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2第三章 红细胞血型检测

合集下载

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

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

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
输血学检验技术是指利用物理、化学、免疫学和生物技术,诊断及预防输血及其相关的疾病的综合技术。

输血学检验的技术包括对于输血受者的血液样本的检测,对血液产品的检测,血液保藏期间的监测,输血反应的诊断及致病细菌的侦测等。

二、检测对象
1.血液受者:输血学检验首先指对于血液受者的抗原——抗体及其免疫功能的检测,一般包括ABO血型鉴定,Rh血型鉴定,直接血型鉴定,自身抗体鉴定,Donath-Landsteiner试验,自身抗原的检测,以及核酸酶鉴定(NAT)等。

2.血液产品:输血学检验还指对于血液产品的检测,一般包括血液抗原的检测,血型鉴定,血液免疫学检测,血液产品的微生物检测,血液产品的重组DNA检测,血液储存期间的监测,血液成分分离技术,以及输血反应的诊断等。

三、应用
1.常规检测:这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技术,主要用于血液受者的血液样本检测,血型鉴定,免疫学检验,Donath-Landsteiner试验,核酸酶鉴定(NAT)等。

2.实时检测:实时检测技术是指利用高通量、低成本的技术,实时鉴定血液受者的ABO血型、Rh血型、免疫特异性抗体及直接血型等。

3.精准医疗:精准医疗是指应用精准医疗技术,个体化诊疗,有
效指导输血,以提高血液质量,减少输血反应及其相关疾病的发生。

四、总结
输血学检验技术是一种综合的技术,可以有效检测和诊断输血及其相关疾病,以提供准确的诊断和有效的预防措施。

输血学检验技术日益发展,正在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准确、更全面的检验服务。

临床输血检验技术课程标准

临床输血检验技术课程标准

《临床输血检验技术》课程标准课程名称课程类型理论课时教学场地要求任课教师要求临床输血检验技术课程代码YLCSXY B类课程总课时7250 实践课时22多媒体教室,中心血站、医院输血科具备扎实的临床输血理论知识,并具有临床输供血检验的工作经历。

一、课程定位本课程是高职高专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临床输血方向的专业限选课程。

本课程系统的讲述了安全献血、血型检测技术、输血相关感染病原学标志物检测、血液成分制备技术、血液及成分制品的管理与运输、临床输血流程、血液成分的临床应用、自体输血技术、输血不良反应、新生儿溶血病的实验室检查、临床输血管理等临床输血学检验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术。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输、供血的基本理论及基本技术。

本课程开设在第四学期,前导专业核心课程为《临床检验基础》、《微生物检验技术》、《免疫检验技术》,与本学期的《血液学检验技术》、《生物化学及检验技术》、《寄生虫检验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密切联系,为后续顶岗实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目标1. 能力目标(1)能正确进行献血者的招募、教育和动员,并能采集血液。

(2)能正确进行献血者血液标本的检测;(3)能正确制备血液制品的。

(4)能够正确进行输血前血容性相关检测、新生儿溶血病的相关实验室检查、自体输血。

(5)能够指导临床合理用血。

2. 知识目标(1)具有采血、输血技术规范的基本知识;(2)知道采供血机构及其职责,输血安全的技术和管理保障;(3)知道临床输血基本条件的控制、室内质控与室间质评要求与操作。

3. 态度目标(1)具有高高尚的医德医风和团队合作精神;(1)树立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职业意识;(2)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设计1. 设计思想本课程以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献血员的教育、动员、招募T献血员体检T血液采集T血型及输血相关感染病原学标志物检测T血液成分制备T临床输血整个流程进行编排,在此基础上,对医疗卫生单位输血科(库)和中心血站工作环节与流程、工作任务进行了解构与重构,在强化现代输血的基本理论知识、相关的检测技术的同时,也介绍了血液辐照等输血新技术的应用,力求使课程内容与岗位工作任务对接,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和实用性的特点。

《临床输血检验技术》课程标准.

《临床输血检验技术》课程标准.

《临床输血检验技术》课程标准课程名称临床输血检验技术课程代码YLCSXY课程类型B类课程总课时72理论课时50 实践课时22教学场地要求多媒体教室,中心血站、医院输血科任课教师要求具备扎实的临床输血理论知识,并具有临床输供血检验的工作经历。

一、课程定位本课程是高职高专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临床输血方向的专业限选课程。

本课程系统的讲述了安全献血、血型检测技术、输血相关感染病原学标志物检测、血液成分制备技术、血液及成分制品的管理与运输、临床输血流程、血液成分的临床应用、自体输血技术、输血不良反应、新生儿溶血病的实验室检查、临床输血管理等临床输血学检验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术。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输、供血的基本理论及基本技术。

本课程开设在第四学期,前导专业核心课程为《临床检验基础》、《微生物检验技术》、《免疫检验技术》,与本学期的《血液学检验技术》、《生物化学及检验技术》、《寄生虫检验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密切联系,为后续顶岗实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目标1.能力目标(1)能正确进行献血者的招募、教育和动员,并能采集血液。

(2)能正确进行献血者血液标本的检测;(3)能正确制备血液制品的。

(4)能够正确进行输血前血容性相关检测、新生儿溶血病的相关实验室检查、自体输血。

(5)能够指导临床合理用血。

2.知识目标(1)具有采血、输血技术规范的基本知识;(2)知道采供血机构及其职责,输血安全的技术和管理保障;(3)知道临床输血基本条件的控制、室内质控与室间质评要求与操作。

