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理论[1]
制度理论PPT
如果政策分析人员能够明确界定苏 联政府有关机构的行为模式等制度 方 面的特征 ,特闷实际上就解释了苏联 在古巴导弹中的反应,回答了“苏联为 什么会把导弹放在古巴”这样一个令人 十分头痛的问题。
Page
14
北京市出台的"严格限制“养狗的政策
20世纪90年代初,北京市民养狗数量增多,导致一系列问题,不 少市民抱怨养狗妨碍他人级破坏环境卫生,1994年北京市了“两会” 期间,400位市人大代表在有关议案上签名,要求北京市严格限制养 犬。1995年5月,北京市正式颁布和开始有关实施《北京市严格限制 养犬的规定》。限养法规规定:“经批准养犬的,必须缴纳登记费和 年度注册费。重点限养区内每只犬第一年登记费为5000元,以后年 度注册费为2000元。” 对于“严格限制”的养狗政策,多年来持正反意见者争论不休, 还激发 了养犬人和不养犬人之间的矛盾。
何为“制度”,何为政治制度?
• 1.制度一般指要求大家 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 或行动准则,也指在 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 的法令、礼俗等规范 或一定的规格
2.政治制度是指在特定社会中 ,统 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 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 从更为宽泛的角度看,政治制 度是指社会政治领域中要求政 治实体遵行的各类准则或规范, 政治制度是随着人类社会政治 现象的出现而产生的,是人类 出于维护共同体的安全和利益, 维持一定的公共秩序和分配方 式的目的,对各种政治关系所 做的一系列规定。
Page
2
制度对政策过程的重要性
• 1 许多制度主义认为制度就是国家或公共机构,因此制度 对政策过程的重要性首先就在于国家机构是公共决策者。
• 2 制度因素是塑造决策者和政策过程的其他参与者的行为 的重要力量。 • 3 制度与政策结果之间存在关联性。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理论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理论在分析企业治理结构和产权制度的基础上,我们在这里接着分析企业管理制度。
因为有了对治理结构和产权制度的了解,再谈企业管理制度可能就比较容易一点。
在没有展开对企业管理制度分析之前,有几个观点需要首先阐明。
第一个观点,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什么讲这个问题?因为现在在实践中往往是把企业管理制度排斥到了企业体制之外,例如,我们现在在谈论企业体制改革问题的时候,经常是只讲产权制度及治理结构的改革,在谈完这两个问题之后,才强调企业管理制度的问题。
也就是说,我们国家通常并没有把企业管理制度看成是企业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我们国家所谈的企业体制是一个比较狭窄的概念,就是仅仅指企业治理结构和产权制度。
实际上,企业管理制度也是企业体制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我要提醒大家,我们这里讲的企业管理制度,是从它是企业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谈的。
如果是硬要把企业管理制度与企业体制分割开来,那么后面的论述就会非常的艰难。
同时,讨论这个问题实际上也有一个跟国际惯例接轨的问题,国际上讲企业体制问题时是包括企业管理制度的。
但是我们国家现在还往往是把企业管理制度排斥于企业体制外,这是不对的,因而需要按国际惯例重新界定。
总之,企业管理制度实际上是企业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不能与企业体制分开的。
第二个观点,企业的管理制度与企业的产权制度以及法人治理结构,是不能互相替代的。
也就是说,我们绝不能只强调法人治理结构和产权制度的重要性,而忽视甚至否定管理制度的重要性。
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和产权制度固然重要,但是它们是不能代替企业管理制度的。
因为,虽然产权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是企业管理制度的基础,但是企业管理制度往往又是法人治理结构和产权制度的作用的延伸,同时企业管理制度也是法人治理结构和产权制度的功能的一种贯彻机制,即作用机制,这就充分表明它们之间是不能互相替代的。
一个好的企业管理制度当然需要有一个比较好的企业治理结构和产权制度,在一个比较糟糕的产权制度和治理结构的基础上,是建立不起-好的企业管理制度的。
制度理论
4.多层次、多方位的对策理论研究
如前所述,该中心的学术研究或者说制度 分析的学术方法在于多层次、多方位的理 论分析和研究。这一方法在该中心的对策 理论研究方面十分明显,现已形成基本的 理论构架。有关管理制度方面的对策研究, 在我国已有较早的学术渊源,如古代田忌 赛马的故事,就是一个较为典型的对策研 究案例。 欧美学者把这些案例加以规范化、 理论化,从而形成欧美政治、经济类研究 生的一门必修课,即对策理论。这理论所 强调的就是运用一定范畴和原则,提出最 佳对策、选择与决策。
二、制度分析理论的前沿: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政 策分析中心 (全称为,政治理论和政策分析中心)
1.产生
由著名学者奥斯特罗姆夫妇组建于1973年,两年后即成 为政治理论和政策分析的学术研究的重要基地,该中心 围绕大型研究计划--比较制度分析与发展,并在亚洲、非 洲、拉丁美洲和加拿大等地建立起学术分支机构,从而 使这一中心的影响越来越大。
一、制度分析理论的形成
1.定义 所谓制度分析,就其字面而言,及是对各种类型的政治与行政管理 制度进行多层次、多方位的分析和研究。进而言之,这种理论着力 于运用当代政治经济学发展的成果,以及经济学的方法,对政府和 行政管理制度进行分析,并形成一种特定的研究和分析方法,以及 相对确定的研究范畴与对象,既注意宏观理论研究又强调微观政策 分析,从而试图揭示人类社会及其相关制度的发展模式和方式。
