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尊师》原文及译文赏析
《吕氏春秋》原文、译文(上):千古经典,值得品读
《吕氏春秋》原文、译文(上):千古经典,值得品读《吕氏春秋》卷一·孟春纪·孟春【原文】孟春之月:日在营室,昏参中,旦尾中[1]。
其日甲乙。
其帝太皞[2]。
其神句芒[3]。
其虫鳞。
其音角。
律中太蔟[4]。
其数八。
其味酸,其臭[5]膻。
其祀户,祭先脾。
东风解冻。
蛰[6]虫始振。
鱼上冰。
獭[7]祭鱼。
候雁北。
天子居青阳左个,乘鸾辂[8],驾苍龙,载青旃,衣青衣,服青玉,食麦与羊。
其器疏以达。
是月也,以立春。
先立春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春,盛德在木。
'天子乃斋。
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
还,乃赏公卿诸侯大夫于朝。
命相布德和令,行庆施惠,下及兆民。
庆赐遂行,无有不当。
乃命太史,守典奉法,司天日、月星辰之行,宿离不忒,无失经纪,以初为常。
是月也,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
乃择元辰,天子亲载耒耜,措之参于保介之御间,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帝籍田,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诸侯、大夫九推。
反,执爵于太寝,三公、九卿、诸侯、大夫皆御,命曰'劳酒'。
是月也,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繁动。
王布农事:命田舍东郊,皆修封疆,审端径术,善相丘陵阪险原隰,土地所宜,五谷所殖,以教道民,必躬亲之。
田事既饬,先定准直,农乃不惑。
是月也,命乐正入学习舞。
乃修祭典,命祀山林川泽,牺牲无用牝。
禁止伐木,无覆巢,无杀害虫胎夭飞鸟,无麛无卵,无聚大众,无置城郭,掩骼霾髊。
是月也,不可以称兵,称兵必有天殃。
兵戎不起,不可以从我始。
无变天之道,无绝地之理,无乱人之纪。
孟春行夏令,则风雨不时,草木早槁,国乃有恐。
行秋令,则民大疫,疾风暴雨数至,藜莠蓬蒿并兴。
行冬令,则水潦为败,霜雪大挚,首种不入。
【注释】[1]营、参、尾:都是二十八星宿的名字。
[2]太皞(hào):伏羲氏,又叫木德之帝。
[3]句(ɡōu)芒:太皞氏的儿子,木官之神。
[4]太蔟:即阳律。
《吕氏春秋》全文及翻译
孟春纪
仲春纪
季春纪
孟夏纪
仲夏纪
季夏纪
孟秋纪
仲秋纪
季秋纪
孟冬纪
仲冬纪
季冬纪
览
有始览
孝行览
慎大览
先识览
审分览
审应览
离俗览
恃君览
论
开春论
慎行论
贵直论
不苟论
似顺论
士容论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儒法道等等著作又名吕览
《吕氏春秋》全文及翻译
《吕氏春秋》简介
《吕氏春秋》是秦国丞相吕不韦主编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儒、法、道等等)著作,又名《吕览》。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原文及译文
《吕氏春秋》原文及译文《吕氏春秋》原文及译文1.庄子行于山中,见木甚美,长大,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弗取,问其故,曰:“无所可用。
”庄子曰:“此以不材得终其天年矣。
”出于山,及邑,舍故人之家。
故人喜,具酒肉,令竖子为杀鴈飨之。
竖子请曰:“其一鴈能鸣,一鴈不能鸣,请奚杀?”主人之公曰:“杀其不能鸣者。
”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昔者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天年,主人之鴈以不材死,先生将何以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于材、不材之间。
材、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
若夫道德则不然:无讶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禾为量,而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此神农、黄帝之所法。
若夫万物之情、人伦之传则不然:成则毁,大则衰,廉则剉,尊则亏,直则骫,合则离,爱则隳,多智则谋,不肖则欺,胡可得而必?”(《吕氏春秋·必己》)【译文】庄子在山中行走,看见一棵树长得很美很高大,枝叶很茂盛,伐木者停在那棵树旁却不伐取它。
庄子问他们这是什么缘故,伐木者回答说:“这棵树没有什么用处。
”庄子说:“这棵树因为不成材,结果得以终其天年了。
”庄子出了山,来到县邑,住在老朋友的家里。
老朋友很高兴,准备酒肉,叫童仆杀一只鹅款待他。
童仆请示道:“一只鹅会叫,一只鹅不会叫,请问杀哪只?”主人的父亲说:“杀那只不会叫的。
”第二天,弟子向庄子问道:“昨天山里的树因为不成材而得以终其天年,现在这位主人的鹅却因为不成材而被杀死,先生您将在成材与不成材这两者间处于哪一边呢?”庄子笑着说道:“我将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
成材与不成材之间,似乎是合适的位置,其实不然,所以还是免不了遭到祸害。
如果遵循道德行事,就不是这样了:既没有美誉,也没有毁辱,时而为龙,时而为蛇,随时势而变化,而不肯专为一物;时而上,时而下,以顺应自然为准则,在万物的原始状态中漫游,主宰万物而不被万物所役使,那么怎么会遭到灾祸呢?这就是神农、黄帝所取法的处世原则。
