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合集下载

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的评析

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的评析

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的评析

摘要:20世纪50年代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本文旨在客观评价这一历史事件的“得”与“失”,把这一历史事件置于当时的历史范围和历

史条件中去反思和总结,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客观必要性及其成就与偏差进行了辨

证地分析,并且结合现实审视了当前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从而进一步深化了对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对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持续稳定地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大有裨益的意义。

关键词: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必然性得失1949到1956年,是党领导全国人民恢复国

民经济进而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时期。其中,尤为值得关注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是一次

深刻的农村经济体制变革,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历程中具有特殊的地

位和作用。

一、我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是社会历史发

展的必然结果

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三年的艰苦努力,迅速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新民主革命取得了全国性的胜利,土地改革也得以完成。在此良好基础上,1952年党中央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1953——1956年底,我国广大农村基本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农业社会主义改

造运动。在这期间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具有历史的客观性和必然性。

首先,建国初期,我国农村中大量存在着的小农经济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关系的变革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个体农业在中国所创立的精耕细作的生产

正确评价社会主义改造

正确评价社会主义改造

正确评价社会主义改造

中国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应该怎样建设,怎样改造。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的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结合和我们实际系统地回答了中国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和怎样过渡到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这一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丰富和发展。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实现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并在这种经济基础上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主要是“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致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一九五六年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对于一部分原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也不很适当。”出现这些问题,有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不够谨慎,工作方法上过于简单的因素,同时,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也有认识上的一些问题,主要是:在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单一,追求纯粹的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公有制实现形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简单化,只注意到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这两种基本形式,而对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公有制经济可以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缺乏认识。党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曾对这些问题有所觉察,对某些问题也做过纠正,但毕竟认识不深。更重要的是,当时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问题还没有来得及形成科学的理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还没有完全搞清楚,致使一些遗留问题长期没有得到解决。

对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历史意义的再评价

对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历史意义的再评价

Revaluation of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of Socialist Re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e in China 作者: 周含华;曾长秋

作者机构: 中南大学文法学院,湖南长沙410083

出版物刊名: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页码: 47-50页

主题词: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农业生产力;全面进步;阻滞因素

摘要: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中国农村的历史因此发生了巨大变化.过去学术界对此有基本肯定和基本否定两种评价,但我们认为都存在各自的片面性.我们认为既要充分肯定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对农村生产力产生的长期的积极的作用,以及对中国农村全面进步的深刻影响;同时也要看到农业集体化积极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的阻滞因素,力求总结经验教训,为当前解决'三农'问题提供思维方法.

对三大改造的评价

对三大改造的评价

对三大改造的评价

一、摘要

我国从1953至1956年基本完成了一场用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代替旧的生产关系的革命,实现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三大改造”。对于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评价问题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问题,有充分肯定的,全盘否定,既肯定又批判的。对此,我认为应历史地认识事物,历史地考察社会主义改造这一重大社会变革,既要从政治上肯定其历史作用,又要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指出其偏差和不足。去认识中国社会主义的这个源头和起点,有助于深刻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

二、关键词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评价

三、正文

(一)三大改造的历史必然性

1.这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必然要求。

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是无产阶级占主导地位,带有新民主主义性质的联合政权,是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主导的国家政治制度,这种政治制度发展的必然趋势只能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而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最基本的经济基础和基本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公有制,要想促使人民民主专政的联合政权向新型的无产阶级专政性质的人民民主专政政权过渡,就必须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只有完成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建立起适应新型的无产阶级性质的人民民主专政的上层建筑的经济基础,才能解决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在当时已经成为年青新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才能更好地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才能有利于建立起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社会主义工业体系,才能保证新生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有更加强大的物质基础,才能有利于技术上的革命,增加社会生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更好地巩固工农联盟的政权基础,巩固人民民主政权,实现新民主主义性质的国家政权向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政权转变。

