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樵《六书略》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宋)郑樵【通志·六书略·论子母】

(宋)郑樵【通志·六书略·论子母】

(宋)郑樵【通志·六书略·论子母】(宋)鄭樵【通志·六書略·論子母】立類爲母,從類爲子。

母主形,子主聲。

《説文》,眼學。

眼見之,則成類;耳聼之,則不成類。

《廣韻》,耳學。

耳聼之,則成類;眼見之,則不成類。

故《説文》主母而役子,《廣韻》主子而率母。

《説文》,形也,禮也;《廣韻》,聲也,樂也。

《説文》,以母統子;《廣韻》以子該母。

臣舊作《象類書》,總三百三十母爲形之主,八百七十子爲聲之主,合千二百文而成無窮之字。

許氏作《説文》,定五百四十類爲字之母。

然母能生而子不能生。

今《説文》誤以子爲母者二百十類。

……立类爲母,从类爲子。

母主形,子主声。

《説文》,眼学。

眼见之,则成类;耳聼之,则不成类。

《广韵》,耳学。

耳聼之,则成类;眼见之,则不成类。

故《説文》主母而役子,《广韵》主子而率母。

《説文》,形也,礼也;《广韵》,声也,乐也。

《説文》,以母统子;《广韵》以子该母。

臣旧作《象类书》,总三百三十母爲形之主,八百七十子爲声之主,合千二百文而成无穷之字。

许氏作《説文》,定五百四十类爲字之母。

然母能生而子不能生。

今《説文》误以子爲母者二百十类。

……【相關閱覽】◆袁晓园先生:在《汉字文化》创刊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安子介先生:我们靠汉字统一中国◆毕可生先生:让文字回归伟大与光明◆張朋朋先生:要用“中國文字學”指導“漢字和漢文教學”◆張朋朋先生:论文字的本质◆张朋朋先生:文字是以“形”示“意”的视觉符号◆张朋朋先生:反思西方“普通语言学”的文字观◆张朋朋先生:反思西方“普通语音学”◆张朋朋先生:反思索绪尔使用“音响形象”的提法◆張朋朋先生:如何確保國家的文化安全?◆張朋朋先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进行繁体字识读教育(一)【联合声明】坚决支持韩方明委员的《关于在全国中小学进行繁体字识读教育的提案》◆漕溪堂2020年推文举要【創辦宗旨】堅定文化自信弘揚文字自信承傳中華文明【投稿郵箱】****************. 若無文字 .. 則無文化 .. 更無文明 .. 文字自信 .。

浅议“六书”“三书”

浅议“六书”“三书”

浅议“六书”“三书”肖方平【摘要】The theory of "六书"(Sixshu,the Six Categories of Chinese Characters) defines the construction regulations of Chinese characters.It is induction and generalization of Chinese formation,but not a way of coinage.Xiaozhuan(a style of calligraphy) is used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the structure of Chinese characters in "六书"theory,by which to reflect the rules of Chinese character formation.Xu Shen made great contribution in analyzing Chinese characters,but there are ter,Tang Lan,Chen Mengjia and Qiu Xigui put forward the theory of "三书"(Sanshu,the Three Categories of Chinese Characters)on the issue and made some innovation.Nevertheless,there are still problems.In this paper,major viewpoints of these experts are analyzed in the time sequence.Their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value and shortcomings are also discussed.%汉字的"六书"理论是指汉字的六种构造条例,是后人根据汉字的形成所作的归纳和概括,而非造字法。

六书简评

六书简评

“六书”的局限性: 1.“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形 声前四书与转注、假借后二书的性质不 同,并不在同一平面上。前者是形体构 造的法则,后者是使用文字的法则。 戴震:四体二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六书”中每一书的界定都不够明确。
指事、会意、转注、假借 令长
武信
假借、引申
界 定 不 明 确
象形与指事不易分:力、交 象形与会意不易分:眉、石 会意与形声不易分:娶、羞
“六书”是不宜于分析古文字与现代汉 字的。
新的汉字构造学说
唐兰:“三书说”
象形文字 象意文字 形声文字
陈梦家:“三书说”
裘锡圭: “三书说”
象形 假借 形声 表意 假借 形声
“六书”简评
“六书”的价值:
“六书”理论是我国最早的论述汉字结构 原理的系统理论。“六书”理论在全面分析小 篆构形的基础上,归纳了象形、指事、会意、 形声四种汉字结构类型,首次使汉字内部所隐 藏的条理显现出来,最早科学地揭示了汉字结 构的一般规律,对2000多年来的汉字研究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从《说文解字》诞生到近现代, 汉字结构分析一直采用六书分类法。
界 定 不 明 确
兼类
宋代郑樵《六书略》象形 下有兼声、兼意,指事下 有兼声、兼形、兼意,形 声下有兼意。
王筠《说文释例》有一类 是指事兼形意声。 汉字本身的复杂性 六书体系本身的不严密

3.“六书”理论主要是依据篆文建立起来的, 并不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甲骨、金文中的形合字 隶变以后粘合的字: 更、無 古文字中的象形字经过隶变、楷化后不象形的 字:马、牛、象

郑樵“转注、假借、兼书”说

郑樵“转注、假借、兼书”说
最终结果是构制出一个新的形声字 。转注作为造字过程 , 具有 再生性和多发性特点。”l郑樵将转注分成匹类 :  ̄t r , 建类主义转 注、 建类主声转注、 互体别声转注、 互体别义转注。郑樵 日:立 “
类为母 , 从类为子。 母主义, 子主声 。 主义者, 以 是 母为主而转其
子( 建类主义)主声者 , , 是以子为主而转其母 ( 建类主声 ) ,谐 ”“ 声、 转注皆以声别 。 声异而义异者 , 日互体别声。义异而声不异 者日互体别义” 。由上可知 , 他认为转注具有“ 立类” 的特征 , 或 确立声音类属, 或确立意义类属。不过 , 我们根据他所举 的例
统字 , 在汉字编排上作 了一次伟大的尝试。在著作《 六书略》 中
他分析了 225 4 3 个汉字 , 象形字 68个 , 0 指事字 17个, 0 会意字
考、 、 、 等字为类属字 , 青、 者 耋” 是由“ 字与其他偏旁鲮食 老”
而成的 , 这些类属字 的意义 与 “ ” 老 有关 , 区别义主要 是 所
70个, 4 谐声字 280 , 11 个 转注字 32 , 7 个 假借字 5 8 , 9 个 堪称是

