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六章溶解现象复习教案和说课稿
《溶解》优秀的说课稿(推荐14篇)
《溶解》优秀的说课稿〔推荐14篇〕篇1:《溶解》优秀的说课稿《溶解》优秀的说课稿各位评委好!我是来自新站镇中心校的王小雨。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自然第五册第七课《溶解》。
这局部知识是在学生学习了水是什么样的物体之后,指导学生认识水有溶解其他物体的性质;从才能培养来看,属于“实验才能和归纳概括才能”的系列。
课文分三局部:一、通过观察食盐、高锰酸钾放入水中搅拌后的变化过程,与沙子放入水中搅拌后的现象做比拟,加深学生对溶解的印象,在这根底上,讲解什么是溶解。
二、指导学生通过实验判断几种常见的物体,哪些在水中溶解了,哪些没有溶解,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什么是溶解。
三、指导学生认识溶解的应用。
四年级的学生可以关注生活中的一些显著事物和现象,但对一些常见的现象往往关注不够。
另外,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能独立地进展简单的'、有条理的考虑,并且具有较强的合作意识与才能。
根据“‘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科学课程教学建议,我对原教材的教学思路做了一些调整,注重给学生活动的空间,表达探究的过程。
因此,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及重、难点为:教学目的:1、知道溶解现象;会判断某种物体在水中是否溶解;理解溶解现象在消费、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会用自己的语言呈现观察的结果;会交流、合作、评价。
3、通过对身边生活现象的观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4、愿意关注生活现象、乐于生活。
教学重点:知道溶解现象;会鉴别在水中溶解和没有溶解的物体。
教学难点:知道溶解现象的共同特征及溶解的过程;理解过滤方法。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根据这一理念,本节课我采取“引导-探究-发现”的教学形式,观察比拟、理论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并将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及多元化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优化教学。
为此,我准备了食盐、沙子、高锰酸钾、白糖、面粉、清水,过滤装置,评价卡等;学生准备配置好的食盐水溶液。
初中化学溶解现象教案
初中化学溶解现象教案
教学内容:溶解现象
教学目标:了解溶解的定义、特点和影响因素,掌握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有关溶解现象的知识。
教学重点:溶解的定义和特点。
教学难点:影响溶解的因素。
教学准备:实验器材、实验药品、PPT课件。
教学步骤:
第一步:引入
通过简单的实验现象引入本课主题,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提出问题:为什么溶质会溶解在溶剂中?
第二步:学习
1. 讲解溶解的定义:溶质在溶剂中彻底分散形成溶液的过程称为溶解。
2. 讲解溶解的特点:溶解是一个动力过程,速度快慢取决于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
3. 探究影响溶解的因素:温度、溶质粒子的大小和形状、溶剂性质等因素会影响溶解的速度。
第三步:实验
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观察不同条件下溶解过程的状态变化,验证影响溶解速率的因素。
第四步:总结
归纳出影响溶解速率的因素,并进行梳理总结。
第五步:拓展
通过实际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理解溶解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启发学生思考更多的问题。
第六步:作业
布置作业:整理溶解现象相关知识,写出影响溶解速率的因素及其解释。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了解溶解的定义和特点,掌握影响溶解速率的因素,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
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思考,让其能够在学习中得到启发和提高。
沪教版九年级下册 第6章 溶解现象复习课导学案设计(无答案)
第6章溶解现象(复习)【学习目标】理解、记熟知识要点,掌握典型例题,能解与本章知识点关联的中考题。
【学习重点】通过练习,形成解题技能。
【学习难点】通过练习,形成解题技能。
【学习过程】一、知识准备1. 物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叫做,物质溶解后形成的叫做溶液。
2. 从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到,油溶于水,但如果在油与水的混合物中加入一些,振荡后,油能以小液滴均匀悬浮于水中形成乳浊液。
这种现象称为。
3. 在物质溶解于水形成溶液的过程中,通常伴随的变化,有些物质溶解能使溶液的温度,如、,有些物质溶解使溶液的温度,如。
4. 大量实验表明,少量固体物质溶于水,使稀溶液的凝固点,升高,这一性质常为人们所利用。
5. 某些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时能生成,所以这些物质的水溶液能够。
例如食盐溶于水生成自由移动的和,稀硫酸中含有自由移动的和,所以食盐水溶液和稀硫酸都能够导电。
