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一上册第16课《猫》公开课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16《猫》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16《猫》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猫》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抓住关键词,从整体和局部两个视角把握文本的情脉;2.有感情地朗读,品味作者结构抒情、矛盾抒情、春秋笔法式抒情的特色;3.阅读交流,体悟作者对偏执、专制、主观臆断等人性劣根的批判。
二、教学准备1.熟读全文;2.根据“预习提示"和“思考探究”“积累拓展",自学全文。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很奇怪,作者郑振铎一家都很喜欢猫,却最终永不养猫了,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个究竟。
(二)梳理内容1.复习: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谁来说说,作者养了几只猫?书中的插图,你觉得更像第几只猫?预设:第一只:花白色的……第二只:眼睛有神,显得活泼……第三只:终日懒惰地伏着……小结:同学们的发言,各有各的道理,说明大家对文本内容已经很熟悉了。
2.梳理:本单元的导言中,要求勾画出重要语句或段落。
请你勾画出三只猫亡失后作者的情感。
预设:酸辛、怅然愤恨、更难过得多3.朗读:将找到的句子一并有感情地读出。
(三)探究抒情艺术1.启思:我们重点探讨作者对第三只猫的感情。
大家已经知道,面对第三只猫的死亡,作者的心理十分难过。
那么他是怎么一点一点地把他的感情表现出来的呢?交流1:作者首先是直接抒情了(板书)。
如:“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第30自然段)“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第32自然段)(学生朗读)交流2:间接抒情。
如第15自然段开头,“一只很可怜的小猫”(可怜),第32自然段,“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你读出了什么感受?(可怜),你们看出这是什么手法了吗?(其间指导朗读)预设:这就是在首尾呼应的结构(板书)中抒情。
交流3:还有其它间接抒情方式吗?请大家比照阅读老师和郑振铎写的句子,看看哪个更好?(相机指导朗读)作者:原文:“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改为:“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妻子:原文:“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改为:“是这猫咬死的。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教案(精选16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教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教案(精选16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教案篇1教学重点:1、继续学习默读的技巧,养成圈点、勾画和做摘录的习惯。
2、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命运,揣摩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
3、了解作者及家人三次养猫经历中的情感波澜,厘清文章的结构。
4、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5、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尊重生命的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法:对话法情境法学法:默读法圈点勾画法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二、默读课文,做好圈点、勾画,整体感知。
(教师出示生字词)1、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2、作者一共养了几只猫?3、这几只猫的外形和性格各有什么特点?4、我和家人对这几只猫的态度怎样?5、这几只猫的结局怎样?明确:课文写了三次养猫的故事,据此,文章的结构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一2段写第一只猫的故事。
第二部分:3一14段写活泼可爱的第二只猫亡失的故事。
第三部分:15一34段写第三只猫的亡失让我难过自责。
三、文章叙述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其中前两只活泼有趣,找出相关的句子分析,朗读并感悟。
提问:1、作者总共写了三次养猫的经历,哪一次是详写?为什么两只可爱猫的篇幅不如一只丑猫的篇幅长,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2、我家三只猫最后结局都是亡失,为什么我对第三只的亡失,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四、精读赏析:15一一34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1、案发现场: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笼板上都是血。
2、犯罪嫌疑人:那只丑猫3、犯罪嫌疑人作案的可能性:(1)案发前的表现:对黄鸟似乎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子上,对鸟笼凝望着。
第16课猫教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于猫的行为描写和情感表达技巧这部分内容较为感兴趣。但在讲解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的语言可能还不够简练,导致部分学生听起来有些吃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意语言的精炼,用更生动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
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和观察实验的积极性很高,但我注意到有些小组在讨论过程中偏离了主题。为了提高讨论的效率,我应该在分组时明确讨论的要求和目标,并在讨论过程中适时给予指导和提示。
2.教学难点
-观察角度的转换:学生在写作时往往难以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描述事物,本节课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模仿作者从不同角度观察猫的行为,如从猫的动作、眼神、叫声等方面进行描绘。
-情感表达的细腻:课文中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但学生在表达情感时往往过于直白或缺乏感染力。难点在于如何帮助学生把握作者的情感细腻之处,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激发学生对动物保护的意识,培养对自然和生命的尊重,传承和弘扬关爱生命的价值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词汇掌握: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学习并掌握生字词,如“优雅、惩戒、眸子”等,这些词汇在描述猫的性格和行为时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需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例句、语境等方式进行讲解和强调,确保学生能够熟练运用。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章中对猫的行为描写和情感表达的技巧。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不同文段的描写方式,帮助大家理解如何运用细节来丰富语言表达。
