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河流》教学反思
湘教版地理八上第三节《中国的河流》说课稿
湘教版地理八上第三节《中国的河流》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上第三节《中国的河流》是本册教材中关于中国河流系统的重要内容。
这一节内容主要介绍了中国河流的分布、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材从我国河流的地理位置、流域面积、长度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同时分析了我国河流的补给类型、汛期特点以及流域内外的经济联系等。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对中国河流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掌握河流的基本知识,提高对地理环境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关于中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我国的地形、气候、植被等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学生对河流的知识较为薄弱,对河流的分布、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认识不足。
此外,学生对于地理学科的兴趣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河流的分布、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提高学生对河流知识的掌握程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观察、案例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到保护河流的重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国河流的分布、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教学难点:河流的补给类型、汛期特点以及流域内外的经济联系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案例资料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我国河流的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提出问题:“请大家观察我国河流的分布,说出我国河流的主要特点。
”从而引出本节内容。
2.讲解新课:分别从河流的地理位置、流域面积、长度等方面介绍中国河流,分析我国河流的补给类型、汛期特点以及流域内外的经济联系等。
3.案例分析:以长江、黄河等为例,分析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理解河流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中国的河流教学反思
中国的河流教学反思1、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的体会就是:采取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课堂上动眼、动耳、动笔、动脑,调动多种感官来主动学习,从而实现快乐学习,有效学习,使课堂真正成为和谐的生命课堂。
本节课能够在恰当环节不失时机地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尤其在结束环节结合身边的现象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使学生增强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使本节课内容得到升华。
2、回顾整个教学设计和流程,仍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本节课在语言使用上没有发挥特色。
1、过渡语、小结语应适当选用。
回顾整个课堂,知识点零碎、量多,如何使知识面面俱到还要主次分明,这就需要有阶段性的小结,使得学生接受知识时按块记忆,这样掌握的效率高,才能达到最终的教学效果。
2、在语言的表达上需要简洁大方,前后要连贯,过渡语很重要。
我在这方面做得还不是很好,有待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进一步的加强。
中国的河流教学反思二:本节是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节,教学中特别注意读图环节的训练。
本节课的难点是我国内外流河的水文特,因此,除要充分利用本节的各种地图外,还要引导学生查阅中国地形图、三级阶梯示意图、我国降水量分布图、某地的气温曲线降水量柱状图等。
即通过阅读本章的地图,归纳得出现象和特征;通过阅读前两章的相关地图,分析得出这些现象和特征的成因,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间的互相联系,逐渐掌握学习地理的一些方法。
在讲授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内容时,我主要从读图练习入手,让学生根据学案中给出的主要河流,通过查找主要河流及各自注入的海洋,让学生总结出外流河、内流河的概念,进一步得出外流区、内流区的概念。
然后引导学生读图,观察内、外流区的界线,与季风区、非季风区的界线进行比较。
分析外流河的特点时,为了让学生更加透彻理解外流河的水文特征,按照学案中的提示,我给学生列了一幅表格,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分别分析南北两侧的河流水文的共同特征与成因,学生通过分析图和教材资料,采用对比的方法从河流的水量的大小、汛期的长短、含沙量的大小、结冰期的长短等方面分析外流河的水文特征的差异与成因,重点是强调学生要读图从图中分析得出结论,在于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学会学习河流的一般方法。
(名师整理)最新湘教版地理8年级上册第2章第3节《中国的河流:滔滔黄河》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三节中国的河流
(续表)
(续表)
续表
让学生献计献策,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较好地落实了本节课的情感、态度、
价值观目标。
教学反思
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主要河流,说出长江黄河的概况;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本节内容共包括三部分---外流区为主、滚滚长江、滔滔黄河;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前后教材内容的逻辑关系:在学习地形、气候的基础上学习河流容易掌握和理解河流的特点。
