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症状成年人心血管病危险评估中国专家共识
无症状高尿素血症合并心血管疾病诊治建议中国专家共识(第二版).
《无症状高尿素血症合并心血管疾 病诊治建议中国专家共识》第二版
HUA的流行病学
根据近年各地HUA患病率的报道,保守估 计目前我国约有HUA者1.2亿,约占总人口的 10%,高发年龄为中老年男性和绝经后女性, 但近年来年轻化趋势加剧。
《无症状高尿素血症合并心血管疾 病诊治建议中国专家共识》第二版
与HUA相关的危险因素
尿酸是人体嘌呤代谢的产物。人体嘌呤来源有两种, 内源性为自身合成或核酸降解(大约600mg/d),约 占体内总尿酸量的20%。在正常状态,体内尿酸池为 1200mg,每天产生尿酸约为750mg,排出约8001000mg,30%从肠道和胆道排泄,70%经肾排泄。 肾脏是尿酸排泄的重要器官,如果肾肌酐清除率减少 5%-25%,就可导致HUA。正常情况下,血液中尿酸 盐饱和度为6.7mg/dl,人体每天尿酸的产生和排泄基本 上保持动态平衡,凡是影响尿酸生产和(或)排泄的 因素均可以导致尿酸水平增加。
《无症状高尿素血症合并心血管疾病 诊治建议中国专家共识》第二版
与HUA相关的危险因素
HUA与年龄、性别、地区分布、种族、 2、和社会地 位都有一定关系。随年龄增加、男性、一级亲属中有 HUA史、静坐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地位高的人群以及存 在心血管危险因素和肾功能不全患者易发生 HUA. 进食高嘌呤食物如肉类、海鲜、动物内脏、浓的肉汤 等,饮酒(啤酒、白酒)以及剧烈体育锻炼均可使血 尿酸增加。某些药物长时间应用可导致血尿酸增高, 如噻嗪类利尿药、复方降压片、吡嗪酰胺、硝苯地平、 普萘洛尔等都阻止尿酸排泄。
《无症状高尿素血症合并心血管疾病诊治 建议中国专家共识》第二版
HUA的流行病学
从欧美发达国家的流行病学数据看,HUA的患病率 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提高而增加,与糖尿病、高血脂 症有着相似的流行趋势,提示HUA与生活方式密切相 关。我国的流行病学资料支持这以推论。上世纪80年 代初期,方圻等调查研究显示中国男性HUA 的患病 率为1.4%,女性为1.3%。90年代中期以后调查显示 男性HUA患病率为8.2%-19.8%,女性为5.1%-7.6%。 10年间我国HUA的患病率平均约增加了10倍。而南方 和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地区HUA的患病率较同期国内其 他地区高,应该与该地区生活水平提高快,进食海产 品和高蛋白、高胆固醇食物较多有关。
《中国中青年高血压管理专家共识》(2020)要点
《中国中青年高血压管理专家共识》(2020)要点高血压是心血管病最为常见,且可以逆转的危险因素,也是临床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
高血压带来严重的疾病负担。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变迁,高血压患病人群不断增长,并呈现出年轻化趋势。
中青年高血压多呈“隐匿性”,早期常无明显症状,多于体检或偶然测量时发现。
部分患者忙于工作,疏于健康管理,对高血压的危害认识不足,认为无症状就无需治疗。
即便是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由于过度担心药物不良反应,也往往难于长期坚持。
导致在中青年人群中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低下。
1 流行病学来自国外和中国的研究表明,从高血压前期(血压120~139/80~89mmHg)到高血压,心血管病风险逐渐增加,尤其是中青年人群。
我国中青年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三率”)均亟待改善。
2 病理生理特点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外周阻力增加,但大动脉弹性多无明显异常。
交感神经系统(SNS)激活是中青年高血压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激活对于中青年高血压发生、发展至关重要。
3 临床特征(1)症状不典型:除部分因头晕、头痛或其他症状就诊发现高血压外,多数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并无明显症状。
(2)轻度高血压居多:(3)以舒张压升高为主:(4)合并超重/肥胖及代谢异常比例高:(5)家庭自测血压比例低:(6)治疗依从性差、血压控制率低:4 诊断与评估尽管中青年高血压多为原发性,但在确立诊断前仍需除外继发性高血压。
血压的正确测量和心血管病风险评估是启动治疗的重要依据。
4.1 血压测量准确的血压测量是诊断中青年高血压的前提和基础。
4.2 总心血管病风险评估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多为轻度(1级)高血压。
相对于老年人群,高血压病程短、在发病初期高血压介导的器官损害(HMOD)轻、并发症少,心血管病风险多处于低、中危水平。
然而近年来中青年高血压患者伴发肥胖、糖脂代谢紊乱的比例逐渐增加,中青年高血压人群的心血管病风险有所上升。
心血管疾病与认知障碍中国专家共识2023(最全版)
心血筐疾病与认知障碍申国专家共识2023(最全版)随着社会者龄化的进展,痴呆与认知障碍患病率逐军增高。
中国60岁及以上人群中痴呆的总患病率为6.0%,约高1507万痴呆患者;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 MCI )的患病率为15.5%,约再3877万MCI患者[1 ]。
患者晚期丧失独立生活能力,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疾病及经济负担,中国2015年痴呆的直接相同接治疗费用己超过1万亿元[2 ]。
心血筐疾病的一些可调控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血脂异常等,同样会增加认知障碍的发病风险[1 ]。
值得重视的是,老年认知障碍患者常同时合并心血筐疾病,心血筐疾病的预防和管理对预防认知障碍和减缓MCI向痴呆转化育着极真重要的意义。
为提高医务工作者对心血管疾病合并认知障碍的认识与诊疗水平,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专家撰写本共识。
本共识惯据心血管疾病合并认知障碍相关临床诊治应用的合理性、是否高临床获益的证据等给予适合(合理,获益多或争议少)、不确定(高一定合理性或部分获益,但尚需更多证据)和不适合(不一定合理,无获益或争议多)3种不同等级的推荐。
