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儒家思想的变迁
儒家思想发展演变历程
![儒家思想发展演变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af697e01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e1.png)
儒家思想发展演变历程春秋战国时期是儒家思想的产生与初步发展期。
西汉,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
宋明时期是儒家思想的新发展阶段,形成了新儒教。
明末清初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与继承时期。
扩展资料发展历程:1、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
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序。
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与任意刑杀,指出统治阶级要爱惜民力、取信于民、正身律己。
2、战国时期——孟子思想的发展: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虐民”“暴民”。
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3、西汉——董仲舒的新儒学成为统治思想: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于百家,建立起具有神学倾向的'新儒学。
新儒学以“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为核心。
4、宋代的新儒学——理学:特点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
集大成者朱熹的观点:他认为理是第一性的,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实际上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从事丧葬行业的司仪,后来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影响深远。
它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
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儒学”、“儒家”、“儒教”这些概念要分清。
儒学作为一种学说,儒家作为一个阶层,儒教作为一种信仰,三者相同也不同,需要区分开来。
儒家思想和演变及现实意义
![儒家思想和演变及现实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28b8bceedd3383c4ba4cd21e.png)
儒家思想的演变 及现实意义
研究目的:
•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也是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从 孔子创立儒学至今,已经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儒家思想主要 是通过道德修养达到自身的和谐,进而推至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 社会的和谐,其思想对当下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必要性:
(一)儒家思想的演变
1、创立: 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 “礼”的学说 2、继承: 战国时期,孟子、发展“仁政”学说,提出“民贵
君轻”思想;荀子…… 3、重创: 秦朝,“焚书坑儒” 4、正统: 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5、冲击: 魏晋南北朝,三教并立,儒学受到了来自于佛教、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批判继承,改造创新
我们从“儒家思想”学到了哪些优 秀品质?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舍生 取义、见利思义”的生死道义观;“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其志也”的坚毅品质;“士不可以不弘 毅,任重而道远”的探索精神;“自然的和 谐”“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自然意识;“行己有耻” “使于四方不辱君命”的
书符化除 社人、合此 会所教现之 的推育代崇素的外积;质与,极耳教时你意濡育俱目的进还义染要,知 吗,求良道 ?耳,好熟符的哪能合教些详教育儒,育思其的想家格现、思言 代教想警化学句、方在、教法当创育和今新的学意科习识学态
度更是影响深远,成为有其思想学说以来每一位读书人应该 遵照的准则。
我们作为21世纪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与接 班人,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儒家思想变化
![儒家思想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18958b00bed5b9f3f90f1c8a.png)
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儒学所崇尚的“和为贵”“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和合观念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心与身的关系以及对促进个人道德修养、社会稳定、国际和平乃至推动人类社会和谐、持续发展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一、儒家思想在历史上兴衰及其原因1.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受冷落。
原因:孟子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提倡放宽刑罚,减轻赋税。
这些主张在战国纷争的时代,无助于实现国家统一,必然受到统治者的冷落。
2.秦朝时期儒家思想遭到压制。
原因:秦朝时期,儒生依然遵循旧思想主张,非议郡县制,以古非今,站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阻碍历史的前进,必然会遭到压制。
3.西汉时期儒家思想处于“独尊”的地位。
原因:汉武帝时,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发挥,增加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等思想,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不仅为封建专制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为政治上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因而获得“独尊”的地位。
4.宋朝时期儒家思想被取代。
原因:宋代理学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新儒学。
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5.明清时期儒家思想成为封建专制精神的支柱。
原因:明清时期统治者为进一步加强思想控制,实行愚民政策,培养忠实奴仆,采取八股取土的办法,科举考试在四书五经内命题,文体为呆板的八股文。
这就使得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专治制度的精神支柱。
6.维新变法时期儒家思想出“新意”。
原因: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
把孔子打扮成变革的先师,为维新变法思想制造历史根据,以减少变法阻力。
7.新文化运动时期儒家思想受到抨击。
原因: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袁世凯在文化领域掀起了“尊孔复古”逆流,为复辟帝制摇旗呐喊。
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把斗争矛头指向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宣传资产阶级的新文化、新道德,这就严重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儒家思想的演变及其文化特征分析
