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区域产业结构

合集下载

内蒙古第三产业经济结构分析

内蒙古第三产业经济结构分析

内蒙古第三产业经济结构分析引言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区域之一,其经济结构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第三产业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增长和就业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对内蒙古自治区的第三产业经济结构进行分析,以揭示其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第三产业的概念及其重要性第三产业是相对于第一产业(农业)和第二产业(工业)而言的,指的是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部门。

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增加,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内蒙古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内蒙古自治区的第三产业在过去几十年中得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根据数据统计,截至目前,内蒙古的第三产业占地区GDP比重已超过50%,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与此同时,内蒙古的第三产业就业人员也持续增长,为大量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

内蒙古第三产业经济结构分析然而,尽管内蒙古的第三产业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结构上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内蒙古的第三产业结构偏向于传统服务业,缺乏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业。

其次,内蒙古的第三产业发展不够均衡,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明显。

再次,内蒙古的第三产业缺乏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竞争力相对较弱。

内蒙古第三产业发展对策为了促进内蒙古的第三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 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推动第三产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

2. 加强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促进农村地区的第三产业发展。

3. 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内蒙古的第三产业核心竞争力。

4.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培养更多适应第三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5. 加强政府的引导和扶持政策,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

结论内蒙古自治区的第三产业发展对于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分析内蒙古第三产业经济结构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可以采取相应的对策,促进内蒙古的第三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为地区经济增长和就业提供稳定支撑。

南平市三次产业结构比较分析与调整方向

南平市三次产业结构比较分析与调整方向

南平市三次产业结构比较分析与调整方向1. 引言南平市是福建省下属的一个地级市,经济发展程度与产业结构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市区的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对南平市的三次产业结构进行比较分析,并提出合理的调整方向,以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2. 三次产业结构的概念和意义三次产业结构分为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合理的三次产业结构可以促进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地区的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

3. 南平市三次产业现状分析在南平市的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仍占据主导地位,农业占比较大。

这与南平市地理位置的特点和历史发展有关。

然而,过度依赖农业会导致经济增长的局限性和稳定性。

第二产业在南平市的比重相对较小,主要是由于缺乏大规模的工业基础和技术创新能力。

工业的发展不仅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还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推动整体经济的增长。

第三产业在南平市的比重也相对较小,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仍存在发展水平不高、服务品质有待提高等问题。

发展服务业可以为南平市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提升居民的消费水平,促进整体经济的发展。

4. 南平市三次产业结构比较分析为了更好地发展南平市的经济,需要进行三次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以找到合理的调整方向。

以下是三次产业结构比较分析的内容:4.1 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的比较分析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在南平市的发展中存在着互补关系。

第一产业是农业,可以提供农产品来支持第二产业的发展。

第二产业是工业,可以提供就业机会和增加地区的经济增长。

因此,南平市应注重发展农业和工业,并建立起两者之间的良好合作关系。

4.2 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比较分析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之间也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

第二产业是工业,可以为第三产业提供相关产品和服务。

第三产业是服务业,可以为第二产业提供运输、物流、市场销售等支持。

因此,南平市应注重发展工业和服务业,并加强两者之间的协同发展。

第三章 产业结构

第三章 产业结构


19世纪90 年 代 20世纪20 年 代 1960-1965 GDP比重 就业比重 GDP比重 就业比重 GDP比重 就业比重 GDP比重 就业比重 42.7 72 21 13



38 30
一产 二产 三产 一产 二产 三产 36.3 17.9 44.1 15 42 28
28.1 37.7 34.2 11.2 41.3 47.5 55 29 2 22 31 38 23 40 60 27 7 2 34 34 26 39 59 72 74
第一产业:(农业)在国民收入的比重和劳动力的比
重处于不断下降的趋势
第二产业: (工业)工业化初期,在国民经济收入中
的比重不断上升,劳动力的就业比重也有上升的趋势, 不过初期的上升比较明显,后趋于下降的趋势,应该 说工业收入的比重上升的速度要明显快于劳动力就业 比重的上升趋势
第三产业:劳动力就业的比重则一直处于上升的 趋势,到工业化的中后期,第三产业的收入在 国民收入的比重开始上升,并不断超过工业收 入。(可以用产业所占比重的结构图表示)
小结: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发展规律
从主导产业的转换过程看 1 、以农业为主导 2 、纺织工业为主导的阶段 3 、在原料和燃料动力等工业为重心的重工业化 阶段 4 、在低度加工组装型重化为主导的阶段 5 、高度加工组装型工业为主导的阶段 6 、第三产业为主导的阶段 7 、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产业(2—5可以概括为
2、Moore(摩尔)结构变化值指标
约翰.H.摩尔,“产出结构变化的测量”,《收入和财富评论》,1987 年3月。
该指标运用空间向量测定法,以向量空间中夹 角为基础,将产业共分为n个部门,构成一组n维向 量,把两个时期两组向量间的夹角作为象征产业结 构变化程度的指标,当某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 额发生变化时,它与其产业(向量)的夹角就会发 生变化,把所有的夹角变化累计起来,就可以得到 整个经济系统中各产业的结构变化情况。该指标称 为Moore(摩尔)结构变化值。

