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案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5篇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5篇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具体该怎么做呢?以下是WTT整理的内容,供您阅读,参考。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本章的核心,它是学生在学习第1节“透镜”,对生活中常用的透镜及对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带着问题,用探究的方法研究本节的内容。
本节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在全过程中自主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成像规律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新教材以探究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物距关系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结论”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产生兴趣、发现问题、激发矛盾、进一步解决问题的过程。
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
活中的透镜的成像原理。
教材这样处理,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
这样加深学生对凸透镜规律,又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透镜的成像原理。
教材这样处理,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
二、教法分析本节课是初中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第一次进行全过程探究,本节课需要两个课时,第1课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猜想能力与设计实验的能力,学生猜想时一般不懂怎样去猜想,有时猜想与提出的问题毫无关联,所以我们关键应该引导学生怎样去猜想,在教学中创设合理猜想情景,并且引导学生知道猜想要有猜想的理由,不能胡乱猜想。
设计实验是探究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设计实验,让学生明白实验研究什么和怎样去研究,实验时应该观察什么、测量什么、记录什么?第二课时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论证的能力方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表格数据进行简单的比较,分析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让学生以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最后教师归纳总结,这样让学生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概括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5篇)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5篇)《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过程和方法(1)学生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索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学习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勇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2)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探究创造的心理品质。
(3)乐于参加观察、试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二、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从实验中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器材准备:蜡烛、火柴、凸透镜、光屏及光具座若干组。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所成的像各有什么特点?生:(学生思考、回答)照相机成倒立的缩小的像,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像,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像。
师: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用放大镜先看书本上的文字,然后再用放大镜看远处的同学和老师。
你发现了什么吗?请描述一下看到的现象。
生:描述看到的现象。
如:看到远处的物体是倒立的、缩小的,近处的物体是放大的、正立的等。
(二)探究活动1、提出问题师:放大镜本身就是凸透镜,从刚才的观察中我们可以看到同样是凸透镜,但观察到的现象却有很大不同:有时是正立的,有时是倒立的、有时是放大的,有时是缩小的。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和对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成像情况的了解思考一下,你还想知道哪些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提炼学生问题中的知识点,确定本课的探究课题: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放大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缩小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正立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倒立的像。
2、猜想假设师:通过我们已经了解的关于凸透镜的知识和你的日常生活经验,你认为上述问题的答案可能是什么?以小组为单位继续讨论。
(说明:一定要给学生留一定思考时间,引导学生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并且让学生充分讨论。
(新)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4.5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一等奖(教案)
4.5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透镜的种类。
2、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过程与方法】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形成提出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2、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
【教学难点】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课前准备课件、凸透镜、凹透镜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教师讲故事:寒冷的冬天,一批旅行者冒着零下48°C的严寒跋涉着。
到了中午,他们准备生火做饭,可打火机丧失了,怎么办?博士想了一个巧妙的方法:他们砍下一块冰,做成一块水晶般透明的透镜,用这透镜对着阳光,于是就生起了火!同学们,你们信吗?过渡:其实博士做的是一个凸透镜,是透镜的一种,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认识一下透镜。
二、学习目标教师:看今天我们可能会有什么收获。
1、知道如何区分凸透镜和凹透镜。
2、知道关于透镜的几个概念: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
3、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三、新课教学1、识别凸透镜和凹透镜小组活动:教师将透镜分发给各小组,让学生感受两种透镜的特点。
〔教师:我们前后4人一个小组,每组有两种透镜,大家仔细观察,再用手轻轻地摸一摸,感受一下两种镜片有什么不同?〕〔学生体验并答复〕教师讲解: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我们叫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