部以六书为次的《 说文》 。他对汉字进行全面的梳理 , 暴露了
添加的声符决定( “ ” 如 考 的声符为“ , 者” 声符为‘ 丐” “ 的 舒
六书 , 尤其是转注、 假借 、 兼书说分析汉字形体结构的局限性。

塞 :皤 : 堂曼
郑 樵 注 “转 假 借 兼
、, 、

O 兰碧 仙
( 集美大学 海外教 育学院 , 福建 厦 门 3 12 ) 6 o 1
【 摘
要 】郑 樵 补 充 、 正 许 慎 “ 书 ” , 以 此 来分 析 纷 繁 复 杂 的 汉 字 , 一 定 的 可 取 之 处 同 修 六 说 并 有 时也 器蓐

最新对“六书”的评价及三书说资料讲解

最新对“六书”的评价及三书说资料讲解

“六书”的局限性
• 首先,象形、指事、会意三类界限不明确。 如“高、大”和“日、月”一样,所用的 符号也是象实物之形的,可它们所代表的 词,并不是所象之物的名称,而是跟所象 之物有关的“事”的名称,在这点上又与 “上、下”极为相似。从不同的角度着眼, 有人把它归为指事字,有人把它归为象形 字。又如“伐、受”等会意字,带有明显 的图形意味,郑樵《通志·六书略》认为是 象形字。
• 其次,六书中转注的问题最大,立说如林, 聚讼不休,没有哪一主张为世人公认。关 于假借的例字,没能够把借字表音同词义 引申区别开来,因此后来研究六书的学者, 不再区别假借和词义引申,这也是六书的 缺陷。
• 最后,六书不能概括所有汉字的造字方法。如 “彭,鼓声也”。“壴”(zhù)在古文字中 象鼓形,而右边的彡,按照前人说法是对鼓声 的形象表示。那么这个“彡”,既不表音也不 表意,六书中无法归类。汉字隶变以后,大量 汉字变成既不表音又不表意的记号字或称半记 号字, 如“年”,原来是个形声字,从禾千 声,本义是谷物成熟、年成。
• 这是因为唐氏三书并没有给非图画文字类型的 以义会意 (如:劣、歪) 的会意留下位置;象 形、象意的界限不很明确,难以把握。
“三书说”与“四体说”的关系
三书说
唐兰《古文字学导论》
象形文字
四体说 象形字
象意文字 形声文字
指事字 会意字 形声字
由于指事字易与象形、会意混淆,唐兰先生否定指事, 从而提出三书说,这是三书说与四体说的区别要点。
• 裘锡圭先生在1988年出版的《文字学概要》 中,认为陈氏“三书”说是基本合理的,但 应把象形改为表意,假借不应该限制在本无 其字的假借的范围里,应该把通假也包括进 去。
裘锡圭三书
A、抽象字 二 三

作为辞典学意义上的《六书略》述略

作为辞典学意义上的《六书略》述略
典。
关键词: 郑框; 六书 略; 六书列字; 查检性
说文》 那样便 于查 检 。 《 六 书略 》 不是汉 字按 六 书进 郑樵( 1 1 0 4 — 1 1 6 2 ) , 字渔仲 , 号溪西遗民 , 世 称 《 行 的分 类 “ 总” 汇 , 而是 “ 举 例性 ” 的把汉 字按 照六 书 夹 潦先 生 , 福 建莆 田人 。 南宋 著名 的历 史学 家 、 语 言 由于六书 的分类 存 在交叉 学家 、 文献学家。 元初脱脱等人修《 宋史》 时, 将郑氏 的标 准进行 的分类 汇编 。 即“ 兼 书” ) , 《 六书略》 所 收的字存在重复现象 , 有 列入《 儒林传》 , 传文寥寥二百余字_ l l 2 9 4 4 ) 。《 福建省 ( 兴化县志》 之《 儒林传》 中亦 有 郑樵 传 , 吴 怀 祺 在 一 些字重复多次 。就《 六书略》 的性质来看 , 它不是字 典, 不是 识字课 本 , 而 是“ 六 书 释例 ” 性 质 的著作 , 是 著作 中附有原 文m , 可参 考 。 郑樵著作 以《 通志》 为代表。 《 通志》 之精华又在 具 有学 术研 究性 质 的汉字 汇编 。 在 六 书理 论方 面 , 主要 有 六 书 的分 类 、 子 母 理 于其 中的二 十略 。《 六 书 略》 是 其 中一 略 , 可 看 作是 部 重 要 的文字 学著作 。 《 六 书略》 以六 书列字 为其 论 , 还有《 六 书 略》 后部 的“ 总论” 2 2篇 , 这 三大 部 分 六书的分类 , 在《 六书 特 色 ,是 文字 学 史 上特 别 是 六 书学 史 上 的 重要 著 组成了郑樵的汉字理论体系。 作 。因其以六书为编排顺序 , 不具备字典 的便于查 序 》 中有 所 涉及 , 具体 的 内容 体现 在 汉 字按 照 六 书 检 的性 质 , 所 以, 我 们 认 为 它不 是 通 常意 义上 的字 的分类 汇编 这一 部分 当 中。子母 理 论 , 在《 六书 序 》 典 。但是 , “ 字书” 在古代 有 着各 种各 样 的类 型 , “ 格 中有所涉及 , 例如《 六书序》 中有“ 小学之义 , 第一当 第二 当识 文字 之有 间。象 形 、 指事 , 式 要求 ” 方 面 在古 代 往 往并 不 是 很 统一 , 如 果 以此 识 子母 之相 生 , 而论 , 《 六 书略》 似乎也 可 以勉 强算 作字 典 。综 合如 文也 ; 会意 、 谐声、 转注 , 字也 。假 借 , 文 字俱 也 。象 指事 一也 , 象形 别 出为指 事 。 谐声 、 转 注一也 , 谐 上 这 两 个方 面 来说 , 《 六 书略 》 可 以说 是 “ 似 字 典 而 形 、 非 字典 ” 。 声 别 出为转 注 。 二母 为会 意 , 一子一 母 为谐声 。 六 书 也者 , 象 形 为本 , 形 不 可象 则属 诸事 , 事 不 可指 则 属 《 六书 略》 概 述 诸意 , 意不可会则属诸声 , 声则无不谐矣 。 五不足而 后假 借 生 焉 ” , 在“ 总论 ” 2 2篇 中也 有 所 涉 及 , 例 如 《 六 书略 》分 为 四大部 分 。第 一部 分 为 《 六 书 “ 总论” 中就有《 论子母》 、 《 论子母所 自》 等篇名。 图》 , 第二部分 为《 六 书序》 , 第 三 部 分 为 六 书 的分 《 六 书略 》 的第 一部 分 为《 六 书 图》 , 基本 上 相 当 类、 汉 字 按 照 六 书 的分 类 汇 编 ( 简称 “ 六 书列 字 ” 部 于对《 六书略》 的 主体 部 分 即 第 三 部 分 “ 六 书 的分 分) , 第 四部分 为汉 字 学 理论 “ 总论 ” 之 短文 2 2篇 。 类、 汉字 按 照六 书的分 类汇 编 ” 的一 个 目录式说 明 , 《 六 书略 》 的主体 部 分为 其 中 的第 三 大部 分 , 即六 书 看 似像 图形 , 实 则就是 目录 , 可 以看作 是树 状 目录 , 列字 部分 。 或 者说 是 目录 的树状 图 , 只是 这些 目录并 没有 标 注 《 六 书略 》 在六 书 列字 时 主要 以反切 形 式注 音 , 出各部 分 内容所 对应 的页码 。目录本来 是 为 了便 于 《 六书略》 有 占半数 以上的反切来源于《 类篇》 , 其他 查检 的, 但 就 实 际情 况 看 , 《 六 书 图》 这 些 目录 图似 来 源于 《 说 文》 、 《 玉篇 》 、 《 集韵》 等。 乎并 不是 很便 于查 检后 面 的 内容 。 《 六 书 图》 里 还标 郑 樵 希 望 能 够通 过 “ 六书” 对汉 字 进 行 穷 尽 性 出了六 书及其 每一 书所 分 的小 类 中所举 例 的字 数 , 归类 , 即“ 约 而 归 于六 书 , 使 天 下 文字 无 所 逃 ” ( 《 六 这 些 字数 大 多 数 与后 面 的 “ 六书列字” 的实 际字 数 书序》 ) , 这是很好的想法 。然而《 六书略》 的分类却 不符 ; 并且 , 有些 字数 很笼 统 , 在 正文 中并 没有 具体 有一 些 问题 , 用六 书理论 对汉 字 进行 穷 尽式 分类 是 例 字 与之对 应 。 很难的 , “ 使 天 下 文 字无 所 逃 ” 的愿 望 难 以完 全 实 历史上对《 六 书略》 一个字一个字地进行详实 现 。《 六 书 略》 以六书 为标 准把 汉字 分类 编 排 , 不像 研 究 的学 者并 不多 见 , 泛 泛提 及 《 六 书略 》 的人却 不

