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西方与中国建筑风格论文
浅析中外建筑风格范文
![浅析中外建筑风格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6bca17f7a300a6c30d229f88.png)
中外建筑史论文浅析中西方建筑哲学文化的差异引言:什么是建筑哲学?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提出的艺术鉴赏三原则,“走着迂回的路径,从越来越逼近中心的圆周把建筑艺术的源流看一遍”;并通过对比,看看大陆东西两端截然不同的民族在各自的建筑中印刻着怎样的民族图腾与时代密码。
什么是建筑?古希腊人骄傲地说,建筑是那高高的卫城上俯视着整个城邦的神庙;中世纪教皇阴森森地说,建筑是我们在其中祈祷与赎罪的哥特式大教堂;路易十四优雅地说,建筑是我那金碧辉煌,集聚绅士名媛的凡尔赛宫……建筑,之于秦皇汉武便是那些宏伟大度、气吞山河的行宫苑囿;之于唐人宋民便是那些直插云霄的佛塔与信徒广聚的佛堂;之于明清才子佳人便是那诗意盎然,天人合一的精致园林。
哲学的力量是巨大的,在影响建筑产业和发展诸多因素中占重要位置。
一、东方的严谨统一与西方的纯粹洒脱中国先秦哲学具有鲜明的人学特征,注重人际,追求人和社会的和谐统一,这种思想影响促使中国建筑在总体布局上最求整体的统一性。
在历史上无论其实宏大的建筑还是小巧玲珑的院都表现整体的空间感。
秦始皇那辉煌绝伦的阿房宫也以成为世界宫廷建筑中的奇迹。
繁复与和谐兼容的东方式的雍容,雍容壮丽的气势,宏阔的规模与严整的空间布局,渲染出崇高的气氛,给人以强列的震撼,从而突出君王的权威。
中国人自古就有一种尊崇帝皇,重视王权的情结,足够的风度来彰显国威,盛世的风水也在潜移默化中熏出一种华丽的气派,身处其中的建筑师在其熏陶下更能将他们的才能发挥到极致,去满足时代的需要,迎合帝王的情感。
借助木石砖瓦这些中原“特产”,浓缩于建筑艺术之中。
这些建筑本身也有一种震撼人心的表现方式,与古希腊人讲究的纯粹朴素、自然清明的潇洒大不相同。
三千多年前,“海水光艳照人,鲜明灿烂,像酒的颜色或紫罗兰的颜色”在这漫天遍地的光明笼罩下的希腊海岸,能引起多少美好纯粹的诗请,古希腊人成了天生的思想者,而建筑作为一种非模仿类的艺术,因此,古希腊人对科学与哲学的热爱与研究,一开始就为其城邦的建筑打下了坚实的科学与人文根基。
传统建筑论文:中西方传统建筑的差异影响
![传统建筑论文:中西方传统建筑的差异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371e7c0eb4daa58da0114a5b.png)
中西方传统建筑的差异影响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古典建筑,受不同的哲学观念、文化传统、美学心理等的影响,呈现出了明显的形象差异。
中国传统建筑以其独特的文化气质,散发着东方特有的芳香,自立于世界文化艺术之林。
1建筑材料的差异从建筑材料上看,中国传统建筑以木为主,西方古典建筑则以石质为主1.1自然环境与社会形态的差异不同地区因建筑材料的不同所导致的建筑形象的不同,其原因是该种材料在当地的盛产情况以及以这种材料为主产生的建筑形式是否可以满足人们的生活生产需要。
我国是1个以农耕为主的农业文明之国,这种以农为主的经济生活,深深地影响了中华民族对植物的感情。
因此,我们的祖先从建造房屋之日起就开始选择以木为原材料,进行最早期的房屋建造,对我国建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生产的进步,建筑技术也在进一步发展,但我国一直以木建筑结构发展至明清,其中1个重要原因是,黄河、长江流域的木材植被资源非常丰富。
在以古希腊、古罗马为代表的西方,河流短促,分布着广泛的石灰岩和大理石。
尽管古希腊早期也出现过木质建筑,但由于该地区多雨潮湿,木质极易受潮腐朽,于是人们开始使用石材取代木材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
古罗马则在继承了古希腊的建筑传统基础上,将石构建筑推向了新的建筑高峰。
从西方人对石材的肯定,对石构建筑的建造,可以看出西方人求真求智的理性精神,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强调人是世界的主人,是万物的主宰,人的力量和智慧能够战胜一切。
1.2中国传统哲学的解释根据五行说,木火金水土,分别与“东南西北”四象加方位“中”以及“春夏秋冬”四季加夏与秋之间的第五季———“长夏”相对应。
其中,木处东方,与“春”相对应,代表植物,代表生命的根源。
中国传统哲学中,宣扬的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天人合一”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解释,自然与人乃息息相通的整体,人是自然界的1个环节,中国人将木材选作基本建材,正是重视了它与生命的关系,重视了它的性状与人生关系的结果。
因此,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即使在后期出现了"无梁殿"等砖石建筑,木结构的建筑仍然是最普遍的建筑形式。
论中西建筑审美差异
![论中西建筑审美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ad2bf8284b73f242336c5f52.png)
论中西建筑审美差异建筑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是一部凝固的史诗。
无论古今中外,建筑都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一种空间文化形态。
建筑表达着一定的人生观、宇宙观、审美观,因而既是时代特征的综合反映,也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
由于中国和西方国家文化背景的不同,因而使中西方的建筑艺术风格存在着重大差异。
一、材料的差异材料是建筑的基本素质。
各民族、时代建筑的反差,往往也是从不同材料起步。
中国古建筑从历史上的皇家宫殿建筑群到名不见经传的寻常百姓所居,一律都是土木的“世界”。
以土木为材,决定了中国建筑技术、结构的发展方向。
以土木为材,墙只成为划分空间的一种手段,一般不用于承重。
而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方式,并创造了与木构架相应的平面与建筑立面外观。
这种以土木为材的建筑从中国原始社会末期起,一脉相承,并影响了日本、朝鲜等邻国的建筑风貌。
西方古代建筑则多以石料砌筑。
古希腊的大量神庙,是石造的;古罗马的大量神庙以及广场等世俗类建筑,是石造的;一直到文艺复兴、17世纪古典主义建筑、18世纪的宫殿及宗教建筑,其主要形式也都是石结构的。
中西建筑材料的不同,带来了审美上的差异。
一般而言,以土木为材的中国建筑质地熟软而自然,可塑性强,质感自然而优美;以石为材的欧洲建筑质地坚硬、沉重而可塑性弱,在质地上阳刚气十足。
二、建筑结构的差异材料的性能决定了建筑的结构方法与逻辑。
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结构上的一个特征是“框架式结构”体系,即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而不是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部分。
比较而言,西方建筑尤其欧洲建筑,并不执着于结构之美,而是追崇一种雕塑般的建筑美。
欧洲建筑尤其是神庙以及其他重要建筑物的立面上,往往设以柱廊。
柱廊与柱式的设立,是为了抽象地表现人体美,这种抽象的“石质人体”是一种关于人体的抽象雕塑的美。
从外表看,欧洲石构建筑的雕塑感尤为强烈。
建筑师们带着强烈的追崇雕塑美的创作冲动与情结,来处理建筑的结构问题。
论中西方的建筑差异及中国古建筑特点
![论中西方的建筑差异及中国古建筑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3eb49923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ea.png)
