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关于全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与思考
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一、引言
二、目前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建设情况
1.法律援助
我国自2003年开展法律援助工作以来,取得了巨大进展。
政府设立了法律援助机构,选拔了专职法律援助人员,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法律援助中心。
此外,法律援助资金也得到了大力支持。
截至目前,在全国已有近300个城市建立了法律援助中心,法律援助人员超过5万人。
3.社区法律服务
三、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资金问题
2.人员问题
3.服务质量问题
四、建议
为了进一步健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促进社会公正和维护人民权益,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2.加强人员培训。
政府应加强对法律援助人员和律师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能力。
此外,应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法律援助人员培训的支持,增加农村地区的法律援助资源。
五、结论
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建设对于实现社会公正、保障人民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资金不足、人员缺乏和服务质量问题等挑战。
政府应加大对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增加资金投入,加强人员培训,提高服务质量,为居民提供更好的法律服务。
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体现了公益性、社会化服务的特性,目的是满足群众的基本法律需求,下面是搜集整理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欢迎阅读参考。
篇一: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近年来,xxxx市司法局有序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整合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建立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机制。
市本级、5个县(市、区)、74个乡镇、755个村(社区)建立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站、点),539个村(社区)聘请了法律顾问,占全市村(社区)的47%,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取得初步成效,但工作中也遇到急需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一、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保障制度不够健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体现了公益性、社会化服务的特性,目的是满足群众的基本法律需求,但目前建立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还是在司法行政体制内运行。
《xxxx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一村一法律顾问工作方案的通知》(桂政办发〔xxxx6〕41号)文件要求建立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经费保障长效机制将政府购买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予以保障,但我市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经费未纳入同级财政经费预算,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经费没能落实,法律服务工作者参与热情不高,后续服务不到位。
二、公共法律服务条件不完备《全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方案》(桂司通〔xxxx5〕58号)要求,市、县(市、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按照一平台六中心(即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法律服务中心、法治宣传教育中心、法律援助中心、人民调解中心、安置帮教中心、社区矫正中心)结构布局,提供窗口式大厅式一站式服务,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要求设置服务窗口、法律图书角等。
目前,市司法局和三区司法局都没有独立的业务用房,现有的办公条件不能满足设置一平台六中心和公共法律服务窗口条件,三个区司法局已购买的全区司法行政视频会议系统都因没有场地无法安装。
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都是依托司法所设置,司法所除了承担司法行政职能外,还加塞了很多工作职责,司法所门口挂的牌子普遍达到10个以上,且司法所工作人员平均3人,人少事多的矛盾十分突出。
调研报告:关于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
调研报告:关于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是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政府主导下,由律师事务所、公证处、基层法律服务所、法律援助中心和人民调解委员会等机构组织为供给主体,由司法行政人员和法律工作者为公民和社会组织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法律事务服务的活动。
为推进我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市委政研室、市司法局深入3个县市区、2个公共法律服务中心、6个公共法律服务站开展了专题调研。
一、我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初见成效按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我市高度重视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将其纳入法治建设和“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从组织领导、体制机制、软硬件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大推进力度,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是中心建设试点工作圆满完成。
我市把公共法律服务作为司法为民的一张服务名片来打造,市分管领导亲自调度安排,圆满完成了衡南县、雁峰区两个县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和站、室建设的试点工作。
衡南县、雁峰区为全省首批(33个)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建设试点单位,统一按照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要求进行建设,建成面积300多平方米,设立接待柜台、等候休息、法律援助、公证服务、人民调解、法治宣传6个功能区和问询接待、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公证服务、人民调解、法治宣传、信访投诉、志愿者服务8个服务岗位,推行“一窗式受理,一站式办理,一条龙服务”。
两个试点建设获得司法部和省司法厅充分肯定,司法部在XX召开了现场指导会。
从去年建成运行到现在,两个中心共接待群众2600批次,接待群众数量与之前的法援便民窗口相比,出现成倍增长。
衡南县法律服务中心反映,原来的法援便民窗口一天只有2-3人来咨询,现在法律服务中心一天有10多个人来咨询,3-4人申请法律援助,办理公证的人更多。
二是良性运转机制基本形成。
出台了《法律援助管理办法》《政府购买法律援助服务实施方案》,建立了矛盾纠纷调解、公益性活动和弱势创业群体公益法律服务、司法鉴定援助等机制,将法律援助纳入本级财政购买服务指导目录,成为全省率先全面实施政府购买法律援助的2个地区之一。
对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20年第1期〔收稿日期〕2019-11-21〔作者简介〕李宇平(1962-),男,中共太原市委党校现代科技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李睿(1963-),女,中共太原市委党校现代科技教研室副教授。
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公共法律服务。
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党中央从战略高度出发,高度强调“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
