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江苏省新高考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答案仅供参考)(解析版)
2021高考历史(江苏专用)一轮试题:第七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 含解析
第七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时空定位【阶段特征】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前夕(1911—1919年),中国社会经历了剧烈的变革,中国近代化进入整体发展的阶段。
政治方面完成了从帝制到共和制的历史转变。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推动了中国的民主化进程经济方面民族资本主义迎来了.........“.短暂的春天.....”.。
.中华民国的建立,极大地鼓舞了民族资产阶级兴办实业的热情。
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1912—1919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的繁荣局面思想文化方面多元思想并存。
.......向西方的学习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的发展阶段。
三民主义思想、民主与科学思想先后成为思想界的主流。
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开始传播,与传统文化一起形成多元思想并存的局面【考情探究】5年考情备考策略考题分布考查角度考情综述2019江苏单科,8,3分辛亥革命本单元是江苏卷考查的重点之一,从考查内容上看,近几年的考题主要集中在对辛亥革命的综合考查上。
从命题形式和方向上看,试题以活泼新颖和内涵丰富的材料创设新情境,从世界史的视野和现代化的角度综合考查辛亥革命的背景、特征和影响,(1)本单元最重要的历史事件是辛亥革命,在其影响下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出现“短暂的春天”,而新文化运动则是辛亥革命在思想领域的继续。
复习时,注意以辛亥革命为主线,把本单元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模块的内容串联起来,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2)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在政治舞台上非常活跃,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和实业派是当时最主要的四个派别,复习过程中注意比较四个派别的政治主张,理解其思想本质的相同点与不同点2019江苏单科,10,3分影响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2018江苏单科,8,3分辛亥革命背景2016江苏单科,22,15分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与评价2015江苏单科,8,3分民国初年民族工业的发展必备知识篇固本夯基【考点集训】考点一辛亥革命1.武昌起义爆发后,一个突出的现象是众多的原立宪派人士纷纷参与到各地的起义之中,极大地推动了南北各省的独立。
专题13 开放性试题(解析版)-2021年高考历史三轮冲刺复习热点专题优选优练
专题13:开放性试题1.(2021广东适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摘编自(意)乔吉奥·列略《棉的全球史》等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信息有关联,阐述合理并有史实依据)【答案】示例一:论题:国家战略影响棉纺织业的发展阐述: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与执政者的胆识魄力息息相关。
19世纪中后期,日本为摆脱受压迫奴役的境遇,“求知识于世界”,开启了明治维新,明治维新使日本走向了先进国家的行列,无疑也促进了经济的大发展,日本纺织品和服装出口逐年上升就是明证。
20世纪90年代,中国确立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目标,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迎合世界潮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焕发了经济发展的潜力,中国服装出口与日俱增就是就是铁证。
可见,高瞻远瞩的战略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定海神针。
示例二:论题:民族独立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前提保障阐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发展经济,而经济发展需要有一个强大的国家做后盾。
近代史上,印度一度沦为英国的殖民地,经济发展受东印度公司的掣肘,发展艰难;中国沦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经济上成为列强的附庸,受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操控,艰难发展。