对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历史意义的再评价

对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历史意义的再评价

对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历史意义的再评价

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历史意义重大。它标志着中国从落后的农业社会走向现

代化的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到富强的历史性跨越。

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意义在于,它改变了中国农业的发展模式,使农

业从传统的小规模农业转变为现代化的大规模农业,从而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意义还在于,它改变了中国农村的经济结构,使

农村经济从传统的农业经济转变为现代化的综合经济,从而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意义还在于,它改变了中国农村的社会结构,使

农村社会从传统的封建社会转变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社会,从而推动了农村社会的发展,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总之,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意义是巨大的,它为中国农业的发展和农

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完整版)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认识与评价

(完整版)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认识与评价

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认识与评价

姓名:***

学院:经济学院

专业:经济统计学

学号:**********

摘要:社会主义改造是我国经济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是生产关系方面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一场伟大的变革,是中国几千年来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党和国家提出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适应实现国家工业化这个任务的需要;新民主主义社会具有过渡性质,中共中央提出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正是反映了这种情况,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关键词: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正文:

要对社会主义改造作出评价,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其中,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三大改造的重点。改造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把资本主义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第二步是把国家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紧紧围绕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个中心,在变革旧有的生产关系的过程中,努力保护和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用“和平赎买”的方针,其目的就是充分利用民族资产阶级的历史遗产,保护好这部分生产力,并将它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先进生产力;在农业合作化过程中,采取从互助组到初级合作社的过渡形式,是为了保护和发展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个体农民逐渐适应生产关系的变革,其根本目的仍然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从1949年到1956年的7年间,我国基本上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全面确立,宣布了占世界人口1/4的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在一个几亿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如此复杂、艰难和深刻的的社会变革,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这个胜利的取得,是由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执行了毛泽东根据我国情况制定的马克思主义政策。

正确评价社会主义改造

正确评价社会主义改造

.

;.

正确评价社会主义改造

中国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应该怎样建设,怎样改造。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

党人,创造性的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结合和我们实际系统地回答了中国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和怎样过渡到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这一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丰富和发展。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实现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并在这种经济基础上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主要是“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致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一九五六年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对于一部分原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也不很适当。”出现这些问题,有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不够谨慎,工作方法上过于简单的因素,同时,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也有认识上的一些问题,主要是:在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单一,追求纯粹的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公有制实现形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简单化,只注意到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这两种基本形式,而对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公有制经济可以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缺乏认识。党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曾对这些问题有所觉察,对某些问题也做过纠正,但毕竟认识不深。更重要的是,当时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问题还没有来得及形成科学的理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还没有完全搞清楚,致使一些遗留问题长期没有得到解决。

关于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历史必然性

关于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历史必然性

关于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历史必然性

一、本文概述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其中,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作为我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重要变革,是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这些改造包括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它们不仅是经济领域的改革,更是思想观念、社会制度等方面的深刻变革。本文将探讨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历史必然性,分析其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然性

随着中国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改造成为历史的必然。从经济方面来看,我国存在着两种性质根本不同的经济制度。一方面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经济残余势力;另一方面则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和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制度。因此,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势在必行。政治方面的因素也不容忽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面临着国内外敌对势力的威胁和破坏,只有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强大的国家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并保障人民的利益。从思想文化方面来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并与人民群众相结合,形成了强大的思想武器。这使得社会主义改造具备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社会主义改造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中国社会进步的要求和体现。它不仅改变了我国的经济结构和社会制度,也深刻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和文化传统。在今天看来,这一伟大工程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三、社会主义改造的具体实施

三大改造的评价

三大改造的评价

对三大改造的评价

目前,随着研究的深入,尽管仍有基本肯定、基本否定、部分肯定部会否定等多种不同看法,但是对于这样一个亿万人民群众参加的运动,在大规模运动的数年中生产力水平没有下降并得到较快发展的状况,越来越趋于实证的具体分析。