国务院《“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对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作出了部署安排。
2019年1月,司法部颁布了《全面深化司法行政改革纲要(2018—2022年)》,提出了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多项措施,主要是满足人民群众和社会多层次、多领域、多样化、个性化、高品质的法律服务需求。
2019年2月,党中央明确提出要在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全业务、全时空的法律服务网络。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9年7月印发实施《关于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提出新时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构的指导性意见,全面规范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
全面提升公共法律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是我们必须认真对待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最早从江苏省太仓市开始,后来经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的部署安排,逐渐在全国开展起来。
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是指由政府主导、司法行政机关统筹,整合律师、公证、司法鉴定等各种法律服务资源和社会力量,为政府、群众提供优质、高效、无偿或廉价法律服务的公共服务体系。
完善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对于提升司法行政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全面提升全社会的法制水平,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法律服务需求,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法律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武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全面依法治国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历史任务,也是国家治理领域的一场深刻变摘要: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公共法律服务,党和政府历来非常重视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
调研报告:关于加强全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调研报告:关于加强全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公共法律服务是由司法行政机关统筹提供的,以可选择、市场化、公益性和面向公众为主要特征,供全体人民平等享有的法律服务和产品。
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是公共法律服务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载体,是司法行政机关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发展的重要阵地和窗口。
一、我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现状(一)公共法律服务机构建设初步成型。
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村)公共法律服务机构实现全覆盖。
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整体入驻市民之家,13个区建成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65个街道(乡镇)设立“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依托社区(村)法律顾问在全市1235个社区、1887个行政村(大队)建设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
(二)公共法律服务线上办理初具基础。
依托司法行政门户网站,对律师、法律援助、公证、司法鉴定服务等实现了基本的信息查询、指引服务等功能。
将12348法律援助热线升级为集法律咨询、法治宣传、法律援助等于一体的“公共法律服务热线”。
建设12348法网(市公共法律服务网),建立了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12348微信群。
(三)公共法律服务队伍初具规模。
全市现有律师事务所(不含省直所)265家,执业律师3558人,其中公职法援律师50名,社区(村)法律顾问1328人。
全市共有公证处13家,公证员82名。
市管司法鉴定机构119家,司法鉴定人921名。
区级普法讲师团13个、讲师323人,招募注册志愿者892人。
(四)公共法律服务领域有效拓展。
研发首批公共法律服务产品目录,涵括法治宣传、法律援助、纠纷调解、服务企业等4大类共34个公共法律服务产品。
依托市、区、街道(乡镇)公共法律服务平台,整合各类法律服务资源,为残疾人、农民工、贫困人员、老年人、未成年人、军人军属、计生特困家庭等对象开通了绿色服务通道。
(五)公共法律服务持续增量提质。
2017年1-11月,全市各级普法部门开展各类活动近21000余次,覆盖210余万人。
司法所公共法律服务体系调研报告
司法所公共法律服务体系调研报告市农机系统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在又好又快地实施农机富民工程的过程中,先后实施了农机创业行动和新型农机服务体系建设行动,为完善农机公共服务体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那么怎么写一份报告呢?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司法所公共法律服务体系调研报告省司法厅副厅长卢庆祥的一行6人,先后对江西省、浙江省、江苏省司法厅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进行了调研。
7月7日上午,在江西省司法厅进行了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调研座谈会。
听取江西省司法厅副巡视员叶青介绍了江西省相关工作的整体概况,江西省司法厅厅办公室、普法教育处、律师工作处、公证工作处、基层工作处、法律援助工作处和法制处分别介绍了有关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情况和体会。
卢庆祥副厅长认为江西省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改革工作方面的亮点特色经验和成果值得学习借鉴,尤其是将“12348”法律服务热线打造成司法行政“110”、法律援助建立“三个中心”、“十大法治人物”评选、“律师进社区”、“金牌调解”电视节目等亮点工作印象深刻,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7月8日上午,在嘉兴市司法局局长陆娟梅、副局长王林飞、秀洲区局局长姚福祥、海宁市局局长金中一等的陪同下,我们对嘉兴市部分市区进行了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调研。
先后走访了秀洲区洪合公共法律站、秀洲区司法行政法律服务中心,观看了嘉兴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专题片和公共法律服务专网演示,听取了陆娟梅局长关于嘉兴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情况的介绍。
卢庆祥副厅长对嘉兴市司法行政系统把握嘉兴统筹城乡发展先行机遇,创新工作思路,全力构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做法表示赞赏。
认为嘉兴市此项工作起步早,保障足,范围广,法律服务资源丰富,队伍素质强,精神面貌好,能以群众需求的角度搭建便民平台,创新服务方式,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非常值得贵州省学习借鉴。
7月8日下午,在海宁市司法局座谈会上,听取了海宁市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开展情况。
海宁市司法局局长金中一介绍了近年来,海宁市创新构建掌上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形成了以“海宁司法”公共法律服务平台为龙头,海宁市公共法律服务网、“紫薇说法”普法品牌、“@海宁司法”官方微博、“海宁司法12348”公共法律服务微信群为补充的,集法治宣传、法律服务、便民服务、互动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虚拟型掌上“法律服务超市”,为群众提供了指尖可达的便捷法律服务。