蔗糖溶于水后,蔗糖以形式存在于水中,不能形成,因此蔗糖水溶液导电。
6. 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同一种物质在同一溶剂在的溶解性与有关。
7. 我们把在、里,不能再溶解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
8. 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变大的物质如;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变小的物质如;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物质如。
9. 人们通常把叫做结晶。
常用的结晶方法有结晶、结晶,海水晒盐主要是用结晶法。
10. 从硝酸钾和氯化钠(少量)中分离出硝酸钾的步骤:、、。
从氯化钠和硝酸钾(少量)中分离出氯化钠的步骤:、、。
二、思考与交流例1.根据化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是学习化学的目的之一,根据下列熟悉的现象判断说明溶液的什么性质。
(1)冰雪严寒的冬季,我们的家里咸菜缸中液体却不结冰,说明(2)煮水饺时,将沸腾的水中加入少量食盐,水饺煮沸得快,说明(3)纯净的水不导电,而日常生活中却发现水能导电,说明例2.某兴趣小组利用家中的材料研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实验步骤设计如下:(Ⅰ)称取一定质量的冰糖,研磨成粉末,每10g为一份,分成若干份备用,请你对他们的实验设计进行评价:(1)根据上述的设计,你认为他们准备研究的影响因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不会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是。
《第6章 溶解现象》复习课(第2课时)-教案-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课题《第6章溶解现象》复习课(第二课时)复备人复备时间教学目标1.复习固体溶解度的定义,明确影响附体溶解度的因素2.正确理解固体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含义3.复习回顾结晶的方法和适用的范围教学重点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及其正确的应用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溶液的知识点进行解题教具准备多媒体课前预习(见作业纸)教师复备内容教学过程学生活动方式一、知识点回顾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⑴定义:在,某物质在g溶剂里达到状态时所溶解的,叫做这种溶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⑵影响因素:由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和温度决定。
2.固体溶解度曲线的意义:⑴曲线上的点表示该物质在对应温度下的溶解度;⑵不同曲线的交点表示两物质在该温度下溶解度相等;⑶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⑷曲线下的点表示溶液为不饱和溶液;曲线上的点表示溶液为饱和且有溶质析出。
3.结晶:溶质从溶液中以晶体形式析出的过程。
结晶的两种常用方法:①;②。
4.气体物质的溶解度:影响因素:外因:①温度:随温度升高气体溶解度;②压强:随压强增大溶解度。
二、例题讲解1.0℃时,硝酸钾溶解度31.6g,解释正确的是()A.20℃时,100g硝酸钾溶液中含有31.6g硝酸钾B.在100g水中溶解31.6g硝酸钾就达到饱和状态C.20℃时,100g水中溶解31.6g硝酸钾达到饱和状态D.20℃时,31.6g硝酸钾被水溶解2.结晶是分离可溶性固体混合物的一种常用方法。
我国北方有许多盐湖,湖水中溶有大量的碳酸钠和氯化钠,那里的农民冬天捞“碱”(碳酸钠),夏天晒盐(氯化钠)。
请你判断右图中能反映碳酸钠溶解度变化的曲线是( )A.a B.b C.c D.无法判断3. 如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将甲、乙、丙三种物质t2℃时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所得学生回忆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思考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内部因素和外部的因素回顾溶解度曲线的含义学生理解:0℃时,硝酸钾溶解度31.6g的含义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关系正确的是()A.甲>乙>丙B.甲=乙=丙C.甲=乙>丙D.丙>甲=乙三、课堂练习1.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所示两个烧杯中各盛有20℃时上述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
《第六章溶解现象》期末复习教学案-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第六章溶解现象》复习目标:1、加深对溶液的特征、性质、组成、饱和溶液、溶解度等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2、对本章各知识点进行梳理,形成知识体系。
提高分析、分类、归纳、综合等能力。
复习重点:溶液的特征、性质、组成、饱和溶液、溶解度等概念预习导航一、结合笔记复习:溶液的特征、性质、组成、饱和溶液、溶解度、结晶等概念二、完成下列问题。