对于“三大改造”运动过程中的偏差与问题,《建国以来若干重大历史问题的决议》和胡绳主编的《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提到的“四过”,已形成了共识。分歧在于我国的“三大改造”是否照搬了“苏联的模式”,如果存在这个问题,应该如何评价它。龚育之的《关于十七年》(载《中共党史研究》1995年第1期)一文是这样阐述的:历史地看,“学习苏联”有其不可避免性,有其起了积极作用的方面,而且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也有自己的创造,所以小平同志也说过:“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与苏联不完全一样,一开始就有区别,中国建国以来就有自己的特点。”然而,尽管在农业合作化的过渡形式方面我们有自己的创造,但是,从过渡所要达到和没经过多长时间的过渡就迅速达到了的目标模式看来说,根本上还是从苏联搬来的。尽管在社会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过渡形式方面,我们有自己的创造,但是,从改造的目标和结果是在所有制结构方面实行实际上的全盘公有乃至国有来说,也还是照搬苏联的,由于苏联模式并不都是成功的和赶上了时代的,由于苏联模式并不都适合我们的情况,照搬苏联经济体制模式和某些政治本制和文化体制模式,给我们“带来很多问题”。这种将“三大改造”运动的策略步骤与目标模式区别分析,有一定的代表性。

“三大改造”的依据是“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因此,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评价与对三大改造的评价直接有关。对于这条路线有三种评价:一是龚育之提出的:“既是水到渠成,又是重要发展”;二是薛暮桥提出的“基本方向正确,但搞早了或搞急了”;三是林蕴晖提出的“战略思想的重大变更”,认为它离开了我国国情,离开了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对于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研究的热点集中在农业方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50年代的农业合作化过程中,党内实际上始终存在着两种不同意见,即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要求加速合作化的主张,和以刘少奇、邓子恢为代表的主张合作化与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同步的观点。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可追溯到建国初期土改后农村各阶层是呈现出“两极分化”还是“中农化”。对于1953年以后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及其高潮的评价差异较大。一部分论文和专著强调:土改后中国农村耕地少、生产资料严重缺乏,农村中出现两极分化;为发展生产、克服两极分化,巩固工农联盟,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推动中

三大改造的评价

三大改造的评价

对于“三大改造”的评价

目前,随着研究的深入,尽管仍有基本肯定、基本否定、部分肯定部会否定等多种不同看法,但是对于这样一个亿万人民群众参加的运动,在大规模运动的数年中生产力水平没有下降并得到较快发展的状况,越来越趋于实证性的具体分析了。

“基本肯定”的看法主要理由是将其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联系一起的。正如胡乔木在《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的题记中所说:“就五十年代中国经济和中国历史的全局而论,重要的是,无论早几年或几年,保留多少私有成分,经营管理上和计划方法上具有多大程度应有的灵活多样性,总之,对社会主义的选择是不可避免的。”

对于“三大改造”运动过程中的偏差与问题,《建国以来若干重大历史问题的决议》和胡绳主编的《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提到的“四过”,已形成了共识。分歧在于我国的“三大改造”是否照搬了“苏联的模式”,如果存在这个问题,应该如何评价它。龚育之的《关于十七年》(载《中共党史研究》1995年第1期)一文是这样阐述的:历史地看,“学习苏联”有其不可避免性,有其起了积极作用的方面,而且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也有自己的创造,所以小平同志也说过:“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与苏联不完全一样,一开始就有区别,中国建国以来就有自己的特点。”然而,尽管在农业合作化的过渡形式方面我们有自己的创造,但是,从过渡所要达到和没经过多长时间的过渡就迅速达到了的目标模式看来说,根本上还是从苏联搬来的。尽管在社会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过渡形式方面,我们有自己的创造,但是,从改造的目标和结果是在所有制结构方面实行实际上的全盘公有乃至国有来说,也还是照搬苏联的,由于苏联模式并不都是成功的和赶上了时代的,由于苏联模式并不都适合我们的情况,照搬苏联经济体制模式和某些政治本制和文化体制模式,给我们“带来很多问题”。这种将“三大改造”运动的策略步骤与目标模式区别分析,有一定的代表性。即策略步骤方面创造性多,目标模式上基本照搬。然而,对于照搬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历史上的“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评价的侧重点与结论均有很大差距。[6]

