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译文
《吕氏春秋劝学》原文及翻译简介
吕氏春秋劝学》原文及翻译简介吕氏春秋卷四孟夏纪劝学【原文】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
忠孝,人君人亲②之所甚欲也。
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
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
不知理义,生于不学。
学者师③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
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
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
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
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
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
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
圣人生于疾学④。
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注释】①劝学:勉励人们勤学。
劝,勉励。
本篇阐述的是儒家学说。
②人亲:指父母。
③师:指老师。
④疾学:努力学习。
疾: 力。
【译文】先王的教化中没有什么比孝顺更荣耀,没有什么比忠诚更显达的。
忠孝是君主父母所十分欣赏而想得到的。
显达荣耀是臣民子女所十分希望拥有的。
但是君主父母不能得到他们想要的,臣民子女不能达到他们的愿望,这是由于不懂道理信义的原因所产生的结果。
不懂道理信义是由于不学习的原因所造成的。
学生的老师博学而有才华,我不信学生就成不了圣贤的人。
圣人存在的话,天下就可以被治理。
圣人在右边则右边被敬重,圣人在左边则左边被敬重,所以古代贤能的君主没有不尊敬老师的。
尊师就不计较他的贵贱、贫富。
如做到这样就能使声名显达,品德行为受到表彰。
所以老师对学生的教化,不在于对学生贫贱、富贵看轻或看重,而在于看重学生的思想态度。
一个人可以做到这样,其他的事就没什么不可办的了,所要办的事都可完成,所希望的都可达成,这是由于得到圣人教化的原因。
圣人来自于努力学习。
我还没听说过不努力学习却能成为才华出众的名人这种事。
【原文】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
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
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
吕氏春秋原文及翻译
吕氏春秋原文及翻译【原文】今世之惑主,多官而反以害生,则失所为立之矣。
【译文】如今世间糊涂的君王,过多地设置官职,反而不利于民生,这就失去设置职官的初衷了。
【原文】人之性寿,物者抇之,故不得寿。
物也者,所以养性也,非所以性养也。
【译文】人本来是可以长寿的,但很多人却可以无法获得长寿,那是由于外物搅乱了他的心智,因而他不能享寿长久。
外物,是用来修养身心、涵养天性的,人不应该损耗自己的生命去追求它。
【原文】富贵而不知道,适足以为患,不如贫贱。
【译文】身居高位而富足有余的人,却不明白养生的道理,只会为自己招来祸患,反倒不如做个贫苦而身份低微的人。
【原文】凡生之长也,顺之也;使生不顺者,欲也。
【译文】凡是生命长久都是因为顺应它的天性的缘故;反过来,使生命不顺的,正是欲望。
【原文】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
【译文】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
【原文】处大官者,不欲小察,不欲小智。
【译文】身居高位的人,不愿意在细小之处苛求,也不愿意玩弄小聪明。
【原文】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
【译文】上天覆围万物,没有偏私;大地承负万物,没有偏私;日月普照万物,没有偏私;春夏秋冬更替循环,没有偏私。
【原文】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雠,内举不避子。
”祁黄羊可谓公矣。
【译文】孔子听说了祁黄羊荐人唯才的这些事,说:“祁黄羊的话说得太好了!举荐外人时不回避敌雠,举荐家人时也不回避亲子。
”祁黄羊算得上说公正无私了。
【原文】譬之若官职,不得擅为,必有所制。
【译文】这就好比各种职官,不能让他们专擅独行,必须得有所制的一样。
吕氏春秋全文翻译
吕⽒春秋全⽂翻译 吕⽒春秋全⽂翻译是: 功名⼤⽴,是天意。
为了这个缘故,就不谨慎做⼈,不可。
舜遇尧,是天意。
舜在历⼭耕作,在河滨制陶器,在雷泽垂钓,天下⼈都喜欢他,优秀的⼈⼠都追随他,是尽⼈事。
禹遇舜,是天意。
禹周游天下,以求贤者,做事利于百姓,可以疏通的江河湖泊,禹全都疏通,是尽⼈事。
汤遇桀,武遇纣,是天意。
汤、武修⾝积善为义,体恤民⽣疾苦,是尽⼈事。
功名⼤⽴,天也。
为是故,因不慎其⼈,不可。
夫舜遇尧,天也。
舜耕於历⼭,陶於河滨,钓於雷泽,天下说之,秀⼠从之,⼈也。
夫禹遇舜,天也。
禹周於天下,以求贤者,事利黔⾸,⽔潦川泽之湛滞壅塞可通者,禹尽为之,⼈也。
夫汤遇桀,武遇纣,天也。
汤、武修⾝积善为义,以忧苦於民,⼈也。
舜之耕渔,其贤不肖与为天⼦同。
其未遇时也,以其徒属堀地财,取⽔利,编蒲苇,结罘⽹,⼿⾜胼胝不居,然后免於冻馁之患。
其遇时也,登为天⼦,贤⼠归之,万民誉之,丈夫⼥⼦,振振殷殷,⽆不戴说。
舜⾃为诗⽈:“普天之下,莫⾮王⼟;率⼟之滨,莫⾮王⾂。
”所以见尽有之也。
尽有之,贤⾮加也;尽⽆之,贤⾮损也。
时使然也。
百⾥奚之未遇时也,亡虢⽽虏晋,饭⽜於秦,传鬻以五⽺之⽪。
公孙枝得⽽说之,献诸缪公,三⽇,请属事焉。
缪公⽈:“买之五⽺之⽪⽽属事焉,⽆乃天下笑乎?”公孙枝对⽈:“信贤⽽任之,君之明也;让贤⽽下之,⾂之忠也。
君为明君,⾂为忠⾂。
彼信贤,境内将服,敌国且畏,夫谁暇笑哉?”缪公遂⽤之。