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分析

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分析

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分析摘要:近年来,我国的三次产业得到一定的发展,结构得到一定的改善。

但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弊病仍然存在,并且不容乐观。

关键字:产值、劳动力、偏离度、比重、比较劳动生产率三次产业的划分根据产业结构演化理论,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在1940年出版的《经济进步的条件》一书中首先提出三次产业的分类,他把全部经济活动划分为三次产业。

一般说来,第一产业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狩猎业;第二产业包括制造业、建筑业、矿业、和煤气、电力、供水等工业部门;第三产业包括商业、运输邮电业、金融保险业、服务业、其他公益事业和其他各项事业。

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等进一步研究产业结构演化规律,他把全部经济活动分为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大产业。

三次产业结构的理论,已普遍用于研究各国经济发展的经济结构。

但是,不同国家和不同学者对三次产业的划分看法并不完全一致。

国统字【2003】14号,《三次产业划分规定》对三次产业的划分范围如下: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

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第三产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

我国三次产业结构我国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本表按当年价格计算表1从表1可见:①我国1993~1996年,第一产业的比重基本不变,第二产业的比重由1993年的46.6%逐年上升到1996年的47.5%,第三产业的比重由1993年的33.7%逐年下降到1996年的32.8%。

②我国1996~2002年,第一产业的比重由1996年的33.7%逐年下降到2002年的13.7%,第二产业的比重由1996年的47.5%逐年下降到2002年的44.8%,第三产业的比重由1996年的32.8%逐年上升到2002年的41.5%。

3区域特色产业SWOT分析

3区域特色产业SWOT分析

第三章区域特色产业SWOT分析SWOT 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它是由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于20 世纪80 年代初提出来的,SWOT 的4 个英文字母分别代表: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

S、W 是内部因素,O、T 是外部因素。

所谓SWOT 分析,即态势分析,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并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而结论通常带有一定的决策性。

运用这种方法,可以对研究对象所处的情景进行全面、系统、准确的研究,从而根据研究结果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计划以及对策等,在战略分析中,它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发展特色产业首先要对环境进行分析,然后制定切实可行的战略,下面以重庆市特色旅游产业为例进行说明。

优势因素的分析丰富的旅游资源重庆地区自然环境复杂,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形成丰富多彩的自然旅游资源。

重庆自然旅游资源特征主要有:(1)多样性。

山地型有巫山12 峰、缙云山9 峰、四面山丹霞地貌等;喀斯特型溶洞有夏冰洞、芙蓉洞、双溪洞等;还有万盛石林、小寨天坑地缝等。

峡谷型有长江三峡、嘉陵江小巫峡、大宁河小三峡、乌江峡谷等。

水体类有南、北温泉和统景温泉等;湖泊有长寿湖、小南海等。

生物类有金佛山、四面山、缙云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仙女山、红池坝山地草地等,集“山、洞、峡、泉、林、草”于一身,具有观光、避暑、消夏、疗养保健、探险科考等功能。

(2)独特性。

据不完全统计,重庆境内自然旅游资源共有1 331处(含人文景观),其中有世界上最大的奉节小寨天坑(漏斗)地缝(盲谷),以及巫溪夏冰洞、长江三峡、大宁河峡谷和乌江峡谷群,实属国内罕见。

(3)集中性。

以长江干流为横轴,乌江、大宁河为纵轴,依托重庆主城区、涪陵、万州为中心,构成“三点三线”地域组合格局。

西部地区三次产业结构问题

西部地区三次产业结构问题

2007 年
第二产业 总产值
84259.5 31905.6 22172.11 138337.21
占地区生产
总值比重(%)
51.58 49.55 46.32 50.19
生产总值
191041.13 77922.09 58256.58 327219.8
2008 年
第二产业 总产值
99238.79 39623.14 28018.59 166880.52
7.49 14.95 16.18 10.71
163369.87 64390.61 47864.14 275624.62
11621.56 9296.99 7645.08 28563.63
7.11 14.44 15.78 10.36
191041.13 77922.09 58256.58 327219.8
单位:亿元
年份
2006 年
2007 年
2008 年
项目
生产总值
第一产业 总产值
占地区 生产总值比重(%)
生产总值
第一产业 总产值
占地区生产总 值比重(%)
东部 中部 西部 全国
137844.2 53682
39527.14 231053.34
10319.7 8024.48 6396.07 24740.25
168 现代营销
区域经济
内部,传统低层次服务业占有较大比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还不明显;在就业创造方面,绝大部分省区是均低于全国平均水 平的。
表 3 是我国各地区 2006 年~2008 年第三产业产值与当地生产总值之间的比重情况。从表 3 中可以看出,西部地区的第三产 业占当地生产总值的比重基本保持在 37%左右,超过了中部地区第三产业的比重,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但应注意,虽然西部第三 产业的比重与全国相比差异不大,但这种较高比重的形成是由西部地区第二产业的弱势造成的。