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认识与评价

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认识与评价

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认识与评价姓名:***

学院:经济学院

专业:经济统计学

摘要:社会主义改造是我国经济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是生产关系方面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一场伟大的变革,是中国几千年来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党和国家提出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适应实现国家工业化这个任务的需要;新民主主义社会具有过渡性质,中共中央提出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正是反映了这种情况,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关键词: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正文:

要对社会主义改造作出评价,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社会主义改造,是指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其中,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三大改造的重点;改造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把转变为;第二步是把国家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紧紧围绕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个中心,在变革旧有的生产关系的过程中,努力保护和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用“和平赎买”的方针,其目的就是充分利用民族资产阶级的历史遗产,保护好这部分生产力,并将它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先进生产力;在农业合作化过程中,采取从互助组到初级合作社的过渡形式,是为了保护和发展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个体农民逐渐适应生产关系的变革,其根本目的仍然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从1949年到1956年的7年间,我国基本上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全面确立,宣布了占世界人口1/4的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在一个几亿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如此复杂、艰难和深刻的的社会变革,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这个胜利的取得,是由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执行了毛泽东根据我国情况制定的马克思主义政策;

如何科学评价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

如何科学评价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
.
• 社会主义改造:1953-1956年中国开展了对农 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
• 评价:
第一,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 立起来。中国由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二,中国的剥削阶级由此被废除,社会主义民主得以 真正确立。对中国的民主建设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第三,中国旧的生产关系被废除,新的生产关系得以 确立,这就使生产关系更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社会主义生产力得以发展。 第四,社会主义改造,本身就是社会进步得表现。
.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阶级成分
❖ 国营经济 ❖ 合作经济
❖ 个体农业和 ❖ 工商业者
❖ 民族资本 ❖ 国家资本
社会主义性质
工人阶级
农民、手工业者
资本主义性质
资产阶级
.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与三种经济成分相联系的三种阶级力量的 矛盾集中表现为:
无产阶级
资产阶级
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
.
❖ 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后 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的一个重要过程和组成 部分。它于1953年党公布的过渡时期总路线 中被完整系统地提出:为了实现国家的社会 主义工业化,对中国的生产关系进行社会主 义改造,即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 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四、中国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作为新建立起的国家。中国面临着类似刚建 国时期的苏联。如何在短时期内利用有限的资源使国家迅速强大起来,并且在帝 国主义封锁的情况下建立一个独立的工业体系,斯大林体制成为最具吸引力的体 制模式。

2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认识和评价

2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认识和评价

2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认识和评价

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认识和评价

1953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我国从1953年起,在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同时,全面开展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一,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我国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的改造,是通过互助合作化的途径,逐步地把个体农民的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在农业的社会主义的改造过程中,国家按照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以及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引导农民自愿联合起来,创造了经过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互助组,再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再到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合作社,由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的形式。第二,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是经过合作社的途径,把个体手工业的生产资料私有制,逐步地改造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第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途径,用“和平赎买”的方式,逐步地把以剥削工人剩余劳动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私人所以制改造为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建国以后,我国对官僚资本采取无偿没收的政策,对民族资本则实现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

谈谈家庭承包制与农业合作化的关系。

1.所有制的不同是两者最根本的首要区别。全国解放后,我们在全国大多数地区实行了土地改革。1952 年以后我们对个体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就是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创造了从临时互助组和常年互助组,发展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合作社,再发展到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过渡形式,将生产资料的农民小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的劳动群众的集体公有制。

