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一、小柴胡汤方

合集下载

伤寒论小柴胡汤方原文、配方组成与方解

伤寒论小柴胡汤方原文、配方组成与方解

伤寒论小柴胡汤方原文、配方组成与方解
柴胡半斤,黄芩、人参、甘草(炙)、生姜(切)各三两,大枣(擘)十二枚,半夏(洗)半升。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方解:本方中柴胡味苦微寒,《神农本草经》谓“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故有治胸胁苦满的特能,佐以黄芩除热止烦,半夏、生姜驱饮止呕,更用人参、大枣、甘草补胃气以益气血。

病之所以内传少阳,主要是胃气不振、血气外虚,补中滋液,实是此时治疗要着,人参更起着关键作用。

徐灵胎谓:“小柴胡汤之妙在人参”,确是真知灼见。

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字,此为逆也。

解析: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为麻黄汤证。

麻黄汤证本无汗,今不汗出而烦躁者,暗示复有越婢汤证存在,考越婢汤证,为外邪内热、续自汗出,现在表实,不得汗出,内热不能外越,因而既烦且躁,故以麻黄汤与越婢汤合方的大青龙汤主治。

为了与麻黄汤证相区别,故不叫太阳伤寒,而叫太阳中风。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是太阳中风的脉证,宜桂枝汤以解肌,慎不可与大青龙汤大发其汗,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睥,成为虚以实治的坏病,故谓此为逆也。

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小柴胡汤,是一种方剂,属中药类,源自《伤寒杂病论》。

其功效主要是和解少阳,和胃降逆,扶正祛邪。

一、来源汉代张机(仲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治中》。

二、组成柴胡(24g);黄芩(9g);人参(6g);半夏清,(9g);甘草炙,(5g);生姜切,(9g);大枣擘,(4枚)。

三、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四、主治1、少阳病证。

邪在半表半里,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

2、妇人伤寒,热入血室。

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或疟疾,黄疸等内伤杂病而见以上少阳病证者。

五、加减1、呕逆加生姜、陈皮。

2、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栝蒌。

3、渴者去半夏,加花粉。

4、若不渴,外有微热,去人参,加桂枝,覆取微汗。

5、咳嗽去参、枣、生姜,加五味子、干姜。

6、虚烦加竹叶、粳米。

7、齿燥无津加石膏。

8、痰多加栝蒌、贝母。

9、腹痛去黄芩,加芍药。

10、心下痞,去大枣、加牡蛎。

11、心下痛,加青皮、芍药。

12、)心下悸,小便不利,去黄芩,加茯苓。

13、本经头痛加川芎。

14、发黄疸加茵陈。

六、方义1、胆为清净之府,无出无入,其经在半表半里,不可汗吐下,法宜和解。

邪入本经,乃由表而将至里,当彻热发表,迎而夺之,勿令传太阴。

2、柴胡味苦微寒,少阳主药,以升阳达表为君。

黄芩苦寒。

以养阴退热为臣。

半夏辛温,能健脾和胃,以散逆气而止呕。

人参、甘草,以补正气而和中,使邪不得复传入里为佐。

邪在半里半表,则营卫争。

故用姜、枣之辛甘,以和营卫为使也。

七、变化方1、本方以前胡代柴胡,名小前胡汤(崔氏),治同。

2、本方加陈皮、芍药,名柴胡双解散,治同。

3、本方加芒硝,名柴胡加芒硝汤。

4、本方加桂枝,名柴胡加桂枝汤,治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

外证未去者。

5、本方除黄芩、甘草,加桂枝、茯苓、龙骨、牡蛎、铅丹、大黄,名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身重不可转侧。

小柴胡汤原方

小柴胡汤原方

小柴胡汤原方小柴胡汤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中药方剂,广泛用于治疗肝胆湿热所致的多种疾病。

它的配方简单而又经典,包含了多种中草药,如柴胡、黄芩、半夏、黄连等,通过调和肝经和胆经的功能,清热解毒,疏肝理气,消炎镇痛,从而达到平衡人体阴阳,恢复健康的目的。

下面是小柴胡汤的原始方剂及其成分:1. 柴胡:6克2. 黄芩:6克3. 半夏:9克4. 干姜:3克5. 大黄:6克6. 黄连:6克7. 茯苓:9克8. 生姜:3克9. 炙甘草:3克这些草药配伍在一起,相辅相成,形成了小柴胡汤的独特功效。

小柴胡汤的主要作用来自于其中的柴胡成分。

柴胡有疏肝理气、解郁泄火的作用,对于肝胆湿热所引起的病症特别有效。

黄芩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功效,能够帮助治疗湿热所引起的湿热病症。

半夏则有导滞祛湿、平胃气的作用,可以改善消化不良和胃痛等症状。

其他的草药如大黄、黄连、茯苓等也都有各自的疗效,共同配伍使用,可以增强疗效,缓解和治愈多种疾病。

小柴胡汤广泛应用于临床,适用于肝胆湿热引起的多种病症,如黄疸、肝炎、胆囊炎、胆结石等等。

此外,小柴胡汤还可以用于治疗情绪不稳定、压力过大所引起的脾胃失调,如失眠、消化不良、过敏性鼻炎等疾病。

小柴胡汤以其独特的配方和温和的疗效,深受中医界和患者的喜爱。

关于小柴胡汤的用法,一般来说,每日3次,每次服用6-9克,可以加水煎煮或用研粉煮服,也可以口服药丸。

用药期间,应避免辛辣、油腻食物,多饮温开水,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如果出现不适或不良反应,应停止用药并向医生咨询。

虽然小柴胡汤是一种天然的中药方剂,但并不适合所有人。

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以及某些特殊体质的人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同时,小柴胡汤也不能替代正规医疗,如果病情严重或持续时间较长,应及时就医。

总的来说,小柴胡汤是一种经典中药方剂,具有清热解毒、疏肝理气的功效。

其原方中草药配伍合理,疗效显著,适用于肝胆湿热和胃脾不和等多种疾病。

然而,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使用之前最好咨询医生的建议,以确保安全和疗效的最大化。