人教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上册(2016部编版)第16课《猫》教案
4. 段落结构:分析文章的段落结构,理解作者如何通过具体事例来描绘猫的特点,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
5.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从文章中体会作者对动物的关爱,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阅读和写作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3. 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 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运用所学描绘动物特点”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 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 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文章如何通过生动的语言、具体的实例和修辞手法描绘动物特点。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描绘动物特点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 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句子分析和段落结构。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 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描绘动物特点相关的实际问题。
2. 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学生尝试模仿文章的写作风格,描绘一个自己喜欢的动物。
人教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上册(2016部编版)第16课《猫》教案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猫》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猫》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猫》教案设计教材分析《猫》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6课,是一篇教读文章。
本文是一篇散文,记叙了作者自己家三次养猫的经历,对三只小猫“亡失"的过程进行了细腻的描述,尤其是对第三只小猫充满了愧疚之情,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和善于自我反省的精神。
学情分析:七(12)班共55位同学,通过开学以来的学习,养成了较好的学习习惯,结合具体语句分析段落大意、文章中心思想的能力也有所提升,但是抓关键词、句的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教师的及时指导以及学生的加强练习。
教学目标:继续学习默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命运,抓关键句揣摩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
通过体会课文语言浓浓的感彩,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命运,揣摩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
难点:体会作者生动细腻的描写,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情景创设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八、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环节一:情境导入前段时间我和梁依琳聊天,本来是在谈论喜不喜欢狗的问题。
结果她话题一转,问我家有没有养猫,我愣了一下,因为我家确实有养猫,但是是在我很小的时候,那些猫到最后都莫名的失踪了。
那同样有一个人,他家养的猫也总是失踪或死亡,导致他最终说出了“永不养猫”的话语,他是——郑振铎。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他的散文《猫》。
学生齐读课题并大声朗读作者名字。
情境导入导入,吸引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注意力;齐读作者名字,关注学生的预习情况。
环节二:整体感知学习目标:继续学习默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命运,抓关键句揣摩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
通过体会课文语言浓浓的感彩,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学生大声齐读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了解作者,为课文学习做准备。
作者介绍:1.郑振铎笔名西谛,是我国的现代作家、文学史家、翻译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猫》教学设计
《猫》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猫》是现代作家郑振铎写得一篇寓意深刻、感情真挚的叙事散文。
文章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将三次养猫的故事娓娓道来,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三次养猫经历给他带来的快乐、辛酸、愤恨、懊悔……教材入选本文,意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同情、关爱弱小者,平等善待身边的小动物。
二、教学目标1、积累本课生字词:怂恿、蜷伏、诅骂、污涩、怅然、红绫、妄下断语、虐待、惩戒。
2、通过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与动物的关系,同情、关爱弱小者,平等对待生命。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激发学生超越作品,正确认识人与动物的关系,同情、关爱弱小者,平等对待生命。
四、教学方法:采用讨论法、指导诵读法等方法,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领会作品的主旨。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猫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小动物。
因为它活泼乖巧,所以许多人家都爱养它。
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他的家里就曾养过三次小猫。
