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提纲整理
小学儿童心理学—复习提纲
小学儿童心理学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心理学概述一、什么是心理学1 最早的定义:研究灵魂的学问(未对心理学作出科学的解释);2 最终的定义: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 研究对象: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2 人的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 个性心理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的动态过程分为:认识过程+ 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认识过程:又称认知过程,是指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是人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反映客观事物特征与内在联系的心理活动情感过程:人们通过认识过程认识事物的时候,绝不是无动于衷的,更不是淡漠无情的,而常常是对于各种事物持有不同的态度,并对其产生一定的体验,心理学把这些主管的心理体验过程叫做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人不仅认识事物并对事物产生情感,还在情感的激励下,根据对事物的认识,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自觉地提出目标、制定计划,选择完成计划的方式、方法,还要克服困难达到预定目标,这一心理过程就是意志过程个性心理是指一个人在心理过程的发展和进程中,经常表现出来的那些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点分为:个性倾向+ 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倾向:是决定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动力系统个性心理特征:是指在一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三、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1 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2 西方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学派3 心理学的现状与未来四、心里的实质1 心理具有物质基础2 心理具有客观源泉3 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4 心理是在社会实践中发生发展的第二节小学儿童心理学概述一、小学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 童年期:6、7~11、12岁(一般为小学儿童)。
2 小学儿童心理学(童年期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学。
3 小学儿童心理学概念:是研究小学儿童心理活动规律和特点的学科,具体地说,研究小学儿童在教育影响下学习的特点、认知的发展、情感意志的变化、品德与个性(社会性)的形成,以及这个时期心理健康状况等心理规律与心理特点。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教育心理学填空:1.教育心理学被定义为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1903年桑代克写成《教学心理学》。
3.认知学派皮亚杰把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
4.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强化,正强化、负强化.5.桑代克和武德沃斯在1901年进行一系列知觉训练迁移的实验,其中“形状知觉”实验是相同要素说的经典实验.6.支持概括原理说的依据是贾德1908年做的“击水下靶实验".7.自我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①生理自我,指一个人的肉体的存在和身体特征,②社会自我,指一个人的社会属性③精神自我(心理自我),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活动。
8.自我意识的结构: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
9.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一般历程,①自我中心时期②客观化时期③主观化时期。
10.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区别(遵循的模式有别):心理咨询遵循的主要是发展与教育模式;而心理治疗遵循的主要是医疗模式.前者重点在于找出存在于来访者自身内在的积极因素,并使之得到发展。
后者的重点在于治病救人,重建病人的人格。
11.就教师个人因素而言,影响力实际就是教师的认知特征和人格特征在教育活动中的综合效应。
名解:1.心理发展:广义的心理发展主要说的是心理的种系发展,是指心理的发生或起源问题,指心理的“从无到有”的过程。
2.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3.学习:是指人或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4.强化:在行为之后发生的能提高反应概率的手段的措施。
5.积极强化:当有机体自发做出某种反应以后,随即呈现一个愉快刺激,从而使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增加,这种操作即为积极强化,阳性强化或正强化.6.消极强化:当有机体自发做出某种反应以后,随即排除或避免某种讨厌刺激或不愉快情境,从而使此类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增加,这种操作即为消极强化。
高等教育心理学学习提纲整理
《高等教育心理学》学习要点第1部分:基本概念与知识1、自我意识也称自我,它指给对自己存在的一切的认识,包括认知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它是一种具有意识性的自我察觉活动,这种意识不仅表现为个体对自己本身有比较清晰的理解和自觉的态度,而且表现在个体对自己和客观世界的关系有比较清晰的理解和自觉的态度。
2、心理发展个体随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反映活动不断得到改造,日趋完善化和复杂化的过程,是一种体现在个体内部连续而又稳定的变化。
3、挫折个人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由于遇到障碍或受到干扰,需要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
4、成就动机个人认为对自己所认为重要的或者有价值的事情,去努力完成,追求成功并要求达到完美状态的原因。
5、归因寻找行为的原因。
6、问题解决由一定情景引起,按照一定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技能,经过一系列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具备三个特征:目标指引、操作序列和认知操作。
7、认知-发现说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的过程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提倡发现学习,通过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的认知结构。
8、人格障碍人格特征显著偏离正常,是一种人格发展的内在不协调,是在没有认知过程障碍和没有智力障碍的情况下出现的情绪反应、动机和行为活动的异常。
9、需要维持个体和社会生存的必要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10、从众在强大的群体压力面前,很多人采取了与群体内大多数成员一致的意见。
这种个人受群体压力影响,在知觉、判断、信仰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现象称为从众倾向或从众行为。
11、定势也称心向,是指重复先前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
12、案例教学一种在教师的指导下,把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进入角色,再现案例情景,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实际运作能力的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重具体轻抽象,强调个人从经验中构建知识,重视从具体经验和个人理解中学习。
心理学史提纲完整版
