能的,因为“新民主主义中有社会主义的因素”。这里说的“社会主义的因素”,指的是无产阶级和共产党在全国人民中领导地位的确立以及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巩固,是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日益壮大,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指导作用的加强,等等。 毛泽东在深刻剖析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性质的基础上还提出了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奋斗目标:“在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条件获得之后,中国人民及其政府必须采取切实的步骤,在若干年内逐步地建立重工业和轻工业,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他强调:“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如无巩固的经济做它的基础,如无进步的比较现时发达得多的农业,如无大规模的在全国经济比重上占极大优势的工业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交通、贸易、金融等事业做它的基础,是不能巩固的。” (3)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征 毛泽东指出:新民主主义社会是“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相结合”。三者相互作用,不可分割。 经济形态:五种经济成分,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以国营经济为领导。 政治形态:工人阶级领导的中国各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 文化形态:实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 在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决定的东西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第一,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2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同学们好! 1953年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以边计划,边执行、边修正的方式全面展开。 邓小平有句话说得好,“农业搞不好,工业发展很困难。”农业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从工业社会到现代科技文明,都离不开农业发展的支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中第二个知识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了解当时,我国是如何变革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正文】 一、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原理,从我国农村实际出发,制定并实行了一整套适合中国特点的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政策和办法,开辟了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第一,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的道路。 “面朝黄土,背朝天,汗珠子掉地上摔八瓣”的日子离我们已经越来越远了,年轻的你们根本不熟悉传统农具的使用方法,甚至连它们的名字都叫不上来。建国初期,中国农业是一种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你们的爷辈们就是用这些传统的农具

从事个体经营方式的农业生产,这种个体经营方式,存在许多个体生产所难以克服的困难,还是靠天吃饭。一旦遇上天灾人祸,只能卖地卖房,好不容易翻过来的身又翻了回去。真是“辛辛苦苦三十年,一夜回到了旧社会”。同时,落后的生产关系,使农村生产发展缓慢,无法给工业提供足够的原材料和广大的销售市场,整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发展都受到了影响。面对农村出现的新问题和为了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我国,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电影《金光大道》就是对芳草地农业社会改造的描写。农民刘祥妻子生病,两个孩子还小,家里缺少农具,没有牲畜,到了耕种的季节,无法及时耕种,眼看翻了半截的身又要翻回来。在这种情况下,党员高大泉带领大家伙,帮助刘祥种地。从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耕种在没有牲畜的情况下,5人在前面拉犁,1人扶犁,1人播种,共需要7人才能完成。只有走互助合作,穷帮穷来种上广大农民的地,才能奔向社会主义。只有组织起来,走合作化道路,才是一条金光大道。 第二,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涌现出来很多典型,最著名的是山西的全国劳动模范李顺达办的李顺达互助组和河北遵化县西铺村整个国家的形象的”穷棒子社”。1952年河北遵化县西铺村一位叫王国藩的农村党员带领乡亲们办起生产合作社,当时全社23户贫农,大家都穷得很,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和经验;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问题。 教学重点:1.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教学难点:1.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独创性;2.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的关系。 教学时数:4课时。 教学设计:提示、讲授、讨论、板书、多媒体、影像。 教学内容: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彻底胜利.这一革命的胜利,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新型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在中国建立,社会经济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新民主主义的社会制度在中国确立。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它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和桥梁。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既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又有非社会主义的因素,社会主义的因素又有非社会主义的因素存在着斗争,但是社会主义的因素起着决定作用,由于社会主义的因素的优越性和领导地位,新民主主义社会具有多方面的特点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征 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领导下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制度: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同时存在.其中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带有社会主义的萌芽,这为革命的转变提供了内在的依据,还有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些共同构成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政治上,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还存在,并在国家证券中占有一定的地位。新中国建国之处的人民民主专政属于新民主主义的政权性质。 2.实现总路线的主客观条件 ①经过大规模的土地改革和镇压反革命等民主改革和政治斗争,各级人民民主政权得到巩固和加强,国家实现了空前统一和安定团结的局面,为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的政治前提. ②新中国已经建立了强大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并且表现出了巨大的优越性.建国前后,官僚资本被没收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转变成了国营经济.这种转变同时又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与其他经济相比地表现出了明显的优越性.它在全国现代工业总产值总额中的比重迅速增长,成为全社会经济的主导力量. ③土地改革后开始的农业互助合作运动,实际上也可以称作是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最初步骤,积累了引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的经验.建国后,不少地方的农民组织了农业互助组,有的地方还组织了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这为进一步进行大规模改造农业提供了经验. ④抗美援朝已经取得伟大胜利,外部形势趋向缓和,有利的国际形势,就决定了它将不断增长并取得最后的胜利。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社会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952年,当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得到巩固,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发展,从而为进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良好条件的时候,毛泽东基于社会经济生活中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开始酝酿和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952 年9 月,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是我 国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 一部分。 社会主义改造即指农业合作化运动。

