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育人文道交融——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
加强小学语文教育,发挥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
加强小学语文教育,发挥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语文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承载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文字理解能力的重要任务。
但语文教育还具有很强的德育功能。
在小学阶段,加强语文教育,发挥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更可以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一、加强小学语文教育,提高语文素养小学语文教育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阶段,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文字理解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小学语文教育,需要注重以下几点:1.注重基础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小学语文教育应该注重基础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使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的逐步提高语文素养。
2.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能够自如、准确、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3.注重阅读教育。
阅读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小学阶段的阅读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字理解能力。
通过以上几点的加强和突出,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具备较好的语文基础,为进一步高中阶段和大学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发挥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小学语文教育不仅要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更要发挥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注重语文作品的德育引导。
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对经典文学作品的选择和解读,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优秀的语文作品,了解人生道理,领悟美好情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注重语文作品的审美教育。
通过教学引导,让学生从优秀的语文作品中领悟美,感受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审美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优秀情操和高尚品德。
3.注重语文作品的思想引领。
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对优秀语文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引导和解读,让学生从中领悟人生智慧,增长见识,培养正确的思想观念。
三、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氛围,营造和谐校园文化除了教师和学生的努力之外,加强小学语文教育,发挥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还需要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氛围,营造和谐校园文化。
文道结合润泽童心——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文道结合润泽童心——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这个理念。
这个理念告诉我们语文教学的基本功能不只是教会学生简单的听说读写,还应包括育人这个功能。
语文学习最重要的,不是记住知识,而是通过探究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
所以,语文老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巧用教材,利用语文学科的人文特点,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文道结合,让学生获得文化的滋养,精神世界的发展,人生价值观的完善,满足人生成长的需要。
关键词:语文文道结合德育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不仅可以用来传递信息,沟通思想,而且可以成为人们精神的寄托。
语文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方面的作用是其他学科都无法比拟的。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
语文老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巧用教材,利用语文学科的人文特点,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文道结合,让学生获得文化的滋养,精神世界的发展,人生价值观的完善,满足人生成长的需要。
为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我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以下的尝试:一、汉字书写,渗透德育“没有离开智育的德育,也没有离开德育的智育。
”在一定程度上,教学汉字书写的过程就是一个教学生为人处世的过程。
写字时,横平竖直、点画呼应、上下包容、左右礼让,难道不是在提示着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吗?我在教学书写左右结构的“从”字时,我渗透了中华民族历来公认的传统美德——谦让。
教学时,我首先让孩子们观察“从”字的写法。
过了一会,小戴同学说:“这是一个左右结构的字,左右两边都是人”。
我点点头,表扬他观察得很仔细。
于是,我再问:“怎样才能把这个字书写漂亮呢?”教室里沉默了一会,小许同学说:“左边的人字的捺要变成点。
”我赞许地说:“你真会用心观察!”接着,我对同学们的回答做出了总结:“从”字左边的捺收紧缩短改为点,左边的位置就空出来了,就可以让右边的一撇充分舒展,写出来的字就有收有放,整体协调美观。
在语文教学中有效融合德育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有效融合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可以使学生不仅仅掌握了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注入了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文情怀,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下面,我们来探讨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融入德育教育。
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需重视人文关怀。
语文教学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使他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更加关注人的尊严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责任感。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讲解名人故事、名篇诵读、作文、阅读文本等方式,引导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去关爱他人,感悟人间真情,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人间的美好和真诚,引导学生培养爱心、友爱、互助精神。
