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的历史和发展
第二章宪法的历史发展第一节
4、1689年的《权利法案》
①限制王权。该法案规定,国王未经国会同意,不 得废止法律,不得征收赋税,不得在和平时期招募 和维持常备军。 ②保障人权。臣民有权向国王请愿,议员的选举必 须自由,议员在国会内的演讲、辩论,不受法院或 国会外的追问或弹劾,国会必须按时召开,法院审 判案件不得动用酷刑,不得科过多的罚金,定罪之 前不得科罚金或没收财产,陪审团人员必须选举等 等。 --确立重要宪法原则:限制王权、议会权力至上 原则
本节内容的要求
掌握:
1.近代宪法:英美法三国宪法产生的特点 2.现代宪法:魏玛宪法和苏俄宪法的意义
了解:
近代宪法产生的历史条件
宪法判例:马伯里诉麦迪逊案
1、1215年《英国大宪章》
温莎堡
1215年当英王约翰被25个贵族代表胁迫在一份契约上签字时,王权 首次在人类历史上承认也不得超越法律。《大宪章》里有两条最著名的 条款,第一条是国王要宣誓“向任何人施以公正,不能剥夺他人的权 利”;另一条是,如果法庭没有判决,国王也不能逮捕和剥夺他人的财 产。其后数百年中,国王们为推翻这个承诺与臣民斗争了三四十次。
2、1628年的《权利请愿书》
1628年3月,查理一世为解决财政问题召开议会。 在会议上,查理一世为获取35万英镑款项的批准, 接受了议员们提出的《权利请愿书》。 《权利请愿书》全文共有8条,列数了国王滥用权 力的行为;重申了过去限制国王征税权利的法律; 强调非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强行征税和借债;重 申了《大宪章》中有关保护公民自由和权利的内容, 规定非经同级贵族的依法审判,任何人不得被逮捕、 监禁、流放和剥夺财产及受到其他损害;规定海陆 军队不得驻扎居民住宅,不得根据戒严令任意逮捕 自由人等等。
1918年制定 ,1919年8月11日生效。 全文共181条,分两编。第一编为联邦的组 织及其职责,第二编为德国人民的基本权 利及基本义务 。 第二编表现出这部宪法的特色。
宪法学第 二 章 宪法的历史发展
( 二 ) 现代宪法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的进步 , 宪法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 从而影响着宪法的未来发展 。 1. 宪法更重视人权保障 , 扩大公民权利 主权在民是宪法的原则 , 保障人权 、 维护公 民权利是宪法的 任务 。 2. 三权失衡 , 行政权力急剧扩张 在近代宪法模式中 , 行政权从未处于权力的 核心 。 3. 重视宪法实施保障 宪法在整个国家的法律体系中 居根本地位 , 是国家 、 社会生活行为的基本准则 。
9
( 三 ) 国民党政府时期的宪法 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是代表大地主 、 大资 产阶级专政的 国 民党政府 , 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 有三次立宪运动 。 1. 《 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 》 1931 年 5 月 12 日 , 国民党操纵的 “ 国民会议 ” 通过了 《 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 》( 简称 “ 训政时期约法 ”), 共 8 章 89 条 , 于同 年 6 月 1 日 正式施行 。 它是国民党 政府的第一部宪法性文件 。
4
4. 宪法与国际法的结合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步伐加快 , 人们深感地球 “ 变小了 ”。 国 际政治 、 经济 、 文化已经强 烈地渗入每个国家内部 , 国际间交往和合作已是 历史的潮流 ; 同时 , 有关人权保护 、 司法制度 等方面也需要国际间合作 。 在和平与发展已成为 主题的今天 , 部分国家的国内 法出现了与国际法 结合的趋势 。
5
第二节
旧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在 19 世纪 , 西方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 , 纷纷制定宪法以 维护其新建政权 , 而同时期的旧 中国依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 没有产生资 产 阶级的 土壤 , 仍为典型的封建君主专制国家 。自 1840 年以后 , 由 于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 , 中 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 。
简述我国宪法的历史发展过程
简述我国宪法的历史发展过程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1949年秋,解放战争取得了基本胜利,新中国即将诞生。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简述我国宪法的历史发展过程,希望大家喜欢!简述我国宪法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国宪法的发展史主要是指新中国宪法的发展史。
1、1949 年9 月召开了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新民主主义性质。
2、1954 年9 月,一届人大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共同纲领》的基础上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1975 年颁布的第二部宪法是一部内容很不完善并在指导思想上存在错误的宪法。
4、1978 年颁布了第三部宪法,虽然经过两次修改,但从总体上来说仍然不能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
5、1982年12月,五届人大第五次会议在全面修改1978年宪法的基础上,通过了新中国的第四部宪法,即现行宪法。
其继承和发展了1954年宪法,结构方面,除序言外,分为总纲,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国旗、国徽、国歌、首都,共4章138条。
6,、2004年宪法修正案的主要改动内容有:在宪法序言中增加“三个代表”这一指导思想;在宪法序言关于爱国统一战线组成结构的表述中增加“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将国家的土地征用制度修改为:“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在“引导、监督和管理”之外,增加了“鼓励、支持”;将国家对公民私人财产的政策修为:“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
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增加:“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增加:“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全国人大应有特别行政区的代表;戒严改为紧急状态;增加"进行国事活动"的职权;地方人大的任期统一为5 年;《义勇军进行曲》正式成为国歌。
