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第七天》有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第七天》有感从小就喜欢读书,喜欢读很多书带有批判性的带有讽刺性的或者是散文我都喜欢读。我一直认为在书里我才是安静的,在书里我才是自由的。当然对于不同的书,我始终会秉持着自己的见解。

上帝创造世界和人用了六日,第七天上帝累了,就停工了,这七日就是上帝隐退的日子。但是余华新作取名《第七天》于此无关,而是按照民间的说法,人死之后转世投胎就在第七日。

大概从《兄弟》开始,读者对于余华和他的作品产生了意见对立的两派:拥护和反对。各自都有拿得出手的过硬理由,比如反对者认为余华几部作品手法雷同,他本人越来越浓的商业化操作等等,拥护余华的人也争锋相对提出众多理由。

我喜欢读余华的作品,是认为他是为数不多的用文字艺术做了独特标记的优秀作家。《兄弟》是一部生动甚至真实的断代史,是一部人物百态的现形记,是锣鼓喧天欢天喜地中上演的一曲悲歌,射出的一支冷箭。他的作品不只适合放在当代,更适合几十年几百年后的人来读,后人们通过余华小说的文字一定会发现还原一个荒谬而又真实生动的社会。

读《第七天》后,明白了那么多的人批评余华的道理。其中很多人是怀着巨大期待,冲着书封上那几句“《兄弟》七年之后余华最新长篇小说,比《活着》更绝望,比《兄弟》更荒诞”去读这旷世新作的。

其中一个失望是大家认为余华作弊,翻抄现实。书中从头到尾都是一段段社会新闻的拼接,我们似乎没有看到作家呕心沥血地创造,没有更多新奇的情节,如果说到诸如感动这样的意思,我们的心早就被书中描写的段落在现实新闻中多次重复出现而磨砺的内心枯燥趣味全无了,哪里还有感动呢?这就是从当代社会事件的垃圾堆里捡来的废品,冠以新鲜名头重新成列于我们眼前,我们感到熟悉,感到受骗上当了。

《第七天》的确是对于现实的一张写真照,但也如其他作品一样准确切中时代脉搏的优秀作品。不是书中故事的冷酷绝望,而是现实已经无数次给出了最够荒谬足够绝望的情节,因为我们愚钝,我们麻木,我们被禁锢,总是不能领会不能看透。清醒余华的只需要动用一个讲故事的方式,把这些情节排列组合在一起,似乎用较少的力气和智慧就完成了一部作品——真是相当于捡来的(这让我想起了一句古诗“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在冰冷的世界里构建出来的暖巢,于残酷现实里流露真实的人性温暖。“死无葬身之地”为现实中的卑微小人物建

立了一个乌托邦,用荒诞的变形记演绎出一种底层世界的冷暖人生。

可是当那些熟知的社会新闻情节,在这本书里一个个呈现出来的时候,依然多次震动了我的神经,那一生循规蹈矩善良仁厚的铁道工人,那坐在埋有父母的废墟上做作业的女孩子,那跳楼的打工女和卖肾而死的男友,那么多无处安葬的亡灵,他们在这个残忍的社会中不仅因为各种可悲的理由死去(甚至有一些都不知道怎么死的),而且死无葬身之地。

小说托底的是善和爱,并没有到绝望为止。死无葬身之地并不是阴暗的地狱,而是天堂的美好。在那里人们没有了偏见仇恨矛盾(唯一的差距就是有没有一个骨灰盒已经围绕这个话题在殡仪馆展开的对话),人们友好相处,带着同情,友爱和尊重。那些死无葬身之地之地的骨架互相扶助在这鲜花盛开碧水长流的天堂世界里生活着。余华是想以此来反衬现实的残酷?还是让人们看到世界最后的美好光芒?当杀

人者和被杀者最终坐在一起成为知己棋友时,我相信这两种意图都存在。

《兄弟》是奔腾不息的大河,有现实的厚度和长度。《第七天》是舒缓清澈的林间溪流。它的结尾不是如《兄弟》一样的垮塌崩裂,虚无迷失,而是荒谬和黑暗,是人性的善,千千万万个卑微的善和宽广的爱。

若干年后,纷争已然有了定论,一切沐浴在温暖美好的幸福之光中,是一个没有悲伤也没有疼痛,没有仇也没有恨,人人死而平等的时代。死无葬身之地只存在这样的书里,不过我坚信即使那样,这本书依然有被人捧起阅读的价值。在这样一个喧嚣的都市里,人与人之间发距离仿佛隔了一条银河的距离。

一度,在我生命匮乏贫瘠的边缘,在盲目的冲突和黑暗的绝望时刻,总有一些书,一些人,一些事如山涧溪水流经我的内心,冲刷淤积,清洗污垢,甚至那些厄运,那些心怀歹意的人也如溪水中夹带而来的石子,敲醒我,促成了我对真相的认识,对自我的否定和坚持。我想,也是需要如同这本书里所说的那样人性的善,这样我们才不至于变成冷漠之人,一个对所有人都视若无睹的“瞎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