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输血学
临床输血学课件ppt
细胞免疫疗法
利用免疫细胞如CAR-T细胞等,对肿瘤或血液疾病进行治疗,提高治愈率。
加强输血前对血液病原体的检测,如HIV、HBV、HCV等,确保血液安全。
输血前检测
输血不良反应监测
血液保存技术
完善输血不良反应的监测和报告制度,及时发现并处理输血不良反应。
研究更先进的血液保存技术,延长血液保存时间,保证血液质量。
老年患者
新生儿和儿童由于生长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应谨慎评估输血需求和风险。
新生儿和儿童
孕妇在孕期可能出现贫血、出血等情况,需要综合考虑母婴健康状况进行输血决策。
孕妇
如癌症、血液系统疾病等,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输血决策。
特殊疾病
04
CHAPTER
临床输血学的并发症和预防措施
发热反应
输血后发热反应较为常见,可能与输血过程中的细菌感染、免疫反应等有关。
如创伤、手术或产后出血等,导致血容量急剧减少,威胁生命安全。
急性失血
慢性贫血
骨髓衰竭
某些疾病治疗
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贫血,如铁缺乏、地中海贫血等,需要输血提高血红蛋白水平。
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需要输血支持造血功能。
如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骨髓纤维化等,需要输血提高血小板数量或改善凝血功能。
对血制品或其中的成分过敏的患者,应避免输血。
过敏反应
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应避免输血以免传播疾病。
感染性疾病
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等,应避免输血以免加重病情。
免疫系统疾病
如严重心功能不全、严重肺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等,应避免输血以免加重病情。
其他疾病
老年患者由于生理功能减退,应谨慎评估输血需求和风险。
临床输血学 输血前检查流程
临床输血学输血前检查流程临床输血学的输血前检查流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输血前评估:根据患者的病情、实验室检测指标、替代治疗方案和患者家属的意愿,进行输血指征评估,确定输血目的和治疗方案。
同时,要评估患者的病情及输血指征,了解既往的输血史和输血不良反应史。
2. 实验室检验: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验,主要包括血常规、凝血四项等。
这些检验结果有助于了解患者的血液状况,为输血提供依据。
3. 申请和审核: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向血库提出输血申请,并填写输血申请单。
同时,应确保输血适应症符合《开封市儿童医院输血适应症管理规定》等相关规定。
4. 采血:在医生或护士的指导下,采血人员对患者进行采血,以备后续的血液检测。
5. 交叉配血试验:这一步是至关重要的,目的是确保供血者的血液与受血者的血液相容。
通过交叉配血试验,可以检测出可能存在的血型不合等问题,从而避免严重的输血反应。
6. 血液制品的质量检查:在输血前,医护人员需要对血液制品进行质量检查,包括检查血液制品的外观、是否在保质期内、是否有渗漏等情况。
同时,要核对血液制品的种类和数量是否与申请单一致。
7. 核对和签字:在给患者输血之前,医护人员需要核对患者的姓名、床号、住院号、输血种类、输血剂量等信息,确保信息无误。
在核对无误后,患者和医护人员需签字确认,以确保责任的明确。
8. 输血:在确认所有步骤无误后,开始进行输血。
在输血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特别是要注意观察是否出现不良反应。
9. 记录和报告:医护人员需要详细记录输血的过程和患者的反应,如有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
这些记录对于后续的治疗和患者的康复都是非常重要的。
10. 跟进检查:在输血后的几天内,应进行跟进检查,以监测患者的反应和治疗效果。
以上就是临床输血学的输血前检查流程。
这些步骤都是为了保证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每个环节都至关重要。
临床输血学实验指导
临床输血学实验指导实验一血型鉴定目的要求:掌握 ABO 血型的鉴定熟悉 Rh 血型的鉴定一、ABO 血型鉴定1. 凡红细胞上具有 A 抗原者为 A 型 ; 有 B 抗原者为 B 型 ;A 和B 抗原都没有者为 O 型 ;A 和 B 抗原都有者为 AB 型。
2.ABO 血型检查法 :将被检者红细胞用生理盐水洗涤 1-2 次 , 配成 2-5% 悬液待用。
(1)正定型 : 取小试管二只 , 分别用记号笔标记后加抗 A 、抗 B血清各一滴 , 然后各加受检者红细胞悬液一滴。
(2) 反定型 : 取小试管三只 , 分别用记号笔标记后加受检者血清一漓 , 然后加标准 A 、 B 及O 型红细胞各一漓。
将上述混匀后 , 静置数分钟 , 或 3 ∞ 0 转 /min 离心 15 秒后 , 肉眼判断凝集度。
结果判断:二、阳血型鉴定1.Rh 血型系是目前为止所发现的红细胞血型系中最为复杂的一个血型系。
至今已发现的抗原 40 多个 , 但涉及临床问题的主要是 5 个抗原 , 即 C 、 c 、 D 、 E 、 e 及其相应的特异性抗体。
目前输血界普遍认为凡带有 D 抗原者 , 称为阳阳性 , 不带 D 抗原者称为 Rh 阴性。
但是从输血免疫及血型血清学角度来看 , 只有 cedee 才是真正的 Rh 阴性者。
2.m 血型检查法一般情况下 ,Rh 血型鉴定中只进行 Rh(D) 定型。
遇有特殊情况时才进行 Rh 血型系中 5 个抗原的定型。
现售的 Rh(D) 抗血清大多为单克隆 IgM 型或 IgMdgG 型。
方法 :取小试管 1 支 , 用笔标记好后 , 加入 mI 抗 D 血清 1 滴 , 若为单克隆的 IgM 型或 IgMdgG抗血清 , 加 2%-5% 受检者红细胞盐水悬液 1 漓 , 混匀 ,3000r/min 离心 15 秒 , 肉眼观察凝集度。