我国现行宪法的发展历程
我国现行宪法的发展历程
我国现行宪法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以下是我国现行宪法的主要发展历程:
1. 1954年:第一部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于1954年颁布实施,明确了中国是以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国家,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
2. 1975年:第二部宪法
在历经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运动后,中国于1975年颁布实施了第二部宪法。
该宪法强调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突出了党的领导地位。
3. 1978年:恢复宪法秩序
随着改革开放的开始,中国政府意识到需要恢复宪法秩序。
于是在1978年通过决议,宣布第二部宪法失效,并恢复第一部宪法。
4. 1982年:现行宪法的颁布
1982年12月4日,中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新的宪法,即现行宪法,并于1983年生效实施。
这部宪法确立了四项基本原则,包括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专政、社会主义道路和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5. 1988年至2018年:宪法修正
自1988年以来,中国多次进行了宪法修正。
这些修正主要涉及经济改革、社会进步、法治建设和人权保障等方面的内容。
其中最重
要的修正是2004年,明确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利。
总体而言,我国现行宪法的发展历程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框架,并为国家的发展和稳定提供了法律保障。
宪法的历史与发展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 封建国家。 • 中国早期的改良派王韬、郑观应等明确提出了 “伸民权”、“争民主”、“立宪法”、“开 议院”的政治主张,从而揭开了中国近代民主 宪政运动的序幕。其中,郑观应 郑观应在《盛世危言》 郑观应 中首次使用“宪法”一词,要求清朝政府制定 宪法、开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政治。 •
• (四)法国宪法 • 1789年7月法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8月, 国民议会通过了著名的《人权和公民权利宣言》 , 1791年在推翻了封建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 的基础上,制宪会议制定了法国第一部宪法。 • 在内容上 在内容上,它以《人权宣言》为序言,确立了君 主立宪制政体,宣告废除封建等级特权和贵族爵 位、称号,赋予公民迁徙、集会、请愿和宗教信 仰自由,民主气息更为浓厚; • 在形式上 在形式上,它采用了美国式宪法的统一完整的法 典形式,成为欧洲大陆的第一部成文宪法。法国 制宪、行宪过程最为曲折,共产生16部宪法。
• 中国道德传统:有限的宪政因素,“礼”作为自 然法和一般法之间的“基本法”。 • 传统道德和政治制度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列强入侵后面临制度和观念变革。 • 迟到的觉醒:一直以为是技术问题,经历了漫长 的阶段才真正认识到制度问题。 • 中国面临救亡和启蒙的双重变奏 • 救亡是目的,启蒙是手段;宪政为国家富强服务, 带有强烈实用主义色彩。
•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康、梁提出学习 日本,建立君主立宪主张。 • 1904年,日俄战争,进一步看到君主立宪 的优越性。派5大臣考察日、英、美等9国。 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颁布《 颁布 钦定宪法大纲》
• 清政府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规 清政府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1908年颁布 定君主神圣不可侵犯,规定臣民义务, 定君主神圣不可侵犯,规定臣民义务,限 制权利。本身不为宪法, 制权利。本身不为宪法,目的是以根本法 的形式使君权至上合法化。 的形式使君权至上合法化。是中国历史上 最早的宪法性文件 • 1911年,武昌起义后,《宪法重大信条十 1911年 武昌起义后, 九条》 仿英国君主宪章, 九条》,仿英国君主宪章,规定皇帝总揽 统治大权,扩大国会权力。 统治大权,扩大国会权力。
2、宪法的历史发展
二、现行1982年宪法及其四次修正 (一)1982年宪法的制定和主要内容 (二)1982年宪法的四次修正
1.1988 年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对现 行宪法进行了第一次修正。修正案有两条。 2.1993 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对现 行宪法进行了第二次修正。修正案有九条。 3.1999年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对现 行宪法进行了第三次修正。修正案有六条。 4.2004年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对现 行宪法进行了第四次修正。修正案有十三条。
二、宪法的发展
(一)近代宪法的发展 1.发展的两个阶段 (1)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为数较少的民主共和制宪法和数 量众多的君主立宪制宪法(英国型和法国波旁型) (2)19世纪中叶到一次大战结束:绝大多数的美国式共和制宪 法和英国式虚君制宪法;还有少数钦定宪法 2.主要国别的发展 (1)英国宪法的发展:责任内阁制、议会至上、政党政治 (2)美国宪法的发展:权利法案和众多涉及权利保障的修正案 (3)法国宪法的发展:共和制和君主立宪制之间的博弈 3.主要特点:(1)确立了主权在民,民主共和是主流;(2) 强调公民权利,特别是自由权利,自由主义风行;(3)限制 国家权力;(4)普遍是成文宪法;(5)西方文化占主流。
第二节
旧中国宪法的产生和演变
一、清季立宪 (一)《钦定宪法大纲》 (二)《十九信条》 客观评价:既有进步,亦有反动
二、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我国仅有的一部反映资产阶级意志和利益的宪法性文件
三、北洋军阀时期的宪法 (一)《天坛宪草》:限制袁世凯权力,结果胎死腹中 (二)《中华民国约法》:确认封建军阀专制,导致帝制复辟 (三)《中华民国宪法》:曹锟“贿选宪法” (四)《中华民国宪法草案》:段祺瑞政府的昙花一现
中国宪法发展历史
中国宪法发展历史中国宪法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以下是中国宪法的主要发展阶段:1.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宪法(1912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朝灭亡,中华民国成立。