通过讲解文学作品《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情”和“理”的关系,升华感情,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通过让学生去写一篇感恩父母的文章,激励学生深刻领悟亲情的伟大,做一颗感恩的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需要注重塑造学生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文本分析、名言警句的引导、名人事迹的讲解等方式,引导学生去认识和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讲解《论语》中的《学而篇》时,教师可以利用其中的名言警句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求真务实、知行合一、立己达人的志向和品质;在讲解鲁迅的《药》时,教师可以讲述鲁迅倡导的真、善、美的价值观念,引导学生批判媚俗、追求真善美,成为有理想、有担当的人。
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需注重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语文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为己任,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仅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思想,还能够通过语文学习去关注国家大事,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形成对国家的感情和自觉担当社会责任的品质。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优秀文学作品中的爱国主题,传颂中华民族的精神,引导学生对祖国充满热爱,增强爱国情感;通过让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参与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加强小学语文教育,发挥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
加强小学语文教育,发挥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语文教育是小学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不仅仅是传授学生语言文字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情感、意志和道德素养。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如何加强德育功能,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能够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如何加强小学语文教育,发挥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一、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敬畏之心语文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学生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敬畏之心,让他们明白语言是交流和沟通的工具,应该正确、规范地使用语言文字。
教师可以通过熟读经典诗文、名家散文等方式,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美好和力量,从而激发学生尊重语言的意识。
教师还可以通过语文课堂讨论、写作指导等形式,引导学生自觉规范地使用语言文字,培养他们对语言的敬畏之心。
二、引导学生热爱阅读,培养情感和品德阅读是语文教育中的重要环节,通过阅读,学生不仅可以获取知识,还可以感悟情感,塑造品德。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热爱阅读,培养他们的情感和品德。
教师可以利用丰富多彩的阅读材料,如经典童话、优秀文学作品、人物传记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领他们用心去读,用情去体会。
教师可以结合阅读内容,引导学生学会关爱他人、珍惜友谊、尊重师长等,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让他们在阅读中感悟人生,从经典中汲取智慧。
三、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小学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在语文教育中,应该注重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经典故事、名人事迹等教材,引导学生认识到成功的道路是充满困难和挑战的,同时教育他们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坚定信念,不断奋斗。
教师还可以通过名言警句、励志故事等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懂得感恩、友爱、助人为乐,培养他们积极向上、乐观向善的品质。
语文教学论文: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德育功能
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德育功能实施素质教育要求各级各类学校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
要根据各个学科教学的特点,寓德育于教学之中。
语文,作为一门富含德育因素的人文学科,更要在学科教学中挖掘其潜在的德育内容,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要坚持渗透性原则,借助课文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去陶冶学生的情操,升华他们的感情,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人格和心理。
一、挖掘德育因素,完善价值取向语文教材的思想性很强,其中丰富的伦理道德和做人的道理、震人心弦的艺术形象、美丽多姿的山川景物,都具有激动人心的感染力量,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极好材料。
如: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治学品质;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献身精神;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幸福观;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战斗精神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丰富的伦理道德观。
再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一生飘泊潦倒,但始终关心祖国命运、人民疾苦的杜甫;“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心照汗青”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爱国战士朱自清等,他们的优秀精神品质,在教材中闪闪发光,通过对他们事迹的讲述,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课文中描绘的美丽景象也随处可见。
如那“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辽阔草场;那“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那“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赤壁浪花;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那“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南国秋色。
那故乡的榕树、荷塘的月色、故都的秋景……这些材料经过教师绘形、绘声、绘色的渲染,再由学生反复朗读、品味鉴赏,久而久之,就会在他们内心深处培养出对祖国的热爱,对青春年华的珍惜,对完美人格的追求,对理想事业的渴望等健康美好的思想品德。
最终达到帮助学生树立美好理想,追求生命价值的目的。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道德情感语文教材中的好多课文都是陶冶学生道德情操的好材料。
文以载道立德树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合德育
文以载道立德树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合德育摘要:在当前素质教育背景下,学校应当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对学生综合全面培养。