这三次养猫的不同经历,给他带来了不尽相同的感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猫》这篇课文,去聆听他们家养猫的故事,用心体会作者的真挚感情。
(板书课题:猫)(二)明确学习目标齐读学习目标,明确本节的的学习任务。
(三)、作者简介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县人。
现代作家、文学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
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四)、检查预习1、出示生字,让学生给加下划线的字注音: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
污涩(sè)怂恿(sǒngyǒng)诅骂(zǔ)怅然(chàng)红绫(líng)虐待(nüè)蜷伏(quán)惩戒(chéng)妄下断语(wàng)。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16《猫》【活动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16《猫》【活动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猫》学习目标:1.分析对比,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
(重点)2.形成尊重动物、善待生命的意识。
(难点)教学重难点1.分析对比,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
(重点)2.形成尊重动物、善待生命的意识。
(难点)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了这篇课文,基本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主旨理解存在“模糊点"或不到位,因此,教授本文时,应注重阅读习惯的培养、阅读方法的学习,引导学生抓住“对比”,理解《猫》的统一而丰富性。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学生自由读课文学习过程:复习导入:《猫》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为何写三只猫?活动一:一对比,“我"之变1.作者写“三只猫”是为了形成鲜明的对比,对比主要是为了凸显事物的特征,突出事物的不同之处。
“三只猫"的不同结局也引发了“我”的情感变化,请从文中圈画相关语句。
预设:“我"的情感变化PPT:“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我也怅然地,愤恨地,在诅咒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东西的人"“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2.第三只猫“大家都不喜欢它”,但它亡失之后,“我”却“更难过得多"。
原因是什么?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预设:“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
”3.追问:仅仅是因为“我"冤枉了它吗?活动二:精读一段(“第三只猫”),深入理解1.师生轮读(第17-34小节),思考:“我"判定猫吃鸟的罪证?预设:“凝望”(直接表现)“忧郁"懒惰”(内因分析、刻板印象);“张妈默默无言"(默认)“妻子的疑心”“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痕迹证明);“好像”“似乎"2.追问:“好像”“似乎"表明什么?(所谓的罪证其实是“我”的猜想)PPT:生读: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
第16课《猫》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16课《猫》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微课教学设计微课主题:猫(七年级上册16课)课文分析:篇寓意深刻、感情真挚的散文。
文章运用朴素的文字,生动传神地记了三只猫的故事,学习本文时,重点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注意细节描写对刻画形象的作用,理解故事中所包涵的深刻哲理。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学习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表情达意。
培养有感情读文章,品味揣摩重点句子,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同情、垂怜弱小的思想感情,客观公正,宽容仁爱、关爱弱小的处事规定。
3、体会作者对三只猫的感情,感悟作者对第三只猫死后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导入】谜语导入:确定答案是“猫",并出示一些猫的照片【初读文章】朗读课文,思考: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找出有关起止段落,划分文章结构。
课文写了三次养猫的故事。
第一部分(1-2段):写第一只猫的故事。
第二部分(3-14段):写第二只猫不幸亡失。
第三部分(15-34段):写第三只猫的亡失。
2.作者重点写了第几只猫?为什么?第三只猫。
这只猫被冤枉并遭受暴打,最终死在邻家的屋脊上。
它让“我”明白自己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小动物,它的死亡让“我"刻骨铭心。
3.以表格的形式总结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三只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和在家中的地位的词语句子来历外貌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结局对我的影响第一只花白猫从隔壁要来的花白的毛,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
很活泼宠物(为它买铜铃)病死一缕酸辛第二只小黄猫舅舅家抱来的浑身黄色的更有趣更活泼宠物(为它担心)被一个过路人捉去了怅然愤恨诅咒路人第三只丑猫张婶捡来的。
毛色花白,并不好看,又很瘦,烧脱了好几块毛之后,样子更难看了。
不活泼忧郁懒惰若有若无,大家不喜欢,不大注意它。
被我打伤致死更难过得多。
永不养猫。
【情节分析】重点研读第三只猫的亡失故事1.学生自由诵读第17一29段,进行断案提问:请将“芙蓉鸟事件”的始末,按照故事发展的过程,推断嫌疑人并出示证据。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16《猫》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16《猫》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猫》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感知文章内容。
2.品味关键句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关爱动物的意识,并形成尊重他人、善待生命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1.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感知文章内容。
2.品味关键句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学习16课《猫》作者郑振铎。
这个字念铎(学生齐读,教师强调)请大家在字上标注读音。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1.同学们请看,这是我们本单元的单元提示,他要求我们怎样学习课文呢?(生读)好,今天咱们学习这篇课文,采用的方法是默读勾画和摘录,并且学会概括文章中心。