中医经方小柴胡汤

中医经方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组成用法] 柴胡10~20g、黄芩6~10g、半夏6~15g、人参5~10g、甘草5~10g、生姜10~15g、大枣5~10枚。

水煎,分三次服用。

[方证] 1.胸胁苦满或上腹部疼痛,或胆囊部明显压痛。

2.发热或低热持续,呈寒热往来样。

3.心烦喜呕,或呕吐,口苦,默默不欲饮食。

4.脉弦,或弦细,或弦滑,或沉弦。

5.苔黄或黄白相兼,或淡黄,或黄腻。

[现代应用] 1. 以胸胁苦满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如急慢性肝炎、慢性胆囊炎等肝胆疾病,慢性胃炎、胃溃疡等胃病,均可表现为胸胁部的胀满不适。

肺炎、胸膜炎等呼吸系统疾病也可以有此表现,只不过范围上有所不同。

2.发热性疾病。

主要为病毒、细菌等造成的感染性发热、如感冒、急慢性扁桃体炎、结膜炎、疟疾、伤寒、妇女经期发热等。

这些疾病中,有表现为寒热往来的,有表现为持续高热的,也有表现为不规则低热的,不必局限于条文。

近来有人将本方用于艾滋病的治疗。

3.根据“休作有时”的方证特点,对于支气管哮喘、癫痫、心绞痛、变应性鼻炎、经前紧张综合征等反复发作性疾病可以选用本方。

一些定时发作性疾病也可使用本方,如夜半咳嗽、子时哮喘、子时发热、子午时牙痛、子午卯酉时胃痛、午时瘫痪等。

4.其他分布于“少阳带”的疾病,如偏头痛、肋间神经痛、旋耳疮(耳廓湿疹)、腮腺炎、鼓膜炎(暴聋)、化脓性中耳炎、甲状腺炎、乳腺炎、腋汗以及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处的淋巴结炎等也多有出现本方证的机会。

5.以“默默不欲饮食”为代表的情绪低落或欲望低下性疾病,也有用到本方的时候。

如神经性食欲缺乏症、心因性阳痿、肠伤寒出现的表情淡漠以及默默不欲入寐的失眠症等。

[经验参考] 小柴胡汤又称为“三禁汤”,反观之,即除了适合“汗”、“吐”、“下’’之外疾病都有应用的机会。

本方应用范围极为广泛,恰如日本汉方家丹波元坚所说“伤寒诸方,惟小柴胡汤为用最多,而诸病屡称述之”。

历代医家们对本方的应用经验也都异彩纷呈。

有以胁痛为主证的,如许叔微治董齐贤病伤寒数日.两胁挟脐痛不呵忍,或作介豚治之。

小柴胡汤的标准配方

小柴胡汤的标准配方

小柴胡汤的标准配方
小柴胡汤的配方为柴胡24g,黄芩9g,生姜9g,甘草炙9g,人参9g,半夏洗9g,大枣4枚。

小柴胡汤具有和解少阳(治疗邪在半表半里之间的外感热病)的功效。

本方剂常用于治疗伤寒(感受寒邪引起发热的疾病)阳而导致的胸胁苦满(胸部前方和两侧感到胀满不适),往来寒热,食欲不佳,咽干口苦等症状。

还可以用于治疗热入血室,月经不调,疟疾,黄疸等症状。

不良反应和禁忌证尚未明确。

如果心中烦而不呕,可以加瓜蒌去人参、半夏;腹痛加芍药去黄芩;心悸(心跳加快,常伴有心慌)加茯苓去黄芩。

方剂使用需要医师根据具体病情调整后,才可以服用,建议及时前往医院寻求系统治疗。

更新时间:2022-08-19。

小柴胡汤方

小柴胡汤方

小柴胡汤方原方:小柴胡汤方: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洗),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参考比例:柴胡三~十(根据两胁部(单侧或双侧均可)满闷胀痛的程度确定用量,满闷胀痛重者用大量,满闷胀痛轻者用小量,无满闷胀痛这个柴胡证者,可去柴胡)黄芩三人参三清半夏三炙甘草二或三生姜三红枣三;分三服。

合方分解:小柴胡汤=柴胡(胸胁苦满)黄芩(心烦、口苦、咽干、目眩)人参(心下痞、胃口差、不欲饮食)小半夏汤(喜呕)甘草生姜汤(恶寒)红枣(脉缓弱、血弱气尽)。

柴胡主证为胸胁苦满,主治由胁满胁痛引致的胸满痛、腹满痛、发热、寒热往来、四肢厥冷等证。

黄芩、黄连、大黄、黄柏皆主实热郁结之证,且能袪湿,皆有舌红苔黄的舌象,皆能治热利。

黄芩主热发于胸咽及以上者,常有口苦、咽干、头痛(多发于太阳穴、眉棱骨部)、眼红眼涩眼干眼痛、耳肿痛、鼻热鼻干鼻肿痛、胸咽烦热郁闷之证(此点与栀子相似,但栀子郁而不热或郁多热少,黄芩则热重而郁轻)。

黄连治热郁于胸中至胸膈部,其发作部位与人参相同,但人参为满闷堵塞感,黄连为烦热、热痛感,且常因此而致心烦、烦躁、心悸、心痛如刀刺刀搅,并能引起牙痛或牙龈肿痛,与黄芩均能致口腔溃疡、口疮等口腔热病;大黄主治发于胸膈以下的郁热,常有腹实满痛、大便秘结不通、下利而里急后重腹中实硬等证,同时能治一切血、水、食毒的积聚瘀结,活血袪瘀药亦常借其疏通之力以成功。

黄柏所主部位与大黄相同,但大黄证常大便干硬秘结或下利而腹中实硬满痛,而黄柏证则大便正常或偏稀软、腹中无实硬感,其主要指征是有小便黄赤、短小、涩痛、灼热等证的小便不利证,小便不利时亦常有小腹(膀胱部位)胀满疼痛的感觉,但按之中空无物,与大黄证的按之实硬完全不同。