谋⽆不当,举必有功,⾮加贤也。
使百⾥奚虽贤,⽆得缪公,必⽆此名矣。
今焉知世之⽆百⾥奚哉?故⼈主之欲求⼠者,不可不务博也。
孔⼦穷於陈、蔡之间,七⽇不尝⾷,藜羹不糁。
宰予备矣,孔⼦弦歌於室,颜回择菜於外。
⼦路与⼦贡相与⽽⾔⽈:“夫⼦逐於鲁,削迹於卫,伐树於宋,穷於陈、蔡。
杀夫⼦者⽆罪,藉夫⼦者不禁,夫⼦弦歌⿎舞,未尝绝⾳。
盖君⼦之⽆所丑也若此乎?”颜回⽆以对,⼊以告孔⼦。
孔⼦憱然推琴,喟然⽽叹⽈:“由与赐⼩⼈也。
《吕氏春秋》原文及译文
《吕氏春秋》原文及译文当赏原文:四曰:民无道知天,民以四时寒暑日月星辰之行知天。
四时寒暑日月星辰之行当,则诸生有血气之类皆为得其处而安其产。
人臣亦无道知主,人臣以赏罚爵禄之所加知主。
主之赏罚爵禄之所加者宜,则亲疏远近贤不肖皆尽其力而以为用矣。
晋文侯反国,赏从亡者,而陶狐不与。
左右曰:“君反国家,爵禄三出,而陶狐不与,敢问其说。
”文公曰:“辅我以义,导我以礼者,吾以为上赏;教我以善,强我以贤者,吾以为次赏,拂吾所欲,数举吾过者,吾以为末赏。
三者。
所以赏有功之臣也。
若赏唐国之劳徒,则陶狐将为首矣。
”周内史兴闻之曰:“晋公其霸乎!昔者圣王先德而後力,晋公其当之矣!”秦小主夫人用奄变,群贤不说自匿,百姓郁怨非上。
公子连亡在魏,闻之,欲入,因群臣与民从郑所之塞。
右主然守塞,弗入,曰:“臣有义,不两主,公子勉去矣!”公子连去,入翟,从焉氏塞,菌改入之。
夫人闻之,大骇,令吏兴卒。
奉命曰:“寇在边。
”卒与吏其始发也,皆曰:“往击寇。
”中道,因变曰:“非击寇也,迎主君也。
”公子连因与卒俱来,至雍,围夫人,夫人自杀。
公子连立,是为献公。
怨右主然,而将重罪之;德菌改,而欲厚赏之。
监突争之曰:“不可。
秦公子之在外者众,若此,则人臣争入亡公子矣,此不便主。
”献公以为然,故复右主然之罪,而赐菌改官大夫,赐守塞者人米二十石。
献公可谓能用赏罚矣。
凡赏非以爱之也,罚非以恶之也,用观归也。
所归善,虽恶之,赏;所归不善,虽爱之,罚。
此先王之所以治乱安危也。
译文:人民没有别的途径了解上天,人民依据四季寒暑日月星辰的运行了解上天。
四季寒暑日月星辰的运行适宜,那么各种有生命有血气的物类,就能各得其所、各安其生了。
臣下也没有别的途径了解君主.臣下依据君主赏罚爵禄如何施予来了解君主。
君主赏罚爵禄施予得恰当,那么亲疏远近、贤和不肖的人就都竭尽其力为君主所用了。
晋文公回到晋国,赏赐跟随自己流亡的人,而陶狐不在其中。
文公的左右侍从说:“您回到晋国,三次拿出爵禄赏人,陶狐却不在其中,想冒昧地请教您这样做的道理。
吕氏春秋文言文翻译
吕氏春秋文言文翻译《吕氏春秋》虽然主要探讨选贤任能、治国安邦的政治、经济问题,但其中有不少篇章如《尽数》、《重己》、《贵生》、《情欲》、《达郁》等专门讨论有关养生的内容,其养生思想,博采众家之长,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下面和店铺一起来看看吧!吕氏春秋文言文翻译【1】(原文)始生之者,天也;养成之者,人也。
能养天之所生而勿樱之谓天子(1);天子之动也,以全天为故者也(2),此官之所自立也(3);立官者以全生也(4)。
今世之惑主(5),多官而反以害生,则失所谓立之矣(6)。
譬之若修兵者,以备寇也,今修兵而反以自攻,则亦失所为修之矣(注释)(1)樱:触犯,戾。
能养天之所生而勿樱之谓天子:是说能够保养天所创造的生物而不是去触犯它(生物),这样的人称他为天子。
(2)全天:指保全生命;故:事。
天子之动也,“以全天为故者也:是说天子的一举一动,都是以顺应天性而为其事的。
(3)此官之所自立也:是说这也是他能自立为天子的原因。
官:官吏之官;自:从也。
(4)立官者以全生也:生,指生命。
本句意谓:能够立而为官的人,是重视全生的。
(5)惑主:指糊涂的君主。
(6)多官而反以害生,则失所为立之矣:是说虽多立官职,然而不听使令,反致亡国而伤己之生命。
(7)则亦失所为修之矣:高诱注曰:“若秦筑长城以备患。
不知长城之所以自亡也,亦失其所谓修兵之法也。
”(按语)本段原文节选自《本生》篇,所谓本生,即把保全生命作为根本。
认为外物既可以养生,又可以伤生,而保全生命的办法在于重生轻物,不应当本末倒置。
此篇是吕不韦“取利舍害”思想集中体现的篇章,只有从观念上分清外物与生命孰轻孰重,这样在行动上就能做到“利于性则取之,害于性则舍之。
”(原文)流水不腐,户枢不蝼(1),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
郁处头则为肿为风,处耳则为(目蔑)(2)为聋;处目则为挶(3)为盲;处鼻则为鼽为窒(4);处腹则为张为府(5);处足则为瘘为蹶。
轻水(6)所多秃与瘿人,重水(7)所多尰与蹶人(8),甘水(9)所多好与美人,辛水(10)所多疽与痤人(11),苦水(12)所多尫与伛人(13)。
《吕氏春秋》原文 译文 注释
《吕氏春秋》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文化经典,至今仍有相当的研究价值。
它由我国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吕不韦所著,被视为我国儒家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本文将对《吕氏春秋》的原文内容进行翻译,并结合注释,以便更好地了解和理解这部文化经典的内涵。
1.《吕氏春秋》原文《吕氏春秋》是一部总结战国时期各家学说的文集,共分为“纪”“论”“政”“势”“形”“用”六篇,涵盖了政治、伦理、军事、经济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它的原文是古代文言文,语言优美精炼,表达清晰、深刻,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
2. 译文《吕氏春秋》的翻译工作需要深入理解古代汉语的语法、词义、文化内涵等方面,并在此基础上巧妙地表达出原著的精神。
这部经典的译文需要忠实于原著的意思,同时又能够符合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和理解水平,这是一项考验译者功力的艰巨任务。
3. 注释在阅读《吕氏春秋》时,需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来理解其中的思想和观念。
在对待君臣关系、礼乐制度、善恶报应等方面的观点,都需要通过注释来进行解释,以便更好地理解作者的立场和观点。
