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的个体原因中心理因素探析

合集下载

大学生犯罪心理剖析

大学生犯罪心理剖析

大学生犯罪心理剖析近年来,大学生犯罪事件频发,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深思。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犯罪行为不仅对他们个人的未来发展造成了巨大影响,也给社会治安带来了威胁。

因此,探究大学生犯罪的心理原因,对于加强防范和帮助这一人群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试图从心理学角度对大学生犯罪心理进行剖析。

一、社会心理因素社会心理因素是导致大学生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大学生在校园里处于新的社会环境中,需要适应和融入新的人际关系网。

但同时,社会的现实与他们的期望产生了巨大落差。

大学生常常憧憬着光明的未来,向往着自由和独立的生活,然而很多时候他们面临着就业压力、学业负担以及社交问题等困扰。

这些问题和挫折感可能导致他们产生不良情绪,并最终转化为犯罪行为的动机。

另外,当代社会竞争激烈,大学生面临着就业困难和职业前景不明朗的现实。

这种现状使得一些大学生产生了“非法途径”获取财富和地位的念头。

他们希望通过违法犯罪手段来获得追求的目标,满足物质和社会需求,这种心理状态也成为他们犯罪的一大诱因。

二、心理发展因素大学生犯罪的心理发展因素也是导致其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心理发展的基础在于个体的人格特质和个性发展,而大学生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阶段。

他们的价值观、道德观念以及法律意识都在不断塑造和发展中。

如果在这个阶段没有良好的心理引导和教育,就容易导致他们对法律和道德规范的认识模糊和淡化。

另一方面,大学生身心发展不平衡也是犯罪的重要原因。

大学阶段,学业压力和社会压力同时存在,这容易导致个体心理健康问题的加剧。

一些心理问题,例如抑郁症、焦虑症等,可能会使得大学生在情绪失控时做出一些冲动和暴力的行为。

这些行为往往超出了他们正常的心理阈限,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三、环境因素环境因素是导致大学生犯罪心理的另一重要原因。

环境对于个体的塑造和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大学校园的环境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行为习惯有着重要作用。

如果校园环境存在着极度的竞争、不良的社交关系和恶劣的生活条件,就可能诱发一些大学生产生挫折感和压力,倾向于产生犯罪行为。

刑法中的犯罪心理学了解罪犯心理和行为原因

刑法中的犯罪心理学了解罪犯心理和行为原因

刑法中的犯罪心理学了解罪犯心理和行为原因刑法中的犯罪心理学:了解罪犯心理和行为原因在犯罪行为背后,隐藏着无数复杂的因素和动机。

犯罪心理学通过研究罪犯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原因,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犯罪现象的视角。

本文将探讨刑法中的犯罪心理学,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罪犯心理和行为原因。

一、犯罪心理学的定义犯罪心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结合了心理学、社会学、法学和犯罪学的知识,旨在研究和解释犯罪行为的心理机制、原因和动机。

通过揭示犯罪行为的心理过程,犯罪心理学为法律层面的犯罪分析和刑罚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二、罪犯心理的成因1. 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对个体心理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贫困、暴力、家庭不和谐等社会因素可能导致个体心理不稳定,产生暴力和犯罪倾向。

2. 个体心理因素个体心理因素包括个人认知、情绪、人格特征等方面的因素。

例如,人格障碍、自控能力不足、冲动控制困难等都可能导致个体易于参与犯罪行为。

3. 创伤经历创伤经历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遭受的身心创伤,如性虐待、家庭暴力、战争等。

这些经历对罪犯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使其更容易陷入犯罪行为中。

三、犯罪心理学在刑法实践中的应用1. 刑罚制度的优化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可以提供刑罚制度的优化建议。

不同类型的罪犯可能存在不同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原因,因此需要根据个体的情况制定不同的刑罚措施,以更好地达到预防罪犯再犯的目标。

2. 犯罪行为预测与预防通过研究罪犯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特征,犯罪心理学可以帮助预测罪犯的再犯可能性。

这种预测可以促使相关机构采取相应的矫正措施,以防止罪犯再次犯罪。

3. 心理咨询和矫治犯罪心理学为罪犯提供心理咨询和矫治的指导,帮助罪犯认识自己的心理问题,并通过心理治疗等方法改变其行为模式,减少再犯的可能性。

四、犯罪心理学的局限性与挑战1. 伦理道德考量研究罪犯心理必须面临伦理道德的考量。

在保护研究对象隐私和尊严的同时,研究者需要确保研究过程中不会产生不必要的伤害。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剖析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剖析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剖析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剖析目前,青少年犯罪问题已越来越突出,并且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无论从犯罪动机、犯罪形式、犯罪的手段等等方面都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不容忽视的严峻的社会问题,预防青少年犯罪已成为社会各部门、学校及家庭必须研究、认识和解决的课题。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剖析1.青少年心理断乳期延长,生理与心理发展不平衡,导致其言行失范,诱发犯罪行为从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方面来看,青少年时期是由本能的生物人向理智的社会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

处于这个特殊阶段的青少年生理上发生了急剧而显著的变化,但其心理水平的提高相对滞后,缺乏合理调配自己活动的能力,使其在认识与情感、认识与行为、情感与意识行为、以及自我意识内部各成分之间产生一系列的矛盾。

如果这些矛盾得不到化解,极易造成青少年心理上的障碍。

2.不当教育造成青少年不健康的性格和心理目前,大部分青少年都是独生子女,一部分独生子女由于不当的家庭教育和缺乏集体合作环境,很容易诱发心理问题,如性格孤僻、耐挫力差、交际恐惧症、自闭症等。

调查表明,我国独生子女中约30%有适应能力障碍,这一病灶是一颗定时炸弹,稍遇挫折就会爆炸,引发暴力的过激举动与犯罪行为。

社会教育也存在着“盲点” 。

目前,社会对青少年的法规制约力度不够;社会教育场所太缺乏,非营利性的文化宫、青少年宫、科技馆、展览馆、图书馆等太少,高质量的优秀的精神文化作品少,满足不了青少年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3.各种复杂原因导致青少年心理品质较低1)情感上的问题。

恋爱不成或恋爱失败往往会导致青少年心理变异,变得自卑、厌世,进而走向极端。

2)就业问题。

由于社会竞争的加剧,青少年找工作越来越困难,这对青少年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3)交际困难。

现代青少年的交际困难主要表现为不会独立生活和为人处世,不善交往,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不懂交往的技巧与原则。

据温州市对青少年的调查表明,目前因交际困难所造成的心理问题已超过其他因素,成为诱发青少年心理问题与暴力言行的主因。

解读刑事案件中的犯罪动机与心理因素

解读刑事案件中的犯罪动机与心理因素

解读刑事案件中的犯罪动机与心理因素犯罪动机与心理因素一直是解读刑事案件中的重要议题。

犯罪动机指的是犯罪行为背后的目的和动机,而心理因素则是指导和影响犯罪行为的个体心理状态和特点。

了解和分析犯罪动机与心理因素,对于揭示犯罪背后的真实动机、预防和打击犯罪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