1.物质以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叫做物质的溶解。
2.加快固体物质溶解速率的措施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物质溶解时伴随的能量变化有些物质溶于水,溶液的温度升高,如: ;有些物质溶于水,溶液温度降低,如: ;有些物质溶于水,溶液的温度基本不变,如: 。
4.溶液的组成与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是由和组成的。
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液体积和溶液密度之间的关系:。
溶质的质量分数= 。
5.溶液的特征:性和性、(物质分类)。
6.水溶液的某些性质少量的固体物质溶于水,使稀溶液的凝固点 ,沸点。
某些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时能生成 ,所以这些物质的水溶液能导电,如: 。
7.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
8.溶解性与溶解度固体溶解度四要素① ,② ,③ ,④。
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有:(1)内因、;外因。
某温度时,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解度与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为:。
9. 溶液的稀释或浓缩的计算溶液稀释:稀释前后不变,m(浓)×ω(浓)=m(稀)×ω(稀);m(浓) +m(水)= m(稀)10.物质的分离:结晶有哪些方法?如何用结晶法分离KNO3和NaCl?过滤适用于分离。
课堂活动【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展示】问题一:如图向小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NaCl,U型管中红色水柱怎么变化?若要让a、b液面高低发生变化?问题二:若潘冬子将190g氯化钠溶解在了1000g水中,形成的溶液质量是多少?若溶液密度为1.19g/mL,则溶液的体积是多少?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问题三:一瓶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可以通过、、转变成饱和溶液。
九年级化学全册 第6章 溶解现象复习教案 (新版)沪教版
第六单元复习1.了解溶液的组成。
2.掌握溶解度的概念及有关的计算题。
3.掌握实验探究题解题思路溶液的形成。
一、溶液1. 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可以是一种或几种,可以是固、液、气三态。
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
只能是一种。
可以是固、液、气三态。
2. 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均一性:指溶液各部分的性质、组成完全相同,外观表现为透明、澄清、颜色一致。
稳定性:指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不论放置多久,溶质与溶剂不会分层。
3. 溶液的组成: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注意:a. 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为蓝色 FeSO4为浅绿色 Fe2(SO4)3为黄色b. 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c. 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 + 溶剂的体积d. 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4. 溶质和溶剂的判断:(1)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固体、气体是溶质(2)液体溶于液体:有水,水为溶剂,其它为溶质;无水,量多的为溶剂,量少的为溶质(3)根据名称:溶液的名称一般为溶质的溶剂溶液,即溶质在前,溶剂在后(4)物质在溶解时发生了化学变化,那么在形成的溶液中,溶质是反应后能溶解的物质二、乳浊液与乳化1. 乳浊液:指小液滴分散在水中形成的不均匀、不稳定的混合物2. 常用的乳化剂: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三、物质溶解时的热效应1. 溶解吸热:如NH4NO3溶解2. 溶解放热:如NaOH溶解、浓H2SO4溶解3. 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溶解四、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1. 概念:饱和溶液:指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的溶液。
不饱和溶液:指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还能继续溶解时所得的溶液。
注意: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是针对某一溶质而言,不是对所有溶质而言。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第六章溶解现象3节教案教学设计
(1)溶液的组成溶剂:通常为液体
(2)溶液的名称
不指明溶剂叫某水溶液
水以外其他某液体作溶剂时叫某溶液。
关于物质的溶解性:
问题引入:
(1)沾有机油的衣物用水往往不易洗掉污物,而用汽油洗却很快有效,这是什么缘由?
(2)为什么蔗糖加在热水中比加在冷水中溶解得多且快?
