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阅读教学改革之我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语阅读教学改革之我见
引语
当今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多样更快捷。
传统的“教条式”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显然已经不再适应人才培养,尤其不再适应大学教育。
大学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之一,理应承担教学改革的重任,在转变观念的前提下积极探索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
我校日语系于2008年才正式开始招生,在教学实践中只能“摸着石头过河”,逐步探索合适的教学方法。
我连续担任过三个年级的《日语阅读》课,其间历经了一次教材的更换和三次课堂教学形式的调整。
这里重点谈一谈自己在《日语阅读》实践教学中的反思和改革。
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传统教学的不足
我校日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规定,《日语阅读》是为四年制本科日语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分别在大二上学期开设《日语阅读1》和在大二下学期开设《日语阅读2》。
目的是通过让学生阅读不同体裁的文章,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基础语言知识,扩大词汇量和知识面,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维分析能力,加深学生对日本社会文化的理解和认知。
2009年,《日语阅读》使用的教材是王秀文等主编《新编日语泛读》第一册和第二册,所选的文章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授课方式上和日语精读有很多类似之处,主要以教师授课为主,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疑难句,从而让学生逐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介
绍相关的背景知识,对新出现的单词和较重要的句型都有全面的讲解,对文章的具体内容也作了详细的阐释,并对课后习题也一一作了解答。
总结该课程的教学方法,我感到《日语阅读》应该是有别于日语精读的一门课程,然而传统的教学并没有体现出明显的区别。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查阅和思考的内容较多,特别是对文化背景的介绍和对重难点句式的解析。
而学生对文化背景了解甚少,并缺乏自主查阅资料、拓展知识的主动性,对阅读中有疑问的地方也欠缺深入的思考。
上课人手一本电子词典,不懂的地方立即查字典,缺乏自主思考和通过推敲上下文进行分析理解的意识和能力。
鉴于这些不足和问题,我认为有必要在该课程中探索一种新的教学方法。
改革的思路和初步的探索
2010年学校更新人才培养方案时,我系根据需要将《日语阅读》的教材更换为成春有主编的《日语泛读1》和《日语泛读2》。
这套教材不同于《新编日语泛读》,主要是以日语二级能力考试为目标,每一课均由三四篇小短文组成,甚至很多直接出自日语二级能力考试的真题。
鉴于新教材所选文章篇幅较短,难度不大,我认为可以一改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的传统模式,采用教师讲解和学生发表相结合的形式,给学生站在讲台上为师生们上一次课的机会。
学生通过主动发表,不仅可以提高自主学习、自主研究的能力,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了自我的综合能力。
该教学改革于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在我校日语系二年级学
生(23人)中实施,将一学期的16次课分为两个部分,其中8次为教师授课,另外8次为学生发表。
学生分为8个小组(每组3-4人),每个成员负责上台讲解一篇短文,要求必须提前做好准备,并制作ppt。
讲解。
所以必须做好准备,并制作ppt。
并建议大家上课都不要携带电子词典,以锻炼独立推敲上下文的意识和能力。
第一次课由教师做示范讲解,告诉学生如何把握阅读的要点。
第二次由学生发表,第三次再由教师讲解,依此类推。
教师讲解主要围绕阅读的视点和方法,可适当补充课外阅读。
拓展阅读主要围绕日本社会文化的特征和最新发生的时事新闻等,并推荐难度适中的资料供学生课外阅读。
学生发表可参照教师示范,主要围绕文章的主旨、疑难词句、日本社会文化的背景知识等进行讲解,有时还可展开提问讨论。
这种交互学习和自主发表的形式,不仅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锻炼了每个成员的综合能力。
第一阶段的成效与反思
在学生发表这一环节中,第1组、第3组和第5组完成得很不错,无论是ppt的精心制作,还是讲解的有的放矢,都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而其他组的不少同学则很容易关注细节,而忽略了阅读的重点。