按:从本方分解中,可以看出本方临床的多种见证,例如有甘草生姜汤证,则其尚可见恶寒、肢冷厥逆等,有小半夏汤、甘草生姜汤、红枣证,则可见由胃寒、虚冷、贫血所致的头晕呕吐等,诸种变化,皆可从合方分解中体会出来。

小柴胡汤方剂配方

小柴胡汤方剂配方

小柴胡汤方剂配方
细节说明:
一、小柴胡汤的主要成份
1、小柴胡:10克3、醋:10克5、蜂蜜:10克
2、白术:10克4、茴香:2克6、石膏:10克
二、小柴胡汤的调配
1、将小柴胡放入研碎机中研碎成细粉,然后量取10克,放入汤锅中;
2、另取10克的白术,结合入锅内,加入1000毫升的清水;
3、加入2克的茴香和10克的醋,搅拌均匀;
4、用中火煎至汤汁稠稠的状态,双面皮服就可停火;
5、再将另外10克的石膏和10克蜂蜜加入,然后搅拌均匀;
6、小柴胡汤制作完毕,即可将汤倒入碗中,食用时可根据喜爱加入
香菜或番茄酱等调味料。

三、小柴胡汤的功效
1、清热解毒:小柴胡具有很强的清热解毒作用,可以活血化瘀、清
热利湿、消炎消肿等功效,能有效缓解伤风感冒的症状;
2、消肿止痛:小柴胡汤可以消肿止痛,能有效缓解结肠炎、阑尾炎、胆囊炎、肝炎等炎症病症,是治疗慢性胃炎、慢性胆囊炎的理想汤剂;
3、养颜美容:小柴胡汤有益气血,还有助于强壮人体,可以美容养颜,帮助治疗妊娠纹、黑脸,以及有助于消除皱纹和暗沉;
4、清肝明目:小柴胡汤有助于清肝明目,可以改善视力。

小柴胡汤方剂配方

小柴胡汤方剂配方

小柴胡汤方剂配方小柴胡汤【方剂出自】小柴胡汤,出自汉·张仲景《伤寒论》【配方组成】柴胡半斤(24克);黄芩三两(9克);人参三两(9克);半夏半升,洗(9克);甘草三两,炙(6克);生姜三两,切(9克);大枣十二枚,擘(4枚)。

【用法用量】上七味,以水一斗三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和解少阳。

【主治】1.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于,目眩,舌苔薄白,脉弦。

2.妇人伤寒,热入血室,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

3.黄疸、疟疾等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

【方解】小柴胡汤证为正虚邪入,邪犯少阳所致。

少阳位于太阳、阳明表里之间,邪犯少阳,邪正相争,正胜欲拒邪出于表则热,邪胜欲入里并于阴则寒,故往来寒热;足少阳经脉起于目锐眦,循胸胁,邪在少阳,经气不利,化热上炎,致胸胁苦满、心烦、口苦、咽干、目眩;胆热犯胃,胃失和降,故默默不欲饮食而喜呕;若妇女经期,感受风邪,热与血结,血热瘀滞,疏泄失常,故经水不当断而断、寒热发作有时;黄疸、疟疾见有少阳证,亦属本方证的范畴。

此时,邪在表里之间,则非汗、吐、下所宜,故唯宜和解之法。

方中柴胡苦平,入肝胆经,为少阳经之专药,既透泄少阳半表之邪外散,又疏泄少阳气机之郁滞,为君药。

黄芩苦寒,清泄少阳半里之热,为臣药。

君臣相配,使少阳之邪外透内清,是和解少阳的基本结构。

胆气犯胃,胃失和降,佐以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呕,且生姜又制半夏毒;邪入少阳,缘于正气本虚,故又佐以人参、大枣益气健脾,既扶正以祛邪,又御邪内传。

炙甘草助参、枣扶正,且能调和诸药,为使药。

诸药合用,以和解少阳为主,兼和胃气,使邪气得解,枢机得利,胃气调和,则诸症自除。

【临床运用】1.用方要点:小柴胡汤为治疗伤寒少阳证的基础方,又是和解少阳法的代表方。

临床应用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苔白,脉弦为辨证要点。

《伤寒论》——小柴胡汤

《伤寒论》——小柴胡汤

《伤寒论》——小柴胡汤小柴胡汤[原方组成]柴胡半斤(24克),黄芩、人参、甘草炙、生姜切,各三两(9克),半夏洗,半升(12克),大枣擘,十二枚。

[服用方法]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

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治则方解]病机:少阳枢机不利,胆火内郁。

治则:和解少阳。

方义:柴胡味苦微寒,入少阳经,宣散少阳之邪。

黄芩苦寒质重,养阴退热。

柴芩相伍,外透内泄,柴胡量多而黄芩量少,偏于透达宣解。

半夏辛温健脾和胃,降逆止呕。

人参、甘草,补正气和中,以助少阳生发之气。

生姜助半夏逐饮止呕。

甘草调和诸药。

本方去滓再煎,其目的在于使诸药融洽,合而为一,外和太阳,内和阳明。

[辨证要点]本方在伤寒热病中为清热剂,在六经中为和解剂,为少阳和解之祖方。

常见临床表现以胸胁苦满、往来寒热、口苦咽干、心烦喜呕为主。

其基本病机为少阳枢机不利,相火内郁。

临床上无论是外感病,还是内伤杂病,凡辨证与少阳有关,以气郁或热化为特征者,均可用本方加减治疗。

此外,本方有理气疏郁之功,在临床运用时如加人一些活血化瘀的药物,寓理血于行气药中,又可为非常理想的理血剂。

[仲景方论条文]《伤寒论》第37条: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

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

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伤寒论》第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论》第97条: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

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和解少阳,滋阴生津,清热益胃。

具体方解如下:
柴胡疏肝解郁,升举阳气,疏散退热。

旋覆花降气消痰,行水止呕。

连翘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除骨蒸。

砂仁化湿开胃,温脾理气。

生甘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调和诸药。

僵虫祛风止痛,化痰散结。

蝉蜕疏散风热,利咽透疹。

田七散瘀止血,消肿定痛。

枳实破气消积,化痰散痞。

方药如下:柴胡3袋旋覆花2袋连翘3袋黄柏2袋
砂仁2袋生甘草2袋僵虫2袋蝉蜕2袋
田七2袋枳实2袋
用法:每日一剂,开水冲200ml,分两次服用。

方剂学之小柴胡汤

方剂学之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伤寒论》)[组成]柴胡半斤(24g)黄芩三两(9g)人参三两(9g),甘草炙,三两(9g) 半夏半斤9g 生姜切,三两(9g)、大枣擘,十二枚(4枚)[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和解少阳。