引出概念:
物质的溶解性——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里溶解实力的大小。
学习目的:
1.能说出几种生活中的分散现象。
2.背出溶液的概念、乳浊液和溶液,并举出常见实例各两则。
一、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分:
通过高锰酸钾中加水,食盐中加水,蔗糖中加水以及泥土(粉笔灰)中参加水中,食用油参加水中得到如下结论:
假如物质以细小的固体颗粒分散在水中,则形成悬浊液。
假如物质以小液滴分散在水中,则形成乳浊液。
溶解度及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比拟
比拟工程
溶解度
溶质的质量分数
意义
表示物质溶解性的度量,受到外界温度、压强等影响。
表示溶液中溶质质量的多少,不受外界条件限制。
温度要求
确定
不确定
溶剂量要求
100g
不确定
溶液是否饱和
确定到达饱和
不确定
单位
g
无
关系式
(溶质质量 溶剂质量) 100g
(溶质质量 溶液质量) 100%
解:查表可得:质量分数为20%溶液的密度为,质量分数为98%的密度为。
设需质量分数为98%的体积为x
由于被稀释的溶液里溶质的质量在稀释前后不变,所以浓溶液中含纯的质量等于稀溶液中含纯的质量。
答:配制500mL质量分数为20%溶液需63.2mL质量分数为98%
九年级化学下册(溶解度)复习教案 新人教版 教案
《溶解度》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饱和溶液的涵义。
(2)了解溶解度涵义,初步学习绘制溶解度曲线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2.【过程与方法】(1)学习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并能归纳出相应的概念。
(2)学习通过实验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树立做任何事情都要实事求是的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1.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2.正确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方法实验、对比,归纳,练习、联系实际。
教具准备教师用具;投影仪。
学生用具;仪器:烧杯、玻璃棒、酒精灯、蒸发皿、药匙,天平、砝码、量筒、石棉网、铁架台、坐标纸。
药品;氯化钠、硝酸钾。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饱和溶液。
第二课时:溶解度。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复习提问]什么叫溶液?溶液由什么组成?[学生活动] .[引入]我们知道食盐易溶于水而形成溶液,但在一杯水里能否无限地溶解食盐呢? [学生发言]1.能 2.不能[过渡]下面我们就以氯化钠和硝酸钾为例探讨这个问题。
[投影]活动与探究1.取装有20mL水的烧杯│2.用硝酸钾代替氯化钠[学生活动,教师巡视][互相交流](由一组同学描述现象、结论,其他各组提出异议)[结论]1.在一定条件下,氯化钠不能无限溶解,当不能溶解时,加入水,又能继续溶解。
2.在一定条件下,硝酸钾也不能无限制溶解,当不能溶解时,升高温度,又能继续溶解。
[提问]上述活动的“一定条件”是什么?[学生讨论、总结]1.一定温度2.一定量的溶剂[追问]如果不指明这两个条件.能否说某物质的溶解量是有限的?[学生讨论、回答]不能。
因为我们可以改变温度.改变溶剂的量,使溶质无限制地熔解.[引导]我们把一定条件下不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饱和溶液,相反.还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不饱和溶液。
[思考]请大家根据刚才的分析,总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科学概念.[学生发言][投影板书]一、饱和溶液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①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九年级化学第六章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九年级化学第六章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九年级化学第六章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第一课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知识与技能:
1、会用实验探究方法确定影响物质溶解性的三个因素——溶质、溶剂的本身性质和温度。
2、通过探究实验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并掌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3、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更突出的培养学生在实验基础上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与讨论,发展同学合作学习,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学习重点:
a) 知道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b) 建立溶解性、饱和饱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c) 知道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教学过程:
i. 究实验1:物质的溶解性与哪些因素有关
1、设置问题:物质的溶解性与哪能些因素有关?
2、提出探究任务: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质、溶剂的性质和环境的温度有关。
(学生若有其它想法也能一起提出,通过实验讨论解决问题)
3、指导学生探究实验:分组实验
4、归纳总结:
(1)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性不同。
(2)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不同。
(3)同一种物质央同一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与温度有关。
5、引导应用:毛料衣服干洗原理等。
ii. 探究实验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概念的确立及相互转化
1、设置问题:
(1)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中是否能无限制溶解物质?
