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勒《功利主义》读书笔记
功利主义的读后感
功利主义的读后感最近读了功利主义相关的一些内容,感触还挺多。
功利主义,简单来说,就是主张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这听起来好像挺有道理的,但真要细琢磨,这里面的门道可不少。
我想起了之前的一次经历,那可真是让我对功利主义有了更深的思考。
那是一次社区组织的活动,目的是改善小区的环境。
大家决定一起把小区里一个长期荒废的小花园重新整理出来,种上花草树木,让它成为大家休闲的好去处。
一开始,参与的人那叫一个积极踊跃。
有人搬来工具,有人带来种子和树苗,大家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
这时候,功利主义的想法似乎占了上风。
每个人都想着,等花园弄好了,大家能有个漂亮舒适的地方散步、聊天,这多好啊!这就是追求大多数人的幸福嘛。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就来了。
有些人开始抱怨干活太累,觉得自己付出太多,收获的却只是一个大家共用的花园,好像不太“划算”。
有个大叔就嘟囔着:“我这天天累得腰酸背痛的,也没见着对我有啥特别的好处,还不如在家歇着。
” 这时候,那种纯粹为了共同利益而努力的热情好像就被浇了盆冷水。
还有呢,在规划花园布局的时候,也产生了分歧。
一部分人想多种些花,觉得漂亮,能让人心情好;另一部分人则坚持要多种些能结果子的树,说这样能有实际的用处。
这争来争去的,其实不就是在衡量哪种选择带来的“功利”更大嘛。
我在旁边看着,心里就琢磨开了。
这功利主义说要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可这“幸福”到底该怎么衡量呢?是眼前的舒适美观重要,还是未来的实用价值重要?而且,每个人心里对于“幸福”的定义和期待都不一样,要达成一致可太难了。
在干活的过程中,还有个小细节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有个小朋友也兴冲冲地来帮忙,拿着个小铲子这儿挖挖,那儿刨刨,弄得浑身是土。
他妈妈看见了,就着急地喊:“别弄了,弄得这么脏,有啥用!” 这一句“有啥用”,让我心里一震。
对于这位妈妈来说,孩子保持干净、不浪费时间做这些看起来没“用”的事,可能就是她眼中的“功利”。
可对于孩子来说,参与其中的快乐,亲手挖土的新奇体验,那就是他的幸福啊。
功利主义的读后感
功利主义的读后感作为一个有着深厚人文底蕴的人,我从学生时代就一直被灌输着职业道德观念,并被告知要以人为中心,要有为社会做贡献的意识。
这些道德观念在我这个人性善良的心灵中深深地扎根了。
但是最近,我读到一本叫做《功利主义》的书,对我的人生以及道德观提出了挑战。
自从我看完这本书后,我对社会、人性和职业道德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批判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比较《功利主义》是英国哲学家J.S. Mill的经典之作,他认为行动的正确性应该根据其能够带来最大的幸福感与少量痛苦来衡量。
最大共同好处,最大有效性原则是这种思想的基础。
Mill更进一步提出了“妥协”观念,他认为不同立场之间可以通过妥协来达成共识。
这些原则首次提出从公正、效率以及人性的角度来审视道德问题。
然而,在这个《功利主义》写成以前,欧洲经历了两次新大革命和黑暗时期。
在这期间,既有对民主和法治制度的武力镇压,也有对人的尊严和自由的侵害。
批判主义十分强调防止发生这些事件的社会角色,例如公民社会,新闻工作者,非政府组织等。
批判主义强调的是人的尊严和自由,而功利主义则倾向于社会利益。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何更好的处理这两种观念之间的关系呢?我的看法是,我们可以看成功利主义为运作主导思想而批判主义为反思主导思想,这样一来我们既可以追求效率和为社会做贡献,也可以保护人们的尊严和自由。
功利主义带着一道思辨正如我所提到的,这种思想有助于追寻效率和为社会做贡献,同时也有助于如何处理这两种观念之间的关系。
在我的印象中,这种思想曾在大学中被提及过,尤其是在管理学和商学的课程中。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平衡社会理念和个人理念,了解社会的需要,并根据我们所在的领域,选择最佳行动方案。
我个人看法是,这种思想的影响力不仅仅在于商业领域,在很多方面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新闻学、公共事务、市场营销等。
当然,这种思想不断面临着考验,我们需要保持警惕,以保证它不被滥用。
问责制和透明度我们如何在这种思想中实现问责和透明度呢?这是这种思想所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
功利主义的读后感
功利主义的读后感功利主义作为一种伦理学理论,强调追求最大化幸福和最小化痛苦的原则。
当我深入研究功利主义理论后,我对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产生了一些思考。
首先,功利主义强调的是结果导向。
根据功利主义的观点,一个行为的道德性应该被量化为对整个社会产生的幸福程度。
这引发了我的思考,我们是否可以将道德化简为对于社会幸福的追求?如果我们仅仅基于对他人的幸福作出决策,我们是否忽略了一些其他的伦理考虑?此外,功利主义在动机上也存在一些问题。
与其他伦理学理论相比,功利主义更加注重行为的后果而非动机。
这使得我产生了一些疑问:是否应该将动机考虑在内,以评估一个行为的道德性?如果两个行为在结果上相同,但其动机完全不同,我们应该如何判断两者的道德性?然而,功利主义的优势在于其注重社会整体的利益。