犯罪动机是犯罪行为产生的来源和推动力。

现实生活中,犯罪分子的动机千变万化,常见的包括经济利益、个人报复、心理满足等。

经济利益是一种常见的犯罪动机,贪污腐败、盗窃诈骗等经济犯罪案件普遍存在。

个人报复也是一种常见的犯罪动机,一些失去工作或受到伤害的人可能会采取报复行动。

心理满足则指的是犯罪分子通过犯罪行为获得满足感,比如杀人犯在杀人过程中获得的快感。

在解读犯罪动机的同时,还需要对犯罪分子的心理因素进行深入研究。

心理因素包括心理状态和人格特点两个方面。

心理状态指的是犯罪分子在犯罪行为发生时的心理状态,比如压力、焦虑、愤怒等。

人格特点则是指个体长期形成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比如自恋、冷血、受虐等。

这些心理因素既可以是导致犯罪的原因,也可以是犯罪行为的结果。

犯罪动机与心理因素的解读对于打击犯罪行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了解犯罪动机可以帮助警方更好地预防和侦破犯罪行为。

针对不同的犯罪动机,可以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打击措施,比如加强经济领域的监管、提升社会公平正义等。

其次,通过研究犯罪动机和心理因素,可以为犯罪心理学提供重要的参考和依据。

了解犯罪分子的心理特点,有助于揭示犯罪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从而更好地保护社会公众的利益。

再次,解读犯罪动机与心理因素有助于推动犯罪心理治疗和矫治工作的发展。

通过对犯罪分子心理状态的分析,可以为犯罪心理治疗提供理论支持,帮助犯罪分子重建健康的心理和行为模式。

总之,解读刑事案件中的犯罪动机与心理因素对于预防和打击犯罪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

只有深入了解犯罪背后的真实动机和心理特点,才能更好地预防和应对犯罪行为。

同时,也需要加强对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和应用,为社会治理和犯罪心理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浅谈青少年犯罪心理类型、成因及预防对策

浅谈青少年犯罪心理类型、成因及预防对策

浅谈青少年犯罪心理类型、成因及预防对策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犯罪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对社会稳定和人们的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本文将从心理类型、成因和预防对策三个方面对青少年犯罪进行探讨,旨在加深公众对青少年犯罪的认识,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一、青少年犯罪心理类型1.1 社会适应困难型这一类型的青少年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压力时,缺乏应对能力,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他们常常有自卑、孤独、恐惧等负性情绪,缺乏社交技能,不愿意与人交流。

1.2 冲动型这一类型的青少年行动前缺乏思考,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容易冲动犯罪。

他们往往对自己的行为后果产生泛泛之谈的想法,仅仅为了一时的快感而行动。

1.3 自我控制能力差型这一类型的青少年对自己行为的控制力弱,容易被外部环境所引导,较容易沉迷于网络游戏、黄色网站等不良娱乐活动,且容易被周围的坏人所诱导和利用。

二、青少年犯罪的成因2.1 家庭教育问题超保护或逆保护的家庭教育方式无形中扼杀了青少年的成长,这样的状况很容易导致孩子的逆反心理,从而影响其行为。

2.2 情感问题青少年在年龄增长的过程中常常会面临感情烦恼、追求认同等问题,若无人关注、支持及理解的话,则很容易受到负面因素的影响,或者产生心理问题。

2.3 社会环境问题现代社会中,影响青少年的社会环境也越来越复杂,他们在学校、网络等环境中常常面临各种诱惑和挑战,对他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三、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对策3.1 家庭教育问题家长要给予青少年及时的关注和爱,要了解并尊重孩子的个性特点,同时也要履行好家庭教育的责任。

3.2 帮助青少年解决情感问题支持青少年建立良好的婚恋观念、自信和自尊,帮助他们明辨是非,使他们有一个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3.3 增强社会防范加强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和打击工作,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减少网络中青少年犯罪的发生,提升青少年的法律意识,着力营造一种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结论青少年犯罪问题由于其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需要从心理、社会以及家庭等多个方面进行预防和治理。

刑法中的犯罪心理影响因素分析

刑法中的犯罪心理影响因素分析

刑法中的犯罪心理影响因素分析犯罪行为是社会不可避免的问题。

在刑法领域中,研究犯罪心理的影响因素对于预防犯罪、惩治罪犯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心理学角度探讨刑法中的犯罪心理影响因素,并分析其作用机制和防控策略。

一、人类本性与犯罪心理人类本性中固有的一些特点会对犯罪心理产生影响。

比如,嫉妒、贪婪、憎恨等情感因素能够激发人们的内心欲望和冲动,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此外,恶劣的环境也会对个体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从而促使其产生犯罪行为。

因此,了解人类本性及其与犯罪心理的关系,对于预防和打击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二、心理健康问题与犯罪行为心理健康问题是导致犯罪心理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些精神疾病患者由于对现实的认知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受损,容易对周围环境做出过激的反应,从而产生暴力行为。

此外,心理健康问题也包括一些人格障碍和心理疲劳等,这些问题容易导致人们失去对伦理和法律的约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犯罪行为的发生。

三、社会文化与犯罪心理社会文化因素是导致犯罪心理产生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

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会对个体的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产生深远影响。

一些社会文化中,对于暴力行为、违法乱纪的容忍度较高,这样的环境容易使个体形成一种以权力和暴力解决问题的信念,从而提高犯罪发生的概率。

四、经济因素与犯罪心理经济因素是导致犯罪心理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对贫困的个体容易因为生活所迫而采取非法手段获取财富,从而产生犯罪行为。

此外,社会贫富差距过大也会导致一些人对社会的不满和压力,进而转化为犯罪行为。

五、教育与犯罪心理教育因素是预防和减少犯罪的重要手段之一。

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方式能够提高个体的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降低其从事犯罪的可能性。

相反,教育程度低、受教育机会差的个体往往对法律的不了解,容易受到各种不良信息的影响,增加犯罪行为的发生。

六、家庭因素与犯罪心理家庭因素在犯罪心理形成中占有重要地位。

不稳定的家庭环境、家庭暴力、缺乏父母爱护等问题容易导致个体形成反社会行为的倾向,进而产生犯罪行为。

心理学对犯罪心理的解读

心理学对犯罪心理的解读

心理学对犯罪心理的解读犯罪心理一直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通过对犯罪者的行为、动机和心理状态进行深入研究,心理学家们试图解读犯罪背后的心理原因。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对犯罪心理的解读,包括犯罪者的心理特征、动机、以及可能的心理疾病等方面。

