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儒家思想的变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儒家思想的变迁

Eaimor

容摘要

儒家思想,是先诸子百家学说之一。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后来各朝各代儒家们的发展创新,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对中国现在仍有现实意义,对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儒家思想正统思想主流意识现实意义

一、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宗法制、分封制崩溃;诸侯争霸,士阶层活跃;私学兴起,学术下移,许多学术流派和学者针对当时社会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争相发表不同见解,展开争论,形成“百家争鸣”局面。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儒家思想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孔氏,名丘,字仲尼,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删定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主“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德治就是主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而所谓“礼治”,即遵守严格的等级制度,君臣、父子、贵贱、尊卑都有严格的区别。

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仁、礼”之德性与德行。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

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体系。

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主无分贵贱不分国界,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开创了教育普及的先河。

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这也是儒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容,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

二、儒家思想在不同时期的发展

1、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继承和发展孔子的儒家思想。

孟子继续发扬孔子的“仁”,进而发展成为“仁政”,提出“民本”思想继而有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而荀子虽然也是儒家代表但又提出新的观点而自成一派,荀子提出“性本恶”与孟子的“性本善”大相径庭,他还运用朴素唯物辩证法的哲学观点,提出人与自然之间要和谐相处,不应违背自然规律,反对天命鬼神说,代表当时新兴地主阶级。荀子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同时又吸收法家的思想,主礼法并施。

此外,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成为了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2、朝焚书坑儒,儒家思想被大大破坏,险些被摧毁。西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董仲舒指出,大一统是天地常理,治国要道。要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必须实行思想上的大一统。因此,他提出凡不在儒家六经围之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他宣扬“君权神授”。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所以百姓必须服从天子的统治;但天子必须按天意行事,如违背天意,上天就会降灾予以警告和惩罚。既维护了君主统治,同时又对君主加以限制,要求其实行仁政。董仲舒还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并大力提倡孝道。他认为“三纲五常”是万古不变的真理,所有人都要遵守。

3、宋朝时儒学获得新的发展——宋明理学。

宋代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

学,是宋代新儒学的正统。南宋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他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实质上是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明朝理学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主“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善”,通过“心自省”、“以致良知”。说明理学由客观唯心向主观唯心演变,也说明它已经走向极端。

宋明理学开创了儒学的新时代,是儒学第二期发展的象征。它使儒家思想理论化和哲学化,使儒学服务统治的政治作用和修养身心层面的社会功能走向一致化,但理学的发展也使儒学日益走向极端。

4、明清之际儒家思想更加活跃。黄宗羲从明亡的历史中看到了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主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顾炎武提倡经世致用,主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与黄宗羲、顾炎武同时代的王夫之,继续和发展了前代思想家的唯物思想。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他还认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的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三、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1、儒家的仁政思想及道德观念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仁政”学说是贯穿于儒家思想的核心,其“敬得保民”“仁政爱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等仁政理念的变革和发展对社会的安定、和谐的构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儒家思想在长期的历史实践和社会演变中形成了众多优秀的认识和思想,而这些认识和思想又被后来者奉为准则或规。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舍生取义、见利思义”的生死道义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也”的坚毅品质,“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探索精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孝德,“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修己安人”“正心修身”的修身观,“临渊羡鱼,不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