郑樵的目录学思想综述

郑樵的目录学思想综述

郑樵的⽬录学思想综述郑樵的⽬录学思想综述摘要:⽬录学形成于汉代,在宋代基本成熟,宋代的⽬录学家们提出了⼀系列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录学思想,尤其以郑樵为代表。

郑樵是我国⼗⼆世纪著名的⽂学家、藏书家和⽬录学家。

郑樵关于图书分类以及⽬录学的⼀些具体原则,⼤都是总结历代及当时经验得出的结晶,⾮常可贵。

郑樵是我国古代⽬录学史上的巨⼈,《通志·校雠略》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郑樵,⽬录学,⽬录学思想郑樵,字渔仲,福建莆⽥⼈,他是南宋学识渊博的学者、杰出的史学家,⼜是⼀位出⾊的⽬录学家。

《宋史·郑樵传》说他“好著书,不为⽂章,⾃负不下刘向、扬雄。

”⽣平著述弘富,有⼋⼗四种之多,可惜留传⾄今仅剩数种。

《通志》是郑樵的传世之作,共⼆百卷,上起三皇,下迄隋唐,是⼀部通史兼专史的名著,其中《⼆⼗略》尤为学术界所推重。

《⼆⼗略》中的《艺⽂略》、《校雠略》,《图谱略》和《⾦⽯略》,集中⽽系统地反映了郑樵的⽬录学理论,《校雠略》从理论上阐明了关于图书分类、提要的观点;这些观点⼜在《艺⽂略》、《图谱略》、《⾦⽯略》中得到具体的贯彻,他的⼀些观点直到现在还具有很强的现实性。

他对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思想“若光芒竟天之⼀彗星焉”。

分析郑樵⽂献⽬录学创新思想的根源,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个⽅⾯。

⼀、关于书⽬类例的思想从《隋书·经籍志》确⽴四部法到宋代,学科学术以及图书的品种、数量有了很⼤的发展,传统四部中的⼀些类⽬已不能适应,宋代⽬录学家们针对这些情况,对类⽬进⾏了调整增删,使整个分类体系更加合理,更切合学术内涵和图书的实际。

开创新的分类体系,强调类例的重要性,是郑樵⽬录学思想的⼀个重要体现。

郑樵提出了图书分类类⽬宜多⽽细的主张,他把分类表发展到第三位类,建成⼀个更系统更详细的分类表,是我国分类史上的⼀⼤突进。

《校雠略》云:“欲明书者,在于明类例……于是总古今有⽆之书为之区别,凡分⼗⼆类。

”在⼗⼆⼤类中再分⼩类,⼩类之中⼜分“种”(第三类)。

对“六书”的认识

对“六书”的认识

對“六書”的認識漢語國際教育岳媛照20130150582016.06對“六書”的認識“六書”是關於漢字的造字用字方法的一套理論。

我們都十分明確,漢字是唯一流傳下來並使用至今的表意文字,是我們祖先留給我們最寶貴的文化財富。

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距今約五千年的楔形文字和古埃及象形文字,以及中美洲的瑪雅文字,都已經逐漸演變成一種死文字。

只有中國的漢字一直沿用至今,從殷商時期的甲骨文,歷經歲月變遷,經過漫長的發展演變,直到我們今天通用的簡體字,一直伴隨着我們這個擁有五千餘年歷史的華夏民族的興衰榮辱,直到如今一直在世界民族之林葆有自己的一方天地。