《吕氏春秋》是我国古代的重要文化遗产,它的原文翻译和注释工作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希望本文的介绍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重视。
继续深入阐述《吕氏春秋》的相关内容和研究意义,将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这部古代文化经典。
我们可以通过对《吕氏春秋》的研究和理解,探索其对我国古代政治、伦理、军事、经济等多个方面的影响。
可以进一步讨论《吕氏春秋》对后世学者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可以总结出对于今人的启示和价值。
4. 对我国古代政治、伦理、军事、经济等多个方面的影响《吕氏春秋》对我国古代政治、伦理、军事、经济等多个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政治方面,它提出了关于君臣关系、国家政治制度、官职任命、赋税等方面的观念和原则,对于后来我国的政治制度和官僚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伦理方面,它探讨了人性、道德、善恶报应等问题,形成了独特的伦理观念,对后来的道德伦理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吕氏春秋察传原文翻译「对照翻译」
吕氏春秋察传原文翻译「对照翻译」《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
下面,为大家提供吕氏春秋察传原文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出处或作者:《吕氏春秋》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
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
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
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
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
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
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
而天下大服。
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
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
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
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
”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
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
”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
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
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
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传闻不可以不审察,经过辗转相传白的成了黑的,黑的成了白的。
所以狗似玃,玃似猕猴,猕猴似人,人和狗的差别就很远了。
这是愚人所以犯大错误的原因。
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
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
《吕氏春秋》译文
]《吕氏春秋》原文及译注1.庄子行于山中,见木甚美,长大,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弗取,问其故,曰:“无所可用。
”庄子曰:“此以不材得终其天年矣。
”出于山,及邑,舍故人之家。
故人喜,具酒肉,令竖子为杀鴈飨之。
竖子请曰:“其一鴈能鸣,一鴈不能鸣,请奚杀?”主人之公曰:“桑不能鸣者。
”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昔者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天年,主人之鴈以不材死,先生将何以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于材、不材之间。
材、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
若夫道德则不然:无讶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禾为量,而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此神农、黄帝之所法。
若夫万物之情、人伦之传则不然:成则毁,大则衰,廉则剉,尊则亏,直则骫,合则离,爱则隳,多智则谋,不肖则欺,胡可得而必?”(《吕氏春秋·必己》)【译文】庄子在山中行走,看见一棵树长得很美很高大,枝叶很茂盛,伐木者停在那棵树旁却不伐取它。
庄子问他们这是什么缘故,伐木者回答说:“这棵树没有什么用处。
”庄子说:“这棵树因为不成材,结果得以终其天年了。
”庄子出了山,来到县邑,住在老朋友的家里。
老朋友很高兴,准备酒肉,叫童仆杀一只鹅款待他。
童仆请示道:“一只鹅会叫,一只鹅不会叫,请问杀哪只?”主人的父亲说:“杀那只不会叫的。
”第二天,弟子向庄子问道:“昨天山里的树因为不成材而得以终其天年,现在这位主人的鹅却因为不成材而被杀死,先生您将在成材与不成材这两者间处于哪一边呢?”庄子笑着说道:“我将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