心史提纲汇总1、最早宣称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的心理学家是谁。
●赫尔巴特2、完形学派、行为主义、机能主义、精神分析产生于哪个国家。
●完形学派:德国(155)●行为主义:美国(96)●机能主义:美国(70)欧洲●精神分析:奥地利(181)3、奥苏泊尔的生平及理论。
●生平:1918年生于纽约布鲁克林区,1939年获得宾夕法尼亚大学学士学位。
1940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硕士学位。
1943年获得布兰迪斯大学医学博士学位。
1950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发展心理学博士学位。
1950-1974年,在伊利诺斯大学教育研究所任教授。
●4、笛卡尔的心理学思想。
●天赋观念论:观念可以分两类(天赋的观念和外界的观念),天赋的观念是与生俱来的,是人类先天的理性所赋予的,并非经验所得,是最为真实的。
●内省法:“心”的知识是直接的,可通过自我观察来洞悉人类意识这个内部世界。
●身心交感论(通过脑的松果体实现,第一次描述了后人所称的反射过程的反射弧)5、●斯蒂文森、奈瑟(《认知心理学》一书是现●、西蒙、纽维尔(人工智能逻辑理论的程序)。
6、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哲学理论基础。
p70●詹姆斯的实用主义●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从德国实验主义继承躯体,在达尔文那得到精神)其次,对整体的理解和把握是一个反复研究的过程,即先从对于某种现象整体的模糊理解出发分析其整体结构,通过分析发现原先理解中的问题,然后再进行更有效更精确的重建或重述等步骤。
最后,整体分析重视性质的把握,侧重将整体分析为层次和等级,但不排斥量的研究8、对身心关系的看法持心身平行论、身心交感论与平行论混合的心理学家有哪些。
●心身平行论:冯特/铁钦纳●身心交感论:笛卡尔●交感论和平行论混合:奥古斯丁9、集体动力学的创始者●勒温10、《沃登第二》的作者。
●1948年斯金纳11、达尔文的进化论对心理学的影响。
p77●1)是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的科学背景●2)动物和人类心理的连续性观点,促进比较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3)心理适应技能,使机能主义放弃了对意识结构的分析,创立了一门有关适应和生存价值的心理学●4)行为选择,使机能主义提出了依据结果选择行为的模式●5)个体差异逐渐成为机能主义的研究领域之一12、被誉为自我心理学之父的精神分析学家是谁。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学习理论一、奥斯贝尔意义接受理论1.意义学习的实质与条件:(1)意义学习实质:意义学习就是新知识与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之间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的联系(2)意义学习的条件:学习材料本身具有逻辑意义;学生认知结构中具备与性知识相联系的知识准备;学生具有意义,学习的倾向。
2.接受学习的实质与技术:(1)实质:接受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实质是概念同化的过程(2)先行组织者二、桑代克三大学习定律1.准备率是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时。
当某一次给予某一反应,准备连接时,给予连接就引起学习者的满意,反之就会引起烦恼2.练习率是指一个学会了的反应的重复,将增加刺激反应之间的连结,也就是刺激-反应之间的连结,练习和使用越多,就越来越得到加强,反之会变弱。
3.效果率是指如果一个动作跟随着情境中一个满意的变化,在类似的情景中,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但如果跟随的是一个不满意的变化,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导致满意后果的行为被加强,带来烦恼的行为则被削弱或淘汰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1.学习源于观察与模仿①观察学习,社会学习,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可以通过直接经验产生的学习②替代强化,因看到别人的行为受到强化,因而自己的相应行为倾向间接地受到社会强化的情况2.已经习得的行为未必表现出来四、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射1.如果一个人做出组织所希望的行为,那么组织就与此相联系提供强化这种行为的因素,如果做出组织所不希望的行为,组织就应该给予惩罚。
据此,就让组织成员学习组织所希望的行为,并促使组织成员矫正不符合组织要求的行为2.把重点放在外形的形容词上,而不是放在需要动词,需要的满足的内部心理方面3.强调环境条件和自己,但不否认人们具有需求价值信念以及意图4.讨论的重点是先行的刺激-反应行为-行为的结果五、华生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1.频率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某种行为练习越多,习惯形成的就越迅速,马上把反应出现的次数作为解释反应的保留或淘汰的原则2.记忆力当反应频繁发生时,最先进的反应比较早的反应更容易得到加强。
非师范公选课心理学复习提纲
一、基本知识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现象的组成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心理的实质(本质)感知觉的概念、感觉的规律与知觉的特性记忆的分类、记忆的过程、记忆的品质思维的种类、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分散、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有意注意保持的条件情绪情感的种类意志、意志的品质能力的分类兴趣的品质动机、兴趣产生的基础气质类型及各类型的特点马斯诺的需要层次论罗森塔尔效应二、辨析类1、人的性格是天生的,没有好坏之分2、错觉是消极的。
3、优秀教师不一定都学过心理学,所以我们学不学都无所谓。
4、能力是天赋的。
三、应用分析类根据有关的心理学知识有效组织学生的复习运用注意规律组织课堂教学情绪的调控运用罗森塔尔效应、首因效应为教育教学服务影响性格、能力的形成因素1、用心理学原理分析“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室,久而不闻其臭”这种常见的现象2、某小学的语文老师在上课,学生正聚精会神地听,突然,教室里飞进一只麻雀,同学们纷纷把目光转向麻雀,再也无心听课了。
试用有关的心理学知识来分析此问题,并提出你的建议。
3、某位心理学家到一所学校做实验,让同学们做一份测试题,测完后,心理学家当着全班及班主任的面宣布,“测试结果显示,坐在第一排的同学是本班最有潜力的同学。
”期末考试,果不出所料,第一排同学的语英数三科期末考试成绩平均提高幅度高出全班10分。
(1)请用教学过程中的心理效应来分析该现象;(2)从该心理效应中你得到什么启示?(P207—208)4、在课堂提问或作业中,有些老师对能按自己思路或课本回答问题的学生,给予高分并表扬,对没有能按自己思路而提出独立见解的学生,则不给高分,并认为是与老师作对。
结果这些班级在学年统考中的成绩不理想。
试对此现象作分析。
5、在课堂上,有的学生看起来面向黑板,眼睛看着老师,似乎在听课。
事实上却是“身在曹营心在汉”,请问这是什么现象?如何避免?6、在《伤仲永》中,王安石一方面描述方仲永5岁时的“指物作诗立就”,而且“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仲永十二三岁时还能作诗,但已不如传闻中那样好;到了20岁就变成平庸无奇的人了。
普通心理学复习提纲
普通⼼理学复习提纲普通⼼理学期末复习笔记第五章意识和注意1.意识的三个⽅⾯?觉知:意识是观察者与现象之间关系的⼀种属性。
感觉觉知指对⼤多数刺激的了解,通常与某个感觉通道相联系。
概括化觉知指对那些与任何感觉通道都不相连的内部状态的了解。
元认知觉知指对个⼈的认知活动如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的觉察。
⾼级的⼼理官能:意识是对个体⾝⼼系统起综合管理和调控作⽤。
能动性,对⼈类信息加⼯系统的正常运⾏和保持⼀定的功效起调节和控制作⽤。
注意,推理,⾃我控制。
⼀种⼼理状态:它可以分为不同层次和⽔平,如从⽆意识到意识到注意,是⼀个连续体。
2.⽆意识现象及⾏为什么是⽆意识(unconsciousness)将意识和⽆意识过程加以区别可以追溯到笛卡尔(Descarts,1596-1650)。
⽆意识是个体不曾觉察到的⼼理活动和过程。
常见的⽆意识现象有以下⼏种:1.⽆意识知觉2.⽆意识⾏为3.由脑损伤造成的⽆意识现象现象:⼈在催眠状态下能回忆⼉时经历,醒后却全不然不觉。
梦是⽆意识存在的有⼒证据。
.⽇常⽣活中的失⾔、笔误等。
灵感直觉等创造活动中的⼼理现象。
许多⾝⼼疾病以⽆意识的内⼼冲突为基础。
⾏为:⼈的⼀些本能和⾃动化⾏为,不受意识控制,如危险状态下的⾝体局部或全部发抖,⼤⼩便失禁等。
3.睡眠的四阶段第⼀阶段:睡眠开始脑电波开始变化,频率渐缓,振幅减⼩,浅睡状态,持续10分钟左右。
第⼆阶段:正式睡眠脑电波出现不规律频率和振幅忽⼤忽⼩,持续⼆⼗分钟,很难被叫醒。
第三阶段:脑电波的频率继续降低,出现Δ波,持续四⼗分钟左右。
