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剂之完整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药剂之普济方
第一章绪论
1.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等内容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
2.剂型:将原料药加工制成适合于医疗或预防应用的形式。
3.制剂:根据标准规定的处方,将原料药物加工制成具有一定规格的药物制品。
4.中药药剂学的发展
夏商时代:药酒,曲(酵母)
商汤时期:伊尹首创汤剂,总结出《汤液经》,是我国最早的方剂与制药技术专著
春秋战国:我国现存第一部医药经典著作—《黄帝内经》
秦汉时期:《五十二病房》-丸剂东汉-《神农本草经》-丸剂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10多种剂型,赋形剂,炮制
晋唐时代:晋葛洪-《肘后备急方》-首次提出“成药剂”
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
《新修本草》-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两宋时代:《太平惠民和局方》-我国历史上由官方颁发的第一部制剂规范
明清时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剂型近40种
吴尚先-《理瀹骈文》-外治法专著
5.中药药剂工作依据:《中国药典》——最高法定技术标准,有法律约束力
国外药典仅供参考,无法律约束力
《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
《药品经营管理规范》(GSP)
《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
《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GCP)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
6.剂型的分类:
按发展历程:传统剂型、现代剂型
按物态:固体、半固体、液体、气体
按制法:浸出制剂、无菌制剂
按给药途径和方法:经胃肠道给药、不经胃肠道给药(注射、皮肤、黏膜、呼吸道)
按分散系统:真溶液类、胶体溶液类、乳浊液类、混悬液类、气体、固体
7.剂型的选择原则?:根据防治疾病需要
根据药物及其成分性质
根据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特性
根据生产条件和制剂的基本要求
第二章制药卫生
1.空气洁净度:数值越大,洁净度越低
2.层流洁净技术可使空气达到高洁净度
3.F0值的物理意义:Z值为10℃时,一定灭菌温度(T)产生的灭菌效果与121℃
产生的灭菌效力相同时所相当的时间。
4.按药典规定,注射剂灭菌F0≥8min
5.灭菌效率最高的方法是热压灭菌法
6.影响湿热灭菌的因素:
1)不同细菌的不同发育期与数量:对热的抵抗力:芽孢>繁殖期>衰老期;
数量越少,灭菌越快
2)灭菌温度与灭菌时间:高温缩短灭菌时间,低温延长灭菌时间,都增加药物分解量
3)蒸汽的性质:饱和蒸汽热含量较高,潜热大,穿透力大,灭菌效力高
湿饱和蒸汽带有水分,热含量较低,穿透力大,灭菌效力较低
过热蒸汽温度高,但穿透力差,灭菌效率低
4)介质的性质:制剂中含有营养物质,如糖类、蛋白质,能增强细菌的抗热性5)介质PH值:中性环境耐热性最好,碱性次之,酸性不利于细菌的发育
6)被灭菌物品的种类、大小、灭菌载量和装载方式
7. 防腐剂:
1)苯甲酸与苯甲酸钠PH4以下时防腐作用较好,用量范围:0.1%~0.25%
2)对羟基苯甲酸酯类(尼泊金类):甲酯,乙酯,丙酯,丁酯,用量范围:
0.01~0.25%
3)山梨酸:对霉菌和酵母菌的抑制力强,在酸性水溶液(PH4.5)中效果较好,常用量为0.05%~0.2%
4)20%乙醇防腐作用好,中性或碱性溶液中需25%乙醇才能防腐
5)季铵盐类:洁尔灭、新洁尔灭、杜灭芬(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第三章中药制剂的原辅料
1. 原料的分类:中药饮片
植物油脂:植物挥发油、植物脂肪油
中药提取物:总提取物(流浸膏、浸膏、干浸膏)、有效部位、
有效成分(有效成分单体)
2. 药用辅料:指生产药品和调配处方时使用的赋形剂和附加剂。
第四章粉碎,筛析和混合
1.串油粉碎:处方中大量含油脂性药料。桃仁、杏仁、牛蒡子、核桃仁串料粉碎:大量含粘液质、糖分或树枝等成分的“粘性”药料
麦冬、熟地、肉苁蓉、枸杞子、黄精
蒸罐粉碎:使药料由生变熟、增加温补功效,同时经蒸制的药料干燥后便于粉碎
新鲜动物药、需蒸制的植物药:乌鸡、鹿肉、地黄、何首乌打潮:粉碎麝香时常加入少量水
水飞法:朱砂、珍珠、炉甘石
2.
3. 粉末分等
最粗粉:1号筛,3号-20%
粗粉:2号筛,4号-40%
中粉:4号筛,5号-60%
细粉:5号筛,6号-95%
最细粉:6号筛,7号-95%
极细粉:8号筛,9号-95%
4. 混合机理:切变混合:由于粉粒体各层之间的速度差而发生的各粉粒层之间
的剪切分离,伴随发生的混合。如:研磨混合
对流混合:由于容器自身或浆叶的旋转造成粉粒体大范围从一处向
另一处移动。如:V形混合筒
扩散混合:由于相邻粉粒体相互交换位置而引起的局部混合。搅
拌混合
5. 混合的方法:搅拌混合,研磨混合,过筛混合
6. 混合的影响因素:
组分比例相差悬殊——等量递增法
组分药物密度相差悬殊——先混密度小的
组分的色泽相差悬殊——打底套色法
组分药物粒度分布相差悬殊——先混粒径大的
有液体组分——用处方中其他组分吸收该液体,常用稀释剂有碳酸钙、蔗糖、Glc
因混合摩擦而带电的粉末——加少量表面活性剂、用润滑剂做抗静电剂
7.粉体:细小固体粒子的集合体
8.几何学粒径:用显微镜看到的实际长度的粒子径
有效粒径:用沉降法求得的粒子径
比表面积粒径:用吸附法和透过球法求得的粉体的单位表面积的比面积
9.粉体的密度:
真密度:单位体积颗粒的质量(不含颗粒内和颗粒间的体积)
粒密度:不包括颗粒间空隙体积,但包含颗粒内部空隙体积的密度。
堆密度:单位总体积颗粒的质量(含颗粒内和颗粒间的体积)
10.休止角:指一堆粉末的表面与平面间可能产生的最大夹角,休止角越大,流
动性差
11.接触角越小,润湿性越好
12.CRH(临界相对湿度)越大,吸湿性越差
第五章浸提,分离,精制,浓缩与干燥
1.浸提的过程:浸润与渗透阶段;解吸与溶解阶段;浸出成分扩散阶段
2. 影响浸提的因素:
①药材粒度:适宜粒度。
不宜用过细粉末:①吸附作用增强,影响扩散速度。②浸出杂质多。③操作困难。
②药材成分:小分子成分易浸出,易溶性物质易浸出。
③浸提温度:温度升高,浸出效果提高,制剂稳定性好;浸出杂质增多,易出现沉淀或浑浊,影响制剂质量和稳定性;使不耐热成分、挥发性成分分解、变质或挥发散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