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察传》译文
子夏之晋过卫全文翻译
子夏之晋过卫全文翻译
子夏之晋,过卫是出自《吕氏春秋·察传》。
原文如下: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
”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
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
”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译文:
像这样听信传闻,不如不听。
子夏到晋国去,经过卫国,有个读史书的人说:“晋军三豕过黄河。
”子夏说:“不对,是己亥日过黄河。
古文‘己’字与‘三’字字形相近,‘豕’字和‘亥’字相似。
”到了晋国探问此事,果然是说,晋国军队在己亥那天渡过黄河。
中考文言文《察传》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察传》全文详细翻译导读:察传选自《吕氏春秋》传闻不可以不审察,经过辗转相传白的成了黑的,黑的成了白的。
所以狗似玃,玃似猕猴,猕猴似人,人和狗的差别就很远了。
这是愚人所以犯大错误的原因。
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
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
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听到什么如果加以审察,就有好处;听到什么如果不加审察,不如不听。
齐桓公从鲍叔牙那里得知管仲,楚庄王从沈尹筮那里得知孙叔敖,审察他们,因此国家称霸于诸侯。
吴王从太宰嚭那里听信了越王勾践的话,智伯从张武那里听信了赵襄子的事,没有经过审察便相信了,因此国家灭亡自己送了命。
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
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
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
凡是听到传闻,都必须深透审察,对于人都必须用理进行检验。
鲁哀公问孔子说:“乐正夔只有一只脚,真的吗?”孔子说:“从前舜想用音乐向天下老百姓传播教化,就让重黎从民间举荐了夔而且起用了他,舜任命他做乐正。
夔于是校正六律,谐和五声,用来调和阴阳之气。
因而天下归顺。
重黎还想多找些象夔这样的人,舜说:‘音乐是天地间的精华,国家治乱的关键。
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和谐,而和谐是音乐的根本。
夔能调和音律,从而使天下安定,象夔这样的人一个就够了。
’所以说‘一个夔就足够了’,不是‘夔只有一只足’。
”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
等到他家打了水井,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人。
”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都城的人人纷纷传说这件事,被宋君听到了。
宋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人使用,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
”象这样听信传闻,不如不听。
子夏到晋国去,经过卫国,有个读史书的人说:“晋军三豕过黄河。
”子夏说:“不对,是己亥日过黄河。
吕氏春秋察传原文翻译
吕氏春秋察传原文翻译吕氏春秋察传原文翻译察传为《吕氏春秋》名。
“察传”即明察传闻之意。
文中认为传闻中的事物往往有似是而非之处,应加以审察、深思和验证,接下来由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吕氏春秋察传原文翻译,欢迎大家阅读!吕氏春秋察传原文翻译 1古文原文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
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
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
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
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
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
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
而天下大服。
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
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
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
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
”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
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
”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
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1] 古文译文传闻不可以不审察,经过辗转相传白的成了黑的,黑的成了白的。
所以狗似玃,玃似猕猴,猕猴似人,人和狗的差别就很远了。
这是愚人所以犯大错误的原因。
听到什么如果加以审察,就有好处;听到什么如果不加审察,不如不听。
齐桓公从鲍叔牙那里得知管仲,楚庄王从沈尹筮那里得知孙叔敖,审察他们,因此国家称霸于诸侯。
《吕氏春秋·察传》
視:近看,引申出“視察”義。 望:遠看,引申出“盼望”義。 觀:有目的地看,引申出“欣賞”義。 見:“視”“望”的結果。 睹:“見”的同義詞(但少用)。 看:探望、訪問。
教材第一冊220頁
玃:大母猴。 注意:母猴的性別。“沐猴而冠”。
大過 過,犯錯誤。“大過”,犯大錯誤。 課本注釋為“用如動詞”之說,不可取。 注意翻譯時句法成分的轉換。
沈尹茎:与他篇的“沈尹筮”“沈尹蒸”“沈尹巫”等实为一人。
《呂氏春秋·不苟》
沈尹莖遊於郢五年,荊王欲以為令尹,沈尹莖 辭曰:“期思之鄙人有孫叔敖者,聖人也。王必用 之,臣不若也。”荊王於是使人以王輿迎叔敖,以 為令尹,十二年而莊王霸。此沈尹莖之力也。功無 大乎進賢。
《呂氏春秋·不苟》
(文)種止句踐曰:“夫吳太宰嚭貪,可誘以 利,請間行言之。”於是句踐以美女寶器令種間獻 吳太宰嚭。嚭受,乃見大夫種于吳王。種頓首言曰: “原大王赦句踐之罪,盡入其寶器。不幸不赦,句 踐將盡殺其妻子,燔其寶器,悉五千人觸戰,必有 當也。”
復習:“議”“論”之別