若为 IgG 型血清 , 需加做 2% 受检者红细胞及菠萝酶液各 1 滴 , 混匀 , 置 37 ℃水浴 30 分钟 , 30 ∞ r/min 离心 15 秒 , 肉眼观察凝集度。
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题库
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题库【原创实用版】目录一、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概述1.输血学检验技术的定义2.输血学检验技术的重要性3.输血学检验技术的发展历程二、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的基本原理1.血型学原理2.输血反应原理3.输血学检验方法三、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的应用1.输血前检验2.输血后检验3.输血学检验技术的优势和局限性四、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1.输血学检验技术的创新2.输血学检验技术的普及和推广3.输血学检验技术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正文一、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概述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是研究血液输注和血液学检验的一门学科,它在临床医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输血学检验技术主要研究血型学、输血反应、输血学检验方法等方面,旨在确保临床输血的安全和有效性。
血型学是输血学检验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研究人类血液的类型和血型抗原、抗体的分布。
根据血型的不同,人类血液可以分为 A 型、B 型、AB 型和 O 型。
在临床输血中,正确的血型匹配至关重要,否则可能导致严重的输血反应。
输血学检验技术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初。
当时,由于对血型学知识的匮乏,输血导致的死亡事故屡见不鲜。
随着血型学的发展和输血学检验技术的进步,临床输血的安全和有效性得到了极大的保障。
二、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的基本原理输血学检验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血型学原理、输血反应原理和输血学检验方法。
血型学原理主要研究人类血液的类型和血型抗原、抗体的分布。
血型抗原主要存在于红细胞表面,而血型抗体则主要存在于血清中。
正确的血型匹配可以避免输血反应的发生。
输血反应原理主要研究输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免疫反应。
输血反应分为两种类型:溶血性输血反应和非溶血性输血反应。
溶血性输血反应是由于供血者与受血者之间存在血型不合导致的红细胞破坏。
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则主要涉及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和激活补体等免疫反应。
输血学检验方法主要包括 ABO 血型鉴定、Rh 血型鉴定、交叉配血试验等。
临床输血学检验
2020/11/3
3
一、发病原因
由于母亲的ABO血型或RhD血型与胎儿(或新生 儿)的血型不合所致。RhD血型不合所致溶血常较 ABO血型不合严重。
(一)、ABO血型不合
以ABO血型不合最常见,最多见的是母亲为O型, 胎儿或新生儿为A型或B型。第一胎即可发病,分娩 次数多,发病率越高,且一次比一次严重。也可见 于母亲为A型,胎儿或新生儿为B型或AB型,或母亲 为B型,胎儿或新生儿为A型或AB型,但少见。胎儿 或新生儿为O型者,可排除HDN。
2020/11/3
21
(3)抗人球蛋白试验
间接试验
抗人球蛋白间接试验是用已知抗原的红 细胞去检查受检者血清中有无不完全抗体
直接试验
抗人球蛋白直接试验是检测受检者
红细胞是否被不完全抗体致敏。
一般产前行间接法测定,生后行直接法测定
2020/11/3
22
。 ❖(4)游离试验:游离试验是在新生儿血清中
10
三、临床表现
❖ 新生儿溶血病的临床表现轻重与缓急取决于抗原 性的强弱、个体的免疫反应、胎儿的代偿能力和 产前的干预措施等因素。
❖ 主要症状和体征有贫血、黄疸、胎儿水肿、胆红 素脑病、肝脾肿大。
2020/11/3
14
贫血
❖溶血病患儿有不同程度的贫血, 以Rh溶血病较为明显。如血型 抗体持续存在可导致溶血继续 发生,患儿在生后3~5周发生 明显贫血(Hb<80g/L),称晚期 贫血,多见于未换血者和已接 受换血的早产儿中。
2020/11/3
4
(二)RhD血型不合
RhD血型不合引起在我国的发病率较低。 通常是母亲为RhD抗原阴性,胎儿为RhD抗原 阳性而血型不合,并引起溶血。一般第一胎 不发病,而从第二胎起发病若RhD抗原阴性 的母亲在第一胎前RhD阳性血液制剂的输注, 则第一胎也可发病。
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重点