成材与不成材之间,似乎是合适的位置,其实不然,所以还是免不了遭到祸害。
如果遵循道德行事,就不是这样了:既没有美誉,也没有毁辱,时而为龙,时而为蛇,随时势而变化,而不肯专为一物;时而上,时而下,以顺应自然为准则,在万物的原始状态中漫游,主宰万物而不被万物所役使,那么怎么会遭到灾祸呢?这就是神农、黄帝所取法的处世原则。
吕氏春秋翻译
吕氏春秋翻译《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在秦国相邦吕不韦的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杂家名著。
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吕氏春秋翻译,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原文:善学者若齐王之食鸡也,必食其跖数千而后足,虽不足,犹若有跖。
物固莫不有长,莫不有短。
人亦然。
故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故假人者遂有天下。
无丑不能,无恶不知。
丑不能,恶不知病矣,不丑不能、不恶不知尚矣。
虽桀、纣犹有可畏可取者,而况于贤者乎?故学士曰:辩议不可(不)为,辩议而苟可为,是教也。
教,大议也,辩议而不可为,是被褐而出,衣锦而入。
戎人生乎戎、长乎戎而戎言,不知其所受之;楚人生乎楚、长乎楚而楚言,不知其所受之。
今使楚人长乎戎,戎人长乎楚,则楚人戎言,戎人楚言矣。
由是观之,吾未知亡国之主不可以为贤主也,其所生长者不可耳。
故所生长不可不察也。
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众白也。
夫取于众,此三皇、五帝之所以大立功名也。
凡君之所以立,出乎众也。
立已定而舍其众,是得其末而失其本。
得其末而失其本,不闻安居。
故以众勇无畏乎孟贲矣,以众力无畏乎乌获矣,以众视无畏乎离娄矣,以众知无畏乎尧、舜矣。
夫以众者,此君人之大宝也。
田骈谓齐王曰:“孟贲庶乎患术,而边境弗患;楚、魏之王,辞言不说,而境内已修备矣,兵士已修用矣,得之众也。
”译文:善于学习的人,如同齐王善于吃鸡啊,一定要吃很多鸡脚然后才对于脚有好处。
(喻学者之道众多然后优也)即使不充分,仍然如有用一样自信。
万物本来都有长处有缺点。
人也一样有长短。
所以,善于学习的人,善于借用、吸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短处。
所以吸取借用别人(的长处)的人能拥有天下。
鄙视(看来)无能之人,厌恶(看来)无知之人,是错误的。
不鄙视(看来)无能之人,不厌恶(看来)无知之人,就对了。
即使是夏桀、商纣王仍然有可以敬畏可以借鉴的地方,更何况贤明的人呢!天底下没有纯粹白色(而无疵)的狐狸却有纯粹白色的裘皮,这是博采众狐狸的白色腋皮的缘故。
吕氏春秋原文及白话文
吕氏春秋原文及白话文
《吕氏春秋》原文及译文如下:
原文: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
为不善亦然。
白圭之中山,中山之王欲留之,白圭固辞,乘舆而去。
又之齐,齐王欲留之仕,又辞而去。
人问其故,曰:“之二国者皆将亡。
所学有五尽。
何谓五尽? 曰:莫之必,则信尽矣;莫之誉,则名尽矣;莫之爱,则亲尽矣;行者无粮、居者无食,则财尽矣;不能用人、又不能自用,则功尽矣。
国有此五者,无幸必亡。
中山、齐皆当此。
” 若使中山之王与齐王闻五尽而更之,则必不亡矣。
其患不闻虽闻之又不信然则人主之务在乎善听而已矣夫五割而与赵悉起而距军乎济上未有益也是弃其所以存,而造其所以亡也。
译文:周鼎上铸有饕餮纹,有头没有身子,正在吃人而没有吞下去,祸害已危及自身,用以说明恶有恶报。
做不善的事也是这样。
白圭到中山国,中山国的君主想要留下他,白圭坚决谢绝,乘车离开了。
我听说有五尽。
什么叫五尽呢?。
吕氏春秋察传原文翻译「对照翻译」
吕氏春秋察传原文翻译「对照翻译」吕氏春秋察传原文翻译「对照翻译」《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
下面,店铺为大家提供吕氏春秋察传原文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察传原文阅读出处或作者:《吕氏春秋》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
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
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
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
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
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
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
而天下大服。
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
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
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
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
”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
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
”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
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察传对照翻译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