[主治]1.伤寒少阳证。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

2.热入血室。

妇人伤寒,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

3.疟疾、黄疸以及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

I方解]本方所治少阳病为伤寒邪传少阳,邪正相争华表半里所致。

少阳为与阳之少阳4枢,位于半表半里,伤寒邪犯少阳,正邪相争,正欲抗邪出其表,邪欲胜正以人里,故往太阳来寒热;足少阳胆经起于目锐眦,循胸布胁,邪犯胆经则经气不疏,胆热循经上炎,故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脉弦;胆热犯胃,胃失和降,故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若妇人经期感受风邪,邪热内传,热与血结,故可见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

本证邪不在表,又非里证,而在表里之间,非开、吐、下三法所宜,据证立法,宜和解治之。

方中柴胡苦辛微寒,轻清升散,清解透达少阳之邪,并能疏泄气机之郁滞,为君药)黄芩苦寒,清泄少阳之热,为臣药,君臣相合,一散一一清,相使为用,和解少阳。

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呕;人参、大枣益气健脾,扶正祛邪,皆为佐药,炙甘草助参、枣扶正,并调和诸药,为使药。

诸药合用,以和解少阳为主,兼补胃气,使半表半里之邪得解,少阳枢机得利,上焦通而胃气和,则诸症自除。

本方配伍特点有二:一是疏透方清泄结合,柴胡与黄芩相使为用,构成和解少阳的核心配伍;二是在祛邪之中兼以扶正,人参、大枣、炙甘草扶正以御邪传。

本方煎服方法独特,强调“去滓再煎”,既使药性更加醇和,作用和缓持久,又使药液浓缩,服用量少,减少汤液对胃的刺激,对区吐患者尤为适宜。

小柴胡汤为和剂,服后一般不经汗出而病解,但也有药后通过“-身谶然汗出”而解的情况,这是正气复、邪气去、胃气和、津液布散的表现。

【名老中医讲临床】胡希恕:小柴胡汤

【名老中医讲临床】胡希恕:小柴胡汤

【名老中医讲临床】胡希恕:小柴胡汤小柴胡汤【小柴胡汤方】柴胡24克黄芩9克人参9克半夏12克炙甘草9克生姜9克大枣4枚方解:方中柴胡苦平,《神农本草经》谓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可见是一疏气行滞的解热药而有治胸胁苦满的特能,方中用为主药,佐以黄芩除热止烦,半夏、生姜逐饮止呕,复用人参、大枣、甘草补胃气以滋津液,病之所以内传少阳,主要是胃气不振于里,气血不足于外也,补中滋液,实此时祛邪的要招,徐灵胎曰:“小柴胡汤之妙在人参。

”即指是也。

有关仲景书中的论治:“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注解:太阳伤寒或中风,均常于五六日时传人半表半里而发少阳病。

往来寒热,寒往则热来,热往则寒来,寒热交替出现之谓。

胸胁苦满,谓胸胁满闷也。

嘿同默,默默不欲饮食,谓昏昏然不欲饮食也。

心烦喜呕,谓心中烦热,而且欲呕也。

或胸中烦而不呕者,邪热较轻,但胸中烦而心不烦,胃中无饮并亦不呕也。

或渴者,邪干于胃也。

或腹中痛者,邪干于肠也。

或胁下痞硬者,邪干于肝脾也。

或心下悸,小便不利者,邪干于心肾也。

或不渴,身有微热者,里有水气,身有微热而不往来寒热也。

或咳者,邪干于肺也。

小柴胡汤主之。

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四者,为小柴胡汤的主症,或以下均属不定的客症。

盖半表半里为诸脏器所在之地,此处有邪则往往诱致某一脏器或某些脏器发病,因有不定的客症出现,依主症用本方则邪解,而主症与客症当俱治也。

方后原加减法当是后人所附,故去之。

“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注解:伤寒或中风初作,则邪气交争于骨肉,此即太阳病在表的一段病理过程,若精气已不足以拒邪于外,则退而内守,以是体表血弱气尽,则腠理开,邪因乘之而人于半表半里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因而胸胁苦满也。

《伤寒论》——小柴胡汤

《伤寒论》——小柴胡汤

《伤寒论》——小柴胡汤刘希彦老师解读伤寒论讲稿原文: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

设胸满肋痛者,与小柴胡汤。

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小柴胡汤方: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洗)甘草(炙)生姜各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这一条讲小柴胡汤。

这个方子很重要,可以说是治病的时候用途最广泛的一个方子。

为什么呢?因为它是治半表半里的阳性病,也就是少阳病的主方。

半表半里涵盖的是除表与里之外的广大区域,三焦系统和大部分脏腑都在这个区域,各种疑难杂症也大多在这个区域。

为什么疑难杂症多在半表半里?因为表病相对来讲没那么复杂,万病若能出表都是好事。

为什么疑难杂症多在半表半里?因为表病相对来讲没那么复杂,万病若能出表都是好事。

偶尔长湿疹长皮肤病是好的,说明病出表了,毒素出来了,里面就无事了。

长疮长疔更好,我记得小时候很多人都会长疮,尤其是春夏之交的时候。

现在长疮的少了,生癌的就多了。

是不是跟抗生素有关系?很难讲,先不说化学毒素的伤害和沉积,吃过西药片的都知道,抗生素是很苦的,用中医的角度来看都是苦寒的东西;大量的水输入身体也会造成阴寒,因为水是阴性的。