这节课我们完成三个目标:读猫、品人、悟文。
首先我们来默读课文,看一看猫的故事,在默读时完成两个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生字词,2、注意圈画描写猫来历、外形、性情和家人对它态度及结局的句子。
2.同学们,我们现在开始说猫,现在请同学们把你画的文字浏览一遍,组织好语言说说每一只猫的故事。
3.这三次养猫的结局有什么相同点吗?三、品读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1.这几只猫的结局都是亡失或是死亡,面对猫的亡失和死亡,我的心情是怎样的?接下来,我们来说说人的情感。
(请同学们跳读文章,画出猫死后表达我情感的句子,找出后请举手,有感情的读出来,教师指导)2.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如此难过,是不是很喜欢它?(生答:不是)从哪些句子读出来不喜欢?品味写第三只猫的语句。
3.仅仅是因为不喜欢而打了这只猫吗?(我是因为什么事情冤枉了这只猫)请同学们速读课文在文中我误会猫的原因。
4.当我看到案发现场,我的心情怎样我又是怎么说的?(指一名同学读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事实真相又是什么?证据何在呢?6.事情的真相让作者陷入了自责之中。
哪些句子最能体现作者的自责的感情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29-33小节,圈画出直接抒发作者自责心情的句子。
教师指导PPT出示情感,读标点的句子。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猫》教案设计(通用14篇)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猫》教案设计(通用14篇)语文七年级上册《猫》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
2.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3.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
【教学目标】一、导入1. 欣赏有关“猫”这种动物的图片。
2. 小猫视频,影片中这些小猫可爱吗?是啊,猫是我们人类的亲密伴侣,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郑振铎先生笔下的《猫》,看看文中“我”的养猫的历程能为我们带来什么样的体会。
二、预习检查1. 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 检查课文诵读及字词掌握情况。
3. 检查搜集的作者、作品等情况。
三、读猫,说故事1. 现在请同学们花3分钟时间迅速的浏览课文,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
本文讲了我家养的三只猫的故事。
2. 你喜欢哪只猫?请用这样的句式说话:我喜欢第只猫,因为它,看 (文中具体表现这一特点的内容)。
四、读文,细分析1. 郑振铎先生是怎样写第一只猫的可爱的?花白的毛,很活泼,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常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
(1)这个句子为什么用“滚来滚去”这个词语,能不能把它换成“跑来跑去”?(2)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的消耗过一两个小时的光阴,那时太阳光暖暖的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把消耗换成消磨好不好?消磨是因为无聊,打发时间,消耗是主动的乐意花时间,并且得到了享受。
2. 第二只猫与第一只相比怎样?明确:更活泼、更可爱、还会抓老鼠……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
(从哪些词看到它非常的活泼,特别的可爱) 有一次,居然捉到一只很肥大的老鼠,自此,夜间便不再听到讨厌的吱吱声了。
明确:居然就是意料之外的事情,小猫不仅可爱,而且有用。
3. 第三只猫也可爱吗?从那些地方看出不可爱?句中哪个词体现它在家中的地位?如此的,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
4. 明明存在为什么说是若有若无?我们一家人对这三只猫又是怎样的态度呢?不喜欢。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猫》教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猫》教案一. 教材分析《猫》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作者与猫之间的故事,展现了猫的古怪性格和率真可爱。
课文语言优美,情节生动,富有情趣,能够激发学生对动物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课文的理解、分析和欣赏,以及对相关语文知识的运用。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对动物有一定的了解和兴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较弱,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掌握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动物、关爱生命的情感,增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朗读;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掌握。
2.难点:对课文情感的体会;对文学作品欣赏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表演等形式,营造生动有趣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提高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引导学生体验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音乐、视频等。
2.教材: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3.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猫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猫的特点,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教师巡视课堂,解答学生的疑问。
学生互相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猫》(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猫》(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猫》(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猫》(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学习本文,了解和掌握猫的常见特征、生活习性和文化意义等基本知识;掌握猫的英文表达和一些常用词汇(如pur, lick, adapt等);学会通过阅读理解文章,并进行语言输出。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导入、讲解、讨论、练习、总结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听、说、读、写等综合语言能力。