![儒家思想的演变及其文化特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b46c0e5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4293a54.png)
儒家思想的演变及其文化特征分析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流派之一,其源远流长,从周代儒家宗族的学说发展到汉代的儒学大成,再到明清时期的新儒家等不同阶段,经历了多次演变和发展,成为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的主题是儒家思想的演变及其文化特征分析,旨在通过对其发展历程和内在特质的剖析,探究儒家思想的精髓及其在文化传承中的价值。
一、儒家思想的起源和发展在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中,最早的儒学宗族可以追溯到周代。
当时,儒家是由中国古代社会的知识和文化精英组成的一个族群,他们主要从事祭祀、礼仪和教育等方面的活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儒家思想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儒学的成形和儒家的崛起,标志着这个流派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
在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开始走向成熟,并得到了不断的拓展和发展。
以孔子为代表的先哲,强调道德化与教化所具有的重大意义,并试图建立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来指导人们的行为,提出了“仁爱”、“孝道”等核心概念,被誉为“儒家之父”。
相继出现的荀子、韩非等儒家后代,又对儒家思想进行了不同的发展和规范,总结、提炼、发展出不少有关个体、家庭、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思想学说。
到了汉代,儒家思想在国家管理、道德伦理、教育等方面发挥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经典《论语》、《大学》、《中庸》等作品成为了中国思想文化的经典之一,汉代的朱熹、程颐、程颢、张载等人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更为系统和深入的梳理和发展,概括了“中庸之道”、“心学”、“格物致知”等理论体系,并成为儒家学派中影响最为广泛和深刻的代表。
明清时期,儒家思想进一步得到了复兴和发展,新儒家学派的成立和思想体系的创新,让儒家思想焕发出了更为强大的生命力,以岳麓书院、白雪书院等著名学府为代表的新儒家学术团体也应运而生,成为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一支重要力量。
儒家思想的文化特征,是存在于儒家学说和实践中的共性特征和独特特征的综合体现。
在研究儒家思想的文化特征时,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阐述。
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的发展和变迁
![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的发展和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c6edf26f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92.png)
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的发展和变迁中国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儒家思想的发展和变迁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话题。
本文将会就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的发展和变迁进行探讨。
一、儒家思想的起源儒家思想起源于春秋时期的中国,由孔子创建。
在孔子看来,天下万事万物都有其规律,而人的行为应该遵循最适合这些规律的方式。
因此,在儒家思想中,德行是最重要的东西,并且名声是追求德行的唯一目的。
孔子认为,人们应该遵循四种行为模式:仁、义、礼、智。
这些行为模式被认为是道德行为模式,并成为儒家思想的核心。
二、儒家思想在先秦时期的发展在先秦时期,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经典文化的代表,同时也在中国古代的政治、社会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孔子的弟子们继承并发扬光大了孔子的思想,创造出了一系列儒家经典,如《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等,这些经典在后来的历史中对中国的思想、文化、教育、政治有着深刻的影响。
而在儒家思想家中,还有一些重要人物,如荀子和董仲舒等,他们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荀子强调人性本恶,宣扬法律制度的重要性,而董仲舒则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主张人类应该通过学习和实践来达到与天道合一的境界。
三、儒家思想在汉代的盛行汉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高峰时期,而儒家思想在汉代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成为汉朝政治、教育、文化的基石。
儒家学派在汉朝被称为“经学”,成为了科举考试的主流,这使得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士大夫的精神信仰。
在汉代,大部分文化、道德、教育的权威都是儒家经典,如《论语》、《大学》、《中庸》等。
另外,在汉朝还出现了众多的儒家思想家,如赵岐、扬雄、董仲舒等,他们对儒家思想做出了深入的研究和发展,推动了儒家思想的发展。
四、南北朝儒家思想的多元化在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了动荡和分裂,这也影响了儒家思想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儒家思想变得多元化,并且趋向地方性和私人化。
许多儒家思想家认为“程朱理学”过度强调了理性,与儒家经典有所背离,因此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批评和分歧。
总结儒家思想的变迁
![总结儒家思想的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88c9af0e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1e.png)
总结儒家思想的变迁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和变迁。
从原始儒家思想的孔子时代,到形成主流儒家思想的宋明理学,再到近代的新儒家思潮,每个时代都对儒家思想进行了不同的解读和发展。
本文将就儒家思想的变迁进行详细总结,从孔子时代的经世致用,到宋明理学的经典解读,再到现代新儒家思想的和谐共存,探究儒家思想如何在不同时代展现出不同的面貌和价值。
孔子时代,儒家思想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提倡人际关系的亲密与友爱。
孔子主张“仁”的理念,即关怀他人、勤勉不倦、恪守礼法、尊重父母和师长。
孔子关注个体的修养,提倡君臣之道、父子之道、夫妻之道和朋友之道,倡导了社会贤能的培养和人伦道德的实践。
在思想盛行的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充满了智慧,为政治和社会秩序提供了重要的思考和指导。
随着历史的进程和社会的发展,儒家思想在宋明时期经历了一次重要的变迁。
宋明理学形成了主流儒家思想,将儒家经典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研究,注重经典的学习和传承。
理学家通过经典的研究和解释,强调人与天地之间的和谐关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核心理念。
这一时期的儒家思想,侧重于对于道德修养与道德行为的讨论,强调优秀的人格和君子的品质。
理学的发展为明清社会的稳定和繁荣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深远的意义。
近代以后,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历史动荡和变革,儒家思想也相应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新儒家思潮兴起,将儒家思想与现代价值体系相结合,提出了新的理论观点。
新儒家主张“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旨在实现社会的和谐共存与进步。