教师出示其他形状的透镜。
再说明透镜是组成照相机、投影仪、显微镜、电影放映机等光学仪器的重要元件。
2、认识几个新名词介绍一下透镜的主光轴和光心。
对于光心,让学生知道大致在透镜的中心处即可。
3、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教师引导:我们知道两种透镜形状不同,那么光线通过透镜之后的传播方向是不是也不同呢?下面我们让光线分别通过两种透镜后照射到白纸上,看白纸上会有什么现象?小组活动:如果有阳光的话,靠南边的学生借助太阳光,靠北的学生利用手电筒的光〔距凸透镜要远些〕,分别正对透镜照射,我们在透镜的另一侧放一张白纸,调整透镜到白纸的距离,仔细观察白纸上看有什么现象。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4.5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4.5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一、教学内容1.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2. 实验操作:如何进行凸透镜成像实验;3. 凸透镜成像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并能够运用这些规律解决实际问题;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能力;3.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使学生能够主动探究问题,独立解决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应用;2. 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像实验的操作和数据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凸透镜、光屏、蜡烛、光具座、测量尺等;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表格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内的投影仪,引导学生思考投影仪是如何成像的;2. 理论讲解:讲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包括物距、像距、成像性质等;3. 实验操作:指导学生进行凸透镜成像实验,强调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4. 实验观察与数据分析: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记录实验数据;6. 应用拓展:让学生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决实际问题;8. 布置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应用能力。
六、板书设计凸透镜成像规律:1. 物距u > 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2f > v > f,应用于照相机、摄像头等;2. 物距u = 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像距v = 2f;3. 物距f < u < 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距v > 2f,应用于投影仪、幻灯机等;4. 物距u = f,无像;5. 物距u < 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老花镜等。
七、作业设计(1)投影仪的物距和像距分别是多少?为什么?(2)放大镜的物距和像距分别是多少?为什么?答案:(1)投影仪的物距大于2f,像距在2f和f之间,因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放大镜的物距小于f,像距大于f,因为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案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时间周数第9周总课时数 34.5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学目标及重难点:重点:1.知道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的成像规律;2.如何利用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的成像规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难点:1.观察和探究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的成像原理;2.掌握照相机拍近景和拍远景的远离,并判断像的大小变化;核心素养:观察生活中常见的透镜,如照相机镜头,投影仪镜头等,用手摸摸近视眼镜片、远视眼镜片,感受一下什么是凸透镜。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照相机成像原理照相机中的什么结构可以看作是凸透镜,什么结构可以看作光屏?照相机前面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卷上,形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
所以照相时,被照景物与照相机的距离应大于镜头的二倍焦距;像成在胶片上,胶片与镜头的距离在一倍焦距到二倍焦距之间。
若要让所得的像变大,应该怎样调节光具座上的各仪器?思路:像变大像距变大物距变小【学生讨论】镜头相当于凸透镜,底片相当于光屏1、拍完一张全身像后再拍一张半身像,应如何调节?要使像变大像距变大(镜头前伸)物距变小(相机靠近物体)2、要在照片上得到较小的像,你有哪些办法?要使像变小像距变小(镜头后缩)物距变大(相机远离物体)成像的调节:为了使远近不同的景物在胶片上都能形成清晰的像,需要在旋转镜头上调节焦环,调节镜头到胶片、镜头到物体的距离。
(1)在拍摄近景时(或使拍摄景物的像大一些时),镜头应向前伸,同时增大胶片到镜头之间的距离;(2)在拍摄远景时(或使拍摄景物的像小一些时),镜头应向内缩,同时减小胶片到镜头之间的距离;知识点二投影仪成像原理幻灯机投影仪成像原理:思考:1、平面镜在这里有什么作用?2、要使屏幕上的像变小,凸透镜应向上还是向下调节?投影机应远离还是靠近银幕?总结:平面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径,使向上传播的光发生反射,使投影片的像出现在投影仪前方的屏幕上。
投影仪前面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投影仪是利用凸透镜在屏幕【学生思考】若要让所得的像变大,应该怎样调节光具座上的各仪器?【学生思考】1、拍完一张全身像后再拍一张半身像,应如何调节?2、要在照片上得到较小的像,你有哪些办法?【学生讨论】改变光的传播路径,使像呈现在屏幕上。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 物理 教案 4.5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②通过学生实际操作,体验到实验成功的喜悦。
重点: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认识和理解。引导学生做好探究实验,可以再根据作图的方法认识凸透镜成像的实质,以加深学生的认识与理解。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分析数据、总结规律
三、学情分析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凸透镜所成像的虚实、倒正、大小与物体位置的关系,进一步理解实像和虚像的概念;
②能应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讨论、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知识的整理,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和对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应用的能力;
②领会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设计意图与资源准备
复习上节课内容、导入新课
通过猜谜语:小小玻璃片,作用可真大。老爷爷用到它,读书、看报都不怕;老奶奶用到它,做的针线活人人夸;小朋友用到它,科学发现成绩大。
活动一:
手拿放大镜伸看书上的字一定是放大的吗?
活动二:
手拿放大镜伸直手臂,透过透镜观察窗外的树,你看到的树是怎样的?离远一点会怎么样呢?
特别强调:
在移动光屏寻找最清晰的像时要注意——要将光屏移过那个位置,发现像又逐渐模糊后,再往回移动,可重复两次,直到感觉像最清晰为止,因为如果不移过那个位置,就无法判断下一个位置像是不是会更清晰!