“六書”就是古人對上古漢字的構形規律的邏輯總結,要瞭解漢字的構型和歷史,必須瞭解“六書”的基本內容和基本原理。

下面我將從“六書”的起源與含義、內容、漢字歷史演變、漢字的未來等方面來簡單談一談我對於“六書”的認識與理解。

一、“六書”的起源及含義“六書”一詞最早見於《周禮·地官·保氏》“保氏掌諫王惡,而養國子以道。

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

”保氏(官名,掌教育)以六藝教育公卿大夫的子弟,“六書”即是六藝的一種,但是這裏並未說明“六書”的內容。

直到漢代纔有關於“六書”的細目。

一是東漢班固《漢書·藝文志》說“古者八歲入小學,故周官保氏掌養國子,教之六書,謂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注,假借。

”二是東漢鄭衆《〈周禮·地官·保氏〉註》有云:“六書:象形,會意,轉注,處事,假借,諧聲。

”三是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敘》記載:“周禮八歲入小學。

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

一曰指事,二曰象形,三日形聲,四曰會意,五曰轉注,六曰假借。

”此三家“六書”說,名稱、次第雖不盡相同,但是可以看出其源頭大抵是一致的。

清代以後,六書的名稱大致採用許慎的說法,而次序則採用班固的,依次爲: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六书”理论研究综述

“六书”理论研究综述

目录序 (1)一、草创期 (1)二、成长期 (2)三、成熟期 (3)四、新时期 (4)小结 (5)参考文献 (6)“六书”理论研究综述(山东经济学院文学院李波)序“六书”理论形成于东汉。

许慎的《说文解字》是“六书”理论正式创立的标志。

从那以后,“六书”理论就成为传统文字学中的一个基础理论,同时也是核心理论之一,甚至还逐渐形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六书学”。

纵观“六书”理论的整个研究过程,可以分为草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新时期四个时期。

本文就“六书”理论研究的历史分期、各个时期独特的学术成就以及“六书”理论的优缺点等问题进行归纳概括,理清脉络,并加以系统分析和科学评价。

为了论述的方便和清晰,本文对“六书”理论研究分为两个层面、四个时期:第一个层面是传统“六书”理论研究的层面,这一层面贯穿了草创期、成长期和新时期三个时期;第二个层面是从现代语言学视角研究的层面,其中既有传统性质的因素,又更多地蕴含着现代语言学因素,主要是指新时期。

一、草创期“六书”理论的草创期可以追溯到周代,贯穿春秋战国和两汉,直至南唐。

南唐徐锴《说文解字系传》的诞生标志着草创期的结束。

这一时期,就其研究的总体趋势和特性而言,始终没有摆脱传统“六书”的性质,一直是在“六书”理论的影响下研究和探讨汉字的构形问题,或者说这个层面对于“六书”的研究,其基本精神是继承式的、阐发式的、修正式的,并没有从根本上跳出许慎的拘囿。

“六书”名称始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以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日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①由此可知“六书”作为“六艺”中的一门学科,最初是用来教育公卿士大夫子弟的。

至于“六书”的具体名称,《周礼》并没有明确说明。

有关“六书”具体名称的确定大概到汉代时期才产生的。

具体来说,汉代主要有三人对“六书”的具体名称和排列顺序做了界定。

郑玄注引郑众《周礼解诂》谓六书是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指出六书的具体名称和次第。

《六书略》释文引古书考

《六书略》释文引古书考

[作者简介 ]戴丽玲 (1985一),女 ,福 建师范大学 闽南科技 学院人 文艺术 系讲 师 ,硕 士,主要 从事语言文字 学研 究。
也 。从 豕 危 。豕 虐之 圈 不 相 舍 。引 司 马 相 如 说 :糜 , 言 比较 词汇 集 ,共 有 13卷 ,总汇 了从 先秦 到 汉 代 时期
封 豕之 属 ,一 日虎 两 足 举 。 又 居 御 切 ,兽 名 。尔 雅 : 的方言。郑樵《六 书略》对其加 以引用 ,直 引《方言》
康 ,迅 头 ,大 如 狗 ,似 猕 猴 ,黄 黑色 ,多 髯 鬣 ,好 奋 迅其 共 10例 。
头。”《尔雅 ·释兽》:“康 ,迅头。今建平山 中有康 ,大
孚 ,《会 意第三上》:“芳无切。说文 :卵孚也。从
如狗 ,似 猕 猴 ,黄黑 色 ,多 髯 鬣 ,如 奋 迅 其 头 ,能举 石 爪 从 子 。说 者 鸟伏 子 ,常 以爪 反 复 其 卵 。古 作 署 。又
[摘 要]郑樵 的《六书略》是持 “凡许 氏是者从之 ,非者违之 ”的态度研 究《说 文》等古 书撰 写而成 的,它收尽 天下之 字 并对其逐 字进行 分析。郑樵对所收 汉字进行 具体 形义解释 的文 字内容 以《说 文》为 宗,以《尔雅》《方言》《集韵》等众 多 古书籍材料 为依托 。本文全面 系统地梳理《六书略》字形释 义 对古 书的引 用状 况 ,从 文本 角度客观 地看待 郑樵 对文字 学 的 研 究 。 [关键词 】郑樵 ;《六 书略》释 文 ;古书引文 [中图分类 号]H109 2 [文献标 志码 ]A [文章编 号]1008-5823(2018)O1-0013-03 [收稿 日期]2017—10—27
一 、 直 引《尔雅》《方 言》《博雅》
氏“鲰 ”字释义直接取 自《尔雅》,认为是星名。