所以西医治疗往往会让人体陷入阴证。

阴证有个特点,就是很少发烧和疼痛,病人自体感觉没那么难受。

病入了里,身体里面没有神经,当然没那么难受。

很多人输了液觉得舒服些了,其实是阳证治成了阴证。

当时舒服些,随后又会造成别的疾病,所以现在长期依赖医院的病人特别多,疑难杂症和恶疾也特别多。

为什么病会从表进入半表半里呢?根源在脾胃。

《伤寒论》是以脾胃为中轴来看待人体的。

脾胃好比车轮的轴心,其它的地方好比车辐,车辐是围绕车轴运转的。

当脾胃弱了之后,津液能量化生不够了,无力将病邪排出于体表,病邪就会入内。

如果在半表半里这个区间僵持住了,就产生了半表半里证。

先把整个条文解释一下,再来详细讲小柴胡汤。

为什么说“脉浮细而嗜卧”是“外已解也”?我们前面说过,脉浮紧是表不解,汗不得出。

小柴胡汤 [伤寒论]

小柴胡汤 [伤寒论]

小柴胡汤 [伤寒论]【组成】柴胡10g 黄芩12g 半夏9g 党参9g 炙甘草6g 生姜9g 红枣4枚【用法】水煎服【主治】少阳病。

症见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舌苔薄白、脉弦者。

妇人伤寒,热入血室,以及疟疾、黄疸等杂病见少阳症者【方义体会】此方原为和解少阳而设。

治疗以寒热往来、口苦咽干、胸胁苦满、舌苔薄白,脉弦为主的各种杂证。

少阳为诸阳之枢,若邪气犯之,徘徊于半表半里之间,外与阳争而为寒,内与阴争而为热,故往来寒热.少阳为病,经气不利,少阳相火郁而为热,所以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邪热犯胃,胃失和降,故见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食;少阳经气郁而不舒,故脉弦。

本方以柴胡清解少阳、疏畅气机,黄芩清泄邪热,安胃除烦;配伍党参,甘草、生姜、大枣,半夏,意在补中扶正,和胃降逆。

诸药合之,共为疏解少阳之剂,和解少阳之总方。

【临床应用】一、治疗疟疾初起,往来寒热有时有序者。

例:史×,36岁,男性患者。

已患疟一月余,每到下午,寒战一时,继而发烧,汗出,大渴、口苦咽干,呕而不吐,脉弦。

与服小柴胡汤加草果g克,一剂而愈二、治疗肺结核。

肺结核初期,肺门淋巴结肿大,有干咳、午后低烧、晨起恶寒肢冷,面颊潮红者.可与小柴胡汤加元参l5克,川贝母9克,牡蛎15克,夏枯草30克治疗,皆多有效。

三、治疗体质较弱、偶感风寒,出现咳嗽、痰稀、于呕,有微热者,服之多效。

其证见脉弦紧、咳喘、痰稀薄者可加干姜、细辛、五味子各3克治之.四、治疗急性淋巴腺炎、腮腺炎、颌下腺炎。

其证见局部热痛,全身低热者,与本方加金银花20克,川贝母9克,连翘10克,元参15克,大青叶12克,山甲珠5克,往往可愈。

五、胸膜炎胸膜炎属感染性疾患,若干性者,可于本方加金银花15克,连翘12克,枳壳6克,天花粉9克,牡蛎12克,元参15克,全瓜萎15克治疗;若湿性者,术方加金银花15克,蒲公英1 5克,茯苓12克,牡蛎15克,川贝母9克,葶苈子6克.防风10克,黄芩量加倍治疗.此类病例甚多,今举其之一。

小柴胡汤《中医治法与方剂》

小柴胡汤《中医治法与方剂》

小柴胡汤《中医治法与方剂》小柴胡汤(《伤寒论》)【组成】柴胡24g 黄芩9g 半夏12g 生姜9g 人参9g 甘草9g 大枣12枚【用法】水煎,分3次,温服,1日量。

【主治】邪踞少阳,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

亦治热入血室,黄疸,便秘,失血,项强,眩晕、妊娠恶阻,风丹,虚人感冒等证。

【证析】此属邪在少阳半表半里机理。

少阳包括手少阳三焦和足少阳胆经,此方所治,侧重于手少阳三焦经。

三焦由膜原和腠理组成,是阳气升降出入之所,水液运行之区。

设若平素正气不足,腠理不密,风寒由表人里,踞于少阳,必然影响卫气之升降出人,水液之运行敷布,胆汁之输泄流通,筋膜之和柔活利,呈为病态。

邪犯少阳,运行于三焦之卫气欲祛邪出表,外入之风寒欲胜正人里,邪胜正负,阳气内郁则恶寒;正胜邪负,阳气外达则发热,正邪分争,相持不下,遂呈往来寒热。

口苦、咽干、心烦、发热等证是阳气为邪所郁,不能疏达于外,气郁化热所致,这是卫气病变。

邪踞少阳,津液流通受阻,三焦湿郁,升降失司,以致小便不利,凌心而悸,犯肺而咳,上干清阳而眩晕,内侵胃肠而食减、呕逆,这是水津病变。

邪从三焦内归胆腑,胆经气郁,胆道不利,胆汁流通受阻,遂呈胁下痞硬、胀满、疼痛,这是胆系病变。

膜原是三焦的组成部分,邪犯少阳,气郁津凝,亦将影响筋膜和柔而呈目眩、干呕、项强、疼痛等证,这是组织结构病变。

综上,此证有基础物质发生病变之气郁津凝征象,亦有组织结构失去和柔之挛急、紧张征象;有手少阳三焦征象,亦有足少阳胆经征象;有少阳兼厥阴征象;亦有胆胃不和征象;有上焦心肺征象,亦有下焦肾系征象,病本虽在少阳,征象可以见于五脏。

【病机】邪踞少阳。

【治法】和解少阳法。

【方义】此证有正气不足与邪气侵袭病理同时存在,治宜扶正祛邪;有半表之寒与半里之热病理同时存在,法当表里同治;有气郁化热与津凝为湿病理同时存在,理应寒温共用;有清阳不升与浊阴不降病理同时存在,又宜升降并调。

