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评估方法
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评估方法

【 国疆 湾建 设 l l
C iaHab u n ier g hn r o r g ei E n n
De . 2 1 c, 0 0 T tl 1 1 N . oa 7 , o 6
第 6期 总第 1 1 7 期
高速铁路线 下工程沉 降评估 方法
宋来 中 ,易春龙 z
S ONG a -z o g , YICh n o 2 L i h n u -lng
(. a w yE g er g r c f C CFr abu nier gC . i. ini 3 0 4 ,C i ; 1R i a ni ei a ho C it r r g ei o,Ld,Taj 00 2 hn l n nB n C sH e E n n n a 2 Cv n neigIstt,H b i nvrt o T cnlg ,Taj 04 1 hn) . il g er tu iE i n n i e e e U ie i f ehooy ini 3 0 0 ,C ia sy n
jd me t h t r t a s e fh n io fh n a a t a kl ig n db mp r g h sl eea a o , u g n w e e tf o ec dt no eu b l e t c y ,a yc ai er u s t l t n h is ii d t o i t l dr s an o n t e toh v ui f
hg-p e aw y T k e s t et n f e igt Sa ga h -pe aw y a h bet o td d m e ih sed ri a. ae t ih sci o B i h h i s d ri a teojc frs y a a l h x o j o n i g e n h l s u n k
浅谈高速铁路路基工后沉降及其计算方法

中圈 分 类号 :U 2 3 8 文 献标 识 号 :A 文 章编 号 :2 3 0 6 - 1 4 9 9( 2 0 1 3 )0 9 - 0 0 7 4 - 2
1 . 路基工后沉降的定义和组成 路基 在填筑过 程 中 ( 至铺 轨前 )所产 生的沉 降称为施 工沉 降,这 部 分沉 降可 以采 用填补加 高来解 决。路基在铺 轨完成 后所产 生的沉 降称 为 工后沉 降 ,这部 分沉 降只能 以抬 道补碴来 调整 ,它 直接影 响到线路养 护 维修工作量和高速铁路 的运营 能力 。路基工后沉降 由路基填土压密下沉、 行车引起 的基床累积变形和软 土地基产生 的工后沉 降三 部分组成 。 1 . 1路基填土压密下沉 路基 填土压密 下沉,是 由填土 的 自重引起 的,它发 生在两个 阶段: 是施 工阶段 的下沉 ,不计入工 后沉 降;二 是施工 完成后对 后期运营 有 影 响的工后沉 降。 由散体 材料填筑 而成 的路基本体 产生一 定的压密 下沉 是 正常的 ,其 大小取 决于填料和 施工质 量。如果 下沉量较 大,说 明填 土 的压实度不足 、强度低 ,容 易造成 不均匀变 形。 目前世界各 国关于路堤 填土 的压 密下沉通 常是通过压 实密度 予以保 证 的。例如其 中较 具 代表 性的 日本 对填土 的压实质量 采用值 作指标 ,为 了保证填土 具有
填料 缀配砂 砾石
釜 - 、 l
一 一 、 一
实压标 准
孔隙 率Ⅱ
l 地基蔡 数瑚 《 鲴 P | 触) l
0 : 7 0
I
>1  ̄9 0
I
( 1 8 %
表 卜2 基床底层填料及压实标准
地基系数 K3 O 《 a 舨) ≥1 1 0 ≥l 3 O ≥l 5 o
高铁沉降观测方案

➢ 结构物的变形监测应充分利用CPI、CPII和水准基点 作为水平和垂直位移监测的基准点或工作基点变形监 测网。
➢ 卫星定位系统(GPS)测量时,应符合现行全球卫星 定位系统铁路工程测量技术的有关规定。
1 高铁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 沉降变形测量一般按三等规定执行,对于技术特别复 杂工点,可根据需要按二等的规定执行。
隧道沉降布设形势:隧道工程完成后,每个观测断面在相应 于两侧边墙处设一对沉降观测点,原则上设于高于水沟盖板0. 3m处
3 高铁沉降测量点的点位布置要求
3.5 路基沉降观测 路基水准路线观测按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形成 附合水准路线,沉降观测点位布设及水准路线观 测示意图如图3.6所示:
图3.6 沉降观测点位布设及水准路线观测示意图
高速铁路线下工程 沉降变形测量方法
高铁线下工程沉降变形测量方法
➢1 高铁沉降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2 高铁沉降测量监测网技术要求 ➢3 高铁沉降测量点的布置要求 ➢4 高铁沉降测量工作基本要求 ➢5 高铁连续梁的线性监测
高铁沉降变形测量