“議”著重在得失,所以“議”的結果往往是作出決 定;“論”著重在是非,所以“論”的結果往往是作出判 斷。“議”往往是許多人在一起,你一句我一句地交換意 見;“論”不一定要有許多人在一起。作為名詞用時, “議”和“論”更有分別:“議”是建議,而“論”是評 論或議論。
來源:課本1066頁:[辨]議,論。
管仲夷吾者,潁上人也。少時常與鮑叔牙遊,鮑 叔知其賢。管仲貧困,常欺鮑叔,鮑叔終善遇之,不以 為言。已而鮑叔事齊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糾。及小白 立為桓公,公子糾死,管仲囚焉。鮑叔遂進管仲。管仲 既用,任政於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 管仲之謀也。
《史記·管晏列傳》
完整版吕氏春秋察传译文
察传夫传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覆,覆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那么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闻而审,那么为福矣;闻而不审,不假设不闻矣.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晶,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假设夔者一而足矣.’ 故日’夔一足‘,非“一足〞也."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之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假设此,不假设无闻也.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 子夏日:“非也,是己亥也.夫已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那么曰,晋师己亥涉河也.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那么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那么得之矣.〔?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参考译文】传闻不可以不考察,由于屡次流传白的成了黑的,黑的成了白的.所以狗似覆,覆似殊猴,殊猴似人,人和狗的差异就很大了.这是愚人犯大错误的原因.听到了如果能仔细考察,就有好处;听到了如果不仔细考察,不如不听.齐桓公从鲍叔牙那里了解了管仲,楚庄王从沈尹筮那里了解了孙叔敖,并仔细考察了他们,因此国家在诸侯中称霸.吴王从太宰晶那里了解越王勾践,智伯从张武那里了解赵襄子,没有考察〔就相信了〕,因此国家灭亡自己也送了命.但凡听到传闻,必须仔细选择,对于人都必须根据情理来检验.鲁哀公向孔子询问说:“乐正夔只有一只脚,真的吗〞孔子说:“从前舜想把音乐传授给天下老百姓并教化他们,就让重黎从民间举荐了夔而且任用了他,舜把他任命为乐正.夔于是确定了六律,使五声谐和,用来调和阴阳之气, 因而天下归顺.重黎还想多找些象夔这样的人,舜说:‘音乐是天地间的精华,国家治乱的关键.所以只有圣人才能使音乐和谐,而和谐是音乐的根本.夔能让音律调和,从而使天下安定,象夔这样的人一个就够了.‘所以说‘一个夔就足够了‘,不是‘夔只有一只足‘.〞宋国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因而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人.〞有人听了就去传播这件事说:“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都城的人人谈论这件事,以至传播这件事到了宋君那里.宋君派人向姓丁的询问这件事,姓丁的答道,“〔额外〕得到一个人使用,并非从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象这样获取见闻,不如没有见闻.子夏到晋国去,经过卫国,有个读史书的人说:“晋军三豕过黄河.〞子夏说:“不对, 是己亥日过黄河.古文‘己‘字与‘三’字形相近,‘豕’字和‘亥’字形相似.〞到了晋国探问这件事,果然是说,晋国军队在己亥那天渡过黄河.言辞有很多似乎错误却是正确的,有很多似乎正确却是错误的.是非的界限,不可不分辩清楚,这是圣人要慎重对待的问题.既然这样,那么靠什么方法做到慎重呢遵循事物的规律和人的情理,用这种方法考察听到的传闻,就可以了解真实的情况了.。
求问之若此,不若无闻也的意思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的意思?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的意思是“寻到的消息如此,不如不知道”
出自《吕氏春秋·慎行览·察传》。
原文: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译文: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
等到他家打了口水井,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
”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出了一个人。
”这个消息就在全国传开了,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
宋国国君派人向姓丁的人询问情况,姓丁的人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一个活人。
”像这样听到个事情的影子就造谣、传谣,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的意思
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的意思一、译文:宋国的一户丁姓人家,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到远处去打水浇田,派家里的一个人去打水,常常有一个人停留在外面。
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
”听了的人就去传播:“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节省一个空闲的人的劳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
”听到这样的传闻,还不如不听。
二、原文:秦吕不韦《吕氏春秋》书卷二十二《慎行论·察传》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扩展资料:一、基本信息本文典故:意思是打好一口水井后,还可以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不用再派人去远处提水。
本文选自《吕氏春秋》书卷二十二《慎行论·察传》。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战国末秦相吕不韦组织门客所撰的一部先秦杂家代表著作,共26卷,160篇。
