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之亲社会行为

合集下载

社会心理学_第七章

社会心理学_第七章
人类的亲社会行为是指任何自发性地帮助他人 人类的亲社会行为 或者有意图地帮助他人的行为。 人类的亲社会行为可以分为利他行为和助人行 为,其中助人行为的涵盖范围要大于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是指在毫无回报的期待下,表现出志 愿帮助他人的行为,而助人行为指一切有利于他人 的行为,包括期待回报的行为。
第一节 人类的亲社会行为
第一节 人类的亲社会行为
二、影响助人行为的因素 ㈠情境因素 2.环境条件 环境条件 噪音:在噪音条件下, ⑶噪音:在噪音条件下,人们帮助困境中陌生人的 可能性会大大降低。 可能性会大大降低。巨大的噪音使人们忽略了环境 中的其它事物,并驱使人们尽快逃离该情境。 中的其它事物,并驱使人们尽快逃离该情境。
第一节 人类的亲社会行为
二、影响助人行为的因素 ㈠情境因素 3.时间压力 时间压力 时间压力也影响人们的助人行为。 时间压力也影响人们的助人行为。假如你正在校园 里散步,这时候有人忽然拦住你, 里散步,这时候有人忽然拦住你,让你提供一些帮 你会不会帮他呢? 助,你会不会帮他呢?同样的事情如果发生在你急 着去上课,你又会如何对待呢? 着去上课,你又会如何对待呢?常识及一些研究均 显示,在前一种情境下,我们更可能去帮助他人, 显示,在前一种情境下,我们更可能去帮助他人, 人们经常是因为太忙而无法帮助他人。 人们经常是因为太忙而无法帮助他人。
第一节 人类的亲社会行为
二、影响助人行为的因素 ㈡助人者的特点 3.助人者的内疚感 3.助人者的内疚感 内疚感是指当人们做了一件自己认为是错误的事时 所唤起的一种不愉快情绪。为了降低这种情绪, 所唤起的一种不愉快情绪。为了降低这种情绪,人 们常常会选择去帮助他人。 们常常会选择去帮助他人。
第一节 人类的亲社会行为
第一节 人类的亲社会行为

简述社会心理学中的亲社会行为。

简述社会心理学中的亲社会行为。

简述社会心理学中的亲社会行为。

简述社会心理学中的亲社会行为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与思维,亲社会行为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亲社会行为指的是个体为了帮助他人或社会群体而采取的行为。

在社会心理学中,亲社会行为被认为是社会互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持社会秩序和互助合作的基础。

亲社会行为可以包括各种行为形式,比如帮助他人、分享资源、合作、关心他人等。

这些行为的目的是改善他人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以及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亲社会行为的动机可以来源于道德观念、同理心、社会认同和合作的需求等。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亲社会行为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会有差异。

一些文化强调个体与群体的利益的一致性,而另一些文化则更注重个体的自主权和竞争。

因此,亲社会行为的表现也会受到文化价值观的影响。

此外,亲社会行为还与个体的性格特征和情境因素相关。

一些研究指出,个体的人格特质中的一些因素,如同理心、道德观念和自我效能感,与亲社会行为的表现有关。

同时,情境因素,如紧急情况、社会规范和奖励机制,也会影响个体是否表现出亲社会行为。

总之,亲社会行为是社会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通过研究亲社会行为,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决策过程,为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关系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同时,我们也需要考虑亲社会行为受到文化和个体因素的影响,以便更有效地促进社会互助合作和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Batson, C. D. (2011). Altruism in human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enner, L. A., Dovidio, J. F., Piliavin, J. A., & Schroeder, D. A. (Eds.). (2005).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pro-social behavior.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

第十讲亲社会行为与攻击行为

第十讲亲社会行为与攻击行为

第十讲亲社会行为与攻击行为一、亲社会行为1、亲社会行为与利他主义的定义☐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任何以利于他人为目标所采取的行动。