语文作为小学阶段重点学习科目,教师应当围绕着新课改教育的基本需求,明确教学目标,落实德育教育内容,使学生在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身心得到良好的教育,保证学生可以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可以形成完善的人格,实现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为小学生未来发展埋下良好的铺垫。
关键词:立德树人;小学阶段;语文教学;德育;德育作为当前素质教育背景下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各个学校与教师的广泛重视。
而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与工具性较强的学科,对学生正确三观以及个人素养的形成有着一定的积极影响。
所以教师应当将语文视为德育渗透的有效载体,挖掘出语文教材中所具有的丰富人格教育因素,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形成良好的个人品德以及道德素养,促使语文教学全面创新与改革。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进一步挖掘与探索德育教育内容,将其融入到语文课堂中,发挥出语文教学的育人优势,促使学生综合全面发展。
1.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合德育教学的重要意义1.1促使小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处在小学阶段学生年龄比较小,对世界缺少全面的认知,身心还没有发育完全,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干扰。
并且当前学生处在复杂的网络世界上,信息获取的途径以及内容都比较丰富,呈现出多元化特点,所以学生更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
在小学,学生已经成为了独立的个体,为了促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教师应当做好教书与育人工作,将语文知识点与德育内容融合到一起,在日常教学与管理过程中,严格规范学生的行为举止以及思想[1]。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教师应当深入的挖掘与探索,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与品质。
1.2促使小学生综合全面发展在当前新课改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明确强调了对学生综合素养教育的重要性。
小学语文能够实现对学生各个方面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当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渗透德育内容。
五育融合之如何发挥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
五育融合之如何发挥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发布时间:2022-07-07T03:44:48.499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2年第466期作者:马银平[导读] 围绕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的工作目标,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吉林省德惠市第六小学130300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全国教育大会召开后,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发展高质量的教育,成为了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和重要目标。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旨在教育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民族自尊心,提升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培养热爱中华文明、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深厚感情,以及热爱美好生活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增强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因此,语文教材中的文本在内容上更加丰富,在内涵上更加深刻。
深入挖掘语文文本的教育价值,通过理论联系实践,开展多样的教学活动,能够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劳进行全面的提升。
关键词:语文立德树人五育融合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意见》强调,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强化教师队伍基础作用,围绕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的工作目标,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校的核心使命是落实五育并举,立德树人。
因此,语文教学在目标上要进行新的定位,要让学生在掌握丰富语言知识的同时,深入学习优秀的思想信念,先进人物事迹,感受优秀思想道德文化对于自身核心素养提升的作用。
因此,教师要深入挖掘语文文本中的德育元素,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感受优秀道德思想,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成为对社会发展有益的人才。
德育为先,文道结合已用
“文”“道”合一德育为首,——谈中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德育早在2000多年前,大教育家孔子对才能与道德的关系已作出了精辟的论述: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意思是道德是做人的根本,好比果树,道德是树之根,才华是树的花朵与果实,如果没有根的滋润,它是不可能开出鲜艳的花朵和丰硕的果实的。
如果没有道德之根的滋润,任何人的才华都不可能得到发挥和施展。
人才的核心是人而不是才,一个人只有具备了高尚的道德,完整的人格,他才能获得事业的成功。
反之,一个没有德行的人拥有的知识越多,那么他为人类所做下的缺德事也会越多。
美国的罗斯福也曾说“只教给孩子知识,而不培养其心灵,只能给社会培养一堆麻烦。
”,人才的含金量最主要在于他的德性而不是他的才能。
作为一名教育者,他的崇高使命就在于培养一个完整无缺的人;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应具备德育观念,时刻准备把德育教育渗透进语文教学中。
同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渗透德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提到语文,人们自然而然地把它和字、词、句、篇、章联系在一起,但语文远远不只是这些,正所谓“文以载道,文道融谐”,语文学科选取的不同体裁、题材、风格等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都是一定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有机统一,都凝结着作者的苦心,执着地表现着作者的人生追求,传达着作者的喜怒哀乐,凝聚着人类情感的各个方面,富有积极的思想性、质朴的美感性、丰富的情意性;更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精神,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优良的伦理道德传统、高尚的共产主义道德情操,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因此,语文教材本身就是一部生动形象的思想教育的好材料,其中蕴含着大量可作为德育渗透的因素。
那么如何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两点:一、创设情境,渗透情感道德教育重视移情能力的培养,我们的教育不能光停留在让学生懂得某种道理,最重要是的要把我们所期望的达到的理想的教育融化到学生的血液中,变成他们自觉的意识和行动,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并力求去影响别人影响社会。
充分发挥语文教学德育和美育功能,提高学生人文素质word资料4页