本节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让学生了解中国的河流及其特点。
此部分内容量大、知识点多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所以教师一定要抓住重点,深入浅出、精讲精练。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课前大量收集相关资料图片,教师整理并制作出精美课件;课堂上采用形式多样的教法和学法,特别是注意用自己的情感流露来感染学生,使他们触景生情。
从而课堂上学生的大脑始终处在积极的思维状态,课堂气氛活跃。
并且随着教学内容的层层深入,学生的情感也随着跌宕起伏,时而惊喜,时而忧思,真正达到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探究问题能力以及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问题的设置富含智能培养因素和爱国主义教育因素,使学生能从图文中获得相关地理信息,并培养学生推理分析的思维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和创新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与可持续发展观念。
《中国的河流》教学反思
《中国的河流》教学反思1、《中国的河流》教学反思本节是中国的河流第一课时,教学目的是通过学习和读图,使学生了解我国的河流和湖泊的大致情况,记住我国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名称和位置,并根据图表综合分析河流的水文特征。
首先通过欣赏我国主要河流的优美风景图片导入新课,使学生不同的河流有感性的认识,为后面学习不同河流的水文特征做好铺垫。
展示我们当地的河流的图片,使学生能联系实际,从而更好地理解河流水文特征形成的原因。
在学习“内流区与外流区”这部分内容时,我主要从读图练习入手,通过查找主要河流各自注入的海洋,让学生得出内流河、内流区、外流河、外流区的概念。
然后让学生填图、记图,以达到当堂巩固的目的。
引导学生通过读图,比较内、外流区的分界线与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使学生认识到外流河的水文特征深受季风气候的影响。
本节的重难点是内外流区的水文特征,河流的水文特征涉及水量、水位、含沙量、有无结冰期等多个方面,这些特征的形成是受气温、降水、植被等多个因素的影响,因此首先引导学生弄清各个要素之间的联系,然后通过表格归纳的形式,让学生合作探究外流河水文特征的共同点和差异,这样使这部分知识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逐渐掌握地理学习的基本方法。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有的同学的知识面狭窄,对于对比学习不能够很好的理解。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会充分的做足功课,充分的让学生在课堂中掌握课标要求的知识。
2、《池子与河流》教学反思《池子与河流》一课是用诗的形式写成的寓言故事。
课文内容主要是由池子与河流的对话构成的。
1、本文是略读课文,所以我引导学生们自主独立的读书,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读出感情。
2、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并尽量在交流中拓展学生的思路。
如“池子”要“河流”抛弃怎样的生活?“池子”为什么提议“河流”抛开原有的生活?“河流”为什么会受人们的尊敬?“河流”欣赏的自然规律是什么?“河流”所提到的“自然规律”指什么?3、拓展延伸。
(名师整理)最新湘教版地理8年级上册第3章第2节《中国的河流——滔滔黄河》市说课一等奖教案(含教学反思)
课题:中国的河流——滔滔黄河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了解黄河水系概况;②了解黄河“地上河”形成的原因及综合治理措施。
2、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地图的能力;②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以及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生态、环保观念和可持发展观念;②通过黄河水利建设取得的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和建设祖国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1、黄河水系概况;2、黄河的综合治理。
难点:黄河下游成为“地上河”的原因。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教具:多媒体课件、地理挂图、板图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播放黄河视频,创设情景,展示黄河的景观,通过动态景观生动地、真实准确地感受到黄河那种磅礴的气势,陶冶情操,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1、黄河的概况:(1)、教师引导学生利用《黄河水系图》、《中国地形图》,通过学生小组活动,完成教材P49活动内容:①黄河发源地和入海口:巴颜喀拉山脉和渤海;全长 5500多千米、“几”字形;②黄河干流流经省区有: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共九个省区;黄河和长江都流经:青海、四川。
③流经的主要地形区是: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④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内蒙古自治区河口镇和河南孟津;主要支流:汾河和渭河;教师出示黄河干支流空白图,进行快速知识抢答,让学生把以上的内容填写出来。
(2)、引导学生总结黄河上、中、下游各段的特征:出示黄河源、龙羊峡、银川平原、河套平原等图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49和50页内容的介绍,并分析总结各河段的特征。
学生总结,教师补充:上游:峡谷多,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中游:落差大,含沙量大;下游:形成“地上河”。
教师结合下游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并提问:什么是“地上河”?为什么会这样呢?过渡到下一小节。