通过追求最大化幸福和最小化痛苦的原则,功利主义试图为整个社会创造最大的福利。
这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一个有益的指导原则,以确保社会的整体福利得到最大化。
在一些实际问题中,例如公共卫生政策和资源分配等方面,功利主义的原则可以为决策者提供有益的借鉴。
此外,功利主义还强调了人类共同利益的重要性。
作为一个社会,我们应该考虑并关注全体成员的利益,而不是只顾及个人或少数群体的利益。
这一观点提醒着我们,在作出决策时,我们应该摒弃个人的偏见和私利,追求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然而,功利主义也有一些局限性。
尽管追求最大化幸福和最小化痛苦的原则理论上看起来很理想,但实际操作中却存在一些困难。
例如,如何准确地衡量和评估幸福?幸福对于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定义和解释。
这使得确定如何最大化幸福变得复杂而困难。
此外,功利主义也被指责为一种“算计”的伦理观。
由于其结果导向的特性,功利主义的批评者认为,它在道德决策中忽视了道德的固有价值和原则。
他们认为,道德决策应该基于伦理的基本规则和原则,而不是仅仅追求最大化幸福和最小化痛苦。
总的来说,功利主义提供了一种富有吸引力的伦理学理论,强调追求最大化幸福的原则。
功利主义的读后感
功利主义的读后感在我读完《功利主义》这本书后,我对功利主义这一伦理学派的理论和观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其应用和限制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本文将从功利主义的基本原则、应用领域以及其局限性等方面进行探讨。
功利主义的基本原则是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这种以实际结果为导向的伦理观念,强调以最大化整体幸福为目标。
它认为,一个行为的道德性取决于其带来的后果,而不是其本身的性质。
这使得功利主义成为一种实用主义的伦理观念。
功利主义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它可以应用于个人道德决策、政策制定以及社会公共利益等方面。
在个人道德决策中,功利主义可以帮助我们权衡不同行为的后果,选择最能带来幸福的行为。
在政策制定中,功利主义可以作为一个指导原则,帮助政府制定最符合整体利益的政策。
在社会公共利益方面,功利主义可以帮助我们思考如何最大化社会福利,解决社会问题。
然而,功利主义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功利主义可能忽视了个体的权利和自由。
由于其追求整体幸福最大化的原则,个体的权利和自由可能被牺牲或忽视。
其次,功利主义可能导致少数人的牺牲。
由于追求整体幸福最大化,少数人的利益可能被忽视,这可能导致不公平的结果。
最后,功利主义的计算问题也是一个挑战。
如何准确地计算不同人的幸福程度,以及如何权衡不同人的利益,都是一个复杂而困难的问题。
在我个人看来,功利主义作为一种伦理观念,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它强调实际结果的重要性,使人们更加关注行为的后果。
然而,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功利主义存在的局限性,并在实际应用中加以考虑和调整。
在个人道德决策中,我们可以考虑功利主义原则,但也要兼顾个体的权利和自由。
在政策制定中,我们可以借鉴功利主义的思想,但也要考虑公平和正义的原则。
在社会公共利益方面,我们可以追求整体福祉的最大化,但也要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
总之,功利主义作为一种伦理观念,对于我们思考道德问题和社会问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然而,我们也不能将其视为唯一的准则,应该综合考虑不同的伦理观念和价值观,以实现更全面和平衡的判断。
功利主义的读后感
功利主义的读后感穆勒认为即使是科学,也大多依赖于一个第一理论,即该学科理论的基础。
其第一理论不一定是完全正确的,那么从第一理论中推断出的一系列理论就会存在一些谬误。
当然,人们判断对错的时候如果依赖于自身的感觉和本能,而忽略对错的评判标准,这并不能保证自己在任何时候都能有一个准确的判断。
实际上即使采用对错的评判标准,每个人的标准也不尽相同。
其实对于哲学来说,并不存在一个令人信服的第一理论,毕竟,这与每个人的理解有很大的关系。
所以,其实在哲学上,“至善”的标准并不能够得到证明的。
比如,音乐特别能够带来快乐,谁能证明快乐是好事呢?要证明快乐是好事的确很难办到。
其实,这样也就说明了没有最正确的哲学观念,每个人的对此的理解都有所不同。
那么,我想,没有谁能证明哪种哲学是最好的。
对于哲学,不管是何种流派,总会有你认同不认同的,强制人们去认同某种观念其实是最可恶的做法,这会让多数人停止思考。
不仅仅是哲学,对于任何理论,说教并不能带来多大的意义,关键是要让人信服,让人有一个认同。
无论是民主还是专制,要看这个国家的人的选择。
就像印度,保有种姓制度一样,但是人们接受,你从旁观者角度得到的看法仅仅是你的看法,这并不能左右这个国家的国民的想法。
首先,幸福是指快乐和免除痛苦。
当然,不幸就是痛苦和丧失快乐。
快乐是要考虑数量和质量的。
为什么要考虑质量?猪的幸福和人的幸福不一样吧。
当然,快乐的质量由人类的追求而定。
如果多数人都追求同一种快乐,当然,他们都认为那种快乐质量很高。
不同的人对快乐的理解当然不同,和猪的也会更不一样吧。
人们可能觉得自己的幸福是不完美的,这里作者就说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话。
做一个不满足的人胜于做一只满足的猪,做不满足的苏格拉底胜于做一个满足的傻瓜。