➢ 1、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工作以桥梁、路基、隧 道等建(构)筑物的垂直位移观测为主,水平位移监测根据 路基(含过渡段)、桥涵、隧道工点具体要求确定。 2、高速铁路工程测量的高程系统应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在区域沉降地区应根据沉降速率适当增加复测次 数,每季度进行一次复测。
沉降变形点的监测频率应根据最新的沉降测量规 范实施
3 高铁沉降测量点的点位布置要求
➢ 每个独立的监测网应设置不少于3个稳固可靠的基准点。
基准点应选设在沉降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便于长期保存
1
的稳定位置。
650 2
300
新增水准点标石及标心与CPI、CPII相同。埋石 在现场浇灌,挖坑后底部要夯实,先浇灌底部, 待基本凝固后再用模板浇灌上部,并插入不锈钢 标心,保持标心垂直和半球露出混凝土(约1~2 厘米)。每个水准点埋设后,绘制点之记图。在 水准点标石埋石中应对部分标石的坑位、标石浇 灌进行照相记录。影像文件名与水准点号对应。 标石编号用字模压制,字头朝前进方向,即朝上 海方向,并用红油漆填写字体。
京沪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方案

京沪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方案【京沪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京沪高速铁路是我国重要的高速铁路干线之一,其线下工程的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对于确保路线的安全运行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京沪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的实施方案。
二、目标和意义1. 目标:通过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及时监测和评估京沪高速铁路线下工程的沉降变形情况,确保路线的安全运行。
2. 意义:及时发现和解决线下工程的沉降变形问题,保障铁路线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提高运行效率,为乘客提供更好的出行体验。
三、实施方案1. 观测设备的选择根据京沪高速铁路线下工程的特点和需求,选择合适的观测设备,包括测量仪器、传感器等。
确保设备的准确性、稳定性和可靠性。
2. 观测点的布设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和设计要求,合理布设观测点。
观测点应涵盖关键位置和重要节点,以全面监测线下工程的沉降变形情况。
3. 观测参数的选择根据工程的特点和需求,选择合适的观测参数,包括沉降量、变形量、倾斜度等。
确保观测参数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观测频率和时长根据工程的要求和实际情况,确定观测的频率和时长。
观测频率应足够高,以及时监测变形情况;观测时长应根据工程的持续时间确定,以全面评估变形情况。
5. 数据处理和分析对观测所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包括数据的清洗、校正和整理。
利用专业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准确的沉降变形情况,并进行评估。
6. 评估结果的呈现将沉降变形的评估结果以报告的形式呈现,包括数据表格、图表和文字说明等。
清晰明了地展示沉降变形情况和评估结果,为后续的工程决策提供依据。
7. 问题处理和改进措施根据评估结果,及时发现和解决线下工程存在的沉降变形问题。
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确保路线的安全运行。
四、实施步骤1. 设计实施方案:根据工程的特点和要求,设计详细的实施方案。
2. 采购设备:根据方案的需求,采购合适的观测设备。
3. 观测点布设:根据方案的要求,合理布设观测点。
高速铁路沉降变形观测与评估技术规程

不确定性
03
由于影响因素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高速铁路沉降变形存在一定
的不确定性,难以准确预测。
观测目的与要求
观测目的
通过对高速铁路沉降变形的观测,掌握其变形规律,评估其对高速铁路安全运 营的影响,为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观测要求
沉降变形观测应遵循准确性、及时性和全面性的原则,确保观测数据的真实可 靠;同时,观测过程中应注意安全,避免对高速铁路正常运营造成干扰。
Aபைடு நூலகம்CD