(名师整理)最新湘教版地理8年级上册第2章第3节《中国的河流:滚滚长江》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三节中国的河流课题第二章第三节中国的河流(滚滚长江)课时 1 主备人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教材中主要安排了“中国第一大河”、“巨大的水能”、“防洪与灌溉”、“黄金水道”四部分内容,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长江在我国水系中的地位、水文特征及在我国人民生活中的利与弊,并通过对中国第一大河的学习来掌握认识一条河流应了解的几个方面,从而在强化忧患意识的同时,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对长江都或多或少有一点认识,但是他们的这种认识只是浅层次的,没有上升到理性和情感的高度。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适时的启发、点拨和引导。
我们一方面培养他们对长江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另一方面,让他们了解长江面临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培养环保意识。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长江的源流概况和各段的自然特征,识记长江流经的省级区;2、了解长江在水能、灌溉、航运等方面的巨大作用及其开发利用的现状;过程与方法:1、学会阅读长江水系和干流剖面图,了解长江水利资源最丰富的河段;2、通过学生对长江水利资源开发的探讨,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创新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讲述我国在长江水利建设上取得的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对长江面临问题的讨论,强化忧患意识,加强保护长江、保护资源的责任意识,树立人地协调观念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教学重点长江的源流概况、各河段水文特征及长江的利用和治理保护五、教学难点长江的源流概况、各河段水文特征六、解决方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七、教学过程教学内容落实方式设计意图(一)激情导入(3分)播放《长江之歌》歌曲导入,烘托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二)展示目标(2分)1、能在地图上找出长江的发源地、流经的省区、地形区、注入的海洋,以及主要的支流。
2、记住长江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并简要分析各河段的特征。
3、运用已有知识,联系实际分析长江的开发与治理。
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
(名师整理)最新湘教版地理8年级上册第2章第3节《中国的河流》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三节 中国的河流 《中国的河流》这一节是八年级上册中国的自然环境中的最后一节,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中国的气候、中国的地形等知识,本节课将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在地图上1.在地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河流,根据河流的归宿区分外流区、内流区,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
2.运用资料,比较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水文特征。
3.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长江、黄河的概况,以及各河段的主要水文特征。
4.运用具体案例,说出长江、黄河的开发利用价值及两者之间的差异,了解长江、黄河水利建设上所取得的成就,感悟它们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5.通过对现实问题的分析,知道长江、黄河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治理对策,感悟合理利用和保护河流的重要性。
6.了解河流水能开发评价的基本方向,学会河流水文特征分析的一般方法。
重点:1.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
2.掌握长江的主要水文特征及其对流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3.掌握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及其对流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难点:1.外流区、内流区的划分与空间识记。
2.根据长江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初步提出长江各河段的开发治理措施。
3.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成因,黄河的综合治理的对策。
课件准备备课时间月日授课时间月日授课人课题第二章第三节中国的河流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备注一、导入:水系图导入二、新授1.阅读课本P46“外流区为主”,说一说:(1)什么是流域?什么是水系?(2)、什么是外流河、内流◆课前准备◆教学过程河?(3)什么是外流区、内流区?2.阅读材料“流域和水系的命名”并结合地理地图册19页理解。
3.完成课本46页“活动”。
(1)读图2-40,找出黑龙江、松花江、黄河、淮河、长江和珠江。
从内、外流区的划分看,这些河流是内流河还是外流河?(2)下列河流中自北向南注入北冰洋的是①塔里木河②额尔齐斯河③雅鲁藏布江④怒江。
(3)塔里木河是内流河还是外流河?说说你的判断理由。
(4)在地图上找出京杭运河,看一看,京杭运河经过哪些省市?连通了哪些水系?小组讨论完成后汇报成果。
(名师整理)最新湘教版地理8年级上册第2章第3节《中国的河流:滔滔黄河》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三节中国的河流第3课时滔滔黄河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结合相关图文资料,掌握黄河的发源地、注入的海洋、长度和主要支流、流经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和上、中、下游的划分。
2.阅读“黄河水系图”和“黄河下游‘地上河’示意图”,分析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成因及治理措施。