但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民族独立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中国经济建设的成就零世界瞩目,1991年以来中国服装出口与日俱增就是就是明证。
总之,经济要发展,民族独立是必不可少的保障。
【详解】示例一:根据材料中图5、图6两条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国家战略影响棉纺织业的发展。
从日本进行明治维新和中国确立市场经济体制战略的角度进行阐述。
示例二:根据材料中图4、图6两条信息,拟定一个论题——民族独立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前提保障。
从近代印度和现代中国两个角度进行阐述。
还可以从材料中提取其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具体论题,结合相关史实阐述即可。
此题为开放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2.(2021湖北适应考)(电报与近代中国)小楚同学在校园文化节中承担“电报与近代中国”展板的设计任务,通过搜集整理。
2021高考历史(江苏专用)一轮试题:第九单元 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Word版含解析
第三部分中国现代史第九单元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空定位【阶段特征】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前(1949—1956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
政治方面民主制度确立、外交成就丰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起步,根据1954年宪法规定,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取得丰硕的外交成果。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经济方面现代化建设准备与启动。
...........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开始实施“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计划经济体制形成思想文化方面毛泽东思想新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表达了有关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思想,在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考情探究】5年考情备考策略考题分布考查角度考情综述2019江苏单科,11,3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本单元是江苏卷考查的重点之一,从考查内容上看,近几年考题主要集中在新中国初期的经济建设和外交成就上,对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制度建设考查的较少。
从命题形式和方向上看,试题多采用新史料,设置新情境,注重考查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以及对核心价值观的引领(1)注意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前后延伸,如将新中国的政治体制与中国古代、近代政治体制做纵向比较,与西方近代政治体制做横向比较,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和影响(2)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一五”计划完成是中国社会的剧烈变革时期。
复习时注意两点:一是从生产力的角度,掌握这一时期中国现代化(工业化)的成就。
2021年高考历史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专题17资本主义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含解析
专题17 资本主义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第Ⅰ部分 2021年高考真题1.(2021·全国乙卷·33)18世纪90年代初,法国国民议会取消监禁专制授权令,否定了家长或家族可不经审讯就将孩子投进监狱的做法;国民议会还规定,由新建立的家事评议庭专司听审父母和20岁以下子女的争讼,21岁的家庭成员不分男女,不再受父权的管辖控制。
上述内容体现了()A.个人意志即个人权利 B.个人与国家间的契约关系C.男女的政治地位平等 D.家族利益凌驾于国家利益【答案】B【解析】题干的大意是在18世纪末,法国国民议会规定由新建立的家事评议庭专门审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纠纷来代替家长或者家族直接把孩子投进监狱的做法,同时父母对成年子女的控制权被取消,这意味着国家所指定的专门机构才有权处理家庭中个人之间的纠纷,这等于把个人权利用国家法律来保障,建立了公民个人与国家间的契约关系,而取代了家庭中家长或者家族对子女问题进行处置的关系,故选B项;题干体现的是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所以题目主旨不是体现个人意志问题,排除A项;题干中只有“21岁的家庭成员不分男女,不再受父权的管辖控制”体现了男女地位问题,属于以偏概全,而且也与题目主旨不一致,排除C项;“新建立的家事评议庭专司听审父母和20岁以下子女的争讼”、“不再受父权的管辖控制”等信息说明国家利益是高于家族利益的,排除D项。