3. 形式与意义:通过对猫这一生物的教育、文化、情感等多方位探究,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和文化素养提升,加深对人与自然间生命的尊重和感悟。
二、教学重点1. 熟练掌握文章核心内容和重点词汇。
2. 发展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其能够自如地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口语和书写输出。
三、教学难点1. 掌握文章中复杂词汇的用法和含义。
2. 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环节):以猫逗趣的视频展示为引导,让学生通过视听感受、发现、思考猫的基本特征和行为模式。
2. (阅读理解与表达):(1)听读阅读课文《猫》;(2)通过学生阅读、写作等形式,导入讨论,整合并理解文章内容;(3)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和讨论,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3. (词汇教学):带领学生重点学习和掌握课文所涉及的词汇(如lick, pur),强化语法知识和语用规范学习。
4. (扩展阅读):阅读由学生自主选择的有关猫的文章、照片等,运用学过的语言知识对文章进行分析、总结、评价,并进行口头报告。
5. (练习与评估):老师出具有难度的阅读理解题、翻译题等进行诊断性评估,同时组织学生撰写有关猫的故事,鼓励学生进行表达和分享,以评估学生的语言能力和阅读理解水平。
五、教学实施效果该教学设计以猫作为主题素材,润物细无声地把学生带入生态、文学、文化等方面的探究之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其教学实施效果令人满意教材与生活相结合是优秀教学的特点之一,本次教学设计以猫作为主题,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如视频展示、阅读理解、词汇教学、扩展阅读等,将学生引入猫的世界,激发了他们对生态、文学、文化等方面的兴趣和思考,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第16课《猫》第二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16课《猫》第二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16.《猫》第二课时教案一、导入新课视频导入。
猫,是一种温顺、活泼、乖巧可爱,而被许多人所喜爱的动物。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郑振铎的《猫》。
二、出示学习目标1.学习默读的技巧,养成圈点勾画和做摘录的习惯。
(重点)2.了解三只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结局等。
(重点)3.体会三次养猫,作者的情感变化。
(难点)4.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难点)三、走近作者1.请学生读课下注释中对作者的介绍。
2.课件出示补充资料,请学生朗读,加深对作者的认识。
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县人。
现代作家、文学史家、翻译家。
郑振铎一生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在文学创作、翻译、文物保护等方面都有极为突出的贡献。
他是鲁迅、冰心的至交好友,译著有《新月集》《飞鸟集》等,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国家文物局局长、文化部副部长等职务,1958年出国访问途中因飞机失事遇难。
四、初读课文,完成表格1.本文一共写了几只猫?如果我们给它们分别起一个名字,我们可以叫它们什么?(学生根据预习情况作答,老师板书)2.学生阅读课文,并从课文中摘录作者养三次猫的相关词句完成表格(提示:可以从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结局和我的情感等几个方面进行概括。
)五、研读课文,思考探究1.在这三只猫中,哪一只描写得最为详细?第三只猫2.为什么写两只可爱的猫的篇幅不如一个丑猫的篇幅长,到底发生什么可怕事情?“芙蓉鸟事件"3.芙蓉鸟案件分析(1)案发现场情况:鸟儿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笼板上都是血。
羽毛松散着,好像它曾跟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2)犯罪嫌疑人:那只丑猫(3)犯罪嫌疑人作案的可能性:案发前的表现:对黄鸟似乎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子上,对鸟笼凝望着。
案发后的表现: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
(4)对犯罪嫌疑人的惩罚方式: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还以为惩戒得没有快意。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6课《猫》教案
1.语言素养:培养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词汇学习、语法分析,提高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学会运用不同句型和词汇描述猫的特点,增强语文学科素养。
2.思维素养:通过分析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对比、归纳、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猫及动物保护的思考。
3.文化素养:引导学生了解猫的文化背景,拓展知识视野,提高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猫的基本特点。猫是一种怎样的动物,它们有哪些独特的性格和习性。了解这些特点是描述和写作的基础。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对猫的描述。这个案例展示了如何运用词汇和句型来形象地描绘猫的特点。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词汇的运用和句型的结构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不但……而且……”句型的运用,我会通过举例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首先,关于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问同学们在日们能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关注寻找更多贴近学生生活的导入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注意到学生们在理论介绍部分表现得相对安静,可能是因为我对猫的基本特点和词汇的讲解过于枯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尽量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实例,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4.写作训练:学会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方法,如:对比、描写等,进行猫的写作练习。
5.口语交际: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角色扮演,练习描述猫的特点和表达对猫的喜爱。
6.拓展阅读:推荐与猫相关的文章或故事,激发学生对猫的兴趣,提高阅读水平。
7.文化常识:了解有关猫的文化背景,如:猫的起源、猫与人类的关系等。