1. 犯罪者的心理特征犯罪者的心理特征通常有一定的共性。

研究发现,许多犯罪者表现出冷漠、自私、缺乏同情心等特征。

他们往往缺乏责任感,对自己的行为后果和他人的利益不关心。

此外,犯罪者普遍存在攻击性、易怒和缺乏自制力等问题,这使得他们更容易陷入犯罪行为。

2. 犯罪的心理动机犯罪者从心理上驱使他们采取不法行为的动机也是心理学关注的重点。

其中之一是金钱和物质的追求。

为了获得财富或其他物质利益,一些人会选择犯罪活动。

心理学研究还发现,社会地位的追求、权力欲望和报复心理等也是驱使人犯罪的动机。

这些动机的存在揭示了犯罪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

3. 心理疾病与犯罪心理疾病被认为是犯罪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某些心理疾病,例如反社会人格障碍、精神分裂症等与犯罪行为之间存在密切关联。

这些疾病引起的个体心理障碍可能导致他们更容易违法犯罪。

此外,药物成瘾也常常伴随着犯罪行为。

毒品和酒精等物质的滥用不仅对身体有害,还会对个体的心理状态产生负面影响,进而导致犯罪行为的出现。

4. 不良童年经历与犯罪心理许多犯罪者在童年时期经历了不良的家庭环境,例如虐待、忽视或家庭暴力等。

这些不良经历对儿童的心理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可能导致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不健康的心理模式。

这些心理模式包括自卑、自我中心、怀疑他人意图等,这些因素可能促使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选择犯罪行为。

5. 犯罪心理的治疗与预防心理学在犯罪心理治疗和预防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犯罪者进行心理治疗,帮助他们认识和解决内在的心理问题,可以减少他们再次犯罪的可能性。

此外,对于有心理疾病的个体,提供适当的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也是预防犯罪的重要手段。

除了个体层面的干预,社会层面的预防措施也是防止犯罪行为的关键,例如提供良好的教育、社会援助和心理咨询服务等。

浅议青少年犯罪和不良心理的成因

浅议青少年犯罪和不良心理的成因

浅议青少年犯罪和不良心理的成因青少年犯罪和不良心理的成因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许多方面的因素。

本文将从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心理因素等多个角度来浅议青少年犯罪和不良心理的成因。

一、社会因素社会因素是导致青少年犯罪和不良心理的最大因素之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文化环境随着文化的不断更新和变化,青少年的价值观也不断地受到冲击和影响。

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网络上的一些不良信息、文化和价值观会对青少年产生很大的影响和诱惑,从而导致他们出现不良行为和心理。

2.学校环境学校是青少年最重要的社会化场所之一,但是许多学校存在优越、劣根性的教育思想,一些学校还存在贪污腐败及暴力、欺凌等现象。

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到青少年的精神状态和行为。

3.家庭环境青少年的家庭环境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行为和心理状态。

如果家庭中父母长期不在家、家庭关系不和谐、缺乏关爱等情况,这些不利因素会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二、家庭因素不良家庭环境是导致青少年犯罪和不良心理的重要因素之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缺乏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影响孩子发展的重要因素,如果家庭没有给予青少年正确的教育和指导,青少年很容易误入歧途。

2.家庭关系不和谐如果家庭关系紧张、冷漠、亲子沟通不畅,这些都会对青少年造成心理压力,从而导致青少年出现不良心理和行为。

3.父母缺席现代社会中,由于工作的原因,父母经常早出晚归,长时间离开家庭。

这种情况导致青少年失去了父母的关爱和指导,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

三、心理因素青少年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如果青少年心理上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焦虑、抑郁、逆反心理等,这些因素都会导致他们出现不良行为和心理。

这里列出几个常见的心理问题:1.心理健康问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家庭和社会的重视,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青少年存在一些问题,如自闭症、强迫症、进食障碍等,这些问题的严重性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行为。

2.情感失控情感是每个人的正常生理反应之一,如果青少年情感失控,常会出现暴力行为、自残等行为。

心理学与犯罪行为分析犯罪背后的心理因素

心理学与犯罪行为分析犯罪背后的心理因素

心理学与犯罪行为分析犯罪背后的心理因素犯罪行为一直以来都是社会中不可忽视的问题,而理解犯罪背后的心理因素对于预防和解决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学科,对犯罪行为的分析和解释提供了有益的视角。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与犯罪行为之间的联系,并分析犯罪背后的心理因素。

一、心理学在犯罪行为中的应用心理学在犯罪学领域的应用已经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

犯罪心理学,作为心理学与犯罪学结合的产物,通过研究犯罪分子的心理特征和心理机制,试图解释和预测犯罪行为。

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犯罪背后心理因素的工具。

二、个体特质与犯罪行为的相关性个体特质是指个体内部较为稳定的心理和行为特征,这些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体的行为方式和反应模式。

研究表明,某些人群体内存在一些与犯罪行为相关的个体特质。

例如,犯罪分子往往表现出侵犯别人的欲望,缺乏责任感和同情心,以及情绪稳定性低下等特征。

三、社会因素与犯罪行为的关联犯罪行为不仅受个体特质的影响,还受到一系列社会因素的影响。

社会因素包括家庭环境、社会经济地位、教育水平等。

研究发现,家庭环境对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缺乏温暖和关爱的家庭往往容易造成个体心理问题,进而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四、经济心理学与犯罪行为经济心理学是心理学与经济学的交叉学科,研究人类在经济活动中的决策和行为。

经济因素对犯罪行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方面,经济困难和贫困是犯罪行为的常见原因之一,因为一些人可能会选择犯罪来获取经济利益。

另一方面,经济心理学也研究了犯罪分子在决策过程中的行为模式和心理机制。

五、心理干预在犯罪预防中的应用心理干预是指通过一系列心理方法和技术对犯罪分子进行干预和治疗,以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

研究表明,一些犯罪分子在接受心理干预后表现出明显的改变和进步。

因此,心理干预在犯罪预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六、心理学对犯罪行为的限制尽管心理学在犯罪行为中的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分析刑事案件中的犯罪动机与心理学因素

分析刑事案件中的犯罪动机与心理学因素

分析刑事案件中的犯罪动机与心理学因素在刑事案件中,犯罪动机与心理学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

犯罪动机是指犯罪者犯罪行为的根本原因,而心理学因素则是指导犯罪者行为的心理特征。

本文将从犯罪动机和心理学因素两方面进行分析,以揭示刑事案件中的犯罪动机与心理学因素。

一、犯罪动机1.金钱动机金钱动机是刑事案件中最常见的犯罪动机之一。

许多犯罪行为都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而进行的,例如贪污、受贿和抢劫等。

通过满足个人的物质需求,犯罪者希望获得更多的财富和社会地位。

2.报复动机报复动机是另一个常见的犯罪动机。

当个体受到不公正待遇、侮辱或伤害时,他们可能通过犯罪行为来进行报复。

这种犯罪动机往往与个人的情感冲突和社会不满有关。

3.权力动机权力动机也是一些刑事案件中的重要犯罪动机。

个体追求权力、地位和控制,以满足自身的权力欲望。

政治腐败、虐待职权和滥用公权力等行为都是权力动机的体现。

二、心理学因素1.人格特征人格特征在刑事案件中的犯罪行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些人具有攻击性、冲动和争议性的人格特征,更容易表现出犯罪行为。