2.(2021·广东高考选考·13)1873年5月,法兰西共和国总统梯也尔对君主派议员说:“你们不要弄错,民众绝大多数都站在共和国一边。
”君主派议员占优势的议会随后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梯也尔被迫辞职。
这反映了()A.巴黎公社的政治影响 B.主权在民观念的淡化C.代议制度的曲折发展 D.三权分立体制的确立【答案】C【解析】题干材料提及巴黎公社革命被镇压后,法国国民议会中共和派和君主派力量斗争激烈,最终君主派通过了对政府的不信任案,梯也尔被迫辞职,这反映了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故选C项; 1871年5月,法国巴黎公社就已经被镇压了,并且巴黎公社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而法兰西共和国为资本主义国家,两者没有必然的联系,排除A项;主权在民指的是国家的权力来源于人民,而材料强调的是君主派和共和派的斗争,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共和派与君主派的斗争,并不能体现三权分立体制的确立,且法国总统受议会影响很大,权力有限,无法对议会形成有效制约,排除D项。
高考历史真题分类训练专题17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解析版)
专题17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2021年】1. (2021·全国乙卷)土改后,太行山区某农民要买一头驴,谈好价钱后,他表示要回家和妻子商量,理由是“我们村上好多人家都立下了新规矩,男的开支一斗米以上要得到女人的同意,女人开支二升米以上要得到男人的同意”。
这件事可以反映出,当时解放区A. 男尊女卑观念消亡B. 家庭成员经济地位发生变化C. 按劳分配得到实施D. 传统的社会伦理秩序被颠覆【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土改后,太行山区农民买了驴,要和妻子商量,理由是村中规矩,男人开支一斗米以上须经女人同意,并且男人支配粮食的上限高于女人。
女人经过土改分得土地,经济地位有所上升,故而家庭地位有所上升,故B正确。
土改后,男尊女卑观念并没有完全消失,故A错误;在公有制范围内,多老多得少老少得的原则是按劳分配,材料与按劳分配无关,故C错误;传统的社会伦理包括父子、君臣、夫妇、朋友等关系,这些在土改后并没有颠覆,故D错误。
2. (2021年1月浙江选考)下图为光绪三十四年《日新画报》刊登的画作,画中有“大姑娘拿着风筝来回奔跑,实在不好看。
但分人家有点规矩,绝不能让姑娘在满街上疯跑啊!咳!此事不但因女学堂不甚发达,而于警务亦有妨害(其害乃电线电灯等类),岂不是无形的危险吗”等字样。
此画反映A. 近代男子传统服饰的变革B. 女子普遍走出家庭步入社会C. 西方文明成果已经传入中国D. 新文化运动批判旧礼教和旧道德【答案】C【解析】根据“而于警务亦有妨害(其害乃电线电灯等类)”可知当时西方的电线电灯已经传入中国,即西方文明成果已经传入中国,故选C;由图示内容可以看出,图中男子的服饰还是中国传统服饰,排除A;“普遍”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B;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新文化运动尚未开始,排除D。
3.(2021年6月浙江选考)1910年,上海某刊载:“一车辟易人百千,双轮足值价万钱。
汽声呜呜向前进,按机四顾心雄然。
2021年高考全国乙卷文综历史(解析版)
A.发动群众参加革命战争B.开辟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C.建立广泛革命统一战线D.动员社会各界进行抗战
26.宋代,官府强调“民生性命在农,国家根本在农,天下事莫重于农”,“毋含本逐末”。苏辙说:“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 士者也。”郑至道说,士农工商“皆百姓之本业,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易之者也"。从中可以看出宋代
A.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阻碍B.重农抑商政策瓦解
C.社会群体间流动性增强D.四民社会地位相同
28.1898年,某书商慨叹废八股将使自己损失惨重,后来发现“经学书犹有人买”,其损失并不如以前估计之大,而该书商对新学书籍的投资不久又面临亏损。这可以反映出该时期
A.儒学地位颠覆B.列强侵略加剧
C.政局变化迅速D.西学深入民心
【答案】C
【解析】
【详解】1898年是戊戌变法之时,此时维新派宣扬维新思想,主张废除传统的科举考试,所以书上慨叹废除八股将使自己损失惨重;但戊戌变法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失败,维新思想受到打击,所以书商对新学书籍的投资又面临亏损。因此这种变化可以反映出当时政局的迅速变化,故选C;清末儒学的地位尚未被颠覆,排除A;根据该书商的经历并不足以说明列强的侵略加剧,排除B;清末西学尚未深入人心,D项说法过于夸张,排除。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是,宋代官府强调重农抑商,而苏辙则强调舍农工商贾而为士、郑至道则强调士农工商皆本业。从中可以看出宋代社会阶层流动较为增强,故C正确;这一情况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A错误;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国家的国策,故B错误;“四民社会地位相同”的说法错误,故D错误。