一、小柴胡汤

一、小柴胡汤

按语:本案脉证所现,显系邪入少阳之证,故以 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因挟肝胆郁热,故加当归、 香附、羚羊角以理肝郁、清肝热。
医案
(二)少阳胁痛案
董齐贤病伤寒数日,两胁挟脐痛不可忍,或作 奔豚治。予视之曰:非也。少阳胆经,循协入耳, 邪在此经,故病心烦,喜呕,渴,往来寒热,默 不能食,胸胁满闷,少阳证也。始太阳传入此经, 故有是证。仲景云:太阳病不解,传入少阳,胁下 满,干呕者,小柴胡汤主之。二投而痛止,续得 汗解。(许叔微医案)《伤寒九十论·证六十四》
医案
(十一)眩晕(美尼尔氏综合征)案
张某某,男32岁,1984年11月8日诊。三日前下乡寒温不 适,遂致发热恶寒,头身疼痛,鼻塞流涕,自服APC三片, 药后大汗淋漓,外症虽去,继见头目眩晕,视物旋转,不 敢启目,口苦咽干,恶心欲呕,经某县医院西医诊为:“美 尼尔氏综合征”,给注射葡萄糖并口服鲁米那数日,其症 不减,遂来中医科就诊。刻诊:患者紧闭双目,主诉如前, 苔黄薄,脉弦,余虑其过汗伤阳,阳虚水泛所为,处以真 武汤温阳化水,其症非但不解,反而加剧,除上述
柴胡12克,黄芩6克,桂枝10克,半夏9克,生 姜9克,大枣5枚,炙甘草6克。
3剂后诸症皆安。(刘渡舟医案)
按语:本案治疗用小柴胡汤加桂枝法。加桂枝一药,起 到治疗三种证候的作用:一、桂枝解表,二、桂枝通阳下气, 三、桂枝又治风心病。柴胡汤方后注云:“若不渴,外有微 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二两,温覆微汗愈。”不渴,为邪 未入里;外有微热,是兼有表邪。故以小柴胡汤去人参之壅 补,加桂枝以解外。可见本方是用于少阳病兼表邪不解之 证。本案患者素有心脏病又兼感冒,出现发热、恶寒、头 痛、胸胁发满、心悸等少阳气机不利而兼表证不解。此外, 患者还突出表现为“气上冲”而致烦悸不安。桂枝于解表 之中又善于温通心阳,平冲降逆下气。刘老常将小柴胡去 人参加桂枝汤用于治疗少阳病又兼有心悸、气上冲等症, 疗效确切。

小柴胡汤方

小柴胡汤方

小柴胡汤方小柴胡汤方半表半里热证治剂,有透热清热,降逆止呕,补正祛邪的功效。

【辨证要点】烦热不渴而见柴胡四证之一者。

可伴有口苦、咽干、目眩,耳聋目赤,头角痛,腹中痛,胁下痞硬,心下悸、小便不利,渴、身有微热,咳,四肢逆冷,黄疸,经水适来适断而寒热有时如疟状等或然证。

还须参考舌质红,苔薄白而不黄燥,脉弦细等旁证方为妥当。

柴胡四证即:胸胁苦满,往来寒热,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胸胁苦满:即胸部和两胁部有苦闷胀满的感觉。

除胸胁部之外,及其延伸部位,如头面肩颈身体两侧部位、腹股沟、上腹部之胀痛、胀满、硬满、感觉异常、触痛、压痛、肿块、结核;女性乳房胀痛、结块等皆属胸胁苦满的范畴。

往来寒热:即患者体温明显升高或呈弛张热状(体温常在39度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1℃,但最低体温仍高于正常体温。

),或低热持续,但有寒热交替的感觉;“往来寒热”感也可延伸为对环境(包括湿度、气压、光照、气候、声响、气味等身外环境诸多因素)及心理的感觉过敏;也可延伸为病情反复的情形,即疾病缠绵不愈,慢性化,反复往来,休作有时等。

【组成用法】柴胡24克,黄芩9克,人参9克,半夏12克,炙甘草9克,生姜9克,大枣(擘)4枚。

水煎两次,分两次温服。

【方义大意】柴胡苦平,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

是一味疏气行滞的解热药,而有治胸胁苦满、往来寒热的特能,为方中和解半表半里热证的主药;黄芩除热止烦;半夏生姜逐饮止呕;人参、大枣、甘草健胃生津,一防病邪入里,二助正气驱邪外出。

【方药巧记】才请下人炒姜枣。

联想:柴芩夏人草姜枣。

【原文注释】1. 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

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37)【释】患太阳病过了十天以上,脉象浮而细,总爱躺着,这是表邪已经解除,不须服药。

假如不但脉浮而细、喜欢躺着,患者还胸中胀满,胁部疼痛的,表明病已传至少阳,为小柴胡汤证,故可用小柴胡汤治疗;假如脉只浮而不细,患者并无倦怠喜卧、胸中胀满、胁部疼痛的表现,这说明病还在表,虽然过了十来天,也要用麻黄汤治疗。