☐利他主义(altruism):即使需要助人者付出代价,仍愿意帮助他人。

2、亲社会行为的基本动机☐一、进化心理学的解释:为了基因的保存。

☐近亲选择:人们偏好直接指向血亲的利他行为。

证据:人们在灾难中寻找家人比寻找朋友的可能性大得多。

☐互惠规范:帮助对方能够增加对方将来帮助自己的可能性☐学习社会规范:自然选择使得学习社会规范成为我们基因组成的一部分。

人们要学习的规范之一就是帮助他人。

☐二、社会交换:助人的成本与报酬。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真正的利他主义是不存在的,只有报酬大于成本时人们才会助人。

☐三、移情-利他主义假设(empathy-altruism hypothesis):巴特森(batson,1991)认为人们常常纯粹是出于善心而助人。

他们唯一的目的就是帮助他人,即使自己可能付出代价。

当移情发生的时候,会试图出于纯粹的利他主义理由来帮助这个人。

☐移情:把我们自己置于他人的位置,并以那个人的方式体验事件和情绪的能力。

Batson,2002的研究☐2*2因素设计,自变量:1、移情;2、利己☐研究程序:☐大学生被试听录音,内容为一个出了车祸的学生需要帮助他人帮助补课。

☐移情条件的控制:通过指导语改变被试的移情程度。

高移情条件下,要求想象该学生遇到这样的事件感受是怎样的,低移情条件下,要求被试不要关注该学生的感觉。

☐利己条件的控制:研究者改变不帮助该学生的代价,高代价条件中,被试知道该学生下周将回班级上课。

那么被试将会因为拒绝帮助他而感到不舒服。

低代价条件:该学生会在家学习,不会来上课,被试不必面对他,并为没有帮助而感到内疚。

☐结果:在高移情条件下,无论代价高低,人们都愿意提供帮助。

在低移情条件下,认为将在课堂上遇到该学生的人比认为不会遇到她的人,愿意提供帮助的要多得多。

亲社会行为名词解释333

亲社会行为名词解释333

亲社会行为名词解释333
亲社会行为是指在个体层面,与他人互惠的一种特质,包括亲近、合作、帮助他人的意愿或实践。

有研究表明,亲社会行为在我们的童年期就开始形成。

根据是否与利益有关,可以将亲社会行为分为两大类:利他主义和利己主义。

动物和人类,无论其进化程度如何,都是自私的。

然而,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学会了彼此关心、互相帮助,对周围的人提供各种形式的帮助。

帮助他人能使我们体验到一种快乐,并由此产生一种高峰体验。

这是因为人类具有某些独特的天赋。

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对此进行了研究。

他认为,人类之所以能够对其他个体施加积极影响,主要是因为人类与其他个体间存在着某些共同点,即人类具有精神气质,包括支配性、适应性、宜人性和同情心。

- 1 -。

社会心理学中的亲社会行为研究

社会心理学中的亲社会行为研究

社会心理学中的亲社会行为研究引言: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主动关心、帮助他人的行为。

这种行为在社会心理学中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亲社会行为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人类的道德发展和社会互动模式,还为社会建设和个体幸福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一、亲社会行为的定义与分类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出于关心、同情、合作等积极情感而主动进行的行为。

根据行为对象的不同,亲社会行为可以分为直接亲社会行为和间接亲社会行为。

直接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直接帮助、支持他人的行为,如援助、慈善捐赠等;而间接亲社会行为则是指个体通过间接的方式为社会作出贡献,如环保行为、公益活动参与等。

二、亲社会行为的心理机制亲社会行为的背后存在着多种心理机制,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同理心和互惠原则。

同理心是指个体能够感受和理解他人的情感和需求,并出于同情心而采取行动。

同理心的培养可以通过教育和社会经验的积累来实现。

互惠原则则是指个体倾向于回报他人的善意和帮助,以维持社会中的互惠关系。

这种心理机制在亲社会行为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亲社会行为的表现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个体特征、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等。

个体特征方面,研究发现,性别、年龄、教育水平等因素与亲社会行为存在一定的关联。

社会环境方面,社会支持、社会规范和社会认同等因素也对亲社会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此外,文化背景也对亲社会行为产生显著差异,不同文化中的亲社会行为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四、亲社会行为的重要意义亲社会行为对个体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亲社会行为有助于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和增强社会凝聚力,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其次,亲社会行为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具有积极影响,能够提升个体的自尊、自信和满足感。