2.近年来,我国一些学者和科研工作者也开始注意对这 一学术思潮进行分析和研究。商务印书馆1992年翻译出 版的《制度分析与反思》,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 的《公共选择理论导论》,和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翻译 出版的《美国行政管理危机》以及散见于有关报刊杂志 的一些制度分析论文,已表明我国一些科研工作者对此 所引起的注意。值得指出的是,不少当代制度分析理论 的知名学者对我国的传统学术理论以及当代经济和行政 管理改革和开放事业抱有浓厚兴趣。当然,对于这一学 术思潮的理解和认识,像对待其他西方学术思潮一样, 需要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和探讨,以期有益于我 国行政科学研究的发展。
制度理论
二、制度理论
1.起源 制度理论起源于传统的政治学。 2.含义
制度理论是指通过对各种制度的科学实践研究而形成的一 种系统化的理论模型。
3.主要研究范围:涵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关制度与 机制建设的系统的理论内容。
4.当前制度理论的发展状况
1
新制度济学理论
混沌理论认为在混沌系统中, 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 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 极其巨大的差别。我们可以用在 西方世界流传的一首民谣对此作 形象的说明。这首民谣说: 丢失一个钉子, 坏了一只蹄铁; 坏了一只蹄铁, 折了一匹战马; 折了一匹战马, 伤了一位骑士; 伤了一位骑士, 输了一场战斗; 输了一场战争, 亡了一个帝国。
返回
3. 为某些个人和团体提供接近政府权力的便利, 为另一些个人和团体设置障碍。
(四)制度理论模型在实践过程中存 在的缺陷与问题
1.政策过程涉及政府中的许多部门,它们的行为规律存在 明显的差异,集中表现为日常的工作惯例和俗套。
2.政策过程中大的行动是无数次和经常性小的行动的汇 集或结果,政府机构中处于不同层级的部门和个人扮演 了这些小的行动的主要角色。
(二)政府制度与公共政策之间 的关系
制度理论认为公共政策与政府 制度密切相关,政府制度是公共政 策的母体,决定着公共政策整个生 命周期的变化,简言之公共政策是 政府制度的产物。
(三)政府制度的结构性模式对公共政 策的影响
1.有利于某些政策的形成与实施,不利于另一些政策 的形成与实施。
2.对社会上的某些利益需求提供便利,对另一些利 益需求起抑制作用。
2.实践意义: (1)有利于公共部门制定科学的 公共政策; (2)有利于克服政府失灵;
(3)有利于加 强公共政策的稳 定性从而维护社 会稳定。
4制度理论
新制度理论
制度理论的“新”、“旧”之分标志是:1977 年约翰·梅
耶(John W Meyer)和布莱恩·罗恩(Brian Rowan)在 《美国社会学杂志》(American Journal Sociology )上 发表的论文《制度化组织:作为神话和仪式的正式结构》 (Institutionalized Organizations:Formal Structure as Myth and Ceremony)。——见鲍威尔与张永宏的书
帕梅拉·托尔博特(Pamela S.Tolbert)和林恩·朱克尔(Lynne G. Zuker)1983年在 《管理科学季刊》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上发表的论文《正式组织结构 变革的制度根源:1880-1935年公务员改革的扩散》(Institutional Sources of Change in the Formal Structure of Organizations: The Diffusion of Civil Service Reform,18801935),该论文对新制度理论在研究方法上的发展有重要贡献。 ——见张永宏的书
制度化安排使各种行为变得规范和稳定。斯格特《组织理论》p128 制度化组织是社会选择的结果,而理性化组织是个人选择的结果。 例如:行政化,功利化,信誉化,……,都是制度化过程的结果。
现代组织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成为制度化的组织。
18
案例:住院风波
医院要求必须出院:
①这种病目前医学治不了; ②给外国人腾房子——中国人的地位在变化,医生还没有意识到;
19
组织存在分离现象
组织中技术环境与制度环境存在一致与分离现象。
一致,例如:教务处、研究生处等机构设置;评职称的一些规定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社会主义制度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社会主义制度理论社会主义制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重要理论之一。
作为一种社会经济制度,社会主义的核心原理是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并建立起相应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体系。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角度,探讨社会主义制度理论的内涵、特点和发展。
一、社会主义制度理论的内涵社会主义制度理论,旨在通过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和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发展,消除私有制的剥削和压迫,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发展。
在社会主义制度中,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和根本特征,是区别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核心标志。
