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观测暂定技术要求

合集下载

高速铁路路基沉降观测的技术要点

高速铁路路基沉降观测的技术要点

高速铁路路基沉降观测的技术要点摘要:高速铁路在线性波动和变化上表现的非常平缓,因此也造就了高度平滑顺畅的轨道,但是这也要求高速铁路的路基具有相当高的稳定性和均匀性,才能为乘客提供高速度和高舒适度的服务。

同时这也说明了高速铁路路基沉降观测工作的重要性。

据此,本文针对高速铁路路基沉降观测的技术要点和应用规范进行了详细探讨,希望可以为今后的工作开展和创新提供引导帮助,为高速铁路建设质量持续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高速铁路;路基;沉降;精度新世纪以来,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国力逐渐强盛的同时也带动了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更使得国内生活节奏不断变快。

这也使得我国铁路建设和服务上融入了迅速和稳定的观念。

我国在铁路技术、工艺以及质量等方面屡次取得突破性发展,为列车提速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国路基沉降观测技术在超高速铁路工程建设和运营中的应用十分有效。

但是从目前的研究和应用来看,我国的路基沉降观测技术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还有需要改进和提升的方面,不少细节问题也有待进一步打磨。

因此,高铁建设工程的技术人员需要加强学习和研究,在实际应用中不断强化对于高速铁路路基沉降观测技术要点的掌握,提高工作的质效水平,使之更好的服务于我国铁路运输,更好的保障我国居民出行安全与体验。

一、高速铁路路基沉降观测技术的工作要求(一)设备的精密和准确度要求精密设备和仪器作为保障数据精准度的基础,需要摆在观测工作的首要位置,确保不会因为仪器本身的误差导致整个工作付诸流水。

从我国铁路建设技术标准和要求上来看,沉降观测的误差值需要保持在变形值的5%到10%之间,这其中需要包含天气、环境等各方面的影响因素,无论如何都不能超过允准范围。

这对与沉降数值的准确性具有相当的保障意义。

铁路观测工作意义重大,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不可以因为铁路观测条件限制而敷衍了事,条件受限可进行方案变更,采用变点位或三角高程的模式都能满足需求。

(二)时间的准确性要求高铁建设工程在路基标准上具有严格的要求,因此,在路基沉降的观测过程中,也需要对时间具有严格要求。

高铁沉降观测方案

高铁沉降观测方案

➢ 结构物的变形监测应充分利用CPI、CPII和水准基点 作为水平和垂直位移监测的基准点或工作基点变形监 测网。
➢ 卫星定位系统(GPS)测量时,应符合现行全球卫星 定位系统铁路工程测量技术的有关规定。
1 高铁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 沉降变形测量一般按三等规定执行,对于技术特别复 杂工点,可根据需要按二等的规定执行。
隧道沉降布设形势:隧道工程完成后,每个观测断面在相应 于两侧边墙处设一对沉降观测点,原则上设于高于水沟盖板0. 3m处
3 高铁沉降测量点的点位布置要求
3.5 路基沉降观测 路基水准路线观测按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形成 附合水准路线,沉降观测点位布设及水准路线观 测示意图如图3.6所示:
图3.6 沉降观测点位布设及水准路线观测示意图
高速铁路线下工程 沉降变形测量方法
高铁线下工程沉降变形测量方法
➢1 高铁沉降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2 高铁沉降测量监测网技术要求 ➢3 高铁沉降测量点的布置要求 ➢4 高铁沉降测量工作基本要求 ➢5 高铁连续梁的线性监测
高铁沉降变形测量
➢ 1、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工作以桥梁、路基、隧 道等建(构)筑物的垂直位移观测为主,水平位移监测根据 路基(含过渡段)、桥涵、隧道工点具体要求确定。 2、高速铁路工程测量的高程系统应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在区域沉降地区应根据沉降速率适当增加复测次 数,每季度进行一次复测。
沉降变形点的监测频率应根据最新的沉降测量规 范实施
3 高铁沉降测量点的点位布置要求
➢ 每个独立的监测网应设置不少于3个稳固可靠的基准点。
基准点应选设在沉降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便于长期保存
1
的稳定位置。
650 2
300
新增水准点标石及标心与CPI、CPII相同。埋石 在现场浇灌,挖坑后底部要夯实,先浇灌底部, 待基本凝固后再用模板浇灌上部,并插入不锈钢 标心,保持标心垂直和半球露出混凝土(约1~2 厘米)。每个水准点埋设后,绘制点之记图。在 水准点标石埋石中应对部分标石的坑位、标石浇 灌进行照相记录。影像文件名与水准点号对应。 标石编号用字模压制,字头朝前进方向,即朝上 海方向,并用红油漆填写字体。