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制定了第一部中华民国宪法,于1912年颁布实施。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式的宪法,其中包括了宪政、三权分立等基本原则。
2.蒋中正时期与“临时约法”(1931年):在国共内战时期,由于国共两党的合作,制定了“临时约法”作为国家法基础。
这一时期的宪政基础主要集中在政治协商会议及其机构上,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宪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于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这一宪法确立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明确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
宪法将国家的领导权交给中国共产党,形成党的领导地位的宪法确认。
4.文化大革命期间宪法暂行规定(1975年):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原有的宪法被搁置。
在1975年,中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暂行规定》,但这并没有在实践中得到充分贯彻。
5.宪法恢复与修改(1978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宪法的地位逐渐恢复。
在1978年后,中国对宪法进行了多次修宪,其中最为重要的是1982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这一宪法确认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规定了国家的根本法律地位。
6.宪法修改与发展(21世纪):21世纪以来,中国宪法进行了多次修宪,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其中,2004年对宪法进行的修改将“社会主义事业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7.法治建设与宪法权威(近年):近年来,中国强调法治建设,宪法权威逐渐凸显。
全面依法治国成为国家治理的基本方略,宪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得到加强。
总体而言,中国宪法发展历史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最初的中华民国宪法到现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的修宪和发展一直在适应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求。
宪法学第二章 宪法的历史发展
第三节 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宪法性法律文件)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 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各民族以及国外 华侨等635位代表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宪法性法律文件) 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序言+7章 共60条) 第一章:国家性质和任务、人民基本权利义务 第二章:政权机关的设置及相互关系 第三至七章:规定了经济、文化、教育、军事 、外交、民族等基本政策。 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 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1793宪法:
第一共和国宪法 新《人权宣言》
+正文
第三十九条立法议会是统一而不可分的,并且是常设 的。 (立法议会直接选举产生,并选举出执行会议) 第六十五条执行会议负责指导并监督全部行政事务。 它只有在执行法律和立法议会的法令时才能有所行动。 (立法机关产生和领导执行机关,执行机关从属于立法 机关的中央集权制。体现了卢梭权力不可分的思想。) 资产阶级共和制
(4)确认国际法是联邦德国国内法律的组成部分 ,承认国际法的法律效力优于国内法。 第25条 国际法、联邦法的组成部分:国际法的一 般规则构成联邦法的组成部分。它们优先于各 项法律并对联邦领土内的居民直接产生权力和 义务。
(5)增设联邦宪法法院,赋予其解释、保证和监督宪法实施三权。 判决取消屠宰禁令 德国动物保护法规定,在屠宰牲畜时,不应使动物遭受不必要的 痛苦,因此要用麻醉药品使动物麻醉后才能宰杀,或者用高压电 击法使牲畜瞬间死亡。这一规定,事实上不允许穆斯林采用传统 的屠宰方法。 德国宪法法院2004年1月判决,取消屠宰禁令,允许在德国生活的 穆斯林按照传统方式屠宰牲畜。判决书说,穆斯林的清真屠宰法 没有违背宪法规定的动物保护条款,因此维持2002年对德国穆斯 林屠宰法的法庭判决,这是对穆斯林公民信仰自由的保护政策。
宪法的发展过程
宪法的发展过程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其发展历程与国家的历史演变紧密相关。
从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美国宪法诞生至今,宪法已经历了三百多年的发展历程。
在这期间,宪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完善、从传统到现代的逐步演进。
一、早期的宪法思想与宪法的萌芽在西方,宪法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当时,一些哲学家和思想家开始探讨国家政治体制、国家权力结构以及个人与国家的关系等根本性问题。
古希腊的政治家梭伦、亚里士多德等都对宪政思想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中世纪,随着封建制度的形成,欧洲各国开始出现一些基本法律文件,如英国的《自由大宪章》、法国的《人权宣言》等。
这些法律文件虽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宪法,但它们为宪法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二、美国宪法与成文宪法的兴起1787年,美国宪法正式诞生,成为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
美国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政治体制、政府组织形式、公民权利等基本内容,为现代宪法的制定提供了范本。
在随后的几十年里,许多国家纷纷效仿美国,制定了自己的宪法。
三、法国宪法与宪政思想的深化法国在1789年颁布了《人权宣言》,成为现代宪政思想的基石。
随后,法国经历了多次政治变革和社会动荡,但都致力于制定更为完善的宪法。