(2)怎么样可以实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
2、提出探究任务: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与溶液的温度及其溶剂量有关。
3、指导学生探究实验:分组实验。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六章溶解现象复习教案和说课稿
中学教师化学公开课教案教学时间:20XX年4月 17 日执教班级:九(3)班教学内容:溶解现象课型:复习课备课人:执教人:学习目标:(1)了解溶液的概念与特征,溶液的微观知识。
认识乳化现象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掌握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方法,认识溶质、溶剂与溶液三者辨证关系。
(3)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4)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5)建立溶解性、溶解度、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解度、结晶的概教学重点、难点:(1)溶液的配制。
(2)涉及溶质质量分数的各类计算。
(3)正确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区分溶解性与溶解度在概念上的不同。
(4)利用结晶方法,分离几种可溶性固体物质的混合物的原理。
教学方法:讨论法练习归纳法等等教学过程:填写归纳:学生评讲,教师评价。
一、溶液知识汇总1.物质以细小的固体颗粒分散在水中,则形成。
如;物质以分散在水中,则形成乳浊液。
如果在油与水的混合物中加入一些洗洁精,振荡后,油能,这种现象叫乳化。
2.物质的溶解:物质以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
物质溶解后形成的混合物,叫做溶液,如。
3.溶质是的物质,溶剂是的物质,溶液质量= + 。
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溶剂是。
物质在溶解于水的过程中通常伴有热量的变化,如溶于水温度升高,溶于水温度降低。
4.物质的溶解性是指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实验表明:不同的物质在中的溶解性不同;同一种物质在中的溶解性不同;同一种物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性与有关。
我们把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反之叫。
5.溶解度是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是指在一定温度下该物质在所溶解的质量。
如氯化钠在200C时的溶解度为20g,它表示的意义是。
溶解度常用溶解度曲线表示,纵坐标表示,横坐标表示,溶解度曲线可分为三种类型:陡升型,如硝酸钾,缓升型,如,下降型,如。
气体物质溶解度受和影响,,气体溶解度就越大,,气体溶解度就越小。
新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六章 溶解现象 整理与归纳》教案_5
第六章复习——溶液
教学目标:
1、通过简单实验对比,进一步熟练溶液及溶解度的简单计算,并能更好的认识到溶解度曲线
的实际运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严谨态度。
2、通过简单分组实验对比,更好的运用溶解度曲线解决实际问题,从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的转变中,结合化学方程式,更深一步认识到溶液中成分的变化情况对于溶质质量分数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及分析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
3、对比观察晶体形状的不同,了解溶液中存在着动态平衡,认识到微粒不断运动是存在的,
将第三章与本章知识点连通,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从实验探究中,更进一步了解溶液中各成分变化情况,以及对溶质质量分数的影响,通过简单实验,形成整体框架。
课前准备:
分组实验:仪器:试管(2支)、试管夹、酒精灯、量筒(10mL)
药品:蒸馏水、硝酸钾(3g)、氯化钠(3g)
板书设计:
第六章溶液复习
饱和溶液
影响因素溶解性溶液
不饱和溶液溶解度溶解现象
曲线结晶。
《第六章溶解现象》期末复习教学案--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第六章溶解现象》期末复习教学案班级姓名学号成绩一、课前复习:1. 物质在水中分散会形成三种体系:像泥土, 以分散在水中,则形成;像食用油, 以分散在水中,则形成;像食盐、蔗糖等物质, 以或的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叫溶液.2. 常用的乳化剂是 ,它所起的作用叫作用。
3. 溶解过程常伴随着热量变化。
如:溶解吸热, 溶解是放热,溶解热量不变.4. 固体物质溶于水后,通常使水的沸点,凝固点 .有些物质溶于水后能离解出自由移动的,因而使得它们的水溶液具有。
5. 溶液都是由______和______组成的. ____________叫溶质, _________叫溶剂. 溶质可以是、、,溶剂一般为。
(填气体、液体或固体)。
一般未说明的溶液都是指以为溶剂。
最常用的溶剂是____。
溶液的质量等于_______________或。
但溶液的体积不一定等于溶质体积与溶剂体积之和。
同一溶液中溶质可以为种,溶剂只为种。
(填多种或一种)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溶质的质量分数。
7. 当溶质为固体时,溶液的配制步骤为:、、;当溶质为液体时或将浓溶液稀释为一定质量分数的稀溶液时,配制步骤为:、、。
如将不纯物质溶于水配制成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时,首先要将不纯物提纯。
二、例题讲解:1. 下列物质不属于溶液的是A.生理盐水 B.消毒酒精 C.液氮 D.碘酒2.指出下列各种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A、75%的酒精溶液B、稀盐酸C、澄清的石灰水D、碘酒E、硫酸铜溶液F、镁和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后所形成的溶液溶液 A B C D E F溶质溶剂3. 向右图试管里的水中加入某种物质后,U形管左端的红墨水液面降低,则加入的物质是()A、氢氧化钠B、蔗糖C、硝酸铵D、食盐4. 要将100 g10%的蔗糖溶液中蔗糖的质量分数增大到20%.需:①添加蔗糖多少克?②蒸发多少克水?5. 20℃时NaNO3的溶解度是88g。