其实,功利主义中作为对错判断标准的幸福,不是行为者本人的幸福,而是所有相关人员的幸福。
听上去好像有点集体主义的味道。
但其中又有“大多数善行都不是为了世界利益,而是为了世界福利中的个人利益”这样的话,只要利己又不损人就能实现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功利主义读书笔记
功利主义读书笔记一、功利主义的基本概念。
1. 定义。
- 功利主义是一种伦理学理论,其核心思想是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它认为行为的对错取决于该行为所产生的结果对整体幸福的影响。
例如,在决定一项公共政策时,功利主义者会考虑这项政策是否能给社会中大多数成员带来更多的幸福和福利。
2. 历史发展。
- 功利主义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伊壁鸠鲁学派,他们强调快乐是人生的目的。
但现代功利主义主要源于18 - 19世纪的英国哲学家边沁和密尔。
- 边沁是功利主义的创始人之一,他提出了“最大幸福原则”,认为道德行为应该以增加快乐和减少痛苦为目标。
他还设计了一种计算幸福的方法,即通过衡量行为所产生的快乐和痛苦的强度、持续时间、确定性等因素来确定行为的道德价值。
- 密尔在边沁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功利主义。
他对快乐进行了质量上的区分,认为有些快乐(如精神上的快乐)比其他快乐(如肉体上的快乐)更高级。
二、功利主义的主要原则。
1. 最大幸福原则。
- 这是功利主义的核心原则。
它主张在评估一个行为或决策时,应该考虑该行为或决策能够产生的幸福总量。
例如,在资源分配的问题上,功利主义者会倾向于将资源分配给那些能够从资源中获得最大幸福提升的群体。
- 在实际生活中,比如政府决定建设一个公共设施(如公园或者医院),就需要考虑这个设施的建设能够给周围居民带来多少幸福。
如果建设医院能够拯救更多生命、减轻更多患者的痛苦,从而带来更大的幸福总量,那么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建设医院可能就是符合功利主义原则的选择。
2. 后果论。
- 功利主义是一种后果论的伦理学理论,这意味着它关注行为的后果而不是行为的动机。
只要一个行为的结果能够带来最大的幸福,那么这个行为就是道德的,无论其动机是出于私利还是利他。
例如,一个商人出于赚钱的目的而生产了一种价格低廉且质量可靠的产品,这个产品广泛地改善了消费者的生活,提高了他们的幸福水平。
按照功利主义的观点,这个商人的行为是道德的,尽管他的动机是盈利。
《功利主义》读书报告3
《功利主义》读书报告20141303031 广告1401 林曼纯一、《功利主义》的结构从《功利主义》的目录来看,这本书包含6个部分,绪论、功利主义的含义、论功利主义的最终约束力、论功利主义原则能够得到何种证明、论功利与正义的联系、术语对照表。
二、《功利主义》的作者《功利主义》是19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经济学家,政治评论家约翰·穆勒撰写的伦理学名著。
于1861年在《弗雷泽杂志》发表,1863年以单性本出版。
晚清末年,穆勒的政治学著作《论自由》(严复翻译为《群己权界论》)1859年出版。
方法学名著《逻辑学体系》(严复翻译《穆勒名学》)1843年出版。
20世纪初就开始影响中国的思想界。
还有其他方面的著作如《政治经济学原理》(1848,商务印书馆)《代议制政府》(1861,商务印书馆)。
可见穆勒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人才,在伦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领域皆有所研究。
让我最惊讶的是,穆勒既没有受过正规教育,更没有上过大学,他的全部教育都是在家里(父亲教导)完成的。
他的学习经历让人惊叹。
3岁,古希腊文8岁,拉丁文,欧几里得几何学,代数学12岁,经院逻辑学13岁,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李嘉图)14-15岁,化学和植物学,探讨高深的数学问题,精通法语所以他比一般的同龄人早熟25年。
除此之外,他的工作经历及学术研究经历也让人惊叹。
17岁,东印度公司高级职员;52岁退休。
工作35年。
他在35年的工作时间里,利用空闲的时间,取得了很大的学术研究成果。
读《功利主义》这本书的理由读这本书,了解现代西方文明。
三、其他的思想流派自由主义的三种派别:自由平等主义;自由至上主义和功利主义。
从方法论的角度:两个思想流派:契约论学派;功利主义学派。
1.(思想流派)契约论学派:合乎道德和制度就是合乎正义。
尊重和不侵犯他人的基本人权。
为什么呢?因为处于平等地位的人都会同意这一点。
每个人的理性是相同的。
学派代表是:罗尔斯《正义论》,洛克,康德。
《功利主义》读书笔记
《功利主义》带给我的【本文概述】功利主义是影响很广的观点,在法律、政治、经济中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然而现在的人们对于功利主义的理解却有着极大的偏差,见“功利”二字便心生不屑(曾经我也属于这一类人),本是带着批判的目的选择这本书,但在读了《功利主义》之后我发现功利主义具有极大的价值,其中也包含着丰富的智慧,因此本文中多为体会感悟,并没有强烈的批判色彩。
功利主义众多代表人物的著作中我选择了约翰·穆勒(也译为密尔)的版本,穆勒的功利主义是对边沁功利主义的发展与完善,更加讲求自我牺牲而不是自利,提出了快乐的质量划分方式,让我对功利主义学说有了更顺利的接受。
接下来本文将就功利主义的主要观点及读后感受进行阐述。
【主要观点】《功利主义》主要由三点构成,第一点是所谓的“苦乐原理”,这其中包括两点。
一,终极目的。
人生的终极目的,就是尽可能多地免除痛苦,并且在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尽可能多地享有快乐(p14);二,是对于快乐的对比。