新儒家思想主张用儒家传统文化的智慧来解决现代社会面临的问题,强调社会公正、人文关怀、和谐发展等现代价值观的塑造和推进。
总的来说,儒家思想的变迁经历了孔子时代的经世致用,宋明理学的经典解读,以及现代新儒家思潮的和谐共存。
每一个时代都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发扬光大,形成了不同的思潮和观点。
浅谈高中历史教材中儒家思想的演变及其影响
![浅谈高中历史教材中儒家思想的演变及其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93f29842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424c865.png)
浅谈高中历史教材中儒家思想的演变及其影响一、儒家思想的起源儒家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他提倡了仁、礼、义、智、信等思想,认为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对于国家的繁荣稳定至关重要。
儒家思想在当时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认同,成为了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
二、儒家思想的演变然而,儒家思想在后来的发展中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和演变。
比较重要的演变过程有以下几个方面:1.汉代儒家思想的发展在汉代,与一些经典儒家思想相结合的新儒家思想兴起,如“四书”(《大学》、《论语》、《中庸》、《孟子》)的成书,为后来儒家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汉代的儒家思想主要侧重于社会伦理和政治制度,并形成了以士大夫阶层为核心的士人文化。
2.宋明理学的崛起宋明理学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流派,它以宋代的程朱理学为核心,强调人的理性和道德修养,并且主张在实际生活中尊儒恶法,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达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宋明理学对后世儒家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清代儒家思想的变革清代末年,由于西方的强国压迫和思潮的传入,儒家思想开始受到极大的冲击,并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
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提倡吸收西方科技和思想成果,一度对传统儒家思想造成了冲击,但是最终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同。
同时,一些儒家学者也开辟了新的思想领域,如康有为思想的直接作出,为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三、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政治制度方面,儒家思想强调君主专制,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和素质教育,塑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模式。
在社会道德方面,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师生关系等,形成了中国独特的人伦道德体系。
在教育方面,儒家思想注重修身立德,教育出一代代优秀的士人,培养了中国古代最精英的知识分子。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儒家思想也受到了一定的质疑和批评。
一方面,一些人认为儒家思想过于强调等级制度和权威性,限制了个人自由和人权的发展;另一方面,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儒家思想也需要进行更新和调整,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儒家思想演变总结1500
![儒家思想演变总结1500](https://img.taocdn.com/s3/m/ed213a3e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e0.png)
儒家思想演变总结1500儒家思想的演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先秦儒家、汉代儒家和明清儒家。
每个阶段都对儒家思想进行了一定的修正和发展,使其能够适应不同的社会环境需求。
先秦儒家阶段是儒家思想的创始阶段,主要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等。
孔子提出了“仁爱”、“仁政”等重要概念,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
然而,在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们对儒家的教义产生了质疑。
孟子在孔子思想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正,强调人性的善良性质,并提出了“性善论”。
汉代儒家阶段是儒家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时期。
汉武帝时期,儒家成为了国家的正统学说,与法家、道家等思想进行了博弈和对话。
汉代的儒家学者注重经世致用,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王充的《论衡》也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批判和反思,对儒家思想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明清儒家阶段是儒家思想经历了大幅度变革的时期。
在明代,王阳明提出了“心即理”、“知行合一”的观点,强调人的内心感悟和实践的重要性。
王阳明的思想在明代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对儒家思想的演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清代,程颢、程颐等人发展了朱熹的学说,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重要理念,强调个人修身和道德自律。
同时,清代还出现了一些新兴学派,如理学、道统学派等,对儒学进行了进一步的扩展和深化。
总的来说,儒家思想的演变是一个不断修正和发展的过程。
从先秦儒家到明清儒家,儒家学者不断从社会变革和时代发展的需要出发,对儒家的教义进行了调整和补充,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的社会环境和人类需求。
这种不断演变和发展的特点使得儒家思想能够在中国历史上产生持久的影响力,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儒家思想的演变与传播研究
![古代儒家思想的演变与传播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c4a04ce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99.png)
古代儒家思想的演变与传播研究古代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人伦道德思想影响至今。
伴随着中国历史的演变,儒家思想也经历了不同的流派和时期,其传播范围不断扩大,深入民间。
本文将从演变和传播两个方面探讨古代儒家思想的历史变迁。
一、古代儒家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最早的代表是孔子,他提出“仁义礼智信”等人伦道德观念,并将之推崇为中国文化的正统。
但在其弟子中,便产生了许多不同的流派,比如说“阳明心学”、“朱子理学”、“程朱学派”等。
这些流派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各自发展,形成了不同的学派。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朱熹的“理学”,它主张以理论为中心,强调人性的善与恶、天命,崇尚孟子的“性即理论”观点,并将之发扬光大。
而后来的“新儒家”则以胡适、章太炎等人为代表,他们关注的是儒家思想的适应性和变革性,提出了“实践、创新、进化”的口号,致力于将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相结合。
这些不同的流派,都是在原有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发扬光大,使之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