充分发挥语文教学德育和美育功能,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摘要】本文论述了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发挥语文教学德育、美育的优势,让德育、美育教育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中等卫生职业教育《语文应用基础》教材在前言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任务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语文素养,使他们具有适应卫生职业岗位要求的语文应用能力,养成自觉学习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为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基础。
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
如何通过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呢?本人主要通过实用知识和范文的教学以及读、写、听、说训练,帮助学生实现培养目标中关于提高人际关系交往能力、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要求;同时,通过优秀作品的教学,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和品德熏陶,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和审美情趣。
具体做法如下:首先,充分发挥语文教学中德育、美育的教育优势。
语文课作为公共基础课,其教学内容实质上包括文和道两个方面,在落实德育、美育功能上是得天独厚的。
整套教材十个单元,其中有六个主题单元,分别为“感悟亲情”“亲近自然”“珍爱生命”“励志人生”“情系和蔼”“审美情思”。
这六个主题单元所选用的皆为文质兼美的范文。
“文以载道”,文章总要表现一定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价值观念和道德意识,并力图将它们传达给读者。
从教学实质上看,语文教学无非是文与道两个方面。
文即语言形式;道即隐含在语言形式中的人格胸襟、思想情感等精神因素。
文和道互为表里,在语文教学中,没有离开语言形式的思想内容,也没有离开思想内容的语言形式,只有文道结合,才能把美文和美德两方面的优点发挥得淋漓尽致,才能获得良好的语文教育效果。
一紧贴授课内容,提炼育人目标主题单元的文章,围绕主题,或注重亲情、学会感恩,或热爱大自然,或善待生命、珍爱生命,或感受先贤仁人的劝勉与鼓励,或挖掘深刻内涵,或崇尚理想,给读者崇高、优美的感受。
文道合一 德心相融——谈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甘肃 / 张 国正
2 ol 3 , 3
有 时候 , 一篇课 文有 多方 面的
积极意义. 可点拨 的方面很 多。 教师
就要突出重点, 抓住中心。 在此, 可
支菹 合 一 谴 相 融
谈 语 文教 学 与 心 理健 康教 育的 融合
新 课程 改革 下的 中学语文教 学必须与心理健康教 育有机地结合 在一起 ,充分 发挥语 文 课程 的育人 功能 , 以“ 育人” 为教 学的根本 , 让其 贯 穿于语文教 学的全过 程。 心理素质 ,是 一个^理想与道
德形成的基础 ,是人成长与发展 的 决定性 因素。宽容豁达 、 坚韧顽 强、
以用综合 、 比较 、 选择的 方法 , 找 准 语 文教 学中心理健 康教育与德育渗
透 的 突破 口。
本 中喜 欢 的 内容 作 出个性化 的反
应, 对文本的内容、 表达方式提出自 己的看法、 疑 问和评价 。 尽 管学生的
时也要让他们铭记 “ 先天下之 忧而 忧, 后 天下之 乐而 乐” 这一名 句 , 理
机 出现故障, 轮船则无: 捌屯 ’ 行。 探索 适应 时代要求的、顺应 学生心理特 点的德育工作模 式 ,已成为 当前教 育工作 中一项十分迫切 的任务。 语 文新课 程标 准颁 布 以来 , 中 学语 文教材具有 了多样性、 人文性、 时 叶 】 c I 性, 焕发了新的 生 杠. 和活力。 精 选的课文均具有适合学生、文质兼 美的特 点, 不仅璃- 彳 艮 高的文化 内 涵, 而且 弘扬积极 乐观 、健康 向上 的情 感态度和价值明. 。语 文教师要善 于 发现其 中美的、 善的、 健康的因素, 以潜移默化 的渗透去 影响 学生 , 使
很 注重老师对他们的评价 。他们渴
如何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
如何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作者:牟其明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旬刊》 2018年第11期国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
”《标准》把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定位于“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我想不到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的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一样。
可见,教学是形式,育人是内涵;教学是器,育人是道;教学承载着育人的根本任务,育人通过教学来实现。
所以,以“教书育人”作为天职的教师,我们要把“教”和“育”打通并充分融合在一起,是实施育人的关键。
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形成必备的语文能力,达到适合学生自身发展的品格与境界,从而实现学科育人的目标呢?一、充分发挥语文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课堂教学是学科育人的主阵地,我们在实施语文教学中,应主要抓好以下两点。
(一)充分挖掘语文教材本身的审美功能现行语文教材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文学作品,教师可以充分发挥文学的审美陶冶功能,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语言、形象、感情,指导学生辨别真假、是非、美丑、善恶,提高鉴别欣赏能力,以饱含情感的“可讲因素”诱发学生感应的心灵,使之在美感共鸣中得到净化,达到育人的目的。
要充分发挥这一功能,教师宜通过表情范读或指导朗读、生动描述或指导创造性复述、指导课本剧的“编”和“演”及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等方式,以富含艺术性的教学语言开启学生形象思维,激发情感,引导学生进入美的境界,体会作品中寄寓的喜怒哀乐爱恨等丰富的情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披文入情”法被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认同并运用于教学实践。
笔者在教学《背影》时,怀着对父爱的深刻体验去动情地讲授,学生情绪受到感染,好几个学生都不能自抑,流下了滚烫的泪水……此时无声胜有声。
发挥小学语文学科的德育教育功能
发挥小学语文学科的德育教育功能单屯中心小学马龙熹王志国在小学语文学科中坚持“文以载道”“文道统一”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科德育功能,加强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需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
”而我们小学语文教师肩负“教书”和“育人”这两大重任。
又因语文学科课时多,教学时间长,学生几乎每天接触课本中思想性较强的课文,耳濡目染,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它所起到的教育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
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语文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的作用,让学生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又受到生动而自然的思想品德教育,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一、在现代文教学中找准德育切入点,渗透德育教育语文老师就应该充分利用好语文学科的德育优势,积极探索在语文教学中如何用好语文教材。
我们要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点,加强德育渗透。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切忌空泛、枯燥地说教,要设疑激思,适当点拨,进行德育教育。
教师要避免在教学中走极端:既不能光讲授语文知识,也不能只强调思想教育。
教师要认真备课,在教学中做到寓教于情,寓教于理,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效果。
如《落日》这篇课文,让学生体会落日的色彩美、形态美、意境美,激发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卢沟桥的烽火》这篇课文,让学生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认清日寇侵略罪行,激发他们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二、在古文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在学习《石灰吟》这首诗,让学生懂得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高尚品质。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则是诗人临终时的遗嘱。
