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马政问题
一个言官的一篇文章,导致百年王朝缺少优秀战马,这个人写了什么
一个言官的一篇文章,导致百年王朝缺少优秀战马,这个人写了什么宋朝军事力量孱弱早已深入人心,尤其是北宋一百多年历史中,对外作战大多“拉胯”,胜是小胜,败是大败,在战略决战层次下几乎没有赢过。
对于北宋军事的孱弱,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马。
宋朝不但缺少马匹,而且马匹品种低劣,不适合骑兵作战,远不如北方辽国、西夏和金国的战马强健有力。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样的,而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恰恰是宋朝人自己“作死”导致的。
北宋初年有一个“老学究”写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影响北宋百年马政,是导致马匹质量下降的罪魁祸首之一。
这篇文章叫《记马》,作者是王禹偁,今天我们就说说这篇文章以及它的影响。
王禹偁是北宋初年的名臣,他以科举进仕,在朝堂上以敢于直言进谏著名,从其一生来看,他是典型的“言官”。
这个言官为什么就能影响宋代马匹质量一百多年呢?王禹偁的《记马》讲了这么一个故事,传说北宋初年的重臣符颜卿喜欢养马,有一次,符颜卿命人将一匹年轻的公马蒙住眼,然后将它与自己的母亲交配。
事后这匹公马发觉,愤怒自尽,它的母亲也自尽而死。
王禹偁在文章最后说:畜生尚且知道伦理,宁愿以死明志也不违背天道,人类又怎么能强迫马去违背伦理呢?这篇文章其实体现了一个养马的重要问题:回交。
所谓回交,用专业术语表达就是:由子一代和两个亲本的任意一个进行杂交的方法。
回交是很多动物养殖的关键,它是科学。
养马是一门学问,通过回交、杂交的方式才能实现优良马种后代基因的稳定。
畜生与人毕竟不同,不能相提并论。
有宋一代,言官的影响力很大,王禹偁作为言官的代表人物更是如此,他的《记马》代表相当一部分不懂养马的儒生的观点。
中国自汉唐以来就掌握了先进的育马技术,中国马匹品种优良,但是到了宋代中国马的素质却大幅度倒退,除了北宋马政问题,拒绝回交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王禹偁等言官从儒家伦理角度出发,将人伦硬套到畜生身上,看似道貌岸然,其实误国误军。
当然,北宋缺少优良战马,马匹素质低劣还有别的原因,比如北宋马政的弊端,养马者疏于管理,还有北宋自己低能软弱,连续丢失北方优良马场等原因。
宋代“券马”初探——由《文昌杂录》中一则条目谈起
真 正 意义上 的 市 马 , 要 还 是 直 接 与 少 数 民族 交 主
易马 匹 的“ 马” “ 马” 省 和 券 。
“ 马” 券 的具 体操 作 流程 是 怎样 的呢 ?
在《 宋会要》 对于“ 马” 中, 券 过程有这样 的阐
5 ・ 0
述 :每 蕃 汉 商 人 聚 马 五 七 十 匹 至 百 匹 , 之 券 。 “ 谓 每 匹至 场支 钱一 千 , 程 给 以 当粟 , 领 续食 至 京 逐 首 师, 礼宾 院又 给 十 五 日, 镐 设 酒 食 之 费 , 诣 估 并 方 马 司估 所 直 , 支 度 支 钱 帛, 有 朝 辞 分 物 锦 袄 以 又 子 、 腰 带 。 以 所 得 价 钱 市 物 , 公 凭 免 沿 路 征 金 给
中 图 分 类 号 :2 5 K 3
收稿 日期 :0 l 0 0 2 1 一 6— 2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6 4—13 (0 )4— 0 0— 3 17 3 l 2 1 0 0 5 0 1
作者简介 : 周钥 (9 7一) 女 , 东济 南 人 , 京 师 范 大 学历 史 学 院硕 士研 究 生 。 18 , 山 北
宋 代 “ 马 ” 探 券 和
— —
由《 昌杂录》 文 中一则条 目谈起
周 碉
( 北京师范大学 历史学院 ,北京 10 7 ) 0 8 5
摘 要 : 宋代 马政 中 , 马 分 为 四种 方 式 : 马 、 马 、 社 和 括 买 。 其 中 “ 马 ” 于 实行 时 间 不 长 , 到 市 券 省 马 券 由 受
治者都十分 重视本朝 的马政体 系建 设 , 图 以完 备 试 的马政制度 来强化王朝 的军事力量 , 固统治 。 巩
宋代中央马政机构及其职能演变
宋代中央马政机构及其职能演变作者:刘振宇来源:《西部学刊》2018年第05期摘要:宋代飞龙院、天厩院、骐骥院、群牧司、太仆寺和驾部都曾管理马政,中央马政机构及其职能随着形势和对战马的需要等在不断发生变化。
从相关资料可以发现,宋代中央马政机构由宋初时期的分权制衡逐渐走向统一,其军事化色彩也愈加浓厚。
关键词:宋代;中央马政机构;职能;变迁中图分类号:K24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18)05-0032-02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逼迫后周恭帝禅让帝位,建立了宋朝。
宋朝建立之初多承袭后周的制度,中央马政机构为左右飞龙院、太仆寺和驾部。
这些中央机构共同履行马政管理权,且其职能也在一直发生着变化。
从笔者掌握的资料来看,学界主要是对宋代单一中央马政机构沿革进行研究,对宋朝中央马政机构及其职能演变等问题尚未深入研究。
中央马政机构职能变迁与宋代的政治、军事关系十分密切,通过对中央马政机构的研究可以窥探宋代政治、军事的变化状况。
之前学界没有将宋初期的飞龙院、天厩院和骐骥院当做中央马政机构来看待,但笔者在搜集整理资料并进行研究之后认为,飞龙院、天厩院和骐骥院在宋初实际上发挥着中央马政机构的职能。
一、飞龙院、天厩院和骐骥院及其职能演变宋初,中央马政机构有左、右飞龙院二院,由左、右飞龙使负责管理。
唐朝曾在许多州设立牧监来养马,五代时期各朝也多承袭唐朝的制度,但由于中央政权衰微,各地割据势力争雄,加之战乱频繁,导致宋初出现“时诸州监牧多废,官失其守,国马无复孳息”的情况。
为解决缺马的问题,宋太祖“始置养马二务,又兴葺旧马务四,以为放牧之地”,并“分遣中使诣边州岁市马”[1]371。
新设立的养马务隶属左、右飞龙院,左、右飞龙院因此获得了初步的发展。
后又设置左、右教骏营来牧养、看守国马,设置骑御马左、右直来负责御马的使用,使飞龙院的职能得到进一步增加。
马匹数量的增加,推动了养马机构的发展,也推动了马政管理机构的变革。
北宋熙宁变法时期的“保马法”
北宋熙宁变法时期的“保马法”本文从政治、地理、军事、贸易和经济五个方面分析了保马法实施的社会历史背景;从缓解马匹匮乏的困境,安定军心、稳定社会治安、攘外安内战争的胜利和加强中央集权四个方面阐述了保马法实施后的效果作用;从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失去最高统治者的支持和内部意见分歧三个方面阐明了保马法失败的原因。
标签:王安石;熙宁变法;保马法;马政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实现富国强兵,“鞭笞四夷,尽复唐之故疆” [1]。
而战马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基础。