此外,亲社会行为还有助于培养个体的道德观念和责任感,促进道德发展和社会责任感的形成。

结论:亲社会行为作为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对于理解人类的道德发展和社会互动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第12章 亲社会行为

第12章  亲社会行为

Oseola McCarty的案例
• Oseola是一个在密西西比长大的黑人女孩,六年 级时,她退学做了一名洗衣女工。时间飞逝,她 一直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她生活得很节省, 将不多的工资——大多数是美元硬币和零钱—— 都存进了银行里。在她87岁这一年,她将自己的 全部积蓄,15万美元都捐给了南密西西比大学, 作为黑人学生的奖学金。她解释说:“我希望能 与孩子们分享我的财富,……我不介意工作……但 是,也许我可以让这些孩子们不会像我那样工作 。”
进化理论
• 动物最愿意帮助那些基因上与它最接近的个 体;比起远亲或陌生个体,它们更愿意帮助 家庭成员。
• 母亲常比父亲更多地给后代以帮助。原因是 在一些物种中,雄性拥有繁殖大量后代生物 学基础,所以不需要对任何一个后代投入太 多,也可以使自己的基因永恒不灭。雌性则 只能繁殖出相对较小数目的后代,所以必须 帮助每一个后代以保证自己基因的传递。
(四)决策理论
拉坦内(Latane ) 达利(Darley )
任何情境中,给
助人决策前
要经历五个 步骤.
予帮助的决定都
包含复杂的社会 认知和理性决策
过程。
哪种情况更容易使你助人?
助人的决策过程
是否意识到他人需要帮助 不 他不需要帮助 是的 我有责任去帮助他吗? 不 我没有责任
是的
我的行动值得吗? 不 太冒险了,我并没有好处啊
实验研究
• 让被试玩一种游戏,其中一个人在自己没 有犯任何错误的情况下,输掉大笔金钱或 代币券,而对手却成了大赢家。游戏结束 后,赢家(真正的被试)有机会将他赢得的战 利品还一部分给他的对手。
• 尽管赢家是合理合法赢钱,但她还是有很 强的倾向性还给输家部分金钱。 • 相反,如两个人得到战利品数量相同,被 试则很少将自己的战利品分给对方。

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
24
也有看后心中不快的场面
25
相关链接1:长途上车上强奸案 相关链接2:夫妻俩被人追杀,竟无人相 救,也无人报警。南京晨报,2005.5.12 相关链接3:2011年10月13日,佛山小月 月事件。
26
为什么没有人帮助?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27
28
第二节
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
N (number):作用源的人数
作用源某一维度被削弱,整个作用力的强度也会削弱; 提高某一维度的强度也可以弥补另一维度强度较弱带来的缺陷,从而提高 整个作用力的强度。
目标靶 作用源
43
第三节 助人的决策过程及影响因素
44
一、助人的决策过程
(一)帮助需求觉察
注意突发事件 ;信息的明确性
(二)助人意图确定 1. 紧急事件 2. 非紧急事件
I 社 会 作 用 力 I = SNt ( t<1 )
N 作用源数量
42
3. 社会作用力乘法原则
3. 社会作用力乘法原则
I=F(SIN)
I (impact) :影响源作用于一个目标靶个体时,该个体体验到的作用力的量
S (strength):社会源的强度(身份、年龄、社会地位等) I (immediacy):接近性(时间、空间)
1
第一节 亲社会行为概述
2
一、相关概念
(一)亲社会行为: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
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针对人、事、物等)
亲社会:合乎社会道德标准 反社会:违反社会道德标准
(二)助人行为:以特定的个人或群体为对象的亲社会行 为。 (三)利他行为:不期望任何回报的、自觉自愿的帮助他人 的行为。是最高意义上的亲社会行为。 自我利他主义:减轻不安、自我价值。 纯利他主义:无私奉献。