此外,社会主义制度还包括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等方面的内容。
在社会主义制度中,生产资料公有制体现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点。
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意味着国家或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拥有并管理生产资料,生产过程是为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和社会的整体利益服务的。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在这一基础上,具有计划经济为主导、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等特点。
另一方面,在社会主义制度中,政治体制是与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具有人民民主的特点。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政治体制确立了工人阶级领导地位,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人民群众通过选举、选举受权机构成员、参与政策决策等方式,行使权力,保证国家的管理和决策更贴近人民群众的利益。
最后,社会主义制度还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和传承。
社会主义文化体制建设旨在培养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素质。
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文化体制具有的重要特征之一。
二、社会主义制度理论的特点社会主义制度理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社会主义制度理论强调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
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核心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区别。
其次,社会主义制度理论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的主人,对社会生活的组织和管理有着重要的决策权力。
公共政策导论-制度理论
2、政府制度是个人和团体 行为的结构性模式, 行为的结构性模式,这些行 为模式具有持久性特征, 为模式具有持久性特征,对 公共政策内容的影响表现: 公共政策内容的影响表现: (1) 有利于某些政策的形 成与实施, 成与实施,不利于另一些政 策的形成与实施。 策的形成与实施。 (2) 对社会上的某些利 益需求提供便利,对另一些 益需求提供便利, 利益需求起抑制作用。 利益需求起抑制作用。 (3) 为某些个人和团体 提供接近政府权力的便利, 提供接近政府权力的便利, 为另一些个人和团体设置障 碍。
• 制度理论认为,公共政策与政府制度之间 是非常紧密的,政府制度是公共政策的母 体,它在公共政策的整个生命周期都发生 着决定性的影响,也就是说,不同的政府 制度会导致不同的政策输出,公共政策是 政府制度的产物。
1、起源:制度理论起源于传统的政治学。 起源:制度理论起源于传统的政治学。 2、含义:制度理论是指对各种制度的 含义: 科学实践研究而形成的一种系统化的理 论模型。 论模型。 3、主要研究范围:涵括政治、经济、 主要研究范围:涵括政治、经济、 文化等方面有关制度与机制建设的系统 的理论。 的理论。
四、有关制度创新
1、制度创新的核心及内涵
制度创新的核心内容是社会政治、经济和管 理等制度的革新,是支配人们行为和相互关系的 规则的变更,是组织与其外部环境相互关系的变 更,其直接结果是激发人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促使不断创造新的知识和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及 社会财富源源不断的涌现,最终推动社会的进步。
制度理论
一、制度的含义
1、狭义的制度:指一个系统或单位 狭义的制度: 制定的要求下属全体成员共同遵守的 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 。 2、广义的制度:指在一定条件下形 广义的制度: 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体 系就是制度,如政治制度、经济制 度、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等 等。
制度主义理论
制度主义理论制度主义理论(Institutionalism)是一种关注社会制度和组织的学说,认为社会行为和社会变革是由社会制度和组织所决定的。
制度主义理论强调社会制度和组织的重要性,认为它们是影响个人行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制度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社会制度和组织的性质和规则对于个人和社会行为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不同的社会制度和组织会对个体的行为和社会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
制度主义者认为,改变社会制度和组织的性质和规则可以促进社会变革和个人发展。
制度主义理论主张,社会制度和组织的性质和规则是历史和社会条件的产物。
社会制度和组织的形成和发展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它们反映了社会利益的权衡和社会权力的分配。
制度主义者认为,社会制度和组织的变革应该基于对社会历史和社会条件的深入理解,并遵循合理的理论和方法。