高速铁路线下桥梁工程沉降观测技术

高速铁路线下桥梁工程沉降观测技术

1200
现 出 沉 降 量 和 沉 降 速 率 大 幅 度 变 化 的 特 点 。后 续 桥 梁 逐 步 趋 于 稳 定 ,沉降变化已经回归至相对平缓状态。
根 据 图 2 内 容 可 知 ,沉 降 量 存 在 正 值 和 负 值 ,但该指 标 集 中 在 ttmm周边的总量相对较少。此情况的出现主要与 偶 然 误 差 有 关 。例 如 测 量 期 间 的 粗 差 ,导致实测结果中存 在个别数值异常增大。
桥 梁 铺 轨 等 环 节 施 工 中 ,桥墩将承受源自于上部结构 的 荷 载 作 用 ,导 致 其 发 生 不 同 程 度 的 沉 降 变 形 。落实沉降 观 测 工 作 ,可获 取 与 之 相 关 的 数 据 ,给工程建设或线路运 营维护提供可靠的依据。本文 结合淮沈特大桥,围绕其沉 降观测的相关工作要点展开分析。
2 . 3 沉降观测标的布设
沉降标的主要作用在于反映桥梁的变形情况。沉降标 的 埋 设 需 考 虑 到 墩 身 的 高 度 情 况 ,全 线 桥 墩 高 度 在 12m 以 内 ,每 个 墩 身 沉 降 表 数 量 为 2 个 ,分 别 布 设 在 墩 身 两 旁 。 以现场地面高程为基准,沉降 标 与 之形成的间距以〇.5m 较 为合适。若 该 距 离 未 得 到 合 理 的 控 制 ,则容易影响沉降观 测结果的可靠性。沉降标立尺处的形状为重点控制内容, 以球状或半球状较为合适。此举可确保每次立尺的位置都 具 有 一 致 性 ,有 利 于 沉 降 观 测 工 作 的 顺 利 开 展 。
136 1 工程机械与维修
方 法 展 开 ,具 体 观 测 要 点 作 如 下 分 析 : 首 期 沉 降 观 测 对 后 续 观 测 结 果 具 有 决 定 性 的 影 响 ,该

铁路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要求

铁路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要求

路基工程1、路基沉降变形观测(1)路基沉降观测控制标准无砟轨道地段路基可压缩性地基均进行沉降分析。

按照《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设计指南》4.1.4条:路基在无砟轨道铺设完成后的工后沉降,应满足扣件调整和线路竖曲线圆顺的要求。

工后沉降一般不应超过扣件允许的沉降调高量15mm;沉降比较均匀、长度大于20m的路基,允许的最大工后沉降量为30mm,并且调整轨面高程后的竖曲线半径应能满足下列要求:R sh≥ 0.4V sj2式中:R sh——轨面圆顺的竖曲线半径(m);V sj——设计最高速度(km/h)。

(2)一般规定1)观测的目的是通过沉降观测,利用沉降观测资料分析、预测工后沉降,指导进行信息化施工,必要时提出加速路基沉降的措施,确定无砟轨道的铺设时间,评估路基工后沉降控制效果,确保无砟轨道结构的安全。

2)路基上无砟轨道铺设前,应对路基沉降变形作系统的评估,确认路基的工后沉降和沉降变形满足无砟轨道铺设要求。

3)路基填筑完成或施加预压荷载后应有不少于6个月的观测和调整期。

观测数据不足以评估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延长观测时间或采取必要的加速或控制沉降的措施。

4)评估时发现异常现象或对原始记录资料存在疑问,要进行必要的检查。

(3)沉降观测的内容路基变形监测的内容主要有:路基面沉降变形监测、路基基底沉降监测、既有线监测、水平位移监测、地基土深层沉降监测。

(4)沉降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设置沉降观测装置应埋设稳定,观测期间应对观测装置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根据经验,埋设的观测设施的有效性以及对其保护是否得力是决定整个观测工作成败的关键。

各部位观测点应设在同一横断面上,这样有利于测点看护,便于集中观测,统一观测频率,更重要的是便于各观测项目数据的综合分析。

路基沉降观测断面及观测断面的观测点的布置应按设计要求进行布设,并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地基处理方法、路堤高度、地形地势的起伏情况、堆载预压等具体情况,结合沉降观测方法和工期要求核对设计资料,根据施工核对的地质、地形等情况调整或增设。

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观测断面及点设置原则与标准及计算修正

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观测断面及点设置原则与标准及计算修正

高速铁路(客运专线)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断面及测点布置原则与埋设标准和沉降计算与修正方法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1月目 录1 概述 (1)1.1 工程数量 (1)1.2 不良地质现象与特殊岩土 (2)1.3 测量点分类 (2)2 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断面及测点布置原则与埋设标准 (4)2.1观测断面及观测点的设置原则 (4)2.2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 (6)3 桥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断面及测点布置原则与埋设标准 (10)3.1观测点的设置原则 (10)3.2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 (15)4 隧道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断面及测点布置原则与埋设标准 (17)4.1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设置原则 (17)4.2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 (19)5 过渡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断面及测点布置原则与埋设标准 (20)5.1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设置原则 (20)5.2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 (21)6 沉降变形计算及修正方法 (22)6.1 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计算与修正 (22)6.2 梁体徐变上拱计算 (23)7 注意问题 (26)1 概述1.1 工程数量兰新高速铁路全线正线长度1775.779km,其中新疆段全长709.923 km。

既有线改建1.550km(双线),设2个客运站(哈密、乌鲁木齐)、4个中间站(吐哈、鄯善北、吐鲁番北、大河沿)和5个越行站。

本项目不含乌鲁木齐新客站、动车运用所、动车走行线和相关联络线工程。

全线正线桥梁198座,119.75km,占全长的16.8%,箱梁2521孔,T梁1245孔,槽型梁178孔,各种特殊结构24处。

设箱梁预制场6处,T梁预制场3处。

新疆段路基长544.451km(含站场,扣除路堑式防风明洞26.754km),区间路基长度为521.901km。

正线区间路基断面方6990.84×104m3,其中防风结构路基帮宽土方为595.31×104m3;圬工方为545.06×104m3,CFG桩1726.38×104m,水泥土搅拌桩27.10×104m,强夯660.04×104m2,重锤夯实578.50×104m2,冲击碾压382.97×104m2。

