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拥挤现象引发的经济学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交通拥挤现象引发的经济学思考
软件工程1002班——蒋红如学号:3100305203
摘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人口的高速膨胀,城市居民的出行需求日益增大,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使社会对机动车的需求日益增加;同时,由于受到资金、土地和城市空间的制约,城市道路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交通需求,供需的不平衡造成了严重的交通拥挤问题。
关键词:汽车的需求和供给,外部性,城市道路。
21世纪是个经济急速发展的时代,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车的购买量也逐渐加大。从而导致了现今普遍存在于中国个大城市的严重问题——交通拥挤。
我们生活在一个经济的社会,这就要求我们要用经济的眼光去看待问题,用经济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就交通拥挤这一社会现象而言,我们就可以用经济学的理论去分析。
一、交通拥挤的经济分析
1、城市道路的公共性
公共产品是指具有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的产品。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两个基本特征。根据满足基本特征条件的不同,公共产品又分为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城市道路就是一种准公共产品,其具有非竞争性特征,但非排他性不充分的准公共产品。受特定的路面宽度限制,A车在使用道路的特定路段时,就排斥其他车辆同时占有这一路段,否则会产生拥挤现象。因此,公路的非排他性是不充分的。但是,公共道路又具有非竞争性。它表现为,一是公共道路的车辆通过速度并不决定某人的出价,一但发生堵塞,无出价高低,都会被堵塞在那里;二是当道路未达到设计的车流量时,增加一定量的车的行驶的道路边际成本为零,但若达到或超过设计能力,变得非常拥挤时,需要成倍投入资金拓宽,它无法以单辆汽车来计算边际成本。
而城市道路由纯公共产品变为准公共产品,源自于“搭便车”现象造成的。所谓搭便车现象是指公共物品购买时出现的,某些人享受了公共产品的消费,但却没有支付公共产品的生产成本的一种行为。正是由于在城市道路的使用中,出行者不愿表达出自己从道路使用中得到的真实受益,市场就不可能提供公共产品,提供城市道路成为政府的职能。正是因为城市道路使用中“搭便车”心理使城市道路供给不足,导致了城市道路拥挤现象。
2、汽车的供给和需求
需求: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收入的增加,使得人们对车的需求增加。人们赚的钱越多,越富有,他们对车的需求就越强。一般情况下,人们总是为了避免挤公交车而去买车。另一方面,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降低了车的生产成本,从而使车的价格降低,也就会促使更多的人去买车。综上原因,就加大了对车的需求量。
供给:随着人们对车的需求量的增加,相应的生产者会加大对车的供给。另外,一个决定供给的重要因素——技术的进步。技术进步,会降低生产者的生产成本,提高他们的生产效率(produce efficent),从而,增加生产者剩余(producer suplus)。所以,生产者愿
意提供更多的汽车。
在汽车的需求和供给的共同影响下,就导致了公路上车的大量出现。
3、交通拥挤与外部性
外部性,是指社会成员(包括组织和个人)从事经济活动时,其成本与后果不完全由该行为人承担。外部性的产生必然影响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城市道路的稀缺性和公共性,必将导致城市道路使用外部性问题的产生,因为要实现帕累托最优要求边际个人成本等于边际社会成本或者边际个人收益等于边际社会受益,但外部性的存在意味着两者将存在差异,从而不能达到资源配置的效率最优,出现城市道路交通拥挤。城市道路交通拥挤产生了以下外部成本: 拥挤费用,每个新加入交通流的用户对其它所有用户所产生的费用,包括由于相互间的干扰而造成的车辆运行成本的增加和时间延误费用的上升; 损坏路面; 环境污染(废气,噪音等) ; 交通事故。例如,市场调查机构“零点”公司曾就“居民生活机动性指数”算过一笔账:北京居民拥堵经济成本已经达到每月335.6元,以北京1700万人口计算,每月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57亿元。这还不包括交通拥堵造成的环境代价。
二、交通拥挤的对策
1、增加道路承载量
2、征收拥堵费
3、错开上下班时间。
4、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参考文献:
1、李维生.大中城市交通拥挤堵塞问题的分析及对策[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4年第2期.
2、闰庆军、徐萍平.基于外部性的交通拥堵成因分析与缓解策略[J].经济论坛.2005年第
5期.
3、高彬. 治堵再添六大措施. 北京青年报, 2003年11月8日.
4、弗里德曼的生活经济学(M)——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