制度主义理论强调社会制度和组织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
社会制度和组织是相互联系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
制度主义者认为,要理解社会行为和社会变革,必须分析社会制度和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制度主义理论也强调社会制度和组织的改革和创新。
制度主义者认为,社会制度和组织的改革和创新是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的关键。
制度主义者主张,在社会制度和组织的改革和创新过程中,应该尊重社会历史和文化的特点,以及个体和群体的权益和利益。
制度主义理论在社会科学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它被运用于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以解释社会行为和社会变革的原因和机制。
制度主义者通过研究和分析社会制度和组织的性质和规则,揭示了社会行为和社会变革的深层次动因。
总的来说,制度主义理论强调社会制度和组织的重要性,认为它们是影响个人行为和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它提供了一种理论和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改变社会制度和组织,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
制度主义的发展不仅对于建立科学合理的社会制度和组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对于提高人们的社会认识和社会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公司管理制度理论
公司管理制度理论一、公司管理制度的理论基础1.1 公司治理理论:公司治理是公司管理制度的核心理论基础,其旨在确保公司内部各阶层和利益相关方之间的权利和责任明确,防止腐败和权力滥用,提升公司的经营效率和竞争力。
1.2 管理学理论:管理学理论为公司管理制度提供了管理模式、技术工具和管理原则的理论支持,包括领导学、组织行为学、战略管理等领域的理论研究。
管理学理论能够帮助公司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体系,提升管理水平和成果。
1.3 制度理论:制度理论重点研究制度对行为和结果的影响,强调制度约束与激励相结合的原则,旨在规范组织内部行为,促进组织发展和成长。
1.4 法律法规:法律法规是公司管理制度的重要依据,它规范了公司的合法运营行为,保障公司和员工的权益,防止公司违法违规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和社会公平。
二、公司管理制度的建立过程2.1 制度分析:公司管理制度建立的第一步是进行制度分析,全面了解公司运营情况、组织结构、人员构成、业务流程等,找出需要规范和改进的问题和矛盾。
2.2 制度设计:在制度分析的基础上,公司制度建立者需要根据公司的实际需求和发展目标,设计适合公司特点和行业特性的管理制度,包括制度内容、权限管理、责任划分等方面。
2.3 制度实施:制度设计完成后,需要进行制度宣传和培训,让全体员工了解并遵守公司管理制度,确保制度能够有效实施并取得成效。
2.4 制度监督与改进:公司管理制度的建立是一个动态过程,需要不断进行监督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和完善,确保公司管理制度能够不断适应公司的发展和变化。
三、公司管理制度的要素3.1 公司治理结构:公司管理制度需要建立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包括董事会、监事会、高管团队等有效监督机构,明确各级管理层次的职责和权利。
3.2 组织架构:公司管理制度需要建立合理的组织架构,包括各部门和岗位的设置、人员编制及职责分工,确保公司内部管理体系有序、高效。
3.3 业务流程:公司管理制度需要规范业务流程,包括销售、采购、财务、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明确各业务环节的操作规范和流程,提升公司经营效率。
制度理论论文总结范文
摘要:制度理论作为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对理解社会变迁、经济发展以及政策制定等方面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制度理论的概述、主要观点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进行梳理,旨在总结制度理论的研究成果,并对制度理论在实践中的反思进行探讨。
一、制度理论的概述制度理论起源于20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有科斯、诺思、威廉姆森等。
该理论认为,制度是规范人们行为的规则和准则,包括正式制度(如法律、政策)和非正式制度(如习俗、信仰)。
制度理论强调制度在资源配置、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中的重要作用。
二、制度理论的主要观点1. 制度与经济发展:制度理论认为,良好的制度能够促进经济发展,而落后的制度则会阻碍经济发展。
诺思指出,制度变迁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2. 制度与政治:制度理论认为,政治制度是维护国家稳定和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保障。
威廉姆森强调,政治制度在制度变迁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3. 制度与社会变迁:制度理论认为,社会变迁是制度不断调整和变革的过程。
科斯认为,制度变迁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