高速铁路路基沉降观测的技术与要求

高速铁路路基沉降观测的技术与要求

高速铁路路基沉降观测的技术与要求第一篇:高速铁路路基沉降观测的技术与要求:结合高速铁路对路基沉降的严格要求,提出了沉降测量的重要性,详述了高速铁路路基沉降观测的技术与要求,以确保施工质量和运营安全,可为今后路基沉降测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速铁路;路基;沉降观测;要求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高速铁路的建设更加发展迅猛。

然而,速度达200km/h以上的高速铁路,其路基、轨道和桥梁的列车动力作用远大于普通铁路,轨道的不平顺对快速行车引起的列车振动也远比相同条件下普通速度的列车严重,即旅客感受的舒适度因速度的提高而恶化。

因此,高速铁路对轨道的平顺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路基是铁路线路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承受轨道结构重量和列车载荷的基础,也是线路工程中最薄弱最不稳定的环节。

路基沉降观测对控制铁路工程质量,确保工后沉降满足设计要求至关重要。

本文结合汉宜高速铁路对路基沉降的严格要求,对路基沉降观测技术和要求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正确、完整地观测及分析,掌握、控制路基观测可以预测沉降趋势,验证和指导工程设计及施工,以保施工质量和运营安全,也可为今后路基沉降测量提供参考。

汉宜高速铁路区间正线路基工后沉降控制标准按设计速度200km/h控制:一般地段150mm;路桥过渡段80mm;沉降速率40mm/年。

汉宜铁路HYZQ-6标段六项目部门起止里程桩号为DK265 490.27~DK275 849.3,共计10.36公里,其中路基约4.3公里,沿线以黏土、粉质黏土为主。

其沉降观测分以下内容。

1 沉降观测的目的1)根据观测数据控制、调整填土速率;2)预测沉降趋势,确定预压卸载时间和结构物及路面施工时间;3)提供施工期间沉降土方量的计算依据;4)预测工后沉降,使工后沉降控制在设计允许范围之内;5)通过实测沉降量,预测沉降量并验证设计合理性;进行设计的再优化,控制和保证工程的建设量。

2仪器设备、人员素质的要求美国Trimble(DINI)精密水准仪,铟合金水准尺;索佳SET1X全站仪。

时速350km铁路沉降观测技术

时速350km铁路沉降观测技术

1时速350km铁路沉降观测技术1.1一般规定1.无砟轨道铺设前,应对桥梁沉降、沉降变形作系统的评估,确认桥梁基础沉降、梁体沉降变形等符合设计要求。

2.通过各施工阶段对墩台沉降的观测,验证和校核设计理论、设计计算方法,并根据沉降资料的分析预测总沉降和工后沉降量,进而确定桥梁工后沉降是否满足铺设无砟轨道要求。

3.根据沉降资料分析,对沉降量可能超标的墩台研究对策,提出改进措施,以保证桥梁工程的安全;同时积累实体桥梁工程的沉降观测资料,为完善桩基础沉降分析方法作技术储备。

4.观测期内,基础沉降实测值超过设计值20%及以上时,应及时查明原因,必要时进行地质复查,并根据实测结果调整计算参数,对设计预测沉降进行修正或采取沉降控制措施。

1.2桥梁沉降变形控制标准1.梁部梁部沉降变形以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徐变沉降变形为主,轨道铺设后,有砟桥面梁的徐变上拱值不宜大于20mm;无砟桥面梁的徐变上拱值不宜大于10mm。

2.桥梁墩台对于高速铁路桥梁基础的沉降控制,墩台基础的沉降量应按恒载计算,其工后沉降量不应超过下列允许值:墩台均匀沉降量满足规范要求(≤15mm);静定结构相邻墩台沉降量之差为Δ≤5mm;对于外静不定结构,其相邻墩台均匀沉降量之差的容许值,除要满足外静定结构相邻墩台沉降量之差的要求外,还应根据沉降时对结构产生的附加应力的影响而定。

1.3沉降变形观测方案1.3.1观测点布置为了满足沉降变形观测的需要,需要在梁部、桥墩及承台上设置观测标。

简支梁的一孔梁设置观测标6个;连续梁的一联根据联长的大小设置18~28个观测标;特殊结构桥梁根据施工图纸规定设置观测标;承台观测标为临时观测标,当墩身观测标正常使用后,承台观测标随基坑回填将不再使用。

观测标具体埋设原则如下:(1)对原材料变化不大、预制工艺稳定、批量生产的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梁,前3孔梁逐孔设置观测标,以后每30孔梁选择1孔梁设置观测标,当实测弹性上拱度大于设计值的梁,前后未观测的梁应补充观测标,逐孔进行观测;其余现浇梁逐孔设置观测标。

铁路路基沉降观测实施细则

铁路路基沉降观测实施细则

**铁路路基沉降观测实施细则(**铁路公司工程部)快速铁路轨道对路基工程的工后沉降要求严、标准高,设计中对土质路基进行了沉降变形计算,采取了相应的设计措施。

客运专线铁路和客货共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及施工技术指南均规定:路基的工后沉降达不到设计要求时,严禁进入轨道工程施工工序。