另外,精神疾病或心理障碍也可能导致个体产生犯罪行为的倾向。

2.社会因素社会因素也对犯罪行为产生影响。

例如,经济贫困、社会不公正和家庭环境不稳定等因素,可能使个体陷入犯罪的境地。

社会因素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行为形成有密切的关系。

3.心理压力心理压力是刑事案件中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当个体面临长期紧张和压力时,可能会出现心理压力过大的情况,从而导致其产生犯罪行为。

一些犯罪者可能通过犯罪行为来释放压力和情绪。

结论犯罪动机与心理学因素在刑事案件中至关重要。

了解犯罪动机和心理学因素有助于预防和解决刑事案件。

同时,通过心理辅导和社会支持,可以帮助个体改正不良行为并重新融入社会。

我们应该加强对犯罪动机与心理学因素的研究,以建立有效的预防机制和治理框架,为社会的和谐稳定作出贡献。

犯罪心理分析

犯罪心理分析

犯罪心理分析犯罪心理一直是犯罪学和心理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它关注着犯罪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心理状态。

了解犯罪心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犯罪行为背后的原因,从而提供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措施。

本文将对犯罪心理进行分析,探讨犯罪行为的心理特征和影响因素。

一、心理特征1. 内在冲突和失调感犯罪者通常内心存在一种冲突和失调感。

这种冲突可能来自于他们与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的不一致,也可能是由于过去的创伤经历所引发的情感问题。

这种内在冲突和失调感使得他们对自我的认同产生严重问题,导致他们寻求通过犯罪行为来获得满足感和自我肯定。

2. 自控力不足犯罪者往往在自控力方面存在着问题。

他们很难抑制冲动和欲望,容易被外界的刺激所引诱。

缺乏自控力使得他们容易受到犯罪行为的诱惑和影响,难以做出正确的决策。

3. 缺乏同理心犯罪者缺乏对他人感受的同理心。

他们通常无视他人的权益和利益,只关注自己的利益和满足。

缺乏同理心使得他们更容易对他人施加伤害,并且对犯罪行为后果的影响和痛苦缺乏足够的认识。

二、影响因素1.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心理发展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研究表明,贫困、失业、社会不公平等因素与犯罪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在社会环境恶劣的情况下,个体更容易受到犯罪行为的影响和诱导。

2. 家庭因素家庭是个体成长的重要环境,家庭失调和家庭暴力等问题会对个体产生负面影响。

一些犯罪者往往来自破碎的家庭,缺乏有效的亲子关系和身心健康成长的环境。

这种不良的家庭因素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道德发展起到了负面促进作用。

3. 个体心理特征个体的心理特征也是影响犯罪行为的重要因素。

例如,人格特征中的冲动性、自尊心脆弱、逆反心理等都与犯罪行为存在一定的关联。

这些个体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和行为选择。

三、预防和干预对于犯罪行为,预防和干预显得尤为重要。

针对犯罪心理的特征和影响因素,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进行预防和干预。

1. 提高社会福利和公平程度改善社会环境,提高社会福利和公平程度,可以降低犯罪行为的发生。

人性的黑暗面人犯罪中的心理探索

人性的黑暗面人犯罪中的心理探索

人性的黑暗面人犯罪中的心理探索人性的黑暗面:人犯罪中的心理探索人类社会因其多样性而复杂,人们一直试图理解和解释人类行为的各个方面。

在犯罪行为中,人性的黑暗面展现得尤为明显。

本文将通过心理探索,深入探讨人类黑暗面的原因和对犯罪行为的影响。

一、人性黑暗面的成因1.社会因素社会因素是造成人性黑暗面的重要原因之一。

社会的不公与不平等,贫富差距的扩大,人们感受到的不义和不公平增加,从而滋生出愤怒、不满和压抑。

这种心理负担和不满情绪的积累易导致人在无法正常发泄的情况下,产生犯罪行为,满足当下的物质和心理需求。

2.个体因素个体因素也是人性黑暗面的成因之一。

人的天性与社会教育之间存在的冲突,以及个体的特质、性格、经历等也会对人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个体因素中最重要的是心理因素,例如患有精神疾病、心理障碍、自卑感和人格缺陷等,这些因素使得人容易产生脆弱的心理状态,从而引发犯罪行为。

二、人性黑暗面的表现1.暴力倾向人性黑暗面的一大表现就是暴力倾向。

暴力行为包括肢体暴力和非肢体暴力,如谋杀、斗殴、强奸和虐待等。

对于一些人来说,采取暴力行为是他们发泄、掌控和展示力量的方式,通过对他人的伤害来获得满足感。

2.欺骗行为人性黑暗面还表现为欺骗行为,包括诈骗、舞弊、造假等。

人们为了获取个人利益,不择手段地欺骗他人,包括伪造文件、虚报财产和进行诱骗等手段。

这种行为常常伴随着虚假和背叛的特征。

三、犯罪行为中的心理探索1.冲突解决人性黑暗面在犯罪行为中得到了一定的满足,可以作为一种冲突解决的途径。

犯罪行为对于罪犯来说,可能是为了得到所需资源、权力或者改变自己处境的一种手段。

通过犯罪行为,他们试图让自己的内心得到释放,甚至获得自我认同感。

2.满足欲望人性黑暗面的犯罪行为往往源于个人的欲望。

无论是物质上的欲望,如金钱、权力,还是心理上的欲望,如报复、权威,犯罪行为都可以被视为一种满足这些欲望的手段。

罪犯通过违反法律和道德规范,达到追求个人欲望的目的。

心理学对犯罪行为的解读

心理学对犯罪行为的解读

心理学对犯罪行为的解读人类的行为和思维一直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犯罪行为作为一种极端的人类行为,一直备受关注。

心理学家通过对犯罪行为的深入研究,试图解读和理解其背后的心理机制和原因。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对犯罪行为进行解读。

一、人格特质与犯罪倾向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的人格特质与其犯罪倾向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

例如,具有较低的自控能力、情绪不稳定、冲动性、依赖他人等特质的人更容易表现出犯罪行为。

此外,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变态、反社会人格障碍等人格异常也可能增加一个人参与犯罪的风险。

二、社会环境对犯罪行为的影响社会环境对犯罪行为的发生起着重要的影响。

社会学家在心理学领域进行的犯罪研究中发现,贫困、失业、家庭不和谐等不良社会环境是犯罪的重要因素。

相反,一个有秩序、和谐、安全的社会环境有助于预防犯罪行为的发生。

三、心理变态与犯罪行为心理变态是指因为心理异常导致的行为异常。

有些犯罪行为的背后是由于施暴者具有某种心理变态。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心理变态个体往往有嗜虐倾向、幻想犯罪行为等心理特征,导致他们更容易与犯罪行为发生关联。

心理变态是犯罪行为的一个重要解释因素。

四、认知因素对犯罪行为的影响认知是指个体通过对信息的处理和解释来理解世界。

心理学家研究认为,认知因素对个体是否参与犯罪行为起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对于一些人来说,他们可能对于所犯下的犯罪行为有一种错误的认知,认为自己是正当的、合理的。