4. 制度与市场:制度理论认为,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依赖于良好的制度环境。
威廉姆森强调,制度对市场效率具有显著影响。
三、制度理论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1. 经济发展:制度理论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我国通过完善法律、政策等制度,促进了经济持续增长。
2. 政策制定:制度理论为政策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政策制定者依据制度理论,调整和完善政策,以实现社会公平和稳定。
3. 社会治理:制度理论为我国社会治理提供了理论支持。
通过建立健全制度,提高社会治理水平,促进社会和谐。
4. 国际关系:制度理论为国际关系研究提供了理论框架。
各国通过制定国际规则,维护国际秩序,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四、制度理论的反思1. 制度与人的关系:制度理论过于强调制度的作用,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在制度实践中,应充分发挥人的作用,使制度与人的发展相互促进。
2. 制度变迁的复杂性:制度变迁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个利益相关者。
企业制度理论
企业制度理论企业制度是指企业内部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而建立的一系列规范、规则和制度的集合。
它主要包括组织架构、决策机制、工作流程、权责关系等方面的制度安排。
企业制度的建立有利于规范企业内部的行为,提高组织效率,增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首先,企业制度有助于明确组织结构和职责分工。
通过建立明确的组织结构,每个部门和岗位的职责和权限都能得到明确的界定,从而使得企业内部的工作流程更加清晰和高效。
分工明确可以避免组织内部的职责重叠或是职责模糊不清的情况发生,提高工作效率和协调配合的能力。
其次,企业制度有助于规范决策机制。
企业内部的决策需要依靠决策机制进行,而决策机制的建立则需要依据一定的规则和程序。
制度规范了决策的程序和权限,确保决策过程的公正性和有效性。
规范的决策机制可以避免任性决策、个人主义、内外勾结等问题的发生,确保企业的发展能够沿着科学的路径前进。
再次,企业制度有助于规范工作流程。
在企业内部,存在着大量的工作流程,例如生产流程、销售流程、财务流程等。
企业制度可以通过制定相关的工作规范和操作流程,规范员工的工作行为和工作流程,加强工作效率和业务质量的控制,提高企业的生产力和竞争优势。
此外,企业制度有助于明确权责关系和激励机制。
在企业内部,每个员工都应该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明确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并为其工作和表现提供相应的激励机制。
企业制度可以通过明确权责关系和激励机制,激励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动力,从而提高整体组织的效益和竞争力。
总而言之,企业制度是企业内部为了实现经营目标而建立的一系列规范、规则和制度的集合。
企业制度的建立有助于明确组织结构和职责分工,规范决策机制,规范工作流程,明确权责关系和激励机制。
通过建立健全的企业制度,可以提高企业内部的组织效率,增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制度理论_精品文档
Selznick最初的意图是研究韦伯的理性组织(科层
组织)的实际运作问题,按照韦伯的理性组织模式,
组织应该有明确的目标,高度形式化,排除了个
性因素的干扰,仅奉行法律程序和公务原则,具
有精确性、纪律性和严谨性等特点。
2021/10/10
12
但是,Selznick在研究过程中发现,这个工程表面看来是 个大众参与的工程,在实际运作中却产生了一个强大的利 益集团,地方势力和全国性利益组织都参与进来了,例如 美国农业部、农场联合会、当地政界、工商界头目都卷入 了这一工程。这些利益集团实际上控制了整个工程,他们 派自己的人把持、占据了各个大的工程部门,控制很多政 策制定。结果是很多项目的实施与当时设计的组织目标背 道而驰。这一项目的初衷是帮助穷人,但是执行的结果是 富人从中得到了利益和服务。这一结果显然与韦伯的理性 组织模式不一致。
不同于前两个视角,开放系统视角把组织看作是一个开放 的系统,与外面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着能量、信息、资源 的交换,这种交换关系是组织存活的关键。这种视角虽然 出现最晚,但它传播的非常快,并且对组织理论产生了巨 大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以后对组织内部特征的研究开始 让位于对外部事件和过程的研究,围绕组织与环境的关系, 70年代密集产生了多个具有重大影响的至今仍然是学术研 究主流的理论学派。
Selznick对研究发现进行了提炼,他承认组织是被合理设 计以完成特定目标的工具。但他认为,这些组织在实际运 作中却“不能控制组织行为中的非理性因素”,原因有两 个:一是个体,他们加入组织,但并不仅仅按照组织给他 们设定的角色行动;二是组织结构,既包括正式结构也包 括非正式结构,组织结构将组织成员与组织之外的人联系 起来,组织受环境因素的影响,环境会危及组织的既定目 标。
制度理论
基 于 知 识 ( 的 组 织 )(Penrose, 1959; Prahalad & Hamel, 1990; Teece & Pisano, 1994; Nonaka & Takeeuchi, 1995)
资源依赖(Pfeffer & Salancik, 1978)
制度理论(Selznick,
1949; Mayer &
制度环境是指一个组织所处的法律制度、文化期待、社会 规范、观念制度等等人们认为顺理成章(take-for-granted) 的社会事实。
制度环境要求组织内部的结构和制度符合社会公认的“合 法性”(即服从合法性机制),要采用那些广为接受的、顺 理成章的组织形式和做法。这些组织形式和做法不一定有 利于组织的效率,但可以提高组织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认可。