第四阶段:⼤多数脑电波呈现为Δ波,个体进⼊深度睡眠。
三、四阶段为慢波睡眠前四阶段后进⼊快速眼动睡眠,Δ波消失,脑电波与清醒是相似。
P142 图5-44.什么是注意,注意的两个特性注意是和意识联系紧密的⼀种⼼理现象,是⼼理活动或意识在某⼀时刻所处的状态,表现为对⼀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特性:指向性在每⼀瞬间,⼈的⼼理活动或遗失总是悬着了某个对象,⽽忽略其他对象。
心理学复习提纲
心理学第一章概论第一节心理学的概念是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第二节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流派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各种最基本的心理现象:感觉。
这一行动使心理学开始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的始祖。
第三节心理学的主要分支(一)心理学的理论领域:1)实验与认知心理学2)人格与社会心理学3)发展心理学(研究儿童年龄特征的心理学,其性质归属于心理学的理论领域。
)4)心理测量学----属于理论领域的心理学分支5)生理心理学(二)心理学的应用领域1)临床与咨询心理学2)教育与学校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属于应用领域的心理学分支。
对在学校中学习困难、适应困难或某种问题行为的学生进行诊断和辅导的心理学分支属于应用领域。
)3)工业与组织心理学4)广告与消费心理学5)法律与犯罪心理学第四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观察法:在自然情境下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所谓自然情境指的是被观察者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正在受到观察。
(研究婴儿期母婴依恋的特点和规律,比较适宜的研究方法是观察法。
)优点:能收集到第一手资料,且保持了资料的客观性和真实性缺点:观察者处在被动地位,观察结果难以重复,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容易受到观察者的预测和偏见的影响(二)测验法: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作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使用测验法时,必须注意测验的目的及其适用的目标群体,遵照规定的方法实施,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三)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称为实验法。
研究者可以积极的利用仪器设备干预被试者的心理活动,人为的创设出一些条件,使得被试者做出某些行为,并且这些行为是可以重复出现的。
心理学提纲整理范文
心理学提纲整理范文I.简介A.定义和目的B.发展历程C.心理学的应用领域II.心理学的主要观点和流派A.结构主义心理学1. Wilhelm Wundt的贡献2.实验心理学的起源B.功能主义心理学1. William James的贡献2.功能主义对实验心理学的影响C.行为主义心理学1. John B. Watson和B.F. Skinner的贡献2.影响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实验条件反射研究D.认知心理学1. Jean Piaget和Lev Vygotsky的贡献2.认知实验心理学的发展与深化3.研究注意力、记忆和问题解决的重要性E.心理动力学1. Sigmund Freud的贡献2.潜意识的作用和心理防御机制的概念III.主要研究方法与工具A.实验研究方法1.控制变量的重要性2.双盲实验的原理与应用B.调查研究方法1.问卷调查的设计与分析2.面访调查的技巧与程序C.个案研究方法1.个案分析的原理与应用2. 心理测量工具如MMPI和Rorschach测试D.纵向研究方法1.追踪研究的设计与分析2.统计工具如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的应用IV.主要领域和应用A.发展心理学1.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理论和研究2.成人发展的关键阶段和影响因素B.社会心理学1.群体行为和集体决策的心理机制2.人际关系和社交心理学的研究C.临床心理学1.精神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D.教育心理学1.学习和记忆的心理机制2.教育评估和教学策略的设计与实施E.健康心理学1.心身相互作用和健康行为的研究2.压力和应对策略的心理机制V.心理学的道德和伦理问题A.伦理准则和保护人类权益B.研究伦理的挑战和限制C.求知欲和伦理责任的平衡VI.心理学的未来发展趋势A.跨学科研究和合作的重要性B.科技的进步对心理学的影响C.心理学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作用结论:通过对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的全面梳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思维、情感和行为。
心理学的发展将继续为人类的福祉和社会进步作出重要贡献。
心理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什么是心理学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心理学古老而年轻:亚里斯多德《论灵魂》是最早的一部最早论述心理学思想的著作。
1879年冯特(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心理学实验室是心理学作为独立的科学的开端。
艾宾浩斯(德国心理学家)说:心理学有一个漫长的过去,却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
3、科学性质: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有关系的边缘科学。
二、人的心理现象1、心理现象研究的两个方面:心理活动过程、个性心理特征。
心理现象是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统一体。
2、心理(活动)过程: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
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人的大脑在一定的时间内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
包括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1)认识过程:人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联系、关系的过程。
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人对事物的各个属性、各个部分以及对它们之间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直接反映。
记忆:是经验的印留、保持和再作用的过程。
思维: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与规律的概括、间接的反映。
想象: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2)情绪情感过程:人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对待所认识的事物总是持有一定的态度,人对这种态度的体验就是情绪和情感。
(3)意志过程: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意志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充分体现。
(4)注意:人在各种心理活动过程中,还伴随着一种心理状态,即为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注意不是一种心理过程,而是心理过程的一种特性。
认识过程与情感过程:一方面,认识过程是情感过程的基础,一方面,认识过程是意志活动的前提。
意志过程与情感过程:第一,情感对意志行动有一定影响。
心理学提纲8K
心理学提纲第一章一、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心理学成为独立的科学。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1)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心理活动(也称心理现象),其范围包括心理活动过程与个性两大部分。
(2)心理过程又包括:(1)认识过程(含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2)情绪与情感过程;(3)意志过程。
三、个性又包括:(1)个性倾向性(含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2)个性心理特征(含能力、气质和性格);(3)个性的自我调节系统(含自我认知、自我情感体验、自我意向等成分)。
