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风格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风格论文.txt19“明”可理解成两个月亮坐在天空,相互关怀,相互照亮,缺一不可,那源源不断的光芒是连接彼此的纽带和桥梁!人间的长旅充满了多少凄冷 孤苦,没有朋友的人是生活的黑暗中的人,没有朋友的人是真正的孤儿。 本文由寒枝叶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美学特点
摘要
中国的园林艺术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园林艺术起源最早的国 家之一。中国“妙极自然,宛自天开”的自然式山水园林的理论,以及创作实践 的影响,不仅对日本、朝鲜等亚洲国家,而且对欧洲一些国家的园林艺术创作 也都发生过很大的影响。中国古典园林主要指以江南私家园林和北方皇家园林 为代表的中国山水园林形式,其在世界园林发展史上独树一帜,是全人类宝贵 的历史文化遗产。 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拙政园、苏州留园并称中国四大古典名园。园中 融建筑、山水、花木、铺地等造园要素于一体,运用对比衬托、相互因借等手 法,在有限的空间里营造出宁静、素雅、幽深的意境。 古典园林中常常通过楹联匾额、刻石、书法、艺术、文学、哲学、音乐等 形式表达景观的意境,从而使园林的构成要素富于内涵和景观厚度。在融合了 历史、人文、地理特点后,中国古典园林表现了自己的一些独到之处,天人合 一的自然崇拜、仿自然山水格局的景观类型、诗情画意的表现手法、舒适宜人 的人居环境、委婉含蓄的情感表达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特征。 空间随着心中意境可敛可放,是流动变化的,是虚灵的。中国的古典园林 之所以能够源远流长,正在于其中所体现出的空间之美。正如老子所说“诞植 以为器,当其无而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是故有之以为 利,无之以为用。”实际上,捏土造器,器的本质不再是土,在它当中产生了 “无”的空间,而室之用是由于室中之空间。中国的造园艺术同样是通过对景 观的处理来实现对“空间”的追求。 关键词: 关键词: 由“望”生境 一. 由“望”生 因“借”成景 以“小”见景
“可望、可行、可游、可居",是园林艺术的基本思想。为了“可望”必须 在园林中修建亭台筑高台,以便赏景;为了“行”于园林中,必须修园、磴道、 环廊、桥梁等,以便在园中游走,享受登山涉水之乐;为了“游”就必须建一
系列赏心悦目的景观;为了“居”必须建厅、堂、斋、馆,以供会友宴饮与就 寝之用。其中“望”是最重要的。一切美术都
是“望”,都是欣赏。走
在环廊 上欣赏四周景象。不但“游”可以发生“望”的作用;就是“住”,也同样要 “望”。居所上的窗子并不仅仅为了透气,也是为了能够望出去,望到一个新 的境界,使我们获得美的感受。 窗子在园林建筑艺术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有了窗子,内外就发生交流。 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画。即使同—个窗子,从 不同的角度看出去,景色都不相同。这样,空间的境界就无限地增多了。明代 人有一首小诗,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窗子的美感作用。“一琴几上闲,数竹窗外 碧。帘户寂无人,春风自吹入。” 不但走廊、 窗子, 而且中国园林中的一切楼、 台、 亭、 阁, 都是为了“望”, 都是为了得到和丰富对于空间的美的感受。 颐和园有个匾额,叫“山色湖光共一楼”。这是说,这个楼把一个大空间 的景致都吸收进来了。 《三都赋》 “八极可围于寸眸, 左思 : 万物可齐于一朝。 ” 苏轼诗:“赖有高楼能聚远,一时收拾与闲人。”都是这个意思。颐和园还有 个亭子叫“画中游”。“画中游”,并不是说这亭子本身就是画,而是说,这 亭子外面的大空间好象一幅大画,你进了这亭子,也就进人到这幅大画之中。 