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
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传闻不可以不审察,经过辗转相传白的成了黑的,黑的成了白的。
所以狗似玃,玃似猕猴,猕猴似人,人和狗的差别就很远了。
这是愚人所以犯大错误的原因。
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
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
吕氏春秋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吕氏春秋原文及翻译
吕氏春秋文言文翻译及原文吕氏春秋原文及翻译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著作,又名《吕览》。
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十六篇,二十余万字。
在公元前239年成,当时正是秦国统一六国前夜。
离俗原文:一曰:世之所不足者,理义也;所有馀者,妄苟也。
民之情,贵所不足,贱所有馀,故布衣、人臣之行,洁白清廉中绳,愈穷愈荣,虽死,天下愈高之,所不足也。
然而以理义斫削,神农、黄帝犹有可非,微独舜、汤。
飞兔、要褭,古之骏马也,材犹有短。
故以绳墨取木,则宫室不成矣。
舜让其友石户之农,石户之农曰:“棬々乎后之为人也!葆力之士也。
”以舜之德为未至也,於是乎夫负妻戴,携子以入於海,去之终身不反。
舜又让其友北人无择,北人无择曰:“异哉后之为人也!居於畎亩之中,而游入於尧之门。
不若是而已,又欲以其辱行漫我,我羞之。
”而自投於苍林之渊。
汤将伐桀,因卞随而谋,卞随辞曰:“非吾事也。
”汤曰:“孰可?”卞随曰:“吾不知也。
”汤又因务光而谋,务光曰:“非吾事也。
”汤曰:“孰可?”务光曰:“吾不知也。
”汤曰:“伊尹何如?”务光曰:“强力忍诟,吾不知其他也。
”汤遂与伊尹谋夏伐桀,克之。
以让卞随,卞随辞曰:“后之伐桀也,谋乎我,必以我为贼也;胜桀而让我,必以我为贪也。
吾生乎乱世,而无道之人再来诟我,吾不忍数闻也。
”乃自投於颍水而死。
汤又让於务光曰:“智者谋之,武者遂之,仁者居之,古之道也。
吾子胡不位之?请相吾子。
”务光辞曰:“废上,非义也;杀民,非仁也;人犯其难,我享其利,非廉也。
吾闻之,非其义,不受其利;无道之世,不践其土。
况於尊我乎?吾不忍久见也。
”乃负石而沈于募水。
故如石户之农、北人无择、卞随、务光者,其视天下,若六合之外,人之所不能察。
其视贵富也,苟可得已,则必不之赖。
高节厉行,独乐其意,而物莫之害。
不漫於利,不牵於埶,而羞居浊世。
惟此四士者之节。
若夫舜、汤,则苞裹覆容,缘不得已而动,因时而为,以爱利为本,以万民为义。
吕氏春秋原文翻译
吕氏春秋原文翻译吕氏春秋原文:达士者,达乎死生之分。
达乎死生之分,则利害存亡弗能惑矣。
故晏子与崔杼盟而不变其义。
延陵季子,吴人愿以为王而不肯。
孙叔敖三为令尹而不喜,三去令尹而不忧。
皆有所达也。
有所达则物弗能惑。
荆有次非者,得宝剑于干遂,还反涉江,至于中流,有两蛟夹绕其船。
次非谓舟人日:“子尝见两蛟绕船能两活者乎?”船人日:”未之见也。
”次非攘臂祛衣,拔宝剑日:”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
弃剑以全己,余奚爱焉!”于是赴江刺蛟,杀之而复上船,舟中之人皆得活。
孔子闻之日:”夫善哉!不以腐肉朽骨而弃剑者,其次非之谓乎?”禹南省,方济乎江,黄龙负舟。
舟中之人,五色无主。
禹仰视天而叹日:”吾受命于天,竭力以养人。
生,性也;死,命也。
余何忧于龙焉?”龙附耳低尾而逝。
则禹达乎死生之分也。
天固有衰歉废伏,有盛盈坌息;人亦有困穷屈匮,有充实达遂,此皆天之容物理也。
柽人不以感私伤神,俞然而以待耳。
晏子与崔杼盟。
其辞曰:”不与崔氏而与公孙氏者,受其不祥!"晏子附而饮血,仰而呼天曰:”不与公孙氏而与崔氏者,受此不祥!"崔杼不说,直兵造胸,句兵钩颈,谓晏子曰:”子变子言,则齐国吾与子共之;子不变子言,则今是已!“晏子曰:”崔子!子独不为夫诗乎!《诗》曰:’恺悌君子,求福不回。
’婴且可以回而求福乎?子惟之矣。
"崔杼曰:”此贤者,不可杀也。
"罢兵而去。
晏子之仆将驰,晏子抚其仆之手曰:”安之!毋失节!疾不必生,徐不必死。
"晏子可谓知命矣。
命也者,不知所以然而然者也,人事智巧以举措者不得与焉。
故国士以义为之决而安处之。
白圭问于邹公子夏后启曰:”践绳之节,匹士之志,三晋之事,此天下之豪英。
以处于晋,而迭闻晋事。
未尝闻践绳之节、匹士之志,愿得而闻之。
"夏后启曰:”以为可为,故为之;为之,天下弗能禁矣。
以为不可为,故释之;释之,天下弗能使矣。
"白圭曰:”利弗能使乎?威弗能禁乎?"夏后启曰:”生不足以使之,则利曷足以使之矣?死不足以禁之,则害曷足以禁之矣?”故贤主使不肖以赏罚,使贤以义。
《吕氏春秋》经典名句及译文解析(共68句)
天不再与,时不久留,能不两工,事在当之。
——《吕氏春秋·览·孝行览》解释:上天不会给人两次机会,时机不会长期停留,人的才能不会同时把两件事情都做得特别好,事情成功的关键在于把握好时机。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纪·季春纪》解释:流动的水不会发臭,经常转的门轴不容易遭虫蛀。
比喻经常运动,生命力才能持久,才有旺盛的活力。
不知而自以为知,百祸之宗也。
——《吕氏春秋·览·有始览》解释:不知道却自认为知道,这是一切祸害的根源。
言之易,行之难——《吕氏春秋·论·不苟论》解释:光说话很容易,付出行动难。
全则必缺,极则必反,盈则必亏。
——《吕氏春秋·论·不苟论》解释:太完美了必定会出现缺陷,发展到极端必定走向反面,过于满盈必定发生亏失。
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吕氏春秋·纪·季春纪》解释:想要战胜对手必须先战胜自己,想要评价他人必须先正确评价自己,想要了解他人必须先了解自己。
败莫大于不自知。
——《吕氏春秋·论·不苟论》解释:“不自知”乃是导致败亡的最重要的原因。
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
——《吕氏春秋·览·孝行览》解释:把池水抽干去捕鱼,哪能捉不到呢,只是第二年就没鱼了;把森林烧光了去狩猎,哪能打不到呢,只是第二年就没有野兽了。