在现代社会中,正式组织是有地方特色的。有必要对正式组织的出现提出一 个新的解释,在实践中正式结构不完全是实际协调和控制内部运作的。新的 解释应该能够说明诸如目的、职位、政策以及程序规则等正式组织特征的设 计,即使这些结构特征在日常的运作活动中没有得到执行,都必须这样做。
70年代以来,新制度学派提出许多看似非理性的组织行为有其内在理 性逻辑,提出了“合法化机制 ”。
80年代以来,格拉诺维特、博特等人发展了社会学网络学派
组织社会学制度理论
制度学派
早期制度学派(old-institutionalism)
代表人物Philip Selznick(著作《TVA与基层结构》1947) 关注主题:组织的正式结构与非正式结构之间的关联
Meyer&Rowan的新制度主义观点
约翰·迈耶(John W. Meyer),斯坦福大学社会学 教授、教育学荣誉教授,组织社会学新制度主义的 创建者。1955年美国高盛学院心理学专业毕业, 1957年科罗拉多大学社会学硕士,1965年哥伦比亚 大学社会学博士。代表作《组织环境:仪式与理 性》(1985)和论文“制度化的组织:作为神话和仪式 的正式结构”(1977)。
制度主义理论
制度主义理论从本质上讲,行为主义政治学是对传统政治学研究对象和方法的革新。
在研究对象上,行为主义以政治行为和行为互动代替传统的政策和制度;在研究方法上,行为主义借助各种科学技术手段,对研究对象进行量化和实证分析。
行为主义认为,个体的真正偏好只有通过一定的行为才能具体地表现出来;集体现象是个体行为的聚集,个人的偏好只有通过利益聚集机制才能带来最佳的效果。
但是,行为主义的研究同时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一味地强调价值中立和研究手段的科学化,使政治科学远离了现实政治生活;而从现实来看,主流学者无法应用行为主义的方法来解释世界复杂的变化,他们对60、70年代的美国民权运动、学生运动和越南战争等一系列政治事件和政治现象无能为力。
这就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政治理论家的反思和批判。
1984年,马奇和奥尔森发表了《新制度主义:政治生活中的组织因素》一文,他们指出,由于行为主义的影响,作为政治生活基本因素的组织被忽略了,而实际上,组织和法律制度则成为政治生活的主导者。
个体“表现出来的”偏好与真正的偏好是存在距离的,集体决策不是个体偏好聚集的结果,而是决策规则影响的产物,而且集体决策无法还原为个体偏好。
他们提出用“新制度主义”观点来看待政治生活,重新复兴制度分析的作用。
在政治学领域中,新制度主义的兴起与对行为主义理论的批判是分不开的。
新制度主义者认为放弃对制度的研究是行为主义的一个主要缺陷。
“新制度主义强烈反对把行为确定为政治分析的基础要素;他们不相信行为能够为解释‘所有政府现象’提供足够的基矗因为,行为发生在制度环境中,因此,在理解这一概念时,必须考虑制度因素。
”[1]而在经济学领域中,主导二战后西方国家经济实践的主流思潮是新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它们使西方国家经历了战后长时期的经济繁荣。
但是,到了20世纪70年代,西方各国纷纷陷入“滞胀”的困境,通货膨胀居高不下,经济停滞,失业问题困扰着各国的决策者。
这种状况引起了人们对新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的反思,经济学家开始关注宏观问题,政府作用、政府职能等问题进入了经济学领域。
管理制度理论概述
管理制度理论概述一、管理制度的概念和作用管理制度是指组织内部确定和实施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和规范,用来规范组织的运作和管理。
管理制度包括组织结构、管理制度、激励机制、信息系统等方面,旨在提高组织的效率和效益,实现组织目标。
管理制度在组织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帮助组织实现协调、汇聚人力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指导和监督员工的行为,促进组织内部的和谐发展。
管理制度能够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和效果,促进组织的长期稳定和持续发展。
二、管理制度的种类和要素管理制度根据其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结构制度、过程制度、制度化管理和软约束管理等不同类型。
结构制度包括组织结构、权责清晰、规范分工等方面;过程制度包括管理过程中的各项程序和规则;制度化管理是通过建立一套规章制度和规范来指导和管理员工的活动;软约束管理是通过管理者的言行举止和榜样作用来影响员工的行为。
管理制度的要素包括规章制度、激励机制、信息系统和监督机制等方面。
规章制度是管理制度的基础,它规定了组织内部各项行为规范和要求;激励机制是通过奖惩措施激励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信息系统是管理决策的重要依据,它能够为管理者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监督机制是为了确保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并对员工的行为进行监督和评估。
三、管理制度的设计与实施管理制度的设计与实施是组织管理的重要环节。
管理制度的设计应该符合组织的整体目标和战略,充分考虑组织的规模、结构、文化和环境等因素。
设计管理制度的目标是确保组织内部协调一致,职责明确,规范分工,工作高效。
管理制度的实施需要管理者的领导和员工的配合。
管理者应该对管理制度进行全面的宣传和培训,确保员工能够理解和遵守规章制度,保持组织内部的秩序和稳定。
同时,管理者应该建立和完善监督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
