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见》-袁枚复习过程
一年级语文《所见》原文及教案
一年级语文《所见》原文及教案教材是死的,不能随意更改。
但教案是活的,课怎么上全凭教师的智慧和才干.尽管写教案要去学习大量的参考材料,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听取名家的指点,吸取同行经验。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西师版一年级语文《所见》原文及教案,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所见》原文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所见》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所、牧”等6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中的牧童机灵可爱、天真可爱的形象。
体会牧童的愉悦心情,想象捕蝉时的反应机敏,感受诗人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教学流程:一、由画入诗,理解诗题:1、师:在一个炎热的夏天中午,诗人袁枚走在乡野的林阴小路上,不觉一幅画面进入他的视线。
(板书:画播放牧童骑牛图)2、师:谁说一说,怎样的画面?3、(好一幅牧童骑牛图、蝉儿鸣叫图、歌声响林图、乡野风光图)4、师:正是这一幅普通的生活画面被诗人袁枚瞬间定格,从而演绎成一首诗(板书:诗),题目是——所见(生齐读)5、师:你对诗题是怎么理解的?二、由诗入画,体会内蕴:(一)、赏牧童骑牛图:1、师:诗人究竟如何表现所见的?请大家自由读2—3遍,字音正确,停顿得当。
(播放古诗)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3、指名读。
(字正腔圆,推荐给大家一种读诗的好方法——缓缓地读)4、谁再一试?(在或急或缓中体味到古诗的节奏美)5、最后一位。
(在抑扬顿挫中感受到古诗的韵律美)6、齐读一遍,共同感受一下。
7、师:诗人所见是怎样的牧童呢?(课件呈现前两句)同桌间相互议一议,括号中可填什么字,放入句中怎样理解?(师进入学生讨论间倾听指导)8、指名分句回答,并请学生板书。
9、诗中的留白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此时,一个什么样的牧童豁然呈现于眼前?10、指名说。
所见 古诗速记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看图速记:一图胜千言(红色为关键字,在手绘图中寻找对应图像)
请根据文章后的古诗速记思维导图尝试背诵,用心体会,一定会有适合你的学习方法。
【赏析】
这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篇,诗人在诗中赞美了小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
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显得特别专注。
“此时无声胜有声”。
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听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小学语文一年级古诗《所见》教案(通用13篇)
小学语文一年级古诗《所见》教案小学语文一年级古诗《所见》教案(通用13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语文一年级古诗《所见》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一年级古诗《所见》教案篇1教学内容:人教版第二册第四组教材:《所见》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6个生字。
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图文结合,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可爱。
教学重、难点:1、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学情分析内容中情景交融,动静相宜,从不同侧面表现夏天的情趣。
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的编写意图,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面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谈话:温暖的春天即将过去,我们就要迎来好玩的夏天了。
在夏天的时候,小朋友都喜欢玩些什么呀?(生自由发表意见)2、你们的夏天可真有趣。
可以放牛、可以捉虫子呀!古时候有个叫袁枚的诗人,他特别喜欢走动。
有一天呀,他来到一片树林里,看到一幅非常有趣的画面,于是呀,他把看到的写成了一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一首《所见》。
(板书课题)配乐指名读,谁认识这两个字?你怎么认识的呢?指名读课题。
释题:“见”什么意思?“所见”就是所看见的。
3、出示课文插图投影:《所见》这首诗,写的就是诗人所看到的图上的景物。
让我们也来看看图。
你能用几句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吗?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诗人袁枚看到的和你们所说的一样吗?轻轻打开我们的课本,听老师读这首诗。
录音范读、学生听教师范读古诗、(学生一边听一边注意生字的读音)2、听出来了吗?袁枚看见了些什么?(小牧童、树上有一只蝉、一片小树林,小牧童骑着黄牛在小树林里唱歌)3、原来他看到了一个可爱的小牧童。
古诗《所见》教学设计(6篇)