《吕氏春秋》原文 译文 注释
《吕氏春秋》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文化经典,至今仍有相当的研究价值。
它由我国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吕不韦所著,被视为我国儒家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本文将对《吕氏春秋》的原文内容进行翻译,并结合注释,以便更好地了解和理解这部文化经典的内涵。
1.《吕氏春秋》原文《吕氏春秋》是一部总结战国时期各家学说的文集,共分为“纪”“论”“政”“势”“形”“用”六篇,涵盖了政治、伦理、军事、经济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它的原文是古代文言文,语言优美精炼,表达清晰、深刻,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
2. 译文《吕氏春秋》的翻译工作需要深入理解古代汉语的语法、词义、文化内涵等方面,并在此基础上巧妙地表达出原著的精神。
这部经典的译文需要忠实于原著的意思,同时又能够符合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和理解水平,这是一项考验译者功力的艰巨任务。
3. 注释在阅读《吕氏春秋》时,需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来理解其中的思想和观念。
在对待君臣关系、礼乐制度、善恶报应等方面的观点,都需要通过注释来进行解释,以便更好地理解作者的立场和观点。
《吕氏春秋》是我国古代的重要文化遗产,它的原文翻译和注释工作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希望本文的介绍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重视。
继续深入阐述《吕氏春秋》的相关内容和研究意义,将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这部古代文化经典。
我们可以通过对《吕氏春秋》的研究和理解,探索其对我国古代政治、伦理、军事、经济等多个方面的影响。
可以进一步讨论《吕氏春秋》对后世学者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可以总结出对于今人的启示和价值。
4. 对我国古代政治、伦理、军事、经济等多个方面的影响《吕氏春秋》对我国古代政治、伦理、军事、经济等多个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政治方面,它提出了关于君臣关系、国家政治制度、官职任命、赋税等方面的观念和原则,对于后来我国的政治制度和官僚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伦理方面,它探讨了人性、道德、善恶报应等问题,形成了独特的伦理观念,对后来的道德伦理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吕氏春秋》原文及译文6
《吕氏春秋》原文及译文6六曰:凡为天下,治国家,必务本而后末。
所谓本者,非耕耘之谓,务其人也。
务耕者,民饥,务织者,民寒。
为劝人之耕织也,而夺其食,委其事,安能致其民?能赡足,则民可教。
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故礼义生而制法度,法度明,而民知所避就。
礼义以为文,法度以为武,文武并用,是故威厉而不试。
惠厚而不欺,政之极也。
【译文】治理天下和国家,必须致力于根本,然后才能顾及枝节。
所谓根本,不是指耕耘土地,而是指务求得到贤人。
如果致力于耕耘土地,那么人民就会饥饿;如果致力于织布,那么人民就会受寒。
为了鼓励人们耕种和织布,却剥夺他们的食物,放弃他们的工作,怎么能使人民归附呢?如果能够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那么人民就可以接受教育。
人民富足了,还应该做什么呢?答案是:教育他们。
因此,礼义产生后制定了法度,法度明确,人民就知道应该避免什么,追求什么。
礼义作为文,法度作为武,文武并用,因此威严而不需要使用,恩惠深厚而不被欺骗,这是政治的最高境界。
然而,仅仅满足物质需求和教育民众是不够的。
治理天下和国家还需要有远见卓识的领导者,他们必须具备高尚的品德和明智的决策能力。
这样的领导者能够洞察国家的长远利益,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领导者应该以人民为中心,关注他们的需求和利益。
他们应该倾听人民的声音,了解他们的困难和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只有这样,人民才会信任和支持他们的领导者,国家才能实现长治久安。
治理天下和国家还需要有团结和合作的精神。
国家是一个大家庭,每个成员都应该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只有团结一致,共同合作,国家才能克服困难,实现繁荣昌盛。
在追求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繁荣昌盛的过程中,我们还应该注重培养人民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精神。
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不仅取决于其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更取决于其人民的道德水平和人文素养。