中华书局点校本《六书略》沿袭旧本之误举正

中华书局点校本《六书略》沿袭旧本之误举正
中华书局点校本 《 六书略 》 沿袭旧本之误举正
余柯君
六书略 》 为宋 郑 樵 《 通 志 二 十 略》 之 一, 是一部讲解汉字形体构造的重 要 著 作。 《 , 中华书局 1 通志二十略 》 是该书目前唯一的点校本 。 点校者王树民先 9 9 5 年出版的 《 — —“ 为点校该书倾注了巨大的精力 — 计从一九八三年初选底本 生是古籍整理的行家 ,
② 本文以该 点 校 本 在 存在不少疏失 , 此前我们已围绕注音方面的问题 , 撰专文说明 。
字形方面因袭旧本而造成的疏失为中心 , 擿发其误 , 请方家树民先生所选用工作底本是清汪启淑 飞 鸿 堂 刻 本 《 通 志 二 十 略》 以下简称底 , ( 。然底本 王先生认为 , 该本子是传世的 《 通志略 》 刊本中的“ 最 佳 之 本” 第 6 页) 本) , 本身 “ 误改者亦 不 少 ” 点 校 本 承 误 或 刊 误 的 也 时 有 所 见。 通 过 与 元 大 德 ( 1 2 9 7— ) 、 三山郡庠刻本 ( 此本为元明递修 , 印于明弘治年间 , 以下简称大德本 ) 元至治二 1 3 0 7 ③、 ) ) 、 年( 刻本 ( 以下简称至治本 ) 乾隆十二年 ( 武英殿刻本 ( 以下简称殿本 ) 1 3 2 2 1 7 4 7 ( 四库本等本的对校 , 我们发现中华书局版 《 通 志 二 十 略 · 六 书 略》 以 下 简 称 点 校 本) 的一些疏失是沿袭底本的错误造成的 。 现分类列举如下 : ( 一 )字头讹误 : “ ” ( 爵, 篆作爵 。《 说文 》 礼器也 , 象爵之形 , 中有鬯酒 , 又持之也 。 第2 1. 5 1 页) “ ” “ ” , , “ ” 。 篆作爵 之 爵 底本同 诸参校本皆作 , 按: 点校本前后两 个 “ 爵” 字 形 完 全 相 同, 没 有 区 别 意 义 。“ 爵” 篆字作“ ” 隶定 , 。《 : “ 或作 “ 或变作 “ 爵” 说文 · 鬯部 》 礼器也 , 象 之形 , 中有鬯酒 , 又持之也 , ” , ” 《 。《 所以饮 。 器象 者 , 取其鸣节节足足也 。 类篇 · 鬯部 》 字形作 “ ” 九经字样 · 杂 : “、 , ” 辨部 》 爵, 音 雀, 礼 器 也。 取 其 鸣 节 足, 所 以 戒 荒 淫 之 饮。 上 《 说 文》 下 隶 省。 “” 、 “” 、 “” 。 等皆当是 “ 之异体 , 此处宜据 《 说文 》 改“ 篆作爵 ” 之“ 爵” 为“ ” ”

“六书”起源及其发展过程略述

“六书”起源及其发展过程略述

“六书”起源及其发展过程略述作者:金烁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21年第06期【摘要】“六书”自战国《周礼》首被提出至今已有近两千五百年的历史,途经历朝历代漫长发展,其研究者浩如烟海,其中不乏集大成者。

本文以时间顺序对“六书”的发展过程做大致梳理,因涉及者众,故只依本人拙见选取部分大家及其学说,并不能涵盖所有相关学者及其理论。

【关键词】“六书” 《说文解字》文字【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06-0116-03一、“六书说”的起源关于“六书”的起源,古已有之,最早可以追溯到《周礼》。

其中有如下描述:“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

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艺,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周礼·地官·保氏》这段话的大意即:太子的老师需要担任的职责有觐见王,使他不能做坏事;教王的儿子们学习,培养未来的接班人。

老师需要教王子们六种东西,教礼;教音乐;教武艺;教驾车;教汉字,知道每个汉字的来源;教数学,包括九个细目。

但“六书”具体为何物,在书中并未给出解释。

学者班固(东汉)进一步阐述道:“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

” ——班固《汉书·艺文志》后来,郑众(东汉)又有了不同的主张。

“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

”——郑众《周礼·地官·保氏》注班固和郑众都给“六书”下了定义,但都未就“六书”的定义及具体的语法规则做出解释。

经学大家刘向、刘歆父子校理秘府文献时发现《周礼》,并加以著录。

后刘歆的学生贾徽跟其学习《左氏春秋》,兼习《国语》和《周礼》。

贾徽的儿子贾逵继承并发展了他的学说。

许慎是贾逵的学生,著有《说文解字》。

他曾提到跟从著名的古文经学家贾逵学习古文的经历,并表明他的《说文解字》曾经得到老师贾逵的审阅和指导。

郑樵《通志.六书略》中词义引申研究

郑樵《通志.六书略》中词义引申研究

郑樵《通志.六书略》中词义引申研究词义引申是汉语词汇不断增长的主要方式,也是训诂学家一直关注的课题。

但观其研究,大多以概括性的理论阐述为主,很少涉及到对专书的研究,故本文以郑樵《通志·六书略》为研究对象,试阐述其书中的词义引申,并指出其对后世词义引申研究所产生的影响。

标签:郑樵《通志·六书略》词义引申作为汉语词义不断发展壮大的主要原因,词义引申一直以来是训诂学家关注的课题之一。

王宁先生曾在汉语词汇发生与积累的阶段性理论中提出:汉语词汇的积累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原生阶段、派生阶段和合成阶段。

原生阶段是指汉语词汇的原始积累,派生阶段是汉语词汇积累的最主要阶段。

在派生阶段,汉语从已有的旧词大量派生出单音节的新词,并迅速促进单音节词的累增,这一阶段主要是在秦汉之间。

而两汉以后,词汇主要以合成来增加新词。

其中派生阶段最主要的一种词汇累增方式即:词义引申。

明确提出词义引申这一理论的当属段玉裁,其在《经韵楼集》中说:“凡字有本义,有引申假借之余义焉。

守其本义而弃其余义者,其失也固,习其余义而忘其本义者,其失也蔽。

”提出了词义引申这一概念,并指出了本义和引申义之间的关系。

虽则“词义引申”理论在清代才明确提出,但词义引申这一现象自古就已存在,只是没有引起时人有意识的关注和理论上的提升。

它们往往散见于各种古籍之中,如《大戴礼记》所载的虞史伯夷之言便涉及到词义引申,此外,早在先秦的《墨子》《荀子》等书中亦有散见的词义引申,如《孟子·滕文公上》:“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这种通过注释词义达到词汇增长的方式即为词义引申。

如唐代孔颖达对《诗经·豳风·狼跋》:“公孙硕肤,德音不瑕”中“瑕”注解为:“瑕者,玉之病。

玉之有瑕,犹人之有过也,故以瑕为过。

”此处正是由瑕的本义“玉上的瑕疵”引申为表示“人的过错”。

正如人类对所有事物的认识过程一样,人们对词义引申的认识亦经历了一个由无意识、不自觉地使用到有意识、自觉地使用并对其规律进行归纳总结的过程。

郑樵《通志·校雠略·编次必谨类例论六篇》读后感

郑樵《通志·校雠略·编次必谨类例论六篇》读后感

郑樵《通志·校雠略·编次必谨类例论六篇》读后感
《通志校雠略编次必谨类例论六篇》是晚清文学家郑樵的重要著作,凝练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法律礼仪讨论,是对晚清文化的重要记载。