指做事不可只图眼前利益,应有长远打算。
人以自是,反以相诽。
解释:人们总以为自己是对的,对与自己不同的人就加以责难。
吞舟之鱼,陆处则不胜蝼蚁——《吕氏春秋·览·审分览》解释:在水中能吞食船只的大鱼,一旦处于陆地上,还不如一只蝼蛄、蚂蚁的力量。
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吕氏春秋·纪·孟夏纪》解释:善于学习的人,总是取别人的长处用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吕氏春秋译文
吕氏春秋译文
"吕氏春秋"是一本古代典籍,是战国时期的吕不韦创作的一部
政治理论著作。
下面是一段对其中的文段的译文:
原文:君非神仙也,所以养育万民重地也。
得其位而疏其本,则无道矣。
天子无道,则刑名不修,刑名不修,禁防薄弱,禁防薄弱,则四方之人好营作于上,而王无禁也;故左右而攻,是以家无不乱也。
译文:君主并非神仙,而是肩负养育百姓众多的重任。
如果得到君位却忽视其根本使命,就是没有道德。
天子如果没有道德,那么刑德法规无法执行,刑德法规无法执行,禁令防范就会松懈薄弱,禁令防范松懈薄弱,就会引来四方之人的勾结进谗,国王的禁令就会失去效力。
因此,内外一起攻击,导致家无例外地混乱。
吕氏春秋_文言文翻译
原文:《察今》曰: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
故圣人无常师,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下,仅得其所。
是以圣人之道,可传而不可受,可度而不可量。
故夫圣人之所以为道者,以其所行也,非以其所闻也。
是以闻道者,足以守身,足以治人,不足以守家,不足以治天下。
是以君子之道,不可不察也。
译文:《察今》篇说:世道变化,事情也随之变化;事情变化,准备工作也要随之变化。
事物的不一样,是事物的本质。
因此,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向上取法,只能得到中等的成就;向下取法,只能得到一般水平。
所以,圣人的道,可以传授,但不能接受;可以度量,但不能衡量。
因此,圣人之所以为道,是因为他们的行为,而不是因为他们所听到的。
所以,听到道理的人,足以保全自己,足以治理他人,但不足以保全家庭,不足以治理天下。
因此,君子之道,不可不仔细观察。
在这篇文章中,吕不韦强调了时代变化对事物发展的影响,以及圣人对待学问的态度。
他认为,事物是不一样的,这是事物的本质。
因此,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他们从上到下取法,以求得到更好的成就。
然而,圣人之道是可以传授的,但不能接受;可以度量,但不能衡量。
这说明,圣人之所以为道,是因为他们的行为,而不是因为他们所听到的。
文章还指出,听到道理的人,足以保全自己,足以治理他人,但不足以保全家庭,不足以治理天下。
这告诫人们,在追求学问的过程中,要注重实践,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学问的作用,实现个人的价值。
总之,《察今》一文强调了时代变化对事物发展的影响,以及圣人对待学问的态度。
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变化时,要善于观察、适应,并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以实现个人的价值。
以下是全文的文言文翻译:《察今》篇曰: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
故圣人无常师,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下,仅得其所。
是以圣人之道,可传而不可受,可度而不可量。
故夫圣人之所以为道者,以其所行也,非以其所闻也。
吕氏春秋成王与唐叔虞燕居翻译
成王与唐叔虞燕居,援梧叶以为珪翻译是周成王姬诵小的时候,和弟弟叔虞一起玩游戏,姬诵削桐叶,制成朝见天子的玉珪。
出处:《吕氏春秋》:成王与唐叔虞燕居,援梧叶以为珪。
而授唐叔虞曰:‘余以此封女’,叔虞喜,以告周公。
译文:周成王姬诵小的时候,和弟弟叔虞一起玩游戏,姬诵削桐叶,制成朝见天子的玉珪,递给弟弟叔虞说:“我用这个封赏你。
”叔虞大喜,去找叔叔周公报告。
相关典故
周成王,名姬诵,周武王之子,西周的第二位国王。
即位时年幼,叔父周公旦摄政。
周公旦又称叔旦,西周初杰出的政治家。
周武王的弟弟,因封地在周(今陕西歧山),史称周公。
成王年幼,其弟叔虞更小,他兄弟二人,在周公摄政时,正处于戏嬉的孩提之期。
成王“削桐为珪以与叔虞”,本意是逗着小弟玩耍,根本没有赐封的意思。
所以,他在御花园同叔虞玩过之后,就把“削桐为珪封若”事儿,给忘得干干净净,好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
但是随从的史官却把他当他成了正事儿。
史佚于是请求选择一个吉日封叔虞为诸侯。
周成王说:“我和他开玩笑呢!”史佚说:“天子无戏言。
只要说了,史官就应如实记载下来,按礼节完成它,并奏乐章歌咏它。
”于是周成王把唐封给叔虞。
唐在黄河、汾河的东边,方圆一百里,所以叫唐叔虞,姓姬,字子于。
吕氏春秋君子之自行也原文及翻译
吕氏春秋君子之自行也原文及翻译原文:君子之自行也,动必缘义,行必诚①义。
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廓丘以为养。
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日:“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
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原丘,其不知丘亦甚矣。
”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孔子布衣也,官在鲁司寇。
万乘难与比行,王之佐不显焉,取舍不苟也夫!荆人与吴人将战,荆师寡,吴师众,荆将军子囊日:“我与吴人战,必败。
败王师,辱王名,亏壤土,忠臣不忍为也。
”不复于王而遁。
至于郊,使人复于王日:“臣请死,”王日:“将军之遁也,以其为利也。
今诚利,将军何死?”子囊日:“遁者无罪,则后世之为狂将者,皆依不利之名而效臣遁。
