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一:《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反思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反思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生平第一首快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平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流露出强烈的爱国热情。

教学本课,我力求使自己的课堂呈现出“语文味”来。

主要做到让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在情境中生发。

学生在前一天预习了整首诗,对全诗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于是抓住“妻子”的音义、“涕泪”的古今异义,我就放手让学生说了,学生逐字逐句理解的时候,能差不多说到位,我就没再去“唠叨”。

可课后,经提醒我知道我错了,学古诗不能满足于仅仅理解诗的意思,更不能满足于仅仅把诗句中逐字意思简单串联。

比如“初闻涕泪满衣裳”学生说刚刚听到就激动得泪水沾湿了衣服。

可是单单听这句话,是别扭的,是什么让诗人情绪如此反常?脱离了对杜甫曾经“悲”的感悟,摆脱了当时的情境,这样的理解是可笑的。

如果学生走进情境,就不会就字论字,简单地把单个字的意思联起来说说了事。

他们头脑里会出现:杜甫一听到这个好消息,高兴得手足无措,万分激动,不由任泪水沾湿了衣服!
学古诗,学语言,学表达,作为师者,我应该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他们在头脑中想像画面,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走进画面让学生利用各自的文化积淀表达诗歌的意思。

这样的课堂才是诗意的,才是有“语文味”的。

(网络转载)
篇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反思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反思
《课程标准》对于诗歌教学提出了这样的目标:“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本次晒课,我选择选择了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地29课的一首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在教学中力求上出“语文味”,上出“诗味”。

在老教师的指导下,我认真钻研教材,收集了本首诗歌的赏析和相关论文,分析学生的现有水平与能力,做好了充分准备走进课。

这堂课,在我和同学们的努力下,上得比较成功,课后几位听课的老教师许多宝贵的建议,同时还从学生的口中了解到了本堂课的一些想法。

(一)、信息化技术运用。

这堂课与以往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教学与信息技术更深融合运用,课堂上对现代多媒体硬件软件使用,要更广泛更灵活更自如,并且重视学生参与到现代信息设备的运用当中来。

我的课堂,软件主要运用惠科交互式电子白板呈现教学内容,同时用白板中的相关功能进行插入音乐、pdf文件、汉子笔画等,用普通笔写字做标记,用荧光笔加以强调,用触控笔进行图片搜索并扩大缩小,还用到了软边条中的屏幕和聚光灯等功能,为课堂增加了许多新的元素,也使自己的课堂呈现得更具时代性科技性。

学生使用课拍仪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很积极也很自如。

学生能随意运用软边条中的笔进行标注。

还将自己小组课下准备的音乐在课堂上在白板中播放为班级朗诵配乐。

但自己并没有做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并不是很理想。

自己白板中的文件有时想用动画切换给学生呈现,但惠科无此功能,可白板有多种版本,鸿合电子白板
就能做到这一点,可自己不会使用,这就说明技术了解得不够广泛。

将白板本身所具有的数字资源很丰富,但自己没有做好我所用。

语文课堂的数字化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没有数理化生等学科方便实效,但这或许就是自己的不足之处,就是自己要努力学习的方向。

(二)、创设情境帮助理解
1、开篇情境。

放手发动学生,让他们在课下做好充分的准备,收集爱国诗歌,搜寻更多的作者信息,充分发掘他们的潜力,调动小组成员合作起来,让他们在课堂上展现自我。

课堂一开始便让学生用课拍仪展示自己小组的爱国诗歌作品,小组们为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都很积极,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为杜甫的忧国忧民创设了很好理解的情境。

但问题出现,情境流于形式。

因经验不足,不能很好地掌握课堂因此把赏析部分设计的时间较多,因此课前情境设计犹豫地没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学生的参与度没能到预想的效果。