读完这本书,我对晚清文化的了解更深了一层。

首先,我感受到晚清文化中浓郁的法律礼仪色彩。

在《通志校雠略编次必谨类例论六篇》中,郑樵用充满智慧和机智的文字,凝练地介绍了晚清社会中各种法律礼仪。

他深入浅出,从千古经典中汲取灵感,把其中的精华汇聚起来,极具智慧。

他把晚清的法律礼仪,提炼出了许多谆谆教诲,让我们知道,浩瀚的历史,也可以拿来训诫在今天,让我们守规矩、懂得礼仪。

其次,从郑樵的文字中,我也感受到晚清社会中大量的文化财富。

郑樵用他富有灵感的文字,生动形象地介绍了晚清文化中的法律礼仪,让我们看到了当时封建社会的繁华景象,也让我们明白了晚清文化中的精华。

- 1 -。

《六书略》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六书略》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六书略》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六书略》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文字学著作。

郑樵与《六书略》

郑樵与《六书略》

郑樵与《六书略》韩伟【摘要】郑樵不仅是宋代的著名史学家,而且对于文字学也有着极深的造诣,在文字学史上尤其是"六书"研究史上有着极为独特的贡献和地位.就其成就的内外因素而言,既有纵横贯通的思想基础、求实自得的创新意识和博雅深厚的学术积累,也生存于良好的治学著书的客观环境之中.<六书略>为郑樵所撰<通志略>之一<略>,是其专以六书说研究<说文>的代表作.该书涉及汉字的来源与性质、六书之次第、象形为汉字结构之根本的功能观、"子母"理论等诸多观点.凡此表明,在六书研究史上,郑樵是一个重要的人物,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学术大家.【期刊名称】《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08(028)003【总页数】6页(P107-112)【关键词】郑樵;《六书略》;六书研究【作者】韩伟【作者单位】信阳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河南,信阳,46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61一郑樵(1104-1162年)其人,《宋史·儒林传》有记载:郑樵,字渔仲,兴化军莆田人。

好著书,不为文章,自负不下刘向、扬雄。

居夹漈山,谢绝人事。

久之,乃游名山大川,搜奇访古,遇藏书家,必借留读尽乃去。

赵鼎、张浚而下皆器之。

初为经旨、礼乐、文字、天文、地理、虫鱼、草木、方书之学,皆有论辨,绍兴十九年上之,诏藏秘府。

樵归,益厉所学,从者二百余人。

以侍讲王纶、贺允中荐,得召对,因言班固以来历代为史之非。

帝曰:“闻卿名久矣,敷陈古学,自成一家,何相见之晚耶?”授右迪功郎、礼、兵部架阁,以御史叶义问劾之,改监潭州南岳庙,给札归抄所著《通志》。

书成,入为枢密院编修官,寻兼摄检详诸房文学。

请修金正隆官制,比附中国秩序,因求入秘书省翻阅书籍。

未几,又坐言者寝其事。

金人之犯边也,樵言岁星分在宋,金主将自毙,后果然。

高宗幸建康,命以《通志》进,会病卒,年五十九,学者称夹漈先生。

六书一报告研讨

六书一报告研讨

六书一报告研讨【摘要】“六书”理论,历代都有所研究,也一直争议不断。

近年来出土文献研究增多,文字起源尤其是汉字形体方面有了很大发展。

本文简单对历代学者关于“六书”理论研究加以归纳总结,辩证地看待“六书”的得失,并简单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说文解字》;六书;转注;假借早在2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发现构造成字有六种类型——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六书”。

“六书”是六种构造汉字的方法,这种理论最早于春秋战国时期提出,例如:《左传·宣公十二年》:“夫文,止戈为武”。

《论语·颜渊》:“政者,正也”。

“六书”的名称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

乃教之以六义: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然其具体所指,未作说明。

“六书”细目始于汉代刘歆的《七略》。

后来班固和郑众也分别列举了六书的条目:班固《汉书·艺文志》:“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以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

”郑众注《周礼》,以为“六书”是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

然而也仅是列举名目,未作说解。

而许慎在《说文叙》中,对“六书”理论作了全面的阐述:“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一曰指事。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此后至今,文字学者虽然对许慎“六书”的次第略有调整,对每书具体所指及其分合略有异义,但基本上都还是沿用了许氏的“六书”说。

后人关于“六书”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上:一是“六书”命名与划界是否合理,这实质上涉及“六书”能否涵盖全部汉字,是否与汉字一一对应的问题;二是造字之法与用字之法的讨论,这实质是涉及“六书”是否处于同一范畴、同一层面的问题。

对“六书”的评价及三书说学习资料

对“六书”的评价及三书说学习资料

• 文)
(甲文) (小篆)
(金
• 楷书里“年”的形旁和声旁都遭到破坏,粘合 成了一个记号。解放后的简化字更是如此。
• 六书理论的发展-1
• 唐兰的“三书”说
• 1935年唐兰先生在《古文字学导论》中批判了 六书说,提出了三书说,创立了关于汉字结构 的新理论。
• 唐氏把汉字分成象形文字、象意文字、形声文 字三类。唐氏之说,对传统理论是一个冲击, 对文字学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但未能很好地 解决实际问题。
对“六书”的评价及三书说
“六书”的局限性
• 首先,象形、指事、会意三类界限不明确。 如“高、大”和“日、月”一样,所用的 符号也是象实物之形的,可它们所代表的 词,并不是所象之物的名称,而是跟所象 之物有关的“事”的名称,在这点上又与 “上、下”极为相似。从不同的角度着眼, 有人把它归为指事字,有人把它归为象形 字。又如“伐、受”等会意字,带有明显 的图形意味,郑樵《通志·六书略》认为是 象形字。
象形、象意、形声,叫做三书。足以范围一切中国 文字。不归于形,必归于意,不归于意,必归于声。 形、意、声是文字的三方面,我们用三书来分类,就 不容许再有混淆不清的地方。(《中国文字学》)
• 陈梦家等人的“新三书”说
• 陈梦家先生在1956年出版的《殷墟卜辞述》 的“文字”章里,描绘了甲骨文字的发展过 程,并且附带谈到整个汉字发展的问题,把 汉字分为象形、假借、形声三种类型。
• 其次,六书中转注的问题最大,立说如林, 聚讼不休,没有哪一主张为世人公认。关 于假借的例字,没能够把借字表音同词义 引申区别开来,因此后来研究六书的学者, 不再区别假借和词义引申,这也是六书的 缺陷。
• 最后,六书不能概括所有汉字的造字方法。如 “彭,鼓声也”。“壴”(zhù)在古文字中 象鼓形,而右边的彡,按照前人说法是对鼓声 的形象表示。那么这个“彡”,既不表音也不 表意,六书中无法归类。汉字隶变以后,大量 汉字变成既不表音又不表意的记号字或称半记 号字, 如“年”,原来是个形声字,从禾千 声,本义是谷物成熟、年成。