3.知道黄河各河段存在的问题及治理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及观看微课认识黄河的源流概况及各河段的特征。
2.通过探究活动及观看视频分析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成因及治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中国壮丽山河的学习,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黄河源流概况及各河段的特征。
难点: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成因及治理措施。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多媒体播放歌曲《母亲河》(详见教学素材和课件),导入新课。
自出示学案,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形成凌汛。
(2)中游:流经黄土高原, 水土流失严重。
(3)下游:流速缓慢,泥沙淤积形成“地上河”,多洪水灾害;开封至入海口河段初春或初冬时易形成凌汛。
2.综合治理(1)在上、中游,特别是黄土高原地区,大力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控制水土流失,减少泥沙下泄。
(2)在下游修堤筑坝,加固黄河大堤。
3.开发: 小浪底水利枢纽是黄河流域最大的水利设施。
教学过程合作探究探究母亲河的忧患与治理1.母亲河的“血稠”——含沙量大分别说出黄河年平均流量和年平均含沙量的演变特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答案:黄河从上游、中游到下游年平均流量先减少,再增加,后减少;含沙量先逐渐上升,再急剧上升,后逐渐下降。
原因:上游少有支流汇入,加上生产、生活用水,河流水量减少;中游有众多支流汇入,使河流水量增加;下游为“地上河”无支流汇入,加上工农业生产、生活用水量大增,河流水量减少。
黄河中游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使河流含沙量急剧上升,下游因部分泥沙沉积,使河流含沙量逐渐降低。
2.母亲河的“血栓”——“地上河”从公元前602年到1938年,黄河决口达一千五六百次,大的迁徙改道26次。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中国的河流》公开课教案与教学反思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中国的河流》公开课教案与教学反思一、教案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 了解中国河流的分类和分布情况;- 了解中国的大河流和沿海河流的特点;- 掌握中国的主要河流的地理位置、长度、流域面积和重要作用; - 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和环保意识。
2. 教学重点- 中国河流的分类和分布情况;- 中国的主要河流的地理位置、长度、流域面积和重要作用。
3. 教学内容(1)中国河流的分类和分布情况;(2)中国的大河流和沿海河流的特点;(3)中国的主要河流的地理位置、长度、流域面积和重要作用。
4.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 利用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中国河流的兴趣,激发探究的欲望。
步骤二:知识讲解- 介绍中国河流的分类和分布情况,引导学生了解全国主要河流的分布区域。
步骤三:案例分析- 以长江和黄河为例,分别介绍它们的地理位置、长度、流域面积和重要作用,让学生认识到中国的大河流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步骤四:互动讨论- 分组讨论其他主要河流的情况,并汇报讨论结果。
步骤五:总结归纳- 综合学生的讨论结果,总结中国主要河流的特点和作用。
步骤六: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思考中国河流的环境保护问题,并讨论解决方法。
5. 教学资源- PowerPoint课件- 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 地图6. 教学评估-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 教师观察和评价二、教学反思本节地理公开课围绕中国的河流展开,通过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和利用多媒体资料,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中,通过导入环节,我成功地引起了学生对中国河流的兴趣,并主动地进行提问和回答,激发了他们对河流认识的欲望。
在知识讲解环节,我清晰地介绍了中国河流的分类和分布情况,使学生对全国主要河流的分布区域有了初步了解。
对于长江和黄河这两个重要河流,我以案例分析的方式进行讲解,突出了它们的地理位置、长度、流域面积和重要作用,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中国的大河流对国家的重要性。
(名师整理)最新湘教版地理8年级上册第2章第3节《中国的河流:滔滔黄河》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三节中国的河流主备人用案人授课时间年月日总第课时课题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知道黄河的源流概况;2、了解上、中、下游的分段及各段的自然特征;3、了解黄河水能资源和著名的水利枢纽的分布;4、理解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5、了解对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所取得的成就。
重点1、知道黄河的源流概况;2、了解上、中、下游的分段及各段的自然特征;难点理解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教法及教具自主合作、活动探究教学内容个案调整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黄河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一)学习任务一:黄河的远流概况1、自主学习阅读《中国的地形图》和教材内容,解决以下问题:1 、(1)黄河的源头在哪里?。
(2)流经哪些省区?、、、、、、、、。
(3) 长多是多少?。
(4) 注入什么海?。
2、黄河的主要支流有哪些?(填图)3、上、中、下在哪里的划分的?上游和中游分界点:,中游和下游分界点:。
4、各段的特征是怎样的?自主学习,完成问题上游:中游:下游:教教学内容个案调整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2、小组交流四人一小组,交流以上问题并提出疑难。