【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 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摘要:国()科技城公共法律体系建设现状近年我市公共法律体系建设坚持实体与络并进、相融、补发展模式公共法律公益性、等性、普惠性、便利性初步显现,目前我市市、县(区)建公共法律心6(、、梓潼、平武、开区、仙海)已建成乡镇(街道)公共法律工作06已建成村(社区)公共法律工作室300余,完善“53”公共法律体系建设机制“5”—建立法治宣传、法律援助、人民调、法律、外企投诉五位体公共法律体系公共法律是政府公共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依法治国重要容是由政府主导提供种基础公共是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保障公民基生存权和发展权所必须法律建立健全公共法律体系对提升依法治理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法律推进国()科技城法治示区建设具有举足轻重义了全市公共法律体系建设现状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公共法律体系按照市人安排部署区人常委会成立了课题研究组由区人常委会任组长副主任任副组长区人法工委、区依法治区办、区法制办、区司法局、区政心等单位责人成员对国()科技城公共法律体系建设开展了专题调研前期课题组通沉下、走出、请上等方式深入相关部门、重乡镇(街道)、法律机构、社会组织调走访;分别召开相关部门、单位责人座谈会和律师事所、法律所、公证处、司法鉴定所责人座谈会听取见;组建考察组赴市区、区市区进行了考察学习六易其稿形成如下调研报告、建立健全公共法律体系建设重义()推进公共法律体系建设是依法治国要党十八届四全会指出“要建设完备公共体系推进覆盖城乡居民公共法律体系建设加强民生领域法律”党十九提出“完善公共体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美生活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社会治理、良社会秩序”国院《“十三五”推进基公共等化规划》对推进公共法律体系建设作出安排部署省十次党代会旗帜鲜明提出“治蜀兴川重厉行法治”即将出台全省公共法律体系建设实施见市委、市政府将推进公共法律体系建设作国()科技城法治示区建设重要容所以加强公共法律体系建设将公共法律络延伸至基层是深入贯彻央全面依法治国战略部署强化依法执政、依法行政重要举措是推进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重要部分(二)推进公共法律体系建设是法治社会要坚持以人民心努力让人民群众和各类社会主体都能获得普惠、精准、及、有效公共法律是加强公共法律体系建设题要义也是构建我市完备公共体系重要容然而从前期工作看全市公共法律体系建设相较公共教育体系、公共卫生体系、公共化体系、社会福利体系完备程还存起步晚、建设程低、体制机制薄弱、运行模式传统、作用发挥不明显等较差距成政府公共体系建设短板制约全市公共整体水平和明程必须重突破、快速推进(三)推进公共法律体系建设是广群众期盼随着济社会不断发展社会明程普遍提高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化人民日益增长美生活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矛盾广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追更高对公共法律增多因公共法律工作必须紧跟导向强化理念不断深化专业性和性多方搭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公共法律络建设多层次、多媒介公共法律实体平台、热线平台和络平台发挥法律援助、法律咨询、人民调、法治宣传、外企业投诉等职能作用实现公共法律“零距离”满足全社会多层次、多领域、性化公共法律(四)推进公共法律体系建设是创建科技城法治示区重要容国()科技城法治示区创建必须提升公共法律水平、学习借鉴济发达地区公共法律体系建设方面验我们学习考察、等地公共法律体系建设程深入领会了两地先进验是政府加财政投入全力保障工作费市区07年已落实公共法律费超3000万元;区每社区专项补贴法律费5万元年07年仅人民调单项费即预算356万元;二是力培育法律机构和社会公益组织区通扶持维德志愿法律心吸引律师志愿者500余名成提供公共法律重要社会力量极缓了政府购买法律不足问题降低了采购成三是重与国际接轨积极借鉴西方国验规公共法律标准、容、形式等区建立法律顾问三方评价机制探推行法律“行评价”形成了配套完善公共法律工作机制四是落实政府购买法律推行村(社区)法律顾问重公共法律直接深入群众区创新“街所对接+律师团+督导员”工作模式,公开遴选8律师事所分别对接全区8街道律所成立团设婚姻事、社区治理、刑事、物业等工作组精准各社区建立“社区法律顾问督导心”专职协调和督导社区法律顾问工作五是着力打造公共法律专区区打造95㎡公共法律实体阵地吸引了法律8类业6机构入驻发挥“公共法律集地”“全区公共法律总枢纽” “法律研究”“法律类社会组织孵化器”“法治化展示窗”“动性普法教育体验馆”六功能该心综合组织功能发挥获得司法部张军部长充分肯定六是强化“+公共法律”区推出法律援助“馨援计划”首先让“法律签约律所”开发“馨援线管理系统”对全区法律援助案件纳入统系统管理签约律所和律师结合案件申请地域、种类、复杂程实行“线上抢单”精准实现法律者与律师有效对接困难群众和特定当事人提供法律助上述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二、国()科技城公共法律体系建设现状近年我市公共法律体系建设坚持实体与络并进、相融、补发展模式公共法律公益性、等性、普惠性、便利性初步显现——工作推进机制不断健全是总体部署有举措近年市、县(区)两级地方党委政府充分认识到公共法律体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重要作用逐步建立和完善组织领导机制分别出台了《市公共法律实体平台建设指导标准》《市公共法律实体平台建设规划》《市公共法律心工作制(试行)》等件推进项工作;二是费保障有增长各地主动向党委政府汇报各级财政逐步将市(区)党委、政府法律顾问工作费、法治宣传、法律援助、调工作等费纳入财政预算三是工作力量有充实各县(市、区)积极整合基层司法行政、律师事所、法律所、公证和鉴定机构将更多力量推向线法律窗口集聚到心和四是延伸有创新主动建立律师顾问团队军民融合产业提供“三诊”法律推动法律贯穿企业生产营全程军民融合、地方各项产业发展提供法律护航——三平台初具规模是实体平台覆盖广目前我市市、县(区)建公共法律心6(、、梓潼、平武、开区、仙海)已建成乡镇(街道)公共法律工作06已建成村(社区)公共法律工作室300余其区紧紧围绕军民融合主题建立区公共法律心军民融合产业工作;仙海区、开区打造特色区公共法律心获评二是热线平台见成效全市设立“38”公共法律热线平台县(区)公示热线码通集接听、登记分流、跟踪监督、结案回访等系列措施社会公众提供“键式”法律基实现三是络平台有创新“38国法”、“38四川法”延伸到乡镇(街道)县(市、区)政、司法(法治)微信、微博等共构成了“+公共法律”线上平台使群众能够足不出户获取法律据不完全统计今年0月全市公共法律各类平台共计群众提供法律事项559人次其市级95人次县市区(区)563人次乡镇(街道)3950人次村居(社区)97人次——“五位体”工作模式运行良通政府总揽、司法行政牵头、各级各部门配合落实方式全市推行法治宣传、法律援助、法律、人民调、外企投诉‘五位体’基层法律体系建设截止目前各地立足公共法律实体和虚拟平台强化“线上线下”闭环式法律全市公共法律建设工作取得较进步市被评“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先进单位”“全国‘六五’普法先进集体”、等两县区被评“省级法治示县(市、区)”全市人民调案件数较0年提升37 %;法律援助咨询数增长8%案件增长3600件;各地处理外企投诉量70余件;全市信访量下降0%国()科技城建设提供了较法治环境综上我市公共法律体系建设前期探阶段取得了些成绩但也还存些不容忽视问题()公共法律总量不足是供给方式传统我市公共法律依然沿政府传统管理类模式公共法律提供方式、容等基由政府单向确定与社会和群众要有差距供脱节现象依然突出;二是领域狭窄各地公共法律标准还不统满足般民商事、婚姻庭、基层基础法律较多而军民融合、高精尖企业、涉外企业提供性化、高端化特色项目较少总体水平不高;三是法律匮乏律师是法律主力军是法治建设重要力量但我市律师数量800余人万人律师数7人而成都市万人律师数503人与其他发达省市相比差距更因我市法律机构和从业人数严重不足(二)法律机构布局不衡是执业机构相对集我市法律分集区目前我市主城区有律师事所36所其市司法局册有9所区册5所区册0所区册所全市公证处、仲裁机构、司法鉴定所也多集城市心地段;二是乡镇匮乏乡镇(街道)法律市场绝多数由基层法律所提供但基层法律工作者人员数量少并呈逐年递减趋势以例全区5乡镇(街道)目前只有6法律所30人执业平每基层法律所乡镇(街道)每名基层法律工作者要7500余名群众突出供矛盾成制约基层公共法律体系建设瓶颈基层群众“法难”“用法成高”问题比较严重(三)公共法律结构不协调是平台还不完善目前我市公共法律线上平台主要依靠“38四川法”辅以县(市、区)法治微信、微博、政线下平台各地公共法律心、工作、工作室(窗口)但流程和评价标准还不统线上线下实现无缝对接;二是功能有效发挥法治宣传方式传统、“谁执法、谁普法”得到有效落实;专职人民调员匮乏、行业性和专业性调组织不健全;公职律师制建立法律顾问作用发挥不充分;高端律师人才不足特别军民融合、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法律人才匮乏被外地律师挤占市场;三是公共法律手段单线上线下平台被动“等客上门”;“法律顾问”形虚设往往是协议签了便“束高阁”很难发挥作用;“+法律”探不敢胆运用科技手段上体现科技城优势和特(四)公共法律机制不健全是工作推进机制不完善部分党政领导对建立公共法律体系重视不够、支持不力部门协调配合不够司法行政“孤掌难鸣”二是保障机制不完善投入严重不足政府购买公共法律制体系尚完全建立导致公共法律体系建设基层基础严重滞三是考评机制不完善目前对党政机关推进公共法律体系建设工作考评主体不明确完全纳入政府目标绩效没有统考评要引入三方评价机制各地法律质效参差不齐三、建立健全公共法律体系建议建立国()科技城公共法律体系进步抓顶层设计健全线上线下平台推进供给侧改革优化配置提升质