这种认知偏差使得他们更容易参与犯罪行为。

五、心理治疗对犯罪行为的应用除了理解和解读犯罪行为的心理机制外,心理学还可以发挥更为实际的作用。

心理治疗是一种帮助人们改变不良心理状况、预防和减少犯罪行为的方法。

心理学家通过心理治疗,可以帮助犯罪者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帮助他们改变其犯罪行为产生的心理因素。

心理治疗在预防和减少犯罪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

总结:心理学对犯罪行为进行解读,可以帮助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理解犯罪行为的形成和发展。

解密犯罪心理学:了解罪犯行为和心理分析

解密犯罪心理学:了解罪犯行为和心理分析

解密犯罪心理学:了解罪犯行为和心理分析引言在我们的社会中,犯罪行为是一个永恒的问题。

为了应对和解决犯罪,犯罪心理学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

通过研究罪犯的行为和心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其背后的动机和原因,进而制定更有效的预防和惩罚措施。

本文将解密犯罪心理学,从行为和心理两个方面对罪犯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对社会的影响和应对策略。

犯罪行为的解析犯罪行为可以说是一个谜团,因为每个犯罪个体都有自己特定的动机和行为方式。

然而,通过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共同的模式和特征。

社会因素的影响犯罪行为往往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

例如,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家庭背景以及教育水平等都可能对其犯罪倾向产生影响。

研究表明,社会边缘化和贫困可能增加一个人从事犯罪的风险。

因此,改善社会福利和教育水平,提供更好的机会和条件可能有助于减少犯罪率。

心理动机的驱使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心理动机。

罪犯行为往往与某种欲望或冲动相关联。

例如,有些人可能因为贪婪而从事金融诈骗,而其他人则出于愤恨或复仇心理而犯下暴力犯罪。

心理动机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罪犯的内心世界,并找出预防犯罪的方法。

违法行为的决策过程罪犯的决策过程也是犯罪心理学的关注点之一。

究竟是什么让人们选择从事犯罪行为?犯罪心理学家认为,罪犯在做出决定之前可能会进行一系列的思考和评估。

他们会权衡风险和回报,决定是否值得冒险。

对于犯罪心理学家来说,了解罪犯的决策过程有助于预测和干预犯罪行为。

罪犯心理的分析除了犯罪行为之外,犯罪心理学还关注罪犯的心理状态和特征。

了解罪犯心理对于预防和处理犯罪非常重要。

罪犯的人格特征每个人的人格特征都是独一无二的,罪犯也不例外。

犯罪心理学家研究了罪犯的人格特征,以发现与犯罪行为相关的特定特征。

例如,一些犯罪心理学家认为,缺乏良好的自控能力和道德价值观可能与犯罪行为有关。

了解罪犯的人格特征有助于评估其可能再犯的风险,并设计相应的康复计划。

罪犯的心理状况除了人格特征之外,犯罪心理学还关注罪犯的心理状况。

分析刑法中的犯罪与心理因素的关系

分析刑法中的犯罪与心理因素的关系

分析刑法中的犯罪与心理因素的关系犯罪与心理因素的关系是刑法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它涉及犯罪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和心理过程。

本文将探讨犯罪与心理因素的关系,并分析心理因素在刑法实践中的应用和影响。

一、犯罪与心理因素的基本概念和关系犯罪是指违反法律规定并造成社会危害的行为。

而心理因素是指对犯罪行为的心理动机、心理过程以及心理特征的影响。

犯罪与心理因素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心理因素可以作为解释犯罪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

首先,心理因素在犯罪行为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例如,犯罪嫌疑人可能由于欲望冲动、攻击性或报复心理而产生犯罪倾向。

此外,一些心理疾病,如精神分裂症、反社会人格障碍等,也会增加个人进行犯罪的可能性。

其次,犯罪与心理因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

犯罪行为可能对犯罪者的心理状态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其未来的行为。

同时,犯罪者的心理因素也会受到其环境、家庭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从而对其犯罪行为产生影响。

最后,心理因素在犯罪认定和量刑中具有重要意义。

在刑事审判过程中,法官、陪审员常常需要考虑被告人的心理状况,以此来判断其故意、认定其责任程度,并在刑法量刑阶段考虑其心理特征。

二、心理因素对犯罪的影响机制心理因素对犯罪的影响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机制:1.心理动机:心理因素可以驱使个体产生犯罪倾向。

对于一些犯罪行为,个体可能受到贪婪、报复、攻击性或自卫心理等推动。

2.心理剥夺:人们可能因为内心的窘迫感或与现实不相符的理想引起的心理剥夺感而产生犯罪行为。

例如,由于贫困、社会地位等原因,个体可能感到无法获得合法的利益,从而转向不法手段。

3.心理障碍:某些心理障碍可能导致个体对自己的行为失去控制,从而做出违法犯罪的举动。

例如,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因幻觉或妄想导致犯罪行为。

4.情绪和意志因素:个体的情绪和意志也可能影响其犯罪行为。

例如,情绪失控时的暴力行为或冲动购物等行为,有时也会导致犯罪行为。

三、心理因素在刑法实践中的应用在刑法实践中,对心理因素的考虑对于犯罪认定和量刑具有重要意义。

刑事案件中的罪犯心理分析

刑事案件中的罪犯心理分析

刑事案件中的罪犯心理分析刑事案件中的罪犯心理是犯罪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研究罪犯心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犯罪行为的形成和发展机制。

本文将对刑事案件中的罪犯心理进行分析,以期达到对罪犯心理的深入探讨。

一、罪犯心理的形成原因罪犯的心理形成与环境因素、社会压力以及个人特质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首先,家庭环境是罪犯心理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良的家庭环境,如家庭暴力、亲子关系不和谐等,容易导致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形成叛逆、暴力的心理。

其次,社会环境对罪犯心理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社会的不公平分配、失业问题以及歧视现象等社会压力,使得一些人对社会产生不满和反抗情绪,从而形成犯罪心理。

再者,个人特质也是罪犯心理形成的重要原因。

个人的倔强、自私、缺乏责任心等特质,容易使其产生犯罪念头。

二、罪犯心理的分类罪犯心理可以分为实施犯罪前的心理和实施犯罪后的心理。

实施犯罪前的心理主要包括犯罪动机和计划等。

罪犯为了实施犯罪行为,往往要经历一系列内心挣扎和计划过程。

犯罪动机包括报复、贪婪、性欲等,而计划则是罪犯为了达到犯罪目的而策划的行动流程。

实施犯罪后的心理则涉及到罪犯对犯罪后果的反思与评价。

三、罪犯心理的特征罪犯心理具有一定的特征,了解这些特征有助于更好地分析罪犯的心理状况。

首先,罪犯具有自尊心脆弱的特点,他们对待自己的评价较低,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

其次,罪犯往往对自己的行为缺乏反省,对犯罪后果不以为意,容易将责任推卸给其他因素。

再者,罪犯心理有时表现出情绪失控和冲动的特点,往往缺乏对自己行为后果的考虑。

此外,一些罪犯还具有自恋、傲慢等心理特征。

这些特征都对罪犯产生犯罪行为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罪犯心理的影响因素罪犯心理形成不仅与个体自身有关,还与外部环境因素有关。