将心灵的快乐置于肉体的快乐之上(p10)。
第二点,是自我牺牲。
这种自我牺牲必定是为了某种目的。
功利主义的道德承认,人具有一种力量,能够为了他人的福利而牺牲自己的最大福利。
一种牺牲如果没有增进或不会增进幸福的总量,那么就是浪费。
(p20)第三点,是约束功利主义的力量。
一是内在的良心的情感,(p35)二是外在的奖励和惩罚,再加上人类天性能够容许的为上帝和同胞所做的一切无私奉献。
(p34)标准:功利主义认为促进幸福便是判定一切人类行为的检验标准,(p47)此处所说的构成功利主义的行为对错标准的幸福,不是行为者本人的幸福,而是所有相关人员的幸福。
(p21)【个人读后感受】第一次去读伦理学原著,给我最大的印象就是,《功利主义》这本书有着很完备的逻辑体系,每一个问题的字词解释,程度区别都进行了阐明;还有一点是它改变了我之前对于哲学类书籍的误解即空泛无用,在书中我体会到了很多可以被称之为智慧的东西,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对我看待世界的方式也产生了一些影响。
《功利主义》读后感
《功利主义》读后感
《功利主义》是一部由英国哲学家约翰·斯图亚特·密尔所著的经典著作,该书
深入探讨了功利主义这一伦理学理论,并对其进行了系统性的阐述和分析。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功利主义这一伦理学理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在《功利主义》中,密尔提出了“最大幸福原则”,即行为的好坏取决于其产生
的结果是否能够带来最大幸福。
这一原则强调了以人的幸福为中心,追求最大幸福的理念。
在现代社会中,追求个人利益和幸福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主要目标,功利主义的理论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种社会现象。
然而,功利主义也存在一些争议和局限性。
在实践中,如何确定“最大幸福”以
及如何权衡不同人的利益和幸福成为了一个难题。
有时候,为了追求最大幸福,可能会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和幸福,这种“为了多数人的幸福而牺牲少数人的利益”的做法在伦理上是否合理,也值得我们深思。
另外,功利主义还存在着对道德规范和价值观的挑战。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
行为往往受到道德准则和伦理规范的约束,而功利主义的理论则更注重于结果的好坏,这与传统的道德观念有所不同。
因此,如何在功利主义的理论框架下解决道德困境,也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功利主义》,我对伦理学理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功利主义作为一种重要的伦理学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考道德和价值观的新视角,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于伦理学和道德规范的思考和探讨。
希望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能够更好地运用功利主义的理论,为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幸福做出更大的贡献。
【读后感】《功利主义》1_40053
《功利主义》读后感一直以来,在现在的社会上,“功利“已被看作是完全贬义词。
“功利”对人生对社会有何意义,怎么样才是“功利”是我思考了很久的问题,后有幸读到穆勒的《功利主义》一书,解决了我心中困惑。
“功利主义”在大部分人看来是一个贬义词,是一切以利益为行动指南的人生观。
但细细想来,谁不以利益为驱动力呢?有人说老庄这样的人淡薄,不会看重利益。
这种说法实际是错误的。
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对利益的判断标准也不同。
对老庄而言,远离尘世是一种快乐,这样的快乐对他们来说就是利益。
人之趋利避害的本能正如“功利主义”的基本思想:功利原则或获得最大幸福乃是任何生活行为的根本目的。
对于不同的人利益(快乐)的来源也是不用的,概括来说有两类,即高等的幸福和低等的幸福。
低等的幸福即能满足感官快乐的物质的幸福,高等的幸福即满足感情和理智快乐的艺术的成就、诗歌的想象、对人类过去和现在的作为和将来的瞻望,以及自由、自尊心、权力、声望、美德等等。
穆勒认为低等的幸福是短暂的、不稳妥的,甚至快乐后还会带来痛苦以至危险,而前者则更持久、更稳妥,因而是更可欲求的。
能够享受高等幸福的人和能享受低等幸福的人最大区别在于,后者只知道个人的快乐,甚至于为了个人的快乐而不惜牺牲他人的快乐。
而前者则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为目的,他个人的幸福在于使旁人因之而受益,他们甚至准备必要时牺牲自己的幸福而为全社会的人去谋共同的福利,那些“英雄烈士”便是这样的人。
全相反于集体主义的过分强调公众利益,自由主义则是更主张重视个人权利。
对于功利主义的反对声潮从未平息,其中有一派自由主义式批判:文段中“即使每个人都仅仅由于他人的高尚而得益,而他自己的幸福只会因为自己的高尚而减少,功利主义要达到自己的目的,也只能靠高尚品格的普遍培养”,我们不禁要怀疑,功利主义行为是否计划牺牲个体权利或者少数群体的权利来达到它的幸福最大化。
第二章节里最突出这一点的地方恰恰在一个矛盾点上,也就是我上次提出的问题。
【读后感】《功利主义》_291052
《功利主义》读书报告作为伦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功利主义的主旨是提倡人们追求最大幸福。