8.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关爱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猫》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猫》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赏析描写语句,概括三只猫的特点及“我”对它们的不同情感,感受作者高超的描写手法;2.理解作者为何对第三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由此引导学生探究本文主旨;3.鼓励学生从文本中阐发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平等对待生命、学会自我反思。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作者为何对第三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第三只猫的命运感受文章主旨。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老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6课《猫》作者郑振铎。
首先,请同学们齐读单元导读,明确本单元学习任务。
本单元继续学习默读,学会圈画、摘录,同时本单元的课文主要内容是——人与动物相处,我想问一下有没有同学们有与动物相处的经历或体验。
两三位同学分享。
(2分钟)同学们的分享很精彩,本文也讲述了“我”和三只猫相处的经历,下面让我们一起进入课文学习。
(二)研读赏析首先,请同学们默读文章,找出文中描写猫的精彩语句,概括它们的特点,体会作者对它们的情感。
(5分钟批注+10分钟分享)预设:人眼看猫——第一只猫:活泼可爱、雪白有趣、新生稚嫩、圆润可爱第二只猫:无比活泼、淘气可爱、自娱自乐第三只猫:丑陋懒惰、肥胖、难看意图:引导学生品读文中描写猫的精彩语句,概括特点,品味其生动的描写方法,体会作者对它们的情感。
老师:现在老师考考大家,PPT上的这几只猫的,分别是作者笔下的哪只猫?大家回答得很快也很确定,为什么?因为作者笔下的三只猫形象十分鲜明,请同学自己总结一下,作者是怎么做到这点的?作者之所以成功地塑造了三只形象各异的小猫是因为他在描写中——抓住了猫的典型特征,描写中有真情实感,且描写细致。
通过这部分的研读,我们看到了三只形象各异的猫,也体会到“我们”一家人对三只猫的不同情感,那对于它们的亡失“我”又有什么反应呢?(板书)第一只:喜欢——一缕辛酸第二只:更喜欢——怅然、愤恨第三只:不喜欢——更难过得多(三)问题探究第三只猫不论外形和性情都不得“我”和家人的喜爱,为何对它的亡失“我”却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20分钟)1.学生简单作答。
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猫的教案
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猫的教案
一、课前准备
(一)课前准备
1. 复习上节课知识,并让学生读前言和猫的相关知识;
2. 准备相关教学辅助材料,如猫的图片和书籍;
3. 准备练习题:
(1)根据上节课所学,写出猫的特点;
(2)尝试翻译猫的英文名称。
二、教学过程
(一)先修复习
1. 让学生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猫的特点及它的英
文名字;
2. 让学生读这节课的前言,让他们了解猫的传说故事及它的历史;
3. 根据旧知识新内容的学习思路,引导学生写出猫的特点,并尝试翻
译猫的英文名称。
(二)共同探究
1. 播放猫的相关书籍和图片,让学生共同探究猫的外貌特征;
2. 播放书籍和图片,让学生共同探究猫的行为习性;
3. 播放书籍和图片,让学生共同探究猫与人类共处的方式及注意事项。
(三)归纳总结
1. 根据书籍和图片,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猫的特征和行为习性;
2. 根据书籍和图片,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猫与人类共处的方式及注意
事项;
3. 师生讨论,鼓励学生并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丰富教学语言。
三、教学反思
(一)教学内容
该课旨在让学生深入理解猫的特征、行为习性及共处方式,以让学生
充分运用学过的知识,在捕捉猫的过程中获得真实的体验。
(二)教学方法
本节课以问答结合、活动研讨交流的方式进行,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入
理解,锻炼他们的言语表达能力,激发兴趣。
(三)教学效果
通过老师的引导和生动的课堂,学生表现良好,他们理解了猫的特征、行为习性及共处方式,提高了思维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16课《猫》教案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课文内容的基本概念。课文讲述了猫的性格特点,如“古怪”、“贪玩儿”等,以及作者对猫的深厚情感。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具体的描述。这个案例展示了猫的性格特点是如何通过具体事例来表现的,以及作者如何表达对猫的喜爱。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生字词的掌握和课文内容的理解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首先,关于导入新课的部分,通过提问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猫,成功引起了学生的兴趣。然而,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可以进一步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分享自己与猫的趣事,从而更加自然地导入新课。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猫的性格特点有较深入的理解,但对一些生字词的掌握还不够熟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学生对词汇的掌握,通过设计更多的词汇练习,帮助他们熟练运用新学的词汇。
(3)朗读与表达: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猫的喜爱。
பைடு நூலகம்2.教学难点
(1)词汇运用:学生在运用新学的词汇进行表达时可能会遇到困难,如难以区分同义词的用法,或是在句子中不会灵活运用。
举例:学生可能会混淆“忧郁”和“愁闷”,在造句时不知道如何选择合适的词汇。
3.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后阅读和写作任务,帮助他们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需求,提高课堂效果。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16课《猫》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16课《猫》教案: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生字词,理解并掌握字词的含义。
七年级上册猫公开课教案(精选6篇)
七年级上册猫公开课教案(精选6篇)七年级上册猫公开课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七年级上册猫公开课教案(精选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上册猫公开课教案1【设计理念】力求突出课文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作者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以研究性阅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享有个性化的、自由的发展空间,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同时也不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力求两者的和谐统一。