一些同学在课后反映“以后会更认真的听老师上课,原来上好阅读课并不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
学生期中评教时普遍反映“通过让学生当老师(来进行)阅读的素质教育方式,让我们更加了解阅读时的注意事项,把握文章主旨,同时锻炼了我们的口头表达、心理素质等综合素质”,“适当的课外阅读补充,扩大了我们的视野,
了解到现在日本出现的新现象”。
虽然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改革的过程还是发现了一些问题。
比如学生的语言能力有限,更多的时候只能使用中文发表,并且讲解的方式也比较单一,有的只是请人读一段翻译一段。
另外,教材中的文章有些比较简单,并没有多少可以拓展的余地。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一方面鼓励学生尽量使用日语表达,并着重从宏观的角度来解读文章,另一方面搜集一些生动有趣的素材篇章不定期的发给学生,以拓展他们的视野。
阅读水平的提高不能仅仅依靠一周两个学时的阅读课,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增加阅读的兴趣和掌握阅读的技巧,此外还需要探索更多的方式来评价学生的阅读成效和激励学生增加课外阅读的时间。
第二阶段的调整与改进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我再次担任了《日语阅读1》的教学工作。
通过上个学期的改革和实践,我积累了经验也总结了不足。
值得保留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采用发表的形式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二是突破教材的局限来拓展阅读的范围,三是激励学生增加课外阅读的时间。
但是不足的地方就是学生在发表的时候总是过于拘泥于文章的细枝末节,忽视了对篇章整体要旨的把握,从而占用了大量的课堂时间解决教材上的几篇短小文章,而没有办法在增大阅读量和提高阅读速度上有所作为。
所以开学伊始,我就一直在考虑如何适当进行调整和改进。
鉴于教材上的文章完全可以在课下阅读,不需要占用大量的课
堂时间,所以首先我要求学生在课下自己阅读教材上的文章并完成课后的习题,我在课堂上主要是以检查学生完成情况为主,并着重解决一些共同的疑难问题。
由于教材所选的文章比较简单,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我同时要求学生课下自己阅读王秀文等主编的《新编日语泛读1》,在课堂上也会随机进行检查。
这样一来,可以将两个教材的优势互补起来,既训练了日语二级阅读的解题能力,也提高了较难篇章的理解能力。
那么在课堂上除了检查学生在课下的阅读情况之外,还应该侧重训练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
一方面,为了鼓励学生增加课外阅读量和提高阅读速度,我要求每次课请一位学生上台推荐一篇自己特别喜欢的文章来和大家
共同分享。
轮到发表的同学必须提前做好ppt,除了在ppt上展示自己推荐的美文,同时还要对作者、作品的相关情况做一些补充说明,对一些生僻词汇的读音和意思也可以做适当的标示,最后还应该谈谈自己的读后感,并邀请大家一同讨论。
这种形式不仅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主动性,也便于加强师生交流,有助于更好地把握90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思想动态。
另一方面,作为教师,也可以通过自己的视角给学生提供一些有价值的阅读材料来一同分享。
为了避免形式的单一化,我认为可以适当变换形式和内容,比如可以采用当场阅读当场提问的方式,直接把难度适中的文章投影给学生看,看完以后关掉屏幕请学生回答问题。
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可以锻炼学生的阅读速度。
再比如可
以采取听读结合的方式,将文章中的部分单词以填空的形式出现,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完成填词,同时理解所听内容的要点。
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可以有效集中大家的注意力,不仅锻炼了阅读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听解能力。
此外,还可以经常变换阅读的体裁和内容,比如新闻、小说、诗歌、散文、书信、评论文、说明文等等,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也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理解力。
结语
通过第二阶段的反思和调整,学生的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师生互荐的形式也有助于师生交流,形成教学相长。
本文仅以《日语阅读》的教学为例,初步探讨了如何调整传统的教学方法,今后还要继续努力探索更好的教学方法。
(作者单位:江汉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