首先,社会环境对罪犯心理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社会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对罪犯心理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

其次,家庭因素也是影响罪犯心理的重要因素之一。

家庭暴力、亲子关系的破裂等不良家庭环境,容易导致罪犯心理的形成。

犯罪的个体原因中心理因素探析

犯罪的个体原因中心理因素探析

2003年10月社科纵横Oct,2003总第18卷第5期SOCIAL SCIENCES REV IEW VOL.18NO.5犯罪的个体原因中心理因素探析袁宪音(甘肃警察职业学院 甘肃兰州 730000)【内容摘要】本文从犯罪的社会原因及个体原因入手,剖析了引起犯罪行为产生的心理因素,揭示了不良的人生观、偏离的需要结构、犯罪动机以及性格等其他心理因素对犯罪的影响,对于制定预防和控制犯罪的对策有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犯罪原因 心理因素中图分类号:DF7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106(2003)05-0043-02 犯罪作为一种个人的特殊行为,是主观与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

尽管犯罪是产生于复杂社会环境基础上的一种社会现象,但它毕竟是由每个犯罪人的犯罪行为所构成。

一个人为什么会犯罪?从犯罪人主观方面的原因,即犯罪心理的形成与社会环境的各种消极因素的作用来看,其间也是有着一定规律可循的。

本文仅就在犯罪行为发生过程中犯罪的个体原因中心理因素所起的作用加以阐述。

一、犯罪原因构成从宏观角度看,犯罪是一种社会现象;从微观角度看,它又是一种个体行为。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个体意识是社会意识的有机组成部分。

犯罪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又是个体意识的行为,因而犯罪的原因应该是也必然是同时根植于社会存在和个体活动这两个基本方面。

犯罪原因是指引起和影响犯罪产生的各种现象,从总体来看,犯罪原因大体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决定犯罪现象必然产生的那些最基本的社会条件,即犯罪产生的根源,如历史根源、社会根源、阶级根源等;第二个层次是决定具体犯罪产生的那些现象,如刺激、诱惑、贪欲、需求等。

犯罪的社会原因和犯罪的个体原因,是犯罪原因论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它们间的相互影响和共同作用的结果,构成犯罪原因论的完整体系。

犯罪的个体原因是直接造成犯罪的重要因素,它是直接引起和影响犯罪行为发生的犯罪人个人方面的原因,主要包括犯罪人的生理条件和心理因素,二者是紧密联系的。

犯罪心理学的奥秘探索罪犯内心的心理机制和动机

犯罪心理学的奥秘探索罪犯内心的心理机制和动机

犯罪心理学的奥秘探索罪犯内心的心理机制和动机犯罪心理学的奥秘:探索罪犯内心的心理机制和动机犯罪心理学是研究犯罪行为与心理因素之间关系的学科,它的发展与人们对于犯罪现象的理解和解释有着密切的关系。

通过深入探究罪犯的内心世界,犯罪心理学试图揭示罪犯背后的心理机制和动机,从而为犯罪预防和法律司法提供重要参考。

一、罪犯心理机制的分析与解读1. 心理防御机制:犯罪行为常常是罪犯对现实问题的不正常反应。

这种不正常反应往往与个体的心理防御机制密切相关,比如转移、否认、投射等。

通过揭示罪犯的心理防御机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罪犯的行为动机和心理状态。

2. 内在冲突的解析:罪犯的行为往往存在内在的冲突,这种冲突可能源自于个体的道德观念、社会压力、情感需求等。

犯罪心理学家通过分析这种内在冲突,试图揭示罪犯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并为预防犯罪提供建议和指导。

3. 自我认同的建构:罪犯往往在社会认同方面存在缺失,无法融入主流价值观。

犯罪行为可以被视为一种寻找自我认同的行为,通过违背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罪犯试图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其自我认同需求。

了解罪犯自我认同的建构对于预防和矫正犯罪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二、罪犯心理动机的探究与分析1. 基于需求层次的动机理论: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可以为理解罪犯心理动机提供指引。

罪犯的行为往往源于某种需求的满足或者阻碍。

通过分析罪犯心理动机的来源,我们可以更好地预防和干预犯罪行为。

2. 社会环境与罪犯心理协同作用:犯罪行为往往不仅仅是罪犯个体心理因素的结果,社会环境对于犯罪行为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贫困、失业、家庭破裂等社会问题会加剧个体心理问题,从而催生犯罪行为。

了解罪犯心理动机与社会环境的协同作用,有助于制定更有效的预防和干预策略。

三、犯罪心理学对于犯罪预防的启示1. 早期干预与心理健康教育:了解罪犯心理机制与动机可以为早期干预提供指导,通过对个体心理及行为的干预,有助于预防犯罪的发生。

心理学与犯罪分析犯罪行为的心理因素

心理学与犯罪分析犯罪行为的心理因素

心理学与犯罪分析犯罪行为的心理因素犯罪行为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我们追求了解犯罪行为背后的原因与动机,以便能够更好地预防和制止这些行为。

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思维与行为的学科,在犯罪分析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在分析犯罪行为心理因素方面的意义。

1. 犯罪行为与个体心理特征犯罪行为往往与个体的心理特征密切相关。

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一些犯罪行为与人的人格特征,如冷酷无情、自私自利等有着明显的关联。

比如,心理学家发现,具有反社会人格特征的人更容易出现暴力行为或犯罪行为。

因此,借助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我们可以通过对个体的心理特征的分析,对犯罪行为进行预测和评估。

2. 犯罪行为与心理发展过程犯罪行为的发生与个体的心理发展过程也密切相关。

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个体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一些不良的行为和心理模式,从而给犯罪行为的发生提供了可能。

例如,心理学研究发现,儿童时期的虐待、忽视或心理创伤可能导致个体在后期出现攻击性行为或者其他更严重的犯罪行为。

因此,在分析犯罪行为的心理因素时,需要重点关注个体的心理发展过程。

3. 犯罪行为与社会心理因素除个体心理因素外,社会心理因素也是犯罪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

社会心理因素主要包括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和社会价值观等。

例如,社会经济地位低下和缺乏社会支持的人更容易产生犯罪倾向;不良家庭环境和缺乏健康的家庭教育也是导致犯罪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心理学在分析犯罪行为时,需要综合考虑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并与个体心理特征相互结合,进行综合分析。

4. 心理治疗在犯罪行为矫治中的应用心理学在分析犯罪行为的同时,也提供了一些有效的治疗方法和策略。

心理治疗可以帮助个体认识自己的心理问题和错误思维模式,发现潜在的犯罪动机,并通过合理的心理干预来改善和矫正这些问题。

例如,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帮助个体调整错误的认知和行为模式,帮助他们摆脱犯罪行为的困境。

因此,心理治疗在犯罪行为的预防和矫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刑事案件中的犯罪分子心理剖析