认知障碍的定义认知是人脑接受外界信息,经过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从而获取或应用知识的过程。
认知功能包括记忆、学习、理解、定向、判断、计算、语言、视空间、分析及解决问题等能力。
认知障碍是一种以获得性、持续性认知功能损害为核心,并导致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减退、行为改变的综合征[3 ]。
认知障碍分为主观认知功能下降(subjective cognitive decline SCD)、MCI相痴呆3种类型。
SCD是指个体主观上感觉、记忆和认知功能下降,而客观的冲经心理测试结果在正常范围内的状态。
主动对SCD 进行阜期干预,对于延缓病程、预防痴呆发生和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MCI是指记忆力或真他认知功能损害,但日常生活能力并未受到明显影响,且未达到痴呆诊断标准。
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合并心血管疾病诊治建议中国专家共识(第二版)复习课程
《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合并心血管疾病 诊治建议中国专家共识》第二版
与HUA相关的危险因素
HUA与年龄、性别、地区分布、种族、遗传、和社会地位 都有一定关系。随年龄增加、男性、一级亲属中有HUA史、 静坐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地位高的人群以及存在心血管危险因素 和肾功能不全患者易发生HUA。
进食高嘌呤食物如肉类、海鲜、动物内脏、浓的肉汤等, 饮酒(啤酒、白酒)以及剧烈体育锻炼均可使血尿酸增加。某 些药物长时间应用可导致血尿酸增高,如噻嗪类利尿剂、复方 降压片、吡嗪酰胺、硝苯地平、普萘洛尔等都阻止尿酸排泄。
《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合并心血管疾病 诊治建议中国专家共识》第二版
HUA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的机制
根据文献,目前认为HUA与心血管疾病相关机制包括如下方面: 1、尿酸盐对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作用 尿酸盐直接损伤血管内皮,导 致内皮功能紊乱,NO生成减少;尿酸盐进入血管平滑肌细胞,致平滑肌 细胞增殖;尿酸盐通过平滑肌细胞内过氧化物途径发挥促炎效应,导致传 输动脉管壁增厚,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肾血管收缩。 2、尿酸盐可激活血小板,促进血小板黏附、聚集、释放;激活血管内皮 炎症介质,导致血管局部炎症反应,增加斑块的不稳定性。 3、尿酸盐可促进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氧化、脂质过氧化,氧化脂蛋白损 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凋亡,进一步造成血管局部炎症 反应,增加斑块的不稳定性,参与炎症和血栓形成。
《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合并心血管疾病 诊治建议中国专家共识》第二版
无症状HUA的诊断
1、诊断标准:正常嘌呤饮食状态下,非同日两次空腹血尿酸 水平男>420umol/l(7mg/dl)或女>357umol/l(6mg/dl), 且没有痛风发作。
《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合并心血管疾病 诊治建议中国专家共识》第二版
CGP专家共识双心门诊建设规范中国专家共识2023
CGP专家共识I双心门诊建设规范中国专家共识2023双心医学(pycho-cardiology)又称为心理-心脏病学或精神-心脏病学,是一门由心脏病学和心理学交叉并综合形成的学科。
双心医学立足于心血管疾病的学科体系,强调在关注心血管疾病改善的同时,关注精神心理状态对躯体的影响,以达到最佳的患者预后、治疗效果和疾病转归。
为完善并提高我国双心医学诊治能力,加强早期识别、早期筛查、规范诊治、合理用药和及时转诊管理,提高双心障碍和双心疾病医疗服务能力。
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双心学组组织专家查阅文献、开展研讨,基于《在心血管科就诊患者心理处方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和《双心疾病中西医结合诊治专家共识》,结合分级诊疗的卫生政策,制定了《双心门诊建设规范中国专家共识》,以推动各级医疗机构开设双心门诊,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开展双心门诊医疗质量评价和持续改进工作,不断健全我国双心医疗服务体系,为双心障碍和双心疾病患者及高危人群提供适宜的门诊诊疗服务,提高双心障碍和双心疾病的识别率和治疗率,降低误诊、误治率,从而改善双心障碍和双心疾病患者的预后,并有效降低患者家庭和国家医疗负担。
1.建设双心门诊的意义大量心血管内科就诊的患者存在精神心理问题。
现有数据显示,心血管内科就诊的患者中31.18%存在抑郁状态,30.46%存在焦虑状态,其中轻中度抑郁状态和轻中度焦虑状态分别占比30.30%和27.62%β轻中度焦虑状态、轻中度抑郁状态并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精神疾病,由于其临床症状以心血管症状为主要表现,因此心血管内科医生需担负起鉴别诊断、对症治疗和发起联络会诊的首诊责任。
双心门诊为有焦虑、抑郁状态的心血管疾病患者或表现为心血管疾病症状的焦虑、抑郁状态患者提供规范诊治的场所,以提高诊治效率。
2.双心门诊设置2.1双心门诊组织架构双心门诊原则上由双心专业医师、心理治疗师(咨询师)和护师组成,有条件的可以增加精神心理专科医师及康复师。
最新大会——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幻灯片课件
更适合中国人群
缺血性心血管病10年发病危险度评估表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3,31(12):893-901
重视心血管疾病危险评估
40岁以上个体应至少每5年进行 一次危险评估
有2个以上危险因素的个体,应 每年进行一次危险评估。
对绝对风险低的个体推荐使用“ 心血管疾病相对危险评估量表”
有效的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措施