从字面上理解,功利主义似乎与“利己主义”有相同之处。
其实不然。
穆勒写道,“一个人的高尚使他人感到更为幸福,使广泛意义上的世界成为巨大的受益者……功利主义唯有普遍培养人们的高尚情操方能实现其最终目标,哪怕每个个体只能通过他人的高尚而受益,哪怕自身的幸福在泽被众人的过程中受到眼中的削弱。
”因此,功利主义追求的不是个人的幸福,而是大多数人的幸福;功利主义强调的不是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而是最大多数人的幸福最大化。
功利主义认为人应该做出能“达到最大善”的行为,所谓最大善的计算则必须依靠此行为所涉及的每个个体之苦乐感觉的总和,其中每个个体都被视为具相同份量,且快乐与痛苦是能够换算的,痛苦仅是“负的快乐”。
不同于一般的伦理学说,功利主义不考虑一个人行为的动机与手段,仅考虑一个行为的结果对最大快乐值的影响。
能增加最大快乐值的即是善;反之即为恶。
例如,在著名的电车难题所呈现的例子中,功利主义者认为应该拉动控制杆,让失控的电车驾向另一条轨道,牺牲一个人来拯救五个人的性命。
无论是经济政治教育还是更广的社会领域,功利主义都得到广泛的利用。
在经济学上,亚当斯密所提出的一些基本理论就体现的功利主义的精神。
比如,当斯密指出,尽管雇主拥有抑低工资的力量,工资仍有其最低水平,此一最低水平是劳动者必须能够维持基本生活,假定社会工人需求增加或工资基金提高,工资将高于最低水平。
就另一角度言之,一国国富、资本或所得增加,将促使工资上涨,工资上涨则促进人口增加。
假定商人投资同一事业,因为彼此相互竞争,自然致使利润率降低。
“功利主义之所以对当代人们的思想有重大的影响,不仅仅是因为其伦理学观点极为简单,而且符合人的理性——合乎道德的行为或制度应当能够促进“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更主要地是因为通过“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这一概念的不同解释或表述…”《功利主义》的译者徐大建先生如此阐述了功利主义的影响。
《功利主义》读后感
《功利主义》读后感功利主义在我国文化中倾向于贬义词,一个人功利被说功利,更多是在被讽刺这个人追求功名利禄这些世俗不高尚的东西,缺乏远大理想。
事实上,在西方的文化里,功利主义是一种相当崇高的道德理想,它主张,我们评价一种行为好不好,要看它是否能给最大多数人带来最大幸福。
功利主义是一种严肃的哲学立场,因此不少学者建议把功利主义翻译成功效主义或效用主义。
我选择的阅读的书是约翰穆勒的《功利主义》,其所呈现功利主义中所追求的唯一目标就是幸福,而且不是单纯的个人的利己主义。
在绪论中,穆勒指出了善是不能用数理逻辑硬生生的推理证明出来的,同时也否定了绝对的道德原理的存在。
书中引用了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的一句话:“你的行为,要让它所根据的行为规则可以被所有的理性人接纳为一条法则。
”作者提出善的标准是不确定的、因各种因素而异的。
从苏格拉底到现在,哲学家们一直在争论什么是“至善”,从没有哪个观点得到一致认可。
“至善”是道德思考必不可少的第一原则,是道德领域的基石。
因为,人的行为是有目的的:我赚钱是为了吃饭,吃饭是为了活着,那活着是为了什么呢?只有弄清楚至高的善是什么,我们才能分析自己的具体行为是对是错,所谓对错,要看是否有助于实现最终目的,所以绝对的道德律是不存在的。
第二章是功利主义是什么。
当时的人对功利主义有许多非议,所以在这一章穆勒要先澄清功利主义究竟是什么。
其中一个非议是将功利主义所追求的快乐与动物的快乐画上了等号。
穆勒说,这种批评显然把快乐这个词理解得太狭隘了。
动物只追求肉体快乐,人类还会追求心灵快乐,我们没有理由认为只有肉体快乐才是快乐。
但穆勒也指出,以前的功利主义者认为心灵和肉体两种快乐没有性质上的差别,唯一的区别是心灵快乐成本更低、产出更高是错误的。
肉体快乐依赖于有限的资源,有限的资源必然是竞争性的,而精神上的快乐是自足的并不会和别人产生冲突。
另外,穆勒认为不同的快乐存在性质上的差别。
这种差别使快乐的数量大小变得不重要了。
资料:《功利主义》读书笔记
《功利主义》读书笔记简介:功利主义是一种在西方影响巨大的伦理学说,其原则是“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以行为的实际功效或利益为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标准。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这一学说,分绪论、何谓功利主义、论功利主义最后制裁力、功利主义可以得到什么样的证明、论公道与功利主义之关系。
功利主义,即每个人都在追求自身的最大幸福。
作者约翰•斯图尔特•穆勒,英国思想家、哲学家、经济学家、哲学心理学家,实证主义和功利主义代表人物,经济学的古典学派的最后代表人物,也是心理化学理论的创始人,是被公认有史以来智商最高者之一。
穆勒醉心于功利主义,不仅是功利主义的宣传者,还是功力学社的组织者。
他把功利主义叫做最大幸福主义,既包括对幸福的追求,也包括对不幸福的避免和减轻。
他认为每一个人做任何事情都要看他是否具有某种功利和效用,也就是说能否达到“避苦求乐”的目的穆勒认为,快乐除了量的差别以外,还有质的不同。
理性的快乐比感性的快乐有高得多的价值,精神的享受要远比肉体享受为高,做一个不满足的苏格拉底比作一个满足的傻子要好。
最大幸福主义的目的在于实现一种尽量免除痛苦,尽量多多享受质和量两方面快乐的生活。
这种生活就是人类行为的目的,也是道德标准。
“所谓的幸福不是指一种狂欢的生活,而是指生活中痛苦少而短暂。
”穆勒在本书的最大观点就是最大的幸福。
这一学说起源于希腊的伊壁鸠鲁学派的快乐主义, 在培根和霍布斯的伦理学说中也有体现, 18 世纪的哈里森·孟德威尔和斯密对其都有一定的发展, 至18 世纪末和19 世纪初, 由边沁和穆勒最终将其建立成一种系统的有严格论证的伦理思想体系。