3.态度目标(1)具有高高尚的医德医风和团队合作精神;(1)树立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职业意识;(2)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设计1.设计思想本课程以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献血员的教育、动员、招募→献血员体检→血液采集→血型及输血相关感染病原学标志物检测→血液成分制备→临床输血整个流程进行编排,在此基础上,对医疗卫生单位输血科(库)和中心血站工作环节与流程、工作任务进行了解构与重构,在强化现代输血的基本理论知识、相关的检测技术的同时,也介绍了血液辐照等输血新技术的应用,力求使课程内容与岗位工作任务对接,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和实用性的特点。

红细胞血型检测与技术要求

红细胞血型检测与技术要求

学习要求:
• 1.输血前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 2.受血标本接受时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 3.ABO血型和RhD血型鉴定时的注意事项有
哪些? • 4.交叉配血试验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 5.抗球蛋白试验的临床应用有哪些方面? • 6.红细胞血型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主要有哪
些?
红细胞血型检测和技术要 求
(1)定型方法:正、反定型的试管离心方法目 前仍被认为是最可信赖的ABO定型方法。
1)定型试剂:有些ABO血型诊断试剂是以人的
血清汇聚而制成的,但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第一,高效价(1:
128)的IgM抗A或抗B。
第二,
具较好的亲和性红并细胞不血含型检冷测和凝技术集要素。

二、受血者和供血者ABO和Rh 2)ABO亚型的鉴定定:型

(三)标本的要求
1. 对输血前检查的血液标本应严格要求能代表受血 者当前的免疫学状况,标本还需经鉴定和标记, 保证其准确无误地来自受血者和供血者,应和血 液申请单上的内容一致。
2. 防止受血者血液标本稀释和(或)溶血,若采集 过程中发生溶血则不能使用。
3. 受血者配血试验对的血液标本必须是输血前3天 采集的。
正定型:用抗-A及抗-B试剂与被检红细胞反应 ,检测红细胞 表面是否存在A抗原或B抗 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反定型:用标准A细红细胞胞血及型检B测细和胞技术与要 被检血清反 求
二、受血者和供血者ABO和Rh 定型
红细胞血型检测和技术要 求
二、受血者和供血者ABO和Rh
定型
1.ABO定型 最适的反应温度为4℃,但在室 温反应良好,所以常规的ABO定型试验仅在 室温进行。
2)血清异常:血清蛋白引起缗钱状形成,影 响反定型结果。红细胞血型检测和技术要

临床输血学实验指导

临床输血学实验指导

临床输血学实验指导实验一血型鉴定目的要求:掌握 ABO 血型的鉴定熟悉 Rh 血型的鉴定一、ABO 血型鉴定1. 凡红细胞上具有 A 抗原者为 A 型 ; 有 B 抗原者为 B 型 ;A 和B 抗原都没有者为 O 型 ;A 和 B 抗原都有者为 AB 型。

2.ABO 血型检查法 :将被检者红细胞用生理盐水洗涤 1-2 次 , 配成 2-5% 悬液待用。

(1)正定型 : 取小试管二只 , 分别用记号笔标记后加抗 A 、抗 B血清各一滴 , 然后各加受检者红细胞悬液一滴。

(2) 反定型 : 取小试管三只 , 分别用记号笔标记后加受检者血清一漓 , 然后加标准 A 、 B 及O 型红细胞各一漓。

将上述混匀后 , 静置数分钟 , 或 3 ∞ 0 转 /min 离心 15 秒后 , 肉眼判断凝集度。

结果判断:二、阳血型鉴定1.Rh 血型系是目前为止所发现的红细胞血型系中最为复杂的一个血型系。

至今已发现的抗原 40 多个 , 但涉及临床问题的主要是 5 个抗原 , 即 C 、 c 、 D 、 E 、 e 及其相应的特异性抗体。

目前输血界普遍认为凡带有 D 抗原者 , 称为阳阳性 , 不带 D 抗原者称为 Rh 阴性。

但是从输血免疫及血型血清学角度来看 , 只有 cedee 才是真正的 Rh 阴性者。

2.m 血型检查法一般情况下 ,Rh 血型鉴定中只进行 Rh(D) 定型。

遇有特殊情况时才进行 Rh 血型系中 5 个抗原的定型。

现售的 Rh(D) 抗血清大多为单克隆 IgM 型或 IgMdgG 型。

方法 :取小试管 1 支 , 用笔标记好后 , 加入 mI 抗 D 血清 1 滴 , 若为单克隆的 IgM 型或 IgMdgG抗血清 , 加 2%-5% 受检者红细胞盐水悬液 1 漓 , 混匀 ,3000r/min 离心 15 秒 , 肉眼观察凝集度。

若为 IgG 型血清 , 需加做 2% 受检者红细胞及菠萝酶液各 1 滴 , 混匀 , 置 37 ℃水浴 30 分钟 , 30 ∞ r/min 离心 15 秒 , 肉眼观察凝集度。