古诗《所见》教学设计(6篇)古诗《所见》教学设计 1主要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最终达到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诗句意思。
3、想象诗歌描绘的生动景象,体会牧童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古诗两首》的第一首《所见》。
学生跟着我一起书空:所见——袁枚(板书)初读: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所见》,同位互相解决生字问题。
2、老师检查生字自学情况:指名拼读;领读,带词读。
3、齐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
品读古诗:1、想象每一句诗所描绘的情景。
师:我带着大家读一读,请大家边读边想象,你能想象出哪些画面呢?师生共同读诗歌。
师:多读几遍吧,这样你会想到更多的画面。
学生又读几遍才停下来。
师:谁来告诉大家:是谁骑黄牛?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是牧童。
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光着脚丫,穿着马褂、戴着斗笠的小男孩骑在牛背上。
师:很好!谁能说说这头牛长得怎么样?生:这是一头很肥的黄牛,肚子吃得鼓鼓的,走起路来尾巴左摇右摆。
师:真棒,你们很会想象!小男孩坐在结实的牛背上开心吗?你从哪句诗歌看出来的?生:从“歌声振林樾”可以看出来。
师:你怎么理解这句诗的意思?生:牧童很高兴,唱起歌儿,歌声传遍了整个树林。
他的'嗓子很好听,又响亮,树上的蝉也跟着唱起来了。
师:你说的真好!这蝉真可爱!小男孩喜欢它吗?你从哪句看出来的?生:我从“意欲捕鸣蝉”这句看出来的。
师:你真会读书!那“忽然闭口立”又是啥意思呢?生:小男孩立刻闭嘴不唱了,悄悄的站到树下望着上的蝉。
师:说的真好!这个孩子给了你什么印象?生:可爱、机灵、活泼。
拓展:师:大家说的真不错,请讨论一下:接下来,小男孩会怎样做?生1:我认为他没爬上树,因为这样摇动树枝后,蝉就会害怕,然后飞走了。
生2:是的,这样就不能听到蝉唱歌了。
生3:我认为作者袁枚应该跟小男孩帮忙,回去拿网子来网它就行了啊!生4:不行,老师讲了:我们要爱护小动物,它是有生命的,它的家在树上,我们带回家它会死去的,它是属于大自然的。
小学语文一年级古诗《所见》教案精品3篇
小学语文一年级古诗《所见》教案篇4学习目标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
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课前准备1.课文插图。
2.学生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第一课时学习《夜书所见》交流资料,了解背景1.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
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
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3.看图说话:(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再读感悟,体会情感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5.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
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图文结合,熟读成诵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指导写字1.出示要写的字。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拓展活动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小学语文一年级古诗《所见》教案篇5知识目标1、学会“所、振、欲,蝉、忽、闭”这6个字。
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
古诗《所见》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所见》;(2)理解古诗《所见》的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3)学习古诗中的修辞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古诗《所见》的意境;(2)学会通过古诗描绘画面,提高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2)培养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所见》;2. 理解古诗《所见》的内容和意境;3. 学习古诗中的修辞手法。
难点:1.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2. 通过古诗描绘画面,提高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古诗《所见》的内容和背景;(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2. 学生准备:(1)预习古诗《所见》;(2)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及创作背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复习诗的韵律美;(2)简介古诗《所见》的作者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古诗《所见》,感受诗的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古诗的意思。