06 亲社会行为

06 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
第一节 亲社会行为的涵义
一、亲社会行为及有关概念 亲社会行为指一切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 指一切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 亲社会行为指一切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 亲社会行为可能由利他主义引起。 亲社会行为可能由利他主义引起。 利他主义指关心他人的利益而不考虑自己的利益 指关心他人的利益而不考虑自己的利益。 利他主义指关心他人的利益而不考虑自己的利益。 利他行为的特点就是自愿帮助他人, 的特点就是自愿帮助他人 利他行为的特点 就是自愿帮助他人,而不期望得到 任何外部的回报。 任何外部的回报。 利他行为经常有个人遭受损失和面临严重危险的含 经常有个人遭受损失和面临严重危险 利他行为经常有 个人遭受损失和面临严重危险的含 义。 但是亲社会行为不一定都由利他主义引起 亲社会行为不一定都由利他主义引起, 但是 亲社会行为不一定都由利他主义引起 , 它也包括 为了某种目的,有所企图的助人行为。 为了某种目的,有所企图的助人行为。
一般的想法是, 在场的人越多, 一般的想法是 , 在场的人越多 , 个人采取行动的可能 性越大。 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性越大 。 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 往往是观望的人越 行动的人越少,甚至无人相助。 多,行动的人越少,甚至无人相助。
14
(一)责任扩散实验
遭难女士实验
被试者是单独或和其他人一起在房间里填写调查表。 被试者是单独或和其他人一起在房间里填写调查表。 在房间里填写调查表 被试处于四种条件下: 被试处于四种条件下:
20
2.社会作用力论
是指“ 是指“其他人的存在或行动对个体产生的任 何影响” 何影响”
拉塔涅在社会作用力理论中提出三个基 本法则, 本法则,并用数学表达式将它们加以定 量的描述。 量的描述。
21

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

第十章亲社会行为【内容提要】亲社会行为是符合社会道德标准的行为。

培养亲社会行为,形成良好的品德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章阐述了关于亲社会行为发生的三种理论,亲社会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介绍了助人行为的研究和理论,阐述了亲社会行为培养与品德教育的有关理论和研究。

【学习目标】1.理解亲社会行为及其发生。

2.了解亲社会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

3.了解助人行为的研究和理论。

4.掌握品德形成的几种理论模式。

【关键词】亲社会行为利他主义助人行为品德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处处可见帮助人的现象,从指路,扶老携幼,义务献血,到见义勇为与歹徒搏斗,抢救遇难儿童,甚至为此付出生命;但同时我们又可以看到,有些人对处于困境中的他人抱着冷漠的态度,见死不救。

1964年,纽约发生了一起谋杀案。

年轻妇女吉蒂下夜班后在回家的路上遇到歹徒的袭击,她大声呼救。

当即周围居民楼的一些房间的灯亮了,有人打开窗户,并有一位男士大声喊道“放开她!”歹徒放开她,溜进汽车开走。

楼窗里的灯光熄灭了。

这时,歹徒返回来,再次袭击吉蒂。

她再次呼救。

灯光再次亮起,窗户再次打开,歹徒再次逃走。

灯光熄灭。

当吉蒂到达住处大门口时,歹徒第三次袭来,她被杀了。

谋杀进行了35分钟。

警察在接到报警后只用了2分钟就赶到现场,然而人已经死了。

事后了解到当时有38个目击者,然而在半个多小时的时间里竟无人报警。

正是这个事件中人们所表现出来的冷漠激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引起社会心理学家极大的关注,使“冷漠和助人”成为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第一节亲社会行为的含义一、亲社会行为及有关概念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指一切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如助人、分享、谦让、合作、自我牺牲等。

亲社会行为可能由利他主义引起。

利他主义(altruism)指关心他人的利益而不考虑自己的利益(L.G.Wispe,1972)。

利他行为的特点就是自愿帮助他人,而不期望得到任何外部的回报,甚至没有要给人留下好印象的想法。

第九章 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社会性发展心理学)

第九章 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社会性发展心理学)

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亲社会行为的概念亲社会行为是指对行为者本身并无明显好处,而给行为的受体带来利益的一类行为。