红细胞血型检测课件

红细胞血型检测课件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关爱生命 呵护健康
主要程序:
1、受血者血液标本的处理; 2、ABO血型和RhD血型定型; 3、红细胞同种抗体筛查和鉴定; 4、交叉配血试验; 5、血小板输注前的抗体检查和配合试验; 6、不规则抗体的筛选和鉴定; 7、交叉配血结果的报告和发血等。
定为无细菌污染的生理盐水洗涤红细胞; • 5、应用抗-AB、抗-A1或抗-H检测红细胞; • 6、分析O型筛选细胞检测结果,确定是否是同种异型或冷自
身抗体干扰正反定型结果。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关爱生命 呵护健康
• ABO正反定型的临床应用 • 1、实施输血治疗的首要步骤; • 2、组织器官移植; • 3、母、子ABO系统血型不合造成的新生儿溶血病的筛查
关爱生命 呵护健康
1.ABO定型 最适的反应温度为4℃,但在室温反应良好,所以常 规的ABO定型试验仅在室温进行。
(1)定型方法:正、反定型的试管离心方法目前仍被认为是最可 信赖的ABO定型方法。
1)定型试剂:有些ABO血型诊断试剂是以人的血清汇聚而制成的 ,但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第一,高效价(1:128)的IgM抗A或抗B。 第二,具较好的亲和性并不含冷凝集素。 第三,必需具有检测A2,A2B血型的能力。 第四,血清必须通过HIV,HCV,HBV等检查或经病毒灭活。另 外一些ABO定型试剂是由来自培养细胞株的单克隆抗体所制成 。
关爱生命 呵护健康 目录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第一节 输血前免疫学检查 第二节 盐水介质试验技术 第三节 酶处理试验技术 第四节 抗球蛋白试验技术 第五节 聚凝胺介质试验技术 第六节 微柱凝集试验技术 第七节 吸收放散技术 第八节 凝集试验技术 第九节 红细胞血型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红细胞血型检测

红细胞血型检测

红细胞血型检测
16
红细胞血型检测
17
导致Rh血型鉴定可能出现假阳性的原因: • 1)受检细胞已被免疫球蛋白致敏,或标本血清中含 有引起红细胞凝集的因子。 • 2)受检细胞与抗血清孵育的时间过长,含高蛋白的 定型试剂会引起缗钱状形成。 • 3)标本抗凝不当,受检过程中出现凝血或小的纤维 蛋白凝块,误判为阳性。 • 4)定型血清中含有事先未被检测的其它特异性抗体, 造成假阳性定型结果。 • 5)多凝集细胞造成定型的假阳性。 • 6)鉴定用器材或抗血清被污染,造成假阳性。
红细胞血型检测
15
Rh(D)定型和定型试验中应注意的问题:
Rh定型主要鉴定D抗原(IgG抗D和IgM抗D)。 Rh系统是最为复杂得多一个系统,涉及临床的主要有D、 C、c、E、e五个抗原,其中D抗原的免疫原性最强,仅次 于A或B抗原。 Rh血型鉴定方法有:玻片法、试管法、微量板法、微柱凝 胶法等,试管法最为经典。目前大部分医院都使用微柱凝 胶卡式血型鉴定,方法简便快捷,准确度较高。
次测配血 供血者血清与 患者红细胞进行试 验
25
红细胞血型检测
• 交叉配血的目的
交叉配血试验是输血前必要的步骤,主要是检查 受血者血清中有无能破坏供血者红细胞的抗体。 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输血后产生溶血性反应。 尽可能确保对人和一个病人来说,输了供血者的 血不会引起有害反应,并且使红细胞在输注后能 保持最长的存活时间。
• 2、发现具有弱抗原的亚型
• 3、纠正因红细胞抗原减弱而造成的血型象的干扰
• 5、发现一些亚型中的不规则抗体
红细胞血型检测
9
ABO定型 最适的反应温度为4℃,但在室温反应良好,所以 常规的ABO定型试验仅在室温进行。 1、定型方法:正、反定型的试管离心方法目前仍被 认为是最可信赖的ABO定型方法。 1)定型试剂:有些ABO血型诊断试剂是以人的血清汇 聚而制成的,但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第一,高效价(1:128)的IgM抗A或抗B。 第二,具较好的亲和性并不含冷凝集素。 第三,必需具有检测A2,A2B血型的能力。 第四,血清必须通过HIV,HCV,HBV等检查或经 病毒灭活。另外一些ABO定型试剂是由来自培养细 胞株的单克隆抗体所制成。

《临床输血学检验》实验教学大纲

《临床输血学检验》实验教学大纲

《临床输血学检验》实验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临床输血学检验总学时数:36理论课学时数:24课间实验课学时数:12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一、实验教学的性质和任务:《临床输血学检验》是医学检验专业的重要专业课之一,其实验课主要介绍血型血清学检验的方法、新生儿溶血病的实验诊断方法以及临床常用血液制品的采集、检验及制备。

通过《临床输血学检验》实验教学,增强学生对主要实验的基本原理、结果判断及分析的理解和掌握,并训练规范的操作,培养严格的科学作风和综合分析能力。

通过实验,提高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及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二、实验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开设《临床输血学检验》实验课的主要目的:1、加深学生对临床输血学检验的理解,使学生将理性知识与感性知识有机的结合;2、通过不同实验加强学生对基本技能的训练,能指导学生能毕业后的实际工作;3、通过实验操作及对实验结果的评价和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临床输血与检验》实验课的基本要求:1、掌握并提高临床输血检验的基本实验技能;2、课前需作预习,明确实验目的与内容;3、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待实验,尊重事实,正确合理分析实验结果,并善于发现新现象;4、通过实验过程的分工与合作,促进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的建立和培养;5、学生按规程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撰写实验报告。

实验准备教师需认真作好试剂、仪器的准备,课前完成预实验,保障90%以上学生能成功完成实验。

对于不能在普通学生实验室操作的内容,采取实地见习参观的学习方式。

三、实验内容及课时分配:四、教学内容与要求实验一 ABO及Rh血型鉴定【教学目标】1. 掌握ABO、Rh血型鉴定的原理、方法、结果判断。

2. 熟悉ABO、Rh血型鉴定意义。

3. 熟悉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因素。

4. 熟悉结果不一致的常见原因分析。

【教学内容】1.ABO血型鉴定2.Rh血型鉴定【教学方式】授课教师讲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操作,组织课堂讨论及总结【学时数】3学时实验二交叉配血、不规则抗体筛选检查【教学目标】1. 掌握:低离子聚凝胺法交叉配血试验及不规则抗体检测的原理、方法、结果判读。