认识、情感与意志是各不相同又密切联系的;心理过程与个性是完整统一心理活动的两个不同方面。
四、科学的心理学观点正确地揭示人的心理的实质。
认为“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这种理解包括如下内容:(一)、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机能:(1)、脑是心理的器官,(2)人的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1.神经元(神经细胞)由细胞体和突起(含树状突与轴突)组成;2、外周神经系统(含12对脑神经、3l对脊神经和交感、副交感神经);3、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低级中枢和脑高级中枢,脑分小脑、脑干(延脑、桥脑、中脑、间脑等)、大脑两半球与大脑皮层(分为额叶、顶叶、颞叶、枕叶等区)。
(3)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反射,也是心理活动的产生方式。
其主要内容:1、反射和反射弧;2、无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3、第一信号的条件反射与第二信号的条件反射。
(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1)、反映、心理、意识的演化。
反映是物质的普遍属性、物质发展水平不同反映水平不同:无机物只有机械物理,无机化学反映;植物与单细胞生物开始有感应性:动物开始有感受性(感觉)、知觉、具体思维;人类开始有意识、抽象逻辑思维;(2)、心理对客观现实的依存性;(3)、人的心理反映的主观性与能动性特点;(4)、人的心理反映的社会制约性特点。
第二章一、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开端,是最简单的心理现象。
普通心理学复习提纲
普通心理学内容提要1、侧抑制是指临近的感受器之间能够互相抑制的现象。
由于侧抑制作用,一个感受器细胞的信息传出,不仅取决于它本身的输入,而且也取决于临近细胞对它的影响。
2、视觉感受野是指网膜上的一定区域或范围。
当它受到刺激时,能激活视觉系统与这个区域有联系的各层神经细胞的活动。
网膜上的这个区域就是这些神经细胞的感受野。
3、知觉恒常性是自然选择给予人的知觉系统一种重要特性。
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人们的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都保持它的稳定性。
它是人们知觉客观事物的一个重要特征。
4、似动似动是指在一定的时间或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上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5、原型是指范畴中最能代表该范畴的典型成员。
从典型性的主观评定来看,同一概念范畴,其成员的典型性程度有差别;从概念结构来讲,原型模型认为概念是由原型加上原型特征有相似性的成员组成的。
6、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
7、投射测验投射测验以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人格理论为依据,人的行为受无意识的内驱力推动,这些内驱力不为人觉察,但影响着人们的行为。
因此给被试一些摸棱两可的问题,那么他的无意识欲望有可能通过这些问题投射出来。
8、信度和效度信度指测验的可靠程度,它以反复测验时能否提供相同的结果来说明。
效度指测验能测量到所需要测的东西,即测验的有效性。
9、情绪与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a.情绪主要指感情的过程,即个体需要与情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也就是脑的神经生理机制活动的过程。
具有较大的情景性、激动性和暂时性。
情绪代表了感情的种系发展的原始方面。
b.感情是具有稳定的、深刻的社会意义的感情,情感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2)联系:情绪和情感是与人的特定的主观愿望或相联系的,统称为感情(Affection)。
稳定的情感是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而且又通过情绪来表达。
情绪也离不开情感,情绪的变化反映了情感的深度,在情绪中蕴涵着情感。
《心理学》提纲
《心理学》第一章概论本章重点:1、心理学的概念及其性质2、心理学历史发展与流派3、心理学主要研究领域4、心理学研究方法5、学习心理学的意义第一节心理学的概念一、什么是心理学(2002年4月考题)1、一般定义: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内隐与外显关系的反应,反射弧是过程,大脑是加工中心)2、本书定义:心理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分析研究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心理学的科学性质:1、心理学诞生标志: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W.Wundt)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02年10月、03年10月考题)2、学科性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
(02年4月考题)第二节心理学历史发展与流派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及构造主义心理学:1、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2、流行时间: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20年代3、主要观点:构造主义心理学研究意识的结构,认为意识的内容可以分解为基本的要素,包括感觉、意象、情感。
把心理分解成基本元素后,再逐一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就达到研究心理的目的。
4、方法:实验法与内省二、机能主义心理学:1、代表人物:詹姆斯(W.James)、杜威(02年10月考题)2、流行时间:1890年至20世纪30年代3、主要观点:主张心理学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的,而不是意识的结构。
意识的功能主要有:意识、心理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心理是一种有目的的反应,是有用的。
意识是连续的、动态的(意识流)。
心理学不应该局限于在实验室中研究,应考虑人是如何调整行为以适应环境不断提出的要求的。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1、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2、流行时间: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3、主要观点:华生的古典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人的内部心理活动,因为它是看不见的,而应该研究外显行为,并以此来获得心理活动的规律(S—R)。
ap心理学提纲
ap心理学提纲摘要:一、AP 心理学简介1.AP 心理学考试概述2.考试结构与内容3.考试难度与备考策略二、AP 心理学知识点梳理1.心理学基本概念a.心理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b.心理学的分支与研究方法2.认知心理学a.认知心理学的定义与主要理论b.认知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与实际应用3.生物心理学a.生物心理学的定义与基本原理b.生物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与进展4.社会心理学a.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与研究方法b.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及应用5.发展心理学a.发展心理学的定义与研究范畴b.发展心理学的重要理论及其启示6.异常心理学a.异常心理学的定义与分类b.常见心理障碍的症状与治疗方法三、AP 心理学备考策略与建议1.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2.整合教材与课外资源3.加强练习与自我检测4.提高学术写作能力5.调整心态与应对考试压力正文:一、AP 心理学简介AP 心理学是美国大学理事会(College Board)举办的一项考试,旨在检验学生在高中阶段所学的心理学知识,以及他们运用这些知识分析、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该考试包括两个部分:选择题与论文写作。
选择题涵盖了心理学的基本概念、认知心理学、生物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异常心理学等知识点。