论中西方的建筑差异及中国古建筑特点中国古代建筑经过长时期的努力,同时吸收了中国其他传统艺术,特别是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等造型艺术的特点,创造了丰富多采的艺术形象,并在这方面形成了不少特点。
而西方建筑相较于中国传统建筑,便更加倾向于造型的雕塑化,重视建筑整体与局部的和谐与统一摘要:中国古代建筑采用木质结构,讲究对称美,建筑理念与中国的儒家思想相结合,西方的建筑在不同历史时期同样也有着不同的特点,通过对中西方建筑的对比,可以发觉出中西方物质文化、观念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性和优越性。
关键词:中国古代建筑西方古代建筑中西方建筑的差异每一种建筑都是一个地区、一种文化、一个民族心理和思想的象征,建筑的设计所包含的内容很多很多,无论是建造的选取,还是建筑的装饰和造型,都是经过很多的思考而得出的,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地域的差异必然导致了中西方建筑的差异,两种所体现出的精神都是截然不同的,本文将从几个方面简要分析中国古代建筑。
1.中西方建筑差异的比较1.1建筑材料上的差异中西方传统建筑材料有3种:土、木、石,中国传统建筑材料以木为主,西方的建筑材料则更多的是以石为主,中国人是将石与土用于建造基座和墙体,西方人则是将木用于屋顶上,这就使得中西方建筑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也表达着不同的情感,中国的建筑更多的是表现出一种人自己的情感,西方的建筑则是一种上帝神灵的情感,偏向与宗教方面的。
1.2建筑结构上的差异中国传统建筑结构具有以下3个特点:第一是讲究对称的艺术效果;第二是以木材为主要的构架;第三是独特的个体造型。
西方的建筑并不着力与追求建筑的结构美,而更追求建筑的雕塑美,西方建筑中最多的就是石柱与走廊,这抽象的表现了人体美。
1.3建筑价值观念上的差异中国的建筑具有强烈的绘画效果,注重意境美的营造,不太注重建筑的造型和透视效果,但往往更加注重建筑群在空间上的那种透视效果,这样可以给人一种延伸、曲径通幽的感觉,包含着中华民族传统的含蓄美以及追求和谐的心态。
中国古代建筑与西方建筑对比作文
![中国古代建筑与西方建筑对比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a7f8b16b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faa1704.png)
中国古代建筑与西方建筑对比作文咱今儿个就来唠唠中国古代建筑和西方建筑的那些事儿。
这就好比是两个风格迥异的武林高手,各有各的绝招,各有各的魅力。
先说说咱中国古代建筑。
那可是像一个含蓄内敛的老学究,透着一股浓浓的文化韵味。
中国古代建筑讲究对称美,就像人照镜子似的,左右两边几乎是一模一样。
你看故宫,那一条中轴线把整个宫殿分成了两半,左边是啥,右边就有个差不多的。
这对称让人感觉规规矩矩、稳稳当当的,就像咱们中国人一直推崇的那种中庸之道。
中国古代建筑的材料呢,大多是木材。
木材这玩意儿可神奇了,能搭出各种各样精巧的结构。
斗拱就是其中的一绝,那些小块块木头相互穿插、叠加,就像搭积木一样,不仅好看,还特别结实,能够承受屋顶的重量。
而且这屋顶也是很有讲究的,什么庑殿顶、歇山顶,不同的屋顶形式那都是身份和等级的象征。
庑殿顶那可是最尊贵的,一般只有宫殿啥的才能用,就像皇帝老儿戴着的皇冠,高端大气上档次。
再看看西方建筑。
西方建筑就像是个热情奔放的艺术家,喜欢把自己的个性张扬得淋漓尽致。
西方建筑可没有中国建筑那么讲究对称,它更多的是追求一种自由、多变的形式。
像古希腊的帕特农神庙,虽然整体也有一定的对称感,但它的柱子、雕塑啥的都充满了动态美,那些雕刻的人像仿佛下一秒就要从建筑上跳下来一样。
西方建筑的材料主要是石材。
石材给人的感觉就是坚固、厚重,有一种永恒的力量。
那些大教堂,像巴黎圣母院,用石头一块一块地垒起来,高耸入云。
尖顶是西方教堂建筑的一个特色,那尖顶就像要刺破苍穹似的,给人一种强烈的向上的感觉,好像在诉说着对上帝的崇敬和向往。
从色彩上来说,中国古代建筑色彩丰富,而且还很有寓意。
红墙黄瓦,那可是皇家专用的颜色,红得喜庆,黄得尊贵。
普通人家的建筑虽然不能用这么鲜艳的颜色,但也会用一些淡雅的色调,像青瓦白墙的江南民居,就像一幅水墨画一样。
西方建筑的色彩就相对比较单一,很多石材建筑就是保持着石头原本的颜色,有一种质朴的美感,不过有些教堂内部会用彩色玻璃来装饰,当阳光透过彩色玻璃洒进来的时候,那简直就像到了梦幻世界一样。
论中西方的建筑差异及中国古建筑特点
![论中西方的建筑差异及中国古建筑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2e1ba705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2b.png)
论中西方的建筑差异及中国古建筑特点建筑是人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满足人类的居住和工作需求,还展示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独特特点。
中西方建筑在形式、结构和设计理念上存在较大差异,中国古建筑则以其独特的特点在世界范围内广受赞誉。
首先,中西方建筑在整体形式上有明显的差异。
西方建筑强调对称和直线,追求几何体的完美形态,建筑体量通常规整而清晰。
而中国古建筑则偏重于曲线和非对称,追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通过建筑形式来表达天人合一的理念。
中国古建筑中常见的庭院布局和错层建筑技术,使得建筑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独特的魅力。
其次,中西方建筑在结构和材料选择上也有很大不同。
西方建筑多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和玻璃幕墙,注重大空间和大跨度的设计,使建筑在技术上更加先进和现代化。
中国古建筑则以木结构为主,因受制于材料和技术条件,常采用悬山、飞梁和榫卯结构,注重传统工艺和工匠精神的体现。
古建筑常使用花岗岩、青砖等天然材料,使整个建筑更具自然与原生态的感觉。
此外,中西方建筑在设计理念和意义上也有显著差异。
西方建筑注重实用性和功能,追求现代性和个体的表达,建筑常被看作是经济和技术的产物。
相比之下,中国古建筑更加强调意象和象征意义,常以宫殿、寺庙和园林等形式呈现,体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宗教信仰。
古建筑往往承载着历史记忆和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遗产意义。
总结起来,中西方建筑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形式、结构和设计理念上。
西方建筑追求现代性和实用性,强调技术和功能;而中国古建筑以其独特的曲线形式、木结构和象征意义,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魅力。
中西方建筑的差异不仅展示了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人类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的差异,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的契机。
在今天的建筑设计中,我们可以借鉴中西方的建筑特点,创造出更具创新和独特性的建筑作品。
中国建筑中的西方风格
![中国建筑中的西方风格](https://img.taocdn.com/s3/m/fddd5f2f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ee.png)
中国建筑中的西方风格