小柴胡汤方解

小柴胡汤方解

小柴胡汤药方:柴胡8两半夏半升人参甘草黄芩生姜3两大枣12枚加减变方注解:呕逆加生姜陈皮、[生姜散逆、陈皮顺气]。

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栝蒌[以荡郁热]。

渴者去半夏加花粉[生津]、假设不渴、外有微热、去人参加桂枝、覆取微汗[解肌]。

咳嗽去参枣生姜、加五味子干姜。

[咳为气逆肺寒五味饮肺、干姜散寒。

戴元礼曰:少阳有嗽无喘非少阳也。

阳明有喘无嗽、有嗽非正阳明也。

虚烦、加竹叶粳米[竹叶凉心、粳米和胃]。

齿澡无津加石膏、[齿燥属阳明火,石膏清胃止渴]。

痰多加栝蒌贝母、[能去热痰]。

腹痛去黄芩加芍药、[黄芩寒中芍药合甘草和里]。

肋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大枣甘令人满,牡蛎咸能软坚]。

肋下痛加青皮芍药、[肋为肝胆之部,病属肝火,二药平肝]。

心下悸、小便不利、去黄芩加茯苓[经曰:太阳症、饮水多心下必悸水停心下故悸、承畜不行故小便不利、黄芩苦反竖肾、茯苓淡能利水]。

本经头痛加川芎[入肝活血、散郁除风]。

发黄加茵陈[利湿]。

解方:此足少阳药也、胆为清净之府无出无入、其经在半表半里、不可汗吐下法、宜和解。

仲景曰:少阳中风、耳聋目赤、胸满而烦、不可吐下、吐下那么悸而惊。

释曰:邪在半表半里、以吐除烦吐那么伤气。

气虚者悸、以下除满下那么亡血、血虚者惊。

又曰:伤寒脉弦细、头痛脾热者;属少阳、不可汗、汗之那么谵语、释曰:汗之亡津液、少阳之邪因之入胃、故谵语。

邪入本经、乃由表而将到里、当彻热发表迎而夺之、勿令传太阴。

柴胡味苦微寒、少阳主药、以升阳达表为君。

黄芩苦寒、以养阴退热为臣。

阳不足那么阴凑之故、发寒用黄芩降阴气、使不陷入阳中、那么不寒。

阴不足那么阳凑之故、发烧用柴胡升阳气、使不陷入阴中那么不热。

又曰:柴胡黄芩之苦寒以退热、半夏生姜之辛温以退寒、人参大枣甘草之甘温以助正气。

半夏辛温能健脾和胃、以散逆气而止呕。

人参甘草以补正气而和中。

使邪不得復传入里为佐。

二药固太阴、使木邪不致克土、然必需人参方可用。

邪在半表半里那么营卫争。

[表属卫、里属营]。

小柴胡汤方

小柴胡汤方

小柴胡汤方柴胡半斤(味苦,微寒)黄芩三两(味苦寒)人参三两(味甘温)甘草三两(味甘平)半夏半升(洗,味辛温)生姜三两(切,味辛温)大枣十三枚(掰,味甘温)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后加减法:若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

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

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

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

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

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三两,温复取微汗愈。

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

藏府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

小柴胡汤主之。

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也,以法治之。

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

后必下重,本渴,而饮水呕者,柴胡汤不中与也。

食谷者哕。

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者,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与小柴胡汤主之。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九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

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则烦而悸。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

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

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

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欲已也。

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四章·柴胡汤类方一、小柴胡汤方【方剂组成】柴胡24克,黄芩9克,人参9克,半夏12克,炙甘草9克,生姜9克,大枣(擘)4枚【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柴胡苦平,《神农本草经》谓: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

可见是一疏气行滞的解热药,而有治胸胁苦满的特能,方中用为主药,佐以黄芩除热止烦,半夏生姜逐饮止呕,复以人参、大枣、甘草补胃以滋津液。

病之所以传入少阳,主要是胃气失振、气血外却。

补中滋液,实是此时祛邪的要着。

徐灵胎谓“小柴胡汤之妙在人参”,确是见道之语。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伤寒论》第37条: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

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注解:见麻黄汤条。

《伤寒论》第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注解:太阳伤寒或中风,均常于五六日时传入半表半里而发少阳病。

往来寒热,即指寒往则热来,热往则寒来,寒和热交替出现的样子。

胸胁苦满,即胸胁甚满之意。

嘿同默,嘿嘿不欲饮食,即精神郁闷常默默然而不欲食也。

心烦喜呕,谓心中烦躁而且欲呕,或邪热较轻则但胸中烦而心不烦,胃中无饮并亦不呕。

或干于胃则渴,或干于肠则腹中痛,或干于肝脾则胁下痞硬,或干于心肾则心下悸、小便不利,或邪未犯里故不渴、表还未罢而身微热,或干于肺则咳,宜小柴胡汤主之。

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四者,为小柴胡汤的主证,或以下均属不定的客证,主证治则客证自已,故无论客证如何,均宜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论》第97条:血弱、气尽、膜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

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

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注解:伤寒病初作,则邪气交争于骨肉,此即太阳病在表的一段病理过程,若精气已不足拒邪于外,则退而卫于内,以是体表的血弱气尽、腠理遂开,邪因乘虚进入半表半里,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因而胸胁苦满,这就进入少阳病的病理阶段了。

正邪分争,即正邪相拒的意思,正进邪退,病近于表则恶寒;邪进正退,病近于里则恶热。

邪热郁结胸胁,故嘿嘿不欲饮食。

胸胁之处,上有心肺,旁及肝脾,下接胃肠,故谓脏腑相连。

热激里饮则腹痛,胸胁在腹上,因谓为邪高痛下。

上邪下饮,故使呕也,宜小柴汤主之。

若服小柴胡汤上证解而消渴者,则又转属阳明病了,应依治阳明病的方法随证治之。

按:此承上条,进一步阐明病之所以传入少阳和其发作柴胡证的原因,由此可见小柴胡汤为病始传少阳的主治方。

《伤寒论》第99条: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注解:伤寒四五日常为病传少阳的时期。

身热恶风为太阳病还未罢。

脖子两侧为颈,后则为项。

颈强属少阳,项强属太阳,胁下满为少阳柴胡证。

手足温而渴属阳明。

此三阳并病,宜以小柴胡汤主之。

按:少阳病不可发汗或吐下,故三阳并病则取治少阳,此亦定法。

外感此证多有,依据经验,口舌干而渴者,以小柴胡加石膏汤为宜,多试皆验。

《伤寒论》第100条: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注解:见小建中汤条。

《伤寒论》第101条: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注解:无论伤寒或中风,若已传少阳而有柴胡证,但见其四证中的一证,便可与小柴胡,不必诸证俱备。

蒸蒸而振,谓先蒸蒸觉热,随即振栗恶寒的样子。

凡小柴胡汤证而误下之,若柴胡证未因误下而罢者,宜还与小柴胡汤,其人必蒸蒸而振,然后即发热汗出而解。

按:外感初传少阳,柴胡证往往四证不备,医者不知用小柴胡汤,因使风寒小病久久不愈,此例甚多,学者宜注意。

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解,即所谓战汗,亦一种瞑眩状态,久病或误治后,病实人虚,药如中病,往往发作瞑眩,不可不知。

《伤寒论》第103条: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

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注解:心下急,指胃脘有不宽快的痞塞感。

太阳病经过十余日,本已传少阳而有柴胡证;医未与柴胡汤而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若柴胡证未罢而还在,宜先与小柴胡汤。