大会——心血管疾病一级 预防中国专家共识
内容
(一) 心血管疾病防治战线需前移 (二) 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解读
心血管疾病防治从一级预防开始
一级预防是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危害的根本措施
冠心病发生率
冠心病死亡率
脑卒中发生率
脑卒中死亡率
83~89% 78~85% 70~76%
65~73%
Lancet 2003, 362:271 美国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
ACCP 8 2008年ACCP第8版《抗栓和溶栓治疗指南》 专门设置了冠心病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部分
心血管疾病防治战线需前移
一级预防是最有效的疾病防治手段 一级预防在国际上越来越受到关注 中国专家一级预防共识应运而生
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
2009年由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和 《中华内科杂志》共同发起,心血管科、神经 科、外周血管科以及肾内科专家共同讨论
卒中/TIA
各国指南 AHA/ACC/ASA和ESC 等 PAD
阿司匹林+缓释潘生丁 氯吡格雷
西洛他唑缓解症状
阿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匹林一级预防试验
2008
J-PAD 致死性心脑血管事件显著降低
2005
女性健康研究WHS 首次脑梗死下降24%
2001
指南】中国体检人群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筛查与管理专家共识
【指南】中国体检人群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筛查与管理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编辑委员会DOI:10.3760/cma.j.issn.1674-0815.2015.06.003基金项目:“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2013BAI04B01)通信作者:武留信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以下简称心血管病),主要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脑卒中、外周血管病等,是心血管疾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尤其是社会老龄化及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及其危险因素流行态势日趋严峻,已经成为严重威胁国民健康的头号敌人。
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3》和《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目前心血管病死亡占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农村为38.7%,城市为41.1%;每5个成人中有1人患心血管病,且今后10年患病率将处于持续上升阶段。
针对当前我国心血管疾病及其危险因素流行的严峻形势,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近期印发了《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和综合干预项目管理办法(试行)》,这是从国家层面采取的强化心血管疾病防控的重要举措。
通过健康体检筛查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病高危人群,进而实施针对性的健康干预与检后跟踪管理是贯彻落实该办法的具体举措及有效途径。
2014年4月,由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和《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编委会共同发布的中国《健康体检基本项目专家共识》中,明确将心血管疾病早期风险筛查与危险因素管理作为健康体检及健康管理的推荐项目。
为了从跨学科层面形成学术共识,引领我国健康管理(体检)机构与行业科学规范地开展心血管病高危人群筛查,2015年伊始,由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联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编委会,组织跨专业领域相关专家,参照美国《2013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ACCF)/美国心脏协会(AHA)成年人心血管病危险评估指南》、中国《无症状成年人心血管病危险评估中国专家共识》、《心血管病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和中国《多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综合防治建议》等国内外权威文献,结合我国近十余年来开展健康体检与心血管病早期筛查的实践经验与研究成果,撰写了本共识。
最新:心脑血管病共同危险因素评估、检测及干预专家共识主要内容
最新:心脑血管病共同危险因素评估、检测及干预专家共识主要内容脑卒中和缺血性心脏病等心脑血管病是造成我国居民死亡和疾病负担的首要病因,占我国单病种死亡的第1位和第2位[1]。
人口增长、老龄化、城镇化等是我国心血管疾病负担持续增长的重要社会因素。
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等患病率上升,超重和肥胖增多,不合理膳食、吸烟、缺乏身体活动等不良生活方式等使我国心血管病形势更严峻。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强调了“全民健康”的发展战略,坚持以基层为重点,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2]。
对危险因素的一级预防措施可有效延缓或避免心血管事件发生,降低心血管病发病率和病死率。
西方国家心血管病的病死率下降,其中40%~70%归因于危险因素控制[3]。
我国基层,包括社区和农村人口基数庞大,对动脉硬化疾病的早期发现和识别有重要意义。
