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拼音,让汉语更快走向世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借力拼音,让汉语更快走向世界

作者:郭熙

【语文笔谈】

目前虽没有确切的数字证实世界范围内到底有多少人在学汉语,但学汉语的人越来越多却是不争的事实。

对不少学习者来说,尽管语言文化背景多样,学习动机、时间和目标各异,但汉字一直是共同的“拦路虎”。或许正是这个原因,汉语几乎被公认为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之一。

面对庞大而复杂的学习群体,单靠改进汉字教学或减少汉字数量并不能解决现实问题。因为我们都明白,连母语学习者积数年之努力都无法学好用好的汉字,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意味着什么。

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思考,这里提出几点建议,希望引起同仁的讨论,一起为加快汉语走向世界的步伐献计献策。

教学中“拼”汉语

如何让汉语拼音走到汉语国际传播的前台?借用时下的一个热词“供给侧改革”来说,我们要抓住汉语国际传播中供给方的主要矛盾,即在不需要学习汉字的汉语学习群体中,只教拼音,不教汉字;更确切地说,就是在教学中用汉语拼音来拼写汉语,与以汉字为载体的汉语教学形成互补。

汉语拼音拼写汉语早就见诸我国相关法律。《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八条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和注音工具。日常生活中,汉语拼音拼写汉语的功能也经常用到。它弥补了汉字在记录汉语上的不足,例如,在叙述不清楚性别的tā时,国际上拼写我国人名和地名等等。

数十年来,汉语拼音和汉字一起,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传播、为我国科学文化教育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贡献。在国际汉语教学中,汉语拼音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遗憾的是,其作用仅限于教发音和给汉字注音,等同于英语教学中的国际音标。

更快地“会”汉语

汉语教学中用不用汉字与汉语学习者的多样性有关。

比如,华侨子女和华裔青少年有文化传承目标,汉字学习和使用必不可少;以中国语言文化学习为专业目标,或者需用汉语进行其他专业课程学习的学习者,也必须掌握汉字。对

于上述情况之外的学习者(这部分人目前并非少数)来说,其主要目的是日常交际,甚至只是作为旅行的日常用语等,如果占用大量时间学习汉字,既浪费教学资源,影响学习速度,也无助于汉语形象的塑造。

多少年来,学汉语要学汉字被视为理所当然。然而,世界上有许多语言没有文字,有文字的语言中也有人会说而不会读写。文字和语言之间没有必然的关系,文字进行制度性改革而且取得成功的国家也不是个案。

在中国,汉字一直顺应汉语发展,为记录汉语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同时,它还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更是文化的一部分。这就是我们坚守汉字,虽历经风雨,仍不改初衷、不舍不弃的原因。另一方面,文化是发展的,汉字文化也会而且已经经历了很大的发展。今天,作为书写符号,汉字是现代汉语书面记录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而汉语拼音补充的作用日益凸显。

作为汉语的拼写工具,汉语拼音对汉语教学的作用不仅表现在语音上,更表现在词汇和语法上。学生可以用它记录所学的词和句子,在课后复习巩固;也可以记录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想,拓展词汇和句子。

国际上不少地方已经直接以汉语拼音教汉语,而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无论是拉丁系统、斯拉夫系统,还是阿拉伯字母乃至其他拼音系统,世界上许多拼音文字的使用者在学习汉语时可以发挥得天独厚的优势。

更多人“读”中国

发挥汉语拼音拼写汉语的功能有利于让更多的人“读”中国。

汉语教学工作者强调汉字教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要解决“读”的问题。在帮助外国人“读”中国时,一般采用两条路径;一是外文,一是中文。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让“路上”的和不在“路上”的人掌握一种“速

成中文”显得非常重要。应该把拼音出版物提升到汉语国际传播的战略高度来认识。例如,办若干词汇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的拼音报纸、刊物和网站,每天向世界发布中国新闻,介绍中国文化。这样既有利于汉语学习者巩固学习效果,也会给千千万万学过汉语但未能突破汉字读物阅读关的人打开一扇窗。

其实,这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条件:一是多年来汉语教材都已经采用汉语拼音作为“拐棍儿”,有一定词汇基础的人能阅读拼音读物;二是国家语委对汉语拼音正词法又进行了修订,为拼写汉语打下了坚实基础。发挥汉语拼音的功能,不是放弃汉字教学。事实上,外国人可以根据需要学习汉字,正如有外国人不仅学简化字,还要学繁体字,甚至是甲骨文。

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大背景下,汉语拼音大任在肩。要快速传播汉语,及时传递我们的声音,讲好中国的故事,进行更多的汉语拼写试验,语文工作者应该有所担当。

(作者为暨南大学教授、海外华语研究中心主任)

《光明日报》(2016年06月12日07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