法国的宪政思想对世界各国宪政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现代宪法的发展与完善进入20世纪后,各国的宪法发展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趋势。
许多国家在实践中不断对宪法进行修改和完善,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同时,国际社会也开始关注人权保障、民主化进程等问题,推动了全球范围内的宪法改革和法治建设。
总之,宪法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发展历程体现了人类对政治制度、法治和人权的不断追求和完善。
随着时代的发展,宪法将继续发挥其根本法的作用,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我国宪法的发展史
我国宪法的发展史
我国宪法的发展史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949年共同纲领: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一致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该纲领明确规定了国家性质和政权性质,成为新中国的临时宪法。
1954年宪法: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由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
宪法规定了我国的国家性质、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以及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方法和步骤。
1975年宪法: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1975年宪法。
这一版本的宪法反映了当时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和需求。
1978年宪法: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1978年宪法。
宪法对国家制度、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等方面进行了规定。
1982年宪法: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由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国旗、国徽、首都等内容。
宪法体现了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社会主义** 、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坚持改革开放等基本精神。
此后,我国分别在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和2018年对1982年宪法进行了五次修改,以适应国家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总结来说,我国宪法的发展史反映了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变革和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宪法始终作为国家的根本法,为国家治理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
宪法学第二章宪法的历史发展
宪法学第二章宪法的历史发展宪法作为一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法规,对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宪法的历史发展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起源,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宪法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演变过程。
第一阶段:古代民主和自由的初步探索早在古代,古希腊、古罗马等社会就开始探索民主和自由的宪法制度。
古希腊的雅典民主制度被认为是第一个真正的民主宪政制度,通过权力分立、选举制度等方式保护公民的权利。
在古罗马帝国时期,罗马法的发展对宪政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保护公民的权利和自由。
第二阶段:近代国家法的出现和宪政运动的兴起近代国家的出现标志着宪政的兴起。
17世纪的英国发生了著名的“光荣革命”,废除了国王专制,实行了君主立宪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真正的宪政国家。
英国的《1689年权利法案》,成为了宪政制度的典范,确立了国会主权和人民的各项基本权利。
对于宪政制度的兴起,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的《法治精神论》、美国政治家汉密尔顿、麦迪逊和杰斐逊等人的《联邦党人文集》等重要著作在法治制度的发展和演进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第三阶段:19世纪欧洲宪政制度的扩展和宪法学的形成19世纪,欧洲多个国家相继通过了宪法,大大扩展了宪政制度的范畴。
法国的《无尽封建》、德国的《普鲁士国家权力组织法》等都成为了宪政制度的代表。
在这一时期,宪法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开始形成并快速发展,伦敦大学的巴克利爵士提出了宪法学的基本原理,马克西米连·德·布罗利厄、卡尔·斯海勒马赫等宪法学泰斗纷纷著书立说。
第四阶段:20世纪宪法制度的多样化和现代宪政理论的发展20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宪法制度的多样化和宪政实施的扩大促进了宪法学的快速发展。
在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反抗过程中,亚非拉国家相继独立,建立了自己的宪法制度,为世界宪法制度的多样化做出了贡献。
同时,现代宪政理论和宪法学研究也出现了新的发展,如美国的“过程宪政”理论、德国的“成果宪政”理论等。
宪法的历史和发展
一、1982年宪法:1、1982年12月4日,五届人大五次会议全体会议表决通过。
82宪法的产生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精神,它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极其深厚的社会基础结构体系序言,总纲,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国旗、国徽、首都。
四章,计138条。
是历史经验总结和现实形势发展的产物,是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继承和发展,并且是建国以来最好的一部宪法。