提高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采用更先进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提高预警的准确性 和时效性。
加强风险管理和应急响应能力
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和应急响应机制,提高应对突 发事件的能力。
06 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与保障 措施
质量管理体系框架搭建
明确质量管理体系的组织结构、职责和权限;
制定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 件、作业指导书等;
组织人员和分工
组织专业的观测队伍,明确各 成员的职责和分工,确保观测
工作的顺利进行。
现场数据采集过程描述
设立观测点
根据观测方案,在高速铁路沿线设立沉降变形观测点,并做好标记 和记录。
进行现场观测
使用水准仪、全站仪等仪器,按照规定的观测方法和频次,对观测 点进行沉降变形观测,并记录观测数据。
数据校核和整理
等。
数据处理与分析
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取 出有用的信息,如变形量、变形速率 等。
预警信息发布
将生成的预警信息及时发布给相关部 门和人员,以便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优化建议和改进措施
加强监测设备维护和校准
定期对监测设备进行维护和校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 可靠性。
京沪高速铁路沉降变形观测评估

结 语
该 工 程 整 个 施 工 阶 段 基 础 的下 沉 量 变化 与施 工 顺 序 、 地 基
上 的 加 载 大 小 及 观 测 时 长 密切 相 关 。 通 过 本 次 评 估 发 现 , 超 过
9 % 的 测 点 在 主 体 工 程 完 工 后 其 沉 降 观 测 值 上 下 波 动 ,但 幅 值 5
该 桥 墩 已观 测 5 期 ,观 测 天 数 为 2 5天 .分 析 原 因 0 6
是 由于 梁 体 架 设 及 运 梁 车 前 期 通过 , 载 增 加 . 生 沉 降 较 大 , 荷 产
其 余 较 小 。( )徐 变 :累计 徐 变 量 最 大 的 为 T 1 5 一 0 2 A3 .Z 0 2号 梁 , 累 计 徐 变 值 为 :97 mm . 张 拉 后 为 O 1 mm , 梁 已观 测 4 .8 终 .3 该 5
设 7 水 准 基 点 ,1 个 7个 工 作基 点 ,水 准 基 点 埋 设 在 变 形 区 以外 的基 岩 上 , 分 点 位 利 用 埋 设 坚 固 可 靠 的 施 工 测 量 工 程 基 准 点 部 其 中部 分 点 位 工 作 基 点 和 基 准 点 共 用 。 台观 测 点 布 置 两个 , 承 分
后 累计沉降达到 3 mm且 尚 未稳 定 , 些 测 点 的沉 降 曲 线 呈 现 出 这
以 下 特 点 : ( )沉 降 曲线 整体 呈 现 持 续 发 展 的趋 势 ,累 计 沉 降 1 值较 大 i( 2)架 梁 后 沉 降 继 续 发 展 .未 出现 收 敛 稳 定 迹 象 。
3 相邻墩 台测 点沉 降观测 数据 分析
需 徐 变观 测 的 梁 体 4孔 ,共 2 4个 观 测 标 。 2 沉 降观 测实 施 ( )采 用 二 等 水 准 测 量 技 术 要 求施 测 。采 用 单 路 线 往 返 观 1 测 ,每 次 观 测 均 形 成 闭合 检验 条 件 。 ( )每 一 测 段 均 为偶 数 测 2 站 。 ( )观 测 前 ,进 行 不 少 于 2 3 0次 单 次 测 量 ,达 到 仪 器 预 热 的 目的 . 量 中避 免 望远 镜 直 接 对 着 太 阳 ;避 免 视 线 被 遮 挡 。 ( ) 测 4 外 业 测 量 沿 同 一 路 线 进 行 。 用 25 g以上 的尺 垫 , 准 观 测 路 选 .k 水 线 必 须 路 面 硬 实 , 殊 地 段 采 用 打 桩 的形 式 。 l )每 次 测 量 时 , 特 5 同 时 记 录 荷 载 状 态 、 环 境 温 度 及 天 气 日 照情 况 。
高速铁路中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技术

沿线路方 向按 间距不大于 2 0 0 m、距桥梁中心距离小于 0m 沉降观测采用 Ti l D N0 t e ii mb 3电子水 准仪 。 根据承 台 10 布 设 工作 基点 。观 测 工作 基点 采用 顶 端 圆滑直径 施工、墩台身施工 、等待架梁、架梁车前期通过、等待铺 2 m 长 3 m 的不锈钢材料, 0 m、 0 m 下部采用普通钢筋 ( 长 轨和铺 轨完成几个不 同的施 工阶段 以及各个施工阶段荷 8 mm) 0 焊接而成 ( 见图 1 。基桩应埋入当地冻结线以 ) 载的变化进行单独施测分析。 并对整个施工过程中的累积 下不小于 0 m, . 采用混凝土浇注固定。 8 梁体观测标采用 沉降量进行总体的统计分析。 观察其收敛的过程和收敛 时 q2mm 的不锈钢棒 , )0 钢棒露出外面部分需要磨圆处理 。 间区间。并在架梁完成 三个月后。对所有采集数据整理报 墩身沉降变形观测标采用 1mm不锈钢螺栓( 4 见图2 o