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几个环节。
没有设置框架,给学生很大的自由,让学生随机选择物距。
养成学生积极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的习惯。
2f>u>f
u=f
u<f
观察教师的演示,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猜想并提出自己的猜想。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设计:4.5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猜想,讨论
进入第二个环节,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针对问题作出合理科学的猜想
归纳学生的讨论后,引导学生制定探究计划
讨论,摆放·调整实验器材
探究的第三环节,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提示焦距在成像中可能的影响,以及物距的合理选择
为学生进行实验做准备,减少实验的盲目以及时间浪费
提示:将物体放在2倍焦距以外进行实验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2.会使用光具座,知道物距的概念,会调节物距以及光屏位置,知道什么是清晰的像。
3.会对实验数据进行收集,会准确描述像的性质。
4.会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能找出其中的规律。
5.在探究活动中,初步形成提出问题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4,引导学生对实验数据和现象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规律
5,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思考整个过程中像的变化规律
6,用动画演示凸透镜成像过程中的像的变化
五、教学策略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用多媒体展示学校操场的整体照片以及蚂蚁的微距照片
观察,讨论
把整个学校变得那么小,把一只小蚂蚁放大到银幕那么大,激发学生兴趣和思考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名称
凸透镜成像(二)
年级学科
八年级物理
教材版本
教育科 学出版社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科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第五节《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的第二课时。新课标要求:“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过程,不仅要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而且也要了解实验——分析——归纳的科学探究方法。本课时既有过程性要求,又有终结性要求,即学生要经历实验探究的学习过程,同时也要知道这个规律。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进行猜想,初步设计方案,组织学生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这是一节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的好课例。教材中对本次实验探究定位为有明确步骤的指导型探究,实验的步骤较为详细实验过程的指导也较为具体,目的是要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在探究过程中演练科学研究方法,形成正确的结论。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物理教案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物理教案•相关推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物理教案(通用6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物理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物理教案篇1【三维目标】1、知道物距、焦距和像距的概念,知道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实验时能够正确测出凸透镜的焦距,能够利用光具座进行实验。
2、能设计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经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全过程。
3、通过实验探究,体验参与实验探究的快乐和感受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学习习惯。
【教材分析】学生对凸透镜的认识,在上一节课的学习中已经有所了解,但对物体通过凸透镜怎样才能在光屏上成像,及会成什么样的像,还不够了解。
所以,本节教材主要对凸透镜成像规律进行探究,这个探究实验是一个较完整的科学探究实验。
目的是:一让学生认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二是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
【教学重、难点】1、重点:1)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2)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中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方法。
2、难点:1)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2)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中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方法。
【教学方法】科学探究法、讨论交流法。
【教学用具】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小玩具等。
【教学过程】一、新课教学1、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1)提出问题教师:请同学们用小玩具按照课本P61图3-47所示的方法做一个实验,移动放大镜或白纸板的位置,会在白纸上看到怎样的像?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让学生说出看到的像的特征。
教师:对你所观察的现象,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如:凸透镜所成的像跟哪些因素有关?2)猜想与假设让学生交流讨论,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说出猜想的依据。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我们知道实验是探究物理知识最基本的一种方法。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精选4篇)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精选4篇)《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篇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1)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猜想与假设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活动。
二、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三、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归纳总结,得出规律。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
五、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师:我们已经学习了《生活中的透镜》这一节,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凸透镜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生:有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等。
师:我手里有个照相机,会使用照相机的同学请举手!请你给一位同学先拍一张全身像、再拍一张较大的半身像。
其他同学观察照相机和被照同学的距离有没有变化。
(学生拍照后,教师利用电脑将两张照片展现在大屏幕上。
)师:这两张照片的大小不同,可能是因为刚才拍照时什么发生了改变引起的?生:被照的同学和照相机之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
师:我们再做两个实验:请同学们拿起自己手中较大的凸透镜,先靠近课本看书上的字,再伸直手臂看大屏幕,观察两次成像情况。
(学生实验后,请一位同学说出这两次观察到的现象有什么不同。
)师:刚才实验时凸透镜两次成像不同,可能是由于什么条件不同造成的?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不同。
(二)进行新课师: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叫“物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叫“像距”。
板书:【提出问题】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虚实、正倒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生:可能跟物距有关。