在人民民主专政条件下,通过合作化道路,把小农经济逐步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是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党在完成土地改革以后,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采取三个互相衔接的步骤和形式,从组织带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临时互助组和常年互助组,发展到以土地入股、统一经营为特点的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合作生产社,再进一步建立土地和主要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的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从1951年12月开始,党中央颁发了一系列的决议,规定了我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到1956年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在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三阶段后基本 完成,全国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达96.3%。我国对农业、手工业 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理论上 和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极大地促进了工、农、商业的社会变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1953年,先后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和《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合作社的决议》,中国农村开始了互助合作运动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到1956年底,基本实现了农业合作化。

农业合作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各种互助合作的形式,把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农业经济,改造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农业合作经济的过程。这一社会变革过程,亦称农业集体化。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社会主义改造之农民篇

社会主义改造之农民篇 角色:农村妇女徐三姐D 徐梦然饰 农村合作社创始人老马C 马合理饰 农民兄弟之一大柱A赵义平饰 农民兄弟之二二柱B 朱广富饰 编剧:黄霞 旁白: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三年的艰苦努力,迅速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新民主革命取得了全国性的胜利,土地改革也得以完成。但是我国土改后的农村经济基本上还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生产资料微薄、生产分散、生产规模狭小、农业科技落后、劳动生产率低下。 A:老弟,你说这土改是有利于咱们还是不利呢?虽然咱分到了土地,不用再受地主欺负,可是这辛苦一年,去掉买种子肥料钱和上交外,剩下的也就只够咱哥俩的生活了。要是老天爷再不给面子,搞点天灾什么的,咱哥俩温饱问题都难解决了,还谈什么发家致富呀,唉!~ B:哥~你不要愁眉苦脸的,至少现在咱不用受气啊,咱的土地想干啥干啥。你是不是怕隔壁村儿的徐三姐嫌咱家穷不愿与你相好啊,哈哈哈。。。 A:还是你知道哥的心思啊,嘿嘿(此为老实害羞一笑,表情需到位) B:要不咱去找找老马?他比我们机灵些,看他家的农活也干的岗岗的。。。 A:嗯嗯,赶紧走。。。 兄弟二人匆忙赶到老马家。。。此时老马正坐在屋里思考着什么(请做思索状,不要做作)A:老马~想什么呢?这么入神。。。 C:哎。。。想怎么提高农作物产量啊,发家致富啊~ B此时悄悄地戳戳A的衣袖,哥,他和咱想的一块儿啊,快问问具体怎么回事 A:哟~老马,你看,咱真想一块儿了,嘿嘿。。。我在家也想着怎么多挣钱,可是,我们家就兄弟俩,土地也少,再怎么有想法也是空想啊~~~哎,农民太困难了。。。 C:大柱啊,你也别垂头丧气了。。。其实吧,我刚才想到了一个,就是不知道可行,你们俩来的正好,一起参考参考。。。 A:什么什么? B:什么什么? 兄弟二人都眼放精光,兴奋的问着。。。(二人异口同声) C:就是。。。(此处稍停顿)当下国家不是在搞社会主义改造吗?咱一起办一个农村合作社,大家把土地都放在一起,一起耕作,一起收成,多余的按各人所占土地比例来分配,来一个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怎么样? A.B稍作思考,对眼而视。。。(以下为心理活动) A:弟,你说成吗?B:哥,我看行,到收成的时候除了咱自己土地的粮食,还有多余的分配,不错,至少不会亏吧。。。A:嗯,那行。。。 A看向C。。。 A:老马啊。。。你行啊,这法子你都想得出来。。。不错不错,可是现在才咱三人,会不会有点儿少啊? B:对了,可以把隔壁村儿徐三姐他们家也给加进来呀,徐三姐勤快肯干,头脑也聪明,有她的加入,咱们的吃食也能得到解决啊,嘿嘿。。。(此时B得意地看向A) A:嗯嗯,不错不错(此时为脸红低声附和) C:嗯,那行,你们就去找徐三姐吧。。。

简述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步骤

第一阶段主要是发展互助组,同时试办初级社。 互助组由几户或十几户农民自愿组成,土地耕畜和其他生产资料仍属农民个人所有,但在生产方面组织起来、互帮互助,是农业合作化的最初过渡形式,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第二阶段主要是建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初级社以土地入股和统一经营为特点,实行集体劳动,产品分配采取按劳分配和土地入股分红相结合,耕畜和大农具也付给一定的报酬,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 第三阶段是发展高级社。 历史上社会制度的更替,一般都是通过暴力斗争的方式实现的。尽管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从不同的方面阐述了通过合作化改造个体农业,通过和平赎买方式改造资本主义所有制,但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这些尚处于理论的形态;在列宁那里,尽管有了合作化的实践,有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实践,试图对俄国资本主义进行赎买,但没有实现,实际上是对俄国资产阶级进行剥夺,对个体农民经济也是采取强制消灭富农的方式。而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则是通过和平的方式实现的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呈现出阶段性的特点。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三个阶段:组织农业生产互助组、发展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具有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国家资本主义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基本途径。我国的

国家资本主义也经历了三个阶段: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个别企业、个别行业的公私合营;全行业的公私合营。三个阶段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所包含的社会主义成分逐步增加。 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同样经历了三个阶段:带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手工业生产小组、半社会主义性质的供销合作社、社会主义性质的生产合作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