刑事案件中的犯罪分子心理剖析

刑事案件中的犯罪分子心理剖析在刑事案件中,犯罪分子的心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了解和剖析犯罪分子的心理状态,有助于揭示其犯罪动机、行为模式以及可能的再犯风险,进一步促进犯罪防控和司法公正。

本文将对刑事案件中的犯罪分子心理进行剖析。

一、心理动机犯罪分子的行为与其内在的心理动机密不可分。

心理动机是犯罪分子进行违法犯罪行为的根本原因,通常可以分为个体动机和社会动机两类。

个体动机包括对金钱、权力、地位、报复或满足虚荣心等的渴望;而社会动机则包括对不平等、不公正现象的愤怒和反抗,以及对社会认同和认可的渴望。

犯罪分子的心理动机不同,会导致他们在犯罪行为上选择和执行不同的方式和手段。

二、心理特征犯罪分子通常具备一些独特的心理特征,这些特征往往与其犯罪行为密切相关。

比如,自尊心脆弱的人更容易受到外界的打击,并可能通过犯罪行为来获得满足感,增强自己的自尊心;情感不稳定的人则更容易在某些特定情境下失控,产生冲动行为,包括犯罪行为;而具有强烈刺激需求的人可能会通过涉及危险和暴力的犯罪行为来获得满足感。

此外,犯罪分子普遍具有缺乏同理心、缺乏责任感、冲动性、依赖性、自我中心等心理特征。

三、心理防御机制犯罪分子为了维持自身心理平衡并逃避内在冲突和焦虑,常常运用各种心理防御机制。

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包括投射、否认、回避、合理化、转移等。

比如,犯罪分子可能将自己的内疚感和罪恶感投射到他人身上,将自己的罪责推卸给其他人;他们也可能通过否认自己的犯罪行为来保持心理平衡,或者逃避面对现实,通过沉迷于电子游戏、毒品等来忘记内心的痛苦和焦虑。

四、心理诊断与治疗对犯罪分子的心理诊断和治疗是有效预防和防范犯罪的重要环节。

心理诊断可以通过对犯罪分子的心理测试、调查问卷以及与其交流等方式进行。

在诊断的基础上,可以采用心理治疗的方法帮助犯罪分子解决内心的冲突和问题。

常见的心理治疗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精神分析疗法、催眠疗法等,这些方法可以帮助犯罪分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通过改变其错误的认知和行为模式,达到调节情绪、控制冲动和抑制犯罪行为等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3年10月社科纵横Oct,2003总第18卷第5期SOCIAL SCIENCES REV IEW VOL.18NO.5犯罪的个体原因中心理因素探析袁宪音(甘肃警察职业学院 甘肃兰州 730000)【内容摘要】本文从犯罪的社会原因及个体原因入手,剖析了引起犯罪行为产生的心理因素,揭示了不良的人生观、偏离的需要结构、犯罪动机以及性格等其他心理因素对犯罪的影响,对于制定预防和控制犯罪的对策有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犯罪原因 心理因素中图分类号:DF7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106(2003)05-0043-02 犯罪作为一种个人的特殊行为,是主观与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

尽管犯罪是产生于复杂社会环境基础上的一种社会现象,但它毕竟是由每个犯罪人的犯罪行为所构成。

一个人为什么会犯罪?从犯罪人主观方面的原因,即犯罪心理的形成与社会环境的各种消极因素的作用来看,其间也是有着一定规律可循的。

本文仅就在犯罪行为发生过程中犯罪的个体原因中心理因素所起的作用加以阐述。

一、犯罪原因构成从宏观角度看,犯罪是一种社会现象;从微观角度看,它又是一种个体行为。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个体意识是社会意识的有机组成部分。

犯罪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又是个体意识的行为,因而犯罪的原因应该是也必然是同时根植于社会存在和个体活动这两个基本方面。

犯罪原因是指引起和影响犯罪产生的各种现象,从总体来看,犯罪原因大体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决定犯罪现象必然产生的那些最基本的社会条件,即犯罪产生的根源,如历史根源、社会根源、阶级根源等;第二个层次是决定具体犯罪产生的那些现象,如刺激、诱惑、贪欲、需求等。

犯罪的社会原因和犯罪的个体原因,是犯罪原因论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它们间的相互影响和共同作用的结果,构成犯罪原因论的完整体系。

犯罪的个体原因是直接造成犯罪的重要因素,它是直接引起和影响犯罪行为发生的犯罪人个人方面的原因,主要包括犯罪人的生理条件和心理因素,二者是紧密联系的。

在引起和影响犯罪行为产生的过程中都会起一定的作用,它们对犯罪行为的影响是共同的,犯罪人的犯罪行为是犯罪人的心理运动与一定的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犯罪人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不良的人生观、需要的偏离、犯罪动机及其他心理因素,如性格、气质、能力、兴趣、情感情绪等等。

二、犯罪个体原因中心理因素的作用(一)不良的人生观对犯罪的影响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也是其对外部世界如何认识,并据以决定对生活道路的选择以及思想情操、道德品质、伦理观念、法律意识等主观认识的总和,同时又是人的言行作为终极内驱力的活动准则,其内容主要由幸福观、法纪观、友谊观、英雄观、伦理观和恋爱观等构成。

一个人之所以违法犯罪,其主观原因可以从根本上归结到他们的不良的人生观,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不同形式:一是强烈的物质追求。

这是指追求物质享受和金钱财富的思想倾向和价值观念,受这种思想支配的人,其物欲、钱欲和享受欲恶性膨胀,把吃、喝、玩、乐等感官享受当成人生的唯一乐趣和终级目的,认为“人生在世,吃喝二字”、“站在花下死,做鬼也风流”。

二是法纪虚无性。

这是指对社会行为规范和社会秩序的无视或者蔑视,以及对社会义务的不负责任态度。

他们游离于法律之外,甚或明知故犯,以为法律奈何不了他而肆意妄为。

三是哥儿们义气感。

这是影响青少年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青少年违法犯罪团伙赖以组成和维系的精神支柱。

四是自我显示感。

这主要是指违法犯罪分子对勇敢行为的歪曲认识。

他们公开宣扬“软的怕硬的、硬的怕楞的、楞的怕横的、横的怕不要命的。

”把亡命哲学当作人生的莫大光荣,倍加推崇。

五是伦理观念混乱。

这主要表现为道德观念的丧失和伦理观念的低下,缺乏道德准则,颠倒人际关系,就成了违法犯罪者的内部机制所在,他们对一般应遵从的社会———伦理价值往往持否定或排斥态度,转而信奉与此相对立的生活准则。

如视“自由”为随心所欲、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视“友谊”为讲义气,能够为哥们两肋插刀;视“英雄”为胆子大、敢拼命;视“爱情”为满足生理欲望、传宗接代,等等。