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探讨古诗《所见》的意境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句解析(1)分析古诗《所见》中的关键词语和修辞手法;(2)引导学生通过古诗描绘画面,提高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古诗《所见》的感悟;(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心情,感受古诗的魅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所见》的意境美和修辞手法。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古诗《所见》;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古诗《所见》的感悟文章;3. 收集其他描写自然景色的古诗,进行欣赏和分析。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对古诗《所见》的理解、朗读、背诵情况,以及学生在合作探讨和描绘画面等方面的表现。
古诗《所见》的教案(8篇)
古诗《所见》的教案(8篇)古诗《所见》的教案(1)背景学问:《所见》和《小池》是两首从不同侧面表现夏天情趣的古诗,分别由袁枚和杨万里所作。
这两首诗布满着童趣、情趣,语言清爽活泼,布满儿童的观看力和想象力。
《所见》着力刻画的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牧童夏日捕蝉的情趣;《小池》悉心渲染的是孩子们观赏沉迷的蜻蜓轻落荷叶尖角的动人画面。
古诗的韵味、想象的空间,勾画出了夏季独有的童贞世界。
学情分析:每一个孩子就是一名布满诗性的诗人。
儿童与古诗的对话,就是建立在这样诗性的儿童世界里的。
细细研读这两首古诗,生字不少,但是对于已经具备肯定识字力量的基础较好同学来说并不难。
因此,生字教学主要以自学为主,采纳先学后教、互教互学的形式。
老师把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引领同学利用各种形象的途径去理解古诗中难以直接领悟的词语上。
同时,这两首诗语言清爽活泼,布满儿童的想象力,诗歌的内容接近孩子的现实生活,充分利用孩子已有的生活阅历和感悟促成孩子与古诗的诗性对话,利用各种形式的反复朗诵、吟诵强化孩子对古诗的体会咀嚼,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1、学问和力量。
熟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童、黄、闭、立"8个字。
2、过程和方法。
在朗读和背诵中理解古诗内容,体会夏日的情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喜爱朗读古诗,情愿积极背诵。
激活同学关爱自然、喜爱生活的.情感。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情境导入,激活爱好。
1、同学在老师的引领下观赏一组配乐的夏日情境图(课件),勾画出对夏日童年生活的回忆。
2、同学沟通:夏天,我最喜爱(干什么)。
3、老师展示课件(课文的插图:牧童欲捕蝉),引领同学猜想:这个古时候的小伴计喜爱在夏天干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袁枚大诗人是怎么说的吧!(课件配乐朗诵,诗问逐行消失。
)二、同学自学,通读全诗。
1、同学试试自己反复地朗读《所见》,特殊留意读准每一个字音,读通每一行诗句。
(特殊关注日常朗读比较困难的同学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忙)2、同学互助学习,自主熟悉古诗中的新汉字。
小学三年级语文《所见》教案4篇
小学三年级语文《所见》教案4篇小学三年级语文《所见》教案4篇小学三年级语文《所见》教案1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河上夜晚的迷人情景,陶冶爱美情趣,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理解词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
教学重难点:理解词句,想像诗歌内容。
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引入新课。
1、引导学生回忆古诗《所见》解释“所见”的意思。
2、通过课前预习,你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你对他有什么了解。
二、观察画面、解题。
1、出示图画,指导观察。
2、解题。
3、师配乐范读古诗,学生思考。
这首古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指导自学1、你们有什么学习方法吗?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四、师生交流1、看第一句诗句,你们读懂了什么?2、学生质疑。
3、指导朗读。
4、过渡:此时诗人又看到了什么景色呢?5、在这一句中你读懂了什么?6、学生质疑你最喜欢诗中哪一句或哪个词。
五、感情朗读、激活画面、练习背诵。
1、齐读,同桌互相说说你脑海中出现了哪些画面。
2、自愿上台描述。
3、背诵古诗。
六、布置作业。
小学三年级语文《所见》教案2教学目标:1.认识“所、牧”等6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中的牧童机灵可爱、天真可爱的形象。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一、看图导入1.(板书“见”)小朋友,你们能给这个老朋友组个词吗?(生组)是呀,看见、听见都是见,看来呀,用上眼睛,用上耳朵,都能有所发现!老师这儿有一幅画,你能用上眼睛和耳朵发现什么呢?2.出示图片,学生观察,回答。
(1)林樾:你觉得这是一片怎样的树林?对,这样郁郁葱葱、十分茂密的树林就可以称为“林樾”(板书)仔细观察这个词,它有什么特点?(都有木)一组小火车读一读――齐读。
(2)牧童:(学生说“我看到了小孩骑着黄牛”时直接板书“骑黄牛”)你再仔细看看,这个小孩子在干什么的?这样放牛放羊就叫放牧,放牧的孩子就称为“牧童”。
所见 清 袁枚古诗讲解三年级
