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情感障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相情感障碍

简介

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affective disorder),是心境(情感)障碍的一种类型,也称双相心境(情感)障碍,一般指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它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及社会功能产生不良影响。

双相障碍发病以后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躁狂发作需持续一周以上,抑郁发作需持续两周以上,躁狂和抑郁交替或循环出现,也可以混合方式同时出现。一般呈发作性病程,每次发作后进入精神状态正常的间歇缓解期,大多数病人有反复发作倾向,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病人出现两次或多次的情感和活动水平明显紊乱的发作,其中至少有1次表现为心境高涨、精力和活动增加,另1次表现为情感低落、精力减低和活动减少。见:抑郁症;轻躁狂;躁狂。

双相情感障碍- 分类

一年中的变化特点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中关于双相障碍,根据发作时所处的状态分类如下:

双相障碍目前为轻躁狂;

双相障碍目前为无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

双相障碍目前为有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

双相障碍目前为轻抑郁;

双相障碍目前为无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

双相障碍目前为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

双相障碍目前为混合发作;其它待分类的双相障碍;

双相障碍目前为快速循环发作。环性心境障碍。

另外,根据躁狂抑郁发作的轻重进行分类,是目前临床经常使用的分类。双相障碍分为:双相Ⅰ型:躁狂发作明显且严重,又有重性抑郁发作;

双相Ⅱ型:躁狂发作一般较轻,其抑郁发作明显而严重;

双相其它型:躁狂或抑郁发作均不严重;

环性情绪人格:具有躁狂抑郁双相情绪波动人格特征,其情绪波动幅度轻。[1]

双相情感障碍- 症状

情绪高涨、易激惹或情绪低落,或呈双相性。

情绪低落者,从轻度悲观到强烈自罪感。

思考困难,缺少决断,缺乏兴趣。

头痛,睡眠障碍,精力不足。

焦虑,病情严重者可有运动迟滞、激动不安、疑病或被害妄想、厌食、失眠。

生物学因素

神经生化,精神药理学研究和神经递质代谢研究证实,患者存在中枢神经递质代谢异常和相应受体功能改变,大脑神经突触间隙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含量异常;

5-羟色胺(5-HT)功能活动缺乏可能是双相障碍的基础,是易患双相障碍的素质标志;

去甲肾上腺素(NE)功能活动降低可能与抑郁发作有关,去甲肾上腺素功能活动增强可能与躁狂发作有关;

多巴胺(DA) 功能活动降低可能与抑郁发作有关;

γ-氨基丁酸(GABA)是中枢神经系统抑制性神经递质,有研究发现双相障碍患者在血浆和脑脊液中水平降低;

第二信使平衡失调,第二信使是细胞外信息与细胞内效应之间不可缺少的中介物;

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主要是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和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功能失调。

遗传学因素

调查发现,双相I型障碍先证者的一级亲属中双相障碍的发病率,较正常人的一级亲属中发病率高数倍,血缘关系越近,患病率越高。分子遗传学方面,不少学者探讨了与双相障碍可能有关的标记基因,但尚无确切可重复验证的结果,双相障碍的易感基因尚需进一步研究。目前,有关双相障碍遗传方式倾向为多基因遗传。

心理社会因素

不良的生活事件和环境应激事件可以诱发情感障碍的发作,如失业、失恋、家庭关系不好、长时期高度紧张的生活状态等。遗传因素在情感障碍发病中可能导致一种易感素质,而具有这种易感素质的人在一定的环境因素促发下发病。

总体来说,发病原因尚不十分清楚,倾向认为,遗传与环境因素在其发病过程中均起重要作用,遗传因素的影响可能较为突出。[2]

双相情感障碍- 发病年龄

据统计,约有一半的躁郁症患者发病于青少年阶段,提早发现,才能对病情做最佳控制。若父母双方都有病史,孩子罹患的比率是50%,父母单方有病史,罹患比率则约15%到20%,有家族史者须特别当心。

一般而言,躁病的发病年龄约在二十岁与二十五岁之间,郁病的发病年龄则大约在三十至三十五岁左右。躁病与郁病发作持续时间也不尽相同,通常若不加以治疗,躁病的症状可能持续三至六个月,郁病症状,可能长达六至九个月.

躁狂发作

症状学标准

1.症状以情绪高涨和/或易激惹为主要特征,且相对持久。

2.首次发作者情绪障碍至少已持续2周(如症状严重到需住院或过去有肯定符合标准的躁狂或抑郁发作者不受此限),且至少有下列症状中四项(若情绪仅为易激惹;则需具有五项):言语比平时增多,或滔滔不绝;意念飘忽,思维奔逸;注意力不集中,随境转移;自负,自我评价过高;自我感觉良好:感到头脑灵活、身体特别强壮或精力充沛;对睡眠的需要减少;活动增多(包括工作、日常活动、社交及性行为方面);轻率任性,不顾后果。

严重程度标准

临床症状必须达到下列严重程度之一者:无法进行有效交谈;社会能力(指工作、学习、社交或家务能力)明显受损;需立即治疗或住院;具有精神病性症状。

排除标准

1.当情绪症状消退后,下列症状继续存在:①与心境不协调的妄想和幻觉。②怪异行为。

②“一级症状”。④紧张症状群。 2.情绪症状系附加于精神分裂等其他疾病者。

3.情绪症状系药物、中毒或其他器质性原因所引起。

抑郁发作

症状学标准

1.症状以心境抑郁为主要特征;且相对持久,但在一日内可有晨重晚轻的节律变化。2.首次发作者,情绪障碍至少已持续2周(如症状严重需立即治疗或住院者,或过去有肯定的躁狂或抑郁发作者不受此限),且至少具有下列症状的四项:①对日常活动丧失兴趣或无愉快感,性欲减退。②精力明显减弱,无原因的疲倦,软弱无力。③反复出现死亡的念头,或有自杀企图或行为。④自责或内疚感。⑤思考能力或注意力减退。⑧精神运动迟钝或激越。

⑦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⑧食欲减退,体重明显减轻。

严重程度标准

临床症状必须达到下列严重程度之一者:社会能力明显受损;需立即治疗或住院;具有精神病性症状。

排除标准

同躁狂发作标准中的第(三)项。

双相情感障碍的诊断标准

符合下列两项中的一项:①过去有躁狂发作,本次表现为抑郁发作者;②过去有抑郁发作,本次表现为躁狂发作者。

双相情感障碍- 类似病症鉴别

躁郁症因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易被误诊为单相抑郁、焦虑、精神分裂症、人格障碍和物质依赖等。

精神分裂症

1、精神分裂症青春型发作与躁狂发作相鉴别,前者也在青年期起病,表现兴奋、话多、活动多。但主要特征是言语凌乱,行为怪异、杂乱、愚蠢、幼稚等怪异表现,思维、情感和行为不协调,为不协调的精神运动性兴奋。躁狂发作是在情感高涨基础上出现的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情绪愉快、高涨,有感染力。

2、精神分裂症病程中可出现抑郁症状,而躁郁症可伴随精神病性症状,应注意鉴别。躁郁症是以情感障碍表现为主导症状并贯穿于整个病程,情感高涨或低落,伴随思维和行为改变,发作间歇期正常。而精神分裂症表现是以幻觉、妄想、思维逻辑障碍等为主要表现,与内心体验和周围环境不协调,发作间歇期多残留不同程度社会功能缺损。

继发性情感障碍

情感障碍可由脑器质性疾病、躯体疾病、某些药物和精神活性物质(如酒精、冰毒等)引起,二者鉴别点如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