大部分学者把无私的关心其他人的行为称为利他行为,并把他视为高级的亲社会行为,综合考虑了动机和行为后果两方面。

罗森汉把亲社会行为分为两类:一类是自发的亲社会行为,即动机是关心他人的亲社会行为;另一类是常规性的亲社会行为,即期望得到对自身有利的好处。

柯莱波斯等人认为亲社会行为是一个行为的连续体,从社会认知的角度出发,把亲社会行为视为是动机、环境线索因素、行为者对环境的认知、可供选择的行为反应等变量的函数,即亲社会行为决定于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

社会认知学派关于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研究个体亲社会与否受到个体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制约。

精神分析学派强调超我概念,社会认知学派强调个体的也更高级,亲社会行为的研究的理论模型社会生物学观点:E.Wilson认为,任何遗传上具有高生存价值,即有助于个体持续生存的决定性特质,往往具有向下一代遗传的倾向,因为具有该特质的个体比不具有该特质的个体较易持续生存下去,产生较多的后代。

他把这一演化原则用到对利他行为的解释中,指出帮助他人的倾向对团体的基因来说具有很高的持续生存价值。

比如具有血缘关系的个体间更容易发生亲社会行为。

社会进化论:Campbell认为在人类文化与文明的历史发展中,人类将选择性地进化本身的技能、信念和技术。

因为亲社会行为和利他行为是遍布整个社会的行为,因此它们在进化中也得到了提高并成为社会规范的一部分。

社会进化论认为有三种规范对亲社会行为很重要:社会责任规范(比如老师有责任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相互相规范,也叫互惠规范、社会公平规范(指帮助那些值得帮助的人)。

亲社会行为的互惠理论,研究者们认为个体行为应该符合群体合作的规则和目的,互惠可以是亲社会行为发生后的一种现实回报,也可以是对回报的期待。

研究指出个体愿意帮助他人的原因是希望自己得到他人同样的帮助以避免可能发生的困境。

(幼儿学前教育)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

(幼儿学前教育)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的开展亲社会行为是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是个体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组成局部。

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亲社会行为已引起开展心理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的重视,成为教育心理学家研究领域中的重要课题。

亲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根底,将有助于儿童更好的习惯幼儿园的集体生活,有助于幼儿今后更好的习惯社会,也有利于学校素养教育实践的深入开展。

因此,探讨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含义、阻碍因素及培养的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亲社会行为定义亲社会行为是指一个人关心或打算关心他人或群体的行为倾向,具体包括分享、合作、谦让、援助等。

2.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开展一岁之前,儿童能够对别人微笑或发声,这表达了儿童最初的一种友好倾向。

能够说儿童在1-2岁时就表现出了亲社会行为的萌芽。

比方,3个月的飞飞和翔翔是一对双胞胎,一天,飞飞因为尿湿了开始哭泣,紧接着翔翔也开始哇哇大哭。

妈妈手忙脚乱的帮他们换尿布,才觉察翔翔全然就没有尿湿,他只是因为飞飞的哭泣而哭泣。

2岁时,儿童越来越表现出同情、分享和助人等利他行为。

他们常常把自己的玩具拿给别人看,或者送给别人玩,有时候拿着自己的玩具参加他人的活动中,有时候关心妈妈做些简单的情况。

尽管这时的儿童专门难弄清别人遭受困境的缘故,但他们却明显的表现出对处于困境的人们的关注。

看着哭泣的同伴,他们会妈妈走进并轻轻拍拍同伴。

会给弄伤手指的母亲拿来创可贴。

2岁以后,随着儿童生活范围和交往经验的增多,他们的亲社会行为会进一步开展。

他们会逐渐的依据一些不太明显的细微变化来识别他人的情绪体验,推断他人的处境,并作出相应的关心行为。

比方,5岁的欢欢和佳佳在一起玩玩具,欢欢不小心碰到了自己搭的玩具,之后心情不行,开始不讲话。

这时佳佳会觉察并抚慰欢欢,并和他一起搭玩具。

3.阻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因素(1)生物因素在漫长的生物进化历程中,人类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开展,逐渐形成了一些亲社会性的反响模式和行为倾向,如微笑、乐群性等等。