同时,对代表人类真、善、美的一些基本价值观念,例如正义、勤劳、秩序、助人为乐、集体主义等则不屑一顾。

正是在这些观念的支配下,他们的生活态度才表现得与社会格格不入,其行为也才具有反社会性。

不良的人生观因素是违法犯罪个体原因中的最高层次,它直接决定着违法犯罪行为的实施。

(二)偏离的需要结构对犯罪的影响需要是指个体对某种目标的渴求或愿望,它是个体行为的原动力。

人的需要有社会性需要和生物性需要之分,正常人的需要结构是由这两种需要的合理配置,并与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协调配合构成的。

但在违法活动人的需要结构中,生物性需要往往多强于社会性需要,低级的物质需要又往往多强于高级的精神需要,是犯罪行为现实化的内在原动力和犯罪心理活动发生的起始。

因而他们更注重原始欲望和感官的满足,轻视或根本无视精神世界的充实,在他们感到精神世界空虚时,却往往又转而求助于物质享受以代偿。

当其奢望与贪欲同现实发生冲突时,就可能转而以非法手段来满足,不惜违法犯罪,以身试法。

如某省曾对5350名在押青少年犯进行了调查,被调查对象在回答“你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时,选择“金钱”一项的居首位。

显然,追求底层次的需要,已成为这类人生活的中心内容。

(三)犯罪动机对犯罪的影响所谓动机是指直接引起和推动个体活动以满足某种需要的意愿,是个体行为有目的的内驱力,而犯罪动机则是激起和促使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心动力。

犯罪活动是在34犯罪动机的支配下实施的,犯罪活动是有目的的、自觉的活动,是由个人的犯罪动机驱使的,没有犯罪动机,就不可能使任何人具体实施犯罪行为。

实际上,犯罪行为是犯罪动机的外化体现,犯罪行为是在犯罪动机支配下进行的,具有时间上的延续关系。

犯罪主体先产生了某种需要,然后就有了以何种方式满足需要的选择问题。

这就必然引起心理冲突和动机斗争,冒险和侥幸心理占据了主导地位,一旦外部条件适宜,就会产生犯罪动机。

犯罪动机形成之后,并不意味着就一定会实施犯罪行为,犯罪人在实施犯罪的过程中,犯罪动机可能向两方面转化。

一是向良性转化,犯罪人在实施犯罪行为的过程中,由于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犯罪意志动摇,自动放弃犯罪动机和犯罪目的,中止犯罪行为或有效地防止了危害结果的发生,使犯罪客观上处于未遂状态。

引起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1.真诚悔悟;2.对刑罚的恐惧;3.怜悯心;4.犯罪场所其他情境因素的刺激性。

二是向恶性转化,导致犯罪行为发生。

(四)其他对犯罪产生影响的心理因素犯罪行为是犯罪心理现象外化(客观定向化)的结果,也是犯罪心理高度协调统一的必然产物,除上述引起犯罪行为发生的心理因素之外,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性格性格是指一个人对客观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它是一个人个性中的核心部分,对个体行为的调节起重要作用。

犯罪人的性格多为冲动型的性格,他们理智性差,思维狭窄,偏激固执,嫉妒心、虚荣心、报复心极强、自制力差,冒险、侥幸心理强。

这种性格特征决定了犯罪人在社会交往、人际关系中适应不良;一旦产生挫折,往往受本能或情感的作用,盲目冲动,攻击报复,不计后果。

例如在司法实践中,那些为人虚伪狡诈,人前一面,人后一面,极不老实,撒谎面不改色心不跳的人,往往具有虚伪、狡诈、冒险、侥幸、寄生、玩世不恭的性格品质,这类人往往易实施盗窃、诈骗等犯罪。

而那些性格过于内向,具有过度的忍耐与克制的人,在遇到挫折、矛盾冲突、外界刺激的情况下,尽管内心感受非常强烈,但言语和行为上却不作出反应,将不满和愤怒埋藏在心底,这种不满、愤怒的情绪日积月累,强度逐渐增加,当达到一定量的积累时,内心犹如一个装满炸药的“火药桶”,如果再稍有刺激和挫折,就会起到“导火线”的作用,使长期积累起来的不满和愤怒情绪,一下子爆发出来,激起强烈的报复心理。

性格过于外向的人,自我控制力过强,性情急躁、易怒,这种人一旦受到刺激、侮辱与损害,情绪急剧发生变化,短时间内出现激情状态丧失理智,导致激情犯罪。

2.气质在现代心理学中,气质是指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方面的稳定的个人特点,这些特点一般不受个人活动的目的、动机、内容的影响,是人的心理最一般的特征,它影响到个人活动的一切方向。

气质对犯罪人所实施的犯罪行为有一定的影响,但对犯罪不是起到绝对的、决定性的作用。

在现实生活中,机械地划分哪一种犯罪一定是什么气质类型的人所为是不足取的,因为任何一种气质的消极方面如果得不到控制,都有可能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走上犯罪道路。

应该明确的是,气质与犯罪虽不是因果关系,但是当个体形成不良心理因素,并构成犯罪心理结构,影响和支配个体发生犯罪行为时,其所实施的犯罪类型与气质有一定联系。

据调查,杀人犯的气质类型多为胆汁质、粘液质。

胆汁质气质的消极发展,容易形成急躁、易怒、自我控制薄弱的不良性格品质,容易导致激情犯罪。

粘液气质的消极发展,容易形成压抑、内向的性格,遇到挫折和刺激一般不作出反应,不良的情绪积蓄久了,也会爆发,导致犯罪。

据湖北省某监狱对72名女奸情杀人犯的调查,属于胆汁质的占70%以上。

3.能力能力是使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的并影响活动效率的心理特征。

能力与活动是联系在一起的,一个人的能力高低直接影响着他能否参与某种活动及参与活动的效果。

能力的强弱,并不能直接决定个人是否犯罪,能力只是在犯罪类型方面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同时,能力与犯罪人采用某种犯罪手段有一定的关系。

例如在诈骗犯罪活动中,犯罪人的言语、模仿、交往能力很强。

善于根据对方的需要,心理状态,伪装各种身份,编造各种谎言,投其所好,主动进行交往。

往往几句话,一杯酒、一支烟,就能交上“朋友”,取得被害人的信任。

在行骗时一旦露出马脚,便马上变换手法,进行弥补,使对方丧失警惕。

在盗窃犯罪活动中,犯罪人观察、思维能力强,判断准确,善于集中注意力。

作案动作敏捷、迅速、果断、能力专门化。

有的购买各种门锁研究其结构,专门从事橇门拧锁,有的专门钻管理不善的空子,从工厂、机关、宾馆大摇大摆地拿走东西。

4.兴趣兴趣是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体现个体在认识上的需要,有的人缺乏正当的、高尚的兴趣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形成了某些低级的、不健康的、有损身心健康的兴趣。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发现,很多犯罪人的犯罪行为与他们的某种低级、庸俗的兴趣有关系。

例如一个具有低级趣味而又缺乏道德、法制观念的青年,欣赏了有关人体的艺术品或看了有关性生理知识的书,可能诱发出强奸妇女的犯罪动机。

5.情绪情感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人对这种关系进行反映的形式就是内心体验或感受。

所以也可以说,情绪情感是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