生:可能跟凸透镜的焦距有关。
板书:【猜想】①可能跟物距有关;②可能跟凸透镜的焦距有关。
师:同学们的猜想都非常好,我们今天用实验只研究一下凸透镜所成的像跟物距的关系。
八年级物理教案——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教学目标:1.理解凸透镜的特点和成像原理;2.能够运用凸透镜的成像原理解释实际问题;3.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重点:1.凸透镜成像的原理;2.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难点:1.运用凸透镜的成像原理解释实际问题;2.掌握凸透镜成像的相关规律。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2.凸透镜;3.光屏;4.平行光源;5.尺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教师先用一个实际例子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用放大镜放大物体是怎样实现的?2.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入今天的话题: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和规律。
二、理论讲解(10分钟)1.通过PPT向学生介绍凸透镜的特点和成像原理,包括焦距、物距、像距等概念。
2.通过一些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凸透镜成像的基本规律。
三、实验探究(30分钟)1.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实验,每个小组配备一台凸透镜、一个光屏、一个平行光源和一把尺子。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首先将光屏和平行光源固定在一定的位置,保持光线平行入射。
3.学生选择不同的物距,移动凸透镜,观察成像情况,并记录成像距离和物距。
4.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成像的规律,并和小组成员一起讨论。
5.小组成员交流实验结果和分析的规律。
四、总结归纳(15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和规律,并梳理凸透镜成像的主要特点。
2.学生根据总结,回答几个相关的问题,巩固对凸透镜成像的理解;3.教师总结和讲解未理解的问题,并强调凸透镜成像的重要性。
五、拓展延伸(10分钟)1.通过幻灯片或实际案例向学生介绍凸透镜的应用,如显微镜、望远镜等;2.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应用的原理和成像特点。
六、作业布置(5分钟)1.学生用一句话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2.拓展:学生在家中观察其他凸透镜应用的场景,并用文字描述其原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和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实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
八年级物理上册 4.5《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案 教科版.doc
第5节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两课时)一、目标要求1.知识与技能>了解透镜的种类。
>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 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了解透镜在投影仪屮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能在探究•活动屮,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学习从物理现彖屮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彖和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二、重点与难点木节教学的重点是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这也是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认识透镜(一)谈话导入:(二)新授:凸透镜和凹透镜认识:%1先让学生观察眼镜镜片,看看近视镜片和远视镜片有什么不同,然麻学生出示各种各样的透镜:有的中间厚边缘薄,有的中间薄边缘厚,并画出板图如课本图3 . 1-1所示。
再说明透镜是组成照相机、投影仪、显微镜、电影放映机等光学仪器的重要元件。
②照课木图3. 1-2简单介绍一下透镜的主光轴和光心。
对于光心,让学生知道大致在透镜的屮 .心处即可。
2.想想做做做课木图3. 1-3的实验来研究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
可让学生分组做,最好人人动手,以增加学生的体验,要使学生对凸透镜这种重要的光学元件对光的作用了解得充分一些。
这个实验,可以在阳光下做,也可用平行光源(可用手电筒代替,但距凸透镜要远些)做,还可利用平行光源、光具盘和凸透镜演示。
实验时,可以量出焦距。
用凹透镜代替凸透镜实验,可以说明凹透镜不能使平行光线会聚,对光有发散作用。
3.焦点和焦距根据实验现象逝出板图如课木图3. 1-4所示。
介绍凸透镜的焦点、焦距,并在板图上用符号•标出。
对于学习基础好的学生,还可以进一步说明:%1凸透镜的会聚作用是由于光线通过它的两侧表面发生两次折射造成的;%1焦距的长短反映了凸透镜会聚作用的强弱,焦距短的会聚作用强(光线通过后偏折得厉害);%1凸透镜表面的凸起程度决定了它的焦距的长短:表面越凸,焦距越短。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第二课时参考教案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同学们用桌上准备好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 实验准备: 1.测定凸透镜的焦距 f 并做好记录。 方法:平行光聚焦法,小手电筒代替平行光源。 2.指导学生将实验器材按如图所示摆放。
要求:将凸透镜、蜡烛、光屏放在同一直线上。 调整凸透镜、蜡烛、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3.提出问题,进行探讨: 如何使物体所成的像呈现于光屏上? 学生思考会回答:调整物体,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 实验过程中应记录哪些现象和数据。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物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像距),像的大小, 倒立或正立,像的虚、实。 实验要求: 1.态度认真,一丝不苟。 2.光屏上的像一定要明亮,清晰。 3.多次进行测量,仔细观察,做好记录进行实验。 学生每 2 人一组按如下步骤进行实验探究: 1.把蜡烛放在较远处,使物距 u>2f,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实像,观 察实像的大小和正倒,测出物距和像距 u(像到凸透镜的距离)。 2.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使物距在 2f 和 f 之间,即 2f>u>f,重复以上操 作,进行观察和测量。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参考教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教学难点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用具 凸透镜、光屏、蜡烛、火柴、放大镜、刻度尺、小水电筒、金鱼缸、小金 鱼 1 条、水。 教学过程 一、创设物理情景进行猜想,引入新课 观察现象:我们通过金鱼缸的侧壁来观察缸中游动的小金鱼,会看到什么 现象? 学生观察后会回答:由于金鱼缸和水组成了一个放大镜,所以看到的小金 鱼比实际的放大了。 提出问题:隔着放大镜看物体,物体总是放大的吗? 学生实验,观察现象后回答:不是。物体有时会放大,有时又会变小,像 还会由正立变倒立。 观察图 4-5-7,放大镜是一个凸透镜,小明一直认为,用放大镜把书上的字 放大后都是正立的。但小聪告诉他,放大镜还能使书上的字倒立呢!她还演示 给小明看,看到了如图 4-5-7 的情况。 启发学生猜想:凸透镜所成的像可能与物体距凸透镜的距离有关。 那么凸透镜能够成像,所成的像有什么特点和规律呢?我们这节课就用实 验来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实验探究 (一)课题板书: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4章 第五节 科学探究 凸透镜成像教案 (新版)教科版-(新版)教科版初中八年级上