< 通工 程建设 > 0 1 第 1 交 21 年 期
1 5
高速铁路中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技术
邓居 勇
( 中交二航局 第五 工程 分公 司 武汉 邮编 4 0 1) 302
摘 要 :结合 中国第一条 高速 铁路一 沪高铁工程项 目的线下 施工实践 ,在软基础地 区,对线 下承 台 、墩身的沉降变 京 形及梁体徐 变施 测方法和 数据进行分析 、整理 ,并对 其采集 的数据进行沉 降评估 。
评估 单位 评估 。
2 沉 降 观测 的施 测过 程
2 施测内容 . 1 全线 2 . M,7 2 3K 5 1 排墩台,根据施工阶段的不 同。
为 D l6+ 4 . ~D l7+ 4 . ,共两部分 。线路走 设置承台观测标和墩身观测标 。承 台观测标 12 K 0 190 1 5 K 1 73 0 1 5 44个, 向由西 向东。墩台间距 7 m~ 4 不等。 2 2m 墩身观测标 12 4 4个 ,梁体徐变观测标 10个 。每半年 2 本桥段地属长江三角洲平原 区,均为第 四系地层覆
高速铁路线路的沉降控制方案

高速铁路线路的沉降控制方案随着交通运输的发展和人们对出行速度的要求不断提高,高速铁路作为一种高效、快速、安全的交通方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然而,高速铁路线路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由于地基土的力学特性和环境条件的变化,会产生沉降现象,严重影响铁路线路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因此,制定高速铁路线路的沉降控制方案至关重要。
本文将针对高速铁路线路的沉降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一种有效的控制方案。
一、沉降原因的分析高速铁路线路的沉降问题主要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有关:1. 地基土的力学特性:地基土的力学特性会对铁路线路的沉降产生重要影响。
土壤的初始固结度、孔隙比、压缩系数等参数都会影响土体的压缩性能,进而导致铁路线路的沉降问题。
2. 运行荷载的影响:高速列车的运行会给线路施加一定的荷载,而荷载是铁路线路沉降的主要因素之一。
不同类型、不同速度的列车对线路的沉降影响不同,因此需要对不同情况下的运行荷载进行考虑。
3. 环境条件的变化:高速铁路线路所处的环境条件也会对其沉降产生一定的影响。
例如,气候的变化、地下水位的变动等因素都会导致地基土体的特性发生变化,进而引发沉降问题。
二、沉降控制方案的制定1. 土体改良措施:针对地基土的力学特性,可以采取适当的土体改良措施来降低土壤的沉降性。
例如,在填筑铁路线路的地基中混入适量的固结剂或添加适当的控制剂,以增加土壤的稳定性和抗沉降能力。
2. 结构设计优化:通过优化高速铁路线路的结构设计,可以减小运行荷载对线路沉降的影响。
例如,在路基的设计中,合理配置不同材料的填料层,增加路基的承载力和抗沉降能力。
3. 监测与调整:建设高速铁路线路后,需要对线路进行定期的监测和调整,及时发现和解决沉降问题。
通过安装合适的监测设备,对线路的沉降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及时采取调整措施,保证线路的稳定性。
4. 沉降预测与评估:在设计和建设高速铁路线路时,可以进行沉降的预测与评估,以评估线路的可行性和稳定性。
区域地面沉降对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评估的影响和处理方法浅析

据( 恒载期 间一般每 7天 1 次) 的改算 : 首先, 按时间 间隔 , 对工
作基点两次观测变化量按时 间间隔进行均匀 内插 . 计算 出监测 点每次周期观测时刻工作基点 的理论新高程 , 然后 以此新高程 为基准 , 重新平差计算 , 计算 出监测点此时刻的最新高程 , 进 而
高程仍然沿用上期 高程值 。
如何 消除 区域沉降量对 线下工程 自身沉降变形影响的可行性 , 进 而确立 区域沉降段 无砟轨道铺设评估标准。
关键词 : 区域 沉 降 ; 高速 铁 路 : 水准: 剔 除 中图 分 类 号 : U 2 1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 编号 : 1 0 0 3 — 5 1 6 8 ( 2 0 1 3 ) 1 9 — 0 1 5 4 — 0 2
郑州 4 5 1 1 9 1 )
摘
要 :本文对工作基点 两次观测变化量按 时间间隔进行均 匀内插 ,计算 出监测点每次周期观测时刻工作基点的理论新高