所见清袁枚古诗讲解三年级
《所见》是清代诗人袁枚的一首描写乡村风光的古诗。
在这首诗中,诗人用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出了一幅优美的乡村画面。
接下来,我将以讲解员的身份,带领大家深入理解这首诗的意境和意义。
在这首诗的开头,诗人写道:“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这两句诗展现了一幅宁静的乡村画面:一个牧童骑在牛背上,大声唱着歌谣,歌声在树林中回荡。
这个画面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乡村的宁静和美好,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的纯真和快乐。
接下来,诗人写道:“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这两句诗描绘了牧童突然停止唱歌,闭上了嘴巴。
这是因为他发现了一只鸣叫的蝉,想要捕捉它。
这个细节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的天真和活泼,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他的机智和灵敏。
最后,诗人写道:“捕蝉出手间,失牛忘复得。
”这两句诗描绘了牧童在捕蝉的过程中,不小心失去了牛。
但是,他并没有在意,因为他更关心的是能够捕到蝉。
这个细节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的纯真和执着,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他的乐观和豁达。
在这首诗中,袁枚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一个纯真、快乐、机智、灵敏、执着和乐观的牧童形象。
这个形象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乡村的美好和纯真,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活的真谛和意义。
因此,我们应该像牧童一样,用纯真的心灵去感受生活,用快乐的态度去面对困难,用机智的头脑去解决问题,用灵敏的反应去捕捉机会,用执着的信念去追求梦想,用乐观的心态去迎接未来。
小学一年级语文《所见》教案范文
小学一年级语文《所见》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正确认读“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欲、鸣、杨、意、欲、穷、视、碧、然、下、飞”等15个生字,理解字义。
会写“童、黄、鸟、意、穷”5个字。
2.过程与方法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袁牧及其作品《所见》,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认读生字,理解字义,朗读课文。
2.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背诵课文。
三、教学准备1.课件2.生字卡片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袁牧吗?知道他是谁吗?2.袁牧是我国清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内容丰富,风格独特。
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一首诗歌《所见》。
二、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根据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交流学习心得。
三、课堂讲解1.讲解生字(1)认读生字,理解字义。
(2)重点讲解“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欲、鸣、杨、意、欲、穷、视、碧、然、下、飞”等生字。
2.串讲诗句(1)教师带领学生一起理解诗句的意思。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句所描绘的情景。
四、朗读课文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纠正发音、语气等问题。
3.学生齐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复习1.复习生字。
2.复习诗句。
二、课堂讲解1.讲解诗句(1)引导学生理解“意欲穷、穷视碧、碧然下、下飞”四句诗的意思。
(2)分析诗句的表现手法。
2.体会诗歌情感(1)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大自然的感受。
三、背诵课文1.学生自主背诵课文。
2.教师检查背诵情况,给予评价。
四、课堂小结2.强调诗句的背诵和生字的书写。
五、作业布置1.背诵课文。
2.抄写生字。
3.家长签字确认。
六、课后反思1.本节课学生的表现情况。
2.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所见》教案【9篇】
《所见》教案【优秀9篇】《所见》是清代文学家袁枚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此诗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生活的感受,看似闲情逸致,实则寄托情思,用语活泼自由、浅显明了,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下面本文范文为您精心整理了9篇《《所见》教案》,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所见》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所、牧、捕、蝉、闭、立”6个生字;会写“立”、“童”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有朗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生字认写到位,诗文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选择好图片和背景音乐,制作好课件。