可以说,儒家思想的演变是不断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的,为中国发展进步注入了新的思想力量。
二、古代儒家思想的传播由于儒家思想的思想内涵深刻、逻辑精密,自诞生之日起便吸引了很多追随者。
幸运的是,随着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儒家思想也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在古代中国,政治生活便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领域。
不同的朝代政权不断地向民众推广儒家思想,使其获得了更多人的认可。
尤其是在西汉、唐、宋等朝代,更是将儒家思想定为国家的官方思想,为其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除了政治领域,文化领域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传播场所。
在这方面,儒家思想的传播主要靠书院和文人。
书院是古代的学校,是传授儒家经典和理论的场所,很多优秀人才也是在书院里接受教育。
文人则使用自己的文学才华来传播儒家思想,比如说朱熹、王阳明、李时中等,他们的文学作品深入人心,为儒家思想的传播树立起了新的里程碑。
再来看看儒家思想在普通民众中的传播。
儒家思想的演变简短总结
![儒家思想的演变简短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44d5243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e0.png)
儒家思想的演变简短总结儒家思想的演变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从孔子创立的原始儒家思想,到后来的诸子百家思想的争鸣与儒家家学的复兴,再到现代的儒家思想的再创新,每一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影响。
最初的儒家思想由孔子创立,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出了“仁”、“礼”、“义”、“智”等重要概念,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的和谐秩序。
孔子重视学习,提倡“学而不厌”,并且强调传统礼教的重要性,认为通过恪守礼规可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在孔子之后,出现了众多的儒家学派,如墨子、荀子、韩非子等,在这个过程中,儒家思想开始与其他学派进行对话与交流,形成了“诸子百家”的局面。
墨子提出“兼爱非攻”、“非命断则爱”等思想,强调普遍的爱和人道主义。
荀子则强调天命之论,认为人性本恶,主张通过教育和道德的熏陶来改善人性。
韩非子则强调法制和权力的重要性,提出“法者,人之所以不敢恶他也”等观点。
这些思想的交流和争鸣对儒家思想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儒家思想在秦汉以后进入了一个相对低谷的时期,然而,在东汉末年,儒家思想迎来了一次重大的复兴。
当时的儒家学者王充提出了“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主张教育和礼制的重要性,同时他主张“变法”,提出了“法胜权”的观点,主张通过法律来规范社会。
这些思想对后来的儒家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随着东汉的灭亡,中国进入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对于儒家思想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阶段。
这个时期,儒家学者反复思考儒家思想与其他学派思想的关系,并形成了多种流派和观点。
其中,最重要的是王弼的“心学”,他反对王充的“性恶论”,提出了“性即理”的观点,主张通过内心的修养来实现自由与和谐。
而后,随着佛教的传入,中国又出现了以“真如性即理”为核心的新兴的儒家学派——新儒家。
新儒家学者程颢、程颐等人,认为儒家教育应以孟子的思想为核心,强调“格物致知”的实践与学习,同时他们还主张尊崇天理、人伦等传统价值观。
近代以后,儒家思想迎来了一次新的变革。
儒家思想的演变史
![儒家思想的演变史](https://img.taocdn.com/s3/m/e3ab790c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93.png)
儒家思想的演变史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学派,是伦理道德观念的代表之一。
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不断演变发展。
本文将探讨儒家思想的演变史,从其起源、经典、传承到现代发展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儒家思想的起源儒家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当时的社会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伦理、政治秩序混乱。
孔丘(孔夫子)对于当时的社会现状感到忧虑,认为社会需要通过德行的养成和道德的向上进取才能恢复秩序。
所以他提出了“仁者爱人”的观念,并注重人的修养,提倡实用主义,强调道德人格的扶持,以此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础。
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系统,主张尊治、仁政、德治、义理。
在当时,儒家思想主要是传统礼教的守护者。
孔子注重德治和德行对一个人及社会的重要性,并致力于发掘人的潜能,为个人和集体的进步贡献了不少力量。
其教义理念得到了一些当时的表率人物的认可和倡导,特别是他的弟子们,成为儒家思想的内核和主流。
二、儒家经典与传承儒家思想的经典概括了儒家的理论、思想和行动的要素。
其中最重要的是《论语》、《孟子》、《礼记》和《大学》。
这些经典旨在引导人们通过德行培养自己和他人,追求无为而治的功效,创造出一个和谐、理智的社会。
这些书虽然并非独立的体系,但可以相互借鉴、辅助、提升,形成了儒家经典的独特魅力,成为儒家思想的神秘源头。
尽管在不同历史时期,儒家思想经历了多次改革和变革,但是传承儒家思想家族和学术师门逐渐具备了进一步的体系和理论支撑,在社会实践和思想探索方面逐渐成为学理研究的突出性质。
在传承中,儒家思想不断更新补充,不断寻求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三、儒家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历经漫长的历史演变,也经历了许多的落差甚至危机,但是从孔子以后的两千多年,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文化传统中最具影响力的思想。
随着历史和社会的变革,儒家思想自身也逐渐演变。
在唐宋时期,儒家思想不断升华,感性思维、直观认识、启发式教学、知物论功四个方面得到了充分发展和推进,创立了自己的教育体系。
儒家思想的演变
![儒家思想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69cec6f3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09.png)
儒家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源远流长,自产生后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沉淀,同时也经历了不断的变革。
儒家思想不断的演变与发展,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文化、政治和社会,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灵魂。
本文将从历史、哲学、道德三个方面,简要概述儒家思想的演变和发展历程。
一、历史上儒家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奠基人。
孔子强调“仁者爱人、德者尊行”,其道德思想提出了“仁、义、礼、智、信”等重要概念,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观。
孔子所讲的“仁者爱人”,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其思想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心灵深处,影响至今。
战国时期是儒家思想发展的黄金时期,儒家思想经历了诸子百家的论战,不断充实与完善。
例如孟子的思想强调天道和人道的和谐,“天生万物,也敌也友之”,反对道德崩溃和权力滥用,提出“养民之道、百姓至上”等重要思想。