要深刻地从学理上剖析功用主义思想, 就必须从功用主义嬗变过程中把握其脉络, 从边沁到穆勒的思想演进是这一过程的重要阶段。
第一章(绪论)作者指出了善是不能用数理逻辑硬生生的推理证明出来的,同时也否定了绝对的道德原理的存在。
书中引用了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的一句话:“你的行为,要让它所根据的行为规则可以被所有的理性人接纳为一条法则。
读穆勒《功利主义》
读穆勒《功利主义》Follow your heart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易·大畜》没有一个时代没有英雄,每个时代的思想家(我们考虑论理学家)都层出不穷,大多数时候,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的思想家观点是类似或相反的,他们会为了根本性的问题而不断地争吵。
但一旦我们考察他们的根本目的,却会发现都是一样的。
准确地说,是在同时完成两个阶段的任务。
我们不如把这些思想家们分成两派,第一派叫保守主义,第二派叫新进主义。
保守主义的所有主张,都出于一个目的,完成传统与现代的连接,使得传统能够过渡到现代。
而新进主义的所有主张,则是渴望能在新世界创造一种新的伦理,新的道德准则,还不仅仅如此,他们希望自己的道德准则能成为万世楷模,成为未来无限时间中不变的伦理法则。
新进主义的蓬勃发展总是与急速变化的社会形势有关,近代人与自然关系的改变使得理性被推崇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这时候新进主义常常以各种形态登上历史舞台,但相同点都是打着理性的旗号。
并把一切问题都看做是可以解释的。
功利主义就是其中的一支。
在穆勒先生的绪论里,他便如此说道:我们并不能求助于流行的自然官能论,以为凭感觉或本能我们就可以知道行为的对错,来避免行为对错的标准这个难题。
且不说这样一种道德本能是否存在与否就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即便是那些相信道德本能但有点哲学头脑的人,也不得不承认,这种本能不同于我们的其他感觉官能,我们的其他感觉官能能够看出当下的景象或声音,但这种本能并不能随时在特定的场合看出什么是正确和错误的行为。
我想没有比这更理性主义的话了,因为这要求我们不得求助于所谓的“follow your heart”,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认真辩证思考下才能成立。
不得求助于所谓的自然官能论其实某种意思上也否定我们具有“良心”,因为我们行人做事很多时候是依赖良心的,既然不能凭借感觉或者本能来了解行为的对与错,孟子当初的所谓“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
其亲死,则举而委之於壑。
穆勒《功利主义》读书笔记
金融工程1401-蔡铭桦-20141704058穆勒《功利主义》读书笔记这一次的读书笔记是关于西方古代人文经典。
这本书是约翰.穆勒的《功利主义》功利主义,即效益主义是道德哲学(伦理学)中的一个理论。
提倡追求“最大幸福”。
“一切第一原理,我们知识的第一前提以及我们行为的第一前提,都是无法得到推理证明。
”约翰穆勒所注重的是道德的社会功用,并且强调个人要在什么样情况下考虑自己或他人的利益,“任何人(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人)只有在例外时,才有能力大规模地增加幸福,换言之,才有能力成为一个公众的施主;唯有在这样的时刻,才能要求他考虑公众的功利;而在任何其他的情况下,他必须加以考虑的只是私人的功利,只是少数几个人的利益或幸福。
”约翰穆勒认为,我们要证明一个东西是否值得追求,唯一的证据是人们实际上在欲求它。
因为他认为,唯一让每个人感到具有义务性的道德是被教育和舆论神圣化了的习俗性道德,也就是说我们根本无法找到自明的道德原则。
穆勒所证明的就是这种习俗性道德在社会中对每个人的重要性。
并且他一再为功利主义的原则辩解。
他很聪明的利用了人性的一个弱点,“人类总是倾向于相信,任何主观的感情如果没有别的解释,那就是对客观实在的一种揭示了。
”也许有人会问:要是这样,那么一个人行为的动机就是不纯粹的,穆勒的回答是:“动机虽然和行为者的品格有很大关系,却与行为的道德性无关。
”功利原理与道德权利的关系穆勒作为功利论者的代表,继承和发扬了功利论创始人边沁的“最大幸福原理”,界定了功利原理的终极目标为追求普遍的“善”,通过分析快乐有质和量的差别,得出功利道德基本原理——促进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原理,他这里所指的并非是行为者本身的幸福,而是与行为有关的所有人的幸福。
穆勒的功利主义不以个人的利益和幸福作为道德行动的出发点,他认为,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幸福和长久利益是功利主义最基本的原则,功利原理包含着为普遍的福祉而节制个人幸福的道德精神,也就是说功利原理在这里是普遍的指导原则。
【读后感】《功利主义》_196051
《功利主义》读后感一直以来我对“功利主义”的理解或多或少地与“利己主义”划上了约等号,认为功利主义应该是一种个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伦理学,并且以为在这追求的过程中行为动机和手段都并不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
但是前不久看罢穆勒的《功利主义》一书,基本了解穆勒对功利主义所作的阐述后,才发现,不论我是否认同或信服穆勒对功利主义伦理学的定义和阐述,至少我是理解错了功利主义。
从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Epicurus)提出“快乐主义伦理学”,到功利论创始人,英国哲学家边沁提出的更具条理性的“最大幸福原理”,至我所读到的这本由穆勒所著的《功利主义》,功利主义伦理学被不断完善,并且在穆勒笔下成为了看着接近完美的伦理学说。