陆游一生盼望收复中原,家国一统,但诗人至死都未看到“王师北定中原”,带着难言和无尽的憾恨,诗人离开了人世。
加强小学语文教育,发挥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
加强小学语文教育,发挥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语文是一切学科的基础,是整个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在小学阶段,语文教育不仅是教授学生语言文字知识,更应该发挥其德育功能,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文化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加强小学语文教育,发挥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语文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品德。
语文是人类情感、思想和道德的表达工具,通过阅读和写作,学生可以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提高自我修养和道德素质。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公益活动和社会弱势群体,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心;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情感,学会正确应对困难和挫折,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和乐观品质。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课外读书会、朗诵比赛等方式,让学生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悟,提升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品德修养,形成健康的人格。
语文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语文教育是学校文化传承和延续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学习语文,可以了解古今中外的文化知识,增进文化素养,提升文化自信。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古代经典诗词,让学生领略古人风雅的情怀;通过阅读名人传记和历史故事,让学生了解历史文化的风云变幻,增强文化自信心;通过学习当代文学作品,让学生了解社会现实,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传统节日、历史文化等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语文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语文教育是学校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学习语文,可以增强对社会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社会观。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讨论、辩论,让学生理性思考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开展文学创作、新闻报道等活动,让学生实践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了解社会的热点问题、社会的公共服务机构,让学生走出课堂,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的不平等现象,提高学生的公民素质。
凭风好借力 文道巧融合——浅议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
•课堂观察凭风好借力文道巧融合——浅议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福州市长乐区洞江小学蒋瑞贞文质兼美的语文教材具有得天独厚的育人优势,是德育强有力的依托,可以潜移默化熏陶情感、培根铸魂。
怎样让德育凭借语文的东风,到位而不越位,让语文课堂文道巧融合呢?这是值得每一个语文老师思索及研究的问题。
针对《七律•长征》一课的语文教学实践过程,笔者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功”在课前,“效”在课中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
要想保证课堂教学达到预期目的,精准地把握德育渗透点和渗透方法,就必须认真备课,才能胸中自有丘壑。
2019年恰好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红军长征出发85周年。
适逢其时,笔者准备上一节公开课一一《七律•长征》,引导学生重温革命历史,传承革命精神。
老实说,这一决定起初并不被看好,因为感觉上不出新意了。
的确,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德育渗透的内容也应该推陈出新。
只有根据时代的发展及时更新或充实内容,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乐于接受。
怎样才能另辟蹊径,上出新意呢?在备课过程中,笔者翻阅资料,了解到百名记者重走长征路,习总书记向江西长征出发纪念碑敬献花篮。
于是打算从新闻报道切入教学。
为了让本课的教学设计更有时代感,笔者还观看了“感动中国”等一些栏目,决定结合“共和国勋章”的颁奖仪式,呈现新长征路上杰出人物的事迹,让学生感受到长征精神就在这些英雄人物身上熠熠闪光,依然鼓舞着千千万万中华儿女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课堂教学实践中,这些环节果然成为了吸引学生的亮点,这都得益于课前的悉心准备。
二、起承转合,浑然一体德育目标是语文课堂的三维目标之一,从不是牵强附会,或是半路杀出的程咬金,而应该是贯穿于课堂始终,浑然天成的。
古人作诗讲究“起、承、转、合”,语文课堂的德育渗透若也能巧用“起、承、转、合”,定能主题鲜明、浑然一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七律•长征》新课伊始,笔者以习总书记为长征出发地敬献花篮的新闻报道切入,引读绶带上金光闪闪的八个大字:”长征精神永放光芒”,亮出了本课鲜明的思想主题一一这是起。
加强小学语文教育,发挥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
加强小学语文教育,发挥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语文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语文是我们交流沟通的基本工具,也是思维锻炼的重要手段。
而小学语文教育更是语文教育的基础,它不仅要传授基本的读写能力,更要发挥其德育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观念和实践能力。
首先,小学语文教育要注重德育教育。
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思想道德观念、行为习惯和人生态度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将德育融入到教学之中,赋予语文教育更多的人文关怀。
例如,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讲故事、背诵诗歌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爱、友情、包容等美好情感,引导学生通过课本中的精彩故事,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培养他们感恩、关心他人的美好品质。
其次,小学语文教育还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语文教育不仅是纸上谈兵,更是要让学生将语文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例如,在写作方面,老师不仅应引导学生把握好写作规范和技巧,更要注重学生写作实践,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力,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从而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最后,小学语文教育要注重爱国主义教育。
语文课程是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平台,其中《红楼梦》《三国演义》等经典文学作品中的爱国主义精神,都可以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得到充分体现。