到了汉代,儒家思想成为了官方思想,儒家经典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
随着西汉王朝的衰落,儒家思想又遭受挑战和质疑,例如道教和佛教的兴起,对儒家思想的影响开始显现。
不过,在历朝历代,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文化的主流,不断被继承和发展。
二、哲学上儒家思想的演变在哲学上,自孔子以来的两千多年里,儒家思想逐渐走出了道德哲学的范畴,发展出了“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哲学思想,涵盖了人类思想的诸多领域。
例如,王充的《论衡》提出“命运论”和“唯物论”的思想,儒家思想开始对形而上的宇宙、历史、人类起源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到了宋明理学时期,儒家思想发展到了巅峰。
理学家以朱熹为代表,强调心学,思考人与天的关系和人类自身的价值。
朱熹强调“致良知、格物致知”,为后来的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外,《大学》、《中庸》、《论语》等儒家经典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道德上儒家思想的演变在道德上,儒家思想从孔子的“仁、义、礼、智、信”等基本概念出发,发展出了一整套复杂的社会道德规范。
儒家思想认为恶行必有因,首重教化,重视家庭伦理,注重教育和学问的重要性。
儒家思想地位的演变过程
![儒家思想地位的演变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9482b9bb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e9.png)
儒家思想地位的演变过程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被冷落(1)春秋时期:儒学创立,孔子学说奠定基础(老子创立道家思想)(2)战国时期:成为显学,孟子荀子继承发展(思想界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原因:孟子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提倡放宽刑罚,减轻赋税虽有一定进步性,但在战乱纷争的时代,其主张无助于实现统一,距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太遥远,必然受到统治者的冷落.2.秦朝时期——法家独尊,儒家思想遭压制.原因:儒生依然遵循守旧思想以古非今,非议郡县制,站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不仅不能为封建统治者服务,而且落后于形势的发展.3.西汉时期——确立正统地位,儒家思想享“独尊”.(1)西汉初期:盛行黄老之学,主张无为而治(2)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原因:①汉初黄老“无为”思想无法解决汉武帝时期面临的加强中央集权的问题.②董仲舒兼采百家学说,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发挥,增添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 等内容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政治的需要,为政治上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4.魏晋南北朝--------儒学危机,儒佛道三教并立.原因:社会动荡;受佛教和道教的冲击5.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的趋势原因:三教在反复辩驳中相互吸纳渗透,调和之风盛行.6.宋明时期——儒学复兴发展到理学新阶段,理学统治地位确立.(1)程朱理学——客观唯心主义原因:①儒学“独尊”地位的动摇②“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社会生活各个领域③为重兴儒学,一些儒学志士的思考与探索④理学在宋朝兴起的深层次原因:政治上,赵宋王朝鉴于唐朝的藩镇割据和农民起义引起的“三纲五常”绝的历史教训;经济上,两宋社会经济比唐代有所发展,为适应这一变化,统治者迫切需要建立一套把自然观、认识论、伦理观等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哲学体系,以便从思想上加深对农民的麻痹.⑤宋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对学术文化较少干涉,学术思想活跃.儒家知识分子积极参与国家政事,参政议政;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2)陆王心学——主观唯心主义原因:①对程朱探究真理的繁琐方式不满.②明中期,程朱理学已成为人们求取科举功名的敲门砖,逐渐失去以之寻求圣贤学问的精神.7.明清之际——出现否定传统观念,提倡经世致用,批判君主专制的新思想原因:①经济因素:一方面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根源);另一方面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②政治因素:统治者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专制统治走向腐化,人民起义的风起云涌,封建统治危机加深.③思想因素:一方面宋明理学日益僵化,八股取士,三纲五常扼杀了人们个性,摧残了人们思想;另一方面西学东渐,近代科技传入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要求挣脱思想束缚,实现个性的自由发展.④社会因素: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者阶层队伍壮大,他们要求反对封建束缚,发展商品经济.8.维新变法运动时期——儒家思想出“新意”原因: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道理.他宣称孔子是托故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其目的是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为维新变法思想制造历史根据,减少变法的阻力.9.新文化运动时期——儒家思想遭受冲击原因: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在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逆流.以陈独秀位代表的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把斗争矛头指向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宣扬资产阶级的新道德、新文化,目的是动摇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宣扬民主与科学,解放人们的思想.10.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居于主导地位,“文革”期间,“批林批孔”运动,儒学的统治地位被彻底推翻.12.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儒家思想地位上升.儒家思想主要作为民族文化遗产被人们认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新文化建设结合,成为了进行传统文化和道德教育的思想要素.儒家思想在当今世界不少国家也有很大影响.。
儒家思想的发展与变迁
![儒家思想的发展与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c25cd1aa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ab.png)
儒家思想的发展与变迁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里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文化意义。
它的发展与变迁,反映了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历史经验与文明成果。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儒家思想的发展与变迁。
一、封建社会中的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处于主导地位。
这个时期的儒家思想更多的是一种伦理道德的规范,注重礼仪之训、忠恕之道、道德廉耻等方面。
同时,儒家思想也强调了道德教化的重要性,提出了“教化人民,厉以自用”的原则。
通过这种道德教化方式,保持着封建社会的稳定,延续了封建的统治。
二、儒家思想对国家治理的影响在中国的历史上,儒家思想对国家治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汉朝时期,经学开始成为国家重要的规范,经学的内容也主要来自于儒家思想。