如何评价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如何评价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对待中农则沿用列宁妥协结盟 的政策,使中农成为社会主义改造 过程中无产阶级可以依靠的力量。 而对于富农则是采取消灭的政策, 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把富 农作为一个阶级彻底消灭。到1 9 3 7 年前后,苏联农村有93% 的 农民参加到集体农庄,农业集体化 任务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 建立。

第四, 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实现, 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史上,找到了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第一种模式。 苏联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大国。在这样的国家里, 把二千五百万分散的个体农户组织到社会主义集体经济中 来, 建立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集体农庄, 这是一 个伟大的创举。像十月革命一样, 又一次使全世界为之震 惊, 反动派为之膛目, 进步人类则从中受到了鼓舞。尤其 是给小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国家, 提供了引导农民走上 社会主义道路的宝贵经验。这些经验是苏联人民的宝贵财 富, 也是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宝贵财富
2.日本农地制度的变迁及其启示 “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但农业领域内的封建生产关系仍严重存在,广大 农民无地或少地,被迫成为佃农,地主利用对土 地的占有权收取高额地租。这种土地所有制阻碍 了农业的发展,也给国家的工业化、市场化、现 代化建设带来威胁。于是,日本开始致力于土地 制度的改革。通过三个阶段的改革形成了农地私 有为主,小规模家庭占有、合作化经营、社会化 服务的农业经营体制。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前言

“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用“三个仍然、三个最”集中概括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让我们回想起党领导全国人民在建国初期为恢复国民经济而实行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可以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历程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的。

本文将完整地回顾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程及意义。

背景

从国内而言,随着工业建设和城镇、工矿区的发展,国家对粮食的需要急剧增加。然而,分散的落后的小农经济束缚农村生产力的发展,难以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根本原因)。粮食问题特别严重(直接原因)。同时,中国的特点是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如何将几亿农民的个体所有制改造为集体所有制成为历史性难题。从国际上而言,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威望,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同时,战后两大阵营的对抗也促使中国共产党加快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鉴于上述形势,毛泽东和他的战友当年选择一条改造与建设并举的道路,是历史的必然。

经过

根据马列主义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原理,从我国农村实际出发,制定并实行了一整套适合中国特点的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政策和办法,开辟了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从1953年起,国家实行将个体农民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质)。

内容:

1.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2.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

对社会主义革命的认识浅谈

对社会主义革命的认识浅谈

对社会主义革命的认识浅谈

如何评价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的29年历史,特别是如何看待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性质,怎样评价1956年完成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至1976年这20年历史的主题或主线是什么,学术界观点并不一致,本文就此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关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性质

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这七年是中国社会的重要转型期,是社会性质发生重大变化的几年。虽然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是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之后启动的,但在此之前,农村已经开始了互助合作运动,作为后来改造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主要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也开始出现,这一时期在某些方面确实已启动了社会主义改造。那么,某些方面的这种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造,是否表明整个中国社会的性质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是说,这时的社会性质是否已属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阶段?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首先弄清楚新民主主义社会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社会。

通过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是XXX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大发展。中国原本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这样的国家不能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如何解决这个难题,