最新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6章 溶解现象教学设计
第6章溶解现象此单元的内容要求学生认识溶解现象,知道常见悬浊液、乳浊液;了解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知道溶液在生产生活、科研实验中的重要作用。
知道常见乳化现象。
了解在溶解过程伴随的能量变化。
熟悉硝酸铵吸热、氢氧化钠放热现象,并了解其在实验室中的用途。
了解常见物质溶于水后溶液凝固点、沸点、导电性的变化,并知道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了解溶液导电的原因(电离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
学会分辨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理解溶质质量分数的定义,理解溶液、溶剂、溶质的质量关系。
学会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方法及相关计算(溶质只限于一种),熟知实验步骤、仪器、注意点、质量体积的换算,以及严格的书写格式。
能读懂试剂瓶标签的文字含义。
区别溶质为液态、固态时的不同配制方法。
知道医用生理盐水是质量分数为0.9%的氯化钠溶液;学会利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因素。
知道酒精、汽油、氯仿、苯、香蕉水等是常用的有机溶剂。
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熟悉常见溶质的饱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换方法。
了解溶解度的涵义。
学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有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了解气体溶解度与温度、压强的关系(不要求掌握气体溶解度的概念)。
了解结晶的概念。
学会使溶质结晶的常用方法(蒸发、降温等)。
并会在解决分离、提纯等问题时加以灵活运用。
第1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溶液,理解溶液的基本特征,了解水溶液的一些性质。
2.了解悬浊液、乳浊液的特征。
3.认识洗涤剂的乳化作用,知道乳化现象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一般应用。
4.了解物质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过程与方法1.学会观察实验、设计实验,学会记录、分析、处理信息,提高动手能力。
2.通过活动和探究,学习对生活实际及实验事实进行归纳、整理、得出结论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让学生通过比赛、小组实验等形式,培养其竞争意识,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
初中化学初三化学下册《物质的溶解》教案、教学设计
3.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尤其是在进行实验和观察时,强调准确记录数据的重要性。
4.通过讨论溶解与环境的关系,如污染物的溶解与迁移,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5.强调化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1.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和巩固,为深入学习溶解度打下基础。
2.学生在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方面的能力,引导他们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通过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参与度。
4.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鼓励他们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参与,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4.掌握溶液的分类,了解不同类型溶液的性质和制备方法,如真溶液、胶体溶液和悬浊液。
5.能够使用实验仪器进行溶解实验,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包括溶液的配制、浓度的测定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对溶解现象的直接感知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引导学生通过数据分析,培养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在处理溶解度数据时。
(2)调查生活中的溶解现象,如清洗剂、饮料等,了解它们的成分和溶解原理,并撰写调查报告。
3.思考与讨论:
(1)针对课堂学习中的难点,如溶解度曲线的解读,学生可以相互讨论,共同解决疑问。
(2)学生可以思考溶解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如何快速溶解污渍、如何提高药物溶解度等,并将思考结果在课堂上分享。
4.预习作业:
(1)预习下一章节内容,了解溶液的浓度及其计算方法,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沪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6章《溶解现象》教学设计及课堂练习
沪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6章《溶解现象》教学设计及课堂练习第一节物质的溶解(一)(第1课时)一、学习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不同物质分散在水中形成溶液、悬浊液或乳浊液。
2、通过分析食盐等物质在水中溶解后的微粒,认识物质溶解的本质,并了解溶液的概念和基本特征,初步学会溶液的判断。
3、了解乳化现象及乳化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并能区别乳化和溶解。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溶液的概念、特征;难点:物质溶解过程的探究。
三、学习过程(一)导学提纲1、物质的溶解:。
2、溶液:。
溶液的特征:、。
3、悬浊液:。
4、乳浊液:。
5.洗洁精、洗衣粉等含表面活性剂的物质可以使食用油等物质一细小的液滴均匀分散在水中,形成,这种现象称为。
(二)探究导航【活动与探究一】1、提出问题: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现象一样吗?23、实验结论。