教学过程:一、“题”趣1.谈话导入。
师:刚才我们聊了小朋友们看见、听见了什么,这是小朋友们的“所见”;老师看见了小朋友们坐得端端正正,听见了小朋友们回答问题声音响亮,这是老师的“所见”。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首诗,这首诗的题目就叫——所见!2.板题。
指名读题,读准“所”的平舌音。
齐读题目。
3.这首诗是清代一个诗人写的,知道他是谁吗?(板袁枚)二、“字”趣1.袁枚的“所见”又是什么呢?听老师读一遍。
师配乐范读。
2.生自读。
(拿好课本)要求:把诗读上两遍,读准字音,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一读。
3.学习生字。
(1)出示注音的生字(带词)。
指名带读所见、牧童、捕鸣蝉、闭口立(2)去掉拼音认读。
开火车读、齐读。
(3)去掉词,读生字。
所、牧、捕、蝉、闭、立、和动作相关的“闭、立、捕”用做动作的方法学习。
“蝉”看图学习。
牧:比较字形:“放——牧——枚”。
4.自读诗文。
(1)读正确。
指名读,齐读。
(2)读流利。
练读一遍,指名读,比赛读。
(3)读出节奏。
师:比一比谁能读出像音乐一样的节奏来,好吗?(板书:读)师范读一行,(注意老师哪里停得长一点),(出示停顿线),指名接读,全班读。
三、“图”趣1.读诗、看图,找出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板书:看、听)2.小结:看!多美的夏日风景啊!林中风儿在吹,花儿在笑,蝉儿在唱……真是“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有声,春去夏来树更绿,人来蝉儿树上鸣。
所见 清 袁枚教案
所见清袁枚教案一、导入新课“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它源于宁静中回忆的敏锐。
”这首充满童真、乐趣的古诗,同学们想不想读?好,让我们一起走进《所见》这堂课。
二、学习生字:(一)请同学们伸出手指和老师一起写“所”字。
禾木旁变成土字旁,加一“所”字成什么字?对了,是“所”字。
看,“所”字上部分像头,下部分像尾巴。
看“牧”字,手牵着羊,要去吃草了。
(二)学习诗句:1. 同学们,打开书,翻到67页自己读读《所见》。
要求:1)读准字音 2)注意节奏(课件出示诗句的停顿点)好,停顿一下,试试。
2. 同学们,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随机出示:牧童/横/坐/牛背,快乐/地/唱歌。
3. 忽然,他做了什么?又看到什么?会怎样想?出示诗句:牧童/看见/蝉,轻声地/说话。
引导:这个牧童真有趣,我们常说“知了、知了”,可他居然轻声说话,他会说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
指名说。
4. 引读:小蝉呀小蝉,别以为你唱得那么好,你的小秘密可都被他给发现了。
5. 让我们把牧童这可爱、天真的形象读出来吧!好,同学们,让我们配合起来读读这首诗。
老师读前两句,你们读后两句。
6. 你们记得老师是怎样读的吗?我也想试试,男同学能不能给我一点小小的掌声?(配乐读)谢谢你们的掌声!老师读得是不是很像一个小牧童呢?女同学合作得真好!7. 过渡语:同学们,如果请你用一句话来形容这个牧童的话,你会说什么?8. 这首诗不仅牧童可爱,而且诗歌本身也很美。
那么,你们有没有想过,诗歌中为什么这么写?这里面有什么奥秘吗?提出来和大家交流一下。
三、探究学习:(一)理解诗意:1. 同学们提出了很好的问题。
首先让我们到课文中找找答案。
谁来读读诗意?指名说诗意。
大家有没有不同意见?2. 同学们看屏幕。
(课件出示课文插图)想想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相机出示词语:蝉鸣的林间、小河、青草、低唱、忽然、眼睛清亮、屏住呼吸蹑手蹑脚、全神贯注地注视着3. 你觉得牧童的心情怎样?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相机出示词语:愉快地唱歌、忍不住笑出来。
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文《所见》原文及知识点
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文《所见》原文及知识点【导语】《所见》是清代文学家袁枚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此诗写了作者偶然所见牧童骑牛唱歌想捕捉知了的一件小事,通过对牧童的动作神态变化的描写,表现了牧童天真活泼机智灵活的性格和热爱大自然情趣的特点。
以下是我整理的(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文《所见》原文及知识点),希望帮助到您。
【原文】所见(清代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知识点】注释:⑴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振:振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⑶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⑷欲:想要。
⑸捕:捉。
⑹鸣:叫。
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作者简介: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
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
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
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