生活方式干预和危险因素防控是心血管病一级预防的核心,也是心血管病防控体系的关键。
近年,国内外制定了多部相关专家建议、共识和指南[3],但针对基层医生心血管危险因素进行有效、简洁、可操作的评估、干预方法和建议仍较少,目前的现状是普通人群对一级预防不重视,对二级预防管理不达标。
因此,本专家共识参照国内外的人群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研究证据、相关专业学会指南而制定,旨在指导我国基层心血管病风险评估工作,促进基层医务人员对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管理和风险评估意识,以危险因素控制为基础、以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发现和识别为转折点,预防和阻断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和发展。
1 心脑血管病常见危险因素1.1 吸烟虽然中国居民吸烟率已呈下降趋势,但目前仍有3.16亿人吸烟,男性吸烟率高达52.1%。
同时有7.4亿人受二手烟危害,其中儿童约1.8亿。
主动和被动吸烟均增加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风险,且呈剂量依赖关系[4-5]。
2016年吸烟造成我国246万人死亡,我国面临的控烟形势严峻。
此外,我国有3.1%的人使用过电子烟,0.5%的人仍在使用[6]。
运动相关心血管事件风险的评估与监测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
运动相关心血管事件风险的评估与监测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近年来,随着健康中国建设、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通过健身促进健康的意识日渐增强,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持续增长。
城乡居民个性化运动健身的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对耐力性运动项目(如长跑/马拉松、游泳、自行车等)的热情高涨。
运动是心血管疾病预防、治疗、康复非常重要的策略和措施,适量的体力活动能够提高心肺耐力、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及全因死亡率。
虽然在参与运动时发生心肌梗死、心原性猝死(SCD)等严重心血管事件概率很低,但当年龄偏大、有基础性疾病、选择了不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在不合适的时间点运动或者进行了较高强度、较长时间运动时,还是有一定的发生风险,且一旦发生往往会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
因此,需要出台评估运动时心血管风险的技术指南或规范,引导人民群众科学运动健身、有效降低严重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心血管健康与科学运动分会组建了专家组,邀请运动生理学、运动康复、心血管内科学、急诊医学、微电子/网络科学、临床流行病学及大数据分析等领域专家,广泛检索国内外相关研究最新数据和证据,针对我国城乡居民运动健身实际情况,经分工撰写、集体讨论和反复论证,编写了《运动相关心血管事件风险的评估与监测中国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
《共识》分为五个部分,包括背景、运动相关心血管健康风险分层、运动人群的心血管风险评估、运动时心血管健康风险监测和紧急措施、政策建议。
本《共识》强调专业性、示范性和可操作性,旨在为相关机构开展城乡居民运动相关心血管风险的评估和监测提供技术指导。
期望《共识》能切实减少运动相关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有效保障耐力性运动和 (或)赛事的安全,服务我国全民健身事业发展,助力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目标的实现。
一、共识背景1.1 体力活动有益健康众所周知,久坐行为与人群的全因死亡率、心血管发病率和死亡率、2型糖尿病发病率以及结肠癌和肺癌等肿瘤的发病率升高直接相关。
2023中国心血管疾病患者居家康复专家共识(最全版)
2023申国心血雷疾病患者居家康复专家共识(最全版)心血管疾病(CVD)是全球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在中国约有3.3亿CVD患者,这亟需有效策略来管理CVD并改善患者预后。
心脏康复是一种墓于循证证据,采用患者健康教育、认知行为改变相运动训练等干预来改善CVD患者预后的综合干预措施,已被证实可以有效减少CVD患者再入院率、死亡率、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并改善与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是现代CVD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心脏康复中心的门诊心脏康复真安全性和有效性己被证实,在2018年全球约再55%的国家及地区提供了心脏康复项目,但真转诊率、参与率以及完成率都不甚理想。
据美国医疗保险系统数据显示,2007~2011年出院患者中参与心脏康复者仅占16.3%。
美国一项关于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的注册研究显示,2007~2010年,62.4%的患者被转诊至心脏康复,而真中32.6%参与了至少一次心脏康复,参与者中仅约一半患者完成了26次以上原复。
我国人口基数大,开展心脏康复的医院数量为13.2家/1亿人口,且由于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只手言少数符合条件的患者可以参加门诊心脏康复,参与率及完成率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一项新研究显示,2017~2019军参与门诊心脏康复治疗的患者中完成24次以上康复次数者仅占18.7%。
鉴于此,当前迫切需要有效策略来提高患者的参与度,而居家心脏康复(home-basedcardiacrehabilitation , HB C R)则是目前国际认可的潜在策略之一。