中国建筑中的西方风格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内城市的建设也愈加繁荣。
不可否认的是,随着全球化的影响,西方风格在中国建筑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从高耸入云的现代建筑到历史悠久的文化遗址和建筑群,西方风格在中国建筑中的影响体现在许多方面。
第一,建筑风格
在中国的许多城市中,城市塔楼和现代化博物馆是使用西方风格的典型建筑。
总部大楼、高档住宅区和观光景点也不例外。
这些建筑物的设计和建造都深受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特别是近年来由国外建筑师设计的许多建筑。
这些建筑物以其在建筑领域所取得的工程成果而闻名,并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
其次,建筑材料
由于市场上有大量来自西方国家的建筑材料,许多中国建筑商和设计师选择使用这些材料来建造建筑物。
例如,一些西方建筑中经常使用的玻璃,钢和水泥等材料在中国市场上很流行。
同时,这些材料也越来越多地被用于修复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遗址。
第三,建筑技术
西方建筑的一些高级技术在中国的建筑领域中也得到了应用。
例如,高大的钢结构如钢板附加混凝土梁和填充混凝土墙,大大地提高了建筑物的结构性能和耐久性水平。
设备也得到了更新,像是先进的监控系统、中央空调和照明设备等。
1。
西方建筑与东方建筑的比较研究
![西方建筑与东方建筑的比较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d14f9c2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31.png)
西方建筑与东方建筑的比较研究建筑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建筑都是人类历史上的重要成就之一,为不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由于人类文明的不同发展方向和历史条件的差异,西方建筑和东方建筑在很多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异。
这篇文章将对西方建筑和东方建筑进行比较研究,并探讨他们的共性和差异。
审美观念和设计理念西方建筑和东方建筑在审美观念和设计理念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
在西方,建筑以功能性和实用性为首要目的,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工业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建筑采用机器化生产,建筑风格也更为现代化和工业化。
相比之下,东方建筑更重视建筑的精神内涵和人文特色,其设计理念、结构形式和材料选用都与传统文化和哲学密切相关。
建筑材料和结构形式西方建筑和东方建筑在材料和结构形式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在材料方面,西方建筑使用的主要是混凝土、砖块、钢铁等工业化材料,而东方建筑则普遍使用木材、石材等天然材料。
在结构形式方面,西方建筑注重建筑结构的稳固性和可靠性,采用钢筋混凝土、钢架结构等较为结实的结构形式;而东方建筑则采用特殊的木作结构,例如中国的斗拱和日本的木造建筑结构。
建筑风格和建筑造型西方建筑和东方建筑在建筑风格和建筑造型上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风格方面,西方建筑的风格多样化、国际化,以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为主导,而东方建筑则强调地方特色,以和谐漂亮为主的传统东方建筑为主导。
在建筑造型方面,西方建筑采用的造型更加复杂多变,采用高楼大厦、建筑群等形式,而东方建筑则强调平面感和简洁感,其采用的传统屋顶造型等也独具特色。
文化传承和社会意义西方建筑和东方建筑不仅在建筑造型和结构形式上存在差异,而且在文化传承和社会意义方面也有着显著的不同。
西方建筑强调文化的开创,追求先进技术和发展,倡导自由、平等、个性和多元化的价值观;而东方建筑则强调文化的传承和发扬,通过体现道德、审美和文化价值实现社会和谐。
结论综上所述,西方建筑和东方建筑在设计理念、材料和结构形式、建筑风格和建筑造型、文化传承和社会意义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
中外建筑赏析论文
![中外建筑赏析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7ce68b19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24.png)
中外建筑赏析论文建筑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人类的生活和文化,展现着不同国家和民族的独特风貌。
在世界范围内,中外建筑各具特色,呈现出独特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中外建筑进行赏析,探讨其设计、结构和文化内涵。
首先,中国古代建筑被誉为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
中国古代建筑注重以木作为主要结构材料,以天地人为立构之基础。
例如,皇宫建筑如紫禁城,以其庄严壮观的外形和独特的屋檐风格闻名于世。
其传统的斗拱悬山、彩绘瓦片和雕龙画凤的装饰,展示了中国古代帝王权威与尊崇的象征。
此外,中国的园林建筑也独具特色。
比如,苏州园林以其精巧细腻的布局和设计,营造了无尽的意境和富有诗意的空间。
这些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独特的设计和细腻的工艺,彰显出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
与中国古代建筑不同,西方建筑注重石材和混凝土等坚固的材料,以建筑的稳定性和巨大规模著称。
例如,法国的巴黎圣母院是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作之一。
其高耸的尖塔和精美的立面雕塑,展示了中世纪欧洲宗教建筑的庄严和神圣。
此外,罗马的斯德归斯大教堂以其巍峨的柱廊和广阔的穹顶而闻名。
这些建筑向人们展示了西方建筑精湛工艺与宏大气势的完美结合。
除了古代建筑,现代建筑也是中外建筑中的亮点。
中国的现代建筑以其超前的设计和惊人的速度而著称。
例如,中国的鸟巢体育馆是2008年奥运会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其造型独特、结构复杂,通过使用大量的钢材和玻璃材料,创造了一个无柱内部空间,给人一种开放和灵动的感觉。
此外,外国的现代建筑作品也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例如,美国的纽约帝国大厦以其标志性耸入云霄的尖塔和照明效果而闻名。
这座建筑物以其独特的纺锤形式和雕塑装饰,成为现代建筑中的经典之作。
除了设计和结构,建筑也承载着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内涵。
中国古代建筑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审美观。
其中一座最著名的例子是长城,它是中国文化和历史的象征。
长城的建设不仅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智慧和技术水平,还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坚韧和团结。
中西方建筑设计理念的比较研究