所以,在熙宁变法中王安石制定实施了保马法。
一、保马法实施的社会历史背景(一)监牧制度存在的弊端北宋在实行保马法之前一直沿袭唐末旧制,实行监牧制度。
监牧的最高管理机构是枢密院[2]。
真宗时又设置了群牧司,总管全国马政。
但是,监牧制度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以至于北宋曾三次废除监牧制度。
例如,监牧司提供的马匹远远不能满足战争需要。
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设置了河南、河北监牧司,虽然河南北十二监变法前每年出马1 640匹,但是可供骑兵使用的只有264匹[3]。
剩余的马匹只能供驿传使用或者卖给民众。
北宋人多地少,甚至出现了“农牧争地”的现象。
“仁宗朝全国监马仅三四万匹,占良田共九万顷,岁费钱百万缗,平均养一马,耗费五百多缗。
”[4]“权河北监牧使崔台符言:乞应系牧地人户已占佃者,并今供析所出租税,今后尽归本路监牧司支用,从之。
”[5]而且监牧制度的实施导致北宋财政亏损严重,“两监牧吏卒杂费及所占地租为缗钱五十三万九千有奇计所出马为钱三万六千四百余缗而已。
”[6]由于北宋的监牧制度存在诸多问题,不仅没有履行好其提供战马的使命反倒使政府的财政更为拮据,甚至出现了军心浮动的现象,“以致诸军缺马,人多相与咨怨。
”[7]此时北宋王朝内部也出现了改革的呼声“方今马政不修,官吏无著效,岂任不久而才不尽欤?是何监牧之多,官吏之众,而乏才之甚也,为今之计者,当简其劳能,进之以序。
宋代的马术文化与传承
宋代的马术文化与传承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其文化、经济和政治等方面都有着相当大的发展和进步。
在宋代的马术文化方面,也取得了不少的成就。
宋代的马术文化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它们有哪些特点和传承?下面就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宋代马术文化的萌芽在宋代之前,中国的马匹经常被用于战争,主要是为了进行骑兵冲锋和运输,受宠之地不高。
但在宋代,由于南北朝时期的百家争鸣和唐代后期的养马政策,宋朝把马术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宋代对马术的重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立专门的马政机构,通过从中亚地区引进优良马种,并制定相应的饲养、繁殖和训练方法,提高国内马匹的品质。
同时还在全国范围内设立专门的马市,并制定相关的交易法规,以此促进马匹贸易的繁荣。
二是在军事、娱乐等方面广泛运用马术技巧,提高了对马术的重视。
宋代的骑兵数量相比唐代增加了许多,但由于战争主要以防御为主,因此货真价实的骑军中只有一小部分。
但是在一些文艺活动和娱乐活动中,又广泛应用骑马技巧,如马上射箭、马上弈棋等,这些活动都是马术文化的表现之一。
三是在学术上的研究和传承。
宋代有不少知名马医、马术家和马书,如赵钧、王宗沣、杨晞和李之中等人。
他们撰写了大量的马医、马术、马行等方面的专著,并在传授马术技巧和治病救马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宋代马术文化的特点宋代的马术文化有其独特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自然为基础,人文为辅助。
宋代马术强调在饲养、繁殖、训练马匹时要遵从自然规律。
这主要是受到道家和农学的影响,认为马和人一样,是自然界中的生灵,必须要尊重自然规律,在自然界的基础上进行养马、训马等活动。
二是独创了马术理论和骑术技巧。
宋代的马术理论和骑术技巧相比唐代有很大的提高,特别在训马方面的技术和方法更加科学和准确。
例如养马、繁殖马主要应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如马栏、马槽、马车、马衣等工具和设备的使用,使得马匹的品质和数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三是注重骑兵艺术和民间传统。
浅析北宋马政的得失,看北宋积弱的历史原因
浅析北宋马政的得失,看北宋积弱的历史原因北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奇葩王朝,他富足发达,但又积贫积弱。
终北宋一朝再对北方游牧民族入侵时总是胜少败多甚至于到最后被金国所灭。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北宋为什么会在如此富足和先进的情况下,最后却在对落后野蛮人的战争中失败的这么惨呢?这好像违背了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常识。
其实我认为北宋之所以败亡的原因是军事上的落后造成的,更细致的讲,这是北宋缺少骑兵,在对北方游牧民族入侵时,我们汉民族有两个法宝。
一、是长城防线,依靠天险与坚城,彻底将游牧民族的骑兵挡在长城以北。
比如历史上秦始皇命蒙恬带兵30万修长城,抵御侵略和明朝中后期围绕长城防线为主的防御后金和蒙古的政策等等。
二、以骑兵对抗骑兵,只有这样才能在古代战争中取得与敌方一样的优势。
比如西汉武帝时期的灭匈之战和明初的灭元之战都是采用以骑兵对抗的骑兵而取得的胜利。
而北宋以上两点基本不沾,首先长城防线(燕云十六州)一直没能收回在辽国手中。
其实宋朝是一个严重缺少战马的朝代。
我想就以上两点来讲,只要北宋占得一条也不至于被金国所灭。
特别是骑兵,可以说是北宋存亡成败的关键所在。
那么我就以宋朝马政的得失来分析一下,北宋军事方面的巨大缺点。
“马为甲兵之本,国之大用也。
安宁以别尊卑之序,有变以济远近之难。
”——《礼记·月令》“自建隆后,其官司之制,厩牧之政,与夫收市之力,牧地之数,支配之等……皆可得而考焉”自宋太祖时便针对五代以来马政废弛做出改变,赵匡胤兴牧监之制并且在边境开设马市用于购买和引进战马。
可见北宋政府非常重视马政,并且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马政制度,主要有两个方面,“牧马”和“市马”是北宋马政最主要的两个特点。
北宋马政的主要管理机构为太仆寺、群牧司和茶马司。
太仆寺主管皇室宗亲的日常出行用马,而掌管军马管理的,主要是群牧司和骐骥(qí jì)院、诸访监,但宋神宗元丰改制之后,将太仆寺变为全国最高的马政机构,总领群牧司和骐骥院、诸访监。
中国历代掌管马的官职及一些制度
中国历代掌管马的官职及一些制度太仆寺中国古代掌管官府牧队的官署。
秦、汉九卿中有太仆,为掌车马之官,后逐渐专管官府畜牧之事。
除金以外,历代沿置。
北齐定制,以“寺”为官署名,寺卿为官名,隋、唐均沿其制。
宋马政原属群牧司,元末改制,依前代成例,归属太仆寺。
南宋并太仆寺于兵部。
元马政机构极多极重,太仆寺仅辖其中一部分,另有尚乘寺,则分马与马具为二。
明代掌牧马之政令,属兵部,并有太仆寺、苑马寺分管各地之牧政,至于皇室所用之马,则属御马监,以内官主之,其太仆寺及兵部不得过问。
清代王室用马有内务府之上驷院掌管,故明文规定太仆寺专掌两翼牧马场之政令,遇皇帝出行,则以卿、少卿一人随行。