【交流与讨论】1、你能解释高锰酸钾、食盐、蔗糖晶体在水中逐渐消失的原因吗?(参照课本154页图6-2)2、将碘加入酒精中,形成的是溶液、悬浊液还是乳浊液?【活动与探究二】向试管中加入5ml水,用滴管向试管中加入2滴食用油和数滴洗洁精,振荡片刻,静置,观察现象并与实验一的乳浊液比较。
思考:用汽油或者加了洗涤剂的水都能够除去衣服上的油污。
二者的原理不相同,前者,后者。
四、巩固练习1.将生活中常用的下列物质分别加入到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A.味精B.香油C.白糖D.白醋2.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溶液都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B.溶液一定是混合物C.溶液都是均一、稳定的D.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3.有一瓶蔗糖溶液,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下部的溶液比上部的甜B.外界条件不变时,放置一段时间后一定有蔗糖析出C.上、中、下各部分的密度不同D.蔗糖分子均一地分散在水中4.洗涤剂能洗去餐具上的油污是因为洗涤剂()A.可溶解于水B. 可以溶解油污C.有乳化功能D. 可以稀释油污5.日常生活里,下列洗涤中所用洗涤剂具有乳化功能的是()A.修车工用汽油洗去手上的油污B.用洗发精洗去头发上的油污C.用水洗去盘子中的水果渣D.用醋洗去水壶的水垢6.下列各种生活应用中,不属于溶液的应用的是()A.医院里使用消毒酒精对皮肤、体温计等消毒B.用熟石灰粉等物质配制粉刷内墙的涂料C.长跑运动员赛跑途中服用葡萄糖口服液来补充能量D.夏秋季节,如果皮肤上生了疖子,可用碘酒涂擦患处7.FeCl3溶液是色,FeCl2溶液是色,CuSO4溶液是色,KMnO4溶液是色,NaCl溶液是色, 碘酒溶液是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凉风中学教师化学公开课教案
教学时间:2013年4月 17 日执教班级:九(3)班
教学内容:溶解现象课型:复习课
备课人:甘正军
执教人:甘正军
学习目标:
(1)了解溶液的概念与特征,溶液的微观知识。
认识乳化现象及其在生活
中的应用。
(2)掌握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方法,认识溶质、溶剂与溶液三者辨证关系。
(3)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4)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5)建立溶解性、溶解度、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解度、结晶的概
教学重点、难点:
(1)溶液的配制。
(2)涉及溶质质量分数的各类计算。
(3)正确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区分溶解性与溶解度在概念上的不同。
(4)利用结晶方法,分离几种可溶性固体物质的混合物的原理。
教学方法:讨论法练习归纳法等等
教学过程:
填写归纳:学生评讲,教师评价。
一、溶液知识汇总
1.物质以细小的固体颗粒分散在水中,则形成。
如;物质以分散在水中,则形成乳浊液。
如果在油与水的混合物中加入一些洗洁精,振荡后,油能,这种现象叫乳化。
2.物质的溶解:物质以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
物质溶解后形成的混合物,叫做溶液,如。
3.溶质是的物质,溶剂是的物质,溶液质量=+ 。
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溶剂是。
物质在溶解于水的过程中通常伴有热量的变化,如溶于水温度升高,溶于水温度降低。
4.物质的溶解性是指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实验表明:不同的物质在
中的溶解性不同;同一种物质在中的溶解性不同;同一种物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性与有关。
我们把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反之叫。
5.溶解度是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是指在一定温度下该物质在所溶解的质量。
如氯化钠在200C时的溶解度为20g,它表示的意义是。
溶解度常用溶解度曲线表示,纵坐标表示,横坐标表示,溶解度曲线可分为三种类型:陡升型,如硝酸钾,缓升型,如,下降型,如。
气体物质溶解度受和影响,,气体溶解度就越大,,气体溶解度就越小。
6.结晶是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结晶有两种方法:一是结晶,适用于
型,二是结晶,适用于型。
题型一 溶液的形成及组成
1.(201
2.重庆市) 调味品是重要的食品添加剂,将下面调味品加入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 )
A. 食盐
B. 蔗糖
C. 味精
D. 芝麻油
题型二 溶解现象
2. (2012年烟台市)下列有关洗涤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用汽油溶解衣物上的油渍
B.用洗洁精乳化餐具上的油污
C.用食醋洗去热水瓶中的水垢
D.用热的纯碱溶液洗去菜刀上的铁锈
题型三 溶液的配制
3.(2012.贵阳市)某同学在实验室配制50g6%的氯化钠溶液,图2所示的部分操作其中错误的是 ( )
题型四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与转化
4.(2012.德州市)室温时,有两瓶硝酸钾溶液,一瓶为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0%),另一瓶为10%的溶液。
下列实验操作中,无法..
区分这两种溶液的是 ( ) A .加一定量的水 B. 加入少量硝酸钾晶体
C. 略降低温度
D. 室温时,蒸发少量
题型五溶解度含义及溶解度曲线应用
5.(2012.兰州市)(4分)根据右图中a 、b 、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回答下列问题:
(1)P 点表示在t 1℃两物质的溶解度关系为b c (填“>”、“<”
A.取一定量的NaCl B .称取3gNaCl C .量取47mL 水 D .溶解
或“=”)。
(2)t 2℃,a 、b 、c 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为 。
(3)t 2℃时,50 g b 物质加入到50 g 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 。
(4)b 中含有少量的a ,若要提纯b ,可采用 结晶的方法。
二、学生练习、反馈
6.(2012•滨州)实验室需要配制15%的氯化钠溶液50g .