收入鄂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书中,改名为《穿井得一人》,2016年收入人教社新版语文教科书中二、启示凡事都要调查研究,仔细辨别,才能弄清真相。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
切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否则就会闹出以讹传讹,三人成虎的笑话,使事情的真相被传得面目全非。
穿井得一人 文言文
穿井得一人文言文
《穿井得一人》出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全文如下: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这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故事: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
等到他家打了水井,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人。
”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全国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
宋国国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
”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并传播未经证实的消息,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误解和麻烦。
文选3-察传
思想
這部書是集體著述,思想上不統一,文字 也有雜湊痕跡。思想上以儒家、道家為主, 兼采墨、法、名、農各派學說。文章大都 篇幅不長,運用故事說理,文字比較生動。 該書意在綜合百家之學,總結歷史經驗, 爲行將出現統一全國的專制中央政權提出 長治久安的治國方案。
注本及版本
爲《呂氏春秋》最早作注 的是東漢的高誘,過去通 行的是清畢沅輯校的經訓 堂本。 近人許維遹yù的《呂氏春 秋集釋》對畢沅校本有所 是正。 陳奇猷yóu《呂氏春秋校釋》 張雙棣等《呂氏春秋譯注》
鮑叔牙
《史記· 管晏列傳》 管仲曰:“吾始困時,嘗與鮑 叔賈,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 以我爲貪,知我貧也。吾嘗爲 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 我爲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吾 嘗三仕三見逐于君,鮑叔不以 我爲不肖,知我不遇時。吾嘗 三戰三走,鮑叔不以我怯,知 我有老母也。公子糾敗,召忽 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 我爲無恥,知我不羞小節而恥 功名不顯於天下也。生我者父 母,知我者鮑子也。”
凡聞言必熟論, 其於人必驗之 以理。
熟,深透。 論,《說文· 言部》: “議也。”思慮、考 量。 熟論,仔細周密地考 量。
“其”,代詞,指代上文的 “言”,即傳聞的言辭。 “於人”是介賓短語,和 “其”結合在一起,組成一 個特殊的結構,作分句的主 語。 “其於人”,意思是“傳聞 的言辭是關於人的”。 凡是聽到傳聞的言辭,一定 要仔細分析辨別,這種言辭 涉及到人的,必須用常情事 理去檢驗它。
齊桓公
齊桓公,姜姓,呂氏, 名小白。春秋五霸之首。 任管仲爲相,推行改革, 實行軍政合一的制度, 使齊國逐漸強盛。晚年 昏庸,管仲去世後,任 用小人,最終在內亂中 餓死。 《論語》:“桓公九合 諸侯,不以兵車,管仲 之力也。”
《吕氏春秋-察今》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吕氏春秋-察今》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吕氏春秋·察今》《吕氏春秋》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
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
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
时不与法俱在,法虽今而在,犹若不可法。
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
故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
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
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
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
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
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
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
以此为治,岂不悲哉!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
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
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
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
是故有天下七十一圣,其法皆不同;非务相反也,时势异也。
故曰: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
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时已徙矣,而法不徙。
以此为治,岂不难哉!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
人问其故。
曰:“此其父善游。
”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荆国之为政,有似于此。
译文:国君为什么不取法古代帝王的法今制度呢?不是它不好,而是因为后人无从取法它。
先王的法今制度,是经历了漫长的古代流传下来的,人们有的增补它,有的删减它,怎么能够取法它呢?即使人们没有增减它,也还是无从职法它的。
吕氏春秋.察今原文翻译
吕⽒春秋.察今原⽂翻译吕⽒春秋.察今原⽂翻译 关于吕⽒春秋.察今原⽂翻译⼩编已为⼤家整理带来啦,欢迎阅读,希望能给⼤家带来帮助。
吕⽒春秋.察今原⽂翻译 原⽂: 利不可两,忠不可兼。
不去⼩利则⼤利不得,不去⼩忠则⼤忠不⾄。
故⼩利,⼤利之残也;⼩忠,⼤忠之贼也。
圣⼈去⼩取⼤。
昔荆龚王与晋厉公战于鄢陵,荆师败,龚王伤。
临战,司马⼦反渴⽽求饮,竖①阳⾕操⿉酒⽽进之。
⼦反受⽽饮之。
⼦反之为⼈也嗜酒,⽢⽽不能绝于⼝,以醉。