【设计特色】引入选择机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入研读机制,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一、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揭示课题,让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谈谈猫。
教师简介作者,让学生初步了解老舍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大师,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课文、感受作者语言魅力的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意。
1、学生带着要求自学课文(拼读生字,用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义,读通课文,想想课文意)。
2、流自学情况:课文写出了哪两种猫?多少只大猫,多少只小猫?是怎样大猫,又是怎样的小猫?随机形成板书:(一只)(大)古怪猫(一群)(小)淘气(在初读交流时,引出表现文章主线的板书,并借助这主线,为下面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中心提供依据。
)三、理解结构,概括段意。
抓住“大猫古怪”“小猫淘气”这条主线,引导学生研究:①课文的分段;②段意的概括;③主要内容的归纳。
(以一条主线所发挥的三大作用,使初读者训练机理清晰、环环相扣,提高了读书效率。
)四、专题研究,理解课文。
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合作形成“研读专题”,即怎样感受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请你任选你觉得最生动的一处讲析给大家听。
1、教师先指导一处以作示范,让学生明白应当怎样讲析。
2、在此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研读,教师巡视指导,掌握自主研读情况。
3、小组或同桌合作,最后组织课堂交流;教师随机作点拨、深化和评价。
最新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16 猫公开课教学设计
16 猫第1课时1.抓住细节描写,把握三只猫的不同性情及特点。
2.体会伏笔写法以及作者的选材技巧。
一、导入新课空有兽王之脉,却行逮鼠之差。
(打一动物)谜底:猫。
(投影仪播放猫的图片或短视频)通过刚才的几幅图片(小视频),我们能够了解到猫是一种乖巧、可爱的小动物。
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家里就养过三次猫。
今天咱们就一起来聆听他们家养猫的故事。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写“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
2.朗读课文,完成下表。
3.作者重点写了第几只猫?为什么?明确:第三只猫。
这只猫最终被冤死在邻家的屋脊上。
它让“我”明白自己冤屈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小动物,它的死亡让“我”耿耿于怀。
目标导学二:精读课文,理解内容1.家里的人喜欢第一只猫,从哪些细节描写可以看出来?明确:如“三妹常常地,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地拖摇着”;作者则是“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2.第二只猫的“更有趣,更活泼”,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的?明确:从性情和本领等方面来表现。
“园中乱跑”“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等表现了它的性情;“会爬树”“捉蝴蝶”“会捉鼠”等表现了它的本领。
3.第三只猫的“可厌”,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的?明确:是从形态和性情等方面来写的。
“不好看,又很瘦”“毛被烧脱好几块”“忧郁”“懒惰”。
4.“我”根据什么判定芙蓉鸟是这只猫咬死的?实际上是谁咬死了芙蓉鸟?根据是什么?明确:“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是只凶恶的黑猫把鸟咬死的。
根据是“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
5.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亡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明确:因为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
“我”的主观臆断,断定鸟是它咬死的,暴怒之下“我”用木棒打它,它受到冤苦无处辩诉,最后死在邻家的屋脊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猫》教学设计
民族中学刘婷导入
同学们,老师这里有几张猫的图片,看后请用一个词形容你喜欢的一只猫。
把四幅图拼在一起,这四只猫的共同特色可以用哪一个词来形容?可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却说他家永不养猫,这其中到底发生了怎样的事情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6课郑振铎先生的《猫》。
目标导航
1、掌握文章基本脉络,了解文中的三只猫。
2、学会从关键词语体会作者感情。
3、理解作者对平等对待生命的感悟。
简介作家
现代作家、文学家、翻译家。
福建省长乐县人。
1920年底,与茅盾、叶圣陶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倡导者。
曾创办我国最早的儿童刊物《儿童世界》,并主编《小说月报》。
简介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郑振铎选集》上册(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受五四运动前后西方传入的科学、民主、自由、平等等思想的影响,郑振铎很早就树立了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伤害无辜,不欺凌弱小的人生态度。
《猫》这篇作品,正是他这种人生态度的真实反映。
一、教学过程
1、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抽学生读,正音,齐读
逗(dòu)、缕(lǚ)、倚(yǐ)、妄(wàng)、虐(nüè)待
惩(chéng)戒、怅(chàng)然、怂(sǒng)恿(yǒng)、冤(yuān)枉(wang)
蜷(quán )伏 、畏罪潜(qián )逃 2、请用一句话概述本文的主要内容。
写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
3、理清文章的结构思路
第一部分(1---2):写养第一只猫的经过。
第二部分(3--14):写养第二只猫的经过。
第三部分(15--34):介绍第三只猫的故事。
二、合作探究
1、从来历、外形、性情和在家中的地位以及结局、对我的影响几个方面说说第三只猫与前两只猫的区别,然后同桌讨论完成表格。
2、为什么写两只可爱的猫的篇幅不如一只丑猫的篇幅长,到底发生什么可怕事情?