效强化考核考评()抓体系建设整体设计是出台政策件市委、市政府出台国()科技城统公共法律建设实施见明确公共法律性质定位、对象围、供给机制、保障措施等细化相关部门职能职责形成公共法律体系建设推进合力二是加强组织协调建立工作推进、运行机制督促市级和、、三区要因地制宜出台推进公共法律体系实施细则明确工作推进表和路线图确保公共法律各地落地生根普惠基层群众三是加政府投入扩政府购买公共法律围建立完善公共法律阵地建设和费投入保障机制把政府购买公共法律列入政府采购目录调整完善人民调、法律援助等案补贴标准(二)健全公共法律线上线下平台是强化实体平台打造涵盖各项法律事项和综合枢纽功能市级综合公共法律心依托县、区政心、法律援助心或其他阵地推进县、区公共法律心规化建设乡镇便民心全部设立公共法律或窗口采取综合窗口集受理分流、精确指引或安排专门人员坐班值守方式实现法律供方精准对接;鼓励重村(社区)便利地建立公共法律室(窗口)农村普遍设立“法律顾问络”既避免因全部建设工作室(窗口)而人员不足引发浪费又能促成“半法律圈”全覆盖二是拓展线上平台新建以“38法”统领集38电话热线、微博、微信、移动体具有科技城特色、科技和含量更高公共法律上平台规上、管理、监督流程和标准让群众真正享受到“键式”完美法律三是重线上线下交融合线上线下平台配置专业性质人才实现前台咨询、受理台指派、办案终端统计、分析综合应用功能提升围和质量简化群众办事流程实现精准化探“雪亮工程”、格管理与公共法律络交融合打通信息壁垒实现信息共享(三)推进公共法律供给侧改革是拓展领域提供律师、公证、司法鉴定、调、司法考试、安置教、基层法律、社区矫正等法律工作基础上;力拓展科技、就业、教育医疗、社会和住房保障、化体育等领域专门法律二是创新产品探建立公共法律目录建立“法律超市”“公共法律菜单”全力干部群众提供“餐式”推动分群体定向精准让群众随都能获得平等、精准、便捷;三是突出心围绕国()科技城建设要发挥法律护航济社会发展保障作用切实围绕心、局畅通律师团队参与机关、企(事)业单位重济社会活动、工程项目建设、对外谈判、应急处突、社会安全工作通道强化合法性审见前置程序(四)优化公共法律配置是加法律机构招引和培育通政策减免、场地租赁优惠、业优先供给、税收减免等方式鼓励新建律师事所、司法鉴定所等制定扶持政策努力把现有法律机构建成品牌单位提升影响力和水平二是加法律人才培养将法律人才纳入市级人才招引、落户、培养计划;建立高端法律人才进入专机构、评审机构、争端机构、人才计划通道;强化公共法律人才培训通与省市高校合作创新法律远程培训课堂加基层法律工作者招录不断充实法律人才队伍三是培育法律社会组织指导和支持建立以提供公益性法律宗旨新型社会组织完善法律志愿制吸纳高校师生、志愿者、退休政法干警参与推动建立多元化公共法律供给主体(五)提升公共法律质效是延伸“五位体”功能完善“53”公共法律体系建设机制“5”—建立法治宣传、法律援助、人民调、法律、外企投诉五位体公共法律体系;“”—打造四级实体平台;“3”—实现热线畅通、络通、平台融通“”—线上线下两动;“” —公共法律体系建设标准着力推进公共法律体系更加立体可操作;二是力推进乡镇(街道)、村(社区)法律顾问延伸公共法律触角将推行乡镇、村(社区)法律顾问纳入公共体系建设规划和政府购买目录从村(社区)工作费单项预算%5%法律顾问费明确村(社区)法律容量化考核确保专款专用吸引律师、基层法律工作者主动面向农村和社区提供法律三是强化行业管理引导律师、基层法律工作者广泛参与信访、调、法律顾问、普法宣传和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等法律;强化执业监管和惩戒建立司法行政部门统登记、管理、调、追究责任接受投诉、申诉等公共法律监管制实行公共法律机构和人员不良职业信息披露和询制公开发布失信人员惩戒信息保障执业人员能提供优质高效公共法律(六) 完善对公共法律体系考核评价机制是纳入政府目标绩效管理推动各级政府将公共法律体系建设纳入政府年终绩效目标并逗硬考核;强化各级人对各级政府依法治理和依法行政工作监督二是强化对法律机构考核推动县(市、区)主管部门、乡镇(街道)、法律顾问使用主体对公共法律机构提供公共法律数量、容、效进行量化考评探引进对象直接评价和三方评价机制并将考核考评结与法律费发放挂钩三是探对公共法律进行项目化管理围绕心、局对重要区域、重项目公共法律实行项目化管理推进落实对公共法律体系建设实行专项考核、重突破。
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在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民合法权益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
然而,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当前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问题分析1. 服务资源不均衡目前,我国公共法律服务资源分布不均,城乡差距明显。
大城市拥有较为完善的法律服务资源,而农村地区则面临缺乏律师、法律援助人员等问题,服务能力不足。
2. 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当前,公共法律服务市场的竞争进一步加剧,一些不具备相关资质和能力的机构也加入法律服务行业,导致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一些机构为了谋取暴利,往往忽视了法律服务的专业性与规范性,给公众带来了较大的风险。
3. 法律服务需求满足不足公众对于法律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但是由于法律服务的需求量大、服务机构有限,导致一些法律服务需求得不到及时满足。
特别是一些特殊群体,如贫困群众、弱势群体等,更加需要法律援助和保护,但他们的实际获得度相对较低。
4. 法律服务体系协同不畅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中,各个环节之间的协同衔接还存在一定困难,导致资源的浪费和效率的降低。
例如,法律援助机构、公证机构、律师事务所等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作机制不够完善。
二、对策建议1. 加强服务资源配置应当加强对农村地区公共法律服务资源的配置,提升其法律服务能力。
建立健全公共法律服务机构,支持在农村地区设立律师事务所、法律援助机构等,提供全面的法律服务,以缩小城乡差距。
2. 提升服务质量政府应该加强对法律服务机构的管理和监督,加强准入门槛,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
建立健全法律服务质量评估体系,对于服务质量不合格的机构,应当加强处罚力度,提高法律服务的整体水平。
3. 健全法律援助体系加大对贫困群众、弱势群体的法律援助力度,建立健全法律援助机构和工作机制,确保他们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护。
深入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总结
深入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总结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是我国司法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保障公民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举措。
在过去一年中,我们深入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效。
首先,我们加大了法律援助力度。
通过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增加援助经费、提高援助质量,有效保障了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
截至目前,全国各级法律援助中心共为近100万人提供了法律援助服务,实现了人人享有法律援助的目标。
其次,我们加强了法律顾问服务。
通过设立法律服务中心、开展法律咨询、开展法律宣传培训等多种形式,为广大群众提供了及时、便捷的法律咨询和服务。
同时,我们加强了对公共法律服务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了服务质量和水平。
再次,我们促进了法律服务与智慧司法的深度融合。
通过建设智慧法院、在线法律服务平台等,将公共法律服务与信息技术相结合,为群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
同时,我们推动了法律服务机构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实现了公共法律服务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利用。
最后,我们进一步加强了公共法律服务的宣传推广工作。
通过开展宣传活动、出版宣传材料、利用新媒体等多种方式,向公众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维权能力。
我们还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律师事务所等加入公共法律服务队伍,共同推动公共法律服务的发展。
总结起来,过去一年来,我们在深入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中,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仍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比如资源分配不均衡、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
因此,我们要继续加强政策研究、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健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为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做出更大的贡献。