程, 然后 以此新 高程为基准 , 重新平差计算 , 计算 出监测点此时刻 的最新 高程 , 进 而与其基准高程 ( 起 始高程或参考基准 ) 进行 比较 , 计算 出此时刻监测点的实际总沉降变形量。由于监测 网复测时 间间隔较 长, 两次所测出来的区域沉降量从根本上无法判断其沉降 的准确时 间点 , 因此只能 以均 匀速率沉降来进行 区域沉降量的剔 除计算。 通过 某高速铁路线路专项区域沉 降监测的 实例数据 。 说明
设计要求不得不进行重新调整标高 的问题 . 沉降观测过程中也 时常发现线路 闭合差 ( 实测高差 与理论高差 之差 ) 难 以满 足规 范要 求的现象 。 2 起算点计算方案 由于区域沉降问题的存在 , 区域沉降范 围很广 , 且 高程系
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与线下工程沉降评估

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与 线下工程沉降评估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汇报人:
王珣
今天我们将为大家主要介绍《京沪高速铁 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评估实施细则》(以 下简称《细则》)中的如下两个方面:
1 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重点)
2 线下工程沉降评估
2
精选课件
目录
筑观测坑,并加设盖板,以方便观测及对孔口进
行长期保护,并做好坑内及其周围的排水。并于
一侧管口处设置观测桩,观测桩采用C15素混凝
土灌注,断面采用0.5m×0.5 m×1.0m。待上部
一层填料压实稳定后,连续观测数日,取稳定读
数作为初始读数。
18
精选课件
5 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采用横剖仪和水准仪进行横剖面沉降观测。 每次观测时,首先用水准仪测出横剖面管一侧的 观测桩顶高程,再把横剖仪放置于观测桩顶测量 初值,然后用横剖仪测量各测点。区间每2.0m测 量一点,车站内测点间距可为3.0m。
3、软土、松软土路堤地段观测断面一般包括剖 面沉降管、沉降观测桩、沉降板和位移观测桩。 沉降观测桩每断面设置3个,布置于双线路基中心 及左右线中心两侧各2m处,沉降板位于双线路基 中心,位移观测边桩分别位于两侧坡角外2m、 10m处,并与沉降观测桩及沉降板位于同一断面 上,剖面沉降管位于基底。
7
精选课件
5 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剖面沉降管
沉降观测桩
位移边桩
沉降磁环
路基观测点布置示意图
8
精选课件
5 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4、沉降板设置应严格按设计文件要求执行,一 般按以下原则设置:
(1)对路堤填高小于3m且压缩层厚度小于5m地段, 设置断面间距为200m;
高速铁路沉降变形观测与评估技术规程

高速铁路沉降变形观测与评估技术规程引言:高速铁路是现代交通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和运营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高速铁路的建设和运营过程中,沉降变形问题一直是一个难题。
为了保证高速铁路的安全和稳定运营,需要对其沉降变形进行观测和评估。
本文将从观测和评估两个方面,介绍高速铁路沉降变形观测与评估技术规程。
一、高速铁路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规程高速铁路沉降变形观测是指对高速铁路沉降和变形进行实时监测和记录,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高速铁路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规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观测点的设置观测点的设置应根据高速铁路的设计和建设情况,确定合理的观测位置和数量。
观测点应覆盖高速铁路的主要结构和地质条件,以便全面了解高速铁路的沉降和变形情况。
2.观测仪器的选择和安装观测仪器的选择应根据高速铁路的特点和观测要求,选择合适的仪器和设备。
观测仪器的安装应符合相关规定和标准,保证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观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观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应根据高速铁路的实际情况和观测要求,采用合适的方法和技术进行处理和分析。
观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结果应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和人员,以便及时处理和解决问题。
