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各布森探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雅各布森诗学观点之“隐喻转喻”理论探究

摘要:诺曼·雅各布森不仅是上世纪20年代布拉格结构主义语言学派的杰出代表,也是结构主义文论的奠基人。这种贡献体现在他创立了结构主义诗学,其内容主要有三点:诗的功能说、诗的对等原则说以及诗的隐喻和转喻说,三者各自独立而又相互影响。隐喻转喻假说理论基于他的选择轴上的相似关系和组合轴上的相邻关系说,这一观点的提出起源于索绪尔。举我们熟悉的例子来看,“青少年是早晨七八点钟的太阳”这句话,如果用比喻,就是“青少年是一群像早晨七八点钟的太阳的人”,这里用了隐喻,就是“青少年”与“太阳”对等,形成等价关系。通过对等原则、隐喻与转喻的诗歌“语法”分析,仿佛一幅具有鲜明印记的“联络图”隐藏在诗歌文本的韵律、字句、段落之间,它们以“突出”陌生化形式将读者的注意力引领到诗歌

话语本身,从而突出语言的“诗歌功能”。这是雅各布森雅诗学理论的积极意义。但是,另一方面,其诗歌批评也存在将重心放在形式方面,较少讨论诗歌的“意义”的弊端。

关键字:雅各布森诗学理论隐喻转喻

在俄罗斯“白银时代”诗歌兴盛的环境中,诗歌研究的态势也因此而非常繁荣,象征主义诗学和未来主义诗学正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研究范式,还有介于二者之间的阿克梅派诗学。从对语言和文学特性的探索角度来说,它们都可谓俄国形式主义者的先驱,是撮合语言学和诗学结盟的同盟军。有意思的是,一方面,俄国形式主义者明确反对以“形象性”衡量一切文学的象征主义,如什克洛夫斯基对波捷勃尼亚的“艺术即形象思维”说进行了严厉批驳;另一方面,形式主义者又潜移默化地受其影响,有选择地吸收了象征主义诗学的语言思想,如恰恰是波捷勃尼亚最先在俄国提

出理论诗学的问题,认为诗歌实质上是一种“语言学现象”,得到了形式主义者的广泛承认。其中,开创了现代语言诗学研究成功范例的罗曼·雅各布森(Roman.Jakobson)无疑格外值得关注,因为他是将先锋诗歌创作与语言诗学研究有机融合的独一无二的诗人理论家。雅各布森的诗学是结构主义语言学性质的,其内容主要有三点:诗的功能说、诗的对等原则说以及诗的隐喻和转喻说,三者各自独立而又相互影响。本文主要阐释的是隐喻转喻假说的具体表现形式以及作者对该理论的理解。

隐喻和转喻假说是从研讨语言学中的失语症问题中引申出来的。雅各布森认为,失语症是由于患者选择能力和代替能力的损害,或者是组合能力的损害而导致。前者表现为“相似性混乱”,如把“叉子”说成“刀子”;后者则表现为“相邻性混乱”,不能将词语组合成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至于隐喻和转喻的区别,雅各布森认为隐喻基于选择轴上的

相似关系,“相似把隐喻的词语同它所替代的词语联系起来。而转喻则基于组合轴上的相邻关系或者说接近关系。所以隐喻与相似性的混乱相悖,转喻与接近性的混乱相左”。《现代批评与理论》一书的编者戴维·洛奇为说明这两者的区别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在“船渡过大海”这个句子中,如果用“犁过”代替“渡过”,就创造了一个隐喻,它基于“渡过大海”与“犁过土地”这不同行为的相似性。如果用“龙骨”(船的一部分)代替“船”,或者用“深渊”(大海的一种属性)代替“大海”,就创造了一个转喻,它基于代替者与被代替者之间在空间上的(或时间上)相邻和接近关系。雅各布森指出,诗主要用隐喻,散文主要用转喻。他说:“相似的原理构成了诗的基础;诗行的韵律对应,或者押韵词语的声音对等,引出了语义相似或相对的问题……”与此相反,散文基本上是由接近性所促进的。因此,对诗来说隐喻是捷径,对散文来说转喻是捷径。所以说,诗的比

喻研究主要趋向隐喻。推而广之,雅各布森认为浪漫主义基于隐喻,现实主义基于转喻。“在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的文学流派中,隐喻方式的首要地位已一再为人们所承认,但是,人们尚未充分认识到,构成所谓的现实主义倾向和事实上预先就决定了这一倾向的,是居支配地位的转喻……沿着接近关系的途径,现实主义作家转喻地离开情节而导向环境,离开人物而导向时空背景。”

李广仓在《论雅各布森“诗歌语法”批评》中,对隐喻与转喻这一重要概念进行了探讨分析,认为隐喻与转喻摆脱了传统意义上孤立的修辞手法,成为既对立又相互连接的表意结构系统,是诗歌话语表意功能得以实现的最佳表达形式。这样,就在结构语言学背景上揭开了诗歌功能实现的秘密,展示了雅各布森诗歌批评的思维逻辑和“诗歌语法”批评的操作方法。

田星在《论雅各布森的语言艺术功能观》一文中指出,作为20世纪杰出的

美籍俄裔语言学家和文学理论家,雅各布森把语言艺术放在结构主义的功能观上进行考察。动态的功能不仅涉及外部的社会语境,更作为语言的内在结构起作用。不同功能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语言和文学系统共时和历时层面上的变化,从而揭示出语言艺术的实质。雅各布森的语言艺术功能观强调的不是封闭的单功能态度,而是开放的多功能性;不是艺术语言的独立性,而是诗性功能的主导地位,它同时深化了我们对于语言和文学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

纵观以上对雅各布森史学理论的研究与评论,我们可以认识到,组合轴不仅体现着在场的语言要素,同时也隐含着不在场的那些成分。“隐喻指一套特殊的语言过程,在这个过程里,一物的若干方面被‘带到’或转移到另一物之上,使第二物成了第一物”。

我国的诗歌文化中尤其强调意境,”言有尽而意无穷“,为了选用最恰当的意向抒发感情,往往要推敲琢磨几番才

敲定。下面笔者将以李白诗歌《秋思》为例,将诗歌中的隐喻现象放在我们熟悉的文化中去解读,并且说明隐喻是如何作为对等原则的一种特殊情况体现在诗歌中的。

秋思( 李白)

阏氏黄叶落,妾望白登台。

海上碧云断,单于秋色来。

胡兵沙塞合,汉使玉关回。

征客无归日,空悲蕙草催。

这首盛唐诗人李白的《秋思》,每一个受过教育的中国读者读过之后,差不多都会总结出这首诗的中心思想: 诗人既谴责了胡兵入侵的罪恶行径,又对远征的将士和家中望归的思妇表示深切的关心与同情。为何读者能够在脑海中得到如此理解,可能与中国人说的诗歌有“言外之意”有关,依笔者看来,“言外之意”与对等原则有密切的联系。

既然隐喻是出现其中一种成分,而另一种缺场的成分由读者依照对等关系自行加以补充。那么让我们来分析一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