战既罢,龚王欲复战⽽谋。
使召司马⼦反,⼦反辞以⼼疾。
龚王驾⽽往视之,⼊幄中,闻酒臭⽽还。
⽈:"今⽇之战,所恃者司马也。
⽽司马⼜若此,是忘荆国之社稷,⽽不恤吾众也。
"于是罢师去之。
斩司马⼦反以为戮。
竖阳⾕之进酒也,⾮以醉⼦反也,其⼼以忠也,⽽适杀之。
故⽈:⼩忠,⼤忠之贼也。
昔者晋献公使荀息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②赂虞公,以假道于虞⽽伐虢。
虞公滥于宝与马⽽欲许之,宫之奇谏⽈:"不可许也。
先⼈有⾔⽈:‘唇竭⽽齿寒。
’夫虢之不亡也,恃虞;虞之不亡也,亦恃虢也。
若假之道,则虢朝亡⽽虞⼣从之矣。
奈何其假之道也?"虞公弗听,⽽假之道。
荀息伐虢,克之。
还反伐虞,⼜克之。
荀息操璧牵马⽽报。
献公喜⽈:"璧则犹是也,马齿亦薄长矣。
"故⽈:⼩利。
⼤利之残也。
中⼭之国有套繇者,智伯欲攻之⽽⽆道也。
为铸⼤钟,⽅车⼆轨以遗之。
套繇之君将斩岸堙溪以迎钟。
⾚章蔓枝谏⽈:"夫智伯之为⼈也,贪⽽⽆信,必欲攻我⽽⽆道也,故为⼤钟,⽅车⼆轨以遗君。
君因斩岸堙溪以迎钟,师必随之。
"弗听,有顷,谏之。
君⽈:"⼤国为欢,⽽⼦逆之,不祥,⼦释之。
"⾚章蔓枝⽈:"为⼈⾂不忠贞,罪也;忠贞不⽤,远⾝可也。
"断毂⽽⾏,⾄卫七⽇厹⽽繇亡。
昌国君将五国之兵以攻齐。
齐使触⼦将,以迎天下之兵于济上。
齐王欲战,使⼈赴触⼦,耻⽽訾之⽈:"不战,必划③若类,掘若垄。
吕氏春秋察传原文翻译「对照翻译」
吕氏春秋察传原文翻译「对照翻译」《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
下面,为大家提供吕氏春秋察传原文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出处或作者:《吕氏春秋》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
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
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
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
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
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
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
而天下大服。
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
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
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
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
”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
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
”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
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
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
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传闻不可以不审察,经过辗转相传白的成了黑的,黑的成了白的。
所以狗似玃,玃似猕猴,猕猴似人,人和狗的差别就很远了。
这是愚人所以犯大错误的原因。
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
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
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翻译
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翻译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翻译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和谐,而和谐是音乐的根本.出自先秦吕氏春秋的《察传》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
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
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
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
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
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
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
而天下大服。
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
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
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
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
”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
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
”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
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译文传闻不可以不审察,经过辗转相传白的成了黑的,黑的成了白的。
所以狗似玃,玃似猕猴,猕猴似人,人和狗的差别就很远了。
这是愚蠢的人犯大错误的原因。
听到什么如果加以审察,就有好处;听到什么如果不加审察,不如不听。
齐桓公从鲍叔牙那里得知管仲,楚庄王从沈尹筮那里得知孙叔敖,审察他们,因此国家称霸于诸侯。
吴王从太宰嚭那里听信了越王勾践的话,智伯从张武那里听信了赵襄子的事,没有经过审察便相信了,因此国家灭亡自己送了命。
凡是听到传闻,都必须深透审察,对于人都必须用理进行检验。
夔一足翻译
夔一足翻译1. 《夔一足》的解释,译文解释:《吕氏春秋·察传》:“ 鲁哀公问於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 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於天下,乃令重黎举夔於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