向莆铁路路基施工期间必须按相应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和施工技术指南要求及设计要求进行路基沉降、侧向位移的动态观测,通过现场的沉降观测、分析、评估,推算出最终沉降量和工后沉降,合理确定轨道开始铺设时间,确保轨道结构铺设质量。

一、路基沉降变形观测范围及内容根据不同的路基高度及不同的地基条件,主要内容有1.路基面的沉降变形观测2.路基基底沉降观测3.路堤本体的沉降观测4.路堤本体水平位移观测5.路堑高边坡变形观测6.过渡段沉降观测(路桥、路遂、路涵、堤堑过渡段沉降观测)二、路基沉降变形观测1.断面及点的设置原则A.路基沉降观测以路基面沉降和地基沉降观测为主。

沉降变形观测断面根据不同的地基条件,不同的结构部位等具体情况设置,测点的设置位置应满足有关规定和设计要求。

B.观测点应设在同一个横断面上,这样有利于测点看护,便于集中观测,统一观测频率,也便于各观测项目数据的综合分析。

C.路基面观测断面沿线路方向的间距一般不大于50m;地势平坦、地基条件均匀良好的路堑、高度小于5m的路堤可放宽到100m;地形、地质条件变化较大地段适当加密观测断面。

D.一般路基填筑至路基基床表层顶面,加堆载预压的路堤填筑至基床底层表面后,在路基面设观测桩,进行路基面沉降观测,时间不少于6个月。

E.测点及观测元器件的埋设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且标设准确、埋设稳定、定期复核校正。

观测期间应对观测点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在填土过程中,应根据观测成果整理绘制“填土高—时间—沉降量”关系曲线图,分析路基沉降及侧向位移的趋势。

用以指导现场施工。

2.观测断面及点的设置、元件布设观测断面的设置及观测断面的观测内容、元件的布设应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地基压缩层厚度、路堤高度、地基处理方法、堆载预压等具体情况,结合沉降预测方法和工期要求具体确定。

高速铁路桥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高速铁路桥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6 桥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6.1观测点的设置原则6.1.1桥梁变形观测应以墩台基础的沉降和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徐变变形为主,涵洞除应进行自身的沉降观测外,尚应进行洞顶填土的沉降观测。

6.1.2为满足桥梁变形观测的需要,应在梁体及每个桥梁承台及墩身上设置观测标。

6.1.3承台观测标:每个设置两个观测标,观测标-1设置于底层承台左侧小里程角上,观测标-2设置于底层承台右侧大里程角上。

承台观测标为临时观测标,当墩身观测标正常使用后,承台观测标随基坑回填将不再使用。

当遇到底层承台太深难以观测或施工墩身过程中需要掩埋的情况,可设在加台上。

6.1.4墩身观测标:每墩观测点数量2处,位于墩身两侧。

一般设置在墩底部高出地面或观测期间正常水位0.5m左右的位置,桥墩上观测标的具体设置位置见图6.1.4-1。

图6.1.4-1 承台与墩身观测标设置示意图在墩身较矮或其它不便竖立水准尺观测的情况下,可设置加台观测标(见图6.1.4-2,并将钢筋混凝土立柱延伸至地面代替墩身观测标。

特殊情况可按照确保观测精度、观测方便、利于测点保护的原则,确定相应的观测标位置。

图6.1.4-2 矮墩观测标设置示意图6.1.5桥台观测标:原则上应设置在台顶(台帽及背墙顶),测点数量不少于4处,分别设在台帽两侧及背墙两侧(横桥向)。

桥台观测标的具体设置位置见图6.1.5。

图6.1.5 桥台观测标埋设位置示意图6.1.6 梁体观测标:(1)对原材料变化不大、预制工艺稳定、批量生产的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梁,前3孔逐孔观测,以后每30孔选择1孔观测。

对于实测弹性上拱大于设计值的梁,该孔梁前后未观测的梁均应逐孔补充观测,其余现浇梁逐孔设置观测标。

移动模架施工的梁,对前6孔进行重点观测,以验证支架预设拱度的精度。

验证达到设计要求后,可每10孔选择1孔设置观测标,当实测弹性上拱度大于设计值的梁,前后未观测的梁应补充观测标,逐孔进行观测。

(2)观测点布置简支梁的一孔梁设置观测标6个,分别位于两侧支点及跨中。

高速铁路沉降观测技术要点分析

高速铁路沉降观测技术要点分析

高速铁路沉降观测技术要点分析摘要:高铁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之中具有十分重要位置,因此高铁的质量必须达到要求,因此,本文论述了高速铁路沉降观测技术的关键点。

关键词:高速铁路;沉降观测;要点引言铁路路基暴露在室外,加之我国地域广阔,地形、地质、水文、气候等情况复杂:路基边坡和坡脚受坡面雨水冲刷、日晒雨淋将引起土的干湿循环、气温变化将引起土的冻融变化、河水对边坡或坡脚处地基不断的冲刷和淘刷等,使路基常年处于升降动态循环之中,路基附加应力受其很大影响。