今年以来,我国深入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各级法律援助中心和法律服务机构着力完善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为广大群众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法律服务,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首先,在法律援助方面,我们加大了援助力度,扩大了援助范围。
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调查报告
CHAPTER 03
公共法律服务需求调查
调查设计及实施服务的需求 情况,为完善公共法律服 务体系提供参考。
调查对象
面向社会公众、企业和政 府部门,确保调查结果的 全面性和多样性。
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和文 献资料分析等多种方法, 确保调查结果的可靠性和 有效性。
文献2
作者姓名,书籍名称,出版社,出版年份。
文献3
作者姓名,文章标题,网站链接,发布时间。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加大投入力度,优化资源配置
总结词
加大投入,优化资源分配
详细描述
加大对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力度,确保资金、人员、技术等资源的充足供应。同时,优化资源的分配方 式,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整体效能。
强化服务功能,提升服务质量
总结词
强化服务功能,提升服务质量
详细描述
加强公共法律服务机构的建设,提高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强化服务功能,满足不同领域 、不同层次的人民群众对公共法律服务的需求。同时,加强对服务质量的监督和评价,及时发现并改 进问题,提升服务质量。
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已初步形成
服务网络基本覆盖
我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已经初步建成,以 政府为主导,社会参与,覆盖城乡的公共 法律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基本覆盖全国城乡,包 括法律援助、人民调解、村(居)法律顾 问、公证、司法鉴定、仲裁等。
服务内容不断丰富
服务质量稳步提高
公共法律服务内容不断丰富,基本满足人 民群众的法律服务需求。
公共法律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 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 义具有重要意义。
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_0.doc
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公共法律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是由政府主导提供的一种基础公共服务,是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保障公民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所必须的法律服务。
建立健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对于提升依法治理的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服务需求,推进中国(**)科技城法治示范区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为了解全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按照市人大安排部署,**区人大常委会成立了课题研究组,由区人大常委会**任组长,副主任**任副组长,区人大法工委、区依法治区办、区法制办、区司法局、区政务服务中心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对中国(**)科技城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开展了专题调研。
前期,课题组通过沉下去、走出去、请上来等方式,深入相关部门、重点乡镇(街道)、法律服务机构、社会组织调查走访;分别召开相关部门、单位负责人座谈会和律师事务所、法律服务所、公证处、司法鉴定所负责人座谈会听取意见;组建考察组赴**市**区、**区,**市**区进行了考察学习,六易其稿,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建立健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重大意义(一)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是依法治国的要求。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建设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民生领域法律服务”。
党的十九大提出“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
国务院《“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对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作出安排部署。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旗帜鲜明的提出“治蜀兴川重在厉行法治”,即将出台全省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意见。
市委、市政府将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中国(**)科技城法治示范区建设的重要内容。
所以加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将公共法律服务络延伸至基层,是深入贯彻中央全面依法治国战略部署,强化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部分。
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与完善研究
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与完善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法律服务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却存在着一些问题。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公共法律服务体系进行建设与完善的研究,以提供更好的法律服务。
一、公共法律服务的重要性公共法律服务是指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为社会公众提供的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律培训和法律服务的一种形式。
这对于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公共法律服务可以帮助人们了解法律、维护权益、解决纠纷,提高人民的法律素质和维权意识。
二、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然而,目前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公共法律服务资源分配不均衡,城市与农村、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存在差距。
其次,法律服务的覆盖范围有限,尤其是对弱势群体的法律保障不足。
再次,公共法律服务机构的能力和效率有待提高,缺乏专业人才,工作流程繁琐,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最后,公共法律服务的宣传力度不够,大部分人对于法律服务的了解和参与度较低。
三、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路径针对上述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首先,完善法律服务机构的组织架构和人员配置,提升服务能力和效率。
可以通过加强法律人才培养、提供各类培训机会等方式,提高法律服务机构的专业素质。
其次,加大对公共法律服务机构的投入,确保资源的均衡分配,让法律服务真正惠及到每一个人。
此外,可以适度引入社会力量,吸引社会组织、律师事务所等参与公共法律服务,增加服务供给。
再者,加强法律服务的宣传与推广,提高公众对法律服务的认识和参与度。
通过制作宣传资料、举办法律知识讲座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并参与到法律服务当中。