道德品质是个人行为的准则,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一个有道德的人,会尊重他人,遵守社会规范,关心社会公益,积极参与社会建设。
高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吕氏春秋 尊师》原文及翻译
《吕氏春秋·尊师》原文及翻译吕氏春秋原文:神农师悉诸,黄帝师大挠……吴王阖闾师伍子胥、文之仪,越王勾践师范蠡、大夫种。
圣贤者,未有不尊师者也。
今尊不至于帝,智不至于圣,而欲无尊师,奚由至哉?此五帝之所以绝,三代之所以灭。
且天生人也,而使其耳可以闻,不学,其闻不若聋;使其目可以见,不学,其见不若盲;使其口可以言,不学,其言不若爽;使其心可以知,不学,其知不若狂。
故凡学,非能益也,达天性也。
能全天之所生而勿败之,是谓善学。
子张【1】,鲁之鄙家也;颜涿聚,梁父之大盗也;学于孔子。
段干木,晋国之大驵【2】也,学于子夏。
高何、县子石,齐国之暴者也,指于乡曲,学于子墨子。
索卢参,东方之巨狡也,学于禽滑黎。
此六人者,刑戮死辱之人也,今非徒免于刑戮死辱也,由此为天下名士显人,以终其寿,王公大人从而礼之,此得之于学也。
君子之学也,说义必称师以论道,听从必尽力以光明。
听从不尽力,命之曰背;说义不称师,命之曰叛。
背叛之人,贤主弗内之于朝,君子不与交友。
故教也者,义之大者也;学也者,知之盛者也。
义之大者,莫大于利人,利人莫大于教;知之盛者,莫大于成身,成身莫大于学。
身成则为人子弗使而孝矣,为人臣弗令而忠矣,为人君弗强而平矣,有大势可以为天下正矣。
故子贡问孔子曰:“后世将何以称夫子孔子曰吾何足以称哉勿已者则好学而不厌好教而不倦其惟此邪!”天子入太学祭先圣,则齿【3】尝为师者弗臣,所以见敬学与尊师也。
(取材于《吕氏春秋·尊师》)注释:【1】子张、颜涿聚、段干木、高何、县子石、索卢参、禽滑黎等,皆为古人名。
【2】驵(zǎng),市场经纪人。
【3】齿:排列。
译文:神农以悉诸为师,黄帝以大挠为师……吴王阖闾以伍子胥、文之仪为师,越王勾践以范蠡、大夫文种为师。
圣人贤者没有不尊重老师的。
如今,(人们)地位的尊贵没有达到帝王,才智没有达到圣人,却想不尊奉老师,(那)通过什么能达到(帝王圣人的境界)呢?这就是五帝废绝、三代灭绝的原因。
吕氏春秋翻译
吕氏春秋翻译《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在秦国相邦吕不韦的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杂家名著。
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吕氏春秋翻译,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原文:善学者若齐王之食鸡也,必食其跖数千而后足,虽不足,犹若有跖。
物固莫不有长,莫不有短。
人亦然。
故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故假人者遂有天下。
无丑不能,无恶不知。
丑不能,恶不知病矣,不丑不能、不恶不知尚矣。
虽桀、纣犹有可畏可取者,而况于贤者乎?故学士曰:辩议不可(不)为,辩议而苟可为,是教也。
教,大议也,辩议而不可为,是被褐而出,衣锦而入。
戎人生乎戎、长乎戎而戎言,不知其所受之;楚人生乎楚、长乎楚而楚言,不知其所受之。
今使楚人长乎戎,戎人长乎楚,则楚人戎言,戎人楚言矣。
由是观之,吾未知亡国之主不可以为贤主也,其所生长者不可耳。
故所生长不可不察也。
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众白也。
夫取于众,此三皇、五帝之所以大立功名也。
凡君之所以立,出乎众也。
立已定而舍其众,是得其末而失其本。
得其末而失其本,不闻安居。
故以众勇无畏乎孟贲矣,以众力无畏乎乌获矣,以众视无畏乎离娄矣,以众知无畏乎尧、舜矣。
夫以众者,此君人之大宝也。
田骈谓齐王曰:“孟贲庶乎患术,而边境弗患;楚、魏之王,辞言不说,而境内已修备矣,兵士已修用矣,得之众也。
”译文:善于学习的人,如同齐王善于吃鸡啊,一定要吃很多鸡脚然后才对于脚有好处。
(喻学者之道众多然后优也)即使不充分,仍然如有用一样自信。
万物本来都有长处有缺点。
人也一样有长短。
所以,善于学习的人,善于借用、吸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短处。
所以吸取借用别人(的长处)的人能拥有天下。
鄙视(看来)无能之人,厌恶(看来)无知之人,是错误的。
不鄙视(看来)无能之人,不厌恶(看来)无知之人,就对了。
即使是夏桀、商纣王仍然有可以敬畏可以借鉴的地方,更何况贤明的人呢!天底下没有纯粹白色(而无疵)的狐狸却有纯粹白色的裘皮,这是博采众狐狸的白色腋皮的缘故。
吕氏春秋原文及白话文
吕氏春秋原文及白话文
《吕氏春秋》原文及译文如下:
原文: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
为不善亦然。
白圭之中山,中山之王欲留之,白圭固辞,乘舆而去。
又之齐,齐王欲留之仕,又辞而去。
人问其故,曰:“之二国者皆将亡。
所学有五尽。
何谓五尽? 曰:莫之必,则信尽矣;莫之誉,则名尽矣;莫之爱,则亲尽矣;行者无粮、居者无食,则财尽矣;不能用人、又不能自用,则功尽矣。
国有此五者,无幸必亡。
中山、齐皆当此。
” 若使中山之王与齐王闻五尽而更之,则必不亡矣。
其患不闻虽闻之又不信然则人主之务在乎善听而已矣夫五割而与赵悉起而距军乎济上未有益也是弃其所以存,而造其所以亡也。
译文:周鼎上铸有饕餮纹,有头没有身子,正在吃人而没有吞下去,祸害已危及自身,用以说明恶有恶报。
做不善的事也是这样。
白圭到中山国,中山国的君主想要留下他,白圭坚决谢绝,乘车离开了。
我听说有五尽。
什么叫五尽呢?。
文言文《吕氏春秋劝学》原文及翻译精选
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