3、合作探究:探究问题:1、什么是凌汛?。
2、发生凌汛的原因是什么?。
3、黄河哪些河段产生凌汛?。
4、长江为什么没有凌汛现象?。
(二)学习任务二:黄河的治理。
小组交流后回答问题自主学习,完成问题学过程1、自主学习阅读P61图文资料,解决以下问题:1、黄河的各河段存在什么问题?怎样治理?上游:。
中游:。
下游:。
2、小组交流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以上问题并提出疑难。
3、合作探究探究问题:1、黄河下游的“地上河”是怎样形成的?。
2、治理“地上河”的根本措施是什么?。
(三)学习任务三:黄河的水能开发及利用1、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和黄河流域的地形图分析:小组交流后回答问题做作业教学反思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主要河流,说出长江黄河的概况;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本节内容共包括三部分---外流区为主、滚滚长江、滔滔黄河;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前后教材内容的逻辑关系:在学习地形、气候的基础上学习河流容易掌握和理解河流的特点。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中国的河流》公开课教案教学反思优秀教案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中国的河流》公开课教案教学反思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我国主要河流的分布及特点。
(2)了解我国河流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分析,培养学生地理观察和思维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保护河流环境的意识。
(2)树立人地和谐共生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我国主要河流的分布及特点。
(2)我国河流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2.教学难点:(1)河流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2)河流的开发与保护。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我国河流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自己熟悉的河流。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哪些主要河流?它们有什么特点?2.知识讲解(1)讲解我国主要河流的分布及特点。
(2)讲解我国河流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3.小组讨论(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我国主要河流,讨论其特点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成果。
4.案例分析(1)展示长江流域的开发与保护案例。
(2)引导学生分析长江的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2)强调保护河流环境的重要性。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地图分析和小组讨论,使学生掌握了我国主要河流的分布及特点,达到了教学目标。
2.在案例分析环节,通过长江流域的开发与保护案例,使学生认识到河流的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3.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4.不足之处:(1)课堂讲解时间较长,导致学生活动时间较少。
(2)对学生个体差异关注不够,未能充分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
5.改进措施:(1)调整教学时间分配,增加学生活动环节。
(2)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五、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我国主要河流的分布及特点。
(2)了解我国河流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名师整理)最新湘教版地理8年级上册第2章第3节《中国的河流》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三节中国的河流
第1课时【课题】外流区为主
(续表)
(续表)
教学反思
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主要河流,说出长江黄河的概况;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本节内容共包括三部分---外流区为主、滚滚长江、滔滔黄河;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前后教材内容的逻辑关系:在学习地形、气候的基础上学习河流容易掌握和理解河流的特点。
本节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让学生了解中国的河流及其特点。
此部分内容量大、知识点多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所以教师一定要抓住重点,深入浅出、精讲精练。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课前大量收集相关资料图片,教师整理并制作出精美课件;课堂上采用形式多样的教法和学法,特别是注意用自己的情感流露来感染学生,使他们触景生情。
从而课堂上学生的大脑始终处在积极的思维状态,课堂气氛活跃。
并且随着教学内容的层层深入,学生的情感也随着跌宕起伏,时而惊喜,时而忧思,真正达到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探究问题能力以及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问题的设置富含智能培养因素和爱国主义教育因素,使学生能从图文中获得相关地理信息,并培养学生推理分析的思维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和创新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与可持续发展观念。