最后,加强法律监督与评估,建立健全法律服务的监测机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法律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四、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意义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法律服务,解决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扰。
关于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5000字
关于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5000字本文旨在对我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进行调查,并探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通过采访相关人员、查阅相关文献、分析数据,得出以下结论。
一、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情况1.1 法律援助法律援助是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中最为基础和重要的一部分,是保护弱势群体合法权益的重要途径。
截至2020年底,全国累计为贫困人口和困难群体提供法律援助案件1326.5万件,累计为292.2万人次提供法律援助服务。
1.2 律师服务律师是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角色。
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有律师46.2万人,其中97%以上在基层从事执业。
1.3 其他公共法律服务除了法律援助和律师服务,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中还包括公证、仲裁、司法鉴定、公共法律服务热线等多种服务方式。
其中公证、仲裁、司法鉴定可以提供高效便捷的解决方案,而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则可以为广大群众提供及时咨询服务。
二、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2.1 资源分配不均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中各个环节之间的资源分配不均,导致一些地区的公共法律服务质量和水平较低。
另外,在一些地区,缺乏专业人才和技术设备也成为了制约公共法律服务质量和水平提高的因素。
2.2 服务覆盖面不足当前,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服务覆盖面相对较窄,仅能提供基本的法律援助和律师服务。
这对于卫生环保、食品安全等方面的公共法律服务提供存在一定难度。
2.3 服务质量和水平不高在公共法律服务中,服务质量和水平的提高至关重要。
但目前,由于一些本质因素的限制,服务质量和水平还有待提高。
比如,在法律援助中,由于案件过于复杂,一些法律援助律师的专业水平、案件办理能力等方面还有待提高。
三、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解决方案3.1 加强资源配置均衡为了解决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中存在的资源配置不均问题,需要国家加强对公共法律服务的投入,加大对服务水平和质量提高的支持力度。
通过划分地理区域、调整服务人员配备、提高专业技能培训等决策,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公共法律服务的覆盖面扩大和服务质量提高。
新平县基层法律服务工作情况调研报告关于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新平县基层法律服务工作情况调研报告关于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一、当前我市法律服务工作的基本情况近几年来我市法律服务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为指导,从拓展着眼,从规范入手,我市的律师、公证、基层法律服务等法律服务业和法律援助事业蓬勃发展,较好地发挥了其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等方面的职能作用,促进了政府依法行政、企业依法经营、公民依法维权,在保障司法公证、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1、律师成为法律服务主角。
全市律师积极围绕经济工作“中心”,主动介入招商引资、沿江开发、园区建设、拆迁整治、重大工程项目等领域,已成为法律服务业的主体力量。
2022年我市律师共担任法律顾问281家,办理各类诉讼及代理893件,避免经济损失1.6亿元,实现业务创收551万元。
律师参政、议政的能力不断提高。
目前,全市有1名律师担任扬州市人大代表,2名律师担任**市政协委员,6名律师担任市政府法律顾问。
2、公证法律服务成绩显著。
2022年办证9587件,比2022年增长14%,其中涉外和涉港、澳、台公证3187件;公证业务收入达350余万元,比2022年增长18.9%。
2022年获得“江苏省文明公证处”称号,2022年荣获扬州市公证工作第一名。
3、基层法律服务作用独特(:新平县基层法律服务工作情况调研报告关于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基层法律服务主要业务市场是面向农村。
2022年全市基层法律服务所共担任法律顾问834家,其中担任镇政府、事业单位、村居委会321家,开展各类业务1804件,避免经济损失4234.2万元,实现业务创收198.4万元。
4、法律援助事业迅猛发展。
2022年我市率先在扬州建立起法律援助市-镇-村三级工作网络,初步形成较为完整的法律援助体系。
2022年办理各类法律援助案件326件,比2022年增长41.7%,340名受援对象满意率100%。
2022年1月被司法部评为全国法律援助规范与质量检查活动先进机构,今年6月又被评为全国法律援助工作先进集体。
公共法律服务工作调研报告3篇
公共法律服务工作调研报告3篇公共法律服务工作调研报告第1篇一、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现状为使法律服务深入基层,贴近群众,县司法局以"53321"的模式强力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统筹推进法治宣传、人民调解、公证、法律援助、特殊人群管理等工作。
一是构建三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
在不断完善县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建设的基础上,通过试点先行、逐步推进、目前正在建设中的县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已经建设完成的县永乐镇公共法律服务站,130个行政村(社区)建立公共法律服务室,48个贫困村建立法律援助联络点,各村建立公共法律服务公示栏和普法、法律服务微信群,全力整合法律援助、律师、公证、基层法律服务、人民调解等法律服务职能,在县级平台为广大群众提供"窗口化、综合性、一站式"的基本公共法律服务,在乡镇级平台开辟开放式服务大厅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纠纷调解等"常日制""坐诊"服务,在村级平台提供"预约式""定期制"的法律咨询、人民调解服务,切实增强公共法律服务供给能力,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法律服务。
二是打造"互联网+"线上互动平台。
积极打造"司法行政"公众号,并在上面设置"新法速递""律师服务""法治礼包"等核心栏目,开放法律知识学习、法律问题咨询、法律服务引导、法律援助申请等功能,努力形成公共法律服务与电子网络平台对接互通、有机融合的服务机制,全力缩小公共法律服务供给的时空距离和质量差异。
三是健全"一小时法律援助服务圈"。
立足"12348"24小时法律服务热线,以县法律援助中心为龙头、法律援助工作站为骨干、法律援助联络点为补充的"一小时法律援助服务圈",已全面实现乡镇(街道)法律援助工作站全覆盖,村(社区)法律援助联络点覆盖率已达100%,让法律援助服务直接延伸最基层、最前沿,让群众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法律援助,降低维权成本。
二、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一)公共法律服务总量不足。
一是服务供给方式传统。
我县公共法律服务是政府传统的管理类模式,公共法律服务的提供方式、服务内容等基本由政府单向确定,与社会和群众的要求有差距,供需脱节现象依然突出;二是服务领域狭窄。
关于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进步,公共法律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但由于法律服务市场的不规范和法律服务机构的不平衡,导致了公众普遍对于法律服务不信任和不理解的现状。
为了促进公共法律服务的发展和提高公众法律素养,本次调研就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一、公共法律服务的重要性和现状公共法律服务在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权益、促进公平正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目前我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存在一些严重问题:1.法律服务机构不平衡:大型律所垄断市场,小型律所和公益法律服务中心无法得到有效发展和支持。
2.法律服务价格不透明:由于市场竞争的不充分,法律服务机构难以形成公平的报价,而且公众在服务定价上难以得到合理的信息和依据。