二、高速铁路沉降变形评估技术规程高速铁路沉降变形评估是指对高速铁路沉降和变形情况进行定量评估和分析,以便判断高速铁路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高速铁路沉降变形评估技术规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评估指标的确定评估指标的确定应根据高速铁路的设计和建设情况,确定合理的评估指标和标准。
评估指标应包括高速铁路的沉降和变形情况,以及对高速铁路安全和稳定性的影响。
2.评估方法的选择和应用评估方法的选择应根据高速铁路的实际情况和评估要求,选择合适的方法和技术进行评估。
评估方法的应用应符合相关规定和标准,保证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评估结果的分析和判断评估结果的分析和判断应根据高速铁路的实际情况和评估要求,采用合适的方法和技术进行分析和判断。
浅谈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

置, 且加密。在深厚层第 四系路桥过渡段及不同地层结构设置地基分层沉降
监测。
路堤 与不 同结构 物 的连 接 ̄ i S . t 置沉 降 观测 断 面 , 每 个 路桥 过 渡段 设 置距 离桥头2 m、 2 0—3 0 m、 5 0 m处分别设置一个沉降观测断面 ,每个横向结构物每 侧各 设 置一 个观 测 断面 。
2 路基 沉降 变形观 测
2 1观 测 断 面 的 设 置
实, 再套上保护套管 , 保护套管略低于沉降板测杆 , 上口加盖封住管 口, 并在 其周 围填筑 相应 填料 稳 定保 护套 管 , 完 成沉 降 板 的埋设 工 作 。一 般路 堤 地段 沉 降板 每断 面设 置 1 个( 软弱 地基 时 3 个) 。 采 用 电子 水 准仪按 国家一 等精 密水 准测 量方 法 测量 埋设 就 位 的沉 降板测 杆 杆顶 标高 作 为初 始读 数 , 随着 路 基填 筑施工逐渐接高沉降板测杆和保护套管 , 每次接长高度以1 m 为宜, 接长前后 测量杆顶标高变化量确定接高量 。金属测杆用 内接头连接, 保护套管用P VC 管外 接 头连 接 。 剖 面沉 降 管 : 路基 基 底 剖 面沉 降 管在 地 基 加 固施 工 完 毕后 , 填 土 至0 . 6 m
面上 , 这样 有 利 于观 测 点 的看 护 , 便 于 集 中 观测 , 统 一 观 测频 率 , 更 重要 的便 于各 观测 数 据 的综合 分 析 。 地基 沉 降监 测 , 每1 0 0 1 5 0 m J  ̄- 个监 测 断面 , , 路 桥 过渡 段 必须 设置 。对 于 路 基 面沉 降 监测 , 路 堤地 段 每 5 ~5 0 m 设 一个 监 测 断 面 , 路 桥过 渡 段 必须 设
高铁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

1.沉降观测与评估的意义与原则
沉降评估的依据
《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 铁道部2006年158号文)》关规定:为满足对无碴轨 道线下基础变形评估的需要,确定铺设无碴轨道的 铺设时机,应对客专本线桥梁、路基、隧道等线下 工程进行变形监测。
1.沉降观测与评估的意义与原则
沉降评估涉及的规范与规定
沉降评估的总体原则
总体原则:重点路基,兼顾桥隧,过程监控,信息 化监测,快速传递数据,成果可控。
观测实施的重点:“数据精确、准确、可靠、及时 、连续、按频次”,规范元器件的埋设和保护,执 行“三固定”原则。
加强管理、规范管理、多方协调。
2.沉降观测与评估的流程与职责
总体工作流程
设计单位沉降观测与评估技术交底 咨询评估单位制定相应实施细则 施工单位的细则学习与沉降数据管理软件培训 施工单位的沉降观测实施、监理单位全称监督检查
沉降评估方法与流程
对线路不同下部基础结构物之间以及不同地基条件 或不同地基处理方法之间形成的各种过渡段,应重 点分析评估其差异沉降;
通过单点的沉降预测分析,最终将合蚌全线不同线 下工程的沉降反应到线路纵断面上,完成区段沉降 评估工作。
2.沉降观测与评估的流程与职责
2.沉降观测与评估的流程与职责
1.沉降观测与评估的意义与原则
沉降评估的重要性
服务施工建设 铺轨时机的确定 轨道平顺性的保证
高铁安全性、舒适性的必然要求
运营的需要
长期、高效、稳定
1.沉降观测与评估的意义与原则
沉降评估不到位的实际问题
不能正常按工期进行铺轨 建设期的轨道底座板开裂 运营期的轨道底座板开裂
舒适性、安全性降低
、咨询评估单位与设计单位的技术辅助服务 咨询评估单位出具线下工程评估意见
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观测评估项目案例分析

硝瓣醐
躺
毒 警钟 :
=
: —l …翻 = — = — ■ * —
** 《
■■ I
…
——■ 蚋 ~ 棚
— — —
嘲
——— ' 肆 — - … — 驯