《临床输血检验技术》课件——血型血清学检查

《临床输血检验技术》课件——血型血清学检查

母亲血清Ig抗体效价测定
卡式法
400µl 处理血清 各200µl 生理盐水
37℃水浴30-60分钟
200µl 母体血 清
200µl DTT (或2-Me) 应用液
处理血清
标记并稀释
母亲血清Ig抗体效价测定
200µl200µl200µl200µl200µ2l 00µ2l 00µ2l 00µl200µl
母亲血清Ig抗体效价测定
以出现1+阳性反应的最高稀释度的倒数为IgG抗-A或 抗-B效价。
母亲血清Ig抗体效价测定
质量控制
稀释
• 稀释操作时要准 确,避免稀释不 匀,出现“跳管” 现象。
• 第一管已稀释一 倍,起始效价为 2
凝胶卡
红细胞标本
• 保存于室 温
• 检查是否 胶质均匀、 胶面整齐, 有无气泡
职业教育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
血型的血清学检查
学习要求
熟悉并掌握新生儿溶血病实验室检查 中血型血清学检测原理、方法及质量 控制
血型鉴定
鉴定夫妻双方的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 以确定夫妻血型是否配合
血型鉴定
妻子血型 O A B AB RhD阳性 RhD阴性
丈夫配合血型
丈夫不配合血型
O
A、 B、 AB
• 避免细菌 污染
其他
• 溶血现象 注意分析
想一想
IgG抗A、抗B效价测定结果与Rh不规则血型不规 则抗体效价测定结果对于临床意义有何区别?来自母亲血清Ig抗体效价测定
原理
2-Me或DDT
血清以2-巯基乙醇或二硫苏糖醇处理后,IgM抗体分子裂解为6~7s 亚单位。此种亚单位虽然仍有与抗原结合能力,但已失去与其相应红 细胞凝集作用。IgG抗体分子则不被2-Me或DDT灭活,保持与相应红细 胞致敏的血清学特性,所以通过2-Me或DDT处理血清后,可达到检测血 清中IgG抗体的目的.

红细胞血型检测

红细胞血型检测

微柱凝胶试验
原理:微柱凝胶技术是用特定的化学 物质做成微型凝胶柱,柱的上端有一个加样 反应室。抗原抗体反应后离心,凝胶柱起过 筛作用,红细胞凝集块不能通过凝胶的间隙 而留在凝胶的上部,未凝集的红细胞通过凝 胶的间隙,沉积到底部。
结果判定
新乡医学院第三临床检验教研室
凝胶微柱法
优点:快速(孵育时间可少到5min)、方便、敏感 (较凝聚胺法和抗人球蛋白法敏感)、特异。 结果可保存 ,操作技术要求较低。 缺点:微柱凝胶易变性,需避光,和防止干裂。成 本较高。 • 注意事项: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操作;患者自身 抗体干扰;注意加样顺序;配制细胞浓度准确。
于检查不完全抗体的方法。主要用于检测IgG、IgA 等抗体参与的抗原-抗体反应,也可测定补体组分C3、 C4片段参与的免疫反应
• 用于测定在体外能引起红细胞致敏的抗体。 • 用不完全抗体测定红细胞血型,如Rh血型。 • 交叉配血。
• 第一阶段
致敏阶段

第二阶段
真凝集阶段
直接法可检查受检者的红细胞是否已被不完全抗体致敏; 间接法可用于鉴定Rh血型及血清中是否存在不完全抗体
接收申请单和血标本
核对无误 (如有错误与医生/护士联系) 进行交叉配血 相合 结果输入微机 打印发血单
不相合
血液中心
交叉配血的要求

交叉配血应在37C孵育,除了盐水介
质法外,至少要有抗球蛋白试验。

主侧交配绝对不可以有凝集和溶血现 象,次侧交配,在允许条件下可以有 凝集现象,但不可以溶血。
试验方法
红细胞凝集强度判断标准
试管法结果判定
盐水介质凝集试验
◆结果分析:阳性-凝集或溶血
阴性-无凝集或溶血 先观察有无溶血、再观察有无凝集 ◆注意事项:细胞浓度2~5%(严格按说明 书操作)、血清与细胞比例、反应温度、 弱凝集分析 ◆优点:简便、快捷、直观。 ◆缺点:不能发现不完全抗体。

临床输血中的血型鉴定及其操作规范

临床输血中的血型鉴定及其操作规范

临床输血中的血型鉴定及其操作规范在临床输血过程中,确保血型鉴定的准确性十分重要,因为错误的血型鉴定可能导致严重的输血反应,甚至危及病人生命。

本文将介绍血型鉴定的方法和操作规范,以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一、血型鉴定的方法1. 凝集试验法凝集试验法是目前最常用的血型鉴定方法之一。

该方法通过将被测血液与相应的抗血清混合,观察是否出现凝集反应来确定血型。

根据是否出现凝集现象,可以快速鉴定血型。

2. 微柱凝集试验法微柱凝集试验法是一种比较敏感的血型鉴定方法,尤其适用于鉴定罕见血型。

该方法通过将被测血液和抗血清滴于玻璃片上,形成微柱,观察是否出现柱状凝集反应来确定血型。

3. 酶解试验法酶解试验法是一种通过酶解红细胞膜上的抗原来确定血型的方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查找某些人工影响凝集试验结果的特殊情况,如溶血性疾病、大剂量输血后等。