忠孝,人君人亲②之所甚欲也。
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
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
不知理义,生于不学。
学者师③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
圣人之所在,那么天下理焉。
在右那么右重,在左那么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
尊师那么不管其贵贱贫富矣。
假设此那么名号显矣,德行彰矣。
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
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
圣人生于疾学④。
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①劝学:勉励人们勤学。
劝,勉励。
本篇阐述的是儒家学说。
②人亲:指父母。
③师:指老师。
④疾学:努力学习。
疾:力。
先王的教化中没有什么比孝顺更荣耀,没有什么比忠诚更显达的。
忠孝是君主父母所十分欣赏而想得到的。
显达荣耀是臣民子女所十分希望拥有的。
但是君主父母不能得到他们想要的,臣民子女不能到达他们的愿望,这是由于不懂道理信义的原因所产生的结果。
不懂道理信义是由于不学习的原因所造成的。
学生的老师博学而有才华,我不信学生就成不了圣贤的人。
圣人存在的话,天下就可以被治理。
圣人在右边那么右边被敬重,圣人在左边那么左边被敬重,所以古代贤能的君主没有不尊敬老师的。
尊师就不计较他的贵贱、贫富。
如做到这样就能使声名显达,品德行为受到表彰。
所以老师对学生的教化,不在于对学生贫贱、富贵看轻或看重,而在于看重学生的思想态度。
一个人可以做到这样,其他的事就没什么不可办的了,所要办的事都可完成,所希望的都可达成,这是由于得到圣人教化的原因。
圣人来自于努力学习。
我还没听说过不努力学习却能成为才华出众的名人这种事。
疾学在于尊师,师尊那么言信矣,道论矣。
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
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
凡说①者,兑②之也,非说之也。
《吕氏春秋劝学》译文
所以,老师施行教诲时,不计较学生的地位轻重尊卑贫 富,而看重他们是否接受理义。他们倘若能够接受理义,对 他们的教诲就会没有不行的。所追求的完全能得到,所希望 的完全能实现,这种情况在得到圣人之后才会发生,圣人是 在努力学习中产生的。不努力学习却能成为贤士名人的,还 没出现过这样的人。 努力学习关键在于尊重老师,老师受到尊重,他的话就 会被人信从,他的道义就会被人称道了。因此,(别人不尊 重他,没有请他)而自动前往教人的老师不能教化他人, (不尊重老师,随随便便)呼唤老师来教的人不可能受到教 化;轻视自己的老师不会被人听信,轻视老师的人不会听从 教诲。
பைடு நூலகம்
所以当老师的首先要做的事情,就在于明辨事 理,在于推行道义。事理明辨了,道义确立了,那 么老师的地位就尊贵了,王公大人们就不敢怠慢他 们了,直到至高无上的天子,去朝见这样的老师也 不会感到惭愧。凡是君臣际遇,相互间的和谐不可 强求。如果丢掉事理放弃道义,去追求不一定能得 到的东西,却想要别人尊敬他,不也太难了吗?所 以老师一定要依循事理,推行道义,然后才能尊贵。 曾子说:“君子在道路上行走,谁有父亲可以 看出来,谁有老师也可以看出来。对于那些不孝敬 父亲不尊重老师的人,我又有什么办法呢?”
《吕氏春秋•劝学》译文
在先王的教化中,没有什么比孝更荣耀,没有什么比忠更显 达。忠和孝,是做君主和做父母十分希望得到的东西;显达和荣 耀,是做子女和做臣下十分愿意获得的东西。然而,做君主与父 母的,往往得不到他们所希望的忠孝,做子女和臣下的,也往往 得不到他们所希望的显荣,这是由于不懂得理义造成的,不懂得 理义,是由于不学习的缘故。 从师学习的人,如果他的老师通达并且又有才能,我没听说 过这样的人不成为圣人的。只要有圣人在,天下就会治理得好。 圣人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就受到尊重;圣人在那地方,那地方 就受到尊重。因此古代的圣王没有不尊重老师的。尊重老师就不 会计较他们的贵贱、贫富了。像这样,(这个从师学习的人)名 号就显达了,德行就彰明了。
吕氏春秋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吕氏春秋原文及翻译
吕氏春秋文言文翻译及原文吕氏春秋原文及翻译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著作,又名《吕览》。
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十六篇,二十余万字。
在公元前239年成,当时正是秦国统一六国前夜。
离俗原文:一曰:世之所不足者,理义也;所有馀者,妄苟也。
民之情,贵所不足,贱所有馀,故布衣、人臣之行,洁白清廉中绳,愈穷愈荣,虽死,天下愈高之,所不足也。
然而以理义斫削,神农、黄帝犹有可非,微独舜、汤。
飞兔、要褭,古之骏马也,材犹有短。
故以绳墨取木,则宫室不成矣。
舜让其友石户之农,石户之农曰:“棬々乎后之为人也!葆力之士也。
”以舜之德为未至也,於是乎夫负妻戴,携子以入於海,去之终身不反。
舜又让其友北人无择,北人无择曰:“异哉后之为人也!居於畎亩之中,而游入於尧之门。
不若是而已,又欲以其辱行漫我,我羞之。
”而自投於苍林之渊。
汤将伐桀,因卞随而谋,卞随辞曰:“非吾事也。
”汤曰:“孰可?”卞随曰:“吾不知也。
”汤又因务光而谋,务光曰:“非吾事也。
”汤曰:“孰可?”务光曰:“吾不知也。