名词解释1. 输血医学:是由多学科交叉发展起来(de)一门新兴学科,它是围绕将献血者血液输给患者进行救治这一中心,进行研究、开发、应用,从而保障临床输血安全和有效(de)一门学科.2. 反应原性:是指抗原与免疫应答产物能够发生特异性结合.3. 完全抗体:在盐水介质中能够直接凝集红细胞(de)抗体,又称为盐水抗体,其性质都是为IgM类抗体.4. 不完全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在盐水介质中未表现出可见(de)凝集反应称为不完全抗体.5. 血小板特异性抗原(人类血小板抗原):通常将血小板表面由血小板特有(de)抗原决定簇组成,表现出血小板独特(de)遗传多态性,并且不存在于其他细胞和组织上(de)抗原称为血小板特异性抗原.6. 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由于自身免疫系统失调,机体产生针对自身血小板相关抗原(de)抗体,从而引起免疫性血小板减少.7. 血液辐照技术:针对TA~GVHD采用(de)技术,有效灭杀具有免疫活性(de)淋巴细胞.8. 滤器去除术:在保证血液(de)制剂质量前提下,,对血液制剂中供着白细胞进行有效(de)除清处理.9. 成分输血:是把血液中各种细胞成分血浆和血浆蛋白成分用物理或化学(de)方法加以分离提纯,分别制成高浓度、高纯度、低容量(de)制剂,按照缺什么补什么(de)原则输用,来达到治疗患者(de)目(de).10. 全血:是指将人体一定量(de)血液采集入含有抗凝保存液(de)血袋中,不作任何加工(de)一种血液制剂.11. 红细胞输注:是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选择不同类型红细胞制剂进行输血治疗,其主要目(de)是补充红细胞,纠正贫血,改善组织供氧.12. 血液保护:是指通过减少血液丢失、应用血液保护药物和人工血液等方法,降低同种异体输血需求及其风险,保护血液资源.13. 胎儿新生儿溶血病:是指母胎血型不合所致(de)胎儿或新生儿免疫性溶血性疾病.14. 输血不良反应:只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发生了不良反应,发生率约10%.15. 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是指在输血中或输血后体温≥1℃,并以发热、寒战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且能排除溶血、细菌感染、严重过敏等引起发热(de)一类输血反应.,FNHTR是最常见(de)输血不良反应.16.患者血液管理(PBM):是基于以循证医学为依据,以患者为中心,采用多学科(de)技术和方法,以达到减少或避免输异体血、改善患者预后、获得最佳病情转归(de)目(de).输血大题1.患者血液管理(de)基本理念包括一.促进造血,纠正贫血,提高患者对失血(de)耐受力二.采用各种技术和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少血液丢失三.优先考虑自体输血和血液替代治疗2.影响凝集反应(de)主要因素温度、离子强度、PH值、孵育时间、抗原抗体(de)比例、红细胞间距离.3. ABO血型鉴定时需要进行反定型,其意义在于一. 能够复检正定型结果(de)准确性,纠正漏检、误报二.可以发现亚型,能够排除获得性抗原和冷凝集现象对红细胞正定型(de)干扰三.可以发现一些ABO亚型中(de)意外抗体4.ABO正反定型不符(de)处理原则一.ABO血型鉴定出现正反定型不符时,应首先重复试验,排除人为差错.二.如果重复试验仍然正反定型不符,则继续下列操作:⑴重新采集血液标本,避免标本采集错误或污染引起(de)差错,⑵询问受检者(de)诊断、既往病史、输血史、骨髓移植史及用药史等.⑶应用新开启(de)生理盐水洗涤标本红细胞或试剂红细胞后进行试验.⑷应用抗-A,B、抗-A1或抗-H标准血清检测红细胞.⑸根据筛选红细胞检测结果,确定是否有同种抗体或冷自身抗体干扰.6.血小板输注无效(de)相关知识可通过校正血小板上升数(CCI)或血小板输注回收率(PPR)判定输注后1小时CCI<7500,24小时CCI<4500,说明血小板输注无效.血小板输注后24小时回收率<20%为输注无效.免疫因素:反复输注血小板或有妊娠史(de)妇女,患者血清中可产生血小板同种抗体.非免疫因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热、感染、脓毒血症,严重出血、脾大等.7. 目前为了避免PTR、PTR(de)发生,提高血小板输注疗效,可以采取如下(de)预防措施一. 提倡大型(de)血液中心建HLA,HPA已知型供者资料库,充分为患者提配合型(de)单采血小板.二. 配合型血小板输注三.HLA同种异型免疫反应(de)预防四. 有条件时也可通过血浆置换、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等措施避免血小板输血反应(de)发生8. 血液病理性成分主要有三类一,造血系统异常增殖产生(de)过量或功能异常(de)血细胞二.体内外原因直接或间接引起(de)含量或功能异常(de)血浆成分三.内、外源性毒素物质9. 病理性血液成分去除治疗(de)原则一,血液中含有能被TBCE去除(de)明确(de)病理性成分二.病理性成分能充分去除,并能有效地消除或减轻对靶组织(de)致病作用三. 病理性成分所致(de)病症能得到治疗,或经过一段时间或药物治疗后有明显改善四.能恢复受累器官(de)功能10.患者出现GVHD(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有三个先决条件:一.受体与供体之间组织相容性不同二.移植物中存在免疫活性细胞三.宿主无法清除这些免疫活性细胞11. 悬浮红细胞(de)适应症一.外伤或手术引起(de)急性失血需要输血者二.心、肾、肝功能不全,需要输血者三.血容量正常(de)慢性贫血需要输血者四.儿童(de)慢性贫血等11.浓缩红细胞用于心肝肾功能不全(de)患者叫全血安全和减轻患者(de)代谢负担12. 少白细胞红细胞主要用于一. 需要反复输血(de)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白血病患者二. 准备做器官移植(de)患者三. 由于反复输血,也产生白细胞或血小板抗体,引起非溶血性(de)发热反应(de)患者13.辐照红细胞主要是用于有免疫缺陷或免疫抑制(de)患者输血,新生儿换血、宫内输血,选择近亲供者血液输血等.14.年轻红细胞大多为网织红细胞,它主要用于需要长期反复输血(de)患者,使输血间隔延长,减少输血次数.13.洗涤红细胞主要用于①输人全血或血浆后发生过敏反应(de)患者;②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③高钾血症及肝、肾功能障碍需要输血(de)患者等.14.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中血小板抗体检测原理将血小板固相包被在微孔中,再与患者血清孵育洗涤后加人抗人IgG多抗和人IgG 致敏(de)指示红细胞,静置或离心,肉眼判读结果.如果患者血清中存在抗体,那么红细胞将在微孔底形成单层,判为阳性;否则指示红细胞将在微孔中央形成紧密(de)细胞扣,判为阴性.15.血小板输注适应症一. 预防性血小板输注:可显着降低血小板计数低下患者出现(de)概率和程度,特别是减少内出血和内脏大出血(de)危险性,降低死亡率,具有显着(de)临床疗效.