二、血型鉴定的操作规范1. 标本采集在进行血型鉴定之前,必须准确采集被测者的血样。

血样的采集需严格按照规范操作,确保采集到新鲜、无异物污染的血液样品。

同时,应注意避免与其他标本混淆。

2. 试剂准备血型鉴定所需试剂必须经过检验合格,并按照指定方式储存和保存。

使用试剂前应查看试剂标签,确认试剂是否过期,以及储存条件是否符合要求。

3. 检验操作进行血型鉴定前应先根据检验流程和试剂使用说明书,确认所需试剂、标本和仪器是否齐全。

操作时应按照规定方法和顺序进行,避免操作失误。

同时,需注意保持操作环境的清洁和无菌。

4. 结果判读血型鉴定结果的判读应由专业人员进行,在判读结果时必须严格按照检测方法和标准进行操作。

为避免误判,可采用双人核对或复检的方式,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5. 结果报告血型鉴定结果报告应详细、准确,包括被测者的血型、鉴定方法和结果判读依据等信息。

报告中应标明鉴定者和报告日期,并保存相关的原始数据和记录,以备查验和核查。

三、血型鉴定的注意事项1. 检验仪器的维护和校准对于使用自动化设备进行血型鉴定的实验室,需要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和校准,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结果的准确性。

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浙江中医药大学

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浙江中医药大学

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章测试1.下列哪项为输血发展的趋势之一()。

参考答案:采供血集中化2.乙型肝炎病毒是威胁输血安全的主要病毒之一,原因是()。

参考答案:普通人群中乙肝感染率很高3.临床合理输血的主要原则是()。

参考答案:避免一切不必要的输血4.以下哪个方面不属于献血者登记记录的内容()。

参考答案:临床医院用血计划5.以下哪个措施可以加强献血者资料的保密()。

参考答案:提供一定的地方保证献血者与工作人员的谈话不被第三者听到第二章测试1.抗原的特点是()。

参考答案:均具有反应原性2.产生红细胞抗体的细胞是()。

参考答案:浆细胞3.能够通过胎盘的免疫球蛋白是()。

参考答案:IgG4.做正反定型的血型系统有()。

参考答案:ABO5.A3最主要的血清学特征是()。

参考答案:与抗-A试剂混合凝集外观6.只与成人红细胞出现凝集反应,与脐带血红细胞无凝集反应,抗体特异性最大可能是()。

参考答案:抗-I7.IgM类免疫球蛋白的结构是()。

参考答案:五聚体第三章测试1.HNA-1抗体、HNA-2a抗体与下列哪种疾病或输血不良反应无关()。

参考答案:溶血性输血反应2.关于新生儿同种免疫性粒细胞减少症与HNA的关系,不正确的是()。

参考答案:与HNA-4a抗体无关3.HLA复合体位于()。

参考答案:第6号染色体4.属于非经典HLA-I类基因的是()。

参考答案:HLA-F位点5.关于HLA-Ⅰ类分子结构,不正确的是()。

参考答案:β2m通过共价键与及α1,α2及α3相互作用,保持HLA-I类分子构象稳定6.目前发现与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无关的HNA是()。

参考答案:HNA-4a 抗体7.HLA-II类分子胞外区的结构特点是()。

参考答案:α1、β1相结构域共同作用组成肽结合槽第四章测试1.ABO血型次侧不合可能导致血小板输注疗效下降的原因是()。

参考答案:者抗-A和(或)抗-B可能和受者血清中的可溶性A/B物质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后者可以通过Fc受体结合至血小板表面2.哪项结果可判定血小板输注无效()。

《临床输血学检验》课件

《临床输血学检验》课件

输血相关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
为确保血液安全和输血治疗的合法性,各国政府制定了一系 列相关法律法规,规范血液采集、检测、储存和使用等各个 环节。
培训与资质
从事临床输血学检验的实验室人员需经过专业培训,并取得 相关资质。同时,实验室需通过国家认证,以确保其符合法 律法规要求。
02
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
血型鉴定
应和传播疾病的风险。
04
临床输血不良反应与处理
输血不良反应的类型与原因
发热反应
由于致热源或免疫反应等原因导致体温升高 。
溶血反应
由于输入的血型不合或血浆中存在抗体导致 红细胞破坏。
过敏反应
由于患者对某些血浆蛋白或药物过敏引起。
输血相关循环超负荷
大量输血导致循环血量增加,引起心脏负担 加重。
输血不良反应的预防与处理
据挖掘和预测,优化输血决策。
个体化输血治疗的发展
精准医疗
个体化输血治疗将与精准医疗相 结合,根据患者的基因、生理特 征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输血方案

细胞治疗
细胞治疗将成为个体化输血治疗 的重要手段,通过细胞移植和基
因编辑等技术治疗血液疾病。
免疫治疗
免疫治疗将应用于输血领域,通 过调节免疫反应降低输血不良反
常见的血液免疫学检测包括抗体 筛查、不规则抗体检测、淋巴细
胞毒试验等。
血液免疫学检测的结果对于评估 患者的免疫状态、预防输血不良 反应以及指导临床输血具有重要
意义。
03
临床输血适应症与禁忌症
输血适应症
01
02
03
04
急性失血
如创伤、手术或产Biblioteka 出血等, 导致血容量不足和休克。慢性贫血