从文献整理简析郑樵对文化传播的贡献(一)

从文献整理简析郑樵对文化传播的贡献(一)

从文献整理简析郑樵对文化传播的贡献(一)论文关键词:郑樵;文献;文化传播论文摘要:郑樵的文献整理取得了巨大成就,对文化传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毕生从事文献的收集整理,著作繁富,对图书文献的搜求、编排著录、著录人选等问题都提出了自己的理论性见解;关于金石图谱文献也有自己的真知灼见。

文化的传播离不开一定的传播媒介,文化传播关心社会成员怎样分享并相互传递知识、态度、习惯、行为模式及效果。

文献资料(主要是书籍)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它经历了从甲骨金石、简帛到纸本的物质载体的演变;从刻契、抄写到书写形式的演变。

文献资料在流传的过程当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文献的散失、错讹等情况都不利于文化的传播。

因此,文献的编撰整理工作是文化传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

郑樵字渔仲,号夹潦,别号西溪遗民,宋代福建路兴化军兴化县(今属福建蒲田县)人。

他是宋代著名的文献学家,他通过对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对文化传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文献整理的巨大成就郑樵把毕生精力用于治学,他学识渊博。

著作甚多,顾领刚先生曾对他的著作进行了考述,将其分为十四大类,约67种。

此后,一些专家学者对郑樵的著作也进行了考订。

娄曾泉先生认为成书连同其它已具初稿,尚未成书者合计有九大类五十种左右。

阳卿张须先生认为郑樵的著作当为九类五十七种。

厦门大学历史系郑樵研究小组认为根据文献的记载,郑樵生平的著作达八十四种。

郑樵著作的确切数目尚待进一步考证,但他著作繁富这个事实是毋庸置疑的。

如果这些著作能大部分流传下来。

这将为我国图书文献宝库,留下一笔丰厚的遗产,更有利于我国的文化传播。

不幸的是,这些著作大多已经亡佚了,流传下来的仅《通志》、《夹漂遗稿》、《尔雅注》等寥寥几种。

在郑樵遗留下来的著作当中,惟《通志》保存得最完整,流传最广,也最能体现郑樵毕生治学功力之所在。

尽管郑樵的许多著作已经失传,但这些著作的某些内容及精华实际上被保存在《通志》里。

仿效司马迁,用纪传体编撰一部贯通古今的通史,是郑樵多年的宏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樵《六书略》研究综述
摘要:宋代郑樵的《六书略》是继《说文》建立“六书”理论之后第一次系统地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阐述的著作,近代以来文字学家才比较客观地评价郑樵及其《六书略》,对其进行较为深入而专题的研究。

但学术界对郑樵《六书略》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字学理论,对《六书略》本身的释义情况并没有进行系统而全面的研究。

关键词:郑樵《六书略》文字学研究
一、郑樵与《六书略》
郑樵(1104-1162),字渔仲,南宋福建路兴化军莆田(今福建莆田)人,毕生痴迷于读书与著书,“十年为经旨之学,三年为礼乐之学,三年为文字之学,五、六年为天文地理之学、虫鱼草木之学、方书之学,八、九年为讨论之学、图谱之学、亡书之学”。

①顾颉刚说“郑樵是中国史上很可注意的人”,②他一生做学问,在历史学、文献学及文字学等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传统上对郑樵尤其是对他文字学方面的评价大起大落,他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位颇有争议性的人物。

郑樵仅“三年为文字之学”,著作就有《象类书》、《六书证篇》、《六书略》、《金石略》、《石鼓文考》、《续汗简》、《字始连环》、《梵书篇》、《分音之类》等。

众多的字书著作,多篇早已亡佚,现存最重要也是最能体现郑樵文字学研究成果的是《六书略》。

这是郑樵持“凡许氏是者从之,非者违之”的态度研究《说文》撰写而成的,主要进行“六书理论”的研究。

这是一部脱离传统经典束缚、以“六
书”统字的著作,它收尽天下之字并对其逐字进行分析。

囿于传统之见,郑樵文字学研究长期得不到学术界的认可,清代汉学复兴,遵从许慎《说文》为经典,更是对郑樵及其文字学大加贬斥。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五十·通志》云:“至于六书、七音,乃小学之支流,非史家之本义……《六书略》多穿凿。

”③对其持否定态度;近人丁福保主编的《说文解字诂林》汇集了历代《说文》研究的主要成果,却对其一概排斥,弃之不录;近人宦懋庸《六书略平议叙》以为郑樵的《六书略》“要为祸始”。

④传统之全盘否定与鄙弃郑樵文字学研究的态度实不足取,由此我们要客观、历史地看待古人的研究成果。

唐兰先生最早较为客观评价郑樵说:“六书的解释和应用自许叔重后,可称绝学”,“脱离《说文》部次的束缚,专由六书说去研究创始于郑樵”,“郑氏在文字学革新运动里的成绩比王荆公好的多了,他虽排斥《说文》,但是所用的还是许慎的方法,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不由人不相信”,“所以他的学说流行很快,元时有杨桓的《六书统》、戴侗的《六书故》、周伯琦的《六书正伪》,明初有赵撝谦的《六书本义》,大抵本于郑氏”,“清代《说文》学者,因他訾毁许慎而不愿意称道他,但象形兼指事一类的说法,始终没有能跳出他的范围”。