路基填料级配不良、排水失效、过渡段碎石级配失效或不养生、路基横向碾压、填料含水率超标等将引起路基沉降。

铁路两旁新修建的建筑物尤其是特大型建筑也会对路基产生影响,所以铁路路基沉降在一定意义上讲不可避免。

但过大的变形沉降将直接影响旅客舒适度以及行车安全,所以必须对高速铁路路基沉降加以防治。

本文着重介绍高速铁路路基沉降观测及预测技术。

1、高速铁路沉降监测的主要内容1.1、沉降监测方案的制定;1.2、沉降监测点的布设及维护;1.3、沉降监测(高程控制)基准网的建立;1.4、全线路基面沉降、桥梁沉降普查观测;1.5、沉降监测(高程控制)基准网的定期复测;1.6、车站建构筑物、全线(路基、桥梁、涵洞)、重点观测地段的长期或定期沉降观测;1.7、沉降监测综合分析报告的编写。

观测工作结束后,应及时整理和检查外业观测手薄。

监测网的平差计算与精度评定,应采用经典严密平差法或自由网平差法。

成果资料整理,水准观测外业观测和内业计算工作结束后,需要对各种资料进行整理,装订成册。

外业期间属于手工记录的原始资料,不得有连环涂改、就字改字、转抄现象出现。

各种资料的装订要求能尽量包括路线完整的资料,装订厚度适宜。

2、高速铁路路基沉降测量控制要求只有做好高速铁路路基沉降测量工作,才能保证沉降控制工作的顺利完成,为接下来的工作提供数据资料。

所以工程技术人员要采用科学正确的方法,高效的完成测设工作,要保证测量精度要求,利用配套计算机对所有观测值进行严密平差,保证整个控制精度完全能够符合国家工程测量技术规范和工程设计要求。

高速铁路沉降变形观测与评估技术规程

高速铁路沉降变形观测与评估技术规程

高速铁路沉降变形观测与评估技术规程
1.观测方式和方法:规定高速铁路沉降变形观测所采用的仪器设备、观测方式和方法,包括现场观测和遥感观测等。

2.观测数据处理和分析:规定高速铁路沉降变形观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法,包括数据质量评估、数据处理和分析流程等。

3.沉降变形评估标准:规定高速铁路沉降变形的评估标准,包括沉降量、变形速率、变形分布等方面的评估要求。

4.评估结果的应用:规定高速铁路沉降变形评估结果的应用,包括对工程设计和施工的指导、对铁路安全运营的保障等方面的应用。

本规程旨在规范高速铁路沉降变形观测和评估工作,提高铁路工程建设和运营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促进铁路运输事业的发展。

- 1 -。

高速铁路沉降观测管理规定及基本工作要求

高速铁路沉降观测管理规定及基本工作要求

高速铁路沉降观测管理规定及基本工作要求附件二:沉降观测管理规定及基本工作要求1、技术标准(1) 铁道部下发的有关文件以及部工管中心《客运专线铁路变形观测评估技术手册》工管技[2009]77号(2) 本线经审核的施工图设计。

(3) 《贵广铁路无砟轨道线下工程变形观测技术交底会议纪要》(会议纪要2010第13期)(4)《关于印发“新建贵广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的通知》(贵广工管〔2010〕105号)(5) 《研究贵广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现场检查及培训的会议纪要》(会议纪要,2010第44期)(6) 各施工制订、监理单位审核的《沉降观测管理实施细则》、《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2、基本工作准则(1) 真实、科学、坚持真实、科学的原始观测数据是搞好沉降观测工作的首要条件。

真实性体现在原始数据采集须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从现场实际观测测量中得来。

科学性体现在观测操作符合国家二等水准测量,跨河水准测量等要求。

(2) 重外业、重实践把沉降观测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创新。

贵广铁路为西南山区客专铁路,地形多变,地质复杂,尚无成熟的经验可供借鉴,线下工程沉降观测需要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创新才能搞好。

(3) 服务于运营安全线下工程沉降观测以服务于运营安全为基本准则。

沉降观测为科学评定主体工程是否稳定的最后一道屏障,是指导和改进施工工艺工法的测试依据,施工过程中的观测数据异常时需分析后及时按规定上报建设、评估、设计等单位,以期整改有关问题,采取施工措施后达到评估标准,不为运营留下任何安全质量隐患。

3、日常技术资料及成果管理从2011年1月开始,基本形成了数据周报和工作月报制度,为评估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 施工、监理单位建立线下工程沉降管理工作台帐,于2011年4月完成。

按周(每周五18:00前)提报评估单位原始观测数据及分析处理后的数据、文件。

按月提报评估单位工作月报(每月25日18:00前)。

[福建]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方案69页(水准仪)

[福建]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方案69页(水准仪)

目录1 总则 (1)2 沉降变形测量 (2)3 桥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11)4 隧道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17)5 过渡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20)6 线下工程沉降评估 (21)7 数据传输流程与数据管理 (26)沉降变形观测方案1 总则1.1为指导xx铁路xx标管辖内的工程段,做好施工期间的沉降观测,通过对桥梁及隧道工程的沉降观测资料进行分析,预测工后沉降,提出加速路基沉降的措施,确定无碴轨道的铺设时间,评估路基工后沉降控制效果,确保无碴轨道结构的安全,制定本指导方案。

1.2、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的重点应是线下工程的变形,评估应综合考虑沿线路方向各种结构物间的变形关系,以标段为单位实施。