红细胞血型检测

红细胞血型检测
冷凝集素效价低: 1:4以下 不含补体:56度30分钟灭活 不含HIV、HCV、HBV等病毒
另加染液,以区别。 A亚型应用抗A1抗体鉴定。
(2)单克隆抗体:
• 近年来血型单克隆抗体作为新型的诊断试剂取代了传统人血 清制备的抗体,进一步确保了输血安全。
• 优点: (1)特异性抗体,不含其它血型抗体、冷凝集素,使结果更 准确,不受干扰。 (2)不含HBV、HCV、HIV等病毒,避免了使用者受感染。 (3)可以形成工业性生产,节约了大量人血清的原料。
4、ABO血型鉴定出现异常的原因
1、原因: 技术和管理上的问题:
责任心方面 技术方面 标本红细胞或血清本身的问题: 血清方面(抗体效价低或被抑制、假凝集) 红细胞方面(弱A、类B)
(1) 假凝集(串钱状凝集)
较多见,本身不是抗原与抗体的反应。 原因:
A 某些肝病、肾病等所致的纤维蛋白原及球 蛋白的增高。
• 第二阶段
真凝集阶段
直接法可检查受检者的红细胞是否已被不完全抗体致敏; 间接法可用于鉴定Rh血型及血清中是否存在不完全抗体
间接抗球蛋白试验
假阳性 抗球蛋白试剂不纯 红细胞洗涤已凝集
红细胞质量 不抗凝标本 漏加试剂 离心过度 盐水保存不当 红细胞直抗阳性
假阴性
红细胞、血清 及试剂质量
洗涤不充分 操作过程不连 续
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
目的:选择与患者血型配合的各种血液成分, 使之能在患者体内有效地存活,无不良反应, 从而达到安全、有效输血的目的。
输血前实验室检测
输血前实验室检测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患者的病史和标本等的检查、核对及 处理 二、受血者和献血者ABO和Rh 血型鉴定 三、交叉配血试验 四、特殊不规则抗体的筛选和鉴定 五、血小板输注前的检查配血 六、标签和发血

临床输血检验学(绪论)讲课稿ppt课件

临床输血检验学(绪论)讲课稿ppt课件

赤峰学院医学院(临床输血学检验)
31
输血医学的定义
• 输血医学:是一门独立的临床医学学科。 它围绕将供血者血液输给患者进行救治这 一中心,利用科技手段和管理措施,提供 输注的血液和血液制品的质量和安全,从 而保证临床输血的安全和疗效。
• 血管-----血管(动物---人、直接----间接)
赤峰学院医学院(临床输血学检验)
周晓鹏临床输血 检验学(绪论)讲
课稿
赤峰学院医学院(临床输血学检验)

绪 论 章节分布
• 第一章:红细胞血型系统
• 第二章:红细胞血型检测
• 第三章:白细胞抗原系统
• 第四章:白细胞抗原检测
• 第五章:血小板血型系统
• 第六章:血小板血型检测技术
• 第七章:临床输血治疗技术
• 第八章:血液及血液成分制备和保存
• 1907-1913年Ottenberg的配血试验,对预 防输血反应起到重要作用。同时“O”型血 将成为万能血被应用。
赤峰学院医学院(临床输血学检验)
61
国外输血发展史
• 抗凝剂的发现和应用为输血史上又一进展,建立 血库成为可能。
• 1943年二战时,Loutit和Mollision研制ACD(枸 橼酸-枸橼酸钠-葡萄糖)血液保存21天,沿用至 今。1937年美国和芝加哥建立第一批血库。
赤峰学院医学院(临床输血学检验)
131
病毒
HIV HTLV HCV HBV
输血的危险几率
漏检数/百万单位
2.03 1.56 9.70 15.83
危险机率
1:493000 1:641000 1:103000 1:63000
• 1939年Landsteiner和Wiener发现了Rh血型。至 今共发现人类红细胞有30多个血型系统,抗原总 数300多个,人类WBC抗原7个(HLA)系统, 150种表型。血小板血型系统17个。

临床输血检查方法

临床输血检查方法

临床输血检查方法引言概述:临床输血检查是指在进行输血治疗前,通过一系列的检查方法对受血者和供血者进行评估,以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本文将详细介绍临床输血检查的五个部分,包括供血者血型鉴定、供血者传染病筛查、受血者血型鉴定、受血者免疫抗体筛查和交叉配血试验。

一、供血者血型鉴定:1.1 ABO血型鉴定:通过检测供血者的红细胞表面抗原和血浆中的抗体,确定其属于A型、B型、AB型或O型血。

1.2 Rh血型鉴定:检测供血者红细胞表面的Rh抗原,判断其是否具有Rh阳性或Rh阴性血型。

1.3 其他血型鉴定:对供血者进行其他重要血型的鉴定,如Kell血型、Duffy血型等,以确保输血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二、供血者传染病筛查:2.1 乙肝病毒筛查:通过检测供血者血清中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核心抗体(HBcAb)和乙肝表面抗体(HBsAb),确定其是否感染乙肝病毒。

2.2 艾滋病病毒筛查:通过检测供血者血清中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和抗原,确定其是否感染艾滋病病毒。

2.3 梅毒筛查:通过检测供血者血清中的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确定其是否感染梅毒。

三、受血者血型鉴定:3.1 ABO血型鉴定:与供血者血型鉴定相同,通过检测受血者的红细胞表面抗原和血浆中的抗体,确定其血型。

3.2 Rh血型鉴定:与供血者血型鉴定相同,检测受血者红细胞表面的Rh抗原,判断其是否具有Rh阳性或Rh阴性血型。

3.3 其他血型鉴定:根据受血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其他重要血型的鉴定,以确保输血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四、受血者免疫抗体筛查:4.1 抗人球蛋白试验:通过将受血者血清与已知血型的人球蛋白混合,观察是否发生凝集反应,判断受血者是否存在免疫抗体。

4.2 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通过将受血者红细胞与抗人球蛋白血清混合,观察是否发生凝集反应,进一步确认受血者的免疫抗体类型。