每年夏季,太仆寺派员赴牧场稽数注册。
其属有左、右二司,设员外郎、主事。
监牧中国唐朝的养马制度。
《***书·兵志》云:“秦、汉以来,唐马最盛,天于又锐志武事,遂弱西北蕾。
” 唐一直很重视马政,监牧之制为唐养马制度之始。
“监牧,所以蕃马也。
”(《***书·兵志》)唐初,得到突厥马2 000匹,隋马 3 000匹,即将这些马集中到陇右,设监牧进行管理。
牧监分上中下三等。
凡马5 000匹以上为上监,3 000匹以上为中监,3 000匹以下为下监。
牧马120匹为1群。
每群设长1人,15群为一尉,由牧尉管理。
牧监设监1人,副监、丞各1~2人,另有主簿、直司、团官、牧尉、排马、牧长等官吏。
牧尉每年考核一次,有功的可以晋升。
陇右牧马地初始时,仅上述5 000匹马。
由于朝廷重视,管理认真得法,自公元627~665凡40年,马繁殖到706 000匹。
凡马根据粗细良劣,分为左右监,细马在左监,粗马在右监,以数纪为名并造册。
凡征战所需马匹,先调发强壮的,不足时再取其次。
安史之乱以后,唐马政受到严重破坏,主要牧区自陇右至河西地区经常被吐蕃、回鹘侵占,到肃宗时,西北只有数万匹马。
政府只得靠买马补充战骑. 马市中国古时封律政府用金帛或茶盐同少数民族交易马匹的场所,也称互市。
论北宋军马供应
论北宋军马供应——民族制衡因素解决军马供应问题作者不详摘要:战马的多少是古代衡量军事力量强弱的重要标志。
宋朝是一个缺马的王朝,由于北方边境战事不断,宋朝军队对战马的需求量很大,而与宋朝军队在北方边境交战的对手均是北方游牧民族。
北宋、辽、西夏三个并立的民族政权之间都处在战和交错的关系之中,因此,如何利用好这种微妙的战时关系成了保障北宋军马供应的重要因素。
北宋政F正好利用了民族制衡因素解决了军马供应问题。
宋朝是一个缺马的王朝,由于北方边境战事不断,宋朝军队对战马的需求量很大,于是,如何保障军马供应成为令宋朝政F十分头痛的问题。
再加之,与宋朝军队在北方边境交战的对手均是北方游牧民族,他们的兵强马壮,尤其善于马上作战,常常奔袭于千里之外,消匿于倏忽之间。
这使得以城市驻防为主的宋朝职业兵无所适从,等他们从各地调集兵马而来时,敌人早就隐匿得无影无踪了,所以战马在宋与北方游牧民族交战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宋以前的几个封建王朝,比如汉、唐等,都拥有对北方草场的控制权,因此,军马供应来源不成问题。
而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处于并存格局,并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
这些北方游牧民族又往往控制着大量的优质牧场,他们逐水草而居,四处迁徙,赶着数以万计的马群。
宋朝与北方并立政权之间战争时多,和平时少,在北方虽有一些零星草场,但不适宜牧养大量的马匹,而且很容易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攻击。
宋朝南方各路又不适宜牧马,当时就有所论及,《宋史》卷198兵志载:“议者言南地不宜牧马。
昨自牧养,今二三年,已得马数百。
”所以宋朝为了满足军队对战马的需求,不得不以高价从北方游牧民族那儿大量收购,而北方契丹族建立的辽政权和党项族建立的西夏政权,在与宋关系紧张时是禁止马匹输入宋地的。
北宋与北方游牧民族政权辽、西夏的关系十分微妙,不光宋与辽、西夏之间时战时和,辽与西夏之间也是如此,概括起来就是,北宋、辽、西夏三个并立的民族政权之间都处在战和交错的关系之中,因此,如何利用好这种微妙的战时关系成了保障北宋军马供应的重要因素。
略论北宋马政对国防军政之影响
略论北宋马政对国防军政之影响●何平立摘 要:封建社会历代王朝均视马政为国防军政之要务,然北宋以“守内虚外”为国策战略,朝政官员腐败,以致武备松懈,导致了马政的衰败废弛。
这不仅使宋军战马供给短缺,军队战斗力不振,在辽、夏、金的强悍铁骑进攻冲击下,每每胜少败多,而且影响了北宋国防军政的政策思想,以致宋军在军事体制上“重内轻外”、“以文制武”,在战略战术上采取“以步制骑”的消极防御,进一步加深了国家积贫积弱的局势,终使北宋王朝岌岌可危,走向覆灭。
关键词:马政;马市;骑战;国防军政中图分类号:E291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451(2009)01-0089-08作 者:何平立,上海政法学院教授赵翼曾在《廿二史劄记》中论述中国历史上马政作用时指出“有国家者所当留意耳!”自古以来,历代王朝统治者无不视马政为国家重务,因为以军马的牧养、征调、采办、使用等管理为主要职责的马政,始终是冷兵器时代国防军政的重要内容。
故“马为甲兵之本,国之大用也。
安宁以别尊卑之序,有变以济远近之难”。
[1]6因而国之所恃者在兵,兵之所恃者在马,马之所恃者在马政之运作,马政之兴衰实与国运相连。
汉唐时中原王朝马政兴盛与骑兵强悍之时,皆御匈奴、突厥游牧部落于边境之外,反之则受其制。
而有宋一代马政由盛转衰,面对辽、夏、金铁骑强敌,在国防军政上消极防御,采取守内虚外、议和苟安,终导致王朝积贫积弱以致覆灭。
一汉唐兴盛,马政完备,养马业发达。
汉朝年马匹数量高时有40余万匹,唐代则达70余万匹。
《新唐书・兵志》载:“天宝后,诸军战马动以万计。
王侯、将相、外戚牛驼羊马之牧布于道,百倍于县官,皆以封邑号名为印自别;将校亦私备马”。
唐代马政与养马之盛况可见一斑。
迄至五代,因战乱破坏,一时马政多废弛。
宋代开国伊始,赵匡胤审时度势即设置两个养马务和四个葺旧务,作为宋朝牧马之地。
979年赵光义获汾晋、燕蓟等地马匹42000多匹,在几个州设8个牧马坊进行牧养;同年又由政府购买民间17万余匹马,宋朝养马业遂成规模。
北宋时期的政治腐败与靖康之耻
北宋时期的政治腐败与靖康之耻北宋时期(960年-1127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政治腐败与靖康之耻是这一时期最为突出的问题。
本文将从北宋政治腐败的成因、表现和影响以及靖康之耻的由来、后果和对国家的深远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北宋政治腐败的成因与表现1. 权臣干政北宋时期,有权臣干政的现象普遍存在。
权臣倚仗皇权,通过掌握皇帝的信任与权力,对朝政进行干预和操控,甚至篡位夺权。
这些权臣在政治上追求个人私利,而非国家利益,导致政治腐败的加剧。
2. 官僚主义泛滥北宋时期,官僚体系日趋庞大,官僚主义问题普遍存在。
官员晋升主要依赖文化考试,而非实际才干和政绩,导致很多官员贪图权力、财富和特权,滋生了腐败行为。
3. 贪污受贿贪污受贿是北宋政治腐败的另一重要表现。
官员利用职权之便,通过索贿和行贿等手段来牟取私利。
贪官污吏纵容黑恶势力,大肆敛财,造成社会财富大量流失,损害民众利益。
4. 政治倒行逆施北宋政府在治国方面存在一些错误决策,使得政治腐败的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
例如,政府过度重视外敌的入侵威胁,加强对军事力量的投入,而忽视了国内政治和社会经济问题,造成国内治理困难。
二、北宋政治腐败的影响1. 社会不稳与民怨沸腾北宋政治腐败导致社会秩序紊乱,贫富差距加大,社会矛盾激化。
民间普遍不满政府的腐败现象,导致民怨沸腾,社会不稳定。
2. 经济发展受阻北宋政府缺乏有效的经济措施,政府财政赤字严重,给国家经济发展带来很大困扰。