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
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
创作背景:袁枚热爱生活,辞官后侨居江宁,“小住仓山畔,悠悠三十年”(《松下作》),其主张抒写性情,所写多为士大夫的闲情逸致,空灵流利,新奇眩目。
此诗也即是诗人在生活中看见一个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后停住歌声准备捕捉蝉的这一幕场景后,诗兴大发而创作。
赏析:野外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
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
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
“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
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一手呢!这情景,全被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
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厅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所见》综合资料一年级语文教案
《所见》综合资料一年级语文教案1学会本课6个生字。
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智活泼,天真可爱。
二、教材说明这是清代诗人袁枚写的一首五言绝句,写夏天中午所见到的情景。
诗的语言清爽流畅,明白如话,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把一个活泼机智、天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活灵活现。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一句,写牧童悠闲得意地骑在黄牛背上,他唱着牧歌,响亮的歌声在树林中回荡。
“骑黄牛”表现了牧童悠然自由的神态。
“歌声”则表达了牧童开心的心情。
声色俱备,情景交融,勾画出了一幅颜色鲜亮的“牧童行歌图”。
“意欲捕鸣蝉,突然闭口立”一句,写牧童行走间,突然想捕获树上鸣叫的'知了,就立刻停止了唱歌,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盯住鸣蝉。
“意欲捕鸣蝉”不是写诗人所见,而是诗人对牧童心思的推想。
“突然闭口立”是写牧童的机智灵敏的动作、神态改变。
这句诗抓住牧童刹那间心理进展和动作改变这一详情,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一幅“牧童捕蝉图”。
三、教学建议〔一〕课前预备生字卡片;教学挂图或插图投影片;课文朗读录音带。
〔二〕识字、写字教学1、识字教学。
要指导同学读准字音,特殊要留意“所”字,声母是平舌音s,不是翘舌音sh。
六个生字都可以实行部件分析方法识记字形。
下面字的偏旁要看认真,记清晰。
所:左边是“”,右边是“斤”。
牧:左边是“牜”,不要记成“扌”。
右边是“攵”。
振:右边是“辰”字,上边是三横不是两横。
2、写字教学。
所:这个字撇画较多,左边第一笔不要写成横,其次笔不要写成竖,“”不要写成“口”。
右边的“斤”其次笔要写长些。
牧:左边“牜”,第三笔是竖,收笔不能向左出钩。
振:右边“辰”略宽些,留意“辰”上边不要少一横,下边不要再写撇。
欲:左边略宽些。
“谷”做偏旁,第四笔写成点。
鸣:左边“口字旁”略高。
“鸟”字末笔是横不是提。
学完课文后书写生字。
指导书写时先让同学自主选择生字,分析记忆字形,相互沟通记忆方法,然后老师示范指导书写,直接在课后田字格中描红临写。
古诗教学《所见》
一、直接开课,随文写“所”1、小朋友们,咱们今天要学习一首古诗,它是清朝诗人袁枚写的。
来,读读课题。
2、“所”是这节课要学习的生字,注意,它是个平舌音。
再来拼读拼读。
3、读得真准,咱们既要读准它,还得写好呢!(出示ppt)。
“所”是一个左右结构的字,两边一样宽,要把这个字写得紧凑,得注意其中的穿插笔画,找到了吗?评价:你找到了这个字的关键笔画,真是个“亮眼睛”。
4、伸出右手食指,咱们一起把它送回田字格的家。
(提醒穿插笔画)5、来,咱们再读读课题。
6、“所见”就是袁枚在树林里散步时所看见的景象(指着“见”)。
7、再来读读题。
二、读文识字1、大家预习了课文吗?读了几遍?2、是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自己再读读这首古诗吧,注意读准字音。
我看哪些孩子的小手指得最认真。
3、谁愿意来展示展示。
4、抽生读其他小朋友要当好小听众,仔细听,他是否读准了带红色拼音小帽的生字。
5、谁来表扬表扬他,哪些带红色拼音小帽的生字读得特别准?6、一起和这些容易读错的生字娃娃打打招呼,加深印象。
7、这两个翘舌音的生字娃娃就藏在第二、第三行诗中呢,男生读读第二行,女生读读第三行。
(哇,放在诗中你们也读得很准)7、生字长廊中还有很多生字娃娃等着和咱们交朋友呢。
自己和他们打打招呼吧。
8、咱们把火车开起来和他们问问好。
9、生字娃娃该回到诗中去了。
一起来读读,老师相信大家不仅能读准字音,而且能读得更通顺、流利。
10、真棒!老师也想和大家合作读读,可以吗?我读前两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
(咱们配合得好有默契呀)11、咱们来比比,男女生谁的合作能力强,男孩子读前两个字,女孩子读后三个字,我读题。
评价:刚才合作读时,咱们不知不觉就读出了古诗的节奏。
像这种五言诗,我们要读出前二后三的节奏(一边说一边划出节奏)。
12、请孩子们动动小手,像老师这样给古诗画好节奏。
12、看黑板,一起来读读,注意节奏。
评价:真能干!通过停顿,读出了古诗的韵味。