夔於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
重黎又欲益求於人,舜曰:“……若夔者一而足矣。
”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后因以“夔一足”表示有真才者一人即足。
译文:哀公问孔子:“我听说夔一只脚,可信吗?”(孔子)说:“夔,是个人,怎么会一只脚?他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就只是精通声律(音乐)。
尧说:‘有夔一个人就足够了。
’指派他当了乐正。
因此有学识的人说:‘夔有一足够,不是一只脚啊。
’”出处:出自战国时期吕不韦的《吕氏春秋·察传》。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
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
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于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
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秦统后的意识形态。
但后来执政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使包括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
《吕氏春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战国末期道家的代表作,全书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思想为主体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兵农诸家学说而贯通完成的一部著作。
但主要的宗旨属于道家。
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
高诱说《吕氏春秋》“此书所尚,以道德为标的,以无为为纲纪” ,这说明最早的注释者早已点明《吕氏春秋》以道家为主导思想之特征。
扩展资料:简介: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滑县)人。
战国末年商人、政治家、思想家,秦国丞相,姜子牙23世孙。
早年经商于阳翟,扶植秦国质子异人回国即位,成为秦庄襄王,拜为相国,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
丁公凿井的意思
丁公凿井的意思
丁公凿井,出自《吕氏春秋·察传》,是一个成语,比喻语言之辗转传误。
春秋时宋国丁某,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等到他家凿了井,就对别人说:“吾穿井得一人。
”有人听到后就传言说:“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都在说这件事,被宋君听到了,宋君就派人向丁氏询问,丁氏回答说:“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一个人。
”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于传言要仔细甄别,不要盲目相信,以免以讹传讹。
同时,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时,也要尽量准确清晰,避免引起误解。
古代汉语2 吕氏春秋察传
吕氏春秋察传一、书名及作者《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集体编纂的杂家著作。
因为书中有“八览”,又名《吕览》。
吕不韦,生年不详,战国末期卫国人。
卒于秦始皇十二年(公元前235年)。
他原是阳翟(今河南禹县)的大商人,在经商期间,遇到了流亡赵国的秦公子子楚,当时子楚在赵国的处境很艰难,吕不韦很同情他,并认为子楚是“奇货可居”,于是用金钱资助子楚,并帮助他获得了继承王位的资格。
公元前253年,子楚继承王位,是为庄襄王。
庄襄王以吕不韦为丞相,并封他为文信侯。
庄襄王在位三年而死,其子政立,是为秦始皇。
秦始皇尊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
在他执政为相期间,秦国出兵灭东周,攻取韩、赵、卫三国土地,建立三川、太原东郡,为统一中国作出了积极贡献。
秦始皇亲理政务后,将他免职,并迁去蜀,后忧惧饮鸩而亡。
二、主要内容《吕氏春秋》篇目1.《吕氏春秋》的十二纪是全书的大旨所在,是全书的重要部分,分为《春纪》(孟春、仲春、季春)、《夏纪》(孟夏、仲夏、季夏)、《秋纪》(孟秋、仲秋、季春)《冬纪》(孟冬、仲冬、季冬)。
每纪都是5篇,共60篇。
《春纪》主要讨论养生之道;《夏纪》论述教学道理及音乐理论;《秋纪》主要讨论军事问题;《冬纪》主要讨论人的品质问题。
2.八览,现在63篇,与原书相比脱去一篇。
内容从开天辟地说起,一直说到做人务本之道、治国之道以及如何认识、分辨事物、如何用民、为君等。
3.六论,共36篇,杂论各家学说。
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融合各家学说。
《汉书·艺文志》将其列入杂家。
三、寓言故事《吕氏春秋》在文学上的一个突出成就是创作了丰富多彩的寓言。
据初步统计,全书中的寓言故事共有二百多则。
《察今》篇为了说明“因时变法”的主张,后面也连用“荆人涉雍”、“刻舟求剑”和“引婴兒投江”三个寓言。
《当务》篇先提出“辨”、“信”、“勇”、“法”四者不当的危害,然后就连用“盗亦有道”、“楚有直躬者”、“齐人之勇”和“太史据法”四个寓言来说明道理。
北京版选修《察传》原文和译文
原文: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
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
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
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
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
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
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
而天下大服。
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
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
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
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
”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