3.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不完善:我国目前公共法律服务体系规模小、网络分布不均、资源配置不合理、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4.公众法律素养普遍较低:大众对法律的理解和应用较为简单和浅显,无法真正发挥法律的约束和保护作用。
二、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措施针对以上问题和现状,我们经过充分的调研和对比分析,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设方案:1.发展公益法律服务中心:提高公益法律服务中心的地位和组织形式,改善小型律所和公益法律服务机构的资源短缺,鼓励和引导公益法律服务机构参与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扩大公共法律服务覆盖面。
2.建立法律服务市场监管机制:加强市场调查和分析,建立监管机制,引导和规范公共法律服务市场的发展,提高机构和服务质量水平。
3.建设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建设公共法律服务平台,为公众提供在线法律咨询、普法宣传等服务,促进公众法律素养的提升。
4.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中的组织、人员、资源等要素,提高服务的覆盖面、深度和质量,形成稳定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5.加强法律宣传和教育:通过各种宣传渠道,提高公众法律素养,增强公众对法律的信任和理解,促进公共法律服务市场健康发展。
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依据厅党委《关于印发〈20xx年厅直机关开展“三解三促”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我们于xx月8日-11日赴xx、xx市就深化推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进行了专题驻点调研。
期间,实地调研了兴化市、姑苏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和2个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个司法所、1个司法行政服务站,察看了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同时,在xx市局召开了座谈会,听取了市局机关职能处室、县(市、区)司法局长和律师事务所、公证处、司法所、基层法律服务所等担任人的意见建议。
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xx、xx市推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次要情况近年来,xx、xx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厅召开的全省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部署会、推动会精神,依据省厅确定的目标任务,坚持对上乐观争取支持、对下切实对接需求,对内不断整合资源、对外广泛动员力气,有力推动了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深化进展。
一是乐观搭建立体化的服务网络。
xx、xx市坚持“以点连线、以线带面”,乐观推动“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点线面结合、惠及全民”的服务网络。
xx市6个市(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已全部建成运转,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和村(社区)司法行政服务站建成率均达100%,兴化市在全市农村专业合作社设立了律师工作站。
xx市10个县(市、区)、96个镇(街道)已设立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97xx 个村(社区)建立便民法律服务站,三级平台实现了全掩盖。
同时,xx市建立了12xx48公共服务信息化实战平台,xx市在司法行政微信、微博、“e同说法”APP中增设公共法律服务模块,为市民供应“指尖上”的法律服务。
二是留意研发精准化的服务产品。
xx、xx市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立足本地法律服务资源,大力研发服务产品,目前已经推出了一批富有本地特色、贴近基层群众、符合生活实际的公共法律服务产品。
xx市编制了三期《公共法律服务产品名目》,收录了126个公益类、政府购买类和市场保障类服务产品,先后与xx华网共建公共法律服务产品“网络配送超市”,与电视台联合开播《律师说法》栏目,兴化市向社会供应了群众诉求(信访)代理、农夫合作社普法联盟等公共法律服务产品。
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公共法律服务是指政府组织或支持的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提供法律信息、法律援助、法律培训等服务的体系。
在现代社会中,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建设是促进社会公平、司法公正的重要途径。
然而,我们也必须承认,我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并制定对策以提高效能和覆盖范围。
首先,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覆盖范围有限的问题。
虽然我国已经建立了一定数量的法律援助中心和法律服务站,但是在大城市和发达地区,这些机构往往聚集在一起。
相比之下,农村地区和偏远地区的法律服务设施缺乏,居民很难享受到公共法律服务的便利。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可以提供资金支持,鼓励私人机构参与公共法律服务的提供。
此外,可以在乡镇和村级设立法律服务站,为农村地区的居民提供便利和可承受的服务。
其次,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公共法律服务的核心是提供权威、准确的法律信息,帮助公众理解法律规定和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然而,由于法律信息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一般公众很难准确理解和运用法律知识。
此外,不同地区、不同机构提供的法律信息也有差异,容易导致公众对法律的认知存在偏差。
针对这一问题,政府可以加大法律宣传力度,提供权威、准确的法律信息。
同时,可以设立法律咨询热线和网站,为公众提供及时、专业的法律咨询服务。
再次,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服务质量不高的问题。
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目标是为公众提供优质的法律服务,但是现实情况却并非如此。
一些法律援助中心和法律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素质和能力有待提高,服务态度不够亲切和专业。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可以加大对法律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服务能力。
同时,可以引入社会力量,设立公共法律服务评估机构,对法律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予以激励或督促。
最后,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经费不足的问题。
公共法律服务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包括设立机构、培训人员、购买设备等方面的费用。
县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县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一、引言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是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促进公平正义具有重要作用。
为了深入了解我县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建设情况,本次调研主要从体系构建、服务内容、社会参与和问题分析等方面进行调研,旨在为我县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深入发展提供有效的参考。
二、体系构建情况1.部门协作机制:通过成立县公共法律服务委员会,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进行协作,实现资源共享和工作互助。
3.法律服务网络:通过搭建县公共法律服务信息平台,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方便群众获取法律服务,打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
三、服务内容2.法律援助:设立法律援助基金,为经济困难的群众提供法律援助,让他们享受与富裕群体同等的公正待遇。