政治腐败和贪官污吏的存在,导致财政资源被浪费和挪用,使得固定资本的投资和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3. 国家安全受损北宋政治腐败导致国家安全形势严峻。
朝廷对外政策的软弱无力,使得外族侵略者有机可乘,最终导致辽金入侵,发生了震惊世界的靖康之变。
三、靖康之耻的由来与后果1. 靖康之耻的由来靖康之耻指的是金兵攻陷北宋都城汴京,俘虏了北宋皇帝和大量文武官员的事件。
金兵入侵北宋,直接源于北宋政治腐败的结果。
政治腐败导致了内忧外患,使得北宋政府无法有效抵御外敌入侵。
宋代的牲畜疫病及政府的应对——以宋代政府诏令为中心的讨论
收稿 日期 :2 0 一 lI 0 6 I—O
作者简介 :韩毅 ,9 5年生 , 17 甘肃临洮人 , 博士 , 中国科 学院 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博士后, 主要从事 中国科技 史研
究 ,ay@ in.C e 。 hn i h sa.n
区的黄牛 、 南方地区的水牛、 岭南地区的犁牛和青藏高原的牦牛等 ; 马种主要有蒙古马 、 西
域 马 、 马 、 马和西 南 马( 秦 川 宋代 又名 广 马) 。牛疫 、 等 马疫 等 与人 类 生 活密 切相 关 的牲 畜 疫病 在宋 代文 献记 载 中的 出现及 增 多 , 方 面说 明 了耕 牛 和 马 的饲 养 在宋 代 获 得 了相 当 一 大 的发 展并在 农业 生产 、 交通运 输 、 军事 战争 和社 会 生 活 中被 大 量 使 用 ; 另一 方 面也 说 明 了随着牲 畜饲 养方式 的变 化 , 畜疫 病 已成 为宋 代 普 遍关 注 的一 大社 会 问题 。究竟 是 何 牲 种疾 病成 批杀 死人类 的主要食 用物 种和农 业 生产工 具— —畜 养 的牛群 和 马群?牲 畜疫 病 的病 因是 如何 形成 的?很 长一 段 时间 以来 , 人们 把 饲养 动物 的 突然死 亡归 咎于脾 中风 , 但 在宋 代 文献 中 , 主要是 牛疫 和 马疫 。表 1 据宋 代文献 , 宋代 牲畜 疫病 的流行 情况 加 则 依 对
1 问题 的提 出
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农业社会 , 历代政府无不以重农为基本 国策 , 并采取一系列措施 进行 干预 。两宋 时期 , 由于 农业 生产 的发展 , 牛 和马作 为农业 生产 的 主要动 力与运 输工 耕 具 , 到 了宋 代社 会 的普遍 重视 。然 而 , 代 中央政府 对 长城 沿线 和西北 地 区传 统牧 场管 受 宋 理 的丧 失 , 国营牧 监先 后 发 生 两次 大 规模 南 移 , 推进 到 黄河 中下游 和长 江 以南 的农 耕 地
宋代中央马政机构及其职能演变
洛^2018年第5期(总第74期)历史宋代中央马政机构及其职能演变刘振宇摘要:宋代飞龙院、天厩院、骐骥院、群牧司、太仆寺和驾部都曾管理马政,中央马政机构及其职能随着形势 和对战马的需要等在不断发生变化。
从相关资料可以发现,宋代中央马政机构由宋初时期的分权制衡逐渐走向 统一,其军事化色彩也愈加浓厚。
关键词:宋代;中央马政机构;职能;变迁中图分类号:K24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18)05-0032-02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逼迫后周恭 帝禅让帝位,建立了宋朝。
宋朝建立之初多承袭后周的 制度,中央马政机构为左右飞龙院、太仆寺和驾部。
这些 中央机构共同履行马政管理权,且其职能也在一直发生 着变化。
从笔者掌握的资料来看,学界主要是对宋代单 一中央马政机构沿革进行研究,对宋朝中央马政机构及 其职能演变等问题尚未深人研究。
中央马政机构职能变 迁与宋代的政治、军事关系十分密切,通过对中央马政机 构的研究可以窥探宋代政治、军事的变化状况。
之前学 界没有将宋初期的飞龙院、天厩院和骐骥院当做中央马 政机构来看待,但笔者在搜集整理资料并进行研究之后 认为,飞龙院、天厩院和骐骥院在宋初实际上发挥着中央 马政机构的职能。
―、飞龙院、天厩院和骐骥院及其职能演变宋初,中央马政机构有左、右飞龙院二院,由左、右飞 龙使负责管理。
唐朝曾在许多州设立牧监来养马,五代 时期各朝也多承袭唐朝的制度,但由于中央政权衰微,各 地割据势力争雄,加之战乱频繁,导致宋初出现“时诸州 监牧多废,官失其守,国马无复孳息”的情况。
为解决缺 马的问题,宋太祖“始置养马二务,又兴葺旧马务四,以为放牧之地”,并“分遣中使诣边州岁市马” [1]371。
新设 立的养马务隶属左、右飞龙院,左、右飞龙院因此获得了 初步的发展。
后又设置左、右教骏营来牧养、看守国马, 设置骑御马左、右直来负责御马的使用,使飞龙院的职能 得到进一步增加。
北宋熙宁变法时期的“保马法”
北宋熙宁变法时期的“保马法”作者:于晓航来源:《学理论·下》2018年第04期摘要:本文从政治、地理、军事、贸易和经济五个方面分析了保马法实施的社会历史背景;从缓解马匹匮乏的困境,安定军心、稳定社会治安、攘外安内战争的胜利和加强中央集权四个方面阐述了保马法实施后的效果作用;从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失去最高统治者的支持和内部意见分歧三个方面阐明了保马法失败的原因。
关键词:王安石;熙宁变法;保马法;马政中图分类号:K2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4-0157-02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实现富国强兵,“鞭笞四夷,尽复唐之故疆” [1]。
而战马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基础。
所以,在熙宁变法中王安石制定实施了保马法。
一、保马法实施的社会历史背景(一)监牧制度存在的弊端北宋在实行保马法之前一直沿袭唐末旧制,实行监牧制度。
监牧的最高管理机构是枢密院[2]。
真宗时又设置了群牧司,总管全国马政。
但是,监牧制度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以至于北宋曾三次废除监牧制度。
例如,监牧司提供的马匹远远不能满足战争需要。
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设置了河南、河北监牧司,虽然河南北十二监变法前每年出马1 640匹,但是可供骑兵使用的只有264匹[3]。
剩余的马匹只能供驿传使用或者卖给民众。
北宋人多地少,甚至出现了“农牧争地”的现象。
“仁宗朝全国监马仅三四万匹,占良田共九万顷,岁费钱百万缗,平均养一马,耗费五百多缗。
”[4]“权河北监牧使崔台符言:乞应系牧地人户已占佃者,并今供析所出租税,今后尽归本路监牧司支用,从之。
”[5]而且监牧制度的实施导致北宋财政亏损严重,“两监牧吏卒杂费及所占地租为缗钱五十三万九千有奇计所出马为钱三万六千四百余缗而已。
”[6]由于北宋的监牧制度存在诸多问题,不仅没有履行好其提供战马的使命反倒使政府的财政更为拮据,甚至出现了军心浮动的现象,“以致诸军缺马,人多相与咨怨。
马政制度最为周全的明朝,为何如宋代一样陷入边军无马的窘境?