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
”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
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译文:传闻不可以不审察,经过辗转相传白的成了黑的,黑的成了白的。
所以狗似玃,玃似猕猴,猕猴似人,人和狗的差别就很远了。
这是愚人所以犯大错误的原因。
听到什么如果加以审察,就有好处;听到什么如果不加审察,不如不听。
齐桓公从鲍叔牙那里得知管仲,楚庄王从沈尹筮那里得知孙叔敖,审察他们,因此国家称霸于诸侯。
吴王从太宰嚭那里听信了越王勾践的话,智伯从张武那里听信了赵襄子的事,没有经过审察便相信了,因此国家灭亡自己送了命。
凡是听到传闻,都必须深透审察,对于人都必须用理进行检验。
鲁哀公问孔子说:“乐正夔只有一只脚,真的吗?”孔子说:“从前舜想用音乐向天下老百姓传播教化,就让重黎从民间举荐了夔而且起用了他,舜任命他做乐正。
(2021年整理)文言文阅读《吕氏春秋察传》
(完整)文言文阅读《吕氏春秋察传》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文言文阅读《吕氏春秋察传》)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文言文阅读《吕氏春秋察传》的全部内容。
高一课外文言文《吕氏春秋》练习3三、(2007天津高考语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0分)。
夫传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
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
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
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
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注]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
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
而天下大服。
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
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
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
"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察传
夫传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
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
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
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
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
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
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
而天下大服。
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
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
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
’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之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
”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
夫已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
”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
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参考译文】传闻不可以不考察,由于多次流传白的成了黑的,黑的成了白的。
所以狗似玃,玃似猕猴,猕猴似人,人和狗的差别就很大了。
这是愚人犯大错误的原因。
听到了如果能仔细考察,就有好处;听到了如果不仔细考察,不如不听。
齐桓公从鲍叔牙那里了解了管仲,楚庄王从沈尹筮那里了解了孙叔敖,并仔细考察了他们,因此国家在诸侯中称霸。
吴王从太宰嚭那里了解越王勾践,智伯从张武那里了解赵襄子,没有考察(就相信了),因此国家灭亡自己也送了命。
凡是听到传闻,必须仔细选择,对于人都必须按照情理来检验。
鲁哀公向孔子询问说:“乐正夔只有一只脚,真的吗?”孔子说:“从前舜想把音乐传授给天下老百姓并教化他们,就让重黎从民间举荐了夔而且任用了他,舜把他任命为乐正。
夔于是确定了六律,使五声谐和,用来调和阴阳之气,因而天下归顺。
重黎还想多找些象夔这样的人,舜说:‘音乐是天地间的精华,国家治乱的关键。
所以只有圣人才能使音乐和谐,而和谐是音乐的根本。
夔能让音律调和,从而使天下安定,象夔这样的人一个就够了。
’所以说‘一个夔就足够了’,不是‘夔只有一只足’。
”宋国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因而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
等到他家打了水井,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人。
”有人听了就去传播这件事说:“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都城的人人谈论这件事,以至传播这件事到了宋君那里。
宋君派人向姓丁的询问这件事,姓丁的答道,“(额外)得到一个人使用,并非从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
”象这样获取见闻,不如没有见闻。
子夏到晋国去,经过卫国,有个读史书的人说:“晋军三豕过黄河。
”子夏说:“不对,是己亥日过黄河。
古文‘己’字与‘三’字形相近,‘豕’字和‘亥’字形相似。
”到了晋国探问这件事,果然是说,晋国军队在己亥那天渡过黄河。
言辞有很多似乎错误却是正确的,有很多似乎正确却是错误的。
是非的界限,不可不分辩清楚,这是圣人要慎重对待的问题。
既然这样,那么靠什么方法做到慎重呢?遵循事物的规律和人的情理,用这种方法考察听到的传闻,就可以了解真实的情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