(1)计算:需要氯化钠的质量为 .
(2)某同学按下图所示步骤依次操作:
其中操作错误的步骤是 (填字母序号);B 中仪器的名称为 ;E 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
(3)若上图A 中砝码的质量为5g ,游码为2.5g ,则小明称得的氯化钠质量实际为 .
7.(2012.东营市)(6分)右图是常见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根据图示回
答:
(1)对A 物质来说,a 点的意义是 。
(2)将t 1℃140g A 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 2℃时,可用图上的 点表
示,此时溶液是 (填“饱和”或“不饱和”)状态,然后再加入A 物
质40g ,可用曲线上的 点表示。
t 2℃时A 、B 、C 三种物质饱和溶液的质
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3)若将d 点温度下A 、B 、C 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 1℃,没有晶体析出的是 物质。
学生小结:我学到了:
作业布置:自主学习资料25-28页。
附:部分答案
5题⑴ = ⑵ b>a>c (或c<a<b) ⑶75g
⑷降温(或冷却热饱和溶液)
6题 (1)7.5g (2) AB 量筒搅拌加速固体溶解 (3)2.5g
7题⑴ t1℃时每100克水溶解40g A物质达到饱和
⑵ b 不饱和 c A>B>C
⑶ C
九年级化学《溶解现象》复习说课稿
凉风中学教师甘正军(一)本章在全书中的地位
《溶解现象》是九年级化学课程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作为一种不可缺少的身边的化学物质,溶液它是继学生探究认识气体(空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固体(碳单质、常见的金属)、液体(自然界中水)的后接触到的一类成分更为复杂的化学物质。
它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一类分散体系,它也是学生在上册的化学学习中经常遇到的一类物质(如澄清石灰水、稀盐酸等)。
但学生虽然熟悉溶液和溶解现象,却缺乏深入的了解,也不曾从化学的视角去研究。
所以让学生集中和系统的学习一些溶液和溶解现象的知识,对于提高学生对溶液和溶解认识和理解是很必要的,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利用有关溶解知识去解释、解决生活中的常见问题。
其次,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认识溶液的组成,是溶液知识的深化,它既能帮助学生加深有关概念的理解和化学计算能力,更是学生将有关溶液知识科学运用到日常生活实际和生产及科学实验的必须。
(二)本章知识结构
本章知识共分三节:
第一节物质的溶解,是有关溶液的初步知识,主要包括溶液的基本特征、溶液的某些性质和用途和乳化现象及其应用、溶解现象(溶解过程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及其用途等知识。
第二节溶液的组成的表示,主要内容有:溶液的组成定性表示:溶液=溶质
+溶剂,溶液的组成定量表示:溶质的质量分数。
这一节是对溶液知识的深化,学生更将认识到,定量表示溶液的组成,是溶液知识运用到生产生活实际和科学实验的必要前提。
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主要包括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和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结晶现象及其应用等知识。
学生主要通过学习认识溶液可分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继而认识到可以用溶解度定量表示物质的溶解性,从而找到了用于解释经常遇到的易溶、难溶、微溶等现象的科学依据,同时也为认识理解结晶现象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本章知识结构重点、难点
1、重点:
(1)了解溶液的概念与特征,溶液的微观知识。
(2)认识乳化现象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认识溶解现象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4)掌握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方法,认识溶质、溶剂与溶液三者辨证关系。
(5)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6)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7)建立溶解性、溶解度、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解度、结晶的概念。
2、难点:
(1)涉及溶质质量分数的各类计算。
(2)溶液的配制。
(3)正确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区分溶解性与溶解度在概念上的不同。
(四)、课时安排
本章复习1课时
(五)、本课的教法,学法:
讲授法讨论法归纳法练习法等
(六)、课时安排教学设计:
1、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归纳本章的知识,让学生知道到本章知识内容,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2、介绍溶解现象的中考典型题型:
题型一溶液的形成及组成
题型二溶解现象
题型三溶液的配制
题型四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与转化
题型五溶解度含义及溶解度曲线应用
3、学生练习、反馈:
挑战中考,我能行。
4、师生点评、小结,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