马政制度最为周全的明朝,为何如宋代一样陷入边军无马的窘境?中国古代,战马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一直为统治者所重视。
这种重要的军事物资,不仅可以列装骑兵,冲锋陷阵,同时也是军队重要的后勤交通工具。
也是因为这一原因,冷兵器时代的君主们,无不将马政的兴败看作一国实力的体现。
明初,太祖朱元璋曾言"昔人问国之富, 即数马以对者何? 盖事在戎。
其戎始轩辕。
其马载甲士, 代涉劳, 备边御辱, 足折冲, 斯力之大, 斯功之美, 可不爱育乎! 所以古人先马而钱粮, 故数马以对。
马之功不但备戎事耳, 若使君有道, 则马之力牵犁耜驾粪车,辟土沃田, 其力甚焉, 所以古重之者为此也"。
由此可见,这位久经沙场的君王,对于马匹的重要性十分理解。
然而,让人大跌眼镜的是,明代马政自中期开始逐步衰败,并最终影响了明代国防战略的部署,以至于明军不得不在缺马少马的情况下应对对外战争,在此情况下,败多胜少也就成了应有之义。
然而,若是以国家疆域来论,"远迈汉唐"的明朝本不应该有如此困窘的局面,相较于汉、唐两朝,命中后期所面临的缺马窘境,几乎与两宋时期无异。
如果说两宋马政之衰可以归咎于宋代远小于唐朝的疆域,后者说归罪于石敬瑭献辽燕云一事,那么,几乎继承元朝疆域的大明,又是因为什么导致战马的稀缺呢?今天我们就此问题进行一下分析。
明初,国朝的马政机构与宋元相似,明代马匹为御马监、两京太仆寺、行太仆寺、苑马寺四机构所分别管辖,其中最为知名的当属御马监,直接负责皇家御马的饲育,然而虽然御马监之名流传甚广,然而真正起到核心作用的,是负责民间养马工作的两京(北京、南京)太仆寺。
一、明代民间养马之政寓马于民是明代养马的国政,不过,由于农耕文明在饲育马匹一事上的天然弱势,明朝对于民间养马的工作,是进行过大量而细致的考量和核算的。
在统治者看来,这种养马方式,于民于国皆有好处。
当时的民间养马之法一共有三种,分别为计户制、计丁制、计亩制。
微言杂语62——古代的马政
微言杂语62——古代的马政微言杂语62——古代的马政古人讲“千乘之国”、“万乘之君”,其中“乘(sheng)”指四匹马兵车。
周秦时期,马乘数量关乎诸侯国的规模与实力。
凡由国家牧养、支配的马谓之官马,又称国马或王马。
旧时民谚“骑官马放私骆驼”即指假公济私行为。
官马,公家之物,历代不许私用。
有关马的牧养、收购、管理、使用等事项即为马政。
古代的马主要用于打仗,“马者,兵之用也。
”(《新唐书.兵志》)马匹供军国之用,所系独重。
故历朝皆有马政。
马政之事早见《周礼.夏官.校人》:“校人掌王马之政。
辨六马之属:种马一物,戎马一物,齐马一物,道马一物,田马一物,驽马一物。
”王马之政就是马政。
职掌官马者有职司“校人”,他须分辨六种君王所用之马。
种马是最好的马。
戎、齐、道、田分别为君王所用的四种辂车(车辇)。
戎辂指兵车;齐即斋,指飨宴、祭祀回来时乘坐的金辂;道指用象牙装饰的象辂;田辂是打猎所用车辇;驽马最次,用于杂役。
不同的车须配备不同的马,即如戎马、齐马、道马、田马等。
马前面的字是车的名称属性,马以车名。
此为古制。
《周礼》还定有“巫马”负责治疗马之伤病,“牧师”掌管牧场,“廋人”训练调教马匹,“圉师”负责培训养马人,“圉人”负责饲养放牧等规制。
《礼记.月令》:“游牝别群,则絷腾驹。
班马政。
”这句话是讲放牧时母马怀孕,要把马群分开,将活泼的马驹拴住以防踢伤孕马。
班马政就是发布牧养调教马匹的政令。
先秦马政已详备。
汉唐时期的马政汉初,丞相萧何参酌《秦律》而作《九章律》,为后世修律定下规模。
“九章”之《厩律》是马政入律的标志。
厩字本义为马棚、马圈,引申为聚集库舍、牧养调教之意。
《厩律》是将官马的牧养及使用法律化,明确禁止性规范而成典章。
比如官马的死伤、遗失、谎报、私用、瘦损等均处以刑罚。
前汉文、景二帝尚黄老之学,以清静无为之策而休养生息,得“文景之治”。
当时晁错给文帝建言,令民间有车骑马一匹者,免三人兵役。
文帝采纳。
由此得“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乘牸牝者摈而不得会聚。
官朝相制,交差任用的宋朝马政,体现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的核心
官朝相制,交差任用的宋朝马政,体现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的核心在我国古代的封建社会中,皇帝最为头疼的一件事,就是如何维持自己的权利,纵观历朝历代,有许多王朝的灭亡,它的背后都有着不属于军权的影子,或是后宫,或是外戚,又或是宦官,西汉成为了天下一等一霸主的汉朝,最后却被王莽篡汉,而后,东汉末期,身为末代君主的汉献帝,又受制于董卓,曹操等等诸侯之手中,唐朝末年,唐宣宗,唐武宗,唐文宗,等等,也都受制于宦官之手,可以说唐朝的灭亡,离不开宦官乱政的影子。
宋朝建立之后,吸取了唐朝灭亡的教训,为加强君主的中央集权,做了许许多多的措施,首先,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开始重文轻武,并且守内虚外,将军队与将领来回调换,没有人有着固定的军队,致使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另外,他在重要的事务机构中,设立了大量的官员,每个人的职能被更加的细化,权利也被进一步的削弱,从而在一些重要的事务机构中,他将文官,武官宦官全部设立,并且实现了交错任用的形式,使得宫朝两套班子相互配合,并相互制衡。
唐朝马政机构的变迁唐朝时期,与之其他朝代最为不同的,便是他设立的马政,以及对马政的重视程度,因为马实在是太重要了,唐朝时期,能够将周边游牧民族打得望风而逃,臣服唐朝,最基本的便是以骑兵对抗骑兵,源源不断的骑兵则是依托于先进的马政,而有了马,使得交通、信息传播的速度极快,推动了唐朝的强盛,然而也正是因为对于马政的重视,导致马政的管理官员几次变迁,最终导致了宦官掌握马政,甚至到最后把持朝政的局面,致使唐朝灭亡。
1、唐初体系唐朝初年的行政体系,是比较整齐,并且完整的,唐朝继承了隋朝的科举制,并且使用三省六部九寺五监制,然而却并不是拥有绝对的权利,很大情况上来说,适用于他们相互制衡,以及从后世的史学家来看,在制度设计上,有许许多多的职能重复,以及冲突的,就比如六部之首的吏部,它主要作用于地方官的任免,然而,对于一些朝廷要员来说,还是要经过皇上的点头。