例如,在学习《红楼梦》之前,老师可以对学生进行简单的前导性讲解,让学生了解小说中的人物角色及其生活环境,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小说中的爱国主义思想,从而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和发扬民族精神的自觉性。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育不仅要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更要兼顾德育、实践和爱国主义教育。
只有通过全方位的教育,才能培养出一代又一代优秀的中国人。
加强小学语文教育,发挥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
加强小学语文教育,发挥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视也日益增加。
而语文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科目之一,除了教授学生基本的汉字拼读、阅读和写作技能之外,还具有德育功能。
加强小学语文教育并发挥其德育功能,可以促进学生的良好性格、道德价值观和人文素养的培养。
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探讨如何加强小学语文教育,发挥其德育功能。
为了加强小学语文教育的德育功能,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
阅读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道德情感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阅读,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类优秀文学作品,从中汲取道德知识和情感体验,并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学校和家庭应共同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鼓励学生多读好书,尤其是一些经典文学作品和寓言故事,激发他们对于美好人生的向往和对于真善美的追求。
为了加强小学语文教育的德育功能,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文学是人类精神世界的高级形式,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和道德意义。
通过学习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思想和人生态度,进而培养自己的情感和审美能力。
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文学作品的阅读和鉴赏,教导他们如何理解并欣赏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思想和人生哲理,从而使学生对美的追求成为一种习惯和追求。
为了加强小学语文教育的德育功能,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写作是一种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
通过写作,学生可以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表达自己的感悟和体验,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能力,开展各类写作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让他们通过写作来思考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为了加强小学语文教育的德育功能,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通过语言的运用,可以传递思想、分享经验、交流感情。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开展各类口语训练活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和沟通技巧。
发挥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
发挥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作者:凌希明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0年第02期文道结合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指导思想,《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提高社会主义觉悟。
”《大纲》强调了语文教学的思想教育作用。
中学语文教材,大都是思想性强,文质兼美的佳文,就这一点而言,在大力提倡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但是,中学语文教学毕竟有它自身的特点,我们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也不能脱离教材的实际贴上德育标签。
教师应该深入挖掘教材的思想内涵,并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把思想教育巧妙地自然地揉合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之中,缘文释道,因道解文,激发学生“对善良事物的钦佩感情和对邪恶势力的不可容忍的态度”(苏霍姆林斯基语),从而使学生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
这样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就是德育功能在语文教学中的发挥。
什么时候发挥,怎样发挥?这是有关发挥成功的关键所在。
下面就语文教学过程中,用多种阅读训练方法发挥其德育功能略作探讨。
“文章不是无情物”,作者的立场、观点、情感,总会在字里行间表现出来。
在阅读训练中,注意因文解道,以文悟道,让学生在讨论、分析、理解、消化、欣赏中去感悟课文的思想感情、形象、语言、意境等,从而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高政治思想和道德素质,以达到“润物细无声’或“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育效果。
方法也是多样的。
例举几法:一、讨论突破口一个好的突破口,是文章的枢纽。
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将全文的思想内容充分地挖掘出来。
如教学《父亲》一文,笔者曾设置了突破口:可以表达父爱的事情很多+作者为什么单写“造屋”一事,而且是从友人讲父亲造屋写起?“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议论纷纷,联系时代背景、作者生平懂得了:(1)住房乃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现在有“安居”工程为民解困,而当时社会动荡,只能靠个人奋斗。
加强小学语文教育,发挥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
加强小学语文教育,发挥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语文教育作为学生必不可少的学科之一,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语文作为其必修的基础学科,更具有重要性。
在教学中,如何将语文教育的德育功能发挥到极致,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了小学语文教育的关键问题。
首先,在语文教学中,要将道德教育与语文教育相结合,通过语文教育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例如,在语文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诗歌、古诗文等文学形式,教育学生如何品德高尚、为人处事。
当学生学习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古训时,老师可以再以故事等形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领悟。
同时,对于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等文学作品中的道德教育也应给予关注,让学生从中了解各种不同的道德价值观念,掌握正确的人生观。
其次,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语言的魅力和内涵,有效增强学生的文化和人文素养。
例如,学生在学习古诗文时,老师应该注重学生诵读技巧的训练,让学生能够在表达语言情感时,更加自然流畅,更好地抒发其内心感受。
此外,在课堂上要注重阅读教育,鼓励学生阅读各类优秀文学作品,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