各种慢性血小板生成不良性疾病者须预防性输注血小板.二.治疗型血小板输注:血小板生成减少引起(de)出血.16.血小板输注禁忌症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和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均为血小板输注(de)禁忌症.17.新鲜冰冻血浆(FFP)输注(de)禁忌症一. 对于曾经输血发生血浆蛋白过敏患者,应避免输注血浆,二.对血容量正常(de)年老体弱患者,重症婴幼儿,严重贫血或心功能不全(de)患者,应有易发生循环超负荷(de)危险,应慎用血浆.18.粒细胞输注(de)适应症一. 中性粒细胞数量绝对值低于×10(de)9次方/L二.有明确(de)细菌感染三.经强有力(de)(de)抗生素治疗48小时无效四.骨髓造血功能短期内不能恢复19.大量输血需要包括(de)情况一.以24小时为周期计算,输注血液量达到患者自身总血容量以上二. 三小时内输注血液量达到患者自身总血容量50%以上,三. 一小时内输入多于4单位红细胞制剂,四.失血速度>150ml/min五.失血(kgmin)达20分钟以上注:大量输血(de)死亡三联征包括:酸中毒、低体温和凝血紊乱.血型不合溶血病临床表现轻重缓急决定因素一.抗原免疫性(de)强弱二.个体(de)免疫反应三.胎儿(de)代偿能力和产前(de)干预措施等因素21. 新生儿溶血病换血疗法目(de)和血液制剂(de)选择目(de):置换出血液中具有已致敏红细胞及抗体,阻止进一步溶血,减少血清非结合胆红素浓度,预防发生胆红素脑病.纠正贫血,防止心力衰竭.血液制剂选择:ABO血型不合溶血症应选用o型悬浮红细胞与AB型血浆混合后(de)血液.Rhd血型不合溶血病应选用ABO血型同型,RhD抗原阴性全血.22. 新生儿溶血病预防措施出生前:提前分娩,血浆置换,宫内输血,药物,终止妊娠出生后:应肌注IgG抗RhD血清剂以避免被致敏23.新生儿溶血实验室与辅助检查1.常规检查①外周血常规检查②血胆红素测定③羊水胆红素含量测定2.血型血清学检查①血型②抗体效价③抗人球蛋白试验④血清学游离抗体试验⑤红细胞抗体释放试验24. 新生儿溶血治疗原则1.药物治疗①肾上腺皮质激素②酶诱导剂2.光疗3.血液治疗①血液制品与血液制剂输注②换血疗法25. 细菌性输血反应(de)病因和发病机制血液(de)采集,成分血制备,保存及输注等环节都可能发生细菌(de)感染一. 献血者献血时可能存在菌血症,二. 采血时献血员局部皮肤细菌可能进入血袋三. 输血器材存在细菌污染等26. 细菌性输血反应(de)预防一. 选择正规厂家生产(de)合格(de)一次性采血输血器材产品二. 采血、成分血制备、贮存、运输及输入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三. 可疑细菌污染(de)血制品不得发出,不能输注四. 存在感染病灶(de)献血元应暂缓献血五.输血过程中应严密观察,必要时及时终止输血27.溶血性输血反应预防预防HTR发生(de)关键在于严格而准确地进行输血前血型血清学检查,包括ABO 正反定型、RhD定型、意外抗体筛查、交叉配血试验;建立严格(de)临床输血管理制度,加强技术培训,避免在血样采集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发血、输血过程中因疏忽而发生差错.28.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预防1.避免不必要输血.2.需要输血时尽可能选择少血浆成分或不含血浆成分(de)血液制品,最好选择无输血史(de)男性作为献血者.3.妊娠3次以上女性不宜献血.4.改良血液制品(de)制作工艺,减少有潜在致TRALI(de)血液制品中血浆含量,不再使用有潜在致重症TRALI(de)献血员血液制品.5.若抗体来自受血者,输血时应进行白细胞过滤.6.在条件允许时也可进行贮存式自体输血.29. 输血传播疾病(de)预防和控制一. 严格筛选献血者二. 严格进行血液病毒标志物(de)筛选检测三. 加强采血和血液制品制备(de)无菌技术操作四. 对血液制品进行病毒灭活五. 合理用血,大量提倡成分输血和自体输血30. 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de)预防FNHTR发生率导输人白细胞(de)数量有关.目前普遍认为:白细胞含量小于5x10∧6时,即能有效预防FNHTR发生.因此,预防FNHTR(de)方法之一就是输注去除白胞(de)血液制品.①粒细胞制品不能用白细胞滤器过滤,输注前常规给予解热药②对于易患FNHTR受血者,在输血前应用抗致热原性药物,如对乙选氨基酚(醋氨酚)或阿司匹林有效减轻发热反应(de)程度③既往无FNHTR病史,不必输血前用药.。
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题库
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题库【实用版】目录一、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概述1.输血学检验技术的定义2.输血学检验技术的重要性二、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的分类1.血型鉴定2.交叉配血3.输血反应检测4.血液保存与运输三、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的实践与应用1.输血申请管理制度2.输血备血量的分级管理3.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的发展趋势正文一、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概述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是指在临床输血过程中,对供血者与受血者的血液进行检验和鉴定的技术手段。
其目的是保证输血的安全性,防止因血型不合、输血反应等导致的严重后果。
输血学检验技术在临床医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输血治疗的关键环节。
二、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的分类1.血型鉴定:血型鉴定是输血学检验技术的基础,主要包括 ABO 血型系统和 Rh 血型系统的鉴定。