11。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中国的河流》教学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中国的河流?教学反思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我们明白了外流河(湖)、外流区、内流河(湖)、内流区的概念、内(外)流区的分界、位置和主要的内(外)流河,理解了我国外流河的共同水文特征,分析了季风气候对外流河水文特征的影响。
同时也懂得了由于我国季风气候面积广阔,各地区气候、地形、植被等自然条件不同,因此河流的水文特征又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性。
本节课开头运用黄河图片和?黄河颂?导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自始至终都是学习的参与者,分析黄河“地上河〞的成因,及治理措施,同学们踊跃发言。
黄河各河段特征的学习,让同学们充分利用水利图与地形图进展比拟分析,增强了同学们运用地图分析地理事物的才能和空间想象才能。
让同学们针对黄河各河段不同特征找准治理措施,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各小组成员积极考虑,提出自己的见解,表达了自主、合作、探究。
动画演示“地上河〞成因,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才能。
联络我们潍坊张面河等的生活实际,不仅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而且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获得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才能。
各河段特征配上图片录象更直观,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运用“一碗水,半碗泥〞,“跳进黄河洗不请〞等俗语,利于学生理解,也有利于课堂气氛的活泼。
提出黄河还存在哪些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分析问题更全面、更主动一些。
(名师整理)最新湘教版地理8年级上册第2章第3节《中国的河流》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三节中国的河流课型新授课课题中国的河流(第一课时)时间课时 1 主备审核授课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我国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划分以及内流河和外流的水文特征。
(2)知道我国主要的湖泊及其分布。
过程与方法:多媒体展示各种地图资料,通过读图、析图、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获取地理信息的综合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习京杭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人工运河,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内流河和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难点: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教学方法读图、对比、分析、合作探究、多媒体辅助等。
学习方法读图分析、讨论探究。
教学准备地图册、课本插图、有关图表。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一、复习:中国的气候二、自主学习以下概念:流域水系外流河内流河外流区内流区三、情境导入展示图片:长江、黄河、青海湖、壶口瀑布师:在我国广阔的大地上,分布着许多大江大河,河流被称为大地的“动脉”,湖泊被誉为大地的“明珠”。
今天我们来学习我国的河流和湖泊。
四、新课学习(一)外流区为主流域是指河流或水系的集水区域水系是指流域内所有大小河流、湖泊、沼泽、地下暗河等组成的水流系统提问:你知道流域和水系是如何命名的吗?(学生回答)明确:流域和水系往往按照河流的干流或注入的海洋、湖泊来命名,如:太平洋流域、长江水系、珠江水系。
外流河是指最终注入海洋的河流;内流河是指最终未注入海洋的河流;外流河所在的区域是外流区;内流河所在的区域是内流区。
指导学生在图2-28上,找出黑龙江、松花江、黄河、淮河、长江、珠江、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额尔齐斯河、塔里木河。
从内、外流区的划分看,这些河流是内流河还是外流河?它们最终流向了哪里?学生边找边用不同颜色的笔勾画出来,并回答老师的问题。
明确:外流河主要包括三大水系:太平洋水系:黑龙江、松花江、黄河、淮河、长江、珠江、澜沧江印度洋水系:怒江、雅鲁藏布江北冰洋水系:额尔齐斯河内流河:塔里木河(全长2176千米,我国最长的内流河)提问:为什么我国东部多外流河,西北多内流河?季节性河流:夏季为丰水期,其他季节为枯水期,冬季一些河流断流。
中国的河流和湖泊黄河教学反思
中国的河流和湖泊教学反思
本节课给我感触最深的是:课堂上学生的大脑始终处在积极的思维状态,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并且随着教学内容的层层深入,学生的情感也随着跌宕起伏,时而惊喜,时而忧思,真正达到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探究问题能力以及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效果,得益于学生课前大量收集相关资料图片,教师整理并制作出精美课件;课堂上采用形式多样的教法和学法,特别是教师注意用自己的情感流露和录像来感染学生,使他们触景生情。
由于学生课前准备充分,有关黄河方面的信息了解较多,在一些开放式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回答的内容有的超出了教师的意料,给教师驾驭课堂教学增加了一定难度。
这就要求教师平时一定要加强知识的积累,同时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反思本节课又存在着很多不足:在教学中部分学生仍不能从相关图表材料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仍需加强训练。
同时作为地理教师,我在语言的组织和描述中仍存在欠缺,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基本功训练,争取更大的进步。
由于本节课内容较多,有些环节处理不够简练,所以显得时间比较紧张,最后两个精彩的环节没有进行完,觉得非常遗憾,这也暴露出我在课堂教学的调控能力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中国的河流》公开课教学反思