论文写作要求考生针对一个心理学相关话题,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论述。
二、AP 心理学知识点梳理为了更好地应对AP 心理学考试,考生需要对各个知识点进行系统梳理。
首先,要了解心理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以及心理学的分支与研究方法。
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认知心理学、生物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异常心理学等领域的基本概念、主要理论和实际应用。
三、AP 心理学备考策略与建议备考AP 心理学,考生需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整合教材与课外资源,加强练习与自我检测,提高学术写作能力,并调整心态与应对考试压力。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简答题(一)、为什么心理学家强调发展学生的内部归因,如何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P119-120)答:归因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测。
当前自我效能感强的大学生往往把行为的成功归因为自己的能力和努力,把行为的失败归因为自己的努力程度不足和外部不可控的因素。
所以教师应该关注和承认学生的努力,教师还要教给学生努力的方法。
另外,教师还要注意当学生通过自己努力仍旧达不到学习要求和自己的奋斗目标时,要防止学生因挫折和失败而产生一些心理问题,此时教师应告诉学生“不以成败论英雄”的道理,只要是努力了,虽败犹荣。
(二)、斯金纳强化理论的要点是什么?(P69-70页)在教育上如何使用强化理论?(P70-71页,综合(二)、(三)、(四)作答)。
[第三章]答:金纳操作条件反射学习理论的要点是:1、如果一个操作过程发生后,接着给予一个强化刺激,那么其强度就增加。
2、由于行为效果的强化是使行为频率增加的根本原因,所以通过对有机体的有选择的强化,就可以使行为朝着所需要的方向发展。
运用强化理论,区别对待学生的不同需要,教师要处理好强化的质与量的关系,强化的时间安排等问题,特别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为学生设立明确适当的学习目标;2、准确运用奖励与惩罚;3、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结果;4、精讲多练、排疑解难;5、适当开展学习竞赛。
(三)你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应该有哪些?如何理解?答: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可以概括为:积极的自我观念、环境适应良好、人际关系和谐、情绪调控能力较强、行为较合理、人格较完整。
在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时,应注意:心理不健康与有不健康的行为表现不能等同、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之间没有绝对界限、心理健康的状态具有动态性的特征、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一个理想尺度。
(四)、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的要点是什么?对你有何启示?答:1、个体对于人、事、物都有一种追求成功的倾向,这种倾向称为成就动机;2、理论中的成就情绪,都需要技巧与能力来完成;3、个体在从事或选择某项工作时,会同时产生两种动机:追求成功的动机、避免失败的动机;4、成就动机的强弱与个体的人格特质有关;5、个体面对成就情绪,会根据以往处理类似问题的经验,以及个人具备的条件来决定追求或放弃。
心理学史复习提纲叶浩生
1、古希腊早期的哲学心理学思想①米利都学派:泰勒士约前624-前547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其思想是古希腊最早唯物主义心理学的开始;②毕达哥拉斯:毕达哥拉斯约前580-前500区分了身体与灵魂;把灵魂分为理性reason、智慧wisdom和情欲lust三部分;只有人的灵魂三者齐备,动物只有后二者而没有理性;其思想是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的开始;③爱菲索学派: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并不是神创造的,火是万物的本源;“一切皆流,无物常在”,“没有人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④爱利亚学派:塞诺芬尼是先驱,批判当时人们对神的看法,主张从心灵和形体上区分人和神,反对神的拟人化;巴门尼德则以“存在”和“非存在”的哲学范畴,对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做出了进一步分析;2、古希腊繁荣时期的哲学心理学思想①苏格拉底:认为哲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人的精神自我;“产婆术”②柏拉图前427-前347把人分为三个等级哲学王、武士和劳动者,又把灵魂分成三个部分理性、意气和情欲;这是西方心理学史上最早的知、情、意的心理现象三分法;后来康德明确提出③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论灵魂;认为灵魂和身体是合一的,可通过身体、行为间接了解灵魂;最早提出演绎法;3、经验主义心理学思想P26①英国的联想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霍布斯、洛克、贝克莱、休谟、哈特莱、布朗、詹姆斯、穆勒;②法国的感觉主义心理学拉美特利、孔狄亚克、狄德罗、爱尔维修、费尔巴哈3、冯特对意识经验的分析①冯特认为,人类的各种意识状态都是以复合的形式出现的,人类复杂的意识内容可以被分解为最基本的单位,即心理元素;心理元素构成了意识过程,最基本的心理元素有两种:感觉和情感;②感觉是直接经验的客观方面,由作用于感官的刺激所引起,它具有强度和性质两方面的特性;按照这两种特性的不同,可以对感觉进行分类,如温觉、冷觉、光觉、触觉等;③情感是直接经验的主观方面,它伴随感觉而产生,是感觉的主观补充,如我们看、听、尝、触时所产生的主观感受,但它并非像感觉那样同外部世界发生关系,这也是情感和感觉的区别所在;④冯特根据自己的内省观察,提出了著名的情感三维说;实验用一个能发出有节奏声音的节拍器来进行;冯特报告说,在一组有节律的滴答声结束时,有一些节奏比另一些节奏听起来更愉快或更悦耳;冯特的结论是,任何这样一种节奏的经验的一部分乃是一种愉快——不愉快的主观情感;沿着愉快到不愉快的连续系列,可以定出情感状态所处的点;冯特用同样的方法得出情感的另外两个维度,即紧张—松弛和兴奋—沉静;他认为情感就是由这三个维度来界定的,每一特定的情感都是这三个维度以不同的方式组合而成的;情感三维说曾激起广泛的研究,推动了情绪研究的进展;4、对冯特的评价贡献:①由于冯特的努力,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这是冯特最大的贡献;②冯特不仅是心理科学的建立者,也是心理学发展的促进者;冯特广招门徒,霍尔、卡特尔、安吉尔、斯皮尔曼、铁钦纳等人都是他的学生;他们多数都成为各国心理学领域的领军人物,为心理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奠定了基础;③冯特主张以实验法作为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工具,把传统的内省改造为实验的内省,从而使经验、思辨的心理学成为实验的心理学;首创内容心理学派;主张二分法,把意识分析为感觉和情感两种因素;提出情感三维说;这些观点对心理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局限:①以经验取代客观现实,把自然科学所研究的自然现象当成主观经验,无疑犯了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②并没有彻底摆脱传统的内省法,内省的成分在他的方法中仍占一定比例;③冯特的理论体系既复杂又混乱;5、艾宾浩斯创造了填充测验法;艾宾浩斯在心理学史上第一次运用实验法研究高级心理过程;6、构造主义与机能主义的主要分歧1、研究对象上的分歧①构造主义研究意识内容和意识构成的要素;铁钦纳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或意识内容本身,不应该研究其意义或功用;②机能主义研究意识的机能;杜威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在环境中发生作用的整个有机体的适应活动,心理学研究应当以心理“效用”为目的;哥伦比亚学派也主张研究意识的功用;2、研究方法上的分歧①铁钦纳采用内省法,是重在内省的实验内省法;②机能主义重视客观的方法,虽不取消内省法,但不把它作为主要的方法,而主张多种方法并用,如实验法、测验法、统计法、等级法、评选法、社会研究法等;3、研究内容上的分歧①铁钦纳研究意识经验,他把意识经验分析成感觉、意象和情感三种基本元素;②杜威认为心理活动是一个连续的整体,不能把整个活动分析为反射弧和把反射弧分析为刺激和反应,正像不能把意识分析为元素一样;他提出心理学要研究的是动作机能,哥伦比亚学派认为研究意识内容是为研究意识的机能服务的,但后者又要