若是则荆国终为天下桡”②。
”遂伏剑而死。
珀:“请成将军之义。
”乃为之桐棺三寸,加斧质騏上。
人主之患,存而不知所以存,亡而不知所以亡,此存亡之所以数至也。
荆之为四十二世矣,其时有臣如子囊欤?子囊之节,非独厉一世之人臣也。
荆昭王之时,有士焉,日石渚。
其为人也,公直无私,王使为政廷③。
有杀人者,石渚追之,则其父也,还车而返,立于廷日:“杀人者,仆之父也。
以父行法,不忍:;阿有罪,废国法,不可。
失法伏罪,人臣之义也。
”于是乎伏斧钉质,请死于王。
王日:“追而不及,岂必伏罪哉?子复事矣。
”石渚辞日:“不私其亲, 不可谓孝子。
事君枉法,不可谓忠也。
君令赦之,上之惠也。
不敢废法,臣之行也。
不去斧质,殁头于王廷。
正法枉必死,父犯法而不忍,王赦之而不肯,石渚之为人臣也,可谓忠且孝矣。
[注]①诚:同“成” ②桡:弱③政廷:执法官。
译文:君子独自行事,举动一定要遵循道义,实行道义。
孔子遏见齐景公,景公赠厚丘邑,以此作为孔子供养之地。
孔子拒绝不接受赠地,回到住处,对弟子说:“我只听说,君子应当有功劳而受禄。
时下我游说景公,景公并没有按我的劝导行事,却赐给我凛丘邑,他太不了解我了。
”令弟子驱车,辞别景公离去。
孔子本是布衣也,官职不过为鲁国司寇。
万乘之君品行难与他比肩,三王辅臣的名节没有他的显扬,孔子对待取舍的态度一丝不苟啊!荆国与吴国即将交战,荆国军队人数少,吴国军队人数多,荆国将军子囊说:“我们与吴国交战,一定会打败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吕氏春秋》原文及译注1.庄子行于山中,见木甚美,长大,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弗取,问其故,曰:“无所可用。
”庄子曰:“此以不材得终其天年矣。
”出于山,及邑,舍故人之家。
故人喜,具酒肉,令竖子为杀鴈飨之。
竖子请曰:“其一鴈能鸣,一鴈不能鸣,请奚杀?”主人之公曰:“桑不能鸣者。
”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昔者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天年,主人之鴈以不材死,先生将何以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于材、不材之间。
材、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
若夫道德则不然:无讶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禾为量,而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此神农、黄帝之所法。
若夫万物之情、人伦之传则不然:成则毁,大则衰,廉则剉,尊则亏,直则骫,合则离,爱则隳,多智则谋,不肖则欺,胡可得而必?”(《吕氏春秋·必己》)【译文】庄子在山中行走,看见一棵树长得很美很高大,枝叶很茂盛,伐木者停在那棵树旁却不伐取它。
庄子问他们这是什么缘故,伐木者回答说:“这棵树没有什么用处。
”庄子说:“这棵树因为不成材,结果得以终其天年了。
”庄子出了山,来到县邑,住在老朋友的家里。
老朋友很高兴,准备酒肉,叫童仆杀一只鹅款待他。
童仆请示道:“一只鹅会叫,一只鹅不会叫,请问杀哪只?”主人的父亲说:“杀那只不会叫的。
”第二天,弟子向庄子问道:“昨天山里的树因为不成材而得以终其天年,现在这位主人的鹅却因为不成材而被杀死,先生您将在成材与不成材这两者间处于哪一边呢?”庄子笑着说道:“我将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
成材与不成材之间,似乎是合适的位置,其实不然,所以还是免不了遭到祸害。
如果遵循道德行事,就不是这样了:既没有美誉,也没有毁辱,时而为龙,时而为蛇,随时势而变化,而不肯专为一物;时而上,时而下,以顺应自然为准则,在万物的原始状态中漫游,主宰万物而不被万物所役使,那么怎么会遭到灾祸呢?这就是神农、黄帝所取法的处世原则。
至于万物之情,人伦相传之道,就不是这样了。
成功了就会毁坏,强大了就会衰微,锋利了就会缺损,尊贵了就会受到倾覆,直了就会弯曲,聚合了就会分散,受到爱惜就会被废弃,智谋多了就会受人算计,不贤德就会受人欺辱。
怎么可以偏执一方而加以依仗呢?”2.荆平王有臣曰费无忌,害太子建,欲去之。
王为建取妻于秦而美,无忌劝王夺。
王已夺之,而疏太子。
无忌说王曰:『晋之霸也,近于诸夏,而荆僻也,故不能与争。
不若大城城父而置太子焉,以求北方,王收南方,是得天下也。
』王说,使太子居于城父。
居一年,乃恶之曰:『建与连尹将以方城外反。
』王曰:『已为我子矣,又尚奚求?』对曰:『以妻事怨。
且自以为犹宋也,齐、晋又辅之,将以害荆,其事已宛,国人说之。
无忌又欲杀之,谓令尹]集矣。
』王信之,使执连尹。
太子建出。
左尹宛曰:『我贱人]宛曰:『令尹欲饮酒于子之家。
』]宛欲饮令尹酒。
』又谓]子常曰:『也,不足以辱令尹。
令尹必来辱,我且何以给待之?』无忌曰:『令尹好甲兵,子出而寘之门,令尹至,必观之,已,因以为酬。
』及飨日,惟门左右而寘甲兵焉。
无忌因谓令尹曰:宛,杀之。
国人大]宛将杀令尹,甲在门矣。
』令尹使人视之,信,遂攻]『吾几祸令尹。
怨,动作者莫不非令尹。
沈尹戍谓令尹曰:『夫无忌,荆之谗人也,亡夫太子建,杀连尹奢,屏王之耳目,今令尹又用之,杀众不辜,以兴大谤,患几及令尹。
』令尹子常曰:『是吾罪也,敢不良图。
』乃杀费无忌,尽灭其族,以说其国。
动而不论其义,知害人而不知人害己也,以灭其族,费无忌之谓乎!(《吕氏春秋·慎行》)【译文】楚平王有个大臣叫费无忌,嫉恨太子建,还想除掉太子。
平王从秦国给太子建娶了个妻子,长得很美,费无忌劝平王把她夺过来,平王就照他说的做了,从而疏远了太子。
费无忌劝平王说:“晋王之所以称霸,是因为距各诸侯国近,而我们楚国太偏僻,不能够与晋国争霸。
不如扩大城父城,将太子安置在那里,以谋取北方的宋、郑、鲁、卫,大王您收取南方的吴越,这样就可以得天下了。
王很高兴地同意了,让太子住在城父城里。
太子在那里才一年,费无忌就诬陷他说:“太子建与连尹①将要在方城②外发动叛乱。
”楚平王说:“他已经是我的太子了,还想要怎样?”费无忌应对说:“因为他妻子的事结了怨,而且他自以为如同宋国一样,有齐国、晋国的帮助就可以加害于我国了,他们已经谋划好了。
王相信了他,派人逮捕了连尹,太子建跑掉了。
左尹③郄宛,楚国人都很爱戴他,费无忌又想杀他,就对令尹④子常说:“郄宛想请令尹您喝酒。