《中国的河流》公开课教学反思《中国的河流》公开课教学反思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为大家的《中国的河流》公开课教学反思,欢送阅读与收藏。
1.了解黄河的源流概况,以及各河段的水文特征,知道黄河是我国的第二长河。
2.了解黄河在水能及灌溉方面的宏大作用,以及黄河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意义。
3.了解黄河的开发利用状况、现存问题及治理黄河的关键。
4.通过对黄河水害成因及治理黄河措施的讲解,使学生了解新中国以来治理黄河的成就,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5.通过对“黄河”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一是黄河哺育了华夏儿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被誉为“母亲河”;二是千百年来,黄河又给中华民族带来过深重灾难,是世界上公认的最难治理的河流,从而培养学生辨证的思想方法。
6.进一步树立正确协调人地关系的思想及可持续开展中“区际公平”的意识。
本节教材大致可以分为四局部,包括“黄河的.源流概况”、“黄河之利”、“黄河之害”和“黄河的治理”。
其中“母亲河的奉献”这一框题就是介绍黄河为我国经济建立、自然景观及文明起源方面所做出的宏大奉献,主要表达在以下几点:第一,利用黄河上游丰富的水能资源来发电;第二,对上游地区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的灌溉,塑造了“塞上江南”;第三,塑造了华北平原;第四,为中华民族的兴旺兴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奉献。
“中国的忧患”主要是以人地协调的思想,分析黄河泛滥的原因并简单介绍了我国治理黄泛区的成就,这些知识可以归纳成以下示意图:应该指出的是,黄河还有两个“忧患”,即断流问题和凌汛问题,这两个问题目前显得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前者。
教材把断流问题作为“读一读”来处理的。
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这两个问题,加深对黄河问题的认识。
对于凌汛,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以下几点:一是凌汛发生的地点(自低纬向高纬流动的、处在温带地区的河段)、发生的时间(秋末冬初或冬末春初)、造成的危害及目前解决的方法。
地理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精品资料中国的河流
地理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精品资料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节中国的河流【内容标准】(1)在地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河流,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
(2)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长江、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外流区与内流区图,找出我国主要的河流和湖泊,并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
2.运用图文资料,比较我国内流河和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3.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长江、黄河的概况,以及各河段的主要特征。
4.通过学习长江、黄河的学习,举例说出长江、黄河的开发利用,感悟它们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5.通过对现实问题的分析,知道长江、黄河存在的问题与治理的对策,感悟合理利用和保护河流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我国内、外流河的分布特征;长江和黄河的开发和利用。
难点:长江、黄河开发和利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课时安排】1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读外流区与内流区图,说出主要河流、湖泊的名称及分布,并归纳内、外流区的分布特征。
2.运用图文资料,比较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水文特征。
3.通过河、湖的学习,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教学重难点】重点:说出我国主要的河流及湖泊的名称及分布。
难点:比较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水文特征。
【评价任务】1.在中国外流区与内流区图上,指图准确说出主要河流、湖泊的名称及分布,并简单归纳内、外流区的分布特征。
2.运用图文资料,从流量、汛期、含沙量、有无结冰期等方面,说出我国外流河及内流河的水文特征。
3.准确说出中国最大外流河、最长内流河、最大湖泊,感悟祖国大好河山。
__ __②____ _③______ __ __附:板书设计2.3中国的河流一、外流区为主二、外流河、内流河水文特征【教学反思】第三节中国的河流学案班级姓名小组等级【学习目标】1.通过读外流区与内流区图,我能说出主要河流、湖泊的名称及分布,并归纳内、外流区的分布特征。
2.运用图文资料,我能比较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水文特征。
“中国的河流”复习课教学设计(湘教版)
“中国的河流”复习课教学设计(湘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习并复习中国的主要河流的名称、地理位置、流经省份等基本情况,掌握地图上标注主要河流的技能。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地图标注、问题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河流的热爱与兴趣,增强对中国地理的了解,并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习并掌握中国主要河流的名称、地理位置、流经省份等基本情况。
2. 教学难点:掌握地图上标注主要河流的技能,了解河流对中国社会经济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过程1. 教师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中国地图引起学生对中国地理的兴趣,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的一些主要河流。