4.3 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通过将受血者血清与已知抗体型的人球蛋白混合,观察是否发生凝集反应,确定受血者的免疫抗体类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放散试验
• 通过改变物理条件把结合到红细胞膜上的 抗体解离下来
• 获得红细胞上致敏的抗体(自身抗体)用 于自身吸收
• 获得没有抗体吸附的红细胞,用于血型鉴 定和交叉配血
放散试验
• 试验方法:热放散技术、乙醚放散技术、 磷酸氯喹放散技术、冻融放散技术、柠檬 酸放散技术、氯仿/三氯乙烯放散技术、二 甲苯放散技术
• 灵敏度高,可检出IgM和IgG类抗体
实验方法
• 两步:红细胞去电荷、红细胞复电荷 • 无抗体致敏的红细胞可在试验过程中产生
可逆的非特异性凝集,抗体致敏的红细胞 产生的凝集则不可逆 • 试剂:低离子介质、凝聚胺溶液、重悬液
第五节 抗人球蛋白试验技术
重点提示
• 实验原理 • 实验方法 • 临床应用
适用范围
多用于抗球蛋白试验、ABO血型正/反定 型、交叉配血及其他血型系统抗原检测。 •中性胶 不含抗体,相当于试管的作用 •特异性胶 含特异性抗体,如抗-A、抗-B, 可进行AB抗原检测 •抗球蛋白胶 含抗球蛋白,可进行IgG类抗体 的检测
优点
操作简便、结果准确、灵敏度高、便于 保存、节约标本、标准化、使用安全
临床应用
•鉴定存在于红细胞上的弱抗原,分离、鉴定 混合抗体、鉴定新生儿溶血病和免疫性输血 反应的抗体等 •IgM抗体检测时应使用冷吸收、热放散 •IgG抗体检测时应在37℃吸收、乙醚放散
第八节 凝集抑制试验
重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示
• 凝集抑制试验概念 • 唾液中可溶性ABH血型物质的检测 • P1、I等血型抗原凝集抑制试验
结果判读
• 阳性对照管凝集,阴性对照管不凝集,被检管出 现凝集为阳性,不出现凝集判定为阴性。
• 阳性对照管不凝集或(和)阴性对照管出现凝集, 试验失败。分析原因,重新试验。
第四节 凝聚胺介质试验技术
重点提示
•实验原理 •实验方法
实验原理
• 凝聚胺是一种高价阳离子季铵盐多聚物, 可中和红细胞表面的负电荷,引起正常红 细胞可逆性的非特异性聚集。加入柠檬酸 重悬液(中和液)后,仅由凝聚胺引起的非特 异性聚集会因电荷中和而消失
临床应用
• DAT:胎母血型不合新生儿溶血病的诊断、 免疫溶血性输血反应的调查、自身免疫性 溶血性贫血的诊断及药物诱发型溶血病的 诊断
• IAT:血型鉴定、交叉配血、器官移植、妊 娠所致免疫性血型抗体以及自身免疫性血 型抗体的检出和鉴定
第六节 微柱凝胶介质试验技术
重点提示
• 实验原理 • 适用范围 • 优点
实验原理
• 在盐水介质(saline medium)中,IgM类天 然抗体分子链较长可直接与含有相应抗原 的红细胞结合,并呈现肉眼可见的凝集。
• 仅能检出IgM类抗体,无法检出IgG类抗体。
实验方法
• 平板法 应用于常规ABO血型和RhD抗原定 型,易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
• 试管法 定型试验或半定量试验,如测定抗 体效价,结果准确、可靠。
第二章 红细胞血型检测
目录
• 第一节 输血前免疫血液学检查 • 第二节 盐水介质试验技术 • 第三节 酶介质试验技术 • 第四节 凝聚胺介质试验技术 • 第五节 抗球蛋白试验技术 • 第六节微柱凝胶介质试验技术
目录
• 第七节 吸收放散试验技术 • 第八节 凝集抑制试验技术 • 第九节 红细胞血型分子生物学检测
实验原理
• 大部分IgG抗体与具有相应抗原的红细胞在 盐水介质中能够特异性结合,但不发生肉 眼可见的凝集反应,该类抗体称为不完全 抗体
• 抗球蛋白分子的Fab片段可与包被在红细胞 上的球蛋白分子的Fc片段结合,从而通过 抗球蛋白分子的搭桥作用使不完全抗体与 具有相应抗原的红细胞产生肉眼可见的凝 集反应
实验原理
•分子筛技术和免疫学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游离红细胞和凝集红细胞是否能通过特 殊结构的凝胶介质,从而使不同状态的红 细胞得以分离
阴性反应 离心力作用下,未与抗体结合的游离红细 胞因体积小通过凝胶层,沉淀于底部,形成“细胞扣” 阳性反应 与特异性抗体结合的红细胞因体积大被凝 胶阻滞不能通过凝胶层,留于凝胶介质的顶部或悬浮于 凝胶中
• 原理:当需要确定某些被检血清的抗体特 异性时,可用已知血型物质辅助鉴定。如 怀疑血清中含有抗-P1时,可用商品化的P1 血型物质来确认
• 适用范围:用已知血型物质测定未知抗体 的特异性
第九节 红细胞血型分子生物学检测
重点提示
• 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介绍 • 红细胞血型检测中的应用
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介绍