2.交叉配血:交叉配血是指将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进行混合,观察是否发生凝集反应。
这是确保输血安全的重要手段。
3.输血反应检测:输血反应检测包括血清学检测和细胞学检测,用于监测输血过程中的不良反应。
4.血液保存与运输:血液保存与运输是输血学检验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血液的保存方法、保存时间、运输条件等。
三、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的实践与应用1.输血申请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应当建立临床用血申请管理制度,对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进行分级管理。
2.输血备血量的分级管理:根据患者病情和需要,将输血备血量分为三个级别,分别由不同级别的医师提出申请和核准签发。
3.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的发展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输血学检验技术不断更新和完善,未来的发展趋势包括自动化、智能化、个性化等方面。
总之,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在保障输血安全、提高治疗效果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临床输血学考试重点
临床输血学与检验09 级医学检验(3)班绪论1、概念:血液是一种特殊的药物,输血是一种治疗措施。
目的:安全,有效,经济2、输血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①血液凝固→抗凝剂(枸橼酸钠)②污染→无菌技术③血型→ABO 血型④保存→建立血库(添加保存液,低温保存)⑤器材改进3、输血的基本内容:管理体系,血源,血液免疫学(血型) ,血液制备(预备,成分输血),临床输血(成分输血) ,不良反应与传染疾病。
4、输血的发展趋势:①进一步提高输血的安全性②采供血集中化③无偿献血:义务献血和建立固定的无偿献血人群④合理输血(成分输血)⑤新技术的应用:血液代用品;胰岛素; EPO⑥输血的信息化管理输血安全输血的主要风险: 1 、经血液传播的传染病:肝炎、 HIV 等2、免疫性不良反应:血型不符输血安全的措施: 1 、输血管理:固定无偿献血人群,献血者的筛查。
2 、血液的制备:为成分输血做准备,保证输血的质量管理。
3 、血液的检测:实验室管理体系。
严格规范操作,降低输血传播疾病,确保输血安全的有效手段。
4 、输血管理: a 血液免疫学检查 b 强制性的筛查:血型鉴定,传染性疾病的筛查 c 合理用血:严格把握输血特征,输血新技术 (成分输血、自身输血、白细胞过滤),血液替代用品 d 输血不良反应的检测与报告,形成制度化。
安全献血1、献血者种类:无偿献血者:风险最小,包括固定无偿献血者和志愿无偿献血者有偿:风险最大替代:也叫家庭献血者,血液有明确的去向。
特殊:非常稀有的血型。
2、固定无偿献血者:至少献血三次并且保持每年至少献血一次的人(或一有电话联系就前来献血的人)3、建立一支无偿献血者队伍是保证血液供应的有效方法: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提高全民族的修养,全方位动员,教育,招募献血者。
4、献血者的检查:病史,体检(年龄、体重、血压、脉搏、呼吸等) ,实验室检查(血型、血红蛋白、 ALT、传染病) 。
5、为什么提倡无偿献血?无偿献血整体素质高,有稳定收入,存在高危行为情况少,新感染病毒几率低,因而处于窗口期的几率低,所以无偿献血者为“低危”献血者。
临床输血学检验ppt
血液生化检测
总结词
血液生化检测是评估血液中各种化学成分的检测方法,包括肝肾功能、血糖、 血脂、电解质等指标的检测。
详细描述
血液生化检测对于了解全身各系统功能状态具有重要意义,例如肝肾功能异常 可能提示肝脏或肾脏疾病,血糖和血脂水平异常可能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 密切相关。
血液免疫检测
总结词
血液免疫检测是检测血液中免疫相关指标的方法,包括免疫球蛋白、补体、细胞 因子等指标的检测。
THANKS
临床输血学检验的未来展望
智能化与自动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临床输血学检 验将更加智能化和自动化,提高 检测效率和准确性。
个性化治疗
基于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多 组学研究,实现个性化输血治疗, 提高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精准医学
结合精准医学理念,开展精准输 血治疗,针对不同患者制定个性 化的治疗方案。
感谢您的观看
离心分离
将采集的样本进行离心分 离,将血清或血浆与细胞 成分分开。
保存与运输
将处理后的样本妥善保存, 并确保在运输过程中不发法
根据检验项目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如生化分析、免疫分 析等。
检测参数设置
根据所选方法设置检测参数,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提高医疗质量
临床输血学检验是医疗质量的重要组 成部分,通过准确的实验室检测,可 以为临床医生提供可靠的诊断和治疗 依据。
临床输血学检验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回顾
临床输血学检验的历史可以追溯 到20世纪初,随着科技的不断进 步,输血技术也不断完善和发展。
发展趋势
随着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学科的 不断发展,临床输血学检验将朝着 更快速、更准确、更安全的方向发 展。
检测操作
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重点
名词解释1. 输血医学:是由多学科交叉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围绕将献血者血液输给患者进行救治这一中心,进行研究、开发、应用,从而保障临床输血安全和有效的一门学科。