归纳书中第二章“功利主义的含义”中穆勒对于功利主义的定义,功利主义即为“达到最大善”,即得到最大的(或尽可能大的)幸福,又或者,“达到最大恶”,即减缓或预防最大的(或尽可能大的)痛苦和不幸。
这样的初步定义是非常make sense的,作为理性人规避痛苦追求幸福是毫无疑问的,但接下来穆勒对于功利主义的更深一层含义则是如下:“功利主义的标准不是指行为者自身的最大幸福,而是指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由此便产生了我阅读本书的第一个与我以往认识不同的疑问,就是功利主义中对幸福的最大是强调个人,抑或最大多数?当然,假若每个人都强调的是个人幸福的最大化,如此一来必将达到最大多数人的幸福最大化,但是,在行为者作出自身行为选择的时候,是要站在最大化行为者幸福的角度,还是最大化最大多数人(即当他人幸福比自身幸福更容易达到时)幸福的角度。
而穆勒写道,“一个人的高尚使他人感到更为幸福,使广泛意义上的世界成为巨大的受益者……功利主义唯有普遍培养人们的高尚情操方能实现其最终目标,哪怕每个个体只能通过他人的高尚而受益,哪怕自身的幸福在泽被众人的过程中受到眼中的削弱。
”如此一来,穆勒对功利主义的定义则是站在最大多数人的角度最大化最大多数人的幸福。
【读后感】功利主义_193315
功利主义读后感看完《功利主义》一书后,对功利主义在西方的影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功利主义认为人应该做出能“达到最大善”的行为,所谓最大善的计算则必须依靠此行为所涉及的每个个体之苦乐感觉的总和,其中每个个体都被视为具相同份量,且快乐与痛苦是能够换算的,痛苦仅是“负的快乐”。
不同于一般的伦理学说,功利主义不考虑一个人行为的动机与手段,仅考虑一个行为的结果对最大快乐值的影响。
能增加最大快乐值的即是善;反之即为恶。
边沁和密尔都认为:人类的行为完全以快乐和痛苦为动机。
最早接触到功利主义,功利主义是一种在西方影响巨大的伦理学说,其原则是“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以行为的实际功效或利益为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标准。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这一学说,分绪论、何谓功利主义、论功利主义最后制裁力、功利主义可以得到什么样的证明、论公道与功利主义之关系。
对于功利主义的批评主要有两方面。
其一是实践层面。
功利主义推演过程中,因果关系复杂性、人际效用很难比较以及信息获取的不完备性,使得功利主义不可行;其二是伦理层面。
功利主义以人的效用为尺度,没有加入蕴含美德的机制,使得功利主义的后果常常不道德,即功利主义不道德。
密尔在功利主义一书中的立场是经验主义,密尔基于对趋乐避苦人性特点的认识而形成的功利主义理论,它的唯一目的在于追求幸福,“最大幸福原理”是密尔功利主义的立论依据。
虽然密尔的功利主义也有其缺陷,但是它对市场经济下人们下有重要的指导价值,且有利于社会公平时实现,从而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密尔著作对这类肤浅的批评都有回答。
他从来不想做一个单薄的道德哲学家,所以他只用了小册子来论述“功利主义”,而把更多精力用于发展自己的自然主义哲学和自由主义的实证研究。
密尔引入大量古典资源来论证,功利主义固然以个人效用作为价值尺度,但个人决不是后世学者理解的“经济人”或者“原子人”,而是受到教化和熏陶的顺其自然天性发展的人。
个人的效用不是异想天开地人为建构,而是自然形成的。
穆勒《功利主义》读书报告
人文经典读书报告(2)——穆勒《功利主义》读书报告【摘要】功利主义是道德哲学(伦理学)中的一个理论,提倡追求“最大幸福”。
约翰·穆勒在《功利主义》一书中对这一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论述了功利主义的含义、功利原则的最终约束力、功利主义能得到何种证明以及功利与正义的联系。
本文旨在通过对《功利主义》一书主要内容加以梳理的基础上,对功利主义的内涵和局限作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功利主义;边沁;穆勒;最大幸福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道德哲学理论在西方影响巨大,其原则是“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以行为的实际功效作为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标准。
功利主义哲学家的代表约翰·穆勒所著的《功利主义》一书,虽然篇幅不大,但是对功利主义的基本精神做了一个相当完备而又清晰的阐述,并对道德哲学的一些根本问题作了功利主义的说明。
本文将首先对功利主义稍作介绍,然后对《功利主义》一书的脉络和主要内容加以梳理。
一、功利主义的渊源在古代西方,影响比较大的是自然法学派思想,认为在人的自然本性中存在着一个理性的秩序,这种秩序的根源是上帝颁布的自然法,人类的这些认识通过天启理性得到。
这种论证使自然法带上了某种神秘色彩。
随着近代西方自然科学和经验主义认识论学派的兴起,宗教权威逐渐下降,为功利主义学派的兴起扫除了信仰障碍并奠定了认识论的基础:一切知识的取舍最后都要诉诸于人的日常经验而不是诉诸人的理性或上帝,伦理道德的论证也不例外。
功利主义正是建立在这种经验主义认识论的基础上的,因而功利主义更符合常人的经验理性,能够对当代的人类思想产生更大的影响。
功利主义的兴起过程中,18世纪苏格兰学派起了开创性的作用。
苏格兰学派的核心人物休谟,对自然法学派进行了彻底的批判,认为自然法学派所宣称的出于理性的自然法原则,其实不过是由经验判断为正当的行为标准,休谟的论证为功利主义奠定了认识论和伦理学基础。