而隋唐时期,儒家思想开始在国家中被广泛运用,唐太宗制定的“三品制度”就是其中比较著名的例子。
此外,在明清时期,官学即礼部是国家重要的机构,只有通过礼部的文化考试,才能成为官员。
这种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持续了两千多年,并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文化和政治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针对新时期的儒家思想改革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中国一些学者和文化人开始重新审视儒家思想,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
如韩非子、荀子等一些学者,提出了比儒家思想更为实用的政策、工具和道德。
而孔子哲学中所包含的智慧与经验,更多的被视为传统文化的基础,并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民生、国家治理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
四、如何传承和弘扬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弘扬是无法回避的问题。
在当下的社会背景下,我们需要保持开放的态度,尝试与各种流行文化、传统文化,以及不同的国家文化产生连通,并相互启发。
这不仅是对儒家思想的灵活运用,更是一种能够促成文化创作、民间文化发展的有效方法。
儒家思想的发展与变迁,反映了中国社会与文化的历史经验和文明成果。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为中国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儒家思想的流变与发展
![儒家思想的流变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ea86cdd0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05.png)
儒家思想的流变与发展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其历经了数千年的演化和变革,在中国的思想史上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
儒家思想涉及很多方面,包括政治、伦理、教育、文化等多个领域。
本文将重点关注儒家思想的流变与发展。
儒家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其核心思想包括“仁”、“礼”、“义”、“智”等。
儒家思想最早的代表人物是孔子,他提出了“仁者爱人”的重要思想,这一思想体现了一个人应该具有的品质和态度,也成为了儒家思想的核心。
在东汉时期,儒学达到了繁盛的时期,王充、郑玄、孔融等思想家都为儒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此时的儒学强调礼仪之道,主张“君子以礼为重”,鼓励人们按照一定的仪式和规矩行事,以确立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
随着历史的变迁,儒家思想也不断地发展和变异。
到了唐宋时期,儒家思想进入了繁荣时期,朱熹、程颐、张载等众多儒学大师将儒家思想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此时的儒学强调“格物致知”,主张通过探究自然和人的本质来认识世界,强调思想和实践的统一,追求神人合一的境界。
明清时期,儒家学派发生了很大的变革。
随着西方文化的渐渐引入,儒学也出现了新的思潮,这些新的思潮为儒家思想赋予了新的内涵。
此时的儒家思想强调人本主义,注重个人和人的尊严,孙中山更将其儒家思想融入到国家构建的思想中。
在当代,儒家思想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
如今的儒学研究已经成为了一种跨学科的研究,它包括文化、政治、哲学、历史等多个方面,成为了人们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入口之一。
同时,现代儒家也通过对儒家经典的再解读和研究,发掘出了很多新的思考角度和理念。
总之,从古至今,儒家思想的流变和发展一直都是无止境的。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和文化,也为世界哲学思想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通过不断地理解和思考儒家思想,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也可以从中汲取思想营养,探寻个人和社会的更好发展之路。
论述儒家思想的演变
![论述儒家思想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b4ae36e7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90.png)
论述儒家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是以“仁为核心”和“人为贵”的思想体系。
儒家思想长期作为我国正统的意识形态,对于我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另外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儒家思想也历经沧桑。
一、儒家思想的形成、发展和演变春秋时期创立。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仁”,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统治者要爱惜民力,取信于民,正身律己。
还主张政治上逐步改良,可以“损益”旧的章法,历史是不断演进的。
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
儒家文化后来发展为中国古代正统文化。
战国初步形成和发展。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代表,发展了孔子的学说。
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反对统治者“虐民”“暴民”;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同一时期具有唯物思想的荀子提出“水则载舟,亦能覆舟”,以水喻民,以舟喻君,强调民心的作用。
秦朝遭受灭顶之灾。
韩非子专制集权的主张适应秦统一的需要,秦朝专崇法家思想,打击儒学。
针对儒生主张实行分封制,打击郡县制和指责秦始皇的言行,秦朝“焚书坑儒”使儒家学说遭受沉重打击。
两汉时期儒学被改造而处于统治地位。
西汉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
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并提出“大一统”思想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之适应封建中央集权的需要,得到汉武帝的采纳。
于是独尊儒术,兴办私学。
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但是东汉前期,唯物思想家王充首先反对天人感应说,对神学展开深刻批判。
此时的儒家思想与先秦的儒家思想不同。
它吸收了法、道、阴阳家等思想,尤其是特别强调法治,把儒、法两家糅合为一体,更有利于地主阶级的统治,这种统治思想一直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推广。
东晋时期被利用。
葛洪结合儒家思想改造道教,宣扬采药炼丹,长生不老,使道教变成为封建统服务的宗教。
儒家思想的演变过程
![儒家思想的演变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07c73607c5da50e2524d7faf.png)
儒家思想的演变过程(1)春秋时期创立: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提出了“仁”的学说,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
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2)战国时期发展: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要求统治者用仁政治国,轻徭薄赋。
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这样自然资源才能持续利用(可持续发展思想)。
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荀子提出“知天命而用之”的主张,认为人能认识自然规律,并按要自然规律去办事。