HBCR医疗模式是心脏康复不可或缺的环节,与卫生机构的心脏康复中心共同形成连续的心脏康复医疗体系,主要提供以家庭为场景的、以长期乃至终身康复指导而进行的医疗服务,使患者尽可能地恢复正常心肺功能、参加社会活动和提高生活质量。
2019牢美国心血管与肺康复协会( M C VP R)、美国心脏协会(AHA)、美国心脏病学会(ACC)联合发表的《基于家庭的心脏康复科学声明》,推荐一部分低危患者居家进行心脏康复。
2023年中国心血管疾病专家共识意见
2023年中国心血管疾病专家共识意见根据中国心血管疾病专家的共识意见,以下是2023年中国心血管疾病的相关观点:1. 心血管疾病现状:中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和脑卒中等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类型。
2. 预防与控制策略:预防是心血管疾病管理的重要方式。
促进健康生活方式,包括合理膳食、适度运动和避免吸烟,有助于预防心血管疾病。
另外,定期体检、有效治疗高血压和控制血脂水平也是重要的控制策略。
3.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个体差异,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心血管疾病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症状以及有无合并症等因素进行个体化的选择。
4.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在心血管疾病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
根据不同类型的心血管疾病,选择适当的药物治疗方案,同时注意用药的安全性和副作用。
5. 高效治疗手段: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手段不断更新,包括介入治疗、外科手术和药物治疗等。
在选择治疗手段时,应综合考虑患者病情、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等因素。
6. 重症治疗:对于重症心血管疾病患者,综合护理和重症监护应是治疗的重点。
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和监测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和救治率。
7. 长期管理与康复:心血管疾病患者需要进行长期的管理和康复。
定期随访、药物管理、生活方式指导和心理支持等都是重要的管理措施。
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代表2023年中国心血管疾病专家的共识意见,对于具体情况应请教医生或专业人士的意见。
2023年中国心血管疾病专家共识意见(完整版)根据中国心血管疾病专家的共识意见,以下是2023年中国心血管疾病的相关观点:1. 心血管疾病现状:中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和脑卒中等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类型。
2. 预防与控制策略:预防是心血管疾病管理的重要方式。
促进健康生活方式,包括合理膳食、适度运动和避免吸烟,有助于预防心血管疾病。
另外,定期体检、有效治疗高血压和控制血脂水平也是重要的控制策略。
《老年心血管疾病合并衰弱评估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3》要点解读
心内科
2023/09/21
目录
心血管疾病合并衰弱概述心血管疾病合并衰弱的评估方法及流程心血管疾病合并衰弱的临床管理
2
1.心血管疾病合并衰弱概述
流行病学、发病机制、预后
1.心血管疾病合并衰弱的流行病学
4
由于不同研究采用的衰弱评估方法不尽相同,国内外研究所报道的CVD合并衰弱的患病率差异较大。据报道,我国高血压患者衰弱检出率在13.1%~47.1%,冠心病患者衰弱检出率在19.9%~68.2%,老年心房颤动患者衰弱检出率为18.2%~40.2%,心力衰竭患者衰弱的检出率约为50%。国外有研究显示瓣膜性心脏病患者衰弱的检出率为20%,国内尚未见相关报道。
20
循证医学证据表明,“房颤结构化ABC管理”可显著降低AF合并衰弱患者的卒中、大出血、MACE 和医疗成本:➤A ( anticoagulation /avoid stroke,抗凝/避免卒中) : 除低风险患者外,其余患者均应接受抗凝治疗,以预防脑卒中的发生。➤B( better symptom management,症状管理) : 采用以患者为中心的、以症状为导向的临床决策来控制心率或节律,以更好地管理症状。➤C ( comorbidities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 management,心血管危险因素和合并症的管理) : 管理合并症/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心力衰竭、心肌缺血、睡眠呼吸暂停等疾病的管理;改善生活方式,包括减肥、规律运动、减少饮酒或使用兴奋剂、预防心理疾病等。
谢谢观有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衰弱筛查和评估;✔经评估确定为衰弱的老年高血压患者,收缩压控制目标为<150 mmHg,但尽量不低于30mmHg。
简易查表法进行心血管病总体危险评估(附件1)
第一步:根据个体 7 个危险因素(年龄、性别、收缩压、体质指数、总胆固醇、吸烟和糖 尿病)的水平给予评分(表一);
表一:
根据个体危险因素给予评分
因素
得分
因素
得分
男性
女性
年龄(岁)
年龄(岁)
35
0
35
0
40
1
40
1
45
2
45
2
50
3
50
3
55
4
≥60 每增加 5 岁加 1 分
35~
0.3
0.1
40~
1.4
0.4
40~
0.4
0.1
45~
1.9
0.5
45~
0.6
0.2
50~
2.6
0.7
50~
0.9
0.3
55~59
3.6
1.0
55~59
1.4
0.5
注:平均危险是指同年龄所有人的平均发病危险。最低危险是指同年龄人中收缩压<120Hg, 体质指数<24kg/㎡、总胆固醇<3.64mmol/L(140mg/dl)、不吸烟且无糖尿病的发病危险。
收缩压(mmHg)
55
4
≥60 每增加 5 岁加 1 分
收缩压(mmHg)注:1 mmHg=0.133kpa
<120
-2
<120
-2
120-
0
120-
0
130-
1
130-
1
140-
2
140-
2
160-
5
无症状HUA患者