2021年江苏省新高考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答案仅供参考)(解析版)
A.宣传民众拥护国共合作抗日B.倡导军民广泛开展敌后游击战争
C.激励军民效法古人保家卫国D.动员根据地民兵参加八路军抗战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革命艺术家彦涵创作的新门神年画将八路军和民兵置换为门神形象,激励军民效法古人保卫家园,C正确;依据题干年画上“抗战胜利”“军民合作”等信息可知该作品宣传军民合作抗日,没有体现国共合作抗日,A排除;倡导军民广泛开展敌后游击战争与材料关系不够紧密,B排除;题干信息没有体现民兵要参加八路军抗战,D排除。故选C。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使得英法诸国免除了人力资源匮乏的后顾之忧,极大地巩固了协约国的防线”可知,中国劳工为一战协约国的胜利做出巨大贡献,故B正确;列强放松对中国侵略的原因是忙于战争,无暇它顾,而不是由于华工的缘故,故A错误;华工虽然做出贡献,但是不能够改变欧洲格局,故C错误;巴黎和会上,中国并未收复山东主权,故D错误。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藏书从周天子的官府行为下移到诸侯,再下移到士大夫甚至私人,这促进了书籍的流动及文化的传播,有利于学术的繁荣,D正确;材料与私人讲学没有必然的联系,排除A;“具体反映”的说法表述有误,排除B;材料与诸侯的富国强兵无关,排除C。
2.汉高祖令诸侯王“皆立太上皇庙于国都”,此后逐渐形成数量庞大、祭祀隆重的郡国庙。武帝时董仲舒提出宗庙居郡国非礼的主张,至元帝时,通过礼制改革正式废除郡国的宗庙。郡国庙制的兴衰,主要反映了西汉
4.如图为宋代文学艺术领域变化的部分情况。对这些变化起直接作用的因素是
A.印刷技术发展B.城市经济繁荣
2021届新高考适应性测试卷历史试题 (含答案)
广东省2021届新高考适应性测试卷历史(一)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周礼・秋官》记载:“小司寇之职,掌外朝之政,以致万民而询焉。
一曰询国危,二曰询国迁,三曰询立君。
”西周时期,每当国家遇到重大问题,小司寇常向万民咨询。
这种制度体现了A.民众对日常政务的广泛参与B.宗法制下贵族对权力的垄断C.分封制下对边疆统治的加强D.氏族部落民主制的残余影响2.表1为春秋战国时期有关农业的一些记述。
据此可知,当时表1A.铁犁牛耕开始出现B.耕作理论比较先进C.人与自然和谐相处D.小农经济不断发展3.汉代,儒学抛弃了战国时期孟子的“君轻”论和荀子的“从道不从君”论,代之以法家的“尊君卑臣”论,开始了“外王”对“内圣”的利用与压制。
这一转变A.表明儒法思想开始融合B.加快了儒学的政治化进程C.根源于佛道思想的冲击D.削弱了儒学伦理的教化作用4.唐前期,科举中制举科目以文辞科和儒学科居多,策问针对性不强;唐中后期则以政事科为主,策问的题材包括藩镇割据、军费开支、财政税收、土地兼并、边疆关系、吏治铨选等重大问题。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B.国家政治形势的变动C.门阀士族势力的衰落D.科举考试程序的改革5.明朝为防沿海军阀余党与海盗滋扰,实行“海禁”。
沿海人民生路被断,于是与倭寇勾结为乱。
政府遣戚继光等人平倭,同时逐渐放松对民间海外贸易限制,沿海形势逐渐稳定。
材料表明,A.东南沿海的私商是倭寇主力B.倭患隔断了中外商品贸易C.政府失去对民间贸易的控制D.政策转变促成倭患的解决6.吴敏树《柈湖文集》记载:“茶,巴陵故少种,道光末,江广人贩茶之洋,名红茶。
虑茶伪,专取生叶,高其值,人争共市。
而贸于本地者,名黑茶,乃取山中杂树叶为之,极有无一茶叶者,于是茶值三倍往时,苦难得,始有自种。
”这说明A.巴陵农业生产呈现专业化特征B.鸦片战争改变了巴陵人生活方式C.巴陵茶叶生产受外国市场影响D.茶叶成为巴陵出口西方主要商品7.除了“天父天子”的口号外,太平天国所宣传的思想内涵,与中国历史上传统民间宗教的思想并没有很大的差别。
2021年高考历史真题试卷(江苏卷)234带答案解析
2021年高考历史真题试卷(江苏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共20题;共60分)1.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
这一记载反映了()A. 井田制度松动B. 世袭制度解体C. 抑商政策弱化D. 礼乐制度崩坏2.《史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
”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汉初()A. 实行察举制度B. 独尊儒家学说C. 实行郡国并行制D. 全面推行郡县制3.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
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A. 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B. 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C. 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D. 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4.宋时,太平州当涂县黄池镇“商贾所聚,市井贸易,稍稍繁盛。
州县官凡有所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