学生分享自己的成果只说了一个题目,只是一个题目达到了情境创设了吗?没有。

当学生说自己收集的作品时,老师可以让学生诵读出来,或者将其中的一两句名句分享给大家,或者我说出一句,让学生接下一句。

应合理分配时间,放手让学生分享更多,使学生收获更多名句名篇,让爱国气氛更加浓郁。

2、诗歌赏析环节。

重点品读作者的心情“喜欲狂”,环节以学生小组讨论为主,自由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有不同可提出自己的观点,师生共同探讨。

实际课堂中做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己思考,与小组进行讨论。

学生大部分能积极发言,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但课后观看视频发现,有许多诗句完全可以让学生放松的去体验杜甫当时的一些行为,如“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可以让以及为同学现场表演,动作表情都融入自己的理解,说不定能带动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表演中,或者对同学的表演提出自己的评价。

再如“白日放歌须纵酒”一句,让全班男生一起作豪放唱歌饮酒的动作,或许能带动学生的兴趣。

创设情境并不一定是有老师来完成的,学生理解的文本,加入自己的感情,能比老师创设更能带动学生的气氛。

但我总考虑时间问题,所以我的课堂却还只是死板的学生发言老师加以引导。

这样的形式不免单调,没有新意。

(三)、以读带悟
本堂课贯以“以读带悟,悟中品读”,在课堂上根据教学目标,有四读。

初读古诗我做的挺到位,请几位学生试读,有错误的让学生动手纠正,我还进行配乐范读,学生自己放声朗读,全班再齐读。

学生理解诗意后在进行诵读。

把握诗人的情感后再进行品读,最后尝试背诵。

但本应最精彩的环节却没有发出他的光芒。

悟诗情环节,每位学生对诗句的理解都不一样,阐明观点体会感情的同时,那种喜极而泣,那种欣喜若狂,那种与万物复苏的春天作伴,那种归心似箭为何局限于理解,为何情到深处时不用朗读来表达。

若是做到学生说完自己的感受让他再试着读出来,让更多的学生读出来,才算做事真正做到“以读带悟,悟中品读”。

说实话以前也上过这首古诗,这一环节的读比本堂课要好得多。

那失败的原因呢?
经验不足,信息技术不能完全自如的运用,语言不精炼,课堂内心不淡定,时间安排不合理,设计好的语言会忘记,甚至忘了关键的步骤。

这都证明自己要学习
的还有很多,要付的努力还有很多,脚踏实地的做好以后的教与学,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不辜负信任的人的期望。

篇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反思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反思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生平第一首快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平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流露出强烈的爱国热情。

诗歌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所蕴藏的丰富内涵,不是一句两句话所能说透的,。

所以,我在第一环节先介绍杜甫,从而让学生对诗人对诗的创作背景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接着,就是自学环节,教师必须适时引导,否则学生无法进行到下一环节。

我先让学生扫清字词障碍:这首诗短短50多个字,其中地名就占了16个,差不多占四分之一,我让学生圈出诗中出现的地名,并且读准确,告诉学生地名无需翻译。

在抓住“即”、“卷”、“传”几个多音字的读音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和互相纠错,从而顺利达到让学生把诗文读通读准的效果。

接下来,我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经验引导学生把这首七言律诗读出节奏和轻重音。

之后,我设计了两个问题:诗人在诗中的心情怎样?
诗人为什么喜欲狂及喜欲狂的表现你是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引导学生自学诗文、读懂诗文,体会诗人的浓浓爱国情怀,在体会诗人情感的基础上相机引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诗人,力求让学生读出情感。

最后,我让学生对诗文进行当堂背诵,并且拓展了常见的几首爱国诗要求学生课外接着学习和积累。

反思这节课,在具体操作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
1、对情感朗读的引导虽有层次,但没有很好的拓展开。

2、课堂上的发言机会不够民主,许多学习上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没有或是较少有发言的机会。

3、整堂课“读”占鳌头,呈现出前松后紧的状态,由于安排不够合理,所以本课出现了严重的拖堂情况,若按40分钟的课堂时间来看直接导致后三分之一无法在课堂上呈现。

以后可以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情感、有感情朗读诗文合并起来,这样时间就充裕了。