XXX经过20年的探索,终于找到了新民主主义之路,即以新民主主义社会作为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桥梁。XXX在1940年初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中,曾对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经济作过具体的论述,提出中国革命胜利之后,要建立的是一个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在这个共和国里,国体是各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到了新中国成立前夕,他又将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发展为人民民主专政,并对人民的范畴作了具体的解释。关于新民主主义的经济,XXX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了两个重要的主张:一是将“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归这个共和国的国家所有”,“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性质,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但这个共和国并不没收其他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并不禁止‘不能操纵国民生计’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二是“采取某种必要的方法,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实行XXX先生‘耕者有其田’的口号,扫除农村中的封建关系,把土地变为农民的私产。农村的富农经济,也是容许其存在的。”“在这个阶段上,一般地还不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农业,但在‘耕者有其田’的基础上所发展起来的各种合作经济,也具有社会主义的因素。”(《选集》第2卷,XXX1991年版,第678页)1949年3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二)重视促进农民增收,改善农民生活 ❖ (三)重视发展农协组织(尤其是基层农协) ❖ (四)韩国政府还十分重视土地的集中化管理和
集约经营
❖ 2.日本农地制度的变迁及其启示
❖ “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但农业领域内的封建生产关系仍严重存在,广大 农民无地或少地,被迫成为佃农,地主利用对土 地的占有权收取高额地租。这种土地所有制阻碍 了农业的发展,也给国家的工业化、市场化、现 代化建设带来威胁。于是,日本开始致力于土地 制度的改革。通过三个阶段的改革形成了农地私 有为主,小规模家庭占有、合作化经营、社会化 服务的农业经营体制。
4.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历史局限性
❖ 第一, 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不是完全以发展农业经济、保 护农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而更主要的是以国家生存 的需要为立足点;
❖ 第二, 斯大林认为, 又大又纯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才是 社会主义, 而把非公有制成分都看成是社会主义的对立物, 对其进行彻底改造;
❖ 第三, 斯大林违背了列宁关于改造小农必须遵守自愿、示 范、渐进的原则, 片面、教条地强调农村生产组织形式的 意义, 强制推行农业集体化, 结果导致苏联农民不接受、 甚至抵制集体化运动;
❖ (3)农业工人合作社是与计划性农业相联系的,是社会主义高级
阶段的社会经济的一个部分。因此,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低级阶段 的农民集体所有制的合作社还要向农业工人合作社转变,只有这样才 能完成向完全的共产主义过渡。
三、列宁斯大林的实践
❖ 1.列宁对马恩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继承
❖ 在苏维埃政权甫一成立之时,列宁马上实行 土地改革,剥夺大土地所有者的地产,使土地变 为全民地产,并且“根据当地条件,按劳动土地 份额或消费土地份额把土地分配给劳动者”, 从 而保证农民能够坚定的支持无产阶级,建立巩固 的工农联盟。即使是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 为了保证军队和工人的粮食供给不得不征收农民 所有余粮,但是列宁仍然坚持在农村要采取同农 民结成联盟的方式,“力求同他们的妥协,关心 他们的一切愿望,在确定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方 面向他们让步。”
第一阶段
1949年10月至 1953年,以办互 助组为主,同时 试办初级形式的 农业合作社 .
百度文库第二阶段
1954年至 1955年底, 初级社在全 国普遍建立 和发展
第三阶段
1956年初至 1956年底, 高级社迅猛 发展及农业 社会主义改 造基本完成
❖ 2.改造背景
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个体农业经济 愈来愈不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就当时在 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却又分散、脆弱的个体农 业来说,在土地改革以后,由于摆脱了封建主义 的束缚,农业生产在一个时期内有过相当大的发 展,但受小农经济的局限,增产潜力有限,难以 适应工业化对粮食和工业原料作物迅速增长的需 求,无力为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和扩大工业品的 市场。只有加快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才 能适应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要求,发展农 业和提高整个社会生产力。
❖ 第四, 斯大林把优先发展重工业放在了过高的地位, 忽视 了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的基本要求。
五、世界农业发展历程及启示
1.韩国
4.台湾
2.日本
3.欧洲
5.美国
❖ 1.韩国农业发展概况
❖ 韩国是在二战后从日本殖民统治下获得解放 并宣告独立的。当时韩国的国民经济以农业为主 ,生产严重倒退,物资匮乏、粮食供应紧张、失 业和通货膨胀严重,被列为最贫穷的国家之一。 然而,在60年代后的30年内,韩国不仅成功摆 脱了朝鲜战争的影响,而且一直保持着世界经济 史上罕见的高速增长态势,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 注,被许多经济学家称为“韩国奇迹”。
LOGO
如何评价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总体思路
1 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介绍
2 马克思恩格斯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论述
3
列宁斯大林的实践
4 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历史回溯
总体思路
5 世界农业发展历程及启示
6 全面评价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一、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 1.基本情况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是把过渡时期以生产资 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小农经济,改造成为以生产资 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发展农业 生产,改变农村十分落后的状况。