”汤曰:“伊尹何如?”务光曰:“强力忍诟,吾不知其他也。
”汤遂与伊尹谋夏伐桀,克之。
以让卞随,卞随辞曰:“后之伐桀也,谋乎我,必以我为贼也;胜桀而让我,必以我为贪也。
吾生乎乱世,而无道之人再来诟我,吾不忍数闻也。
”乃自投於颍水而死。
汤又让於务光曰:“智者谋之,武者遂之,仁者居之,古之道也。
吾子胡不位之?请相吾子。
”务光辞曰:“废上,非义也;杀民,非仁也;人犯其难,我享其利,非廉也。
吾闻之,非其义,不受其利;无道之世,不践其土。
况於尊我乎?吾不忍久见也。
”乃负石而沈于募水。
故如石户之农、北人无择、卞随、务光者,其视天下,若六合之外,人之所不能察。
其视贵富也,苟可得已,则必不之赖。
高节厉行,独乐其意,而物莫之害。
不漫於利,不牵於埶,而羞居浊世。
惟此四士者之节。
若夫舜、汤,则苞裹覆容,缘不得已而动,因时而为,以爱利为本,以万民为义。
吕氏春秋原文翻译
吕氏春秋原文翻译吕氏春秋原文:达士者,达乎死生之分。
达乎死生之分,则利害存亡弗能惑矣。
故晏子与崔杼盟而不变其义。
延陵季子,吴人愿以为王而不肯。
孙叔敖三为令尹而不喜,三去令尹而不忧。
皆有所达也。
有所达则物弗能惑。
荆有次非者,得宝剑于干遂,还反涉江,至于中流,有两蛟夹绕其船。
次非谓舟人日:“子尝见两蛟绕船能两活者乎?”船人日:”未之见也。
”次非攘臂祛衣,拔宝剑日:”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
弃剑以全己,余奚爱焉!”于是赴江刺蛟,杀之而复上船,舟中之人皆得活。
孔子闻之日:”夫善哉!不以腐肉朽骨而弃剑者,其次非之谓乎?”禹南省,方济乎江,黄龙负舟。
舟中之人,五色无主。
禹仰视天而叹日:”吾受命于天,竭力以养人。
生,性也;死,命也。
余何忧于龙焉?”龙附耳低尾而逝。
则禹达乎死生之分也。
天固有衰歉废伏,有盛盈坌息;人亦有困穷屈匮,有充实达遂,此皆天之容物理也。
柽人不以感私伤神,俞然而以待耳。
晏子与崔杼盟。
其辞曰:”不与崔氏而与公孙氏者,受其不祥!"晏子附而饮血,仰而呼天曰:”不与公孙氏而与崔氏者,受此不祥!"崔杼不说,直兵造胸,句兵钩颈,谓晏子曰:”子变子言,则齐国吾与子共之;子不变子言,则今是已!“晏子曰:”崔子!子独不为夫诗乎!《诗》曰:’恺悌君子,求福不回。
’婴且可以回而求福乎?子惟之矣。
"崔杼曰:”此贤者,不可杀也。
"罢兵而去。
晏子之仆将驰,晏子抚其仆之手曰:”安之!毋失节!疾不必生,徐不必死。
"晏子可谓知命矣。
命也者,不知所以然而然者也,人事智巧以举措者不得与焉。
故国士以义为之决而安处之。
白圭问于邹公子夏后启曰:”践绳之节,匹士之志,三晋之事,此天下之豪英。
以处于晋,而迭闻晋事。
未尝闻践绳之节、匹士之志,愿得而闻之。
"夏后启曰:”以为可为,故为之;为之,天下弗能禁矣。
以为不可为,故释之;释之,天下弗能使矣。
"白圭曰:”利弗能使乎?威弗能禁乎?"夏后启曰:”生不足以使之,则利曷足以使之矣?死不足以禁之,则害曷足以禁之矣?”故贤主使不肖以赏罚,使贤以义。
《吕氏春秋·尊师》原文和译文赏析
《吕氏春秋·尊师》原文和译文赏析《吕氏春秋·尊师》原文和译文赏析神农师悉诸,黄帝师大挠……吴王阖闾师伍子胥、文之仪,越王勾践师范蠡、大夫种。
圣贤者,未有不尊师者也。
今尊不至于帝,智不至于圣,而欲无尊师,奚由至哉?此五帝之所以绝,三代之所以灭。
且天生人也,而使其耳可以闻,不学,其闻不若聋;使其目可以见,不学,其见不若盲;使其口可以言,不学,其言不若爽;使其心可以知,不学,其知不若狂。
故凡学,非能益也,达天性也。
能全天之所生而勿败之,是谓善学。
子张【1】,鲁之鄙家也;颜涿聚,梁父之大盗也;学于孔子。
段干木,晋国之大驵【2】也,学于子夏。
高何、县子石,齐国之暴者也,指于乡曲,学于子墨子。
索卢参,东方之巨狡也,学于禽滑黎。
此六人者,刑戮死辱之人也,今非徒免于刑戮死辱也,由此为天下名士显人,以终其寿,王公大人从而礼之,此得之于学也。
君子之学也,说义必称师以论道,听从必尽力以光明。
听从不尽力,命之曰背;说义不称师,命之曰叛。
背叛之人,贤主弗内之于朝,君子不与交友。
故教也者,义之大者也;学也者,知之盛者也。
义之大者,莫大于利人,利人莫大于教;知之盛者,莫大于成身,成身莫大于学。
身成则为人子弗使而孝矣,为人臣弗令而忠矣,为人君弗强而平矣,有大势可以为天下正矣。
故子贡问孔子曰:“后世将何以称夫子孔子曰吾何足以称哉勿已者则好学而不厌好教而不倦其惟此邪!”天子入太学祭先圣,则齿【3】尝为师者弗臣,所以见敬学与尊师也。
(取材于《吕氏春秋·尊师》)注释:【1】子张、颜涿聚、段干木、高何、县子石、索卢参、禽滑黎等,皆为古人名。
【2】驵(zǎng),市场经纪人。
【3】齿:排列。
9. 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与“能全天之所生而勿败之”一句中的加点字意思相近的一项是(2分)A.清心败火B.身败名裂C.功败垂成D.枯枝败叶10.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 而使其耳可以闻B. 学于孔子其孰能讥之乎而耻学于师C. 说义必称师以论道D. 贤主弗内之于朝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徐公不若君之美也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不学,其闻不若聋(如果)不学习,人耳朵能听见还不如耳聋(听不见)B.听从必尽力以光明听从(教诲)一定尽心竭力来发扬光大C.为人臣弗令而忠矣作臣子的不用命令(他)忠诚了D.所以见敬学与尊师也这是用来表示敬重学习和尊重老师(的做法)啊12.请把第二三段中的画线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出自哪里
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出自哪里
该句出自《吕氏春秋·劝学》。