• 输血前检查包括:ABO血型和RhD血型鉴定;不 规则抗体筛查和鉴定;交叉配血试验等。
• 应用于输血前检查的试验技术有盐水介质、酶介 质、凝聚胺介质试验技术和抗球蛋白试验、微柱 凝胶试验、吸收放散试验、凝集抑制试验以及分 子生物学检测技术,这些试验技术的应用大幅提 升了临床输血安全。
Thank you !
凝集抑制试验简介
• 可溶性血型物质:人类血型抗原部分以游 离形式存在于血浆、唾液等液体中,如 ABH、Lewis、I、P、Chido、Rodger等
• 凝集抑制试验:用于鉴定存在于体液和(或) 非红细胞上的可溶性血型物质,利用这些 血型物质可以结合相应抗体这一性质,用 红细胞检测抗体是否被吸收或中和的情况, 以显示相应血型物质的存在。
• 基本方法:利用DNA序列的特异性来间接 区分等位基因
• 包括:引物延伸法(PCR-SSP)、限制性片 段长度多态分析法(RFLP)、PCR-序列特 异性寡核苷酸探针(PCR-SSOP)、PCR-单 链构象多态(PCR-SSCP)、PCR反向点杂 交(PCR-RDB)、PCR-DNA测序、基因芯 片及PCR指纹图
• 包括同种抗体和自身抗体 • 实验方法:盐水介质法、白蛋白介质法、低离子
强度介质法(LISS)、酶技术、抗球蛋白试验、凝 聚胺(polybrene)促凝技术和凝胶试验(Gel test) 等
交叉配血试验
1. 主侧交叉配血:受血者血清(浆)与供者红细胞 反应,检测受血者体内是否存在针对供者红细 胞的抗体。
实验原理
• 常用:木瓜蛋白酶、菠萝蛋白酶 • Rh、Kidd血型系统的检出效果最好 • 对M、N、S、s、Fya、Fyb抗原破坏较显著
实验方法
• 一步法 在血清和红细胞反应体系中直接加 入酶液促进抗体与相应红细胞反应,敏感 性较差
• 二步法 用酶液消化红细胞后,洗涤去净酶 液,增强红细胞抗原性,使不完全抗体与 之发生反应,出现特异性凝集
• RhD血型鉴定:红细胞上存在D抗原时,可与抗D分型血清产生特异性的抗原抗体反应,出现红 细胞凝集为RhD阳性,不凝集者为RhD阴性。
不规则抗体的筛查和鉴定
• 不符合ABO血型系统Landsteiner法则的血型抗体, 即抗-A、抗-B之外的血型抗体
• ABO系统中的亚型,变异型的抗-A1或某种抗-B等 抗体
2. 次侧交叉配血:受血者红细胞与供者血清(浆) 反应,检测供者血液中是否存在针对受血者红 细胞的抗体。
3. 自身对照:受血者红细胞与自身血清(浆)反应, 以排除自身抗体、直接抗球蛋白试验阳性及红 细胞缗钱状假凝集等干扰试验结果的因素。
第二节 盐水介质试验技术
重点提示
• 实验原理 • 实验方法 • 结果判读
第七节 吸收放散试验技术
重点提示
• 吸收试验 • 放散试验 • 临床应用
吸收试验
• 根据被检标本中所含抗体的最适反应温度, 对其进行吸收。
• 冷抗体4℃反应最强,通常用冷吸收技术, 即自身抗体用自身红细胞吸收,同种抗体 用对应红细胞吸收,多为IgM抗体
• 温抗体 采用酶处理后的红细胞在37℃孵育, 多为IgG抗体
吸收试验
原理:待检血清抗体加入已知抗原的红细胞,或待 检抗原红细胞加入已知效价的特异性抗血清,产生 抗原抗体反应,离心后分离经过抗原吸收的血清。 将吸收前与吸收后的血清用生理盐水作倍比稀释并 测定其效价差异,若吸收后的血清效价低于吸收前, 证明待检血清中含有与已知红细胞抗原对应的抗体, 或待检红细胞与加入的已知抗原的红细胞血型相同。
实验方法
•经典的血清学试验方法,主要用于检测 IgG、IgA等抗体参与的抗原-抗体反应, 也可测定补体组分C3、C4片段参与的免疫 反应。 •直接抗球蛋白试验和间接抗球蛋白试验
DAT用于检测在患者体内致敏红细胞的不完全抗体和 (或)补体。 IAT用于检测血清中的不完全抗体,即在体外将人血 清与红细胞致敏,再与抗球蛋白试剂反应。
红细胞血型检测中的应用
• ABO疑难血型的鉴定 • 发现ABO血型新等位基因 • ABO基因突变的研究 • 新生儿溶血病(HDFN)的辅助诊断 • 某些疾病的病理研究 • 法医个体识别
本章小结
• 输血前检查的目的是准确选择用于受血者的血液 或血液制剂,使输注的血液成分能在受血者体内 存活并发挥其有效作用。
唾液中可溶性ABH血型物质的检测
• 原理:人体液中可检出ABH抗原物质,称 为分泌型;不存在ABH抗原物质,称为非 分泌型。H物质在A、B、O、AB四型分泌 型个体唾液中均存在, O型人含量最多
• 适用范围:用于ABO、MN等血型鉴定的辅 助试验
• 实验方法:抑制物处理,抗体标化
P1、I等血型抗原凝集抑制试验
结果判读
• 阳性结果 红细胞出现凝集反应或溶血 • 阴性结果 红细胞呈游离的混悬状态 • 溶血 阳性结果
第三节 酶介质试验技术
重点提示
• 实验原理 • 实验方法
实验原理
• 作用于红细胞表面的多糖链,减少红细胞 表面负电荷,缩短细胞间距,增强IgG抗体 与红细胞表面抗原的凝集反应
• 改变红细胞表面结构,暴露出某些隐蔽抗 原,使IgG类不完全抗体可以与酶处理的红 细胞在盐水介质中发生凝集反应
第一节 输血前免疫血液学检查
重点提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