【】 h n C T o A L u L i o u g o e e e c n f r o m s t 2 a e 1 t i a e b l a t q a e 4 t e L . e T . i C R g r s e r f r n i g o f r o a 一 s t 1 i e m g s y e s s u r s c I o a i n C / I E n e n t o a e s i n e a d R m t e s n y p s u .S o l o t o e , 0 5 3 2 — 5 9 o l c t o 【 ] / E E I t r a i n 16 o c e c n e o e S n i g S m o i m e u ,S u h K r a 2 0 : 5 6 3 2 【 ] P r y D E P a e w v e o p s t o n t e u i i C c n e g n e e t m t s a d c m u a i n 1 a p c 【 ] 5 e e l n a e d c m o i i n i h n t d : o v r e c s i a e n o p t t o a s e t J . S s
测 绘技 术装 备
季刊
第 1 4卷
21 第 1 0 2年 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波动幅度在 3.0 mm 之内;
②架梁完成后观测期大于 3 个月,其沉降增量在±2
mm 之内;
③最后 4 期观测数据 (且观测时间不少于一个月) 未
出现连续下沉现象。
4) 采用曲线回归方法预测工后沉降时,回归预测分
析结果应满足以下标准:
·36·
中国港湾建设
2010 年第 6 期
①首次回归分析时,观测期不应少于桥梁主体工程完
mm。
5) 工后沉降计算中,按照以下方式考虑轨道系统荷
载引起的附加工后沉降 ΔS1:
ΔS1 =
P轨道
ΔS
P墩身 + P梁体 + P附属
式中:ΔS1 为预测时轨道荷载产生的附加工后沉降;ΔS 为
架梁后墩身沉降增量。
2.3 沉降变形与预测分析
通过专业沉降评估软件对数据进行评估预测。评估数
据显示,评估区段完成后波动值均在 0~3 mm 之间,架梁后
变异等一系列遗传操作,从而得到新一代群体,并逐步使
群体进化到包含或接近最优解的状态。
目标函数采用规范中的双曲线沉降预测模型。双曲线
计算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效果,且精度较高等特点。但模
型对前段数据点一般有较好的拟合能力,对于后半段的沉
降观测数据点较前段的点拟合的要差。
遗传算法双曲线是将遗传算法与双曲线计算方法相结
观测期不少于 6 个月时,再对能否铺设轨道板进行最终评
估。
2) 处于岩石地基等良好地质的桥梁,观测期不大于 3
个月,墩身沉降值趋于稳定且设计及实测总沉降值不大于
5 mm 时,判断沉降是否满足无砟轨道铺设条件。
3) 桥梁墩台同时满足以下三条标准,可判断沉降是
否满足底座板铺设条件:
①架梁完成后观测期大于 3 个月,无异常波动且沉降
高速铁路或客运专线对线下工程工后沉降量有着严格 的要求。不 均 匀 沉 降 过 大 会 造 成 线 路 的 平顺性差,从而 引起列车振动、轮轨动力作用增大,导致列车通过时产生 巨大的冲击力,在高速行车条件下,使列车在平稳、舒 适、安全性方面严重恶化,甚至导致列车脱轨[2]。从目前 我国已建成并投入运行的高速铁路情况看,线下工程沉降 评估已成为高速铁路建设和运行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和新课 题。 1 沉降评估预测方法的选取
目前,运用于高速铁路或客运专线线下工程沉降预测 评估的方法较多,而每种预测方法均有一定的适用范围, 需结合线下工程不同结构物和不同地质条件下的沉降观测 情况,选择合适的预测方法。常用的沉降评估预测方法有 规范双曲线法、修正双曲线法、固结度对数配合法 (三点 法)、 指 数 曲 线 法 、 遗 传 算 法 双 曲 线 、 Verhulst 算 法 、
宜同时多计算几个不同的 Δt 得出相应的最终沉降值,而后
在其中选取相关系数较好的沉降值作为最终沉降值。
2010 年第 6 期
宋来中,等: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评估方法
·35·
1.2 GM (1,1) 算法
灰色系统是一种综合运用数学方法对信息不完全的系
统进行预测、预报的理论和方法。灰色预测的思路是:把
(5) (6)
将参数 a,b 代入式(4),可得
∧ 1 х赞(1() t + 1)= 1+
ab
a
(0)
+
1
-at
e
bx1
(7)
1.3 遗传算法双曲线
遗传算法 (Genetic Algorithms,简称 GA) 是模拟生物
在自然环境中的遗传和进化过程而形成的一种自适应全局
优化概率搜索算法。它通过对当前群体施加选择、交叉、
(4)
其中,
1 1 1
-1
1 1
1 2
(1) (1)
x2 + x1
1
1
1 1 B =
1
-1
1 1
1 2
(1) (1)
x3 + x2
1
1
1 1 1
-1
1 1
1 2
(1) (1)
xn + xn-1
1
11 1 1 1 1 1
11 1 1 1 1 1
11 1
1
Yn =(x(20),x(20),…,x(20))T