3-2地区产业结构变化(人教版2019地理选择性必修2)

3-2地区产业结构变化(人教版2019地理选择性必修2)

二、产业结构的升级
4.产业结构升级的原因
②从全球来看,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升级的根本原因
技术革命
新兴产业
促进产业升级
带动相应地区产业升级
例:深圳、上海的转型发展
原因:总体中国处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阶段, 东部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基础好,科技水 平高,产业结构转型更加成功,中西部与 东北地区还在转型过程中。
二、产业结构的升级
1.内涵
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发展过程实际上是产业结构不断变化升级的过程
区域经
= 济发展
的实质
产业结构不断 升级的过程
二、产业结构的升级
2. 表现
4.作用 体现了经济发展水平
案例:产业结构体现了经济发展水平
非州的加纳
亚洲的新加坡
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 经济较发达,产业结构以服务业为主
一、地区产业结构
正确理解地区产业结构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小结
地 不同
资源禀赋
区 类型
技术条件
影响 产 反 产业 因素 业 映 之间
体 现
分工深化
结 的比 构 例关
(3)分工深化
40年的发展,深圳形成了 独特的、发达的、高度细 分化的、极复杂的网络化 分工体系,构成产业链协 同分工效应。带来进一步 的产业扩张和创新,使产 业升级成为可能。
分工深化
一、地区产业结构
3.地区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
(4)其他
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与结构、经济体制、国际贸易
一、地区产业结构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第二章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
3-2 地区产业结构变化
导入新课
改革开放以来,深圳从一个 小渔村快速发展成为国际化大都 市,在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服务、 外贸出口、海洋运输、创意文化 等方面占有重要地位,成为我国 极具城市经济竞争力的城市之一。

区域经济学区域产业结构

区域经济学区域产业结构
区域经济学-区域产业结 构
PPT文档演模板
2023/5/6
区域经济学区域产业结构
区域产业结构与区域经济增长
n 区域经济增长始终伴随产业结构的转换。 n 区域产业结构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内在
标志。 n 区域产业结构是区域经济中各类产业的构
成和产业间量的比例和质的联系等关系的 总和。
PPT文档演模板
区域经济学区域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演变一般规律• 图示
PPT文档演模板
区域经济学区域产业结构
二、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规律
工业结构重工业化、高加工度化和技术集约化
工业结构重工业化规律—霍夫曼定律P230 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资本资料工 业净产值)把工业化过程分为4阶段: ➢6-4,消费品在制造业中占统治地位 ➢3.5-1.5,资本品生产迅猛发展,但仍低于消 费品生产 ➢1.5-0.5,资本品和消费品基本相当 ➢1以下
PPT文档演模板
区域经济学区域产业结构
一、区域产业结构分类
n 基础产业:前两者的基础。公共服务部门、设施、 机构的总体,包括生产性基础产业、生活性基础 产业和社会性基础产业。
n 潜导产业:存在于关联产业和基础产业之中的、 发展潜力比较大或者是代表产业发展方向的产业。
PPT文档演模板
区域经济学区域产业结构
PPT文档演模板
区域经济学区域产业结构
二、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规律
PPT文档演模板
区域经济学区域产业结构
二、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规律
PPT文档演模板
区域经济学区域产业结构
•二、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规律
•100•
•100•
•第二产业
•产业• 所占比重
•第一产业

区域的基本含义三

区域的基本含义三
点状
非常密集
点状
以第一产业 Βιβλιοθήκη 主不太密切 小以第二产业 为主
密切 大
第二、三产 业都发达
非常密切 大
活动三:
工业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大体上经历 了以下五个阶段:
① 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 ②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③ 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第三产业 ④ 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 ⑤ 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

区域发展前期: 农业为主 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时期: 第二产业比重较大 区域经济发展较高时期: 第三产业比重最高
2 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 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 劳动力素质等
3、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 1 传统的农业区域/发展水平较低区域 第一产业比重大 2 工业区域/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 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小,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大 3 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 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则比较大
1、区域是(
) A,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或地球表面 的空间单位 B,人为划分的文化区 C,经济活动类型的分布区 D,国家,省市等行政区域
A
关于区域内涵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区域之间都有明确的界限 B,区域的地球表面客观存在的不受
人为影响的空间单位 C,区域具有一定的区域特征 D,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绝对一致
对比:东北平原和珠江三角洲的区域差异 填表: 珠江三角洲 东北平原 气候类型 降水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 湿润区域 一年两熟到三熟,水 田 缺乏 广州,深圳,佛山 温带季风季候 半湿润区域 一年一熟,旱地 煤,石油,铁 哈尔滨,长春,沈 阳
农业地域类型
主要矿产资源 主要城市
阅读:P2什么是区域地理学?