![中西方建筑设计理念的比较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a43296e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30.png)
中西方建筑设计理念的比较研究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中西方建筑设计理念的比较研究成为当前建筑领域中的热门议题。
本文将探讨中西方建筑设计理念的异同,并分析其背后的文化原因。
中西方建筑设计中最为明显的差异之一在于建筑风格和形式上的区别。
西方建筑通常追求独特、大胆和创新的设计,注重运用先进的技术和材料。
典型的西方建筑风格包括古希腊复兴、罗马建筑、哥特式建筑、现代主义等等。
这些建筑以其规模宏大、线条简洁和现代感强烈而著名。
相比之下,中方建筑更加注重传统,强调文化积淀和历史价值。
古代中国建筑以其独特的传统特色、工艺的精湛和依据自然规律布局的艺术性而广受赞誉。
然而,现代中国建筑也开始借鉴西方设计理念,加入更多现代化的元素。
除了建筑风格上的差异外,中西方建筑设计理念中的思考方式也存在不同。
西方建筑设计注重功能性、实用性和符合人类行为特征的原则,设计师常常追求创新和个性化。
他们注重建筑与周围环境的融合,以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为目标。
相比之下,传统的中方建筑设计理念更多地侧重于空间层面的探索和精神内涵的体现,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它注重室内外空间的互通,强调精神意义和寓意。
然而,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现代中国建筑的设计也越来越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
不同的建筑设计理念背后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西方文化崇尚个人主义和解放,注重个体的创造力、独立性和自由表达。
因此,在西方建筑中,个人的审美价值和原创性得到了很高的重视。
相对而言,中方文化强调社会和集体利益,传承和尊重传统。
传统的中国文化对和谐、平衡和稳定有着深入的追求,这也体现在中方建筑设计中。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中方建筑设计也开始融合西方的创新思维,充分发挥个体的创造力。
此外,中西方建筑设计还受到当地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影响。
西方建筑通常在较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发展,因此强调建筑的保温和构造技术。
例如,哥特式建筑中的尖顶和拱顶,以及现代建筑中的高效能建筑外墙系统。
世界中外建筑艺术欣赏论文
![世界中外建筑艺术欣赏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240e5233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18.png)
世界中外建筑艺术欣赏论文让我国具有民族风格的建筑艺术立于世界建筑之林,必须扎根于传统文化的土壤,和着新的时代脉博去探索、去创造。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世界建筑艺术论文,供大家参考。
世界建筑艺术论文篇一:《试论建筑艺术赏析》【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国和西方的建筑艺术的比较,发掘古今中外建筑艺术的特点,对因社会背景和民族文化的差别而形成的不同的建筑文化作了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中国建筑艺术西方建筑艺术建筑欣赏建筑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它以独特的艺术语言熔铸、反映出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审美追求,建筑艺术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显示出人类所创造的物质精神文明,以其触目的巨大形象,具有四维空间(包括顶面)和时代的流动性,讲究空间组合的节律感等,而被誉为“凝固的音乐”、“立体的画”、“无形的诗”和“石头写成的史书”。
建筑艺术是通过建筑群体组织、建筑物的形体、平面布置、立体形式、结构造型、内外空间组合、装修和装饰、色彩、质感等方面的审美处理所形成的一种综合性实用造型艺术。
而中国和西方的建筑艺术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本篇论文就将中西各个时期的建筑文化入手,通过介绍各种建筑,分析其体现的内部特征。
一. 中国建筑艺术的概况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文化历史,这是世界公认的事实,而建筑艺术便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陕西半坡遗址发掘出的方形或圆形房屋发展到今天,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这其间有在崇山峻岭中蜿蜒万里的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长城;有在科学技术同艺术的完美结合上,早已走在世界桥梁科学前列的隋代的安济桥;有世界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高达67. 1米的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而座落在北京的明清两代的皇宫故宫,则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精美、保存完整的大规模古建筑群;至于我国的古典园林,由于独特的艺术风格,更使它成为中国传统文化遗产中的璀璨明珠。
这一系列技术高超、艺术精湛、风格独特的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系统,独树一帜,大放异彩,是中华民族留给世界的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中国古代建筑与西方建筑对比作文
![中国古代建筑与西方建筑对比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f019642b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6283462.png)
中国古代建筑与西方建筑对比作文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中国古代建筑和西方建筑,这就像是一场跨越时空和地域的建筑大对决。
先说说中国古代建筑吧。
咱中国古代建筑就像是一位含蓄、儒雅的东方君子。
从外观上看,那大屋顶可太有特色了,像庑殿顶、歇山顶之类的,屋顶弯弯的,就像是在向天空轻轻弯腰行礼。
这屋顶可有大讲究了,它不仅能遮风挡雨,还体现着等级制度呢。
比如说,故宫的太和殿用的是重檐庑殿顶,那可是最高等级的屋顶,显示出皇家的威严。
中国古代建筑的布局也很妙。
一般都是讲究对称的,就像我们的老祖宗特别喜欢平衡之美。
四合院就是个典型例子,正房、厢房、倒座房规规矩矩地分布着,中间围出个院子,一家人在院子里生活,感觉特别温馨和谐。
而且,中国建筑还特别善于利用空间,像园林建筑,明明不大的一块地方,通过巧妙地堆山叠石、引水造池,营造出一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
苏州的园林那可是把这种空间艺术发挥到了极致,漫步其中,就像走进了一幅立体的山水画。
再看看西方建筑呢,西方建筑就像是一个个个性鲜明的西方勇士。
先从古希腊建筑说起吧,那可是西方建筑的老祖宗。