⑤自唐兰以后越来越多的文字学家能够比较客观地去认识和评价郑樵的文字学理论及其字书著作了。

二、研究现状
现在越来越多的文字学史著作、六书专题研究甚至是“许学”
学者研究均能够较为客观、合理地论述和评价郑樵及其《六书略》,如唐兰的《古文字学导论》和《中国文字学》、齐佩瑢《中古文字学概要》、黄德宽与陈秉新的《汉语文字学史》、林志强的《汉字的阐释》、党怀兴的《宋元明六书学研究》、韩伟的《“六书”研究史稿》、马叙伦的《说文解字六书疏证》等。

齐佩瑢就认为宋代郑樵的许多说法“都很有眼光,又多刊定许君旧注,上承阳冰,下启元明诸家,所以拥有不少信徒,大家纷纷去研究六书,清代《说文》学者,虽因他訾毁许慎而不愿意称道他,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的说法,很多是采用他的”。

⑥马叙伦也说道:郑樵“对于字形的研究很深切的”,“元朝的戴侗、杨桓、周伯琦、明朝的赵撝谦、魏校、杨慎、吴元满、赵宧光,都很注意字形的研究”,“他们研究每个字形,也不是绝对没有可取的”。

⑦这表明现代文字学家已经改变了以往许学家认为郑樵及其文字学著作《六书略》毫无价值的传统偏见,对《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及《说文解字诂林》弃之不录用的做法有了比较明晰而客观的态度,产生了不少专门研究郑樵《六书略》文字学理论的学术论文:其中有1993年丁晓虹的《宋元文字学的建树》指出宋人郑樵发展了“六书”说,并开启了一代文字学理论研究的风气;1997年张标的《论郑樵的》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肯定了《六书略》的成就,也论述了其不够透彻、全面、深刻、六书分类过于细碎繁琐、训释字义有误等不足;1998年林志强的《郑樵的文字学研究》阐述了郑樵对“六书”理论、金石文字、异体字问题等多方文字学研究;1999年杨清
澄的《论郑樵六书学说之不足》则探讨了郑樵六书理论“文字有间”的武断、“书”“画”区别的失周、“字母相生”说的矛盾、“转注”的歧惑及“借义”说的混乱等问题;2003年韩伟的《从谈郑樵研究汉字的主客观因素》认为郑樵对许慎既有继承又有创新,成就与其学术积累、思想基础、创新意识等主观因素和治学著书的客观环境有着必然的联系;2008年韩伟的《郑樵与》论述了郑樵文字学上对汉字的来源与性质、六书次第、以象形为本之六书论等的关注……
更是有将郑樵文字学著作《六书略》作为硕博论文进行研究,2003年福建师范大学兰碧仙的硕士论文《郑樵研究》对郑樵六书的构形理论、六书统字、兼书说、释字体例及其他字学研究等均有论述;2007年内蒙古师范大学王海英的《研究》则对郑樵六书理论、《六书略》释字体例、成就与不足等有较详细的阐述;而2008年广西大学王珊珊的《兼书问题研究》则专门论述了《六书略》的象形、指事、谐声等各类兼书问题并进行意义评价。

另外,台湾地区早在1974年就有施人豪的硕士论文《郑樵文字说之商榷》,概述了郑樵生平,考述了郑樵的论著;探讨了郑樵文字说之渊源,提示了《六书略》之精髓在“驱天下文字尽归六书”;商榷了郑樵之《六书略》六书名称及其次第、六书义界及其分类、六书归类,商榷郑樵独创之图说、文字论说等。

民国八十九(即2000年)年则有丁国华的硕士论文《郑樵六书略研究》,其内容主要是:考述郑樵生平与其著作,归纳《六书略》之内容,知其以“六书”理论为经、以部首系联与以义相连为纬,作为贯串之构架,析述了
《六书略》之理论,以明郑樵“六书”之定义与见解,结以《六书略》之价值与贡献,有“六书理论之明发与研究之热潮”、“金石文字之收集与运用”、“训诂方法之使用”。


三、探讨方向
从上述研究情况可以看到学术界对郑樵《六书略》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六书”理论、“文字论说”、“兼书说”、“起一成文”、“字母相生”及其价值评价等,大多是从字学理论入手,而对《六书略》本身的释义情况并没有进行系统而全面的研究。

值得关注的是《六书略》脱离《说文》“以形系联”而以“六书”统字,但郑樵在具体形义解释上仍以《说文》、《尔雅》、《方言》、《广雅》、《集韵》、《广韵》、《玉篇》、《类篇》等众多古书籍材料为依托。

单直接引述《说文》释例的就接近一半之多,还有许多没有标明“说文”却直接移录其释语,另外有些释字郑氏虽用自己的话语表述,实取义于《说文》等方面。

基于以上情况可以对《六书略》的释文进行全面的梳理和研究。

所谓“释文”,指的是《六书略》中对所收汉字进行形义解释的文字内容。

首先将《六书略》形义释字与《说文》进行对照,探讨郑樵著述《六书略》形义解释时引用《说文》的各种情况,并进一步考察其对《尔雅》、《方言》、《广雅》、《集韵》、《广韵》、《玉篇》、《类篇》等的引用情况,全面、系统地考察《六书略》对众多古代字书的引用,从文本的角度客观看待郑樵文字学研究。

注释
①郑樵.夹漈遗稿·卷二·献皇帝书[m].商务印书馆,1941:11-12.
②顾颉刚.郑樵传[a]//郑樵.通志二十略·附录四[m].王树民,点校.中华书局,1995:2068.
③四库全书研究所.钦定四库全书总目[m].中华书局,1997.
④党怀兴.宋元明六书学研究·引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8.
⑤唐兰.古文字学导论(增定本)[m].济南:齐鲁书社,1981:362-369.
⑥齐佩瑢.中古文字学概要[m].国立华北编译馆,1942:38.
⑦张标.20世纪《说文》学流派考论[m].中华书局,2003:95.
⑧蔡信发.一九四九年以来台湾地区《说文》论著专题研究[m].台北:文津出版社,2005.
参考文献
[1] (宋)郑樵.通志二十略[m].中华书局,1987.
[2] (宋)郑樵.通志二十略[m].王树民,点校.中华书局,1995.
[3] 唐兰.古文字学导论(增定本)[m].济南:齐鲁书社,1981.
[4]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07.
[5] 陈炜湛,唐钰明.古文字学纲要[m].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
[6] 蔡信发.一九四九年以来台湾地区《说文》论著专题研究[m].台北:文津出版社,2005.
[7] 张标.20世纪《说文》学流别考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3.
[8] 党怀兴.宋元明六书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9] 韩伟.“六书”研究史稿[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