3. 学习任务2:学习主要河流对中国社会经济的重要作用(15分钟)(1)教师向学生介绍中国主要河流对中国社会经济的重要作用,如长江、黄河等河流对农业、交通、旅游业等的贡献。
(2)教师与学生讨论各河流的重要作用,并展开互动交流。
4. 学习任务3:小组综合练习(20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小组合作,复习中国的主要河流的名称、地理位置、流经省份等基本情况。
(2)学生用地图标注出中国的主要河流,并通过展示讨论更正对方标注的不足之处。
5. 巩固提高(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练习,让学生用地理知识回答相关问题,巩固学习成果。
6.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河流对中国社会经济的重要作用。
四、作业布置让学生总结课上学习的内容,用文字形式综合介绍中国的主要河流名称、地理位置、流经省份及对中国社会经济的重要作用。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设计,让学生对中国的主要河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明确了中国的河流对社会经济的重要作用,培养了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和热爱。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合作精神。
通过小组综合练习和问题练习,巩固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对教学目标的达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中国的河流》公开课教案与教学反思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中国的河流》公开课教案与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了解黄河的源流概况,以及各河段的水文特征,知道黄河是我国的第二长河。
2.了解黄河在水能及灌溉方面的巨大作用,以及黄河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意义。
3.了解黄河的开发利用状况、现存问题及治理黄河的关键。
4.通过对黄河水害成因及治理黄河措施的讲解,使学生了解新中国以来治理黄河的成就,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5.通过对“黄河”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一是黄河哺育了华夏儿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被誉为“母亲河”;二是千百年来,黄河又给中华民族带来过深重灾难,是世界上公认的最难治理的河流,从而培养学生辨证的思想方法。
6.进一步树立正确协调人地关系的思想及可持续发展中“区际公平”的意识。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大致可以分为四部分,包括“黄河的源流概况”、“黄河之利”、“黄河之害”和“黄河的治理”。
其中“母亲河的奉献”这一框题就是介绍黄河为我国经济建设、自然景观及文明起源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利用黄河上游丰富的水能资源来发电;第二,对上游地区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的灌溉,塑造了“塞上江南”;第三,塑造了华北平原;第四,为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国的忧患”主要是以人地协调的思想,分析黄河泛滥的原因并简单介绍了我国治理黄泛区的成就,这些知识可以归纳成以下示意图:应该指出的是,黄河还有两个“忧患”,即断流问题和凌汛问题,这两个问题目前显得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前者。
教材把断流问题作为“读一读”来处理的。
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这两个问题,加深对黄河问题的认识。
对于凌汛,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以下几点:一是凌汛发生的地点、发生的时间、造成的危害及目前解决的办法。
除此之外,还可以让学生考虑黄河有没有其他的忧患,例如水污染问题等,要让学生认识到,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影响,黄河的问题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帮助他们树立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的意识。
“根治黄河”是在上一个标题的基础上,介绍黄河的治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河流》教学反思
本节是中国的河流第一课时,教学目的是通过学习和读图,使学生了解我国的河流和湖泊的大致情况,记住我国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名称和位置,并根据图表综合分析河流的水文特征。
首先通过欣赏我国主要河流的优美风景图片导入新课,使学生不同的河流有感性的认识,为后面学习不同河流的水文特征做好铺垫。
展示我们当地的河流的图片,使学生能联系实际,从而更好地理解河流水文特征形成的原因。
在学习“内流区与外流区”这部分内容时,我主要从读图练习入手,通过查找主要河流各自注入的海洋,让学生得出内流河、内流区、外流河、外流区的概念。
然后让学生填图、记图,以达到当堂巩固的目的。
引导学生通过读图,比较内、外流区的分界线与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使学生认识到外流河的水文特征深受季风气候的影响。
本节的重难点是内外流区的水文特征,河流的水文特征涉及水量、水位、含沙量、有无结冰期等多个方面,这些特征的形成是受气温、降水、植被等多个因素的影响,因此首先引导学生弄清各个要素之间的联系,然后通过表格归纳的形式,让学生合作探究外流河水文特征的共同点和差异,这样使这部分知识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逐渐掌握地理学习的基本方法。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有的同学的知识面狭窄,
对于对比学习不能够很好的理解。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会充分的做足功课,充分的让学生在课堂中掌握课标要求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