帕特农神庙多有名啊,它的柱子可有特色了,什么多立克柱式、爱奥尼柱式,这些柱子就像一个个挺拔的士兵,支撑起整个建筑。
而且,古希腊建筑很注重比例的和谐,看着就给人一种端庄、稳重的感觉。
到了中世纪,西方建筑就以哥特式建筑为代表了。
哥特式建筑就像一个想要冲向天空的巨人。
尖尖的塔楼,高耸入云,彩色的玻璃窗户透进来神秘的光线,走进哥特式教堂,就像走进了一个充满神圣氛围的童话世界。
那拱券结构也很厉害,让建筑内部空间显得特别高大宽敞。
从材料上来说,中国古代建筑大多用木材,木材就像有生命一样,让建筑感觉很温暖。
西方建筑呢,石头用得比较多,像古罗马的万神殿,巨大的穹顶全靠石头的力量撑起来,石头建筑就显得很厚重、坚固,感觉能屹立千年不倒。
从功能上看,中国古代建筑大多是为了居住或者作为宫殿、庙宇等使用,注重的是人和环境的融合。
推荐优秀的西方建筑美学论文范例赏析(共3篇)
![推荐优秀的西方建筑美学论文范例赏析(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f228d360de80d4d8d15a4fdf.png)
推荐优秀的西方建筑美学论文范例赏析(共3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西方建筑美学论文怎么写?什么是西方建筑美学?西方建筑美学在建筑学领域中的差异始终凸显。
一般认为是传统文化差异所致,但笔者通过细致分析得出了中西方建筑潮流差异的契合点,对我国未来建筑的发展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西方建筑美学论文范例,欢迎大家阅读欣赏。
第1篇:中西方传统建筑美学差异浅析自从人类诞生开始我们就有了对于美的追求与探索,但是真正把美学这个概念比较完整的提出来却是在由德国哲学家亚历山大·戈特利布·鲍姆加登。
他的《美学(Aesthetica)》一书的出版标志了美学做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产生。
伴随着我们对美学认知与研究的逐渐深入,建筑美学这一建立在建筑学和美学的基础上,研究建筑领域里的美和审美问题的一门学科逐渐兴起。
英国美学家罗杰斯·思克拉顿运用美学理论,从审美的角度论述了建筑具有实用性、地区性、技术性、总效性、公共性等基本特征,可看成是建筑美学的创始人。
美国现代建筑学家托伯特·哈姆林,提出了现代建筑技术美的10大法则,即:统一、均衡、比例、尺度、韵律、布局中的序列、规则的和不规则的序列设计、性格、风格、色彩等,较全面地概括了建筑美学的基本内容。
此外,包豪斯的建筑美学理论与现代主义联系较多,美国建筑大师文丘里则从符号学的角度来探讨建筑的美和审美问题。
建筑美学以如何按照美的规律从事建筑美的创造以及创作主体、客体、本体、受体之间的关系和交互作用为基本任务,其具体内容是:建筑艺术的审美本质和审美特征;建筑艺术的审美创造与现实生活关系;建筑艺术的发展历程和建筑观念、流派、风格的发展嬗变过程;建筑艺术的形式美法则;建筑艺术的创造规律和应具有的美学品格;建筑艺术的审美价值和功能;鉴赏建筑艺术的心理机制、过程、特点、意义、方法等。
浅议西方风格对中国建筑的影响
![浅议西方风格对中国建筑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f5610e0e03d8ce2f006623f1.png)
2.2.2 中国社会主义建筑新风格的出现。为迎 接国庆 10 周年, 北京建造了人民大会堂、中国革 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民族文化宫、全国农 业展览馆等十大建筑。建筑界在批判复古主义之 后, 曾一度过分强调节约, 几乎完全忽略了建筑艺 术问题, 建筑创作思想沉闷, 国庆工程设计激起了 建筑界对中国现代建筑风格的新探寻。
建筑工程
浅议西方风格对中国建筑的影响
何一 唐文
( 昆明理工大学 机电工程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3)
摘 要: 随着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发展, 中西文化的相互影响与渗透也随之加深。基于这样的背景, 从中国建筑文化的西方风格开始讨论, 通 过对比阐述建筑的学术价值去分析一个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和我们应去如何继承和发扬。
西方建筑理念在传统建筑中的融合【论文】
![西方建筑理念在传统建筑中的融合【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831340bf852458fb760b56bc.png)
西方建筑理念在传统建筑中的融合[内容摘要]中国从引进西方建筑理念到将中国传统建筑理念与之融合的历史发展过程,正是新兴的中国建筑理念从孕育到诞生的过程。
我们要从中华民族文化的大视角来解读西方建筑理念对中国建筑的影响,更要从中国传统建筑理念中找到自己文化的“根”,用传承与创新来找到完全属于自己民族文化特色的新型建筑理念。
[关键词]西方建筑理念中国民族文化中国传统建筑理念一、西方建筑理念对我国建筑发展的影响我们这里所称的现代西方建筑理念包括现代主义建筑和后现代主义建筑理念。
现代主义建筑理念产生于19世纪后期,成熟于20世纪20年代,在五六十年代风行全世界。
现代主义建筑理念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和激进主义的色彩。
它强调建筑要随时代而发展,现代建筑应同工业化社会相适应;强调建筑师要研究和解决建筑的实用功能和经济问题;主张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在建筑设计中发挥新材料、新结构的特性;主张坚决摆脱过时的建筑样式的束缚,放手创造新的建筑风格;主张发展新的建筑美学,创造建筑新风格。
这些建筑思潮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进行的工业化进程中得到了广泛的支持,使得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在中国广大的城市化建设中得到了强势发展。
现代主义建筑作为工业社会的产物,其以“少就是多”的现代思想,使现代建筑从形式到材料,无不透露出高度的现代化工业文明的标志,置身在这些高大建筑中的人们也会感受到强烈的先进、现代和时尚感。
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现代主义建筑像浪潮一般涌进中国的各大城市,完全改变了中国原有的城市面貌。
其在中国各线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与政府、商务、民居等建筑中都成功占据绝对的多数地位。
不过,从另一角度看,尽管西方现代主义建筑已经占有统治地位,但并非代表西方现代主义建筑依然继续保持绝对优势的地位不变。
其现代主义固有的缺陷,正像后现代主义建筑理念所批评的那样:过于重视功能、技术和经济的影响,忽视和切断新建筑和传统建筑的联系,与现代主义相联系的国际式建筑同各民族、各地区的原有建筑文化不能协调,破坏了原有的建筑环境等。
浅析西方与中国建筑风格论文
![浅析西方与中国建筑风格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4c302d0e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01.png)
浅析西方与中国建筑风格论文浅析西方与中国建筑风格论文在概述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分别对西方建筑风格及中国建筑风格的特征进行分析,然后探讨体现建筑造型风格美的措施,最后反思我国在建筑风格(特别是民族风格)方面的问题。
1. 建筑风格概述任何与艺术相关的作品都有风格可言,有些是以历史背景来分类的,如巴洛克风格以及后现代风格等等;有些是以个人色彩来分类,如莱特风格或罗丹风格等等;也有些更细微的分法,是以创作者个人不同时期为基准,如画家毕加索的蓝色时期与粉红色时期等等。
对风格的探讨,研究者一直有许多不同的看法,但大体上的共识为,风格是作品在外表形式上,利用共同的元素和固定的手法,而达成许多类似的组合。