四、管理制度的作用和效果管理制度的设计和实施对组织的运行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个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能够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和效果,促进组织内部和谐发展,增强组织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制度理论论文范文
制度理论论文范文制度理论论文范文制度理论论文范文第1篇[关键词]制度本质;制度功能;制度创新;哲学讨论制度问题是近几年来理论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人们从经济学、政治学、伦理学、文化学等多学科、多角度对制度进行了全面而深化的探讨和讨论。
随着各学科制度讨论成果的不断积累,制度讨论的进一步深化需要哲学的指导。
哲学应当对各学科的讨论材料加以概括和总结,在此基础上,形成普遍有效性的一般理论,进而从宏观上统摄各学科的制度讨论。
本文拟就近几年来哲学理论界对制度问题讨论中的一些主要观点作一综述。
哲学理论界关于制度问题的讨论主要是围围着如下几个方面而绽开的。
一、哲学讨论制度的维度哲学应从哪些方面入手讨论制度?或者说,哲学讨论制度的切入点是什么?这是哲学涉入制度领域之前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围围着这个问题,哲学理论界,大体上有两种观点。
有的学者认为,应从人学的角度讨论制度,“制度的讨论需要有一个人学的维度”〔1〕。
制度是人制定的,而人又是制度的产物。
由于制度与人的关系的这种内在关联性,哲学对制度问题的讨论离不开对人的问题的解答,因而制度讨论应当有一个人学的维度。
从现实上看,假如说现代化的主要方面是政治经济制度的现代化,那么,人的现代化是一个不行或缺的前提条件和关键因素。
作为对人进行专题性讨论的人学,应当能够对制度以及人与制度变革之间的简单关系作出系统探讨和深化讨论。
因此,我国现代化的现实要求人学考察制度问题。
这种观点,从讨论层次、范围和方法等三个层面详细论述了人学视野中的制度与各门实证科学讨论的制度之间的区分,并且进一步提出制度讨论人学维度的核心问题是“自由与秩序的关系问题”的新观点〔2〕和所谓制度讨论的“人学方法论原则”〔3〕即人的本质、人的自由和人的解放与进展的原则。
有的学者则主见应从进展的角度讨论制度问题。
〔4〕把制度与进展联系起来加以探讨,进一步说明白制度与进展的关系,着重阐述了制度是如何影响进展的,它在进展中的地位、作用、发挥作用的机制以及它与进展相适应的方式等问题,并提出了许多具有开拓性和创新性的新观点:〔5〕如,制度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对象化的“他物”的观点;人通过建构制度可以保障自由,通过扬弃制度可以进展自由的观点;制度是进展由可能到现实的中介的观点;经济进展和道德进步具有内在相关性,制度建设就是将此二者统一起来的连接点等观点。
制度理论基础
制度理论基础制度理论是指对制度的本质、作用和变革规律进行研究的理论体系。
制度是指由一系列规则、手续和组织结构所构成的社会机制。
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是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和完善的结果,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制度理论的基础在于对制度的基本属性的认识。
首先,制度是一种社会规范和规则的体现,它具有规范行为、调节利益、引导行动和确立秩序的功能。
制度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内涵和意义的集合。
其次,制度具有稳定性和可塑性的特征。
制度的稳定性是指制度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规则,具有持久性和连续性;制度的可塑性是指制度能够根据社会变革和发展的需要进行调整和变革。
最后,制度是由各种制度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制度要素包括规则、组织、行为者和环境等,它们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并共同决定制度的性质和效果。
在制度理论中,有两个重要的理论观点,即制度的路径依赖和制度的制度设计。
路径依赖理论认为,制度的发展具有历史的惯性和非线性的特征,即过去的选择和决策会对当前和未来的选择和决策产生重要影响。
制度设计理论强调,制度的变革和改革需要经过有效的设计和实施,以确保制度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
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为制度的理论与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制度理论的基础还包括制度的功能理论、制度的路径演化理论和制度的变迁理论。
功能理论强调,制度可以通过规范行为、调节利益、保障权益和促进社会发展等方式,实现社会和经济的目标和需求。
路径演化理论认为,制度的发展是通过复杂的路径和过程实现的,具有不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
变迁理论则强调,制度的变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适应和应对不同的社会环境和制度要素的变化。
这些理论相互交叉和互补,为制度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多重视角和方法。
制度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科学理论,对于理解和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制度与社会的关系密切,制度的失灵会导致社会问题的出现,而制度的健全和完善则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和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 于 知 识 ( 的 组 织 )(Penrose, 资源依赖(Pfeffer &