”又去对郄宛说:“令尹想来你家喝酒。
”郄宛说:“我地位低贱,不足让令尹有辱身份到我这里喝酒,如果他一定要来,我该如何招待他呢?”费无忌说:“令尹喜欢兵甲,你将兵甲布置在门口,令尹到了,看过后一定会酬劳你的。
”到了请客的那天,左尹郄宛便在门两侧布置了兵甲。
费无忌就去对令尹说:“我差一点害了令尹,郄宛想要杀您,已在门口布置了兵甲。
”令尹派人去察看,果然如此,于是出兵攻击郄宛并杀了他。
民众对这事非常愤怒,没有不说令尹的不是的。
沈尹戍对令尹说:“费无忌这个人,是楚国专说别人坏话的人,他使太子建逃奔他国,杀害了连尹伍奢,堵塞了国王的视听。
现在令尹又听了他的话,杀死了这么多无辜,老百姓指责您的过错的人不少,祸患险些要降到您头上了。
”于是令尹杀了费无忌,连他同族的人也都杀尽了,想用这种办法取悦群众。
做事情不讲道义,只知道害别人而不知道这也是在害自己,最终招致自己家族的毁灭,着难道说的不是费无忌吗?【注释】楚国官名,这里指伍奢,即伍子胥的父亲。
楚国城名,处在要塞位置。
楚国官名。
楚国官名,是掌管军政大权的最高官职。
3.倕,至巧也。
人不爱倕之指,而爱己之指,有之利故也。
人不爱昆山之玉、江汉之珠,而爱己一苍璧小玑,有之利故也。
今吾生之为我有,而利我亦大矣。
论其贵贱,爵为天子,不足以比焉;论其轻重,富有天下,不可以易之;论其安危,一曙失之,终身不复得。
此三者,有道者之所慎也。
有慎之而反害之者,不达乎性命之情也。
不达乎性命之情,慎之何益?是师者之爱子也,不免乎枕之以糠;是聋者之养婴儿也,方雷而窥之于堂;有殊弗知慎者。
夫弗知慎者,是死生存亡可不可,未始有别也。
未始有别者,其所谓是未尝是,其所谓非未尝非,是其所谓非,非其所谓是,此之谓大惑。
若此人者,天之所祸也。
以此治身,必死必殃;以此治国,必残必亡。
夫死殃残亡,非自至也,惑召之也。
寿长至常亦然。
故有道者,不察所召,而察其召之者,则其至不可禁矣。
此论不可不熟。
(《吕氏春秋·重己》)【译文】倕是最手巧的人了。
可是人们不爱护倕的手指,而是爱护自己的手指,这是因为自己的手指对自己有所帮助的缘故;人们不爱护昆山的宝玉、江汉的明珠,却爱护自己的一块成色不高的宝石、一颗形状不圆的小珠子,这是因为自己的东西才对自己有用的缘故。
现在,我的生命归我所有,给我带来的好处也很多。
从贵贱方面来说,即使地位高到做天子,也不能够和它相比;从轻重方面来说,即使富裕到拥有天下,也不能和它交换;从安危方面来说,一旦有一天失去了它,就一生再也不能得到。
这三个方面,是有道行的人小心的地方。
有虽然小心但反而损害了他的人,这是没有领悟人性与生命的情理。
不领悟人性、生命的情理,小心它又有什么用?这就像盲人虽然疼爱儿子,但却免不了让他枕在谷糠上;这就像聋子养育婴儿,正在打雷的时候却让他在堂屋里向外观望。
这比起不知道小心的人又有过之而无不及。
不知道小心的人,对生死存亡、可以不可以,从来没有辨别清楚。
没辨别清楚的人,他们所说的正确不一定是正确的,他们所谓的错误也未必是错误的。
这就叫非常糊涂。
像这样的人是上天降祸的对象。
用这种态度修身,必定死亡,必定遭祸;用这种态度治理国家,必定衰败,必定灭亡。
这种死亡、衰败和灭亡不是自动找上门来的,而是糊涂招来的。
长寿也常常是这样。
所以有道行的人,不察看导致的结果,而察看引起它的原因,那么达到结果就是不可遏制的了。
这个道理不能不彻底理解。
4.神农师悉诸,黄帝师大挠,帝颛顼师伯夷父,帝喾师伯招,帝尧师子州支父,帝舜师许由,禹师大成贽,汤师小臣,文王、武王师吕望、周公旦,齐桓公师管夷吾,晋文公师咎犯、随会,秦穆公师百里奚、公孙枝,楚庄王师孙叔敖、沈尹巫,吴王阖闾师伍子胥、文之仪,越王句践师范蠡、大夫种。
此十圣人六贤者,未有不尊师者也。
今尊不至于帝,智不至于圣,而欲无尊师,奚由至哉?此五帝之所以绝,三代之所以灭。
(《吕氏春秋·尊师》)【译文】神农拜悉诸为师,黄帝拜大挠为师,帝颛顼拜伯夷父为师,帝喾拜伯招为师,帝尧拜子州支父为师,帝舜拜许由为师,禹拜大成贽为师,汤拜小臣为师,文王、武王拜吕望、周公旦为师,齐桓公拜管夷吾为师,晋文公拜咎犯、随会为师,秦穆公拜百里奚、公孙枝为师,楚庄王拜孙叔敖、沈尹巫为师,吴王阖闾拜伍子胥、文之仪为师,越王勾践拜范蠡、大夫位种为师。
这十个圣人、六个贤人,没有不尊重老师的。
现在的人,尊贵没有达到帝的地位,智慧没有达到圣人的水平,却要不尊重老师,怎么能达到帝、圣的境界呢?这正是五帝绝迹、三代不再现的原因。
5.不能学者:从师苦而欲学之功也,从师浅而欲学之深也。
草木鸡狗牛马,不可谯诟遇之,谯诟遇之,则亦谯诟报人,又况乎达师与道术之言乎?故不能学者:遇师则不中,用心则不专,好之则不深,就业则不疾,辩论则不审,教人则不精;于师愠,怀于俗,羁神于世;矜势好尤,故湛于巧智,昏于小利,惑于嗜欲;问事则前后相悖,以章则有异心,以简则有相反;离则不能合,合则弗能离,事至则不能受。
此不能学者之患也。
(《吕氏春秋·诬徒》)【译文】不善于学习的人,跟老师学习态度不认真,却想学得很精;跟老师学习不求甚解,却想学得很深。
草木、鸡狗、牛马不能用粗暴的行为对待它们,粗暴地对待它们,它们也会粗暴地报复人,又何况是精通教学的老师和道术的讲授呢?所以,不善于学习的人,对待老师不忠实,用心不专一,爱好不深入,学习不努力,辩论起来分不清是非,教育人不精深。
对老师怨恨,安于世俗,在眼前杂事上花费精力;依仗权势为非作歹,因此沉迷于耍弄奸巧计谋,迷恋微小的利益;在嗜欲上惑乱,处理事情前后矛盾;作文章观点杂乱不一致,即使简单也会有相反之处。
分散的东西不能综合起来,综合的东西不能分析,重大的事来临却不能承受,这是不善于学习的人的毛病。
6.五员亡,荆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郑曰:『盖是国也,地险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不足与举。
』去郑而之许,见许公而问所之。
许公不应,东南向而唾。
五员载拜受赐曰:『知所之矣。
』因如吴。
过于荆,至江上,欲涉,见一丈人,刺小船,方将渔,从而请焉。
丈人度之,绝江,问其名族,则不肯告,解其剑以予丈人,曰:『此千金之剑也,愿献之丈人。
』丈人不肯受曰:『荆国之法,得五员者,爵执圭,禄万檐,金千镒。
昔者子胥过,吾犹不取,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五员过于吴,使人求之江上则不能得也,每食必祭之,祝曰:『江上之丈人!天地至大矣,至众矣,将奚不有为也?而无以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