2. 反应原性:是指抗原与免疫应答产物能够发生特异性结合。
3. 完全抗体:在盐水介质中能够直接凝集红细胞的抗体,又称为盐水抗体,其性质都是为IgM类抗体。
4. 不完全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在盐水介质中未表现出可见的凝集反应称为不完全抗体。
5. 血小板特异性抗原(人类血小板抗原):通常将血小板表面由血小板特有的抗原决定簇组成,表现出血小板独特的遗传多态性,并且不存在于其他细胞和组织上的抗原称为血小板特异性抗原。
6. 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由于自身免疫系统失调,机体产生针对自身血小板相关抗原的抗体,从而引起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7. 血液辐照技术:针对TA~GVHD采用的技术,有效灭杀具有免疫活性的淋巴细胞.8. 滤器去除术:在保证血液的制剂质量前提下,,对血液制剂中供着白细胞进行有效的除清处理。
9. 成分输血:是把血液中各种细胞成分血浆和血浆蛋白成分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加以分离提纯,分别制成高浓度、高纯度、低容量的制剂,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输用,来达到治疗患者的目的。
10. 全血:是指将人体一定量的血液采集入含有抗凝保存液的血袋中,不作任何加工的一种血液制剂。
11. 红细胞输注:是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选择不同类型红细胞制剂进行输血治疗,其主要目的是补充红细胞,纠正贫血,改善组织供氧。
12. 血液保护:是指通过减少血液丢失、应用血液保护药物和人工血液等方法,降低同种异体输血需求及其风险,保护血液资源。
13. 胎儿新生儿溶血病:是指母胎血型不合所致的胎儿或新生儿免疫性溶血性疾病。
14. 输血不良反应:只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发生了不良反应,发生率约10%。
15. 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是指在输血中或输血后体温≥1℃,并以发热、寒战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且能排除溶血、细菌感染、严重过敏等引起发热的一类输血反应。
《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9第十章 临床输血
第六节 血浆蛋白制品的输注
白蛋白制品
适应证:低蛋白血症;扩充血容量;体外循环; 血浆置换 ;新生儿溶血病等
禁忌证:对输注白蛋白制品有过敏反应者、心脏 病、血浆白蛋白水平正常或偏高等的患者应慎用
用法:单独静滴,或用生理盐水稀释后滴注
其它血浆蛋白制品(1)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主要用于免疫缺陷性疾病precipitate,Cryo)
由新鲜冰冻血浆(FFP)在低温下(约2~4℃)解冻 后沉淀的白色絮状物,是FFP的部分凝血因子浓集制品, 主要含有: Ⅷ因子 纤维蛋白原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纤维粘连蛋白 凝血因子ⅩⅢ等
冷沉淀输注
适应证: • 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 • 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ⅩⅢ缺乏症 • 血管性血友病 • 血友病A(无凝血因子Ⅷ浓缩剂时) • 获得性纤维结合蛋白缺乏症
保暖 进行常规监测,常用的实验室监测指标包括血小板计数、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血浆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g)等
本章小结
临床输血治疗的目标是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血液成 分,输血治疗发展到今天,全血已很少直接使用,多作 为制备成分血的原料
血液成分中红细胞的用量最大,其中悬浮红细胞的应用 最广泛,几乎适用于临床各科的输血,少白细胞红细胞 因其输血不良反应少使用量正在不断增加
荡箱保存
输注速率越快越好 ABO同型输注(因为血小板膜上有红细胞抗原) Rh阴性患者需要输注Rh阴性血小板 如果患者有脾肿大、感染、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
导致血小板减少的非免疫因素存在,输注剂量要 适当加大
第四节 血浆输注
新鲜冰冻血浆 (fresh frozen plasma,FFP)
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重点
名词解释1、输血医学:就是由多学科交叉发展起来得一门新兴学科,它就是围绕将献血者血液输给患者进行救治这一中心,进行研究、开发、应用,从而保障临床输血安全与有效得一门学科。
2。
反应原性:就是指抗原与免疫应答产物能够发生特异性结合。
3。
完全抗体:在盐水介质中能够直接凝集红细胞得抗体,又称为盐水抗体,其性质都就是为IgM类抗体。
4. 不完全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在盐水介质中未表现出可见得凝集反应称为不完全抗体。
5、血小板特异性抗原(人类血小板抗原):通常将血小板表面由血小板特有得抗原决定簇组成,表现出血小板独特得遗传多态性,并且不存在于其她细胞与组织上得抗原称为血小板特异性抗原、6。
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由于自身免疫系统失调,机体产生针对自身血小板相关抗原得抗体,从而引起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7. 血液辐照技术:针对TA~GVHD采用得技术,有效灭杀具有免疫活性得淋巴细胞、8、滤器去除术:在保证血液得制剂质量前提下,,对血液制剂中供着白细胞进行有效得除清处理、9。