据此可知()A. 商税成为政府收入主要来源B. 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C. 政府积极扶持市镇经济发展D. 宋代市镇经济已经相当发达5.有学者认为,“传统上人们对贫穷抱有道德中立的认知”,但明朝晚期,“人们越来越怀疑贫穷是短视和懒惰的结果”。
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财富和物质享受B. 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价值观变化C. 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现象日益严重D. 反正统思想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6.清末,江苏某师范学校的校歌唱道:“经义治事,安定(北宋教育家胡安定)遗风,体用贵兼通。
旧学沉沦,新知潮涌,两端执乎中。
”歌词体现的理念是()A. 全面复兴旧学B. 排斥西方新学C. 新学消解旧学D. 崇尚中体西用7.清末《卖宁波脚带》:“宁波小脚啥好看,脚背高起一大段。
如何脚带竟出名,四乡八镇销场远。
明诏近来禁缠脚,脚带虽好用勿着。
我劝卖脚带人早弃行,免使女子缠脚遭凌虐。
2021年高考文综历史真题试卷(新课标Ⅰ)带答案解析
2021年高考文综历史真题试卷(新课标Ⅰ)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共12题;共48分)1.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
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
这表明当时周朝()A. 礼乐制度不复存在B. 王位世袭制度消亡C. 宗法制度开始解体D. 分封制度受到挑战【答案】 D【考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分封制下诸侯获得封位都要得到周天子的认可,根据“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可知楚王自立为王的做法是对分封制的破坏,说明当时分封制度受到挑战,故答案为:D;A项说法过于绝对,礼乐制度依然存在,排除;王位世袭制始终存在,并没有消亡,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宗法血缘关系,不能说明宗法关系开始解体,排除C。
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瓦解,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礼崩乐坏,原有的分封制和宗法制走向瓦解。
2.图4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
该作品体现了()A. 西域风情与中土文化的交汇B. 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的杂糅C. 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D.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答案】C【考点】三国至隋唐五代文学艺术【解析】【分析】唐代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既描绘了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者的场景,也展现了唐代美术发展水平,承载着史学研究和艺术审美双重价值,C项正确;西域指新疆以及更西的地方,《步辇图》的画面上没有反映西域风情,A项错误;《步辇图》中没有体现市民生活和市井风情,B项错误;《步辇图》中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者的情景,没有体现浪漫主义重视想象、突出情感等特点,D项错误。
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唐代的文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反映了唐朝的民族政策,说明美术作品具有史料价值。
2021年高考文综真题试卷(历史部分)(新课标Ⅰ卷)带答案解析
2021年高考文综真题试卷(历史部分)(新课标Ⅰ卷)一、单选题1.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时()A. “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 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 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 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答案】C【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汉代儒学的相关内容。
《尚书》等五经是孔子编订的典籍,而《论语》则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记录的孔子的言论,属于后人编订。
汉代将《尚书》等五部书尊为经典主要是因为儒学在汉代成为正统思想,而儒学思想根植久远,五经是早期儒家思想的集中体现,《论语》是记载孔子言行的著作,因此《论语》不在五经之中,故选C。