我国的一二三产业分布及原因

我国的一二三产业分布及原因

国考网站:国家公务员网()三个经济带的划分及经济差异(1)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个经济带(暂未包括港澳台)东部(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桂、琼)中部(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湘、赣)西部(新、甘、青、藏、宁、陕、川、渝、贵、云)(2)经济差异:A.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东部经济最发达,中部其次,西部较落后;B.经济发展速度:东部最快,中部次之,西部较慢产生三个经济带经济差异的原因一、自然原因:(1)气候地貌:东部气候湿润,雨热同期,地势低平;中西部多干旱及高寒区,海拔较高;(2)地理区位:东部面向海洋,开放性及交通条件好;中西部距海远,比较闭塞。

二、社会和经济原因:(1)产业结构:东部第二、三产业比重都远大于第一产业,农村工业化及城镇化程度高,生产力水平高;(2)民族心理:东部地区思想观念比较开放,有较强的危机感和紧迫感;(3)历史基础:我国近代及解放前夕的工业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的长江三角洲、辽宁、天津、青岛、广州及中部的武汉、太原等地,广大内陆地区极少;(4)开放政策:我国改革开放从沿海起步,最初5个经济特区及14个沿海开放城市均在东部沿海东部经济带的特点和发展位于沿海,基础设施最好、城市化水平最高、科技水平最高。

1.优势:(1)主要农业基地(黄淮海平原、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及海洋水产区均在本区(2)交通便利,集中了大多数的高速公路,铁路四通八达,拥有全部海岸线(3)集中了我国几大最具实力的工业区(辽中南、京津唐、沪宁杭、珠江三角洲)(4)经济国际化程度高(5)高等院校及科学家、工程师数量众多(6)城市分布最密集2.存在问题:能源、原材料不足;北方各省缺水;环境污染严重;大江大河下游的洪水3.发展方向:(1)对内发展技术、人才、信息,对外发展对外经贸和金融,建设海洋开发基地,参与国际竞争(2)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化农业(3)加强传统工业改造,开拓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科技密集产业及高档消费品工业中、西部经济带的特点和发展1.优势:(1)面积辽阔,能源和矿产丰富(2)是主要的牧区和粮棉油糖的产区(3)有色金属工业及重工业发达(哈尔滨、武汉、太原、包头、大同、郑州、洛阳、长沙、株洲)(4)沿边贸易优势较大2.存在问题:经济水平低,基础落后,运输能力差,生态环境问题较多3.发展方向:(1)加快发展能源、原材料加工(电力、煤炭、石油、有色金属、矿产、建筑材料)(2)改善生态环境,退耕还林还草,保护天然林及草原,防沙治沙(3)大力发展水利、交通、通信、电网及城市基础设施,发挥沿边贸易及旅游业(4)巩固和发展农业基础(粮食、经济作物、林业、淡水渔业),西北发展绿洲农业及草原牧区建设)西部大开发发挥地区优势,大力加强东西部间的经济联合和经济互补。

区域经济名词解释及简答(完整版)

区域经济名词解释及简答(完整版)

名词解释1.区域:是指在地球表面上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2。

区域开发:一般指对具有某种或某几种资源的区域进行的开发及在这个基础上的经济发展。

属于区域发展早期阶段的过程。

3.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即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4。

工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是关于企业合理选址的理论,即通过对运输成本、工资成本和集聚效益等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计算,选择产品成本最低的点作为工厂理想区位的理论方法。

5。

人力资源的概念:又被称为劳动力资源,或者劳动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一般来讲,人力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范围内的人力资源,但有时也指一个部门或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源。

6.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产品和劳务产出的增长。

7.经济发展又称经济进步,是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不断优化和高度化的过程。

8.极化效应:极化效应是指增长极对外围地区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将外围地区的资源和生产要素聚集到中心,形成规模经济效益,从而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

9。

扩散效应:扩散效应是指增长极通过其产品、资本、人才、信息的活动将经济动力和创新成果传导到周围地区,从而促进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

10. 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其内涵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其具体内容包括: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统筹兼顾。

11.区域产业结构:区域产业结构是指区域内各各产业的组成状态和发展水平以及产业间的生产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