word第五节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第1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透镜的种类.2.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二、过程与方法观察透镜对光的作用,会用光路图表示观察到的现象.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2.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教学重、难点】探究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线作用的规律.【教学突破】通过学生实验观察,认识到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引导学生用光路图进行表示.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彩笔等.学生准备:凸透镜、凹透镜、火柴梗、白纸、光具座、手电筒等.┃教学过程设计┃(1)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2)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仔细讲解有关虚焦点的画法并进行针对性的练习,重点是射入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练习:(1)一束光通过透镜的光路如图4—5—2所示,哪幅图是正确的?(2)完成图4—5—3中的光路图.(3)根据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在图4—5—4中的虚线框内画出适当类型的透镜.讨论:对于练习题(3),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应该怎么理解?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应该怎么理解?从凸透镜折射出的光线一定是会聚光线吗?从凹透镜折射出的光线一定是发散光线吗?容自已画出光路图,教师再进行讲解、点评的方式,,教师要注意与平面镜成像相结合,认识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形成的是虚像或虚焦点,并训练掌握入射光线、折射光线、焦点的关系.对于练习题(3),学生容易出错,注意运用光路的可逆性来分析透镜.【板书设计】第五节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1) 1.透镜的分类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凹透镜.2.透镜对光线的作用(1)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2)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3.关于透镜的几个重要名词主光轴焦点焦距【教学反思】整节课设计了大量的学生实验,使学生投入到真实的情境中去,在亲自动手的实践过程中学习知识,掌握科学的方法,逐渐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力求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在其中的物理规律;真正做到让学生在“做中学”,体会“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即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学习知识技能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通过科学探究提高自己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而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所思、所想往往是不成熟的、分散和粗糙的.教师应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自己的探究过程和实验方法,帮助他们总结提高,从而使学生找到一条进行科学探究的正确途径和方法,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第2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2.了解凸透镜在投影仪、幻灯机中的应用.二、过程与方法1.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2.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教学重、难点】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教学突破】通过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明确探究过程的几个环节,并注意引导学生明确各个环节的设计方法以及应该注意的事项,用彩笔板书增强学生的注意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彩色粉笔等.学生准备:光具座、凸透镜、光屏、蜡烛、火柴等.┃教学过程设计┃【板书设计】第五节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2)1.凸透镜成像规律(1)当u>f时,在凸透镜与物体的另一侧形成倒立的实像.(2)当u>2f时,像的大小比物体小;当2f>u>f时,像的大小比物体大.(3)当u<f时,在凸透镜与物体的同侧形成正立、放大的虚像.2.凸透镜的应用:投影仪、幻灯机.【教学反思】教学的策略,并不在于教师有没有讲清、讲透,而是看教师有没有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主动获取知识,,教师应想方设法把课堂活动权交给学生,把发言权留给学生.基于此教学中,一方面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也要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深化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认识,从而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特点,使学生为进一步理解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的原理奠定基础.。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案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案《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知道物距、像距的概念,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提升科学探究的能力。
3.提升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形成主动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难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新课导入多媒体展示图片: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提问学生:他们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点?(都有凸透镜。
)教师引导:都是凸透镜,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像不同?凸透镜成像有怎样的规律?引出课题《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环节二:新课教学多媒体展示:照相机和投影仪所成的像与物体到镜头的距离特征,提出问题:照相机和投影仪成像情况有何不同?(物体离照相机镜头较远,成缩小的实像;物体离投影仪镜头较近,成放大的实像。
)教师讲解: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是物距,像与凸透镜的距离是像距。
提出问题:凸透镜成像的正倒、大小、虚实和什么因素有关呢?猜想与假设:学生大胆猜想,有的认为可能与物距有关,有的认为与凸透镜的焦距有关。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展示实验器材(蜡烛、凸透镜、白色硬纸板、光具座),介绍光具座的作用:可以调节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和高度,并且可测量物距和像距。
提出问题:根据这些实验器材,如何设计具体的实验步骤以及实验记录表格?提示学生由于凸透镜对光的偏折程度和透镜的焦距有关系,所以研究物距的变化时,重点关注物距等于、大于或小于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时的成像情况。
然后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由组长反馈讨论结果,教师总结,并在多媒体上出示实验记录表和具体实验步骤:①每组选用不同焦距的凸透镜,记录其焦距,再组装实验器材,使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光心和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②将烛焰向凸透镜由远及近移动,调节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完整的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虚实的变化规律,多测几组,并记录。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学生组装实验器材,进行实验。
4.5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案2024-2025学年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4.5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案 20242025学年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我设计的这节科学探究课程“凸透镜成像”,旨在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理解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2. 培养学生利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激发学生对物理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其应用;2.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并分析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凸透镜、蜡烛、白板、光屏;2. 学具:每个学生一组,包括凸透镜、蜡烛、白板、光屏。