2.图4位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 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 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 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 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答案】 D【考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西汉的灭亡与东汉的兴衰【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的农业,由题干中的“汉代画像砖”和画像砖中集体劳作的场景可知应选D。
本题暗示我们需要根据热点进行专题系统复习,包括之前老人教版的相干知识点,注意适度采用老教材的知识点。
3.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此事反映了()A. 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 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 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 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答案】A【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君主专制的相关内容。
由“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可知史官的记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君主的言行,所以选A。
4.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
2021年江苏省新高考“八省联考”高考生物适应性试卷(附答案详解)
2021年江苏省新高考“八省联考”高考生物适应性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0分)1.细胞含有多种多样的分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水既可以是化学反应的底物,也可以是化学反应的产物B. 葡萄糖既可以作为能源物质,也可以参与构建细胞C. 氨基酸是水溶性小分子,只能在转运蛋白协助下进出细胞D. 与RNA分子相比,DNA分子的稳定性要高得多2.多细胞生物要经历细胞增殖、分化、衰老和凋亡等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细胞分化与基因选择性表达有关B. 衰老细胞的呼吸速率减慢,细胞膜通透性改变C. 凋亡细胞的细胞核体积变小,细胞膜破裂D. 细胞的长大会受细胞表面积与体积比的限制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和生态工程的叙述,错误的是()A. 生态系统趋于稳定时,系统内的能量供给依然主要依赖外界B. 生态系统趋于稳定时,系统内信息传递的形式趋于复杂多样C. 治理沙漠的目的不是要消除沙漠,而是阻止沙漠扩大D. 退耕还林、还湖主要是因为农田经济效益过低4.下列中学实验中有关NaCl使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 制作泡菜时,加入NaCl的目的是抑制细菌生长B.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中,加入高浓度NaCl可用于筛选耐盐细菌C. 用刚果红染色剂筛选纤维素分解菌时,加入的NaCl可促进菌落显色D. 在DNA粗提取时,用2mol/L的NaCl可析出溶液中的DNA5.如图为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动物细胞的②外面没有①的结构,植物细胞必须有①才能存活B. 动物细胞④⑤中可合成ATP,植物细胞内④⑤⑥中都可合成ATPC. 动物细胞合成蛋白质的场所有③④⑤,植物细胞的⑥内也能合成蛋白质D. 植物细胞②外面有①,细胞分裂末期细胞质分裂的方式与动物细胞不同6.端粒学说认为端粒DNA序列在每次细胞分裂后会缩短导致细胞的衰老。
端粒长度的维持与端粒酶活性有关,端粒酶以其携带的RNA为模板使端粒DNA延伸。
【地理】江苏省2021年新高考适应性考试(解析版)
江苏省2021年新高考适应性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共22题,每题2分,共44分。
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入新疆之初,为了开发新的耕地,兵团人多就近建造半地下式的地窖房子,俗称“地窝子”。
下图为“地窝子景观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兵团人最初建造的“地窝子”主要分布在()
A. 绿洲中心
B. 山前荒漠
C. 矿山地区
D. 戈壁地区
2. “地窝子”的主要功能是()
A. 御寒防风防沙
B. 体现地域风格
C. 节省建筑材料
D. 保护自然环境
3. 现在保留部分“地窝子”的主要目的是()
A. 粮食仓储
B. 旅游教育
C. 饲养家畜
D. 应急避险
【答案】1. D 2. A 3. B
【解析】
【1题详解】
地窝子是一种在沙漠化地区较简陋的居住方式。
是长期驻守在戈壁沙漠边缘新疆兵团建造的地窝子,源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是第一代兵团人扎根边疆和屯垦戍边的见证。
故选D。
【2题详解】
“地窝子”冬暖夏凉,具有御寒功能,而且可以抵御新疆的风沙,这是最主要的功能,A正确。
“地窝子”为后来兵团入新疆才有的,不属于抵御风格,B错。
节省建筑材料是目的,不是功能,C错。
要开挖,不能够保护自然环境,D错。
故选A。
【3题详解】。
2024年高考新课标卷历史试题(解析版)