来历
外貌
性情
在家
中的地位
结局
对我的影响
第一只猫 (1-2)
从隔壁要
来的 花白的毛,如带着泥土的白
雪球似的 很 活 泼
喜欢
病死
一缕酸辛
第二只猫 (3-14)
舅舅家要来的 浑身黄色
更加活泼
更
喜 欢
被路人捉去了 怅然愤恨 好久不养猫
第三只猫(15-34)
拾来的
毛色花白 并不好看
不活泼 忧郁 懒惰
若有若无
被我 打伤 致死
更难过得多 永不养猫
项目
内容
次别
“芙蓉鸟事件”
3、芙蓉鸟被害案的案发现场情况:
①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板上都是血。
是什么东西把它咬死的。
②果然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像它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很久
4、犯罪嫌疑人:丑猫
5、案发前的表现:
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6、案发后的表现:
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
7、对犯罪嫌疑人的惩罚方式:
一时怒气冲天,拿起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
愤愤地,以为惩罚得还不够快意。
8、以上证据是否确凿?在这种情况下,“我”是怎样想、怎么做的?
不确凿。
“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
……愤愤地,以为惩罚得还不够快意。
”
9、我的判断是否正确?是谁咬死了芙蓉鸟?根据是什么?
不正确;是只凶恶的黑猫把鸟咬死的。
根据是:“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
10、案件定性:冤案
11、案件反思:
①在知道案件的真相后,“我”的心情是怎样的?
难过、自责、内疚。
②在这个冤案中,“我”错在哪里?你从这个事件中,得到什么启示?
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
启示:待人接物不要有偏见,应当平等公正,不能主观臆测,妄下断语,以致伤害无辜。
三、引导探究
1、为什么“我”对第三只猫的死亡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因为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
我的主观臆断,断定鸟是它咬死的,暴怒之下我用木棒打它,它受到冤苦无处辩诉,最后死在邻家屋檐上。
我认为是我把它害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弥补的。
2、作者通过回忆三次养猫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人生道理。
这篇课文通过回忆三次养猫的经历,告诉我们要平等地对待生命。
在我们的生活中,凡事不能单凭印象,主观臆断,更重要的是弄清事实;对人对事不存偏见私心,要宽容、要仁爱,要同情弱小者。
四、文章结构
第一只猫:可爱活泼因病亡——难过心酸
猫第二只猫:活波有趣却亡失——愤恨诅咒凡事不可主观臆断第三只猫:蒙冤遭打悲惨死——难过悔恨
五、小结
感人的养猫的故事就到这里了,但是文章带给我们的思索却是无穷的。
生命是一条河流,任何一朵浪花都不能忽视。
希望同学们能从我做起,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关爱弱势群体!让我们心怀美好,以尊重、珍惜、宽容的态度去创造一个和谐的世界。
六、课后作业
在生活中,你是否也曾错怪别人或被别人误解呢?请以《对不起,我错怪你了》为题目写一写。
(100字左右)
七、板书设计:
16 猫
——郑振铎
第一只猫:难过酸辛
第二只猫:怅然愤恨公平公正、善待生命第三只猫:忏悔自责。