设计单位按照本指导方案,以标段为单位制定沉降观测设计方案。

1.3、基础工程的沉降观测数据必须采用先进、成熟、科学的检测手段取得,且必须真实可靠,全面反映工程实际状况。

1. 4 沉降变形评估应综合考虑沿线路方向各种结构物间的沉降变形关系,以区段为单位实施。

评估方法应根据不同的工程类型、地质情况、工程措施确定,能够真实反映工后沉降状况。

1.5 沉降变形观测、评估过程是确定铺设无砟轨道的关键时间节点和关键工序的主要依据之一,必需加强“零周期”(即初始值)的过程控制。

1.6 工作依据如下:(1)《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2)《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3)《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4)《铁路客运专线竣工验收暂行办法》(铁建设[2007]183号);(5)《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施工技术指南》(TZ216-2007);(6)《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J962-2009);(7)《全球定位系统(GPS)铁路测量规程》(TB10054-97);(8)《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设计指南》(铁建设函[2005]754号);(9)xx铁路工程设计文件;(10)铁道部有关规定。

高速铁路沉降观测基本技术要求

高速铁路沉降观测基本技术要求

高速铁路达到的基本要求沉降观测基本要求一、沉降变形观测首次开展工作的时间性要求:1、桥梁:从承台施工完成后就要进行首次观测,承台观测标为临时观测标,当墩身观测标正常使用后,承台观测标将回填不再使用,随施工的逐步进行依次进行墩身、桥台、梁体的变形观测。

2、隧道:从一段水准基点间隧道填充或底板施工完成后立即进行,观测时间不得少于三个月。

3、路基:路堤地段从路基填土开始进行沉降观测,路堑地段从级配碎石顶面施工完成后开始观测(换填地段从换填底层开始进行)。

路基填筑完成后或施加预压荷载后应有不少于六个月的观测和调整期。

4、涵洞:从涵洞主体施工完成后开始观测。

二、沉降变形观测元件埋设的技术要求:1、桥涵:承台观测标:埋设Φ20mm钢筋,表面高出3mm,位于底层承台左侧小里程和右侧大里程墩身观测标:埋设Φ14mm不锈钢螺栓,表面露出20-30mm。

位于墩身两侧高出地面0.5-1m桥台观测标:原则应设置在台顶,测点不少于4处,分别设在台帽两侧及背墙两侧。

梁体观测标:简支梁的一孔梁设置观测标六个,位于两侧支点和跨中;连续梁根据不同跨度,分别在支点、中跨跨中及边跨1/4跨中附近设置,三跨以上连续梁布置相同。

涵洞观测标:测点设置于涵洞两侧的边墙上,在涵洞进出口及涵洞中心位置分别设置,每座涵洞测点数量为6个,涵洞填土后观测点可从边墙移到帽石上,涵洞进出口的帽石上各设置两个测点,位于帽石两侧位置。

桥台观测标、梁体观测标、涵洞观测标埋设元件同承台观测标2、隧道:每个观测断面设置2个沉降观测点,分别设置在隧道中线两侧各6.24m处;明暗交界、围岩级别、衬砌类型变化处及变形缝处每个观测断面设置4个沉降观测点,分别设置在中线两侧各约6m和变形缝前后各0.5m处。

3、路基:一般路堤地段观测断面包括沉降观测桩和沉降板,沉降观测桩每断面设置3个,布置于双线路基中心及左右线中心两侧各3.2m处;沉降板每断面设置1个,布设于双线路基中心。

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

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

测量品级及精度要求本线变形测量(包括垂直位移和平面位移)按《高速铁路工程测量标准》技术要求执行。

变形监测网技术要求垂直位移监测网建网方式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一样按沉降变形品级三等的要求(相当于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施测,依照沉降变形测量精度要求高的特点,和标志的作用和要求不同,垂直位移监测网按分级布网等精度观测逐级操纵的方式布设。

具体为:在西成客专沿线二等水准操纵点(包括基岩水准点、深埋水准点、加密二等水准点)的基础之上,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一步加密设置沉降观测的工作基点直至知足工点垂直位移监测的需要。

加密后的水准点(含工作基点)间距不宜大于300米。

一样情形下,每3个月对垂直位移监测网整体复测一次;垂直位移监测进程中疑心水准点(含工作基点)不稳固时,应当即进行全网或局部的复测直至能清楚地判明水准点(含工作基点)的沉降情形。

关于技术专门复杂、垂直位移监测测量品级要求二等及以上的重要桥隧工点,应独立建网,并依照国家一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行施测或进行特殊测量设计。

垂直位移监测网要紧技术要求按表4.2.2执行水平位移监测网建网方式一样按独立建网考虑,依照沉降变形测量品级及精度要求进行施测,并与施工平面操纵网进行联测,引入施工测量坐标系统,实现水平位移监测网坐标与施工平面操纵网坐标的彼此转换。

水平位移监测网要紧技术要求本线水平位移监测一样按变形测量三等规定执行,关于软土地基等设计有专门技术要求的复杂工点,可依照需要按变形测量二等的规定执行。

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沉降变形测量点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沉降变形观测点三类,其布设按以下要求:●基准点:要求成立在沉降变形区之外的稳固地域且易于保留,基准点利用全线的基岩点、深埋水准点、CPI、CPII和二等水准点,增设时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相关要求执行。

基准点标石埋设规格应符合图4.3.1的规定。

●工作基点:要求这些点埋设在稳固区域,在观测期间稳固不变,测定沉降变形点时作为高程和坐标的传递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建贵广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与变形观测暂行技术要求编写:复核:贵广高速铁路中铁二十一局工程指挥部工程部2010年4月18日1沉降变形测量1. 贵广客专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工作以桥梁、隧道、路基等建(构)筑物的垂直位移观测为主,水平位移监测根据路基(含过渡段)、桥涵工点具体要求确定。