无症状HUA患者专家共识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合并心血管疾病诊治建议中国专家共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胡大一血尿酸水平升高与体内核酸代谢异常和肾脏排泄减少相关,正常情况下血液中尿酸盐饱和度为 6.7mg/dl,国际上将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 HUA)的诊断标准定义为血尿酸水平男>420umol/l(7mg/dl), 女>357umol/l(6mg/dl),没有发作痛风的HUA称为无症状HUA。
HUA常与传统的代谢性心血管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脂血症、2型糖尿病、肥胖、胰岛素抵抗等伴发,因此长期以来HUA仅仅被认为是代谢异常的一种标记。
近20年来10多个前瞻性大规模临床研究,约10万例以上的观察对象,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证实HUA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目前尚没有循证证据显示降低血尿酸可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所以指南没有把HUA列为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但鉴于高尿酸与血管、心脏、肾脏不良预后密切相关,降尿酸治疗有望成为一种心血管疾病防治的新途径。
2002年日本痛风核酸代谢协会在全球第一个提出,对无症状HUA应根据心血管危险因素或并存的心血管疾病给予分层治疗。
我国存在着大量合并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或缺血性心脏病的无症状HUA患者,临床医生对无症状HUA 如何处理观点不一致,无症状HUA是否有治疗的必要性,治疗标准如何确定,是目前有待解决的问题。
为此,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就HUA和心血管疾病的关系以及治疗的必要性进行广泛讨论,最终达成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合并心血管诊治建议中国专家共识。
一.H UA的流行病学从欧美发达国家的流行病学数据看,HUA 患病率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提高而增加,与糖尿病、高血脂症有着相似的流行趋势,提示HUA 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我国的流行病学资料支持这一推论。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方折等调查显示中国男性HUA的患病率为 1.4%,女性为1.3%。
《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2010(终稿)解读二
22
14
• • •
二、靶器官的损害 (T0D). 1、左心室肥厚: 超声心动图或X线 。 2、动脉璧增厚 :颈动脉超声IMT>0.9mm或 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的超声表现 . 3、血清肌酐轻度升高,男性115~133umol/L (1. 3~1 . 5md/dL) ,女性 107~124umo /L (1. 2~1 . 4mg/dL) 。 4、微量白蛋白尿。尿白蛋白30~300mg/24h。白蛋白/肌酐比:男 >2.5mg/mmol,女>3.5mg/mmol。
19
(二)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
• 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G-LMT) • C-IMT≥0.9 mm确定为内中膜增厚。在测量C-IMT 之前,应先检测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情况,选择 没有斑块处测量C-IMT。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 C-IMT和颈动脉硬化斑块是心脑血管事件危险性 的独立预测指标。C-IMT每增加0.1mm,患者发 生心肌梗死的危险性增加11%。该指标可用于评 估整体心血管危险水平。
•
•
15
• 糖尿病 • 糖尿病空腹血糖≥ 7. Ommol/L (126mg/dl) • 餐后血糖≥ 11. 1mmol/L (200mg/dl)
16
•
1、脑血管病 :缺血性卒中、脑出血 、短 冠状动脉血运重建 、充血性心力衰竭 . 3、肾脏疾病 、糖尿病肾病 、肾功能受损、血清肌酐、男 性>133umol/L (1. 5mg/dL) 、女性>124umol/L (1. 4mg/dL) 、蛋白尿 (>300m9/ 24h) 。 4、外周血管疾病 –视网膜病变:出血或渗出,视乳盘水肿 。
2
3
性别不同,用表有区别
你可以看到有连个相似的表,分别以性别为区分,男性一个表,女性一个表,这是由于男 性与女性在临床上的指标有部分差异的缘故,所以要区别开。
立足综合预防 有效应对危机——《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正式发布
・
1 9・ 01
・
热、t 关 注一 ・ , 点、 、, t, , — t’ -
立足 综合 预 防 有 效 应 对 危 机
— —
《 心血 管疾病 一 级预 防 中 国专 家共识 》 正 式发 布
【 关键词 】 心血管 ; 防;共识 预 【 中图分类号】R533 【 . 文献标识码 】D 【 4 文章编号 】10 — 91 (00 7 11 一 1 0 8 57 21 )0 — 09 O
理地进行 心血 管疾病 的一级预 防。 李小 鹰教 授还指 出 :临床上 ,阿司匹林是国内外 相关指南 推荐 的惟 一的心血管 一级预 防抗血小板用药 ,其在 临床应用 已 近百年 ,证据充分 ,最近证实 :用于一级预防可使严重心血管 病事件减少 1% ,非致命 性心肌梗 死相对 风险降低 2 % ,而 2 0 且经济效益 比十分突 出。 2 立足 综合预 防 我们 了解到 ,仅 以心血 管疾 病 的 “ 大户 ”——动脉 粥样 硬化性疾病来说 ,它所涵盖的冠心病 、脑卒 中、腹 主动脉瘤和 外周动脉疾病 ,是心血管 疾病致残致死 的主要原因。令人遗憾 的是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 目前 还无治愈的方法 ,凸显出一级