这句话的意思是,古代的圣王没有不尊敬他的老师的,而尊敬老师就不要讲究老师的尊贵与否,地位是否低下,生活贫穷还是富裕,如果真正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这样才能够名声和德行都得到显扬。
当然老师对于学生的教诲也不在于去看学生的贫贱富贵。
在于看重学生具体的思想态度。
一个人如果能够真的做到这样,那么其他的事情就没有什么不可办的了,所要办到的事情,所希望达到的目的都是可以完成的,而这就是圣人的教化,而圣人就是不断努力的去学习。
《尊师》原文及译文
《尊师》原文及译文赏析尊师【原文】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
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
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
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
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
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於道。
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
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於得圣人。
圣人生於疾学。
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选自《吕氏春秋·卷四·劝学》)【注释】①学者:从事学习的人。
②达:知识通达。
③理:治理,整治。
④左、右:泛指所有地方。
⑤争:争着,力求获得或达到,这里可译成计较或看重。
⑥疾:急速,迅猛,敏捷,这里可译为努力。
【参考译文】从师学习的人,如果他的老师通达而自己又有才能,我没听说过这样的人不成为圣人的。
只要有圣人在,天下就太平安定了。
圣人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就受到尊重,圣人在那个地方,那个地方就受到尊重,因此古代的圣王没有不尊重老师的。
尊重老师就不会计较他们的贵践、贫富了。
象这样,名号就显达了,德行就彰明了。
所以老师施行教诲的时候,也不计较学生的轻重、尊卑、贫富,而看重他们是否能接受理义。
他们倘若能够接受理义,对他们的教诲就会无不合宜。
所追求的完全都能得到,所希望的完全都能实现,这种情况在得到圣人之后才会发生。
圣人是在努力学习中产生的,不努力学习而能成为贤士名人的,未曾有过。
【阅读训练】1.解释:(1)材:同“才”,才能。
(2)为:成为。
(3)是故:因此,所以。
(4)教:教导,教诲。
2.翻译: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译文:不努力学习而能成为贤士名人的,未曾有过。
3.从上文的论述看,作者认为应该怎样做才能成为圣人呢?拜通达而又才能的人做老师,不计较他们的出身贵贱、贫富,努力跟从他们学习,接受理义。
尊师·《吕氏春秋》原文注解与鉴赏
尊师·《吕氏春秋》原文注解与鉴赏尊师《吕氏春秋》神农师悉诸,黄帝师大挠,帝颛顼师伯夷父,帝喾师伯招,帝尧师子州支父,帝舜师许由,禹师大成贽,汤师小臣,文王、武王师吕望、周公旦,齐桓公师管夷吾,晋文公师咎犯、随会,秦穆公师百里奚、公孙枝,楚庄王师孙叔敖、沈尹巫,吴王阖闾师伍子胥、文之仪,越王勾践师范蠡、大夫种。
此十圣人、六贤者未有不尊师者也。
今尊不至于帝,智不至于圣,而欲无尊师,奚由至哉?此五帝之所以绝,三代之所以灭。
且天生人也,而使其耳可以闻,不学,其闻不若聋;使其目可以见,不学,其见不若盲;使其口可以言,不学,其言不若爽;使其心可以知,不学,其知不若狂。
故凡学,非能益也,达天性也。
能全天之所生而勿败之,是谓善学。
子张,鲁之鄙家也;颜涿聚,梁父之大盗也;学于孔子。
段干木,晋国之大驵也,学于子夏。
高何、县子石,齐国之暴者也,指于乡曲,学于子墨子。
索卢参,东方之巨狡也,学于禽滑黎。
此六人者,刑戮死辱之人也。
今非徒免于刑戮死辱也,由此为天下名士显人,以终其寿,王公大人从而礼之,此得之于学也。
凡学,必务进业,心则无营。
疾讽诵,谨司闻,观驩愉,问书意,顺耳目,不逆志,退思虑,求所谓,时辨说,以论道,不苟辨,必中法,得之无矜,失之无惭,必反其本。
生则谨养,谨养之道,养心为贵;死则敬祭,敬祭之术,时节为务。
此所以尊师也。
治唐圃,疾灌寖,务种树;织葩屦,结罝网,捆蒲苇;之田野,力耕耘,事五谷;如山林,入川泽,取鱼鳖,求鸟兽。
此所以尊师也。
视舆马,慎驾御;适衣服,务轻暖;临饮食,必蠲絜;善调和,务甘肥;必恭敬,和颜色,审辞令;疾趋翔,必严肃。
此所以尊师也。
君子之学也,说义必称师以论道,听从必尽力以光明。
听从不尽力,命之曰背;说义不称师,命之曰叛。
背叛之人,贤主弗内之于朝,君子不与交友。
故教也者,义之大者也;学也者,知之盛者也。
义之大者,莫大于利人,利人莫大于教;知之盛者,莫大于成身,成身莫大于学。
身成则为人子弗使而孝矣,为人臣弗令而忠矣,为人君弗强而平矣,有大势可以为天下正矣。
吕氏春秋卷四 孟夏纪 尊师原文及翻译
吕氏春秋卷四孟夏纪尊师原文及翻译卷四孟夏纪尊师【原文】神农师悉诸,黄帝师大挠,帝颛顼师伯夷父,帝喾师伯招,帝尧师子州支父,帝舜师许由,禹师大成贽,汤师小臣①,文王、武王师吕望、周公旦,齐桓公师管夷吾,晋文公师咎犯、随会,秦穆公师百里奚、公孙枝,楚庄王师孙叔敖、沈尹巫,吴王阖闾师伍子胥、文之仪,越王勾践师范蠡、大夫种。
此十圣人、六贤者,未有不尊师者也。
今尊不至于帝,智不至于圣,而欲无尊师,奚由至哉?此五帝之所以绝,三代之所以灭。
【注释】①小臣:指伊尹。