2024年高考新课标卷历史真题1.考古学者在某史前遗址发掘出1300余座墓葬,大、中、小三类墓葬分别占总数的不到1%、近10%和90%。
其中大型墓葬规模大、随葬品丰富,出土了成套的石制、陶制礼器等。
据此可以推断,该遗址处于()A.旧石器时代早期 B.旧石器时代晚期C.新石器时代早期D.新石器时代晚期【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
根据材料可知并结合所学可知,墓葬中随葬品的多寡反映出贫富差别开始出现,阶级已经萌芽,社会中正孕育着文明因素,结合所学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经济文化水平发展到更高的层次,青铜铸造已经发明,城市出现,墓葬中随葬品的种类和数量相差悬殊,反映了阶级的出现,表明在此阶段已经出现了文明的曙光,社会历史已接近文明时代的门槛,D项正确;旧石器时代是指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明发展阶段,距今约250万年~约1万年前,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生产力发展水平有限,并未出现阶级分化,排除A、B项;新石器时代早期,考古学文化的石器仍以打制为主,磨制很少,陶器制作粗糙,居民生活以渔猎采集为主,农业和家畜饲养业处于初期阶段,且早期,社会复杂化程度相对较低,发现的大型聚落及墓葬较少,排除C项。
故选D项。
2.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进行政治变革,争相延揽人才,诸子百家大都呼吁“选贤与能”。
不认同这一理念的学派是()A.儒家B.墨家C.道家D.法家【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
结合所学可知,道家提倡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与自然和谐相处,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阶层,其思想较为保守和倒退,并不积极主张变法改革,延揽人才,C项正确;儒家思想中孟子、荀子分别提出“仁政”“隆礼重法”等思想,代表了新兴的地主阶级的利益,其主张一定程度上迎合了诸侯国变法改革的需要,排除A项;墨家代表社会下层小生产者的利益,主张“尚贤”,希望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排除B项;法家提出了富国强兵、以法治国的思想,主张今必胜昔,因时变革,排除D项。
2021年高考真题文综历史(新课标II卷)解析版
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24.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叙内容不一乃至怪诞,有人据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
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碰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
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
这一撰述进程表明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B.传说必然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C.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D.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解析】考点:史学理论。
能力:史料阅读与分析的能力。
解题关键:“记叙内容不一”,“常遇人传颂黄帝事迹”,“择其言尤雅者”。
A项与题干“记述不一乃至怪诞”矛盾;史学高作历史文献记录没有要求说“必然”(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排除C项;历史文本记录具有主观性,排除D项。
答案:B25.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朝一改此法,“不抑兼并”。
据此可知宋代A.中央集权弱化B.流民问题严重C.土地兼并缓和D.自耕小农衰退【解析】考点:中国古代农业。
能力:史料阅读与分析的能力。
解题关键:宋朝“不抑兼并”,即放任土地兼并。
土地兼并严重,必然致使自耕农手中的土地减少。
(土地是必然的,集中在地主手中的多,自耕农手中的土地就少。
小学数学题,呵呵!)B项中的流民问题严重,不能从材料中直接得出(不过,该项推测也属合理)。
A、C与材料及史实不符,C项公开与题干冲突。
答案:D26.明代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
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
”这表明那时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腹地域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D.区域差别造成远程贸易兴盛【解析】考点:中国古代商业。
能力:史料阅读与分析的能力。
解题关键:北货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悉盐铁粗重之类,南北互通有无。
B、C从材料中无法表现,且与史实不符。
材料可以表现岭南地域物产丰硕、经济发达,但仅从南北运输数量,无法直接表现南北经济发展程度的高低,排除A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