所以明人计成在《园冶》中说:“轩楹高爽,窗户邻虚,纳千顷之汪洋,收四 时之烂漫。” 这些表现出了中国园林的民族特点。中国也有许多诗歌可以表现园林小中 见大,从小空间进到大空间,丰富了美的感受。但外国的教堂无论多么雄伟, 也总是有局限的。但我们看天坛的那个祭天的台,这个台面对着的不是屋顶, 而是一片虚空的天穹,也就是以整个宇宙作为自己的庙宇。 二. 因“借”成景 为了丰富空间的美感,在园林建筑中就采用种种手法来布置空间,组织空 间,创造空间,例如借景、分景、隔景等等。其中,借景又有远借,邻借,仰 借,俯借,镜借等。 巧于因借起到空间的引导和指示作用,使得园林中的景致令人目不暇接。上下 联系,前后呼应,营造出动静皆宜,引人入胜的景观效果。许多现代园林
设计师都把视域空间作为设计范围,把地平线作为空间参照,通过借景形 成园林与周围环境的融合协调,就是借用中国传统园林追求的无限外延的空间 视觉效果,取得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妙。 玉泉山的塔,好像是颐和园的一部分,这是“借景”。苏州留园的冠云楼 可以远借虎丘山景,拙政园在靠墙处堆一座假山,上建“两宜亭”,把隔墙的 景色尽收眼底,突破围墙的局限,这也是“借景”。颐和园的长廊,把一片风
景隔成两个,一边是近于自然的广大湖山,一边是近于人工的楼
台亭阁,游人 可以两边眺望,丰富了美的印象,这是“分景”。《红楼梦》小说里大观园运 用园门、假山、墙垣等等,造成园中的曲折多变,境界层层深入,象音乐中不 同的音符一样,使游人产生不同的情调,这也是“分景”。颐和园中的谐趣园, 自成院落,另辟一个空间,另是一种趣味。这种大园林中的小园林,叫做“隔 景”。对着窗子挂一面大镜,把窗外大空间的景致照人镜中,成为一幅发光的 “油画”。“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人镜中”。(王维)“帆影都从窗隙过, 溪光合向镜中看。”(叶令仪)这就是所谓“镜借”了。“镜借”是凭镜借景, 使景映镜中,化实为虚(苏州怡园的面壁亭处境倡仄,乃悬一大镜,把对面假山 和螺髻亭收入镜内,扩大了境界)。园中凿池映景,亦此意。 无论是借景、对景,还是隔景、分景,都是通过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 造空间、扩大空间的种种手法,丰富美的感受,创造了艺术意境。中国园林艺 术在这方面有特殊的表现,它是理解中国民族的美感特点的一个重要的领域。 概括说来,当如沈复所说的:“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不仅在周回曲折四字也。”(《浮生六记》) 三.以“小”见景 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空间”成为中国传统园林追求的目标,这与法国古典主 义园林追求无限深远的中轴线景观效果。法殊途同归,“假自然之景,创山水真 趣”。 苏州的拙政园就是代表。拙政园园以水景取胜,其特点是园林的分割和布 局巧妙,把有限的空间进行分割,充分采用借景和对景等造园艺术,把有限的 空间进行分割,处处诗情画意。 而宁波园里,一楼、一池、一石、一木,无 不传达出江南士绅乐山水、好恬淡的审美情趣。徜徉于园内,令人心神俱驰, 顿有“万卷诗书来左右,小园容我一藏身”的无尽感慨。
随着园林文化的发展,中国古典园林的构造主要是在自然山水基础上,铺 以人工的宫、廊、楼、阁等建筑,以人工手段效仿自然,体现着不同历史时期 的人文思想,特别是诗、词、绘画的思想境界。 古典园林在以汉文化为主体的 几千年华夏文明的孕育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时空艺术,宗白华将其归纳为“唯道 集虚”,张家骥将其归纳为“无往不复,天地际也”,都深刻反映了中国古典美学 “中和”范畴对中国古典园林艺术风格形成的根本影响,实质上也反映了中国古 代“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学思想和朴素的哲学观下孕育出的追求无尽的空
间意 识。“有限中寻求无限”是中国古典园林各个时期都要面临的矛盾问题,同时也 促成了其特有艺
术魅力的形成
参考文献
杨永生 《中国古建筑之旅》 徐建融 《中国园林史话》
古罗马建筑艺术的特点与技术成就
摘要