于亚临床阶段 时采取预防措施 ,控制或减少心血管疾病危险 因 素 ,预防心血管事件 ,减少群体发病率。在致残致死的心血管 疾病 中 ,7 % 以上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 病。据最新的流行病学 5 数据表明 ,我 国糖尿病患病率接近 1% ,达 到 94 0 2 0万人 ,血 脂异常及高血压人群分别 达到 2亿 ;仅仅维 持此危 险因素水平
《 共识》 不但 为阿司匹林 的临床应用提供 了更为客 观的依 据。为了扎 实推进 《 识》 对 临床治疗 的有效指 导 ,胡大 一 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症状成年人心血管病危险评估中国专家共识心血管病(包括冠心病和脑卒中)严重危害着国人健康,因心血管病而致残致死的患者中,超过75%为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所致。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漫长,早期病变发生于儿童时期,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发病于中老年期,甚至在青壮年时期[1-2]。
其中冠心病和脑卒中首次发病就可致残或致死。
因此,有必要对特定人群进行危险评估,识别心血管病的高危人群,并进行干预,以降低其心血管病危险,预防心血管事件。
为此,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邀请了相关专家,参照美国《2010年ACCF/AHA无症状成年人心血管病危险评估指南》[3]、《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4]和《心血管病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5]等文献,并结合我国近年来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撰写了无症状成年人心血管病危险评估中国专家共识。
目的是采用具有循证医学证据的临床指标、实验室指标和无创检测技术指标,对目标人群进行心血管病危险评估。
本共识的目标人群是没有心血管病症状且未诊断心血管病的成年人(以下简称无症状成年人)。
本共识不适用于下列人群:疑诊心血管病者;已确诊心血管病者(包括心绞痛、心肌梗死、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已确诊为外周动脉疾病及脑血管病者。
1 应用“传统危险因素”进行总体危险评估心血管病是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实际上,仅存在单一危险因素的情况少见,更多的是并存多种危险因素,而且心血管病的危险也取决于同时具有的危险因素数目及其程度。
因此,心血管病防治应控制心血管病的总体危险(Global risk),即一段时间内(通常为10年),某个体发生某类心血管事件的可能性[6]。
本共识推荐应基于“传统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超重与肥胖、吸烟、血压、总胆固醇水平和糖尿病等),并根据我国大型队列研究结果建立的心血管病总体危险评估工具,进行危险评估[4]。
进行总体危险评估的具体方法可通过简易查表法(具体步骤见附件-1);也可以通过登录中国心血管病防治信息网,将具体情况输入计算界面,由计算机计算得到(网址:/)。
根据上述方法,可以计算出某人10年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的绝对危险值(%)。
根据数值可分为:低度危险(缺血性心血管病10年发病危险<10%)、中度危险(缺血性心血管病10年发病危险10%~20%)和高度危险(缺血性心血管病10年发病危险>20%)。
建议:对无症状成年人进行心血管病危险评估时,建议根据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超重与肥胖、吸烟、血压、总胆固醇水平和糖尿病等),采用本共识推荐的总体危险评估方法,进行总体危险评估。
总体危险评估可以量化无症状者的心血管病危险,之后可针对其具体的危险因素进行干预[7]。
2 心血管病家族史在危险评估中的价值心血管病家族史(Family history)是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8]。
具有早发冠心病家族史(男性一级亲属发病时<55岁,女性一级亲属发病时<65岁)的人,其发生冠心病的危险是无家族史的1.5~1.7倍。
亲缘关系越近,患病时间越早,亲属患冠心病的危险性也越高。
家族史能影响心血管病的危险分层。
美国弗雷明翰心脏研究发现,在预测公式中加入阳性家族史,能明显提升心血管病的预测能力,尤其是心血管病中度危险者[9]。
建议:对所有无症状成年人进行心血管病危险评估时,应详细了解其心血管病家族史,特别是冠心病和脑卒中,并建议有心血管病家族史者改善生活方式,纠正危险因素[7、10]。
3 “新型”危险评估指标近年来,心血管病的“新型”危险评估指标越来越多,如C-反应蛋白、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利钠肽、白介素类(如IL-6)、髓过氧化物酶、血清淀粉样蛋白A、血管细胞间粘附分子、可溶性CD40配体、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脂蛋白(a)、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胱抑素C等。
本共识仅介绍研究证据较多的几种指标。
3.1 C-反应蛋白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是一种非特异性的急性时相蛋白,正常情况下,血液中CRP水平较低(<1mg/L),但在感染、损伤、缺血和坏死等情况下,血液中CRP 水平可显著升高。
目前关于CRP水平的测定,不仅能做到快速定量,而且即使CRP水平很低,也能检测到。
尤其是高敏CRP(hs-CRP)检测技术的广泛应用,使我们不仅可了解急性炎症反应的程度,也可预测今后冠心病事件的危险。
炎症反应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有关,一些炎症标志物水平升高标志着心血管病发病危险增加。
Meta分析显示,CRP水平与冠心病事件正相关[11]。
CRP水平升高也与其他心血管病,如卒中、外周动脉疾病、心力衰竭、心房颤动、猝死以及全因死亡相关[12-13]。
但对于CRP是否可进一步改善心血管事件的预测模型,目前仍存在争议。
检测特定人群的CRP水平,如缺血性心血管病10年发病危险6%~20%的人群,有一定价值。
建议:1. 对无症状成年人进行心血管病危险评估时,建议对于满足下列所有条件的人群测定CRP水平[14]:● ≥50岁的男性或≥60岁的女性,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低于130 mg/dL(3.36 mmol/L);●未接受降脂、激素替代或免疫抑制剂治疗;●无糖尿病、慢性肾脏病或严重感染。