而吏部算得上是六部比较好的,至于刑部,他负责全国的大案要案处理,然而他却也不可能一家独大,如果皇上想要直接审理的话,他要靠边站,并且还会有大理寺,同他一起并行审理,至于礼部,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妥妥的清水衙门,礼部主要用于科举、祭天,外交等等,然而,在古代外交并没有多少作用,如果这个国家强大,那根本就不需要外交,许多的国家都会来巴结你。
北宋马匹管理制度
北宋马匹管理制度首先,在北宋时期,马匹的养护十分重要。
为了保证马匹的健康和壮实,北宋朝廷建立了一个完善的养护体系。
在各地都有专门的马场,驻有专业的马匹护理人员,负责日常的喂养、清洁、梳理和驯养工作。
此外,还制定了严格的马匹饲养标准,包括饲料、水源、马房环境等方面,只有符合标准的马匹才能被允许进入军队服役。
其次,在北宋时期,马匹的征用和培训也十分重要。
为了保证军队有足够的马匹进行作战,北宋朝廷实行了征用制度,从民间征用优良的马匹供军队使用。
这些征用的马匹需要经过专业的培训,使其能够适应军事作战的需要。
培训包括马匹的驯服、驰骋、冲击等技能的训练,以及对军徽、战鼓等战争工具的适应训练。
通过这样的培训,马匹能够更好地服役于军队,为北宋的战争功勋做出贡献。
另外,北宋朝廷还建立了一套严格的马匹管理制度。
在军队中,每匹马都有专门的管理人员负责,他们为每匹马匹配了专属的养护员,负责日常的喂养和管理工作。
此外,还制定了马匹使用的规定,包括骑乘、装备、马力等方面的要求,以保证每匹马都能够正常服役。
同时,还建立了完善的监督机制,对马匹的使用情况、数量、质量等做出严密的监控,一旦发现问题,马匹管理人员需要负责处理和追究责任。
最后,北宋还在马匹的繁殖和遗传方面做出了重要的工作。
为了培养出更优良的马匹,北宋朝廷实施了严格的繁殖政策,设立了专门的繁殖基地,选育出了一大批优质的种马。
同时,还对马匹的遗传做出了深入的研究,通过选育、配种等方法,逐步提高了马匹的品质和数量。
这些工作为北宋的军事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使军队在战争中能够更加得心应手。
总的来说,北宋时期的马匹管理制度非常严格,从马匹的养护、培训、管理到繁殖和遗传都制定了严格的规定和制度。
这些规定和制度为北宋的军事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后勤支持,保证了军队在战争中能够或得胜利。
同时也为后来的马匹管理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
各个朝代车马管理制度
各个朝代车马管理制度一、夏商周夏商周时期虽然没有明确的车马管理制度,但是马,特别是战车,在战争中已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周朝,由于战车的使用,也出现了对战车的管理制度。
在战车的管理中,除了配备士兵之外,还要有专门的车夫和马夫进行驾驭和保养。
二、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战争的频繁,马的使用达到了巅峰。
在这个时期,各国的王室和贵族们都争相拥有战马,因此,车马管理制度也逐渐完善起来。
在这个时期,马车和马战士成为了军队中的主力,各国贵族也开始建立私人马场和马政。
三、秦汉秦汉时期的车马管理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大力发展马政,制定了很多对马匹进行管理的法令,突出了军队马匹的管理。
同时,秦朝还进行了大规模的马匹养殖和马车生产,确保了战争时期马车的供给。
四、魏晋南北朝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长期的战乱,马车管理制度基本上已经处于混乱状态。
在这个时期,马匹的供给主要依赖于地方豪强和贵族家族的生产。
由于战争频繁,马车的供给往往不能满足需求,给国家的军事发展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五、隋唐隋唐时期,车马管理制度开始恢复并完善。
唐朝建立后,为了确保国家的军事实力和社会的稳定,唐太宗先后颁布了多项关于马政的法令,明确规定了马匹的养殖、管理和使用。
此外,唐朝还成立了专门的马政机构,负责管理全国的马车和马匹。
六、宋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也是中国车马管理制度的发展阶段。
宋代重视军事发展和国家管理,因此对车马管理制度制定了一系列明确的法令。
宋代加强了对马车的管理和养护,建立和改善了马政机构,为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稳定保驾护航。
七、元明清在元明清时期,车马管理制度也相对完善。
特别是明清之际,车马管理制度得到大幅度的加强和规范,明清皇权更是对车马进行了严格的管理。
明代实行九门制度,将管理范围扩大到了细小的领域,清朝则更是重视车马管理制度。
总结:从夏商周春秋战国到秦汉魏晋南北朝,再到隋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的车马管理制度发展演变虽然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对车马管理的重视。
古代的车马制度
古代的车马制度古代的车马制度是指在古代社会中对于交通工具车和牲畜马的运用与管理的体系。
古代社会的交通主要依赖于人力和畜力,而车马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为当时的交通运输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在古代社会,车辆和马匹往往成为统治阶级官员和富贵人家的象征。
车马制度的出现与社会阶级的划分和财富积累有着密切的关系。
古代的车辆多为双轮或四轮,主要由木材和皮革制作而成,由于当时技术的限制,载重能力相对较小。
而马匹则被训练和驯养成为人们重要的交通工具和战斗力量。