12。

资源结构:所谓资源结构,就是指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之间的相对比例关系。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区域发展 第三章 第二节 地区产业结构变化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区域发展 第三章 第二节 地区产业结构变化
构需要升级
国家或地区政府政 策的引导,促使产 业结构尽快升级
(2)从全球来看, 技术创新
是推动产业不断升级的根本原因。
旁栏边角 练一练 阅读教材图3.16“20世纪90年代珠江三角洲地区主导产业的变化”,说明20 世纪90年代珠江三角洲地区主导产业的变化,并说明影响该变化的主要因 素。 提示 轻纺工业比重下降,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上升,说明珠江三角洲地区实 现了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升级。在此过程中技术革新 是实现产业升级的重要因素。
提示 (1)第一产业的比重逐年降低;城郊农业兴起等。 (2)距离上海近,地理位置优越,依托上海的资金、技术、人才等优势发展 经济;交通便捷;土地成本低;劳动力廉价。 (3)伴随着第二产业的迅速发展,外来人口增多;随着经济的发展,高收入人 群的消费能力增强。 (4)随着经济的发展,昆山土地资源逐渐减少,劳动力价格上升,附加值较低 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已不适应昆山经济发展;昆山利用其科技水平的提升、 交通便利等条件,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现代制造业;高新技术园区有集聚效 应,土地利用效率高,能满足大规模协作化工业生产需求。
针对训练 (2021山东青岛高二期末)随着经济的发展,原有的比较优势可能逐渐丧失, 而新的比较优势逐渐凸显,其主导产业需要转型,产业结构需要升级。下图 示意20世纪90年代珠江三角洲地区主导产业的变化。据此完成1~2题。
1.推动产业不断优化升级的主导因素是( ) A.市场 B.政策 C.技术 D.产业基础 2.珠江三角洲地区轻纺工业占工业产值比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科技水平发展缓慢 B.土地价格上升幅度大 C.政策支持力度减弱 D.劳动力价格大幅上升
解析 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不断升级的根本原因。
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

第4章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

第4章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
第三(次)产业——非直接的物质生产部门,为第一、第二产业生产服务和 为人民生活服务的产业:
流通部门:交通、邮电通讯、商业、饮食、物资供应、仓储 生产、生活服务部门:金融保险、房地产、公用事业、居民服务、旅
游、咨询、信息、地质普查 提高科技文化和居民素质部门:教育、文化、卫生、广播、电视、体
育、社会福利 为社会公共服务:国家机关、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军队、警察
1、产业结构演进机制 市场机制带动产业结构演进
供需关系、价格机制、竞争机制
政府干预引导产业结构演进
——制订产业发展规划 ——运用财政、税收、信贷、价格、工资等政策工具 ——通过维持市场秩序、规范企业和个体的行为等手段
技术进步推动产业结构演变
第4章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
2、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佩第—克拉克定理
第4章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
(2)品种结构 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
籼改粳 杂粮 花卉园艺 优质果、蔬 乳类 特种水产品
(3)地区结构
第4章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
第三节 第二产业及其布局
第二产业,按克拉克分类,是以矿产品或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 深加工的产业部门,包括原材料工业、加工制造(组装)业以及高 新技术工业等部门。
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 第三产业转移,形成第一产业劳动力减少,第二、第三产业劳动力增加。
库兹涅茨法则
——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 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均处于不断下降之中。
——工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大体上是上升的,而 工业部门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则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第4章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
1、影响钢铁工业布局的因素

区域产业结构与主导产业分析

区域产业结构与主导产业分析

区域产业结构与主导产业分析首先,区域产业结构和主导产业的分析对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区域经济的发展与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和差异化密切相关。

合理的产业结构可以保持各个产业的平衡发展,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化可以降低产业风险,提高区域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同时,主导产业的选择也决定了一个地区的特色和竞争优势。

其次,区域产业结构和主导产业的分析可以促进地区经济的升级和转型。

对于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地区,通过分析主导产业的存在和机会,可以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计划,实现经济的转型和升级。

例如,当一个地区的主导产业受到冲击或市场饱和时,可以通过分析其他潜力产业并进行引导,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同时,对于一些传统产业地区,可以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提高地区经济的竞争力。

区域产业结构和主导产业的分析可以在政府制定政策时提供决策依据。

政府在制定产业政策时,需要了解地区的产业结构情况和主导产业发展趋势,以确定合适的政策举措。

例如,对于一个农业地区,可以制定政策支持农业发展,提高农业产值和农民收入。

而对于一个工业区域,可以制定政策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因此,对区域产业结构和主导产业的分析可以为政府制定科学的产业政策提供参考。

进一步来看一个实际的例子,中国的广东省是一个经济发达的区域,其产业结构和主导产业的分析对其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

广东省以制造业为主导产业,尤其是电子信息产业、纺织业和家电制造业。

这些主导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广东省的经济快速增长。

同时,广东省也在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通过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提高广东省的经济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区域产业结构与主导产业的分析对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分析产业结构和主导产业,可以推动经济的转型和升级,提高地区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同时,区域产业结构和主导产业的分析也能为政府制定产业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因此,对于一个地区,深入了解其产业结构和主导产业的情况是至关重要的。