疑惑:对于诗文中出现的有古今义有区分的词语“妻子”、“青春”我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文的环节中进行了适当点播,学生也理解区
分得到位了,但是“衣裳”这个词却让我犯难了。

“衣裳“一词在今读“shāng”,指衣服,但在古义中读“cháng”,“上为衣,下位裳”在本课中应读成“cháng”,这个意义和读音区分没有什么疑义,但是查了很多的朗读示范,包括配套教材的范读中都读成“shāng”,到底该怎
么教学生?教还是不教这个问题?教了自相矛盾,不教又让学生不明了,感觉两难!
篇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反思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反思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

这首诗写于诗人为避战祸居住在梓州时,描写了他听到唐朝军队平定了叛乱这个喜讯时欣喜若狂的心情,抒发了诗人因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流露出强烈的爱国热情。

在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抓住课题来理解题意,然后介绍古诗的写作背景和作者,在学生对于古诗的写作背景和诗人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再来请学生再读诗歌,边读边思考诗歌的意思,然后请学生先提出不理解的词句,有些学生提出了“白日放歌须纵酒”和“青春作伴好还乡”这两句,关键是对“放歌”、“纵酒”、“青春”等词语不太理解。

在预习中,部分学生通过查工具书或课课通已经弄懂了,所以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这些障碍很快便被扫除了。

接着又有学生提出“剑外忽传收蓟北”不理解。

这句话中有两个地名:“剑外”和“蓟北”。

我出示了相关的地图来帮助学生理解,让学生明白“剑外”就是好“剑门关以南”,而“蓟北”就是指今天的河北省北部地区,然后告诉学生在解释古诗句的时候,地名可以不解释,这样学生理解这句话也没问题了。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找关键词句加以品读来了解杜甫的“喜欲狂”,并通过想象,感知杜甫当时的心境。

在学习第二句诗句“初闻涕泪满衣裳”时,我问学生此时的诗人流出什么样的眼泪,学生说高兴的泪,激动的泪……由此来体会诗人浓浓的爱国之情。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依然紧紧围绕一个“喜”字来展开,让学生读诗,找找诗中描写诗人“喜欲狂”的表现,学生进一步从“漫卷”、“放歌”、“纵酒”等词去体会诗人的爱国热情,抓住“即从”“穿”“直下”“向”等词体会诗人的“归心似箭”……
通过这些教学环节的训练,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应该是比较到位的了,但是在感悟诗情方面感觉还不太到位,隔着一千多年的历史烟尘,学生还是无法很真切地体会到诗人的那种忧国忧民的情怀。

篇五:《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反思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反思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反思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生平第一首快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平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流露出强烈的爱国热情。

诗歌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所蕴藏的丰富内涵,不是一句两句话所能说透的,。

所以,我在第一环节先介绍杜甫,从而让学生对诗人对诗的创作背景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接着,就是自学环节,教师必须适时引导,否则学生无法进行到下一环节。

我先让学生扫清字词障碍:这首诗短短50多个字,其中地名就占了16个,差不多占四分之一,我让学生圈出诗中出现的地名,并且读准确,告诉学生地名无需翻译。

在抓住“即”、“卷”、“传”几个多音字的读音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和互相纠错,从而顺利达到让学生把诗文读通读准的效果。

1、对情感朗读的引导虽有层次,但没有很好的拓展开。

2、课堂上的发言机会不够民主,许多学习上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没有或是较少有发言的机会。

3、整堂课“读”占鳌头,呈现出前松后紧的状态,由于安排不够合理,所以本课出现了严重的拖堂情况,若按40分钟的课堂时间来看直接导致后三分之一无法在课堂上呈现。

以后可以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情感、有感情朗读诗文合并起来,这样时间就充裕了。

疑惑:对于诗文中出现的有古今义有区分的词语“妻子”、“青春”我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文的环节中进行了适当点播,学生也理解区分得到位了,但是“衣裳”这个词却
让我犯难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