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见古诗_所见袁枚

合集下载

袁枚《所见》诗意及赏析

袁枚《所见》诗意及赏析

三一文库()〔袁枚《所见》诗意及赏析〕
《所见》描绘了一幅林中牧童一派天真快乐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袁枚《所见》诗意及赏析,欢迎阅读。

《所见》原文
牧童①骑黄牛,
歌声振②林樾③。

意欲④捕⑤鸣⑥蝉,
忽然闭口立⑦。

▲注释
①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②振:振荡;回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③林樾(yuè):指道旁成阴的树。

④欲:想要。

⑤捕:捉。

⑥鸣:叫。

⑦立:站立。

《所见》诗意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
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
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袁枚《所见》诗意及赏析

袁枚《所见》诗意及赏析

袁枚《所见》诗意及赏析导读:《所见》原文牧童①骑黄牛,歌声振②林樾③。

意欲④捕⑤鸣⑥蝉,忽然闭口立⑦。

注释①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②振:振荡;回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③林樾(yuè):指道旁成阴的树。

④欲:想要。

⑤捕:捉。

⑥鸣:叫。

⑦立:站立。

《所见》诗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所见》赏析这首诗的第一句平平而起,不着痕迹。

第二句调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高潮。

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

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

他几乎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简直不知道世间还有“忧愁”二字。

正因为心中欢乐,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于遏行云,“振林樾”。

三四句仍然是继续描写神态。

第三句是过渡,是作势。

写牧童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诗的转折点。

第四句,急转直下,如千尺悬瀑坠入深潭,戛然而止。

“忽然”一词,把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

“忽然”发生了变化:由响而静、由行而停,把小牧童闭口注目鸣蝉的瞬间神态写得韵味十足。

而“闭”和“立”两个动词,则把这个牧童天真的神态和孩子式的机智刻划得淋漓尽致。

全诗纯用白描手法,紧紧抓住小牧童一刹那间的表现,逼真地写出小牧童非常机灵的特点,让人倍觉小牧童的纯真可爱。

这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篇,诗人在诗中赞美了小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

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显得特别专注。

“此时无声胜有声”。

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听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这首诗正是在这种起伏变化中获得了巨大的艺术效果。

《所见》袁枚

《所见》袁枚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简析】
这首诗是一首五言绝句,采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农村牧童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性格。

全诗语言流畅,明白如话,趣味十足。

【作者简介】
袁枚(1716~1797),清代著名诗人,诗论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苍山居士,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

他是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

他的诗清新明快,和纪晓岚并称为“南袁北纪”。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注释】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振:振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欲:想要。

捕:捉。

鸣:叫。

【赏析】
这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篇,诗人在诗中赞美了小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

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显得特别专注。

“此时无声胜有声”。

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听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这首诗正是在这种起伏变化中获得了巨大的艺术效果。

诗的语言,明白如话,质朴无华,十分本色。

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所见古诗意思全解

所见古诗意思全解

所见古诗意思全解
《所见》是清诗人袁枚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原文如下: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全诗的意思如下。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牧童在树林里放牛的情景。

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显得特别专注。

“此时无声胜有声”。

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听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这首诗正是在这种起伏变化中获得了巨大的艺术效果。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生活的感受,看似闲情逸致,实则寄托情思。

这首诗不顾及格律,活泼自由,语言浅显明了,形象自然生动。

全诗纯用白描手法,诗人在诗中赞美了小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紧紧抓住小牧童一刹那间的表现,逼真地写出小牧童非常机灵的特点,让人倍觉小牧童的纯真可爱。

古诗所见的全文

古诗所见的全文

古诗所见的全文
《所见》
作者:袁枚朝代:清代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所见》译文及注释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树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他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注释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振:振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樾(yuè):树阴凉儿。

意欲:想要。

捕:捉。

鸣:叫。

《所见》赏析
野外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

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林全给他惊动了。

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
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

“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

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下来呢!
这情景,全被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

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听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袁枚古诗所见全诗及诗意原文及译文

袁枚古诗所见全诗及诗意原文及译文

袁枚古诗所见全诗及诗意赏析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注释
⑴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振:振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⑶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⑷欲:想要。

⑸捕:捉。

⑹鸣:叫。

翻译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
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
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赏析
野外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

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

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

“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

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一手呢!
这情景,全被诗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

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厅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袁枚(1719~1798),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苍山居士,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

清代诗人,是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袁枚《所见》原文、译文、赏析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袁枚《所见》原文、译文、赏析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袁枚《所见》原文、译文、赏析
所见
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注释
⑴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振:振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⑶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⑷欲:想要。