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上,此外还研究个体差异;4、身心关系上的分歧①铁钦纳主张身心平行论;②机能主义认为生理与心理交互作用、互相影响;7、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的科学背景1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①动物和人类心理的连续性②心理适应机能③行为选择④个别差异(2)高尔顿的差异心理学思想主张遗传决定论,认为人的能力是由遗传决定的;修改后:提出由遗传获得的那些天赋和智力必须与适当的环境相结合才可发挥作用;高尔顿的优生学;设计心理测量问卷;8、华生1913年撰写的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标志着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诞生和行为主义革命的开始;9、托尔曼:把认知和行为主义联系起来;10、行为的决定因素:中介变量托尔曼介于环境刺激和可外部观察的行为反应之间且对行为产生导向作用的心理学过程称为中介变量11、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P13812、观察学习理论P14813、顿悟就是理解和领会情境中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对情境有了新的认识,用格式塔心理学家的话来说就是形成了一个新的格式塔;14、弗洛伊德的人格论一人格结构: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①本我是人格中与生俱来的最原始的潜意识结构部分,是人格形成的基础;本我由先天的本能、基本欲望所组成,如饥、渴、性等;其中以性本能为主;本我不考虑外界现实的情况,不考虑时间、地点,不考虑用什么方式、方法进行活动,而是趋向于立刻寻求满足,以发泄原始冲动;本我是人格深层的基础和人类活动的内驱力,也是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基石;②自我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是有意识的结构部分;自我按照现实原则活动;自我既要满足本我的即刻要求,又要按客观的要求行事;自我所代表的是理性,而本我所代表的是情欲;但自我不能脱离本我而单独存在,自我的力量来自本我,自我是用来帮助本我并力图使本我得到满足的;③超我是从自我中分化出来的;自我分成两部分,一种是执行的自我,即自我的本身,另一种是监督的自我,即超我;超我按照至善原则活动,其功能是监督自我去限制本我的本能冲动;超我的监督作用是由自我理想和良心实现的;二人格发展心理性欲发展理论①口唇期0~1岁↖②肛门期1~3岁①②③属前生殖阶段③性器期3~5岁恋母、恋父情结↙④潜伏期5~12岁⑤生殖期12~20岁△力比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两种危机:固着和倒退固着固恋fixation,行为方式发展的停滞和习惯反应的刻板化;倒退退行regression,一个人的发展到相当阶段后因遭受到挫折而重新倒退到较原始的发展水平;评价积极意义:①弗洛伊德人格理论中关于潜意识的研究,不仅扩大了人格心理学研究的范围,而且为个体行为的深层认识提供了条件;②重视早期经验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重视行为的历史原因,强调行为发展的重要性;这对现代发展心理学有深远的影响;缺陷:过分强调潜意识和性本能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认为性本能是否得到满足直接影响人格的发展;15、社会兴趣阿德勒阿德勒在后期的研究中把个体和社会联系了起来;他相信,社会性是人的本性,社会兴趣是人类必不可少的;他认为,社会兴趣是指个体对所有社会成员的一种情感,或是对人类本性的一种态度,表现为个体为了社会进步而不是个人利益而与他人进行合作;阿德勒强调,社会兴趣根植于每个人的潜能中,是在社会环境中发展起来的,特别是早期的亲子关系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儿童能否形成成熟的社会兴趣;阿德勒指出,可以通过人们的职业选择、参与社会活动和爱情婚姻这三大任务的解决情况来衡量其社会兴趣的发展状况;16、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P21917、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特点和划分依据特点:1.阶段出现的先后次序固定不变,不能跨越,也不能颠倒;2.每一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认知结构,它决定儿童行为的一般特点,标志着一定阶段的年龄特征,儿童发展到某一阶段就能从事水平相同的各种性质的活动;3.认知结构的发展是一个连续构造的过程,每一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延伸,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结构基础,前一阶段的结构是后一阶段的结构的先决条件,并为后者所取代;依据:1.心理运算是一种能在心理上进行的内化了的动作;2.心理运算是一种可逆性的内化动作;3.运算具有守恒性;4.心理运算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集合成系统,形成一种整合的整体结构;18、皮亚杰认知发展的阶段P255一感知运动阶段出生—2岁1、纯先天的反射行为期0—1个月2、动作习惯和知觉的形成期1—4.5个月3、有目的动作形成期4.5—9个月4、手段和目的之间的协调期9—12个月5、感知运动智力时期12—18个月6、智力的综合时期18个月—2岁二前运算阶段2—7岁1、前概念或象征思维阶段2—4岁2、直觉思维阶段5—7岁(三)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四)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19、模式识别的理论P2781、模板匹配模型2、原型匹配模型3、特征分析模型20、口语报告分析法21、高峰体验:美国的心理学家马斯洛在调查一批有相当成就的人士时,发现他们常常提到生命中曾有过的一种特殊经历,"感受到一种发至心灵深处的颤栗、欣快、满足、超然的情绪体验,"由此获得的人性解放,心灵自由,照亮了他们的一生;马斯洛把这种感受称之为高峰体验peak experience;一种从未体验过的兴奋与欢愉的感觉,那种感觉犹如站在高山之颠,那种愉悦虽然短暂,但却可能尤其深刻,那种感觉是语言无法表达的,心理学家称之为“高峰体验”; 22、罗杰斯的心理治疗观“以人为中心的治疗”是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的重要内容,也是罗杰斯对心理学的一个突出贡献;治疗方法是“患者中心疗法”;这种方法把改变人格的主要责任放在患者本人身上,而不是像精神分析学派那样以治疗者为中心;与传统方法的不同:①打破了以往疾病论断的界限,不作疾病论断和鉴别,治疗对象不分正常病人和精神病人,而称为来访者;②强调治疗环境和气氛,而不太重视治疗技术技巧;③主张治疗师不以专家、医生自居,而是以普通人的身份出现,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来访者;23、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理论1、个体心理机能的社会起源2、高级心理机能是由工具与符号中介的3、心理发展的活动说4、最近发展区: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前者由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则是指在成人的指导下或是与能力较强的同伴合作时,儿童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一学习能力的动态评估维果茨基极力反对静态的智力测量,认为静态的智力测量所测的只是智力发展的已有发展水平,忽视了智力发展的过程,不能探测儿童的潜能和智力的可能发展;最近发展区引入教育领域之后,改变了了解儿童学习准备性的观念和方法,把儿童的潜在水平和现实水平之间的距离即最近发展区的“宽度”作为评价对象,因此,对儿童学习能力的充分了解必须在动态的“过程”中评价;最近发展区理论促进了对儿童学习能力的动态评估,激励了这一方向的深化研究;二对传统教育模式的超越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受纳者,信息从教师到学生单项传递;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将教师视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将学生视为积极主动地参与者,将人际之间的相互作用视为知识生成的重要机制;在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启发下,教学活动中涌现出一系列令人耳目一新的教序模式; 1.支架教学搭建支架是帮助儿童在最近发展区内发展的一种技巧;支架理论假设,儿童能力的成熟是不同步的,那些还没有成熟的能力不能参与问题解决;在支架式教学中,教师对那些超出学生能力的任务元素加以控制,从而使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他们力所能及的任务内容上,并快速掌握它们;教师并没有简化任务,但是,“通过教师的循序渐进的干预”,学生的作用被简化了;在一个具体的学习活动中,开始阶段教师需要承担大部分工作,随着学生能力的提高,教师逐步撤走支架,使学生独立完成任务; 2.交互式教学交互式教学包括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对话,最初教师进行活动的示范,随后教师和学生将轮流当教师,也可以设计一些合作学习活动,让能力水平不同的儿童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交互式教学强调了社会交往和教学互动在学生技能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可以确保儿童在丰富的文化背景下学习并获得日常生活所需要的重要技能;。