1959; Prahalad & Hamel, 1990; Salancik, 1978)
Teece & Pisano, 1994; Nonaka &
Takeeuchi, 1995)
制度理论(Selznick,
1949; Mayer &
权变理论(Lawrence & Lorsch, 1967)
比 较 结 构 (Woodward, 1965; 社 会 技 术 系 统
Pugh等, 1969; Blau, 1970)
(Miller & Rice,
1967)
交易成本(Williamson, 1975)
组织生态学(Hanna & Freeman, 1977)
PPT文档演模板
制度理论[1]
n 自然系统视角是在批判理性系统视角的不足中发展起来的, 它引入了一种对组织全新且有趣的看法。自然系统视角把 组织看作是一个社会系统,有着所有社会系统具有的共性, 如组织要服务的目标不那么单纯、简单和具体,组织里除 了高度正式化的结构之外,还存在非正式结构,后者既有 负面作用也有积极作用。自然系统视角的代表性学派有梅 奥的人际关系学说、巴纳德的协作系统观点、塞尔兹尼克 (Selznick)的制度论思路、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
PPT文档演模板
制度理论[1]
理论视角
n 著名的组织社会学家Scott曾对组织研究历史上的各个主 流范式进行了梳理和回顾,在其代表作《组织理论》一书 中将现有组织研究的发展归纳为三种理论视角的顺次出现, 即理性系统视角、自然系统视角和开放系统视角。
n 理性系统视角把组织看作是为实现特定目的所设计的工具。 “理性”术语也叫技术或功能理性,指的是一系列有组织 的行动以最高效率达到既定目标的程度。该视角关注目标 的具体化和组织的正式化,泰勒的科学管理、法约尔的一 般管理理论、韦伯的官僚行政组织以及西蒙的管理行为理 论被认为是理性系统视角的四种代表性理论。
9.网络理论
其中有3个即生态的、关系的、制度的理论,是基于社会学家的工作,
第4个政治的(资源依赖)观点也较多倚重的是社会学家Emerson的工
PPT文档演模板
作,把它应用于组织间层面(而不是人际层面)。制度理论[1]
微观的组织理论
(资料来源:Colquitt & Zapata-Phelan (2007),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结构层面 一 般 管 理 理 论 人际关系(Mayo, 1945) (Fayol, 1919)
冲突模型(Gouldner,1954)
生态层面
PPT文档演模板
1960-1975年 理性模型
开放系统模型
1975-至今 自然模型
有限理性(March & Simon, 1958) 组 织 活 动 (Weick, 1969)
n 不同于前两个视角,开放系统视角把组织看作是一个开放 的系统,与外面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着能量、信息、资源 的交换,这种交换关系是组织存活的关键。这种视角虽然 出现最晚,但它传播的非常快,并且对组织理论产生了巨 大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以后对组织内部特征的研究开始 让位于对外部事件和过程的研究,围绕组织与环境的关系, 70年代密集产生了多个具有重大影响的至今仍然是学术研 究主流的理论学派。
PPT文档演模板
制度理论[1]
斯科特(2011)的分层模型:
分析层面
1900-1930年 理性模型
封闭系统模型
1930-1960年 自然模型
社会心理 层面
科 学 管 理 (Taylor, 1911)
决 策 制 度 (Simon, 1945)
人际关系(Whyte, 1959)
科 层 制 (Weber , 协作系统(Barnard, 1938) 1968译本)
¨ 代表人物Philip Selznick(著作《TVA与基层结构》1947) ¨ 关注主题:组织的正式结构与非正式结构之间的关联
n 新制度学派(new-institutionalism)上世纪70年末产生
¨ 代表人物Meyer&Rowan、DiMaggio& Powell ¨ 关注主题:组织趋同性
制度理论
PPT文档演模板
2020/11/11
制度理论[1]
组织理论的来源
n 管理学 n 经济学 n 社会学 n 心理学
PPT文档演模板
制度理论[1]
宏观的组织理论
(资料来源:Colquitt & Zapata-Phelan (2007),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n 近代制度学派(n源自o-institutionalism)
n 70年代以来,新制度学派提出许多看似非理性的组织行为有其内在理 性逻辑,提出了“合法化机制 ”。
n 80年代以来,格拉诺维特、博特等人发展了社会学网络学派
PPT文档演模板
制度理论[1]
组织社会学制度理论
PPT文档演模板
制度理论[1]
制度学派
n 早期制度学派(old-institutionalism)
n 40年代中期以后,英、美等国众多的社会学家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 方法,对社会组织进行研究,提出了各种理论见解,组织社会学逐渐 发展为一门独立的社会学分支学科。美国社会学家T.帕森斯的结构功 能主义对组织社会学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社会学中的其他理论,如 交换理论(见社会交换论)、冲突理论等对组织理论的发展也起了重要 作用。
Rowan,
1977;
DiMaggio & Powell,
1983) 制度理论[1]
组织社会学
PPT文档演模板
制度理论[1]
现代对社会组织的研究
n 现代对社会组织的研究基本沿着泰罗&法约尔的科学管理学派、梅奥 的人际关系学派、韦伯的结构学派这三个学派的研究方向发展。始自 法约尔、泰勒等人的从管理的实际需要出发对社会组织的研究,逐步 发展为管理科学;始自梅奥等人的对组织中的人的心理、行为、人际 关系的研究,发展为行为科学的一个分支──组织行为学;韦伯从社 会学角度对官僚制组织的分析,发展为组织社会学。1938年哈佛大学 出版C.I.巴纳德的《经理的职能》一书,反映了对社会组织进行综合 研究的趋势,是20世纪50年代以前唯一完整地、有系统地论述社会组 织的理论性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