车马制度的实施与贵族和统治阶级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同时也是国家发展和军事力量提升的重要标志。
古代的车马制度在不同的时间和地区有着不同的实施方式和规定。
一般来说,车马制度包括马政、车政和养马制度。
马政是指对于马匹的保护和管理,包括马的选种、培育、训练、饲养和战时调遣等方面。
车政是指对于车辆的运用和管理,包括车的制造、配备、使用和保养等方面。
养马制度则是指对于养马地的管理和经济利用,包括对于草原和饲养基地的保护和规划等方面。
古代的车马制度在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发展和变革。
在中国的宋代和元代,车马制度达到了相对完善的程度。
宋代在车马制度中加强了对于马政的管理,采用了限马制度,并实行了驿站制度和马政机构,以保证国家的交通和军事需求。
而元代则进一步加强了对于马政和车政的管理,调集大量马匹和车辆作为军事力量的支持。
此外,蒙古帝国还建立了著名的“马岛”制度,将马匹的培育和驯养集中在特定的地区,以提高马的品种和数量。
古代车马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为交通运输的便利和国家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它不仅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交流,也为军事征服和边疆管理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变迁,车马制度逐渐被新的交通工具和运输方式所取代,成为历史的遗迹。
然而,古代车马制度的影响依然深远,它代表了古代社会的交通和运输方式,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而言之,古代的车马制度在当时的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代马政问题以前在龙空跟人扯中国古代养马,有人用民国时期马匹保有量来做依据,我觉得1914年河北的数据对比并不好,扯了一会儿淡,关于宋代养马的问题已经被嫖客驳斥鸟,具体怎么驳斥的忘记了,大概就是宋代马场的土地矛盾,其实跟咱家说的饲草和粮食矛盾也差不多,就是土地干什么用利益更大的问题。
首先说为啥民国河北养马情况不合适作清代以前甚至更早的依据,河北实际上只有冀南才在中国传统农业核心区里,而且河北有大量的草原和草滩草山,尤其是在民国时期。
另外根据满铁对河北的调查,河北农业核心区马的保有量很小,尤其是在种麦区。
“卜凯的调查表明,20世纪30年代华北冬麦一高粱区每户拥有的大牲畜的情况为:牛0。
7头,驴0.42头,骡0.18头,马0.08头”。
这个情况产生的主要原因就是饲草。
根据昭和13年满铁的《北支那经济观》调查华北农业境况的数据,马骡的主要饲草是玉米叶,需求量大概是一年3650斤/头,牛的饲料就比较宽泛,麦秸、高粱杆、粟杆皆可,年需求大概是2920斤,驴和马一样,也不吃麦秸高粱杆,年需求2190斤。
这个数字大不大呢?相当大。
禾本科植物的青干率比较高,大概在0.4-0.5左右,这些。
即使是一头驴一年的饲草和饲料(高粱3.6石)需求,要收回成本也需要农户拥有15亩耕地才能够。
这个数据来自民国时期对河北清苑的农村调查。
由于北方种植作物结构问题,直接就导致骡马的饲草缺乏,养马骡的数量大大低于对饲草适应性好的牛。
即使是牛,由于燃料和饲料的冲突,其养殖密度实际上也不很大,在种麦比重较大的山东省1936年山东的畜牛密度为25.2头/平方公里耕地,而河北只有10.43头;山东农民每户饲养0.27头,河北只有0.15头。
河北相对与山东河南种麦比例要低很多27%:46%。
卜凯所做中国农家经济对华北三省2866处田场拥有的大牲畜进行调查显示,河北平乡牛的拥有率27.6%骡2%;河北盐山牛33.8%骡8.3%,马6%;河南新郑牛69.4%,骡6.3%马14.6;开封牛83.2,骡26.8,马11.4。
山西武乡牛41.8,骡13.1,马4.8.山西五台牛46.8%骡44.7,马0.4%。
平均拥有率是牛46.9,骡15.1,马6.5.这个数字指的是拥有率,所以加起来不等于100别奇怪,不是所有农户都拥有牲畜,1936年,华北四省平均每百家仅有黄牛43.1头、马8.4匹、骡l6.5匹、驴37.7头。
河北省占产量前五位的作物分别是小米、小麦、高粱、玉米、甘薯;山东省占产量前五位的作物是小麦、小米、高粱、甘薯、玉米;河南省占产量前五位的作物为小麦、甘薯、小米、高粱、大麦。
在这里可以看到一个问题,这里的几种其实都不是合适的饲草,同时,它们还组成了一个轮作体系,小麦-高粱/甘薯/大麦/玉米,这个轮作体系能够保证最大限度的生产粮食满足生存的需要,因为在清代初期人均耕地就降低到了4.3亩。
宋代人均耕地比这个数字要高,但同时缺少了甘薯和玉米这两种作物。
宋代耕地面积比明代的7亿亩应该还少,人口却较明初更多,从亩产水平看,秦汉时期平均亩产140市斤,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平均亩产135市斤,隋唐时期平均亩产140市斤,宋元时期(估计)220市斤,明代平均亩产250市斤,清初则达280市斤,也即是说宋代人口较隋唐多,人均耕地不会比隋唐多,从人均耕地面积看,秦汉时期人均耕地9.68亩;隋唐时期12.6亩,宋元时期不详,明代人均耕地12.7亩,清初只有4.3亩,总耕地秦汉时期,全国有耕地5.7亿亩,隋唐时期有耕地6.6亿亩,宋元时期北方无统计,南方有耕地3.6亿亩,明代约有7亿亩,清初约6.3亿亩。
这些数据里还有几点,秦汉隋唐时期耕地集中在山西陕西河北山东河南江苏等江北地区,江南的开发很不完全,宋代才开始开发两湖,所以各代耕地其实是不太一样的。
而适合养马的地区并不多,大体是长江以北和西南山地。
以上数据说明几个问题:第一,隋唐时代及以前荒地较多第二,隋唐时代及以前耕作方式较落后第三,宋代,南宋就不提了,它就不拥有多大的适于养马地区,北宋时期北方耕地开发已经很完全,人口也集中在北方。
荒地多则可以放牧的草场较多,公共草场在欧洲长期是作为村社的主要畜牧场地出现的,还有就是休耕的田地。
耕作方式落后说明农地一年有较长时间处于休耕状态,也可以为牲畜提供牧草。
荒地荒山休耕地较多还有个好处,就是可以提供燃料。