【译文】神农的老师悉诸,黄帝的老师大挠,颛顼的老师伯夷父,帝喾的老师伯招,尧帝的老师子州支父,舜的老师许由,禹的老师大成贽,汤的老师伊尹,文王、武王的老师吕望、周公旦,齐桓公的老师管夷吾,晋文公的老师咎犯、随会,秦穆公的老师百里奚、公孙枝,楚庄王的老师孙叔敖、沈尹巫,吴王阖闾的老师伍子胥、文之仪,越王勾践的老师范蠡、大夫种,这十位圣人、六位贤能之士,没有一个是不尊重老师的。
如今的人尊荣比不上帝王,才智不及圣人,反而想不尊重老师,这样有什么理由可以到达五帝六贤的水平?这正是此后没有再出现五帝这样的圣明的人,乃至三代盛世消失的原因。
【原文】且天生人也,而使其耳可以闻,不学,其闻不假设聋;使其目可以见,不学,其见不假设盲;使其口可以言,不学,其言不假设爽①;使其心可以知,不学,其知不假设狂。
故凡学,非能益也,达天性也。
能全天之所生而勿败之,是谓善学。
子张,鲁之鄙家也;颜涿聚②,梁父之大盗也;学于孔子。
段干木,晋国之大驵③也,学于子夏。
高何、县子石,齐国之暴者也,指于乡曲,学于子墨子。
索卢参,东方之钜狡也,学于禽滑黎。
此六人者,刑、戮死、辱之人也,今非徒免于刑、戮死、辱也,由此为天下名士显人,以终其寿,王公大人从而礼之,此得之于学也。
【注释】①爽:与“喑〞同义,不能说话的意思。
②颜涿〔zhuō〕聚:名庚,齐大夫,孔子的弟子,死于哀公二十三年犁丘之役,故?淮南子?称他“为齐忠臣〞,此篇言“以终其寿〞,盖为误记。
吕氏春秋劝学译文
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
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
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
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
不知理义,生于不学。
在先王的教化中,没有什么比孝更荣耀,没有什么比忠更显达。
忠和孝,是做君主和做父母十分希望得到的东西;显达和荣耀,是做子女和做臣下十分愿意获得的东西。
然而,做君主与父母的,往往得不到他们所希望的忠孝,做子女和臣下的,也往往得不到他们所希望的显荣,这是由于不懂得理义造成的。
不懂得理义,是由于不学习的缘故。
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
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
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
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
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
从师学习的人,如果他的老师通达并且又有才能,我没听说过这样的人不成为圣人的。
只要有圣人在,天下就会治理得好。
圣人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就受到尊重,圣人在那地方,那地方就受到尊重,因此古代的圣王没有不尊重老师的。
尊重老师就不会计较他们的贵贱、贫富了。
像这样,(这个从师学习的人)名号就显达了,德行就彰明了。
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
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
圣人生于疾学。
不疾学而能为魁土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所以,老师施行教诲时也不计较学生的轻重尊卑贫富,而看重他们是否接受理义。
他们倘若能够接受理义,对他们的教诲就会没有不行。
所追求的完全都能得到,所希望的完全都能实现,这种情况在得到圣人之后才会发生。
圣人是在努力学习中产生的,不努力学习却能成为贤士名人的,还没出现过这样的人。
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传矣,道论矣。
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
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之,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
努力学习关键在于尊重老师。
老师受到尊重,他的话就会被人信从,他的道义就会被人称道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吕氏春秋尊师》原文及译文赏析
神农师悉诸,黄帝师大挠……吴王阖闾师伍子胥、文之仪,越王勾践师范蠡、大夫种。
圣贤者,未有不尊师者也。
今尊不至于帝,智不至于圣,而欲无尊师,奚由至哉?此五帝之所以绝,三代之所以灭。
且天生人也,而使其耳可以闻,不学,其闻不若聋;使其目可以见,不学,其见不若盲;使其口可以言,不学,其言不若爽;使其心可以知,不学,其知不若狂。
故凡学,非能益也,达天性也。
能全天之所生而勿败之,是谓善学。
子张【1】,鲁之鄙家也;颜涿聚,梁父之大盗也;学于孔子。
段干木,晋国之大驵【2】也,学于子夏。
高何、县子石,齐国之暴者也,指于乡曲,学于子墨子。
索卢参,东方之巨狡也,学于禽滑黎。
此六人者,刑戮死辱之人也,今非徒免于刑戮死辱也,由此为天下名士显人,以终其寿,王公大人从而礼之,此得之于学也。
君子之学也,说义必称师以论道,听从必尽力以光明。
听从不尽力,命之曰背;说义不称师,命之曰叛。
背叛之人,贤主弗内之于朝,君子不与交友。
故教也者,义之大者也;学也者,知之盛者也。
义之大者,莫大于利人,利人莫大于教;知之盛者,莫大于成身,成身莫大于学。
身成则为人子弗使而孝矣,为人臣弗令而忠矣,为人君弗强而平矣,有大势可以为天下正矣。
故子贡问孔子曰:“后世将何以称夫子孔子曰吾何足以称哉勿已者则好学而不厌好教而不倦其惟此邪!”天子入太