成分输血:就是把血液中各种细胞成分血浆与血浆蛋白成分用物理或化学得方法加以分离提纯,分别制成高浓度、高纯度、低容量得制剂,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得原则输用,来达到治疗患者得目得。
10. 全血:就是指将人体一定量得血液采集入含有抗凝保存液得血袋中,不作任何加工得一种血液制剂。
11、红细胞输注:就是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选择不同类型红细胞制剂进行输血治疗,其主要目得就是补充红细胞,纠正贫血,改善组织供氧。
12。
血液保护:就是指通过减少血液丢失、应用血液保护药物与人工血液等方法,降低同种异体输血需求及其风险,保护血液资源。
13、胎儿新生儿溶血病:就是指母胎血型不合所致得胎儿或新生儿免疫性溶血性疾病、14. 输血不良反应:只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发生了不良反应,发生率约10%、15、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就是指在输血中或输血后体温≥1℃,并以发热、寒战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且能排除溶血、细菌感染、严重过敏等引起发热得一类输血反应。
临床输血学课件
输血安全Dຫໍສະໝຸດ 输血安全培训:提高医护人员安全意识和技术水平
C 输血后监测:关注患者身体状况,预防感染
B 输血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反应,防止不良反应
A 输血前检查:确保血液质量和安全
输血治疗
贫血治疗
病因:缺铁、维生素 B12、叶酸等
治疗方法:补充铁剂、 维生素B12、叶酸等
症状:头晕、乏力、心 悸、呼吸困难等
临床输血学课件
演讲人
目录
01. 输血基础知识 02. 输血技术 03. 输血治疗 04. 输血管理
输血基础知识
血液成分
红细胞: 负责运输 氧气和二
氧化碳
白细胞: 负责免疫 和抗感染
血小板: 负责止血
和凝血
血浆:负 责运输营 养物质和 代谢废物
输血适应症
贫血:由于各种原因导
01
致的红细胞数量减少或
培训目标:提 高输血安全, 降低输血风险
01
培训方式:理 论授课、实践 操作、案例分 析等
03
02
培训内容:输 血基础知识、 输血技术、输 血反应处理等
04
培训对象:输 血科工作人员、 临床医生、护 士等
谢谢
注意事项:避免过度劳 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 惯、定期检查血常规等
创伤治疗
输血治疗的目的: 补充血液,提高血
容量,改善循环
输血治疗的适应症: 创伤、失血、贫血、
感染等
输血治疗的方法: 静脉输血、动脉输
血、自体输血等
输血治疗的注意事 项:输血速度、输 血量、输血反应等
免疫治疗
01 免疫治疗原理:通过激活或 增强免疫系统功能,达到治 疗疾病的目的
溶血反应:输血过程中 出现的红细胞溶解、血
《临床输血学检验》课件
输血相关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
为确保血液安全和输血治疗的合法性,各国政府制定了一系 列相关法律法规,规范血液采集、检测、储存和使用等各个 环节。
培训与资质
从事临床输血学检验的实验室人员需经过专业培训,并取得 相关资质。同时,实验室需通过国家认证,以确保其符合法 律法规要求。
02
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
血型鉴定
应和传播疾病的风险。
04
临床输血不良反应与处理
输血不良反应的类型与原因
发热反应
由于致热源或免疫反应等原因导致体温升高 。
溶血反应
由于输入的血型不合或血浆中存在抗体导致 红细胞破坏。
过敏反应
由于患者对某些血浆蛋白或药物过敏引起。
输血相关循环超负荷
大量输血导致循环血量增加,引起心脏负担 加重。
输血不良反应的预防与处理
据挖掘和预测,优化输血决策。
个体化输血治疗的发展
精准医疗
个体化输血治疗将与精准医疗相 结合,根据患者的基因、生理特 征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输血方案
。
细胞治疗
细胞治疗将成为个体化输血治疗 的重要手段,通过细胞移植和基
因编辑等技术治疗血液疾病。
免疫治疗
免疫治疗将应用于输血领域,通 过调节免疫反应降低输血不良反
常见的血液免疫学检测包括抗体 筛查、不规则抗体检测、淋巴细
胞毒试验等。
血液免疫学检测的结果对于评估 患者的免疫状态、预防输血不良 反应以及指导临床输血具有重要
意义。
03
临床输血适应症与禁忌症
输血适应症
01
02
03
04
急性失血
如创伤、手术或产Biblioteka 出血等, 导致血容量不足和休克。慢性贫血
临床输血学练教学课件
临床输血学练教学课件ppt xx年xx月xx日contents •临床输血学概述•临床输血学基本知识•临床输血学专业技能•临床输血学典型案例分析•临床输血学教学计划与实施•临床输血学未来发展与展望目录01临床输血学概述临床输血学是一门研究输血医学的学科,涉及血液生理、血液疾病、血液免疫、输血伦理、输血法律法规等方面。
定义根据不同的输血方式,临床输血学可以分为输血医学、细胞治疗、血液透析等。
分类临床输血学定义与分类临床输血学发展历程最早的输血实验开始于英国,但当时并未被广泛应用。
17世纪20世纪初二战时期现代发现血型后,输血开始变得更为安全和有效。
由于大量伤员的出现,输血成为了一种必要的治疗手段。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临床输血学得到了快速发展和应用。
临床输血学应用范围慢性贫血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
急性失血如车祸、创伤、产后大出血等。
白血病如急性白血病、慢性髓性白血病等。
特殊血液病如血红蛋白病、血小板疾病等。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02临床输血学基本知识1血液生理知识23血液包括血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各成分具有不同生理功能。
血液的组成与功能血细胞生成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细胞在形态和功能上存在差异。