苏格兰学派的另一重要人物亚当·斯密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发扬了功利主义的精神,用经济学中“国民财富最大化”解释了“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这一功利主义的终极目的,并说明在自利的人性基础上通过公平竞争来获得效率的市场经济体制是达到“最大幸福”的根本途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边沁式的功利主义
穆勒的功利主义哲学是对边沁的功利主义哲学的一种改良。
边沁首次对近代功利主义进行了一个比较全面的阐述。
边沁认为,感觉经验是道德知识在内的一切知识的最根本而又真实的基础,因此,伦理道德也不能不建立在为人类经验所认可的人的趋乐避苦的本性和自我利益的追求的基础上。
简而言之,边沁认为我们追求的是幸福或者快乐的最大化。
边沁认为道德的最高原则就是幸福最大化。
这种最大化来源于人的两种感受,快乐与痛苦,当快乐减去痛苦就是我们追求的幸福。
这种边沁式功利主义的最好例证,就是被人们广泛应用于生活各个方面的得失分析。
得失分析将花费与带来的利益进行金钱的价值衡量。
如果获得的收益高于损失,那么这种方案就被认为是可以给人们带来利益的。
利益的多少是之后考虑的事情,总体带来利益的结果本身就符合边沁功利主义的思想。
边沁的功利最大化思想简洁明了容易被人接受,但是这种思想却受到了一种观点的强烈批评:假使承认功利最大化的思想,但是,我们并不能将每一种快乐或者痛苦都转化成价值来进行衡量。
换言之,我们不能在同一尺度上比较和衡量所有的价值和物品。
边沁将所有的价值都纳入一个衡量尺度。
快乐就是快乐,痛苦就是痛苦。
评判一种体验与其他相比是更好还是更坏的唯一基础,就是它所产生的快乐或痛苦的强度和持久度。
换言之,快乐或者痛苦并没有质的区别,唯一的区别就是量的区别。
图片
高级快乐和低级快乐
针对边沁将所有快乐和痛苦都纳入一个衡量尺度的批评。
穆勒在《功利主义》中对边沁的功利主义进行了修正。
穆勒认为我们可以区分高级快乐和低级快乐,即我们不仅仅评估快乐的数量和强度还评估快乐的质量。
可是如何在两种快乐之间进行区分呢?换句话说,高级快乐与低级快乐的衡量标准是什么?穆勒在《功利主义》中解释为:对于两种快乐而言,如果所有或几乎所有体验过这两种快乐的人,都对其中某一种表现出明确的偏好,而不顾及任何道德责任感去偏爱它,那么这种快乐就是更加值得追求的快乐。
这种衡量方式是对边沁功利主义哲学的修正,同时这种修正是以边沁功利主义的欲望为基础,按欲望的偏好来区分高级快乐和低级快乐。
穆勒提供的区分方式十分明确。
衡量快乐高级和低级的方式就是每个人的亲身体验,经过体验,你更加偏好的快乐就是更加高级的快乐。
但是这种区分标准也是存在疑问的。
哈佛大学桑德尔教授曾在课堂上根据穆勒的理论进行了高级快乐与低级快乐的测试。
教授将
世界摔跤娱乐、《辛普森一家》动画片和《哈姆雷特》三种节目的视频片段播放给学生,让学生评选出更加喜欢的节目。
绝大多数学生选择了《辛普森一家》这种动画片;极少数学生选择了《哈姆雷特》。
根据穆勒的理论,更多人偏好的《辛普森一家》应该属于更高级的快乐。
但是根据我们通常的观念,《哈姆雷特》似乎在文学上和艺术上更具有价值,更加符合我们观念中的高级的快乐。
这种结果对穆勒的区分标准提出了质疑。
这种质疑是:人们偏好的并不一定意味着更加高级。
穆勒对质疑的回应是:教育使我们能够区分高级和低级快乐,你可能会受到诱惑,但是你心里是清楚低级的快乐和高级的快乐的。
用之前的例子来说,你可能有时受到《辛普森一家》的诱惑,但是我们受到的教育能让我们清楚知道《哈姆雷特》是一种更高级的快乐。
正如穆勒在《功利主义》中认为:做一个得不到满足的人好过做一头得到满足的猪,做不满足的苏格拉底好过做一个满足的蠢货。
如果一个蠢货或一头猪持不同观点,那也仅仅是因为他们只坚持自己的偏见。
图片
尊重个体权利
对功利主义的另一种主要的批评观点认为:功利主义忽视了对个体权利的尊重。
在“电车难题”中,列车司机改变行车轨道就可以不撞击原轨道上的五个人,但是要牺牲新轨道上的一个人。
根据功利主义,五个人的利益大于一个人的利益,功利能够达到最大化。
但是那一个人的权利难道就不值得尊重?功利主义在追求总体功利最大化的同时,一定忽视了对于个体权利的尊重。
为了消除这种质疑,穆勒对功利主义进行了改良。
穆勒通过论证功利与正义的关系对质疑进行了回应。
穆勒在《功利主义》中认为:在一切思辨时代,阻碍人们接受“功利”或者“幸福”是检验行为对错的标准这一学说的最大障碍之一,始终来自正义的观念。
首先,穆勒认为正义的观念可以归结为两个基本要素:对权利的侵犯与对这种侵害的惩罚或者说对权利的保护。
其次,穆勒根据正义的观念进行分析,认为正义是建立在权利或者利益的基础上,是对正当权利的维护。
既然正义意味着对正当权利的维护,那么社会应该对正当权利进行保护。
正如穆勒在《功利主义》认为:唯有那些保护每个人免受他人伤害—无论是他人的直接伤害,还是由于追求自己幸福的自由受到阻碍而遭受的伤害—的道德,才会立即成为每个人本人最为关心的东西,成为每个人最有兴趣用自己的言行努力宣传和贯彻的东西。
最后,穆勒认为每个人对公平都有不同的理解,想解决关于公平的争论,只能根据功利主义。
综上,穆勒认为正义在于禁止他人对合法权利进行侵害。
在正义标准千差万别的情况下,只
能根据功利主义进行取舍。
换言之,社会的正义就是建立在功利主义的基础上。
这一结论也回应了“功利主义忽视对个体权利的尊重”的批评。
穆勒认为个体权利十分重要,我们实行功利主义的目的就是为了尊重个体权利,就是为了实现社会的正义。
只有根据功利主义进行取舍,才能维持社会的正义,并由此维持对个体权利的保护。
换言之,功利主义并没有忽视对个体权利的尊重。
相反,功利主义更加看重个体权利。
图片
写在最后
穆勒作为19世纪影响力极大的古典自由主义思想家,其观点之深邃宛如浩瀚的星河,浅薄的小编只能粗浅地从文字中略窥一二,学海无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