Abstract:The subsidence assessment of projects under line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of high-speed railway. Take the sixth section of Beijing to Shanghai high-speed railway as the object for study and make introduction for the Asaoka,GM (1,1),Genetic Algorithms method. According to the relevant evaluation criteria, analyzing the measured data and then establishing three models to assessment the subsidence as the project finished, then making a judgment whether it satisfied of the condition of the unballasted track laying,and by comparing the results of the evaluation, getting a further discussion on the usability and scientificity of the subsidence assessment method. Key words:subsidence assessment;Asaoka mehtod;GM(1,1)method;genetic algorithms
沉降增量在-1~2 mm 之间,该区段所有测点最后 4 期沉降
观测数据未见持续下沉。直接判断处于稳定阶段。其统计
图如图 1、图 2 所示。代表性沉降曲线如图 3、图 4 所示。
随时间变化的随机正的数据列, 通过适当的方式累加,
使之变成非负递增的数据列, 用适当的方式逼近, 以此
曲线作为预测模型, 对系统进行预测。这里使用单一变
量的 GM(1,1)模型 ,该模型要求时序数据是平稳变化的[1]。
(0)
(0) (0)
(0)
设[x ] = [x1 ,x2 ,…,xn ]为原始数据列,所对应的时
工后 3 个月。
②两次回归结果预测的最终沉降的差值不应大于 8
mm,两次预测的时间间隔一般不小于 3 个月。
③工后沉降小于 15 mm。
④桥梁主体结构完工至无砟轨道铺设前,沉降预测的
时间应满足以下条件:
St / S∞≥75 % 式中:St 为预测时沉降观测值;S∞ 为预测的最终沉降值。
⑤无砟桥面静定结构相邻墩台工后沉降量之差小于 5
优劣的评判标准,对其进行不断调整,从而找到在定义域
区间中的最佳 a,b 系数, 形成新的双曲线模型。
2 实例分析
2.1 工程概况
京沪高铁六标段 DK1203+188~DK1206+932 段落 (线
路总长度为 3.744 km),位于无锡东桥段。本桥段桥墩基
础均采用钻孔灌注桩,桩基数一般为 8、10、11、12 根。
SONG Lai-zhong1,YI Chun-long2
(1. Railway Engineering Branch of CCCC First Harbour Engineering Co.,Ltd.,Tianjin 300042,China; 2. Civil Engineering Institute,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ianjin 300401,China)
(0)
x1 -
u a
-ak
e
+
u
a
(3)
∧(1) ∧(1) ∧(1)
然后确定 k = 1,2,3,…,N - 1 时的值:х2 ,х3 ,х4 ,
∧(1)
…,хn 进得还原数列:
∧(0) ∧(1) ∧(1)
хk = хk - хk-1
(k = 2,3,…,n)
根据最小二乘法,有
{a,b}T =(BTB)-1BTYn
观测的时间间隔;β0,β(i i = 1,2,3,…,n)为未知参数。
在 Asaoka 法推算的过程中,Δt 的取值对最终沉降量
的推算结果有直接的影响。Δt 过小会造成拟合点的波动性
较大,拟合直线的相关系数较小;Δt 过大,Sj 点过少,易
产生较大的偏差,而且对是否已进入次固结阶段不易作出
判断。一般取 Δt 在 30~100 d 之间。在实际的推算过程中,
(1)
间序列为 t = [t1,t2,…,tn],该数列的一次累加数列为:[x ] =
k
Σ (1) (1)
(1)
(1)
[x1 ,x2 ,…,xn ],且满足:xk =
(0)
(1)
xm ,对 xi 建立白化形式
m=1
的微分方程:
(1)
dx
(1)
+ dx = μ
dt
(2)
方程的解为:
∧ ∧ ∧(1)
хk+1 =
桩长为 52.5~80.5 m。桩径根据不同跨度及地质条件有 准1.0
m、准1.25 m、准1.5 m 三种,按摩擦桩和嵌岩桩设计。墩身
多采用双柱墩及矩形实体墩。本区段共 110 个观测断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