血细胞生成与成熟血液的流动性、黏滞性和凝集等特性对血液循环及输血有重要影响。
血液流变学献血者需进行健康检查,确保其身体状况适宜献血。
献血者的健康检查血液采集后,需进行离心、分离等操作,提取所需的血液成分。
采血与分离储存温度、时间等条件对血液质量有重要影响,需严格控制。
血液储存与运输献血与受血知识输血适应症失血、创伤、烧伤、慢性贫血等情况下需要输血。
输血禁忌症过敏反应、溶血反应、发热反应等严重不良反应需要避免。
输血适应症与禁忌症输血不良反应溶血反应、过敏反应、发热反应等常见不良反应。
防治措施针对不同不良反应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确保输血安全。
输血不良反应与防治03临床输血学专业技能输血实验室检测技术包括盐水介质和抗人球蛋白介质血型鉴定技术,以及ABO和Rh血型抗原鉴定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标准答案:A
答案解析:
12、[1分]乙型血友病输血宜选用
A:冷沉淀
B:凝血酶原复合物
C:免疫球蛋白
D:人胎盘球蛋白
E:清蛋白
隐藏答案收藏到目录试题评价
标准答案:B
答案解析:
5选多(每题可有一项或多项正确,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3、[1分]大量输血时可致
A:心脏负荷加重
B:凝血异常
A: 40%
B: 50%
C: 60%
D: 70%
E: 90%
隐藏答案收藏到目录试题评价
标准答案:D
答案解析:
5、[1分]新生儿溶血病当胆红素超过342μmol/L时,应首选
A:光照疗法
B:换血疗法
C:宫内输血
D:药物疗法
E:液体疗法
隐藏答案收藏到目录试题评价
标准答案:B
答案解析:
6、[1分]多次输注血小板可产生
A: HLA抗体
B: CH50增高
C: C3增高
D: C4增高
E: IgA增高
隐藏答案收藏到目录试题评价
标准答案:A
答案解析:
组5选1 (每组试题与5个共用备选项配对,可重复选用,但每题仅一个正确)
11、[1分]甲型血友病输血宜选用
A:冷沉淀
B:凝血酶原复合物
C:免疫球蛋白
D:人胎盘球蛋白
E:清蛋白
15、[1分]补充凝血因子时应选用
A:少白细胞的红细胞输注
B:洗涤红细胞
C:两者均可以
D:两者均不可
隐藏答案收藏到目录试题评价
标准答案:D
答案解析:
16、[1分]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如需输血,应选用
A:少白细胞的红细胞输注
B:洗涤红细胞
C:两者均可以
D:两者均不可
隐藏答案收藏到目录试题评价
标准答案:B
A:新鲜全血
B:红细胞制剂
C:普通血浆
D:羧甲淀粉
E:新鲜冷冻血浆
隐藏答案收藏到目录试题评价
标准答案:E
答案解析:
9、[1分]重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儿输血宜首选
A:浓缩红细胞
B:少白细胞的红细胞
C:洗涤红细胞
D:冷冻红细胞
E:年轻红细胞
隐藏答案收藏到目录试题评价
标准答案:E
答案解析:
10、[1分]临床输血中,非溶血性输血发热反应多考虑与哪种因素有关
正确
错误
隐藏答案收藏到目录试题评价
标准答案:√
答案解析:
填空(在空白处填上正确的文字、得数、编号或图形)
22、[1分]骨髓移植或器官移植病人输血时宜选用________或________。
隐藏答案收藏到目录试题评价
标准答案:
少白细胞的红细胞洗涤红细胞
答案解析:
23、[0.5分]ACD-A(A为腺嘌呤)全血保存有效期为________天。
B:新鲜冷冻血浆
C:洗涤红细胞
D:羧甲淀粉
E:清蛋白
隐藏答案收藏到目录试题评价
标准答案:B
答案解析:
3、[1分]CPD-A(枸橼酸钠、磷酸盐、葡萄糖一腺嘌呤)全血保存有效期为
A: 10天
B: 21天
C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8天
D: 30天
E: 35天
隐藏答案收藏到目录试题评价
标准答案:E
答案解析:
4、[1分]全血保存期的标准是根据输注24小时体内红细胞存活率为
临床输血学
单5选1 (题下选项可能多个正确,只能选择其中最佳的一项)
1、[1分]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病人输血应首选
A:浓缩红细胞
B:洗涤红细胞
C:少白细胞的红细胞
D:冷冻红细胞
E:照射红细胞
隐藏答案收藏到目录试题评价
标准答案:B
答案解析:
2、[1分]严重肝脏疾病伴有凝血因子缺乏出血病人输血宜首选
A:保存的液体血浆
19、[1分]ABO血型不合新生儿溶血病常发生于第1胎,Rh血型不合则发生于第1胎以后。
正确
错误
隐藏答案收藏到目录试题评价
标准答案:√
答案解析:
20、[1分]采血可能诱发疾病发作或加重的病人不宜进行储存式自身输血。
正确
错误
隐藏答案收藏到目录试题评价
标准答案:√
答案解析:
21、[1分]溶血性输血反应可出现畏寒、发热、腰痛、血尿、黄疸等临床表现。
答案解析:
17、[1分]血型不合输血可致
A:溶血性输血反应
B:非溶血性输血反应
C:两者均有
D:两者均无
隐藏答案收藏到目录试题评价
标准答案:A
答案解析:
18、[1分]白细胞抗原抗体反应可致
A:溶血性输血反应
B:非溶血性输血反应
C:两者均有
D:两者均无
隐藏答案收藏到目录试题评价
标准答案:B
答案解析:
是非(判断下列说法正确与否,(纸答卷正确用√错误用×表示))
隐藏答案收藏到目录试题评价
标准答案:
28
答案解析:
A:胆固醇增高
B:白细胞增高
C:清蛋白增高
D:淋巴细胞增高
E:抗血小板抗体
隐藏答案收藏到目录试题评价
标准答案:E
答案解析:
7、[1分]血小板输注时手工浓缩血小板剂量成人一般为
A: 2~3U
B: 3~4U
C: 4~5U
D: 6~8U
E: 20~30U
隐藏答案收藏到目录试题评价
标准答案:D
答案解析:
8、[1分]补充不稳定凝血因子宜选用
C:枸橼酸中毒
D:高脂血症
E:低蛋白血症
隐藏答案收藏到目录试题评价
标准答案:ABC
答案解析:
14、[1分]ABO血型'改变'可见于
A:肠道腺癌病人
B:白血病病人
C:骨髓瘤病人
D:肺炎病人
E: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病人
隐藏答案收藏到目录试题评价
标准答案:ABC
答案解析:
组4选1 (每组试题共用比较选择项,备选项可重复被选,但每题仅一个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