论我国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三个方向

论我国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三个方向

论我国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三个方向经济纵横.2012年第10期tE器国区国严山结嗣咀噩田三于自回宋梅秋(天津工业大学人文与法学院,天津300387><7) 摘要:当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作为指导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理念,无疑会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产生重大影响。

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我国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应为:产业结构高度化、产业结构协调化、产业结构协同化。

关键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产业结构高度化;产业结构协调化;产业结构协同化中固分类号:F4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 -<7685 (2012) 10 -0080 -04 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任何区域需求会扩大的产业不断兴盛壮大,而生产率提高的产业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会与其他产业存在慢、将来需求趋于萎缩的产业则会逐渐消亡。

因各种联系,某个产业的调整变动必然会对本区域此可以说,所谓产业结构高度化,就是使产业结构内部以及外部的某些产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尽可能向能够容易提高生产率,并且估计将来需响。

这种关联和影响体现在某一区域产业结构的求会扩大的以高级技术为基础的产业群转移。

[1]调整变动,会在以下几个方面引发连锁反应,即区按照产业划分方法,所有产业可以划分为农域内部某一产业的消长、区域内部不同产业之间业、工业、服务业三大类,这三大产业构成第一个的联功、不同区域产业之间的竞合。

因此,对区域层面的产业结构;各大类产业中又可以按照不同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必须要处理好上述三个问题,的标准划分为不同的产业类别,其本身也是一个才能既促进区域内部经济协调发展,也促进区域由许多产业组成的产业结构。

因此,区域产业结之间经济协调发展。

解决上述三个问题的有效途构的高度化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

径,一是使区域产业结构向高度化方向调整,处理(一)第一个层面:三次产业层面的高度化好区域内部产业的消长问题,从而促进区域内部从一些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发展历程看,三产业的发展;二是使区域产业结构向协调化方向次产业层面的产业结构高度化呈现出由以农业为调整,处理好区域内部不同产业之间的联动问题,主导向以工业为主导继而向以服务业为主导的演从而促进区域内部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三是使变趋势。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第三产业比重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8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第三产业比重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8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0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2 43 44 45 46 47 48
2012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推荐指数 3 2 2 2 2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1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科研热词 影响因素 产业结构 经济增长 经济发展方式 第三产业 工业化 城镇化 高级化 非线性规划 阈值回归 超效率dea 资源型城市 评价展望 能源消费 能源效率 能源强度 聚集程度 结构调整优化 经济结构 经济发展失衡 福建入境旅游 碳排放量 生态足迹 生态效率 甘肃省 现代服务业 环渤海地区 环境学 环境友好型社会 状态空间模型 灰色关联分析 海洋经济 海洋产业 河南省 服务业发展 时空演化 新疆 教育投资 技术进步 影响力系数 弹性系数 广西经济 差异程度 工业化阶段 就业结构 就业 少数民族地区 实证研究 大力发展 外商直接投资 城市化 城乡收入差距

天津市三次产业结构

天津市三次产业结构

专业班级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1502班实训报告 姓 名 彭鑫恬学 号 150005071048实训日期、时间 2016年5月11日 同组学生姓名 王燚(数据制图)、王志鑫(资料收集) 课程名称 经济地理学 指导老师 岳云华老师 实训地点 1B104 实训项目名 区域经济数据获取与三次产业结构的数量分析 实训类型 实训成绩 _______内 容:一、实训目的和要求 二、实训内容和原理 三、主要仪器设备 四、操作方法和实训步骤 五、实训数据记录和处理 六、实训结果与分析 七、心得一、 实训目的和要求:目的:1.认识区域经济数据平台2.掌握区域性经济数据获取与挖掘方法;3.掌握三次产业结构的数量分析与图形编绘方法;4.学会用动态数列分析区域三次产业结构的数量变化调整与分析原因,培养研究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 要求:1.以3人一组为单位,以天津市为对象,获取有效数据;2.整理数据完成数据表格,并根据表格和图形得出三次产业结构变化的特点,完成实验报告。

二、实训内容和原理内容:1.按照指导书的提示,掌握相关数据平台的地址、熟悉界面、数据类型等2.查找需要的区域性经济数据;3.静态、动态相结合,分析某经济区域的三次产业结构并编制结构图;4.对三次产业结构及其变化进行特征分析与解释。

原理:(一)三次产业分类来源三次产业分类源于西方经济理论。

(二)分类依据根据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顺序将国民经济部门划分为三次产业。

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称为第一产业,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称为第二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称为第三产业。

(三)我国三次产业划分的标准……………………………装……………………………………………订…………………………………………线……………………………1、2003年版《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取消了1985年划分办法中对第三产业四个层次的划分。