社会心理学对亲社会行为的解释

社会心理学对亲社会行为的解释

社会心理学对亲社会行为的解释作为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行为之一,人们时常会表现出亲社会的行为。

这些行为可以是慷慨、乐于助人,也可以是同情、共情等等。

这些行为常常出现在经济、政治等领域,成为人类社会稳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那么,社会心理学是如何对亲社会行为进行解释的呢?1. 社会认知对亲社会行为的捐赠行为解释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们在理解和处理社会问题时,往往会考虑来自他人的看法,关注他人的反应,以此来适应社会环境。

同时,当人们面临他人的需要时,基于标准的道德或伦理标准,他们会预期在这些情况下表现出协助的行为。

因此,为了保持社会认可,亲社会行为就成为了理性选择。

在捐赠行为中,个人的社会认知需要意识到受捐单位的存在,以及对方需要帮助。

此时,通过社会认知理论可以发现,只有认为自己的捐赠行为能够为社会周围的人带来实际的影响,才能激励人们进行捐赠。

2. 社会规范对亲社会行为的协调行为解释社会规范理论认为,社会规范是个体行为的重要支撑,而亲社会行为就是这种支撑系统的表现之一。

在社会生活中,个体往往根据约定俗成的社会规范来比较自己的行为,从而得出自己该如何行动的结论。

在捐赠行为中,社会规范就体现在人们认为必须遵守的所谓的“贡献原则”上。

据此,人们会自愿贡献一部分自己的财富或资源来帮助他人,并展现自己的好意和公德心,以此获得他人的赞扬和认可。

个体往往会在社会规范的约束下实现亲社会行为。

3. 社会学习对亲社会行为的模仿行为解释在社会学习理论中,认为个体的我们因为希望被社会认可,往往会通过模仿来获得自己期望的行为结果。

在性格、态度或者价值观等方面,人们经常模仿亲密的社会环境来确立自己的行为准则。

在亲社会行为中,一个人可能会因为了解某个社区、组织或者团体的美好或感人故事而受到激励,从而产生帮助他人的行为。

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学习理论会提供一个合理的解释,证明亲社会行为的主体,不仅受到个人善意的影响,还受到他人模仿的影响。

总体上,社会心理学的三条理论都揭示出了亲社会行为的合理性和重要性,涵盖了道德、成就、情感和幸福方面的多重意义。

社会心理学课件-亲社会行为

社会心理学课件-亲社会行为
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大多表 现出顺从,极少的亲社会 行为是自发的,而且母亲 在幼儿的亲社会行为的发 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学龄儿童
亲社会行为与观念的一致性逐渐提高 自我取向和奖励取向降低,他人取向动机逐 渐增多
成人期
成人期各方面的发展已 趋于成熟、稳定,社会 化过程基本完成,同时 也掌握了比较完整的社 会认知技能,亲社会行 为的表现形式更为多样, 也更高级。
柯莱波斯的理论
亲社会行为包括某一范围的行为以及这一范围 内的典型行为 克服了非此即彼,自私—利他的两分法 亲社会行为是根据直接引发行为的动机,而不 是只依据行为的后果来定义的 亲社会行为并不必然与付出高代价相联系 我和他人并不一定是截然分离的心理学实体 理想的亲社会行为是一种最大限度地对他人有 利的行为
亲社会行为的中介过程
认知发展学派的社会 认知结构:
加工社会信息 解释社会事件 理解社会事件 理解人际关系 解决人际关系
社会认知结构对PB的产 生的两种作用方式:
提供PB必须的信息 (认知过程)
导致情感和动机倾向 的产生(情感过程)
注意过程
认知观过点程采:择注(意p他er人sp的e需ct要iv,e-对帮助时机的 知t觉ak―in―gP)B发,生经的常必被要形条象件地比
喻不为同认“知从发他展人阶段的对眼他中人看需世求的界敏感性有个体 ”对差 不满或异同足年者自龄是己的看“需个要问站体、对在题讨不他”好同人权类威的型人角需物求度的的时敏机感敏性感不同
对人际关系敏感
关注社会公正、 观点
采择能力增加、可理解大范围内人们的深层需