四、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 optical illusion 实验,引发学生对光学现象的好奇心,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2. 讲解:详细讲解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包括凸透镜的聚焦作用、物距与像距的关系等。
3. 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凸透镜成像的情况,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4. 讨论: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探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并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光学现象。
五、活动重难点:1. 活动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进行实验,观察并分析凸透镜成像的规律;2. 活动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并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凸透镜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望远镜、显微镜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
这节课,我希望能够通过生动的实验和深入的讨论,让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观察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引入环节的设计:我选择了通过一个简单的光学幻觉实验来引入课程。
这个实验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他们对光学现象的好奇心。
在这个实验中,我会展示一个看似在运动的小圆点,实际上却静止不动的幻觉。
我会引导学生观察并解释这个现象,从而自然地引出凸透镜成像的主题。
教科版八上《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案
教科版八上《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案教材:沪科八年级物理第四章第五节杨新儒一、教材分析本节是初中物理光学的重要内容,凸透镜成像又是初二物理知识的重点,本节既是学习凸透镜成像原理基础,又是进一步学习眼睛成像和照相机等仪器原理的基础,是一节集物理现象、物理概念、物理实验、物理规律于一体的课。
二、学生分析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光的折射规律。
但由于初二的学生认知能力还比较低,对知识的归纳概括以及迁移能力还不强。
所以要把折射规律和凸透镜成像联系起来还比较困难。
对于凸透镜也仅仅知道它叫放大镜,能把物体放大,但对凸透镜能成缩小实像和放大实像他们是知之甚少的。
三、设计思路1、在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中,通过给学生创设问题的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去讨论、去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并动手做实验,让学生成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发现者”,课堂的主人,使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如研究课题那样去进行。
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和学生一起猜想、分析,从中点拨其思维。
3、教学的真正目的是让学生探索规律,获得研究、思维的方法,然后通过方法的获得以及运用方法探索、创造的过程,使学生形成对科学研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融的情感,具有乐于探索物理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的科学精神。
因此,本节课将把思维程序作为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主线,教给学生一种研究问题的思维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达到教学的真正目的。
四、教学目标根据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总体目标与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我确定了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凸透镜,以及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
(2)知道凸透镜的光心、焦点、焦距和主光轴(3)通过探究性实验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学生自己制定实验计划,进行实验操作和总结实验规律,培养了学生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能力。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4.5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教学设计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案学 科: 物理 年级: 八引入新课:手持凸透镜观看(卡通人物)。
提出问题猜想假设 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透镜焦距f=10cm凸二、实验拓展。
学生根据下面问题,通过多媒体再现凸透镜成像规律, 总结规律的口诀。
1、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在什么位置? 2、放大和缩小的像,分界点在什么位置? 3、成什么像时,物体在凸透镜两侧? 4、成什么像时,像和物在凸透镜同侧?5、当物体靠近哪里移动像变大?6、当成放大的像时,物距和像距谁的长?诗情画意破迷像(口诀总结)作者:, ; , ; , ; 三、课堂作业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此时烛焰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 像。
2、当成实像时,如用手挡住透镜的下半部,猜一猜,光屏上的像可能有什么变化?3、如图所示,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先后把烛焰放在a 、b 、c 、d 、e 各点,并分别调整光 屏的位置。
则:(1)把烛焰放在 点,屏上出现的像最大; 、把烛焰放在 点,屏上出现的像最小。
(2)把烛焰放在 点,屏上不会出现像。
(3)把烛焰放在 点,透过凸透镜可以看到正立放大点虚像 。
四、课后作业:1、 在利用蜡烛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 ,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凸透镜15cm 处,在凸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观察到了蜡烛清晰的像,这个像一定是( ) A 、倒立放大的实像 B 、 倒立缩小的实像 C 、 正立放大的实像 D 、正立放大的虚像2、图所示,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光屏上恰好成一个清晰的像,则此时烛焰所成的像是_____(填缩小、放大或等大)_____(填倒立、正立)的实像,如果使烛焰沿主轴远离凸透镜,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则光屏应向_____(填左或右)。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4.5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4.5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我的教案设计意图是以科学探究为核心,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自主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我期望通过本节课,让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凸透镜成像的原理,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我的教学目标是:1.让学生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和规律;2.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我的教学难点是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应用,教学重点是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我准备了凸透镜、蜡烛、光屏、光具座等教具和学具。
活动过程如下:一、引入:我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引发他们对凸透镜成像的好奇心。
二、探究:我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都有一套凸透镜、蜡烛、光屏、光具座等实验器材。