而到宋代,土地开发愈发增加,在河南河北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更少,燃料已经从木柴转向木柴和秸秆互补。
这个植被覆盖率下降实际上是从晋代以后开始的,到隋唐已经很严重了,隋唐中原每年消耗天然林45000-81000亩,这个可以通过河流输沙量来推导,这里就不说了,宋代林木开发是很大规模的,宋人诗载:彼哉真彼哉,伐尽牛山木。
河北河南更是无法自给。
河北沿边还有另一个问题,宋代因为失却天险,不得已大挖边塘种边林来阻遏契丹骑兵,这边林是禁止采伐的,造成边地百姓更加缺少木材和燃料,甚至争夺耕地。
河北路境内的西山道口至百济村二百余里之间,政府课种榆桑,因种在民田之间,以致牛羊不能牧养,人民而有「植木占耕地」。
南宋文人袁燮,在〈居士阮君墓志铭〉便言及:「宅负山近村,樵焉不忍禁也,故虽材木丛茂而日益稀。
」关于宋代河南河北关中等地区的燃料缺乏问题,也不多说了,主要从几个现象就可作为例证,烹饪方式出现炒和煤炭在手工业中代替木炭和木柴的大量应用,据推算仅仅汴京一年就需要烧掉一万亩林地的木柴。
韩琦就记载了木柴和木炭供应的减少。
“相州利城军铁冶,四十年前,铁矿兴发,山林在近,易得矿炭,差衙前二人岁纳课铁一十五万斤。
自后采伐,山林渐远,所费浸大,纳输不前,后随增衙前六人,亦败家业者相继."咸平六年二月,户部言:"东西窑务缺柴薪,乞置唱收市”宋真宗认为京城本已薪贵,若官更取市,则都人益是不易。
由此可见河南的燃料已经相当紧张,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秸秆才逐渐成为燃料,之前中国的薪是不包括草的,之后华北平原的农村主要燃料逐渐演变为秸秆,直到今天由于运输条件的提高,化石燃料才逐渐又开始取代秸秆。
从上面的数据推导出宋代以后适合养马的区域既缺少燃料又缺少粮食还缺饲草,拿什么养马?那么什么是适合养马的区域呢?在中国非草原主要就是长江以北和西南山区,西南山区的优势是荒山多,在云贵放马主要就是在草山,抗战时国民政府的军马场也是从江苏句容迁到云南。
但是西南地区在近代以前并不适合繁育战马,这是由于受限于缺少近代育种保种知识导致(西方马匹的科学繁育也是在18世纪开始,第一批科学有目的培养的马种就包括夏尔马和佩尔时马以及贝尔休伦马),任何引入良种马的努力都会淹没在海量的西南马基因中。
而长江以北正是中国农业的核心区,此地开发较完全,人口密度大,植被覆盖率低,燃料和饲草矛盾更突出。
所以这片地区宋代以后养马发达的时代和地区都呈现出一个特征,即灾后效应。
宋代及其以后汉人核心区养马发达的地区实际上只有一个就是两淮。
时代分别有几次,宋末和元代,清末。
这两次都是典型的灾后效应,宋末蒙宋在两淮长期拉锯,人口大幅度减少,大量田地荒芜,直到明代才恢复,大量荒地的出现满足了养马的饲草需求,两淮豪强借之起而反元。
清末则是黄河夺淮导致人口密度降低,出现大量荒滩,才出现家家养马的情景,捻军依之为助力。
作为对比,西欧马匹保有量提高出现是和轮作制度同时出现的。
在轮作制度之前,西欧的马匹保有量也并不高,尤其是农庄里的马匹保有量,他们更多使用的是牛,这从很多当时的绘画作品里都能看出。
当然这和西欧的粘重土壤特征也是配合的,适合西欧粘重土壤耕地的重犁长期要6头甚至8头牛的畜力才能拖动。
同时西欧也面临饲料和口粮的矛盾,奇波拉指出:“无论如何可以肯定,主要用于拖拽最有效耕作农具的大牲畜仍嫌太少,而中世纪农业制度中的主要弱点就在于这种畜力的不足。
在那些日子里人们首先关心的是农业人口的吃饭问题,那时的农民由于农业人口发展趋势的起伏,经常处于饥荒的边缘。
由于这个原因,分配种植饲料的土地受到严格限制,而能贮存给大牲口过冬的草料又远远不足。
因此,在整个中世纪时代,即使是最富裕的农庄,也没有足够厩养的牲口以满足大田的需要;能作拖拽之用的牲口是很昂贵的;每个农户用于耕畜部分的资本也许比用于土地部分更大,然而就耕畜的相对重要性来说这样的比例是不够的”。
马耕比牛耕要快5%,17世纪末使用牛每天可耕地0.4公顷(约合1英亩),采用马耕数量可上升到0.5公顷—0.6公顷。
至18世纪末,由于犁的改进,马耕上升为0.8公顷,效率提高1倍。
据杜比估计,到15世纪时,欧洲使用挽力比中国要多出5倍,这其中主要还是牛。
马取代牛成为西欧主要挽力还是源自荷兰的农业进步,主要有两项:轮作制度和轻型马拉犁,后者使2匹马就能做以前8头牛的工作,前者则解决了马的饲草饲料问题。
西欧早期作物品种有小麦、大麦、燕麦,以及少量的黑麦。
其中小麦、黑麦是冬作物,大麦和燕麦是春播作物,缺少夏播作物,因而属三年两熟制。
这其中实际上并没有适合马食用的饲草,倒是很适合养牛。
荷兰出现的轮作方式则在作物中增加了芜菁和苜蓿,一种是四茬轮作,种谷物、芜箐、大麦与苜蓿;另一种是六茬轮作,种小麦、大麦(或燕麦)、芜菁、燕麦(或大麦以及苜蓿),苜蓿种到6月21日,然后种冬小麦,冬小麦为最末一季作物。
由于扩大了饲料种植,从而有可能增加牲口饲养,转过来增加肥料来源,并最终使耕作和畜牧有效地结合起来,提高农业生产率。
至此,英格兰低地混合区农业,才摆脱牺牲畜牧业发展粮食生产的旧模式,完全解决了地力衰竭对农业生产的制约。
这个进步让西欧主要是荷兰和英国的粮食单产在18世纪追上了中国,至少和清代华北差不多达到收获率11.1。
粮食产量的提高和饲草的种植让西欧的马匹保有量大增,马成为主要畜力。
那么这个模式是不是能复制到中国华北呢?答案是不能。
核心问题就是人口密度差异,荷兰和英国把小麦和黑麦的收获率从3、4提高到9、10以后就可以大量出口谷物了,中国明清已经在11-15的收获率还只能勉强维持温饱。
另外英国的畜牧区从中世纪开始就从东欧进口谷物作为补充,海路运输的优势让他们即使人口密度增加以后仍能以进口谷物和本地牧草配合保持较大的畜群。
这里还说一下豆科牧草和禾本科作物在饲料上的差异,豆科牧草的蛋白质含量比禾本科高得多,禾本科牧草喂养就需要更多的粮食,同样根据满铁调查资料,在喂饲玉米叶时,一匹马一年需要高粱6石,也就是424公斤高粱。
豆科牧草的青干率比较低,大概只有0.2-0.3,如果华北主要农耕区域也采用类似轮作方式的话,以当时的产量,例如清末民初辽宁新民厅引进苜蓿的产量亩产干草只有100多公斤,即使在1970年,新疆的苜蓿亩产只有干草146公斤,兵团苜蓿亩产更低到108公斤,现代那些超高的亩产依赖的是灌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