2. 贵广客专沉降与变形观测的高程系统应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3. 结构物的变形监测应建立独立的变形监测网,覆盖范围不宜小于4公里,基准点选择应优先考虑利用已有的CPI、CPII控制点和线路二等水准控制点。

结构物的变形监测应充分利用已有的CPI、CPII控制点和线路二等水准控制点作为水平和垂直位移监测的工作基点。

1.1 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1.1.1本线变形测量(包括垂直位移和平面位移)按《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中三等精度标准执行,对于技术特别复杂工点,可根据需要按二等精度标准的规定执行。

表1.1.1 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1.2 变形监测网技术要求4.2.1垂直位移监测网建网方式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一般按沉降变形等级三等的要求(相当于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施测,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以及标志的作用和要求不同,垂直位移监测网用分级布网等精度观测逐级控制的方法布设。

具体为:在贵广客专沿线二等水准控制点(包括基岩水准点、深埋水准点、加密二等水准点)的基础之上,按国标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一步加密设臵沉降观测的工作基点直至满足工点垂直位移监测的需要。

加密后的水准点(含工作基点)间距不宜大于200米。

一般情况下,每12个月对垂直位移监测网整体复测一次,按施工期4年考虑,计复测4次,每次观测水准路线长度往返约170km;垂直位移监测过程中怀疑水准点(含工作基点)不稳定时,应立即进行全网或局部的复测直至能清楚地判明水准点(含工作基点)的沉降情况。

对于技术特别复杂、垂直位移监测测量等级要求二等及以上的重要桥隧工点,应独立建网,并按照国家一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行施测或进行特殊测量设计。

1.2.2垂直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按表1.2.2执行●表1.2.2 垂直位移监测网技术要求●注:F-附合线路或环线长度k m●R:-检测已测测段长度km1.2.3水平位移监测网建网方式一般按独立建网考虑,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进行施测,并与施工平面控制网进行联测,引入施工测量坐标系统,实现水平位移监测网坐标与施工平面控制网坐标的相互转换。

1.2.4水平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本线水平位移监测一般按变形测量三等规定执行,对于软土地基等设计有特别技术要求的复杂工点,可根据需要按变形测量二等的规定执行。

表4.2.4 水平位移监测网技术要求1.3 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4.3.1沉降变形测量点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沉降变形观测点三类,其布设按下列要求:●基准点:要求建立在沉降变形区以外的稳定地区且易于保存,基准点使用全线的基岩点、深埋水准点、CPI、CPII和二等水准点,增设时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相关要求执行。

基准点标石埋设规格应符合图1.3.1的规定。

●工作基点:要求这些点埋设在稳定区域,在观测期间稳定不变,测定沉降变形点时作为高程和坐标的传递点。

工作基点除使用普通水准点外,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一步加密水准基点或设臵工作基点至满足工点垂直位移监测需要。

加密后的水准基点(含工作基点)间距200m左右时,可基本保证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需要。

●沉降变形点:直接埋设在要测定的沉降变形体上。

点位应设立在能反映沉降变形体沉降变形的特征部位,不但要求设臵牢固,便于观测,还要求形式美观,结构合理,且不破坏沉降变形体的外观和使用。

沉降变形点按路基、桥涵、隧道等各专业布点要求进行。

注:1-盖;2-砖;3-素土;4-贫混凝土;5-冻土线图1.3.1 基准点标石埋设图1.3.2测量点的检测。

监测网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人为破坏等原因,不可避免的有个别点位会发生变化。

为了验证监测网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应对其进行定期检测。

本次技术方案设计垂直位移监测网的观测分为首次观测和施工过程中的定期复测,定期复测按每半年进行一次,尽可能结合精测网复测进行。

在区域沉降地区应每季度进行一次复测。

1.3.3每个独立的监测网应设臵不少于3个稳固可靠的基准点。

基准点应选设在沉降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位臵。

1.3.4工作基点应选在比较稳定的位臵。

在区域沉降地区内,应对工作基点的沉降量进行监测,如果在两次复测期间,发现工作基点变形超出两倍中误差应及时通知建设单位和评估单位,并提交观测资料。

经核实后应对工作基点和变形监测点的各期实测高程进行修正。

1.4 测量工作基本要求1.4.1水准基点使用时应作稳定性检验,并以稳定或相对稳定的点作为沉降变形的参考点,并应有一定数量稳固可靠的点以资校核。

1.4.2每次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应进行检验校正,并保留检验记录。

1.4.3每次沉降变形观测时应符合:●严格按水准测量规范的要求施测。

首次(即零周期)观测应进行往返观测,并取观测结果的中数,经严密平差处理后的高程值,作为变形测量初始值。

●参与观测的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才能上岗,并固定观测人员和观测的仪器设备。

●为了将观测中的系统误差减到最小,达到提高精度的目的,各次观测应使用同一台仪器和设备,前后视观测最好用同一水准尺,必须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进行,观测路线必须形成附合或闭合路线,使用固定的工作基点对应沉降变形观测点进行观测。