我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让他们通过调整凸透镜和蜡烛的距离,观察光屏上的像的变化,记录下实验数据。
三、分析:在学生完成实验后,我组织他们进行讨论,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发现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活动重难点是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我发现学生在进行实验时,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有了更直观的理解,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
但在讨论分析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拓展延伸:我可以让学生回家后,利用家中的物品,如放大镜、蜡烛等,进行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巩固他们在课堂上所学的内容。
同时,我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创新,看他们能否发现凸透镜成像的新规律。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发现了几个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它们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至关重要。
实验的设计和操作是本次教学的核心。
我选择了凸透镜、蜡烛、光屏和光具座等简单的实验器材,让学生能够直观地观察到凸透镜成像的过程。
在实验过程中,我特别强调了学生亲自操作的重要性,因为通过亲身体验,他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凸透镜成像的原理。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4.5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4.5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深知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我设计了一节以凸透镜成像为主题的科学探究活动。
一、设计意图本次活动的设计方式采用了实践探究的方式,让孩子们在操作中感受和理解凸透镜成像的原理。
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活动,让孩子们能够理解凸透镜成像的原理,能够运用凸透镜进行简单的成像实验,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和应用。
教学重点:掌握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方法和观察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凸透镜、蜡烛、光屏、直尺、剪刀、胶带。
学具:每个孩子一份凸透镜、蜡烛、光屏、直尺、剪刀、胶带。
五、活动过程1. 引入:让孩子们观察教室里的灯,引导他们思考:灯是如何发光的?光是如何传播的?2. 讲解:介绍凸透镜的形状和特点,讲解凸透镜成像的原理。
3. 示范:用凸透镜、蜡烛和光屏进行成像实验,让孩子们观察成像的过程和结果。
4. 操作:让孩子们自己用凸透镜、蜡烛和光屏进行成像实验,观察和记录成像的过程和结果。
5. 讨论:让孩子们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讨论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和应用。
六、活动重难点活动难点: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和应用。
活动重点:掌握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方法和观察技巧。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次活动让孩子们初步了解了凸透镜成像的原理,通过实践活动培养了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但是,活动中也发现有些孩子对凸透镜成像的原理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
拓展延伸:可以组织孩子们进行凸透镜成像的拓展实验,如使用不同焦距的凸透镜进行成像实验,观察成像的变化。
同时,也可以引导孩子们思考凸透镜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如放大镜、望远镜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本次活动中,我认为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特别关注和解释。
活动过程中的引入环节是关键。
通过让孩子们观察教室里的灯,我旨在引发他们对光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案
5.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学目标三维目标要求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透镜的种类。
2.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3.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4.了解透镜在投影仪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1.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2.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1.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凸透镜的发散作用。
2.探究并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教学难点1.探究并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了解透镜在放大镜、照相机、电影放映机等光学仪器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情景导入冰遇阳光会融化,冰透镜对着太阳却能聚光使艾绒着火,令人怀疑。
清代科学家郑复光根据《淮南万毕术》的记载,亲自动手做过一些实验,证实冰透镜的确可以取火,他在《镜镜冷痴》中写道:将一只底部微凹的锡壶,内装沸水,用壶在冰面上旋转,可制成光滑的冰透镜,利用它聚集日光,可使纸点燃。
这就是古代中国人的智慧。
那么,冰透镜怎么会有这么大的本领呢?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你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教学活动本节分为两个教学板块:(1)认识透镜;(2)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一、认识透镜1.认识透镜镜的种类及几个概念引导:同学们请观察透镜组,并借助于擦镜纸,摸一下透镜,根据透镜的厚薄程度给透镜分类。
讨论透镜能分几类?点评:透镜有两类。
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
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
问题:下列透镜哪些是凹透镜?哪些是凸透镜?戴眼镜的同学请判断:近视镜是什么透镜?远视镜是什么透镜?学生阅读教材,用自己的理解总结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
点评:透镜:至少有一个面是球面的一部分的透明玻璃元件(要求会辨认)。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如:远视镜片、照相机的镜头、投影仪的镜头、放大镜等等;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如:近视镜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学目标三维目标要求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透镜的种类。
2.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3.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4.了解透镜在投影仪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1.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2.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1.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凸透镜的发散作用。
2.探究并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教学难点1.探究并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了解透镜在放大镜、照相机、电影放映机等光学仪器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情景导入冰遇阳光会融化,冰透镜对着太阳却能聚光使艾绒着火,令人怀疑。
清代科学家郑复光根据《淮南万毕术》的记载,亲自动手做过一些实验,证实冰透镜的确可以取火,他在《镜镜冷痴》中写道:将一只底部微凹的锡壶,内装沸水,用壶在冰面上旋转,可制成光滑的冰透镜,利用它聚集日光,可使纸点燃。
这就是古代中国人的智慧。