⑸捕:捉。

⑹鸣:叫。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
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
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赏析
野外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

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

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

“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

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一手呢!这情景,全被诗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

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厅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三年级古诗所见的意思

三年级古诗所见的意思

三年级古诗所见的意思古诗《所见》的全文和意思如下:全文: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所见》是出自清代文学家袁枚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注释:①所见:写诗人所看见的事物。

②牧童:放牧牛羊的小孩。

这里是指放牛的娃娃。

③黄牛:牛的一种毛多呈黄色,也有黑色或红棕色。

④振:振荡;回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⑤林樾(yuè):指道旁成阴的树林。

樾,树荫。

⑥意欲:想要。

⑦鸣蝉:鸣叫的知了。

⑧闭口:闭上嘴巴,不发出声音的意思。

赏析:第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

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

他几乎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简直不知道世间还有“忧愁”二字。

正因为心中欢乐,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于遏行云,“振林樾”。

第三四句仍然是继续描写神态。

第三句是过渡,是作势。

写牧童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诗的转折点。

第四句,急转直下,如千尺悬瀑坠入深潭,戛然而止。

“忽然”一词,把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

“忽然”发生了变化:由响而静、由行而停,把小牧童闭口注目鸣蝉的瞬间神态写得韵味十足。

而“闭”和“立”两个动词,则把这个牧童天真的神态和孩子式的机智刻划得淋漓尽致。

全诗纯用白描手法,紧紧抓住小牧童一刹那间的表现,逼真地写出小牧童非常机灵的特点,让人倍觉小牧童的纯真可爱。

全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生活的感受,看似闲情逸致,实则寄托情思。

同时此诗不顾及格律,活泼自由,语言浅显明了,形象自然生动。

综观全诗,它所描绘的和平、宁静和优美如画的田园风光,所刻划的活泼、自在和天真无邪的牧童形象,表现了诗人的一种“真性情”。

小学语文古诗赏析:所见

小学语文古诗赏析:所见

小学语文古诗赏析:所见
所见
——【清】袁 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yuè。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作者背景】
袁牧(1719~1798),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清代诗人。

著有《小仓山房文集》与《随园诗话》等。

“所见”,即诗人偶然看到的一幅生活画面。

注词释义:
⑴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振:振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⑶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⑷欲:想要。

⑸捕:捉。

⑹鸣:叫。

古诗今译: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朗诵指导】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赏析】
野外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

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

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

“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

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一手呢!
这情景,全被诗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

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动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想象了。

关于四季的古诗之所见注释翻译赏析【清】袁枚

关于四季的古诗之所见注释翻译赏析【清】袁枚
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释 1、欲,想要。 2、捕,捉。 3、鸣,叫。 4、振,震荡 5、越,道旁成阴的树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 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赏析 野外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 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 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 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知了,知了, 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 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一手呢! 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 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 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 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厅多事的形象,刻画 得活灵活现。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 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想象了。

所见古诗朗读及解释

所见古诗朗读及解释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使树林振荡。

牧童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所见》是出自清代文学家袁枚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注释:
①所见:意思是描写写诗人所看见的事物。

②牧童:这里是指放牛的娃娃。

③黄牛:一种毛皮呈黄色的牛
④振:振荡;回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⑤林樾(yuè):指道旁成阴的树林。

樾,树荫。

⑥意欲:想要。

⑦鸣蝉:鸣叫的知了。

⑧闭口:闭上嘴巴,不发出声音的意思。

赏析:
诗中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牧童天真活泼、悠闲自在的形象,以及他在发现鸣蝉时的惊喜和机智。

诗歌语言浅显明了,不拘泥于格律,活泼自由。

作者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生活的
感受,看似闲情逸致,实则寄托情思。

袁枚《所见》全诗及赏析

袁枚《所见》全诗及赏析

袁枚《所见》全诗及赏析袁枚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他的诗作多以写景为主,充满了对自然美的讴歌和对世间事物的洞察。

其中,《所见》是袁枚的一首代表作,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感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看法。