古罗马建筑是世界建筑史上最辉煌的一章,是人类创造的建筑奇迹。对希 腊艺术的模仿是罗马艺术的原动力,但是这并不影响罗马艺术本身的发展并形 成独有的特色。古希腊建筑充满了对神的崇拜,为人类留下了充满理想美的断 臂维纳斯;而古罗马建筑充满了对英雄的崇拜,为后人留下了古罗马大角斗场 和凯旋门。 关键字: 关键字:古罗马 建筑 特点 一、古罗马建筑的结构特征——雄伟、实用,注重内部空间。 古罗马大角斗场 古罗马大角斗场是罗马帝国强大的标志。它如同奋战在它里面的角斗士一样, 是力量和强壮的象征,流露出的是一种罗马帝国异常雄壮的霸气,是一种略带 看似不修边幅的粗犷。 整个角斗场像是一座庞大的碉堡,占地 20000 平方米,围墙周长 527 米,
长轴 188 米,短轴 156 米,墙高 57 米,相当于一座 19 层的现代楼房的高度。 场内可容 5 万观众。 整座建筑用巨石和红砖砌成。外观似正圆形,俯瞰实为椭 圆形。围墙分四层砌成,一、二、三层均为半露圆柱装饰。每两根半露圆柱之 间是一座长方形拱门,一、二、三层合计有拱门 80 座,使整个建筑显得宏伟而 又秀巧、凝重而空灵。第四层外墙由长方形窗户和长方形半露方柱构成,并建 有梁托,露出墙外,供举行盛会之日,悬挂天蓬,为观众遮荫。整个建筑极像 一个现代的圆形剧场或圆形运动场。场中心角斗用的舞台,长约 86 米,最宽处 63 米,也呈椭圆形,是斗兽、竞技、赛马、歌舞、阅兵与进行模拟战争的场所, 也可在场内灌水成池,供观赏水战之用。为了安全,舞台四周还专门建有护墙, 使之与观众座席隔开。皇帝的包厢和执政官、元老们的贵宾座,则用整块大理 石雕琢而成。 竞技场专门建有四座大型拱门,供拥挤的观众分散进出之用。竞技场内部 为阶梯形席位,架在三层呈放射状的混凝土筒形拱上。每层 80 个喇叭形拱,它 们在外侧被两圈环形的拱廊收齐最后加上一堵实墙,形成五十米高的里面。喇 叭形拱在里面上开口,每层有 80 个开口,底层为敞廊入口,上两层为窗洞。看 台逐层后退,形成阶梯式坡度。喇叭形拱里安排楼梯,分别通向各区的看台。 观众购票之后,以纵过道为主,进入各自的看区。然后以横过道为辅,进入自 己的座位,井然有序,不会混乱。这种设计,时至至今,
还一直沿用,近乎没 有大的变动。
二、技术特点——拱券技术、火山灰混凝土的使用。 2.1 拱券技术的使用 拱券技术
是罗马建筑最大的特色、最大的成就,是它对欧洲建筑最大的贡 献。罗马建筑典型的布局方法、空间组合、艺术形式和风格以及某些建筑的功 能和规模等等,都同拱券结构有血肉的联系。正是出色的拱券技术才使罗马无 比宏伟壮丽的建筑有了实现的可能,使罗马建筑那种空前大胆的创造精神有了 物质的根据。罗马人大量继承了希腊的建筑遗产,但这些遗产都经过拱券技术 的改造,改变了建筑的形制、形式及风格,保证罗马人不会成为简单的模仿者。 拱券技术在罗马人手里越来成熟,使得一些依托于梁柱结构的古老建筑形制和 艺术从根本上得到了改变。梁柱结构不可能创造出宽阔的内部空间,而大跨度 的拱顶和穹顶则可以覆盖很大的面积,形成宽阔的建筑内部空间,以至人们的 许多活动可以从室外移到室内进行。
十字拱和拱券平衡体系的成熟,把罗马建筑又推进了一步,十字拱实际上 是为了摆脱承重墙的束缚,而提出的方案。十字拱覆盖在平行的间上,只需要 四角有支柱,而不必要有连续的承重墙,从而使建筑内部空间得到解放。 2.2 火山灰混凝土的使用 大大促进古罗马拱券结构发展的是良好的天然混凝土。混凝土迅速发展的 条件,一是它原料的开采和运输都比石材廉价方便;二是它可以以碎石作骨料, 节约石材;用浮石或者其他轻质石材作骨料,可以减轻结构的重量;三是除了 少数熟练工匠外,它可以大量使用没有技术的奴隶,而用石块砌筑拱券需要专 门的工匠。约在公元前二世纪,火山灰就开始成为独立的建筑材料了,到公元 前一世纪,已经既用于建筑拱券,又用于筑墙。混凝土表面常用一层方锥形石 头或三角砖保护,再抹一层灰或大理石板。古罗马混凝土所用的活性材料是一 种天然火山灰,它相当于当今的水泥,水化拌匀之后再凝固起来,耐压的强度 很高。这种混凝土中加入不同的骨料,可以制成不同强度和容量的混凝土,以 便用于不同的位置。浇注混凝土需要模板,拱券和穹顶木板做模板,墙体则用 砖石做模板,而且事后并不拆掉,所以使得墙体很厚。
参考文献
朱明聪 《古罗马建筑特色赏析》 赵鑫珊 《罗马风建筑—信仰与建筑》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