(3)秦朝时期受压制: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政策, 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4)西汉时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家学说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5)维新变法时期出“新意”: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
发表《孔子改制考》,目的是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否定顽固派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为维新变法思想制造历史根据,减少变法的阻力。
(6)新文化运动时期受抨击:辛亥革命已经推翻了封建帝制,但对封建思想文化还没有进行彻底批判,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在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为打破封建思想的束缚,陈独秀等人直接打出民主和科学的旗帜,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把斗争矛头指向儒家传统道德,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7)“文革”时期被否定:江青等“四人帮”开展所谓“批林批孔”运动,矛头直指周恩来的落实干部政策和恢复“文革”前的一些政策措施。
在十年动乱时期,儒学被错误地全面否定、批判。
(8)新时期批判地继承: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和政策应该是古为今用,批判地吸收和继承。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儒家思想的历史演变
![儒家思想的历史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991a8fe7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b0d124a.png)
儒家思想的历史演变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中的重要一派,其思想内容涵盖了人伦、礼治、道德、政治等方面,广泛影响着中国历史和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思想的历史演变可以从其起源、发展、衰落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儒家思想的起源儒家思想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由孔子及其门徒所创立。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字丘,鲁国人,是中国古代先贤之一。
他推崇礼治、道德、仁爱,主张“君子”德行的倡导,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的影响深远。
孔子提倡仁爱,认为仁者爱人,是“仁爱之心”的支配下完成的。
而“礼”是实现仁爱的手段,以强调人之间的关系为核心,强调社会道德规范和人伦关系。
在儒家思想中,“礼”是建立和调节人际关系、促进和谐发展的重要工具。
而“君子”指的是具备高尚品德、尊重社会公共利益、兼顾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人,是社会风气和道德水平的代表。
二、儒家思想的发展战国时期是儒家思想发展的重要阶段,除孔子外,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还包括孟子、荀子、韩非子等。
孟子提倡以“仁政”为核心,倡导“天下为公”的思想,强调天下所有,人民至上,天道与人道一致,权利与义务相称的思想体系。
荀子则认为政治权力和社会秩序的建立和维护是人性本恶的工具,倡导严格约束、礼法秩序和严密教化的思想体系。
而韩非子则具有较强的现实主义色彩,试图通过强权政治、权术斗争等方式建立秦统一的国家体制。
汉代是儒家思想发展的新阶段,秦末汉初,儒家思想得到了政治和文化上的重要支持,并形成了一系列学派,如东汉经学、郑学、程门立雪等。
其中,司马迁的《史记》和董仲舒的政治思想对儒家思想的演变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董仲舒思想深入人心,成为汉代政治学派的代表人物,其“新儒家”思想成为后世政治、哲学、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影响力。
三、儒家思想的衰落自南北朝时期开始,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地位开始发生变化。
在这个时候,佛教、道教、法家思想等思想体系逐渐发展壮大,与儒家思想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儒家思想的变迁Eaimor容摘要儒家思想,是先诸子百家学说之一。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后来各朝各代儒家们的发展创新,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对中国现在仍有现实意义,对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儒家思想正统思想主流意识现实意义一、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宗法制、分封制崩溃;诸侯争霸,士阶层活跃;私学兴起,学术下移,许多学术流派和学者针对当时社会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争相发表不同见解,展开争论,形成“百家争鸣”局面。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儒家思想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孔氏,名丘,字仲尼,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省曲阜市)。
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删定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主“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德治就是主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
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
而所谓“礼治”,即遵守严格的等级制度,君臣、父子、贵贱、尊卑都有严格的区别。
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仁、礼”之德性与德行。
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体系。
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他主无分贵贱不分国界,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开创了教育普及的先河。
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
这也是儒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容,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
二、儒家思想在不同时期的发展1、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继承和发展孔子的儒家思想。
孟子继续发扬孔子的“仁”,进而发展成为“仁政”,提出“民本”思想继而有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而荀子虽然也是儒家代表但又提出新的观点而自成一派,荀子提出“性本恶”与孟子的“性本善”大相径庭,他还运用朴素唯物辩证法的哲学观点,提出人与自然之间要和谐相处,不应违背自然规律,反对天命鬼神说,代表当时新兴地主阶级。
荀子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
同时又吸收法家的思想,主礼法并施。
此外,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成为了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2、朝焚书坑儒,儒家思想被大大破坏,险些被摧毁。
西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
董仲舒指出,大一统是天地常理,治国要道。