那么,冰透镜怎么会有这么大的本领呢?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你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教学活动本节分为两个教学板块:(1)认识透镜;(2)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一、认识透镜1.认识透镜镜的种类及几个概念引导:同学们请观察透镜组,并借助于擦镜纸,摸一下透镜,根据透镜的厚薄程度给透镜分类。
讨论透镜能分几类?点评:透镜有两类。
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
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
问题:下列透镜哪些是凹透镜?哪些是凸透镜?戴眼镜的同学请判断:近视镜是什么透镜?远视镜是什么透镜?学生阅读教材,用自己的理解总结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
点评:透镜:至少有一个面是球面的一部分的透明玻璃元件(要求会辨认)。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如:远视镜片、照相机的镜头、投影仪的镜头、放大镜等等;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如:近视镜片。
如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这种透镜叫薄透镜。
下面我们只研究薄透镜。
说明:此环节重点突出凸透镜、凹透镜的概念形成。
镜片的两个表面(或至少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
引导学生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示意图,了解研究透镜时常用的几个科学术语。
主光轴:组成透镜的两个球面的球心连线叫主光轴。
光心:在主光轴上有一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这一点叫透镜的光心,可以认为透镜的光心就在透镜的中心。
焦点:射到地面的太阳光是相互平行的,叫做平行光,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做焦点(focas),用“F”字母表示。
凹透镜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发散,它没有实焦点,但通过凹透镜的光反向延长也可以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凹透镜的虚焦点。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focal length),用“f”字母表示。
2.透镜对光的作用方案一:把凸透镜放在光具座上,让光源正对照过去,移动光屏,有亮点。
再换凹透镜重做,怎么移动光屏都没亮点。
方案二:将无色透明饮料瓶放在水平桌面上,在瓶中放置点燃的香头,在上面要放凸透镜或凹透镜,这就形成一个“烟室”,用手电筒对准透镜照射,适当调节手电筒和透镜的距离,观察透镜对光的作用,看到通过凸透镜的光线相互靠拢,通过凹透镜的光线相互远离。
活动:阅读课本P72,观察:透镜对光的作用。
取一个大烧杯,里面充以烟雾,倒扣在桌面上,用手电筒射出一平行光束。
然后在杯底放一个凸透镜或凹透镜,从烟雾品观察透镜对平行光的作用。
学生分组实验。
结论:光从空气射入透镜时,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经过焦点;经凹透镜后向外发散,但其反向延长线必过虚焦点(所以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如下图:扩展:(1)过光心的光线经透镜后传播方向不改变,如下图:(2)据折射时光路可逆知,经过凸透镜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向异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如下图:二、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器材:光具座、光具座附件、蜡烛、火柴、凸透镜说明:摆放顺序可以从左到右依次为蜡烛、凸透镜、光屏,也可从右到左依次为蜡烛、凸透镜、光屏。
使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在同一直线上。
调整它们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固定凸透镜,移动蜡烛和光屏进行观察实验。
固定蜡烛,移动凸透镜、光屏进行观察实验。
问题:根据设计方案需要记录哪些物理量及像的哪些特点?启发学生明确要记录:物距、像距;像的性质(放大、缩小,倒立、正立,虚、实)……注意:当物体与透镜的距离大于焦距时,物体成倒立的像,向学生说明这个像是蜡烛射向凸透镜的光经过凸透镜会聚而成的,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能用光屏承接,是实像。
当物体与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物体成正立的虚像。
可以回顾平面镜成虚像的情况,使学生明白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强调注意事项及实验步骤:a.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的中央,蜡烛和光屏在凸透镜的两侧,使烛焰、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b.将蜡烛放在离凸透镜的距离尽量远的位置,点燃蜡烛c.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的烛焰的像为止d.记录下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像的大小和倒正e.将蜡烛向凸透镜移近一段距离,重复上述操作,直到不能在屏上得到烛焰的像f.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试着用眼睛观察像在何处,像是怎样的?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探究一:在光屏上找到物体完整清晰的实像。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启发、点拨或发提示卡片并提示学生。
请学生代表讲解找到清晰完整像的方法。
①物体、凸透镜、光屏三者中心在同一高度;②光屏上的像最亮最清晰时,光屏所在位置就是像所在位置。
学生总结:光屏上可以找到倒立、缩小实像和倒立、放大实像。
探究二:探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实像和倒立、缩小实像的规律。
记录实验数据,得出凸透镜成像的初步规律。
1. 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f<v<2f。
2. 当u=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此时,v=2f。
此点为成实像大小的分界点。
3. 当f<u<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v>2f。
4. 当u=f时,不成像。
此点为成像虚实的分界点。
5. 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说明:教师应准备小组实验活动建议卡片,谁遇到疑难问题或不能继续进行时可向教师要卡片,按提示继续实验。
实验表格根据成像的情况,对数据进行分类1.焦点是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物体在焦点以外成实像,焦点以内成虚像。
即一倍焦距内外分虚实。
2.二倍焦距是成放大和缩小像的分界点。
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成缩小像,在二倍焦距以内成放大像。
二倍焦距内外分大小。
3.实像必异侧倒立,虚像必同侧正立。
4.u>v,像是缩小的,u<v,像是放大的。
5.成实像时,物体距离透镜越近,像距离透镜越远,像越大;物体距离透镜越远,像距离透镜越近,像越小。
即成实像时,物近像远且大,物远像近且小。
成虚像时,物体距离透镜越近,像越小,物体距离透镜越远,像越大。
即成虚像时,物近像小,物远像大。
物体越靠近焦点像越大。
6.实像是实际光线的交点,可以在光屏上呈现,虚像是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不能在光屏上呈现。
实像可以是缩小的,也可以是放大的,虚像一定是放大的。
三、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1.放大镜原理凸透镜作放大镜,就是利用了凸透镜能成放大的虚像这一原理。
2.照相机原理和构造照相机是人们经常接触的东西,了解照相机的基本结构和原理是有文化的公民应该具有的科学常识。
可以用照相机实物或模型与挂图对照讲解:镜头相当于凸透镜,胶卷相当于光屏,机壳相当于暗室,被拍照的物体到镜头的距离要远远大于焦距才能在胶卷上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
为了使学生对照相机的构造和使用了解得更实际些,可向学生介绍照相机的主要组成部分的作用和使用方法,主要是调焦环、光圈和快门。
如果有照相机实物,做照相示范就更好。
还可以让学生谈自己照相的体会,如何才能把相片照好,提高兴趣,活跃思维。
同时可以问一些这样的问题,例如:为了使照片上人像大一些,照相时人应该靠近还是离开照相机一些?3.投影仪的原理和构造投影仪的构造主要有:镜头、投影片、聚光镜、光源和反光镜等部分。
光源是用来照亮投影片的;聚光镜为一组凸透镜,其作用是聚光,增加投影片的亮度;反光镜是平面镜,其作用是把射向投影片的光反射到屏幕上。
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讲述投影仪的原理和基本构造,应指明投影片相当于上面实验中的蜡烛(物体),天花板相当于光屏,镜头起凸透镜的作用。
投影片到镜头的距离稍大于焦距,所以在幕上能成放大的实像。
在介绍投影片时,需指出投影片应放在凸透镜的焦点以外,并且距焦点较近,在天花板上才能得到正立、放大的实像。
板书设计5.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