本文将全面介绍《所见》的全诗内容,并进行赏析和解读。

《所见》是袁枚的一首七绝诗,全诗共四句,采用了平仄相对对仗的格律手法,使整首诗语言流畅,音律和谐。

全诗如下:东篱菊盛满,西屋梅低昂。

绝艳荣因雪,佳的照是霜。

这首诗以描写自然景观为主,通过几个形象生动的描写展现了不同季节中的景色变化和意境。

下面将逐句进行解析和赏析。

第一句:“东篱菊盛满”,描绘了东边的篱笆上种满了盛开的菊花。

这里,袁枚运用了色彩、形状等多种形象手法,使读者仿佛看到了篱笆上盛开着美丽的菊花,形成了鲜明的视觉印象。

这里“菊盛满”一词揭示了秋天菊花盛开的盛景,也暗示了菊花的寓意。

菊花是秋天的象征,代表着坚毅的个性和高洁的品质。

第二句:“西屋梅低昂”,描绘了西边屋子旁梅树低垂而繁花似锦的景象。

这里,袁枚以梅花为主题,通过“低昂”两字,形象地表达了梅花低垂却依然挺拔的形态。

梅花的花期较早,常常在寒冷的冬季中开放,象征着不畏艰难、顽强向上的品质。

通过对梅花的描写,袁枚传达了一种意味深长的寓意,即“不畏坎坷,昂首向上”。

第三句:“绝艳荣因雪”,抒发了诗人对雪景的赞美之情。

这里,袁枚使用了“绝艳荣”这一形容词短语,揭示了雪的美丽和壮丽。

雪是冰的一种形态,象征着纯洁和高尚。

通过雪的描述,袁枚表达了对冬天的期待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第四句:“佳的照是霜”,通过“照”和“霜”这两个词,揭示了霜的美丽和玄妙之处。

霜是一种自然现象,通常在寒冷的天气中形成,代表着寒冷和坚固。

袁枚在诗中运用了意象手法,以“照”和“霜”两词形象地表达了一种风格迥异的美。

通过对霜的描绘,袁枚诗意深远,寓意着人生的冷酷与坚韧。

整首诗通过对四个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袁枚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袁枚《所见》原文、译文、赏析(最新整理)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袁枚《所见》原文、译文、赏析(最新整理)

袁枚《所见》原文、译文、赏析所见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注释⑴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振:振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⑶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⑷欲:想要。

⑸捕:捉.⑹鸣:叫。

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赏析野外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

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一手呢!这情景,全被诗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

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厅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尊敬的读者: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档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

文中部分文字受到网友的关怀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在往后的日子希望与大家共同进步,成长。

This article is collected and compiled by my colleagues and I in our busy schedule. We proofread the content carefully before the release of this article, but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re will be someunsatisfactory points. If there are omissions, please correct them. I hope this article can solve your doubts and arouse your thinking. Part of the text by the user's care and support, thank you here! I hope to make progress and grow with you in the future.。

所见_牧童骑黄牛_古诗鉴赏_清_五言绝句_袁枚

所见_牧童骑黄牛_古诗鉴赏_清_五言绝句_袁枚

鉴赏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继续描写神态。 第三句是过渡,写牧童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 立”的原因,也是全诗的转折点。第四句,急转直下, 如千尺瀑布坠入深潭,戛然而止。“忽然”一词,把 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警性格栩栩 如生地表现了出来。
鉴赏
“忽然”发生了变化:由响到静、由行而停,把 小牧童闭口注目鸣蝉的瞬间神态写得韵味十足。而 “闭”和“立”两个动词,则把这个牧童天真的神态 和孩子式的机智刻划得淋漓尽致。全诗纯用白描手法, 紧紧抓住小牧童一刹那间的表现,逼真地写出小牧童 天真机灵的特点,让人倍觉小牧童的纯真可爱。
鉴赏
这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篇,诗人在诗中赞美 了小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
鉴赏
“牧童骑黄牛”平平而起,不着痕迹。“歌声振 林樾”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高潮。 这两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 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 “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通过“骑”和“振” 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 盘托了出来。他几乎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 简直不知道世间还有“忧愁”二字。正因为心中欢乐, 才不禁引吭高歌,响彻树林。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看到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 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想要捉到它。
创作背景
袁枚热爱生活,辞官后侨居江宁,所写多为士大 夫的闲情逸致,空灵流利,新奇眩目。此诗也即是诗 人在生活中看见一个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 蝉的叫声后停住歌声准备捕捉蝉的这一幕场景后,诗 兴大发而创作。
作者介绍
袁枚(1716年—1797年),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 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 清代诗人、散文家。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历任溧水、 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下筑 随园,吟咏其中。广收弟子,提倡妇女学文,女弟子尤多。 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 家”。其文自成一家,与纪晓岚齐名,时称“南袁北纪”。 有《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所见古诗_所见袁枚
本文是关于诗词名句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所见古诗_所见袁枚
《所见》
作者: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作者简介: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

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

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

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

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

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

注释:
1、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2、振:振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3、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4、欲:想要。

5、捕:捉。

6、鸣:叫。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
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
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赏析:
野外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

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

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

“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

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一手呢!这情景,全被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

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厅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