要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必须实行思想上的大一统。
因此,他提出凡不在儒家六经围之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
他宣扬“君权神授”。
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所以百姓必须服从天子的统治;但天子必须按天意行事,如违背天意,上天就会降灾予以警告和惩罚。
既维护了君主统治,同时又对君主加以限制,要求其实行仁政。
董仲舒还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并大力提倡孝道。
他认为“三纲五常”是万古不变的真理,所有人都要遵守。
3、宋朝时儒学获得新的发展——宋明理学。
宋代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新儒学的正统。
南宋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
他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实质上是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明朝理学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主“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善”,通过“心自省”、“以致良知”。
说明理学由客观唯心向主观唯心演变,也说明它已经走向极端。
宋明理学开创了儒学的新时代,是儒学第二期发展的象征。
它使儒家思想理论化和哲学化,使儒学服务统治的政治作用和修养身心层面的社会功能走向一致化,但理学的发展也使儒学日益走向极端。
4、明清之际儒家思想更加活跃。
黄宗羲从明亡的历史中看到了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主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
顾炎武提倡经世致用,主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
与黄宗羲、顾炎武同时代的王夫之,继续和发展了前代思想家的唯物思想。
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的。
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
他还认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的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三、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1、儒家的仁政思想及道德观念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仁政”学说是贯穿于儒家思想的核心,其“敬得保民”“仁政爱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等仁政理念的变革和发展对社会的安定、和谐的构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儒家思想在长期的历史实践和社会演变中形成了众多优秀的认识和思想,而这些认识和思想又被后来者奉为准则或规。
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舍生取义、见利思义”的生死道义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也”的坚毅品质,“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探索精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的孝德,“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修己安人”“正心修身”的修身观,“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的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的高尚品格,以及“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的忧患意识等对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和公民意识和责任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2、儒家的大一统思想国家的统一在任何时候、任何社会都是人们的共同追求,一个不统一的国家很难发展进步,即使在封建社会,统一不仅是君王的的理想,同样也是在小农社会的背景下黎民百姓的共同期待。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天下无道,礼崩乐坏。
”孔子坚决维护在君主专制之下的集权政治,坚决反对地方主义的分裂,坚决维护国家的统一。
大一统学说对于维护国家之统一以及民族间的团结与融合都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儒家思想所提倡的“和而不同、和为贵”“四海之皆兄弟”的主在当今社会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方面仍然发挥着积极作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中国现时期的外交政策都可溯及到儒家思想中的处理国家之间关系的准则。
儒家文化的这种思想对民族与民族、地区与地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的调整发挥着重要作用。
3、儒家的培士思想儒出身于“士”,又以教育和培养“士”(君子)为己任。
士者仕也,对士阶层的教育和培养关系到王权统治,更关系到黎民苍生,士阶层的品行和修养关系到政治清明和国家的稳定,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伦理德德对士的约束和培养在封建社会起到了很好效果,至今某些优秀的思想和原则对现代官吏的培养仍有启发和教育意义,因此在现代社会应得到发扬和提倡。
在儒家看来作为一名“士”的最基本的条件和责任就是:一“行己有耻”,二“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这两条原则可借鉴性就是对官员的培养要注重自身的修养,要知道礼义廉耻,要遵守社会基本的道德,要对自己的行为加以约束使其符合社会和百姓的需要和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清正廉洁,才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四、儒家思想的时代价值文化或是文明,都是人类共同劳动与智慧的结晶。
文化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思想的演变和革新,都是社会发展的常态,解放思想、实事、与时俱进才能为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支撑。
对待民族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我们不能妄自菲薄,更不能够数典忘祖,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江泽席曾说过“一个民族既努力实现自己的经济腾飞,又努力繁荣自己的民族文化,才能真正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因此,我们要正确对待儒家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把儒家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把儒家思想的价值和理念发扬光大,把儒家思想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发繁荣,进而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大跃进。
儒家的传统思想对历代执政者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儒家文化的精神已渗透在中华民族日常的生产和生活之中,儒家思想也和世界多元价值相互接轨和碰撞,儒家思想的价值已远远超过了它所赖以产生的那个时代对它所做的要求,而成为中华民族及世界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对儒家思想的弘扬及其时代价值的彰显对世界文化、文明是一种巨大的贡献,儒家思想文化是中国的思想文化,儒家思想文化也是世界的思想文化,思想文化可以有国界,但思想文化的价值没有国界,儒家思想在在社会变革和发展中越来越扮演着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