注意过程
情感中介:与认知过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随 认知能力发展而获得处理复杂情感的能力对目 标唤起的认知和解释影响PB 把唤起归为合理需求 积极情感状态(移情) 对PB产生有积极引导作用;不合理需求,反之 同时,当个体的自我概念越来越整合到对于他 人概念中去时,对他人痛苦就越来越敏感。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亲社会行为研究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亲社会行为研究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亲社会行为研究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出于对社会的关注和关爱而表现出来的行为,如乐于助人、合作、分享等。

亲社会行为研究是社会心理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通过分析个体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表现,揭示人们为何会表现出亲社会行为以及亲社会行为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亲社会行为研究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探讨。

首先,亲社会行为涉及到个体的态度和价值观。

研究显示,个体的亲社会行为与其对公平、正义、同理心等价值观的认同程度密切相关。

例如,个体对公平和正义有高度认同感的人更容易表现出乐于助人的行为。

其次,亲社会行为与个体的情绪和情感状态密切相关。

一些研究发现,个体在情感上感受到幸福、愉悦或者羞愧、内疚时更容易表现出亲社会行为。

这是因为积极情绪可以提高个体的意愿去帮助他人,而消极情绪则可能引发个体的攻击性行为。

此外,个体的认知过程也对亲社会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通过认知他人的需要和压力,个体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处境,并且更容易提供亲社会的帮助。

因此,培养个体的情感共鸣和认知共情能力对于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生至关重要。

在研究亲社会行为时,还需要考虑到社会和文化因素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社会规范和文化价值观对于个体的亲社会行为起着重要的约束和引导作用。

例如,一些研究发现,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可能在亲社会行为上存在差异。

东方文化强调集体利益和社会互助,而西方文化注重个人权利和自我实现。

这些文化差异往往会影响个体的亲社会行为表现。

除了个体因素之外,亲社会行为研究也需要考虑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社会支持都会对个体的亲社会行为产生影响。

例如,亲密关系中的亲社会行为可能更常出现,而与陌生人之间的亲社会行为相对较少。

此外,社会正义和公平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个体的亲社会行为表现。

亲社会行为不仅对个体自身有着积极的影响,对整个社会也有重要的意义。

从个体角度来看,参与亲社会行为可以增加个体的幸福感和满足感,促进个体与他人之间的亲近和联系。

社会心理学[第十章亲社会行为]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社会心理学[第十章亲社会行为]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十章亲社会行为一、亲社会行为的含义(一)亲社会行为及有关概念1.亲社会行为“亲社会”是指合乎社会道德标准,与“反社会”相对。

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指一切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如助人、分享、谦让、合作、自我牺牲等。

2.利他主义亲社会行为可能由利他主义(altruism)引起,即关心他人的利益而不考虑自己的利益,自愿帮助他人而不期望得到外部的回报。

3.助人行为亲社会行为还可能由助人行为引起,即为了某种目的,有所企图的行为。

4.亲社会侵犯行为亲社会侵犯行为(prosocial aggression)指的是符合社会道德标准的侵犯行为,虽然具有潜在伤害性但合乎社会要求,在一定意义上是积极的,其目的不是伤害。

(二)亲社会行为的发生1.亲社会行为发生的三种理论(1)社会交换理论(social-exchange theory)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们在交往中使用的是“最低失分”策略,即以最小的成本得到最大的报偿。

但是这种成本和报偿的监控并不总是很有意识的。

①助人行为有隐蔽的个人利益帮助他人为获得的报偿可能是外部的,也可能是内部的。

外部报偿:为了树立自己的形象,为得到他人的赞许或友谊等;内部报偿:解除内心的烦扰,提升自我价值感等。

②移情是真正的利他主义的根源移情的时候,个体的忧伤集中在遭受痛苦的人身上,从而激起助人行为。

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都能使人做出助人行为。

看到他人的苦恼可能唤起一种自我聚焦的苦恼,也可能是他人聚焦的移情,后者才产生真正的利他主义,因为如果人们有方法摆脱自我聚焦的苦恼就可能不去助人。

(2)社会规范理论(social norm theory)社会规范规定着人们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方式,指明哪些行为是被社会接受的和受到鼓励的,哪些行为是不允许的或受到谴责的。