心理学史提纲整理
第一编意识心理学自冯特创立实验心理学至构造主义与机能主义对立这一历史时期。
以意识为其研究对象。
内容心理学代表人物:冯特研究意识的内容,把意识分析成各种心理元素。
意动心理学布伦塔诺的意动心理学斯顿夫的机能心理学形质学派二重心理学研究意识的活动。
詹姆士的实用主义心理学把意识作为一种“流动”来探讨。
强调意识在适应环境中的作用。
构造主义铁钦纳:研究意识结构。
机能主义反对研究意识结构,主张意识机能。
重视意识的适应价值。
冯特的内容心理学第一部分冯特的内容心理学心理科学观心理学与哲学的关系反对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心理学与意识真相本身相矛盾,意识不可能源自物质的分子或原子的任何物理特性。
反对经验主义:他们把人看成是感觉的被动接受者,因而感觉成了按联想律被动组合起来的。
经验主义缺乏作用于思维元素的中枢意志过程。
它们给予思维元素以形式、性质或价值。
并不主张心理学与哲学彻底分离,心理学有自己独立的研究领域,但同哲学的关系紧密。
(二)心理学与生理学的关系:心身平行论。
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实验精神可以为心理学所应用,但心理现象不能还原为生理现象。
心身平行论:人的心理不是大脑生理过程产生的结果,心理过程和生理过程是两个独立的、平行的系列。
心理过程有自己的规律性,不受生理过程的支配。
(三)心理学的应用性:认为心理学是纯科学,不主张进行应用研究。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经验)心理学与其他自然科学都是以经验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不同之处在于心理学研究直接经验,而其他科学研究间接经验。
冯特感兴趣的不是物理世界的本质,而是想理解我们经验物理世界时的心理过程。
冯特的目标不仅是理解经验着的意识,而且理解支配意识动力的心理法则,尤其是反映在注意和意志行为中的意志概念。
冯特实验室的两个主要目标:寻找基本的思维元素;寻找将心理元素结合为更复杂的心理经验的规律。
实验心理学:研究个体意识过程的个体心理学强调心理或意识的内容。
民族心理学:研究人类共同生活方面的复杂精神过程。
2024 心理学大纲
2024 心理学大纲一、导论 - 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 - 心理学的应用领域和重要性二、认知心理学 1. 信息加工理论 - 感知和知觉的基本过程 - 记忆的形成、存储和检索 - 思维和推理的过程2.学习与记忆–古典条件作用和操作性条件作用–记忆的类型和特点–遗忘的原因和防范策略3.语言与沟通–语言的产生和发展–语言的组织和理解–言语和非言语沟通的比较三、发展心理学 1. 儿童发展 - 儿童认知和感知的发展 - 社会和情感发展 - 性别认同和角色形成2.青少年发展–青少年身体和性别发育–青少年自我认同和社会适应–青少年问题行为和心理健康问题3.成人发展–中年危机和生涯发展–老年人认知和情感变化–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四、社会心理学 1. 人际关系和亲社会行为 - 社会认知和情感的作用 - 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 社会支持和人际冲突解决2.领导与影响–领导理论和风格–影响和说服的机制–领导力的发展和培养3.集体行为和群体心理–群体行为的原因和动力–群体决策和合作–群体行为的影响和后果五、心理健康与应用心理学 1. 精神障碍和心理治疗 - 常见精神障碍和病因分析- 心理治疗的方法和效果评估 - 心理健康促进和干预措施2.应激与适应–应激的类型和反应–应对和适应的方式–应激管理和心理韧性的培养3.工作与组织心理学–工作满意度和工作压力–组织文化和领导行为–职业发展和职业倦怠的预防六、实验与研究方法 1. 实验研究设计 - 实验的基本要素和设计原则 - 随机分组和双盲实验 - 实验研究的局限性和伦理问题2.调查研究方法–问卷调查和样本选择–量表的设计和信效度检验–调查研究的数据分析和解读3.观察和个案研究–自然观察和控制观察的特点–个案研究的设计和分析–观察研究的可靠性和效度综上所述,本文档概括介绍了2024年心理学的大纲内容,涵盖了心理学的导论、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健康与应用心理学以及实验与研究方法等多个领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复习第一章心理学概论心理的本质: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这个反映是主观能动的(大脑为心理现象的产生提供物质基础)常见的心理活动认知活动、情意活动、需要和动机、能力气质和性格认知: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语言心理过程情绪情感:道德感、理智感、美感意志心理现象人格倾向性:需要、动机个性心理人格特征:能力、气质、性格心理学的流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1、构造主义心理学(代表:冯特,铁钦纳)19世纪末在美国兴起主张:心理学应该采用实验内省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或构造,并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以及他们如何连结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
2、机能主义心理学(代表:詹姆斯,杜威,卡尔)19世纪末在美国兴起,反对构造主义主张:意识是一个连续的整体;强调心理的适应功能;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主张把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扩大到动物心理、儿童心理、变态心理等领域。
3、精神分析心理学(代表:弗洛伊德)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张:1)把人格看成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构成的系统;2)潜意识是人的精神活动的主体;3)重视人格研究,重视心理应用,重视内心冲突和早期经验的作用。
4、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华生,斯金纳)主张:1)心理学对象是行为;2)人类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一个人的行为模式;3)斯金纳箱,白鼠,杠杆,关键:强化5、格式塔心理学(代表:韦特海默、考卡夫)主张:把现象学作为理论基础,以现象学的实验来研究心理现象。
6、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马斯洛、罗杰斯)主张:以意识经验为出发点,主要研究人格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强调人的目的性、创造性和人的价值,关心人的价值和尊严。
马斯洛理论:人的需要分为五类,像金字塔,自下而上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心理学研究方法:1)描述性方法:观察法、访谈法、个案法;2)相关研究方法:问卷法、测验法;3)因果研究方法:实验法访谈法:通过与研究对象进行口头交谈,了解其内在心理活动的内容、特点和过程;问卷法:通过严格设计的书面调查收集心理学变量数据的一种研究方法。
第二章认知心理注意的种类:1)无意注意:无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易疲劳;(如一声巨响吸引的注意)影响因素:刺激物:强度大、活动变化、新异性、对比强烈等;人的因素:需要和兴趣2)有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意志努力;易疲劳;(如学生认真听课)影响因素:对活动目的的认识;对事物的间接兴趣;智力活动的组织和积极性;个人的知识经验;个人的意志品质。
3)有意后注意: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易疲劳;(如刚开始花费很多去学习某样东西,后来产生了兴趣,就不用再花费很大意志去了)影响因素:对活动的迷恋程度。
(更高级的注意形态,具有高度的稳定性)感知觉规律1、感觉对比:感觉在不同的环境中会出现不同。
2、感觉适应:感官的感受性随着适宜刺激作用时间的延续而发生规律性的变化。
一般是感受性下降,少数是感受性提高。