建筑以其不同的艺术风格而被人们所认知。
就世界范围的大文化圈的空间区域来划分,建筑有西方建筑风格、伊斯兰建筑风格、中国建筑风格、印度建筑风格和俄罗斯建筑风格等类型。
就一个较小的地域范围而言,如较晚近的欧洲建筑,至少从中世纪晚期的哥特建筑,已可以分出法国风格、意大利风格、英国风格和尼德兰风格等地方性建筑的细微区别。
在东亚文化圈中,中国风格、日本风格、朝鲜风格、东南亚风格又各不相同。
仅以印度建筑而言,就有印度教建筑、印度佛教建筑及印度伊斯兰教建筑等风格上的差别。
而传统中国建筑,不仅有民族的差异,如西藏建筑、新疆建筑、西南少数民族建筑等,而且有北方建筑、江南建筑、岭南建筑和荆湘建筑等的区别。
风格的另一种含义是把某个时代的重要文化标志、审美对象的美学效果等诸多因素集结在一个概念之中。
我们说哥特风格、文艺复兴风格、巴洛克风格、洛可可风格以及国内正在盛行的“欧陆风格住宅”等等,都把一定历史时期的主要的或大量的建筑物所显示的特征,用风格二字概括。
这类“风格”的说法,可以是一种简单的年代问题,可以被认为是一套规范形式的应用,也可以专指某一时代的一种共同审美追求。
2. 西方建筑风格特征分析在西方中世纪,先后经历了早期基督教建筑、罗马风格建筑、哥特建筑等不同时代的建筑风格。
西方建筑美学对中国建筑的影响
![西方建筑美学对中国建筑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36ab671e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ee.png)
西方建筑美学对中国建筑的影响中国建筑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庞大的建筑体系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貌。
然而,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开始受到西方建筑美学的影响,逐渐融入了西方的建筑设计理念和创作手法。
本文将探讨西方建筑美学对中国建筑的影响,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首先,西方建筑美学丰富了中国建筑的设计元素和风格。
传统的中国建筑注重对天地人和谐相处的哲学思考,注重空间布局的平衡和室内外环境的共生。
然而,随着西方建筑影响的加深,中国建筑也开始吸纳更多的元素和风格。
例如,西方建筑注重线条的流畅和立体感,这引导中国建筑师开始在建筑表面运用更多的弧线和曲面,增添了建筑的动感和立体感。
此外,西方建筑还注重对材料的创新利用,例如玻璃幕墙的广泛应用,使得中国建筑的外观更加现代化。
其次,西方建筑美学提升了中国建筑的设计原则和建筑技术。
中国古代建筑注重木结构和斗拱的运用,但随着西方建筑理论的引入,中国建筑的设计原则也发生了变化。
例如,西方建筑注重空间的连续性和流动感,这与中国传统建筑讲究分割和沉稳的风格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种变化使中国的建筑设计更加开放和灵活,也提升了建筑师对环境的把握和应用技巧。
此外,西方建筑美学对中国建筑的影响还表现在建筑理念上。
中国传统建筑注重“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然而,西方建筑更加强调个体和现代性的追求,这使得中国的建筑理念逐渐发生了变革。
现代中国的建筑作品开始强调独立个体和建筑的功能性,追求个人的审美体验和生活方式。
这种变化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结构和价值观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
最后,西方建筑美学对中国建筑的影响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迅猛发展,建筑数量快速增加,而一些剽窃和盲目模仿的现象逐渐增多。
这使得一些城市的建筑风貌出现了同质化、单调化的问题。
同时,西方建筑美学的影响也使得中国的传统建筑风格渐渐淡化,一些历史建筑的维护和传承也面临着挑战。
中外建筑史论文范文
![中外建筑史论文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ce655cac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3b.png)
中外建筑史论文范文以下是一个关于中外建筑史的论文范文,长度超过1200字。
标题:中外建筑史中的文化交融与影响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外建筑史的探讨,揭示了中外建筑文化交融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和变化。
从东西方建筑发展的历史背景入手,通过对比中西方建筑特点的对照,分析了中外建筑相互影响的具体表现,并探讨了其背后的原因。
最后,结合现代建筑实践,对中外建筑文化交融的意义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中外建筑史、文化交融、影响、对比、背景、原因一、引言建筑作为一门艺术,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下产生并发展。
中外建筑历史作为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研究领域,探讨了东西方建筑在发展中的相互影响和学习。
本文将着眼于中西建筑在文化交融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和变化,希望通过对比研究,揭示其背后的原因和意义。
二、中外建筑文化背景对比中西方建筑发展的历史背景存在明显的区别。
作为中华文明的代表,中国建筑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追求和谐和平衡的美。
而西方建筑则源于古希腊罗马文明,注重对称和几何形态的运用。
这两种不同的建筑文化背景影响了中西建筑的风格和表现形式,成为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的基础。
三、中外建筑文化交融的具体表现1.建筑风格的影响:中西建筑在风格上出现了明显的相互影响。
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亭台楼阁在明清时期受到了西方建筑希腊柱和罗马拱的影响,形成了中西风格的交融;而在近代,中国建筑则吸收了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元素,展现出新的风貌。
2.建筑技术的转化:中外建筑交流过程中,技术的转化扮演了重要角色。
中国古代建筑的木结构和斗拱技术对西方建筑起到了示范作用,而西方的砖石结构和青铜铁质的使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建筑发展。
3.建筑观念的碰撞:东西方建筑观念的差异在文化交融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西方建筑强调个人自由和创造力,而中国建筑则更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这种观念上的差异,使得中外建筑在相互交流中形成了独特的发展路径。
四、中外建筑文化交融的原因分析在中外建筑文化交融过程中1.经济和政治的影响:东西方建筑在交融过程中,经济和政治因素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西方现代建筑风格的对中国现代建筑影响研究
![西方现代建筑风格的对中国现代建筑影响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2f77171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13.png)