2、82宪法的特点1)指导思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2)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确认为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规定经济体制,倡导经济体制改革3)重视政治制度建设和国家机构的合理设置,弘扬政治体制改革的精神。
、4)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和精神文明建设。
5)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3、82宪法的四次修改(通过31条宪法修正案)1)1988年4月12日,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两条修正案,第一条:增加规定允许私营经济的合法存在,对私营经济的性质、地位和采取的措施作了规定。
第二条:修改第10条第4款,规定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
2)1993年3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第3条到第11条修正案。
序言增加: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根据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坚持改革开放;将“高度文明、高度民主”改为“富强、民主、文明”;增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会议长期存在和发展;将国营经济改为国有经济、国营改为国有企业;将农村人民公社、农业生产合作社改为农村中的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将原来规定的计划经济改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国家通过计划的综合平衡和市场调节扶助作用,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的协调发展改为国家加强经济立法,完善宏观调控;将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民代表大会每届的任期由原来的3年改为5年3)1999年3月15日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二次会议通过12条到17条的修正案。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宪法的发展历程以及修改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宪法的发展历程以及修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宪法经历了多次的制定、修订与完善,以适应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以下是我国宪法的发展历程以及历次修改的主要内容:一、宪法的制定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根据共同纲领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了国家的国体、政体和各项基本政策,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共同纲领》的基础上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954年宪法。
二、宪法的修正1975年1月17日,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修改后的新宪法,即1975年宪法。
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这部宪法未能彻底清理和排除“文化大革命”期间一些极左思潮的影响,在条文上还保留着许多不正确的政治理论观念和不适应客观实际情况的条文规定。
1978年3月5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了经重新修改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即1978年宪法。
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这部宪法未能彻底清理和排除“文化大革命”期间一些极左思潮的影响,在条文上还保留着许多不正确的政治理论观念和不适应客观实际情况的条文规定。
三、现行宪法的形成与历次修改1982年1月1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研究室《关于宪法修改草案几个问题的说明》指出:“我国现行宪法是1982年制定的,这是在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十年内乱之后,在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制定的一部全新的宪法。
”现行宪法的形成,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起草宪法草案、全民讨论宪法草案、全国人大通过宪法。
从1954年第一部宪法诞生至今,我国现行宪法是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全民讨论而制定的,是集中人民共同意志的结果,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现行宪法的诞生和历次修改完善,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现行宪法实施以来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的。
简述新中国宪法发展历史
新中国宪法发展历程(一)共同纲领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并且通过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949年颁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宪法,却为宪法的订立奠定了基础。
(二)五四宪法五四宪法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于1954年9月20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通过,共4章106条。
被称为五四宪法。
五四宪法是一部较为完善的宪法。
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宪法,是在对建国前夕由全国政协制定的起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进行修改的基础上制定的。
(三)七五宪法是一部有严重缺点、错误的宪法(可参阅文化大革命)。