最后,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教师可以采用小组探讨、合作学习等形式,让学生在合作中提高语文学科水平,同时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和优势。
在集体课堂和小组活动中,老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让学生感受到相互帮助和支持之中的快乐和成长。
综上所述,加强小学语文教育,发挥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应该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将个人诉求与国家需求的统一。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语文教育的德育功能,为培养更多合格人才提供更好的保障。
加强小学语文教育,发挥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
加强小学语文教育,发挥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小学语文教育是基础教育阶段最为关键的一环,它不仅是孩子学习语文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阶段,更是德育、人文素养、创造能力和良好品德的培养阶段。
在小学教育中,语文教学不仅需要注重学科知识的教授,更需要从德育角度入手,让孩子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接受到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从而促进孩子全面的发展。
下面就来具体阐述如何加强小学语文教育,发挥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
首先,教师要在教学中灌输正确的价值观,正确认识生命,培养孩子的奉献精神。
教师需要告诉孩子,语文并不仅仅是一种学科知识,而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一种文化的融合。
教师要引导孩子了解和认识中华传统文化,让孩子从中感受到生命的珍贵,体验生命的温暖。
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让孩子了解宽容、友爱、礼仪、忠诚等优秀品质,培养孩子的品德修养,促进孩子的全面成长。
其次,教师要注重教育孩子正确的人生观,让孩子具备自信心和独立意识,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要珍惜自己,信任自己,勇敢地表达自己。
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孩子知道如何阅读和吸收知识,最终达到自我成长的目标。
第三,教师要积极引导孩子正确看待世界、端正对待人生的态度。
在语文教育中,教师需要让孩子学会感恩,学会关注社会,了解社会现实,懂得尊重人,从而更好地与他人协作,共同创建一个美好的社会。
最后,教师要注重锻炼孩子的创造思维能力,在学习中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
语言艺术具备移情作用,能够让孩子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反思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习惯,从而推动自己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和引导孩子的创造思维,让孩子学会自己思考,自己创新,不断发掘自身潜力,挖掘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更好地创造自己的未来。
总之,语文教育是孩子德育教育的重要阶段,教师必须认识到这一点,并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发挥德育功能。
通过符合小学生认知特征的语言教学,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让孩子成为具有全面素质的合格公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德育人文道交融——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摘要】语文作为一门富含德育因素的人文学科,具有得天独厚的德育影响优势。
语文课程蕴含的丰富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最为深广的,语文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其潜在的德育内容,发挥其德育功能,语文教师更应重视语文学科对学生思想道德与情感熏陶的作用,深入、细致、充分、全面地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因素,陶冶学生的情操,升华学生的感情,潜移默化的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人格,实现教书与育人、德育与智育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以德育人;文道交融;德育功能语文教学和德育是密不可分的。
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更是要求必须与德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以“育人”为教学的根本,让它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之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完美的人格。
这就要求语文老师要责无旁贷的在语文教学中以课堂为主要途径,全方位渗透德育;多形式强化德育;多角度内化德育,使学生真正能从教材作品中接受熏陶,提高修养。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如何发挥德育功能,才能做到以德育人,文道交融呢?1以语文课堂为主渠道,以教材为蓝本,全方位、多角度渗透德育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更要重视对教材文化底蕴的挖掘,通过讲解和对课文带有艺术化的情景设计,让学生在情感和情绪上产生某种应激和共鸣,能够情有所钟,情有所溺,从而达到文道交融。
1.1强化语文教材中的爱国主义要素,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切德育教育的重中之重。
新课改语文教材中包含生动、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元素。
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不同于政治课的说教和概念化,它以典型的人物形象、感人肺腑的事迹和优美动人的语言来感染学生。
有孔子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入世思想以及民本思想;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爱民思想和忠君思想;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的抱负;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感;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的爱国情怀;张养浩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忧民忧君思想;鲁迅的“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忧国情怀;毛泽东的“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壮志豪情......这些,都能使学生批判地继承古人的思想,得到人生的启迪并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熏陶着他们的爱国思想。
教学这些名篇时,教师只要因势利导,自然能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和自强不息的奋斗激情。
1.2收集语文教材中的人生观、价值观要素,培养正确辨别善恶、美丑的能力。
高中阶段是青少年成长最为关键的时期,也是学生的心理冲突和心理矛盾较为剧烈的时期,因而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尤为重要,特别是更要重视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
语文教材中的美与丑、善与恶、健康与腐朽等各种信息经常错综交织,对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都会产生一定影响。
所以,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清良莠,辨别精华与糟粕,在“分析”上多下功夫,并对学生在语文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及时加以诊治,促其转化。