2. 对于无症状中度危险的≤50岁男性或≤60岁女性,在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时,如有必要,可以测定CRP水平[10、15]。
3.对于无症状高度危险的成年人,在心血管病危险评估时,不推荐测定CRP水平[16]。
4.对于无症状低度危险的≤50岁男性或≤60岁女性,在心血管病危险评估时,不推荐测定CRP水平[10、15]。
3.2 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HbA1C)不仅可用于诊断糖尿病和评估血糖控制情况,近年来的研究也发现,HbA1C水平与心血管病危险相关。
对于没有确诊为糖尿病的普通人群,HbA1C水平每升高1%,校正的冠心病患病危险增加40%[17]。
与包含传统危险因素和空腹血糖的预测模型相比,包含HbA1C水平的预测模型可改善心血管病的预测能力、危险识别和危险分层[18]。
建议:未确诊糖尿病的无症状成年人,在进行心血管病危险评估时,如有必要,可以检测HbA1C。
3.3 尿微量白蛋白尿微量白蛋白(Microalbuminuria,MAU)是指尿中白蛋白轻度升高,尿常规中又未检出蛋白尿的阶段,如尿白蛋白排泄量30~300mg/24h或20~200mg/min、尿白蛋白水平20~200 mg/L、尿白蛋白肌酐比2.5~25mg/mmol(男性)或3.5~25mg/mmol(女性)。
出现MAU表明了糖尿病和高血压患者肾脏早期受损,也预示着肾脏和心血管系统已发生了早期的病变。
无论是否合并糖尿病,MAU水平均提示心血管病危险增加。
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与MAU水平相关。
Meta分析发现,在校正传统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后,蛋白尿和冠心病危险存在量效关系[19]。
建议:1.有高血压或糖尿病的无症状成年人,在评估心血管病危险时,推荐检测MAU。
2.没有高血压或糖尿病的中度危险的无症状成年人,在评估心血管病危险时,如有必要,可以检测MAU。
3.4同型半胱氨酸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是蛋氨酸去甲基后形成的一种含硫氨基酸。
血浆HCY水平升高是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高血压和高HCY血症可协同增加心血管事件危险。
两种情况并存时,心血管事件危险明显增加[20]。
高血压合并高HCY血症称“H型高血压”,我国高血压人群中,有75%合并高血压和高HCY血症者,“H型高血压”可能是导致我国脑卒中高发的原因之一。
血浆HCY水平升高也是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在已出现肾脏、视网膜等血管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中,HCY水平明显升高。
高HCY血症也促进了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因此,了解糖尿病患者的HCY水平,有助于评估其预后。
但目前尚没有充分的证据证实将血浆HCY水平加入传统心血管病危险预测模型后,可增加预测效能。
建议:1. 有高血压的无症状成年人,在评估心血管病危险时,建议检测血浆HCY水平。
2、有糖尿病(不伴有高血压)的无症状成年人,在评估心血管病危险时,如有必要,可以检测血浆HCY水平。
4 心脏和血管无创检测技术4.1 静息心电图静息12导联心电图诊断心血管病不但简易有效,还可预测无症状成年人的心血管事件和死亡[21]。
在无明显疾病的年轻人群中,某些心电图异常可预测心脏性猝死。
心电图中的异常Q波可发现“无症状性”心肌梗死。
心电图上的左心室肥厚,提示心血管病危险增加[22]。
建议:1.有高血压或糖尿病的无症状成年人,在评估心血管病危险时,推荐静息12导联心电图检查。
2.无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无症状成年人,在评估心血管病危险时,如有必要,可以进行静息12导联心电图检查。
4.2 运动心电图运动心电图负荷试验不但可常用于诊断冠心病,其中一些特殊发现也与今后的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率相关[23]。
ST段变化反映了缺血程度,但不能准确预测冠心病事件的危险。
非心电图指标对于预测冠心病事件的危险具有重要价值。
运动耐量预测能力最强。
随运动负荷量的增加,血压下降也预示着冠状动脉病变或左冠状动脉存在严重病变。
运动时心率无明显增快者不良事件增加,可能与心脏变时功能差有关。
运动后,正常人的心率迅速减缓,是副交感神经状态正常的反应,被称作心脏复率。
在大规模人群研究中,心脏复率异常与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相关。
在心脏复率过程中若出现频发心室异位激动,也反应了副交感神经系统功能异常,远期死亡危险增加[24]。
建议:有中度危险的无症状成年人,在评估心血管病危险时,如有必要,可以进行运动心电图检查,特别要关注运动试验期间的一些非心电图指标(如运动能力和反映自主神经功能变化的指标)。
4.3 超声心动图发现左心室肥厚提示了高血压的靶器官受损,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室肥厚的敏感性优于心电图。
病理性左心室肥厚与心血管病事件升高有关,左心室质量指数每增长39 g/m2,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将增加40%[25]。
因此,左心室肥厚可用于预测心血管事件(包括卒中)和全因死亡。
与偏心性肥厚相比,向心性肥厚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更高。
但左心室肥厚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左心室肥厚可发生于生理情况下(如运动员和孕妇);超声心动图对左心室肥厚测量的方法学以及对左心室肥厚诊断的标准尚不统一;评估普通人群的心血管病危险时,没有证据显示超声心动图有获益。
因此,不建议应用超声心动图预测不伴高血压的无症状成年人的心血管事件。
建议:1.有高血压的无症状成年人,在评估心血管病危险时,推荐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室肥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