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

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技术进步缺乏动力 • 农业分工深化空间较小
第一产业劳动就业和收入比重下降的原因
• 基于供给角度的分析 –技术进步缺乏动力 技术进步缺乏动力 –技术进步实现的条件 : ( 1 ) 潜在利润的刺激 技术进步实现的条件: 技术进步实现的条件 (相对价格的改变)(2)产权可得到充分保护 相对价格的改变) –农业产业的情况 : 户外作业 , 农地间彼此相邻 ; 农业产业的情况: 户外作业, 农地间彼此相邻; 农业产业的情况 –农业技术进步的不确定性与风险成本 农业技术进步的不确定性与风险成本
第三产业变动的原因
• 需求: 需求: – 与第三产业提供产品特性有关,其产品收入弹性 与第三产业提供产品特性有关, 人们收入越高,对消费服务的需求越大, 高,人们收入越高,对消费服务的需求越大,市 场空间大,是一个扩张性产业。 场空间大,是一个扩张性产业。 • 供给: 供给: – 第三产业产品 第三产业产品——服务,具有劳动密集型特性, 服务, 服务 具有劳动密集型特性, 为劳动力大量进入该产业提供了可能,因此,其 为劳动力大量进入该产业提供了可能,因此, 就业比重上升。 就业比重上升。 – 工业化初期,第三产业以消费性服务业为主,技 工业化初期,第三产业以消费性服务业为主, 术密集程度不高,后期转向生产性服务业。因此, 术密集程度不高,后期转向生产性服务业。因此, 工业化后期,既是吸收劳动力的主要场所, 工业化后期,既是吸收劳动力的主要场所,又是 创造国民财富的主要力量。 创造国民财富的主要力量。
第一产业:产品取自自然的物质生产部门 。 • 种植业(狭义的农业) • 畜牧养殖 • 狩猎、捕捞和采集 • 林业
1.1 三次产业范围的界定
• 第二产业:指加工取自自然界的产物的产 业 ,包括:
– 采掘业 – 制造业 – 建筑业
1.1 三次产业范围的界定
• 第三产业:衍生于有形财富生产活动的无形财富生 产部门,指除了工农业以外的所有各种产业 ,包 括:
2 制造业内部演进规律
日本企业销售额排名
销售排名 1 2 3 4 5 6 7 8 9 10 1950 东阳纺织 六番制铁 富士制铁 中渊源纺织 三井矿山 日本钢管 大日本纺织 三菱矿业 吴羽纺织 川崎制铁 1972 新日铁 丰田汽车 日产汽车 松下电器 日立 三菱重工 日本钢管 东芝 日本石油 住友金属 1990 丰田汽车 松下电器 日产汽车 日立 东芝 日本电气 本田技研 新日铁 三菱电机 马自达
2 制造业内部演进规律
• 2.1 重工业化过程 • 随工业化的进展,由轻工业为重心演化到以重工业为重心 的产业结构状态,冶金、机械、化工成为主导产业。 • 基础知识: • 重工业和轻工业是如何划分的? • 哪些工业属于轻工业?哪些属于重工业?
轻工业
• 指主要提供生活消费品和制作手工工具的工业。按其所使用 的原料不同,可分为两大类: • (1)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是指直接或间接以农产品为 基本原料的轻工业。主要包括食品制造、饮料制造、烟草加 工、纺织、缝纫、皮革和毛皮制作、造纸以及印刷等工业. • (2)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是指以工业品为原料的轻 工业。主要包括文教体育用品、化学药品制造、合成纤维制 造、日用化学制品、日用玻璃制品、日用金属制品、手工工 具制造、医疗器械制造、文化和办公用机械制造等工业。
第三章 区域产业结构
主要内容: 基础理论 个案分析:印度
从一个考题说起:
• 分析改革开放后,我国产业结构演变 趋向及其未来的调整方向。
1 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
• 区域产业结构是指一定区域各产业的组合状态以及它们之间的 相互联系和比例关系。这种相互联系和比例关系可以从质和量 两个方面加以考察。 ——质的方面:是指各产业之间及其内部是否相适应,涉及结 构的高级化和效益问题。 ——量的方面:产业间的“投入”和“产出”的数量比例关系, 即资源要素在各产业间的配置是否合理的问题。 • 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在技术进步的推动下,区域产业结构 不断演化成长的过程。
• 需求: 需求:
– 消费结构能容纳更多的工业品,收入水平越高, 消费结构能容纳更多的工业品,收入水平越高, 对于耐用消费品的需求越大。 对于耐用消费品的需求越大。工业化后期转向 服务领域。需求规模相对萎缩。 服务领域。需求规模相对萎缩。
• 供给: 供给:
– 工业品生产大多可通过机器、流水线、工厂化 工业品生产大多可通过机器、流水线、 生产,具有较高的比较劳动生产率, 生产,具有较高的比较劳动生产率,产品附加 值大;工业具有规模经济性,所能碰到的投资 值大;工业具有规模经济性, 极限远(投资需求量大) 极限远(投资需求量大)。
第 二产 业
第 三产 业
中国三次产业比重的变化
100% 80% 60% 40% 20% 0% 27.9 1978 第一 产业 24.2 47.9 45.9 14.8 2000 47.5 12.6 2005 48.6 11.3 2007 39.3 39.3 40.1
第 二产 业
第 三产 业
中国三次产业就业比重变化
第一产业劳动就业和收入比重下降的原因 • 基于供给角度的分析
——报酬递增的实现有两个途径:技术进步或分工深 报酬递增的实现有两个途径:技术进步或 报酬递增的实现有两个途径 化。 ——相对于第二、第三产业,农业的报酬递减趋势更 相对于第二、第三产业, 相对于第二 为明显,即其报酬递增能力是较弱的。 为明显 , 即其报酬递增能力是较弱的 。 但关键问题 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结果? 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结果?
1990
1997
2000
美国农业劳动力占社会总劳动力比重( 美国农业劳动力占社会总劳动力比重(%)
% 6.4 4.3 3.4 2.7 2.6 1.6
1960
1970
1980 年
1990
1997
2005
美国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
100% 80% 60% 40% 20% 0% 44.1 17.9 1890 第一 产业 41.3 11.2 1920 24.2 1.2 2000 22 1.3 2005 38 47.5 74.6 76.7
三次产业演进:
• 库茨涅茨的研究结论 • 第一产业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例及劳动力在全 部劳动力中的比例一样处于不断下降中。 部劳动力中的比例一样处于不断下降中。 • 工业化初中期,第二产业的国民收入与劳动力比重均上升, 工业化初中期,第二产业的国民收入与劳动力比重均上升, 工业化后期,国民收入与劳动力比重不同程度下降。 工业化后期,国民收入与劳动力比重不同程度下降。 • 第三产业的劳动相对比例几乎在所有的国家均呈上升的趋 势,其中在工业化中、前期,劳动力比重上升速度快于国 其中在工业化中、前期, 民收入比重。 民收入比重。 • ——产业比重、劳动力比重变化 产业比重、 产业比重
– – – – – – – 商业 运输业 通信业 金融保险业 房地产业 教科文卫体 行政和管理
1.1 三次产业分类法
• 我国1988年以后开始使用三次产业分类。 • 第一产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 • 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供水供电、 蒸气、热水和煤气)和建筑业; • 第三产业,其他产业;分为流通部门、生产生活服务 部门、科学文化部门、社会公共需要服务部门等。 • 近年,有人将金融、教育、科学研究、信息业以及各 类技术服务业单列成为第四产业。 • 一个问题:采掘业的归属:第一产业?第二产业?
广东国内生产总值结构变迁