西方现代建筑风格的对中国现代建筑影响研究近年来,中国现代建筑的不断发展,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西方现代建筑风格作为世界建筑设计的重要方向,对于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和影响不容忽视。
因此,本文旨在研究西方现代建筑风格对中国现代建筑的影响,初步探讨两种建筑风格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一、西方现代建筑风格的特点西方现代建筑风格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功能主义和现代主义为设计理念的建筑风格。
它拥有简洁明了、形式美观、功能性强等鲜明特点。
西方现代建筑风格的创始人是李·科比西耶和威廉·莫里斯·亨德森。
此后,其代表人物包括菲利普·约翰逊、米斯·凡·德尔·罗、莱·柯布西耶等。
二、西方现代建筑风格对中国现代建筑的影响西方现代建筑风格对中国现代建筑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形式美观:西方现代建筑风格以简洁明了的线条、图形为主要特点,注重几何形态和比例,让建筑物更具美感和艺术性。
中国现代建筑也逐渐向这一方向发展,如北京的国际会议中心、上海的外滩金融城等。
2.建筑结构:西方现代建筑风格注重建筑结构的合理性和承重能力,采用新型材料和技术手段,使得建筑结构更加安全可靠。
中国现代建筑在这方面也受到影响,如北京的建筑群、上海的金茂大厦等。
3.环保性:西方现代建筑风格注重环保性和可持续性,采用可再生能源和节能技术,减少能量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
中国现代建筑在这方面的建筑物也逐渐增多,如北京奥运村、上海的环保建筑等。
4.实用性:西方现代建筑风格注重建筑物的实用性和功能性,建筑内部设计和布局合理,为人们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和使用空间。
中国现代建筑也在这方面逐渐向西方现代建筑风格看齐,如北京的国家体育场、上海的浦西国金中心等。
三、西方现代建筑风格对中国现代建筑的启示西方现代建筑风格的发展历程,不仅为中国现代建筑提供了借鉴与学习,还为中国现代建筑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指导。
浅析中西方的建筑文化
![浅析中西方的建筑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ec5bb202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a5.png)
浅析中西方的建筑文化天津农学院旅游文化学期末论文题目:浅析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学生姓名余帆学院人文学院系别人文系专业班级2011级酒店管理专业2班成绩评定2014年6月摘要:针对古典园林在东西方各自文化艺术中的重要地位 ,本文从东西方园林建筑材料、艺术表现和建筑关系入手,探讨其各自差异及其形成原因,进而分析论述东西方建筑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 :园林建筑文化差异浅析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世界各国的造园艺术都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魅力著称于世,在这其中有两类园林的艺术风格尤为引人注目。
即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的东方园林,在西方则是以法国古典园林代表的西方园林。
它们都在世界园林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代表着各自文化艺术中的精华。
中国的造园史源远流长,明清两代出现的江南园林热,使得苏州园林得以蓬勃发展,是中国园林史上一个很有价值、别开生面的时期。
而法国古典园林的建造是在经历了中世纪的宗教压抑之后,在文艺复兴的基础上 ,创造出西方古典园林的艺术高峰。
1 东西方园林在表现形式上的差异分析1.1 园林在选用建筑材料的差异中西方在选择建筑材料上表现出了他们在物质文化以及在哲学信仰上的差异。
西方人选择石头作为他们传统建筑的主要的材料,而中国人却选择木头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
这除了中西方不同的自然因素之外,大概还是由于彼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理念所导致的结果,同时也是他们不同的心理在建筑上的体现。
从西方人选择石头为主要建筑材料这点上,可以看出他们追求真理的理性的精神。
而中国人选择有生命的木头作为建筑的主要材料,表明了他们对生命的重视,同时也说明了他们认为人同自然之间紧密相连的思想。
1.2 园林在对自然的艺术表现上的差异东方古典园林一个很重要的特质就是“出于自然,而高于自然”。
东方私家的园林大都建在都市内一个较为封闭的场所,与外边的世界没有太多联系,所以造园者把心中的大自然抽象化、典型化后移植到自己的家中 ,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出模拟的自然景色 ,咫尺山林中 ,自有多方胜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西方与中国建筑风格论文在概述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分别对西方建筑风格及中国建筑风格的特征进行分析,然后探讨体现建筑造型风格美的措施,最后反思我国在建筑风格(特别是民族风格)方面的问题。
1.建筑风格概述任何与艺术相关的作品都有风格可言,有些是以历史背景来分类的,如巴洛克风格以及后现代风格等等;有些是以个人色彩来分类,如莱特风格或罗丹风格等等;也有些更细微的分法,是以创作者个人不同时期为基准,如画家毕加索的蓝色时期与粉红色时期等等。
对风格的探讨,研究者一直有许多不同的看法,但大体上的共识为,风格是作品在外表形式上,利用共同的元素和固定的手法,而达成许多类似的组合。
建筑以其不同的艺术风格而被人们所认知。
就世界范围的大文化圈的空间区域来划分,建筑有西方建筑风格、伊斯兰建筑风格、中国建筑风格、印度建筑风格和俄罗斯建筑风格等类型。
就一个较小的地域范围而言,如较晚近的欧洲建筑,至少从中世纪晚期的哥特建筑,已可以分出法国风格、意大利风格、英国风格和尼德兰风格等地方性建筑的细微区别。
在东亚文化圈中,中国风格、日本风格、朝鲜风格、东南亚风格又各不相同。
仅以印度建筑而言,就有印度教建筑、印度佛教建筑及印度伊斯兰教建筑等风格上的差别。
而传统中国建筑,不仅有民族的差异,如西藏建筑、新疆建筑、西南少数民族建筑等,而且有北方建筑、江南建筑、岭南建筑和荆湘建筑等的区别。
风格的另一种含义是把某个时代的重要文化标志、审美对象的美学效果等诸多因素集结在一个概念之中。
我们说哥特风格、文艺复兴风格、巴洛克风格、洛可可风格以及国内正在盛行的“欧陆风格住宅”等等,都把一定历史时期的主要的或大量的建筑物所显示的特征,用风格二字概括。
这类“风格”的说法,可以是一种简单的年代问题,可以被认为是一套规范形式的应用,也可以专指某一时代的一种共同审美追求。
2.西方建筑风格特征分析在西方中世纪,先后经历了早期基督教建筑、罗马风格建筑、哥特建筑等不同时代的建筑风格。
漫长的中世纪结束后,又先后出现了文艺复兴建筑、古典主义建筑、巴洛克建筑,还有以繁缛琐细而著称和洛可可建筑等不同风格。
18~19世纪期间,一方面出现了专门复兴古老风格的建筑潮流,如希腊复兴建筑、罗马复兴建筑及哥特复兴建筑;另一方面也出现了将各种建筑风格作标签式的拼贴处理的所谓折衷主义建筑风格。
从时代风格来看,古希腊建筑具有宁静典雅的风格,它与同时期的雕刻一致,甚至可以说,古希腊建筑具有当代雕刻的风格。
我们看到不同的希腊神庙,便感受到形式(造型)上的一种特定风格,因为它们不但具备了古典柱子、楣梁、山墙、阶梯等共同元素,更因为这些共同元素是以一套建立在数字上的类似比例关系作为组合的手法,才使得它们得以成为一种建筑风格。