三、看图写字1、读了古诗,你知道袁枚在树林里看到了谁吗?(1)预设一:一个小孩A、在诗中,这个小孩叫——(牧童)B、一起和他打打招呼,两遍,起。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所见》教案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所见》教案《所见》是清代诗人袁牧所写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写了夏天中午所见到的情景,把一个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
小编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篇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8个生字。
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和背诵课文。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看图导入(一)观察课文配图1.图上都有什么?(儿童、牛、大树、蝉)2.仔细观察图画,看看这个儿童是什么时候的人。
是干什么的。
(引导学生抓住儿童的衣着及牛和儿童手上的鞭子的联系,明白这个儿童是古时的一个放牛娃。
)3.图上的儿童在干什么?(指导观察儿童的表情,初步体会牧童看见树上的蝉时的心情。
)(二)揭题,解题1.解释题意: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
这一切给一个叫袁枚的诗人看见了,他就写了一首诗,叫“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
2.出示课题:“所见”,读题。
3.介绍作者:袁枚,清代诗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
二、初读诗歌,理解课文(一)初读课文l.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通顺。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字词卡:(2)注意翘舌音,前鼻音:振蝉3.教师范读。
4.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
5.指名读得好的学生读全诗。
要求学生边听读,边看图,思考:起初牧童在黄牛背干什么?后来呢?(指名让学生试着回答问题。
牧童开始在黄牛背上唱歌,后从牛背上下来了,站在那儿想捉蝉。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1.理解第一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1)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一个分句的意思。
通过观察图使学生理解到“牧童”指的就是放牛的小孩。
黄牛——牛的一种,角短,皮毛黄褐色,或黑色,也有杂色的,毛短,常用来耕地或拉车,肉可以吃,皮可以制革。
(2)读整个诗句,查字典说说“振”“樾”的意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 想要做什么事情
牧童骑黄牛,
放牛的孩子 牧童悠然自得地骑在黄牛背上;
歌声振林樾。茂密的树林。
振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他唱着歌,嘹亮的歌声在树林中回荡。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第一层:这两句写了 小牧童的动态,那高 坐牛背、大声唱歌的 派头,何等散漫、放 肆。
意欲捕鸣蝉,
chán
蝉
蝉又名“知了”。能发出嘹亮的鸣叫声,特别是到 了夏天中午。在蝉的身体两侧有一个大的环型发声器官 ,身体的腹部是可以内外开合的圆盘,圆盘开合的速度 很快,抖动的蝉鸣就是由此发出的。
解诗题
知——诗人
作者:袁枚,字子才,号简 斋,清代诗人。做过江宁等地知 县,后辞官,过着乐文赋诗,悠 闲自在的生活。他主张诗应该抒 写性情,因此,多数作品抒发闲 情逸致,著作有《随园诗话》、 《小仓山房集》和《子不语》等。
所见
(清)袁枚
诗人展示了一幅生动的牧童行歌
捕蝉图,画面动静结合,活泼有趣。抒
发了作者对乡村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选择
这首诗描写的是( )的事情。 春天 夏天 秋天 冬天
鸡 养鸡纵鸡食, 鸡肥乃烹之。 主人计固佳, 不可使鸡知。
题画 村落晚晴天, 桃花映水鲜。 牧童何处去? 牛背一鸥眠。
想一想:牧童是怎样捉蝉的呢? 抓到了没有?请你编一个小故事。
心里想 捉 正在鸣叫的知了。
大概是想捕捉那只正 在鸣叫的蝉吧。
忽然闭口立。
闭着嘴巴 站立不动
忽然,就闭住嘴,静静地站住了。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第二层:这两句写了小牧童的静 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 又是多么专注。
所见
(清)袁枚
牧童 黄牛 林樾 鸣蝉
(活泼顽皮、快乐有趣)
填空:
《所见》一诗是( )代诗人 ( )的作品,读完诗后,在我们 脑海中形成了由( )、( )、 ( )、( )等景物组成的动静 结合、生动有趣的画面。
读诗句 明诗意
自读要求:
1、读一读:读准字音, 把诗 句读通顺。 2、说一说:图文对照,说说图 上画了什么故事?
suǒ
所见 yuán méi 袁枚
mù
牧童骑黄牛,
zhèn yuè
歌声振林樾。
yù bǔ chán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bì口立lì 。
所见
袁枚
牧童 / 骑黄牛, 歌声 / 振林樾。 意欲 / 捕鸣蝉, 忽然 / 闭口立。
看图讲故事
所见
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讲故事
你在图上看到什么?
图中人是谁? 他在什么地方? 在干什么? 他心里在想什么?
mù
zhèn yuè lì
牧童 振林樾 立正
chán
bǔ zhuō bì
suǒ
蝉鸣 捕 捉 闭口 所以
考考你
• 什么叫“振林樾”?
√A 声音很大,整个树林都听得见
B 森林里地震
考考你
• “意欲”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