第二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于1975年1月17日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通过,共30条,被称为七五宪法。
当时仍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所以带有比较浓重的文革色彩。
(四)七八宪法第三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于1978年3月5日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通过,共4章60条。
被称为七八宪法。
(五)八二宪法八二宪法我国当前现行宪法。
1982年12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部宪法在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上正式通过并颁布。
并根据1988年4月12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1993年3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1999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和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进行了修正。
2018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与时俱进地体现了党的主张、国家意志和人民意愿的有机统一,就新时代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以根本法的形式给出了答案。
关于宪法的历史
关于宪法的历史
宪法作为一部国家的基本法律,具有重要的历史背景和演变过程。
以下是宪法的历史概述:
古代:早期的宪法概念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例如古希腊的雅典,其民主制度中有一些法律文件和制度规定,可以被视为早期的宪法。
近代:现代宪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美国和法国。
1776年,美国通过了《独立宣言》,1787年通过了《美国宪法》,成为世界上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宪法。
随后,法国在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中颁布了《人权宣言》(Declaration of the Rights of Man),并于1791年颁布了第一部法国宪法。
19世纪:19世纪是宪法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许多国家纷纷颁布了自己的宪法,以确立基本权利和制度。
例如,日本在1889年颁布了大日本帝国宪法,成为亚洲第一部现代宪法。
20世纪:20世纪是宪法发展的全球化阶段。
在这个时期,许多国家独立并颁布了宪法,特别是殖民地国家。
联合国成立后,宪法成为国际社会的重要法律框架,并影响了世界各国的宪法制定和修订。
在宪法的历史演变中,一些重要的宪法原则得以确立,如分权原则、人权保障、法治原则等。
各国的宪法根据自身的历史、文化和政治制度的特点而有所不同,但宪法的核心目标通常是确立权力的合法性、保障人民权利、维护社会稳定和法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宪法也在不断地演进和修订,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和挑战。
第二章 宪法的历史发展
第二章宪法的历史发展(选择题)第一节宪法的产生和发展1、英国宪法的地位:是近代宪法的发源地,享有“宪政之母”的声誉。
英国立宪历史久远,是不成文法的代表,它最先产生了议会政治,建立了代议制度,为后人所仿效。
2、美国宪法的地位:是资本主义国家首部成文宪法,也是人类社会的第一部成文宪法典。
3、法国宪法的地位:法国宪法是欧洲大陆最早出现的成文法典,诞生于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胜利后的1791年6月。
第二节旧中国宪法的产生和演变一、晚清宪法1、《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
2、《重大信条十九条》是清王朝最后一部宪法性文件。
二、北洋军阀政府时期的宪法1、1913年《天坛宪章》2、1914年《中华民国约法》是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性文件3、1923年《贿选宪法》4、1925年《中华民国宪法草案》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宪法1、1931年《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是国民党政府的第一部宪法性文件2、1936年《五五宪草》3、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四、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民革命根据地的宪法性文件1、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2、1941年《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3、1946年《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第三节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主要内容:它总结了我国人民百年来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经验,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确认国家性质和任务(2)确认政权组织和原则(3)赋予人民权利和义务(4)规定国家的大政方针2、评价:(1)具有明显的过渡性,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政协代行人大制定、内容涉及国家根本问题,所以属于宪法性文件。
(2)具有不全面性,没有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目标和任务,当然这与当时的历史条件相适应的。
(民主革命有待彻底完成、领导经验不足)。
(3)具有宪法史上的历史意义,为54宪法及以后各部宪法的制定与修改提供了借鉴和基础。
二、1954年宪法(“五四宪法”)1、主要内容:(1)确认国家在过渡时期时期的总任务及其步骤。
第02章宪法的历史发展
3.规定了一些左的城乡 经济政策。 4.减少了公民的权利和 自由。
评 价
1. 是我国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它反映了文化
大革命中德作的路线的严重干扰。他把文化大 革命中德许多错误理论和做法加以法律化、制 度化,使之成为国家生活的最高准则,并为 “四人帮”篡夺权力提供了法律根据。 2. 条文较少,内容简单,规范疏漏,文字上也有 许多不确切、不协调之处,是一部很不完善而 且有着严重缺点和错误的宪法。 3. 它保留了1954年宪法的某些原则,因而从形式 上看它仍是一部社会主义宪法,。只存在了三 年,既无法实施,也没有实施。