若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此由于连续误下,病已半陷于里,故未全解,再以大柴胡汤下之即愈。

《伤寒论》第104条: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

此本柴胡证,下之而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

潮热者,实也。

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注解:太阳伤寒已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为少阳柴胡证。

日晡所发热为阳明里实证。

此属少阳阳明并病,本大柴胡汤证,如与大柴胡汤下之,里外当俱解,而不得利,今反微利者,知医以其他丸药下之,乃非法误治之过。

今潮热仍然里实,但以微利,故宜先与小柴胡汤以解其外,而后再与柴胡加芒硝汤兼攻其里。

按:半表半里在里之外,小柴胡汤以解外,是指半表半里的少阳证,不要以为是解太阳在表的证。

《伤寒论》第144条: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注解:妇人患太阳中风证。

于七八日时,又续得往来寒热发作有时,而正来潮的月经适于此时而中断,此为邪热乘往来之虚而内入血室,经血即热而中断,故使寒热如疟状而发作有时,宜小柴胡汤主之。

按:热入血室为证不一,若本条之寒热如疟状发作有时,为小柴胡汤证,故以小柴胡汤主之。

但不要以为小柴胡汤即热入血室的专用方,用其他的方药也可治热入血室,今介绍治验一例可供参考。

1940年夏,友人徐某一日来告,谓其爱人病在垂危,在家看护十数日,已备后事,并邀往一诊。

当时患者言行如狂,身热汗出,脉弦数急,烦无暂安时。

据徐某言,本病初似重感冒,一度经来而突然中止,症状转剧,脉证合参知此为少阳阳明合病兼挟瘀血,发为热入血室之证,当与大柴胡汤与桃核承气汤合方加生石膏,与之服后,遂愈。

《伤寒论》第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

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

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注解:见大陷胸汤方证。

《伤寒论》第229条: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

注解:阳明病,虽发潮热,但大便溏,而小便自可,不宜攻下甚明。

尤其胸胁满不去,则柴胡汤证还在,故以小柴胡汤主之。

按:本条所论亦少阳阳明并病之属。

日本汤本求真于《皇汉医学》中谓:“以余之实验,则本方不特限于本病,凡一般之急性、亚急性、慢性胃肠卡答儿,尤以小儿之疫痢,消化不良证等,最有奇效。

若效力微弱时宜加芍药;有不消化之便或粘液、粘血便时,宜加大黄;有口舌干燥、发热、烦渴等证时,当加石膏。

盖余根据本条及下条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及黄芩汤、黄芩加半夏生姜汤、白虎汤诸条,潜心精思,综合玩索而得之者也。

”此说甚佳,颇能发挥古方之用。

胡老小女六岁时患中毒性痢疾,高烧40度,住院输液、用西药治疗,高烧不退、并令转传染病院。

时已过夜半,无法叫车,乃负之归家,与大柴胡加石膏汤,次日即愈。

又以小柴胡加生石膏汤,治一重笃的噤口痢,七八日未易一药而愈,今并附此以供参考。

《伤寒论》第230条: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

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注解:阳明病,虽不大便,但舌苔白而不黄,热还未尽入里。

胁下硬满而呕,更是柴胡之证,此亦少阳阳明并病,故可与小柴胡通其上焦,则津液得下,胃气自和。

上下既通,表里气畅,故身当濈然汗出而解。

《伤寒论》第231条: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部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

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

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

注解:弦为少阳脉,浮为太阳脉,大为阳明脉。

短气腹部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属少阳证;鼻干属阳明证;不得汗属太阳证;嗜卧属少阳证;一身面目黑黄、小便难为黄疸病,有潮热、时时哕属阳明证;耳前后肿属少阳证。

据以上的脉证,显系三阳合病而并发黄疸和腹水。

刺之小差,谓经过针刺治疗证稍减轻。

病过十日而脉仍续浮者,可与小柴胡汤。

若脉但浮而无余证者,可与麻黄汤。

若上之腹水证,虽利其小便而终不尿,腹仍满,并加哕逆不已,则胃气已败,故谓不治。

按:本条似述黄疸并发腹水而现三阳合病的重证,与小柴胡汤固无不可,但麻黄汤之用,殊难理解,其中必有错简,故于麻黄汤删去此条。

实践证明,黄疸型肝炎并发腹水者,确多预后不良,谓为不治并非虚言。

《伤寒论》第266条: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注解:本由于太阳病不解而转入少阳者,则一般常现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的小柴胡汤证,若还未经吐、下等误治,即便脉沉紧而有里实象者,与小柴胡汤即治。

若已经吐、下、发汗、温针等误治因而发谵语者,柴胡证已罢,则已成误治的坏病,宜详审其所犯何逆,以适当的方法治之。

《伤寒论》第379条: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注解:呕吐而且发热者,宜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论》第394条:伤寒差以后更发热,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者,以下解之。

注解:伤寒病愈后,由于不善摄生,而又发热者,一般多宜小柴胡汤主之。

但脉浮者,为病在表,则宜汗以解之。

脉沉实者,为有宿食,则宜下以解之。

《金匮要略·黄疸病》第21条:诸黄,腹痛而呕者,小柴胡汤主之。

注解:腹痛而呕为柴胡汤证。

诸黄疸病若腹痛而呕者,当然宜小柴胡汤主之。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第l条:问曰: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何谓也?师曰:新产血虚,多汗出,喜中风,故令病痉。

亡血复汗,寒多,故令郁冒。

亡津液胃燥,故令大便难。

产妇郁冒,其脉微弱,呕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

所以然者,血虚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

以血虚下厥,孤阳上出,故头汗出。

所以产妇喜汗出者,亡阴血虚,阳气独盛,故当汗出,阴阳乃复,大便坚,呕不能食,小柴胡汤主之。

病解能食,七八日更发热者,此为胃实,大承气汤主之。

注解:痉、郁冒、大便难,为新产妇人所常见的三种病,这是由于新产血虚、多汗出而易感冒、血少津虚,再被外邪,故会病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