(1)改革阶段历程
阶段一
政府采取强硬措施废除封建半封建土地所有制,确 立自耕农体制,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小规模家庭 占有和经营,农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结合。
阶段二
放宽土地所有权流转限制,提倡土地转让和相对集 中,鼓励扩大土地占有规模。1961年制定的《农业 基本法》标志着日本农业政策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3.改造目标 ❖1951年9月全国第一次互助合作会议之后形
成的《关于农业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
❖第一, 使农民富裕起来; ❖第二, 农业为工业提供粮食和其他工业原
料;
❖第三, 使农村成为工业品的销售市场。
❖ 4.改造方案
❖ 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 国家按照积极领 导、稳步前进的方针, 以及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 国家帮助的原则, 引导农民自愿联合起来; 创造了 经过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互助组, 再到半社会主义 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再到社会主义性质的 高级农业合作社, 由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的形式。
❖第一, 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是以一场社会大变革 的面貌出现的;
❖第二,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是为苏联社会主义 工业化运动服务的;
❖第三, 苏联实现农业集体化的时间短; ❖第四, 农业集体化运动与消灭富农阶级联系在一
起; ❖第五, 苏联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实现途径比较单
一, 就是建立集体农庄。
3.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的成就
❖ 第三, 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实现, 进一步巩固 了工农联盟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 苏联在一九二八年出现的粮食收购危机, 曾 经使工农联盟一度面临遭到破坏的危险。但在农 业集体化实现之后, 广大农民提高了社会主义觉 悟, 加上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及其联系的加强, 使 工农联盟在新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农民 从实践中深刻认识到只有保住这个社会主义国家, 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因而不惜用鲜血和生命捍 卫自己的国家。
❖ 第二, 农业集体化的实现和农业生产的增长, 保证了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迅速完成, 推动了
国民经济的大发展, 因而得以在不太长的时间, 把苏联建设成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 1938年, 苏联就由一个农业国变成工业国。 1937年工业总产值已超过德国、英国、法国, 跃 居欧洲第一位, 世界第二位。从一九二六年至一 九四零年, 钢每年增长100万吨, 煤每年平均增长 1000万吨, 石油每年平均增长150万吨。苏联工业 的迅速增长, 为后来胜利地击败德国法西斯奠定 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1)这里的合作社是农业工人合作社,而不是农民合作社,因为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社会中,不存在农民个人的土地所有。
❖ (2)在国有土地上的农业工人合作社以及工业中的合作社,只是 生产资料首先归国家所有之下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而不应成为独立 的合作社所有制,这意味着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是分离的。在 恩格斯看来,生产资料归国家所有,合作社只是使用这些生产资料。
❖ 按“新村运动”中主导力量的变化,“新村运动 ”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政府主导农村建设阶段(20世纪70 年代到80年代中期);
❖ 第二阶段:政府与社会共同发展阶段(20世纪 80年代中期90年代初期);
❖ 第三阶段:农民主导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 以来)。
(2)发展特色与经验
❖ (一)重视改善基础设施,不断推进新农村建设 进程
❖ 第一,农业集体化是解放农村生产力的伟大 革命。
❖ 随着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实现, 苏联的粮食生 产展现了基本上不断上升的趋势,由于粮食生产 的增长, 苏联在一九三五年取消了粮食和食品配 给制, 副食品的供应也逐步得到改善。集体农庄 庄员的收入也迅速的增加了。
❖ 正当资本主义世界连续爆发两次世界性的经 济危机的时候, 苏联却呈现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气 象
❖ 第四, 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实现, 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史上,找到了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第一种模式。
❖ 苏联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大国。在这样的国家里, 把二千五百万分散的个体农户组织到社会主义集体经济中 来, 建立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集体农庄, 这是一 个伟大的创举。像十月革命一样, 又一次使全世界为之震 惊, 反动派为之膛目, 进步人类则从中受到了鼓舞。尤其 是给小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国家, 提供了引导农民走上 社会主义道路的宝贵经验。这些经验是苏联人民的宝贵财 富, 也是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宝贵财富
❖ 对待中农则沿用列宁妥协结盟 的政策,使中农成为社会主义改造 过程中无产阶级可以依靠的力量。 而对于富农则是采取消灭的政策, 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把富 农作为一个阶级彻底消灭。到1 9 3 7 年前后,苏联农村有93% 的 农民参加到集体农庄,农业集体化 任务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 建立。
四、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历史回溯
❖ 1.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过程
开始
全面展开
继续 完成
1928年 │
1929年
1929年秋 │
1930年春
1930年 │
1937年
❖ 1927年12月2日, 联共(布)召开了第15 次 代表大会。斯大林代表党中央作了总结报告, 他 根据列宁关于合作制的指示和计划,提出了实现 农业集体化的伟大战斗任务。他说:农业的“ 出 路就在于把分散的小农户转变为以公共耕种制为 基础的联合起来的大农庄, 就在于转变到以高度 的新技术为基础的集体耕种制。”