推动助人行为的两种社会规范是:①互惠规范(reciprocity norm)互惠规范是指人们认为对于那些帮助过自己的人应该给予回报和帮助,而不是伤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心理学之亲社会行为
15商务英语2班周瑞153302235
社会心理学覆盖面极广,本学期学习了有关自我概念,从众,服从,依从,亲社会行为等相关概念。

本篇文章意在研究亲社会亲社会行为的一些反应和体现。

关键词:亲社会行为本能习得旁观者个体情绪
在对亲社会行为的研究中,有研究者提出多种看法,亲社会行为从何而来?据相关数据表明,犯罪分子的孩子犯罪的几率比普通家庭孩子高出很多。

根据弗洛里达州立大学的Kevin Beaver教授研究表明,犯罪者体内存有犯罪基因。

他们比对了美国2000个青少年的基因,MAOA基因突变的青少年参加帮派的概率是那些此基因正常人的两倍,而且那些基因变异的帮派成员使用武器的可能性更大。

Beaver 说:“大部分情况下人们认为团伙犯罪与基因是没有关系的。

但是我们的研究结果却证明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故此,亲社会行为存在一定的本能行。

然而本能并非可以完全影响个体的社会行为。

后天的习得亦将对个体的社会行为产生影响。

亲社会行为是在后天环境中不断学习而成的,是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亚里士多德提出:“人是社会性动物。

”这句话强调两点,一、人是动物的一份子,无论多高级,依旧是动物,也就具备动物的一些通性;二、人是具有社会性的也可以说是群体性的,不能脱离群体存在。

在课堂上,我们观看了有关旁观者行为的研究视频。

发现个体在面对紧急事件时,单个人与同他人在一起时的反应不一样,他人在场会抑制亲社会行为的发生。

对这一点的发现有助于我们在以后的日常生活里更好的帮助和求助他人。

因为我们不想让“小悦悦”事件再次上演!《三字经》最初就告诉了我们:人之初,性本善。

这里,也有人说过:人之初,性本恶。

在此,我不置可否。

我想提出的一句话是哲学家黑格尔说过的一句话“存在即是合理”。

同样的,对于旁观者行为的认识还让我想到了有关社会道德绑架的事情。

因为道德绑架被爆出的视频太多,其中似乎反映了当前社会大众普遍的道德水平有待提高。

社会行为理论认为:人在发展中形成了各种动机,而人的行为多数是以目的性为特征的,所以应侧重于探讨追求期望的目的的动机,它把动机概括化为目的取向(goal)或个人目的(Personal goal)或目的取向(Goalorientations),目的是个人追求的最终状态,是由相互联系的认知网络组成的,其中包括对结果的评价相关的信念、思想和意义。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被激活,环境(包括内在的环境)条件可以同时激活一个、二个或多个目的,且激活程度不同。

我们可以把价值取向看作是道德领域中的个人目的。

亲社会价值取向则是利他和不伤害别人的个人目的。

i
个体情绪作为旁观者是否帮助他人的又一影响因素,在亲社会行为活动中意义重大。

韦纳指出,面对失去能力需要帮助的人,人们往往是通过认知归因做出决定。

亲社会行为的发生不仅涉及知觉、推理、问题解决和行为决策等一系列基本认知过程,而且与个体认知能力尤其是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有直接关系。

人们在积极的心境下,会减少对自己的关注,更多的去了解他人的需要,把亲社会认知转化为亲社会行为。

助人者具有以下特点:①具有强烈的社会动机;②相信事情对自己有影响力;③有适合于情境需要的特殊能力;④同情、理解他人、有责任感。

报告人:周瑞
i斜体部分摘自百度百科-亲社会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