启发学生早立大志,为理想而奋斗。
对于教材中那些体现积极人生观和负责的内容。
学习屈原《离骚》,要领会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学习诸葛亮《出师表》, 要领会诸葛亮对国事的深切关心、对事业的无限忠诚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学习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要领会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伟大人格等。
教学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时,可以先让学生收集道德败坏、堕落腐化、丧失人格的反面人物的材料,比如,国家高官要职人员利用职权,大肆索贿受贿,大搞权钱交易,道德败坏,生活腐化、堕落。
然后,通过教学课文,了解陶渊明抱朴守拙、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清高人品和宁静高远的人生境界。
通过分析对比,培养学生辨别善恶、美丑的能力,使其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1.3渗透语文课本中的亲情孝道要素,培养学生爱亲人、重情谊的情操。
孝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更是我们现代人必备的品德。
语文教材中不少篇章都着重描写了亲情孝道,不要让课文成为干瘪的说教,要结合学生自身实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如讲授《木兰诗》中,可以通过让学生总结木兰的形象,让学生知道木兰既是一个孝女,替父从军,更是一个金戈铁马的巾帼女英雄。
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驰骋沙场,为国家尽忠效劳,表现出深明大义、勇敢坚毅、果断的效国忠心和英雄气概。
讲授《陈情表》一课时,要让学生体会作者李密对祖母的深厚感情:“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最后让学生联系自己,写一篇作文,谈谈对“孝”的看法。
1.4注重语文课本中的“感恩”要素,让学生学会知恩图报。
感恩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最好方法。
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也不乏这样的教育材料。
比如:诸葛亮的《出师表》,鲁迅的《藤野先生》,魏巍的《我的老师》等文章都有非常明显感恩内容。
教学《出师表》,可以向学生讲清诸葛亮用一生的奉献诠释了感恩的内涵。
他隐居隆中,虽有经天纬地之才,却未得施展。
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诸葛亮感谢刘备的知遇之恩,从此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并延伸于实际。
因此,语文教师要教育学生从小懂得感恩,学会感恩。
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母校、感恩社会,感恩世界,因为他们给予了我们一切,教会了我们明理与成长。
1.5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做人教育要素,让学生学会做人。
做人教育不仅是教育工作者们应为之奋斗的最终目标,也是当今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
教师教学《陈情表》、《爱莲说》、《项脊轩志》等感人至深的文章时,要善于利用课文,结合学生自身实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讲授,让学生学会做人、立世,引领他们做一个真正“大写”的人,踏踏实实扎根于地上,堂堂正正立于世间,不为名利所诱,不为物欲所惑。
这样,才能达到“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目的。
2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要载体,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使德育生活化、人文化“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语文教学要成为学生走向语文实践的桥梁和纽带。
走出教材,还有一个更加广阔的育人天地。
学校不是一个封闭式的庄园,尤其是随着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仅凭在课堂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和思想远远不能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
传统的语文教学偏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随着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必然会产生一种关心自己才能和品格发展的要求。
因此,语文教学,关键在于一个“活”字。
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收到“导其行”的效果,其特点就在于灵活性和随意性。
要做到这一点,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势在必行。
让学生走出去,在生活中积极关注中国的传统文化及社会热点,在集体活动中(如远足、义务劳动、演出)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环保意识等观念,使同学们通过亲身体验,感受更加深刻。
利用节日开展主题活动,如“劳动节”、“教师节”、“国庆节”等教育资源,开展如“爱家乡”摄影展和“学雷锋”演讲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2.1组织收看教育、法治节目及影视欣赏活动。
通过影片美的行为、美的意境来感染学生,使学生在欣赏评论影片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道德品质教育。
如学生观看了故事片《焦裕禄》,语文教师便可以及时抓住这个机会,在课外活动中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写观后感。
让学生各抒已见,最后认识到,当官要当清官,做人要做真人!这些有益的活动不仅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同时也提高了他们语言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
2.2书,益人心智,怡人性情,滋润心灵。
因此,可以借助“读书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书香校园”读书活动,鼓励学生读《弟子规》、《道德经》及世界名著等经典文学作品,引导学生学习经典,让学生沉浸进去,从阅读中懂得礼仪、孝敬父母、尊敬兄长,诚实守信、清正廉洁,并获得美感,产生愉悦之情,引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3以教师表率和学生榜样为主要推动力,充分发挥其激励作用,促进教学的德育功能心理研究表明,学生在整个成长过程中,有意识的学习和模仿的对象主要是老师。
高中阶段正处在人生最为关键的转折点,他们总是在寻找一些可供自己借鉴、吸收的东西。
在社会、家庭、学校的影响当中,高中阶段的孩子正是与家长沟通最少的时期,也是最容易受社会不良影响开始动摇的时期,恰恰这时教师对他们的影响是最大的。
他们不仅从教师这里学到文化知识,还吸收、借鉴教师的一言一行。
除了班主任以外,就要是语文教师了。
在他们的眼里,语文老师是口齿伶俐、能言善辨、通晓古今中外的能者。
语文老师的言行举止、仪表风度往往引起学生的强烈兴趣,给他们以深刻的印象,以至多年不忘。
所以,语文教师可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用自身的内在素质潜在的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从而促进德育的渗透。
高中阶段,多数学生处于心理较不平稳的阶段,他们追求个性,表现自我,争强好胜,希望得到长辈特别是老师的褒扬,喜欢博取异性的青睐。
语文教师应针对这一特点,正确疏导,进行必要的德育渗透。
如在班级内培养几名语文成绩优秀、思想品德好的学生,并经常在不同的场合对他(她)们好的行为及品质加以褒扬,或在班级的宣传栏上张贴学生的优秀文章,从而在班级内形成竞争向上的氛围,激励其他学生的健康成长。
但应注意一视同仁,不可忽略对品学兼优的学生热忱的同时,对一般的学生或者差的学生也需要充满热忱;也不应是对品学兼优的学生做一些过分或不切实际的褒扬。
否则,会引起大多数学生的逆反心理,收到相反的效果。
总之,语文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德育资源,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依据语文学科人文性和思想性的特点,以文之“活水”,启道之“清渠”,自觉履行教书育人之责,用心寻找教材内容与德育相渗透的最佳结合点,以触动学生的思维意识,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