3.法律培训:面向企事业单位、学校等开展法律培训,提升公众的法律意识和素养,增强法治文化的传播和宣传。
四、社会参与2.社会组织合作:与社会法律服务组织或学者、律师协会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法律服务活动,充分发挥各方专业和资源优势。
五、问题分析1.资源不足:目前我县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服务能力还不够强,面临人员不足、场所不足等问题,需要加大投入力度。
2.服务质量不高:部分法律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对案件的处理缺乏专业性和效率性,需要加强培训和监督。
3.受众群体有限:以县城为中心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还未完全覆盖到农村地区,需要进一步完善服务网络和拓展服务范围。
六、建议1.加大投入力度:增加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工作人员和经费投入,提升服务能力和质量。
2.强化培训和监督:开展法律服务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
3.完善服务网络:加强对农村地区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推动服务网络的扩大和连通。
七、总结我县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通过加大投入力度、提升服务质量以及完善服务网络,我县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发展将会更加稳定和健康,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加全面、便捷的法律服务,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和法治意识的普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调研报告:关于全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与思考
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我市已连续六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并先后被命名为“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全省唯一的“全国文明城市”。
可以说综合实力的明显增强,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市距离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越来越近了。
但是,就在城乡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市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态同其它一些地方一样也较明显,各种社会矛盾和纠纷不断凸显,在少许领域不时还会呈现出复杂化、尖锐化的特征。
尤其是公共法律服务产品供需不平衡的矛盾凸显。
法律作为治国之本,在我市小康社会建设中,如何真正发挥其作用,如何正确认识构建法律服务体系的背景、性质、实质,如何成功完成我市城乡一体化法律服务体系的构建,立足我市公共法律服务现状和小康社会建设的实际,在我市小康社会建设中,正确化解社会矛盾,彰显社会公平正义,合理分配社会资源,公平维护个案利益,就成了构建我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近年来的工作,我认为要想更好地构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服务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构建覆盖城乡的“四大法律服务体系”。
一是建立覆盖城乡的便民法律服务体系
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是指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导向,以维护公共利益和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的法律问题为主旨,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目标,由政府主导,在各级司法行政部门的组织下,整合律师、公证、法律援助等各种法律服务资源和社会力量,主要以政府购买方式,为政府、群众提供优质、
高效、便利的法律服务的公共体系。
我市现有律师事务所7家,律师48人;公证机构2家,公证员9人;辖区内共有乡镇司法所18家,基层法律服务工作人员21人,法律援助机构3家,法律援助律师3人。
公共法律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在司法行政机关的具体体现,其主体主要包括政府部门、法律服务机构以及其他具有公益法律服务能力的组织及个人。
要引导律师事务所等法律服务机构,以双联法律服务直通车活动为契机,在基层农村增设机构,建立工作站、联络点等方式,健全和完善便民服务机制,推动法律服务资源下沉,将城区的优质法律服务覆盖到城乡,延伸到基层农村,解决农村群众寻求法律服务难的问题。
在现有的法律服务网络的基础上,推进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建设。
以贯彻落实省司法厅进一步加强律师队伍职业道德建设意见为主线,从教育、管理、监督、奖惩等方面完善律师职业道德建设制度体系和长效机制,全面加强律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把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法治作为律师从业的基本要求,增强广大律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着力做好双联法律服务直通车工作。
通过双联法律服务直通车为基层群众提供便捷优质的服务,不断满足基层群众的法律需求。
围绕维护合法权益提供服务,将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作为活动最主要的目标任务,重点为最弱势、最困难、最需要帮助的群众提供法律援助,同时要强化对基层政府落实党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和执法行为的监督,确保法律得到正确实施。
要不断扩大活动范围,抓好制度建设、领导带头和宣传引导,细化工作措施,做到任务到村、责任到人、整体推进。
充分发挥律师协会的职能作用,认真实施律师“12345”工作规划,扩大社会律师规模,积极发展公职律师、公司律师队伍,构建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律师队伍。
其次要建立健全“一小时法律服务圈”,对内加快法律服务援助站点建设,对外积极探索建立外出务工人员专项工作站。
进一步畅通人民群众的诉求渠道,切实
保障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
建设市、县、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整合局机关、公证处、法律援助中心、司法鉴定机构、律师事务所、人民调解委员会、法律服务志愿者等各方力量,设置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律师服务、公证服务、司法鉴定服务、人民调解,社区矫正、安置帮教等服务窗口,统一服务标识,公示服务内容及业务流程,明确接待和受理来访群众的法律服务事项。
同时抓好律师、公证、司法鉴定等法律服务队伍建设,落实律师蹲点服务重大项目建设、参与信访接待长效机制,畅通法律服务绿色通道。
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一站式、集约化、高效率的公共法律服务。
整合“12348”法律咨询专线,将其建设成全市“公共法律服务专线”,及时接受群众法律咨询,疏导群众情绪,指导群众依法解决利益诉求,受理群众对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的建议和投诉。
以司法行政网为中枢,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电子网络平台,为人民群众提供及时便利的网上法律服务。
加强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点(窗口)建设。
依托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建立公共法律服务点(窗口),定期组织法律服务工作者上门值班,为基层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法制宣传、纠纷调解、法律援助等公共法律服务。
二是建立覆盖城乡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体系
探索新形式下律师参与信访工作机制,以市信访法律事务中心为依托,推进县、区律师参与信访机制建设。
今年以来,通过律师全方位参与信访解决了一些多年未能解决的涉法涉诉信访问题,诉访不分、依靠行政手段推动问题解决的局面基本得到扭转,越来越多的信访群众开始选择司法渠道反映和解决问题,群众信“访”更信“法”。
通过建立律师参与信访制度,市司法局为信访群众提供了一个第三方交流平台。
律师的中立身份,往往容易得到群众的信任,同时律师参与信访,也传递出政府依法行政的信号,提高问题处理的公信力与合法性。
由于具备专业的法律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