[1]哥特建筑具有神秘朦胧的风格,它也与同时期的雕塑、绘画一致,甚至可以说,哥特的雕塑、绘画具有当代建筑的风格。
现代西方建筑强调体量对比,造型简洁,突出空间组织,也与当代的抽象雕塑、绘画,以至文学、音乐是一致的。
具体来说,罗马式建筑的特征,一般是在窗、门和拱廓上广泛采用半圆形拱顶,以这种桶状拱顶和交叉拱顶作为内部支撑,可使建筑物牢固而美观。
这种建筑艺术风格已被广泛用于桥梁、高架渠、大圆形竞技场以及凯旋门等建筑中。
哥特式教堂保持了罗马式的十字形建筑平面,但它用尖的和斜脊的屋顶代替了罗马式的圆顶,在墙壁外面用大石柱加固墙壁,以承受斜脊屋的横推力。
教堂内部是似框架式的结构柱,窗子占满了支柱间的整个面积,而支柱又全部由垂直线条组成,筋骨嶙峋,几乎没有墙面。
哥特式建筑的外表形高而直尖,显得巍峨飞耸,直插云天,具有强烈的向上动势的特殊建筑风格。
洛可可建筑不追求所谓的排场而求实惠,关心的是方便和舒适,精致的客厅和亲切的起居室代替了豪华的沙龙,以适应新的生活方式。
文艺复兴的建筑风格并没有简单地模仿或照搬希腊或罗马式样,它在建筑技术、规模和类型上以及建筑艺术手法上都有很大的发展,无论在建筑空间、建筑构件还是建筑外型装饰,都体现一种秩序,一种规律,一种统一的空间概念。
这种建筑风格已被广泛应用于市政厅、行会大厦、广场与钟塔等建筑中。
巴洛克建筑突破了欧洲古典的、文艺复兴时期古典主义的常规,采取了双柱或三柱为一组的节奏不规则地跳动的形式,开间变化很大,突出垂直分划,墙面作为深色的壁案,有意造成反常出奇的新形式,并且喜欢大量地使用壁画和雕刻,常常将人体雕塑渗透到建筑中去,以显示富丽堂皇的形象。
3.中国建筑风格特征分析相对于西方的建筑形式而言,中国的建筑风格也为人所熟知。
中国建筑最主要的部分是屋顶、柱梁和台基、而通常有几种主要的种类和组合方式,使不同的房屋在外表上有统一的风格。
建筑既有不同的用途,它们给人的艺术感受也就各不相同,欣赏时应该加以区别。
宫殿、寺观庄严神圣,犹如肃穆、缓慢的庙堂音乐;纪念性建筑物崇高、伟大,犹如气势磅礴的进行曲;园林建筑清新隽永,犹如行云流水的抒情小调;江南农村建筑青砖黑瓦白粉墙,犹如山歌村笛。
能够听出不同的节奏旋律,品出不同的艺术韵味,方算是领略了我国各种古建筑的风情。
人们常说,汉魏质朴,隋唐豪放,两宋秀逸,明清典丽。
这些风格不但概括了当代的建筑风格特征,也适用于概括绘画、诗词、书法和工艺美术。
至于地方的和民族的风格,更是建筑富有艺术特征的一个重要因素。
大量现存的明清时期建筑,就可以明显地区分为北方、江南、岭南、西北、西南等地方风格,以及蒙、藏、回、维、壮、瑶、侗、黎等不同的民族风格;而这些各具特色的地方民族风格,它们表现出的气质、韵味,以及某些特有的装饰题材手法、构图比例式样,都与当地其它艺术一致。
地方的和民族的艺术风格,是该地区、该民族人民审美心理结构的反映。
这种心理结构是长时期生活实践,包括审美的和艺术创作实践的积累,具有相当牢固的传统性和保守性。
[2]它们在各种艺术创作,以至整个生活的价值取向方面都要顽强地表现出来。
另外,性格与建筑类型基本上是一致的。
比如中国古代建筑,宫殿、坛庙、寺观、陵墓、住宅、商店、作坊,基本风格是一致的,形成统一风格的母题是相同的,但它们的性格有差异,这差异就在于另外一些母题不同,比如宫殿寺庙用琉璃瓦,而民居商店绝不会用;佛教寺院常有佛塔,没有佛塔的也有另外一些标志物(如影壁、牌坊、香炉、石碑等),绝不会与衙署府邸等世俗建筑混淆起来。
现代建筑功能复杂,类型比古代要多,正是因为有一些非此莫属的功能性符号,才使得现代建筑也应该有很鲜明的性格。
4.造型风格美的内涵建筑艺术与其它艺术之间既有美学上的共性,也各有其不同的特点。
它们都是以其艺术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和社会现象的,都是以其艺术性和思想性来感染人的。
建筑造型利用建筑自身存在的某些规律,用一定的物质技术手段,满足建筑的功能目的要求,综合反映建筑的空间处理、环境布局,构成完美的建筑形象。
建筑的造型风格是人们在长期的建筑实践中自然形成的,由点、线、面等形式要素组成直观的形象。
它是一种艺术观象,具有一定的特征。
[3]建筑作为一个巨大的物质实体,它的造型给人以强烈的直观感受。
任何建筑,只要它置立于大地之上,它就不可能是抽象的二次元“面”,也不可能是抽象的一次元的“线”,更不可能是抽象的零次元的“点”。
它势必呈现出长、宽、高三度空间。
如果构成了序列,它又渗入了第四度时间的因素。
如果这些形式要素结合建筑实践具体运用,就可以成为完美的形式和美的风格。
比如,美国现代建筑师赖特设计的“流水别墅”,该建筑座落在美国匹茨堡市郊一个风景幽美的山润溪谷中。
那里林木扶疏、山石峋嶙、泉水淙淙,建筑环境得天独厚。
建筑本身最大限度地调动了抽象的形式美法则,由竖直的烟囱、墙壁及水平的挑台等组成高低错落、纵横穿插的几何形体,对比十分强烈,并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作为一幢现代建筑,它不仅体现了“回归自然”的环境意识,而且展现了一种由简洁的点、线、面要素构成的、生动有趣、赏心悦目的造型美。
“流水别墅”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建筑与环境的完美结合,说明了一切优秀建筑的造型美,都是综合了各种形式美法则浑然一体的。
如果只有外立面的美而内部空间关系紊乱,或是本身比例不错而整体尺度失真,这样的建筑是不能给人以美感的。
从建筑艺术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人类对造型风格美的追求留下了辉煌的成就。
造型风格不仅具有鲜明的审美特征,而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反映社会生活的特点。
比如,古希腊建筑亲切明快的风格,反映了奴隶制城邦社会民主开朗的生活。
古罗马建筑雄伟豪华的风格,则是奴隶主穷兵黩武、骄奢淫逸的生活写照。
中世纪哥特风格的基督教堂,以它们高耸的尖塔、超人的尺度和光怪的装饰,既显示出了教会的极端权力,又展现出市民力量的勃兴。
历史的发展告诉我们,只要历史在前进,建筑造型风格的变化就不会停止。
同样,其审美感受和社会生活的功能也将继续发挥作用。
5.建筑风格反思建筑风格是建筑艺术最敏感的一种现象,也是争论最大的一个课题。
事实上,基于自然、功能、技术等物质因素而出现的形式,可以给建筑风格以重大影响,但最终形成风格特征的核心还是符号的鲜明性。
一座最普通的楼房,即使是最平庸的建筑师使用最平庸的建筑处理手法,只要母题运用恰当,或母题的特征鲜明,也会赋予它一定的风格特征。
比如,加几个玻璃亭子,就有中国风格;窗顶做成曲线尖拱形,就有伊斯兰风格;前面加一排西方古典柱式门廊,就有欧美风格;女儿墙加檐口饰带,就带有西藏风格。
又比如,布局对称、树木修剪,再加喷泉雕像,就有西方园林风格;布局曲折,亭廊委婉,再加假山曲水,便是中国园林风格。
现代建筑否认建筑具有艺术风格,主张形成自然地由功能、技术产生。
实际上没有一座建筑的形式是这样“自然地”产生的,它们总带有某些功能的风格特征,总有一些特殊的母题,哪怕是最“纯净”的一个钢架玻璃盒子式的建筑,它那大面积的玻璃并不是全部功能所需要的,它就是一个母题。
这母题代表着现代结构、材料和技术的成就,因此它也不可能只是空前绝后的一座建筑,而是普遍存在的“现代”风格。
[4]在建筑学术语中,“风格”是最被滥用的词汇之一。
建筑的民族风格并不是靠主观臆造出来的。
我们必须解放思想,从传统当中跳出来,接受新型的材料,充分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满足民族特色的习俗,这样,才可能呈现出民族气质的时代精神来。
如果现在还老想着苏州园林、北京故宫等古色古香的传统建筑,那么只能说是守旧。
因为红色柱子支着金黄瓦顶已不适合于这个时代了。
笔者认为,一座城市不能硬逼出一种风格来,应该让它自然形成。
中国古代建筑实行的是木结构体系,又要做到一定的跨度和良好的排水,所以采取“举”的办法,举出一个大屋顶。
而我们现在可以运用现代技术作出百米的跨度,又何必硬搬出个大屋顶,用钢筋水泥把木椽子仿制得惟妙惟肖呢?再说,就是把一个完美无缺的大屋顶原封不动地搬到一个几十米高的建筑上去,无论如何,也不能说是比例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