学祭先圣,则齿【3】尝为师者弗臣,所以见敬学与尊师也。
(取材于《吕氏春秋·尊师》)
注释:【1】子张、颜涿聚、段干木、高何、县子石、索卢参、禽滑黎等,皆为古人名。
【2】驵(zǎng),市场经纪人。
【3】齿:排列。
9.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与“能全天之所生而勿败之”一句中的加点字意思相近的一项是(2分)
A.清心败火
B.身败名裂
C.功败垂成
D.枯枝败叶
10.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而使其耳可以闻
B.学于孔子
其孰能讥之乎而耻学于师
C.说义必称师以论道
D.贤主弗内之于朝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学,其闻不若聋
(如果)不学习,人耳朵能听见还不如耳聋(听不见)
B.听从必尽力以光明
听从(教诲)一定尽心竭力来发扬光大
C.为人臣弗令而忠矣
作臣子的不用命令(他)忠诚了
D.所以见敬学与尊师也
这是用来表示敬重学习和尊重老师(的做法)啊
12.请把第二三段中的画线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5分)
①故凡学,非能益也,达天性也。
(2分)
②王公大人从而礼之,此得之于学也。
(3分)
13.按要求回答下面各题。
(5分)
①用(/)为下列文字断句。
(3分)
后世将何以称夫子孔子曰吾何足以称哉勿已者则好学而不厌好教而不倦其惟此邪
②用两个恰当的熟语(包括成语)描述文中孔子给你的印象。
(2分)
14.本文首段即举出无论地位还是智慧均高出普通人的先贤从师学习的例子,以此说明从师的必要性。
韩愈在《师说》中也写了类似的内容:“,,”。
(3分)
15.“师法”,指老师传授的学问和技艺。
下面【甲】【乙】两则材料中的人物因对待“师法”态度的不同而有完全不同的仕途经历。
请结合选文第四段或韩愈《师说》中的观点(如“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等)谈谈你对这两则材料的看法。
(6分)
【甲】诸儒荐(张)禹,有诏太子太傅萧望之问。
禹对《易》及《论语》大义,望之善焉,奏禹经学精习,有师法,可试事。
(选自《汉书·匡张孔马传》)
【乙】(孟)喜举孝廉为郎,为丞相掾。
博士缺,众人荐喜,上闻喜改师法,遂不用喜。
(选自《汉书·儒林传》)
参考答案
9.(2分)B 10.(3分)B 11.(3分)C
12.(5分)
①因此凡是学习,不是能增加(什么),而是(使人)通达天性。
(2分)
②王公大人跟随他们并礼待他们,这些(都是)从学习中得到的啊。
(3分)
13.(5分)
①后世将何以称夫子/孔子曰/吾何足以称哉/勿已者/则好学而不厌/好教而不倦/其惟此邪(3分)②答案示例:谦谦君子、好学不厌、诲人不倦等。
(2分)
14.(3分)古之圣人其出人也亦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15.(6分)有自己的看法,能结合选文第四段或《师说》中的观点,自圆其说即可。
参考译文:
神农以悉诸为师,黄帝以大挠为师……吴王阖闾以伍子胥、文之仪为师,越王勾践以范蠡、大夫文种为师。
圣人贤者没有不尊重老师的。
如今,(人们)地位的尊贵没有达到帝王,才智没有达到圣人,却想不尊奉老师,(那)通过什么能达到(帝王圣人的境界)呢?这就是五帝废绝、三代灭绝的原因。
况且上天造就人,使人的耳朵可以听见,(如果)不学习,人耳朵能听见还不如耳聋(听不见);使人的眼睛可以看见,(如果)不学习,人眼睛能看见还不如眼瞎(看不见);使人的嘴可以说话,(如果)
不学习,人嘴能说话还不如口里有病说不出话;使人的心可以认知事物,(如果)不学习,人心能认知还不如狂乱(无知)。
因此凡是学习,不是能增加(什么),而是(使人)通达天性。
能够保全上天赋予人的(天性)而不使它受到伤害,这叫作善于学习。
子张是鲁国的鄙俗小人,颜涿聚是梁父山上的大盗,(他们)向孔子学习。
段干木是晋国的市场经纪人,向子夏学习。
高何、县子石,是齐国的凶恶残暴的人,在乡里受指责,向墨子学习。
索卢参是东方闻名的狡猾之人,向禽滑黎学习。
这六个人,是(该受到)刑罚、处死、侮辱的人。
如今,(他们)不仅免于受到刑罚、处死、侮辱,(还)从此成为天下知名的人,终其天年,王公大人跟随他们并礼待他们,这些(都是)从学习中得到的啊。
君子学习,谈论道理一定称引老师的话来阐明道义,听从(教诲)一定尽心竭力来发扬光大。
听从(老师的教诲)而不尽心竭力(去发扬它),称这种行为为“背”;谈论道理而不称引老师的话(去阐明它),称这种行为为“叛”。
有背叛行为的人,贤明的君主在朝廷上不会接纳他们,君子不会和(他们)交往为友。
因此,教育,是大义;学习,是大智慧。
大义没有比使他人获得利益(更)大的,使人获得利益没有什么能比教育(更)大的。
大智慧没有比修养身心(更)大的,修养身心没有比学习(更)大的。
自身的修养完成了,那么作儿子的不用支使就孝顺了,作臣子的不用命令就忠诚了,作君主的不用勉强就公正了,拥有最有利形势的人就可以作天下的君主了。
所以子贡问孔子说:“后代将用什么称赞您呢?”
孔子说:“我哪里值得称赞呢?(如果)不停止(一定要说)的话,(那)就是喜好学习而不满足,喜好教诲(他人)而不知疲倦,大概只是这些吧!”天子进入太学祭祀先代圣人,与曾经当过(自己)老师的人并排站立,不把(他们)当作臣子看待,这是用来表示敬重学习和尊重老师(的做法)啊。
附【15题参考译文】
①很多儒生推荐张禹,皇帝下令让太子太傅萧望之进行考核。
张禹(用)《易经》和《论语》中的大义来应答,萧望之认为他答得很好,上奏(说)张禹精通经学,遵守老师传授的学问和技艺,可以任用。
②孟喜被举荐为孝廉,作郎中,成为丞相的下属。
博士(一职)缺人,大家推荐孟喜,皇上听说孟喜改变了老师传授的学问和技艺,于是就不任用孟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