3、知觉的四大特征:1)选择性:知觉的对象和背景,如两个人头和花瓶;2)整体性:知觉从总体上反映客观对象,如告诉一个人照片上的是科学家,他就会赞美他,告诉照片上的是罪犯,他就会贬低他;3)理解性:知觉过程中用过去经验去理解4)恒常性:知觉结果不随外在条件变化而变化,形状、大小、明度、颜色大学生感知能力的培养1)保持和提高感官的功能;2)培养观察能力遗忘及其规律记忆的三个基本过程:识记、保持、重现;记忆保持的最大变化是遗忘;遗忘:指识记过的内容既不能回忆也不能再认,或者发生错误的回忆和再认遗忘分类:1)部分遗忘:一部分不能回忆和再认;2)完全遗忘:全部回忆不起来;3)暂时遗忘:长时记忆的内容一时不能被提取,但在适宜的条件下还可以恢复,如提笔忘字;4)永久遗忘:识记过的内容不重新学习,记忆不再行恢复;遗忘曲线: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刚开始进程很快,之后逐渐变慢。
影响遗忘的因素1)时间因素2)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熟练,遗忘慢;材料少,遗忘慢;3)学习程度:不能背诵的低度学习遗忘快,可以背诵后继续学习的过度学习遗忘慢,150%的学习效果最好;4)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首因(开头)和近因(结尾)效应,遗忘慢;前摄抑制:前面信息对后面信息的记忆造成干扰;后摄抑制:后面信息对前面信息的以及造成干扰;5)记忆的线索:记忆也依赖于学习时的情景和回忆时的情景的一致性;想象种类:按照有无预定目的分1)无意想象:如做梦2)有意想象:按照想象内容分为①再造想象:根据别人的语言叙述、文字描述或图像示意,在头脑中形成新形象;②创造想象:首创性,新颖性;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是顺利完成活动必要的心理条件。
晶态智力:获得语言和数学知识的能力液态智力: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变现的能力创造性的心理结构1)认知因素:知识(知识和创造性之间呈倒U型关系)、思维(发散与集中思维结合,直觉与分析思维结合,形象与理论思维结合);2)动机因素:内部动机(最关心做什么),创造性将加强;3)人格因素:智力(120)、好奇、冒险、自信创造性的培养1)强化创造意识:勤于思考;培养良好的问题意识,追根溯源;培养良好的否定意识,学会批判;2)巧用酝酿意识:当遇到难题苦思不得其解时,可将问题搁置,该做其他活动;3)延缓评论:尊重学生提出的任何与众不同的、幼稚的问题;欣赏学生表现出来的与众不同、具有想象与创造性的观念;向学生证明他们的观念有价值;对学生的意见有所批评时应解释理由;4)广开思路:纯化目的;鼓励发散思维;展开讨论、集思广益;变名词为动词;5)自我暗示第三章情意心理情绪种类1)心境:强度较小,持续时间较长,弥散性2)激情:强度大,持续时间短,有明显外部表现的爆发式的情绪状态;(人的认识活动范围缩小,理智分析能力下降,自我控制能力下降)3)应激: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引起的紧张情绪状态情绪调节策略1)认知转换法:情绪ABC理论(A代表诱发性事件,B代表信念,C代表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不同的信念导致不同的结果,B的理性与否是引起C的直接原因)非理性信念的三个特征(绝对化的要求、过分概括化、糟糕至极)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的治疗模式(与非理性的信念辩论)2)情绪宣泄法(苦笑说写听动)3)自我安慰法:酸葡萄式,甜柠檬式(不喜欢还要说他好)4)自我暗示法:自己有意识的强化某种观念来影响自我的情绪和行为5)自我放松法:深呼吸放松、想象放松、肌肉放松6)转移注意法:(避免消极转移)大学生常见问题与调节1)焦虑:面对大学生考试焦虑,方法:一是要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建立符合自己实际水平的抱负水平;二是要正确对待考试,摆正考试的位置。
2)抑郁:走出抑郁:纠正认知偏差;客观评价自己;积极参加实践活动,扩大交往范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3)愤怒:消除愤怒:加强个人修养;学会合理宣泄;调整认知;加强自控能力;4)嫉妒:克服嫉妒:克服嫉妒的危害;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充实自己生活;5)羞怯:战胜羞怯:要有战胜自己的信心;要有不怕议论的勇气;要不断扩大知识面,提高自己的能力;适当进行强化训练。
动机冲突类型:形式上分:双趋冲突(好的二选一);双避冲突(坏的二选一);趋避冲突(趋好避坏);内容上分:原则性;非原则性;挫折感及其调试1)积极的自我防卫方式:升华作用;加倍努力;改变策略;补偿作用2)消极的自我防卫方式:攻击、倒退、固执、厌世3)妥协的自我防卫方式:合理化效应(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自我整饰(努力变现自己好的一面)、转嫁(把责任推给外界)崇高(意志)品质基本特征: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性第四章人格心理人格的基本特征:独特性、稳定性(跨时间、跨情景的持续性,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整体性(如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行为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社会性(社会中发展形成)人格的发展阶段:艾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1、婴儿前期0-2岁信任-怀疑5、青少年期12-18岁角色同一-混乱2、婴儿后期2-4岁自主-羞耻6、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孤独3、幼儿期4-7岁主动-内疚7、成年中期25-50岁繁衍-停滞4、童年期7-12岁勤奋-自卑8、成年后期50岁后完善-失望、厌恶学习动机定义:直接推动人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
种类:交往动机(奖励或者处罚)、成就动机、求知动机韦纳的归因理论(???)1、人的个性差异和成败经验等影响着他的归因。
2、人对前次成就的归因将会影响到他对下一次成就行为的期望、情绪和努力程度等。
3、个人的期望、情绪和努力程度对成就行为有很大的影响。
自我意识:生理自我(物质我);社会自我(社会我);心理自我(精神我)。
自尊:一个人对自己持肯定、接受和尊重的态度。
自我概念大多数集中在自尊上。
自尊表现:关注自我形象,喜爱并爱护自己;要求获得他人的尊重和重视;知耻;虚假自尊:过度自尊与自我心理防御;虚荣;体液说: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抑郁质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气质类型强度平衡性灵活性特点神经类型兴奋型胆汁型强不平衡急躁、热情、兴奋性高、攻击性强活泼型多血质强平衡灵活活泼好动、灵活、善交际、兴趣易变安静型粘液质强平衡不灵活稳重、安静、迟缓、不好交际抑制型抑郁质弱孤僻、畏缩、情绪体验深刻性格: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性格结构分为四部分:性格的态度特征(如何处理社会各方面关系),性格的意志特征(对自己行为自觉进行调节),性格的情绪特征(一个人的情绪对他活动的影响),性格的理智特征(认知活动) P147-148认知风格理论又称认知模式,指个体在信息加工过程中表现在认知组织和认知能力方面持久一贯的特有风格。
既包括个体直觉、记忆、思维等认知过程方面的差异,有包括个体态度、动机等人格形成和认知能力和认知功能方面的差异。
(?)常见分类方式:场独立性——场依存性;冲动型——沉思型;同时性——继时性第五章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变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地社会功能。
心理异常时的心理表现:痛苦感;心理-生理机能紊乱;我向关注(为什么是我?);异常心理固着;对异常心理的科学态度:是一种常见现象;不是可耻的病症;是可以治疗的;社会需要关爱精神病人;可以预防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自我意识教育;学习心理教育;人际关系调适;生活和社会适应;心理健康知识。
专门途径1)心理素质教育;2)心理咨询与辅导;3)心理治疗P181第六章人际心理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能力;外表吸引力;个性因素;邻近性(远亲不如近邻);相似性(志同道合);互补性;交往频率;交往的氛围和背景。
印象形成的社会认知效应:首因效应(第一印象);近因效应;晕轮效应(一好百好,一坏百坏);社会刻板印象(无商不奸,山东人会喝酒,地域种族年龄偏见等);投射效应(推己及人);宽大效应(镀金,专拣好的说);负性效应(一朝行窃,终生是贼);印象整饰:指被认知者通过主动调整自己的外部行为表达,操纵和控制认知者对其形成印象的过程,是对方对自己形成的印象符合自己的形象目标的行为其策略顾及对方;符合身份;忠于自我人际交往的原则:交互原则(爱人者,人恒爱之);功利原则(增值交换,对等交换);自我价值保护的原则;情景控制原则;人际沟通的工具:语言符号系统(口头、书面);非语言符号系统(目光、面部、身体、手势等)人际沟通策略:真诚对待;积极回应;准确表达;举止得体;兼顾情境;避免争吵P227-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