第二章 宪法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 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一、“宪法”一词的起源
在西方,“宪法”一词源于拉丁文constitutio,意 为按一定规则组织、确立及结构、命令之意。 古罗马帝国时代,“宪法”一词被用来表示皇帝 的各种建制和他所发布的诏令、谕旨等,借以区 别由市民会议和元老院通过的法律文件。 中国古代,“宪”或“宪法”,主要是指最高社 会规范或国家根本制度准则。 表示一个社会或国家中对于社会秩序具有根本性 的价值观念或规范体系。
①
治义肯 时、定 代封人 的建民 结主革 束义命 和、的 人官胜 民僚利 共资成 和本果 国主, 的义宣 建在告 立中帝 。国国 统主
共 同 纲 领 的 基 本 内 容
:
二、1954年宪法
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通过。除序言外,分总纲、国家机 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以及国旗、国徽、 首都共4章106条。
(四)《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
1931年6月颁布 共分8章89条。主要内容是:
1.国民党掌握国家的统治权; 2.国民党掌握行政权和其它国家权力; 3.实际确认将介石的个人独裁统治; 4.规定了有限的公民权利 从本质上说是一部反民主的、由国民 党一党专政的宪法性文件。
第二章 宪法的历史发展
宪法的历史发展一.宪法的产生和发展1.资本主义宪法的产生和发展(1)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平等自由观念的价值追求(2)政治:代议制、选举制、政党制为宪法的产生提供政治条件(3)思想:天赋人权、人民主权、三权分立、法治(4)法律:法律制度的发展、法律形式的分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法律部门在更高层次上的统一2.英、美、法等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1)英国宪法a.英国是近代宪法的发源地,也是最早实行宪政的国家b.英国最早的宪法性文件是1215年《自由大宪章》c.特点:不成文性、妥协性(2)美国宪法a.1787年美国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b.1791年通过了10条关于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的修正案《权利法案》c.突出特点:分权制衡(正文体现)(3)法国宪法a.1791年法国宪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成文宪法,它将《人权宣言》作为序言b.法国的现行宪法是1958年《第五共和国宪法》c.突出特点:人权3.资本主义宪法的基本特征a.确立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基本原则b.确立资本主义根本政治原则c.确立主权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4.资本主义宪法的发展趋势A.加强对宪法实施的监督B.增加国际协作方面的内容C.形式上重视人权保障5.社会主义宪法的产生和发展(1)1918年《苏俄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2)社会主义宪法的主要特征:A.明确规定了国家性质B.确立并维护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C.直接确立了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无产阶级政党在国家中的领导地位D.集中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权建设的理论E.保证人民真正实现当家作主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宪法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督和管理b.1999年非公有制经济是重要组成部分c.2004年对非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引导、监督、管理(2)制度:a.1993年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b.1999年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3) a.2004年爱国统一战线中增加“社会主义建设者”b.2018年爱国统一战线中增加“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
新中国宪法发展历史
新中国宪法发展历史
新中国宪法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1949年至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于1954年颁布实施。
这是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制度,规定了国家机构的组织和职权,保障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2. 1975年至1978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75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1978年)。
这两部宪法修正案主要是对1954年宪法的补充和修改,明确了社会主义道路的长期性和全民所有制经济的基础地位,加强了对公民权利和自由的保障。
3. 1982年至今: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这是新中国现行宪法。
该宪法在1978年宪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和市场经济的作用,强调了公民权利和自由的保障,加强了对国家机构的监督和制约。
此外,宪法还规定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国家机构的组织和职权,以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政府的组织和职权。
4. 1999年至今:宪法还规定了国家安全、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宗教信仰自由等重要内容,保障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框架。
此外,宪法还对国家机构的组织和职权、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政府的组织和职权、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方面进行了具体规定和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