实行“三固定”,即:“固定观测人员、固定测量仪器设备、固定水准测量路线和基准点”,以提高观测数据的准确性。

●观测时要避免阳光直射,且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观测条件下工作。

●成像清晰、稳定时再读数。

●随时观测,随时检核计算,观测时要一次完成,中途不中断。

1.4.4针对低矮桥墩、异型桥墩,空间小,尺子不能直立的情况,施工单位应在测量厂家定制短尺进行测量,也可采用倒尺的方法进行;对基坑太深引起的尺长不够,高涵洞路基未填筑时高程不好传递等类似的特殊问题等,由施工单位向评估单位提出精度能够满足要求的高程测量实施方案,由评估单位确认。

1.4.5沉降观测均采用满足相应测量精度等级的电子水准仪,不得采用光学水准仪。

1.4.6测段观测完成后数据,必须及时整理观测数据。

1.4.7当发现沉降监测数据出现异常时必须首先自查,应重测并分析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必要时联测基准点进行检测,并提交自查分析报告。

1.4.8在观测过程中,应做好一些重点信息的记录,如对架梁、运梁车通过施工荷载的记录,天气情况,地下水影响情况的记录,利于对结构变形特性的分析和异常数据的分析。

1.5 测量工作具体要求1.5.1水准网的观测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施测,对线下工程变形点的观测必须采用闭合或附合水准路线,严禁采用支水准路线或中视法,水准路线经过的工作基点或基准点数量不得少于两个。

1.5.2水准仪必须使用D S05级及其以上精度级别的数字仪器,仪器及配套水准尺均应在有效合格检定期内。

水准仪与水准尺在使用前及使用过程中,经常规检校合格,水准仪视准轴与水准管轴的夹角均不超过15″。

仪器各种设臵正确,其中有限差要求的项目按规范要求在仪器中进行设臵,并在数据采集时自动控制,不满足要求的在现场进行提示并进行重测。

1.5.3外业测量一条路线的往返测使用同一类型仪器和转点尺垫,沿同一路线进行。

观测成果的重测和取舍按《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二等水准有关要求执行。

观测时,视线长度≤50m,前后视距差≤1.0 m,前后视距累积差≤3.0 m,视线高度≥0.5m,测站限差:两次读数差≤0.4mm,两次所测高差之差≤0.6 mm,检测间歇点高差之差≤1.0 mm,观测读数和记录的数字取位:使用数字水准仪读记至0.01mm。

1.5.4水准观测时,一般按后-前-前-后的顺序进行,在奇、偶不同次序的设站应按以下顺序进行变化:往测:奇数站为后—前—前—后偶数站为前—后—后—前返测:奇数站为前—后—后—前偶数站为后—前—前—后*注:对桥墩等非严格按相同路径进行的往返测水准路线,可按往测的次序技术要求进行返测,但在整个观测期应保持一致,不得变化。

1.5.5每一测段均为偶数测站。

晴天观测时给仪器打伞,避免阳光直射;扶尺时借助尺撑,使标尺上的气泡居中,标尺垂直。

1.5.6观测前30分钟,将仪器臵于露天阴影处,使仪器与外界气温趋于一致;对于电子水准仪,进行不少于20次单次测量,达到仪器预热的目的。

测量中避免望远镜直接对着太阳;避免视线被遮挡,遮挡不超过标尺在望远镜中截长的20%。

观测时用测伞遮蔽阳光,对于电子水准仪,施测时均装遮光罩。

1.5.7自动安平水准仪的圆水准器,严格臵平。

在连续各测站上安臵水准仪时,使其中两脚螺旋与水准路线方向平行,第三脚螺旋轮换臵于路线方向的左侧与右侧。

除路线拐弯处外,每一测站上仪器与前后视标尺的三个位臵,一般为接近一条直线。

1.5.8观测过程中为保证水准尺的稳定性,选用2.5kg以上的尺垫,水准观测路线必须路面硬实,观测过程中尺垫踩实以避免尺垫下沉。

同时观测过程中避免仪器安臵在容易震动的地方,如果临时有震动,确认震动源造成的震动消失后,再激发测量键。

水准尺均借助尺撑整平扶直,确保水准尺垂直。

1.5.9当相邻观测周期的沉降量超过限差或出现反弹时,应重测并分析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必要时联测基准点进行检测。

1.5.10数据处理时,闭合差、中误差等均满足要求后进行平差计算,水准路线要进行严密平差,选用合格的软件进行。

1.5.11成果数据按照细则规定的格式整理数据,并按要求提交。

1.5.12元件保护要求●各工程项目部应成立专门小组,进行元器件的埋设、测量和保护工作,小组人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元件埋设时应根据现场情况进行编号。

●凡沉降板附近一米范围内土方应采用人工摊平及小型机具碾压,不得采用大型机械推土及碾压,并配备专人负责指导,以确保元器件不受损坏。

●各施工队应制定稳妥的保护措施并认真执行,确保元器件不因人为、自然等因素而破坏,元器件埋设后,制作相应的标识旗或保护架插在上方。

路堤填筑过程中,派专人负责监督观测断面的填筑。

2 桥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2.0.1无砟轨道铺设前,应对桥涵沉降、变形作系统的评估,确认桥涵基础沉降、梁体变形等符合技术标准要求。

2.0.2通过各施工阶段对墩台沉降的观测,验证和校核设计理论、设计计算方法,并根据沉降资料的分析预测总沉降和工后沉降量,进而确定桥梁工后沉降是否满足铺设无砟轨道要求。

2.0.3根据沉降资料分析,对沉降量可能超标的墩台研究对策,提出改进措施,以保证桥梁工程的安全;同时积累实体桥梁工程的沉降观测资料,为完善桩基础沉降分析方法作技术储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