——《斯大林全集》第十卷
❖ 斯大林的农业集体化道路大致可概括为:
❖ 在很短的时期内,通过群众运动的方式,用行政 命令,派工人下乡的办法,将农民使用的土地集 中起来,组成劳动组合式集体农庄,并且全盘集 体化与消灭富农同时进行。
❖ 国家还通过组织机器拖拉机站,加强对农庄的领 导和实现农业机械化。
2.苏联农业集体化特点
❖ 2.恩格斯关于引导农民走向社会主义思想

❖ 恩格斯晚年在《法德农民问题
》中具体阐述了在一个小农经
济占主导的落后国家如何实现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问题,即
主要应当完成“生产资料转归
公共占有”这一社会主义的任
务,而具体的解决措施就是合
作社。
❖ 恩格斯晚年提到了合作社的两种形式:国有土地上的农业工人合作社和土地 集体所有的农民合作社。农业工人合作社的组织形式,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 解:
(1)发展历程回顾
❖ 1950年韩国颁布《土地改革法》,废除旧的租赁 关系,将土地直接想耕种者开放,即自耕农的土 地限制在3町以内(约45亩),超过部分由政府购 买,再出售给缺少土地的农民,而农民分配到的 土地,其租金可以用现金和实物在5年内分期偿还 完毕。此外,韩国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的“新村 运动”也对其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 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阶段三
农地改革的重点由所有制转向使用制度,在农地小 规模家庭占有的基础上发展协作企业,扩大经营规 模,鼓励农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
(2)几点启示
二、马克思恩格斯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论述
❖ 1.马克思对所有制问题的认识
❖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私有制是非劳动者的私有制,他们 占有的生产资料是剥夺来的,是资本化了的剩余价值,无 产阶级的国家可以采取没收或赎买的办法将其收归国有。
❖ 而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所有制是劳动者 的私有制,他们的生产资料是自己劳动的 积累或者主要是自己劳动的积累,原则上 不能剥夺。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只能经过 合作化的途径,逐步把他们从个体所有制 改造为劳动群众的集体所有制。
❖ 2.斯大林对苏联实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践
❖ 列宁由于去世较早,没有完成对俄国农业社 会主义改造的任务,真正实现了农业社会主义改 造的是斯大林。斯大林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列 宁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结合苏联农村 的具体情况,实行一整套使苏联农业走上集体化 道路的政策措施。斯大林强调对待小农要“逐步 地一往直前地不用强迫手段而用示范和说服的方 法,把小的以至最小的农户联合为以公共的互助 的集体的耕种制为基础,利用农业机器和拖拉机 、采用集约耕作的科学方法的大农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