%
30
20
60
50
40
10
0
பைடு நூலகம்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2 三次产业结构的演进
• 配弟 克拉克定理 配弟--克拉克定理 • 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从第 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移动,当人均收入水平进一步 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移动, 提高时,劳动力向第三产业移动。 提高时,劳动力向第三产业移动。劳动力在三次 产业之间的分布是,第一产业减少, 产业之间的分布是,第一产业减少,第 二 第三 产业将增加。 产业将增加。 • ——劳动力转移规律 劳动力转移规律
100% 80% 60% 40% 20% 0% 1978 第一产业 70.5 12.2 17.3 27.5 22.5 50 2000 第二产业 32.4 26.8 40.8 2007 第三产业
2005 2004 2003 2002 2001 2000 1999 1998 1997 1996 1995 1994 1993 1992 1991 1990 1989 1988 1987 1986 1985 1984 1983 1982 1981 1980 1979 1978
农业纵向分工(非农化)深化: 农业纵向分工(非农化)深化: 纵向分工 收益外溢——促进农业份额下降 收益外溢 促进农业份额下降
–农业结构调整、功能拓展,得以纵向分工深化, 农业结构调整、功能拓展,得以纵向分工深化, 农业结构调整 但根据产业范围的界定而归入第二、 但根据产业范围的界定而归入第二、 第三产业 这就在拓展其他产业内涵、 内;这就在拓展其他产业内涵、扩大其他产业 产值范围的同时, 产值范围的同时, 却相应压缩了农业的产值增 长空间, 加速了农业在GDP 中的相对份额下降。 GDP中的相对份额下降 长空间 , 加速了农业在 GDP 中的相对份额下降 。 分工越发达, 分工越发达,分离出去的那部分不属于农业的 产值就越多。 产值就越多。 –重要趋势:农业的非农化及其外部关联性特征 重要趋势: 重要趋势
第一产业劳动就业和收入比重下降的原因
• 基于供给角度的分析 — 农业分工深化空间较小 –*农业的市场规模相对于工业而言扩张乏力, *农业的市场规模相对于工业而言扩张乏力, 导致的农业市场规模扩张乏力, 导致的农业市场规模扩张乏力,约束了农业的 分工深化。 分工深化。
第二产业国民收入份额上升的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